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论文(精选8篇)
姓名:张亚静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2012级政行班学号:***
性(sex)这个词,是从拉丁语sexus一词演变而来。其科学涵义可以简单概括为:人类的性是以生物繁衍的机能为基础,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影响和人的心理因素支配的性行为。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各种文化中,性问题对个人健康的影响比以前更为深入和广泛。而性教育是建立在性科学上关于人的心理社会发展和性发育的教学和研究,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人的性发育、性功能的生理知识,还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道德规范和性价值标准,以及与性有关的法律规范。健康的性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家庭、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应适时适量地在学生中开展性教育。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心理方面的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他们的性心理也得到发展,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他们有活跃的性感情、性思维,使他们对性问题极为敏感、好奇。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性文化以及性观念在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但也有些同学在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下,再加之其对性知识认识的不足,出现了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大学生处于“金字塔尖”,有一定的优越感,在心理上既有一般青年的共同特点,又有其特有的心理矛盾:性意识上表现出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性观念上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的矛盾;在性道德上批判性与片面性的矛盾。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青春期学习性知识,熟悉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性表面上是个人生理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人”的综合问题,它涉及到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等多个方面。大学生性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减少、防范大学生中的性过失,而且应是通过性教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提高他们在性问题上的辨别力、鉴赏力和选择力,学会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面对大学生所存在的性问题的事实和发展态势,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教育。而性道德教育作为性健康教育的核心,应该给与高度重视。良好的性道德观是提高个人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把握,升华个人人格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爱情和追求幸福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从而避免性犯罪和性错误的发生。
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应该把握好大学生发展规律以及性科学教育特点,并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坚持性教育的全面性;坚持适时、适度、适宜的原则;正面疏导,把丰富的性教育内容与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只有坚持好这几点原则,才能使进行性教育的目的更容易达到、才能让性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一、大学生性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性观念开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比起普通的人群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就是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开创者,这在性观念上也同样适用,加上受西方20世纪性观念影响,一些大学生把性看作一种自然的本能,认为只要自然、不妨害他人,就是美的,任何行为都是允许的。
笔者对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关于性行为的看法的调查,发出问卷1 200份,收回1 148份,调查结果显示,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为59%,女大学生为24.8%。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也对8所大专院校1 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对婚前同居行为的看法上,21%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56%的学生认为可以尝试;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8%的学生坚决反对。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另一抽样调查还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到今天,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开放,甚至把性道德抛之脑后,而男生比女生的性开放程度又显得更高。不过,越来越多的女生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性观念,她们认为性权利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于是失身、处女膜,不再如过去那么被注重。显然,大学生们的传统性观念正面临着挑战。
(二)大学生性行为随意
性行为是受性需求动机的驱使,围绕性欲、性吸引而表现出的能达到性满足获得性快感的行为。一方面,当今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来来往往的都是青年男女,并且环境宜人。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做出一些过度的随意的性行为,比如以寻找多个性伴侣为目的的网恋经常出现,甚至一些大学生的一夜情性行为也时有发生,最不可思议的是对这些婚前性行为,大学生们还普遍持宽容态度。更糟糕的是,他们在发生性行为时缺乏安全意识,不采用安全有效的保护措施,缺乏对性病、艾滋病的防范。性学专家根据搜狐教育频道和美国“Playboy”杂志关于中美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调查发现,“大学假期期间曾有过一夜情的中国大学生比例为33%,美国的调查数据为34%。”为了追求“一夜情”的潮流,中国的年轻人对“性”的随意性已经与西方持平。虽然该数据不能绝对说明问题,但值得重视。
不过,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随意的婚前性行为,在男女性别上和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区域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般说来,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性行为更随意,而男生比女生性行为的开放度又更大些。广东省性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指出,据调查,专家公布的2010年对广东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报告结果显示,大学期间,100个大学生中约有4—5人与2个或2个以上的伴侣发生性行为,其中男生的比例(7.8%)明显高于女生(1.8%)。在广东大学生中间,在3个月内发生过性行为的有7.7%,其中来自城市的男生比例最高,为14.3%。性行为可能导致怀孕,调查结果显示,100个大学男生中约有3人曾使他人怀孕,而1%的女大学生曾怀孕[3]。总之,从普遍意义上看,大学生的性行为确实随意。
(三)大学生性知识缺乏
性知识包括性健康、性道德、性教育、性心理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只要和性与性器官方面有关的知识都属于性知识的范围。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为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而男女大学生在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生通过网络、同性朋友交谈、交流等方面较女生获取更多的性知识,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更广泛一些;而女生则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方面较男生获取更多的性知识,获取性知识更显得慎重一些。但总体上,他们的性知识都缺乏系统性,且从学校的正规途径获取的性知识的人数比例较小。
笔者也对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性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不仅对性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了解,对异性生理特征更加缺乏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了解这些生理知识的前提下,性行为又随意发生,显然,更表明了他们性道德知识的缺乏。对中国安徽、重庆和四川地区2 64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也表明大学生对避孕、性病、艾滋病的防范措施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有具体深入的了解[4]。重庆市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嘉就说,大中专院校学生普遍缺乏性知识。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高年级正确率高于低年级,但无明显差异,说明总体上大学生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性知识教育,这些性知识当然包括性伦理知识。
马克思曾经说过:“哪一天德国工人在酒吧里谈性就和谈昨天吃过的东西一样,社会就进步了。”而中国性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大医学部医学人文系主任胡佩诚教授曾说过:“学校性教育应该从7岁开始……中国大学生的性知识水平只能打66分。”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性知识离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还很远,甚至有不少错误的认识,这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性知识的教育和引导。
二、高校性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缺少性教育课程
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性教育课程,即使有些高校开设与性有关的心理健康课,但关于性教育的部分也很少,关于性伦理教育的就更少,甚至就像许多中学的生理卫生课一样,让学生自学。中国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指出,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性教育长期缺席。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都很少涉及与性科学有关的教育,哪怕是不直接涉及性生理和性生殖的性伦理方面的教育,教师也不太愿讲,学校也有顾虑。曾参与“健康性教育进课堂”的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朱嘉铭坦言:“虽然广东的中学性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但仍有不少盲点。即使在高校,许多教师也认为性教育话题不宜拿到讲台上说,担心会影响学生学习。”去年,天津大学开设恋爱课引爆网络,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友之所以把这个话题炒得这么火,主要是因为以前大学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课程。很多学校大学课程里涉及到大学生恋爱,但是更多的学校是把它放在了大学生心理教育里面,它不是独立的一门课,是穿插到其他课里面进行讲授的。
