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办法(共8篇)
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各级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借款人的持续贷后监控,及早发现借款人出现可能会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预警信号,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根据《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指导意见》,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相关名词定义
(一)信贷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后监控,发现风险程度加剧的早期信号,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的成因、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主动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管理手段;
(二)风险预警信号,是指借款人的内部经营运作和外部环境中出现可能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引起关注的信号;
(三)调整,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存在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时,调整授信方案(包括调整担保、调减授信额度、转换授信品种等),以控制风险;
(四)减持,是指在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并且可能会一定程度地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但不适宜或不能马上全部退出 1 的情况下,采取的逐步退出方法;
(五)主动清户退出,是指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将严重危及本行信贷资产安全,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争取全面退出,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条 信贷风险预警应遵守及时、保密原则,达到把握最佳时机,及时采取保全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遵守动态监管、分层预警原则,通过适时监管、各部门、各层级参与预警,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
第四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制度,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及时制定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并完成审批工作。审批方案按照授信权限实行报备制,提请主管行对审批方案提出其他意见。
第五条 出现信贷风险预警,资产分类调整为次级类(含)以下的,按照XX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行的正常类、关注类借款人。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 综合业务部是监控借款人预警信号的最主要责任岗,职责包括:
(一)负责对借款人进行持续的贷后监控,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提出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报送风险合规部审查,审查 2 通过后由风险合规部报贷款审查委员会;
(二)按照批复(审批)意见实施方案;
(三)对于集团客户,作为协办行应当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负责汇总,其职责适用前两条。
第八条 风险合规部和贷款审查委员会职责包括:
(一)负责完成综合业务部报送的方案审查,提出客观、合理的审查意见;
(二)负责综合业务部方案的实施;
(三)负责指导和监督各支行审查工作。
第九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向全辖发布行业、地区、政策、企业等风险提示。
第三章 风险预警信号
第十条
信贷风险预警信号是正常类借款人向关注类借款人或其他类借款人(次级、可疑、损失)转变过程中较普遍出现的早期特征,预警信号包括客户品质信号、客户及主要股东信号、客户银行账户变化信号、客户管理层及关键技术人员变化信号、运营环境变化信号、财务状况变化信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第十一条 与客户品质有关的信号
(一)客户关键人员如经营决策人员、主要执行人员和技 3 术人员失踪或无法联系;
(二)客户拒绝提供与信用审核有关的文件;
(三)客户隐瞒重要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如隐瞒资产、债务或抵(质)押品真实情况;
(四)客户无恰当理由突然改变会计政策或核算方法以及折旧计提方式、存货计价方式等;
(五)客户无正当理由撤回或延迟提供与财务、业务、税收或抵押担保有关的信息或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六)客户的竞争者、供应商或其他客户对授信客户的负面评价,以及媒体的负面报道;
(七)客户改变主要授信银行,向许多银行借款或不断在这些银行之间借新还旧;
(八)客户频繁更换会计人员或主要管理人员;
(九)客户卷入法律纠纷;
(十)客户有破产和解或破产重整经历。第十二条 企业业主及主要股东个人信息
(一)有赌博、涉毒、嫖娼等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或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
(三)被公众媒体披露的其他不端行为;
(四)社会公众对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品质、行为反映不良;
(五)客户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个人纳税额大幅度下降。第十三条
客户在银行账户变化的信号
(一)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不断减少或出现异常变化;
(二)对授信的长期占用;
(三)缺乏财务计划,如总是突然向银行提出借款需求;
(四)短期授信和长期授信错配;
(五)经常接到供货商查询核实存款情况的电话;
(六)突然出现大额资金向新交易商转移。第十四条 客户管理层或关键技术人员变化的信号
(一)关键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行为异常;
(二)财务计划和报告质量下降;
(三)主要业务频繁变化;
(四)对竞争变化或其他外部条件变化缺少对策;
(五)核心盈利业务削弱和偏离;
(六)以往的合作伙伴不再与其合作;
(七)不遵守授信承诺;
(八)管理层能力不足或构成缺乏代表性;
(九)缺乏技术工人、工资不能正常发放或有劳资争议。第十五条
业务运营环境变化的信号
(一)存货异常变化;
(二)工厂维护或设备管理落后;
(三)主要业务发生变动;
(四)缺乏操作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等;
(五)主要产品线上的供货商或客户流失;
(六)水电费或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支出显著减少。第十六条 财务状况变化信号
(一)付息或还本拖延,经常申请延期支付,或申请实施新的授信,或不断透支;
(二)申请实施授信支付其他银行的债务,授信抵押品情况恶化或再次用于抵押;
(三)客户或其业主或其主要股东向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或保证;
(四)客户主要股东向其他人转让或拟转让股权;
(五)客户财务比率指标恶化,包括:
1、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过低;
2、杠杆比率如负债比率过高,经常用短期债务支付长期债务或作为长期资金使用;
3、保障比率如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利息;
4、获利能力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大幅下降。
(六)应收、应付项目发生异常变化;
(七)支票收益人要求核实客户支票账户的余额;
(八)定期存款余额减少;
(九)授信需求增加,短期债务超常增加;
(十)客户自身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或不充足;
(十一)其他银行提高对同一客户的利率;
(十二)客户申请无抵(质)押授信产品或申请特殊还款方式;
(十三)银行无法控制抵押品和质押权;
(十四)客户无形资产占比过高或者无形资产估价过高;
(十五)客户或有负债大幅增加;(十六)客户关联交易增多。第十七条 客户履约能力变化信号
(一)客户现金流出现问题;
(二)客户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下降;
(三)客户还款记录不正常或未按合同还款;
(四)客户欺诈,如在对方付款后故意不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五)客户弄虚作假;
(六)客户主要业务或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动。
第十八条 对借款人监控时,不应仅限于上述列举的预警信号,凡是可能对借款人的经营运作产生不利影响和危机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信息都应纳入监控范围。
第四章 风险预警信号处理
第十九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预警信号之一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 7 作,存量贷款应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已经拖欠到期贷款本金或利息;
(二)产品积压滞销、出现非正常停工停产;
(三)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企业名存实亡);
(四)已经或准备申请破产或清算,以及正在破产清算;
(五)发生了重大损失的安全事故、泄密事件或重大人事变动,可能或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或债务清偿能力;
(六)涉及重大法律诉讼、仲裁或重大经济纠纷,不能正常经营和还贷;
(七)未经银行同意擅自处理抵(质)押物;
(八)借款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走私贩私、商业侵权贪污腐败以及生产经营伪劣假冒产品;
(九)被吊销(或停止使用)贷款卡、法人营业执照、专营权、主导产品生产许可证,或被勒令停产整顿,被查封、冻结财产;
(十)借款人被外管局、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列入“黑名单”或取消有关资格;
(十一)抵(质)押物市场价值大幅下降(下降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二)抵(质)押物出现破损、变质及其他影响价值的变化(减值幅度超过评估抵押价值的35%);
(十三)抵押物被物权持有人以各种方式转移,可能影响 8 银行债权实现。
第二十条 借款人出现下列一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制定控制与化解风险措施,提出是否需要调整资产分类结果,是否需要调整授信方案或减持;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二项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趋势,调整资产分类结果,采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资产保全措施;借款人同时出现下列三项或三项以上预警信号的,应及时分析风险成因、程度及发展,调整资产分类结果,做好资产保全工作,采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
(一)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实行退出政策;
(二)无法解释的应收款、存货增加;
(三)负债迅速增长(特别是短期银行借款的增长超过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四)销售额增长但利润减少;
(五)准备实施重大的经营决策;
(六)净现金流量大量减少或出现负值,不足以支持正常业务;
(七)关联企业间非正常大量转移资金;
(八)借款人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九)坏账损失增加;
(十)转盈为亏,亏损额呈逐步增加的态势;
(十一)国家出台了不利于企业的法规政策;
(十二)企业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突然出国、死亡或失踪;
(十三)准备进行兼并、收购、分立、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等重大改制;
(十四)或有负债接近或超过自身承受能力;
(十五)借款人建设项目突然取消或停缓建;(十六)贷款保证人出现财务风险支付风险;(十七)因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被新闻媒体曝光;(十八)以各种形式悬空或逃避债务(包括非银行债务);(十九)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二十)借款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或出现预警信号,或反映借款企业信誉不良;
(二十一)企业主要经营者存在不良嗜好或个人信誉不良记录;
(二十二)企业主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亲属、密友中出现重大经济问题;
(二十三)国家相关政策出现不利于同类抵(质)押物变现或其他影响情况;
(二十四)因不可抗力造成抵(质)押物毁损。第二十一条 预警信号处理程序
(一)综合业务部通过对借款人进行实地和间接检查,通过媒体或第三方获取有关信息,通过全面贷后检查,通过风险 10 合规部发布的风险提示等定期或不定期监控借款人是否出现预警信号。
当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时,应立即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成因、发展趋势等,按照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制定相应方案,撰写《信贷风险预警报告》,经分管行长签署意见后,报送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
《信贷风险预警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借款人所有制性质、所属行业、股东情况、营业范围、高级管理层情况等)、与本行的授信关系(包括授信额度、授信产品、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在本行的结算量、存款等)、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包括保证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抵(质)押物价值变化等)、防范措施(包括出现预警后,我方采取的措施;授信调整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制定控制和化解风险措施;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和结论。
(二)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方案,审批后并将审批意见交送综合业务部。
(三)对于集团客户,协办行将审批通过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及实施方案报备牵头行,牵头行汇总后,制定集团整体的方案,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
(四)综合业务部按照批复意见,实施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信贷人员承担主要工作。
第五章 预警信号的解除
第二十二条 借款人出现预警信号后,通过有效控制和化解,预警信号消失或显著减弱,影响本行信贷资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已基本或完全消失,信贷人员撰写《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经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同意后,解除预警信号。
《信贷风险预警解除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报告的目的、基本情况、与本行的授信关系、保证人或抵质押物情况、风险预警信号解除理由和结论。
第二十三条 集团各成员借款人解除风险预警信号时,协办行还应定期报备。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风险合规部负责监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综合业务部负责检查信贷风险预警管理情况。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出现风险预警信号后,是否及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二)是否按本办法的要求及时报告信贷风险预警;
(三)是否按批复意见的要求认真、有效执行调整、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方案;
(四)其他需要检查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 对及时发现预警信号而避免本行信贷资产损失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八条 对于拖延、隐瞒上报风险预警信息,致使贷款风险未及时防范、使风险蔓延,造成经济损失的,按违规处理;对因玩忽职守,没有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或虽发现了预警信号但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方案或减持或主动清户退出措施,导致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调整为次级(含)以下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贷后管理是指对信贷客户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管理。贷后管理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明确强调,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处理是银行授信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和规范。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强化贷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受到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影响,贷后管理一直没有得到银行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成为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存在诸多问题,也影响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商银行来说,由于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而来,在贷后管理方面一直比较粗放,不仅管理措施不到位、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灵活,而且信贷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高,一般都是贷款恶化到一定程度,才会进行贷后管理,导致难以对不良贷款数额和不良贷款率进行有效控制。
