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1:

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从而了解高职教师的技术应用观念和态度以及技术应用的现状,如习惯使用的技术和频率,资源的使用状态和偏好,对前沿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等。其次是结合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特点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最后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细化提升路径。

关键词:跨专业融合;教育技术;系统模型;技术融合平台

一、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提升教育技术的背景与意义

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影响,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次规模巨大的实战演习,但演习结果令人心塞。由于存在对在线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到位、对在线教学创新的理论指导匮乏、对在线教学能力的培训缺失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或学校出现了在线教学行动“一刀切”、在线教学方式单一、在线教学负担超重、在线教学效果存疑等现象。可见,疫情中全国大规模线上教学检验了此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诸多不足,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老师常常感到焦虑、被动和力不从心。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迫在眉睫。

二、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跨度大与教师专业化细致的矛盾,容易导致跨专业教育的理论化,很难克服“知识孤岛”的问题。导师无法真正实现跨专业知识的融合教学。

(2)现有关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与教师个人需求不符。有些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学习的是课件制作技术,有些教师需要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加工。因此,教师身陷“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传统的讲座形式虽枯燥但是便于短时间内集中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参与式的培训虽具有趣味性和有效性,但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参与。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将帮助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也避免培训活动流于形式。

(3)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较浅,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并不利于帮助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提升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借鉴TPACK模型的运用,建立更加适用跨专业融合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为高职教师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一个操作性强、可复制的教学模式。针对跨专业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具体包括:

(1)根据跨专业融合背景下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包括构建新型的教研组织,构建专业教学平台以及建立资源项目库。

(2)针对高职学校教师在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或多专业融合的仿真综合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性地做好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以及激励机制。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培训活动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在教师技术应用培训活动中,要准确识别教师现有的教学理念,帮助他们进行技术理念和实践的拓展,从传统的“单向传递”变为“深度参与”的教师培训模式。

(3)教师要提高自主性,这有助于提升培训效果。教师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以及控制学习进度方面具有自主性。因为个人的学习偏好和强烈的内在动机是最好的创新源泉,更有助于课堂实践。而在实践中,教师应随时反思自己的表现、经验和观念。在实践中,应反思教育技术的设计和应用,是否考虑了整个教学。这不仅仅是如何应用技术,还要考虑学生的性需求、使用技术的方式、课程目标、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真正做到实践与反思并重。

四、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模型

顶层设计是三个构建:构建新型的教研组织、构建跨专业教学平台、构建资源项目库。

(1)构建新型的教研组织:从专业融合的角度打造师资队伍,完全打破传统的教研室界限,根据模块化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需要,在充分考虑不同专业教师特长的基础上,跨专业打造教学团队,每一个教学团队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通过师资融合促使教学团队成员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从而最大化教学团队力量。

(2)构建跨专业的教学平台。时间和投入精力,在教师时间和精力无法完全保障的情况下,这种组织形式无疑是存在缺陷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弥补这种缺陷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即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跨专业的教学平台。平台集成跨专业的慕课资源,从通过教师的线上线下指导答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能运用各种线上平台,比如云班课,企业微信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真正融合。

(3)构建资源项目库。利用现有的慕课资源、微课资源、精品课程等资源,并针对跨专业的特殊性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果是涉及到创新创业项目,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不同专业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均可进行项目选择,或由系统进行推荐,构建“教师-学生-校外专家”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团队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中层设计是学校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在跨专业的背景下,应重新思考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①在培训方向上,应该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师面向未来教育的教学创新能力。②在培训方式上,可以尝试以校为单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同时,培训评价应重点评估教师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实效,而不是单纯的为技能测试而培训。③在培训内容上,要有教育理论和观念、平台技术功能、教学模式方法的系统性考量。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既包括思想观念转变,也包括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开展评价、实施管理等实操问题。除加强培训外,还应配备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当教师得到采用新技术的激励,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换取未来的更大回报时,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才会发生。因此,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给教师们提供足够的政策环境。此外,还应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技术科研探索与在线学习,并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考核倾向。

底层设计指的是教师个体的提升路径研究,在实践中,教师应随时反思自己的表现、经验和观念。在实践中,应反思教育技术的设计和应用,是否考虑了整个教学。这不仅仅是如何应用技术,还要考虑学生的性需求、使用技术的方式、课程目标、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真正做到实践与反思并重。

总之,教育技术是一种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新型教育方式,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如今,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而在跨专业融合的背景下,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潘苍红,邓龙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以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职业2020 (36):56-57.

