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精选8篇)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篇1

44、(B)是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的道观。A.魁星阁 B.玉皇阁 C.铃铛阁

45、天津人确有一种稳定持重的心理特质,识大体,顾大局,(A),求实惠。A.重实际 B.爱攀比 C.讲义气

46、津菜的重要特点是以(A)为主料。A.河海两鲜 B.鱼虾蟹贝 C.鸡鸭禽类 47.妈祖文化的北方传播中心为(A)。A.天津 B福建.C.深圳 D.广州

48.在品类繁多的商品贩运中,最能够显示航运与商业之关系的还是运输量最大的(C)

A.水产贸易 B.军事贸易 C.粮食贸易 D.食品贸易

49.(A)年(光绪二十九年)春,在洋布绸缎、粮食、银钱等各行商人的努力下,天津商务公所正式成立。

A.1903 B.1904 C.1905 D.1906 50.(B)年清廷下令停止漕运,漕粮被“折征”为现银。A.1902 B.1901 C.1900 D1903 51.1887年3月,(B)将以前脱离矿务局而另设的中国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天津铁路公司。

A.段祺瑞 B.李鸿章 C.袁世凯 D冯国璋

52.(C)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国际标准轨距铁路的大城市。A.深圳 B.福建 C.天津 D.上海

53.(B)年开埠后,随着西方新闻业和印刷技术的传入,天津的新闻出版业日趋活跃。

A.1861 B.1860 C.1862 D.1863 54.天津新闻业形成期的标志应为始于188年的(C)。

A.《今晚报》 B.《天津日报》 C.《北方邮报》 D.《大公报》

55.第一部天津地方志是(C)年(明正德十四年)胡文璧纂修的《天津三卫志》。

A.1517 B.1518 C.1519 D.1516 56.(C)年,李鸿章督办的北洋水师成立。A.1876 B.1877 C.1875 D.1878 57.从1873年到1891年的18年中,天津机器局的规模总共得到(B)较大的扩充。

A.四次 B.五次 C.三次 D.六次

58.作为长芦盐产、运、销的中心,天津就成为(B)最集中的城市。A.煤商 B.盐商 C.米商 D.服装商 多选题

1.(A C)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先天基础。

A.地理环境 B.人文景观 C.自然条件

2.天津学联办公室成立后,社员包括周恩来、(A B C)等天津学生运动的中坚人物。

A.邓颖超 B.马骏 C.刘清扬

3.宋辽所设置的寨名大部分沿用至今,例如(A B C)。

A.小南河 B.双港 C.泥沽

4.现存的(A B C)等地名就始于三卫时代。A.唐官屯 B.姚官屯 C.徐官屯

5.1725年,天津州升为“直隶州”,下辖(A B C)三县。A.武清 B.静海 C.青县

6.天津地区临临时政府下设巡捕处、(A B C)、粮食居、中国私人财产管理处等管理机构。

A.财务处 B.发审处 C.卫生局

7.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B C)。

A.大罢工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8.1900年,由英、法、德国、美、俄国(A B C)组成的“八国联军”在天津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战争罪行。

A.日本 B.意大利 C.奥地利

9.1900年7月13日,八国联军开始轰击天津,直隶总督仓皇出逃,守城的重任落在了(A C)等人的肩上。

A.义和团 B.联军 C.水师营

10革命党人在英租界小白楼召集铁血会、振武社(A B C)等团体成立了“北方革命协会”。

A.光复团 B.急进会 C.女子革命同盟

11.漕运是我国古代国家通过水路专为中央政府调运(A B)的运输方式。A.粮食 B.物资 C.军队 D.军火

12.大直沽辟为港口,及(A B)的建立,奠定了天津城市发展的基础。A.直沽寨 B.海津镇 C.军粮城 D.小白楼

13.唐初征伐辽东和始于金元时期的大规模海漕运输,使天津的城市形成由(A B C)持续发展。

A.直沽寨 B.三会海口 C.海津镇 D.小白楼

14.天津海关1869年迁到了当时的英法租借地交界处的紫竹林地区,民间称为(A C)。

A.新海关 B.三会海关 C.紫竹林新关 D.军粮城

15.津海关一设立就具有特别的地位。当时,它所管辖的区域从大沽口到张家口长达千里,曾设有(A B C)分关。

A.北平B.秦皇岛 C.塘沽 D.上海 16.清代初期,天津的(A B)就出现了持续的繁荣。A.航运 B.商业 C.工业 D.农业

17.天津城内最早的集市,即(A B C)、西门里的富有集和北门里的大道集。A.宝泉集 B.仁厚集 C.货泉集 D.马集 18.天津早期的商业区集中在(A B C)一带。

A.东门外 B.北门外 C.三岔河口 D.和平路

19.宫南、北大街还是天津古代金融业的中心,敦昌、敦义、永孚、(A B C)等十余家钱庄及钱商公会都集中在这里。

A.孚庆 B.肇华 C.春华茂 D.十八街

20.(B C)两大主要功能相结合,为劝业场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和丰厚的利润。A.孚庆 B.商品销售 C.文化娱乐 D.体育运动 21.天津在大龙邮票发行后,又发行了(A B)两组邮票。