二、贷后管理对于农商银行的重要意义
第一,从信贷流程来说,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贷后管理,才能有效控制风险、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也才能够有效确保银行贷款安全,提高信贷风险防控。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滞缓,而我国经济增速也放缓,经济结构开始面临调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再加上货币政策从紧、利率市场化加速、动性风险上升、风险控制压力增大,导致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风险加大。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而贷后管理就是通过对信贷客户所属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客户自身经营状况、商业信用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客户经营管理中是否存在影响偿还贷款的问题或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以确保贷款安全。
第二,新形势下,农商银行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重视贷后管理,提高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出于提高经营效益的考虑,都比较注重信贷数量和结果,对于信贷过程和质量则关注不多。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摒弃“重贷轻管”的意识,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制度与机制建设,来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以及使用效益,从而增强银行经济实力及市场核心竞争力。另外,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还不足以成为转移资产风险的主要手段,农商银行目前只有加强贷后管理,创新和引进贷后管理策略,才能有效控制授信敞口风险,避免资产质量出现严重问题,提高授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第三,贷后管理也是促进农商银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农商银行客户服务水平与质量。加强贷后管理,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资产质量,还可以实现信贷资产增值、促进金融创新、提升服务客户能力。在以客户为本位的前提下,通过多元化的、人性化的贷后管理服务,可以将信贷风险控制在农商银行可控范围内,增进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密切二者之间的感情,在提高银行服务成效的同时,也能培养起优质的客户。
三、当前农商银行贷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商银行对于贷后管理与服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往往将贷后管理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为对借款人的检查监督。对贷前所作的承诺践行不够,不及时掌握、研究和解决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第二,贷款扩张冲动和“重贷轻管”思想,导致贷后管理理念不清。经办行在办理完信贷业务并发放贷款后,就失去了资金控制权,银企信息不对等,监管难度大,责、权、利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贷后管理往往就变成“事后管理”。如果出现信贷风险,银行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第三,贷后管理要点把握不准,贷后检查仅限于一般形式,贷后定期检查的内容格式化,检查结论定性化、简单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贷后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于财务、税收、法律等知识了解不多,专业素质不强,不具备较强的分析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等能力,同时,还存在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隐患。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相比,贷后管理可以说是时间跨度最长、变化最多、风险防控最难的一个环节,但在待遇上,却不如市场拓展人员,极大地影响了贷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农商银行强化贷后管理的策略
1. 转变贷后管理理念。
首先,农商银行应当从根本上转变“重贷轻管”思想,在业务实践中加强对贷后管理的重视,并将其融汇到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来。其次,以制度形式为贷后管理提供保障,建立完善、科学的贷后管理制度和督察制度,加强对信贷业务部门操作流程监管,定期督察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来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2. 构建完善的征信标准及法规机制。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征信法规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也正在逐步健全,农商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征信信息的有效利用,使之能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防范信贷风险。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科技在各行业日益渗透,并成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源。征信建设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为信息共享、征信产品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另外,国家还要加快征信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个人征信信息保护规定》等,使征信建设有法可依。
3.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及农产品期货市场。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及农产品期货市场,能有效降低农业产业所面临的内外风险,增强农户及农村市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农业信贷违约风险。首先通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来建构起完善的自然风险缓释机制。依据2014年6月保监会统计数据,在2014年第一季度,2500多家中介机构中,有近20家在从事农业有关的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与农商银行的新合作,将有利于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而建立农业期货市场,也能帮助农民解决因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促进农业稳定、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加强贷后管理的监督与服务。
农商银行在贷后管理中,应根据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地进行处理。正常贷款管理的重点是防范信贷风险,而不良贷款的管理重点是化解信贷风险。应坚持以客户为本,因人而异、因企制宜地进行监督与服务。尤其是对不良贷款,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化解信贷风险的有效方案。农商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个体商户及农民,在提供贷款服务后,信贷人员应继续为客户提供多元、个性的贷后服务,以促进贷后管理的有效进行。信贷人员可以凭借联系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为客户提供行业信息、合作机会等多样化服务。
5. 提高贷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一是加强信贷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素质;二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消除其“官本位”的作风;三是国家应建立信贷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资格认证来促进信贷人员主动发展进步;四是信贷人员自身要自觉地进行业务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
摘要:贷后管理是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常态下,农商银行应充分认识贷后管理在信贷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策略,强化贷后管理,促进农商银行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贷后管理,农商银行,信贷管理
参考文献
[1]梁敏,刘笑菲."两到位"加强中长期贷款贷后管理[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02).
[2]佘运九,严力群.融入信贷全流程的贷后管理优化[J].农银学刊,2015,(01).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虽然银行业务正逐步向中间业务和多元结构方向发展,但就当下而言,信贷业务依旧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资源庞大,有所增长,这本就加大了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同时受金融危机、信用问题、市场监管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日渐突出,故为减少不良贷款,降低信贷风险,就必须尽快发现并解决其现有问题。
一、银行信贷风险内涵阐述
简而言之,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借助科学技术和方法手段对可能引发贷款损失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预测、分析、处理和控制,以期改善信贷质量,降低贷款风险及其损失,进而提高银行机构的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能力[1]。
然而不合理的信贷结构、不理想的资源配置以及低质量的信贷资产等突出问题的存在和深化,为银行信贷风险的出现和上升创造了机会。而银行淡薄的风险意识、滞后的技术方法、较低的管理能力导致过度授信、贷款挪用、管理无力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进而为银行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解决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刻不容缓。
二、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信贷组织结构不合理
首先,由于我国多数银行尚未彻底分离信贷业务的前台操作和后台管理,致使风险决策往往受到行政领导以及营销指标的共同干扰,如此一来,则要求各级行长兼顾营销绩效和风险管理,但事实上重经营指标轻风险管理的现象尤为常见;然后,由于银行普遍缺乏长期而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致使部分管理层忽视信贷风险而进行盲目扩张,尤其是房地产、现代通讯等行业贷款,而单纯的数量增长,势必会埋下严重的风险隐患[2];最后是内控制度的不严密、不全面,既难以有效规范信贷人员的行为和权利,也易因混同的营销与风险管理导致无法及时有效的识别、防范、处理信贷操作风险等。
2.风险管理流程有缺陷
我国银行现行的信贷业务流程多是建立在便于管理基础上的,从而一般具有较长的政策链条、繁多的操作环节以及多层次的管理结构,那么与之配套的风险管理流程缺陷便随之而来,最终导致了僵化的授信授权模式和不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如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尚不完善,风险分析、计量等没有渗透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贷款前、中、后三大阶段的操作流程和环节尚未得到科学梳理和有效衔接,其中重视贷前调查和资产规模,忽视贷后监控和信贷质量尤为突出,从而不利于信贷风险状况的合理测量和全面把握等。
3.风险控制手段较滞后
滞后的风险控制手段也是当代银行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如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并未根据贷款类型、客户诚信、风险类型、严重程度等区别对待客戶,而是一味的沿用单一的管理方法;应用的信贷客户评级方法粗糙而宽泛,即习惯简单的借助AAA、AA、A、BBB4个等级构成评级结构、划定评级程序等,致使难以准确计算或估算信贷客户的违约概率及其损失[3];而不当的质押物评估体系很容易因经济市场发生变动而造成估价偏高,并由此引发信贷风险和经济损失;同时因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致使在风险预测、识别、评估、防范、处理等方面缺乏积极性,且所用手段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其中在信贷信息系统准确操作、数据加工再利用以及功能拓展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1.改进信贷组织结构
为在根本上改善当代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要求银行管理阶层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即在思想上转变认识,切实将信贷风险管理落实为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遵循专业化、独立性、垂直型原则,联系银行实际调整信贷组织结构,其中必须保证每个部门、岗位和权利之间相互牵制,授权批准和具体分工明确,尤其是确保审贷分离,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并基于同一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以此做到各司其职、互不越权、杜绝内耗。若银行规模较大,可专设信贷资产组合、政策等子部门,以便与风险管理部门协作配合,及时发现、评估并防范全行的潜在风险。
2.优化信贷运作流程
由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信贷运作流程为基础的,因此要想转变管理模式,应先对信贷运作流程进行优化。具体可将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关键所在视为首要任务,基于风险收益最优这一原则,注重对资本成本和风险成本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同时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分类设计和区别对待,如制定合适的风险接受标准,以及不同地区、行业、客户的交易限额等,而非一个模式的业务处理,然后结合冗余环节的适当简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而且为改善银行信贷运作水平和风险管理质量,更应将风险识别、量化和控制贯穿于信贷整个运作过程中,以此实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以及贷后检查的高效衔接,
3.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而言,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度量是关键,风险控制是手段,因此在对其进行完善时应做到: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如着力完善纪律守则、行为规则、操作手册,像空白凭证的使用与保管、贷款审查与发放等,其中资金交易、财务会计、信贷管理等岗位职责为重点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信贷制度制定、贷款发放落实、风险贷款处理相互分离的审查机制,以便将审贷分离落到实处[4]。二是从信贷前、中、后全程风险管理出发,围绕现金流这一中心制定统一的信贷分析体系和工具,引入并逐渐完善10级风险评级系统,健全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以此提高贷款定价的合理性和客户违约、业务损失概率的准确度。此外还应重点构建风险度量模型,以科学评估预期违约概率、贷款损失、赔付率等相关变量,从而判断非预期损失,发现并防范信贷风险。
4.重视内部审计审查
为进一步消除信贷风险隐患,银行机构一方面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打造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过硬、风险管理能力高的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则要重点加强内部监督、审计与审查,即分别以银行单位和前台业务经营、后台业务复核作为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和第二防线,然后通过内审部门独立性的审计职能发现操作风险、纠正不当做法、严惩舞弊行为等构成第三道防线,以此实现信贷风险的再检查和再监督;同时重点审查信贷客户的财务和非财务情况,核实其是否具备贷款资格,以及信用评级、授信额度是否合理;加强跟踪、分析贷后客户的财务变动、经营状况、重要人员调动等关键问题,确定其是否存在违约苗头、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等,以此弥补信贷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最大限度的降低信贷风险及其损失。
结束语:
总之,信贷风险管理是当代银行最重要、最常规的管理工作和永恒话题,且其管理效果直接关乎银行的资源安全、运作效率和竞争实力,故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形势,联系实际,明确问题,分析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加以积极防治,进而降低风险隐患,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当代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姝威.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新认识[J].新金融,2010(04):06-08.