[2] 毛卫清.新时代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98

[3] 刘艳芳 朱刚.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职业技术》2015(2):69-70.

[4] 赵晓沁. 关于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8(036)009.

[5] 张新海.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v.32;No.254.16(2019):31-32+39.

[6] 杜西立.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 國际教育论坛 2.12(2021):41.

作者:张沛欢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2: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期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多媒体教室

目前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普遍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建设过程中需注意院校之间的差异性,各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分析建设需求,才能使建设工作有的放矢。本文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分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其培训需求。

1 研究过程概述

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问卷调查;2)督导听课记录分析;3)课堂观摩,多角度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而进行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 依照《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以下简称《指南》)中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标细则,形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00份,进行调查实施,回收问卷73份。

督导听课记录分析 对2013—2014学年两个学期的督导听课记录进行内容分析,共计76人次,主要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及工具软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观摩 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如日常教学检查、学院公开课开展等活动,到课堂教学一线现场观摩课堂教学10场次,分析总结授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用情况。

2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结合听课记录分析、课堂教学观摩以及学院范围内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对照《指南》的五个组成部分,对该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意识与态度 调查发现,学院教师基本能认识到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重要的比例分别达到95.89%和98.63%;认为教育技术能力非常重要达27.4%,认为重要达47.95%,认为不重要的只有2.74%。

与之相比,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非常了解的教师却不多,仅占9.59%,基本比较了解占39.73%,了解不多占47.95%;对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也只有1位教师表示非常了解,61.64%的教师表示了解不多或不了解,8.22%的教师表示完全没听说过。由此可见,学院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普遍认识水平偏低。此外,对于技术使用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学院教师也需要加强。问卷针对引用他人资源是否会标明出处进行调研,发现真正能够做到的教师占60.27%。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深入了解,且在相关的技术使用规范上需要加强。

知识与技能 调查发现,教师能够基本掌握教育技术能力中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基本的技术工具(Office系列工具、网络搜索工具等);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基本满足于常规教学开展,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国家质量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了解甚少。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多媒体教室、通用工具及网络工具使用,基本能够熟练使用,均超过95%;认为能够很好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应用的比例占93.15%。

与之相比,对于相关理论以及教学模式的了解相对较弱。调查显示,对于教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评价方法,非常了解的比例均低于10%,甚至低于5%,特别是对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34.25%,这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院教师针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效的提升研究。

此外,除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学院教师对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也相对较低,特别是PBL学习、E-learning以及混合式学习等模式。其中,对PBL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比例仅占15.07%,对E-learning以及混合式学习分别占43.84%和41.10%;三种模式了解不多、没听说过的情况超过被调查教师的一半。

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论、基本环节和设计方法”“国家质量工程中的课程建设规范和标准”,学院教师尚缺乏深度了解,非常了解分别占8.22%和0,处于非常初级的认识阶段。这一结果和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学模式的相关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设计与实施 本部分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开展研究。调查发现,对这一部分,学院教师整体基本能够达到要求:97.26%的教师能够清晰描述教学目标,93.15%的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相比而言,利用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教学管理软件的熟练使用以及利用技术工具进行交流三个方面相对弱一些,但总体也还不错,分别达到87.67&、84.93%和80.82%。

