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该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园林专业建立的背景,指出目前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重理工,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并提出在原专业培养体系下增加人文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的创新内容的解决方案。其中,花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篇1:

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的探讨

【摘  要】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创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老师与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习思维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校园的园林绿化建设是一张最能够直接展现高校文化底蕴的名片。

【关键词】高校;园林绿化;绿化建设;绿化养护;管理

引言

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而各大高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最主要阵营,建设与养护管理高校园林绿化有利于为各大高校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各大高校不仅仅在教育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上投入大量投资,也越来越注重对教育环境的投资,其中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对于美化学校的环境与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对于各大高校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高校的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因此,下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要地探讨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路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借鉴。

1高校园林建设与维护的重要作用

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要依靠着人才的培养,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高校园林建设从园林的规划与设计、绿化美化、养护管理、综合治理等其他环节充分地将人文、科技和生态文化进行融合。借助这种方式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可以创建更具文化艺术气息的学校绿化环境,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课外思维拓展的良好场所,科学地学校的绿化建设能够提供学生在校内散步的条件,减轻学生学业的压力与负担,开拓学生的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激发其创造力以及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的校园环境是特别重要的,校园的绿化建设以及维护在美化学校环境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与设计不仅仅只是为学校师生提供休闲放松的场所,还是为了将自然与教学相结合创造融洽协调的学习氛围,同样也发挥其绿化和美化学校环境的功能,还会发挥其文化传播展现学校的文学气息的功能。高校园林设计建设应该与学校历史发展同步,这样可以让师生充分地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

2不重视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专业队伍建设

高校的园林建设不是简单地将自然植物进行搬移和拼凑,而是要根据高校的文化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助花草树木的设计布局和建设,有目的地提高校园的环境质量,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展现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和高校精神。但是高校不合理的经费运用,将教育经费过多地用于投入教学的硬件设备以及师资力量,而忽略学校园林的建设与养护所需经费的投入以及缺少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其实,很多高校对于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对于绿化建设养护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许多校园绿化管理者在进行绿化工作时只是简单地进行浇水、打农药驱虫、修剪枝叶,不能够正确科学地进行管理和养护。因此,高校园林绿化的建设要考虑到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自然系统建设,园林绿化的管理与养护需要专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能够充分地了解植物的习性。绿化管理与养护的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就很有可能造成管理不善,就对学校的绿化环境与学习氛围造成不利的影响。现在也存在着校园领导者换届,由于领导者的喜好不同对于植物类型喜欢也不一样,学校的绿化可能会面临一次大变化。一般而言,学校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过于频繁地更改学校的绿化会影响学校植物的持续性,导致学校园林树木比例失衡,影响学校绿化功能的发挥。因此,这就需要具有专业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知识的人才与团队进行管理与养护。高校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的相关园林建设人才与团队能够节省成本的投资、科学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以及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设计体现高校文化的绿化环境,提高整个学校绿化系统的持续性。管理与养护是实现高校圆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养护植物特别是绿化系统相对脆弱的高校绿化建设系统,更需要后期科学的养护和管理定期施肥、修剪枝叶、除虫以及记录植物的成长状况等其他园林绿化工作,都需要具备专业绿化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的相关园林绿化团队来完成。

3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存在偏差以及绿化养护经费利用不当

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校的师资、硬件设备以及校园环境都是教师和家长对学校综合水平考量的标准,当实力相当都同样拥有雄厚的师资条件以及完备的硬件设备的两座高校中,家长与学生会更加关注于学校的绿化建设与绿化环境。所以,高校绿化建设的管理者要科学地设计规划校园绿化的布局,最好可以在园林绿化的设计建设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高校的发展历史,做到绿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同步,重点对体现学校特点的花草树木进行设计,使其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同时,学校绿化规划设计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与学习热情。高校园林绿化设计不是繁琐的罗列植物,也不是随意地种植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而是要追求艺术美和层次感让学生与教师有一种美的享受。但是,高校的领导与管理者对于校园绿化的设计、建设与养护不能够有充分的认识,校园建设的价值以及校园规划的设计目的不能够在学校的绿化建设中得到体现。这样会导致校园整体的绿化建设与整体设计理念不符,整体环境布局缺少创新性、持续性以及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独特性。在后期的校园绿化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可能会因此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不能够对学校绿化环境的建设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一些高校领导者一昧地追求学校绿化面积最大化,热衷于扩大学校的绿化面积,但是片面地追求学校绿化面积最大化,会导致学校绿化环境仅仅流于形式,不能够充分地体现学校的特色与文化。而且,部分高校可能会因为经费的不合理应用,从而导致学校绿化环境的费用支出不足,造成绿化的管理与维护不到位,植物的存活率大大下降,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负担,最后会导致管理成本与费用的增加。

4结束语

绿化的设计以及建设是营造学校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科学合理地对高校绿化进行设计与建设是学校环境优美的重要前提。养护管理高校的绿化是保持学校环境优美的重要保障。而科学建设高校园林要注重自然与文化、艺术以及高校历史的结合。在改善高校环境情况的同时,发挥和展现植物的艺术性价值以及更多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校园林绿化建设也要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在高校圆林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本国源远流长以及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借助西方的圆林绿化建设技术、新颖的设计理念以及养护管理綠化技术,建设优质、谐调以及具有艺术美感的高校圆林绿化,为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沈昶伟. 高校园林绿化施工中苗木管理技术浅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13):143.

