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精选8篇)
一、先秦历史
1.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2.夏商时期:大禹后人建立斟灌国和斟国、寒浞建立寒国、商代的逄国。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地区属于齐国管辖,周代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此外还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少康复国的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3.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鲁班制鹞。
二、秦汉 —明清的历史
1.秦: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于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秦驰道的开发,对打破当时潍坊地区的封闭隔离状态、实现同外部世界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汉: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的称号开始在我国出现。潍坊大部分县市属于青州,只有诸城属于徐州管辖。2.三国:潍坊地区属于魏国属地。
3.隋唐至元:隋朝在潍坊设立北海、高密、琅琊3郡。唐朝,潍坊地区主要属于青州、密州管理。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4.明清:潍坊属青州、莱州管辖。
三、近代潍坊新发展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潍坊境内共设9个县,有潍县、昌邑、高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2.1948年,潍县攻坚战胜利后,成立了“潍坊特别市”。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撤县设市。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县:益都县改为青州市,诸城县改为诸城市,寿光县改为寿光市。
4.走进新时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潍坊人口共计8495300人,有50个少数民族。
5.潍坊是风筝的故乡。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 “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近年来,把潍坊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三台大戏”是:国际风筝会、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
6.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被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为例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会。王乐义被誉为“中国蔬菜大棚之父”。
7.今天的潍坊拥有公路8000多余米,境内分布着济青、潍莱、东青、威乌、青兰5条高速公路,津汕、青红、潍日3条高速公路正在和即将开工建设。308、309国道横穿东西,206国道纵贯南北。胶济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除胶济铁路外,益羊、青临、大莱龙、胶新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到沿海,潍坊先后建成了羊口、下营、潍坊北港3个地方小港,后又改造扩建潍坊港。海陆空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在潍坊形成。
8.全市教育系统推出了多项教育民生实事,在“普九”教育基础上,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了高中办学体制,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第二章奇才俊杰贯古今
一、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郑玄
1简介:郑玄 字康成 ,北海郡(今高密)人, 东汉晚期 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古代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2最大贡献: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理学者奉为典范,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3代表作: 《毛诗笺》, 《三礼注》.4曾参与的战役: 官渡之战.5纪念物: 郑公祠(峡山区郑公街办).其弟子将其言论编成《郑志》。
二、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刘墉
1.人物简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绰号 “刘罗锅” , 今高密人。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 书法家。
2.主要事迹:①乾隆年间,奉旨查办山东巡抚 国泰 贪污库银案;②嘉庆年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 和珅 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③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
3.书法:(1)特点: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2)地位:与 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铁保 等齐名.(3)其子刘鐶之将其部分墨迹加以整理,以 《清爱堂石刻》 刊行.4.代表作:著有 《刘文清公遗集》 和 《刘文清公应制诗》.三、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郑板桥
1.人物简介:郑板桥, 江苏扬州兴化人,清代 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2.主要政绩:在任潍县县令期间 赈济灾民 ,被称为 “郑青天”.3.政治抱负:“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
4.郑板桥“三绝”: 诗 , 书 , 画.他一生只画 兰 , 竹 , 石.其书法艺术别具一格,极具个性,自称“六分半书”。
5.诗文书画成就:①1751年,作 《难得糊涂》 横幅;②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 《城隍庙碑记》;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6.代表作: 《潍县竹枝词》40首.四、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陈介祺
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潍县城里(今潍城区)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成为篆刻学家的必备之书。
第三章圣贤巨著煊古城
一、天下第一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被誉为“天下第一农书”,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唐宋时期到日本称“贾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作参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
2.作者:贾思勰,北魏著名农学家,古益都钓台里(今潍坊市寿光)人。著有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农学文化名人,被人们称为“农圣”。
3.《齐民要术》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齐民”,即平民,“要术”,指谋生的方法。“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主要方法。内容:
《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日用品的生产等等。不仅总结了当时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下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以及各民族间生产经验相互交流的情况。体现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农学思想:(1)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
(2)重视选育良种;
(3)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达尔文的人工选择思想就从《齐民要术》得到启发。)
二、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
1.作者简介:张择端,潍坊诸城人,北宋现实主义画家,代表作有风俗画《清明上河图》。2.《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 街道的繁华景象(城市生活),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此图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最突出代表。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3.典故传闻:有诗云:“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画线部分各指什么?
三、金石第一录——《金石录》
赵明诚,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与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是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也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四、天下第一卷——《状元卷》 1.发现:1983年,在山东益都县(青州)发现了一份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国家一级文物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图:P42第一甲第一名)
2.地位:状元卷属于典型的明代科考八股文样式,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件归青州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复制件分送故宫、山东省博物馆和赵焕彬老人。3.状元卷的试题是: 《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状元卷体现出的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古迹名胜耀北海
一、云门献寿——云门山景观群
云门山,是古代青州的象征;“寿”字则是云门山的象征。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云门山是佛、道两教文化胜地。它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齐鲁石窟之冠。
二、鲁东明珠——十笏园
1.简介: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此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被潍县文人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光绪十一年改建为私人花园。
2.地位:“十笏园”的精巧之处,就在于设计家集中国南北园林之精华于一体,以小巧精致著称,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是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它也为我们研究明清园林建筑、金石学及潍坊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绚丽奇葩——杨家埠木版年画
1.杨家埠(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杨家埠木版年画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
2.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为省级保护单位。清代乾隆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
3.走出国门:改革开放后,年画重获新生。杨洛书老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4年杨家埠木板年画列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4.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为我们研究古代印刷术及潍坊地区的风土民情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潍坊城市名片——风筝 1.潍坊是风筝的发源地,也成为当今潍坊市的一张名片。青州西南的鲁山是风筝的发祥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在鲁山制造的“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潍坊风筝兴起在宋代,至明代更加普及,清乾嘉年间遍及民间,潍坊风筝由于历史的原因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色彩淡雅的文人画风格,一类是色彩艳丽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龙头蜈蚣风筝为其代表作。
3.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1988年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国举行了第2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2013年,将举行30届。
第五章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革命发端——五四运动在潍坊
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因山东问题而起,山东的反应强烈而迅速,5月9日,以益都(今青州)县5 城的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四师范为先导的数千名师生,联合举行游行点燃了潍坊地区五四运动的烈火。
2.5月24日,以益都为中心,潍坊地区的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了高潮。这天,游行队伍在益都城西的法庆寺,举行万人大会,历数帝国主义及卖国贼的罪行。省立第十中学杨同照咬破手指在白绫上写了“赤心报国,身死志存”八个大字。进入6月后,山东学生联合会代表王尽美、王翔千、王统照等回到诸城老家,指导学生运动。给潍坊的“五四”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四运动为潍坊地区建立中共党组织奠定了基础。二、一大代表——王尽美
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山东代表王尽美(诸城人)、邓恩铭回到山东后,积极发展党组织,多次到潍坊宣传马克思主义,1924年,成立后了潍坊最早的地方党组织--寿光支部干事会。后又建立起了以庄龙甲为书记的中共潍县县委,(这是齐鲁大地的第一个中共县委)张玉山任书记的中共寿光县委,宋伯行任书记的中共益都县委,尚鲁民任书记的中共高密县委等县级党组织。
三、抗日名将——马保三
1.马保三,是寿光牛头镇人。192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因宣传抗日被捕。经过党组织营救,于1934年保释出狱。
2.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保三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创建了“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建立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领导了潍坊抗战史上的抗日大捷—五井战役(被誉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
3.解放战争时期,由八支队扩编的部队成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1949年3月,中央任命马保三为青岛市市长,1956年担任省委统战部部长,1958年,马保三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4年2月15日病逝。
四、潍县攻坚战
1.潍县攻坚战,是潍县战役(又称昌潍战役或胶济路中段战役)的攻坚战斗,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作战部队是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潍县素有“胶东走廊”之称,是济南、青岛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潍县守敌有国民党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的4个正规团,加上两个保安旅和其他土顽。1948年4月2日,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直接指挥下,打响了潍县攻坚战。27日,占领全城。陈金城被生俘,保安司令张天佐被击毙。潍县攻坚战胜利结束。2.潍县攻坚战结束后,我军又一举消灭了安丘、昌乐等地企图撤逃的残敌。5月8日,潍县战役宣告结束。
3.在潍县战役中,步兵是主要作战力量。我军采用了一套攻坚战术:连续爆破;坑道作业;近迫作业;抛射炸药包;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潍县攻坚战历时25天,共歼敌4.6万人余人,为解放济南和青岛创造了条件,有利地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4.在潍县攻坚战中,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79团,首先突破城堤,攻入城内,对潍县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授予“潍县团”光荣称号。
2011年潍坊历史与文化提纲概要
1、新石器时代,潍坊的“东夷人”创造了“青州桃园遗址,诸城呈子遗址,寿光边线王遗址,安全景芝遗址”,在明清时期潍坊属于青州莱州二府管辖。
2、鲁台经贸洽谈会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性对台、对外招商活动,是山东省的三大经贸活动之一。每年的鲁台经贸洽谈会成为海峡两岸企业界沟通的桥梁。潍坊的三台大戏指的是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菜博会。
3、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是我国“蔬菜生产革命”的发源地。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率先试验成功了日光温暖蔬菜种植生产技术(塑料大棚技术),引发了寿光乃至全国的蔬菜革命。王乐义被誉为是“中国蔬菜大棚之父”。1992年,寿光又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公害蔬菜。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体系、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蔬菜产业化的“二次革命”。2000年第十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寿光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蔬菜博览会。寿光市决定每年4月20日至5月7日举办一届国际蔬菜博览会。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蔬菜专业品牌展会。
4、经学大师郑玄,东汉北海郡(今潍坊)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对于诸子百家的学说无所不通,他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是编辑、注释了“三礼,”存世的作品有《三礼注》《毛诗笺》。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
5、刘墉,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山东诸城逄戈庄(今高密)人,曾编撰《四库全书》《西域图志》等书,刘墉为官清正廉明,《诸城县续志》:“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赂,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皆望风畏之。”是对刘墉为官清正廉明,雷厉风行的真实写照。刘墉的墨迹有《清爱堂石刻》。
