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英语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用8篇)
一、专业建设背景
浙江省及长三角周边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是外向型、合资和独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些企业、公司、工厂大量需要既懂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宁波市是外向型企业、特别是服装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对外贸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近年来越来越大。宁波又是一个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城市,对外交流日渐增多,一年一度的国际服装节,浙江省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对外交流活动为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因此,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较好的。应用英语专业充分利用宁波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依托学校纺织服装行业背景与特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够将英语运应于社会经济的各行业,主要服务于外贸行业尤其是外贸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外语教育理论和 ESP教学理论以及高职教育新思想为指导,结合地区特点,本专业的办学观念与思想已经初步成型,我们以“立足宁波、面向浙江,服务社会”为办学思想,以“利用区域优势、依托行业与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为平台,形成了“基础与应用结合,专业与特色技能结合,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研室认真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商讨专业发展大计与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专业发展平台。教研室有7名教师先后参加了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培训和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获得结业证书,并且学有所用。
通过各种途径的不断学习,应用英语专业全体教师树立了大众化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
二、专业培养目标
经过充分市场与社会需求调研,经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英语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具备从事涉外业务岗位(服装外贸为主)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以外贸岗位群(主要服装外贸)为主以及外事员、商务秘书、导游,教师等与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相关的活职业岗位群。
在专业知识结构和英语专业能力上,具有英语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考核标准是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在职业技能上(主要是指商务或外贸岗位群),具备从事涉外业务岗位(服装外贸为主)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是考取外贸单证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BEC商务英语证书等。
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办学
始终坚持为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为确保专业定位准确,适应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之前深入到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他们的现状、发展趋势、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具体要求。召开专业发展规划论证会,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代表,进行分析论证。确保专业定位紧贴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要求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和有实力的行业内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日常教学和岗位实际要求的契合度。
四、办学规模
应用英语专业培养具有英语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涉外业务岗位(服装外贸为主)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以外贸岗位群(主要服装外贸)为主以及外事员、商务秘书、导游,教师等与英语语言应用技能相关的活职业岗位群。
招生人数:70人
班级名称:应用英语专业班,在开阿里巴巴订单培训班,未来增设服装外贸班。大一年级为英语基础课程,大二专业方向课程,按照方向分为2各方向班,一为外贸方向(服装外贸为主),另一个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方向。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不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并将职业岗位与课程设置有机结合,形成以活动和项目(模块)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部分学生进行由企业人员教学的订单化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培训力量和校内教师配合进行课堂及企业现场教学,进一步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应用与技能相结合、技能与特色相结合、课程与岗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精讲多练,以考赛促学”的教学模式。
学生毕业时要求100%双证。证书类别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外贸单证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BEC商务英语证书,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营销专员证书、涉外秘书资格考试。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将定期请行业内的资深人士为学生举行讲座,以加深学生对行业发
展状况的了解。
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构建由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进一步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语言专业能力课程整合和技能课程的整合,体现学做合一。
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门(综合英语),所有课程实现网络化,通过网络延伸教学时间。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校内教师和校外培训老师定期在校内和校外交流,开展研讨,同时加强双方网站的互联,可以使学生更及时地了解行业动态。
引进行业培训教师来学校授课,同时引进行业培训资源。
七、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名,其中副高职称5名,讲师5名,助教1名。学历为硕士生10名,双师素质教师10人,有企业工作经验10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实训指导教师数量、素质结构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以骨干教师为中心合理搭配组成课程组,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学术和教学骨干为核心的教学梯队。
未来五年力争正高职称教师达到1名。进一步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吸引更多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达到25%,兼职教师年教学任务不低于30课时。
八、实训室建设
重点加强专业实训室(语音室)的建设,保证新专业实训课按质按量开出。完善实训室管理体制,建立实训室管理工作组织机构。现有应用英语专业实训室4间,其中语音室3间,技能实训室1间,开出率达到100%,新专业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语音课程、听说课程均在在语音室进行对学生的训练。
九、科研与社会服务
现有省市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13项,专著教材10本,其中 《实用英语口译》刚获得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参与社会服务两项,未来五年争取与1家行业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课题研究,到2015年,应用英语专业纵横向课题经费达到2万元。
完善对校内学生的外贸单证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每学期的培训人次不少于30人。
十、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0年12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易斯戴学院与芬兰HALLG应用科学大学进行合作培养洽谈,双方将就以下学生继续教育、教师互访、教材引进、教学软件引进、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逐步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
课题申报流程
填写《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交相关部门审核、盖章→快递或邮寄至课题管理办公室 (同时用Email发一份电子版) →课题管理办公室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课题管理办公室向申报单位返回《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二份及相关批复文件一份→申报单位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1.申报单位需逐项填写总课题组发布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注意学校填写“实验基地”版;教研室酌情选择“实验区”版。一式四份原件, 必须是电脑打印, 以免出现成员姓名错误。课题负责人签章为本人手写, 打印无效。
表格可在翼课网 (www.ekwing.com)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www.ncneedu.cn) 下载;或通过Email向课题办公室 (ktbgsh@126.com) 索取。
注:实验基地 (实验校) 需附上《实验课题申报单位基本信息登记表》一份。
2.实验基地 (实验校) 必须在单位盖章之后, 再报当地教育局或教研室审核并签章;实验区报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签章。
3.《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各项内容要逐项认真填写, 论证要严谨、充分, 表达要明白、准确。
4.每个实验课题组研究人员不得超过16人, 负责人 (组长、副组长) 不得超过2人。
5.课题管理办公室收到《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后交总课题组审核批复。立项后课题管理办公室留存两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寄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6.申报单位收到课题管理办公室返还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后, 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之后两个月内, 递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并组织开题。
7.为避免重要文件遗失, 课题证书及通知等相关重要文件一律采用快递方式寄达课题实验单位, 相关成本费用由课题单位承担。
翼课网、学生双语报社课题管理办公室联络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26号院30号楼A座805
邮编:100176 电话:010-87163329 传真:010-87163269
联系人:董老师
网址:www.ekwing.com (翼课网) www.ncneedu.cn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从中国制造到世界级制造的跨越,从本土市场到全球市场的延伸,实现世界级制造水平的升级并非一蹴而就,就像一颗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养料一样,实现中国制造的超越,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譬如制造业中的装备制造业,要推进产品的数控化,要推进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的专业化生产,就离不开机械类、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等相关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金牌专业】机械类
机械类专业是个大家族。它从机械设计与制造起家,衍生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并涌现出车辆工程这样的时代骄子,至于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些近亲,其风姿也各有千秋。
