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通用12篇)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1

内容摘要:独立董事“不独立”已成为目前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最大危机。本文试图从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基础、独立董事本身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揭示造成独董“不独立”的主、客观原因,并从独立董事产生机制、工作制度、职责及信息传递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独董独立性的措施,以期独立董事制度能真正

发挥作用。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好范文版权所有

产生于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在1997年引入我国,2001年被正式引入中国证券市场。2001年8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关于在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的首部规范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要求各境内上市公司应按本意见修改公司章程,聘任合适人员担任独立董事。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会中至少应包括2名独立董事;2003年6月30日,董事会至少应包括1/3的独立董事。目前,沪深两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共配备独立董事近4000名。

“不独立”成为独立董事的最大危机

独立董事是指除了他们的董事身份之外,不在公司内担任其他职务,以没有其他实质性利益关系的那部分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在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则称作执行独立董事。无论对独立董事的称呼如何,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生命线都是关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的规定,而独立性的核心是不与公司存在重大利益关系。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存在的基本约束条件和被引入董事会的基本行为要求。

然而成熟市场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独董制度,在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却遭遇“水土不服”。这使得过去的四年中,关于“花瓶”、“摆设”之类的指责一直纠缠着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角色被看成是顾问或者“橡皮图章”,更有人将独立董事视为一种“装饰”和“名誉职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公司能达到《指导意见》规定的数量要求。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上海证券报》2004年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1/3的独董在董事会上表决时从不说“no”,35的独董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高管有分歧的独立意见。现实中已经出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行使职权,却被大股东免去职务的现象。更多的独立董事把“不能毁掉自己的名誉”作为行使职责的动力,而不为中小股东维护利益。独立董事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一些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并没有被独立董事所发现、所揭露或者发现了也装作不知道。这些都引起广大股民,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强烈不满。比如2005年证券市场上影响力颇大的严义明发难科龙的事件。严义明面对媒体郑重声明:中国独立董事独立性的缺失,严重损害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他希望从独立征集独立董事提名权和选举权入手,推进独立董事的“独立运动”,使独立董事能真正独立行使权力,进而维护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的整体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伊志宏教授和杜琰博士通过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在事先揭露和制止公司违规行为的所占比例很小,最大不超过14。对独立董事质疑的声音越来越高,独立董事“不独立”已成为独立董事制度最大的危机。

独立董事“不独立现状

面对广大股民出离愤怒的指责,有些独董也是百口难辨,满腹“辛酸”。其实,并非所有的独立董事都不独立,或者不愿独立。现实中已经出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行使职权,却被大股东免去职务的现象。上海证券交易所曾作过一项统计调查,结果,在担任或曾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的4000人中,有10属于“非正常离职”。独立董事一方面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及至被处罚,一方面面临因合作关系紧张而被公司解聘的危胁。哪怕有哪位“独董”真的拂袖而去,也要再找一位符合《指导意见》规定任职条件的“后来人”接任,否则也难以“潇洒走一回”。在兰州黄河案例中,独立董事王钰接受采访时称,“大股东带头违规操作,我的提醒却没有任何作用,只好写辞职报告”。

独董人选产生途径违规。独立董事与大股东实际上的“雇佣关系”,使其在行使权力时难以保障相对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独立性。更何况,目前上市公司大多数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董事会聘请的,而董事会成员、甚至经理人员又都是大股东在企业中的事实代表,让独立董事来监督其工作,角色难免尴尬。再加上任职期间与内部董事及经营管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共事而建立的“深厚工作友谊”,使许多独董在董事会表决时难以坚持公正立场。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2

一、现行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结构分析

1. 独立董事人数和构成比例符合现

行法律法规的要求, 但远未达到有效约束的地步。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 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不得少于3人, 且不得少于董事会人数的13。从实际执行结果看, 目前已成立运营的60家基金管理公司共选聘了202名独立董事, 每家平均3.37人, 占董事会成员的38.33%, 虽然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但无论是独立董事的绝对人数, 还是在董事会成员中的相对构成, 比例都不是很高。具体来说, 从独立董事的人数情况来看, 独立董事人数为5人、4人和3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分别有1家、20家和39家, 分别占基金管理公司家数的1.67%、33.33%和65%, 说明近2/3的基金管理公司仅仅是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最低要求;从独立董事构成分布情况看, 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成员33.33%、36.36%—40%和40%以上的基金管理公司分别有19家、16家和25家, 分别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家数的31.67%、26.67%和41.66%, 说明占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40%以上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足半数,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影响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只有1家占据了董事会构成的多数, 绝大多数仅仅是为了达到法定最低限额。不论是独立董事的绝对人数, 还是独立董事的相对构成, 远没有达到能够有效约束的程度, 因此, 若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首先必须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 扩大独立董事的比例。

2. 现行独立董事的学历构成良好,

但职称构成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具有执业资格的独立董事的比例。从学历情况看, 现行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中, 除了有9.41%的人学历情况不详之外, 本科学历以下的独立董事仅为2.48%, 而硕士以上学历的独立董事达到了66.34%, 高学历的独立董事已近全部独立董事的2/3。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没有披露学历情况的19名独立董事的具体情况, 结果表明这部分独立董事大多为年龄较高的已退休者, 囿于当时的环境与条件限制, 可能他们的学历情况不高, 如果对独立董事的最高年龄予以限制, 高学历独立董事的比例则会进一步提升。因此, 完全可以说, 独立董事阵营已经聚集了众多高学历的人才, 从学历背景上完全可以满足其任职资格的要求。独立董事制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并非因为独立董事的素质问题。

从职称构成看, 现行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中, 除了24.75%的独立董事没有职称或没有披露职称情况外, 其他独立董事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为57.43%, 具有执业资格 (注册会计师、注册分析师和律师) 的比例为15.352%。由此说明, 绝大多数独立董事任职者的职称背景对其在董事会中发挥作用是构成支持的。

