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推荐11篇)

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 篇1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联想和关联。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建立记忆链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人们在联想和关联的环境下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强调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与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因此,在历史高考中,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 找出各部分的联系,使庞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以发展历史思维,领悟思想方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历史高考复习效能。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来进行备考复习呢?本文拟以《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的运用来加以说明。

一、在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知识是各单元、章节知识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作纵向、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对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系统化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一方面,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彼此隔绝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等。

二、在理清历史时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时序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历史素养。在新课改下,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却普遍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编制专题性事件大事记;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如世纪、年代等;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站在时序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古代史主要是农业文明、人类社会彼此隔绝;近代史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史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

三、在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的过程中增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

历史知识关键点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具有转折或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是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试内容。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关键点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积极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联想,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全面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实中清晰的提炼出历史关键点,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实现关键知识点的相互链接,使学生理解这些历史关键点的相互影响和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与发展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

四、在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备考科学性

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当前中国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都已单一史观走向了多元史观。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更新史学观念,用多元史观来解读历史,引导学生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图解多元史观,在多元史观指导下,重新构建和整合高中历史知识专题体系,提高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 篇2

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激励学生掌握概念,深刻理解知识联系

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就需要理解清楚每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并根据推理判断和逻辑分析进行总结,借助图形或者一些符号在大脑中勾勒出其形状,帮助理解和记忆,让自己的知识在拓展中得到丰富。例如在分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联想,让学生明确这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以及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分 析和理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网络图,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一个好汉三个帮”———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 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为了绘制出一个精彩的导图,必须把知识进行细化和汇总,让自己可以深刻地理解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教师就可以给出学生“秦汉”两字,让学生在这两个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比如说到“秦国”,学生就会想到它的统一和专制。在探究它的统一时,学生又会想到它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以及疆域等问题。说到它统 一的条件学生又会进一步想到它的社会基础、人心问题、国家强大以及嬴政等方面……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其思维就会不断地扩散,把有关“秦汉”的知识都容纳在这张巨大的思维导图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我的课堂我做主”———方便教师因材施教,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

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地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教师只要认真观看学生的作品就会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了学情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 来的教学 工作。例如学 习了“美苏 争霸”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绘制在一张思维导图中 加以展现。很 多学生在 分析时间、原因、事件时都分析得很好、很全面,但是当涉及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时,学生的思维导图就表现得非常不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掌握得不是很透彻,存在着知识上的盲区和漏洞。因此,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在第一阶段可以用“形成、缓紧、美优”这几个词来概括,到了第二阶段就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特点,第三阶段就是“美强、苏松”的状态。

四、“毕其 功 于 一 役”———帮 助 理 解 整 章 知 识,形 成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而是非常系统的知识网络图。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探究就会在不断地分析和总结中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了解整章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学生在解题时才可以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一起来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教师的每一堂课学生听得都很明白,但是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大脑中都是一些孤立性的知识,不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就能够熟练地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了,并且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总之,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把书“读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学生满怀兴趣去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起来,促进其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研究和善于使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教学工具,它可以让学生把知识很好地进行融会贯通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框架。历史教师可以不断地尝试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历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都会不断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导图 研究方法

历史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它包纳诸多知识,可让我们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教会我们以史为鉴,让人变得更睿智。但是如此有用且有趣的学科如果真正当成一门课程来学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高中三年,学生所学的内容加起来,就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世界近现代史,这么多内容,其中空间跨度较大,史实太多,且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较繁琐,所以学生很容易记混,闹出一些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导致学的东西越多,脑子就会越乱,越是烦躁,越认为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怕学,厌学,把历史的趣味性和有用性冲得一干二净,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教师首先必须对课本知识熟习,条理清晰,每课重点,难点的把握得当,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本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内在联系,学生才会学得轻松,对知识点运用自如,才会对历史这门课感兴趣,继而愿学,愿专,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本人认为最有用有效的学习工具,就是教给学生——画思维导图。

