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通用8篇)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 篇1

一、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判断、简答、案例分析

二、需重点掌握的名词

传播、符号、人际沟通、选择性理解、社会性别、自我表露、组织、沟通、沟通的自然环境、大众传播、小群体沟通、性别敏感性、媒体、倾听

传播:从一般意义上说,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也是生物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

符号:所谓符号就是一种代表人的思想,意愿的通用记号或标志。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选择性理解: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作出的不同解释和结论。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加以理解时,除去客观事物的本来要素之外,一定要加入自己原有的某些因素,包括经验、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度,使得所受信息常常不等于所传信息。

社会性别:是指有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责任,也包括对男性和女性的特点、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期望。

自我表露:是指在人与人沟通过程中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给别人的行为。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

组织:是指为了一个个体不能完成的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的群体。

沟通:一般来说,沟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设定的目标,利用相互认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的过程。

沟通的自然环境:指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因素,这些因素对沟通有着相当大的制约和影响。

大众传播: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某种媒体例如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印刷和电子媒体,利用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小群体沟通:一般指二至七人组合在一起,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完成某种具体的任务和发挥大家的潜力而非正规地组织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

性别敏感性: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意识到性别的社会的或生理的差异并采取性别平等倾向的行为,称为性别敏感性。

媒体:也称媒介,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

倾听:可以理解为包括收听者和讲话者在内的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三、各章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发展传播学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2.传播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p12)

答:农业推广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村的发展。农业推广是实现农村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传播学是实现推广目标的一种手段。农业推广工作者利用传播沟通,完成农业推广工作,通过技术推动和人力资源开发来改变农民自愿行为,进而推动农村的发展变化。主要作用有以下4点:

1、获取信息,发出信息

信息的获得和发出是沟通的重要作用之一。推广人员通过与农民的沟通,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技术采纳效果。

2、分析需求,提供咨询

咨询是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农业推广机构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农民指望推广人员能够利用沟通手段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的信息。

3、讨论协商、计划决策

在工作中,农民不理解时,要利用人际沟通技巧,做耐心细致的动员工作。推广工作者利用沟通的工具与工作对象进行讨论协商,有利于最终的计划和决策的形成。

4、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这里的监测评价一方面指公开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对农村中创新传播的做法与发展策略的选择进行监督。传播媒体以及其他沟通方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开展适当的发展干预。

5、创造气氛,轻松娱乐

娱乐是人的一种需求。利用文娱活动等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和亲密的气氛,这是沟通一个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推广人员轻松幽默的谈吐,对于引起农民兴趣会起到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3.环境因素对沟通的影响及其案例。(p249?)

4.与教材中的传播模式类似的案例。

第二章思考题

1.认知选择性对传播与沟通的意义? 答:认知结构和选择性给我们以下启示:

(1)知识是通过信息加以传递的。一个人的知识是以某种结构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里,它不能够也不可能会完整地移入另外一个人的大脑。所以人们传递的是信息,而不可能将自己的整体知识传递给别人。一个人接收到的信息不一定与推广人员的预期相吻合,这是很自然的情况。从这一认识出发,更容易理解在同一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人们彼此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基础。

(2)每个人都存在着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任何人都有自己值得可以学习的东西,尤其是向那种与自己生活经历和环境不同的人学习。要想通过提高主动沟通来实现想别人学习的自觉性,前提是自己要有一种认识,即别人值得自己学习的虚心态度。这不仅使我们容易了解对方,还可以提高自我培养的定向性和主动性。

2.非言语沟通在传播沟通中的价值及运用(完)

答: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它比语言交流更常见,也更富于表达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它不仅是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补充,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一般认为,沟通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有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而非言语沟通就是一种重要的配合和补充。

非言语沟通在运用上要注意它的几个特点:

1普遍性,非言语沟通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就一般意义来讲,与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比起来,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共享性更强一些。

2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就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符号。3社会性,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社会中不同职业、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细微的规定。

4审美性,非言语沟通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对此类行为的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如果沟通的参与者意见不一致,对外在美所体现的心灵美看法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际沟通。