6、郑板桥,江苏扬州人,清朝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曾担任潍县县令,他为官期间,最大的历史功绩是赈济灾民。他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最喜欢画兰、竹、石,做《难得糊涂》横幅。
7、陈介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家,潍县城里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 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
8、《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被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是北魏著名农学家,今寿光人。这部书不仅总结了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齐民要术”就是为平民百姓提供谋生的方法。唐宋时期,《齐民要术》传到本,成为“贾学”。明朝时人们称它是“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时,就参阅过这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贾思勰被人们称为“农圣”。
9、张择端,诸城人,北宋画家,名作《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清明时节宋徽宗时代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最突出的代表,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清明上河图》成为集艺术性、历史性和思想性三者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一卷长画传千古,一代巨匠美名留”这里的一代巨匠指的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享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美誉。
10、赵明诚,密州诸城(今诸城人),北宋末年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与李清照合著的《金石录》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物的史学名著。
11、赵秉忠(明朝万历间)的状元卷1983年在青州发现,状元卷是古代科学考试中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试卷,状元卷体现出的民本思想、法治和德治主张,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状元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2、“寿比南山”的“南山”指的是古代青州的云门山,云门山是古代青州的象征,“寿”字是云门山的象征,云门山的“寿”字高7.5米,宽3.7米,为明朝嘉靖年间周全所作。云门山与西边的驼山石窟造像共同构成了青州石窟造像群,被誉为是齐鲁石窟之冠。云门山在1985年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风景区。
13、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其主人原为清末潍县人丁善宝,十笏园融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因而享有“鲁东明珠”之美誉。它建于明代,是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它为研究明清园林建筑、金石学及潍坊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资料。1988年被列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4、潍坊的杨家埠以盛产木版年画而名扬四海,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成为我国民间的三大画市。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发展到鼎盛。2002年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潍坊历史上“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绘丹青”指的是杨家埠年画。
15、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木鸢”。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第六届国际风筝会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今天潍坊风筝已成为当代潍坊的文化象征物、城市名片。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之路。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的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今年是第28届国际风筝会。2004年,潍坊风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从而成为国际文化品牌。16、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1919年5月9日,益都县(今青州)数千师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点燃了潍坊五四运动的烈火,以青州为中心的五四运动达到了高潮,省立第十中学、省立第四师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打倒倭寇,打倒卖国贼”“收复胶济铁路,还我山东”等口号,山东学生联合会代表王尽美、王翔千等领导了潍坊的五四运动。
17、王尽美,诸城人,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潍坊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董必武诗句“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的君指的是王尽美,恩铭指的是一大代表邓恩铭。
18、马保三,山东寿光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保三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活动,创建了“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总司令,创建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领到了潍坊抗战史上的抗日大捷——五井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由八支队扩编的部队成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11月3日的《大众日报》誉为是“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战斗”就是指的八支队参加的五井战役。
19、潍县素有“胶东走廊”之称,是济南、青岛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潍 县攻坚战,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潍县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城市攻坚战,又称胶济路中段战役,潍县攻坚战是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1948年4月2日山东兵团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指挥下打响了潍县攻坚战,4月27日潍县攻坚战胜利结束,历时25天。潍县战役胜利的意义: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的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潍县攻坚战。潍县攻坚战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潍县攻坚战的攻坚战术:连续爆破;坑道作业;近迫作业;抛射炸药包;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一点;实行穿插分割等“尖刀战法”。潍县战役是山东兵团从运动战向阵地攻坚战转变的开始,也是济南战役的一场预演。潍县的解放,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孤立了济南、青岛的国民党军队,有利地推动了山东乃全国的解放。潍县攻坚战是华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潍坊的解放。
20、新中国成立后,潍坊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广泛开展体育运动。近年来,在潍坊市素质教育带动下,学校体育运动显示出勃勃生机,“阳光快乐大课间”等教育改革引起中央电视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况技体育发展迅猛,涌现出象林伟宁(27届奥运会举重冠军)、刑慧娜(28届奥运会中长跑冠军)等许多体育方面的杰出人才,他们在为祖国增光的同时也为潍坊人民赢得了荣誉。
什么是神话呢?“神话”者,原是初民知识的积累,包括了他们的宇宙观、信仰、道德标准和民族历史的最初传说。简单而言,神话是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意象化(未必都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想象)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由此可见,神话所反映的是原始人对人与客观世界(自然)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类童年期自发的、幼稚的幻想的折光,因而呈现出独特的人类早期社会意识形态。从这个角度上讲,神话就是前文明时代人类的历史。
人类最早的神话在口述中传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在文字出现后形成的文本中领略其瑰丽。神话集中表现了早期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爱恨传奇,流露出尚未被理性禁锢而仅以想象看待世间万物的人的质朴的内心世界。神话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现实和思想基础,因此决定了它的兴旺时期只能是理性沉睡的人类童年期。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由理性操纵的生产力使大自然逐步被支配,对自然的神化不再成为人类意识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神话或迟或缓地趋于消亡,这是一种精神的消亡!神话的繁荣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代的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神话是文学和艺术的起源。此观点对也不对,因为片面化了,神话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如果说哲学是最初的知识形式,而后衍生出二元性的科学,那么激发哲学思考的正是对神话的怀疑。哲学用辩证法建立了认识世界的程序,带来了知识的时代,曾经的时尚—想象,隐化为精神的奢侈品—文学(艺术)。
神话成就了文学和艺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存的避难港湾。神话故事的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美术的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意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以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具有启蒙般的意义。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成为叙事文学体裁 , 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某些脍炙人口的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等。神话的诗性智慧为理性真理注解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不管理性世界如何把它纳入自己的语境(如美学),并与历史与认知密切联系在一起,都无法替代这把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
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神话早于历史,是历史的母亲。人类对前历史时期(无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研究除了考古外,就是神话文献的考证。神话故事中保留了远古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印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变形残存于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神话思维方式,以及至今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民间风俗,恰恰标明了各民族的历史身份。
神话不仅建构着人类社会史,其自身也有着自己的历史。神话是早于文字存在的,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神话多从文字或其它媒介方式获得,而不同于前文字时代的口头流传。没有文字的神话,避免了文字载体带给它的可能的“构形”的规定性。不难想象最初神话故事在人与人之间传颂时,因口误产生的歧义与变异,这些导致对源神话内容的误判,而被曲解的部分无限扩展了神话的内容,又构成了新的神话。在各民族众多的神谱体系中,诸神恐怕未必是一夜之间一蹴而就出现的,必然有一个或数个最初的原神做为神话的种子而存在(这也许是为何众神最终归于上帝)。从此角度而言,神话发端之时,以言语声音的方式传播,传递的是未显形的意象,可谓是感性的神话,艺术的神话。
与艺术的神话相对的是历史的神话,或者叫现象的神话。它是一种理性的神话(如果可以把艺术叫做感性的神话),是人从神话的自发到神话的自觉状态的转变,是预谋的神话,总是指向一个自身的目的。在人类进入轴心时代之后,伴随世界范围内理性文明的勃发,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产生了,并出现了最早的专业历史书藉和专业历史学家。文字的历史似乎要撇开神话的干扰,把人类的繁衍生息扎根于物质的大地上,把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神秘时空感的敬畏与憧憬纳入一种经验的循环解释中。历史成为一个个自命不凡的人写出来的并奉若真理的东西,神话变成了历史的卑女。
我们不难理解历史的神话与艺术的神话存在方式的差异,但历史的神话如何巧妙地置换了艺术的神话在人类社会中充当交往方式的位置呢?它是如何使自己成为真理的代言人而审判着人类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合理性呢?这始终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西方文学中,神话开始于历史神话之前,中国文学采用的多是已经被历史化的神话。”对比一下中国神话与西方(以希腊、北欧为主)神话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中国神话似乎相比西方神话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完整的远古神话谱系。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断言中国神话传说的贫乏。就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而言,中国存在着一个成熟庞大的神话体系的,但为何消失或者失传了呢?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神话历史化。
前面谈到过神话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似乎东西方都存在着神话历史化的问题。但西方理性哲学兴起时代,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澄清人的认识,把神的世界从现实世界中切割开来,放到了理念世界。神归神,人归人,而历史是记录人(英雄)的世界,神只有站在戏剧和文学的舞台上,存在于现象之外的超验世界。古希腊时期诞生的历史学家也奉行着理性严谨的写史精神,虽有对《荷马史诗》进行历史著作的正名,但更多地是把它做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
反观中国神话 , 在经历了漫长的区域性(北方、楚地、南粤)向民族性的演化过程后,秦汉时期走到了尽头。儒家思想的大一统,使孔孟的反对鬼怪神魅、重实际之说给了神话传承入籍最致命的一击。而儒学背景的历史家们却不得不拾起神话,为“正名”而篡改了神话人物的面目和身份,他们排除了神话中虚幻想象的成分,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虎齿豹尾的西王母变身为风姿卓越的貌美少妇,神系身份可疑的黄帝成为了华夏之祖。这一切非但没有匡正中华民族的身份合法性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这是“文雅”的后代人不满意于祖先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据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狂野的面目,给它们披上绮丽的外衣。所以,中国的神话更多地消失在“伪造”历史的长河中。
男人为什么要刮胡子?
胡子是男人的一种体毛,受雄性睾丸激素的作用而生长,是人类性别标志中的重要符号之一。男子从开始发育到20岁左右,嘴唇周围细软的绒毛逐渐长成真正的胡子。据说男人的胡子一天要长0.0375厘米,一年长13.75厘米。如果一个男人从青春期到古稀之年,平均每天要花5分钟刮胡子,刮胡子这项工作要耗费掉宝贵生命中近2000个小时的时间!但是为什么对大多数的男人们来说,必须要把脸上的毛发都刮干净呢?为什么男人要把时间和金钱花在每天刮胡子上面呢?因为留胡子会有很多麻烦。浓密的胡子难免会沾上一些食物残渣和灰尘,还会给细菌提供一个栖身场所。人在呼吸时排出的许多有害物质和空气中多种金属微粒、苯、芘等物质容易被胡须吸附,又被吸入的空气带回体内,不利于人们的健康。但是刮胡子是今天人们的习惯,在古代,人们曾以蓄须为美。
中国自古有“老爱胡须少爱发”的说法
在我国,不同时期男人的胡须式样不同。沈从文考察出土文物后说:“战国人的胡须像倒过来的菱角,向上翘一点;西汉人的胡须是长长的左右两撇,显得威严庄重;到了隋代,则要按人们不同的身份,把胡须修成辫子。”另外,胡须式样还有含义,如留“一字胡”的人,说明他已成家;留“八字胡”的人,标志他开始步入社会或已有子女;留“子孙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了孙儿女。第一次留胡子也有风俗,多是每年立春和二月初二,立春预示着“发禄发福”,二月二则意味着留的是“龙须”。鲁迅先生有一篇考证文章《说胡须》,证明中国古代的胡子样式是两边向上翘起,只是在元、明之后才向下拖的,而且那拖下的胡子还是蒙古式的,是蒙古人带过来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男性的发式、服饰、社交礼仪风俗有了很大变化,男人理发和剃须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许多有关留胡子的礼仪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例如,晚辈在长辈面前就不蓄胡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体现。
胡子的去留与历史文化有关
一个男人的胡子式样往往取决于他所处国家的风情、民俗、时代风尚、地域历史文化背景。
在古代的一些地方,人们把胡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比如,在古希腊,迫使一个男子剃去胡子,这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在古代的阿拉伯地区,若将一国的使者剃去胡须加以侮辱,就会导致两国不和甚至引起战争。在古埃及,胡须被看作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因而只有国王才能留方形须,一般臣民只能剃光胡子,否则就会犯欺君之罪。如果法老脸部的这种胡须不够多,还可以用假胡须粘到下颌。波斯国王的胡须上撒有金粉,甚至还用金线编织起来,如皇冠一样的神圣。
在犹太教以及其他东方民族的观念中,胡须是力量的化身,是神所赋予的男子气概的象征。在《旧约》中,刮脸被视为一种卑鄙的行为,因为刮过脸的男人在外表形象上与异教的牧师相似。今天,在这种宗教文化中,一男子的胡须如果被一陌生女子触摸,依然是对这个男子最大的、几乎无法弥补的侮辱。
在沙皇彼得大帝时代,曾禁止贵族蓄须,并规定,留有胡子的男子经过城门必须纳税。不少贵族男子宁愿替自己的胡子纳税,也不肯刮光胡子出门。
在古希腊,所有男子都留胡须,直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命令他的士兵不留胡子。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军团少生疾病、敌我识别,还可以避免在近距离搏斗中胡子被敌人抓住。欧美文化意识认为不留胡须是上流社会男士身份的标志,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有地位的男士才有时间在室内细心地修整仪容。而且,不留胡须还可以更精确地显示出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被认为是一种坦诚的表现。
艺术家为何喜欢留胡子?