[2]申伟, 黄国伟. 园林绿化对农林高校文化与产学研建设的影响[J]. 高校后勤研究, 2017(1).

作者简介:杨俊(1983.10--),男,湖北武汉人,本科,主要从事高校绿化养护与管理。

作者:杨俊

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篇2:

花文化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园林人才作用的初探

摘 要:该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园林专业建立的背景,指出目前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重理工,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并提出在原专业培养体系下增加人文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的创新内容的解决方案。其中,花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花文化 风景园林专业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为园林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恢宏的社会背景,园林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剧增,园林教育空前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园林及相关专业的本科达190多所,高职高专267余所[1]。要实现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的蓝图,高素质的园林人才是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园林人才是园林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1 中国花文化浅析

花文化,是以花卉为载体,融入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现象[2]。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介文化,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属性并使二者完美结合。中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古人为了身心的修养,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立了我们今人引以为荣的东方园林,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园林文化财富。“花文化”中的“花”是广义的花,包括所有的园林植物,花文化是所有园林植物所承载的文化。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是园林的肌肉和骨骼。所以,中国的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园林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3]。

2 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一种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4]。园林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在城乡规划、城市园林、林业、旅游等部门和花卉苗木生产与经营企业从事风景旅游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才”,这类人才在以后的岗位上需要“引入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即成为创新型人才。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在充分掌握原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同时,还应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与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5]。

3 我国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园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但直到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造园组”,才开始系统的园林方面的教育工作[1]。现阶段,虽然我国在农业类、林业类、工科类、艺术类和人文类高校均开设有园林专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类院校和工科类高校,或者是在这些学校园林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的。

农林类和工科类高校以自身对园林学科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知识结构模式的园林学科体系。园艺学是农业类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主要讲授农艺类植物栽培与生态环境知识,它与建筑学融合形成的园林学惯性得继承了园艺学的大部分知识,而建筑学知识只有总体的1/3~1/4。林业类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的园林专业虽然强化了乔灌木、花卉、草坪的知识,但这两类园林专业普遍具有“强植物,弱建筑”的特征,统称为“农林类园林学”。工民建筑是工科类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以建筑对象不同分为不同的方向,园林建筑是其专业方向之一。这类高校的园林专业主要讲授园林方面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知识,虽然也包含有园林植物,但它在植物类知识方面较弱,具有“强建筑,弱植物”的知识结构特征,称为“工科类园林学”[6]。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宗教、艺术、生物、生态、工程、材料、管理、法规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论是偏向“植物”还是“建筑”,“农林类园林学”和“工科类园林学”在人才培养中都表现出一些问题。

(1)“重理工,轻人文”公共基础课方面,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数学、化学、物理方面的课程,而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升[7]。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机械性地绘图训练或者工整思维模式的训练,缺乏社会经济、城市历史文化、现代园林发展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加上这两类高校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在高中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生,学生入校后,无法建立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哲学,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针对农林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注重学生文化底蕴培养。除开设中国历史文化、大学语文、中国通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风景摄影、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基础、舞蹈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与园林专业相关的美学基础、行为学、诗词鉴赏、花文化、茶文化、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增加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表明,这类课程也是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的课程。

(2)“重理论,轻实践”,这些高校,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的新办高校的园林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无论是园林植物类课程还是规划设计类课程都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同时,实践课的创新性不高,虽然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大纲,但内容上每年基本上变化很少,不能达到教育部“每年更新1/3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实习,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习”[8]的要求。这导致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步入社会后,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针对实践性教学偏少的问题,在培养方案编排上可增大实践类教学在整体课程体系的权重,并通过加大师资与教学力量的方式为实践类教学的开设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打破原园林植物学、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不同模块的交叉和综合,设计园林专业大综合性实验,突出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创新性、交叉性和连贯性。同时,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结合学生户外的写生、优秀园林景观作品的实地参观调查,加入学生对作品的点评、讨论环节,使其在学习前人的园林规划设计、建造经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