5规范性,这里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言语沟通产生的社会认同。一旦忽略了这种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6情境性,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只有善于将非言语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才能使非言语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3.怎样才能做好组织沟通中的下情上达?(完)

答:组织沟通是组织内部成员间和组织与其他群体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组织沟通的目的在于稳定组织成员,应付外部环境,维持组织生命。

下情上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信息流由被领导到领导,由下级到上级。这在正式沟通中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汇报,或者下级力图影响上级决策的行为。在沟通形式中,领导需要鼓励下级与自己自由的交流,因为这是做好自上而下控制的保证。即使这样,下级往往还是很谨慎,因为领导有晋升、涨工资或任免的权利。被领导者恐怕哪句话说错了影响自己的个人利益。

为了及时而准确的了解下情,领导者需要鼓励参与性和自下而上的信息流。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要建立和发展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彼此信任感,使群众敢于直言自己的意见。

4.如何克服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完)

答:人际沟通的障碍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沟通者不经意中存在的缺点;另一种是有意识地不良沟通策略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形成两种沟通类型:控制型和理解型。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控制型沟通的问题,提倡理解型。

关于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提高沟通水平的几点建议: 1说话时尽量应用清楚简练的语言 2做到言行一致

3利用非语言行为强化语言表达效果 4交流要坦诚

5注意倾听,不要强加于人

6注意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锻炼换位思考的能力 7培养自己对对方的兴趣感 8尊重别人

9不要装腔作势,沟通中不要演戏

第三章思考题

1.大众传播媒介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未完)

答:大众传播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某种媒体(媒介)例如文字、电波、电影、电脑、网络等印刷和电子媒体,利用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媒体(媒介)主要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在这里大众传播媒体主要指在农村中所具备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手段。

农村发展工作者要将农业信息快速有效大范围的传播出去,就需要根据传播目标、信息内容、受众、环境选择合适的媒体及使用方案。

1电视教材,是用图像和声音呈现教学内容,通常有:讲座型,主持型,对话讨论型,展示型和游戏表演型。

2录音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设计、编制的听觉教材。

3试听辅助设备的应用,包括电影、录像、电视、幻灯、投影、黑板、实物、模型、教学书、书写纸、卡片、展示板、标语广告等。内容决定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视听媒体。

4广播和电视的应用,2.网络传播在我国的现状及未来。(未完)答:一般来说,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第四章思考题

1.如何克服沟通中倾听的障碍,达到有效沟通。(完)

答:倾听可以分为有效的倾听和无效的倾听。无效的倾听等于耗费能量。有效的倾听是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发展工作者或者职业沟通者必备的素质。

影响有效倾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生理上存在着先天的缺陷是导致不能有效倾听的一个明显原因,如听觉器官灵敏度的差异。还如讲话人的速度与倾听的自然速度不协调等。

2心理因素:主要指倾听者当时的心理压力、成见、兴趣等造成的影响。从心理上讲,人们喜欢听奉承的话,不喜欢听批评,这是一种严重的倾听障碍。

3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特定情景的影响的制约。包括噪音、光线、温度、距离等都会影响人的注意力。

4倾听偏好和习惯:如内容偏好、行为偏好、对人的偏好、时间偏好等。习惯倾向包括任意打断别人;无任何回应;没有倾听的表达,合着眼睛或环顾四周;提前预想内容结果。

提高有效倾听的途径:

1准备倾听:布置幽雅安静的环境;预先了解谈话者背景和谈话内容;稳定情绪。

2保持倾听:离讲话者较近并集中注意力;眼睛注意讲话者表情;避免打扰举动;利用非言语符号与谈话者沟通;不轻易打断谈话。

3控制倾听:重复重要观点;总结阶段思想内容;要求举例的提问;控制对方激动情绪;提示跑题情况。4倾听中分析:通过侧面提问了解对方偏见;捕捉词句的多种含义;注意非言语符号提供的信息。

四、关于案例分析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 篇2

1 完善教学体系

该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补充农业传播研究工作者近年来研究和教学经验, 建立和完善知识模块式教学体系, 按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大模块进行教学, 构建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系统知识, 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环节紧密、逻辑性和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学体系。