[2] 何建平.新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重点和方法探析[J].企业家天地,2011(06):35-36.
[3] 张克雯.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导刊,2010(11):17-18.
摘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该项业务所占银行业务的比重不断扩大,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就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个人消费贷款
消费信贷
一、个人消费贷款的概念和意义
个人消费贷款是提供给自然人的信用。它是指提供给消费者的信用,而不是作为消费用途的信用。个人消费贷款是一种给予个人消费者的贷款,使得他不用付现就可以使用或拥有商品或服务。
个人消费贷款的重要作用:1.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个人消费信贷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一种重要来源,它对经济的贡献能力不仅是扩大当期的需求,更在于增加了未来产出的要素投入。3.消费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改善,提高金融资本的运作效率。4.消费信贷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个人消费信贷的种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处于起步阶段,种类还不是很多,主要有下面几种:
1、个人短期信用贷款。是贷款人为解决由本行办理代发工资业务的借款人临时性需要而发放的,期限在一年以内、额度在2000元至2万元且不超过借款人月均工资性收入6倍的、毋须提供担保的人民币信用贷款。该贷款一般不能展期。
2、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不限定具体消费用途、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质押担保或能以合法有效房产作抵押担保,借款金额在2000元至50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三年的人民币贷款。
3、个人旅游贷款。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支付旅游费用、以贷款人认可的有效权利作质押担保或者有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偿还贷款本息并存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提供保证,借款金额在2000元至5万元、期限在六个月至二年、且提供不少于旅游项目实际报价30%首期付款的人民币贷款。
4、国家助学贷款。又分为一般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贷款,是贷款人向全日制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并由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贴息的人民币专项贷款。
5、个人汽车贷款。是贷款人向在特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汽车、以贷款人认可的权利质押或者具有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还贷本息并存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人提供保证,在贷款银行存入首期车款,借款金额最高为车款的70%、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的专项人民币贷款。
6、个人住房贷款。是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或者城镇居民修房、自建住房,以贷款人认可的抵押、质押或者保证,在银行存入首期房款,借款金额最高为房款的70%、期限最高为30年的人民币专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又分为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委托性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三种。
7、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小额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结婚贷款、劳务费信贷以及以上贷款派生出的各种专项贷款。
三、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信用环境不够健全
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至今只有短短数十年,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消费信贷市场面临个人信用的“瓶颈”制约,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制度和完善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是未来我国个人信用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并没有为民众设立一个终生信用账户,并且现有的信用记录只涉及历史贷款报告、信用卡消费,车险缴纳等有限的几项消费,大部分的社会信用活动不包括在内。
(二)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法律欠缺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要发展,就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并对其进行规范和约束,意义重大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统一、有法律效应的专门法律。同时,一旦违约情况出现,银行对于违约者的违约行为的处理没有法律依据,清算成本大,造成我国大量贷款债务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从消费者个人看,存在居民收入不高,消费信贷欲望不强等问题
就目前状况来看,消费信贷业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沿海地区消费信贷活跃,有固定的信用消费群体,业务主体以年轻人居多,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形成大规模信用消费的条件尚不具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消费能力强,居民的消费意识和要求也相当强烈;中西部内陆省份则欠发达,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构成消费信贷的社会基础还不牢固。
(四)从银行方面来看,存在违规操作,手续繁琐,内部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违规操作是导致银行资产风险的首要原因。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为了争取客户创造更大的利润,商业银行不惜违规操作,放宽贷款限度,给一些原本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另外,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申请手续复杂,不仅要提供个人收入证明、健康报告、家庭背景,还需要到多个相关部门办理各种文件信函,而且银行也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借款人进行逐笔严格的审查,一笔业务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但是贷前调查不全面、缺乏风险预警机制、数据库技术处于空白状态、自动化处理能力不强,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来识别风险,而这种风险的识别主要是根据贷款是否能按时归还,而不是使用专门的风险度量工具,特别是对信用风险的控制缺乏有效措施。
四、加强我国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社会信用环境,防范信用风险 包括信用卡消费记录、车险费用缴纳记录、偿贷款以及拖欠记录、贷款项目明细等,同时还应包括个人社会背景数据,如个人收入、工作单位、教育背景、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个人喜好等真实情况,还要加快信息更新速度,缩小信息时滞性给风险控制带来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应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为每一个公民建立唯一的终身社会保障号码,使个人收入透明化,税收机制完备化,为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提供数据和资料支持。
(二)健全我国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顺利发展的保障,也是有效防范风险的手段之一。我国应该将消费信贷列入国家法律体系中,对有关消费信贷的现有法规中不适应现在消费信贷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尽快制订一部综合性的《个人消费信贷法》,对于与个人消费信贷有关的问题进行定义和约束,对违约者的惩罚也要做出详尽的规定,对消费信贷活动进行统一规范,调整消费信贷关系,同时还要制定与各项消费信贷业务关联的法规,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零售分期付款业务都应分别制定针对其特点和风险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的消费信贷法成体系,使得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无法可依的局面,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提高居民收入,拉动居民消费,消除地区差异
为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轻人们的消费心理压力,国家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维持一定的通胀率,大力发展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渠道,保证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医疗、教育和住房问题,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保障了居民的长期生活稳定,这样居民才敢大胆放心的消费。
(四)杜绝违规操作,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针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申办手续繁杂的问题,商业银行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与客户一对一交易,即所有的手续和证明、文件、协议等,均由银行与客户签署,无须申请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相关部门办理,而是转由银行与相关证件、手续办理单位协调,形成部门与部门的沟通,而不是客户和部门沟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五、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的对策
面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存量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信用业务均有记录登记。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
2、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培育和拓展一批高端个人客户群体
所谓高端个人客户就是指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就当前客户群体而言,一是从事于优势行业或垄断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员,如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二是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的国家公务员和财政发放工资的事业单位人员。三是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公司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等。
3、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严把信贷准入关。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有规划的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严格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防止各种操作风险的产生。二是加强贷后管理。根据个人消费贷款的特性,分析相关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简洁有效的管理办法,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配置好相应的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三是必须严肃信贷纪律,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必须到位。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举一反三”,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四是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实行精细化管理,择优发展。五是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
4、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担保制度,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出台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圈定法律争议少、执行容易的标的作为抵押物。产权不清、变现较难以及现有法律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一般不要接收。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合法、足值、有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合理界定保证人范围。对借款人自身条件较好,收入稳定,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保证人应该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且至少自身综合条件不低于借款人。
参考文献:
[1]郑晓萍.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J].改革探索,2007,(12):41-43.[2]银行信贷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的几点思考 王新平
[4]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 杨大楷
文件编号:农银发〔2007〕234号
文件编号:豫农银办发〔2007〕1181号
转发《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二级分行、直属机构,济源市分行:
为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总行修订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农银发„2007‟234号,下简称《办法》),现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行实际对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办法》的精神和内容,确保《办法》在全行的顺利实施。