不少考生对该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存在着误解,认为毕业后就去从事车、钳、铣、刨等工作,属于过去“粗大黑”的传统产业,条件艰苦,不如电子类、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时髦。其实,他们都忽视了机械类专业所具备的广度适应性,比如在设备维护、数控维修、环保设备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机械类专业还涉及不少交叉学科,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为跨专业、跨行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据了解,机械类专业并非只同硬邦邦的机器打交道,如工业设计专业,就是一门和艺术相关的机械类专业。什么是工业设计?有人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简单的包装。其实不然,工业设计是一门对现代工业产品、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创新的专业。既然是搞设计的,那么每一个设计者都必须具备审美能力,所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造型设计基础这些课程必不可少。当然,工业设计又区别于建筑设计、家居设计,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机械设计基础、工业美术这两项课程须符合现实需要。在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成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工业设计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既方便又直观。另外,当我们做一项产品设计时,并不是天马行空,凭主观想象,而是必须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技术的难易性,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由此,工程材料、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课程就被搬进了大学课堂。总而言之,要想成为设计“达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功底。工业设计在一件产品的价值里占多大成分,不大容易量化,因为它是蕴含在里边的,是一个软价值。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说法:企业里如果投资于技术设备更新带来了效益的话,那工业设计带来的效益是它的5倍。这么看来,工业设计师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桶金: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着力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
据悉。为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今年确定并公布了1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见附表)。这些新专业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四大领域,都是国家政策扶持的,也是未来的支柱产业。
【金牌专业】材料类
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标志。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十二五”的来临,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新材料的发展无疑迎来了“历史上的春天”。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化学组成、组织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学科,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生物、医疗、环境、信息、能源、国防和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主要任务是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材料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稀土工程等众多专业都属于该学科。
在这里,重点跟大家唠唠稀土工程这个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在稀土材料开发与应用、稀土冶金与分析、稀土采矿及矿物加工等领域从事研发、生产以及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而稀土一般就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的,又很稀少,因而得名为稀土。稀土金属在当今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用途,是一些高科技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稀土金属与有色金属组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光学材料、特殊合金、新型功能材料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等,均需使用性能独特的稀土金属。虽然它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所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在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宇航开发等迅猛发展的时代,稀土金属的用途更是日趋广泛。我国稀土矿藏资源丰富,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有“21世纪的新材料宝库”之称。稀土除在钢铁行业广泛应用外,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密切,产品市场全球化特点突出,其后续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也十分广阔,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开设这一专业的内蒙古科技大学、江西工大学等高校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使稀土工程专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每年还没到毕业时节,大四的师兄师姐们早已被企业主们“定购”一空。
第三桶金:信息产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及重要部门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程。
近年来,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等都是今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信息产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占领”,意味着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金牌专业】电子信息科学类
生活中到处可见的数码产品,如MP3、手机、数码相机、u盘等,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们的系统构成如何?各种站在时尚前沿的潮品们背后的故事都可以在电子信息科学中找到答案。电子信息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我国已将其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是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
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主要由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构成。在内容诉求上,三大专业各有侧重,也有很多共同点,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领域也互为交叉。报考此类专业的同学应具备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至于就业方向,无论是电子工业或是偏重信息的IT业,该类专业毕业生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初期工资可能距离心理预期有些差距,但积累大把工作经验之后,薪酬福利将直线飘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如何应用信息理论、电路与系统理论和电子学技术、计算机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信息,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现等技术,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适应面广、发展迅速的专业。这个专业要求同学们学习电子学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掌握信号与信息的提取、传输、处理和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和单片机的应用技术,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的知识结构持久而弥新,在信息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特尔之所以霸气逼人,就是因为它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够生产出速度最快、运行最稳定、质量最好的计算机硬件。而各类争相走智能化道路的家电企业如三星、苹果等,都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视为镇“企”之宝。计算机硬件开发、电路设计工程师是这个专业的标志性职业。
【金刊提示】
深圳的一次能源储量严重匮乏,煤、油、气全靠外运。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长,能源短缺已成为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并且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将成为未来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
另一方面,深圳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平原地区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759—5116MJ/m2之间,按现市场最大光伏发电效率15%计,全市城镇及居民用地区域年可发电量约为855亿kWh,相当于2010年全市总用电量的1.3倍;按现市场最大光热效率50%计,全市城镇及居民用地区域可产热量为1047.6×106GJ,约为全市居民全年生活热水消耗量的74倍。
近年来,深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迅速,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率先在全国推行十二层以下住宅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制度,为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法制基础。2009年,深圳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大规模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了技术水平,积累了工程经验,同时也开拓了太阳能应用市场,太阳能产业已初具规模。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部署,深入做好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在总结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充分调研、深入论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到2015年。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基础。
1.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太阳能资源。深圳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深圳市太阳能年总量的空间分布图详见附图1)。平原地区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759—5116MJ/m2之间;山地南坡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027—4759MJ/m2之间;山地北坡太阳辐射年总量在3135—4223MJ/m2之间,和太阳能应用普及的欧洲相比,具有明显的太阳能资源优势。
浅层地能资源和海水能资源。深圳的海岸线长、海水资源较丰富、海域水位较深,具备发展海水源热泵的良好条件。深圳具备一定的污水资源利用潜力,如果全面开发可满足全市155万人的生活热水需求,可供给2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用冷量。仅从资源储量角度来看,深圳淡水资源的热能具备较好的开采潜力,水质、水温也在水源热泵利用要求范围内。
风能资源。深圳市总体上属于风能可利用地区,但风能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梧桐山至大鹏半岛一带的海岸和山区风能相对丰富,其余地区风能相对贫乏。与陆地相比,海面上可开发的风能相对较丰富。
生物质能资源。深圳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大,采用垃圾焚化发电技术和垃圾填埋沼气发电技术,可分别供给深圳市13.7万户和8.8万户居民全年用电,是具较好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能。另外,城市生活垃圾的沼气转化技术,可在居住小区予以探索性应用。如果生活垃圾制取的沼气用于加热生活热水,可以满足332个相当于3000人规模的生活小区生活热水需求,开发利用价值可观。
2.可再生能源产业居全国前列。
