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精选8篇)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 篇1

一、专业概述: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

学制:三年

层次:专科

招生面向:文理兼收

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学习形式:全日制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剖析、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电子测量与电子仪器的使用及电工操作等技能,能在电子产品、电子设备和系统的设计、生产、装配、调试、检验、维修、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所取证书及就业方向

所取证书:本专业在学生毕业时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关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中高职衔接是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各省市广泛实行的中高职“3+2模式”是实施中高职贯通衔接的基本模式, 中本“3+4模式”则实现了中职与高职本科的有效贯通衔接。这些衔接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供了可实施的发展路径。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 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制定合理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计划是实施专业建设、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以及教学与考核评价实施极其重要的环节。

二、中职数控专业教学计划现状分析

1.招生对象、学制

目前上海市中职数控专业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 基本学制为3年或4年。3年制主要以原技校和职校为主, 4年制主要以原中专校为主。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上海地区航天航空、汽车、机械、电子、模具制造等企业, 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以及相关机械冷加工等工作, 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以生产一线应用型操作技能人才为主。

3.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

(1)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具有识读机械零件图的能力, 具备利用CAD软件完成零件二维图形绘制的能力, 具备机械加工的工艺知识;具有普通机床操作技能。

(3) 专业核心技能方面要求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具备简单零件的数控程序编制能力, 具有数控机床操作技能, 具有产品测量、检测能力, 初步具备使用CA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的能力, 具备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知识及技能。

(4) 数控机床操作工 (四级) 职业资格证书是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校在专业等级证书方面, 增加了普通车床 (五级) 职业资格证书。4年制中职增加了计算机辅助制造方面的技能要求。

4.就业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数控加工类关键岗位的操作员、设备管理员、质量检验员、计算机绘图员等工作范围。

5.课程设置

目前上海中职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等模块, 其中,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信息技术、德育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绘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零件加工。专业课程 (专门化) 有轴类零件车削、盘套类零件车削、特形面车削螺纹类零件车削、平面零件铣削、二维轮廓铣削、孔系加工、曲面零件铣削、CAD/CAM。

三、高职数控专业教学计划现状分析

1.招生对象学制

目前上海市高职数控专业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 基本学制为3年。上海市高职普遍采用的招生方式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混合招生的方式, 入学后混合编班, 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能从事数控编程、加工工艺制定和数控设备操作、维护及企业管理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机械、航空、模具、汽车、船舶、医疗器械等行业中从事机械制造、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设备维护和管理、制造工艺管理等工作, 也可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等技术工作。

与中职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比, 高职数控专业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操作技能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 中职毕业生一般具备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毕业生一般具备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中职和高职毕业生从起点开始往往从事同样的工作, 一般也难以体现出中高职毕业生在技能水平上的差别。

3.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

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经过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一般在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上, 具备以下基本专业能力:能够操作普通机床和常规数控机床完成零件加工;能够编制中等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工艺以及数控加工程序;具备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能够应用CAD等软件绘制零件三维模型;能够应用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能够应用外语工具看懂数控加工资料。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在技能等级证书方面, 在取得数控机床操作工 (四级) 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大多可以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 (三级) 职业资格证书。

从高职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看, 与中职学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要求差别不大, 没有体现出高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4.就业范围

高职数控专业在目前就业市场中, 基本能够适应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适应性强、竞争力高、就业面广, 专业毕业生可在机械制造、模具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医疗器械等行业中从事机械制造、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设备维护和管理、制造工艺管理等工作, 也可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等技术工作。

就业范围与中职学生就业范围没有很大区分, 均是生产一线的机械行业从事数控加工、设备维护以及管理等工作。

5.课程设置

目前上海高职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特色课、专业特色选修课。

(1) 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

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等基础课程。

(2) 学科基础必修课模块

主要包括:现代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等课程。

(3) 专业特色课模块

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数控机床与编程、机制工艺与夹具、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

