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共8篇)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篇1

一、具体内容

1、对财务主办会计、收汇员、退税员、出纳员等岗位职责的审计和监督,具体参照本公司“各岗位职责”办理,并按季汇总并做好记录,作为对各岗位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

2、审计和监督财务人员是否按时和真实核算公司经营情况、上报报表、财务分析和余额表。

3、审计和监督财务人员核算是否做到帐帐相符、帐证相符、帐实相符;是否每月核对往来帐款、银行存款和库存商品。生产企业库存帐面是否与仓库帐定期核对,仓库管理人员是否按《仓管员岗位职责》核算和管理货物。

4、对逾期应收帐款、应收外汇帐款、积压库存是否按规定进行审批和帐务处理。

5、审计和监督财务人员是否按规定提取和列支各种费用。

6、审计和监督财务人员是否按《资金管理》运营公司资金。

7、审计和监督财务人员是否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低值易耗品、递延资产的摊销。

8、审计和监督各部门购置2000元以上固定资产时是否按规定审批并对购置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时是否进行公开招标。

9、公司内部实行内审回避制度。凡有内审人员直接参与被审计部门实际经济活动的,必须回避对该部门所进行的内审工作。

10、公司建立特邀内审员制度,特邀内审员用于临时补充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协助解决内审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特邀内审人员按照本制度规定在审计部门领导下开展工作。

11、公司在内审人员不足时,由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报经总经理同意,董事长批准方可聘请特邀内审员。

二、审计要求

1、各部门在每半年末次月8日前上交会计报表、财务分析、各科目余额明细表和有关资料。

2、各部门在每半年末次月10日前上交“自查报告”,年末增加清产核查资料,内容要完整真实,不得瞒报和虚报,必要时附详细说明。

3、各部门提供的资料必须有本企业负责人和主管会计签名盖章。

4、各部门所提供的资料必须在本企业内部审计正确的基础上进行上报并对真实性负全部责任。

5、生产部门在提供审计数据前要做好存货盘点工作。

6、内部审计人员要坚持原则,依法审计、实事求事、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对应审计而未审计项目,或漏审计,每一不符点扣绩效工资 200元。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机密、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按质赔偿。

7、财务人员被内部审计人员每查出一条扣绩效工资100元,对情节严重造成损失按质赔偿。

8、各部门上报资料正确与否,作为年底对各主办会计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

9、各部门领导和人员对审计报告有异议,可提出申请,由公司总经

理牵头组织专业人员会审并予以仲裁。在没有结论前,审计决议有效,公司对审计工作不配合、不执行的部门有权给予处罚。

第四节离任离职审计制度

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正确反映企业员工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确保企业不断地发展,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所有职工离任离职时,最近二年内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并进行审计。

二、总结和审计的主要内容:

1、反映内部公司和机构变动情况。

2、反映任职期间如何加强部门管理,发挥员工积极性团结协作精神,部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什么经验教训,采取了哪些重大管理措施。管理中是否因失误而引起经济损失或严重违反公司管理制度造成重大损失和产生不良影响。

3、经营情况:任期内部门完成公司指标情况,产品和市场开拓情况,培养新业务员情况,个人操作业务情况。反映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解决办法、经济损失和经验教训。

4、反映部门和个人操作的业务债权债务情况,预付款、应收帐款和

库存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指出具体解决办法。非业务人员重点反映个人失职行为或不作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5、结清个人各类借款(包括备用金等),移交在用的各种物品。