艺术家喜欢留胡子可以用达尔文的“选择”论来解释。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请男女受访者对4个不同胡须标准的面孔做出评判,看哪一种更有吸引力。该实验发现,无论是有胡须的脸,还是胡子刮得精光的脸,只要是少见的都更有吸引力。这一模式反映了一种进化现象,那就是“负面频率依赖性性选择”,简而言之就是“物以稀为贵”。艺术家喜欢留大胡子,其重要动力之一可能就是这种负面频率依赖偏好。这是因为艺术家需要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如果人们都留着胡子,那么艺术家肯定会选择刮胡子。
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628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其中著名的起义领袖有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的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一)短暂的南明王朝
明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了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地方性政权,统称南明王朝。
(1)南明弘光朝廷的覆亡
1644年,福王朱由崧(万历皇帝之孙)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年号“弘光”,史称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腐朽不堪,第二年(1645年)就被清军消灭了。
(2)清初江宁府
清军占领南京以后,将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南京设两江总督,官居一品,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改明皇城为驻防城,由江宁将军驻守,南京成为清初统治东南的中心。
明代国子监(今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改为江宁府学;明代武庙(在今市政府大院内)改为文庙;明代应天府学(在今夫子庙)改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今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仍是江苏、安徽两省“乡试”(考“举人”)的场所。
(3)郑成功“白土山之役”
南明弘光王朝覆亡后,明朝遗臣们又在福建、浙江分别拥立了皇室后裔唐王、鲁王,继续进行抵抗清军的活动。
1659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南明唐王大将郑成功,联合浙江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进攻清政府的东南重镇南京。
7月上旬,郑成功率大军乘船在南京仪凤门附近登陆,然后分别在城周围建连营83座,将切断水陆交通,将南京城重重包围起来。
清军采取诈降之计,突袭郑军总部白土山营寨。郑军无力抵抗,四下溃逃。“白土山之役”使郑成功的军队损兵数万,十多位大将战死。郑成功只好退回厦门,此后再也无力北伐,其抗清斗争被迫退回东南沿海地区和海上。后于1661年3月收复台湾。
(二)康熙乾隆下江南与“金陵四十八景”
16世纪末,东北女真族在其首领努尔哈赤(1559-1626)的统领下,逐步壮大。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26年,改女真族为满族,改金为清。
(1)清王朝的兴起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次年,努尔哈赤迁都盛京(今辽宁沈阳)。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建州为“满洲”,改女真族为“满族”。
1643年,皇太极去世,其第九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1644年五月,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击败李自成军,将政权从沈阳迁至北京,建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2)康熙乾隆六下江南
江南的局势稳定以后,清政权对于南京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作用十分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康熙皇帝的六次下江南。数十年后,乾隆皇帝效仿其祖父,也先后六次下江南。
康熙皇帝南巡时,有五次住在江宁织造府,一次住在江宁将军署。乾隆皇帝六次都住在以江宁织造府扩建的行宫里。“大行宫”之名由此而来。
(3)金陵四十八景
金陵名胜,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顾起元《客座赘语》,其中有《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景各为图,图各为记,记各为诗”,这“四十景”也就成了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但所绘之图现已不知下落。
清初,“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又绘制《金陵四十景图》,周亮工为这部图册写了题跋,回顾了“金陵山水,旧传八景、十景、四十景,画家皆图绘”的历程。高氏这一组金陵景物图后来刊入康熙《江宁府志》。
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发展成为“金陵四十八景”。
(三)文学艺术
(一)三部文学作品
清代前期的三部著名文学作品——《桃花扇》、《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以金陵为主要的背景写作的,并且书中有不少关于金陵景物的描写。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孙,所写《桃花扇》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戏剧。《桃花扇》以明末南京为背景,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深刻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弘光小朝廷奸臣当道、昏君误国的兴亡教训。
《儒林外史》被誉为“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南京的客居地“秦淮水亭”完成的。《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婪吝啬,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伯父和父亲,曾经先后四代在金陵拉任“江宁织造”官的要职达60年之久,从而构成了《红楼梦》的重要历史背景材料。《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二)“金陵八家”画派
明末清初,大批富有个性和文人学养的明朝遗民画家聚居南京,隐居市井、山林而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授徒为生;又常常聚一在起,以诗文书画相与酬唱,其画多以山水见长,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
于是金陵画坛上出现了八位笔墨投契、互通师表的知名画家,人称“金陵八家”,即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叶欣、胡慥、吴宏、谢荪等。“八家”中尤其以龚贤、高岑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极其深远。
(四)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经过“康乾盛世”的一段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之后,到了道光皇帝时,整个国家已经处于内外矛盾交织、上下危机四伏的境地。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量很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了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的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
(1)鸦片战争的爆发
1840年6月,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保护鸦片走私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军先后攻陷虎门、厦门、舟山、宁波、吴淞、镇江等地,打开了通往江南重镇江宁(今南京)的门户。1842年8月初,英军战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
军事失利的清朝派两江总督牛鉴和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在位于南京市狮子山西麓的古静海寺开始中英和约谈判。
(2)《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年8月29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2)清政府向英国赔偿军费、烟费共计白银2100万元;(3)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4)英商进出口货物所交纳的关税税率,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5)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五)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以捐税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3)天京事变
1856年8月,发生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2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给太平天国带来严重后果。(4)天京保卫战与起义失败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面临险恶局面,洪秀全为挽救危局,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为英王和忠王,使太平天国后期军事斗争出现新转机。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族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个里程碑。
1864年3月,天京遭合围变成孤城。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六)南京近代工商业和教育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起,以李鸿章(1823-1901)为代表人物的一批清政府官僚,掀起了大规模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热潮,开始“洋务运动”。
(一)金陵机器制造局 金陵机器制造局位于南京市区中华门外晨光机器厂内,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工厂,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为两江总督,将其先前在苏州创办的西洋炮局也迁至南京,开办了中国近代四大兵工企业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
现存制造局厂房7处,每厂门上均有横额,并书有建厂年代和厂名。其中以机器大厂规模最大,如今厂房保存完好,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位于下关挹江门附近,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于1890年,是张之洞为与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学堂相抗衡而建立的。
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
(三)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
一、张之洞向清廷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所在地江宁创办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1915年改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再改名东南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校名先后改为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直至1928年5月定名为中央大学。
1952年7月,教育部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形成今日的9大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
(七)夫子庙和江南贡院
(一)夫子庙
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始建于北宋1034年。
夫子庙以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学宫、尊经阁和明德堂等。
(二)江南贡院
位于学宫东侧的“贡院”,始建于南宋1168年,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鼎盛时期规模居全国各贡院之冠。整个贡院成正方形,内有号舍(俗称考棚)20644间,一人一间,每次考试可容纳2万多人。
目前已经复建江南贡院陈列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八)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位于白下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是一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一)甘氏家族
甘氏家族为江南望族,是南京著名的文化世家,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因甘熙在家族中名望最高,因此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
(二)故居布局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雍正初年,兴起于嘉庆年间,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旅游价值。甘熙故居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由六组建筑所构成,其中五组坐南面北,一组坐东朝西,由多进、穿堂庭院式住宅所组成。
(三)建筑艺术
甘熙故居在建筑装修上颇有特色,传统的石、木、砖雕细腻的装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筑细部变化无穷,它们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
木雕主要集中在格扇门及梁枋等建筑构件上,如门裙板上刻有花鸟、虫兽、山水、人物等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砖雕构图灵活,内容涉及戏曲、故事、书法、花卉、山水等,刀法简朴,线条协调,清晰细致,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津逮楼
津逮楼是甘家建造的江南地区最大的藏书楼。甘氏自清代中叶迁居南京城内,世代书香,并悉心收藏乡邦文献、历代典籍,藏书10余万卷,为当时金陵之最。
【润成创展】拥有“冠军品质”和“金牌实力”的润成创展木门在业界备受瞩目,被誉为中国木门领跑者。润成创展,“木门领袖”峥嵘初显,回顾一路风雨:从涉足木门行业,缘起于木门;到构建成型一支志同道合的精英团队,缘生于员工;再到扬名于家装建材行业,取信于各地加盟商,缘聚于客户;到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缘”梦于未来。可以说,润成创展的故事就像是一部与木门的缘分史,它既是在翻阅一段润成创展的崛起史书,亦是在讴歌一曲恒久不变的木门情缘。【武汉团购网】小编带大家了解润成创展的企业文化。
2:加上图片。最好带上logo
润成创展木门
二:提炼文化时尚元素——【润成创展】的独门之举
1:主题与典范
例:
“润成创展”生产的木门花色品种已达300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达80多类。“润成创展”强调产品的绝对原创性,在行业内首先引入“套餐门”概念,即将居室内的入户门、卧室门、卫浴门、厨房门、隔断门等按一种风格设计并形成独立的主题,该套餐系列门产品多次掀起市场销售热潮,被同行誉为独辟蹊径的典范。2:设计理念与文化
例:
“品牌是一种销售力,文化是一种征服力”,之所以有这样独到的设计理念,是因为润成创展木门在本身定位走高端路线的同时,还秉承“万物皆可为之用”的设计理念,强调产品的绝对原创性。在行业内,首先引入“套餐门”概念,赋予门以故事化、人物化的情节。润成还结合产品风格,给每套木门都起了个性化和生命力十足的名字,讲述了一个个木门的故事。如“波西米亚的流苏”、“波西米亚婚礼”、“武士”、“将相豪门”、“玫瑰花园”等。
经过润成创展的妙手,木材有了艺术气息和独特个性。能把门文化诠释得如此完美的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绝对是不多见的。中东迪拜三叉戟国际控股公司打造号称世界最豪华的酒店,采购官员也被润成创展文化折服,当场签订采购合同。久而久之,“冠军品质、木门领袖”的叫法开始流行开来。这是业界对“润成创展”木门的中肯评价,更是“润成创展”对自己产品的决心和承诺。
2:先人一步,每个企业都有走在被热前面的地方。
例:
重金引进顶尖设备——润成创展铸众门之先
作为一家集设计、开发和生产于一体的专业生产室内木门等装饰配套产品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广东润成创展木业有限公司投资逾亿元、占地近9万平方米,有大型厂房6万余平方米及在职员工逾千人,拥有近百名中高级技术设计及研发人员,技术力量雄厚。公司秉承“办一流企业、创中国名牌、以品质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的宗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顾客满意为目标。自成立以来,陆续从欧洲、中国台湾等地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拥有现代化木工机械100多(台)套。
面对种种荣誉,公司不断引进各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完善管理和经营机制,努力提升现代化企业形象意识,在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中的每一环节都尽力做到完美,竭诚向国内外广大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现代室内装饰文化的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工业的腾飞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从过去的区域性发展到如今的行业领军品牌,从过去摸索前行到如今成为行业相关标准的起草单位,润成创展近10年发展中的眼光之独到,发展之迅猛,无不令业内同行瞠目。
润成创展木门图片
3:管理的人文化,一个公司员工的培养是要着重点出的,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奠基。
例:
润成创展以文化领先、商业优势、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创新驱动五大指标指引公司前进方向。提供市场所需高性价比产品;环保生产;培植对员工的精神生活具有积极
意义的企业文化;给予员工以实惠。企业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就是正道。
4:企业管理董事长企业法人代表也需要点出,让人知道领导的大方向,与前进的道路,企业的凝聚力。
关润开董事长一再强调:做品牌有三件事要抓,第一是抓研发;第二是抓质量;第三是抓管理——人性化的管理。他认为,做企业、做品牌与做人一样,要想达到表里如一,追求客户、社会和员工的高度认可同样重要。
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提示着我们:是关爱与责任,成就了润成创展的今天,这种人性化的和谐之风,也必将成就润成创展的明天和未来!
