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在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代理关系中将导致审计质量不能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客观需求。如何避免委托公司与代理事务所合谋舞弊是审计研究领域极为关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论文 篇1: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对财报质量和审计费用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提供的无论审计服务还是非审计服务,都需要经过审计委员会的批准,而且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的会计事项也需要及时的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受到美国关于审计委员会制度方面举措的影响,我国也紧跟其后的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并由中国证监会宣布在未来的3-5年内在我国也设立这样的制度(张为国、沈振宇2003)。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许多重大的改革致力于提高审计委员会的效率。然而,审计委员会是否能对财务报表进行实质上的监督仍然广受争议。关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相关研究,现存的文献主要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目的、职责、有效性和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審计委员会设立目的

国外在很早之前就开始重视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治理效率问题,经过这几年学术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发展,这个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晰,相关的制度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对于审计委员会制度学者们首先讨论的是设立动机问题,即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司自愿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决策。Marrian(1988)在其一份关于英国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只是受到别的公司的影响而已,换言之,Marrian认为审计委员会在公司内部只是一个装点门面的饰品。但Adams(1997)运用新西兰保险公司的数据资料,分析影响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因素,结果发现样本公司规模越大、面临的财务风险越高、监督成本越高的情况下越有动机设置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文献数量有限且观点不一。杨忠莲、徐振旦(2004)利用200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审计委员会设立目的影响因素,在选取的十个变量中他们发现,我国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动机和初衷与国外的并不一致,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动机,大股东、企业规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质量与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关系都不显著,结果只有董事会人数和外部独立董事的比例显著。因此作者推测我国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动机也许只是独董这些外力推动下的结果。夏文贤(2007)以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为视角,认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实现绝对控股时,为了便于侵占小股东利益,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意愿明显下降。王咏梅、任飞(2011)利用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并根据控制权的不同进行样本分类(如国企、私企、央企),研究这些不同企业性质的样本公司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动机是否一致,有无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国家控制的企业相比于私企来说,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意愿更加的强烈,并且相比于直接控股的国有企业,政府间接控股的国企更愿意设立审计委员会。

二、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审计委员会的设计动机决定了审计委员会的相关职责范围。简言之,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大致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方面。对内,审计委员会一方面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生成过程的各个部分进行监督检查,包括与报告生成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制度与环境,并将工作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向董事会进行反馈和报告(Zahra and Pearce,1989);对外,审计委员会负责与外部审计师直接沟通关于公司审计的相关事宜,并对外部审计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在某种程度上了遏制了管理层与外部审计师进行串通欺骗公司所有者的事件发生(Rittenberg andNair,1993a)。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学术界还是实务界亦或是政策制定者对于审计委员的 职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审计委员会如何更好的完成其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监督职责的讨论仍然是这个领域的主旋律。

三、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在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讨论,各方力量并未形成一种合力,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即使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也无法确保其在履行上文提到的职责方面的有效性。实务中也不乏即使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同样出现财报舞弊事件的公司的案例。尽管有许多的相关机构例如SEC、NYSE等对于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持赞成的态度,但是没有一套统一清晰的操作指南,这种制度安排想要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并不能完全的打消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财报的真实可靠性方面的疑虑。Kalbers and Fogarty(1993)认为审计委员会要想有效的发挥其职能,必须考虑其成员的相关教育背景、专业技能、任职资格、薪酬和地位等。如若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不具备相关的资格要求,不懂得具体财务报告生成过程中相关会计问题的操作流程和运行规则,而只是简单粗暴的对董事会的相关行为进行行政管理阻碍,那么审计委员会也将难以达到其预期的公司治理的效果。这一个阶段的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能有效的发挥公司治理的效应,有无一个统一的可以参考的标准?后续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四、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费用影响

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角度来看,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结论显示具有财务专长的审计委员会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是成正相关关系的。Krishnan and Visvanathan