A.小龙 B.万寿 C.无疆 D.猴票

22.总理衙门指派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上海、(A B C)、营口等五地试办“海关书信馆”。

A.天津 B.烟台 C.牛庄 D.深圳

23.开平煤矿是我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一个大型煤矿,也是全国新式矿业中(A B C)的一个。

A.规模较大 B.经济效益最好 C.社会效益最好 D.产量最小

24.开平矿务局所产原煤,除首先保障北洋水师、以及(A B C)的需要之外,还大量投放市场,获利颇丰。

A.天津机器局 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局 D.渤海机械局 25.(A B)是天津第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化企业。

A.天津机器局 B.大沽船坞 C.江南制造局 D.渤海机械局 26.“五大道”指睦南道、重庆道、常德道和(B C)。A.真理道 B.大理道 C.马场道 D.多伦道

27.《中国丹麦条约》和(A B C)等在此利顺德饭店签订。A.《中国荷兰条约》 B.《中葡天津通商条约》 C.《中法简明条约》 D.《中英条约》

28.在天津,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和期刊是(A B C)等于1897年创办的日报《国闻报》和旬刊《国闻汇编》。

A.严复 B.王修植 C.夏曾佑 D.冯国璋

29.进入30年代,天津的新闻报业达到鼎盛期。《大公报》和(A B C)被称为天津的“四大报纸”。

A.《益世报》 B.《庸报》C.《商报》 D.天津日报 30.《大公报》“文艺”副刊先后由(A B C)主编。A.吴宓 B.沈从文 C.萧乾 D.严复

31.河北梆子的演出剧目与题材内容已相当丰富,如历史演义题材类的《杨家将》、(A B C D)。

A.《岳家将》 B.《薛家将》 C.《王宝钏》 D 《打金枝》 32.评剧又称(A B C)是广泛流行于华北、东北并有着全国性影响的大剧种。A.平腔梆子戏 B.落子 C.蹦蹦戏 D平戏 33.京韵大鼓最有影响的流派有(ABC)。A.骆派 B.刘派 C.白派 D金派

34.评剧“四大名旦”包括李金顺、爱莲君(A C)等著名艺术家和众多的评剧演员。

A.白玉霜 B.花玉兰 C.刘翠霞 D新凤霞

35.三、四十年代,天津著名的“五档相声”包括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A B)等人。

A.张寿臣 B.戴少甫 C.万人迷 D焦德海

36、天津早期地方音乐中最有名气的包括(ABC)、天津十番等。A.津门小吹 B.津门大乐 C.天津法鼓 D南方丝竹

37、天津的名特食品很多,如陆记烫面炸糕、(ABC)等。

A.石头门坎素蒸包 B.大福来锅巴菜 C.狗不理包子 D全聚德烤鸭

38、天津方言以天津旧城里及(BC)地区的语音最为纯正。A.大直沽 B.南市C.娘娘宫 D 北大关

39、旧时,在天津影响较大的外来菜系主要是(AC)。A.粤菜 B.川菜C.鲁菜 D 西餐

40、影响天津民俗文化之形成及其特性的因素有(ABC)。A.自然环境B.经济发展C.社会政治与历史 D 文学艺术

41、天津人的性格特征包括(ABCD)等

A.义气豪爽的磊落胸怀B.勤俭耐劳的优良品质C.追求虚荣的“外面儿”性格D 注重实际的务实态度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篇2

一、天津市旅游发展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 天津旅游业发展迅速 (如下表所示) , 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总体指标略有下降外,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0年《中国旅游年鉴》整理)

截止2010年底天津市有A级景区56家, 其中5A级景区2家, 约占A级景区的4%;星级酒店110家, 其中5星级酒店10家, 为星级酒店总数的9.09%;旅行社330家, 其中具有出境资格的旅行社21家, 占旅行社总数的6.36%。但相对于我国其他具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区, 天津旅游发展依然存在规模较小、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二、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的两个基本原则

1. 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需要遵守活化性原则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 到清代中叶以前, 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 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第二次鸦片战争间, 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 其作用更加突出。1860年《北京条约》后, 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 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 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同时天津海事洋务运动的中心。天津悠久的历史伴随着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焦点人物如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故居遗产及事件遗址, 天津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围绕这些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的产品开发、挖掘及深化工作需要开展、以影视宣传、专题线路推广、场景活化等多种形式的, 以游客为主题的开发与设计工作亟待开展。

2. 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需要遵守休闲性原则

从旅游开发的规律来看, 休闲度假产品的收益高。天津地处环渤海经济区, 与北京、河北以及周边城市的交通便利, 面对国内汽车时代、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各种因素促成的居民旅游休闲增长机遇, 打造休闲度假产品对于实现旅游经济来说意义重大。天津要加强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三、天津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与开发建议

在梳理天津旅游文化记忆资源基础上, 建议天津市旅游以历史风貌区为背景、以非物质资源为载体, 以休闲产品商业化为手段, 充分活化天津的历史文化资源, 继续鼓励扶持天津的文化传承, 注重天津多样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以多种旅游产品的有效开发, 带动天津旅游发展。