可见,学校性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较高层次的性伦理教育更是缺乏,包括一些专业开设的伦理学课程,也没有谈到性伦理。笔者对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5.1%的学生对学校性教育或青春期教育的总体感觉“较好”,高达53.8%的学生“不满意”,而对“性伦理”,居然有46%的学生不知道,甚至没听说过。这说明,高校在对当代大学生性教育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指导。因此,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江雪说,高校开设性教育课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接受科学而系统的性教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性伦理知识。
(二)高校缺乏性教育师资
在高校,很少有专业的性教育教师,经过专门培训的同样少,而大多是一些上心理健康课或者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从事性教育,他们本身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内涵与本质及教育尺度把握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上升到性道德层面的知识就更少了,显然教育质量不高。据笔者对内江两所高等(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只有4.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性知识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可见,教师在性教育中的角色已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不仅是这种情况,即使有的学校重视性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但也经常处于尴尬的境地,李银河就说:“目前,反性教育的声音十分强大,似乎整个社会的氛围都是反性的,觉得性都是不正当的坏事,是不道德的。”[5]陈一筠也分析,面对学生的性问题,家长不知道该怎么说,学校不仅课表太满排不进去,而且更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这些困难,导致了今天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在学校教育中同样缺席[6]。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也认为,尽管我国已经逐步在学校里开展了性健康教育,但缺教师、缺教材的问题较严重[7]。武汉口区一所小学的政教处主任彭攀说:“小学性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没有医学基础,授课难度较大。”其实高校也一样,性教育的教师对这方面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们讲的时候总感觉底气不足,有些拘束。“性知识是死物,怎么教才最关键,教师要把握好教育尺度和教学方式,而这也是目前学校所缺乏的。”[8]
(三)高校存在性管理漏洞
高校已经发现了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和性行为随意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如今按相关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学校也觉得对大学生性方面的管理显得很尴尬和被动。比如,很多高校都承认校园之外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存在,高校也采取了定时检查宿舍、在宿舍楼前挂牌提示“女生宿舍、男生免进”等一系列措施,但还是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所以,据《青年时讯》资料显示,学校对于男女大学生在外租房同居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笔者调查发现,其实很多高校对这一现象也制定了相关的处理规定,但实际上,许多学校也只是有规定限制而对这种现象并没有强制性禁止,更没有把规定落到实处;再者,学校也没有从观念上引起重视,把性伦理教育用制度来强行执行。
显然,高校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管理制度是欠缺的,如缺乏健全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缺乏性伦理教育机制;欠缺对学生的行为引导;另外,学校食宿建设使学生感到不满也是大学生普遍外出租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对大学生同居有着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性教育和管理,提升大学生性道德水平
(一)开设性教育课程
二战后,西方一些国家就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了性教育课程;他们也倡导高校大胆开设相应的性知识教育课程,填补学校性教育的空白,真正发挥学校性教育的作用。而在这个性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尤其要重视学生的生理知识课程的开设,到了大学,就应该要重视学生的性伦理课程的开设了,要教育大学生在恋爱的实践中懂得负责、懂得尊重。熊丙奇就说,天津大学开设《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它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学生在学校的两性交往、如何处理好男女之间的友情、热恋、恋爱受挫,以及如何处理好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等等,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修炼。
李银河甚至认为,我们应该为大学生“好好补课”,高校应该开设性教育课程,而且要将此作为与英语、政治等同等序列的公共必修课,他同时还强调,在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同时,要使用经过专家论证的教材;并安排适当的课时,“如果不安排课程,徒有书本和教师,性教育就流产了。”[5]而笔者进一步认为,根据目前的形势,高校在开设性教育课程里,要重视性伦理内容的课时安排。
高校在设置性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开办团体咨询和案例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性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性伦理知识,使其从容接受和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在性方面做一个勇于担当,勇于负责的人,从而进一步提升性道德水平。
(二)培养性教育师资
正如前面所说,高校目前的问题是,一些没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就介入性教育,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就直接让他们登台授课显然是不妥当的。但由于性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这种现状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所以,尽快提高高校教师的性教育水平,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性教育教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此,首先,我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进行教师教育的同时,要将高校性教育作为师资培养的一项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和壮大针对性教育的培养规模,以便跟上性教育的迅速发展。而在这整个培养过程中,高校同样应该将大学生的性伦理问题和教师教育结合起来,以期今后能更好解决大学生性伦理问题。其次,提高高校教师性教育的入职门槛:从事性教育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学历层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有心理学、医学、临床学、生理学等知识外,还要有伦理学知识,尤其要掌握性伦理知识。并且,要掌握基本的适合性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再次,要加强现有高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当前,高校的性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补充数量,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改善结构,而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对现有教师进行性伦理的继续教育对解决大学生性伦理问题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提升现有教师的性教育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现实任务。如果说前两项任务是战略性的步骤,那么,这后一项任务则是十分紧迫的战术性安排。
总之,我们一定要有新的办法培养新教师,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性教育的水平,培养一批有正确思想观念、有丰富性知识储备的性教育教师。只有这样,高校性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如虎添翼,大学生的性伦理问题才能得到充分的解决。
(三)加强性方面的管理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性观念的转变,连教育部也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所以,我们也只有转变观念,适应需要,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出发,以加强管理来正确处理大学生在性方面出现的问题。首先,针对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对大学生的性教育要到位,尤其对其性伦理教育要到位,要对大学生经常性地灌输性行为的道德要求,高校就要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培养上做出合理安排和适当管理。其次,我们要建立一整套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性行为。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的生活作风做出一些管理上的规定,如清华大学就规定:“非法同居,发生不正当性行为者,给予记过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学习期间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结婚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而浙江大学规定得更具体:“男女非法同居,非法混宿,或发生不正当性行为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再次,对大学生在性方面违反规定的,要有相应的惩处力度。其实,我们从上面一些高校的规定已经看出,他们实际上是规定了一些惩处的方式,但在现实中,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规定去执行。一旦行为发生,不管是谁,学校都应该做出惩处,否则,规定就成了一纸空文。最后,学校要加强学生食宿条件的建设,减少大学生到校外租房的发生,这至少在治标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性伦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学生性观念开放,性行为随意而性知识又缺乏。这与高校在性教育课程开设不够、性教育师资培养不足和性方面的管理不到位有关。为此,应该重视性教育课程的设置,培养性教育的师资;制定一些管理条例,规范和加强高校在大学生性方面的管理,以提高大学生的性道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性伦理,性教育,性知识
参考文献
[1]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6.
[2]李.广州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出炉近半不介意贞操[N].南方日报,2008-07-24.