与原贷款担保管理办法相比,《办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更加全面。《办法》按照担保行为发生的顺序对主体资格、应提交的材料、担保能力的核定、担保的设立以及设立后的管理等进行了统一规范,是农业银行规范信贷业务担保管理行为的综合管理办法,对规范担保行为、控制和降低信贷业务风险、促进业务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扩展了担保的范围。《办法》适用于所有信贷业务,并将信贷业务的复利、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债权与担保权的费用、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费用一并纳入担保范围。三是进一步严格了保证人准入条件。《办法》规定了信用担保机构和自然人作为保证人的基本条件,并明确规定境内法人、其他组织(信用担保机构除外)和自然人作为保证人必须按规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且信用等级在A级(含)以上。四是明确了担保人保证担保能力的评价方法。《办法》通过设定最高保证担保额度计算公式,对不同保证人担保能力进行量化判断,为有效控制客户过度对外担保、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动态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五是明确了抵(质)押物价值评估要求,并根据不同抵(质)押物的特质、变现能力设定了最高抵(质)押率。《办法》对抵(质)押物价值评估和不同抵(质)押物的最高抵(质)押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级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应综合考虑用信人和抵(质)押物等因素逐笔确定抵(质)押率。六是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规定。
《办法》对信贷业务办理中涉及的集团客户关联担保、保证人之间相互担保或循环担保、存货担保、浮动抵押、收费权质押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规定。《办法》是规范全行信贷业务担保行为的依据,是信贷业务操作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各行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学习研究,全面、准确理解《办法》的精神和内容,掌握《办法》中规定的方法,确保自2007年10月1日起新办理的所有信贷业务按照《办法》规定严格执行。
二、严格信用担保机构准入和管理。办理信贷业务时由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保证人的,信用担保机构必须符合《办法》规定条件。要按规定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审批,科学核定、合理使用担保额度,并建立对担保机构的动态管理机制。
1、首次与我行合作的信用担保机构必须由省分行进行准入资格审批和担保额度核定,担保额度核定后有效期一年。具体操作流程为:二级分行或省分行客户部门(首次承办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信贷业务的相关客户部门)在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调查评价报告,提出担保合作金额及条件的初步意见后,提交同级信贷管理部门初审,报省分行信贷管理部门审查、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
2、已经过准入审批的信用担保机构,在首次核定的担保额度有效期到期后,若担保额度不增加、注册资金未减少、经营管理状况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无无故拒绝理赔或其他不良记录的,由二级分行按审贷部门分离、有权审批人审批的程序每年重新核定,并向省分行信贷管理部门报备;若担保额度增加、注册资金减少、经营管理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无故拒绝理赔或其他不良记录的,上报省分行按照首次核定担保额度的程序审批核定。
3、与我行合作的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在我行开立担保基金或保证金专用账户,专户管理的担保基金或保证金金额不得低于法人融资担保余额的10%及个人生产经营融资和个人消费融资担保余额的5%。
4、对超额担保、管理混乱、经营恶化的担保机构,应采取缩减担保额度、暂停合作关系等措施防止风险扩大;对有违规担保、抽逃、挪用资本金、骗贷等恶劣行为的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列入“黑名单”,停止合作关系,并采取有力手段化解风险。
三、从严控制集团内部成员单位或关联单位间的保证担保、其他保证人之间的相互保证担保或循环保证担保。
1、集团成员单位关联保证担保余额不得超过集团授信总额的30%,超过的部分须调整为抵、质押担保或非关联企业担保,否则应相应扣减集团整体授信额度;对集团内关联单位提供的保证担保余额已超过集团授信总额30%的,除落实有效抵、质押担保外原则上不再对该集团性客户增加新的授信额度,并按要求逐步压缩保证担保占比,增加有效抵、质押担保比重。
2、非集团客户新办理信贷业务采用相互保证担保或循环保证担保的,必须在调查、审查报告中对担保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因相互保证担保或循环保证担保可能引起的代偿性风险作出结论性意见。
3、原则上不接受小企业之间的相互保证担保或循环保证担保,应优先选择现房、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他价值相对稳定、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作抵押。
四、严格担保物价值评估管理。
1、对担保物价值鼓励采用内部评估,按照“谁调查、谁评估”的原则,由客户管理行客户部门或同级评估部门负责评估。
2、对担保物价值采用外部评估的,外聘评估机构必须经二级分行贷审会进行资格审定,有效期一年。具体资格审定流程为:二级分行相关客户部门提出意见、同级信贷管理部门审查、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
3、外聘评估机构对担保物的评估结论不得直接作为决策依据,客户管理行客户部门必须对评估价值进行审核确认,出具书面确认报告。
五、从严控制生产设备抵押。
生产设备普遍具有不易变现或价值波动较大等特点,以生产设备作抵押存在较大风险,我行原则上不接受生产设备作抵押。确需办理抵押的,必须从严掌握,通用生产设备抵押率应控制在40%(含)以内;专用性较强的生产设备必须为成套设备,且抵押率应控制在20%(含)以内。
六、审慎开展以存货作担保办理信贷业务。鉴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存货存在不易控制、不易保管、不易变现等特征,目前我行暂不开办存货担保业务。对于由存货提供担保的存量未到期信贷业务,应逐步补充符合条件的担保,新办理的所有信贷业务原则上不得接受存货担保。对于个别综合价值较大、出于存量信用维护需要、因特殊原因需要由存货提供担保的客户,在办理存货担保信贷业务前,必须针对存货品种由二级分行提出具体的存货担保操作方案,报省分行(信贷管理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执行中遇到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省分行(信贷管理处)。附件: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的通知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日
发文单位:【总行】
文件编号:农银发〔2007〕234号
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新疆兵团分行,各直属分行: 为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总行对原《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担保管理办法》(农银发„1997‟221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总行(信贷管理部)。
附件:1.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
2.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说明
二○○七年八月九日
附件1:
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促进业务有效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用信人在农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应当提供担保,符合信用贷款条件或信用方式有权核批行同意采用信用方式的除外。
第三条 担保的范围包括信贷业务的本金、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债权与担保权的费用、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费用。
第四条 信贷业务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和质押。前述担保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农业银行原则上只接受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第五条 信贷业务的担保遵循合法性、充分性和可实现性原则。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农业银行境内自营本外币信贷业务。总行单项信贷业务品种管理办法对特定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但特别规定与现行法律冲突的除外。
第二章 保证担保
第一节 保证人条件
第七条 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和代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可作为保证人。第八条 境内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担保机构除外)为保证人的,应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依法成立,从事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农业银行行业信贷政策;
(二)收入来源稳定,现金流量充足,具有代偿意愿和代偿能力,愿接受农业银行的信贷监督;
(三)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下同);
(四)无不良信用记录,或原到期信用、应付利息、应代偿债务已清偿或已经做了农业银行认可的偿还或代偿计划;未涉及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经济纠纷。
第九条 信用担保机构为保证人的,应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依法成立,从事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二)实缴到位的资本金在3000万元以上(仅为个人生产经营融资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可放宽到1000万元以上,仅为个人消费融资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可放宽到500万元以上,政府承担担保损失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可放宽到100万元以上);
(三)治理结构完善,运作规范,建立了严格的审保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按规定提取责任保证金和风险准备金;
(四)原则上应有一定数额的担保基金或担保保证金存在农业银行并专户管理,担保基金或保证金金额一般不低于法人融资担保余额的10%及个人生产经营融资担保余额的5%;
(五)首次合作应经农业银行一级分行资格准入审批。第十条 自然人为保证人的,应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在境内有固定居所;
(三)有合法、充足的收入或资产,具有代偿意愿和代偿能力,愿意接受农业银行信贷监督;
(四)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
(五)遵纪守法,无不良信用记录,或原到期信用、应付利息、应代偿债务已清偿或已经做了农业银行认可的偿还或代偿计划。
第十一条 原则上不接受境内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的保证担保,但保证人为中央企业、总行授权书中确定的优势行业重点客户、总行统一推荐的可直接认定为AA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客户、总行级优质房地产客户、全国百强房地产企业、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除外,其他跨省提供保证担保的保证人应经一级分行批准同意。
第十二条 原则上不接受境外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跨境提供的保证担保,但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受理:
(一)担保的信贷业务为国际银团贷款;
(二)保证人为穆迪、标准普尔或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在A级(即穆迪A1、标准普尔A-及惠誉国际BBB级)以上的企业;
(三)保证人为农业银行或农业银行已授信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农业银行已核定授信额度的境外金融机构;
(四)其他经一级分行批准同意的港、澳资企业为保证人的。境外保证人提供保证担保的,农业银行应委托保证人主要财产所在地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境外代理行或银团参与行等对保证人的国籍、法人地位、担保资格、担保的合法性、财务状况等情况出具书面意见,但上述第(三)项保证人除外。
第十三条 不得接受下列情形的法人、其他组织的保证担保:
(一)国家机关提供的保证担保,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的保证担保;
(三)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的法人分支机构提供的保证担保;
(四)农业银行信贷政策禁止介入的法人、其他组织;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不得接受下列情形的自然人保证担保:
(一)有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
(二)担任有逃废债务行为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且对公司逃废债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
(三)有刑事犯罪记录的,但过失犯罪除外;
(四)有嗜赌、吸毒等不良行为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二节 保证人应提交的材料
第十五条 保证人为法人、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经年检的营业执照或事业法人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特殊行业须同时提交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或行业资质等级证书;
(二)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
(三)行政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印鉴卡,企业章程;
(四)保证人有权决策机构依照公司章程等内部规章制度和法律规定出具的同意担保的有效决议或证明;法人分支机构提供担保的,应有有权授权人的授权书或有权审批机关的审批证明;
(五)近两年财务年报与近期财务报告,成立不足两年的保证人,提交自成立以来的财务年报与近期财务报告;
(六)或有负债清单及情况说明;
(七)农业银行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境外法人、境外组织、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行已授信商业银行为保证人的,在确认担保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可减免提供上述材料。