1. 开发“记忆天津”历史地段与历史文物遗产文化产品

天津历史文化地段遗产文化资源丰富。多以桥、河、街、坊、馆、故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 点、线、面状散落分布天津老城区, 使这里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基地。但目前缺乏营销和解说服务, 要继续梳理和展演天津的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遗产, 以多样性、文化性、亲水性等特点, 呈现天津北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同时通过海河、卫津河等线性水系, 以及水上码头把所有散布如珠的遗产旅游点串联成链, 构成一个对外来游客有展演作用和可达性良好的有机整体。

2. 开发“品味天津”生活风情产品

生活风情产品属于体验型产品, 游人在观光之余, 寻求地方文化与生活的风情体验。针对都市型与景区景点型游客期望获得别样旅游感受的产品的区别, 天津生活风情产品可主要深化以下几种类型:

家庭生活体验类:以民家食宿、日常习俗体验为主要方式。

民风民俗体验类:以民间节事、婚嫁习俗等活动的参与为主要方式。

民间艺术体验类:以天津艺人、收藏家、相声演义工作者为主要的产品提供者。

3. 开发“乐在天津”休闲度假产品

休闲度假产品能够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刺激消费、加深体验, 增添历史文化主题的休闲度假能改变过夜游客少、消费少的现状, 提高旅游产业收益。休闲度假产品要强调特色、着重内涵, 适合中高档次各类人群。天津适合打造的休闲度假产品要突出历史文化主题, 综合游船、相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主题餐厅、戏院、水舞台、旅馆、商店及各种游憩设施场所等共同组成一个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大系统。

除旅游产品的多样化设计与开发外, 相关政策扶持也是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动力.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旅游产业政策以及旅游服务等涉及旅游、财政、建设、国土、林业、水利、文化、宗教、体育、环保等多个部门, 只有多部门联动, 以公共产品提升的角度促成政策、资金、人才以及建设的联动, 才能共同做好城市型旅游的综合开发、管理与推广;旅游服务方面, 公安、交通、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也要配合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商品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多部门联动, 建立协同机制, 是天津城市形象提升、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旅游服务提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英洁.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旅游开发研究[D].南开大学, 2007.

[2]吴承忠.西方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人文地理, 2004, 19 (6) :62-66.

[3]陈文君.论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9) :42-46.

[4]蔡亮.内地应引入文物保育及活化计划[J].中州建设, 2011, (13) :24-24.

[5]刘金宏.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主线确定的依据与表达方式的生活化取向—以广东历史文化展览为例[J].中国博物馆, 2007, (2) :32-36.

[6]李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北京大栅栏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9.

天津的餐饮与京剧文化 篇3

我们还是由一个字说起——爨。

“爨”是《新华字典》中笔划最多的字之一。在汉字造字中的“六书”中,它就占了三法:象形、指事、会意。它的头上是一个象形的“甑”,甑是用于蒸食的古器,两边以“臼持之”。中部的“冖”是个灶口,下部表示“推林纳火”,整个字形象地推演了中国发明蒸食文化的过程,所以“爨”的第一种意思便是“炊也”,即做饭。“爨室”即是厨房。老朽是研究食文化的,自号“爨翁”,即为此也。爨还有第二个意思,是戏曲名称。《辍耕录》说:“宋徽宗时,爨国人来朝,见其衣装、巾裹、举动皆可笑,使优人效之以为戏焉。”后世遂将“爨弄”来指代戏曲。由此可见戏曲与饮食关系密切之一斑。

日本学者奥野信太郎把京剧和烹调称为中华文化“最大的两座高峰”,余觉得毫不为过。老朽在为友人题箑时,曾写到“舞者的(定)格,京剧的(亮)相,津菜的扒,中医的望(闻问切),妙处全在飞白。白受彩,甘受和,表现了有限中的无限。所以,中国书画以不画处为画,有画处以息为形,无画处将息化气。所以,大画无形,大乐无声,大味必淡,不说是真禅。其妙在和也。”

中餐与京剧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也就是年轻一代说的“很有中国味”。什么是味呢?就是隐在中餐与京剧后面的不可见文化的整合。凡是带有“中国味”的文化门类,诸如中餐、京剧、中国书画、中医药等,经过这种不可见文化的整合制约后,无不例外地被打上了“中国印”,而展现出浓浓的传统之味,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得以世代传承。其中重要的一种文化全息基因码即为“和”。

《淮南子》记载了“厨祖”易牙“桓公甘易牙之和”的故事。“甘”作动词,表示欣赏;“和”就是烹调或菜肴的代称。“和”的本意属于音乐的范畴,其古体字形是“龢”或“咊”,“龢”字左边是多管乐器的形象,表示多音阶共奏;变体为口字旁,表示一唱一和。您看,烹调的五味调和与京剧的听戏听味,都讲究和谐,具有同样的艺术属性。幽默小品大家林语堂先生断言,“西餐把菠菜和烧鹅分别做熟,一起放在盘中,是不懂得调和。”中餐与西餐在饮食史上有着粒食、肉食的根本差异,这是古之生产方式决定的,使中西餐饮与戏曲背后的文化哲学支持大相径庭。

道明了中餐与京剧的文化血缘之后,再谈天津这方生长繁育中餐与京剧文化的热土。

高成鸢先生考察发现,京剧与中餐这两座高峰竟然是同时崛起的。京剧的形成,公认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而中国烹饪的成熟,饮食文化研究界公认以大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的问世为标志(1792年)。差不多成熟于同一时期。