——在菏泽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潘建荣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
众所周知,菏泽市在今日之山东,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在二千年前至四千二百年前后,它却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这里孕育了中华第一个见诸史书的始祖母华胥;这里诞生了中华第一个有姓氏的男性始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都与菏泽息息相关。古往今来,与菏泽有关的历史人物写入二十五史的千余人,其中为之立传的达217人之多,这是全国同类市地所罕见的,证明了菏泽历史文化的厚重,反映了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下面我分若干条目给大家做一介绍:
一、菏泽是中华先民的发祥地
菏泽市,上古称陶,位于苏、鲁、豫、皖四省十六县的结合部,也是《禹贡》中的兖州、豫州、徐州、青州的结合部。地质资料表明,远古的豫东、鲁西是华北凹陷地带,经过千万年黄河泥沙的充填,终于使菏泽境内逐渐形成岗丘布野、河沟纵横、林木茂密、湖盆相连的平原沼泽岗丘地貌。《禹贡》、《左传》就记载了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濮水、沮水、澭水、菏水、汳水、黄水、洮水、句水、黄沟水十水;记载了历山、曹南山、左丘、陶丘、楚丘、犬丘、青丘、廪丘、乘丘、襄丘、桂陵、安陵、巿陵等近百处地名。
考古发现证明中华先民起于多源,如满天星斗。迄今为止,尚未在菏泽发现八千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址。距今七千年前后,由于大自然气温的变化,使先民食物来源变的十分困难,人们开始从山东东部、甘、青、陕、豫、大江南北涌向中原。这从北辛文化、裴李岗文化逐渐衰退和消失,大汶口文化骤然兴起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现已发现,菏泽境内有北辛遗址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十处,而龙山文化遗址却近达300处,且岳石、商、周等不断代文化在几乎所有遗址上都有发现,反映出先民在这些遗址上连续生存三、四千年的实际情况。这些遗址分布在四泽十水的岸边,反映了先民依水而居的状况。境内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面积之广,连续年代之长,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
人们常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漫流四溢是不能住人的。而其支流及支流的支流才是真正哺育先民的地方。济水是黄河的支流,濮水、沮水、澭水、汳水、黄水、菏水又是济水的支流。【1】因此说济水是哺育中华古代先民的圣水。《史记·封禅书》说,中国名川祠二,曰济曰淮。【2】济就是济水,从河南荥阳出黄河,东流过封丘、定陶、巨野、梁山、长清、济南,东流入海,其两岸散布着上古先民生活遗址。古人祭祀济水,其深远的原因不言自明。四泽十水岸边的遗址,又被称为堌堆。五十年代,绝大多数还面积硕大,高数米乃至十米不等。近三十年,人们破除迷信,取堌堆黑土作肥或筑路、烧窑,已大部分被破坏。现尚高耸地面的三十几处堌堆,如果不是民间庙宇的保护,恐怕也荡然无存了。这些遗址正是中华九州的源头。《说文解字》关于“州” 字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州„„”,【3】“昔尧遭洪水,居民水中高土,故曰九州。”【4】这些土丘中的红陶、灰陶、黑陶、石器、骨器等遗物佐证了它们确实是七千年来中华先民的聚落点。这些堌堆还被古人赋予能大能小、能止洪水的神物——息圵。【5】实践证明,堌堆的确是四千年前后,祖先们躲避洪水、繁衍生息的神圣土址。
菏泽境内见证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历史的堌堆,仅仅是经过文物部门的地表普查所发现的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文化遗址,它们无一处被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发掘至生土层,因此其文化内涵至今不为世人所知。1984年北京大学邹衡先生为寻找夏商文化,曾发掘安丘堌堆,【6】但发掘至龙山层时,就停止了发掘。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涉足此地,探源工程也未涉足此地。这些遗址有文献记载的尧居之都陶丘,尧舜禹之都成阳,有黄帝得宝鼎之宛朐,有舜生地姚墟、耕之历山、渔之雷泽,有秦祖伯益之犬丘,有楚文化的源头楚丘,有商族简狄之有娀之墟,有帝喾之有莘之虚,有夏宗邑之城三朡,有商代最早的都城亳。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国家形成的不少关键地名,多在鲁西南一带,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探源工程的高度关注吗?!
二、祖源龙凤文化与菏泽
中华民族,起源于东方本土,已为众多学者研究成果所证实。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先而代代相传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概莫能外。三皇五帝是中华乃至亚洲很多民族公认的祖先。古往今来,有难以数计的学者探讨三皇的起源和行踪;研究五帝创造早期文明、安邦定都、创立国家的具体地点。对学者研究三皇五帝的文化现象可称为祖源文化研究;对三皇五帝的起源、发生之地,可称为中华祖源圣地。
中华先民和世界其他很多民族一样是有图腾崇拜的。上古众多氏族尽管各有各的图腾信仰,但大体分为两大类,即龙和凤。龙图腾包括鳄、龟、鳖、蛇、鱼和虎、豹、狸、熊、马、牛等水陆动物;凤图腾包括鹰、鷙、燕、山鸡等各种飞鸟。龙凤这种神奇的动物图腾是先民的创造。在文献中,最早见到有文字记载的龙出于菏泽境内的古雷泽水域。《山海经·海内东经》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7】据气象专家竺可桢考证,秦汉以前,长江以北的气温湿润,比现在平均高2—3度,大象、巨鳄盛产北方。【8】四泽十水之中就生存大量水陆两栖动物北方湾鳄,每逢雷雨,狂叫长啸,先民不知,尊为雷神,也即神龙。鳄为两栖,人居水边,鳄成为先民生存的大敌。先民在敬畏恐惧中与巨鳄共生存。杀鳄食肉以强身,取皮做鼓以扬威。考古发掘出六千年前的鳄鱼皮制作的鼓就是证明。《左传》记载,颛顼裔孙董父在定陶鬷川为帝舜养龙而被封为豢龙氏;【9】尧的子孙刘累为夏帝孔甲养龙而被封为御龙氏,就发生在菏泽境内。直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还称菏泽为龙池;【10】城西的水泽被称为龙湫池,雷泽亦被史书称为龙泽。中华龙族的代表人物是伏羲、炎帝、共工、黄帝、帝尧。
凤文化源于东方族群。顾颉刚先生认为太昊、少昊、帝喾、舜、伯益和商族均为鸟图腾信仰族群,聚居地最先就在鲁西南的济水流域,往西最远不会过河南开封;境内凡带有佳字的水名,如澭水、獲水、睢水等就反映了鸟信仰的痕迹。【11】他认为商祖简狄的原居地有娀之墟就在今曹县西北古济水之滨。【12】实地查验,曹县韩集镇安陵堌堆大汶口、龙山遗址,符合《左传》戎邑之地望,应是有娀之墟。王献唐先生认为,风即凤,凤濮古音同,濮水即凤水,濮州即凤州;古无姓,从地名,凤文化源于山东濮州,即今菏泽市鄄城县,【13】其论点尽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可见,流传至今的中华龙凤文化现象源于上古先民各氏族的图腾崇拜,代表了龙凤两大族群的列祖列宗。可见,龙凤文化的实质是祖源文化,其源头就在鲁西南。
三、伏羲与菏泽
西汉纬书《河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14】后来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重复这一记载。到了西晋,史学家皇甫谧较系统的申述这一观点,所撰《帝王世纪》曰:“太昊伏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15】雷泽位于今菏泽城东北六十里,鄄城东南三十里,郓城西南六十里。当时为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先民以为凤族太昊氏华胥姑娘在雷泽岸边踏了雷神龙的脚印而怀孕,并在雷泽东岸成这个地方生下伏羲。2008年春山东省考古所在雷泽东南岸春秋成阳故城下挖出距今7000年上下的石磨棒和红褐残陶。【16】为这一神话传说提供出物证。
在中国古文献中,伏羲的名字出现较晚,是战国思想家庄周第一个记载了伏羲。【17】此后伏羲名字陆续出现于典籍。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伏羲是南蛮的先祖,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的共祖。【18】南蛮古族是炎帝、蚩尤之后,是伏羲一脉相承的后人。闻氏又认为,伏羲与瓠子传说有关,【19】而濮阳至鄄城、郓城的瓠子河边正是龙族的生息地。日本、东南亚、朝鲜以伏羲为祖者众,反映了雷泽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是龙的儿子,信仰图腾是龙,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皆由伏羲起。伏羲的最大贡献是结网罟,用以捕鱼、捕兽、缚鸟、擒鳄,供先民食用、生存,并开始驯养牲畜家禽。【20】 凤族太昊氏与龙族伏羲是婚姻之族。经过虞、夏、商、周两千年的融合,至西汉已被史家合太昊、伏羲为一人,称为中华共祖。淮阳、天水、新乐的伏羲文化兴起于汉以后,反映出国人对伏羲文化的认同。而文献记载最早的伏羲陵在古单州、女娲陵却在古济州。【21】
四、炎帝、蚩尤、黄帝与菏泽
炎帝是龙族为伏羲之后,起源于山东鄄城羊里水。继十五世伏羲之后,生活在四泽十水的先民进入农耕时代,称炎帝,共八代。《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西汉纬书《春秋元命庖》先作了类似记载。华阳即华胥之阳,因华胥生伏羲故,雷泽也称华泽。常羊,亦做尚羊、裳羊,皆指雷泽北岸羊里水。此地近雷泽,水草丰美,牧羊是该族的重要生活手段。故该水称羊水;又因牧羊女众多,人皆姜姓,故又称此水为姜水。第一代炎帝魁临生于此,史学界早有先说。山东已故王献唐,当今学者景以恩皆持此说。【22】我和安作璋先生探讨,也持此说。
炎帝为龙族,其母任姒为凤族太昊有蟜氏,在常羊和龙族结合,生炎帝。笔者考证,尚羊,常羊为一,皆指羊里水流过鄄城县羊里时的一个地名。从《水经注》所载分析,常羊即今鄄城西关古遗址,炎帝生此。详见《菏泽境内四泽十水考》。【23】
《帝王世纪》又说,炎帝又号魁隗氏……,本起于烈山。【24】烈山又称连山、蛩山、崇山、皆指今鄄城、菏泽县交界处的历山。查河南、山东地名志发现,从河南东部长垣起东至菏泽市尧都成阳止,自西往东的地名依次为:首垣、武丘、襄丘、枣丘、文台、连山、巿丘、谷丘、历丘、尧王坡、姚墟等。在百五十里之中,竟存龙山文化遗址达十五处之多。这时断时续的土丘,正在濮水北岸,与传说史中的炎帝、颛顼、尧、舜、禹的起源息息相关。几代炎帝之后,其族人有沿大野泽东迁泗水以曲阜为都者,【25】有沿濮水西上晋东南定居者,有沿济水、渭水西进陕、甘定居者。【26】陕西宝鸡、山西长治都有炎帝陵墓反映出炎帝族的迁徙。长治羊头山的炎帝像解辞为史学家所撰,其词云炎帝来自鲁西南,也可证史学家对炎帝出生地的研究成果。【27】
