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资金监管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股票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推动。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践来看,银行信贷资金进出股票市场一方面推动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其无序性也带来了中国股票市场无常的变动,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探讨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就成为中国金融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信贷资金监管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银行信贷资金监管论文 篇1:

银行信贷资金监管的法律问题

现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财产,尤其是不动产,向银行作抵押担保。诚然,不动产抵押担保非常有利于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但是将有不动产抵押担保才放贷演变成有不动产抵押担保就放贷,无异把银行等同于典当行。银行视“资金安全性”为第一要义,如果有其他的途径既可以起到保障资金安全性的作用,又能达到促进资金效益性的目的,银行就不必固守着非有不动产做抵押担保的陈规旧念。本文认为,借助于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和账户抵押制度将对此大有裨益。

一、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

以担保为目的提存是指为保障一方当事人债权的实现,相对当事人将一定的货币、实物、证券等提存于公证机关,待各方约定的条件成熟,由公证机构将提存物交付于另一方当事人的制度。

在银行与企业签订信贷合同的同时,银行与企业另行签订一纸提存担保协议。在提存协议中,双方约定:(1)将企业的银行账户设定为一个提存账户;(2)银行将贷款划拨入该账户中;(3)企业必须按照信贷合同的约定正当使用贷款,其正当性由银行或者银行的委托人进行审定;(4)企业使用其银行账户内的、其他超过一定数额的款项,应当由银行或者银行的委托人进行审定。该提存协议经过公证机关公证之后,交由企业的开户银行备案。

要进行上述操作,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种担保方式是否具有法律依据?(2)银行或者其委托人对企业使用资金正当性的审定是否干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企业的开户银行是否会协助监管?(4)银行应当委托什么人来进行监管?

第一,诚然,无论是《民法通则》、《担保法》及相应的司法解释还是《合同法》,都没有明确规定前述担保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担保方式就是无效的。担保行为是当事人在实践中选择的债权保障方法,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属于典型担保方式;法律没有规定的,属于非典型担保方式。以提存方式进行担保,系由当事人自己以契约方式选择的保全债权的方式,由《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进行调整,并非无效之咎。

第二,银行或其委托人对企业使用资金的正当性进行审定,并非意味着银行可以任意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干涉。银行的监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监督贷款专款专用;(2)监督企业的重大交易行为。

第三,对于银行之间在出现非典型担保方式时的协助义务,刚台后的《物权法》中的浮动抵押制度要求银行必须履行协助监管责任,如果金融监管当局也致力于加强信贷资金监管,那么在理性上大家很容易就协助监管问题达成一致。协助银行有贷款银行和企业的提存契约为依据。另外协助监管也算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协助银行不无益处。

不过这种监管方式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不能对抗第三人。如前所述,因为以担保为目的的提存是一种非典型的担保方式,不是担保物权,所以它不能产生物权的优先效力。如果企业还存在其他的债权人,那么其他债权人对其提存账户内的资金同样具有求偿权,而且这种求偿权与银行的求偿权是平行的。要解决这一瓶颈,我们可以求助于下面的账户抵押制度。

二、账户抵押制度

我国目前在实务上已经存在账户抵押行为。账户之所以能够作为抵押物,是因为其中现在存有资金而且可望将来继续有资金存入,而且这些资金是可以支取的。因此,在这里企业是以届时对银行账户内资金的支取权作为抵押标的物的。业界公认,我国担保法以及司法实务是认可权利抵押的,例如业已存在的摊位抵押权、公路桥梁收费抵押权就是明证,所以用账户资金支取权作为抵押物不会遇到法律上的障碍,实际上我国司法实务也认可账户抵押。账户抵押有两种形态:一是银行与企业在企业银行账户之外另行设定一个专门以担保为目的的银行账户,双方约定企业的某项经营资金收益(一般为某种特许收费)划入该账户,由银行对该账户内的资金行使支配权,这实际上是一种质押。对于普通的企业来说,这一做法不可取,因为不仅将资金交由银行控制不符合企业追求资金流动增值的目的,而且在技术上也难以保证企业会将该项经营资金收入划入该账户中。另一种形态就是,企业用其专属的银行账户内的全部资金的支取权向银行提供抵押,账户内的资金,除双方约定需要由银行进行审核的情况外,由企业自由支配,本文论及的就是这一形态的账户抵押。