天津在中国是一个晚近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果从元代的直沽寨算起至多也不过六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天津的文化发展,遇到了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这便是余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四个九”机缘,即“九河下稍、九五之门、九方杂居、九国租界”。

“津菜”进入社会,为较大消费阶层所接受,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体系,应该是清代中叶以后的事情。道光诗人崔旭的诗句,“翠釜鸣姜海味稠,咄嗟可办列珍馐。烹调最说天津好,邀客且登通庆楼。”把当时天津的高级餐饮业的地位说得很是清楚。

当时的天津有不少巨贾,特别是盐商有钱没处花,便附庸风雅,盖起上好的园林,一来接驾,哄得皇帝老儿高兴,讨些好处。二来可以招引大批文人墨客来就食,以示雅好。这些人不用掏腰包,便可白吃白住,焉有不乐之理?以至“江东才子,投屐争来,邺下词人,停车不去。”铁嘴铜牙的纪晓岚评曰:“文人往来于斯,不过寻园林之乐,作歌舞之欢,以诗酒为佳兴云耳。”然而,正是有了文人的介入,天津餐饮才不仅服务于达官贵人和巨商富贾,“以饫老饕”的鸡鸭鱼肉。二是开始上了书本,上升为文化,上了更高层次,以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鉴了不少的天津餐饮文化素材。

清末民初,专门为帝后服务的宫廷厨师和戏剧演员流落到民间。天津毗邻京都,又有九国租界,是外国资本的滩头,失意的军阀政客腰缠窃国万金纷纷来做寓公。他们无所事事,天天酒食征逐。仅末代皇帝在津开支每月就在银元万元以上。失去宫廷依托的高级厨师和演员纷纷被市场所接纳,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激烈的商业竞争,促进了烹饪和戏剧在京津两地的迅速发展。

天津与“首善之区”的北京相比,比北京更开明而“摩登”。“吃尽穿绝天津卫”,使得王公贵族以及后来的军阀政客,没有了僭越的顾虑,食遍中西华洋。出了菜馆进戏院,成为几代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余幼年生活在天津的南市荣业大街,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个饭馆与戏院扎堆的地方。记得当年居所附近的饭馆有:天一坊、十锦斋、天源楼、天和楼、五芳斋、同福楼、松竹楼、晋春楼、泰丰楼、义和成新记、聚合成、蓬莱春祥记、聚庆成、登瀛楼饭庄、燕春楼羊肉馆、燕坊楼、恩华元饭庄、会宾楼、永元德羊肉馆、增兴德等。戏院有庆云、群英、升平、聚华、大舞台等。那时家里来了客人,一般是打电话叫饭庄送饭,不用多大功夫,饭庄伙计便提着提盒送到,上桌时饭菜还是热的。饭后,就可以就近定个包厢请客人听戏。余是个戏迷,特别爱听戏,每到下午四点左右,戏园子便“门户开放”,于是,几乎每天都可以骑在家人的脖子上,站在后排,白看“戳腿戏”。餐饮业和戏院的繁荣,使天津成为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京剧和烹饪中心。

烹饪与京剧融入天津市民的生活成为了一道特殊的社会风景。京剧唱的地道与否,那叫“味”,是要借助饮食语言来表达。俗语说,“马连良的腔,山东馆的汤”,形容都是精品。还有人拿京剧的“唱念做打”跟菜肴的“色香味形”相提并论。四十年代时,著名老旦李多奎的《钓金龟》唱段,轰动了京津沪沈,一时街头巷尾,时常有人学唱。当时的听众把其中“叫张义”等三段唱誉为“红三段”,意思是唱完之后必有叫好声。同业又把这三段唱称作“三做鲤鱼”。这京剧名段怎么又和美食联系起来了呢?原来,“鲤鱼三吃”是名鲁菜,天津又有不少鲁菜馆,所以得名。一段“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称为“红烧鱼头”,“有几个贤孝子听娘来论”称为“酱汁中段”,“这几辈贤孝子休得来论”称为“清炖鱼尾”。好吃又叫座,可见艺术相通矣。

天津是京剧名角和京剧嗜爱者们集中的大都市。她地处南北通衢要冲,凡是由北京到各地入京演出的演员,都愿意先到天津演出,意为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再到各地演出才有把握。一是因为天津观众懂戏,擅于细致鉴别优劣。二是天津的票房林立,很多的票友文化水平和艺术造诣都很高。“老乡亲”孙菊仙、李宗义都是天津籍票友下海。李东园先生有全套戏箱戏服,经常“傍”金少山、侯喜瑞、荀慧生等名角演出。戏迷群的出现给天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1935年渤海大楼建成,1936年中国大戏院建成,遂使劝业场地区成为天津乃至华北最繁华的商业区。中国大戏院是当时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戏院,开业时许多名角来这里连台演出,场场客满,盛况空前。由于这样的戏曲氛围,几乎所有著名的京剧演员,如梅、程、尚、荀四大名旦,杨、谭、马、奚四大名生,以及杨小楼、郝寿辰、高庆奎、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等,在排出新编剧目以后,多愿意先到天津演出,以博取天津观众的鉴赏和认定。