第十六条 保证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保证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二)保证人固定居所证明;
(三)保证人财产或收入状况证明;
(四)保证人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材料;
(五)农业银行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三节 保证担保额度核定
第十七条 农业银行综合考虑保证人的发展前景、经营期内可用于代偿债务的现金流量、或有负债的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核定保证人的担保额度,但最高不超过下列规定:
(一)法人或其他组织(信用担保机构、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境外金融机构除外)
保证担保额度=N*有效担保净资产-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
1.N为保证人信用等级调整系数,其中保证人信用等级在AAA级以上的为
2、AA+级、AA级为1.5、A+级以下的为1;中央企业、总行授权书中确定的优势行业重点客户、总行统一推荐的可直接认定为AAA级以上的客户信用等级调整系数为3。
2.有效担保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建设用地使用权除外)-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损失-递延资产-合理预计的可能会形成损失但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或有负债。
(二)信用担保机构 保证担保额度=N *(所有者权益-合理预计的可能会形成损失但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或有负债)-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
或者保证担保额度= N *资产中高安全性和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余额-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
1、N为担保放大倍数,最高不超过10,仅为个人生产经营融资提供担保的N不超过15,仅为个人消费融资提供担保的N不超过30;
2、高安全性和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主要指现金、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高等级企业债、货币基金或其他一级分行认可的金融资产,但应剔除信用担保机构转存的用信人的保证金;
3、上述两种方法核定的担保额度不同时,按孰低的原则核定额度。
(三)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在农业银行核定的授信额度内提供担保。
(四)自然人
保证担保额度=3*(年正常税后收入-年债务性支出-年生活保障支出)-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
或者保证担保额度=1*净资产-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
(五)法律法规或企业章程(合伙协议)对保证人对外担保总额有最高额限定,且该限额小于上述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信用担保机构对单个法人的保证担保余额一般不超过净资产的10%,最高不超过15%;
其他法人或组织对单个用信人的保证担保余额超过保证人净资产的50%时,应从严控制;
法律法规或企业章程(合伙协议)对保证人对外单笔担保金额或单个用信人担保金额有最高额限定,且该限额小于上述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对集团内部成员单位或关联单位间的担保、其他保证人之间的相互担保或循环担保,应严格控制。
集团成员单位关联担保余额占集团授信的比例执行总行有关规定。采用集团内关联企业保证的,应由集团本部(母公司)、核心企业或集团财务公司提供担保;由集团公司本部(母公司)提供担保的,核算保证能力时,应使用集团公司本部(母公司)未经合并的财务报表。
第四节 保证担保的设定
第二十条 农业银行可以与保证人就单个信贷业务合同分别订立与之对应的保证合同,也可以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信贷业务合同订立最高额保证合同。
采用最高额保证合同的,前款所称的“一定期间”即最高额保证合同约定的债权发生期间,一般不超过2年,最长不超过3年。第二十一条 保证担保一般适用于中短期信贷业务,其中,信用等级在A+级以下的保证人所担保信贷业务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年。
第二十二条 采用保证担保方式的信贷业务,期限不得超过保证人经营期限;保证人为承包经营企业的,信贷业务到期日不得超过承包到期日前1年。
第二十三条 农业银行应与保证人明确约定保证期间,该保证期间一般不短于2年。
第五节 保证担保设定后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农业银行根据贷后管理相关规定,对保证人定期进行检查核保。
第二十五条 农业银行与用信人协议变更信贷业务合同内容的,应事先取得保证人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六条 用信人没有履行到期债务时,农业银行除按照有关规定向用信人催收并按约定直接扣收保证人在农业银行的存款外,还应及时书面通知/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并取得回执或其他司法认可有中断诉讼时效效力的证明。债务完全清偿前,须持续催收,确保对保证人的诉讼时效不丧失。
第二十七条 发生异常情况可能造成保证人担保意愿降低、代偿能力降低或担保责任免除的,视情况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风险防控措施:
(一)确认保证合同的效力和已担保额度,进行风险影响评估;
(二)给予特别关注并跟踪事态发展;
(三)加强监管力度、增加监管频率;
(四)要求保证人停止损害农业银行利益的行为;
(五)保证人为信用担保机构或保证担保采取最高额保证担保方式的,调整担保额度或终止担保额度的继续使用;
(六)通知用信人和保证人补充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担保;
(七)宣告信贷业务合同项下债务提前到期并要求用信人和保证人履行债务;
(八)发律师函,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申请支付令、提请诉讼、申请强制执行等;
(九)其他合法的风险防控措施。
第二十八条 用信人没有履行到期债务且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银行应在保证期间或诉讼时效期间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对用信人和保证人采取财产保全、强制执行等司法措施或提请诉讼:
(一)保证人拒绝承认或承担保证责任;
(二)保证人有清偿能力但拒不代偿或开始转移、隐匿资产;
(三)保证人对他人有重大违约行为或被他人起诉,而足以损害农业银行债权的;
(四)通过其它手段已经不能有效保全农业银行债权的。
第二十九条 用信人、保证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经公证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农业银行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执行期限内向原公证机关申请执行证书,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被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执行期限为六个月;被申请人为自然人的,申请执行期限为一年。上述期限从公证债权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公证债权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 用信人、保证人拒绝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农业银行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执行期限内向法院申请执行。被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执行期限为六个月;被申请人为自然人的,申请执行期限为一年。上述期限从生效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生效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第三十一条 对保证人已经起诉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但尚未申请执行时,保证人因全部或主要财产在其他执行程序中被人民法院执行而不足清偿农业银行全部债权的,农业银行应及时向该法院书面申请参与分配;对保证人未取得执行依据或者未起诉的,执行第二十七条有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执行程序中,因保证人暂无执行能力或人民法院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措施所得的数额仍不足清偿债务,农业银行又不能提供被执行人下落和新的财产线索时,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债权凭证以待被执行人具备履行能力时再申请执行或申请中止执行裁定书。
第三章 抵押担保
第一节 抵押物条件
第三十三条 抵押人合法取得、有权处分且易于变现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一)建筑物、森林、林木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采矿权;
(三)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生产设备及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存货;
(五)交通运输工具;
(六)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和航空器;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第三十四条 农业银行在选择抵押物时,应优先选择现房、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他价值相对稳定、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对生产设备、存货及其他不易变现或价值波动较大的抵押物应从严掌握,一般不接受专用性较强的生产设备及其他财产抵押。
第三十五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建筑物抵押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建筑物抵押的,应将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二)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应将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
(三)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但以划拨土地上的建筑物抵押的,应将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时抵押;
(四)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但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应将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第三十六条 以在建建筑物抵押的,拟就抵押后继续投入的新增财产增加抵押的,应就该新增财产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办理后续抵押。
抵押权存续期间,已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在建建筑物竣工的,农业银行应督促抵押人及时领取建筑物权属证书,并及时办理抵押登记。
第三十七条 以存货抵押的,抵押物应具备易计量、价值相对稳定、不易变质且市场交易活跃等特征。
第三十八条 以不动产用益权以外的其它财产抵押的,一般应要求抵押人按照下列条件办理财产保险:
(一)保险期限不短于信贷业务合同履行期限或承诺到期后续保;
(二)保险金额不小于所担保的金额或抵押物的价值;
(三)农业银行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十九条 不得接受下列财产抵押:
(一)土地所有权;
(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四)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六)属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的生产设备;
(七)在用信期内将丧失使用价值的财产;
(八)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第二节 抵押人应提交的材料
第四十条 抵押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除比照第十五条第(一)、(二)、(三)、(四)项的规定提交材料外,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抵押物的权属证明;
(二)记载抵押物的名称、类型、数量、质量、性状、所在地以及是否已设定抵押等内容的抵押物书面说明;
(三)农业银行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一条 抵押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抵押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二)抵押人同意提供抵押担保的书面文件;
(三)抵押物的权属证明;
(四)记载抵押物的名称、类型、数量、质量、性状、所在地以及是否已设定抵押等内容的抵押物书面说明;
(五)农业银行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第四十二条 以共有财产抵押的,还应取得全体共有人同意以该财产设定抵押的书面文件。
第四十三条 以被出租的财产抵押的,还应取得抵押人与承租人签订的租赁合同;
农业银行认为必要时,应要求抵押人提供同意以出租所得提前清偿所担保债权、向商定第三方提存或者以保证金、存单等形式追加担保的书面承诺。
第四十四条 以在建建筑物抵押的,还应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及其他合法性手续文件;
农业银行认为必要时,应要求抵押人提供工程承包人同意放弃应得未得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书面承诺。
第四十五条 以进口设备或货物抵押的,还应取得该设备或货物的原产地证书、买卖合同、付款凭证、运输单据、商品检验证明、海关完税证明;以尚在海关监管期内的进口设备或货物为抵押物的,还应取得海关核准抵押的书面证明。
第三节 抵押物价值及抵押率确定
第四十六条 抵押设定前应对抵押物价值进行评估。第四十七条 评估可采用内部评估或外部评估。内部评估由客户部门或评估部门负责,外聘评估机构应经二级分行以上进行资格审定。
第四十八条 农业银行鼓励采用内部评估。采用外部评估的,客户部门必须对评估价值进行审核确认,未经确认,不得直接作为决策依据。
第四十九条 抵押物价值评估或确认应遵循客观、公正、合法、审慎的原则,评估方法执行以下规定:
(一)以公允价值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建筑物,以取得成本扣除相应折旧后的价值为基础并结合市场价值确定;
(二)自建的建筑物,以自建成本扣除相应折旧后的价值为基础并结合市场价值确定;
(三)生产设备、存货,按照成本、市价孰低原则确定;
(四)在建建筑物、在建船舶(航空器),以抵押人实际投入的成本扣除工程垫资(预收货款)及相关税费为基础确定;
(五)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扣除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
(六)租赁在先的抵押物,应扣除预收的租金;
(七)其他抵押物,应根据抵押物的特性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评估,原则上需采取两种以上评估方法进行比较确认。