蚩尤是龙族伏羲之后。《归藏》说:“蚩尤出自羊水”,即鄄城羊里水。《史记》说:“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黄帝)。”可鉴蚩尤为当时的炎帝之一。黄帝族源于西北高原,约于五千年前后进入中原,与凤族结合。《史记》说黄帝生寿丘,地在梁山县。《帝王世纪》云:黄帝少典氏之子应为龙族,母家为凤族有蟜氏女。《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28】是说炎黄二族之母族同为凤族有蟜氏,而父族为二。炎帝是龙族伏羲的嫡传子孙,而黄帝父族则是以陆地动物熊、虎、豹为图腾的少典氏,后来变为龙图腾。当时的三大族群是炎帝榆罔、蚩尤、少典氏黄帝,凤族、夙沙氏、风后、力牧、少昊、两暤。风后、力牧、少昊从黄帝,夙沙氏、两暤从炎帝。时黄帝族统驭天下而炎帝族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中华先民第一次以战争形式进行氏族融合发生在菏泽。都曲阜的末代炎帝被黄帝战败,南迁隋州,湖北留有隋州炎帝洞。炎帝族众继续南迁,一路留下众多炎帝文化。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虽为南宋所建,但却反映出炎族南徙的痕迹。【28】留居鲁西南的炎帝蚩尤,生于羊水。【29】为报炎帝榆罔之仇,在九淖之地的鲁西南与黄帝大战,被杀于青丘,【30】菏泽今城西南三十里青丘龙山遗址即蚩尤战败处。黄帝葬蚩尤头于今汶上阚城遗址,肩甲骨葬于巨野城北九里,五千年墓冢犹存。【31】其族人一部分与黄帝族融合,一部分南徙江南,再徙东南亚。东南亚至今仍有不少人视蚩尤为祖。黄帝战败蚩尤后,在菏泽举行大型祭天活动。《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得宝鼎于宛朐。【32】宛朐是西汉以前留下的古老地名,即菏泽今城。此城位于古冤水之滨,是有众多遗址包围的一个大型古文化遗址。宛朐,包含了祭祀的内涵。《旧唐书•地理志》云:春秋时,宛朐又名重丘,【33】秦置宛朐县,汉因之。后人为纪念黄帝,又称此城为大飨城。【34】
五、少昊、颛顼、帝喾与菏泽
少昊父族为凤族太昊氏,母族为黄帝族己氏,故姓己。己氏在曹县东南。汉有己氏县,少昊生于此、长于此。后居穷桑、都曲阜。
颛顼、帝喾皆为五帝之一,为两个时代。史载,颛顼曾佐少昊,【35】在曲阜一带。始都穷桑,后徙商丘。穷桑,一般指大汶口一带;商丘,指曹县南部亳城一带。笔者研究认为,颛顼的父族是凤族少昊族,母族是龙族黄帝氏;故颛顼佐少昊。颛顼都商丘是为平九黎之乱,反映出蚩尤之后九黎族的**。颛顼实行宗教改革“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36】菏泽东北有重丘,【37】郓城西有黎丘,【38】即九黎族之聚居中心,至春秋乃名黎丘、重丘。颛顼后裔陆终氏六子,其五子曹安居定陶,【39】史称曹地;六子季连,为楚人之祖,【40】居曹县东,今楚丘遗址群尚存;冤句南古有沮水,应是季连子附沮的始居之水,两岸龙山遗址,应与之相关。
帝喾是凤族太昊氏后裔,因居地而称高辛氏。高辛氏先佐颛顼氏族,三十岁为帝,号有莘氏,都亳,在今曹县南,也有的学者说都陶丘。曹县北莘冢遗址群是其居地;成武有郜遗址群大多为其裔居地。有莘氏是太昊氏后裔,夏、商、周三代王族都与有莘族联姻,反映出太昊族在统治者心目中的深刻影响。
《山海经》云:帝尧、帝喾、帝舜葬岳山。郭璞注即狄山。沈长云考证,狄山即鄄城历山。【41】又说:帝喾十世。今河南濮阳、商丘、陕西郃阳都有帝喾陵,看来都是真的,但历山所葬为第一代帝喾当为真。
六、帝尧立邦于陶,退隐于陶,死葬于成阳。
帝尧陶唐氏是五帝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祖先,按《史记》,尧是黄帝之后。【42】顾颉刚先生研究,认为他属东夷凤族系统。【43】笔者研究认为,尧是龙族炎帝之后。
《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尧作成阳”。【44】《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45】平阳即成阳,一地而二名。成阳在菏泽东北60里,古雷泽东南岸。西周初,文王七子姬武封成国,【46】初定都雷泽东岸瓠子河边的成地,今红船镇张堌堆一带。后迁成之阳,即牡丹区胡集村东。该城被金朝以后的黄河淤于地下。2005年,山大方辉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安阳殷墟唐际根博士等前来考察,研究了东城墙出土的三十余片陶片,确认此为龙山遗址。此城作尧都时曰平阳,比山西平阳在文献上早出二千余年;尧后为舜都,舜后为禹都,西周为成国都,春秋成国灭亡后,为卫国平阳邑,孔悝曾饮于此;战国为魏国东界重镇平阳邑;秦汉魏晋为成阳县,北齐废;隋于原址建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大定以后,毁于河患。唐玄宗名相姚崇曾来此考察,称此为平阳屯;元雷泽城内的关王庙碑仍称此为平阳屯。清初,胡姓人多,逐更名胡集。可见成阳、平阳、雷泽城一地三名,并称已久。
帝尧号陶唐氏,反映出他的生活地点。汉《帝尧碑》云:尧母庆都游三河与赤龙交,生尧于常羊。【47】这和炎帝父系及出生地几乎如出一辙。即尧的父亲系龙族炎帝系统之人,母亲属凤族太昊氏系统帝喾族陈锋伊氏。三河即鄄城境内的瓠子河、濮水、羊里水,一河三名,故称三河。从纬书记载的传说史来看,尧生于鄄城羊里水边的古常羊。《元和郡县图志》云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48】山西说唐在晋西南,河北说在唐县、望都,有的学者说在山东鱼台。其实,帝尧不过是中原一带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其疆界不会越古陶即今菏泽太远。查《左传》,鲁隐公曾与戎人会于唐。注者说在今山东曹县东南。【49】即汉代的己氏县一带,甚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对古蒙地、唐地注释相通,蒙含唐意,并与汤通。后来的商王帝乙起于曹县东南的孟渚泽一带,自称汤,即通唐,唐应在今山东曹县东南。《史记》说尧为帝喾的儿子,即尧母陈锋氏庆都。以母族,尧是帝喾裔子。帝喾都亳,唐在亳东30里,先以唐封尧,后封陶是可信的。即尧是包括成阳在内的整个济濮水流域大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尧并不是继承帝喾的位子,而是喾子鸷的帝位。鸷才是凤族有莘氏的首领。史说,鸷不善,禅让于尧,又被封于有莘氏。【50】龙、凤二族互为首领可见端倪。
《竹书纪年》说:帝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竹书》又说“一百年帝陟于陶。”【51】《帝王世纪》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成阳而崩。【52】是说尧死于成阳。反映出帝尧禅让帝舜以后,其晚年是在陶丘隐居,在游成阳时而死。
尧死于成阳,葬于成阳,史有明载。《吕氏春秋》说尧葬谷林。【53】《宋史》记濮州知州韩铎奏雷泽县谷林山有尧陵、尧母庆都陵。【54】西汉宗室刘向第一个提出尧葬济阴。【55】时成阳属济阴郡九县之一。《汉书》济阴郡成阳县下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56】东汉建武二年刘秀一登基就急忙要去济阴成阳祀尧,被大臣杜林以汉兴缘不由尧而阻之,【57】但还是定下了春秋两季由郡县祀成阳尧陵的制度。汉安帝、汉章帝、汉桓帝、汉灵帝都曾遣使赴成阳祀尧,并大规模的修建尧陵、庆都陵。谁出的钱多,就升谁的官。如刘郃、仲定、孟郁【58】等。三国人著《皇览》明确指出尧冢在济阴成阳,【59】《晋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下云:“尧所渔,尧冢在西。”【60】《水经注》说尧陵在成阳西二里,庆都陵在南一里,尧妃中山夫人祠在城西50步,并对尧陵规模进行了详细记述。【61】唐朝贞观元年下诏祀成阳尧陵、禁樵采,春秋奠酹。【62】宋熙宁政和年间还在成阳祀尧。【63】宋人欧阳修撰《集古录》,赵明诚撰《金石录》,洪适著《隶释》,都记述了成阳汉尧陵四碑全文。该陵毁于金、元、明、清七百年黄泛、战乱。2008年,省文物部门对汉尧陵进行了勘探,从地下三米出土大量龙山时期残陶片,说明此处确实为帝尧时的遗址。2006年,村民又在尧陵地下挖出尧妃中山夫人残碑碑首,有物可证。至于山西平阳尧陵,乃元代所修;【64】东平尧陵乃明代所修。【65】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明代弘治七年礼部上书耿裕就要改东平尧陵而祀曹州尧陵。【66】鄄城还有清乾隆元年所建濮州尧陵。【67】中国尧陵有四,山东占三,菏泽有二,反映出古人对帝尧葬地的看法。帝尧生常羊,帝尧都成阳,晚年居陶,死葬于成阳。一生没有离古陶地。
七、帝舜生于斯,长于斯,立国于斯,死葬于斯
如果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都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时代,那么尧、舜、禹却是实指的三位真实个体祖先。最早说出虞舜里藉的是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68】《尸子》说:“虞舜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69】《墨子》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灰于常羊。”【70】《吕氏春秋》与此说同。
以上典籍所言之地名,皆在菏泽或方圆一百公里之内。历山、雷泽、姚墟、常羊在鄄城,负夏在雷夏泽之北古廪丘,寿丘即梁山之土山集,河滨在定陶。以上地点皆是龙山文化遗址。孟子云诸冯之地,明朝以前无人解说其地。《大清一统志》云在菏泽南五十里。【71】实地查验,定陶西灵圣湖遗址符合地望。但笔者考证,此仍舜卒之地鸣条。孟子以后的文献不从说诸冯,而是说舜生姚墟,故姚姓。唐《括地志》【72】从其说,说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唐代宰相姚崇亲来姚墟考察,说姚墟在平阳屯西二里,【73】即帝尧陵附近。尽管不成定论,但其地域总在成阳附近。至于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与史记所说冀州之人,乃同指一域。此东夷非周以后之东夷,乃指豫东、冀南、淮北、宿州及山东全省。冀州的范围,乃古代东至泰山,西至嵩山,北至太原,南至淮河这一区域的泛称,略与东夷同。对舜死鸣条的地望,山西人说在晋东南,河南人说在封丘,吕思勉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济水之滨的古兖州,顾颉刚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曹县境内。【74】至于湖南舜陵,乃后人迁徙所至。笔者考证,鸣条在有娀之墟之东、三朡之西的古济水岸边,今圣灵湖遗址是也。
司马迁作《史记》,在仔细审阅先秦文献的基础上,并到河济之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重申了上述记载。特别应须提到的是,郭店战国楚简云:“舜耕鬲山”。【75】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云:“昔舜耕之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以善其亲,乃及邦子,尧闻之而美其行。尧于是乎为车十乘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亩之中。”【76】历丘、鬲山、历山的变化反映出两周人对舜耕地文字名称的演变。舜耕历山,在今鄄城历山庙龙山遗址,【77】就是舜农耕和制造陶器的地方之一。
舜生地在尧都附近,陶于定陶济水岸边的陶丘,渔耕雷泽、历山。在尧知道他的德行后,招为女婿。在尧培养下,于尧都成阳禅让是顺理成章的。
按《左传》史赵所云,舜为虞幕后;【78】《周语》说:“幕为颛顼后。”【79】可知舜之父族为凤族颛顼之后,而母族居成阳姚墟,当为尧之族。舜之妻为尧女,龙凤二族融合仍在进行。尧舜时代是中国由部落联盟过度到文明国家的关键时期,研究这段历史事关国家文明起源,应引起全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八、夏禹与菏泽