这些名角到了天津,自然离不开天津的美食,因为这些艺术家出于职业修养、养生需要,大都钟情于美食。

梅兰芳先生到天津演出喜欢吃苏闽菜馆的“周家鱼”。荀慧生先生爱吃名厨周大文的“核桃饹”。马连良先生在天津有“疙瘩楼”,喜吃南市永元德的涮羊肉。谭富英先生喜吃黄家花园“又一村”的“扒肘子”。奚啸伯先生到天津演出,余看的次数最多,他喜欢吃东马路“中立园”的“虾仁 面筋”。杨宝森先生好的一口,是天增里饭馆的“吃白斩鸡,就白兰地下酒”。他们戏台上是角儿,台下是美食家,场合不同,“多味斋”里演绎多味人生矣。

在天津餐饮史上,曾经有多位精通百艺的大厨。周大文是其中之一。周曾任过要职,卸职后开餐馆并下海主厨。天津玉华台饭庄是经营淮扬菜的老字号,其名称便是由创始人马玉林的“玉”字和周华章(大文)的“华”字而得名。他酷爱烹调艺术,虚心向老前辈请教,逐步自成一家,成为与穆祥珍、陈士和齐名的津门三大厨。他的厨艺吸引了许多当时的名人前来品尝,如郭沫若、荀慧生等,就连各国驻华使节也常来光顾。周大文不但精通厨艺,还酷爱京剧,常常粉墨登场“傍”名角演戏。有记载的就有和南铁生、乐元可、高联庆,还有小说家张恨水等同台演出过。

还要特别提出的是余之师友耿福林先生,耿老是中国烹饪大师,长期在利顺德主厨,厨艺高超,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餐饮服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剧团的团长入住利顺德,耿老得以结交了不少名角“大腕”,如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张君秋、厉慧良、鲜灵霞(评剧)、银达子(河北梆子)等,他(她)们对耿老的厨艺交口称赞,结下了京剧与烹调艺术之缘。

京剧与烹调艺术的互通,还产生了不少“京剧菜”,比如,京剧有《贵妃醉酒》,上海有以红葡萄酒烹制的“贵妃鸡”。天津有以10只鹌鹑为料烹制的“十老安刘”、以肥肠和青椒为料烹制的“乾坤圈”、以元鱼和鸡为料烹制的“霸王别姬”、以鸡胸肉和口蘑、冬笋、青豆为料烹制的“打金枝”、以牛舌和鸭舌为料烹制的“舌战群儒”、以鸡胸肉、虾仁、海参为料烹制的“古城会”、以大王鱼、小笋鸡为料烹制的“龙凤呈祥”,美食后面有故事,好吃又有文化品味。

余自幼既好美食又爱听戏,后来因研究食文化又结识了不少烹饪界与戏剧界的朋友,但自认为还是此两圈外的“棒槌”。好在,学习京剧京胡的小孙女拜在了名师门下,而且近日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圆了老朽的追寻艺术之梦,幸矣!

中国的京剧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中餐文化经过新饮食观念的整合,也必将发扬光大。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篇4

历史试题

第Ⅰ卷

1.与下图内容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2.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朝D.唐朝

3.公元前5 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缘于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B.奴隶反对贵族的斗争

C.农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D.外邦人反对罗马贵族的斗争

4.在英圈逐渐完善议会制度的过程,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B.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C.1721年责任制内阁形成D.1832年议会改革

5.右图为圆明园遗址。圆明园最早被毁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问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6.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7.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围军队粉碎日军妄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企图的会战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8.周恩来说:“„„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一国两制”

9.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突破是指

A.1979年两岸实现真正停火B.1987年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C.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D.2005年连战的“和平之旅”

10.隋唐时期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其表现是

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发明

C.耕耙耱技术的形成D.曲辕犁的出现

11.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宋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

12.唐朝时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广州设立了

A.市令B.市舶使

C.市舶司D.三司使

1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特点是

A.停滞不前B.曲折发展

C.顺利发展D.快速发展

14.“湖北麻城县建国第一农业社的1.016亩早稻,创造了亩产36956斤早稻的记录。„„孩子们站在稻穗上,就像站在软绵绵的沙发上似的。”这段1958年的图文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5.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将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是

A.中共十四大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七大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D.沿边开放城镇

17.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A.手工作坊B.手工工场

C.工厂D.垄断组织

18.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到:“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举措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产品结构

C.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D.推行“以工代赈”

19.二战后,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BCD

20.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该法令表明苏俄政府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D.取消自由贸易

21.20世纪中期,美国财政部长福勒之所以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是源于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B.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2.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

A.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B.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签署

C.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D.1999年,欧元问世

23.20世纪90年代,对经济全球化起到强有力推动作用的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B.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

C.信息技术的发展D.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24.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

C.老子D.韩非子

25.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

A.把智慧与感觉区别开来B.提出教育是人们形成美德的重要手段

C.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6.《齐民要术》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这句话所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顺应天时,多种经营B.工商皆本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D.重农抑商

27.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中国古典小说是

A.《红楼梦》B.《水浒传》

C.《三国演义》D.《儒林外史》

28.经过科学家的计算,1846年人们终于发现了海王星。其计算的理论依据是

A.哥白尼“日心说”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万有引力定律D.爱因斯坦相对论

29.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用民权否定君权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是