为了更深入了解学院教师教育技术教育应用的具体情况,对2013—2014学年76人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和总结,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发现,与问卷调查中学院教师的整体感知相比,在具体的实施应用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使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互动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学院教师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使用问题比较明显,设计与制作存在问题占18.42%;课堂有效教学应用存在问题占32.89%,主要表现在页面内容过于饱满,背景和文字对比度不够,使用不够合理(播放方式,播放速度,与教学进程的配合,等等)。这说明,学院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等相关工具软件的使用,目前尚处于基本的应用阶段,与真正的有效应用、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助力课堂教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在一些公开课等教学竞赛课堂,也会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

教学评价 这部分调查显示,学院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相对浅显。数据表明,非常了解占9.59%,了解不多和不了解占47.59%;近一半教师,这一调查结果和“知识与技能”部分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调查结果吻合。此外,46.58%的教师表示,在作业、考试等课程评价设计方面存在困难。

在一些课堂观摩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不足。以一位资深教师的客房管理与服务课程为例,在课程最后,评价学生铺床的实训成果,记录实训结果。观察发现,对于学生作品完成情况的评分是以学生完成规定内容的时间来衡量,并没有走近学生,去对其完成的质量进行考查。因此,评价的标准和结果就很难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对教学评价缺乏了解和深入研究的表现。

科研与创新 这一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院教师能够使用常用的检索工具与系统进行学术信息检索,关注专业、课程的发展态势,但对于课题申报系统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使用等方面不足明显:熟悉项目课题申报系统的占49.32%,能够使用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占34.25%。此外,针对这一部分,还对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教研工作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课题申报、研究以及结题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按照要求规范填写申报表、相关项目课题申报系统不能很好使用、申报结项材料整体页面不够美观、研究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等现象普遍存在。

3 教师教育技术建设需求

国家有关教育技术能力政策的普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作用突显,并有力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为在高等学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7〕79号)要求高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2010)从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科研与发展等五个部分,明确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细则(17个一级指标,54个二级指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

5号)要求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提出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2012年11月,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国家又发布了《关于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职成函〔2012〕11号)。

可以看出,国家已经通过系列文件明确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将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点,并成立专门的专家组织,以开展相应的研究、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没有针对高职教师制定专门的要求,已经明确将其逐步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之中,因此,国家对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已经非常明晰。然而目前学院教师对于这些政策文件缺乏了解,一定程度会影响其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对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进一步提升其教育技术认识水平。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求明显 调查发现,89.04%的教师愿意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这表明学院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及意义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但也有9.59%的教师表示无所谓,说明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尚需加强,也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其意识水平。

对于培训的内容,学院教师的需求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性,重心集中在科研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科研与创新需求最明显,占80.82%;教学设计与实施占78.08%;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占57.53%。这也印证了调研中学院教师在相关方面表现出的不足。还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评价、教育技术理论等方面表现出培训需求,分别占52.05%和39.73%,体现出教师培训内容需求的层次性。

提升技术工具教育教学应用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学院教师对于技术工具使用的自我效能感非常强,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工具软件使用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基本满足于对相关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鲜少从有效助力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反思其使用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从教育应用有效性的视角,对工具软件的使用与教学实施进行强化,使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此外,对于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工具使用的有效性,调研结果也证实了学院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也要求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过程中将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具体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有效结合,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场景,满足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利用技术工具开展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 作为高校教师,学院教师在科研与创新方面体现的教育技术需求最明显。此外,与本科院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但较中小学教师需求愈加明显:一方面,科研与创新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另一方面,其与教师的职称评聘、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等息息相关。

尽管学院教师能够使用常用的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搜集、学术检索,但对于项目课题的研究、管理以及研究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教师的发展。因此,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过程中,要将其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一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培训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82-84.

