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论文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论文(推荐10篇)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论文 篇1

关键词:房地产贷款;信贷风险;房地产周期

一、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继实施了金融市场开放政策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放松金融管制,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当金融业对外开放时,如果有效的审慎监管尚未充分建立,整个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冲击。金融自由化后,由于新的金融机构进入,贷款利率拉低,激烈的竞争和管制的放松,使银行更有冲动去增加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银行在整个房地产周期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房地产周期和银行危机并不是必然相伴而生,但是两者却经常紧密相连。特别是在那些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更是如此。银行业及其借贷政策在房地产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对银行体系往往又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典型的例子如,19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芬兰、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虽然这些危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十分复杂,触发点也不尽相同,但是研究那些曾经受到房地产泡沫破裂严重冲击的银行体系之后,就会发现银行危机总是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坚持入世承诺,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并自2006年12月之后向外国竞争者全面开放银行业务。在房地产信贷这一传统的高盈利高风险业务上,国内的银行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风险会进一步加大。总结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由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银行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增强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市场周期与银行信贷风险

房地产泡沫繁荣—破裂周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信贷扩张、房地产价格上涨,泡沫膨胀;第二阶段是由于利率、税率提高,或其他因素触发房地产泡沫破裂,价格崩溃,持续时间可能是数天、数月或者更长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特征是资产价格下跌,银行收紧信贷,泡沫时期购买房地产的抵押贷款者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大量拖欠还款。房地产价格波动给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抵押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和借款人违约率增加的风险。

房地产贷款主要分为: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建筑贷款;利用房地产抵押获得的其他类型的贷款。对银行房地产贷款来说,信贷风险是最需要关注的风险。房地产价格下降是引发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住宅抵押贷款通常被认为很安全,因为住宅一般是作为消费品,并且偿还贷款的资金来自相对稳定的家庭收入。再则,由于房地产具有不可移动、不可隐藏、寿命长久、相对保值等特点,抵押贷款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颇为安全的贷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性是以抵押物的足值、易变现和抵押权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仍存在着不少的风险,如:借款人无法还款时,抵押房地产依法处理后不足清偿;抵押物存在灭失或损毁风险;法律制度造成银行难以收取和处置不良贷款的抵押物等。房地产价格越趋昂贵和反复,估值就越难确定,银行就这些房地产的借款人所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发展商和建筑商的贷款风险比抵押贷款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贷款的偿还需要房地产完工后,以销售收入或租金收入来支持。当房地产价格下降时,发展商和建筑商的财务状况恶化,甚至破产,房地产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增大,银行贷款质量因而恶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信贷风险并不局限于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银行实际承担的房地产贷款风险往往会更大。因为房地产也广泛用于其他类型贷款的抵押,而与房地产贷款有关的统计数字往往不计算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所得的其他个人及公司贷款,银行实际承受的风险可能会较统计数字显示的高得多。房价波动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对银行业有广泛的影响。房价下跌,借款人借款能力下降,从而形成财务约束,限制新投资的规模并降低企业利润。因而,银行其他类型贷款的信贷风险也随之增加,加剧了银行业的脆弱性。

除了信贷风险影响外,房地产价格下跌也可能通过间接渠道导致银行盈利减少。在房地产价格下降时,抵押品价值下跌,银行呆坏账拨备增加导致盈利减少。此外,由于建筑活动和借贷活动减少,银行从房地产有关的交易中获取的收费和佣金收入减少。因而,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会对整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此类型的风险,由于其性质,更难规避且影响整个银行业。

三、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风险成因

(一)灾难短视症

即大的经济冲击极少发生,以致银行往往低估冲击发生的概率(Herring and Wachter 2002)。Tversky and Kahneman(1982)认为,一个事件的主观概率是由决策者能够设想事件发生的难易程度决定的,这一难易程度又取决于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对于高频率发生的冲击事件,如信用卡贷款违约和汽车贷款违约,银行往往有必要的知识和动力去适当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做出充分的预防损失的措施。否则,银行将会很快受到高频率事件的冲击,从而导致破产这一毁灭性损失。因此,高频率事件(诸如估计信用卡违约概率)的主观概率可能会与实际概率非常接近。

而当某一冲击发生的主观概率低于一定的临界点时,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银行管理层会认为冲击发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决策者倾向于寻求与关注加强他们乐观预期的信息,早期的警告信号往往被忽视。

由于房地产周期通常持续的时间较长,在房地产价格持续多年快速上升的情况下,房地产贷款的还款记录会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因此,房地产业繁荣时期,随着房价的上涨,银行通常会产生一种安全错觉,过分乐观地低估房地产信贷风险和高估利润,进而扩大贷款。银行往往成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动力量,但同时也因而更易受到房地产价格崩溃的重创。

(二)羊群效应

灾难短视症并不是仅仅发生在个别银行身上。当一些银行由于灾难短视症认为某些经济冲击的概率为零时,那些正确地评估冲击发生概率的银行,在同灾难短视的银行进行竞争时处于劣势(Guttentag and Herring, 1986)。由于激烈的竞争,灾难短视的银行迫使审慎的银行采取宽松的房地产贷款标准,或者退出这一业务领域。当下轮冲击发生时,灾难短视的银行可能成为市场的主导,这些银行并没有任何应对特殊冲击的预防措施,这种情况往往被称为银行的羊群效应。

银行管理层或许已经正确地察觉到了外部冲击发生的可能性,但可能会有意忽视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因为他们认为如果灾难性冲击来临时,将会受到政府的保护,损失由政府承担,而银行则享受由高风险敞口带来的丰厚利润。“太多而不能倒”的政策,即当银行业整体面临倒闭风险的时候,政府更有可能介入去拯救陷入危机的银行,实际上在激励银行从事那些使他们的资产负债表风险与其他银行同业高度相关的活动,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羊群效应。

(三)安全网引发的道德风险

经济繁荣时,投资者可能会意识到,银行过度借贷于房地产市场使银行更易受到市场波动的打击,但他们也知道银行都在从事这些业务,政府不会让整个银行体系崩溃。由于存在这种政府的隐性担保,即使没有诸如存款保险之类明确的政府担保,银行投资者和存款人往往会低估银行冒进贷款政策的风险,而任其发展。安全网为银行的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因素。另外,投资者过于自信自己评估市场的能力,认为可以先于其他人在市场崩溃前的适当时机退出,因此,投资者往往毫不犹豫地提供资金给冒进的银行,进一步鼓励了银行过度借贷于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四)信息不对称