2 创新教学内容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改变, 农业传播的概念、策略和方法随之改变, 所以,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该课程教学面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作物、养殖、园艺、植物保护、林业、设施农业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 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 在教学实施过程对此做出了相应安排, 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 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 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 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当前,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新兴学科和领域层出不穷,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学科在这一环境下产生、发展与完善, 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交叉和融合, 不断吸收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 博采众长, 充实和完善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学科基础, 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 把国内外的先进农业传播经验作为课程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3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 就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而言, 除了常用的理论讲授法外, 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法的效果比较理想。

3.1 参与式教学法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 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 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1]。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的,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增加师生互动, 在师生相互交流和理解中提高教学质量。所谓的参与, 不仅仅是上课提问, 还有很多参与模式和方法;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上, 还要注重课下的交流, 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 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等。采用情景设定、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最突出的技术是数字化和多媒体, 它们使网络传播的内容从数量到速度再到形式, 都体现着新媒体所特有的优势[2]。在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 可以借助新媒介, 给学生更多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在教学中, 有目的组织学生建立学习“课程”群, 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将学习问题上传到网站, 进而展开积极讨论。在“课程”群中,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人都可能被关注, 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群关注每一位学生, 这一过程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参与性与时效性。

3.2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仿真法, 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等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一理论或观点适当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明确的结论,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农民行为特征时, 通过分析农民在整地、播种、施药等农业管理环节中存在的“农村活不用学, 人家咋着咱咋着”行为方式, 让同学们总结出农民的趋同性、随意性的行为特征, 从而克服了单纯理论讲解抽象、枯燥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感性的、生动的真实案例来理解、验证所学的农业传播理论、方法和技能, 课堂也变得生动活跃。但这种教学方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 还要在生产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4 注重实践教学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学生需要接触实践以训练自己的思维素质和基本技能。而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建立实践基地, 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开展实践创新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积极与相关的电视台、报社、农业网站、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 任课教师应走入实践, 参与传播活动。教师通过传播活动中, 能够及时掌握前沿的行业动态, 积累生动的教学案例, 丰富宝贵的实践阅历, 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第三,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播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传播学内容, 带领学生到农业传媒机构进行短期实习,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农业信息生产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事物, 例如在讲授网络传播中的网站发展时, 鼓励学生尝试开办一个以传播农业信息为主的网站, 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选拔和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学人才。

5 优化考核方式

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注重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结合程度, 考核学生对农业传播现象、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否真正有所提高, 针对传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创造性性地解决, 能否在传播活动中自觉遵循和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等。因此, 考核的方式应该围绕这样的考核目标来选择。所以, 在考核中应遵循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可针对一项成果要求学生对传播策略进行设计;也可以针对一项农业信息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 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6 结语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只有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为此, 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改革,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重视参与式和案例式教育研究,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的传播实践中, 培养和锻炼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人才。

摘要:针对“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构建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赵洪亮, 刘恩才, 侯立白, 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2) :207-210.

[2]杨晓茹.网络时代《传播学》课程教学方法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0 (5) :121-123.

农业技术传播中的知识沟现象分析 篇3

关键词: 知识沟;农业技术传播;传播路径;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6-01

一、农业技术传播的理论基础

知识沟理论是由蒂奇纳、多诺霍以及奥里恩1970年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文中提出的,定义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扩大而不是缩小”。他们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可能导致知识沟产生的因素。1.不同的人在传播技能上是有差距的。2.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只知识背景等方面也存在差距。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相关社会关系。4.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发挥作用。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的。知识沟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知识沟理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二、农业技术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主体缺失。

农村具有最大接触率传播渠道的电视媒介有边缘化农民的倾向,因为电视内容整天充斥着大城市消费精英所需要的美容美体,旅游,小汽车,房地产等,甚至对高档产品的介绍和推销。这些节目泛滥,本质上都是为社会上的强势集团所服务,因为强势集团具有消费和潜在消费此产品和信息的能力,媒体就为了金钱收益而漠视了贫穷农民的存在。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媒体不重视农民,一方面物质缺乏,另一方面信息缺乏,造成了农民朋友的双重贫困。