A.郑观应B.康有为

C.严复D.梁启超

3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旧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D.布尔什维主义

31.下列科技成果中,属于“两弹一星”的是

①长江三号火箭②原子弹爆炸③东方红一号④导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2.右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六小龄童的留影,它是当时文学艺术领域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这主要得益于

A.三大改造的完成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文艺工作者积极性高涨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36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8号文件,决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对华政策,并说明当时中美关系所处的状态。(4分)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美关系打开新的一页是从共和党开始的,那是尼克松先生、基辛格先生执政的时候”。

(2)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打开新的一页”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由此,中国外交出现了怎样的新局面?(4分)

材料三: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结构性”变化?面对这一变化,中国政府提出的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4分)

3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如何“控制了世界”的?(4分)

材料二: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4分)材料三:“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指出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目的的根源。(4分)

3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七八世纪欧洲局面很复杂,技术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在这个时期。作为一种科学思维,不再只是信仰的思维,是客观的用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来看待外界,包括看待自己本身。

——摘编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启蒙运动的起因。(4分)

材料二:(五四运动)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2)五四运动前后北京正在进行着的“文化批判”指的是什么?主要的领导者有哪几位?(4分)

材料三: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4分)

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答案及评分参考

I卷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

1.D2.C3.A4.D5.B6.B7.A8.C9.C10.D11.A12.B13.B14.A15.B

16.B17.C18.D19.A20.A21.D22.C23.D24.C25.D26.C27.A28.C

29.C30.B31.B32.D

II卷共3题,共36分。

33.(12分)

(1)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2分)

状态:敌对(或对立、对抗)。(2分)

(2)重大事件: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2分)

新局面: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促进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僵局被打破。(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结构性”的变化:“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分)

34.(12分)

(1)事件:新航路开辟。(分)

英国:大力发展海军,广泛建立殖民地,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日不落”帝国。(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政策:“海禁”、闭关锁国。(2分)

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后于世界。(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具体做法: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2分)

根源: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2分)

35.(12分)

(1)起因: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运动:新文化运动。(2分)

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2分,答出任意两个即可)

(3)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分)

初一历史隋唐文化测试题及答案 篇5

●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七下P39—40识记

被后世称为“画圣”的唐朝著名画家是

A.颜真卿B.阎立本C.吴道子D.关汉卿

[参考答案]C[山东泰安中考]第6题

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相关内容后,某历史兴趣小组设置了以下课外拓展主题。其中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B.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者李春

C.孔子与“仁”的思想D.“画圣”阎立本与写意画

[参考答案]D[11年山东潍坊中考]第4题

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A.王羲之、吴道子、李白B.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张旭、顾恺之、李白D.张旭、顾恺之、杜甫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答案 篇6

一、选择题(1-20每题1分,21-30每题2分,共40分)

1-5ABBCC6-10CBBBC10-15BCAAA16-20CBADB

21-25BBDBB26-30ADCA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2分)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2分)

(3)主要是两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寒冷干旱)(4分)

32、(1)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 C.印度、恒河流域D.黄河、长江流域(4分)

(2)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2分)

(3)古埃及的金字塔古中国的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印度最早的城市摩亨佐 达罗等(3分)

33、A---cA----eB----d

C---bD----aD----f(6分)

34、(1)古代埃及(1分);法老(1分);胡夫金字塔(1分)。

(2)大禹(1分);禅让制、世袭制(2分)。

(3)汉谟拉比(1分);《汉谟拉比法典》(1分);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1分)。

35、(1)略

(2)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等发生矛盾。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篇7

天津毗邻北京,不仅地缘相近,文化相同,而且工商业一直相互借力、相互提携,因此,成为了中华老字号的重镇。津门老字号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态丰富多样,涉及各个行业和各个历史时期,可以说浓缩了中华老字号的发展历史,从明清传统行业的老字号,到近代西方工业技术进入中国后形成的老字号;从普通生产性企业,到工艺美术类老字号,可谓是各领风骚。其中的杰出代表包括与同仁堂同源的达仁堂、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杨柳青年画、狗不理包子、独流老醋、飞鸽自行车、劝业场等,这些津门老字号不仅成为了天津的城市名片,而且也成为了天津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天津的历史是无法与这些中华老字号分开的。

近年来,天津在振兴中华老字号工作中,始终处于全国领军的第一方阵,这与主管中华老字号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采访了率天津老字号企业参展的天津商业联合会书记、国家中华老字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卞瑞明,他作为长期在天津政府职能部门分管老字号行业的主要领导,不仅对老字号有着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对老字号有着深刻的理解,知道老字号的酸甜苦辣,他娓娓道来了津门老字号许多传奇故事,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津门老字号历史与未来的画卷。

天津老字号的形成

卞瑞明书记首先强调,天津老字号的形成与天津城市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与苏杭这些城市不同,天津城市始终是作为北京的拱卫城市定位的,以“天子渡口”而得名,就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之称。自1404年设卫以来,依托北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辐射,加上天津本身自然的地理优势,很快成为商贾云集、漕运便利的北方重要通商口岸。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在近代又成为现代西方工业输入最早的城市,这些丰厚的积淀,都为天津中华老字号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另一方面,天津城市的文化和经济直接受到了北京的巨大影响。明清时期,每年皇上外出祭祖,皇室人员便来天津度假休闲。到了近代,随着清朝的灭亡,留下了许多清朝的遗老遗少,这种互动自然把宫廷的许多工艺、人才、资金带到了天津。比如,劝业场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股份制企业,其资金来源都是北京皇室王爷们的闲钱投资的,因为资金放在北京目标太大,容易招眼,放在天津既能避开京城皇室的眼皮底下的麻烦,又因距离较近便于管理。这些因素客观上对天津老字号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天津老字号的现状