银行通常使用控制按揭贷款成数(loan-to-value ratio)的方法,将按揭贷款限制在抵押房地产价值的一定比例内,以防当房地产价格下跌、借款人违约时,银行被迫出售借款者所抵押的房地产时产生损失。按揭贷款成数在防范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如果该比率能够维持在一个足够低的水平,则足以控制借款人违约的风险。

然而,实际上,当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时,降低按揭贷款成数并不能够保证银行免于信贷损失。即使是看起来相当保守的按揭贷款成数,也可能不足以弥补损失。这是因为,在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时,抵押房产的价值可能会很快下降到未偿还贷款额以下,从而刺激借款人放弃抵押物,选择违约不偿还贷款。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过度乐观地认为可以接受较高的按揭贷款成数,同业的激烈竞争也迫使银行管理层放宽贷款标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实际操作中,贷款本息=按揭贷款成数×抵押物评估值,而由于信息不充分,即使在市场最好的情况下,银行也很难准确估计房地产的价值,造成当前的抵押物评估价值经常被高估,即使不被高估,反映的也是当时的市场价值甚至是过去的价值,而不是变现价值,变现价值往往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银行可能会低估房地产贷款高风险敞口的风险。

(五)不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及法律框架

在不透明的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当的信息披露准则和不良贷款拨备制度下,银行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如果缺乏充分的披露,在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往往掩盖银行资产的恶化程度,并且使银行管理人员、所有者、债权人和监管者等无法有效监控风险敞口,对银行施行监督和约束,进而使那些高风险业务被当作是高盈利性的业务。如日本大藏省于1992年9月对外公布的主要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仅为略高于12万亿日元,而如果银行业当时对不动产行业的风险敞口数额和不动产价格下降因素作一个合理的估计,所得出的数字有可能两倍甚至三倍于公布的数字(Goldstein等,1993)。在进行贷款分类时,如果仅仅按照贷款的偿还情况对贷款抵押品的市值、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当前的偿付能力进行评估,可能会造成不良贷款的规模被低估、银行资本真正能够发挥的缓冲作用被高估。

(六)监管部门的宽容性监管

监管者的职责是通过监督银行业和维持健康的银行体系保护纳税人。为什么监管者在有些情况下不能约束银行从事高风险的增长策略?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出于监管者不能控制的原因,例如人手不够或预算约束使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银行体系。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监管部门出于多种原因不愿去约束银行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当金融自由化作为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的一部分时,监管部门可能对约束那些采取高风险策略的银行心存顾虑,毕竟从短期来看,高风险的经营策略对银行来说是有利可图的,高盈利掩盖了潜在的风险。监管者往往很难约束那些看起来能够获得高盈利的银行。其次,当金融部门的扩张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时,监管部门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再次,对监管者来说,从自利性的角度考虑,拖延采取纠正措施,可能是更优的选择。特别是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即今天的损失直到将来的某一日期才会变为现实,而那时可能已经是其他人在履行监管职责,因而,监管当局有内在动力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对待问题银行,加大了银行承担更大风险的内在动力。

四、防范

(一)防范银行灾难短视症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监管部门应改变职能而不是取消职能。监管当局必须确保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以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打消其盈利归个人、损失由社会承担的想法。

首先,提前鉴别出脆弱的银行。在对付灾难短视症及不可预知的重大冲击方面,传统的银行监管过程重在评估银行的现状,并鉴别出脆弱的银行,虽然有助于处理危机,但不足以防范危机。为了防范危机,监管过程必须把那些承受能力差、有可能会成为脆弱的银行提前鉴别出来,防止它们的风险敞口达到对整个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水平。明确要求银行必须通过经常性的压力测试,界定银行应该具备的、能够承受外部冲击的最低程度,是提前鉴别出脆弱银行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次,监管当局可以要求银行提高房地产贷款信息的透明度,降低市场的不明朗因素以及连锁效应的风险,并使银行业在市场的监察下更为自律。此外,详尽的房地产贷款统计数据,有助于监管当局监察及评估银行承受房地产贷款的风险。

(二)安全网改革

在对银行的行为施加影响时,不应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解决上,要注意采用事前审慎监管的方式,及早警觉房地产价格泡沫征兆,防范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房地产贷款的过度膨胀。监管部门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相关的国际监管标准,而是根据本地银行业自身行业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更高的监管标准,力求做到最好。在监管实施过程中,监管机构必须及时采取纠正行动,迅速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监管体制,就难以对要求宽容性监管的巨大压力形成有效的制衡。

(三)道德风险的防范

监管部门要想防范道德风险,必须终止隐含的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将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不向所有债权人提供全额存款担保,特别是那些大金额的债权人,以促使大额债权人对银行施加约束。其次,对有问题银行及时采取惩戒措施使其恢复正常,如果仍没有改观,监管当局需要在银行将要发生资不抵债之前迅速关闭问题银行,降低银行即将破产时为死而复生而孤注一掷的可能性。再次,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制度。通过制约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无限制扩张,保证银行稳健、安全经营,增强银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一旦银行的资本状况恶化,监管当局马上采取纠正行动,避免当银行资本状况严重恶化时,股东和管理层采取孤注一掷的方式,导致损失大幅增加。

(四)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技术与金融创新,改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减缓银行资产负债不匹配的情况,把过去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流动性的资产。例如按揭贷款证券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银行通过将住宅按揭贷款证券化,获得流动性资金,可以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证券化,还可以将完全集中在银行身上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分散和转移给投资者,分散银行信贷资产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五、小结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论文 篇2

2010年以前, 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高房价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 房价增速远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居民难以承受。房地产商捂盘惜售、投机炒地现象大量存在。而且, 房地产市场投机、投资行为较为明显, 哄抬房价现象较为严重, 市场秩序需要整治。商品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中小户型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及经济型住房供应不足, 保障房建设投入不足。

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 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八条”、“国十条”和“新国十条”、“新国五条”调控政策, 楼市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部分城市房价有所回落, 中国楼市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未来房地产市场房价大幅上升已不再可能。因此, 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

二、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分析

1. 认识风险。

银行普遍把个人住房贷款看成优良资产而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按照国际惯例, 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8年。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已经步入高风险期。从实际情况看, 一些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绝对额与不良贷款占比两项指标均处于上升期。如太原市某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已由2000年的0.17%迅速上升到目前的11.28%。

2. 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

房地产市场调整引起银行风险上升最为常见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经营困难直接导致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上升。如2010年房地产价格上升30%, 交通银行开发贷款不良率增加1.2个百分点, 个人按揭不良率提高0.9个百分点;兴业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0.99个百分点, 个贷不良率上升0.3个百分点。

目前, 宏观调控、市场调控和成本上涨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三大挑战。由于销售不畅, 加之信贷紧缩,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时期房地产企业通常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入调控, 一些资质较低、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开发商拖累银行的风险将会增大。