账户资金支取权显然不属于担保法第34条第(1)—(5)项规定的抵押物的范畴,而且账户资金是不确定的,所以它也不属于存款凭证的质押。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抵押呢?对于账户抵押这样一种抵押标的物金额随时发生变化的抵押形式,在现行的抵押类型范围内的确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归类,但是账户抵押的客观存在性和适法性却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最终将其界定为浮动抵押还是一般权利抵押,立法部门或者司法机关最后一定会对其抵押登记问题做出规定,这是现实的需要。但是无论怎样被定性,它对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都是非常有效的。

银行在与企业签订信贷合同的同时,可签订一纸账户抵押合同,合同中约定企业以其银行账户对银行提供抵押担保,参照前述担保提存协议中的内容与企业约定监管内容和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同样需要关注企业适用信贷资金的正当性并委托公证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进行监管。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银行可以及时阻止企业违规使用资金,防止企业逃匿资产,在发现企业违规运作或经营状况恶化时,及时行使债权,回笼资金,减少损失。这两种监管方式适合于中小企业,也适合于市场大鳄。这从表面上看加大了银行的资金监管工作量,但实际上不过是银行履行早该尽到的责任而已。

由公证机关对前述资金进行监管,有着深刻的法律和经济基础。

1.根据国际立法惯例和我国法律的规定,公证机关具有服务、监督、沟通、证明的作用,所以公证机关对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监管具有职权基础。

2.公证机关是法律专业机构,而且其本身工作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依据,所以其对借款企业重大交易合同的正当性进行的审查具有知识基础。

3.一旦公证机关在监管中存在过错,导致资金缺失,银行的债权受到损害,银行的利益如何得到保护?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1)公证机构因过错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在法律上已经得到确认;

(2)公证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资产作为预备赔偿财产,所以银行可以选择那些知识含量高、资本实力雄厚的公证机关作为监管代理人;

(3)公证机构参加强制性行业保险,故银行的利益一旦因公证机关的过错受到损害,而公证机关的资产不足以支付赔偿,则可要求保险赔偿。所以由公证机关对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监管具有经济基础。

4.在国际上,银行普遍将金融业务中的某些专业技术工作委托中介机构来操作,这样一来可以节省经营成本,另外也可以将信贷的风险性有效转移。对于契约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银行委托公证人事务所进行操作。一旦这些组织的肯定结论出现错误,误导银行放贷,银行就可以追究这些组织的民事责任,从而通过另一种途径保护自身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公证机关对银行信贷资金进行监管具有更加明显的经济价值。

作者:王乃峰

银行信贷资金监管论文 篇2:

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股票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推动。从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践来看,银行信贷资金进出股票市场一方面推动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其无序性也带来了中国股票市场无常的变动,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探讨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就成为中国金融界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银行信贷资金 入市 建议

一、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出现的问题

1.信贷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降低了宏观金融效率。大量信贷资金违规入市、尤其是企业和个人炒股所需要的资金缺口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贷款来补充,使信贷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推动股市的过度泡沫,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信贷需求从实物资产转向虚拟资产,掩盖了经济运行中正常的资金供需状况,虚增了实体经济中所需的真实信贷资金需求量,误导资金流向。而信贷资金投放的虚假繁荣已经伴随着股市的涨跌使信贷资金的供求大起大落,加大了宏观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大大降低了宏观金融效率,对较虚弱的金融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股市三年的熊市,使大量不能脱逃的信贷资金被深深的套牢。