(4) 公共选修课模块

主要包括:创业培训、应用文写作、艺术欣赏、学生心理学、文献检索等。

(5) 专业特色选修课模块

主要包括:伺服系统、制造质量控制、典型数控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

(6)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工实习、CAD/CAM综合实验、铣工技能实训、车工技能实训、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现代测量、测绘技术实训、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数控专业中高职教学计划必须坚持中、高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培养理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在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上明确中、高职的分层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中间层次, 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教育, 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为基本原则, 共同制订数控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方案, 重点实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有效衔接, 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数控人才培养模式, 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招生对象学制

上海市中职数控专业招生对象应该设定为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基本学制以4年为主。高职数控专业招生对象应该设定为主要招收中职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以及数控技能等级者, 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目前上海市将实行中职学业水平考试, 对于该措施的实施, 中职数控专业学制应该调整为4年制更为合理。

高职数控专业招生采用“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必须限定具有相应的数控技能等级, 这样才能使得中高职可以衔接开展教学。在招生对象上, 要不仅仅限于应届毕业生, 要开放面对所有符合招生要求的对象。对于工作在生产一线有进入高职学习愿望的技能人才, 要采取特殊招生方式, 灵活录取。这样职业教育才能面向社会各类人员, 开展有层次的职业技能培养。在学制上, 中高职都应该采用学分制, 采用修满专业学分即可毕业的方式, 实施灵活多样的学期制。

3.培养目标

中职数控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上海地区机械制造等企业, 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上海地区机械制造等企业, 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都是培养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在定位上, 中高职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 中职应该是培养基础性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应该在中职的基础上,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

(1) 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 中高职应该是一样的要求。

(2) 在专业核心技能方面, 中职应该在技能操作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在手工操作方面的技能培养, 如钳工、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等操作方面。高职应该在计算机机械绘图、机械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制造、高端5轴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特种加工技术、机床维修、现场生产管理等方面, 加强训练, 突出高端技能的优势。

(3) 技能等级证书方面, 中职数控专业要取得普通车床 (五级) 、数控机床操作工 (四级) 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数控专业要求取得数控机床操作工 (三级) 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多轴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5.课程设置

目前上海中职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比较完善, 高职课程设置一定要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 做好衔接, 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要体现够用原则, 增加实用内容, 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要完成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要求, 要简化使用。

(2) 专业基础课程中, 中职课程要淡化理论分析, 强化常识应用。高职课程要强化理论分析。

(3) 专业核心课程中, 中职要强化动手操作技能, 高职要强化数控工艺能力以及高端数控设备的使用。

(4) 实训教学中, 中职要完成基础性的技能训练, 如钳工、车工、数控机床工, 高职阶段重点研究高端数控设备的使用, 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能力。

(5) 在课程体系中, 重点完善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的对接, 如在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中, 取消计算机应用课程, 该课程已经在中职阶段完成学习;在学科基础必修课模块中, 现代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等课程, 在中职课程中都有所涉及, 应该细化课程内容, 每门课程均要与中职课程做好内容的对接;在专业特色课模块中,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数控机床与编程、机制工艺与夹具、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技术, 与中职有所区分, 增加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

(6) 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取消中职阶段完成的铣工技能实训、车工技能实训、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增加CAD/CAM综合应用实训、多轴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等内容。

五、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实施保障

(1) 实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前提是明确中高职的定位, 中职培养的是从事数控加工相关工作的基础性的操作型技能人才, 高职培养的是与之相对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实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必须改变目前的高职招生方式, 高职招生对象必须是具有一定技能操作水平的符合高职入学条件者。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般不能直接进入高职学习, 必须参加相应的技能学习, 取得相应的数控职业等级证书, 并有在相关数控加工岗位实习的经历。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实施中、高职衔接可以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发展, 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控专业是特色鲜明的、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专业, 通过实施中高职合理衔接, 可以有效提升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提高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A], 2010.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计划;课程改革

北京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第一批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实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班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数次讨论修订工作。本文就修订本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与行业内企业就卓越人才培养多次座谈和讨论汇总的意见,结合个人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思考和感受,谈谈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学计划及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解决措施及建议。