6、详细说明遗留的问题:经营、财务、人事、机构和各种纠纷等。

7、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篇2

公司治理作为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背离的制度集合,其核心就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按照Shleifer和Vishny的定义,公司治理就是“保证公司的出资人可以获得他们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实中公司治理是一系列机制的综合,是有关企业所有权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促使股东的利益与负责监督、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因而在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时,不仅需要单独就某些因素进行分析,还需要综合考虑公司治理各个因素的整体作用。依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公司治理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指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内部治理机制指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它包括股东治理、董事会、管理层激励合约设计、监督约束机制等。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构建内部治理指数,这是因为股东权利是公司权利的出发点,由此衍生的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直接决定着公司治理机制的基本特征,在根本层面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配置格局;董事会是解决经理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肩负股东赋予的监督职责,依其所拥有的决策控制权和对高管的人事权对经营者实施控制;由于存在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如何激励和约束经营者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内部治理机制的全景反映于企业的这三个层面。本文研究重点是公司可控的内部治理机制。如何对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好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否可以产生好的公司绩效?好的公司绩效是否意味着审计风险的降低,进而意味着较低的审计费用?本文试图从内部治理机制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可以从股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国家股从公司治理视角看,先天产权残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是产权主体,但由于不享有剩余索取权,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从而使经营者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国有股权性质对公司治理效果的负面影响。Wang(2002)的研究发现,就会计业绩而言,国资局持股的上市公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低。徐晓东、陈小悦(2003)发现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公司治理的效力更高。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4)发现国有企业控制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曾庆生、陈信元(2006)以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权益代理成本的度量指标,检验了终极控股权性质与公司权益代理成本的关系,发现国家控股公司的代理成本显著高于非国家控股公司。股权集中度决定了企业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大股东的行为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两种假说:监督假说与掠夺假说。一方面,Friend和Lang(1988)认为股权的集中会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幅度,降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另一方面,Shleifer和Vishney(1997)认为在某些国家代理成本来自控制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不是管理者和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如LaPorta等(1998)认为“全世界大公司的中心代理问题都是如何限制控股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控制模式普遍存在,这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成为公司利益冲突的主要来源。如果公司存在一些持股比例很高的股东,那么股东间的相互监督可能可以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厉以宁(2001)认为比“一股独大”更好的股权结构是“多股制衡”,几个持股相对较多的大股东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证的结论并不一致。陈信元、汪辉(2004)的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徐莉萍、辛宇、陈工孟(2006)研究支持股权制衡类公司绩效水平显著低于一股独大公司;李琳、刘凤委、卢文彬(2009)发现股权制衡可以降低公司业绩波动性、稳定公司业绩。

(二)董事会

董事会规模被视为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Jensen(1993)认为一个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容易发挥监督职能,而规模较大的董事会由于成员间交流和合作更为困难,从而削弱了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控制能力。Chaganti等(1995)则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在防止公司财务失败方面更为有效。Yermack(1996)发现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沟通和协调问题增大,董事会控制管理层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代理成本增大。国内方面,孙永祥(2001)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负相关。沈艺峰等(2002)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是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的原因之一。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呈“U”型关系。Fama(1980)认为董事会构成是决定董事会监控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经理层具有信息优势,如果经理层在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容易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独立董事拥有两个特征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其监督功能:一是独立性;二是他们关注维持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声誉。朱佳华(2007)发现董事会中独董比例越大,年报披露越及时,独立董事在年报披露及时性方面发挥了治理作用。陈伟民(2009)对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的绩效进行研究,认可独董行业专长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独立董事多重任职和任期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且影响行业专长绩效作用的发挥。有关CEO和董事长是否该由同一个人担任的董事会领导结构的争论至今未休。从法理上说,董事会对股东负责,经营者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与经营者的关系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公司应该采用CEO和董事长由不同人担任的二元领导结构。但一元领导结构的支持者认为二元结构使得公司的成本增加,一些研究也发现领导结构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影响。Baliga(1996)发现二元领导结构的企业在长期业绩上比一元结构的企业更好,但不能发现把一元结构变为二元结构就可以改善企业业绩。Dahya和Travlos(2000)认为最佳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向锐、冯建(2008)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民营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突出,两职分离可以强化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其研究证实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将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三)经营者

由于存在着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分歧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检验对经营者约束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一类检验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公司治理存在一种矫正机制,相对于经营良好的企业,经营不善的企业更有可能更换效率低下的高管人员;高管人员更换后,经营业绩会显著提高。龚玉池(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与高层更换之间的关系,发现高层非常规更换的可能性与经产业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显著负相关。朱红军(2004)发现低劣的经营业绩会导致高管人员的更换,但短期内高管人员更换没有改善经营绩效,反而使企业盈余管理增加。激励机制主要指事前与经营者签订建立在可观察变量上的激励合约,使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投资者的利益行事。具体到经理人报酬制度设计上,要尽量能够激励相容。陈冬华,陈信元和万华林(2005)发现由于国有企业中薪酬管制的存在,在职消费成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替代选择,相比民营企业中内生于公司的薪酬契约,国有企业中外生薪酬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鲁海帆(2009)研究了高管层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薪酬差距较小时,锦标赛理论起主导作用,加大薪酬差距有利于业绩的提升,但当薪酬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公平感的负面影响增大使得薪酬差距对业绩的总影响表现为负面影响。以上我们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下文将以此为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个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指数,判断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好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以往对企业绩效、审计费用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多是从公司治理某个要素出发进行分析的,如以上所述的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管理层特征等作为公司治理的代理变量,且研究结论不一致。Gompers等(2003)构建了一个包含24个治理条款的公司治理指数,然后建造了一个投资组合:买进公司治理指数高的股票,卖出公司治理指数低的股票,结果发现该投资组合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这说明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首先发展以下假说。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的企业,公司绩效越好