接着,卞瑞明书记为我们梳理了天津老字号的现状。经过排查发现,目前天津有老字号企业150家左右。商务部批准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天津有30家;天津报批商务部的第二批中华老字号企业有36家,在全国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是无论从包括的门类来看,还是从品牌的影响力来看,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近年来,天津市商委、商业联合会及其天津市老字号协会根据国家振兴中华老字号的整体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对推动全国振兴中华老字号工作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天津老字号的前景与五大工程

为了把天津老字号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卞瑞明书记如数家珍地说出了他心中的振兴津门老字号的五大工程,他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他的着眼点既是立足天津的,又是面向全国的;既是着眼历史的,又是面向未来的,因此,他为我们展示了津门也是全国老字号的美好明天。卞瑞明书记所说的老字号五大工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天津老字号调研工程。对天津所有的老字号进行排查,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困难,有些企业已经变换了几茬法人;有的老字号传人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有些老字号资料已经遗失,对这些宝贵的老字号资源再不进行抢救,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了。这次老字号家底排查开展了两年多,基本摸清了天津老字号的家底。

天津老字号宣传工程。一些老字号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许多青年人对老字号非常陌生了,振兴中华老字号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培育老字号未来的消费者,而青年人无疑是未来的主宰,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老字号就是为老字号培育未来的市场。基于这样的认识,天津着力启动了老字号宣传工程。为此,天津市商委作为老字号的主管部门,积极与《天津日报》合作,开辟了专门的津门老字号宣传版面,安排五名记者专门采访老字号企业,每周一期免费刊载宣传老字号企业的文章,一年下来有30多家老字号企业获得了在天津党报宣传的机会,极大提升了津门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同时,由天津市商委牵头,由卞瑞明为主编出版了一套天津老字号系列丛书。这是国内第一套系统介绍老字号的丛书。全书近60万字,配有许多珍贵的老字号照片,2007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后,在业界和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老字号的品牌传播。

另一方面,天津市商委落实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老字号企业建立博物馆,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扶持。目前已有老美华建设完成了鞋博物馆以及酒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的有杨柳青博物馆,明年准备开工建设的有桂发祥博物馆,最终天津市要完成10家老字号博物馆的建设。这些老字号博物馆,既能很好地保存老字号的技艺与文化,又是一扇传播津门老字号的窗口,与旅游等新的业态相连接,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与业态整合,力求把一批优秀的老字号打造成津门新的城市名片。

老字号横向合作工程。开展横向合作和强强联合,发挥老字号的集群优势,提升老字号的品牌附加值。天津准备与浙江老字号企业和老字号协会合作,共同筹建中华老字号奢侈品孵化基地,利用中华老字号品牌资源和核心技术的优势,把一批顶尖的中华老字号打造成能够与国际顶尖奢侈品抗衡的世界一线品牌,不仅要扩大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而且要打进国际市场,把中国奢侈品卖到国际奢侈品的大本营——欧美发达国家的家门口,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老字号专业媒体培育工程。打造全国性的中华老字号传播平台。目前,虽然从宏观上,国家已经把中华老字号上升到国家品牌战略的高度,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社会上对中华老字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加上历史的原因,过去对中华老字号的欠账太多,至今尚未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中华老字号传播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老字号的传播与品牌提升。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篇8

1、农业的起源有啥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那些重大关系?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关系: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2、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补充)

材料壹: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候

七、医生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抹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关于的成语。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3、为啥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非常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约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以上说法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忙?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关系。

第2课

1、为啥说夏朝是俺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啥说夏朝己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社会己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变“货力不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从考古资料看: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映尊卑和贵贱的各类礼器和祭器,表示礼制存在与战争状态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己经出现,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己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2、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材料见P8)。特色: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重大意义: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区别10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己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探索与争鸣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椅遥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有关夏王朝的人物、事绩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第四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非常多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第3课

1、第一问略,P9 第二问:一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

七、医生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关于的成语。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探索与争鸣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

汉字存活下来的缘故:一是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有中断,记载其文明的文字也能流传非常久;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特别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第4课

1、不同点:

(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分插到各地方国间;

(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

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谕豕木置姹淮蚱疲饩褪强鬃友壑械摹袄癖览只怠薄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缘故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创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第5课

1、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啥?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啥?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

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辨证法思想

说明:孔子建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关系,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关系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4.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绝对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

1、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材:秦打破宗法制的界线,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材,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缘故,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创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络加强;

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的倾向。到战国时,内政改革蔚然成风,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思路基本一致,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缘故: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创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材,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医生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县(令)乡、里

4.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非常大关系。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可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关系。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厉害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

郡(守)

县(令)

县(令)

县(令)

县(令)

探索与争鸣: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本题涉及秦亡的史实,建议放在第7课后讨论)