201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总产值约540亿元,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产值超过230亿元,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全国领先。诞生全国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第一个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第一台插入式双模电动车、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并网发电站、第一幢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幕墙、第一台兆瓦级半直驱风力发电专用开关磁组发电机。涌现出中广核、比亚迪等产值过百亿的龙头企业,以及拓日、创益、伽伟、嘉普通、艾默生、能源环保、南玻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知名企业,产业集聚效益初显。
此外,为了扶持太阳能产业做大做强,我市组建了多个太阳能光热和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基地建设单位进一步完善研发机构,购置研发使用设备,促进产业示范基地加速发展,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先导效应。
3.初步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法规政策体系。
2006年深圳率先全国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新建十二层以下住宅建筑,建设单位应当为全体住户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未安装的,不得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运用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为发挥政府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2010年市住房和建设局印发《关于我市保障性住房应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并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的通知》,要求我市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和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基础良好。
深圳在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部分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优势明显。在太阳能领域,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全国领先;掌握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拥有自主技术知识产权的PV-LED高效非逆变照明应用技术与系列产品;深圳企业承担“高效低成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及产业化技术”、“低成本的光伏玻璃幕墙”等多项国家攻关计划,拥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在生物质能领域,垃圾焚烧发电设备国产化技术全国领先,沼气发电、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在风能领域,风电控制技术和新型风电设备研发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深圳还组建了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检测评价中心和节能检测评价中心,构建了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发、标准编制、产品性能检测评价等在内的技术平台。
目前,深圳市太阳能相关企业已在光伏幕墙工程、大型光电或热水工程等领域,形成了集产品开发、专利申请、工程设计、施工检测与评价等在内的良好技术体系,确立了在国内太阳能应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2008年,市太阳能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家单位对全市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建筑应用现状展开调研;2009年,科研院所对全市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进行评估。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为我市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技术依据。2011年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编制《深圳市太阳能、风能资源评估报告》,为我市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建筑应用提供依据。
根据近几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科研成果和示范项目情况,正在组织研究编制《深圳市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深圳市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图集》等技术标准。
6.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示范效益显著。
自2006年起,我市每年均评选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发放牌匾、资金补贴、展会展示、参观学习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批准确立26个太阳能示范项目,其中17个为国家级示范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助9031万元。太阳能热水建筑应用面积已达820万平方米,建成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约4.5兆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备案项目建筑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
7.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创建。
2009年,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我市申请成为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财政补助资金8000万元。计划 在2012年前,新增712万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立与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培养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中介机构和合同能源管理企业,为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持续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为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2010年10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深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府办〔2010〕86号),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在395万平方米既有建筑上改造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安排1.2亿元的市财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补助资金。
(二)存在问题。
1.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奠定了法制基础,但相关的配套措施,如与太阳能光伏应用密切相关的并网发电、收购电价、绿色电力等制度,还需要各地根据实际进一步完善。此外,可再生能源属于社会公共资源,随着该项应用技术的普及和规模化推广,社会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可能会出现由于建筑格局等原因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或由于碳交易等涉及经济利益形式的出现导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权力的纷争。目前,尚缺乏相关保障社会群体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公平、公正、和谐的管理体制。
2.本地企业规模偏小。
除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规模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外,深圳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规模整体偏小,行业影响力较小。基于不同原因,我市新能源企业近年有向外地迁移的趋势。目前,国内太阳能光伏行业中单晶硅、多晶硅材料80%都是由国外采购,光伏电池超纯硅材料受制于国外厂商。
3.新能源利用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低。
2010年,我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合计5066.5兆瓦,其中核电装机容量约4970兆瓦,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82兆瓦,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装机容量8兆瓦,景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2兆瓦,已建太阳能发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4.5兆瓦。新能源利用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仅为2%。
4.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我市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主要是太阳能光热系统及太阳能光电系统在建筑中的初级的应用,尚需攻克高层建筑太阳能一体化的难题。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太阳能构件与建筑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二是太阳能构件作为建筑材料替代传统材料。由于我市太阳能工程应用时间较短,材料和技术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突破。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市除正在编制《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与《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图集》外,还缺少太阳能热水系统运营与维护技术规范,特别需完善光伏在建筑中应用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系列标准。
6.激励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我市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财税鼓励政策主要停留在示范项目补贴上,而绿色电力上网、电价补贴等激励政策还没有落实,光伏的规模化推广还有很大阻力。
7.专业人员匮乏。
我市缺少可再生能源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人才匮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缺乏可再生能源工程应用人才,造成对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市场支撑能力不足。
8.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我市通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其仅限于部分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和开发商,广大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效益还缺乏了解,没有形成由民众需求推动的市场效应,制约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有关法律法规,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调整建筑用能结构为主线,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为重点,以风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在建筑中应用为补充,以建设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标准技术为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培育可再生能源产业,全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努力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二)主要原则。
1.因地制宜,重点发展。
根据我市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能源需求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结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与发展趋势,确立我市现阶段以太阳能建筑应用为重点,以浅层地能、风能、生物质能在建筑中应用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策略。
2.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实行强制性政策与激励性政策相结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进步,引导和调动社会各界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同时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和有效的市场驱动机制,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科学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目标和计划,从政策、技术、标准、产品、工程应用、产业拉动等多层面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结合本市资源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等不同阶段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采取规模化发展和试点示范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制定分步实施计划。