审计市场中,审计风险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Simunic(1980)提出审计风险定价模型,他认为审计定价包括审计资源成本和风险溢价两部分。而风险溢价取决于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给第三方带来损失的现值与审计师承担损失的概率。De Fond等(2005)、Carcello等(2008)运用公司治理综合得分进行研究,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潘克勤(2008)采用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布的2002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100佳”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发现公司治理指数越高,审计定价越低,审计定价受到公司治理风险影响。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从而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降低审计师的风险,进而可以降低审计师实质性测试的资源投入,审计定价相对下降。因此,本文发展了假说:

假说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的企业,审计费用越低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

选取本文以上海、深圳两地交易所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本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首先,以2003年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剔除了金融类以及数据不全的公司,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公司治理内部机制进行评价打分,删除5%的极端值,按得分高低将样本分为四组,选用得分最高组和得分最低组,最终取得241家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公司和242家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公司治理水平应该相对稳定,为了确认检验结果是否可靠,本文对前述两组公司使用2003-2005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该结果是否稳定。

(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量的选择

为了系统的衡量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状况,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选择以下治理变量: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TOP1);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TOP2-5);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有股的哑变量(GOV),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董事会结构,即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INDIRE);董事会规模,即年报中披露的当年度末公司董事会正式成员的个数(DN);领导结构,即CEO是否兼任董事长的哑变量(OT),是则取值为1,否则为0;高管(董事长总经理)是否发生变更(CHANGE);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SOR1)。以上八个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中载荷系数最高的公司内部治理变量为TOP1,TOP2-5和GOV,因此第一主成分反映了股权治理机制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中载荷系数最高的公司内部治理变量为DN和CHANGE,因此第二主成份反映了董事会对管理层监督约束机制的影响。我们依据主成份对应的特征值占提取的主成分总特征值之和的比例计算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综合得分(GS)。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1)假说1检验模型。本文选择反映公司未来价值的托宾Q值来代表公司绩效进行检验:Q=α0+α1GS+α2LNA+α3LEB+ε。其中,Q:托宾Q值;GS: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综合得分;LNA:总资产的对数,用以控制公司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LEV:财务杠杆,负债/总资。根据假设1,本文预测α1符号为正,即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公司绩效越好。(2)假说2检验模型:LNFEE=α0+α1GS+α2LNA+α3RECA+α4INVA+α5LEB+ε。其中,LNFEE:审计费用对数;RECA:应收项目/资产总额;INVA:存货/资产总额。根据假设2,本文预测α1符号为负,即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审计费用越低。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0.4270,表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控制权占优势,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集中度的均值为0.1558,标准差为0.1277,表明股权制衡难以发挥作用。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占样本的0.70,反映了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的特点。一元领导结构企业的比例为0.11,上市公司发生高管变更的比例为0.34。

(二)相关性分析

两组样本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见(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两组变量间相互关系差别较大。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组的托宾Q与GS显著正相关,审计费用与GS弱显著负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而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组的托宾Q与GS变现为负向关系,但结果不显著;审计收费与GS不具相关性。另外,我们发现LNA和公司价值Q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公司价值越小;LEV和公司价值Q显著正相关,说明负债对公司管理者能发挥监督作用。两组数据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较大差别显示出治理质量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经营特征与财务特征,这也显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三)回归分析

经过检验,三年的实证结果大致相似,我们仅列示一年的实证结果。(1)公司绩效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公司绩效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见(表3)和(表4)。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一组,进行单变量检验时我们发现GS的系数与预测相符,显著为正:多元分析时GS的系数虽然为正,但结果并不显著。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一组,GS的系数符号为负。较差组中托宾Q与GS的这种负向关系令人惊讶,这也显示出以往研究考虑的不周全,仅以公司治理质量好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推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对于较差公司内部治理质量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可能并非与文章前面分析的效果相同,对于这类公司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其治理特征与财务特征,看看有什么因素被我们遗漏。(2)审计费用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审计费用与内部治理质量的实证结果见(表5)。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好的一组,进行单变量检验时我们发现GS的系数与预测相符,为负向关系,即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越好,审计费用越低。在进行多元分析时,GS的系数仍然为负,但不显著。而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一组,我们发现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的结果都不显著,审计费用不受内部治理质量影响。这类公司可能选择较低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支付较低的审计费用,也可能选择较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希望借由事务所的名声传递正面信息,支付较高审计费用。