2.货币供求统计失真,影响央行对货币量的监测和调控。大量信贷资金违规入市,使实体和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混乱,造成央行对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的监测和调控更加困难。因为入市资金的流动性很强,如“银证通”等金融工具的运用与发展,使得银行间资金进出往来频繁无序。当一级市场发行新股时,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大量转入股市;当没有新股发行时,大量资金又回流银行。目前,证券公司在银行的同业存款不计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股民保证金不计入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情况下,使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极不准确,大幅波动,从而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货币政策传导错位,弱化信贷资金效用。商业银行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主要载体。央行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能力,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预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必须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支持扩大投资、消费、出口等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信贷资金的大量违规入市,削弱了商业银行有效贯彻货币信贷政策的能力和效力。如减少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投资需求和生产资金供应不足,削弱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有效实现。

4.在流动性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存款波幅增大,资金平衡困难。当原先的银行存款大量分流到股市,资金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本稳定的信贷资金来源转变为流动性很强的同业存款;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入市,更加剧了银行的支付压力。这些已经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构成重大威胁,增加了银行业资金平衡的难度。事实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常依赖于同业存款来寻求资金平衡,但由于同业存款受新股发行的影响和部分证券机构大量挪用股民保证金的现象,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因而商业银行的资金平衡难度极大,出现系统内向上级行借款和当地货币市场隔夜拆借大量增加,并导致央行短期再贷款压力增大,特定时期还可能会倒逼央行短期再贷款。这种状况,降低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目前中国整个银行业流动性不容乐观、信贷资产变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信贷资金的过度流失,很有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严重的将蕴涵着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

5.信贷资金过度集中,加大新的金融风险。在股市上炒作的大多是一些上市公司和绩优大公司,这些企业的资金原本就较充裕,但各家商业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竞相给予他们集中授信和巨额贷款,造成这部分企业资金供过于求,助长了企业挪用信贷资金入市的风气。而利用信贷资金违法违规操纵股市或参与炒作,在股市大幅下挫造成巨额损失后已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事实上的信贷风险,如“中科创业”、“银广厦”事件等。某些商业银行不合规地擅自开办企业或个人股票质押贷款,风险并不真实锁定。如在股市下挫、商业银行强行平仓时,不仅缺乏时机,而且缺乏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形成了事实上的风险。

二、预防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政策建议

(一)银行必须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当前信贷形势做好信贷相关工作

1.落实好宏观调控政策。真正从国家经济利益大局出发,从维护银行长期稳健和可持续经营的高度出发,对股东的长期利益负责,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趋势研究,提高对宏观政策的敏感性和对不同行业的认知度,前瞻性地、主动地、及时地调整信贷投向,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把各项宏观政策要求落实好。

2.把好信贷闸门。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使信贷投放更严格、审慎,信贷投放的进度更加符合新的经营业绩评价标准,改变简单追求存贷款规模、市场占有率等粗放式经营模式,严格控制信贷投放速度和总规模,避免盲目扩张,确保信贷高质量增长。