3. 房开公司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损失。

房地场市场调控可能引起涉足房地产业的公司资金紧张。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建设投资大、开发周期长的特点, 而我国房地产开发公司资金实力不强的居多, 在正常情况下资金还能运作自如,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下, 房产滞销, 房价下降, 费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连续几年持续调控下, 房地产开发公司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 无力还贷, 造成银行损失。

4. 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住房贷款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贷款品种, 由于其具有促进住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以及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银行信贷结构的特点, 使该项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金融产品, 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争夺市场份额, 增加贷款的吸引力, 一些银行违反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 竞相放宽贷款条件, 只求数量扩展, 不求质量提高, 形成风险隐患。其典型表现为:对借款人提供的相关材料审查不够严格, 高估了借款人的信用度, 由于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的意识较差, 从制度或管理上放宽贷款要求而造成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5. 流动性风险。

由于个人住房贷款期限较长, 最长可达30年, 客观上要求银行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之相匹配, 而目前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居民存款等短期资金, 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期限最长只有5年, 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时间差明显, 以短期的资金来源发放长期的个人住房贷款,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存长贷”现象, 银行势必要承担一定的期限性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商业银行资金使用的期限性原则。

三、银行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的策略建议

1. 把好市场准入关, 实行房地产信贷总量控制。

一是实行房地产行业信贷总量控制, 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二是实行房地产信贷投放地区和城市的分类管理, 重点支持房价运行较为平稳、投资投机需求占比较低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开发项目。减少对供过于求区域市场的贷款投放, 坚决退出房价高企、投机浓厚区域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三是强化客户资质、信用评级、授信及贷款审批管理, 加强对开发企业资质、建设项目合规性及资本金到位情况的审查。四是加强项目分类管理。重点支付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普通住宅项目, 对于建设项目规划面积小、居住社区环境不配套、单户建筑面积过大的住房建设项目, 要严格进行限制。

2. 完善房地产贷款风险监控机制。

一是要加强对全行业、各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 建立房价、空置率、投资额、销售面积等关键指标体系, 及时分析掌握行业发展态势和区域特点, 为规避行业系统风险、区域性房地产信贷风险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监控和项目贷款的现场检查。对房地产贷款要强化跟踪管理, 通过监测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项目建设和销售进展等, 及时预警和处置贷款风险。在客户选择方面, 向专业优势明显、品德优势突出、偿还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优质客户倾斜。积极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 培育房地产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内的到期贷款采取大比例压缩本金、逐步回收的风险控制措施。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在房地产市场的投入将会明显降低, 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规模和投放节奏, 加大支持保障性住房领域, 稳健经营, 确保业务合法合规性。

3. 加强贷后管理, 规避偿还风险。

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是监测偿还风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及时发现借款人在借款周期内的各种不利于银行风险防范的因素, 如就业和收入的变动情况, 是否会影响其正常的还款能力, 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针对无意违约的客户, 要及时通知借款人偿还到期贷款, 防止客户的无意违约;对长时间逾期且还款意愿较好的借款人除采取积极催收的办法外, 还应定期向其发送逾期贷款催收通知单, 以免出现诉讼时效中断, 造成信贷资产损失;对 (下转第177页) (上接第174页) 于个别恶意违约者和已经出现风险预警信号且情况比较严重的借款, 应及时通知保证人偿还债务或依法对其提起诉讼, 以处理抵押物方式收回贷款本息, 最大限度减少贷款偿还风险。二是建立对开发商的动态跟踪系统, 及时掌握开发商的工程进度、资金运用等重大的企业行为, 避免出现不能完工的项目, 为贷款继续发放提供依据。三是对贷款档案资料和抵押物权证的保管, 要做好登记造册、专人保管、专库储存, 交接制度健全, 交接手续清楚, 避免档案和抵押物权证的遗失。

4. 加强抵押品价值管理, 确保抵押合法和足值有效。

一是加强对评估机构资质、信誉等方面的考察, 判断其评估抵押物价值的可信度。二是根据不同区域房价变化的情况, 选择房价较高或降幅较大的地区和城市, 对开发贷款抵押品价值进行全面重新评估。三是逐步开展个人贷款押品价值重评工作。针对贷款余额较大或剩余成数较高的个人贷款, 认真开展抵押品重评工作。如发现担保不足的, 应要求借款人及时追加贷款担保, 确保贷款担保足值有效。

参考文献

[1].段雲燕.个人房贷风险研究, 2008 (9)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论文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房地产的信贷业务也呈现出发展良好的态势。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法律的控制能直接影响市场走向,法律作为一种宏观的调控手法引导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往有序平稳的方向发展。下文将探讨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信贷风险;法律控制;宏观调控

结合实际的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工作经验,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有一定的风险,这是无可置疑的。封闭的贷款管理、分享房地产利润、与金融业高度依存,这些都导致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那么怎么利用法律的手段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内的学习借鉴。

一、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首先,房地产业因为和银行信贷的关系紧密,有利益捆绑的关系,因此银行信贷要面对的是资金流动性风险问题,就是所谓的资金的周转,资金周转的短贷长用的规律导致了房地产业与银行信贷要面临相同信贷危险。

1.商業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具有不可回避行

不可回避性是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特征,因此不管银行方面还是房地产方面都要做好随时面临风险的应急准备,此外房地产业对银行的信贷的依赖性也直接的导致了风险的潜在危险。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支柱,银行信贷是我国经济的血液,同时根据越是接近血液的地方越是接近危险的经济规律,房地产的经济泡沫与银行信贷的危险几乎是相辅相成的,银行信贷在分享房地产业的利润的同时也承担了房地产业的风险。

2.银行信贷分享了大部分的房地产利润

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基本上依靠融资的方式向银行借贷,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单单的靠融资基金,房地产信托这些资金,主要依靠的还是银行信贷,在购地建设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里面都有银行信贷的介入,资金的投入甚至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3.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成因应该分成三个方面看,第一个是外部原因(借贷人),第二是内部原因(银行方面),第三个原因是环境原因。环境原因既指中国信贷市场的秩序问题,也指国家用来调控的法律规定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出在借贷人的资金方面,因为个人的资金处理比较自由,不像房地产业的资金周转都要有每个季度明确的计划性。因此房地产信贷风险来源于独立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内部原因在于银行内部的原因,银行的主体是银行职员,因为银行职员的综合素质不够,导致的资金评估、借贷方偿还能力的评估审查出现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对借贷方的借款用途和物资保证等信息的调查能力不足出现“人情贷款”这种商业银行信贷中不健康的部分导致决策失误,增加了银行信贷的风险。贷款抵押工作没有做好,在资金的流转中有许多灰色地带就是银行职员不确定的因素作祟,使担保超额,给银行方面造成实际的损失。