夏禹,又称大禹。《汉书•律历志》引《帝系》曰“帝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80】禹治水有功,封于夏,史称夏后氏。夏后氏究竟起于何地,众说纷纭。有山西夏县说,河南崇山说,四川广元说,山东临沂说等。考虑到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豫东、鲁西南,其死葬又在河南濮阳,故鲧禹的起源当不会离此太远。战国人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81】意思是说,在鄄城历山耕种认识了犬丘的伯益,在定陶陶丘制陶认识了大禹。伯益与舜同为凤族少昊系统,世居犬丘。据京相璠《春秋地名释》及《水经注》记载,《左传》中卫国境内的犬丘垂都,就在濮水之滨小成阳东南五里,【82】今鄄城郑营乡刘堌堆遗址即是。此遗址位于雷泽之西,东南距历山三十里,西北距常羊十五里,北距箕山龙山遗址四十里。伯益是秦人、赵人、梁人之祖,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大禹治理洪水,功垂千古。《禹贡》仅1900字,其中引菏泽的地名就有15处之多。洪水发生在尧舜时代,鲁西、豫东、淮北的堌堆遗址就反映了当时人众避洪水的事实;以四千年前的技术水平,时人治理大江大河是不可能的,禹所作的是治理洪涝灾害。自古以来,西来客水至巨野泰沂高地,不是北流由济水入海,就是南入泗水通淮入海。长此以往,河沟淤塞,排水不畅,则四泽十水泛滥成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大禹在济、濮流域治水成功,取代舜而为天下盟主,建立了家天下夏王朝。史载,禹都平阳,【83】又说禹都阳城,【84】应是成阳的倒置。禹以成阳为都较为可信。商汤灭夏,先由东往西打,后由南往北打,夏王朝不是向西逃,而是往东跑,几次关键战役全在菏泽之境,也说明了菏泽曾是夏王朝的大本营。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长云教授近20年来对尧舜禹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尧舜禹均兴起于济濮流域,而夏后氏的世居地则是鄄城境内的雷泽历山。【85】笔者认为,夏后氏父族为龙族黄帝系统。鲧的母族系少昊颛顼系统之己氏,所谓“颛顼五世而生鲧”,【86】以母族论,禹的母族则是太昊帝喾有莘氏,所谓“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87】《国语》谓“崇伯鲧”,【88】即《连山易》“鲧封于崇”。【89】崇即沈长云所说之历山。禹在有莘氏曹县境内长大,有莘之墟北距陶丘四十里,故能和舜在陶丘互相认识。夏后氏终始以济濮为中心,商汤灭夏的有娀、鸣条、三朡、南巢四次战役都发生在菏泽境内。夏桀最终被囚禁在老家历山至死。对此,笔者《商汤灭夏地名考辨》,【90】作了系统论述。
九、商王朝与菏泽
商族之源,史无定说,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商属凤族,即以鸟为图腾的族群,从古至今无疑义。而鸟图腾系太昊氏的子孙,世居山东、淮北、豫东一带。史载商族女祖简狄是有娀氏女,【91】可证是太昊系统,而其父族不清。顾颉刚认为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92】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契,反映出商族在济水生活。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教授认为,岳石文化就是先商文化,【93】沈长云认为岳石文化是夏商共有文化。【94】其实先商文化和夏文化同处一个时代,错居河济之间,共同生存,其生活用器甚至习俗在早期是没什么严格区别的。山东中西部遍布岳石文化,菏泽三百堌堆遗址全有岳石文化,说商起源于山东西部是有根据的。王国维大师关于夏商二族错居于河济之间,盖数百岁的论断,【95】至今证明仍是正确的。商祖契称玄王。【96】少昊系统有玄鸟氏,【97】商之父系应为少昊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野泽、孟渚泽是商族的起源地,商族契居商丘,商汤始居亳,开始筹备兴商灭夏的大业。
再从汤灭夏的战役说起。汤先与桀战有娀之墟,再战鸣条之野,败绩,桀奔三朡,又奔成,战于南巢,被俘于焦门,桀被汤在成地活捉,又放之历山,叶落归根,决不是历史的巧合。汤在三朡俘获宝玉。【98】我曾向李学勤等很多专家请教俘获宝玉之事,皆云宝玉为国家重器。夏社也在三朡,【99】不排除三朡是大禹宗庙之地。
汤灭夏,商王朝定都亳。《竹书纪年》、《史记》都记载自汤至太戊九王都亳,这说明商朝前期159年的首都一直在亳。对亳的位置,从《左传》、《史记》、《汉书》中都能找到方位。《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中所记十分明确,即今曹县南25里商汤陵之侧。据顾炎武考察所记,明末清初尚有遗迹可见。【100】
西汉前,商都仅亳一说;自班固云偃师尸方为汤都,郑玄从之;西晋皇甫谧又提出南、北、西三亳说,亳都欲乱,其实都是商王后迁之都。
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坚持郑亳说,呼声甚高。但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相差甚远,【101】郑亳说不攻自破。探源工程要寻商都亳之所在,必需尊重三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应在山东曹县南、故蒙亳一带,即商汤陵一带寻找,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对汤陵所在,《左传》有记,即亳为宗邑之地,【102】因汤陵在此。西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亲祭汤陵;【103】东汉崔骃随汉章帝东巡,亲至汤陵,并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记载了汤陵在济阴亳县北东郭三里;【104】《括地志》记载了汤陵在曹州济阴县薄城的具体位置。【105】今查,汤陵座落在曹县闫店楼土山集,其西南三里应是汤都亳遗址。清乾隆间学者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曹州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106】直到三省巡抚都认输作罢。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共产党的官员学习。《诗经•商颂》说汤“陟彼景山”。【107】宋人笔记引《诗经》为“陵彼景山”。【108】鲁西南无山。《尔雅•训诂》云:“景即大。”【109】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故《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110】汤死于亳,葬景丘,后称景山,今名土山集。考古调查发现,汤陵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自汤陵往北500米之内,一连三座龙山遗址,均含岳石、商文化,反映出景山早已有先民居住,更能印证帝喾居亳之说。
十、天下之中与菏泽 陶(菏泽)为天下之中,由来已久。主要因为它曾是上古先民两千年间繁衍生息的活动中心,是夏商两代千年间联络四方的通道,是西周东方诸侯国进奉礼品的贡道,是春秋战国诸侯交易货物的枢纽,是秦汉最为富庶的经济宝地。
太昊华胥氏族长期繁衍生息于此,对后世的记忆影响是深远的,因而把“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之事,口耳相传三千年,到西汉时才书写成文。又由于十五代伏羲作出的启蒙贡献,使诞生第一代伏羲的雷泽,成了天下十五代伏羲氏族子孙们的心中圣地。炎帝、蚩尤生于斯,和黄帝大战于斯,并死葬于斯;颛顼、帝喾数百年一直活动于濮水、济水流域,加之实行宗教改革,更使菏泽、濮阳一带成了神圣中心;尧、舜、禹出生、长成、立国、定都、禅让,都没有离开历山、成阳(平阳)、陶丘、鸣条等四泽十水,这块土地成了天下氏族共同向往的圣地。
据人口专家研究,尧、舜、禹时中原人口不超过30万,而集中在菏泽四泽十水及周围一带的人口约16万。在生产力低下、“人少兽多”的“荒蛮”时期,人以群居是自卫的最好方式。从菏泽三百龙山文化遗址,可以看出菏泽人口稠密状况。尤其是大禹治水后,百姓“降丘宅土”,【111】得以安居,更进一步增强了天下之中的地位。禹都平阳即成阳,桀都斟鄩,即古甄邑,皆在陶境。商汤灭夏、立国都于亳(曹县),前后共159年,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亳。更因前九代商王都死葬于此,所以不管后来商都迁往何处,汤亳圣都地位一直未变。《皇览》曰:太甲陵在历山,伊尹冢在己氏。【112】清代学者孙星衍考证,太甲陵在雷泽岸边的历山为真;汤相伊尹冢在曹县东南三十里古己氏邑今殷庙村龙山文化遗址之上。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实,夏、商两代的疆域是相当广阔的。因政治中心在陶(菏泽),四周方国要去都城,在马匹、车辆未使用的年代,舟船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被征服的东方氏族、方国、部落长纷纷沿济水、汳水、濮水、淮水、泗水、菏水、黄沟水等河流,乘船至都城朝拜、贡赋。夏、商都城迁徙后,菏泽和济、菏二水仍是前去都城的必经贡道。
周武王灭商,分封姬姓诸侯国以藩王畿。陶地(菏泽)的四泽十水又成了沟通东方的重要交通线。为了控制天下交通枢纽,周武王把同母六弟叔振铎,封在陶丘的济水两岸,控制菏泽及济水、菏水一带,为曹国,都陶丘;封同母七弟姬武于鄄城、郓城、钜野的濮水两岸,控制雷泽曰郕国,都成阳;不几年,又封同母弟姬载于冉堌,为冉国;【113】封庶母弟于郜,即今成武县一带为郜国,以控制黄沟水、孟渚湖水道。另外钜野东部又是周公旦鲁国之西境,控制了大野泽、济水中游和泗水、汶水入大野泽的水上交通线。而济水下游则为忠于周室的姜太公之齐国所控。这样,东方交通命脉全掌握在忠于周王室的诸侯之手,从而达到控制整个东方及江淮地区的目的。西周时期,特别是早、中期,这条交通线对联络东方起到了重大作用。周公东征,成王东征淮夷,穆公东征徐郾王,都是沿济水而东,再沿泗水而南。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朝周,也是乘舟从泗水入菏水,经菏泽,入济水,再入黄河而达洛阳。春秋,管仲率兵助周室驱戎也是这条交通线。
除此之外,东方各国向周王室纳贡亦必走水路,因此,陶地又为诸侯交通之贡道。东周平王以后,“周室衰微,诸侯强显始,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菏泽大地正式成为天下诸侯商业贸易的经济中心。司马迁至陶地考察后写道,“此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114】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毅然弃官赴定陶经商,三致千金而富,成为弃官下海经商第一人。菏泽成了天下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战国鲁仲连说:“富比陶卫”;【115】苏秦称陶为天下“午道”,【116】即陶是天下交通要道。说明菏泽在春秋战国之时,确实已成为天下经济中心,是全国贸易之午道。成了午道,成了交通枢纽,成了天下最富庶之地,也就成了诸侯争夺的对象。春秋以来,曾有十二次诸侯会盟于菏泽,有数十次攻伐之战发生在菏泽。菏泽曾为宋、晋、齐、魏、赵、秦、楚各国攻伐之地。秦昭王为巩固新占之陶丘,就把自己的亲舅、相国、穰侯魏冉封于陶,最后死葬于陶。【117】秦末大战的多次战役就发生在菏泽。刘邦、项羽曾屠成阳,战杠里,项梁战死而葬定陶,【118】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在菏泽曹县之安阳(今安仁集),【119】刘邦登基于定陶,【120】诏告天下,得到了“天下之中”。这都说明菏泽经济、交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西汉初期,菏泽曾先后封梁国、济川国、济阴国、定陶国、昌邑国、成阳国、等若干个封国,再一次反映了菏泽的富庶。时境内增至26县,200万人,是全国人口最为集中之地,反映了当时菏泽经济水平堪为全国第一。东汉王景治河以后,菏泽之域虽失去交通优势,但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失为北方粮仓。为鼓励农业生产,汉安帝等帝王都曾到定陶亲自农耕,【121】以示重视农业经济。