和 Dhaliwal et al.(2010)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能提高会计的稳健性和公司的应计质量。杨雪 (2012)利用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出审计委员会的财务专长有助于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吴国萍等(2012)将是否受到证监会的处罚作为评判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标准,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财务专长和规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这几个方面的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Carcello 等(2002a)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在独立性、专业性和勤勉度方面越是有效率,公司的审计费用越高。周兰(2011)选取了审计委员会 的独立性、财务专长和活跃性三方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财务专长能够增强内部控制的质量,而内控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财务专长与审计收费负相关。

五、文献评述

根据上文的综述,我们发现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委员的设立目的和相关特征上,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的相关研究,又都集中在审计委员成员的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勤勉度等方面。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也大都集中于此,但对于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于公司财报质量的影响,现存文献只涉及到审计委员会的财务专长和法律专长,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商业经验(即行业专长)鲜有涉及,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行业专长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而在风险导向审计下,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又会降低审计收费。以下是详细的文献评述过程:最早讨论的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问题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作为董事会下设的独立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一方面对公司的内部运行环境和相关制度进行监督,为财务报告生成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软环境,并且在监督的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因此审计委员会在提高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方面是有效的。但是反驳的声音认为,由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存在,有无审计委员会成为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代名词,这就造成有些单位为了向外界传递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信号,而在形式上设立审计委员会。

尽管现有的文献已经对审计委员会特征的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对于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方面,国内的文献只涉及到财务专长和法律专长,行业专长方面鲜有涉及。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于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方面,自然也聚焦于此。但研究结论也并不统一,例如王雄元、管考磊(2006)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相关的学历背景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有帮助的,但审计委员会的财务专长这个变量的影响却不显著。兰艳泽、鄧晓婧(2011)研究结论与王雄元等的相反,认为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在降低财务重述的概率(即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方面是有效的。尽管审计委员会的效率和责任在多次的立法中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审计委员会仍有可能因缺乏行业专长而削弱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关于审计委员会的行业专长在审计委员会中的重要性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执业者的重视。例如,Olson(1999)认为最符合审计委员会成员特征的是那些具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和行业知识的人。Deloitte Development (2010)建议既然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会计和财务报告相关的风险,那么审计委员会中的大多数成员应该具有财务、会计和法律的相关知识背景;同时为了应对某个行业或公司特有的复杂性,审计委员会也应该考虑包括具有行业专长或其他方面的专家。关于审计委员会相关人员不同方面的素质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方面,各方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本文就以审计委员会的行业专长为主要研究变量,由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董事会下独立的财务力量,监督检查财务报告的质量,确保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二是监督外部审计师,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防止审计师在管理层的高压下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因此本文关于审计委员会行业专长方面的研究也围绕审计委员会设置目的的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我们认为是能够达到上面设置目的的委员会。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置目的的第一个方面,即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有效的审计委员会体现为高的财务报告质量,本文用是否发生财务重述来代替财务报告的质量;关于对外审计师方面的影响,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可以与外部审计师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协助外部审计师完成审计工作,或者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师的监督力度更大,从审计的范围到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认,都在审计委员会的层层监督之下,大大降低了外部审计师偷懒的动机。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作者:武玲玲 张海凤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论文 篇2: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多阶段三方博弈分析

【摘 要】 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在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代理关系中将导致审计质量不能满足审计报告使用者的客观需求。如何避免委托公司与代理事务所合谋舞弊是审计研究领域极为关注的问题。基于审计质量实为各参与者进行多阶段相互博弈的结果,文章构建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管理层与政府监管机构三方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并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发现三者间的行动策略存在相互作用且会影响审计质量。进而提出提升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正确认识市场局限性是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不完全信息多阶段动态博弈; 三方博弈; 审计质量; 逆向归纳法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委托公司與代理会计师事务所合谋提供虚假审计报告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审计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秩序。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质量直接影响公司财务信息质量,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有效是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由此可见,审计报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真实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检验。一方面,真实有效的审计报告能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增加公司价值,吸引投资者,所以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利益相关者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由于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普通的审计报告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其审计真实质量水平。