什么是思维导图,它是一种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思考和笔记的工具,是用“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记忆或思考甚至是创作。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迅速找出重点,从而找到事物的本质。人的大脑有一种特性,就是比较容易记住直观的事物,但是内容一多则会迷失在众多的信息中,这是由于各学科的知识点混在一起,大脑很难处理也很难全面了解所有的信息,出现思维混乱。于是,本人尝试用运用思维导图把原来纠结在一起的信息,展开成清晰的脉络,就可以让思绪变得清晰、明朗,有利学生记忆和思考。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是这样做的。

一般在新学期开始前几节课,都会让学生先看目录,了解每一章节与章节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每课之间内在联系又是什么,当然最初学生并不清楚,这需要教师从整体上给学生一个框架,以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为例,下册历史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先在黑板中央写出这几个核心字,从中心部分分出粗线四条,一条为一个主干,第一个主干知识是苏俄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再分三个子目录,苏俄的建立、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第二个主干知识是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三个子目录:战后格局为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它本身隐藏着诸多的矛盾,是大国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出现战后10年相对稳定时期;后十年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出现两种自救方式,又可分,一种是改革,一种是侵略扩张;由于大国间实行绥靖政策,导致二战爆发,这为第三个主干知识,它分为四个子目录,分别是战争初期—扩大—转折—胜利;第四个主干知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分为三个子目录,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社会主义世界,战后的亚洲发展,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通过这样一个思维导图,把一个学期所要学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各章节重点,便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效率。

具体到每一课时,通常会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一会儿书,对所上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后,画出简单思维导图,教师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找到本课重点进行拓展,理清思路就比较容易了,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兴趣。以《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为例,在黑板中央先写出这几个核心字,从中心部分分出主干知识四条,一条是俄国爆发革命的条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中俄国会爆发革命,学生经过看书、讨论得出,俄国具有爆发战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这两个条件就是子目录,它还可再细化,把每个要点罗列出来,形成点与点之间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好记了。第二个主干知识就是革命经过,学生可简单了解即可,通过学生概括,分为四个子目录,教师再以顺口溜形式强化学生记忆,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见曙光。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便于记忆,也增强历史趣味性。第三个主干知识是战后政权的建立,这块书本罗列得很详细,可得出四个子目录,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而重点在于分析经济政策,突出重点。由于新生的国家政权并不牢固,还需要巩固,于是出现第四个主干知识,政权的巩固,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只有解决好经济问题,才有利政权的巩固,得出两个子目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再通过目录比较两者的区别,这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最好由学生议论得出它们具体内容,再通过内容进行评价,以及它给我们今天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启示。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一个由中心发射出多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便呈现眼前,便于学生更好的分析、理解、综合、回忆以及产生新的想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这与传统的记笔记不同,思维导图里的信息就像大脑实际思考过程一样进行组织。因此会让大脑思维更为发散,可以激发所有认知功能,通过这种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一堂课基本上能掌握所学内容80%,这样为其它科目复习挤出了时间。

老师一课或一章结束后,就得要求学生自己来画思维导图,没有具体限制,只要有中心,四周辐射,文字要求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分出的子目录越多越好,说明对书本知识熟习。当然,学生要想画出思维导图,大脑中必须对所要记忆的对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否则是根本无法画出。如果学生对历史事件是混乱的,那么在画图的过程中就需要一部分时间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并了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个画思维导图的人必须要熟习你画的东西,你对书本的掌握成度,理解成度。虽然,画思维导图需要不少时间,但画图的过程却是快乐的,对知识理解的成就感,以及用五颜六色的笔和弯曲的线条在纸上任意“驰骋”的乐趣,只是一幅图便把书上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展现出来,每一张图都是那样精美别致而富有动感。但这并不意味着,画完的东西就不用再看了。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人的记忆规律是与记忆时间间隔越短忘得就越快,所以画完图后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复习,坚持每周复习一次导图,越是临近考试就越要有规律,试着在没有书或笔记的情况下来回忆思维导图,并简要地画出自己所能记忆的知识以及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的思维导图,将这些思维导图与总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别。然后进一步再做整理和修正,加强对还未掌握好的知识点的记忆。直至那张图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否则即使绘制了再美丽的图也会遗忘。这需要教师在刚开始时加强检察力度,可以上完一章节检查一章节的内容,经过一断时间训练后,学生会从中得到乐趣与实惠。