十一、菏泽辉煌的失落
自上古至两汉的数千年间,菏泽为先民生息圣地、天下之中;三国后菏泽经济渐衰,至南北朝时已经衰退,金元时彻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泽过去还曾有过灿烂的文明。菏泽失去古代历史文明的主要原因有四:黄河的淹淤、长期战乱的摧残、历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传的历史文化。
1、黄河泥沙湮没 据地质资料分析,上古黄河之水经常无道横流,所以出现了女娲治水、颛顼治水、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北到天津北,南到淮阳南,纵横千余里,在东方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黄河水道。从而造就了华北和黄淮岗丘平原。尧、舜、禹时大水过后,黄河从浚县北入华北平原漫流入海,使位于菏泽之境的四泽十水少了河患,得以成为先民栖息中心。
两汉四百年,黄河决口达16次之多,尤以两汉之交为甚。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122】(《史记》)当年堵口失败,丞相田蚡为保河北封地,以“江河之决皆天事,以人力为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123】为由,竟任其泛滥达23年之久。直到元封二年武帝巡视,目睹灾情,又恰值天下大旱,黄河水小,遂发卒万人亲自上河督工,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背负薪柴,添堵决口,终于堵合。这次长达23年的漫流,对四泽十水水系的破坏非常严重。济水、濮水淤塞,影响了航运交通;雷泽自西向东淤小面积,大野泽自西向东淤滚十几里,且使钜野城陷于湖水之中(见《西汉地图志》)。菏泽、孟渚泽及菏水、沮水、澭水都受到严重淤塞,水上交通不得不改由以鸿沟入淮。菏泽整个地面被黄沙抬高近乎半米。从此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商贸优势开始萎缩。
汉哀帝时,河决东郡,纵横乱流,难以分清主次河道;汉平帝时,河道南移,造成黄河、济水、汴水各支混流的局面,菏泽全境在黄泛之中达60年之久,【124】人民流离失所。直到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才解决了菏泽水患,使河、济归流,土地涸出,人民始为生计。
五代、北宋,黄河屡决,水走濮水雷泽;金兵南侵,杜充决河,水走菏泽40年而无人治理;金元至明初200年,四泽十水,全部淤为平地,地面遗址除堌堆外荡然无存。菏泽终于在金代被黄河彻底送上黄泛灾区,历元、明、清700年黄泛不止。西汉前的地表被黄河泥沙平均淤盖3—7米不等。
2、战争毁灭摧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菏泽之域先是官兵与黄巾军的争战之地,后是曹操、吕布、袁绍等军阀的混战之所。古城兖州、昌邑、定陶、廪丘、句阳、成阳、钜野、乘氏成为军阀争夺厮杀的战场,十几座汉城毁于三国混战。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菏泽又成了争战之地。《文献通考•曹州》条称:“西晋之末,争战之地,三百年间,伤夷特甚。”【125】查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册》就会看到,自三国至隋统一中国,菏泽之域被瓜分的四分五裂,版图归属、政权变更皆像走马灯一样。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国,每一次政权更替菏泽都是农民战争的重要战场。这无疑都是对菏泽农业、商业经济特别是历史文化的极大摧残。
3、历史记载的缺憾与典籍的亡散
上古无文字,伏羲发明的是结绳记事。据考古发掘证实,4000年前已有今人不可辨认的象形符号,但不可能记载当时发生的人和事;3000年前殷商创甲骨文,现在出土10万片,识认部分多为占卜和祈天之事,完整记述先民发展史的资料甚少。殷商及西周金文陆续面世,真正记载上古先民史迹的文字也不多见。据学者研究,上古先民氏族部落及夏、商朝代更替史迹,是靠本氏族专职人士代代口耳相传而存。太昊、伏羲、炎帝、蚩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等,都有本氏族的嫡系传人,至春秋文化发达、文字普及之时,先民圣哲之史迹,陆续由口传之史,渐见诸子百家之书。又由于年代远近之别,故先记周、商之事,后记禹、夏之迹;尧舜之事,年代久远,嫡人传史,必定愈传愈少。周武灭纣,停战伊始,先封太昊、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禹之后,说明在当时人们对谁是诸先王之后代氏族,分辨的十分清楚。他们得封国之后,理应像西周很多封国不断出土的青铜器那样,把自己的祖先之事记述下来,但至今发现甚少,皆因经济无助之故。幸后世史官,把口传的历史陆续由诸子百家著于竹简,得以传世。李学勤先生研究,《尚书》里不少内容,是当时发生而传于后世,又写入《尚书》的。其中尧、舜、禹史迹写入《尚书》,是尧、舜、禹后人代代相传而得。《禹贡》虽为战国人之作,但地理、山川、河流之名,不少就是尧舜之后代代相传,至周朝尚在沿用;又加之尧、舜、禹三代相接、联系紧密,史官在整理百家口传历史之时,相互比较印证出一个最接近现实的结果,就是今日所见之《尧典》、《舜典》、《大禹谟》、《禹贡》、《商书》、《周书》等一些章节或语句。太昊、伏羲、炎帝、黄帝、蚩尤年代更远,诸子、史家收集或整理口传史料比尧、舜、禹、汤史料晚出是必然的,而且其准确性也会更差。经过千难万难,诸子及史家,总算在春秋、战国之际把上古先王史料用竹简传书于世了。但好景不长,秦始皇焚书,使诸子百家之书多焚于火。菏泽为上古先王聚集之地的史料,也都随之付于一炬。后来的很多史料,应是秦汉方士出入春秋方国、战国诸子的后代之家而得,陆续写入纬书,而后入正史。西晋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第一次系统地把华胥、伏羲、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先王与菏泽之陶、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等地名水名联系在一起,必有所据。古往今来,很多人怀疑其史料来源。晋代文献记载了皇甫谧表弟梁柳,曾任城阳太守(高密、诸城一带),得先秦古籍送谧,【126】因作《帝王世纪》传世。这个记载非常可信。因诸城一带自战国至晋,一直地处边疆,少战乱之祸。先秦古籍被齐、秦儒生收藏至秘,躲过焚劫,500年后像《汲冢竹书》那样问世是十分可能的。可惜皇甫谧为标新立异,出《帝王世纪》,而失先秦古籍,实属可惜。我们把《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史记》、《汉书》相互印证,就会发现,这些文献都把“成”、“成阳”、“三朡”、“陶丘”、“雷泽”、“菏泽”、“汤亳”、“大野泽”提得非常明确,都承认是先王之居,尧舜之居,商汤之居。从《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透露的信息表明,先秦有大量被焚烧的典籍,明确记载了菏泽为天下之中、先王之都的史料,可惜都已不复存在了。
4、民众频徙,失去口传历史
陕甘高原、三晋山区、豫西陵丘地带和胶东泰蒙山地,都高于海拔百余米甚至千余米,地下珍藏先民文明的佐证,不是越埋越深,而是欲来欲易被发现。其地居民因无洪水离乱之害,也不乏上古先民之裔。更有菏泽先民之裔,徙迁各地,逐渐把伏羲、炎黄、蚩尤、尧、舜、禹、汤之事传之于后代,而误传发生在徙居之地。经世代口耳相传,先民史迹会在这一地域传播千秋万代,这早已为学者共识。而菏泽则不同。西汉瓠子河决口达23年,使官民同徙。一徙江南就食,再徙新秦中戍边。魏晋南北朝300年战乱,民皆南逃;金兵亡宋,人又南逃;金、元至明初大水,使菏泽大地荡然无存,民万不存一。因黄泛,金、元、明三代不得不先后撤销南华、冤句、乘氏、雷泽、临濮、济阴、楚丘、定陶、曹州、东明等几乎所有行政建制,以新建一曹县统领之。从明初至清初的三百年间,官府一次次向菏泽移民。据调查,菏泽市唐以前姓氏屈指可数,明以后移民后裔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因而,菏泽民间没有上古文化的传说史。
十二、寻觅失落的历史
对于古陶、济濮之间、雷泽周围的历史文化沉积,从春秋、战国、两汉,到唐宋元明清,都有人关注、记述。民国以来,更有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关注于此。王国维、蒙文通、吕思勉、顾颉刚、杨向奎、傅斯年、丁山、王献唐、史念海、邹逸麟、罗琨、张永山、辛德勇、沈长云、何光岳、景以恩等史学界的著名人物都有著述问世,都在努力寻觅上古先民在鲁西南失落的历史。《禹贡》记载了菏泽的四泽十水,《尚书》、《史记》记载五帝与陶丘、汤亳、三朡、鸣条的关系;孟子记载了“舜生于诸冯,迂于负复,卒于鸣条,东夷之人”,《墨子》、《吕氏春秋》、《史记》皆从孟子说。古代先哲们决不会盲从一种说法,而是认真研究的结果。《竹书纪年》记载“帝尧八十九年游作于陶”,“九十年帝尧游居于陶”,“一百年帝尧陟于陶”。《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左传》说董父在朡川为帝舜养龙等,【127】说明龙文化源于菏泽。《帝王世纪》说“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又称神农氏本起于烈山,即鄄城历山;纬书《归藏》、《龙鱼河图》等都说蚩尤出自羊里水,且《皇览》又载蚩尤死葬于钜野。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又把炎帝、蚩尤定为一人,把蚩尤、黄帝大战定在济濮之间的兖州之域即鲁西南;【128】《史记》、《汉书》、《晋书》、《通典》、《文献通考》、《肇域志》都说古陶为尧舜之都,是帝尧死葬之地,吕思勉、蒙文通、沈长云、侯仰军都肯定了尧、舜、禹发祥于济濮流域的古兖州一带,传说史大家徐旭生先生十分肯定大禹治水在古兖州一带;王国维等先生充分肯定商汤发祥于孟渚,最初立国于曹县南之亳的历史事实。【129】
古往今来这么多史籍,这么多史学大家,把上古中心定位于菏泽一带,这除了说明古陶、济濮之间的上古兖州之域是中华先民发祥地之外,还会是什么呢?
古今一批史学家在文献中钩沉、在典籍中寻觅菏泽之域丢失的中华先民发祥史,功不可没。这必将被今后的考古发掘证明是正确的。今天,菏泽大地的众多龙山文化堌堆,就是上古遗存物的铁证;而地下深埋的尧舜禹之都成阳、尧都陶丘、夏之三朡、商之都亳、夏桀之都古甄邑及古廪丘、古郜城、古阪泉、古有娀、古鸣条等都沉睡于地下,一旦发掘,定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
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考古发掘证明,我们过去怀疑古人文献记述的历史传说,大都是可信的。对发生在菏泽之域各种古文献记述、诸子论证、史家考证的先民发祥史,也需地下考古发现来验证。我们坚信,历史上发生的,诸如城址、生产、生活遗存等,一定会有存在;存在的,我们不一定能发现;未发现的,不能轻易地说历史上没有发生而予以否定之。更多地发掘先秦地下文物来填补、构筑夏商以前上古中华文明信史,成了当代和今后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信史构筑地更加完善,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专门研究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吁请国内外史学界的专家导师们,把目光转向鲁西南,热切地关注这片被黄沙掩埋的地方,为梳理出中华先民在这里的文明发祥史而共同努力吧!