[3]万蜜.男生被迫性行为比例是女生两倍多[N].南方都市报,2013-07-24.
[4]许云华.大学生性知识及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视界,2012,(13):50-52.
[5]杨子龙,邱晨辉.李银河:建议大学把性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N].中国青年报,2015-05-11.
[6]刘娇.家长必须知道的性健康教育误区[N].人民日报,2010-9-30.
[7]陈海波,金振娅.警惕!艾滋病感染者越来越年轻[N].光明日报,2014-12-02.
摘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呈现出多种发展态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杭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没有开设或很少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大多数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最终得出以下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健全和完善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等。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一、研究背景
虽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就已开始倡导促进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目前也确实存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但这种教育涉及的层次不深、面不广,效果也不明显。在进入青春期后,幼儿的性生活开始向正常的终极形式转型。长期以来,在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途径单一,学生除了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很难获得较为全面与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缺失与缺位现象严重。随着新媒介化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对待性与生殖健康观念上与过去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在校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不安全性行为、未婚少女意外妊娠、堕胎、艾滋病及性病蔓延等问题也由个别现象转化为普遍现象,且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形势比过去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如何使我国大学生掌握正确和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观念,做出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选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二、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以及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是为了对与调查报告相关的重要研究及研究成果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调查之前查阅了大量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并对其整理、归纳和总结,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社会调查法调查对象为在杭三所高校,即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后剔除不合格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为83.2%。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等;第二部分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知识,包括了解途径、了解程度等;第三部分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看法,包括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获取、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接受状况,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最后,结合规范分析法,对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实现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回答了“应该是什么”和“应该如何解决”等重要问题。
三、数据分析
(一)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及来源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十分了解仅占9.62%。而又因性别与专业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在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男生在十分了解的程度上的比重比女生的比重高了4.26个百分比(见表1),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十分了解的比重达到了18.75%,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而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历史类专业、法学和哲学类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专业属性和专业课程设置有关。另外,是否恋爱似乎也与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正在或谈过恋爱的学生普遍比没谈过恋爱的学生更加了解性与生殖健康知识。
关于艾滋病等性传染疾病的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性传染疾病所了解的主要以艾滋病、梅毒为主,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于性传染疾病的种类了解的并不透彻。
由于当前大学生婚前同居和婚前性行为的现象日渐增多,使得加强大学生对避孕措施和人工流产的了解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避孕套的使用了解程度,在专业与性别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医学类专业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男生选择“了解并知道如何使用”的比重高于女生8.24个百分比。而女生“清楚知道”流产的比重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表5-1)依次是网络(89.42%)、同学朋友(66.35%)、学校(50%)、报刊书籍(44.23%)、广播电视(32.69%),家庭(17.31%)和非正规出版物(8.65%),其中男女生都以网络了解为主,男生通过非正规出版物来了解相关知识比女生所占的比重更多。(见表3)
(二)各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在调查是否接受过正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时候,约74.04%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只有25.96%人表示接受过正规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说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开展仍没有落到实处。在对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中显示,约32.69%的人表示满意但有所欠缺,约53.85%的人表示欠缺较多,进步空间很大,约10.58%的人则认为完全没有开展起来。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杭高校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已经起步,但进步的空间仍较大,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据多项选择问题的调查(见表5)显示,其中“性在今天的中国仍然被人们所回避”所占比重最高,表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的因素仍占主导地位。而学校层面,“学校方面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和“形式和内容不佳”成为主要问题,各占58.65%和55.77%。
(三)关于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心理与态度
在面对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心态上,大部分人表示很正常,完全把它当作一种生理现象,但也有少数人存在猎奇心理,觉得好玩或者害羞回避这类问题。面对教育部即将实行的将性心理教育列为大学生必修课这一规定的态度时,41.35%的人表示非常必要或必要,仅有8%的人表示不了解或无所谓。可见绝大多数在杭高校的大学生认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必修课是很有必要的。但再被问起如果所在学校开设该类课程是否会选择的问题时,61.54%的学生却选择了可能会去,15.38%和4.81%%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或视选课人数决定,仅有18.27%的学生选择一定会。由此反映出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问题上,在杭大学生的心理是矛盾与茫然的,一方面认为开设课程很有必要,但另一方面也矛盾于是否自己需要或愿意上这门课程。
在问到“所在高校对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时,“不清楚”和“比较重视”占了大半,各占44.23%和35.58%。也验证了上面所说的没有重视问题,表明了在杭高校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并且可能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造成学生对于该教育的实施不清楚。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开展的内容形式方面,被问到希望以哪种形式开展,63.46%的学生希望采取开设相关课程的方式,而27.88%的学生希望讲座的方式,但也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活动互动的方式来学习。可见,在杭高校大学生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开展是希望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引导,但也不摒弃传统开讲座的方式。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上的调查上,学生中表示“不知道”和“比较弱”占了大多数,各占53.85%和30.77%。可见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上仍存在欠缺。被调查的在杭高校中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或相关心理问题辅导的设施条件在各个高校都有所配备,52.88%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存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或者说其他特设机构)。但在问及“您去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咨询过几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97.12%的学生都表示没有去过。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认为不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存在问题自身认识不足、羞于去做辅导或不敢去做辅导的问题。因而针对这方面问题还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最后,在如何推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上(见表6),“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性观念的正确引导”所占比重最大,而“加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丰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都占了较大的比重。
四、总结
(一)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归因分析
1.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现状
从广处看,可以说,性的启发与性的教育对于今日文明社会生活的意义,要比以前任何时代为大。大学生获得性与生殖健康知识途径本应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家庭,但经过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为网络、书籍和电视等。学校和家庭教育并未起主导作用。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面临着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转变与发展。在“性禁锢”和“性解放”的双重作用以及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滞后的情况下,自然形成了各种矛盾。
2.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对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的影响
尽管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较低,但近年来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大学生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多、性生理需求的增长以及性观念的开放,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介化时代下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日趋开放和宽容,很多人不再将贞操看得很重。大学生对婚前同居行为表示可以理解,对婚前性行为表现出相当高的接受度;性行为的发生时间提前,发生率升高,安全问题堪忧。大学生处于性活跃年龄,不少大学生第1次的性交对象为普通朋友或陌生人,说明初次性行为比较随意,性观念开放,有性自由倾向,易导致性道德的偏差;高危性行为走进校园,成为性病、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因素;女生未婚先孕,多数选择人工流产。大学生不安全性行为形势十分严峻,是导致非意愿妊娠和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以上种种结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都是由于大学生在青春期教育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所导致的。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观念的措施
1.健全和完善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既包括教师队伍数量上的增多也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所以在杭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应大力引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扩大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机制,加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其次完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调查发现,在杭高校大学生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的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够涵盖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预防性病和艾滋病、异性交往以及性伦理道德的各个方面,因此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需要继续教育内容。最后,丰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应该以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同时融合多种适合学生参与的形式。继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讲座。高校可聘请相关性学或医学专家,开设系列讲座,采取公开化的讲解方式,易于大学生接受。同时也要加强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鉴于学生把书刊杂志当作获取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载体,购置相关期刊和图书资源供学生阅读,从而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这种方式获取相关性与生殖健康知识。