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 篇4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材改革,部编版的教材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所以近年来对于教材的考查频率逐渐增高。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历史教科书的分析和使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考试中主要考查的角度是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以及历史教科书的应用等,下面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大家进行具体知识的呈现。

★考查角度: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结构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结构在考试中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只需要识记即可。在考试中通常会这样进行设问: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图表的作用是什么?历史教科书课后思考题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就考试常考的知识角度为大家进行梳理:

★考查角度:历史教科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思维律动

—运用思维导图

推进历史教学

龙口市明德学校 于亚范

孙新艳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目前初中生学习历史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体系;不能够把相关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历史知识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掌握;根据题意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组织答案的思维能力不够等等。随着明德学校省级课题——初中数学“思维律动”课堂建设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我尝试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结果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历史教材由《课程》到主题,再到单元、课、框目,本身就是思维导图的关联点,说明编者在编辑教材时也在运用思维导图结构,搭建《历史》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学会放射状、关联性思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能激发学生潜能和学习兴趣,帮助其从整体上系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中,用“图”设计,把握课程结构。

首先,传统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的文字教案和表格备注式教案,这种教案能清晰反映课堂进程,教具的使用情况,预示学生的反映和教学效果。他们的缺点同样在于繁杂的文字描述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无法直观的感受教学设计的结构,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设计思路,无法表达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制作新型教案,发现这样能够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促成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加强对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的系统、科学、有效。

用“思维导图”备课,最好的办法是先看封面和单元前言,再看目录,然后翻动全书几次,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将教材的单元、课、框分成各个主题,确定思维导图的框架。最大的主题(教材的名称、单元、课)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达到整体把握课程结构。

二、预习中,览“图”记忆,进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运用思维导图给出文本框架结构。

预习中,先让学生浏览课本找出各个段落的关键词,接着,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这样预习操作简单,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就可轻而易举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这个过程是学生思维动态生成的过程,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利器。

三、课堂中,看“图”回顾,建构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已经设计好的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上可以运用教学软件,或者直接画在黑板上,当思维导图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它迅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结构的把握,便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搞清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和因果关系。思维导图,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直观简洁。看到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不光能迅速掌握一堂课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的看到教师思考的过程。

这一过程,首先是帮助学生整合了信息。由于思维导图是以课题为核心的结构体,因此运用思维导图能将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运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住所学历史事件,根据导图之间的各种关系连线发现历史信息的内在联系,进而理清理路。其次是构建了学生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把握了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四、复习中,画“图”织网,进行自我分析。

复习中,学生首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清清楚楚的了解究竟学了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结合考点进行梳理。使用思维导图快速的把学过的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整理,这样所学过的知识及其知识点逻辑之间会更加条理清晰。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利用思维导图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使用思维导图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习题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思维导图做得可大可小,大图是总的框架,在总图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就是一张小的迷你思维导图,上面再有更细致的知识点。

知彼知己,自我分析。“彼”是指科目重难点和考试要求,“己”就是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还有缺陷,需要进一步加强,哪些要重点复习,重点训练,把这些内容都在思维导图上面做出清晰、明确的标注,通过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快速的了解到自己的知识掌握状况,然后有针对性的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得进行高效复习。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历史学科知识点多,琐碎,易懂难记。我们只要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会在脑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迹。这需要树立宏观意识,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提高记忆效率。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它属于哪一章、哪一类题型的题,不同章节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平时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其规律,找到归属感,考什么题型就知道往哪儿想。此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平时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价值。在体现个性化思维时,充分展现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的尊严与人格得到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运用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其它科目也可以使用,方法都是相同的。思维导图且不说可以让你用一个小时便能记住别人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单是记忆时的赏心悦目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都是死背书本所得不到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思维导图 篇6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新疆和平解放

C.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 D.西藏和平解放

【考点】C2: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

【解答】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故选D.

2.标志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被消灭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的实施

B.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D.新中国的成立

【考点】C6: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更加巩固了新生的人们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B.

3.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是( )

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解答】1953年,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

故选C.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国民经济的恢复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考点】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D.

6.下列人物中,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邓稼先 D.王进喜

【考点】CF: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焦裕禄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是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故选B.