一、教学计划修订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传统的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方式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人为理解的社会需求制定,通常会重点考虑教学计划的系统性,以及课程覆盖的完整性[1]。系统性要求,主要是指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即根据知识体系的规律安排课程先后顺序,例如“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要用到微积分内容,因此必须先开设“高等数学”,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要放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后设置,这是正常教学规律的体现。但是如果过于重视这种系统性的教学规律,使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则易形成固化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根据需求主动灵活地获取知识,不适合实际工作中工程师行为逻辑的培养,即在不具备系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学习新技能、应对新任务的能力。

我们认为卓越班在教学计划设置上应与普通教学计划有所区别,可以适度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要求。在适当的学期设置几门“超前”型课程,这些课程中所需的知识或技术尚未讲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去获取。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后期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在设置这些“超前”型课程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课程的难易程度,切合学生实际水平。此外,这类课程应该定位为技术类而不是理论类课程。

制订教学计划中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求大求全,即希望课程能覆盖所有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仅数字系统开发中的专业技能就包括单片机、FPGA、ARM以及DSP等众多方向,分别有各自应用领域,并且各自发展相对平衡。想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所有这些专业技能,受教学计划总学时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比较可行的做法时,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发展需求,重点学习掌握1~2种开发技能和常用的工具软件,将理论和实践基础打扎实,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项目需求,再去学习其他技能和工具,也会比较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计划及课程改革实践

制定电子信息工程卓越班教学计划,在遵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制定(修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上,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以及学院的专业定位,才有可能符合卓越计划要求,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在数次论证修订卓越班教学计划及课程改革实践中,专业形成了两个观点:第一,卓越计划是一个新生事物,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实际上则是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其原因是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有必要打破高校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进行模式创新。体现在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方面,则应允许对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目的是寻求一种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而卓越工程人才应具备主动组织学习和管理自我的素质。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不建议安排过满,部分选修课程可以设置为自学型课程,一些技术类课程可以仅设置实践环节。例如Matlab和VHDL等语言类课程,可以取消传统课堂讲授词法语法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验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内容和学生反馈的具体问题,可以集中组织培训和答疑。

基于此,在卓越班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中,专业提出了“按照工程师行为逻辑学习”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重基础、强实践、突出专业方向和培养综合素质”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工程师行为逻辑学习”指的是在没有系统掌握项目所需知识的前提下,直接由项目引导,根据项目需求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完成项目。这种打破原有课程系统性的学习方式效率更高,更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在教学计划学分和学时分配中,重视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和实验课程,通过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通过高年级专业方向的划分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通过精心设置通识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压缩课内学时,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 重基础。基础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两部分,目的是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继续深造和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卓越班学生,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授课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普遍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在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及大学物理等课程中,基础课教师会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案例,以使授课内容更有专业针对性。

2. 强实践。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的内在要求,以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学院办学定位,在本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设计中,适当降低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以此来增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部分实践类课程开设为校企合作课程,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和“超前”型课程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工程师行为逻辑。同时,专业进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案例库建设,以企业和教师科研中的真实案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 突出专业方向。在高年级选修环节,设置电子工程、信号处理、通信系统和汽车电子4个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设置各自的主干课程(见下表)。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指导以及个人兴趣、未来发展规划安排选课,可以减轻盲目选课导致课业过重的负担,使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更加明确。

4. 培养综合素质。卓越工程人才除具有坚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及人文精神,因此卓越班教学计划中要精心设计通识类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制定卓越班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在第四学年应开设以下三种类型选修课程。(1)就业指导、社会礼仪等内容课程,指导学生就业。(2)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解读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学生在适当的机会进行创业。(3)针对考研及出国的学生,可以开设考研课程强化复习及出国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三、经验与思考