二、土地法对于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控制

1.通过建立有序的土地市场减少风险

土地法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土地的购买与使用的权限进行统一管理的法律。如果没有健全土地法的保证,房地产业的发展就会混乱无序。通过建立有序的土地市场,是促进房地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控制是通过土地法对一级土地市场的管理实现的,只有资金稳定、运转评价较好的房地产商能都拿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与资金的有序投入,通过把控土地供应渠道的方式直接减少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从长期的效果来说,制定有序的土地法可以保证土地市场的良性循环,减少因为资金流转问题和担保问题产生的风险。

2.土地制度的不断规范减少风险发生

根据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颁布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修订版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规定,我国正在有序的进行土地改革,从一系列的制度的制定可以清晰的看出党中央对土地问题的重视,表明国家政策的制定更加强调平等、公开。

三、金融法律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控制

金融法律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控制具体体现在中央的几项举措上,中央勒令中国人民银行放宽贷款利率的浮动。这是为了增加利息,用宏观的调控把房地产的泡沫消除,从整体来看保证了房地产业的高质量。有效的减少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从微观的经济学的层面上看,短期内也不会造成房产降价的局面。

四、房地产政策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控制

以上我们介绍的大多都是间接的调控房地产业,房地产政策是比较直接作用于房地产的,效果比较明显。政府通过出台制约房地产房价无序抬升的政策,保证了市场的有序运行,减少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问题。但房地产政策是要符合市场规律的,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把房价控制在一个健康稳定的区间内,保证在合理的基础上微幅上调。这个标准依赖于人均GDP的攀升的幅度,房价上调的幅度绝不能超过人均GDP的上调幅度,这个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减少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五、结语

政府通过制定土地法、金融法律、房地产政策这些宏观调控手段,可以有效的保证房地产经济泡沫的挤压效应,让信贷市场与房地产市场都能够在有序平稳的调控手段下平稳运行,可以有效的减少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钟锋.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以A银行广州分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4,03:169-170.

[2]张莉,栾海铱.趋紧新政下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规避措施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4,01:18-20.

[3]危英.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测试研究[J].商业会计,2014,10:58-60.

[4]孙超.新形势下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控制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13,14:61-62.

作者简介:

房地产市场及信贷风险监测报告 篇4

根据内蒙古银监局呼伦贝尔银监分局(2011)114号通知要求,现将我社房地产贷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社房地产贷款共两户,分别为:

1、呼伦贝尔广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21日、法人代表:杨晓晨、注册资金1500万元、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经营民用建筑开发、建材销售。该公司先后在海区兴建了“广慧综合楼”、“广厦兴安小区”等工程,2008年在位于河西西郊界街和广场路交汇处开发“广厦数码大厦”总投资1.2亿元,现工程正在收尾阶段。该公司因购钢材资金不足,于2011年5月25日在我社贷款461.7万元、期限一年、由公司自有门市房抵押。

2、呼伦贝尔市华融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14日法人代表:林紫辉;注册资金1005万元、公司主要经营建筑开发、建材销售。该公司已在我区商业中心建成“华融假日酒店”并投入,现酒店经营良好,收入稳定。目前二期扩建工程正在施工中,预计2012年6月投入使用。因工程购买材料资金不足于2011年9月29日在我社贷款540万元,期限一年,由华融假日酒店1-5层房产抵押。

二、房地产贷款需求和实际发放规模

海区是呼伦贝尔市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逐年上升,目前我社接到的房地产贷款申请已接近5亿元,我社结合国家调控政策以及风险因素只发放了1000余万元。

三、对房地产信贷工作的建议

1、掌握房地产市场行情不依赖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

2、加大对房地产贷款风险进行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手段和能力。

联社营业部

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报告 篇5

2014-2018年中国石油行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及建议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石油行业信贷环境分析

第一章 石油行业基本特征分析

1.1 行业界定及主要产品

1.1.1 行业定义

1.1.2 行业主要产品

1.2 我国石油行业特征

1.2.1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

1.2.2 我国石油工业垄断面临变局

1.3 世界石油业发展特点与形势

1.3.1 全球石油市场发展状况

1.3.2 美国石油行业发展概况

1.3.3 印度石油行业发展概况

1.3.4 俄罗斯石油行业现状分析

1.3.5 法国原油市场及战略储备现况

1.3.6 埃及石油工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 石油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概况

2.1.1 2012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2.1.2 2013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2.1.3 2014年一季度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2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2.2.1 财政政策

2.2.2 货币政策

第三章 石油行业产业链情况分析

3.1 上游情况

3.1.1 石油资源

3.1.2 石油开采

3.2 中游情况

3.2.1 管道运输

3.2.2 炼油加工

3.3 下游情况

3.3.1 石油销售(期货市场)

3.3.2 石油化工

第四章 石油产业政策对石油行业的影响

4.1 我国石油政策现状分析

4.1.1 我国发展石油行业的基本政策

4.1.2 浅析我国石油政策的特点与取向

4.1.3 我国石油产业技术政策概述

4.1.4 我国加快发展石油外交政策

4.2 浅析石油进出口政策

4.2.1 简述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政策

4.2.2 三大因素促使石油进口实施多元化政策

4.2.3 浅析我国石油出口的政策转向

4.2.4 出口退税政策将冲击石油工业

4.3 石油政策对石油行业影响分析

4.3.1 国家政策推动石油石化产业发展

4.3.2 浅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石油企业的影响

4.3.3 当前政策对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中投顾问对石油行业预测分析

5.1 石油行业发展趋势

5.1.1 国际石油行业发展趋势与预测

5.1.2 中国石油发展前景与趋势

5.1.3 中国石油发展远期预测

5.2 中投顾问对2014-2018年石油行业关键指标定量预测

5.2.1 市场需求预测

5.2.2 供给能力预测

5.2.3 盈利能力预测

5.2.4 产品产量预测

第二部分 石油行业经济运营状况与财务风险分析

第六章 石油行业总体经济状况

6.1 行业总体状况

6.1.1 2012年1-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1.2 2013年1-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1.3 2014年1-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体数据分析

6.2 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状况

6.2.1 2013年1-12月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6.2.2 2014年1-3月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构成情况

6.3 不同规模企业构成状况

6.3.1 2013年1-12月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6.3.2 2014年1-3月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情况

第七章 石油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7.1 我国石油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7.1.1 石油行业总体偿债能力分析

7.1.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1.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7.2 我国石油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7.2.1 石油行业总体盈利能力分析