4 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促进作用

4.1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比直接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更重要。中国的花文化知识丰富,包括食花、饮花、花疗知识,花卉相关的诗歌、音乐、绘画、典籍,花卉旅游、花卉节日等。在课堂上穿插一些食花、花疗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当今花卉业的发展方向;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花文化诗词,可以使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其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 [10]。根据笔者多年先后在园林专业高职与本科阶段教育的经验,在《园林史》、《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插花艺术》等园林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花文化知识,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同时,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各类花卉活动,如插花、植物造景等,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花卉旅游在各地兴盛,如桃花节、梅花节、郁金香节、茉莉花节等花卉节日,山东济南平阴玫瑰园、云南罗平油菜花田、广州的百万葵园等花卉主题公园等,这些花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也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11]。

4.2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园林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家园,园林学科是一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自然环境诸多关系的科学和艺术。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与园林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课的教学中,花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唤起学生的美好联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文化底蕴,也可以改变原来课程体系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问题[12]。

4.3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园林人才的意义

据调查,在我国拥有四级或者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大约15000家,其中具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达127家,具有二级资质的超过2000家;全国范围内地市级的园林管理局有68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以及相关设计公司的数量达到1200家[13]。但目前不少高校园林专业的学生仍然反应就业难度大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这主要是园林行业的设计理念开始向着文化设计方面发展,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而原来的培养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园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许多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都以园林景观的方式得以流传千古,同时这也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工作者,他们需要在观念上重视景观所传达的文化,在实践中将它与生态的、经济、工程的标准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建造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经典园林。而以中国花文化为代表的古典园林所积累的人居文化与智慧可以给我们的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无数的灵感。

5 结语

总之,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加强花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农林理工类院校园林专业人文教育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现阶段,虽然有不少学校也已经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局限于在全校公选课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大学语文”等的基础文化教育,尚未明确提到花文化教育这类专业文化教育的概念。在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进程中,花文化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李炜民.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2(10):50-52.

[2] 张启翔.论中国花文化结构及其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4-46.

[3] 刘燕.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87-89.

[4] 柳李旺,章镇,侯喜林.新形势下园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36-38.

[5] 毛燕.高职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7-28.

[6] 吴飞,王代钢.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7020-7022.

[7] 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3):272-275.

[8] 孟瑾,王小德,马进.21世纪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2):14-16.

[9] 赵燕,李文祥.李东徽,等.云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农业教育研究,2010(4):29-31.

[10] 宋丽莉,赵华强.花文化教育在.花卉学.教学中的功能[J].生物学杂志,2009,26(5):86-88.

[11] 李丽,王彩云.高校中的桃花文化初探[J].科技信息,2012(8):185-186.

[12] 高祥斌,张秀省,黄勇.园林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6):47-48.

[13] 陈东华.我国园林专业的人才资源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现代园艺,2012(20):191.

作者:李丽 周兴文

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篇3:

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规划研究

摘要 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专业具有办学条件差、高水平师资欠缺、生源水平偏低、地缘性差、办学水平低等特点,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于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从生物科学专业的必要性、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可行性、開设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思路三个方面对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分类号】G642;R-4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高校生物学科教育也在不断的革新。地方应用型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承担着培养服务当地生物产业的角色,因此,生物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如何实现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中实现与当地的生物特色产业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就业率,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就成为了当代应用性院校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必要性

1.1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自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涉及专业600多种,其中与生物学相关的有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其中很多专业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过窄,不符合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的情况。生物学科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角度,设置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并设置了相应的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以来,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成为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所在。

1.2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很多地方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努力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产业发展思路。

因此各地急需大批生物科学专业高级人才对这些资源进行生物开发利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实现生态与产业共同发展。

1.3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院校现有生物科学作为人才培养方向之一,课程设置也体现了以上培养方向的要求和特色,为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现有的人才优势也为生物科学专业的申报奠定了基础,实验室和实践条件方面,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如植物学、动物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也已较为完善或初具规模。另外,与相关生物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加强横向合作,为专业建设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生物科学专业发展定位也与学校的整体地位和发展规划相一致,通过积极创造和完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品德好,能力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

2 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可行性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规划,特别是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其科学、合理,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指定严

格、规范、稳定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执行体系,适时更新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加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建设,打破课程界线,建立教学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以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所有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除专题讲座类)均做到用近3年正式出版教材或参考书[2]。

3 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思路

3.1 专业定位

根据本专业“以职业教育为主,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把本专业建设成为教育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显著,有一定学科优势,建成“省内一流”的专业。以人为本,在课程设置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充分发挥为目的,着眼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全力培养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推广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3.2 培养模式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发挥整体最优育人功能。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专业知识培养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学校公选课和实践教学等几个课程模块,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模块平台,妥善处理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把“两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将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生物技术专业基础,增设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和食品营养与检测方向等实用型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使之更加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4]。

3.3 就业方向

生物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廖惠卿,蒲 伟.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广东教育, 2008, 11: 343-34.

[2]吴庆宪.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陈广文,张顺利,张红绪.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4]简祖平,李振陆.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 教育与职业, 2005.

*通讯作者,博士。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改项目《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号JXX1527)

作者:寇灿 樊丹敏 莫新春

上一篇:党员个人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物业管理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