2.丰富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
目前我校已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但是还刚刚起步。根据选课情况来看,许多同学都很有意愿去上这样的课程。所以,为了更好的传播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知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概念、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发展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标准、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爱情、恋爱与婚姻、婚前性行为的危害、性行为与怀孕的关系、避孕措施、怀孕后的处理以及性传播疾病防治等。教育方法:除了讲授与讨论、多媒体教学和讲座外,还应考虑到男、女生的不同生理特点,文科和理科接受的信息不同,需要分组讨论,甚至个别交谈和咨询等,还需提供一些健康的有关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报刊、杂志、报刊、书籍等。总而言之,通过网络查询、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课、讲座、相关咨询,报刊杂志和书籍等多种方式,使大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系统、全面和科学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提高性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自觉规范个人性行为,走出性困惑、提高识别和抵御色情信息能力,避免未婚先孕、不安全流产,防治性传播疾病,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价值观
性道德规范是对人类的性行为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最初手段。它的重要意义是让人们知道人类的性行为不能是随意的,人类的繁衍、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需要社会对人类自身的性行为进行管束。因此当前在杭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应该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价值观为主,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和正确看待恋爱中的性,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4.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
学校性生殖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继续保持可避免感染性病、艾滋病和非意愿怀孕。应加强对大学生对大学生性伦理、道德的教育,规范他们自身性行为,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加强性病、艾滋病防范知识的教育,倡导安全性行为。在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内容中,应增加避孕知识,尤其是应该有正确使用避孕套方法的内容,这对子我国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婚前性行为难以避免而又需要保护青少年避免怀孕和预防传播疾病的情况下,对安全套使用的推广势在必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应与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英]霭理士著.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奥]弗洛伊德著.性学三论[M].徐胤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黎钰林,沈又红.当前我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4]张俊洁.对我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
[5]郭韶玲.当代大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性科学,2005(10).
[6]谭蓓蓓.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省:青岛大学,2008.
[7]杨培升.浅谈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尴尬现状成因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5(11).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人们的性观念从昔日的传统转化为今天的开放,而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和发展的青年中期,其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性和恋爱,调查大学生的性爱观并总结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应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爱观,而且有利于学校开展性爱教育。故而本文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以成都M大学为例进行调查,指出大学生性观念的大学生总体性观念、大学生恋爱观、大学生性爱观、大学生婚姻观、大学生性行为观以及大学生性现象观的情况,同时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为学校性爱教育的开始以及学生性观念的正确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性爱观念;调查分析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社会环境的多元性决定了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剧变深刻影响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性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互联网快速普及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涌入,大学生作为一个较易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且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率先将其接受,甚至付诸于行动;另一方面,从小接受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植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不能轻易摈弃。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拉锯中,如果大学生自身对“性”没有一种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便会表现出矛盾、彷徨或无所适从的状态,导致性观念混乱、迷惘,影响其自身正常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形成,更甚者,在混乱、错误性观念的指导下发生越轨行为,影响自身的前途发展和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因此本文以成都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女性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及性教育对策,从而在研究与探索性观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关于性教育问题的研究。
1.2.2实践意义
针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与性教育对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正确的掌握和解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深入的了解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性教育方法来帮助其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性观念和不正当性行为,更好的树立自我健康科学的性观念,进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形成。
具体的指导意义如下:
其一,通过开展性教育,大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性知识,全面的了解性的发展规律,从而用科学的性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会随之改变。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进行的性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较深层次掌握本质的性伦理,还可以以此作为性伦理的规范,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健康的性道德与性思想。
其二,正确的性教育可提高大学生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对于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让她们认识到性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要和高尚的情操结合起来,对性行为有所控制和约束,并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法制意识,懂得相关性的法律法规,学会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养成,还能够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当今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与进步。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性教育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性教育发展也更为科学和成熟。在全世界中,首先对青少年实施性教育而且普及的国家是瑞典。1933年,瑞典就成立性教育协会,1942年开始把性教育只是融入到全国义务教育中,1957年瑞典制定了性教育指导的条款,1970年性教育才扩展到全国范围内,1975年,几乎瑞典的所有学校都有性教育课程,订单课程内容主要是生理教育,之后才增加了性评价、性道德等内容。
Jacob(2016)对美国性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那是正是西方国家“性自由”、“性解放”时期,致使青少年群体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早期化,且这样的群体也越来越多。
Ethan(2015)对欧洲的性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指出欧洲的性观念也比较开放。在英国,大尺度的性观念使青少年群体产生性混乱感和道德沦丧感,英国傻女怀孕的几率越来越多,而且也曾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英国政府为改善这一现象,对英国中学生开展“无性之乐”运动。
Michael(2017)主要是对亚洲情况进行的研究,其指出,在亚洲,日韩两国走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前沿,由于西方“性解放”的冲击,日本青少年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活动,开始是传授性科学知识,为“纯洁教育”阶段,其后一传授性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之后日本菜开始强调性道德、性约束,重视性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韩国政府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重视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对中学以上的青少年。日韩两国的文化到的与中国比较相似,因此他们的性教育经验成为中国高校性教育的借鉴。
1.4.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术界,潘绥铭、杨蕊教授(1990)所著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追踪调查》,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规范的实证方法,在1991
年至2001
年的10
年间对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并作出了深刻的总结与分析,当属该研究领域的权威。在这次研究中,对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传媒与民间说法的夸大,造成了本科生自我判定的性观念在最近10年几乎没变。”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却远跟不上传媒和民间舆论的过分夸大的发展速度,因此使大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性观念并未变得开放。
刘达临(2007)借助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提出纯洁教育,再将性教育局限于传授知识这一方面,而是拓展到性法制教育、性道德教育以及性心理引导等方面,并对港台和国外大学生性教育方式进行介绍,但未研究本土的性教育模式,也并未形成固定的理论框架。
张玉堂(2016)认为“通过调查,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和贞操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可和宽容的态度。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所发生的这一变化,它不仅影响着校风、学风,而且还将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某些不良后果。”
刘新芝(2016)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群体的性观念开放、多元、宽容,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在性观念和性行为上带有一定的矛盾性、盲目性……
大学生的性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的。”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回顾近年来对大学生性观念所作的研究,可以将众学者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性道德丧失论。学者们通过对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研究,认为现今大学生性观念混乱、性道德逐渐丧失。学者李春杰(2017)明确指出“大学生性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第二,性观念负面影响论。第三,性观念主流健康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性观念呈日趋开放状态,但主流上是健康的。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选择大学生性观念作为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正处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婚姻问题将是其毕业后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调查大学生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观念看法的基础上,还着重调查了大学生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现象问题的观念看法,同时也对大学生对相关性亚文化的观念看法和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调查,以期全方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为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使当前各高校逐步重视并开展的性教育更有针对性、科学性、成效性,以达到规范大学生性行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美好愿景。具体的研究思路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图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前期准备