7.2.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2.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7.3 我国石油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7.3.1 石油行业总体营运能力能力分析

7.3.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3.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7.4 我国石油行业成长能力分析

7.4.1 石油行业总体成长能力分析

7.4.2 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4.3 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7.5 关于石油行业财务状况的结论

7.5.1 石油行业总体财务状况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篇6

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且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在经营中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商业银行将受到更多的国际国内因素冲击,承受更多的内外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强化全面信贷风险防范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有实际现实意义。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是否能很好的处理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但只要各家商业银行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度;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将很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1.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以三种常见形态存在于商业银行中:一是赔本风险;二是赔息的风险;三是赔利风险。2.信贷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3.信贷风险存在的原因

(1)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银企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预计借入的和贷出的资金会在将来某一时刻得到清偿,并且双方均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只要银企双方中任何一方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出现偏差,就会出现风险。在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众多的情况下,这种偏差的可能性也不断扩大。

(2)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一般意义上,如果契约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关系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贷方在贷款协议签订前后无法完全了解企业信息而成为委托人,借方则因对自身状况更加明了而成为代理人。代理人会利用委托人的信息不足力图使合同条款对自己更加有利,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地位,形成逆向选择,从而干扰市场的有效运行,甚至导致市场失灵。银行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借方和投资项目的赢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具有故意隐瞒不利信息的强烈动机。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然会导致信用危机和信贷市场失灵。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问题

1.资本充足率下降,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前所未有的衰退,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同时,由于资本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资本筹集出现困难。这两个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使其一方面可能受到监管指标的约束,一方面可能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2.零首付或假首付情况下的断供风险

一些贷款机构为了加快房屋销售或制造虚假繁荣景象,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风险更大的贷款形式即“假首付”也很普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其住房销售,以垫付首付款,或分期支付首付的方式,让购房者从商业银行获得按揭贷款。当购房者成功得到个人按揭贷款之后,开发商也实现了资金的回笼,而这种贷款产生的市场风险则完全由商业银行来承担,一旦市场风险爆发,个人贷款者纷纷选择低成本的断供方式远离房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大幅提高。

3.个人住房贷款的成数普遍偏高

所谓住房贷款按揭成数是指贷款额度与房产价值的比例。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有待于国家进一步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的贷款者的偿还能力和信用有所差别,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对于信用条件相对差的贷款者相应地提高首付比例,以减轻可能违约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银行生产和出售公众所需的金融服务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贷款,贷款质量的优劣,银行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或减小这一因素的影响,相关的法律防范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首先,牢固确立依法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扩张,不能不计质量的追求规模和速度,也绝不许涉足帐外经营的违规禁区;其次,遵循审慎的办事原则,在经营每项贷款业务时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理念,保持对信贷业务各方面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敏感性;再次,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特点,明确本银行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切实可行地来指导本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制定两种管理政策,即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信贷政策。在宏观管理上,银行管理层要研究规定本行可以承受信用风险的程度、优先发放贷款的一级市场区域、潜在的市场份额、贷款增长速度、贷款结构等等;在微观管理上,信贷专业部门要因地制宜,认真审核贷款客户的经营者与信誉、资金实力与负债程度、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等.(二)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用风险的一种方法。一要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二要合理核定客户综合授信额度。三要运用信贷组合管理原理,分散贷款风险。通过授信业务的对象风险评级组合、行业企业类别组合、授信业务品种组合、业务回报率和期限组合,来防范和分散授信业务在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上的集中风险,也要尽可能规避社会经济环境和周期的风险。同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变化、资金往来情况等,适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一般每季确定调整计划一次,从而保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的统-。

(三)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商业银行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必须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授信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弹性。一要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二要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三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根据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当地实际,依照经营合规化、操作规范化、文本标准化的要求,及时修订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使用文本。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

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一是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度,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二是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必须以贷款风险分类理念贯穿信贷全过程,注重对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决策;三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集中式台帐系统和人民银行的贷款卡咨询系统,了解借款企业在所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付息情况、企业大事记、财务状况等信息,预测分析借款人下一阶段的经营趋势,对有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四是银行要与法院、工商、税务、经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最新银行信贷风险分类管理与防范化解及客户信用额度调查分析实用全书》[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9(10).[2]《最新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监测评估与信贷风险控制及有效防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 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方法与建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4] 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5]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6]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7] 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5).[8]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9] 李燕,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青海师专学报,2005(S3).[10] 徐斌,对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2(2).[11] 沈红梅,胡士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4).[12] 张坚红,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2(8).[13] 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A01).[14] 王宏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J].现代经济,2007(6).[15] 吴玉守,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16]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prevention policy[J].2006.[17] On the commercial credit risk[J].2004.奇摩女孩 http://bb-552.com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与防范 篇7

一、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

就全球房地产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房价的不断上涨其根本的原因是获得了金融的支持(如房价在短期内的迅猛飙升,便是银行信贷支持的结果)。在我国,随着银行信贷的不断支持,房地产价格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上涨,而过快的上涨速度,极容易造成市场价格偏离于真实价值,然而引起资产泡沫的现象发生。在国家长期处于低利率的情况之下,房地长市场形成了一个短期“一片大好”的假象,一旦进入到加息通道,如果在宏观调控不利的情况下,之前所形成的资产泡沫极容易遭到破灭(比如次贷危机),房地产的价格则必然会随之下跌,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便会遭到贬值的灾难,而银行最终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二)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即是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无力偿还或者不愿意偿还,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的收回房地产贷款的本息,从而形成坏账、呆账。而“还款意愿风险”与“还款能力风险”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

(三)政策风险

所谓政策风险,即是指由于国家对于房地产信贷政策相关政策法律的更改以及一些不正确不完善的法律文件和意见而造成负债加大或资产价值下降的后果,这便是政策风险。另外,也存在着一些有关银行的法律问题得不到现有法律解决的现象,而法律的变动将会对整个银行业带来极大的影响(如增加银行的成本等)。

二、防范措施

(一)完善操作体系

在操作上,应该尽量避免违规的操作出现。首先,对政策的执行一定要加大力度,对相关信贷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其次,商业银行内部一定要对房地产信贷业务加强监管的力度,对那些违反规章制度的信贷工作人员要严格的处理,不断的增强商业银行“防腐拒变”的能力。最后,在风险管理上并不能只是依靠人工来进行控制,而应该开发与使用具有国际标准的风险计量工具。如今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如“Logistic”一样的回归模型或者神经网络法等信用评估的技术,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在经济金融形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该始终坚持信贷审批制度的标准化。另外,应该加强贷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根据信贷对象的资金用途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控流程,对其实施实时监控。同时,在一些极容易发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中进行风险监控点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计划,以此来保证一旦发生重大风险时能够及时、迅速的采取应急措施,从而有效的防止损失的扩大。