(二)客体不强。

绝大部分农村人在闲暇时间选择看电视来接受信息,但是虽然电视是最大的信息知识传播路径,却没有发挥它作为农民接受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路径的功能,在农民的潜意识当中并没有主动接受寻找农业技术知识。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加上自身的条件的制约,逐渐在社会中丧失优势,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农民朋友缺乏主动性,表现在不会积极寻找收看农业科技节目。

(三)渠道不畅。

众所周知,上网必须靠网络畅通,而网线的铺设数量不够,还有网线铺设质量不高,导致农村农民使用电脑获取农业技术知识受到影响。同时,农业科技推广站中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低,待遇奖励社会保障制度不理想,他们的工资普遍低于一个月1000元,奖惩赏罚不分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这点看出了农业科技推广站的资金投入是很严重缺乏的。

三、农业技术传播路径的优化策略

(一)针对传播主体的优化策略。

传播主体应该重视农民群体,农民是农村农业技术传播渠道的终端接收者,也是农业技术传播的服务对象,农村农业技术传播主体应该对农民十分重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应该了解农业是国民基础行业,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也關系到现代农业的实现,没有做好三农的工作,特别是农业技术传播工作就没有尽到一个农业技术传播者的义务。对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传播媒体不能只重视城市市民的需要和收视习惯,更不能偏重于城市节目的制作,因农民在城市节目中不能获得收益,与自己生活不沾边,媒体所做节目给大众看,必须重视农民特别是农村农业技术传播。

(二)针对传播客体的优化策略。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技术传播客体实际就是指农村农业技术传播的受众——农民。必须尽快的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宣传提高农民朋友的各个方面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包括普通基础知识和专门的农村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除了开设这些教育之外,还应该设立种养大户点对点的指导和培训,由于农村中的种养大户还不多,可以设立专门指导种养大户技术知识的人员和小机构,以适应种养大户带动其它农民的发展。对一些不识字的农民成立扫盲班,集中对不识字的农民进行识字教育。

2.农民应该分类培训。主张农民培训应该分类进行,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把农民分为农村一般劳动力,农业大户,回乡创业人员,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等培训对象,并采取分类培训的方法,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要区别培训经营型农民和农业生产型农民,区别培训农业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等。每一类对象的需求和特点是不同的,不能对培训对象“一刀切”,否则教育资源就被浪费了。培训班可以分类型和层次以适应农民的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的科学素养。因为每个农民的文化学历都是不一样的。

(三)加强农业技术传播的投入和重视。

提高政府的重视度,大力宣传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经济预算中应该有农业技术传播经费的项目,把它纳入预算,它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应该提供资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动其它农民加入到产业园区中工作和学习。在农业推广站的建设中政府更要引导发展,进行资金补贴,提高农业技术员的工资奖金提成,在农村形成有线电视网,并请专人维护好有线电视网信号的接受。在大众传媒领域,政府应该和各相关组织和人员连接好,设立多个农业科技频道,对该频道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延长农业科技的播放时间,制作优质的节目等。

参考文献:

[1]杨孟尧.“知沟”理论与知识占有差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2]常昌富,李依倩,关世杰等.《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34.

[3]黎作凤.《科技兴农关键是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农业科技管理》,1997.5:32-34.

[4]刘玉红.从信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城乡信息鸿沟的弥合[J].新世纪图书馆,2006(3).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网络技术 篇4

学 院:动物医学院 班 级:09级动物医学一班 姓 名: 王亚楠 学 号:200940307122 课程论文题目: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课程名称:网络技术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0年 05月 03日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学 生:王亚楠

(动物医学院09级动医一班,学号200940307122

摘 要:

网络教学的发展空间巨大,对于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路以及一些主要应用技术,对构架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网络教学;Client/Server结构;Web数据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