3. 独立董事的职业来源过于集中学

校或科研机构, 而来自市场一线的专业人士比例偏低。统计数据显示, 现行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中, 来自于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型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为38.61%, 而来自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的专业型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却仅为27.72%, 两者相差近11个百分点。尽管学者们具备独立董事任职所要求的知识背景与任职时间要求, 但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背景的不足, 却是学者型独立董事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 在学者型独立董事中, 有41人在学校或研究机构担任不同级别的行政职务, 占学者型独立董事的比例达到了52.56%, 已经超过了半数;有32名独立董事担任博士生导师, 占全部学者型独立董事总数的比例为41.03%。这些独立董事能否有足够的精力按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 令人堪忧。此外, 现已离退休的32名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已经达到15.84%, 与来自于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大体相同, 这些人在离退休前, 绝大部分曾在各类机关任职, 有些还位居高官, 不乏社会影响能力, 基金管理公司聘任这类人员出任独立董事, 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为公司带来可资利用的社会关系, 而与独立董事职位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思考

1. 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人数和比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于1962年公布的Wharton研究报告就已经揭示: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40%的比例对基金监管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美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的独立董事比例已经达到了2/3以上。比较我国现行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 无论在人数上, 还是在构成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唯有如此, 才能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 要想达到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要求, 既不现实, 也没必要。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职业独立董事市场尚未形成, 合格的独立董事备选人才较为匮乏, 且现有独立董事来源结构还存在问题, 如果提高幅度过大, 有些基金管理公司很有可能陷入找不到足够的任职人选的尴尬。因此, 现实可行的方案是将现行独立董事的人数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4人;独立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由原来的不得低于1/3, 提高至不得低于40%。

2. 强化独立董事市场培育进程, 优化独立董事来源结构。

(1) 制定独立董事自律规则。为了促使独立董事遵守“客观、公正、独立”的执业原则, 规范独立董事的执业行为, 提高独立董事的执业水平, 要抓紧制定独立董事的执业准则、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实行独立董事的自律管理。 (2) 加强独立任职资格管理。一方面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时间和精力无从保证,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基金管理公司挑选独立董事的空间, 所以要增加独立董事的有效供给, 就要使独立董事职业化, 形成类似注册会计师一样的制度体系, 建立严格的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管理制度, 加大对备选独立董事的培训力度、法律知识考试和任职资格的认定与管理, 对符合独立董事资格要求并通过相关考试者颁发执业资格证书。 (3) 完善独立董事激励机制。要建立一支职业化的独立董事队伍, 就必然加快独立董事市场化的进程, 建立独立董事信用体系, 通过声誉传导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励独立董事更加“尽心、勤勉、独立、客观”地履行监督职责, 提高监督效率。但由于独立董事市场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 要达到国外独立董事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的声誉机制效应和激励机制效应还有待时日, 因此, 建立一套包括独立董事考核、评价、激励和约束在内的循序渐进的激励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4) 建立独立董事保险制度。为了防止独立董事的理性冷漠, 提高其独立性和约束力, 降低其监督风险, 又要使基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可行的方式是建立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设立专门的独立董事责任险, 由聘任独立董事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投保。

3. 明确独立董事法定职责, 改变独立董事选聘机制。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篇3

2015年11月,几条新闻在国内资本市场引起广泛关注,“A股上演高校独董离职潮”、“大学官员违规担任独董受到组织处分”、“上市公司聘任名人独董导致股价涨停”,上述新闻聚焦点只有一个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国内独董制度前尘往事

1993年,应港交所要求,H股上市的青岛啤酒聘请了两位独立董事,开国内上市公司董事之先河。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正式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概念,并于2001年正式出台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又进一步细化了独董在专门委员会中任职要求。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明确了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独立董事,至此,独立董事制度体系基本确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起到了重要的督导和规范作用。

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独立董事既有制度的一些缺点也逐渐显现。

相关独立董事法规文件已成体系,但仍非尽善尽美,例如,对独立董事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规定,缺少约束机制。又如独立董事资格证问题,虽然沪深交易所都明确了候选人应取得交易所认可的证书,但对取得时点规定又不一致。2011年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独立董事备案办法》要求候选人被提名时应具有资格证书,而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备案及培训工作指引》,被提名时候选人若未取得证书,可以承诺参加最近一次培训并考取证书。而这一差异又引发了上市前聘任的无证独立董事上市后是否应撤换的讨论。上述法规上的缺失和矛盾仍需补充完善。

根据调研,有42%的独立董事由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推荐,48%由上市公司的董监高推荐,只有不足7%由上市公司小股东等推荐。而根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都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虽然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董监高与其推荐的候选人不存在形式上的关联关系,但是“伯乐之恩”还是很可能使独立董事实质上的独立性大打折扣。此外,渠道过窄也使得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倍加珍惜”,即使是那些空占其位的人士,也很少有提前下课的情况。拓宽独立董事的选聘渠道,给中小股东更多的话语权,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良方。

目前上市公司将独立董事和公司顾问混为一谈的趋势十分明显。两者地位都很重要,但又有着本质区别:首先:二者责任不同,顾问是顾而不问,可以就某一事项提出建议,但没有最终的决策权,是“可选动作”;而独立董事是公司的重要决策机构,要对公司的发展负责,是“规定动作”;其次,二者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同,顾问主要依赖专业影响力、声誉等。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必须要有对资本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法律法规的准确把握。只有清晰定位,才能发挥好独立董事的作用。

调研还对独立董事的履职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时间不足、距离过远、激励有限、约束不力、专业失衡。

完善独立董事监管机制的建议

上面种种问题,表面症结在于选拔不畅、考核缺失,根源则在于独立董事人才市场的供求失衡。对症下药,方法就是“扩大基数”,“提高质量”,即“广进严管”:在建立健全法制保障的基础上,坚决贯彻“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理念,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拓宽独立董事选拔渠道,制定全面科学的考核制度,将独立董事的薪酬发放与上市公司隔离,完全切断二者间的利益联系,同时加大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罚力度,从根本上保障客观公众性。具体而言,又分为三个关键环节。

广泛选拔是基础。利用当地上市公司协会熟悉情况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人才库。借助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等渠道,挖掘本地熟悉资本市场运作规律和政策法规的优秀人才,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纳入人才备选库,并登记相关信息。上市公司也可以将自己中意的人选向人才库推荐。人才库后端可与证券交易所对接,由证券交易所统一向上市公司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响应国家减少行政审批的号召,放松部分限制条件。例如,可以将独立董事资格证书作为任职的一个后置程序而非先决条件,以最大程度吸纳优秀人才。借鉴日益兴起的“职业董秘”经验,倡导独立董事的全职化、职业化。在保障单家履职时间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任职公司家数提高独立董事的总收入