调查工具:附录即问卷《大学生性观念教育现状调查表》。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以便从中分析当前大学生性观念形成的原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性教育方法,以便于帮助成都M大学学生走出错误性观念的误区,缓解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性困惑,使她们能够从中获得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等方面的正确认知。
调查对象:大学生,即通过国家正式高考进入高校的、全日制的,学制为4年或5年,最终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此次主要调查的是,成都M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调查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份。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研究主题是性观念,而性观念是指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其中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和性文化等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如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性别角色、性与爱的关系、生育观等等。在本次研究中,将性观念具体操作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知识获取途径(性知识);第二,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恋爱观、性爱观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第三,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贞操观等);第四,对相关性亚文化的态度(性行为性产业),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大程度决定了大学生性知识的系统系、科学性和正确性。在西方国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性教育,所以,西方社会对“性”的认知较为科学和客观。
调查显示,“报刊书籍”和“电脑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影视作品”,而通过“学校教育”和“亲人交流”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最少。这充分说明我国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的非规范性和非系统性。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相对来说不够系统。
2.2.2大学生恋爱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学校园曾一度禁止学生谈恋爱,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恋爱不再是一个“禁果”,特别是2004年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允许大学生结婚后,大学恋爱更加成为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当代高校校园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不谈一场恋爱,就不算真正上过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或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如表2-1所示:
表2-1
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
组成家庭及生育后代
发展爱情
满足对方的要求
感受或其它
男生
11%
56%
5%
23%
女生
5%
78%
15%
2%
城镇
18%
61%
11%
10%
农村
15%
73%
11%
1%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生、女生还是城镇同学、农村同学大部分人都认为性行为的目的是发展爱情,只有说不风同学选择其他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目的比较单纯。当然男生与女生的选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城镇和农村同学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女生认为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目的的选择要高于男生,农村他同学选择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的目的比城镇同学要高。
2.2.3大学生性爱观
关于大学生的性观念,这里借鉴了潘绥铭、杨蕊教授在《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性与爱的关系”来考究,调查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大学生的性爱观
性别
男(60)
女(86)
合计(146)
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6.70%
9.30%
8.20%
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
45.00%
55.80%
51.40%
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40.00%
34.90%
37.00%
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
6.70%
0.00%
2.70%
最好是有性无爱
1.70%
0.00%
0.7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上表表明,占主要地位的性爱观是“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过半数(51.4%)的人都持这一观点;占第二位的性爱观是“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占37.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外“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涌入我国,并进入大学校园,但我国传统的性文化和性道德仍然主导着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这也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所提出的“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抑制作用,原始的“性本能”和“性冲动”在现实世界中被规则规范和道德伦理所禁锢。对于其余三种性爱观,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6.7%的男生认同“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而与之相对应的女生人数百分比为0;1.7%的男生认同“最好是有性无爱”,虽然比率较小,但与女生(0%)相比,仍然存在差异;而对于“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这一观念,男生认同人数占6.7%,女生认同人数占9.3%,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男女生在对爱与性的关系的看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女生重视的是心理体验,相比较而言,男生重视的则是生理体验。
2.2.4大学生婚姻观
人类婚姻的动机是复杂的、变动着的。穆勒列举了婚姻主要的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及感情,并将其重要性依时代先后顺序作了总结,其中,穆勒认为,在现代婚姻中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而在我国,传统的婚姻动机主要是传宗接代,并且一直以来婚姻都是我国社会衡量性行为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准则,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的传统认知中,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婚姻形式已由父母(长辈)指定转变为自由婚恋,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婚姻动机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关于大学生的婚姻观上面,针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这一点的看法如图2-1所示:
图2-1
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的看法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关于大学生性行为观念的调查如表2-4所示:
表2-4
大学生性行为观的调查结果
只要彼此愿意
基于爱情
只要以结婚为前提
生理需求
不道德行为
男生
25%
43%
22%
10%
0
女生
24%
66%
10%
0
0
城镇
22%
50%
20%
8%
0
农村
20%
55%
18.5
6.50%
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发展,对于这一态度城镇和农村同学的选择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选择远远小于女生,而且几乎没有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却有10%的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摘要
关键词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1.4.2国内研究现状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2.2.2大学生恋爱观
2.2.3大学生性爱观
2.2.4大学生婚姻观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2.2.6大学生性现象观
第3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大学生自身因素
3.2社会文化因素
3.3网络媒体因素
第4章
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性观念对策
4.1强化国家的政策教育责任
4.2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3加强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学习
结论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1
人生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喜怒哀乐。我已经踏入人生第20个年头了,借心理健康课的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课程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认识自我到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本文是根据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对自我的分析和一些心得体会。
这门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在课程中也能交到许多朋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可贵的是,课程的设置也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就是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有意识去做。而我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把拖延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最后开始做事。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想改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小小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们要成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我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经过心理课学习,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认识和完善自己,还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首先从认识和完善自己说起吧,我是个热情开朗,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强的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我不喜欢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的人。在集体中我比较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但是我的情绪不是特别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特别是遇到一些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会有一些情绪波动。我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我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我很注重个人原则,在不触及到原则底线时,我都比较愿意去做。在集体中我比较引人注目,对人对事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但我能很快的调整过来。
心理课上我们还做了气质分析,通过课本上的测试,我了解到我是一个多血-胆汁混合型的。通过气质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自己,因为它是最基本的心理特征,通过对气质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由于我是混合型,就拥有双重特点,应该避免粗枝大叶和感情用事等消极特点。
专业兴趣上,我比较喜欢理工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文科,其实我真的很想学地理,到了大学,文科生却不能选择地理专业。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我做过一次人格分析和职业分析,鉴于测评结果,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创新型。我认为这很符合我的专业需要。
我没有心目中特定的英雄或者偶像,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得好或者独特的地方,人无完人,也没有必要盲目崇拜,做自己,开心就好。
我有自己理想和奋斗目标,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我会持续地去追求。来大学之前我是想转商学院,考虑到我的数学和性格真的不适合,在和家人商量过后,我决定转去文学院,以后成为一名教师。因为我是一个特别恋家的人,当老师有很多假期,还可以和学生时代一样经常放假回家。特别是当家里发生一些变故以后,更加坚定了我要当老师的决心。
经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也制定了完善自我的方案:
1、经常参加户外运动,调整自己的呼吸,以此缓解学习工作压力。
2、多多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消除自己在大场合的怯场心理。
3、情绪不好时多与心理咨询老师沟通,从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不好情绪。
4、每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规律。如何检验效果与目标修正每月进行一次,要与自己的情况相辅相成,随时进行调整及修正,订立阶段小目标。更多的与外因和内因相联系。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
然后再说我学会的很多与他人的相处之道。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说出来。忍一尺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论与多少人同处,总要存心公正,一视同仁,不可特别与一两个人亲近,却与其他的人疏远。尤其不可袒护自己所爱的人,一有这种情形,势必引起别人的嫉妒,许多纠纷就因此发生了。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上司对属员,兄弟,姊妹,同学,同事,彼此中间都必须谨防这种情形。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尽量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通过上课,我变了很多,希望有机会上更多这样的课。