3.加强信贷管理。在信贷管理中,严格做好“三查”,尤其是贷时发放拨付的审查和贷后的跟踪检查,具体包括:(1)银行要把握好借款人借款的真实目的。企业借款时通常会向银行表明借款原因,银行应该根据企业的各种原因陈述,审核企业陈述借款原因的真实性,对于恰逢新股申购临近日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要格外关注。企业借款通常有四个原因:1)销售增长导致的借款,对于短期借款,银行要检查企业一年内的月销售额情况、营业投资额增长状况,对于长期借款,银行要检查企业最近几年的销售额增长率、营业投资额增长率是否大于未分配利率增长率;2)企业营业周期减慢引起的借款,银行应该检查企业存货周转是否减慢、应收账款回收是否减慢;3)固定资产购买引起的借款,银行应该检查企业是否存在更新固定资产、扩大固定资产的情况,看看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是否较高;4)其他原因引起的借款,银行要检查企业投资账户、无形资产是否出现迅速增加,是否占到银行总资产的10%以上。如果银行发现企业陈述的借款原因并没有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银行就需要格外小心或者根本就应该将其拒之门外。(2)银行要严格监控信贷资金流向。有的银行为了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企业授信额度批准后,即便企业并不是马上需要资金或不需要全部的资金,也急于要求企业一次全额提款。信贷资金到企业的账户后,银行想了解和控制资金的去向就比较困难了。因此,银行要改变思维方式,严格监控信贷资金流向,可以要求企业贷款前必须在银行开立资金控制专户,企业提款时,资金不直接进入结算账户,而是进入资金控制账户。客户使用时,需要持一式两份的信贷资金付款指示书(需信贷部门签字)、转账支票和购销合同,才能将资金转入结算户,然后客户凭支票从结算账户转账。其中,付款指示书、转账支票和购销合同的收款单位必须一致。(3)银行要对信贷资金进行事后控制。针对一些企业多头开户转移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情况,银行要将企业在多家银行账户的对账单综合起来分析。银行一旦发现企业有违规行为的要及时予以制止,收回贷款并在一定时期内停止对其贷款。对既有银行贷款又有购买股票行为的企业,特别是擅长资本运作的企业,要实施重点监测,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于股票买卖。在信贷资金审查周期上,大笔贷款银行审查周期要较短,小笔贷款银行可以随机抽样审查。

(二)各金融监管部门要统一政策,加强协调与配合

1.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要协调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对话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就监管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研究相应对策,消除本位主义,从大金融监管的立场出发,形成监管合力,如利用商业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商业银行客户账户管理系统、证券公司股票账户管理系统等,实现监管信息共享,确保金融监管的连续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消除可能出现的“监管真空”,以适应金融业务日益趋向混业经营的需要。

2.金融监管部门要完善统计制度,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监测。中国现在公布的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情况统计主要是不同期限交易品种的统计数据,而没有分交易主体的统计数据。在交易主体多样化的今天,有必要分不同交易主体统计交易,如果这样,证券公司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量就可以一目了然,便于有关部门进行调控或制定相关政策。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增设证券公司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不同期限交易量的相关统计数据。

3.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银行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银行和企业只注重股票市场的较高收益,忽视了股票市场的较高风险,特别是认为申购新股风险低、收益高。但在股市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股票上市后跌破发行价国内已有先例,例如中石油。企业如果投资股市失败,就可能会影响贷款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损害银行的实质利益。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和银行的风险意识宣传,使企业和银行进一步意识到利用信贷资金违规入市对整个市场和自身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增强合规经营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杜文.对银行存款流入股市的调查与分析[J].金融经济,2008,(9):8-9.

[2]非法违规资金大量流入股市[N].东方早报,2007-07-31.

[3]沪敏感资金入市华东师大3 000万公款炒股赔本[N].新华晨报,2007-06-20.

[4]江家平,傅炳生.关于规范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股市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4,(4):179-181.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陈东平

银行信贷资金监管论文 篇3:

银行承兑汇票“变异”现象探析

近年来,随着以从紧为主基调的稳健货币政策的深入实施,存款准备金率总体调高、存贷款利率持续上扬、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以及贷款总量控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渐次推进,银行信贷资金逐渐“紧俏”,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困难”,资金紧张的呼声一片高涨。在此背景下,以信用好、承兑性强、流通性强、灵活性高为特点的银行承兑汇票却“风景这边独好”,地下银行承兑汇票交易市场暗潮涌动,银行承兑汇票一时成为竟相抢夺的“香饽饽”。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催动,银行承兑汇票开始悄悄变异,银行承兑汇票开始变味,已严重影响了银行承兑汇票的良好声誉,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银行承兑汇票变异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变异现象一:银行承兑汇票成为银行变相放贷的“烟雾”,监管部门贷款总量控制面临“绕道走”的尴尬。近两年金融监管部门不断缩紧银根,控制银行的信贷总量,客户要想从银行宽松获得贷款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就大不一样了,根据银行承兑汇票签发的有关规定,符合条件的承兑申请人只需交纳10%——50%的保证金即可签发至少两倍以上的银行承兑汇票,有两倍以上的资金可使用,这就等于从银行变相贷到了大量的信贷资金,银行承兑汇票成了银行变相放贷的“烟雾”。这样银行账面贷款余额并没有增加,很轻松就绕开了监管部门贷款总量控制的阀门,承兑申请人有资金用还不用立即掏利息,仅掏少量的手续费,并且当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企业还可以倒逼银行垫款放贷,两者一拍即合,合作的天衣无缝,乐此不疲。