4.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坚持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统筹兼顾。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建立起完善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到2015年,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应用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达到20兆瓦;积极开展其他类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行性研究。
“十二五”期间,实现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替代常规能源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量21万吨的目标。
2.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
——新建民用建筑规模化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凡具备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条件,有稳定热水需求的新建民用建筑,均应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建民用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
——新建公共建筑示范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制定新建公共建筑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新增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16兆瓦。
——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实施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
——推动太阳能空调、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在建筑中的应用。加快开展太阳能空调、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风能、生物质能建筑应用可行性研究和试点工程建设。
——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法规政策和激励机制。出台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地方法规和配套政策。在产业发展方面,制定涉及建设用地、贷款贴息、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在内的扶持政策,在光伏系统推广应用方面,制定并网发电、上网电价、项目补贴等配套措施,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建立包括研发中心、测评机构等公共平台。
——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尽快出台《深圳市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和《深圳市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和图集》,加快《深圳市太阳能热水系统运营维护技术规程》、《深圳市太阳能光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标准》编制进度,以及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相关标准。
——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先进应用技术研究。在太阳能方面,加快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并网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浅层地能资源和海水能资源方面,积极开展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风能利用、生物质能等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研究。
——扶持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扶持行业协会,培育可再生能源服务市场,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验、检测、设计、咨询与展示等公共平台,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服务产业。
三、主要任务
(一)新建民用建筑规模化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
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执行《深圳市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工作方案》(深府办〔2010〕86号)。要求自2010年12月1日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新建民用建筑,凡具备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条件,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均应当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对于十二层及以下的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覆盖全体住户;十二层以上的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覆盖不少于十二层的住户且屋顶全部铺设太阳能集热板(去除消防安全等必要通道及阴影遮挡)。鼓励太阳能热水系统覆盖全体住户。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有热水需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和既有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十二五”期间,新建民用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
(二)新建公共建筑示范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
实施20兆瓦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工程。制定BIPV实施方案,在新建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高档住宅等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发展太阳能建筑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新建公共建筑优先考虑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提高应用水平,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到2015年,完成5个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工程,实现全市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达到20兆瓦。
(三)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十二五”期间内,完成不少于400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改造工程。对既有工厂宿舍、学生宿舍、医院住院部和居民住宅,在不破坏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日照遮挡、公共通行的前提下,鼓励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在政府、医院和学校公共建筑中有条件实施太阳能光伏系统时,可在节能改造中同步增设太阳能光伏系统建筑应用,如应用高效非逆变太阳能建筑照明技术与产品等。“十二五”期间内,完成不少于60万平方米的政府办公建筑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改造工程;完成不少于40万平方米的社会大型公共建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改造工程。
(四)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先进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试点。
1.太阳能空调建筑应用试点研究。
太阳能空调目前主要有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等技术类型,由于太阳辐射强度与空调负荷的增长几乎同步,发展太阳能空调可以缓解夏季空调高峰用电负荷,同 时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十二五”期间,加强太阳能空调建筑应用技术研究,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2.海水源热泵建筑应用试点。
根据我市的海水资源评估结果,在海水源热泵利用适宜区域和较适宜区域推广海水源热泵在建筑中的应用(海水源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域见附图2)技术研究,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3.污水源热泵建筑应用试点研究。
根据我市污水资源评估结果,在污水源热泵利用适宜区域和较适宜区域推广污水源热泵在建筑中的应用(污水源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域见附图3)技术研究,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4.风力发电在建筑中应用试点研究。
根据我市风力资源评估结果,在风能利用适宜区域和较适宜区域推广风力发电与风光互补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深圳市风力发电利用适宜区域和较适宜区域见附图4)技术研究,并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5.生物质能建筑应用试点研究。
在城市生活垃圾沼气转化具备条件的建筑小区中加强生物质能建筑应用技术研究,进行试点工程建设。
6.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应用。
有稳定热水需求、但经认定不具备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条件的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生活热水系统及非节能家用分体空调同时改造项目,可考虑室内空调系统和生活热水系统的同步安装,鼓励利用空气源热泵,使热泵既用于空调制冷,同时又生产生活热水。
(五)实施现场移动式太阳能保障工程。
研究制定施工现场移动式太阳能保障工程实施方案,鼓励采用安装和构造简单经久耐用的太阳能光热系统,以解决工地临时工棚居住条件差,生活热水难以保证的状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圳市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负责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工作;并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家委员会,对重大问题提供专家论证意见。
(二)完善法规政策。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和《深圳市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工作方案》有关政策基础上,重点完善可再生能源系统运营维护责任制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太阳能系统造价及设计取费的规定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合同能源发展模式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和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审查和验收纳入建筑节能审查和验收中,对于设计、施工等不符合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查通过或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研究制定光伏发电并网、绿色电力上网、电价补贴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激励政策。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整合建筑节能专项基金、墙改基金等各项扶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资金,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重点支持技术研发、标准编制、服务平台建设、应用项目以及示范工程建设等领域。
(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对于既有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推荐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
对于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和运营维护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补给合同能源管理企业。
(五)加强专项课题研究。