注释:
【1】《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2】《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377页。【3】【4】《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第569页。【5】《辞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印刷,第694页。【6】《菏泽安丘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7】《山海经•海内东经》,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11月出版,第145页。
【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一期。【9】《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第1575页。【10】《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2006年2月出版,第163页。
【11】【12】顾颉刚《鸟夷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见《古史考•帝系的偶像》,海南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第66页。【13】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青鸟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第365—367页。【14】《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11月出版,第276页引《河图》语。
【15】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第2页《尚书序疏》引《帝王世纪》。
【16】《山东菏泽胡集古城勘察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8月20日第2版。【17】查先秦文献,第一个把伏羲(虑仪)写入典籍的是庄周《庄子》之《大宗师》、《人世间》、《胠箧》、《缮性》、《田子方》等篇章,自此伏羲的名字渐见于诸子文章。【18】闻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51页。【19】闻一多《伏羲考》,同上,第57——60页。
【20】郑玄《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第600页,引《律历书》、《帝王世纪》语。
【21】《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2005年1月出版,第548—549页。
【22】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68页。【23】《史前文明与菏泽历史文化》,本书第128——130页。【24】《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98年3月出版,第365页。
【25】《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出版,第4页《五帝本纪•索隐》引《帝王世纪》。【26】山西宝鸡有炎帝文化。【27】见山西长治羊头山炎帝像碑文。
【28】《二十五别史》,齐鲁书社2005年5月出版,第30页《绎史》引《新书》语。
【29】【30】《二十五别史》,同上,第31页《绎史》引《归藏》:蚩尤生于羊水,杀之青丘。【31】《史记》,同前,第5页,《集解》引《皇览》。【32】《史记》,同前,第1393页.【33】《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97年3月出版,第1441页。
【34】【37】《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11月出版,第262页“大飨故城”。【35】【36】《太平御览》,同前,第371页引《帝王世纪》语。【38】《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2005年1月出版,第261页。
【39】潘建荣《陶丘与曹》,见《史前文明与菏泽历史文化》,黑龙江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第582页。
一、漕运与“江北一都会”的兴盛
在很长时间内,聊城并非物产富饶、人口繁盛之地。《明太宗实录》记载:“兖州、东昌府、定陶等县,地旷人稀。”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开凿安民山至临清运河河道,并命名为“会通河”。 1292年,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至明代,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指挥对会通河进行疏浚。此后,会通河逐渐进入了繁盛时期,临河而居的聊城也因此逐渐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万历七年,在于慎行撰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中,聊城被赞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运河的畅通带来了东昌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兴盛,特别是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漕运的兴盛也带来了古城以东至运河沿岸城市空间的扩展。聊城有民谚:“金太平,银双街,铁打的小东关。”老聊城居民耳熟能详的民谚说的就是运河两岸因商业兴盛而繁华的街道,这也见证了古城之外随漕运而扩展的城市空间的繁荣。米市街的出现与漕运、商业兴盛密不可分。东昌古城的东门外,从东关大街西端的驴市口南行,向南尽头至东昌湖,是聊城一条古老的商业街。街长约800米,宽约七八米,街南头曾有一条偏向东南的大道通达龙湾运河岸。自漕运兴盛以来,这条街道逐渐成为聊城最早、最繁华的粮食集散地。“米市街”由此得名。此后,米市街两侧粮店汇聚,大到粮行、粮栈,小到粮户、粮亭,至鼎盛时期有数十家之多。尽管如今的米市街早已难觅当年繁华,但是,古老的青石道依旧在诉说着它自己的历史。
二、仁义胡同的传说
明清时期,东关大街是东昌府最著名的商业街道。街道西起古城东城门口,东至闸口桥,与运河相交。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胡同密布。此外,寺观、庙宇、牌坊也是东关大街的一大景观。清代之后,东关大街东端,馆驿口以东路北为清初状元傅以渐家庙。如今,为聊城人津津乐道的“仁义胡同”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仁义胡同的传说在全国各地有多处。聊城仁义胡同的传说与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相关。傅以渐(1609—1665),山东省聊城人, 清朝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加封为太子太保。 据民间相传,傅家家族与邻居因宅基发生纠纷。此后,族人给在京为官的傅以渐写信,希望能够借其影响解决纠纷。很快,家人收到傅以渐回信。打开信一看,全文只有诗作一首:“千里来书为堵墙, 让他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到这封信,族人明白了傅以渐的心意。于是,族人把发生纠纷的墙壁主动退让了三尺。看到这种情形,邻居也深受感动,同样退让了三尺地面,两家遂化干戈为玉帛。此后,两家相让的地方就形成了六尺宽的一条胡同。后来,康熙南巡时,途经东昌府,听说老师的此段佳话,甚为感动,于是为胡同提笔书写了四个大字“:仁义胡同”。
毫无疑问,全国各地仁义胡同的传说皆出于教化的原因而产生。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义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城市中的具体空间,这种特定文化价值观念得以直接呈现给每一个个体,并代代相传。
三、羊使君街
聊城东关南部,米市街中段偏南,另一条古老街道朝东直至运河岸边。在《聊城县志》中,这条街道被记载为羊使君街,街道老居民们则称为“羊君巷”。街道东西走向,西起米市街,东至双街, 长200米左右,宽度在五六米之间。
《东昌府志》记载:“羊使君,史逸其名,后晋开运二年,守博州,河溢城没,使君祝天,冀免生民垫溺,愿以身代,乃投水而死。” 据民间相传,在任期间,作为父母官的羊使君爱民如子,竭力提倡善政。有一年夏天,黄河决堤,河水淹没到博州城。博州城土墙坍塌,河水涌进城内,导致老百姓房屋倒塌。眼看洪水越来越大,老百姓哭喊连天,面对天灾人祸,羊使君心急如焚。情急之下,羊使君跪地祈求苍天开恩,并许愿以自己之身代替百姓。随后,他投入滚滚洪水之中。或许是羊使君爱民之心感动了上苍。奇迹发生了, 此后河水竟慢慢消退,博州城得以幸存,老百姓得救。大水退后, 老百姓四次寻找羊使君的尸体。最终,大家在一个土堆前发现了为民投水而死的羊使君。老百姓深受感动,于是为他们的父母官举行了隆重的丧礼。此后,发现羊使君尸体的土堆被人称为“羊君堌堆”。宋代淳化三年,聊城再次遭受洪水,导致城池被毁。城市于是迁移到孝武渡西。此后,在“羊君堌堆”北侧修建了羊使君祠。对此,《聊城县志》有记载:“羊使君祠,永乐旧志,在府城东关湄河东五里,旧志顺治七年,河决荆隆口,庙为水毁,邑人方开基重建。”
实施仁政,爱民如子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为官之道。这种为官之道一方面是对统治阶层的内在约束,另一方面也是对统治的美化,对统治合法性的支持。通过城市街道的命名,这种价值观念在历史中不断演绎,塑造着每一代人。
四、丁家坑
“忠君”思想与专制皇权密不可分。专制皇权之下,臣民忠于君是无可置疑的原则与信条。而这种信条的展演同样通过城市中的特定空间得以实施。丁家坑的传说就是这种展演的体现。
在东关大街以南,运河以西,羊使君街以北,有一个面积颇大的水域。水塘的名字叫丁家坑。据民间相传,水塘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明代御史丁志方。丁志方,山东聊城人。明代洪武十八年中乙丑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靖难之役后,朱棣攻占南京。丁志方认为建文帝朱允炆实施仁政,并不认可朱棣,于是拒绝与朱棣合作。朱棣大怒,把丁志方与谢升、甘霖等御史斩首。据民间相传,丁志方被斩首之后,尸身不倒,流血于地,血迹呈现“忠”字形状。更为传奇的是,当他的人头落地之后,口中一直喊着“坑”字。此后,朱棣听说此事,有感于丁志方的忠君之心,下诏在丁志方的家乡封赐了一个大坑,命名为丁家坑。这就是聊城东关“丁家坑”的民间传说。据《聊城县志》记载:“丁志方,字希正。洪武十八年进士,知吴桥县,征为御史。燕兵入金川门,志方抚楗号哭,被执不屈,尽节于金陵木末亭。时年四十有二。万历十七年,巡抚疏请丁志方,与铁铉、陈迪、胡子昭、高巍、王省、郑华并祀为七忠祠。”后来,为纪念丁志方,在丁家坑北侧的东关大街路北,丁家族人修建了一座“忠臣祠”。祠堂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0米,门楼壮丽气魄,上方写着“忠臣祠”三个大字。大门有两副对联,分别是:“一片忠魂留武水,千秋大业慕文章”,“节烈陈胡奇男子,顶天立地大丈夫”, 横批为“至大至刚”。此外,聊城民间还有丁家坑的蛤蟆不叫的传说:据说乾隆皇帝南巡,途径聊城。当乾隆在丁家坑东侧的大码头下船休息时,丁家坑里蛤蟆一片叫声,非常聒噪。于是,乾隆自言自语道:“蛤蟆别叫,此乃静养之地。”听到圣上命令,丁家坑的蛙声顿时鸦雀无声。而此后,据民间相传,丁家坑的蛤蟆虽然很多, 但是再也没有叫过。
五、余论
聊城的一度兴盛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兴盛密不可分。漕运的兴盛在推动聊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运河文化的发展。在创造城市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不断赋予其生活空间以各种故事、传说,丁家坑、仁义胡同、羊使君的传说就是特定文化的叙事。通过这种叙事,城市空间充满了文化的象征。另一方面,特定的文化通过空间得以展示并持续。空间以其表面自然的特性在不断传唱着这些故事,正是在这些传唱之中,文化的持续性进一步得以加强。空间与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相互映射。
城市空间在不断延伸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 如黄应贵所言,其“与人的活动不可分”[2]3。城市空间的拓展同时也是人的拓展、文化的拓展。通过对聊城城市空间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正是在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官宦、民间传说的不断演绎下, 城市空间不断衍生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是权力关系与特定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摘要:作为知识、话语与权力操纵的对象,城市空间从来都是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在历代帝王官宦、民间传说的不断演绎下,城市空间不断衍生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权力关系与特定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历史文化;长沙;城市文化;文化生态
众所周知,湖南省境内有三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岳阳以及凤凰,在2001年国家文物局以及建设部联合组织的大检查当中,湖南省的岳阳以及凤凰均被抽检并且最终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而且要求限期进行整改。而未被抽检到的长沙作为全国首批的2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些年以来,长沙市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促进历史文化保护,2014年长沙市通过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2015年更是通过立法手段来将历史文化的保护纳入到了崭新的阶段,但是由于前期破坏相对严重从而使得长沙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1.长沙的城市文化生态与城市的整体历史
长沙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且自从长沙城在两千多年以前建成以来,一直没有进行位置的改变,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长沙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保存并且进一步的发展。这与国内其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就拿西安来说,汉代的都城长安位于一个地方,而到了唐代的长安城则又进行了位置的改变,而且这两个地方均与目前的西安不是同一的位置。长沙城两千年以来都在原地上面进行发展,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长沙城经过两千年的积累,使得城内集藏了大量的文物资源,尤其是在近些年的考古工作当中,引起了国内甚至整个世界的轰动。
与其他的沿海城市相比,长沙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相对而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更晚,但是自从一开始长沙就是以极为包容的心态来主动的接受甚至是吸引外来的文化,而且整体上不低于沿海城市的水平,甚至还超过了沿海城市,并且诞生了一大批的中西合璧或者是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物。而且长沙人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目前長沙城内保留的西式住宅基本上都保持中国传统的布局方式,一进门的中间是堂屋,两边以及后面是房间,这都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2.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的基本现状
长沙作为我国首批的而是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保存的现状却非常不容乐观。目前的长沙城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历史的风貌,城内很少有历史建筑的存在,即便是稍有的历史建筑也只是星罗棋布的城市内的一些不显眼的角落当中。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当中,长沙城遭受到了异常灾难——文夕大火,在这场灾难当中古长沙城当中的六成以上的建筑遭到了损毁。但是即便是如此,依然留下了一大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另外在抗战以后以及解放前后建设的建筑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自动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这次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长沙城内的历史建筑遭到了更大的灾难。由于这次的开发力度空前,致使历史建筑成片的被拆除掉。很多在抗日战中灾难当中躲过来的古建筑却在和平时代被拆除,这期中还包括了很多在建国前后建成的建筑物。
在战争的灾难以及后期开发的而过程当中,长沙的地上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少得可怜,但是在长沙城当中却保留这大量的历史文化宝藏,这主要是由于长沙城两千多年没有记性城址的改变,在原地当中积累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积淀。因此作为目前的长沙城来说应该重点的进行地下文物的保护。但是,这依然令人感到非常的遗憾。目前整个长沙城内关于地下文物保护成功的案例,一项都没有。目前,长沙城区内的地下文物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3.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1对文化建设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发展经济而导致文化的破坏,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长沙也不例外。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提高城市领导、管理者和全民文化素质和认识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并保护好长沙的特色。但是长沙目前在这方面做得不尽人意;另一方面,还要改革对于干部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改变那种只看经济指标来考核干部的片面观念。我们今天的各级考核标准大多是量化的标准,尤以经济为最重。然而文化的发展恰好是最不能被量化的,针对这一点,要建立起一种新的、符合于文化建设特点的干部考核体系。
3.2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长沙历史文化名城能否保护好,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至少部分风貌能否保得住,关键就在于是否重视,是否真正下决心保护。这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即是否真正树立了保护的意识,是否真正愿意保护,想要保护。但是目前的做法往往都是整块整块地出卖,连同那块地上的历史建筑一起出卖。既是卖给了开发商,那块地上的历史建筑的命运就很难把握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被拆大多都是由于这一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术界的大力呼吁,以提高地方政府决策者的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文物古建筑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真正懂得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3.3方法与手段的问题。我们过去只重视单座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忽视了成片的大范围大规模的保护。单座历史建筑虽然也能体现历史文化,但是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是远不能和一片区域的历史感相比的。一条历史街道、一片历史地段,保留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它给人的历史感,给人的心灵震撼,远比单座历史建筑要大得多。对于长沙来说,当务之急是要选择成片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进行大面积的保护,只有这样,其中的单座历史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工景慧,工林,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人学出版社,2006:10.
[2]新周刊杂志社,编.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137一143.
[3]谢建辉,主编.长沙老建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一5.
[4]谢建辉,主编.历史街巷寻踪山」.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194一195.
【历史与文化】推荐阅读: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07-21
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06-11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工作总结06-13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05-24
历史文化名人09-18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06-27
丹徒区历史文化07-06
潮州历史文化资料10-30
曲阜历史文化名城12-14
古村落历史文化赏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