教学这一新概念也应运而生。作为现代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医学,医学教育的传统行为模式必将受到来自这一新生事物的冲击。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医学信息资源,对现代医学教学的改革及发展,全面提高医学教学水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为医学教育服务,是目前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字解剖学:有关解剖教学的网络资源,通过常用的浏览器即可进行浏览,不需要特殊的浏览器插件。用鼠标点击图像的某一部分,即可显示此部分的解剖名称及进行测试,是有关解剖图像的综合数据库资源。②哈佛大学的网络大脑解剖图谱:对神经病学的临床及教学有较大的帮助。所收集的图像质量很高,导航系统完善,但由于使用了较多的JAVA程序,程序运行较慢。

(二)医学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资源

医学教学中的网络CAI课件,不但具有界面友好、交互性强、容纳性好等普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同时还适应网络的传输要求,其文件尽量短小。CAI往往由大学及公司资助完成,作为课程的辅助教学,大部分在当地的局域网使用,但目前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部分CAI课件也上网使用,或通过网络下载使用。现在基于WWW浏览器、跨平台的网络CAI课件在网络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提供的医学CAI课件的种类越来越多,极大推动CAI的网络应用。

二、网络上提供医学CAI的节点

(一)医学临床病例教学:免费注册后使用。收集了许多临床病例,使用了较多的JAVASCRIPT语言进行程序的编写,课件的交互性强。

(二)内科临床病例教学:主要提供内科病例的临床教学。

(三)放射医学的临床教学:放射医学的教学涉及大量的图片,多媒体辅助医学影像的教学是CAI应用的重点。网络上与医学图像教学有关的医学节点主要有哈佛大学的儿科放射医学病例教学;华盛顿大学的放射科特殊病例的教学。

(四)病理学的临床教学:病理学的教学涉及大量的病理切片,多媒体教学对病理学的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三、多媒体、CAI课件等网络资源对网络设备、软件配置等有较高的要求

多媒体、CAI课件等网络资源对网络设备、软件配置等有较高的要求,而基于文本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其它的INTERNET服务方式获得,如FTP、TELNET等,它们应用的历史比WWW要长的多。TELNET、FTP服务器的设置也较WWW服务器要简单许多,对用户的硬件配置要求也低许多。但目前大部分基于文本的教学资源仍然以WWW方式使用,主要提供有关的课程教学信息。

四、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应用Web的开放式技术,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学支撑平台的基本目标就是为网络教学提供一种交互、开放、易用的环境,为开发应用网上教学资源提供丰富高效的技术手段及其软件工具。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应用平台的开发设计必须突出坚持教学内容与技术手段相结合以内容为主的主体性要求;最大限度地适应于各种软硬件环境,适用于不同水平用户群的通用性要求;以尽可能低廉的投入而获得尽可能高效的教学效益的经济性要求。目前的网络教学系统,一般是在局域网上建立Web教学站点,教学内容以Web页面的课件形式出现在站点中。用户通过访问站点中的课件页面来实现网上教学。在总体结构上是趋于采用三层C/S结构:各类教学资源在服务器一端,采取中心数据库(例如:MSSQL Server)统一存放和组织,用户在客户机一端,无须任何配置工作,只须使用浏览器向Web服务器代理提出访问请求,服务器审核后通过中间控件与后台数据库链接,把请求服务的教学内容以Web页面形式通过浏览器反馈给用户。一个完整的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是专门为基于双向多媒体通信网络的远程教学而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

五、网络教学应用技术

三层C/S(Client/Server)结构发布技术 运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实现Web发布已经非常简单,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减少网络流量、防止客户端肥大、易于数据更新、易于实现系统间的连接。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应该采用三层C/S分布式计算结构的Web发布技术,形成基于Web数据库应用下的WWW教学环境。

三层C/S结构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分为三部分:客户、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结构如图1(略)所示。(一/客户:通常实现用户界面,它提供了一个可视化接口,用来显示信息和收集数据,它只与应用服务器打交道。

(二)应用服务器:通常实现应用逻辑,是连接客户与数据库服务器的桥梁。它响应用户发来的请求执行某种业务任务,并与数据库服务器打交道。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层的组件通常可分为两个以上 的层次,因此这种结构也被称为多层次结构。③数据库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更新以及管理,并响应应用服务器的数据请求。它的物理实现可以在某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也可以是多个异种数据库的集合,这种数据库可以驻留在多种平台上。