1. 实现卓越计划的迫切需求,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这是卓越计划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2]。就我院而言,新教师一般均由国内外高校博士毕业生中引进,这种模式导致年轻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能够很快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中,但是缺少相应工程实践背景,在实践教学环节则显露出经验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调整新教师引进策略,即从企业中招聘一批具有双高(高学位、高职称)的高层次工程人员补充教师团队,这是最有成效、立竿见影的方法;另一方面,针对现有中青年教师团队进行工程系列训练,如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及联合企业进行实际项目的研发等,也是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方案。针对后者,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青年教师不愿意去企业顶岗实习或者从事实际工程开发项目训练,往往更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如申请各种自然科学基金、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这样才会在职称评审中获得更多机会。我校关于教授、副教授系列评审中就有关于科研的硬性指标,而对工程实践能力并未有所要求。这就需要通过转变院校管理思路,通过职称评审以及其他考核指标等措施,实现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2. 完善选拔淘汰机制。目前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采取入校后宣讲、自愿报名后再选拔的方式组成电信卓越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对学生不了解,单靠学生高考成绩,自己陈述,再加上教师在短短几分钟内的判断,就给学生定性是否能进入卓越班,结果显然不够客观,因此导致极端的情况是某些课程卓越班的成绩尚不如普通班。因此应建立完善相应的淘汰机制。进入卓越班级后,对于那些成绩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不适应卓越班教学计划的学生,应在每学年予以淘汰,同时普通班学生,如果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应给予进入卓越班学习的机会,实现卓越班和普通班之间良好的流动机制,这样会使整个专业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塑造优良学风。

3. 建立导师制及学业导航。卓越班学生从入校伊始,指派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采用类似研究生培养中 “导师制”的方式,由各自导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行专业认知,快速融入专业学习,并根据自身特点及兴趣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大学学习计划。高年级阶段,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研究,促进对专业前沿发展方向的认识并提高实际科研能力。目前我院电信卓越班导师和学生比例可达到1∶3,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较为充分。

4. 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是卓越计划的内在要求,卓越计划将行业内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事实上,只有企业的全过程参与,才能培养出满足培养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3]。

5. 开展国际化专业认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从我国2000年加入WTO后,各行各业都参与到全球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中,这种交流合作也包括人才层面,如果培养的大学生都能获得本行业专业认证,那么无疑会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应当鼓励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参加必要的专业认证,如电子电气工程师认证、自动化工程师认证以及各种计算机行业认证等,为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卓越计划是新生事物,需要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取得进步,因此卓越计划教改允许失败。但是由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因此失败时必须要有补救措施。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刀阔斧去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要慎重对待教改。卓越计划教改并非一件孤立的工作,要充分调动现有教师团队的积极性,老中青年教师共同参与讨论修订论证,允许多种意见观点互相交融,也可以有效

降低教改风险,共同推动卓越计划进一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潘锋. 关联规则在教学计划制定中的应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6):118-120.

[2] 林健.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3] 林健.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3-23.

农远教学应用计划 篇4

教育教学应用计划

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的时代象征,正以空前的发展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教育网上即时互动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疑问。为了提高我校师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特制订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基础教育现代化。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通过远程教育为农服务栏目及互联网提供的资料,对“三农”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1、积极利用远程教育项目提供的设备和资源环境,开展我校教育教改工作,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索远程教育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模式、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发展途径。重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的水平。

2、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基本技能,以满足和适应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从事教学应用的技能和素质需要。培养和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3、通过远程教育为农服务栏目提供的资料及互联网查找的资料,为周边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大力发展科学养殖,积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三、具体措施

1、持久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将教师操作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技能当作一项职业技能来抓,来进行考核。

2、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每个教师能够把收到的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在课堂上广泛地应用起来,充分发挥农远工程的资源优势。

3、将教师利用资源、设备教学落到实处,并排好课表。把教师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考核、奖惩挂钩。

4、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马头镇陈滩小学

2008年2月

六安市金安区 马头镇 陈滩小学 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教学应用计划

马头镇陈滩小学

电子琴教学计划 篇5

这学期,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满地完成教学计划中制定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在学习练习曲的同时,加入了电子琴曲,加强培养了学生对电子琴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愿望。现在,无论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双手演奏曲目并且加入自动伴奏的乐曲。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演奏单指和弦和一些多指和弦。

在演奏技巧方面,随着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已经逐渐地从断奏过度到连奏,从以往每个音符的滚落到每个乐句的滚落,在每节课中都会特别强调学生的手势和触键的弹奏的方法。因此学生原来塌指、压指等毛病都得到极大的改进,学生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指法弹法等技巧,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乐理知识方面,学生基本都掌握了五线谱和简谱的弹法,还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音符、四分休止符及连奏的方法。其中初中一、二年级还掌握了常用的临时、固定的变音记号调号。