通过上心理健康课,我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上心理课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更知道怎样去理解父母,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多开展这样的课程。心理课给了我新的生活体验:我要常去替别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爱。
通过上心理健康课,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我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
当然,心理课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在第一次上心理课时,我很紧张,因为全宿舍就我一个人去上课,后来老师分组了。通过心理课,又认识了很多新的小伙伴,交到了新朋友。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所以我们要学习大学生心理,来让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
这一篇自我分析报告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想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吧!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我觉的有些收获。我一直觉的,我的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各种问题都涌到了面前,心理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我在这短短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发现了自己原来的心理障碍。发现问题总是比憋在心里不知道,不疏导好。我在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知道了该如何来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快乐地度过这四年时光。不过我知道我还只是学了些皮毛。我还想知道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实践性的技巧的知识。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很实用,也能和理论结合。最好多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示例来加强理解和应用。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我也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2
第一次接触心理课程是在上大一的第二个学期的时候。我想学校可能是为了减小大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压力,为我们排解心中苦闷与压力才开设了这门课程的。自认为心理还比较康健的我,听完课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和需要变更和疏导的地方。从那时开始接触心理学,同样也开始慢慢了解心理学。心理健康课为现代的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爱情观、价值观提供了条件。
认真回想一下,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问题往往会导致冲突和矛盾,而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就会演变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现代大学生都是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倍受高考的毒害。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取胜,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硬式教育,是我们缺乏生活经历,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能力,每每遇到一些问题,总不能很好的处理解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正确的疏导,以至于出现心理疾病。这只是冰山一角,广泛的说,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是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从而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各种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心理将康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摘自书籍)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将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大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的将康与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其次,心理健康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的他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使人格发展不仅能正确引导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我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心理健康能够更多的发掘学生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则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来能报效祖国的前提,也是祖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其重要!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多看些心理书籍,正确引导自己的心理发展方向,不偏道,不出轨。
4、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如果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不能解决,就应该找心理老师咨询,寻求帮助,彻底的解决心理障碍。
5、同时,我认为学校需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正确的引导学生,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不给它“水”,不给它“肥”,让他无法生根发芽!
通过大学里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和不可或缺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需要帮助的和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让大学充满健康,充满快乐和温馨的气息,远离心理问题。人大学无忧,让生活无忧!
20xx级旅专班:
喻婷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3
在还没学心理课的时候,我就对心理学有着一中莫名的感情,也说不清是怎样的感情,反正就是有一股想把它学好的冲动,甚至希望自己能够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通过几周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于自己,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忧伤时,找一些好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劳累时,美美得睡上一觉,人不过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的风霜雨血,总之就是要懂得爱自己,只有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通过学习心理课,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也考虑周到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给予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心理课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得成长着。我很感谢许倪倪老师和心理课,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多。心理学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安慰自己: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成功时,快乐时,也不要太自满,要学会居安思危。
心理课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通过上心理健康课,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就如同我们的朋友一样,我们要凡事真诚。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作真诚的事。自己有了什么错失,应当坦白承认,切不可设词遮掩;有人责备劝导你的时候,要存着谦卑感谢的心领受,切不可羞恼拒绝。与人同处不可有虚伪的客套,但总要彬彬有礼,举止中节,使人在你的动作举止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
最后这个学期的心理课也即将结束了,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我的大学生活的十二分之一过去了,想想抓住了什么,后头一看并没有太多硕果。继续努力吧,让自己做得更好!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4
很高兴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一个学期在大学心理的课题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关于如何了解自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家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大家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家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关于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
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门课程最关注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积极向上的心起了一个推动作用。
上课的教师非常有经验,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教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教师会精心挑选出一两套的心理测验给我们做,而这些心理测验都是十分专业准确的,教师会一一讲解分析,结合性格特点,生动的加上具体的典型的任务形象,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十分鼓励我们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取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在交流过程中也能交到许多朋友,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可贵的是,课程的设置也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就是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有意识去做。而我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把拖延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最后开始做事。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想改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教师课堂上的小小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首先,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师展开的活动和课堂互动中,我积极的参与到了,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
其实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令我收益匪浅,我学会了关于如何与人共处,关于如何接受爱,报答爱,关于如何谈恋爱,关于如何去爱别人。我也懂得了怎么样尊敬父母,怎么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我们做人要真诚,因为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这些道理是我看了其他的一些心理书本学会的,博大的深渊的心理知识让我懂得了: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也是什么。
在教师的讲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的一面,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的喜悦,有时会让人感觉到人性的柔情的一面,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心理课程是实现心理素质的有效形式,是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我学习心理知识的激情,活跃大家上课的气氛,我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交流中受到教益和启迪,解决了很多以前困惑的心理问题。并且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把许多错误的心里想法都一一解决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充实自己。
总的来说,通过这学期的心理课,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心理方面有了更好的理解。虽然本学期的心理课结束了,但心理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一生的。
上心理课的教师讲课有很多的特点,给我留下里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解决生活的困惑,真正的确立人生的目标。
亲爱的教师,您辛苦了,感谢您!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在通过这门心理课的学习中,让我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转变。以前总觉得在心理方面上遇到问题时,去咨询老师就觉得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心里不健康的人,说的通俗点就是会在心理上把自己当做一个病态人,所以排斥去心理咨询,但是现在,老师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去咨询心理老师真的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只是跟老师的一次心理交流而已。同时,老师的正确引导也使自己想问题不再很一根筋,明白了当你越是往一处钻牛角尖,就会无端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烦恼和郁闷。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想开点,笑一笑没什么事情大不了的。不能死抓着一点不放。就像手里的沙子,你攥的越紧,就失去的越多。看开了,好了点压力和烦恼,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同时,要消除子心理障碍,首先是自己这关要做好。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我们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让自己永远保持一个轻松的心。另外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我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如果自己开导不了自己,在要的时候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