变异现象二:银行承兑汇票成为银行变相增加存款的“工具”,银行目标任务的实现面临“被增长”的尴尬。一直以来,银行对于存款的竞争就十分激烈,银行为完成存款目标任务用尽了各种办法,要保住存款稳定增加,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办理无疑是一条理想的途径。根据银行承兑汇票管理的有关规定,承兑申请人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而交纳的保证金必须用于支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一般期限为6个月,在这期间内不得提前支取。这样银行要想多拉一些存款只需多办理一些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即可,当承兑申请人没钱交保证金时,有些银行分支机构不惜发放贷款给承兑申请人,然后将贷款转为保证金成为自己的存款,并且在没有真实贸易交易的背景下严重违规“空”签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变相成为了其增加存款的“工具”,存款贷款被增长了,于是银行的存款贷款目标任务也这样轻松完成了。

变异现象三:银行承兑汇票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繁荣的“花枪”,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策略面临“擦边球”的尴尬。近几年,我国银行业都在进行着经营管理的转型,变过去单一靠存贷款的经营模式为多元化经营模式,各项收入也由主要靠贷款利息收入向中间业务收入发展,各银行分支机构都十分重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因为根据银行承兑汇票管理的有关规定,承兑申请人经承兑行审核同意办理汇票承兑时,要向承兑行交纳一定比例的承兑手续费。手续费收入在银行被计入中间业务收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越多金额越大,中间业务收入就越多,以这种隐性贷款的方法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繁荣”实际上颇有“掩耳盗铃”之嫌和打“擦边球”之痛。

变异现象四:银行承兑汇票成为民间资本投机的新“宠物”,民间资本投融资面临“盲目性”的尴尬。银行承兑汇票由于具有最终是由出票行见票后无条件付款、风险比较小、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并且急需用钱时还可以贴现等优点,民间资本一时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争相将资本投向了银行承兑汇票,纷纷买进并持有银行承兑汇票,地下银行承兑汇票交易市场空前繁荣,各种潜在风险也积聚待发。一方面民间资本盲目投入银行承兑汇票,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国家限制行业和风险行业,容易形成资金风险;另一方面民间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银行承兑汇票知识和鉴别真伪能力,各种假票、“克隆票”及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诈骗案件时有发生,银行承兑汇票也并非“万无一失”。

变异现象五:银行承兑汇票成为部分利欲熏心老板以钱生钱的“赚钱机器”,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十字路”的尴尬。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才能变现,持票人急着用钱只能贴现或以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卖出票据,这其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利差,部分利欲熏心的老板立即瞄上了这块“肥肉”,用低于票面金额的资金买进银行承兑汇票,然后用买进的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支付其债务,不需生产经营即可获利,且获利较大,久而久之,他们不只是大额债务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就连小额的债务也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还有的几位债主合用一张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成了其以钱生钱的“机器”。得到“实惠”的这些老板不再将生产经营当成主业,而是将银行承兑汇票的买卖当成了主业,大量资金用于倒卖银行承兑汇票,资金进一步脱离实体经济。

变异现象六:银行承兑汇票成为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的“推手”,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冰冻期”的尴尬。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一般对大企业条件较宽且金额较大,对中小企业条件较严且金额较小,再加上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从事银行承兑汇票的买卖,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不断高涨。并且,随着民间资本进行银行承兑汇票投资的资金和人员急剧增加,中小企业从民间融资的利率及成本也会逐步抬高,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难度。