开展深圳市高层建筑物适宜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路径研究。初步调研表明,我市部分太阳能热水建筑应用系统存在辅助加热多、运行费用高、能源浪费严重等缺点。为保证太阳能热水系统规模化应用及实施效果,加快对既有项目中由于产品质量、系统型式不合理或运行维护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废弃的现象开展深入调研,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研究建立深圳市太阳能辐射数据库,提出不同类型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应用设计和安装的建议;针对不同建 10 筑类型、不同业主产权、不同用户类型等建筑项目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分别提出适宜的投资模式、运营维护机制和不同利益主体的职责。
率先全国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公平和谐的保障体制研究,分析我市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意愿及幸福的真正内涵,在此基础上制定保证社会群体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公平、公正、和谐的管理体制,着力解决由于建筑格局等原因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或由于碳交易等涉及经济利益市场行为的出现而导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权力纷争的状况,提高居民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指数。
(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依托现有的科研机构或企业研发中心,建立太阳能光热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太阳能光伏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太阳能建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太阳能产品与建筑应用工程检测中心等太阳能产业和应用公共技术平台,解决太阳能产品开发和太阳能建筑应用遇到的共性问题。在深圳市科技计划、深圳市建设科技计划中,设立太阳能专项,重点突破大规模光伏电池生产工艺,高吸收、低发射太阳能集热器,城市中、高层大型太阳能工程建造等关键性问题。开展太阳能光伏系统经济性评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后评估技术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和评估后奖励机制。
(七)建立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发、设计、咨询、检测、评估与展示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技术标准、从事技术研究和推广、实施国际合作、组织培训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作用。
(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可再生能源应用专业人才培育计划,重点培养可再生能源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和施工专业技术人员。鼓励深圳市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开设可再生能源专业课程,或与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府联合办学,重点培养可再生能源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人员。鼓励深圳市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和工程施工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化的太阳能产品生产和工程施工人员。提高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建筑业执业资格管理中,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内容纳入注册人员执业资格继续教育范围。
(九)加大宣传教育培训。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县上下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求发展,团结奋斗促和谐,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树立“开放、富强、和谐、文明”的绥棱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关心支持下,围绕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殷实富庶,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塑造起开放、富强、和谐、文明的新形象的总体目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30亿元,比规划目标(以下简称“目标”)高7.2亿元,比速度目标高6.2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增长11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比目标高9300万元,比速度目标高22.9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增长269%。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60.6:11.3:28.2调整到56.7:16.7:26.7。工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3.33%。
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实现村村通白色路面、城镇主次干道全部硬化;改造棚户区34个、泥草房6649处,城镇房地产开发新建居住小区60多个;新建城镇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垃圾治理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30余项;新建和改造嵩天薯业等重点项目近40项。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0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的3倍多。
农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预计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8.38%,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水稻、大豆为主的种植业生产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得到巩固。农业产业化起步良好,以嵩天薯业为龙头的马铃薯产业和以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粘玉米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925吨标准煤,城镇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比“十五”期末提高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分别比目标高13.2和17.3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53%和191%。城乡居民人均存款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1 明显改善,住房、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猛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大大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低保不断扩面,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农保试点使农户提前10年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通过国家验收,高中升本科进段率达到46.61%以上,位于全市前列。新建职业技术学校和实训基地,三年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圆满完成。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基本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新建了文化广场和体育休闲广场,县医院易地新建和群众艺术中心工程已经开工,城镇和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65%,全县卫生、广播电视、文化、防灾减灾、老龄、妇幼等事业蓬勃发展。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全方位开展“六城建设”,城镇新建主次干道56条27.5万平方米,实现全部硬化和绿化;开发综合楼200多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和楼体全部亮化;主要路口和重点单位实现网络监控。全县建设通乡通村屯道路1538公里,实现村村通白色路面;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解决了全县所有村屯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新建一批新农村试点村,大力发展蔬菜和农业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逐步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扶贫开发有了进一步创新,实行县级领导、有实力部门包扶等有效措施,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使20个后进村脱贫。
突出困难和问题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理想。三次产业调整中,工业比重偏低,农业仍占较大比例。
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还没有,已经建成的嵩天薯业等企业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工业企业现代化、科技化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财政收入低,支付能力差。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才超过亿元,收入低,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安民、惠民、富民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努力建设和谐、开放、富强、文明的新绥棱,进一步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围绕生态功能区建设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园区工业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服务、旅游等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城乡 2 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持续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的原则。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政为本的执政理念,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凝心聚力。
三、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到201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亿元,比2010年增加30亿元,年均增长14.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901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45.0:18.3:36.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
万元,比2010年增长
万元,五年平均增长
%;全社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5.59%。
结构调整。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42%左右。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发展;城镇养老、医总体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基本健全,实现全覆盖。全县人口总规模控制在34.5万人以内。
人民生活。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7.72%和11.38%。
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产总值单位能耗0.78吨,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5.68%左右,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5826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县城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县城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以上。
四、主要工作任务