(敬业中学

郎宇飞)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读图学史: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市八中学

应华)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与测评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读图学史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大同中学

姚军)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读图学史

比照第6课“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秦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西汉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浪。西汉在秦疆域的基础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扩充,特别是西面,势力范围延伸至葱岭。

版图有此扩张的原因在于,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不但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疆域。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

主要原因:①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统治政策与统治思想的变化:秦时以法治天下,政令严苛,使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鉴于此,采用道家学说,加之汉初经济凋敝,需休养生息,故采取“清静无为”的政策。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日臻丰厚,武帝又欲有一番作为,故“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张“有为”儒家思想所替代。

②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变化导致统治思想的变化:战国与秦朝,“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重农抑商,符合新兴地主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西汉中期,新制度逐渐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也相对丰富,从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业经济与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出发,统治者转而提倡以“入世”态度积极进取塑造人格,并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儒家势在必然。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前期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探索思考期。

3、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说明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

答:政治上:

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的职权,设立“内外朝”,从而剥夺了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权力。

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颁布“推恩令”,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探索与争鸣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试以秦皇汉武为例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秦始皇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成为历代王朝政治统治制度的蓝本。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秦始皇不能适应从中国西部一小国的统治到全国统治的变化,所推行的政令过于严苛,造成民不堪命的局面,甚至采取焚书坑儒这样极端残暴的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秦的短命而亡。

汉武帝

汉武帝是西汉中期的君主。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思想,有所作为。在民族关系上,改变西汉初,由于国力衰弱,对北方匈奴造成的严重的边患所采用妥协的办法,凭借七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创造了前提。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的颁布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设置“内外朝”,极大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对国家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上,改变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摒弃主张严酷统治方式的法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儒学更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强盛时期,也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但是,汉武帝在军事上的好大喜功,在生活上日益奢华,大兴土木,致使汉兴以来数十年之积蓄消耗殆尽,对西汉人民造成灾难。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汉武帝不得已下诏忏悔自己的错误。西汉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弱。

第二分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 第1课

1、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补充)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3、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第2课

1、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变“货力不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从考古资料看: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映尊卑和贵贱的各类礼器和祭器,表示礼制存在与战争状态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已经出现,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已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见P8)。

特色: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重大意义: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探索与争鸣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第四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第3课

1、第一问略,P9 第二问:一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

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探索与争鸣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汉字存活下来的原因:一是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有中断,记载其文明的文字也能流传很久;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非常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第4课

1、不同点:

(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

(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

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学在王宫的局面被打破,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第5课

1、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

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4.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

1、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的倾向。到战国时,内政改革蔚然成风,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思路基本一致,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县(令)乡、里

4.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北朝与南朝 读图学史

观察地图,谈一谈中原居民的南下,对促成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困境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东晋宋齐梁陈政局的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南移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民族融合 读图学史

观察“北魏陶制文吏俑、文官俑服饰”和“魏晋墓室壁画”、“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等图,分析哪些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服饰兼有胡汉特色,反映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以及汉族使用胡床,说明汉人胡化的影响。两者反映了在生活上民族融合的景象。练习与测评

1.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张南北朝政权更替简表。东魏 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 宋 齐 梁 陈

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概况。

东晋和南朝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

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农副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也成为南方农村经济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贡献。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我国形成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南流高潮,因而也是经济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3.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典范?

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北魏政权要立国中原,必须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推行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汉姓、汉婚。并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其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皆作出重大贡献。探索与争鸣 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两种方式在南北朝以前是如何体现的?若仅采用第一种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

自上而下——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孝文帝自幼博学善文,具有精深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自下而上——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迁徙时期,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相互杂居的局面,随之出现空前的民族大交融,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交流和学习,也促使游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居民的“汉文化”的震荡交汇,使民族间的亲善友好美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我国重新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若仅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可从孝文帝改革政策的强制性和推广的果断性两方面来说明。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读图学史

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变化:一是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权责分明,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行。三是六部的设立使各部门事务的管理更加具体和明确,故而一直延之于清代。练习与测评

1.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建置有哪些新的特点?

隋唐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在国家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新的创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一扫魏晋以来的陈腐气息,给人一种政治上清明的感觉;一改武将凭借军事实力篡位夺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地位:始于隋,成于唐。隋朝虽国祚短暂,但能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因此在制度层面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与创设。随后的唐朝更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推广改进。

2.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主要是针对秦汉以来的察举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而言。隋唐之前是以推荐为主,隋唐以后是以考试为主。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另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社会:改变选举之权被地方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文化:考试的常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最重要且真正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出现了唐诗璀璨,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探索与争鸣

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清明,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检验后授以官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制,能了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显得公平、公正、合理。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文献选读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唐太宗与大臣探讨 “百姓造反”的原因以及如何制止的策略,深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和“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道理。开元盛世 文献选读

朗读杜甫的《忆昔》。你能描绘一下开元盛事的情景吗?

开元全盛时国富民安的繁荣景象:小城万户,粮仓满溢;出门畅通,路不拾遗;货物流通,男耕女桑的小康社会。练习与测评 1.唐太宗是怎样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之道的?又是如何做的?

上一篇:两人合伙开超市协议书下一篇:美丽的春天小学生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