任用得当是核心。上市公司根据董事会结构等实际情况报送所需独立董事人数。证券交易所根据公司行业、规模、板别等,在独立董事人才库中为公司推荐候选人。推荐人员按照财务类、法律类、行业类等分类、依照1:2或者以上的比例进行差额推荐,同类别的独立董事建议不超过一个。之后,交易所组织流通股东、小股东对独立董事候选人进行网络投票。以投票结果确定独立董事人员。惩前毖后,大浪淘沙,靠的就是“考核”,建议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维度对独立董事的表现进行评判。考评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由交易所发放独立董事薪酬。资金采取年费的形式由交易所向上市公司收取,收取的标准可以参照上市公司的规模等因素,以完全断绝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的经济联系。薪酬发放可以采取分批、延迟的方式,以保证长效激励,避免独立董事履职的短期行为。同时,由交易所统一为所有独立董事购买执业保险。

此外,还可以借鉴“金牌董秘”的机制,每年举办“优秀独立董事”的评选活动,奖赏先进,激励后进。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4

关键词:审计收费,审计独立性,影响,对策

一、我国CPA审计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一)审计收费的支付方式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审计费用支付方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客户收取审计费用,客户管理当局充当实际委托人。这种方式导致审计人缺乏经济上的独立性,形成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上的一定程度的依存性。在被客户掌握了经济命脉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遇到重大审计问题时受到经济威胁,为了维持自身的经营,作出顺应客户管理当局意志的妥协,从而影响其独立性。

(二)审计收费的费用额度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在我国,行业中的恶性竞争所导致的过低的审计费用会对独立性产生重大的影响:迫使事务所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雇佣更多的初审人员来代替注册会计师,以损害审计质量为代价来减少审计成本,这样有可能无法查出重大的审计问题,即便发现,也有可能迫于审计费用的压力而与被审单位合谋。

(三)审计收费的费用结构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这里的费用结构指主要是指某一客户的付费占整个事务所收入的比例。当某一或某几家客户所提供的审计收费占事务所整个费用收入总和的比重很大时,该事务所就有可能单纯从利益出发,屈从于客户管理当局的压力,将很难保持独立性。

(四)审计收费支付时间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费用的拖欠对独立性的损害非常严重。所谓拖欠审计费用,一般是指在连续审计下截止签订本年度审计业务约定书时尚未完全支付上年度审计费用,在变更审计下对前任事务所尚未完全支付审计费用的行为。拖欠的审计费用是对今后年度审计工作的影响,说明上市公司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非本年度审计费用外的经济利益关系,形式上与实质上均未完全独立。

(五)审计收费的披露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我国审计收费的披露透明度不高,披露不充分,只是含糊公布一个数据,不能够帮助使用者进行更为有效地决策,同时不利于监管机构掌握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利于社会各方利用这一信息的透明度,及时获得相关的信息。

二、完善审计收费制度,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审计收费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我国现有的直接收费的方式的弊端,有一种在独立性方面具有很大优越性的审计模式——基于账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审计委托模式。

财务报表保险,是指公司不再任命和支付报酬给注册会计师,而是购买财务报表保险,使投资者在面临财务报表虚假陈述所带来的损失时,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公司所能获得的保额和为此支付的保险费将被公布。由保险公司任命并且支付报酬给注册会计师,让他们对潜在投保人的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提供鉴定。那些公布高保额和低保险费组合的公司将脱颖而出,在投资者的眼中他们具有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因此,每家公司都将渴望得到更高的保额并且支付更少的保险费。这将导致报表质量的一次飞跃。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5

尊敬的中小投资者:您好!

感谢并欢迎您接受我们的调查,请您花费5分钟的时间仔细回答如下8个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问题。然后,您可以从调查员那里免费获得一份最新的《21世纪经济报道》!

再次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尹晓冰

1.您认为自己了解独立董事制度吗?

A. 比较了解B.有所了解C.基本不了解D.第一次听说

2.您觉得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后有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吗?

A.很有帮助B.有一定的帮助C.完全没有帮助

3.您从整体上对现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是否满意?

A.比较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

4.现行独立董事制度中,您不满意的主要是什么?(可以多选)

A. 独立董事由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内部管理层挑选,无法代表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

B.独立董事的工作流于形式(就是每年开几次董事会而已)

C.很多独立董事缺乏财务和法律的专业知识,往往不懂事

D. 独立董事的薪酬待遇很高,却没有有效的履行职责

E. 上市公司出了丑闻之后,独立董事纷纷以辞职方式为自己开溜

F. 独立董事没有能够和外部中小股东进行沟通

5.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最适合担任独立董事?(可以多选)

A.会计专业人士B.法律专业人士

C.学术界人士D.退休的政府官员

E.企业界知名人士F.其他任何人士

6.您认为应该如何产生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A.通过考试制度选拔B.上市公司自行选择(目前的情况)

C.多种方式结合D.中国证监会任命

7.您是否主张上市公司引入专职的独立董事?

A.主张B.不主张C.无所谓

8.您认为应该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多选)

A. 完善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

B. 明文确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C. 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重大事项(如关联交易、担保、对外投资等)核准委员会……

D. 独立董事如何开展的相关工作

E. 要求在年报中单独列示独立董事的工作报告

F. 通过独立董事资格考试制度选拔胜任的独立董事

G. 证监会应该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督和管理

H. 媒体应该更加关注违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

公司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篇6

职 工 董 事、监 事 制 度

六、职工董事、监事的工作制度

1.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就职工董事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重要议案审议和职工监事参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规范咨询、论证、通报、收集意见等工作程序和相关事项,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履行职责创造条件;

2.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会议的议题应事先通告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广泛收集职工代表的意见。遇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可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或与工会委员会充分协商后再履行表决权,并在董事会、监事会会议记录上注明。

3.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行使职权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挠或打击报复;

4.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每年定期向职代会报告职责履行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职代会每年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反馈给本人。大多数职工代表对该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工作表示不满意,职工代表大会有权按照民主程序予以罢免、撤换。

5.公司要加强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培训,组织职工董事、监事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情况,为他们列席公司各部门的会议提供方便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参与公司决策、监督的能力,支持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6.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任期与其他董事、监事的任期相同,可连选连任。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任期届满,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按民主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