7.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④西藏和平解放。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考点】C2:西藏和平解放;C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C9:一五计划;C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的时间.

【解答】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于1954年,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1957年,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于1956年底,④西藏和平解放在1951年.因而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②.

故选B.

8.十年““”“的十年是指( )

A.1949﹣1959年 B.1953﹣1963年 C.1956﹣1966年 D.1966﹣1976年

【考点】CG:“”.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知识点.

【解答】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成为“”开始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所以十年““””的十年是指1966年至1976年.

故选D.

9.“”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期间(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D.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考点】CG:“”.

【分析】本题考查了“”时期的刘少奇冤案.

【解答】刘少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69年“”期间,在不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这一事件反映的是“”时期,民主法制形同虚设.

故选C.

10.““””结束的标志是( )

A.“九一三”事件 B.“四五”运动

C.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 D.“_”被粉碎

【考点】CJ:“”的结束.

【分析】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

【解答】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 “_” ,“”结束.

故选D.

1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乡镇企业改革 B.民营企业改革 C.私营企业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考点】D3: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解答】1985年,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围绕所有制结构、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故选D.

1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以“松绑”为契机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了。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A.实行公私合营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推行企业股份制 D.鼓励企业兼并

【考点】D3: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城市改革,知道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解答】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公有制企业经营自主权.

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 篇7

1. 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性

历史与社会是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构建成一门新的课程, 其课程框架的基本思路是:以时间为经, 以空间为纬, 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 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 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因而决定了本课程特有的综合性、人文性、探索性和开放性。

第一个主题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讲述社会是怎样的, 这是对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个主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 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是对反映社会发展的史实的整合;第三个主题是“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对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

2. 历史与社会中考命题趋向

根据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编排, 历史与社会考点包含了大考点14个, 分小考点60多个, 涵盖了初一至初三的5本教材, 涉及学生的阅读字数大约有上万字, 还有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等。在初三这有限的时间内将如此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记忆并运用, 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 历史与社会中考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 各占50分, 试题的灵活度、开放性逐渐增强, 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越来越紧密, 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3. 历史与社会备考中运用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1) 构建高效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曾经指出:“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 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 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 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同时, 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 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 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 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命题的立意和认识的提升都源于学科知识体系。”基于此,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对教材的熟悉, 掌握基础知识, 并构建历史与社会学科体系。

(2) 改变传统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教与学的关系, 看似简单, 要处理好绝非易事。在初三总复习阶段, 学生总是期待老师理清楚线索, 然后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记忆即可, 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复习的速度又快, 也可以避免自己整理知识点的遗漏。但长此以往, 学生养成了对老师依赖的习惯。那这样一来, 初三复习的效率又从何谈起呢?

有没有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呢?当然是有的, 用思维导图。采用思维导图,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颜色, 可以更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人文地理中国地形 (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 为例, 让学生自己动手, 用简单的线条、图画记录下祖国的山川河流, 用亮丽的颜色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果再将学生所作的知识结构在班内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质疑, 互相查缺补漏, 一节课这样下来, 学生掌握的应该要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要好很多, 也可以较好地解决老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达到教师“输血”与学生“造血”的有机结合, 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也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

(3) 运用思维导图, 构建学生历史与社会复习“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历史与社会课程, 包含的知识点非常琐碎, 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通过一张图, 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 把一个概念、一节课、一个专题甚至一本书的内容梳理, 组成涵盖了关键信息及其联系的一张图, 则会大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使知识的存储、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 从而构建起“点—线—面”知识体系格局。

我们可以发现, 学习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 也是学生实践的过程, 学生记忆最深的过程。在初三备考阶段, 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 会让枯燥的复习充满活力。要让学生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有事可做, 有话可说。

摘要:思维导图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 自诞生以来, 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备考阶段, 如何充分利用思维导图, 激活学生的思维, 缔造活泼有趣的复习课课堂, 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历史与社会,备考

参考文献

[1] (英) 东尼·博赞, 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浅谈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导图;研究方法