五、结论

如果仅依据内部治理质量好的公司组,本文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相似,即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但转向内部治理质量差的公司组,所有的结论变得不同。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组中,内部治理的好坏不能影响、甚至损害企业价值。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类型较为复杂,影响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如国有股权的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出于争夺资源、保证业绩的动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就使得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效果产生变化,即国有企业得到更多扶持。检验结果还显示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组中,内部治理的好坏不能影响审计费用。求其原因,这类公司在公司治理建设中可能更多是被动遵循法规政策的底线,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的风险并没有降低。同时,对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时,它们可能更多考虑争取客户,而不是公司的审计风险,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诉讼机制。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内部治理质量较差的公司其发展决策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未来另一个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是分析考虑公司治理外部机制对公司的影响作用。内部与外部治理机制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考虑所有机制的影响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加理解这些机制背后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白企业如何发展决策。

摘要: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治理机制,公司绩效,审计费用

参考文献

[1]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2]邱冠华:《公司内部治理有效性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3]陈俊、陈汉文:《公司治理、会计准则执行与盈余价值相关性》,《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

[4]陈信元、夏立军、林志伟:《独立审计为什么没能发挥公司治理功能》,《财经研究》2009年第7期。

[5]LaPorta R.Loptz—de—silanes F.Shleifer 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1999.

[6]Cronqvist,H.,Fahlenbrach R.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Policie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

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职能

我国内部审计正在积极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增加价值为目标、以完善治理为目的的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的职能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主,逐步向控制导向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扩大和发展,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公司治理极具价值的资源,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独立性与客观性欠缺

(一)在机构设置上缺乏独立性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美国纽约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且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协调指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该公司是集团公司的二级法人,集团公司虽然设有审计委员会,但其基本上是满足海外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而设立的一个机构,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且和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联系不够,内部审计部门无法通过与审计委员会的沟通来实现其独立性。

(二)职权的授予与行使难以统一

内部审计被授予较为宽泛的监督权,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监督,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内部审计的权力有时难以行使。

内审部门面临着“同级审”的难题。同级审即单位的审计部门对处于同一层级的财务、建设等部门进行审计并向公司领导汇报,尽管企业及企业的人事管理已打破了级别的概念,审计部门也已经被授权,但无论是机制还是观念都使同级审变得很困难,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仍然存在着由上到下的等级制度。

(三)利益的关联性影响审计客观性

在公司内部多种内部利益关联性使得审计客观性受到影响。

人事关系的关联性。在公司中,审计人员的个人考评及岗位评定是由管理层决定,而不是取决于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审计人员业绩的考核权抓在被审计对象的手中,审计查出的问题越多就越容易得罪人,难免会对审计的客观性带来影响。

物质利益的关联性。在公司内部,员工个人的薪酬有工资、各种绩效奖、职工福利和培训等多种形式,由于审计人员身处其中,有时不知不觉中也成了违纪违规的既得利益者,当审计人员面对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切身利益时,何去何从确实是一个两难的决择。

二、审计内容较为狭窄,与国际内审标杆差距明显

(一)内部审计面较为狭窄

目前该公司的内部审计仍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和工程结算的审核,审计面较窄,审计层次也不高,审计工作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在财务审计工作中由于主要关注会计核算的准确与规范,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审计的作用和影响都受到限制。在工程审计中,审计部门集中力量开展了工程结算的审计,效果虽然非常明显,但工作的层次较低,随着施工市场的不断规范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工程结算审计的工作量会逐步下降或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以提高效率。

(二)内部审计参与度不够

目前公司内审部门对本单位中心工作介入不够、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关联不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单位领导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运用审计手段来加强企业管理,出问题了才想起应该审计,平时总认为审计工作可有可无;二是审计部门的知情权不够,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的过程及存在问题审计部门不了解,相关的文件审计人员看不到,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游离于企业中心工作之外;三是审计人员的数量和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全方位审计的要求,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是由财务人员转变而来,对财务会计以外的领域审计人员难以开展审计。

三、内部审计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审计发展需要

目前公司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素质偏低,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由于竞争激烈,在人员配备上必然会向业务拓展方向倾斜,客观上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长期配备不足,多少会对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阅历、判断力、偏好等将直接影响审计方法的运用。公司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要求审计人员熟悉管理知识、精通金融业务、具备审计人员独特的敏锐性和判断力。