1、以推进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绥棱县是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达到60%以上,如果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能否实现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农民基础设施和农业增收为为重点,最大程度的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9.69%以上。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继续抓好绥棱县粮食产能规划实施。加强“三河两岸”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型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废水等污染,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抓好阁山水库、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旱田节水灌溉、黑土区水土保持、长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克音河堤防、涝区治理、农村饮 3 水安全等项目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抓好粮食作物的良种推广、农机现代化建设等项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在革命老区村安排项目。重点搞好良种繁育工程、各类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以及乡镇配肥站、农作物品种选育基地和病虫害检疫体系、种子检验中心等农业及农村基础建设项目。
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压缩大豆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马铃薯及蔬菜、北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重点抓好后头乡大蒜、葱、棚式瓜菜项目、四海店晚西瓜种植、上集镇紫皮蒜种植以及黑木耳、菇娘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马铃薯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扩大水稻、大豆的标准化种植及绿标认证面积。深入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实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调优生产要素结构,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农机化工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水稻、大豆的标准化粮田建设和以对俄葡萄生产出口基地和山野菜生产基地为代表的特种作物的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0亿斤以上。
大力发展养殖业。以规模化养殖为主要发展方式,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把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要争取达到40%以上。重点发展生猪、大鹅、牛、羊、驴、鹿、樱桃谷鸭和鸽子等特色养殖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抓好畜禽良种基地、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等基础性保障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以上,家禽饲养量达到800万只以上。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引导农民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面积,适度推广规模化种植的办法增加种植业收入;通过推进畜牧养殖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提高养殖收入。通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劳务经济等办法提高农民的工薪性收入;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制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等办法,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非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要提高到50%以上。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扩大农村经理人队伍,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农村市场管理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面向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捕捉市场的能力。
2、以促进产业建设为重点,适度发展工业经济。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发展产业经济。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7.08%以上。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给排水、道路、绿化、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吸引力;科学引导企业向园区发展、投资向园区汇聚,走企业集中发展、产业集聚强势和资源集约利用的路子。到2015年,园区内主要道路全部实施硬化,水、电、通讯等设施基本完备,达到“七 4 通一平”的标准。
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嵩天薯业、董氏集团、华木木业、三合木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大企业带动大发展。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扩张。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木材、建材、食品、旅游和手工艺品加工产业这五个产业各培育出1-2个龙头企业。在木材产业上,抓好人工板材加工、木制品综合精深加工项目;在建材方面,重点抓好陶粒及其砼制品节能保温材料、混凝土砌块、多排孔秸秆免烧砖等项目;在食品方面,重点抓好蒿天公司马铃薯加工、速冻粘玉米加工、山野菜食用菌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乳业公司冷饮等项目建设;在工艺品加工方面,抓好黑陶、草柳编、树皮画规模化加工和以木制手工艺品加工;同时,抓好绥棱化工、服装、纺纱、丰收机械等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绥棱二塑公司防水卷材生产和销售规模,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以区域一体化为平台,推动绥棱县项目建设提档升级,坚持走依托资源又不依赖资源开发项目的路子,大中小齐上,工农贸齐抓,壮大项目总量,提高项目质量,靠产业的规模推进牵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抓好特色织布、印染项目建设和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在五年内至少新上一个再生能源项目。
3、以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不断壮大服务经济,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第三产业业增加值要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2.42%以上,金融保险、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突出发展旅游业。以后头乡等革命老区为重点,把全县划分为五个片区,发展各具特色的红色游,重点搞好郝大干战斗纪念牌、车站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碑、白马石、老金沟纪念碑的建设,以及森工局区域内的抗联遗址认定和建标和双岔河双泉村、泥尔河克苏里村建碑工作。重点抓好阁山旅游区综合开发、阁山滑雪场、大青观森林公园、双岔河湿地保护区及半截河和四峰山狩猎场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革命老区的“红色游”等系列旅游景区景点的综合开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方针,着力在开发“三色游”和宣传促销上搞突破,打造旅游品牌,规划精品线路,开拓客源市场,推进旅游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综合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粮食及食用油仓储、养老服务中心为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通讯、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引进区域性、专业化保险公司,建立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拓展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等咨询服务业,推动广告业健康发展。以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重点,大力拓展医疗保健、家居装修、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继续引导物业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巩固和加强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各类消费品加快进入农村流通领域,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促进我县经济增长由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转变。以中心路星级宾馆为重点,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1-2个三星级酒店,积极吸引著名餐饮娱乐及连锁企业进入我县,加快中式快餐的发展,推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重点抓好现有农贸、农资等综合市场、基层供销网点及汽车维修等各类专业市场的管理,使之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强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抓好董氏东兴物流园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加快振兴传统文化体育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体育产业,推进演艺娱乐、体育服务、健身休闲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导向,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加快以黑陶工艺品和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发展。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扩大社区体育健身市场服务规模和内容,积极培育农村体育健身市场。推动户外运动等新兴经营项目发展。
4、以城乡社会事业为重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到2015年,改造县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改建一批村级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大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对县域内初中及各小学进行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所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构建灵活快捷、实用、现代的继续教育模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体育和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转变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创新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好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假日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全体公民素质。重点抓好电视塔异地建设、广播局地面数字网络项目、电影院、社区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乡各级道路建设,在诺敏河阁山段建设一处高标准公路桥,为绥棱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条件。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清洁能源交通。到2015年,在实现“村村通”工程基础上,争取60%的屯间道路的实现硬 6 化。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扩大普遍服务范围,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充分就业。实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保持城乡就业稳定。继续实施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复员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功能一体化工程,为有效扩大就业提供优良政策环境。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劳动保护机制。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劳动报酬,完善有利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制度,逐步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落实税收调节政策,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逐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健全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逐步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标准,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做好农民工、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低收入者和学生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加强社保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搞好城乡极贫帮扶和资助贫困学生行动,确保贫困生不缀学、上好学。