七、职工董事、监事的权益保障

1.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任期内一般不宜调动。如确因工作需要必须调动,其空缺席位实行替补制,由工会组织召开职代会团(组)长联席 1 会议提出更换意见。新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仍需要按民主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时免去原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席位空缺时间不超过六个月。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7

一、文献综述:独立董事制度的渊源与生成机理

1. 制度渊源

独立董事的概念和制度源自英美法国家。在美国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 外部董事又分为有关联的外部董事和无关联的外部董事, 无关联的外部董事即是独立董事。在英国独立董事又被称为非执行董事。

20世纪70年代, 美国证监会为阻止大公司滥用权力, 也积极推动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1977年经美国证监会批准, 纽约交易所引入一项新条例, 要求本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 9 7 8年6月3 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 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9 0年代, 《密西根州公司法》率先采纳了独立董事制度 (第4 5 0条) , 该法不仅规定了独立董事的标准, 而且同时规定了独立董事的任命方法以及独立董事拥有的特殊权力。同时, 美国法学会1 9 9 2年发表的《公司治理原则:分析与建议》积极倡导独立董事制度, 美国全国公司董事协会1 9 9 6年发表的《董事职业化研究报告》呼吁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据实质性多数席位, 并对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中只有公司总裁一名内部董事表示赞赏。

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在1991年专门成立了公司财务治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了关于上市公司的《最佳行为准则》, 建议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如下:“董事会应该包括具有足够才能、足够数量、其观点能对董事会决策起重大影响的非执行董事。”

香港联交所于1993年11月引入对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要求, 即每家上市公司董事会至少要有2名独立的非执行董事。如果联交所认为公司的规模或其他条件需要, 可以提高最低人数的规定。

2. 生成机理

英美公司一元治理结构即单层制公司治理结构, 它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 由董事会管理公司财产、选聘经营班子, 并全权负责公司的各种重大决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单层制的特点是:业务执行机关与监督机构合二为一, 经营职能和监督职能统归于董事会, 董事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督者。美国公众公司的股权非常分散, 以致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控制, 同时, 在公司机关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督机构, 因此才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 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建立, 希望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 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 力图在现有的单层制度框架内进行监督机制的改良。

英美法系国家公司制度中独立董事的功能, 实际上与大陆法系国家 (德国除外) 的监事会制度功能相当接近。

大陆法系国家则实行双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 根据公司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思想, 大陆法系公司一般内设权力机关、决策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即股东大会之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由董事会行使经营决策权, 由监事会行使监督权。

日本和德国是典型的实行双层制模式的国家, 双层制的特点是:业务执行机关和监督机构是分立的不同的公司机关, 董事和监事各司其职, 董事在经营决策活动中受到监事的监督。

从理论上讲, 大陆法系国家为克服代理问题在公司机关权力构造上奉行的二元制是周到和缜密的制度设计;而实践也证明, 德国、日本的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从整体上来说是有效和成功的, 效果不比英美的独立董事制度差。

此外还有第三类内部监督模式, 就是以法国、荷兰、丹麦等国家为代表实行的混合制模式, 这种模式指引下的公司可以在单层制和双层制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即公司可能选择只设董事会而不设监事会, 或者同时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可见, 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是分属于不同法系的内部监督模式。由于美国主导全球的经济, 所以其扩张力很强, 另外, 除德国外的各国其监事会制度有效性不高, 而英美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上吸收了监事会的功能, 所以近年来, 两大法系的公司治理结构出现了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尤其是实行混合制度的国家, 在单层制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公司自治属性

从上述分析中, 我们不难发现, 独立董事制度是将分权制约的政治理论引入企业治理的结果, 其本质是一种企业内部监督的方式, 是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对自身弊病的一种克服手段, 是公司自治的一种选择, 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尽管各国都以立法或交易规则的形式对之加以固定, 但其本性仍然是公司自治的体现。

公司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思潮作为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是西方社会的基本哲学, 对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宽广而深远, “自由主义的特性也就是现代世界的特性” (1) 。这一发端于1 6-1 7世纪的思想, 以维护自由为最高准则, 按照英国学者伯林在《两种自由的概念》一文中的区分, 自由可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所谓消极自由, 就是不受他人或事物的干预和限制, 即“免于……的自由”, 实质上其目的在于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公民不受他人、尤其是国家或其他权力组织的侵犯, 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对独立自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极自由, 就是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某事或选定做某事, 即“从事……的自由”。积极自由主要来自主体成为自己主人的愿望, 意味着人们获得某种积极效果的能力、权力和机会, 它所强调的重点应该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积极行动、积极参与和积极选择 (2) 。

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自由主义者坚信, 社会受无形之手的控制, 通过各个成员的行动与互动形成一个完美的自生自发秩序, 这一秩序是内在的而非全知全能者的刻意设计。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哈耶克指出:“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的制序都产生于深思熟虑设计的人, 大凡认为任何不是有意识设计的东西都无助于人的目的的人, 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 那是一种理性的“致命的自负”。他们反对外力主要是政府的强力干预, 强调政府干预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 认为, 最好的政府是“最小的政府”, 而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 (3) 。自由主义在2 0世纪3 0年代因国家干预主义的出现而受挫, 但其基本精神却从未改变, 2 0世纪7 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滞胀“出现而全面复苏, 成为至今调节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思想。

上述自由主义理念在公司法上的反映, 就是强调公司的意思自由、选择自由, 因此, 公司自主经营、自己管理是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当具有不同的模式, 任何强行的、划一的、机械的法律预设均将构成对企业自主经营管理的束缚, 并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其应有的竞争力, 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因此, 公司法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将这种自由治理反映到公司法的制度安排中去, 同时将公司治理中的干预主义和强制主义减少到最低限度。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为克服公司制度设计中的流弊而在市场运行中自主选择、自发产生的, 是公司治理的一种积极自由的体现, 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自生自发秩序规则。独立董事不是强制的制度, 由公司自由选择适用。因为公司在本质上是一种合约结构, 参与公司事务有关各方有权自由设计他们的合约安排。对于公司而言, 控管机制不过是一种技术, 与其他生产技术没有区别。公司如果为在市场上获胜, 必须选择一个最有效率的监控机制, 公司才可以生存和发展;如果选择错误, 公司将面临市场份额的下降或公司破产。因此, 如果独立董事能够提升公司经营水平, 则不待法律规定, 竞争也会促使公司自动引进独立董事。