(二)住房抵押贷款实现“证券化”

在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当中,无论是开放商还是承包商以及房产购买者,在资金的获取上都需要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来实现。在这种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的形势下,房地产信贷市场中就很容易出现各类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也会向商业银行富集。同时,虽然居民的高储蓄率让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但也将导致商行在资金的发放与取得的渠道上陷入过于单一的局面。而随着房产加个与利率的不断波动,将要求房地产信贷市场寻找出风险分散的渠道。通过成熟金融市场经验的借鉴,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必然是分散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实现抵押贷款证券化将有两个好处:一是这种证券化的手段能够通过加速信贷资金回笼和扩大资金来源来有效的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的结构,从而从根本上行保证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与安全性;二是通过证券化的手段,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证券市场来将房地产低压贷款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有效的分散到证券投资者当中,从而实现市场风险度的降低。

(三)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模型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未来的资信状况将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借款人历史的信用记录与现时的资产收入状况将成为贷款审核过程中风险控制与防范工作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加强对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充分的挖掘、利用贷款客户的个人信息、历史数据、信用记录等,同时要加强对住房贷款客户的信用评价,通过研究来完善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的信用评分卡。其次,要充分的利用个人信贷系统,并建立起相对标准化的信用平分模型。同时,要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增加个人客户信息渠道、做到客户信息共享。另外,应杜绝违规违法的行为发生(如借款人利用银行间信息相互封闭而投机炒作、提供虚假资信、逃废债)。

三、结束语

总之,房地产市场不但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也逐渐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房地产信贷不但关系到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它更关系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摘要:就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研究而言,明显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作为银行业,如何有效的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认识与防范是当下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赵婉婷.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分析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构成因素的分析,提出加强国家的政策监管力度、商业银行方面作出努力、企业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措施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关键词: 成因 房地产信贷风险

个人按揭贷款政策实施以来,房地产投资及信贷基本上每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房企或是个人,主要资金来源都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可以说银行信贷与房地产发展血肉相连。不过,过高的非理性增长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各种调控政策的出台,在宏观面从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使各地房价稳中有降已经为政府工作的重心。

一、 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政策风险

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稳定住房价格,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银行对信贷政策的把握,使银行紧缩银根,缩减房地产贷款。政策的出台虽然有助于抑制房地产开发过热、房价过高现象进一步发展,但也加大了房地产信贷风险,一旦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商业银行将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二 )未有形成持续稳定的还款来源

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供给机制失衡、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房地产开发商把大量的资金投向大户型住宅、别墅、高档商业用房等高价格、高回报的商品房开发建设中,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宅比例偏低,不能适应普通居民住宅需求,造成商品房长期滞消,从而引发资金链紧张;另一方面,房地产商发展过快,不论地点、不论地价,拿了建了再算,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普通居民生活需求,并且价格持续高企,这样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只能适应投机需求,并不能适应普通需求,一但市场发生变化,便会积压资金;最后,房地产商还款来源很多是靠不断地借贷,新贷还旧账,一但银行借贷方面出现问题,便会造成资金链断裂。

(三) 投机性买房容易引发房产泡沫

从投机与投资的观点来说,投机性买房容易引发房产泡沫。投机性买房属于不真实的购房消费, 本质上是住房价值循环中多余的环节,但由于炒作,投机行为会进一步不合理地推高房价。国际经验表明,房价收入比在3-6倍为正常范围,如果房价收入比大于6,则住宅市场将出现供过于求, 一方面有真实需求的消费者无力支付高房价;另一方面,上涨过快的房价刺激房地投机行为。

(四) 个人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居民的消费理念也在进一步更新,超前消费已成为一种潮流,一些购房者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购买大面积住房,以改善居住条件,月光一族便是这类人群的真实写照。由于房价收入比过高,家庭扣除还房贷款及必要日常开支后,基本已无任何空余可支配收入,任何风吹草动都将会产生违约风险,造成银行损失。

(五) 信贷管理手段不完善形成的风险

出于对经营利润的追求,商业银行往往重视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市场拓展,而对该项业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认识不够,导致下列风险:

贷款评估形式化:首先,在贷款发放时未将项目评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放贷道德风险:现银行一般都有明确的奖罚制度,有一系列明确的操作规范,但由于银行过份重视业绩,从底层至高层,谁的业绩好,谁就能晋升,在这种大环境的驱动下,难免有人做出挺身犯险的举动,如联台借款人出具不实的调查报告,为风险埋下祸根。并且由于房地产信贷周期长的特性,一时间不良后果很难显现,而一旦出现问题就将不堪设想。

信息不对称:贷款是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商业行为,但对银行而言,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个人,都存在着信息无法完善捕获的问题。从个人贷款来说,由于我国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发展滞后,个人家庭财务状况不透明,致使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借款人的真实收入和财富状况,造假收入报告基本上已成为默认行为;

(六) 价格型调控工具——利率的使用将使过高的房地产价格回归理性

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不管是房地产企业建房所需的开发贷款,还是个人住房所需的按揭贷款,对资金的需求量都非常大,所以对利率非常敏感。因为贷款利率的变动,对住房的需求和价格及未来的市场预期影响最为直接,可以说它比控制土地供给、紧缩信贷规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数量型调控工具都有效。

二、 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

(一)国家政策方面

1. 鼓励多元化融资方式发展

由于我国融资方式比较单一,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信用贷款,因此房地产行业与金融行业关联度较高,房地产行业一旦出现风险将影响金融行业的安全和稳定。政府应合理引导其他融资方式如住房公积金、房地产证券、房地产保险、房地产信托等融资方式发展,减缓金融行业房地产信贷压力,减少金融行业信贷风险。

2.健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信用好的企业会珍惜企业积聚起来的信用而不会采取轻易违约的行为。因此建立健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进行评级,可以降低房地产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方面

1. 制定合理的信贷标准,加强贷前评级和审核

对于房地产信贷风险比较大的一线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制定比较严格的信贷政策,而对于房地产贷款风险比较小的二三线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适当降低贷款条件设置,这样不仅可以根据不同风险程度降低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也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开展,促进商业银行发展。商业银行发放房地产信贷资金之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用记录、企业素质、贷款开发项目资金来源、存在风险等进行综合信用等级评估。对于信用等級较高的企业,可以适当制定宽松的贷款政策,对于信用等级较差的企业,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要相对谨慎。