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好中医院、保健院扩建改造、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级计生服务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建设;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残疾人康复、妇幼保健、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县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配置。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缩小保障水平差距。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逐步开展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降低基本要物价格,实行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加强食品医疗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监督力量,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点抓好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用房及相关配套建设项目;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以“惠家工程”为牵动,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和村民自治,抑制新生人口性别比例升高和早婚早育、非婚生育势头,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老龄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养老事业。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 7 利,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
优化居住条件和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落实“三供两治”工程、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泥草房改造等政策,继续实施城区成片开发改造和易居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住房条件。力争到2015县城区平房全部改造建设成楼房,城镇危房改造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基本完成改造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争取实现集中供气。重点搞好城镇绿化,突出造片林、块林,做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景观。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整治违法违章建筑、户外广告、临街管线,规范建筑秩序。合理布局市场网点,清理非法违规临街占道经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机动车辆运营管理,倡导文明交通行为,规范交通秩序。
6、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搞好城镇规划。全面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和详控规划,聘请专业机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内外交通顺畅、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要求,搞好城绥棱镇工业园区以及绥棱镇、上集镇、四海店镇、双岔河镇和阁山乡城镇建设规划,推进新区发展。
推进“六城”建设。以构建和谐绥棱为目标,继续推进卫生城、园林城、平安城、乐业城、旅游城、文明城的“六城”建设。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设卫生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植树、栽花、种草活动,打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到2015年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打、防、控”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创平安新绥棱;通过发展产业经济、加快城镇建设、鼓励全民创业等渠道,使城乡劳动力都有活可干,有业可就。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保障,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抓好阁山综合旅游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旅、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和草柳编、树皮画规模化加工和以木制手工艺品加工等旅游工艺品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力争把绥棱建成滨北地区的旅游城;推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打造文明市民群体,建设文明城。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服务政府。
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合理利用国家实施林区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推进绥棱城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增强小城镇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2%以上,基本形成以绥棱镇为中心,以上集、四海店、双岔河和阁山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
7、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保障生态安全。以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为重点,保障生态安全。“十二五”期间,要将修复生态 8 和保护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扩大封山育林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到2015年绥棱镇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1.5%;严格保护草原和湿地资源,加快双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半截河自然保护区工程等项目建设;以十五井沟、九江沟为重点,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恢复与建设各类生态环境,实现各类自然资源的高效与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抓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要继续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加强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增投资,同时,加快淘汰小造纸、小水泥厂等高耗能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推动集中供热扩面,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废旧汽车回收处理项目的实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各项资源,吃干榨净,实施资源利用最大化,重点发展以中高密度板、废水废气回收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开发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循环经济建设,到2015年争取建成5个以上投资过亿元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五、保障措施
1、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等制度,促进政府廉政勤政和依法行政。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落实不好的,凡履职不尽责、在位不作为的予以问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力度,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投资政策及投资重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争取上级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以团队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为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命中率和成功率。明确主攻方向,调整招商引资项目结构。要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扎实推进大开放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强与南方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力度,下狠功夫,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资金和项目。重点引进发掘工业、农业、贸易、旅游等产业项目。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引进一批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劳动 9 密集型和高新技术项目,着力做大绥棱木材、建材、食品、旅游和工艺品五大产业。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拟上的重点项目,都要严格按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委托有资质的部门认真进行调研论证,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评审,及时沟通各部门做好项目规划、土地预审及环保等方面的工作,确保项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课题申报流程
填写《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交相关部门审核、盖章→快递或邮寄至课题管理办公室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课题管理办公室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课题管理办公室向申报单位返回《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二份及相关批复文件一份→申报单位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1. 申报单位需逐项填写总课题组发布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注意学校填写“实验基地”版;教研室酌情选择“实验区”版。一式四份原件, 必须是电脑打印, 以免出现成员姓名错误。课题负责人签章为本人手写, 打印无效。
表格可在翼课网 (www.ekwing.com)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www.ncneedu.cn) 下载;或通过Email向课题办公室 (ktbgsh@126.com) 索取。
注:实验基地 (实验校) 需附上《实验课题申报单位基本信息登记表》一份。
2. 实验基地 (实验校) 必须在单位盖章之后, 再报当地教育局或教研室审核并签章;实验区报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签章。
3.《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各项内容要逐项认真填写, 论证要严谨、充分, 表达要明白、准确。
4.每个实验课题组研究人员不得超过16人, 负责人 (组长、副组长) 不得超过2人。
5. 课题管理办公室收到《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后交总课题组审核批复。立项后课题管理办公室留存两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寄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6. 申报单位收到课题管理办公室返还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后, 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之后两个月内, 递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并组织开题。
7. 为避免重要文件遗失, 课题证书及通知等相关重要文件一律采用快递方式寄达课题实验单位, 相关成本费用由课题单位承担。
翼课网、学生双语报社课题管理办公室联络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26号院30号楼A座805室
邮编:100176 电话:010-87163329 传真:010-87163269
联系人:董老师
网址:www.ekwing.com (翼课网) www.ncneedu.cn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2012年2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计划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构建。
“十二五”是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产业模式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五年。可以想象:未来五年间,政策将推动物联网市场高度繁荣,科幻电影中众多智能场景将逐步照进现实,科技逐日创新,市场创造财富传奇……这场盛宴中,哪些行业将成为真正受益者?