由此也决定了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规范多表现为非强制性质, 在英美等国家, 大多以民间组织或证券交易所的推荐规则形式出现, 即使以成文法形式, 也表现为任意法, 允许公司自由选择。而且, 在判例法国家, 成文法是少量的, 或非强制适用的, 公司法是任意的, 基本职能是提供一套非强制性的“模范”条款, 为缔约的各股东提供便利, 各缔约方均有权自由决定是否采纳或者不采纳这种模范条款。

三、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践及其立法完善

1.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历程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 流通性不强的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控股现象普遍 (即使在股权全流通改革以后即所谓“后股权分置时代”, 这一现状仍无法获得根本扭转) , 致使大股东或者母公司得以控制董事会和经理层, 董事会与经理层互相兼任, 重叠程度很高。内部人控制现象, 不仅导致公司经营者游离于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之外, 而且导致公司经营者及大股东肆无忌惮地蚕食上市公司。为此, 理论界、实践界开始研究关注并着手移植国外的独立董事制度。

我国1993年《公司法》虽确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并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我国独立董事制度。1 9 9 7年1 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12条规定, “公司根据需要, 可以设独立董事。”该条特别注明“此条为选择条款”。

1999年3月29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都应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 《意见》第六项规定, “公司应增加外部董事的比重。董事会换届时, 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董事) 。”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0年11月3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指引 (草案) 》中提出, 将来上市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 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 0%”。这个指引关于设立独立董事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 交易所可能会在两三年后对独立董事制有强制性要求。

至此, 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人们对它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我国资本市场运作规则和秩序方面寄以厚望。

2.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低, 难以规制“一股独大”。上市公司的股权过度集中, 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普遍问题之一, 从独立董事的产生办法来看, 并没有能够有效规避这一问题对独立董事独立性与公正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 独立董事可由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产生。结合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由控股股东掌握的普遍现状来看, 独立董事的提名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公司控股股东在操纵, 这种由大股东提名的“出身”总是令人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产生怀疑。

第二、独立董事“花瓶化”。从独立董事的背景来看, 据《上海证券报》调查, 有4 3.5%的独立董事来自于高校或科研院所;有26.1%的独立董事来自于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有26.1%的独立董事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这一结果反映, 目前独董群体在构成上仍然以高校及科研单位人员为主即主流人员是学院派。一些学者本身科研教学任务及社会工作繁忙, 加之独立董事承担的风险过大, 这些人员不可能投入, 造成独立董事“花瓶化”。

第三、制度运行实际效果不理想。由于独立董事与公司其他董事的信息不对称、权利义务机制不完善、风险控制难度大, 造成独立董事在行使职权是畏首畏尾, 不敢轻易说不。据《上海证券报》调查, 有3 3.3%的独董在董事会表决时从未投过弃权票或反对票;有3 5%的独董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等有分歧的独立意见。超过7 0%的独董从未行使过或打算在未来行使中国证监会赋予独董的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召开董事会、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就上市公司进行某些方面的审计或调查等权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制度设计者始料不及的, 其主要根源在于:

第一、制度所依赖的经济“土壤”环境差异, 导致制度功能的变异。

我国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 与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大相径庭。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成, 近1 4 0 0家上市公司中, 8 0%-9 0%是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 尚未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比重高达4 0%, 有些甚至高达8 0%以上。所以说, 我国的上市公司中, 股权不是极度分散, 而是过度集中, 公司一般都有控股股东。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与美国公众公司中的内部人控制涵义是不同的, 我国一股独天下的“内部人控制”实质是控股股东的控制。这一制度存在的基础是有巨大差异的。

第二、制度所依赖的法律环境的差异, 导致制度的错位。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遵循了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二元”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法》,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董事会由董事组成, 是公司业务执行和经营决策机构。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 是公司的常设监督机构, 行使监督权, 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相互重叠, 权限分配变得不清不明。这样看似增加了一道防火墙, 其实反而会造成双头监管的权力冲突局面, 导致资源浪费或相互推诿, 增加监督成本, 降低公司运作效率, 也抑制了独立董事制度功能。

第三、制度所依赖的意识理念差异, 导致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造成的经济集权思想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头脑, 只坚信“市场失灵”, 坚信“政府万能”, 期望通过设计全能的制度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种种矛盾, 始终是政府的孜孜追求, 表现在独立董事制度的设计引进上, 就是把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先验的普适性制度, 通过政府由上而下强力推动, 不断加大其使用的强制力, 从而忽视了制度的自生自发性, 忽视了市场本身的规律。从这一角度, 我们可以发现, 独立董事制度在西方是一种自生自发性制度, 而在我国则表现为政府主导型规则。

3.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完善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困境, 并不是制度本身的失灵, 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 它在英美等国家的孕育、发展是市场机制自生自发的结果, 而非任何人可以设计、凭空编制出来的, 它反映了公司治理的规律和要求。其在我国的“失灵”, 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这一制度本身的独立自发性, 这一规律不可人为改变。

独立董事制度的废止问题, 实际是一个伪命题。既然制度本身并无弊病, 而且经过政府主导推动已经在我国经济生活和法律实践中生存, 尽管这种生存十分艰难, 但它毕竟已经有了生命, 这就决定了其不可随意再被废除, 否则又将造成新的空白无法弥补。正如我国近代为强国图存而贸然移植异质民法, 尽管毫无市民法根基, 但经过数载风风雨雨, 我们已经无法在与这一套异国的法律概念和理念分离须臾。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改造我们的公司结构机理, 完善相关环境, 使独立董事制度更能发挥其功效。

第一、树立多元化的公司治理理念, 克服“单打一”机制。

独立董事只是公司内部有效监控机制的一种方式。因此, 在英美等国选择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有效手段时, 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日本等采用了“监事会”的治理模式, 我国《公司法》亦同样选择了监事制度这一治理模式。没有必要给予独立董事制度过多的功能、过重的希望, “毕全功于一制”的美好愿望是不切实际的。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环境已日渐改善, 公司结构日趋多元化, 原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结构将因国家退出一些竞争领域而大为改观, 尤其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渐进尾声, 股权多样化、分散化的大格局不可逆转, 独立董事制度所需的“生态环境”将日渐成熟, 市场秩序的自生自发性质将日渐突出, 这将为这一制度发挥更大的功效提供可能。这就意味着,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监督理念、一种公司自治模式, 成为公司治理的选择路径之一。