审计质量的概念最早是由Chow等[ 1 ]提出的,他们将其定义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报告被审计公司违约作假的概率,它为审计质量在审计研究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随后,DeAngelo[ 2 ]提出审计质量是由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和独立能力共同决定的。Pierre & Anderson[ 3 ]指出,规模较大、声誉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更倾向于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因为其一旦出现审计失败,丧失潜在客户的成本则更高。Watts & Zimmerman[ 4 ]进一步提出审计质量的实质是增强公司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对于审计质量与相关审计问题的研究,Copley[ 5 ]采用实证研究法,发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则审计收费越高。Francis & Simon[ 6 ]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八大”相比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获得了16%~19%的审计溢价。Balsam et al.[ 7 ]提出“六大”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利润具有较少的人为因素和相对较高的盈余指数。对于博弈论在审计研究领域的应用方面,姚海鑫等[ 8 ]通过构建企业财务作假与会计监督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我国会计监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兰馨[ 9 ]通过构建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管理层的双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报告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报告信息用户三方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任夏仪等[ 10 ]构建了包含公司控制人、股权所有者、注册会计师和监管机构四方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各参与方的博弈关系,提出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对策。李峰和殷蓉[ 11 ]基于成本与利益的衡量视角建立了博弈模型,并研究了委托公司和审计人员达成合谋意识的概率。卢宁文[ 12 ]构建了包括投资人、公司管理者、审计师和监管层的一个四阶段不完全信息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公司管理者和监管层的行为如何影响审计师的决策,揭示了审计质量的形成过程和机理。曹军和王芳[ 13 ]通过对政府审计过程博弈模型进行均衡分析,发现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审计质量。张金松和陈国辉[ 14 ]构建了仅包含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两者的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分析预期效用函数,得出审计收费的提高可以降低财务舞弊可能性的结论。徐寿森[ 15 ]通过构造包含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博弈模型,对如何提高我国公立医院审计质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等不同角度对我国审计质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公司因财务报告作假被会计师事务所揭露时,委托公司与代理事务所之间是否调整信息进行讨价还价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讨价还价过程中避免委托公司与代理事务所合谋对维护审计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秩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对传统审计质量博弈模型进行改进,考虑代理事务所发现委托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时与公司实际控制人对财务报告是否调整进行协商的因素,采用逆向归纳法分析委托公司、代理事务所和政府监管机构的行动策略,通过构建公司控制人、注册会计师和外部监管机构三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再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审计结果,探讨避免双方合谋、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路径。

二、博弈模型构建

(一)基本假设

本文旨在构建包含委托公司、代理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监管机构三方的不完全信息情景下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首先提出模型的五点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模型的各局中人均为理性经济人,且风险偏好为中性。

假设2:委托公司与代理会计师事务所二者信息不完全对称,事务所的审计师在实施相关审计程序前,只能对委托公司是否作假进行主观判断。

假设3:上市公司能够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存在作假的内在动机。

假设4:在上市公司控制人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前提下,审计师若对公司进行优质审计,则一定能判定该公司虚假披露;否则,一定不能判定该公司是否真实披露。

假设5: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进行事后监督,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

(二)模型演绎

本文构建的不完全信息多阶段三方博弈模型包含三个局中人,即委托公司控制人、代理事务所审计师和政府监管部门。委托公司控制人披露财务信息行动策略包括真实披露与虚假披露,对应的公司收益包括真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正常收益和虚假披露的额外收益。(1)公司真实披露的正常收益指当公司真实披露会计信息且事务所实施优质审计时,审计报告对外披露获得公司融资成本降低、信誉收入增加等收益;(2)公司虚假披露财务信息的额外收益为上市公司在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上作假而导致股价上涨等,公司顺利增发新股或配股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显然,被审计上市公司的额外收益与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密切相关。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被查出时,为了不进行调整财务报表而购买审计意见,诱致审计人员与其合谋,公司控制人会向事务所支付额外费用。

如何避免委托公司与代理事务所达成合谋并设计一种机制消除这种合谋行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是本文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将构建包含被审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与外部监管机构三方的博弈模型,分析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具体博弈关系如图1所示。

1.公司披露真实会计信息

当公司控制人选择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行动策略(具体见图2)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该公司进行审计时,公司披露真实会计信息的收益为?仔■,支付给代理事务所的审计费用为R1。

