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课程中化学教育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挖掘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这些知识内容在培育学科素养中所蕴含的功能价值。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及“宏观辫析与微观探析”为教学目标,从“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三个视角构建“离子反应”专题来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期提高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辫析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潜在课程中化学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潜在课程中化学教育论文 篇1:

化学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学科教育中开始重视并通过对潜在课程的开发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潜在课程已经正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潜在课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晚的一种学习与教学活动。本文从基础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潜在课程的一门分支—化学潜在课程。文章从潜在课程的概念、由来以及意义等方面介绍,并结合潜在课程的四大功能研究了化学潜在课程的功能及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潜在课程的特点讨论了化学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提出了对化学潜在课程的发展趋势即为了使化学潜在课程广泛开展,在资源开发研究和使用上的简单评价。

关键词:潜在课程;化学;潜在课程功能

引言:在今天的教学领域中潜在课,作为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现象,在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化体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日益被人们重视。深刻的了解潜在课程的意义及潜在课程的作用,对于推动现代教学方法意义重大,应用在高中化学领域,发挥出其功能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一、潜在课程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

随着课程理论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发现,现有的教育格局已限制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潜在课程”的提出,已对“显在课程”有所裨益。潜在课程又称隐蔽课程、隐性课程或隐形课程。最早开始使用潜在课程一词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实,潜在课程的理论思想,应当可以追溯到最早期,美国使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提出来的“同时学习”。他认为学生从“正式”学习的知识中所学到的,只是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应当由根据此学习同时产生的相关经验,比如情意方面的学习,甚至比正式的课程学习的内容还要重要,如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想、情感、兴趣意志等。之后,还有许多学者也对潜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态度及研究方法不同,关于潜在课程的定义有一些不同的说法。综上所述,以笔者之见,可将潜在课程看作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一种课程计划外的学习活动或教育活动。

二、化学潜在课程的性质

实际上化学潜在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们的无意识作用,它是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未必通过教师。但化学教师可以自觉的设计实施化学潜在课程,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多观察,提出为什么,并能定期举办各种化学活动,学校实验室应开放,学生多动手实践,搞好学习化学的气氛,并能形成一种学校风气,一定会达到潜移默化的化学潜在课程的作用。潜在课程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应用改变了原来大家对潜在课程性质的认识,同时人们认识的转变又进一步促进了潜在课程本身的发展,使其向合理、深化的过程渐进。

潜在课程的特性表现为特色性和本然性,特色性是因为作为显性课程的计划性、政策性,所以比较容易统一,而潜在课程因为很少受外在因素的强制和约束。而潜在课程的本然性是因为潜在课程并不是通过计划和政策的硬性制定与选择,一般都实在学校生活中发生,所以认为的因素影响非常少,反而更多了一些原本的特色,这也就更加能够自然的发挥教育的作用。

三、化学潜在课程的主要功能

化学潜在课程作为潜在课程的一种,已具有潜在课程的四种功能。但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其功能突出在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两方面。化学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体现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气氛,同时创出优美的德育情境,给予学生潜移默化河耳濡目染的获得教育的环境。例如:在物质-空间层,现代化的实验设施、设备,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张贴化学家的画像、名言等,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在班级的组织-制度层,多样化和富有个性的创设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文化-心理层,良好的班风,优良的教风、学风,教师的理想、人格影响等等。化学潜在课程的美育功能,可以从物质的空间层面、班级的组织的制度层面还有文化的心理层面这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最浓厚的美育气氛,创设出最优美的教学教育情境,使学生在获得学习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怕困难、报效祖国科学精神和学习激情;营造良好的班风,优良的教风、学风,以塑造教师的理想、人格等等去激发学生的美感。