二、银行承兑汇票变异造成的不良影响

影响之一:有损于银行承兑汇票自身的良好声誉,不利于银行承兑汇票的健康发展。银行承兑汇票自推出就以其信用好、承兑性强、流通性强、灵活性高等优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推崇,企业、个人等都非常愿意接受和使用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很好的金融结算工具。但当银行承兑汇票发生变异后,直接影响到了银行承兑汇票的良好声誉,一是由于不管债务大小都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对银行承兑汇票产生不满情绪,因为他们的利润原本就小,还得等待一定时间才能用上这笔资金,若急用就得低于票面金额卖出银行承兑汇票,损失一部分资金。二是脱离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与银行承兑汇票推出的原意大相径庭,本身就“先天不足”,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增长,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影响之二:增加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影响了政策调控效果。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那些国家限制行业、重复建设项目、环境污染严重企业、“五小”企业等都不符合货币信贷政策,要从银行获得贷款已不大可能,但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却不受信贷政策限制,于是这些企业纷纷通过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这条途径变相获取银行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应。同时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买卖,也使这些企业在资金紧张时只要卖出银行承兑汇票即可获得资金,又可交上保证金,签发更多的银行承兑汇票,获得更多的资金,着实不利于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

影响之三:不利于银行自身健康发展,容易造成不正当竞争,也不利于其正确决策。当银行承兑汇票变成银行存款增长的“工具”、中间业务繁荣的“花枪”,这种靠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光环”,一方面造成银行的部分统计数据失真,分析研究失实,会影响其经营策略及安排部署的科学性,进而影响银行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助长了银行经营中的不正之风,使部分员工丢掉了吃苦耐劳、深挖储户的精神和动力,靠投机上业绩,靠投机挣奖金,并且这种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也隐藏了一定的风险。

影响之四: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健康发展,急功近利式的投机容易形成风险,最终害人害己。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一方面使其资金脱离实体经济,不能发挥其银行资金的有益补充作用。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入银行承兑汇票时并不管国家有关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只要有利可图就要买卖银行承兑汇票,万一买入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受国家调控企业签发的,很可能因调控企业的风险造成部分资金的损失。另外,民间投资者对银行承兑汇票真伪并不具备鉴别能力,也不能完全掌握其有关规定和知识,很可能形成票据案件,若涉及人员较多,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影响之五: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其融资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被眼前银行承兑汇票买卖的利润所蒙蔽,于是放弃生产经营,做起了银行承兑汇票的营生,置主要经营业务于不顾,最终影响了其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融资就比较困难,其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民间资本,当民间资本投入银行承兑汇票时,必然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使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不足而减产或陷入生产经营困境。

三、建议措施

建议之一:加强对银行承兑汇票的宣传学习,提高对银行承兑汇票的认识。银行承兑汇票的宣传学习至少分三个层次,一是银行内部的学习教育,重点对银行承兑汇票推出的重大意义、签发及贴现的审查审核、处罚等进行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使基层人员充分认识到银行承兑汇票的现实意义,把好银行承兑汇票的产出关,避免企业签发无真实贸易的“空票”,禁止贴现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二是对企业进行银行承兑汇票的宣传教育,重点宣传银行承兑汇票签发的条件要求、贴现的条件要求以及使用流通的相关规定,通过宣传使企业自觉遵守银行承兑汇票签发、贴现的相关规定,少生非份之想,少做投机之事,维护银行承兑汇票的纯洁。三是对社会上其他人群进行宣传,重点宣传银行承兑汇票可能存在的风险、银行承兑汇票真伪辨别、银行承兑汇票地下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内容,通过宣传使他们客观认识银行承兑汇票,充分认知银行承兑汇票本身及交易存在的风险,避免和减少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盲目投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