2.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

三、博弈模型求解及分析

(一)博弈模型求解

1.委托公司调整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条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委托公司、代理事务所和政府监管机构的行动策略,构建三方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所得主要结论有:(1)上市公司控制人对财务报告会計信息披露的策略取决于虚假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额外收益与风险损失的大小,当虚假地披露公司财务报告的额外收益高于风险损失时,公司控制人倾向于选择虚假披露策略;(2)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策略取决于审计成本和审计收益,且审计人员在审计成本高于审计收益时倾向于实施非优质审计程序;(3)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被会计师事务所发现公司会计舞弊时,公司是否调整会计信息取决于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讨价还价结果。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为防止委托公司和代理事务所双方合谋,进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本文提出如下三点政策建议:(1)提高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高监管部门的抽查频率,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没收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从而弱化公司对事务所讨价还价的动机。公司虚假披露财务报告所获的额外收益一旦低于风险损失,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就会大为降低。同时,结合行业自律。作为维护审计市场秩序的两大基本规制,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缺一不可。若没有行业自律,仅靠政府监管不足以保证较高的审计质量。因此,充分利用行业自律的基础性制度来辅助政府监管,政府监管的效率必然大为提高。(2)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是核心。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必须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未能查出委托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惩处,促使审计人员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尽可能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努力程度,采取优质审计策略;同时,加大对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公司合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惩处,没收被审计公司贿赂审计人员的额外收益,促使审计人员不受委托公司控制人的利益诱导,降低其出具虚假审计意见的概率,尽可能阻止合谋现象的发生。(3)正确认识市场局限性,协助监管体系有效实施。在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中,仅依靠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来约束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效能十分有限。当出现大范围的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现象时,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将会面临极大挑战。因此,客观认识资本市场的局限性,制定系统和完善的相关法律与法规政策,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以此促进监管机制更好地发挥功能。

【参考文献】

[1] CHOW C W, RICE S J.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2):326-335.

[2] DEANGELO L 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3):183-199.

[3] PIERRE K S, ANDERSON J A.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awsuits against public accountants[J].Accounting Review,1984,59(2):242-263.

[4] WATTS R L, ZIMMERMAN J L. 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6,26(3):613-643.

[5] LENNOX C S,IRELAND J C.The large audit firm fee premium:a case of selectivity bia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2002,17(1):73-91.

[6] FRANCIS J R,SIMON D T.A test of auditing pricing in the small-client segment of the U.S. audit marke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7,62(1):145-157.

[7] BALSAM S, KRISHNAN J,YANG J S.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earnings quality[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3,22(2):71-97.

[8] 姚海鑫,尹波,李正.关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2003(5):43-45.

[9] 兰馨.独立审计报告选择的博弈分析与信任关系重建[J].财会月刊,2003(18):46-47.

[10] 任夏仪,刘星.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质量的博弈模型刻画及其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6(6):124-130.

[11] 李峰,殷蓉.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博弈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46-49.

[12] 卢宁文.审计质量形成机理的博弈均衡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5):41-48.

[13] 曹军,王芳.政府审计部门激励与监督机制研究:基于博弈均衡模型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30):125-127.

[14] 张金松,陈国辉.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博弈的审计收费: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1(2):114-123.

[15] 徐寿森.关于提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质量的思考: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6(16):113-116.

作者:唐恒书 李茜 唐慧玲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论文 篇3: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