第二、树立公司自治理念, 赋予公司治理自由。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推行主要是国家公权干预的结果, 这种管制已使我们付出高昂的成本。鉴于这一制度本身源于市场机制的非设计性, 其私法性质要求回归自治, 法律制度“并不是建立某种特定的秩序, 而是创造一些条件, 在这些条件下, 一个有序的安排得以自生自发的型构起来并不断地重复”。因此, 独立董事制度应作为一种任意规范而非强制规范存在, 它有两种路径:一是以一种行业规则、习惯形式出现, 为公司所自由选择。二是以公司立法的任意规范样式存在, 以资符合其有关条件的公司自由选择采用, 但是一旦采用即应遵守其相关权利义务规则, 承受选择的法律后果。有鉴于此, 《指导意见》和先行公司法要求上市公司一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做法值得商榷, 宜借鉴日本模式采用任意选择方式, 即由公司自己去选择独立董事制度还是传统的监事会制度。

第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促进独立董事制度的功效。

针对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实践中的问题, 应从完善独立董事独立性的保障机制、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独立董事的职能机制和独立董事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 借鉴英美国家的成功经验, 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 在我国这一“二元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度, 科学的规划独立董事制度的职责, 健全独立董事的选任制度, 平衡其权利和义务关系, 从而使其发挥实质功效。

第四、进一步完善监事制度, 构建公司治理的复合机制。我国新的《公司法》在规定独立董事制度的同时, 对监事制度进行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较大的完善, 这也为公司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 当务之急, 应该正确界定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 借鉴德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 赋予公司自由选择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模式的权利, 构建完善公司治理的复合机制。

在充分赋予公司自治权的前提下,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 我们期待着包括独立董事制度在内的公司治理机制, 因循自发生长的秩序而早日成熟。

参考文献

[1]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M], 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 邓正来译,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版

[3]李建伟《: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从法学与管理学的双重角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王文钦《: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 上海三联书店, 2000年版, 第2页

[6]石元康, 同前注, 第1至第25页

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篇8

关键词:独立董事;完善;存在问题;法律

独立董事制度首创于美国,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但是,真正兴起并且构成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特色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我国是近几年才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在1997年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12条已有规定,“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独立董事……”,也即并非强制性的规定。

1999年3月29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都应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0年11月3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中提出,将来上市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这个指引关于设立独立董事的要求是非强制性的。

随着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8月21日《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颁布,这个指导性文件对独立董事在中国的实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中国独立董事制度现存问题

虽然,从实施效果来看,独立董事制度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独立董事的地位没有保障

我国独立董事的地位没有保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公司法》并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被赋予了监督、纠正董事、经理行为的权力,为法定的监督之责。第二,仅有《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和《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涉及独立董事。第三,独立董事制度仅仅在部门规章中得以体现。

(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本质要求,也是独立董事的生命力所在,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问题是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但在我国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致使独立董事不独立:第一,选聘上的不独立性。第二,雇佣关系难保独董独立地位。第三,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只是理论上的,实践中并不真正独立。

(三)独立董事职责不明确

证监会在《指导意见》中只授予了独立董事一些特别职权,并没有明确独立董事的具体职责。

(四)独立董事的信息权得不到保障

独立董事因为其身份的独立性和工作上的非执行性而难以搜索到与决策有关的公司内部信息。目前,在我国由于以下几点原因使独立董事的信息权得不到保障:第一,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第二,独立董事获取信息的动力不足。第三,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

(五)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对于独立董事,我国一般实行固定报酬为主的薪酬形式。而在国外的大公司中,除了给予独立董事实际的固定货币报酬外,大股东还向独立董事提供股票期权,并且在这类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不断增长。此外,在发达国家声誉(Reputation)机制的良好运行也是保障独立董事的动力来源。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规范科学的公司治理是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统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具有深层次的复杂性、体制性特点,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协调整合当前的政策和措施,并不断创新科学的法律和政策,才能为独立董事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市场条件。

(一)合理界定独立董事的职责

我国独立董事的职能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对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进行制衡,协助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利益,尤其是维护公众股东的权益。2.独立董事凭借其特有的专长和技能,为公司长远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3.通过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員会、报酬委员会等常设机构和非常设机构来履行以下职能:提出经理人员的候选人;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的业绩;提出董事和经理人员的报酬方案;对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性发表意见。

(二)严格独立董事任职条件

作为独立董事,要履行其特殊职责,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及身体素质。2.有独立财产。3.有独立的利益。4.有独立的人格。5.有独立的业务。6.能独立行权。7.独立董事本人和亲属不得在企业任职,与企业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8.任职不宜过多。9.有足够的时间。

(三)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

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必须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否则,独立董事的作用将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可以大比例提高独立董事人数,这样既有利于削弱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也有利于减少内部人的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参考西方国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高达2/3,且这一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的现实,考虑到我国公司的现状,独立董事的比例至少应约占l/2至3/5。

(四)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激励机制的构建。报酬激励是独立董事主要的激励机制,近期内宜采取适度津贴和奖金的办法,经过若干年的运作后,在取得一定经验基础上,过渡到固定津贴+奖金+少量股票期权多种组合的激励报酬机制。多种组合的激励机制也是国外实施独立董事成熟国家的通行作法,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约束机制的构建。对于没有发挥独立董事应有作用者,不仅不能获得奖金,也不应获取董事津贴。股票和股票期权是对独立董事的长期性约束。独立董事协会、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组织对独立董事的操守行为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制定一些自律性准则,增加行业自律性和指导性。

(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有关法规

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及条件、权利、义务和职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应加大对独立董事资格的审查力度,进一步缩小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的范围,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权利和职责。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

[2]斯道延·泰尼夫,张春霞,路·白瑞福特.中国的公司 治理与企业改革[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5-10.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9

独立董事制度

到一定的专业水平且工作经验在五年以上;

(五)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和公司章程要求的其他条件。发表独立意见:

(一)提名、任免董事;

(二)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

(三)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四)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对公司现有或新发生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借款或其他资金往来,以及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

(五)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事项;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新公司成立需要完善的制度 篇10