历史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以史为鉴,会让人变得睿智。如此有趣又有用的一门学科,但真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历史而又不喜欢历史课。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历史就不再像初中历史那样按通史体例来编排,而是按专题的方式编排,这样历史知识的空间和时间的跨度都特别大,要想让学生能很清晰地记下高中所有的历史知识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关键是通过教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导图就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式之一。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与产生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发射性思考具体化的一种方法。同时它又是一种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思考和笔记的工具,使用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思考、记忆甚至是创作。图文并茂的技巧能开启人类大脑无限的潜能。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搏赞在研究大脑的能量和潜能的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

二、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考最大的敌人是复杂,思考最大的障碍是混乱。如何能够将复杂混乱与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使其在学生的脑中整齐地存放?这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有效的方法驾驭整个范围的脑皮层,运用色彩空间,能够很好地触及人们的视觉神经。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的大脑结构图,能发挥人脑的整体功能。

三、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这一册中所要学习的都是一些中外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来讲跨度都是非常大的,要让学能记住并不会产生混淆,这就得去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法。

具体方法为:首先在黑板的正中心写下题目“重大改革”,加粗并用粗线条把它框起来,着色,然后从中心部分画出粗线条的一条为第一条主干知识,并在线条上写上中国古代史部分改革,在此基础上分出三个子目(三条线平行),在每条线上写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沿逆时针方向从中心部分画出粗线条的第二条主干知识,在线上写上世界古代史部分改革,在此基础上分出子目写上梭论改革。再画出第三条主干知识并写上中国近代史部分改革,在此基础上分出子目写上戊戌变法。最后画出第四条主干知识并写上世界近代史部分改革,并分出四个子目,在每一条线上写上欧洲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思维导图就把这一个学期要完成的主要内容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对知识体系有了整体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具体到每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并用思维导图法试着画出本课的内容(学生画的时候告诉他们,没有格式的限制,但要有中心点,并且向四周辐射,内容要简明扼要,子目越多越好,这说明对内容了解详细),学生在对本课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再带着他们画一遍加深学生记忆。现就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知识包括四个大的方面:背景、内容、评价、特点。

在上这课时,笔者首先在黑板的中心写下题目“北魏孝文帝改革”,字体加粗并用粗线条加边框画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在长方形的右上角画出第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上写上背景,因为背景中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点,所以又在这条主线上画出三条分支线(分线尽量分开),在这三条分支线上分别写上北魏的崛起、社会矛盾尖锐、有利条件这三个知识点。北魏的崛起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于是在这条分支上再分出四条平行线,在每条线上分别写上起源、建国、迁都、统一这四个方面。其中的统一又包括原因和影响,又以统一这条线上为主线分出两条线写上原因、影响。原因中又包括四个方面,于是在原因上再分四条线并写上内容(注:从主线到分线,线条是越来越细)。这样,背景中的所有知识点就清晰地画出来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社会矛盾尖锐和有利条件方面的内容。当第一条主线知识点画完后沿逆时针方向(右下角)画出第二条主线即内容部分的知识,左下角第三条主线画出评价部分的知识点,左上角第四条主线画出特点的知识点。当所有的知识点都在这幅画上呈现的时候,这节课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而这一章的知识也完成了。

本册书上完进入总复习的时候,我们再把每一单元的思维导图拿出来,在一边复习一边整合的同时,把这一本书的知识点全部画到一张纸上,这就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把这本书的内容装进了学生的大脑,还不容易产生混淆,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再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把高中所学的知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一的全部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如果遇到记得不太清楚的知识点时,在思维导图上一查找便知道,还不用在书上到处找(书上的知识比较零散),这样就能给学生节省很多的复习时间。

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 篇9

思维导图对于我们进行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有着卓有成效的帮助,如何在我们实际的学习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下面提供一个思路给大家:

1、把课堂和书本的知识,把它们用思维导图整理好或作为学习笔记。

2、临近考试时,把学习笔记进行小节,并制成思维导图。

3、然后把思维导图上色,突出重点。

4、每门功课单独制作一张巨大的、总的思维导图,还可在门课程各章节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弄清楚一些更详细内容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连接起来的。此外,对课程也有更好的整体认识,这样,就可以十分精确的回忆“蜻蜓点水”般地在该门课程的各个章节之间穿行。