(二)人员的知识老化,不能及时更新

低的流动率不利于审计部门和其它业务部门的知识交流,也不利于审计部门加快对新技术新业务的消化和吸收。从审计的业务要求来看,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多专业多工种的业务知识,同时应及时了解企业业务和技术的最新变化,否则审计的质量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四、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一)高管层缺少审计知识的培训

目前公司各级领导的知识储备中普遍缺乏审计业务知识,各种领导岗位的培训课程中审计培训内容安排得也很少,公司现职领导大多是由工程技术岗位或市场部门提拔,几乎没有审计岗位的工作背景,由于缺少审计工作经历及必要的培训,所以对内审的责职、方法、重要性等认识不足。

(二)对内审工作认识的几个误区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有少数单位领导认为内部审计的设置是主管部门要求的,它是代表国家和上级部门来监督自己的,认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而不是将内部审计看成是自己的参谋和助手,所以对内审工作不关心、不支持。

(三)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制度层面

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认为,审计应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事,这是制度规定,企业无须再行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所以,内部审计的自觉自愿性不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内部审计的重心将由事后评价控制转向事前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关注风险、关注危机,促进企业全方位构建风险防范模式,是时代赋予内部审计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井.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和运作[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2003.

[2]马建国,田雪梅,李砚茹.浅析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谈宏源证券公司内部审计[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2003.

公司内部审计年度报告 篇4

现在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来天业工作将近5个月了,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这一段路,其中有苦也有乐,但更多的是工作岗位上的收获与感悟,总结一下过去也是为了能走好未来的路。

20xx年7月2日,报道的第三天,就进入天辰化工40万吨开始了我的本科见习。刚开始参加工作,那里的一切似乎都是全新而又刺激的,面对现实的工作,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显得自己又是那么的无知,那时候再加上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相继离开,心情也是很郁闷。不过慢慢地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就好多了,因为也没多少自己能干的活,所以就开始翻阅大量的会计凭证,一个个看似空洞的会计分录在现实当中运用的都是那么的巧妙,激发了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驱散了刚来时候的那些不快。慢慢地,科长也让我接触到了实际的工作,比如订凭证、开收据、做材料入库的会计凭证等等,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也不易。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科长对我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并对我说在天业要发展,首先要能吃得苦中苦。这一句话可能要一直影响我在天业的生活了,也在无形中鼓励着我。

20xx年7月28日,实习期满,对我们今年新进的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配,我被分到了审计部。在审计部的这四个月里,我参与了青松水泥、鄯善矿业,恒瑞达房产、天辰水泥四个单位的审计项目。在青松水泥的审计过程中,由于我刚到审计部能干的工作也不是很多,所以也没给我分配具体的任务,但还是在同事们的指导下学到了不少东西,主要是涉及到合同管理、库存物资的盘点、销售未开票数的审定以及付款计划的制定。在鄯善矿业的审计过程中,抽查了业务招待费和差旅费的报销审批,最主要的是在核定销售未开票数时才发现了原始磅单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磅单是最原始的东西,核对过程是枯燥的,但是获得最后结果那一刻是快乐的。在天辰水泥的审计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应付帐款,深刻地理解了暂估、开发票、冲暂估以及支付款项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核定了合同已付款以及合同余款以便了解是否存在多付款的现象,虽然这些都很简单,但是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此外就是专业之外的东西,显得更为重要,那就是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对人要有客观公正,对事要认真负责,这都是在老同事们身上发现的并值得我学习的优点,就连我们一起来天业并一起分配到审计部的甘青青同学那种凡事细心的工作作风同样值得我学习。

展望未来的路,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同样应该发扬天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耐住寂寞、以苦为乐。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付出,实现人生价值。

【附 审计报告意见】

××公司董事会:

我们接受委托,审计了贵公司20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及该年度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些会计报表的编制由贵公司负责,我们的责任是对这些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根据《中国注册会计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贵公司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包括抽查会计记录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

经审计,我们发现贵公司200×年10月份预提的本年度第四季度短期银行借款利息××元,全部作为当月费用处理。我们认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第四季度利息费用不应全部作为10月份的财务费用处理,应分月预提,但贵公司未接受我们的意见。该事项使贵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反映不公允、不合理。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方案 篇5

一、分支机构应提供的资料:

1、组织结构

2、主要业务内容及流程

3、员工的职位及职责描述

4、财务文档:凭证、发票、科目余额表、明细帐、银行对帐单等

5、现金报销、支票领用等内部审批流程

6、合同协议

7、固定资产清单,固定资产购置/报废申请批件,固定资产盘点记录

二、内部审计提纲

1、财务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备份执行情况

2、现金报销及付费手续是否齐全,内部流程是否严格执行

3、业务合同协议是否齐全,收费是否及时,欠费是否太长,有无风险

4、现金盘点是否帐实相符、是否存在借条、白条顶替库存现金的情况

5、各项税费的申报、交纳情况

6、整体经营情况,公司资产、收入、成本是否存在漏报

三、内部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报告包括如下内容:

1、机构简述

2、本次审查范围及所做审查工作概述

3、审查评价概述

4、发现的问题

5、问题所导致的风险

6、改进建议

青岛奋能物流有限公司

XX公司内部审计规范 篇6

第一条 按公司章程及相关管理制度,制定本管理规范。

第二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发展需要,本公司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组成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对本公司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

独立的审计部门由董事会直接管理,向董事会负责。(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隶属)在设置独立审计部门之前,可以指定专人担负内部审计职责。该人员可以由财务部统一管理,但应保持其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独立性,且其相关工作情况有权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以下统一成为“内部审计部门”)第三条 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岗位以及实施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和效益”三项目标。

㈠质量目标是指工程实体质量和工作质量达到要求; ㈡速度目标是指工程进度和工作效率达到要求; ㈢效益目标是指工程成本及项目效益达到要求。

第四条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贯穿于建设项目各个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

第五条本公司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㈠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因项目制宜地设计审计方案,既可以进行项目全过程的审计,也可以进行项目部分环节的专项审计;

㈡技术经济审查、项目过程管理审查与财务审计相结合; ㈢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第六条 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相关项目的内部审计。但聘请外部人员前应向董事会提出申请。

第七条在对招投标情况进行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缺陷或瑕疵的,审计部门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相关情况。必要时应提醒相关部门或人员暂时停止相关工作,妥善解决问题后在进行后续安排。

第八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所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过程进行必要的审查评价,包括对其委托过程、工作成果的科学性、效益性及其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情况做出必要评价。

第九条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情况进行审计。对招投标情况进行审计时,1 / 4

XX公司内部审计规范

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①、与招投标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有效,并得到有效执行; ②、招投标过程是否规范、合规、高效; ③、相关招投标资料是否合法、有效、完整; ④、投标单位资质是否符合规定; ⑤、招投标管理过程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第十条内部审计部门应对所有材料采购和工程施工合同进行必要审计,即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专项合同内容及各项管理工作质量及绩效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对合同的审计主要目标是:审查和评价合同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合同管理资料依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重点应关注以下事项:

①、业务部门是否由专人负责合同管理,并对合同签订、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对合同进度作必要控制;

②、签订合同的施工或供料单位是否经过招标。不需要招标的,是否经过必要的筛选。尤其关注是否对其供应物料或提供劳务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进行了必要评估;

③、对合同条款做实质性审查,以合理确信合同条款不存在重大疏漏,所采购物料及劳务确属工程所需,数量和质量要求均属正常;

④、合同计价合理性;

⑤、预付款、进度款、结算条款等均符合公司财务等相关管理制度;

⑥、合同变更或者执行中的异常及应急处理是否符合公司相关规定,履行必要程序。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设备和材料采购情况进行必要审计,即对项目建设过程中设备和材料采购环节各项管理工作质量及绩效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设备核材料采购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查和评价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采购资料依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采购环节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①设备、材料的选购过程是否存在必要的监督和控制程序;

②重要设备、材料的供应是否经过招标,供应单位是否中标单位,有无转包、转让采购合同的情况;

③所采购设备、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④所采购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是否与采购合同要求相符,供应和付

/ 4

XX公司内部审计规范

款过程是否与合同条款相符;

⑤其他必要事项。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工程管理情况进行必要审计,即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进度、施工质量、工程监理和投资控制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其主要审计主要目标是:审查和评价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环节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工程管理资料依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建设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①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制度是否具备、完整、有效并一贯、恰当执行;是否做到相关制度、证照上墙。

②施工现场管理是否规范、严格;

③施工是否严格按设计进行,是否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

④材料物资的库存管理、领用制度是否得到妥善执行,有无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损耗、浪费情况;

⑤各方监督人员是否按要求在岗,监督是否到位;

⑥工程施工的相关记录是否完整、真实,各方签字程序是否妥善、完整、真实; ⑦是否有专人负责各单位工程的进度核查和统计,并定期向财务等职能部门报送统计信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控制款项支付;

⑧合同管理是否规范、严谨、及时。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工程结算情况进行必要审计,即对工程项目结算过程的程序、监督和控制等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主要审计目标是:审查和评价工程结算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控制的有效性、可靠性;结算价格的审核过程规范性、科学性;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有效性;结算余款支付程序的合规性。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①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结算条件; ②是否经过竣工验收;