建议之二:修订完善有关银行承兑汇票的法律法规,出台统一的银行承兑汇票管理条例,加大对银行承兑汇票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目前涉及到银行承兑汇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仅对银行承兑汇票给出了粗线条的、笼统的、一般化的规定,并且这些法律法规都是以前年度制定的,与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再者就是各银行自己制定的管理规定或实施细则,但这些规定各自为政,极不统一。因此,建议制定出台统一的银行承兑汇票管理条例,以规范和统一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操作和管理。新条例必须至少明确规定以下内容:一是银行承兑汇票签发的条件和标准,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应具有的生产经营规模或商品流通规模等,确保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二是规定统一的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时缴存的保证金比例,此比例最好在50%左右,避免信用的盲目扩张。三是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签发时必须提供商品交易合同,根据合同金额签发对应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四是增加银行承兑汇票交易市场的规范性规定条款,以约束和规范银行承兑汇票的投资行为。五是规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最低金额,至少不得低于50万元,以避免出现各种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进而影响银行承兑汇票的声誉。六是加大对银行承兑汇票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出现违规违法行为既要追究企业的责任,又要追究银行的责任,既要处罚违规违法企业,又要处罚银行及具体责任人,以减少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建议之三:改善对银行承兑汇票的考核管理,将银行承兑汇票纳入表内核算管理。一是要改变目前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在表外核算管理的考核办法,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纳入表内核算管理,把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当作信贷业务管理,将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的50%并入贷款余额管理考核,使银行承兑汇票成为“隐形”的贷款,也受规模限制和考核,防止借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变相放贷款现象的发生。二是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缴存的保证金的50%作为存款考核奖惩,以遏止一味借助银行承兑汇票增加存款现象的发生。三是在制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规划、中间业务拓展决策及其它决策时,将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手续费收入当作一项附属参考,以保证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

建议之四:加大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监督检查,规范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流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专项检查,重点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贴现等业务进行深入、细致、严格检查,查看相关手续,必要时可跟踪企业进行时时检查,从多个角度杜绝没有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流通、买卖、贴现。各银行内部也要加强内部稽核检查,要加大对银行承兑汇票检查的频率和力度,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银行承兑汇票签发、使用、流通等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并就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绕规模发放贷款、增加银行存款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及时自查自纠,实现银行承兑汇票监管无“真空”。同时,各银行内部要将银行承兑汇票的管理当作考核奖惩、评先评优、提拔任用、年度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银行内部重视,从根本上规范银行承兑汇票的使用管理。

建议之五:规范整顿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市场,防范银行承兑汇票的买卖风险。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市场一般分为正规的交易市场和地下交易市场,对于正规交易市场要以规范、引导为主,严格操作规程,给予必要风险提示;对于地下交易市场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和随意性,可通过宣传、通告等方式披露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及相关规定和国家调控政策,引导投资者谨慎买卖,防范风险。

建议之六:引导民间资本资金流向,使民间资本更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民间资本投融资问题,应疏堵并重、以疏为主、综合管理,即:尽快出台实施贷款人条例等法律法规,让民间资本投融资从地下逐步转到地上,以便进一步进行监测分析。同时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投入经济实体的限制,降低民间资本进入企业主要指金融业、电信业、交通业等的门槛,并加大政策鼓励和支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对于国家调控行业或限制企业,要禁止民间资本的渗入,堵塞民间资本流入的渠道,从而保证国家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也减少因为民间资本的盲目投入造成损失进而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对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承兑汇票交易市场问题,只要银行承兑汇票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签发企业符合国家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及货币信贷政策民间资本就可自由进入该市场进行投融资。

建议之七:帮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限制其买卖银行承兑汇票,使其资金回归生产经营。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一个多方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银行业实施有差别的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研究出台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进行倾斜支持,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以支持其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要自觉改善生产经营状况,树立诚信意识,靠自身“强筋健骨”吸引资金注入,并要依法合规经营,不投机取巧,不将资金投入银行承兑汇票的买卖中,实现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 中国人民银行安泽县支行)

作者:李红卫 刘志平

上一篇:董事长总结讲话(精选2篇)下一篇:学生会成员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