内容详实凸显高度重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以及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俗而言,物联网即是把物品与物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人可以通过网络识别方法控制各类物品,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国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发展战略,包括“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指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无疑,此次规划是中国首次出台如此详细的物联网规划,自上而下地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重视。工信部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5千亿元,而在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级,未来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
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此次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须采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业分享物联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在物联网行业众多分支中,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RFID芯片和传感器等诸多细分行业,将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场带来的增长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智能卡是一个带有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微型集成电路芯片、具有标准规格的卡片。智能卡作为IT行业的一个小分支,原本市场份额很有限,但随着通讯、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项目的实施,智能卡独特的技术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开始显现。
二维码识别则是物联网的关键环节,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二维码能多次读写且存储容量更大,在产品溯源、物流、防伪、防串货、会员管理、精准营销、召回等环节均能扮演关键角色。此外,二维码可通过网络传输和下载,其应用具有高度灵活和便捷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的应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相结合的应用包括电子票、电子折扣券、手机广告、手机上网及下载、二维码名片等。
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主要包括标签和终端设备两部分。终端设备通过无线讯号读写标签中的信息,实现高速无接触式的物体标记和识别。由于RFID标签无需电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为物联网中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传感器则是物联网信息采集的基础。目前,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
全力突破“应用”瓶颈
尽管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并出台了相应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且许多行业部门将物联网应用作为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支持,但“应用层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联网产业商业化的瓶颈。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参与《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传感器、安保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近年来发出的声音不少,但真正产生经济效果的却并不多,如果真用产业产出的标准去衡量物联网的发展,那么其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物联网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不断催生市场利润。
专家估算,目前中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的需求量则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仅从终端潜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较得出物联网市场空间远远大于互联网。
此外《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指出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先导应用为引领,注重自主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开展应用模式的创新。
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重点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还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nlc202309040344
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未来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陆续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方案,城市应用将是未来三至五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泽被上下
自物联网概念提出以来,最初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驱动,无锡、江苏、杭州、成都、重庆、上海等各个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地方规划和政策。
然而,纵观各地的物联网规划,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涉及重大指导意义的物联网标准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难达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趋于分散。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过热”、“虚假繁荣”等恶名。
而本次出台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产业范畴,使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指导思想达成一致,还明确了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营造政策法规环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在内的五大保障措施。无疑,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政府驱动的优惠政策之春。
根据规划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首先是重点技术领域,诸如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尤其是与制造业有关的传感器制造业领域,是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重点。
其次是重点应用领域。在关乎经济安全运行的基础行业,如环境、工业、农业等已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而在民生密切关联的医疗、食品及社会管理领域,也已成为焦点。
此外,在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域规划领域,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模式,以靠近关联应用产业为原则,如以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进步及物联网服务业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汽车生产、电力设施、石油化工、光学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物联网聚集区。
物联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建设。与产业基本面政策之春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37所高校获批,新设专业在2011年已开始招生。
而物联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仅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时做出反映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教学课程,为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商业模式日渐清晰
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的日渐清晰,以及物联网设备和产品制造业、物联网运营产业、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展望未来,从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直至“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政府一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但专家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要克服技术问题,及市场规模化应用瓶颈;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够整合物联网产业上下游环节的龙头企业;再次,需解决需求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整合;最后是绿色发展,将物联网应用于节能减排、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等领域,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发展前景。
当前,物联网应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监控、食品安全等多个行业崭露头角,并广泛出现在政务、公共安全、健康护理和国防等各大领域,商业模式亦日渐清晰。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世界各国都对其寄予厚望,视之为“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也是一个漫长而逐步深化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中国近年来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已达全球第一,夯实了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此次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发新一轮生活方式变革。
与此同时,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物联网将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引发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而人们可以确信的是,未来的物联网科学必将使一个个看似科幻的场景真正变为现实。
【应用英语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应用英语专业的自荐信06-23
应用英语的简历10-20
英语口语100平台应用05-26
应用文写作范文英语06-14
高中英语应用文07-22
应用英语英文求职信09-26
英语网络资源的应用10-11
浅析英语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13
自考英语应用文写作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