乐曲方面,学生除了学习独奏内乐曲以内,还能变换音色。还能演奏简

单的合奏乐曲,分小组比赛,奖励优秀的组员,增进他们学习的动力,而且可以通过比赛找出差距,使大家提高了认识,重要的是也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审美欣赏能力。相信在来期的教学中会克服不足,电子琴教学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应用文教学计划 篇6

通过学习明确应用类文章的基本特点与作用等总体情况,掌握应用写作相关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基础知识,把握文体的一般特征。了解应用写作的含义与种类及提高应用写作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一)应用文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知识要点:应用文的概念,产生,发展

(二) 应用文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点

知识要点:属性,特点

(三)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知识要点:应用文写作的特点、要求

第一章日常文书

第一节   条据

知识要点:条据的概念、作用、特点

第二节  告示

知识要点:启示、申明、海报、广告、电子文书的概念、作用、特点

第三节  书信

知识要点:一般书信、专用书信

第四节  说明

知识要点:说明的概念

第五节  消息、简讯

知识要点:消息、简讯的概念、作用、特点写作

第二章礼仪文书

知识要点:1、祝贺词、迎送词、答谢词、证婚词、讣告、悼词、唁电、明文、碑文、对联的概念、作用、特点

2、祝贺词、迎送词、答谢词的写作

第三章会议文书

第一节  开幕词

知识要点:开幕词的概念、作用、特点、写作

第二节  会议报告

知识要点:会议报告的概念、作用、特点

第三节  闭幕词

知识要点:闭幕词的概念、作用、特点

第四节   会议纪要

知识要点:会议纪要的概念、作用、特点、写作

第五节   会议记录

知识要点:会议记录的概念、作用、特点、写作

第六节  演讲稿

知识要点:演讲稿的概念、作用、特点、写作

第四章事务文书

第一节   计划

知识要点:计划的`概念,作用,分类,特点,结构,写法

第二节   总结

知识要点:总结的概念,作用,分类,特点,结构,写法

第三节   述职报告

知识要点:述职报告的概念、作用,分类,特点,结构,写法,总结和述职报告的区别

第四节   调查报告

知识要点:调查报告的概念,作用,分类,特点,结构,写法

第五节   先进事迹材料

知识要点:先进事迹材料的分类,结构

第六节   简报

知识要点:简报的概念,分类,作用,特点,结构,写法

第五章契约文书

第一节   合同

知识要点:合同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结构,写法,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协议

知识要点:协议的概念,特征,格式和要求

第三节  意向书

知识要点:意向书的概念,作用,格式和要求

第四节  目标任务责任书

知识要点:目标任务责任书的概念,作用,特征

第五节  备忘录

知识要点:备忘录的概念,作用,特点

第六节  承诺书

知识要点:承诺书的概念,作用,特点

第七节  章程、守则、公约

知识要点:章程、守则、公约的概念,基本格式

第六章党政公文

第一节   党政公文写作概述

知识要点:党政公文的概念,特征,作用,文种,格式,写作原则

第二节    党政公文写作

知识要点: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的写作及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学术论文

知识要点:学术论文的概念,特征,格式

三、作业(本课程满勤同学选做10题,其中:第4、10、13

14、15题为必做题;未满勤同学必须做满15题)

1、什么是应用文?其本质属性是什么?

2、简述应用文的基本特点。

3、简述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要求。

4、9月10日是教师节,某市教育局拟向全市教师表示慰问,请为教育局拟写文稿。

5、党政公文一般包括哪些文种?

6、演讲稿的写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7、述职报告有何特点?与总结有何区别?