摘要: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导致低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审计质量越高。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用手投票”及“用脚投票”两种治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内部人控制”问题,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改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审计质量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证券市场的信息质量关系到投资者受保护程度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独立审计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可信性,为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性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一系列公司财务恶性舞弊案件的曝光,审计职业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挑战,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证券市场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其对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不容乐观。近些年来,一系列由国有企业改制的国有上市公司,如“琼民源”、“银广夏”、“中科创业”、“德隆”、“科龙”、“东北高速”、“中国铝业”等相继被曝出财务丑闻,而对这些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链条较长,国有股控股权的“委托-代理”关系难以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即管理层成为实际上的审计委托人,影响和操控着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削弱审计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质量。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包括两个关键维度——一是重大的会计错报能够被发现;二是重大的会计错报必须能够被披露(DeAngelo,1981)。审计者发现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技术能力;报告违规现象则取决于其独立性。随着我国审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仍不令人乐观。其中,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寻求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2000年证监会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以来,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2008年止,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上市A股流通市值比重已经达到54.62%。国外有不少研究证实,机构投资者已摒弃被动的“用脚投票”方式,积极参与公司治理。Black(1992)、Monks和Minow(1995)研究发现在英美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目标公司董事会独立性显著强于其他公司。Roberta(2001)发现,机构投资者在认为有利于财务价值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可能直接提名董事。Robert(2003)利用成本收益模型探讨了机构投资者提名独立董事问题。国内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具有一定的公司治理效应。如肖星和王琨(2005)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基金起到了促进公司业绩改善的作用。李维安和李滨(2008)发现,机构投资者在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杨忠诚和王宗军(2008)证实了机构投资者对董事会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高雷和张杰(2008)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薄仙慧和吴联生(2009)认为,机构投资者有动力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从而获得更多的监督收益。张敏等(2011)研究发机构投资者能够改善独立审计的治理环境,是法制等外部治理环境的重要替代性治理机制。

那么,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抑制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来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目前尚无文献对此做专门的研究。本文运用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审计质量越高。机构投资者的介入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国有上市公司审计质量。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并开始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低审计质量对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若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追逐其自身利益故意隐瞒公司所存在的问题,并向注册会计师施压为其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后,当低质量的审计报告掩盖公司真实信息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股价时,短期内,持股的机构投资者将会获得“搭便车”的利益。此时机构投资者并不关注,也更不会制约管理层和审计人员的合谋行为。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因较低的审计质量获取较高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一旦真实信息被披露,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会大跌。当机构投资者察觉到可能的低审计质量会给自身带来利益损失时,会采取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内部人控制”问题,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得到维护,客观上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机构投资者基于自身的专业优势,比一般的投资者更易于觉察到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当机构投资者提前预测到低审计质量报告时,若对该公司持股比例较小,持有时间较短,机构投资者面对可能带来的损失,就会抛售一部分或全部持有的公司股票。受“羊群效应”影响,公司股价在资本市场上会产生一定的波动,给公司管理层造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更努力地工作,使公司获得真正的良性发展,从而避免“润色”审计报告行为。机构投资者若持股比例较大,进行长期投资,低审计质量一旦曝光,其将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机构投资者会关注“内部人控制”问题,通过影响公司内部机制促使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审计质量。机构投资者通常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提交议案的方式作用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降低管理层操纵财务报表信息和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可能性,抑制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合谋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降低投资风险,保障自身利益。可见,机构投资者无论是短期持股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作用于资本市场或是长期持股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都会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产生影响。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国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审计质量越高。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设计。参考已有文献和研究假设,为了检验当期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我们设定如下回归模型:

FER=β0+β1IISH+β2ASSET+β3LEVE+β4DLOSS+β5DR-OE+β6FIRS+ξ模型(1)

其中,FER代表审计质量;IISH代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ASSET代表公司年末总资产自然对数;LEV代表资产负债率;DLOSS代表以前年度亏损情况;DROE表示配股动机; FIRS代表股权集中度。

为了检验前一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当期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FER=γ0+γ1IISH_1+γ2ASSET+γ3LEVE+γ4DLOSS+γ5D-ROE+γ6FIRS+ξ 模型(2)

IISH_1为检验IISH滞后效应的前一期变量。

2. 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由于本文主要探讨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此将审计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我们将审计质量界定为:注册会计师有效检测并抑制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的程度。选取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来衡量审计质量。非经常性损益是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因此本文以非经常性损益与利润构成绝对值之比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非经常性损益比的计算公式为:

FER =︳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解释变量。模型(1)中解释变量为机构持股比例IISH,以上市公司年末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之和来表示(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各种证券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模型(2)中解释变量为机构持股比例IISH_1,为机构投资者前一期持股比例。