第五十条 抵押物担保额度=抵押物价值*抵押率-已担保的金额。第五十一条 各级行应综合考虑用信人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信贷业务的期限、风险度,抵押物新旧程度、功能状况、经济效益、变现难易程度、变现贬值可能、变现费税等因素,逐笔确定抵押率,但最高不超过下列规定:
(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最高不超过70%,但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抵押的,最高不超过50%,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住房抵押率执行有关规定;
(二)森林、林木及林地使用权,最高不超过50%;
(三)通用生产设备最高不超过40%,专用生产设备最高不超过20%;
(四)存货,一般不超过50%,最高不超过70%;
(五)不在上述范围的其他可抵押财产,抵押率由一级分行参照上述规定中性质相似的抵押物合理确定,最高不超过50%;
(六)对单笔信贷业务或单个客户信贷业务,经一级分行以上有权审批人审批同意,上述抵押率可上浮最高不超过10个百分点。
第四节 抵押担保的设定
第五十二条 农业银行可以与抵押人就单个信贷业务合同分别订立与之对应的抵押合同,也可以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信贷业务合同订立最高额抵押合同。
采用最高额抵押担保的,最高额抵押合同约定的债权发生期间一般不超过抵押合同签订起的3年,存货抵押不超过1年,房地产抵押不超过5年。
债权发生期间届满需签订新的抵押合同时,若登记部门要求对原抵押登记先办理解押手续才能重新办理抵押登记的,应在新合同中明确约定该最高额抵押的担保对象包括原最高额抵押项下未全部清偿的债权。
第五十三条 农业银行与抵押人签订抵押合同后必须到法定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取得他项权利证书或其他抵押登记证明。
抵押登记办妥后方能办理所担保的信贷业务。
第五十四条 抵押物抵押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总抵押率不得超过本办法的规定。严禁已设立抵押的财产在同一价值范围重复抵押,但为臵换他行贷款在他行解除原贷款抵押后我行自动成为第一顺位抵押权人的除外。
第五十五条 抵押物他项权利证书和保险单证应视同重要凭证保管。
第五节 抵押担保设定后管理
第五十六条 农业银行按照贷后管理的有关规定,定期对抵押物使用、管理和价值变化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按照下列频率对抵押物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确认: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建筑物,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其他不动产,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二)存货,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其他动产,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三)个人消费贷款及银行卡透支业务中的抵押财产,可在抵押财产市场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或贷款出现逾期等异常情况下,进行价值重新评估或确认。第五十七条 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该土地上新增建筑物的,应与抵押人协商将新增建筑物一并抵押。
第五十八条 抵押设立后发生异常情况造成或将造成抵押权受到侵害、抵押物价值降低的,除比照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执行外,还可采取下列风险防控措施:
(一)要求抵押人采取措施恢复抵押物价值;
(二)以抵押物因毁损、灭失、被征用或被转让而产生的保险金、赔偿金、补偿金或转让款等清偿所担保债权;
(三)宣告信贷业务合同项下债务提前到期并要求用信人履行债务或与抵押人协议处臵抵押物。
第五十九条 用信人没有履行到期债务或发生合同约定的其他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农业银行应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及时与抵押人协议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处臵抵押物,或者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该抵押物。
第六十条 农业银行以依法处臵抵押物的所得价款优先受偿,所得价款不足以清偿债权的,应就不足部分继续向用信人追偿。
第六十一条 抵押担保的债权已全部清偿或抵押物已被处臵的,农业银行应与抵押人向原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注销手续。
第四章 质押担保
第一节 质物条件
第六十二条 出质人有权处分的下列动产可以出质:
(一)金钱;
(二)黄金、白银、铂等贵金属;
(三)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存货;
(四)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流通、转让的其他动产。第六十三条 出质人有权处分的下列权利可以出质:
(一)汇票、支票、本票;
(二)债券、存单、保单;
(三)仓单、提单;
(四)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
(五)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
(六)应收账款;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第六十四条 农业银行在选择质押物时,应优先选择金钱、存单、凭证式国债、银行票据等价值相对稳定、变现能力较强的质物;对存货等价值波动较大、不易估值、不易保管或不易变现的质物应从严掌握;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须经一级分行以上审批同意。
第六十五条 以金钱出质的,农业银行应将金钱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
第六十六条 以商业汇票出质的,应符合农业银行办理商业汇票贴现的有关条件。
第六十七条 以保单出质的,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险费,保单具有现金价值;
(二)无拖欠保险费;
(三)农业银行已与保险公司签订银保合作协议,保险公司负有对质押保单核实现金价值、办理止付手续等义务。
第六十八条 以仓单出质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仓单项下货物易封存、易保管、易计量、不易变质、价值相对稳定且市场交易活跃;
(二)货物仓储公司具备相应的仓储资质;
(三)按照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办理财产保险。第六十九条 以非上市公司股权、非上市且无银行担保的企业债券出质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上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净资产在1亿元以上;最近一个会计盈利,最近两个会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大于零;
(二)企业连续两年信用等级在AA级(含)以上;
(三)债券余额不超过企业所有者权益的40%;
(四)企业连续三年财务年报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七十条 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应收账款债权人、债务人及应收账款应符合农业银行办理应收账款融资的有关条件。
第七十一条 以外币计价的质物出质的,应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第七十二条 不得接受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动产或权利质押:
(一)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流通、转让;
(二)所有权或处分权有限制或有争议;
(三)被依法查封、冻结、扣押或采取其他强制性措施;
(四)已挂失、失效或被依法止付;
(五)记载“不得转让”、“委托收款”、“现金”、“质押”字样的票据,或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票据;
(六)其他法律法规禁止出质的动产或权利。
第二节 出质人应提交的材料
第七十三条 出质人向农业银行提交基本资料比照第三章第二节相关规定执行。
第七十四条 以第三方保管的存货出质的,还应取得:
(一)保管人的资质等级证书,或其他能够证明保管人保管能力的证明;
(二)货物保管合同;
(三)记载存货的品名、数量、质量、保管期限等事项的书面文件以及财产保险单。
第七十五条 以商业汇票出质的,还应取得能证实出质人与前手之间真实交易背景的书面证明。
第三节 质物价值及质押率确定
第七十六条 质物价值评估管理比照抵押物评估要求执行。第七十七条 质物价值评估方法执行以下规定:
(一)特定化的金钱、汇票、债券、存单、保单等动产或权利,按质物面值或兑现价值扣除兑现费用确定;
(二)有公开交易市场的动产或股权、基金份额、债券等权利,以评估前六个月最低市场交易价确定;
(三)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按其对应有效净资产的价值确定;
(四)其他质物,应根据质物的特性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评估,原则上需采取两种以上评估方法进行比较确定。
第七十八条 质物担保额度=质物价值*质押率-已担保的金额。第七十九条 各级行综合考虑用信人的资信状况、偿债能力,信贷业务的期限、风险度,质物变现难易程度、变现贬值可能、变现费税等因素,逐笔确定质押率,但最高不超过下列规定:
(一)金钱,在确保质物价值可以全额覆盖农业银行债权的前提下确定质押率;
(二)交易所托管的贵金属,最高不超过90%;其他贵金属,最高不超过80%;
(三)存货,根据其性质,一般不超过50%,最高不超过70%;
(四)银行承兑汇票、存单、保单、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银行担保的企业债,所担保信贷业务与上述权利的币种相同的,在确保质物价值可以全额覆盖农业银行债权的前提下确定质押率;币种不同的, 最高不超过90%;
(五)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最高不超过80%;其他企业债券,不超过50%;
(六)商业承兑汇票,最高不超过80%;
(七)交易所标准仓单,最高不超过85%;其他仓单,最高不超过70%;
(八)货币型、债券型开放式基金份额,最高不超过90%;其他类型开放式基金份额,最高不超过70%;封闭式基金份额,最高不超过60%;
(九)非上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在确保质物价值可以全额覆盖农业银行债权的前提下确定质押率;非上市非全国性商业银行股权, 最高不超过80%;其他股权,最高不超过50%;
(十)不在上述范围的其他可质押的动产或权利,质押率由一级分行参照上述性质相似的质物合理确定。
第四节 质押担保的设定
第八十条 农业银行可以与出质人就单个信贷业务合同分别订立与之对应的质押合同,也可以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信贷业务合同订立最高额质押合同。
采用最高额质押担保的,最高额质押合同约定的债权发生期间一般不超过质押合同签订起的3年,最长不超过5年。
第八十一条 以动产及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应办理动产或权利凭证交付(止付)手续,没有权利凭证的,必须到法定登记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以其他权利出质的,必须到法定登记部门办理出质登记。
质物交付或出质登记手续办妥后方能办理所担保的信贷业务。第八十二条 以可以背书转让的权利凭证出质的,农业银行应要求出质人在出质权利凭证上背书记载“质押”字样并签章。
第八十三条 对以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质物出质的,农业银行应与出质人约定建立警戒线和处臵线(平仓线)以及相应的观察期、补仓期以及处臵期(平仓期),确保质物处臵价值能够有效覆盖农业银行债权。
第八十四条 质押合同签订后,质押合同项下的出质权利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应于质押合同约定的移交日前交付农业银行保管,并将上述材料视同重要凭证管理。
第五节 质押担保设定后的管理
第八十五条 农业银行按照贷后管理的有关规定,定期对质物的保管、价值变化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按照下列频率对质物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或确认:
(一)有公开交易市场的动产或股权、基金份额、债券,每日监控其价值变化;
(二)无公开交易市场的动产或股权、债券,至少每季进行一次;
(三)其他权利,根据其性质合理确定价值重新评估或确认的频率。
第八十六条 对交付农业银行的质物,农业银行应妥善保管质物。
第八十七条 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的金钱在出质期间,金钱的收取、支付、释放应与所担保的每项业务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并专项用于信贷业务项下的债务履行,不得挪用,出质人不得自由使用。
第八十八条 质押设立后发生异常情况造成或将造成质权受到侵害、质物价值降低的,比照第五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八十九条 用信人没有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合同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农业银行应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及时与出质人协议兑现、拍卖、变卖质物或以其他方式处臵质物,或者请求人民法院兑现、拍卖、变卖该质物。
第九十条 农业银行以依法处臵质物所得价款优先受偿,所得价款不足以清偿债权的,应就不足部分继续向用信人追偿。
第九十一条 对交付农业银行的质物,用信人履行债务或者出质人提前清偿所担保债权后,农业银行应返还质物;对出质登记的质物,其担保的债权已全部清偿或质物已被处臵的,农业银行应与出质人向原登记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注销手续。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九十二条 在组合担保方式下,一般应采用连带共同担保。若连带共同担保包含用信人物的担保,应协商要求其他担保人就农业银行实现担保权的先后顺序承诺放弃抗辩权。
第九十三条 若用信人的财产不能独立于股东的财产,一般应追加其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其提供保证担保。第九十四条 不得接受所有人或共有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财产作担保,除非能够证明监护人以被监护人财产为信贷业务提供担保的行为是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
第九十五条 用信人可采用信用方式办理信贷业务或已提供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担保的情况下,追加的担保在有效增强债权保障程度的前提下可不受本办法关于担保充分性有关规定的限制;
风险资产清收和保全中,在有效降低资产风险的前提下,担保的设立可不受本办法关于担保充分性有关规定的限制。
第九十六条 因买断信贷资产而取得的抵押权或质权,应根据本办法变更担保登记或质物交付,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时从其规定。
信贷资产买断前,农业银行应根据本办法对其担保进行审核;买断后,应根据本办法对担保进行相应管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九十七条 总行未明确规定的担保品种,办理前一级分行须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报总行审批。
第九十八条 本办法由总行制定、解释和修订;一级分行可据此制定实施细则,报总行备案。
第九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原《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担保管理办法》(农银发„1997‟221号)同时废止。
附件2:
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说
明