8、总结的写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9、简述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条款。

10、写一份本次面授的学习小结。

11、简述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12、简述公告与通告的不同。

13、课本第339页第4题。

14、课本第339页第6题。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卓越计划,制造业信息化,行业软件应用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它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提出“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要求各高校在具有特色的专业领域,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上追求卓越[1]。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机械制造行业中的三维辅助设计、分析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应用技术是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也是面向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技术,企业发展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技术人才。由于高校内机械工程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发展的独立性,特别是人才培养受到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限制,难以整合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使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制造业信息化专业面向制造业行业,培养熟悉产品设计制造知识、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具备西门子工业软件NX和Teamcenter应用及定制能力的工程师。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积极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开展产学研合作,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团队的建设、预就业实习的开展、行业软件的教学与应用等,以达到面向制造业行业中的信息化需求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的目的。

一、本科院校机械类与计算机类专业设置现状

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机械类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是工科院校中广泛设置的专业。机械类专业发展时间长,与其他专业交叉形成了一些相关的专业,如机械电子、工业设计等;计算机类专业发展迅速,也与其他专业有交叉,如与电子类专业、通信类专业等。通过这些交叉学科知识的积累,为跨专业、跨行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现有的高校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都不同程度地设置了计算机类的专业课程,但专业人才的培养仍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对与行业先进应用技术相关的教学环节设置不足;

(2)实践教学不能适应最新的技术发展需要;

(3)教师工程应用能力欠缺;

(4)学生缺乏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训练。

学校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钩,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缺乏动力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是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与需要,专业教学破除传统方式的限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培养本科应用型技术人才,以适应制造业企业中的信息化需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可行方案。

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2]

为实现工程能力与工程素质系统化培养,教学体系设计应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模块为系统要素、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系统结构,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1. 通识能力培养

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识能力主要由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数理力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素养等模块构成。

2. 专业能力培养

按照“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将所需知识、技能梳理成相应的能力培养模块作为系统要素;以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为系统结构,构建专业能力系统化培养体系。

一—四学期,为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包括软件编程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数据库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认识与三维建模能力;五、六学期,为专业拓展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有NX二次开发能力、PDM系统实施、管理与维护能力、软件工程能力;七、八学期,为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阶段,本阶段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预就业毕业实践环节进行。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以预就业毕业实习基地为抓手,创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的预就业毕业实习已经进入持续稳定拓展的良性循环,取得了企业、学生、学校多赢的效果。在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效果取得认同的基础上,组建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将校企合作教育从预就业毕业实习环节延伸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做好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的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常态化,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联合培养单位。

2. 建立与教学模式创新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滞后于教学创新的步伐,如在企业定岗一年的预就业毕业实践过程中,学生选修课学分的获得、毕业设计课题类型的选择、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等都提出了许多教学管理的新课题。在“社会本位”“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订速度,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证。

3. 加快教师知识结构转型,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有制造业行业基础知识、具备信息化技术服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改方案的关键。现有教师参加过企业的工程实践,有一定的行业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但距离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要建立常态的教师项目实践制度,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加快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型,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基础上,结合盐城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产品三维设计软件系统二次开发能力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系统实施与定制能力,培养能够适应制造业信息化需求的本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1. 构建“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预就业实习”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训练,配合课程教学,达到基本要求;第二层次为综合性、设计性训练,培养学生的软件分析、设计、编程能力;第三层次为模拟真实项目训练,通过设置模拟真实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第四层次为项目开发,由多位学生合作完成较大型的开发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五层次为预就业实习,完成职业岗位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2. 加强实践技能认证

通过NX应用工程师认证、TC应用工程师认证与预就业毕业实习等环节,帮助毕业生摆脱求职尴尬,轻松跨过企业门槛,成为掌握实用技能、富有项目经验、职业化程度高的应用工程师。

3. 推进实践资源建设和开放

根据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需要,完善、更新已开设实验的内容和设备,重点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要求;加大对学生创新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验室建设。

五、结束语

面向行业应用提供信息化服务工程师,需要具备能够与行业工程师进行交流的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体系应该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相互融合的复合型结构,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为基础,融入机械专业与行业应用软件的相关课程。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工程能力与工程素质,接受企业工程项目的实践锻炼已成为工程师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既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兆,赵雨旸,李荣,王强.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3—35.

[2]黄曙荣,花锋,安晶.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专业“C+X”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06—111.