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静态或动态的Web页面,接受多媒体教学信息,尤其是以大量的交互式动态页面为主要内容。创建动态页面需要以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由于HTML只能开发简单的教学资源,对于大量的、可以重复使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利用中间件与Web服务器建立快速连接,根据用户请求灵活组织内容形成动态页面。所有涉及Web数据库的连接访问都可采用HTML的表单技术及ASP、API和DTC组件简便地实现。

六、结束语

网络教学的发展空间巨大,对于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路以及一些主要应用技术,对构架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建立一个先进的网络教学系统,就必须不断的跟踪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先进技术来建设网络教学系统,这才是网络教育发展的最终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策略论文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 篇6

【关键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57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学术论文,及时反映学科领域前沿以及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学报》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农业核心期刊,先后被CSCD、CABI等国内外权威文献检索机构收录[1]。网络传播以其高效、快捷、易获取、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对纸质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之对应的是高校学术期刊生存发展模式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在世界媒体大融合的大环境下,网络获取文献材料已日渐成为科研工作者及其他需求者获取学术资料、了解最新科研动态的主要方式,带动期刊网络阅读率保持高速增长[3]。因此高校学报急要借助网络传播这一强大媒介,促进纸质版杂志的传播,达到双线丰收的目的,才能使自身在高校学报残酷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4]。本文通过对《学报》在“十二五”期间网络传播情况的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提升《学报》自身影响力,明确发展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

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5],主要选取以下五个方面作为《学报》网络传播趋势明细情况的统计内容,即传播趋势、读者地域、读者所属单位、被访文献所属学科、文献访问量区段划分等等。上述内容以2011年1月-2015年12月的统计数据为基数,数据更新时间为2016年,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计算,来源地域通过追踪读者IP所属地域实现。检索时间为2017年1月19日。

二、网络传播情况统计与分析

2.1传播趋势分析

传播趋势分析主要反映的是网络传播趋势变化情况。下载量和浏览量是反映网络传播范围的主要指标。下载量是指在统计时间内期刊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的原文在网络上被下载的次数;浏览量是指在统计时间内期刊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的文章在网络上被浏览的次数[6]。这两项之和即为同期的网络访问量。《学报》2011年-2015年累计网络下载量为530621次,累计网络浏览量为533561次;其中,2014年下载量最高,达115717次,2011年浏览量最高,达137942次;2013年3月网络下载量最高,达12878次,2015年3月网络浏览量最高,达15994次,分别为历史月最高下载量和浏览量。“十二五”期间,《学报》传播趋势变化呈“升—降—升”的波动式变化趋势,总体上读者对《学报》网络传播关注度呈增长趋势。

2.2读者来源区域分布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下载和浏览该期刊的读者在其所属地区上的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文献在哪些区域读者较多,传播较为充分;哪些区域读者较少,传播比较落后的地.12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博士论谈区,以及文献在国外传播的情况。“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学报》网络访问用户主要集中在亚洲,但是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的读者分布,其中还包括一些未划分的地区,用户浏览所属地区遍布31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来源的用户为主,下载量为477218次,占用户下载总量的89.87%;浏览量为478043次,占用户浏览总量的89.65%。其次是未划分地区,用户下载量为50800次,占用户下载总量的9.57%;浏览量为52905次,占用户浏览总量的9.92%。国内用户访问量排在第一位的是黑龙江,第二位是北京,紧随其后的是江苏、广东、山东。《学报》网络用户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其中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等五个省份的访问量占《学报》读者的50%以上,发现这些地区也是《学报》作者的主要来源地。

2.3读者所属单位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下载和浏览文章的读者所属单位分布情况。通过该指标可以了解期刊主要读者的单位情况,以及潜在读者分布情况。网络访问用户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各高等院校图书馆。以下载频次计,2011年-2015年期间《学报》网络访问机构用户除排名第2的是“未分配”机构用户外,排名前8名的其余网络访问机构用户均是各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中排名第一的为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其他6个单位均是与农业相关的院校,且地域分布较广。可见,《学报》的网络用户虽然来源地区相对集中,但是所在单位分散,读者分布范围广泛,影响力波及的区域比较大,没有形成特别集中的单位优势。