1.公司总体规章/员工手册 2.公司大事记 3.组织机构图 4.岗位职责

5.人力资源制度基础性文件

6.考勤制度---含请假、加班制度、临时外出制度 7.奖罚制度

8.薪资制度—含福利制度 9.绩效考核制度 10.岗位调动制度 11.员工培训制度 12.采购制度 13.仓库管理制度 14.盘点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11

一、我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体现。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基本上是有大股东推荐产生的,而这些独立董事与董事会中的某一些高级管理者的关系良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即使有些独立董事想发挥其作用,但因受到大股东的制约以及其它一些原因的影响,使其独立性大打折扣,无法达到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最初目的。从我国现有1150多家上市公司已设立独立董事的运作情况来看,独立董事的作用并不明显。

2、目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都是兼职的,而且大多数是较为知名的人士。有的独立董事在3至4家上布公司兼职,自己本身又有繁忙的本职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充分的时间深入上市公司了解情况。更何况独立董事基本上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研究公司治理的新情况,所做出的判断依据完全是依赖于上市公司向他提供材料,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未能及时先向他提供材料或在材料中有所隐瞒,那么独立董事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在独立董事的信息权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它能做出的判断的公正性就大为降低了。

3、我国的独立董事的核心能力较差。国外出任独立董事之职的人多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以及有过长期在商场奋战经验的律师和会计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可以成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意见。这一点,与我国现阶段的独立董事状况有明显差异。和高学历相联系,我国独立董事来源主要集中在大学,有经验的不多。学者型的独立董事虽有很高的理论造诣,但缺乏企业管理和证券投资的商战经验。

4、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方面,责任与回报不相称,股票期权奖励尚未看到,独立董事也没有责任保险,没有很强的独立董事外部保护环境。在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方面,首先我国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更多地建立在道德层面上,没有法律约束。其次,在我国公司高管人员的社会评价体系几乎不存在,当独立董事的利益高于道德损失时,他很有可能不顾自己的职责谋取经济上的利益。再次,我国的独立董事还没有市场化、专业化,不存在职业危机感。

二、设立独立萤事事务所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功能

独立董事职业化管理是指将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将其法定化。所有为上市公司提供独立董事服务的人员全部纳入职业机构管理其承接的业务必须统一通过执业机构,由执业机构与上市公司签订有偿服务的契约并对上市公司负责,由执业机构统一对外签章发表《独立意见》和《管理建议书》;由担当独立董事的人员与事务所签定劳务合同对执业机构负责;由执业机构对独立董事统一发放薪酬,统一安排责任保险,统一通过信托方式或转让方式处理上市公司作为报酬支付的公司的股票,统一处理外部投诉,统一向上市公司的股东征集投票权,统一接受委托起诉侵犯公司利益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内部董事、经理。事务所对独立董事因执行业务受到的追究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事务所承担赔偿义务后有权就独立董事的故意行为提起追索。

1、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有利于独立董事的独立地行使职权。独立董事要进行认真地履行职责,独立地做出客观的判断,必须具有独立性。而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是保证独立董事资格的一种有效手段。独立董事事务所使独立董事成为一种专门性职业,人员由各行各业包括法律、财经、科技、管理等各类专家及成功企业家组成。这些人员进入董事会是为了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我们在管理理念、制度、体制上应做出重大变革,将自然人的独立董事法人化,使独立董事体现社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建立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并能承担民事义务的独立董事事务所。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可以直接由事务所推荐,证监会认定,上市公司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最后进入股东大会表决程序,并以累积投票方式产生。所有进入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不直接从上市公司领取,改由独立董事事务所向上市公司收取管理费,其中一部分对任职独立董事发放,所剩部分作为事务所人才信息收集、储备、培训、交流与日常管理用途。至于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委员会则对执行董事与监事的薪酬做出规定;而独立董事事务所收取的独立董事管理费则比照执行董事及行业标准,按合同方式收取。这样做的优点就是保证独立董事决策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可以弥补自然人独立董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独立董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监控公司的财务业绩,所以应有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阅历。独立董事应知道如何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他们应了解用来评估公司业绩的财物比率和其它指数。因此,作为独立董事必须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商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我国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有的是商战经验但缺乏西方财务会计知识;另一类是搞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现代会计理论有很深的造诣但缺乏财务管理和证券投资的阅历。值得注意的是,懂财务的独立董事不是纯粹读MBA培训出来的,主要的是在实践中造就出来的,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只要这样的人才,才能懂得如何去收取信息并了解信息的经济含义。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可以弥补自然人独立董事能力不足的缺陷。由于在独立董事的背后有事务所的职业经理人、投资专家、法律、会计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支持。因此,作为独立董事拿到预案后可以先在独立董事事务所进行讨论,在达到共识的前提下再上会表决。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分析 篇12

关键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差异性,问题,建议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公司结构的形式, 它的内容包括独立董事的界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角色与作用、独立董事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独立董事的推选与任期、独立董事的报酬、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规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人数等等方面。它的设立对一个公司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中外文化理念的不同和完善我国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需要, 有必要对中外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

一、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概述

(一) 独立董事的概念

独立董事 (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 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 并且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独立进行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二) 独立董事的职能

独立董事在公司中主要的职能是监督职能、战略职能、政治职能。而独立董事实行监督职能的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独立董事有权利行使自己的知情权, 以促使公司有关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二是独立董事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表决权, 对公司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独立董事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通报权利, 独立董事可以就公司制定的一些不符合股东利益的政策措施向有关部门或者董事会通报情况;四是独立董事有权撤换经理人员, 对于公司内部一些工作能力差、表现不合格的经理, 独立董事有权将其撤换。

二、独立董事在企业中的角色比较

(一) 在监督管理方面

中国大多数公司所采取的管理模式是“二元制”模式, 即在股东大会之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负责管理, 监事会负责监督, 这种制度存在着监管不力、职权不明确的缺点。采用“一元制”之后, 独立董事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制约控股股东和他派入公司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

在其他国家, 比如说美国独立董事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人的代理人, 独立董事可以通过激励和监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改善工作来维护所有股东的实际利益。

(二) 在战略职能方面

在中国, 独立董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董事, 很多独立董事是在公司担任一定的职务的。比如说, 一些独立董事开始是在公司的监事会或者董事会担任一定的职务, 在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 我国很多企业把监事会和董事会中的一些人抽调出来担任独立董事, 这占据的比例虽然不大, 但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董事。