四、关于化学潜在课程的形式

化学的潜在课程从教学形式上,基本上可以分为静态的教学方式和动态教学方式两种。首先,静态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将校内或室内的化学教育称其为“静态”。通常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化学按照发生核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还有曾经的化学家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等方面都要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与评价,或者可以结合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采用适当的、灵活的穿插方法引进化学历史等教学模式。在学校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学生宿舍设置等学校物质文化中,无不包含化学教育的成分。调查表明,教师中的化学板报,校园内张贴的关于化学学术报告的广告等常变的“会讲化学的墙壁”是最佳的化学教育情境。它们能使学生置身于期间,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获得教益。再比如精神形态在化学潜在课程中的应用,主要重要包括学校(或班级)的优良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以及化学教师的举止言行等,这些精神环境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和化学科目的特色及学校成员(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管理人员)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等,它所传载的校园精神将使每一个学生受到滴水穿石的影响。其次,动态教学形式,何谓“动态”的教学方式?其实,非计划性的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就是我们所说动态教学。采用各种课外活动是开展化学教育的方便易行而且极其容易见效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化学课的课外活动的形式与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通过采用课外活动,可以使化学学习的内容较丰富、完整并且具有系统性,利用潜在课程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性,有助于巩固并加深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以及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通过课外的思考改进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起着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经常采用的化学课外活动形式,主要包括比如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化学专题报告会、化学晚会与竞赛、化学课外参观以及化学展览等。

结束语:众所周知,今天的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通过教育我们要实现培养学生具备思想合格、具有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人,同时给予学生各类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使他们各种心理特征能够得到综合的发展。知识积累和发展理性的因素对于学生学习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社会各种压力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价值评价等因素更不能忽视。因为一个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需要理智、道德以及美感来提供能量与动力的,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思想觉悟,以达到催化高尚精神境界的作用。通过在化学课程中开展潜在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为了促使学生从知、情、意、行各个方面和谐发展,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性情及个性得到和谐发展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石翠红,论潜在课程的本质[J],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M],三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8)

[3]刘龙洲,乐文革,潜在课程教学体系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2007(1)

[4]涂光辉,教育学[J],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9)

[5]蒙神,高校潜在课程的几个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诌议[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

作者:曾艳侠

潜在课程中化学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三专题复习

摘要:挖掘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这些知识内容在培育学科素养中所蕴含的功能价值。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及“宏观辫析与微观探析”为教学目标,从“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三个视角构建“离子反应”专题来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期提高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辫析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离子反应;高三专题复习;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4.018

一、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离子反应”复习专题设计思考

1.高三专题复习更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后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化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高一、高二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新授课来实现。但由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基础,能够满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需要,或者能够承载学生开展以培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任务和活动[1]。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高一、高二以课时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效果不好,提出必修课应以学科素养为主题,进行知识内容的整合、构建教学单元来进行教学。而高三学生经过了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学习,具有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给我们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整合必修与选修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专题复习提供更好的前提条件。

2.专题复习中应注重真实情景的创设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中指出,“以核心素养测试为宗旨,以真实情景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与过去的高考试题相比,最近三年真实情境的试题涵盖的学科内容更加宽泛,呈现方式更加丰富[2]。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3]。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对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专题复习应改变以往復习课单纯的知识再现加练习的处理模式,注意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人为处理的素材与原始真实的素材相比,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方面后者价值更高,在学生基础允许的前提下尽可以选用联系实际真实材料,来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其中的任务和问题也要具有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近的真实性和复杂性[4]。基于此,本文在复习专题设计上重视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但由于寻找真实的素材来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科学性的真实情景,且基于真实情景和化学知识设置一些实际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复习专题的设计上主要是精选高考试题及教材的一些情景素材或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组、改编。

3.基于核心素养的专题整体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

传统的高三第二轮复习专题一般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等这几部分来划分,这种划分方法注重了知识的横向关系,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目标是知识的习得及应试水平的提高。而本文的二轮复习专题不是以知识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是以提升化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重新挖掘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这些知识内容在培育学科素养中所蕴含的功能价值,将这些内容优化重组,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科素养的复习专题。如以往对“离子反应”的专题复习时,更多侧重于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等概念的辨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等,而本文以素养导向的复习专题把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及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原理知识融合起来,以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一核心素养作为“离子反应”专题复习的教学目标。