2.4被访文献所属学科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文献按学科归类后的各学科被读者下载和浏览的情况。有助于了解刊物在传播方面的优势学科。依托这些学科,创办高水平刊物。在被访文献所属学科分布方面,网络用户对《学报》的访问以农业科技及基础科学为主,下载量分别占总量的58.15%和15.94%;浏览量分别占总量的59.48%和15.59%。可见,《学报》作为一份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农业科技占主导地位。农业科技的访问又以农作物最为突出,其次是园艺和畜牧与动物医学,这三类学科合计访问量占总访问量的一半以上。充分表明这三类学科是受读者关注度高的学科,是优势学科,具有较强的出版价值,应重点关注。《学报》应大力加强这几方面的稿件质量把关,发展更多的学科关注点。

2.5文献访问量区段划分分布分析

该指标主要反映文献按被访问次数归类后的文献分布情况。有助于了解刊物所发表文献中最受用户关注的文献情况,此类文献具有较强的出版价值,较高的被引用可能。“十二五”期间,学报累计发表文献量为5762篇,在国内没有被下载和浏览的论文均为74篇,只占到发文总量的1.28%。论文下载量介于10-50次之间的论文最多,为1995篇,占总发文量的34.62%;浏览量介于10-50次的论文最多,达到2150篇,占发文总量的37.31%。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传统模式下的纸质出版,与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网络传播相比,已无任何优势,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极大,所以学术期刊在进行科学传播、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同时,也应当借助网络传播这一强大的新型媒介,形成纸介质期刊传播与网络期刊传播共同发展的态势[7]。质量和影响力是《学报》生存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更应顺应时代潮流,时刻关注期刊的网络传播情况,如期刊的选题策划、影响因子、刊期、出版时滞等,密切关注热点前沿话题,积极组稿,同时不断缩短刊期,充分利用优先出版,丰富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获得高下载量和浏览量,为期刊的高被引量奠定基础,使《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在期刊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 篇7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概述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 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首先制定通识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 , 然后面向相关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 设立专业平台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 根据就业岗位的不同要求, 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最后根据动态的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并进行与就业岗位相对应的顶岗实习。

二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为了构建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 结合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构建思路如下:

1. 开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需求调研

依托上海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走访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研究论证、确定面向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职业岗位。

2. 分析基于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面向农业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引入职业标准, 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研究剖析各职业岗位对应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归纳整合形成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所需的工作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 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构建“校企共建, 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 制定各课程模块教学要求标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通过职业能力分解优化教学内容。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开发标准化课程。

三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过企业走访、专家座谈、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网络资料收集等手段, 就相关行业企业对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相关企业对应用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还相当大, 且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 面向应用型层面的主要有如下四类人才需求: (1) 农业信息管理人才。主要从事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包括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分析, 农业数据库管理等工作。 (2) 农业应用系统开发人才。主要从事涉农软件项目的开发规划、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 (3) 现代农业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工程项目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农业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 (4) 农业信息技术 (产品) 推广 (销售) 人才。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环节, 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推广, 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 特别是围绕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 从事一些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置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都需要的若干种专业能力, 从而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我们对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中提到的四类工作领域, 分析工作过程得出典型工作任务, 并对每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详细描述, 结果见上表。

3. 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进一步的归纳与选择, 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 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 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研讨, 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最终构建“校企共建, 理实一体”模块化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见下图) 。农业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 (通识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和综合能力实践培养 (顶岗实习) 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以单项专业技能训练为主, 综合能力实践培养则以校内综合项目或企业项目为载体, 将所学过的单项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横向由农业信息管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农业自动化管理三个方向构成,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

四总结

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 面向职业岗位群, 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该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 该体系的实施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了解行业需求, 具备模块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增强了教师参与行业联系、技能提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