③结算所需的资料是否完善齐备; ④是否按规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结算审计;

⑤结算及结算审计情况是否与实际吻合,如实际完成工程量与报送的结算是否相符,价格标准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

⑥对结算价、已经支付的款项、应保留的质保金、应支付的结算余款等做实质性核查。

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必要审计,即对财务管理建设项目资金

/ 4

XX公司内部审计规范

筹措、资金使用及其账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①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有效并得到一贯执行;

②财务管理工作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和本公司相关制度,尤其是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和报告工作是否规范、合规;

③货币资金支付是否严格执行公司的审批程序;

④财务部门是否有专人负责工程合同的管理,对合同预付款和进度的支付是否进行实质性审核;

⑤财务部门对工程进度和成本发生情况是否做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⑥财务部门是否对工程结算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

第十四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按董事会的安排或向董事会申请,就认为必要的其他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促进管理的科学、合理、高效。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将重点审查和日常评价相结合,将检查和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促进其规范管理,改进做法,提高效率。

内部审计部门应将重点检查和日常评价的主要结论尤其是本规范所要求重点关注的事项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董事会,董事会将就其有关情况作为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审查的评价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应遵照或参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的相关规定。

第十七条 本规范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关于公司内部审计的法律研究 篇7

1. 内部审计的概念

国际内部审计师学会 (IIA) 1993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企业内部建立的独立的审计部门, 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 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对象, 日常业务流程为内容, 按照董事会的要求, 站在管理层的高度, 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降低内部经营风险, 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 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与透明,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 内部审计的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基于企业资金链的内部控制程序审计, 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对象, 按资金链次序, 从采购供应开始, 直到终端销售市场, 主要验证内部控制是否切实执行, 执行是否有效, 有无无效甚至浪费和内耗的节点, 针对内部流程的设置与执行提供客观审计建议和意见。⑵基于财务报告数字的真实、合法审计, 针对财务部门提供的报表数字, 以独立的身份, 运用抽样等技术, 对资产、负债真实性, 经营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验证, 并深入调查错误或舞弊发生的可能。⑶基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责任审计, 以年度为单位, 就高层管理人员任期内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的调查和汇总分析, 并将结果作为人员考核的证据。⑷基于主管级以上人员的离任调任做的工作审计, 以保持岗位工作的连续性, 和工作责任的划分。⑸独立经营实体的经营审计, 包括人、财、物及经营效果和责任的综合审计。⑹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控制的审计, 保证预算数字的完成。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以及隶属关系混乱

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从表面上看足对董事会负责。但实际上还往往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和牵制, 不能够独立行使职权。

2. 内部审计的部门人员构成不合理

要想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其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而现在很多企业中其内部审计人员很多是由内部董事而不是由相对于企业来说更加独立的独立董事来担任, 会产生很多弊端。

3.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欠缺

审计本来就是委托人为了监督受托人是否很好的完成委托的任务, 要求审计部门对受托部门进行审计鉴定、评价, 这时候就不可避免的与被审计的部门产生一些碰撞。

三、我国内部审计政策的改进对策

1.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所持有的独立立场, 包括独立编辑审计计划、独立地进行审计、独立地表达审计意见。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以下途径:

⑴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内部审计是沟通董事会与具体管理层的桥梁, 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其理想定位应是由董事会领导。⑵定期召开会议。国际上大量的研究报告声明, 在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之间定期召开会议是改善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途径之一, 是保证其独立性的必要条件。⑶内部审计人员任命与解雇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参与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命与撤换也是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建议之一。⑷不同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的国家,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市场法律环境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不同, 其内部审计在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权责分配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⑸构建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的模式。公司必须设立既适合自身客观条件, 又能充分保证内审独立性的内审组织模式。⑹加强内部审计组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审计署关于内审工作的规定》中应该进一步对审计模式做出更详尽清晰的规定。

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保护公司整体利益, 在大股东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保护中小股东的一种制度。由于我国是在有监事会的情况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 所以需要将独立董事职能与监事会职能分离开, 将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于董事会内部监督、事前监督、决策过程监督。

3. 改善公司内部审计的经济环境

要改善我国公司内部审计, 首先应改善经济环境。改善内部审计的经济环境, 也就是要建立规范的法入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 使公司领导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加强管理。

4. 保证内部审计意见及建议的充分落实

应采取如下措施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及建议的充分落实:

⑴公司在制定规章时, 应详细规定违反政策、制度与程序必将遭致处罚的具体内容。⑵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应明确, 职能和责任的规定由董事会批准发布并定期修改。⑶协调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制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密切结合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内部程序与方法的建立等寻求法律法规的协调与统一, 以制定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⑷组织事前评价。审计委员会领导在召开正式会议之前与财务总监、主管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董事应就有关事项进行事先商议。⑸注重协调关系。审计委员会注重于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双向沟通, 负责了解和评价审计范围的界限和管理层是否充分合作, 定期与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人员举行正式会议。⑹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树立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内审人员。

四、结语

纵观我国目前公司内部审计法律现状, 首先是要通过立法确立内部审计独立权威的法律地位。其次, 要在内部审计工作上做到步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把内部审计报告当作法律文书对待, 上升到证据法的要求。总之, 内部审计法律问题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 都是有很大上升空间, 有待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统计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钱世昌.《内部审计》.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军.《论审计的独立性》.上海:立心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4]马俊驹.《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公司内部重要性认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变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公司内部审计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一、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单位审计机构不独立,缺乏独立性

内审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审计的首要属性是独立性,离开独立性,审计工作就会受到干扰,审计的质量就无法保证。集团公司所属二级单位有40个,只有11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占应设机构27.5%,占已设21个机构的52%。基本情况是,关中老单位机构比陕北和陕南新单位机构设置规范,规模大单位比规模小单位规范。

2、内部审计力量不足

(1)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人员少,任务重,与企业开展审计业务对人员数量的基本要求不相适应

公司目前有二级公司40个、三级公司182家,专职审计人员120余人,高级职称36人。据审计界的专家,审计人员的配备应该是企业在职人数的1-3%,至少达到1%。

(2)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公司所属各单位审计人员以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居多,经济、法律、工程、机电、预算等人员很少,有的单位审计机构几乎没有。随着集团业务的不断发展,新领域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审计人员培训、交流较少,对新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已成为制约审计水平的重要因素,内审工作的理念、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集团快速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的矛盾比较突出,审计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一些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面单一,缺乏必需的专业知识;甚至一些内部审计人员根本就未从事过相关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进一步加剧内审工作的难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往往不能抓住工作重点、难点和焦点,从而已经从根本上影响了审计、检查、监督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也受到了严峻挑战。

(3)基层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亟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配备上,基本上是只保证到子公司这一级别,分公司以下的机构,即使有相应的内审人员,基本上也是专职少,兼职多,常是既从事审计工作,又担任其他岗位,更多的是以其他岗位为主,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辅,造成基层内部审计人员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更谈不上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一些基层机构的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愿意配备业务型人员充实内部审计力量,常使得基层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3、对内审工作成果的利用不足,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力。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每次审计都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以往审计中就已经存在的。虽然每次审计结束时,审计组也都下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被审计单位也都向审计组提交了整改报告,表明整改态度,但事实上却是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特别在建设项目领域,工程造价审计出现问题比较多,金额比较大。这突出表明了审计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的整改流于形式,制度的执行力受到了严峻挑战,审计的权威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变审计工作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1)尝试在集团系统内部实行审计人员委派制,使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归属上级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由上级机构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相应的考核和使用,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2)实行下审一级。如形成集团公司审计各子(分)公司机关,子(分)公司审计所属二级公司的局面。对于必须开展的同级审计,则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上级审下级。例如:开展集团公司层面的某一内容的审计,可通过下发红头文件,成立一个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使被审计单位认真对待、积极配合。

2、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1)将集团公司所属各级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同其所在机构的审计情况及整改情况挂钩,以引起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从而要求所在机构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并主动地借助本级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加强检查,在降低公司各种风险隐患的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

(2)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制度。

1)对各级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对符合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相应的待遇,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内部审计人员,一方面不断吸引符合条件的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避免审计人员断层。另一方面也通过竞争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考试和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逐步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对基层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通过要求其定期开展审计项目,达到不断练兵的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及时延伸。由于基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着更多基层机构的第一手信息,因此,其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更能有效地抓住基层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将滞后审计变为及时审计。

3、强化研究,创新手段,由传统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

以往的内部审计常常将重点放在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上,重点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忽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和分析,往往形成在具体某一事项上绕圈子,以致被部分领导或被审计对象误认为审计是专挑毛病不产生效益的部门,审计工作自然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因此,内部审计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精心选择领导比较关心的涉及企业重大问题的项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当然,要顺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还必须不断创新手段,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做好事前分析和审前准备,才能确保实施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沟通,赢取相关领导及被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上一篇:梦见好多蛇下一篇:尊重他人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