[3]李锋,夏小玲.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8—21.

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实验;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提出在高校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其宗旨是为促进高校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鼓励高校和企业间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以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应用型大学,是首批纳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并适应石油石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电工电子实验是工科非电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掌握电学基本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也为后续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卓越计划”的理念,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以更新和完善实验条件为主,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平台的建设

高质量、功能齐全的实验设施是完成实验教学环节的支撑与保障。为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验室淘汰了原来的老旧仪器,购置了数字存储式示波器、高精度台式万用表及多功能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实验环境,提高了实验设备的档次。在每个实验室安装了投影设备,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实验课件。在保持现有实验室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了一个创新实验室,并配置了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制作及实验室开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二、针对不同专业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批纳入“卓越计划”的是石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实施“卓越计划”之前,每个专业开设的8个实验是相同的,完全没有突出专业方向和特点,学生感觉所学内容与专业没有联系,在专业课中用不上而不感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针对这个问题,在制定卓越班实验大纲时,注重考虑专业方向及特点,采取了对不同专业侧重不同内容的方式。例如:对石油工程和过程装备这两个专业,侧重异步电机控制和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等方面内容;而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因其在后续电机与拖动专业课中有异步电机控制的内容,所以,在这个专业的大纲中便取消了异步电机控制,而是增加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内容。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启用多层次教学模式,构建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卓越班的实验授课方式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按框定的实验步骤操作→整理数据完成报告”这种单一模式,而是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以学生实践为主,将以灌输实验为主变为以启发引导、研究讨论为主。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基本操作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达到综合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网上课件和教师课上讲解,通过2~3个验证性实验的练习,逐步掌握电子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及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

2.自主设计能力

主要基于课内实验部分。即针对某一实验项目,只给出实验电路和需要测量的参数,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和测量方法,经过连接电路和测试验证完成设计报告。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与设计技能,锻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便使其逐步掌握较复杂、系统的功能电路的设计过程。

3.综合创新能力

主要基于课外实验部分。即在开课之初,学生自由组合成2~3人的若干小组,每组按兴趣方向选择教师提出的命题或自由选题。在掌握了课内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仿真验证或与教师互动等方式,确定设计方案、实验电路、选择器件。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创新实验室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确定最终设计电路,学期末提交电子版实验报告,并组织各小组答辩,依据选题的难易度及创新性和实用性评出这个环节的成绩。

这种基于项目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们非常重视也很感兴趣。例如:针对“四路彩灯控制电路的设计”这个命题,几个选题小组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这使得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同时,也开阔了知识视野。自选“用单片机实现触摸开关的控制”的小组,通过自学掌握了单片机原理和编写应用程序,经过反复调试和修改完成了设计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因为学生付出了努力,所以实验成功后他们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对实验课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查阅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四、更新实验教学手段,拓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学时有限,无法将仿真软件的使用纳入课内计划。为此,在开课之初,便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Multisim或Tina仿真软件。为了让学生了解仿真软件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课件中加入了仿真波形,在仿真调试的界面上演示改变元器件参数或电路结构时仿真波形的变化及电路的工作情况等。学生掌握了仿真软件的使用后,可以将元器件的选择、原理电路图的设计、系统运行结果等融为一体,组成计算机仿真的实验平台,并且通过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创新型等实验的不同仿真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电路设计和电路应用的能力。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使电工电子实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改革了原来以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建立了多层次、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办法。即在期末实验总成绩中,平时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10%,课外综合设计型实验占30%,口头答辩占10%。这样最终的实验成绩就不只是由一个环节来决定的,而是多个环节成绩的总和,避免了个别同学综合创新能力不强,仅靠操作过程认真、报告工整却得到较高分数的片面性。实验考核多样化可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全面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将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

[2]王艳新,余粟,范小兰.卓越计划中电工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112-113.

[3]杨东红,王筱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148-149.

[4]崔远慧,牟俊,祈建广,等.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291-292.

[5]刘得军,于波,王永涛,等.建设开放性实验室 加强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109-110.

上一篇:幼儿教学的语言技巧下一篇:教师业务提升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