在学习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中,我很快乐,因为每个星期都能有几节课,可以完全把自己的烦恼抛开,跟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谈论下自己的心情,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时候,也会使自己原本郁闷的心情顿时开朗,想不明白的事情也会想开了。所以,真的是很受益匪浅。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6
在接触心理学以前,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为它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所折服。心理学是十分客观的一种存在,但同样不乏应用性。也许心理学理论有些枯燥,但辅以实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深入体悟生活的感觉,所以说心理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
在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进入了“情绪负重”的时代。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也就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和态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避免出现或有效应对由上述种种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现象,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心理学教会我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的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心理年龄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现实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
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偶尔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偏强,但已经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从情绪特点考虑,我的情绪体验较为丰富,并且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十分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较为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这就是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但这也是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前进的生活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
每个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别人。心理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把自己清晰地呈现在里面。有人说心理学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只是我们所不够了解的人和事物。其实很高兴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很高兴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相信从其中得到的东西,会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7
很高兴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一个学期在大学心理的课题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了解自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门课程最关注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积极向上的心起了一个推动作用。
上课的老师非常有经验,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老师会精心挑选出一两套的心理测验给我们做,而这些心理测验都是十分专业准确的,老师会一一讲解分析,结合性格特点,生动的加上具体的典型的任务形象,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十分鼓励我们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取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在交流过程中也能交到许多朋友,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可贵的是,课程的设置也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就是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有意识去做。而我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把拖延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最后开始做事。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想改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小小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首先,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老师展开的活动和课堂互动中,我积极的参与到了,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
其实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令我收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共处,如何接受爱,报答爱,如何谈恋爱,如何去爱别人。我也懂得了怎么样尊敬父母,怎么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我们做人要真诚,因为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这些道理是我看了其他的一些心理书本学会的,博大的深渊的心理知识让我懂得了: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也是什么。
在老师的讲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的一面,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的喜悦,有时会让人感觉到人性的柔情的一面,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心理课程是实现心理素质的有效形式,是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我学习心理知识的激情,活跃大家上课的气氛,我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交流中受到教益和启迪,解决了很多以前困惑的心理问题。并且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把许多错误的心里想法都一一解决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充实自己。
总的来说,通过这学期的心理课,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心理方面有了更好的理解。虽然本学期的心理课结束了,但心理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一生的。
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有很多的特点,给我留下里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解决生活的困惑,真正的确立人生的目标。
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8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9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这一学年,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 这门课程。经过了一个学年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更好的认识当前我们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代表着人在适应周围环境过程中主观体验以及相应行为模式的水平与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它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它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以老师教授为主变为现在的以自学为主,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而且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而我则相对好一点,因为我从小就在外住宿,那可以说这方面的压力会小一点吧!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中学时代的我们感情比较单纯,思想比较单一,而大学里则多了很多利益方面的因素,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另外,还有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都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一些影响。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其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
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不是很强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我们学校的一号教学楼的心理咨询室就是为我们广大的学生设立的。当心理遭受挫折的时候,不妨去那儿咨询一下,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第六,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而生气是不应该的。
同时我们也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由于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自己周围的积极因素,使我们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个人觉得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己,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己,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广东省某高校医学、新闻、经济、法学、理工、外语等专业的学生共862名。其中男生488名,女生374名;外招生641名,内招生221名;医学类学生348名,非医学类514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进行现场匿名调查,共计23个问题,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性幻想的发生情况、对性幻想的认知程度以及性幻想的影响。问卷不记名、不存档,发放问卷前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规则和保密原则等,答毕回收问卷。
1.3 统计方法
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性幻想情况
有86.4%(745/862)的学生有过性幻想,其中男生报告率为95.3%(465/488),女生为74.9%(280/374);发生次数男生平均为3次/周,女生为1次/周。不同性别学生性幻想报告率、发生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宗教信仰、生源地(内招生、外招生)、专业(医学类、非医学类)之间的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性幻想初次发生年龄
性幻想初发年龄平均为(15.5±1.40)岁。男生平均在(14.1±1.25)岁时第一次发生性幻想,女生平均在(18.3±1.7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6.43,P<0.01)。
2.3 大学生的性幻想对象
有95.5%的男生及86.3%的女生选择异性为性幻想对象,男、女生对于性幻想对象的性别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2,P<0.01)。68.9%的男生及29.2%的女生选择自己倾慕的陌生异性作为性幻想对象,15.3%的男生及53.4%的女生选择自己的恋人作为性幻想对象,男、女生在性幻想对象的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 大学生的性幻想内容
71.5%的男生及22.4%的女生以性交作为自己的性幻想内容,而拥抱和接吻则是女生最主要的性幻想内容,分别为57.1%和52.5%;男、女生在性幻想内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性幻想的主要诱发因素
男生以看色情刊物或网页为最多的诱发因素,且多数因素都可以诱发;女生的常见诱发因素为睡梦中以及没有明确的原因。见表2。
2.6 发生性幻想后的解决方法
当发生性幻想后,30.7%的男生及66.5%的女生做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29.3%的男生及6.5%的女生会以自慰(手淫)来解决,24.1%的男生及10.8%的女生则选择与性伴侣发生性行为,男、女生在不同解决方法的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7 性幻想的认知态度
在862名被调查的学生中,83.3%的学生认为性幻想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64.1%的学生认为性幻想并非有意为之,是不期而至的本能;67.3%的学生认为对待性幻想应该顺其自然。在745名出现性幻想的学生中,5.4%的学生发生性幻想时会产生可耻感,5.6%的学生认为自己发生性幻想过于频繁。
注:5名学生没有填写此项;()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4名学生没有填写此项;()内数字为百分率/%。
2.8 性幻想对生活的影响
在745名出现性幻想的学生中,84.0%的学生认为性幻想后感到轻松、愉快,8.4%的学生性幻想后有犯罪感并感到自责和恐慌,4.1%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沉迷性幻想而无心上学。77.2%的学生认为发生了性幻想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而3.0%的学生则认为性幻想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惑。
3 讨论
调查表明,该高校大学生性幻想报告率为86.4%,高于国内石磊[3]、徐明等[4]的相关报道;男生性幻想报告率高于女生,与国内报道[3,4,5]相近;初发性幻想年龄集中在14~18岁,男生早于女生(为14岁左右)。
大学生性幻想内容复杂、对象不一。男生趋向于选择异性(倾慕的陌生异性)为性幻想对象,而女生则趋向于接受同性及异性(自己的恋人);多数男生的性幻想内容是性交,而女生则以相对温柔的拥抱和接吻为主,此结果与多数文献报道[3,5,6,7,8]相符。
性幻想后部分学生有自责、犯罪、恐慌感,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惑和影响。有12.7%的学生不认为性幻想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甚至有5.4%的学生发生性幻想时会产生可耻感,5.6%的学生认为自己发生性幻想过于频繁。8.4%的学生性幻想后觉得有犯罪感、自责和恐慌,4.1%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经常沉迷性幻想而无心上学,3.0%的学生则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性困惑。
大学生性幻想后解决方法有待正确引导,发生性幻想后,选择发生性行为和自慰的学生有较高比例。应加强如何正确缓解性冲动的方法教育,避免过于频繁地发生性幻想,让学生减少接触色情刊物或网页,减少一个人独处的机会,多与社会及朋友或家人交流。
由于性教育的滞后或空白,部分学生对这些生理、心理现象缺乏认识,总是沉浸在幻想的阴影里,导致心理压力较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甚至出现犯罪感、自责和恐慌,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生活和学习。因此,有针对性地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PLAUD JJ,BIGWOOD SJ.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sexual fanta-sy themes of college men.J Sex Marital Ther,1997,23(3):221-230.