(3)控制变量。借鉴现有文献的做法,我们在模型中控制了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以便控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ASSET 表示公司规模,取年末公司总资产的对数。LEV表示财务杠杆,用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衡量。 DLOSS表示以前年度发生亏损情况,上一年度公司发生亏损时取1,否则为0。DROE为配股动机,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6%~7%之间时取1,否则为0。FIRS为股权集中度,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截至2007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除金融性公司只发行 A 股的国有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数据区间为2005年~2007年。所有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CCER数据库、CSMAR 数据库及锐思数据库,同时利用巨潮资讯网的数据对部分公司及个别异常值进行了补充、校验和抽样核对。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处理:剔除2003 年1月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剔除 ST、PT 公司以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国有上市公司;选取 2005年~2007 年三年中均有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国有上市公司;剔除所选变量缺失数据的上市公司。据统计,CCER 数据库列示截止2007年底,国有上市公司为466家,经过上述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38家。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描述性统计。表1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知,国有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均值为6.7%,这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国有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比的均值为18%,表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仍较高,审计质量较低。从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来看,国有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其均值为48.7%;股权集中度较高,均值为43.3%。

2. Pearson相关系数。表2报告了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IISH与FER显著负相关,表明机构持股比例越大,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审计质量越高,与假设一致。此外,FER与LEV、DLOSS、DROE显著正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上年度亏损、有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越低。FER与ASSET、FIRS显著负相关,说明规模较大、股权集中度高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较高。IISH_1与FER显著负相关,表明前一期机构持股比例越大,审计质量越高。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来看,它们之间不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 回归结果与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审计质量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3。模型(1)表示当期机构持股比例与审计质量的关系。Hausman检验值相对应的概率大于5%,不能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方程的Prob(F)为0.000 0,整体方程显著,拟合优度为22.54%。机构持股比例与非经常性损益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即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越高。这一回归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DLOSS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上年度亏损的公司,审计质量越低。FIRS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审计质量越高。模型(2)表示前一期机构持股比例与当期审计质量的关系。Hausman检验值相对应的概率大于5%,不能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方程的Prob(F)为0.000 0,整体方程显著,拟合优度为18.38%。前一期机构持股比例与非经常性损益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的介入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小盈余管理程度,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该回归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

表3报告的模型(1)和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IISH与IISH_1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0%及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不论是当期还是前一期的机构持股,其持股比例与非经常性损益比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换句话说,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降低,审计质量提高。前一期机构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越高,这说明一部分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从而抑制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

在研究机构投资者问题时,自选择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Heckman(1979)的两阶段回归方法处理这一问题。结论和前面完全一致,回归结果从略。

五、 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国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审计质量越高。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起到了约束作用,促进了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提高。

本文拓展了机构投资者发挥公司治理效应的具体途径方面的研究。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小,当其预期较低的审计质量会给自身带来利益损失时,它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退出。由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将会给上市公司管理层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损失,降低其与审计人员合谋的机会主义倾向。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大,退出成本较高时,机构投资者会关注上市公司审计质量,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参与公司治理,加大对管理层和独立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或迫使董事会撤换有审计合谋行为的管理层以及聘任声誉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确保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我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已初具规模,监管部门尤其要激励投资型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股东主义行为,抑制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改善上市公司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DeAngelo,L. 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 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3(3):183-199.

2. Black B. Agents Watching Agents: The Pro- mis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 Voice.UCLA Law Review,1992,(39):120-135.

3. Roberta Romano. Less Is More: Making In- stitutional Investor, Activism A Valuable Mech- anis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2001,182(174):256-281.

4. 肖星,王琨.证券投资金:投资者还是投机者?.世界经济,2005,(8):73-79.

5. 李维安,李滨.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CCGINK的经验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8,11(1):4-14.

6. 杨忠诚,王宗军.基于机构投资者的董事会效率变化研究.管理学报,2008,5(2):233-237.

7. 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9):64-73.

8. 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经济研究,2009,(2):81-91.

9. 张敏等.机构持股、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意见.审计研究,2011,(6):82-88.

10.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7,(1):113-122.

作者简介:王晓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王晓妍

上一篇:证券市场理性解析论文下一篇:党校教研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