作者:陈海艳 王伟毅 张维国 马卫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3: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的设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技术和便捷的生活方式,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教育技术是指为了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教育技术的应用覆盖了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基于实践,我们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

● 培训的重要性

立足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势头,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随意性较强,如同一个版面使用的色彩纷繁杂乱、字体多样像字库,多个主题集于一个版面,版面的布局没有重点,内容虽然较专业,但界面不够人性化等。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可以增强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多为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或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可能有欠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以增强他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可帮助其树立面向信息化时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灌输者转为助学者”的现代教育理念。

● 培训目标

1.更新理念

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增强其自我更新教育技术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2.夯实基础

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了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3.熟练技能

掌握常用的教育技术操作技能,具有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能力。

4.促进应用

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常用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掌握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方法。

● 课程设计

根据上述培训理念与目标,我们参考了一般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特别设计了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了以下五大模块。

模块1:理念篇

主要是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日常教学中的教育技术。

模块2:理论篇

主要有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设计以及课程理论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概述、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活动、教学系统设计的典型模式、课程论的基本概念、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等。

模块3:技能篇

主要是关于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方面的提升。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演示文稿、电子表格、Internet基本概念与操作、Internet在教育中的应用、基于Web的教学网站的建设、网络课程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制作、交互式主页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数字视频教学软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制作、多媒体教学环境等。

模块4:应用特色篇

主要是关于在高职院校里如何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教师礼仪、教师与学生关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等。

● 相关思考

我院开展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方面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认可。但是,在培训组织与实施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也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些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设计的启示和体会。

1.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学习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前端分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思想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设计实践的结果。学习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是在课程设计的前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针对性,增强课程设计的效果,避免后继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保证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可靠有效,进而达到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高职院校教师的起点水平、学习风格通常与其从事的专业有很大相关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其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尽相同,对培训的需求各异,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培训目标是由教师个体针对自身教学需求而确立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已掌握了教育技术基本能力,能够制作基本的课件以及网络课程,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提高和深度应用方面仍然很欠缺,表现为课件设计不够美观、实用,技术应用理念落后等。除了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方面的因素外,我们也调查了高职院校教师接受培训的可能性。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除承担常规教学任务外,还肩负着一定的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精品课建设等工作任务,工作压力较大;而大多数行政人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及临时性任务繁杂,他们都难以保证正常出勤,培训时间往往成为影响教职工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管理上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力求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主管部门要从高职教育的总体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

2.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各异,既要考虑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课程的灵活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弹性学分制度是增强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培训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类人员的特点,除集中面授外,还可以尝试采取培训资料网上共享等多种培训方式。由于每个部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有时难以保证全体参训人员集中受训,在培训安排上可以尝试分部门进行轮训的方式,这样可以尽量避免涉及人员部门众多,难以保证出勤。另外,课程的安排要确保实用、有针对性,切忌走过场。

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灵活的课程体系。首先,从培训目标上分层次,可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通过基础班的培训,使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会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基本满足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提高班的培训目标则是在实现基础班目标的基础上,使教师具有现代意识,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培训内容可采用积木式课程设置模式,把学习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块。根据需要还可将其中的某些模块细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学完一个模块后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再选择学习其他模块,从低层到高层,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积木式的堆砌。这样,既能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使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本职工作相吻合或接近,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的培训内容还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达到以付出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收益的效果。

3.建立合理的培训激励和评价机制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巩固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广大教职工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也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刚开始时报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很多,但随着培训的展开,出勤率逐渐下降,大量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出勤,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除由于工学矛盾致使教师不能按时出勤等客观原因外,影响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建立统一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未形成最有效的考核方式,没有使广大教职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将持续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贯彻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要有政策约束措施,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体系之中;同时,也必须针对课程内容采取奖励、示范和引导的激励机制,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参加培训有收获、有用处、有好处。同时,对参训人员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对反馈进行分析,进而及时更改课程结构和内容,是巩固培训效果、改进工作的有效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员工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对教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要求,与各类人员考核相挂钩,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效顺利地开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培训大环境,通过组织举办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比赛、多媒体教学比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评比、精品课程评选等活动,促使教师积极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各高职院校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要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需要,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新途径,使教师通过培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也要把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良好氛围,以保证教育现代化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作者:周惠颖

上一篇:教师入党思想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小学班级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