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美国, 担任企业独立董事职务的人员主要是大学校长、已经退休的政府公务员和公司总裁、其他公司的总裁、成功的个体商人和独立的投资者, 他们是一些社会阅历丰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

三、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的比较

作为公司董事会的一员, 独立董事具有担任董事的基本资格的素质。在这方面, 中国证监会与美国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的规定是相近的。

四、独立董事任期方面的比较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或者地区都对独立董事的任期做出了明文规定。在中国, 中国证监会在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文规定:独立董事每任期与上市公司其他董事任期相同, 任期届满, 连选可以连任, 但连任期间不得超过五年。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 比如说在美国, 美国密歇根洲曾颁布《公司法》, 在《公司法》中规定独立董事的最长任期为三年, 三年后可以继续担任董事, 但不得再担任独立董事。

五、独立董事人数比例的比较

每一个国家的企业在董事会表决时都会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公司制定的发展计划或者措施的可行性。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以来, 人们发现独立董事人数的多少会影响到公司的决策, 对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人们开始着手制定些对独立董事人数限制的规定。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英国对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要求比较少, 但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就是不同的, 要求独立董事的人数要占董事会的多数, 这就与每一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相关。

六、独立董事的薪资待遇激励制度的比较

独立董事的薪资在传统意义上来说, 是指独立董事的声誉和人力资本价值, 这不能完全以金钱的角度去衡量。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 独立董事的薪资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津贴或者是公司的股票期权。而在中国, 一些上市公司未来激发独立董事积极的工作, 把支付给独立董事的年薪作为公司的财富象征和对独立董事的重视程度, 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独立董事更加积极的工作, 但它已经超出了人力资源价值的真正意义。在独立董事的薪资待遇来看, 中西方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西方国家独立董事的平均津贴是每年二到三万美元, 最低标准为五千美元。我国证监会在《指导建议》中指出, 上市公司应该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我国目前的独立董事的津贴是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在宝钢, 独立董事的年津贴为十万。

七、有关独立董事“独立性”规定的比较

(一) 各国关于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规定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内容, 独立性的核心内容是独立董事不和公司存在重大的利益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从独立董事与公司的雇佣关系、与公司实际利益、与公司关联人的亲属关系的角度出发, 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美国证监会指出独立董事是与上市公司没有重要关系的董事。其中重要关系是指独立董事在曾经的两年内是该公司的雇员;或者是此前两年内在该公司担任过高层职务的人员的直系亲属;或者和过去的两年内担任过该公司的法律顾问的法律机构业务上的往来。

中国证监会也对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任职人员及其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进行了限制。而我国对于“与公司的实际利益关系”方面的规定仅限于”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机构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 对于其他人没有什么限制。

(二) 独立董事与企业股东的关系方面的比较

在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都采取股东非限制模式, 它们不限制股东成为独立董事。公司的股东有权利成为公司的独立董事, 与公司毫无利用利益关系的股东也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

在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采取的是股东限制模式, 公司限制公司的股东成为公司的独立董事。在香港地区强调独立董事应该独立出大股东的范围, 为中小股东代言。但是独立董事所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来源于比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在中国大陆, 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在行使权利时, 首先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 独立董事不拥有该公司的股权。

八、独立董事制度在强制性方面的比较

独立董事制度具有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但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独立挡水董事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缺乏强制性, 大多采取非强制性的“指导意见”、“最佳做法”的方式执行独立董事制度, 因为我国的实践经验不够, 需要在实践中吸取经验, 以方便以后在成熟的时候进行修正。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说是不具有强制性的, 它只是在上市公司在执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发挥指导作用。

在香港创业板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这样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国家, 所执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具有强制性的。对于公司独立董事的选择和任命都是具有明文规定的。

九、实行独立董事制度过程中可预见的问题

(一) 我国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不足

我国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时间不长, 最早是在1997年12月份, 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指出:“公司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独立董事”。不过二十五年的发展时间, 我国在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论不足的缺点, 比如在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强制性方面。

(二) 独立董事个人的专业素养有待商榷

在一些发达国家, 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大部分是由其他公司的退休董事或者董事担任的, 他们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知识。而在我国, 很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由一些经济学专业的教授或者法学专业的教授担任, 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是他们没有在公司实际管理的经验, 缺乏实践的洗礼。况且他们对上市公司中财务、经营状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对问题的敏感性感知。

(三) 在上市公司中, 大股东占有控制性地位

在我国多数企业中, 由于股权的集中, 大股东对于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控制性作用。大股东在管理层投资和管理策略方面具有决策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和正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 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可能会和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产生冲突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起到监督作用的现行监督机构是监事会, 它对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公司的投资决策和执行情况都具有监督作用。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会造成一种情况, 两个具有同样职权的机构在执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发生冲突, 引发矛盾。

十、对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一) 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强制性与独立性特征。在我国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是不具有强制性与独立性, 为了使独立董事能够真正的履行其职责, 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独立董事能够行使知情权、表决权、通报权、撤换经理人员的权利, 真正的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同时, 要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比例, 使独立董事对于公司的相关决策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进一步提高中小投资者和专业的投资机构的参与水平, 进而推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 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 使得企业认识到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 科学合理的划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责, 充分认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的差别, 在划分职能时, 独立董事要坚持以业务监督为主, 财务监督为辅的原则。使得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在工作中各司其职, 在权限范围之内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十一、结语

基于中外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我国在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些许问题和挑战。因此, 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原则,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

参考文献

[1]肖作平, 张欣哲.独立董事制度的中外比较与启示[J].董事会, 2008 (2) .

[2]韩志勇.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政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1 (12) .

[3]熊杰, 李键安.中美独立董事制度差异及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08 (3) .

[4]马金城.独立董事制度:国际经验极其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8) .

[5]孙敬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中外差异比较[J].企业经济, 2009 (1) .

[6]娄芳.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现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12) .

[7]杨宝旺, 董文忠.独立董事制度安排优劣探析[J].商业研究, 2010 (14) .

[8]殷少平.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J].中国证券报, 2011 (3) .

[9]彭真明, 江华.美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德国监事会制度之比较[J].法学评论, 2009 (1) .

[10]贾建军, 赵文清, 钱周信, 贾慧敏.中外企业杜丽丽董事制度的比较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

上一篇:幕墙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下一篇:2024年社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