5、坚持每周复习一次思维导图,越临近考试就要越有规律。

6、试着不看书或者其他的任何笔记来回忆思维导图,并简要地画出自己所能记忆的知识以及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的思维导图。

7、将这些思维导图与总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别。

8、进一步的再做整理和修正,对于还未掌握好的那部分的记忆,加强复习。

另外还应该阅读所有的关键书籍,并从中筛选出少数的几本,然后作深入的阅读,将其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将发挥到极至。此外,还可以研究优秀文章的风格和体裁,并以自己的思维导图为基础来练习文章和考试写作。

除了功课,还注意锻炼身体。每周二到三次,每次跑二至三公里,多呼吸新鲜空气,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及经常到健身房锻炼,这样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好的身体使自己的注意力格外集中。俗话说: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康的大脑,有健康的大脑,才会有更健康的身体。

这是一个名叫爱德华的学生,在参加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前制定的学习计划。最终的结果怎样呢?

爱德华参加了四门考试:地理、地理奖学金论文‘商务研究及中世纪史。其最后成绩如下:

课程分数排名

地理A第 一

地理学奖学金论文优秀第 一

中世纪史A第 一

商务研究A和两个优秀顶 尖

成绩揭晓不到一天,爱德华在剑桥的首选学员就接受了他的入学申请,并特许他“修学”一年,在开始大学生涯之前,先到世界各地旅游。

语文思维导图 篇10

语文能力最重要。重要到你无时无刻不能离开,你无时无刻不能不用。语文是关于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课。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生活离得开吗?各科的学习离得开吗?语文是基础课中的基础。学好语文,是每个学生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各科学习的重中之重。有效的利用语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语文。

学会快速阅读。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地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们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中国历史文化思维导图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05

思维导图是博赞首次提出的,它利用一些图像和文字帮助学生总结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点进行发散思维,形成对知识的完整认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关注的是每一节课的知识,但不能把知识联系起来,出现知识碎片化的情况。《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师要改变上述学习情况和达到课标要求就需要思维导图的帮助,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和网络。

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激励学生掌握概念,深刻理解知识联系

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就需要理解清楚每个概念的含义,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并根据推理判断和逻辑分析进行总结,借助图形或者一些符号在大脑中勾勒出其形状,帮助理解和记忆,让自己的知识在拓展中得到丰富。例如在分析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联想,让学生明确这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地点、背景、经过、结果以及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和理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网络图,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 “一个好汉三个帮”——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为了绘制出一个精彩的导图,必须把知识进行细化和汇总,让自己可以深刻地理解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教师就可以给出学生“秦汉”两字,让学生在这两个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比如说到“秦国”,学生就会想到它的统一和专制。在探究它的统一时,学生又会想到它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以及疆域等问题。说到它统一的条件学生又会进一步想到它的社会基础、人心问题、国家强大以及嬴政等方面……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其思维就会不断地扩散,把有关“秦汉”的知识都容纳在这张巨大的思维导图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会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 “我的课堂我做主”——方便教师因材施教,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

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地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教师只要认真观看学生的作品就会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了学情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例如学习了“美苏争霸”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绘制在一张思维导图中加以展现。很多学生在分析时间、原因、事件时都分析得很好、很全面,但是当涉及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时,学生的思维导图就表现得非常不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掌握得不是很透彻,存在着知识上的盲区和漏洞。因此,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在第一阶段可以用“形成、缓紧、美优”这几个词来概括,到了第二阶段就呈现出“苏攻、美守”的特点,第三阶段就是“美强、苏松”的状态。

四、“毕其功于一役”——帮助理解整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而是非常系统的知识网络图。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探究就会在不断地分析和总结中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了解整章知识。只有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学生在解题时才可以运筹帷幄、胸有成竹。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一起来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把这些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教师的每一堂课学生听得都很明白,但是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大脑中都是一些孤立性的知识,不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就能够熟练地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了,并且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总之,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把书“读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学生满怀兴趣去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起来,促进其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研究和善于使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徐桂华.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法[J].中国教师,2013(5).

上一篇:修理厂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长沙一中高一语文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