摘要:先进而又完善的课程体系, 不仅着力于学生的眼前发展, 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构建具备操作性、实践性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可为广大高职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课程提供理论指导, 促进该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此外, 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农业信息技术,能力模块

参考文献

[1]梁国浚、刘德强.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6 (4)

[2]周元春.基于BAG法的教学设计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8) :110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传播 农业电视频道 农民致富

G220

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指以电视为媒介,通过农业电视节目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传播的媒介是电视,传播的内容是各类涉农信息。农民是农业信息电视传播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受众。虽然现在农民的消费水平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和城市相比还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水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政策的扶持外,还需要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帮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电视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帮助农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农业电视节目传播的农业信息来帮助农民提升自己素质,提高种植、养殖和经营水平,帮助农民更快、更好的发家致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力发展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受众

中国改革的历程先在农村起步,在农村突破,改革推动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各种民生工程的大力投入,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民在饮食、住房、行路、家庭用品等方面的变化。

第一是住房的变化。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农村的住房不再是土胚。绝大多数的农民都住上了新房,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都住上了楼房。现在的农村住房不再仅仅考虑实用性,还更加注重美观。这不仅体现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从侧面反映出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

第二是交通的变化。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现在的农村大部分都铺上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农民再也不用“趟泥”了。过去去农村,晴天的时候一身土,下雨的时候一身泥。现在好了,农村通了水泥路,不仅农产品好卖了,而且所需的生活物资也更容易购进了,农民也越来越富裕。

第三是饮食方面。以前在农村,平时都不舍得吃鱼吃肉,等到过年或者来了重要的客人的时候才能吃顿好的改善一下生活。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历了从“没得吃”到“大鱼大肉”再到现在的“搭配饮食”,开始注重清淡、富含营养的饮食习惯。

第四是家庭用品的变化。近年来,在政府的补贴下,农民家庭用品不断升级,从过去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到现在摩托车、手机、热水器、太阳能、液晶电视、空调、电脑、汽车等商品,档次越来越高。

二、农业信息电视传播对农民受众的影响

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为“三农”服务的,它是沟通政府和农民受众的有力手段。农民可以通过它实现舆论传达,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创收、提高自我、了解世界。同时农业信息电视传播可以双向传达信息,让社会更好地认识农村。

1.选择农业电视节目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手段的必要性

一是满足农民现代化发展的渴望。“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让它成为现代化的主题,就必须要实现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技能现代化” 。[1]想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农业信息的传播。所以农民就需要一种有力的媒介來传播农业信息。

二是符合农民的媒介接触习惯。农民受众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媒介选择更多的是选择方便、易懂的媒介方式。相对于报纸和广播来说,电视媒介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声画并茂,直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些都是报纸和广播没法比的。

2.农业信息电视传播的重要性

一是确保农业信息的及时送达,促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党和国家实现经济结构一元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步。农业信息电视传播是以农民为主要受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报道农村改革的现状,传递农业政策信息,帮助农民致富。

二是帮助农民形成现代性意识,培养新型农民。我国乡村是个独立的乡土社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一块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封闭经济,传统意识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小农经济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必将和逐渐形成的现代性意识形成碰撞”[2]。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媒体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成为必然。这就使得各电视台为了寻找出路,开始改变旧发展策略。从我国的电视的内容上来看,内容多是都市题材,涉农的节目很少。现在市民化媒体的竞争空前激烈,各电视台都在寻找新的受众群体。从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四岁以上电视观众人数已经达到12多亿人,农村占55.31%,而且电视还是在农村普及率最广,影响最深的媒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缑博等人[3]的调查显示农民受众在获取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的渠道中,选择电视媒介作为渠道的分别为65.5%和54%。我国要从二元结构转换为一元结构,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必然离不开信息。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文化消费在农民生活中的比例肯定越来越高,再加上农民人口基数大,现在对农电视的节目和频道又少,这无疑成为了电视传媒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黄红东,夏家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现代观念的培育[N].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8(1).

[2]丁福兴.中国农民现代性的自觉与培育[J].农村经济,2011,(3):36-40.

上一篇:元旦晚会开场白结束语下一篇:祝福朋友父亲节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