为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促进业务有效发展,总行在总结各级行担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借鉴他行担保管理做法,对《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担保管理办法》(农银发„1997‟221号,以下简称原办法)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修订背景、定位及与单项信贷业务品种管理办法的关系
1997年的原办法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为依据制定。实施10年来,原办法对规范和完善我行信贷业务的担保、保障我行信贷资金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等与担保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原办法的制定依据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农行“面向„三农‟、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市场定位以及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要求农行必需创新和完善担保制度以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业务发展。
《办法》区分保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按照担保行为发生的顺序对主体资格、应提交的材料、担保能力的核定、担保的设立以及设立后的管理等进行了统一规范,是农业银行规范信贷业务担保管理行为的综合管理办法,对规范担保行为、控制和降低信贷业务风险、促进业务创新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鉴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国际贸易融资等单项业务品种的担保有一定特殊性,《办法》规定总行单项信贷业务品种管理办法对特定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同时,《办法》中部分内容,如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担保物价值评估、担保物处臵等问题难以在本办法中做详尽规定,总行将在今后出台相关办法或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细化管理。
二、关于保证担保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保证人的范围。《办法》规定保证人的范围包括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其中:
1、其他组织主要包括:
(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联营企业;
(3)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4)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非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团体;(5)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
2、自然人还包括以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的个体工商户等。
(二)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保证人资格。由于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医院。对民办学校、医院是否能做为保证人一直存在争议。鉴于法律界通常认为学校、医院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是为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因此,在法律未予明确之前暂不接受民办学校和医院提供的保证担保。抵、质押担保也按此原则处理。
(三)保证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规定保证人的信用等级应在A级以上。为保障信贷业务办理的效率,对我行未评级的保证人,其信用等级评定可结合信贷业务办理流程由经办行根据我行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进行测评,信贷业务办理中承担调查、审查、审批主责任的相关部门和个人对保证人信用等级评定准确性负相应调查、审核、审定责任。
由于总行对农户贷款管理及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有关问题尚在研究中,为农户贷款的提供保证担保的农户可暂不评级。同时,商品房按揭贷款中,开发商提供阶段性担保的,在借款人以所购买的商品房办理抵押(预)登记的情况下,开发商可不评级。
(四)自然人保证担保能力核定中各项指标数据的取得。工薪供职人员的收入由银行代发的工资单、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公积金收入或其他可真实证明其收入状况的资料分析判断,个私业主由其所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等分析判断;债务可由征信系统查询及客户陈述取得,个体工商户还应包括其各项营业成本支出;生活保障支出可按当地政府发布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核定;资产按其可变现的不动产权证、存单(存折)、债券、股票等有价票证、设备购臵发票等资产证明资料分析判断;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可由征信系统查询及客户陈述取得。
(五)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流程。为从严管理,各级行应按照审贷部门分离的原则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准入资格审批、担保放大倍数和保证金比例核定。首次与我行建立合作关系的担保机构,应报一级分行核批,复核时可转授二级分行,但二级分行不得再对下转授权。
(六)安慰函、赞助信、政府有关财政性拨款决议或财政担保承诺等仅是对债务偿还提供道义承诺或支持,各级行在接受该类文书时,不得作为有效的保证担保形式,但可视为可能的还款来源为决策提供参考。
(七)在核定保证人担保额度时,第十七条中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包括保证人为第三方提供的所有保证、抵押和质押担保余额。
三、关于抵、质押担保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存货担保。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存货必然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不易控制;有些存货易腐烂、易挥发或难变现,不具备合格抵、质押物的特征。因此,以存货担保,应选择易封存、易保管、易变现、易计量且价值相对稳定等特点的存货,如石油、煤、成品金属及其他矿产品,等级粮油或粮油制品,木材,通用化工原料等大宗商品。开办存货担保业务前,一级分行应针对存货品种制定相应操作办法备案总行;以存货担保的信贷业务,只能用于客户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
(二)浮动抵押。《物权法》第181条规定,抵押人可将现有以及将来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原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物权法》承认了浮动抵押的合法性,但考虑到设定抵押时,浮动抵押的抵押物不能特定,抵押物价值不能确定,不符合担保充分性原则,《办法》既未规定此项内容,也未禁止,可作为增强或附加担保等风险控制的辅助手段运用。
(三)收费权质押。目前法律、行政法规明确可质押的收费权有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或者公路渡口等不动产用益权、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电费收益权以及高校学生公寓收费权。
(四)担保物价值评估和确认。对担保物价值鼓励采用内部评估。采用内部评估时,对权属清晰、情况简单、价值容易确定的担保物,如《办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至第四款、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至第三款,可在调查报告中简单说明评估方法和评估结论;对其他情况较为复杂的担保物,则应对评估基于的评估环境、假设前提、评估依据、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评估结论进行详细说明。对情况复杂且自身评估经验不足的、农业银行与担保人对担保物价值分歧较大的、或其他内部评估难以合理确定价值的抵押物,可采用外部评估。不论内部评估还是外部评估,信贷业务办理中承担调查、审查、审批和经营管理主责任的相关部门和个人须对抵押物价值的公允性负相应调查确认、审核、审定责任。贷后检查中对担保物价值进行的重新评估,评估方式可从简。
(五)最高额抵押权的实现。《物权法》第202条规定抵押权存续期间与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一致。由于最高额抵押的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可能不一致,在有权解释出台之前,应在单笔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及时行使抵押权。最高额质权的实现也按此原则处理。
四、《办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以外”、“超过”,不包括本数。
五、《办法》中涉及农业银行、用信人和担保人的权利义务内容应在合同中约定。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与差异比较,提出了中国应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信贷管理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贷管理;风险防范;差异;对策和建议
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主要差异
外资银行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准入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和计量、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架构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或信贷政策委员会)、风险评估部门、风险审查和管理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内部稽核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专业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即由若干(一般为3到5名)信贷审批官共同背对背独立审批,全票通过或者达到有效票数后贷款审批通过。而行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其审批流程强调独立、客观、公正。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垂直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和评估贷款风险,旧体制下信贷部“包办”信贷业务流程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制约不充分。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评估计量和防范,将管理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准入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风险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软件工具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对客户的第一性进行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集团企业授信风险的集中控制。4.通过对信贷资产组合进行评估,尽可能地选择多种相关度较小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如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和敏感性分析,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和波动性较大的贷款其五级分类评级将会下调,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渣打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稽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度量和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较少进行行业研究、地区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突然的表现就是近几年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基础建设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带来较大的冲击。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审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信贷人员管理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垂直管理,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并且十分重视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序列,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市场部门和行政方面的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在某些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提高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由于外部影响而无法尽职的可能。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分配实现人员间的权责制衡,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管理以控制信贷风险,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加大违规成本的方式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许多要求和规定相当严格,如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较为固定的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如在现有的风险评估部门、贷款管理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通过建立健全的信贷组织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分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是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信贷风险。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宇光,刘向暖.论资本与社会信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符习安.现代商业银行全方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求索[J],,(5).
[3]宋蔚蔚.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衡量[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9).
[4]程磊.商业银行基层行信贷管理的问题与建议[J].华北金融,2005,(6).