2. 对贷款资金进行严格管理

房地产开发贷款是否能够顺利回收与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的使用有关,对房地产开发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与监督,防止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资金被房地产开发商挪用,用于炒股、储存土地等,可以减少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3.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探讨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 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 成因解析 应对措施

一、信贷风险成因解析

1.内因:商业银行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

(1)信贷风险控制目标不明确。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和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机制。表现在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当激励不足时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时则容易选择铤而走险。同时,当贷款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所谓信贷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制度来承担责任,结果是人人负责而人人又不负责,使得责任的追究无从着手,以致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或是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或是无视信贷资产风险,盲目发放贷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2)信贷风险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信贷人员做不出有深度的调查,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放松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贷后管理仅限于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三是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

(3)信贷风险控制广度不够。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忽略对风险事前、事中控制。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4)信贷风险控制力度大小失当。在经济杠杆运用上,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该重奖的信贷资产没有得到重奖,不该重奖的信贷资产却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贷款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奖励。

2.外因: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多,制约强度大

(1)政府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导下,银行向政府发放的或者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政府行为而使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它是以市场化的面目出现的,银行可能并未与政府发生直接的信贷关系,但信贷风险的发生却与政府的行为密不可分。

(2)消费信贷的法律环境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3)企业财务报表失真及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问题突出。银行目前遇到的很大困难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使得银行的评估办法基本无效。尤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很难审查,由于上市公司大都是部分上市,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说明不了问题,因为他们与集团之间存在着重大关联交易,而集团公司则往往借助多种融资渠道,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复杂的企业簇群。这种跨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运作,增大了公众、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监管难度。而一旦问题爆发,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二、应对措施探讨

1.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机构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2.加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

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3.加强贷后管理,完善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

(1)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贷后管理包括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客户维护、有问题贷款处理以及贷款回收和总结评价等。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2)明确贷后管理职责。明确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风险资产管理部门以及法律、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理顺经办行与管理行贷后管理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3)建立分层次的贷后管理体系。按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直接管理客户对象,对审批的重点客户、跨区域集团客户、系统性客户、行业龙头客户、直接营销客户建立重点管理制度。管理行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经理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本行信贷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客户部门要建立重点客户的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参与现场检查,组织落实贷后管理内容。

(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规范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内容,前瞻性地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

(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违章必究”才能保证“有章必循”。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许多原因就是职责不明,追究不力。要通过设定各责任人贷后管理的“高压线”,对不履行贷后经营管理责任、信贷资产出现风险或出现风险不能及时化解造成损失的必须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4.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防范应当做到多方联动、措施及时,从源头、流程和硬件建设上对集团客户进行综合化管理

(1)抓源头。完善集团客户管理制度,收集客户的全面准确资料,理清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为准确判定集团客户和确定授信提供信息支持。从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经营业绩、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产权明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严格规范的优质客户纳入授信视野。

(2)抓流程。将监督管理贯穿在授信业务的全过程,变重放轻管、重贷前轻贷后的点式管理为前后并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加强对集团客户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和财务活动的监控,将客户的重要资金运用控制在视野之内。

(3)抓硬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电子化建设,尽快将客户信息综合汇总,实现全系统客户信息的共享,上下联动的立体型、综合化管理。通过电子化建设,将全系统授信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复核、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程序,实现授信业务操作流程的全程电子化控制,克服或减少授信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论文 篇10

内容摘要:现今,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银行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而信贷风险的识别的第一步是进行风险管理。本文从会计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的防范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图发现新的防范措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以供会计工作参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会计防范对策包括:加强对银行信货资产的会计监督,促使信货资产安全营运,设置专门科目,加强对银行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从会计角度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控制保障系统,严格执行会计制度,防范直接生成于会计部门的风险。

关 键 词:信货资产风险

会计监督 财务核算

引言

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它的业务内容和经营特点决定了其风险程度大大的高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其它行业。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就成为金融界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越来越大。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信贷风险的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一、金融风险的种类及其成因

金融风险可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是全局性的、社会性的风险,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和居民个人。微观金融风险则是局部性的风险,主要有金融资产风险和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等。本文所分析的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信贷资产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有借款人方面的原因,还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1)从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分析,有地方政府干预形成商业银行的历史性包袱:有企业破产兼并使得银行债权“悬空”。(2)从借款人方面原因分析,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亏损增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某些企业借转制之机逃债、赖债、废债。(3)从银行自身原因分析,在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追逐目标的同时,放松了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从而使不良债权日益增多。

(二)资本性风险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必须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不能低于4%。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本金长期不足的问题。虽然早在1998年,财政部通过发行特种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用于拨补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但仍未能彻底解决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4]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更是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不足,意味着商业银行防范补偿风险的能力不足。

(三)信用风险

这是指企业或其它客户信用状况不佳,给银行业务带来的信用上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汇票承兑业务中,银行承兑汇票的申请人在汇票到期后无款支付,迫使承兑银行无条件支付票款:二是在银行卡业务中,持卡人恶意透支,银行无法收回透支款风险。

(四)会计风险

由于会计核算及管理上的违规违纪形成会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虚假核算风险。一些基层银行为了完成某项经济指标,不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在成本核算、计提折旧、收入管理等方面违反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造成财务核算上的虚假成本、虚假利润。还有的商业银行虚设账务,搞账外经营,掩盖了潜在的风险。二是营业差错风险。在会计业务经办过程中,违反有关制度规定操作,从而导致账款不符、账实不符、错款错账、银行资产流失。三是制度管理失控风险。主要表现为联行风险、结算风险。如在联行制度方面管理不力,资金被盗,动辄几百万上千万,造成金融系统内大案、要案发生,给银行资产带来巨大的损失;[5]在支付结算业务中违规违纪,造成透支及资金积压,乃至赔款、罚款罚息等损失。

二、会计监督现状

充分发挥银行会计监督职能,对全行各项业务规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银行会计监督,不仅是强化内控建设、改善经营、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有效防范和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银行会计监督,既是履行会计职能和保障银行业务发展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防范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会计监督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

1.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是强化银行财会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其一,从目前银行运作情况分析,严重影响会计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除了银行内部不少人员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外,主要就是财会制度的落实和建设上普遍存在问题,致使风险频频发生。

2.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风险应包括健全和完善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会计内部控制

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是导致银行风险损失加剧的一个直接原因。虽然近几年我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度化。

3.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前提是会计工作必须客观在反映银行业务活动的面貌

众所周知,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能客观、真实、不加掩饰地反映企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成果。会计监督主要运用价值指标,通过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监督,从而对业务活动加以必要的控制和调节。尤其是实行新会计制度后,银行记账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成“权责发生制”,因目前大量不良资产存在,引发银行虚增利润,进而迫使其动用大量营运资金(股本资金垫缴利税,从而严重影响银行生存与发展。政府财政部门应赋予银行相对自主地选择其会计政策的权力,以充分体现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和谨慎原则的思想,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亦利于银行逐渐化解风险。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1.加快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还在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是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外部监督即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很多注册会计师就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前不久的“银广厦”案例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