[2]LEITENBERG H,HENNING K.Sexual fantasy.Psychol Bull,1995,117(3):469-496.
[3]石磊,马景芳,吴敏,等.郑州1259名青少年性幻想及性梦发生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35.
[4]徐明,邵佩兰.宁夏大学908名学生性幻想及性梦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54-557.
[5]李炳山,王荣德,李幼辉,等.青少年性幻想、性梦调查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9,10(3):180-181.
[6]HSUB,KLING A,KESSLER C,et.al.Gender differences in sexual fantasy and behavior in a college population:a ten-year replication.J Sex Marital Ther,1994,20(2):103-118.
[7]GLENND.Gender differences in sexual fantasy:an evolutionary analy-sis.Personal Indivi Differ,1997,22(1):27-31.
【关键词】小学生;性保护;教育
在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儿童性侵犯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专家的说明:儿童性侵犯就是指对儿童进行性行为和性剥夺,这些都是属于儿童性侵犯的行为,小学生正是属于儿童的范畴,小学生对社会还不能够拥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受到伤害及危险。
性侵犯的表现是非常多样的,其中包括了身体上的、视觉上的、环境上等种种方面,发生了性侵犯,不仅仅会对小学生造成非常大的身体上的伤害,更加会给小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心理伤害,这不仅仅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生长和发育,还能够在儿童的脑海中造成阴影,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和生活。
随着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儿童遭受性侵犯的案列也在不断增加,侵犯者大多都是成年人,而受害者大多为小学生,很多受害者因为年龄尚小,不具备识别能力,就根本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进行了侵犯,所以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少年儿童遭遇性侵犯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性自我保护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小学对性保护教育工作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对于性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所以说,在小学开展性健康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育部门也没有专门针对于性健康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大纲,各个地方和学校也缺少通用性的教材,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小学对于其相关的内容和尺度把握非常困难,并且在小学内部教育中,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对于性知识和性自我保护教育的工作开展,比如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培养以及校领导和老师在性自我保护意识及知识研究的匮乏,学校对其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等原因,都使得小学对性自我保护的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够全面。
二、小学性自我保护教育的开展
1.增强教学意识
想要能够更好的针对小学生增强其自身的性保护能力和性保护意识就要从根本上增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意识,因为小学生还是智力和心理发育不完善的儿童,所以很多事情的学习和行动都是处在模仿的阶段,所以,教师和学校更加要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时间段,针对小学生特殊的心理时期来对其进行性知识方和性自我保护意识的指导和培养,教师和学校要教导学生能够正确的保护好自己的生殖器官,要让学生尊重他人的隐私,要让学生能够做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们的事,要让学生能够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其相关的传染方法,并且要教导他们能够正确的识别各项生殖器官,能够了解性侵犯的基本行为和尝试,能够正确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相关的卫生及性知识常识,在现如今大多数的儿童性侵犯案件中,很多情况都是被侵犯的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且性权利的意识相当单薄,在受到了性侵犯之后忍气吞声,不能够果断的上报家长或老师,并且家庭和教师对儿童的性自我保护教育欠缺,学生缺乏良好的获取性知识的渠道,所以说,学校对于学生获取性自我保护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2.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性自我保护教育
在小学的1~6年级中,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变化较为明显,在小学的一、二年级中,学生的心理尚且属于儿童的心理,不能够对事物进行良好的判断,在小学的三、四年级中,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的判断身边的事物,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社交范围和独立空间,在小学的五、六年级中,学生已经基本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做事,所以说,针对鱼小学生的性自我保护教育要分段来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来进行。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是学生刚刚脱离家长和幼师独自初步接触社会的时间段,在这段时间上的性自我保护教育就要从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做起,例如要帮助学生初步的对身体的隐私部位进行了解,初步的掌握和别人交往时的自我保护技巧,对性权利的意识进行树立。学习人与人交往的特点,注意礼貌等等。
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在学校和班级已经有了自身的空间和单独活动的能力,在这个时间段要帮助学生了解性侵犯的主要特点,要让学生能够对和陌生人之间的接触有着初步的了解,自己在家的时候要注意门窗的安全,以及当自身遇到性侵犯情况时的求助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学生的独立能力就有了明显的增强,并且可能有了自己的社会活动范围,这样就要帮助学生了解性侵犯的常识,并且要掌握受到性侵犯时的自救能力,要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并且要让学生能够懂得基本都是的艾滋病知识等等。
三、总结
儿童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尤其是小学生更为明显,所以说,加强小学生性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在更大程度上的保护自己,使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参考文献:
[1]王银吉.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J]教师观点,2010(10)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毕业教育论文09-08
大学安全教育小论文10-28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06-18
大学英语教育思考论文11-01
大学数学文化教育论文11-08
大学生健康方面的论文09-07
大学生国防教育论文12-0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10-05
“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心得体会”06-30
老年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反思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