关键词:绿色信贷,信贷政策,信贷管理,国家,银行
绿色信贷是一项信贷政策, 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 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投向和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督, 促使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产品和设备, 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 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 提供倾斜性支持, 而对污染企业进行信贷限制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 能取得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的良好效果。目前, 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2007年7月, 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法规, 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
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是指银行业依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 严格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管和信贷管理。银行业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与环保部门通报情况, 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 对未通过环保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 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银行业在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 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 加强授信管理。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采取措施, 严格控制贷款, 防范贷款风险。
作为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关, 切实加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同时, 还要与银行业密切配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按照职责权限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的规定, 向银行业提供环境信息。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
环保部门、人民银行、银监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都要加强合作与联动, 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 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 加强对企业环境违反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 以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 违法成本低”的状况。
笔者长期从事银行金融工作, 在多年的信贷管理工作中, 深深感到:建立绿色信贷长效管理体系是绿色信贷政策具体化、规范化的表现。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能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及银行业实施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这样做, 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 还能增进地方党政领导对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及各金融机构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情况的了解和认知度。
怎样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呢?这是摆在每一位从事信贷管理工作同行面前一道值得钻研的深奥课题。笔者认真学习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经验, 探讨了搞好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愿与业内同行共同研讨这一课题, 力求通过认真研讨, 闯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绿色信贷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一、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信贷评估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能有效地落实党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优化配置银行的信贷资源, 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支持、保障和控制作用。笔者了解到, 最近河北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联合出台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开创了绿色信贷政策评价的先例, 这个“效果评价办法”对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为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笔者认为, 银行业可借鉴河北省环保厅、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的做法, 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1) 建立绿色信贷工作标准。银行业可根据各企业的建设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 将项目分成A类、B类。对A类和B类项目分别进行社会和环保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针对分类时发现的问题, 责成贷款企业制定出以减轻和监控环境社会风险为内容的环境管理方案和企业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计划。 (2) 建立绿色信贷评估标准。银行业可成立以经济研究专家和环境保护专家为成员的审查小组, 对A类项目和B类项目递交的环境评估报告进行严格审查, 并请专家小组成员根据审查情况拟定评估制度。制度一旦制定, 就要严格执行, 决不能徇私舞弊。银行业每年还要向上级领导递交绿色信贷评估过程报告和经验报告。 (3) 建立绿色信贷审核制度。银行业应责成借款企业在融资文件中承诺事项:遵守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在项目建设运作周期内遵守行动计划要求, 以及定期向贷款银行提交项目报告等。同时, 还要责成贷款企业建立公开征询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业应建立投诉机制, 征求当地受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只有这样, 才能利用金融杠杆, 促进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 支持低碳发展
众所周知, 我国“十二五”时期, 绿色环保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金融资本也成为绿色环保的助推力。银行业应顺应这一趋势, 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以低碳、环保、节能为核心的绿色信贷, 这不仅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履行社会职责, 也是改进银行业业务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内在需求。目前, 我国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其中就蕴涵着巨大商机。这就需要银行业以国家宏观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为导向, 按照国际“巴塞尔协议”和“赤道原则”的理念, 坚持政策制定着眼绿色环保, 资源配置优先绿色环保, 产业支持倾斜绿色环保, 制度保障考虑绿色环保, 客户服务促进绿色环保, 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 支持低碳发展。
笔者认为, 首先, 银行业应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加强渗透创新。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银行在支持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传统优势, 总结推广经验, 继续保持信贷资源配置向绿色环保倾斜的优势。同时, 对生物质等新兴领域进行跟踪研究, 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 满足个性化要求, 进行产品创新。笔者建议, 银行信贷部门应根据客户的特点与资金运作模式, 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加大供应链融资、中间业务产品、并购贷款、上市融资等产品的创新, 使之成为一批绿色信贷品牌。然后, 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加强服务创新。银行领导应与信贷部门员工根据客户、产品、区域的特点, 组成金融专门团队, 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工作, 加强对低碳环保运作模式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客户全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最后, 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 加强机制创新。银行作为金融企业, 必须履行对社会全面负责的义务, 决不能见利忘义、袖手旁观。要着眼于低碳环保大局, 对低碳环保企业在信贷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 在资金上重点做好保障, 建立一条项目申报、评估、审批、放款、管理一条龙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支持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利率引导作用, 创新金融产品多样化
笔者在从事银行绿色信贷工作中深深感到:作为金融机构, 银行业应积极发挥地方银行优势, 积极拓展新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市场, 全力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尤其要突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持。对以上产业要想尽一切方法确保信贷资金的优先满足。同时, 银行领导与信贷人员还要做好企业的投资顾问, 合理引导他们的贷款投向, 加强利率引导作用, 以提高他们的资金使用率, 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充分体现“择优扶优, 区别对待”的绿色信贷政策。银行信贷部门要通过实施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客户、名单式管理、专项利率优惠等政策, 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财务成本。通过设置市场调研系数适度调节担保风险系数, 贡献度系数及政策调节系数, 有效发挥差别利率政策的投放作用。同时, 银行领导要将工作重点放到创新金融产品, 满足多样化融资的方面上来。笔者在与同行共同探讨“绿色信贷管理”工作情况时发现, 目前市场融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由于担保原因而导致融资困难, 影响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银行领导就要与信贷人员积极采取措施, 支持他们的产业发展。银行可采取担保方式多样化, 以不动产的抵押、动产抵押、动产质押、企业保证、联保等手段, 不断创新和完善贸易融资类、置业按揭类、联贷联保类、权利质押类等产品, 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银行之间还应联手合作, 积极解决有进出口贸易背景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 适度利用商票、敞口、代理进出口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优质企业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在积极促进环保企业发展的同时, 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对钢铁、水泥、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余额控制, 对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措施, 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及用信, 促使“绿色信贷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支持绿色工业, 促进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匮乏, 发展相对落后, 环境承载力较弱。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特别是我国城市化波及13亿人口, 比世界现有56个高速度发展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出3亿多, 这种形势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 发展绿色工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把握战略机遇,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 支持绿色工业, 促进经济发展, 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银行业要支持绿色工业发展, 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因为绿色工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多数处于产业初创期, 风险较大, 所以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多困难。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 支持绿色工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银行业要运用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和方法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为发展绿色工业起到积极作用。 (2) 发挥优势, 联合作战。银行业应与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及地方政府等在绿色工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企业联合作战, 坚持政府入口, 开发性金融孵化, 市场出口的方法, 引导社会向绿色工业投资。 (3) 严把贷款关。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在审批企业建设项目开发时, 对因环保问题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给贷款, 并积极为绿色工业领域发展提供顾问和融资服务。
五、结束语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促进绿色工业发展,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笔者希望业内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 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卢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探索.上海证券报, 2010, 11.4
[2].徐企颍.发展绿色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新浪财经, 2010 (6)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包括信贷战略规划、信贷政策等宏观信贷控制及具体到每一笔信贷业务的微观信贷管理。在此特别讨论商业银行的微观信贷管理——信贷项目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希望构筑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架构和信贷管理体系,制定富有远见的战略规划和信贷政策,建设自身切实可行的IRB系统,用于指导信贷业务操作,以规避和化解信用、市场及操作风险。但由于信贷业务管理不够细化,忽略了对具体信贷业务的管理和控制,缺乏科学完善的信贷流程,造成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管仍然不力,优质客户群体不够稳定,大案要案时有发生,各类风险不断暴露。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直要求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等三项基本原则,在信贷战略规划和信贷政策的指导下确保每一笔信贷业务的风险、效益和效率的三角平衡制约关系。这和国际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要确保项目管理的成功,需要解决好项目的质量、效益和时间(工期)等三要素的三角平衡制约关系不谋而合。
一、做好信贷项目的进度计划,确保项目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客户是上帝。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客户。同业竞争和客户的商机直接决定银行对每一个信贷项目的办理时间不可能因为各种所谓合理或甚至不合理的原因或借口无限制的延长。根据国际项目管理规则,一个项目成功标志之一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目标的项目,不提倡过于缩短项目时间而影响项目目标,更不允许拖延规定的工期。信贷项目要分各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度计划并充分利用进度计划分析工具严格计划执行分析与控制,确保其严格有效执行。为确保信贷项目的进度计划切实有效,商业银行每年应在同业中进行业务办理的时间调查,掌握同业信贷业务办理的一般效率,最快的及最慢的信贷业务办理时间,有的放矢,结合客户对项目工期越短越好的普遍的心理需求,适时制定或调整本行信贷业务流程每个阶段甚至每个环节的办理时间标准,完善信贷项目的进度计划,使之趋于合理化。并要以相关的考核制度予以保障,从而在确保信贷项目目标的同时严格限制信贷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大限度地满足竞争需求。
二、加强信贷项目的成本管理,向信贷项目管理要效益。
根据国际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一个成功的项目管理目标之一就是项目效益,包括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收益。随着我国央行对利率管制的放开,我国商业银行改制步伐的加快,控制信贷成本,向信贷管理要效益,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立足之本。为控制信贷项目成本,需要在每一个信贷项目管理中引入定价机制,综合考虑项目各阶段对人力资源或费用的客观需求,分阶段制定项目成本计划,平衡安排人力资源,合理分摊项目费用。利用项目成本管理工具对各阶段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确保成本计划的有效执行。同时结合项目风险溢价(预期损失)、资金成本、最低资金回报(mixRAROC)及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资金收益等指标,对项目价格进行具体细致的核算,使成本得到控制的同时昼提高项目的利息收入或表外手续费等收益,确保项目整体效益目标。
三、加强信贷项目的质量管理,确保信贷项目合规、合法,符合各种监管要求,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银行信贷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银行信贷档案管理办法06-23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07-18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案例07-27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10-1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10-06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银行信贷管理学试题06-08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10-10
银行信贷工作鉴定05-25
银行信贷学习心得07-11
银行信贷计算公式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