4.以核心素养为主题,构建结构化知识

化学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重要途径[5],化学教学内容组织,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素养的转化,而内容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6]。所以在“离子反应”复习专题中注重引导学生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利用化学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整合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构建结构化知识。离子反应是中学学习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在必修阶段中提出,在选修阶段得到拓展和深化,主要涉及到下面一些知识:(1)离子反应类型;(2)观念性知识,包含平衡观念、变化观念、量变质变观念、宏观—微观—过程—符号四重表征观念;(3)策略性知识,包含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除杂;(4)本体性知识,电解质概念、强弱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定义、离子反应条件、离子反应本质。对于必修阶段的水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教学,其关键性的知识是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等概念的建立,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除杂等问题主要是在复分解的范围内讨论。在选修模块中,离子反应拓展到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深化了离子反应学习,从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常数及反应速率等视角定性定量深入理解离子反应,体会离子反应的本质是离子的数量或种类发生改变,离子反应促进平衡移动,平衡移动是离子反应的结果,其间包含量变引起质变、不稳定物质与稳定物质相互转化的学科思想,涉及动力学及热力学问题。基于上面分析,“离子反应”的复习专题可构建如图1的知识结构。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基于上面的分析,离子反应的专题复习可以从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三个视角来进行落实“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这一化学核心素养。

1.从离子反应的视角深化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

学科的核心知识具有重要的认识方式功能,提供核心的认识角度,形成重要的认识思路和推理路径[7]。正是因为知识的这些认识功能,所以具有核心素养的发展价值。“复分解反应”是中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反应,在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中,不能只停留在有沉淀、水、气体等宏观现象的理解上,应挖掘“复分解反应”的潜在功能,拓展学生的认知角度和路径,深化学生对离子反应的理解,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在“复分解反应”高三专题复习中,可构建如图2所示的认识模型及表1的教学设计。

2.从“强弱相互转化”、“水解反应”的视角深化离子反应

在“复分解反应”视角下认识并深化离子反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强弱相互转化”、“水解反应”的视角拓展提升“离子反应”,教学设计见表2、表3。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离子反应”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的反思

1.厘清核心素养与专题复习知识关系,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复习专题的路线

在专题复习整体构思中首先应梳理、整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专题知识,画出核心素养与专题知识的概念、知识的框架图,明晰专题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与相关核心素养的关系及层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构建高三复习专题路线如图12所示。

2.多视角、多层面深化离子反应的复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离子反应”这一复习专题,是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非常好的素材。由于本专题是高三第二轮复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特点:

(1)离子反应的分类观

本专题主要按分类观从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三个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但又关联到配合物、沉淀物及氧化产物的相互转化,还涉及一些特殊的反应,如浓硫酸滴到浓盐酸中制备少量氯化氢气体,“候德榜制碱”反应、金属钠与氯化钾共熔制取金属钾等反应能进行的原理,让学生感悟提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2)凸现素养的单维度与多维度的关系

本专题的复习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突出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但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关系,如教学设计中多次引导学生从Qc与K的关系来定量讨论问题、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把硫酸钡转化碳酸钡等问题。

3.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及认知模型的构建

整个专题设计的情境材料基本上来源于课本的素材及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专题教学设计按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来展开,中间穿插氧化还原反应及配合反应,始终围绕微粒变化及平衡移动来分析,让学生感悟化学反应其实就是平衡移动的结果。为使微观问题可视化,多次采用实验探究、构建认识模型及数学模型,使整个专题复习的教学内容有组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

作为化学核心素养重要内容构成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它体现了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观察视角和思維方式。通过本复习专题的学习活动,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从宏微结合、变化与平衡的视角来分析新情境问题,希望学生能把这种素养带到以后的学习研究及生活中。

参考文献

[1][4]陈进前.化学必修课程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匹配性研究[J].化学教学,2018(5):3-8

[2]单旭峰,宋修明.真实情境的高考化学命题理论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5):1-4

[3][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3,83,70

[7]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J].教育研究,2016(9):83-92,125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三专题复习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382)研究成果。