4.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会计控制

加强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控制论原理,利用现代银行会计所具有的反映和控制职能,建立起科学的会计控制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系统地量化控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会计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子系统),它是以银行会计部门为施控主体,以贷款资金及其运动作为受控客体(控制对象)的会计管理活动。通过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贷款资金及其运动过程进行设计、驾驭、约束和调节,使之处于正常的既定运行轨道之内,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体系设计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的子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该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经济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信贷风险会计控制各环节要相互衔接,相互照应,发挥整体效应;同时,要在保持会计控制系统独立性的前提下,尽量与其他子系统或业务部门协调好关系,明确责权及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重点,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在发生冲突时,应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三是效率性原则。即必须保证信贷风险会计控制系统能有序、高效运转。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会计控制的特殊性,依托商业银行会计部门组建“信贷风险会计监控中心”,该“中心”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组织结构由信贷风险会计信息系统、信贷风险会计评估监测系统、信贷风险会计处理系统等三大部分组成:

1.信贷风险会计信息系统。

主要负责各类信息的搜集、综合整理和储备,包括产业政策信息、银行资金运动信息、企业经营信息和产品市场信息。做好贷款客户的资信调查和一定时点上的财务分析,为后续环节的工作开展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

2.信贷风险会计评估与监测系统。

主要目标是预防损失发生。具体负责银行自身一定时点上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程度评估;贷款企业的资信等级、财务状况评估和风险预测;确定银行一定时期的风险控制目标;建立和利用信贷风险会计监控指标体系进行风险预警控制。该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关键。

3.信贷风险会计处理系统。

即贷款风险会计善后处理系统。其职责是:一方面对发生的贷款风险损失分清责任人,照章处理。另一方面,正确估算出单笔贷款无法收回而带来的损失,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案及计算出选择某一方案的成本支出。再一方面,协助信贷部门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尽可能在有效时间内追缴逾期贷款本息,以降低贷款风险损失程度。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会计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会计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的课题,要使信贷风险会计控制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协调好与信贷部门、资金部门的关系,明确分工和职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

尤其需明确的是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部门和会计部门对信贷风险控制基础不同、方法不同、重点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双方的共存不是重复,而恰恰相反,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信贷风险控制整体效率。

2.要保证会计控制体系的信息系统高效运转。

信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只有信息充分,才能做到信贷风险预测、辨析、评估和控制处理各环节互相衔接,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风险。这里的“信息充分”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及时;二是信息面广,既要有银行内部信息,更要有企业信息、市场信息、产业政策信息。

3.必须制定科学的控制目标。

信贷风险会计控制一般是在贷款分类基础上确定风险目标,并尽可能使受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的目标而动作。目标定得过高,难以达到,会挫伤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放弃目标;目标定得太低,不需付出艰苦努力就能达到,将失去控制的意义。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行不同而不同,应科学合理,不能搞行政命令式的统一目标。

4.做到控制手段现代化,控制人员专家化。

从控制手段看,应大量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的处理,做到重要信息的即时传递和反馈。从控制人员来考察,会计控制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精通银行会计工作和信贷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有敏捷的思维,有很强的预测能力。一句话,控制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金融专家。

四、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对策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企业的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致使金融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风险。如何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采取何种措施来防范与化解,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我国金融企业的经营情况,从会计角度来探讨防范风险的对策。

(一)设置专门科目,加强对银行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

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颁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实行五级分类的方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9]这种对贷款分类的方法将风险确认为贷款分类的标准,这是风险防范意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得到管理层足够重视的体现。但迄今为止,在会计核算上,贷款科目按期限设置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部分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只设一个“逾期贷款”科目,这与贷款五级分类法是不相适应的。[10]如果增设“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四个贷款科目,则可以加强对银行资产风险状况的反映,给信贷及管理部门提供出警示性资料,从而更有利于银行自身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二)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的会计监督,促使信贷资金安全营运

对银行信贷资产的会计监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通过柜面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防止借款人不合理挪用、挤占,监督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使用资金,并在到期前促使其及时归还。(2)及时掌握各笔贷款的到期情况。对少数风险较高的行业及单位,可采取由借款人借款后,将贷款产生的效益收人存人专门帐户的方法,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回笼。(3)加强对抵押物、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对质押物严格按规定设帐登记,强化其应有的保证职能。

(三)从会计角度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控制保障系统

1.根据银行实际,综合使用多种内部控制方法(1)、考核轮换的方法:

对重要岗位和会计业务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考核,适时轮换,并进行必要的离职审计,这对极少数图谋不轨的人还有一种威慑作用,可消除因长期从事某项工作而营建起来的舞弊关系网。

(2).运用授权控制方法:

要甄别被授权人员的称职与否,切实把好一线(尤其是最基层机构)用人关。强调各级行员按所授权限办事,此外还应强调书面授权或授权要有记录等原则。2.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控制保障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事前控制。二是事中控制。三是事后控制。

(四)提高银行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

银行的自有资本除国拨资本金等原始资本金外,还可以通过自身扩充资本金的方式解决。按现行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在每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并且规定提足一定比例后可不再提取,限制较死。[14]在当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应适当提高银行业法定盈余公积金的提取比例。同时,对任意盈余公积金限定最低提取比例,由各商业银行在最低比例基础上,根据自己盈利情况及资本充足情况确定提取比例,并适时将公积金转作资本,以提高商业银行防范与补偿风险的能力。

(五)严格执行会计制度,防范直接生成于会计部门的风险

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和财会工作的实际,地方管辖银行应由行长挂帅,按照金融法规和人民银行的要求对本行各项内部制度、岗位规章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补充、调整现有的会计规章制度。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前,在计算机业务处理新项目推出前就有较完备的制度可供执行,并在执行中日臻完善、严密。强化学习、执行会计制度的意识,营建按会计制度办事,用会计制度来管理和防范风险的氛围。首先,应强调制度的严肃性,抓好行员遵守银行规章制度和增强防范风险责任意识的教育。其次,强调行员尤其是会计人员、领导干部必须学习、了解并亲抓银行规章制度落实和建设,按规章制度要求办事,进行管理。在学习方法上要强调务实。第三,着手编制《银行(或某地方管辖行)各岗位会计制度、业务操作准则》,使制度规定、各项业务处理要求细化落实到各个具体岗位。

(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上一篇:浙江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下一篇:大学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