作者:郑文昌

潜在课程中化学教育论文 篇3:

对高中化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摘要】 化学课在高中生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门集理论和实验技能于一体的学科。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我们改变原有教学方式,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即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改;新教材;经验;问题

为顺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结构框架和概念、规律等的组织方式与之前有了极大不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通过增加探究性活动以及实验在课程中占有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构建自身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兴趣。这些举措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虽然,新课改的主要受益人是学生,但是其要改变的对象却不止是学生,对教师的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更准确地说,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要多于学生。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并根据新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包括各种场景的构建,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自新课改實施开始,我们通过对理念的学习建立起了较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并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当然,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待解决,本文拟对其进行相应总结,希望能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相关措施

1.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让学生建立情感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须将知识点情景化,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完成化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界的有效链接,以此引导学生将自身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化学世界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途的广泛性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学生在借助自己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时候往往得到周围人的赞许,这可以有效提高其对自身能力的认可程度,其自信心也会极大提高。而学生自信心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学习兴趣。另外,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实现。

2.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

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高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含量,而且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对于问题的观察以及认识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其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对于问题本质的探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自我活动进行相应的引导。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指导、讲解和答疑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将教师的课堂地位定位在组织以及指导学生上。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给出特定的问题(如石油提炼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情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帮助其完成探索活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在现有知识量以及通过自身探索未能解释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高中课程中可逆性反应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跨越,对于习惯了不可逆性反应的学生而言这其中涵盖的很多信息较难理解,在对类似具有跨越性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调动所有可用资源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以免遗留难点,对后期学习产生影响。通过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在错误思路的引导下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享受自主思考、研究并获取知识的快乐。除此之外,此类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更加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从而根据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式,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3.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原有教学模式中学生多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科学现象的解释也是刻板的按照课本中讲述的内容来进行。而且,原有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考试成绩,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对题海战术的依赖性很大,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被迫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禁锢乃至扼杀。化学课作为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目,可以通过实验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而同一个实验一般需要多个学生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的是在课堂教育中采用小组讨论,组间竞争的方法。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小组内同学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换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自身问题的所在,并借助其他同学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同时,通过组间竞争,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课堂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的过程中增加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的数量,比如一些化学家的小故事,某个化学结论的来历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相关知识点处插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另外,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主体内容,学生对于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多存在一定的疑惑,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课,让学生亲手制作化学分子模型,对其立体空间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各类有机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条件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取快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构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兴趣。

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教改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打造坚实基础。因此,在新教改中对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视力度明显增加。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已经获取了较好的成果,基本实现了教育转型,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初高中衔接困难

很多同学和老师反映,新教改后对高一化学学习不适应。根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的变化不适应。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其内容的抽象性以及涉及知识面的广泛性明显提高,造成两者教学以及學习中存在跨度太低,学生很难利用原有知识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部分老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教材体制的改变,因而对课堂授课产生了影响。

其次,新课改中课时安排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实验结论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探讨自己所得结论是否正确。而高中课业压力本身极大,学生很难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对于教师而言,课时不足同样是一个困扰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新教改中必修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反映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深度以及层次,这会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产生影响,同时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冲击,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构建。

2.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之间的困惑

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教师对教辅资料已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针对原有版本教材的教学辅助资料很多,教师在使用中较为方便。而在新教改后,尚没有足够的教辅资料为教师提供帮助,因此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课本章节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新教改本身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备课占据时间太多,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对此存在诸多不满。

三、小结

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学习平台,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引导者,在化学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为学生构建场景以及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是,新教改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教材安排的不适应以及教师教辅资料较少等两个方面,相信这些问题解决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鸿,杜永权,梁永平,等.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1,32(4):13-17,23

[2]解真品.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问题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6):42

[3]郑永信.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的认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15-16

[4]辛丽红.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6):57-57

[5]徐晓利.疑惑与反思——高中化学基于新课标精神下的问题漫谈[J].新课程·中旬,2013,(6):1-1

作者:韦志敬

上一篇:团委换届工作总结推荐下一篇:4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