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网络环境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目前能够利用互联网的除了计算机、电视之外,移动终端也已经实现智能化,对于互联网的访问速度已经可以与电脑媲美。而作为信息和新闻的第三大载体,互联网已经在我国社会新闻事实以及舆论舆情的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舆论引导网络环境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舆论引导网络环境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调控

摘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虚幻和现实的双重特性。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中运用不当,也会发展为网络暴力甚至违法犯罪。目前,我国正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互联网为大众提供的自由式、开放式、平等式的言论平台,使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其中最具生机和导向力的新力量,如何正确的把握网络舆论,阐明其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地调控,不仅能够填补理论的空白,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大量的网络舆论案例的深层次剖析,对网络舆论进一步提出引导和调控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论;舆论引导和调控

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传播史上一次质的突破,成为信息时代划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同时也浸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影响着人们,对人们的思维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平台,在舆论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的“网络舆论年”、2006年的“网络暴力年”到2008年的“网络监督年”,发展过程清晰可见。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舆论也能表达一定的民意,成为观察社会发展方向的晴雨表,如“公开的内参”,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非理性和极端的一面,鱼龙混杂、牛骥同皂,造成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含义

目前对于舆论的阐释有各种版本,对于舆论的含义还没有具体的解释。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意见说”,如陈力丹教授所说“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达的总和”;其二是“过程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舆论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和,而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經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连续的过程”;其三是“要素说”,重点突出舆论的组成要素,大多数觉得,“议题”“公众”“公众意见”为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

鉴于对舆论的定义还不够完善,网络舆论的定义也存在差异。根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定义,网络舆论指“公众通过信息网络(有线和无线),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发表的意见”。这一表述主要强调了网络舆论表达意图,更倾向于对公众意见的收集,但疏忽了网络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对事件的影响性。作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区别于传统意义舆论的突出点在于网络自由、互动、共享等特色所带来的公众意见表达的开放化、多样化、广域化,以及形成过程中网民、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社会公众以及社会机构等多种力量的博弈互动。

概括阐明,本文章将网络舆论定义为:“网络环境中,大众对社会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所要表达的偏见、立场和情感等,并在相互作用中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直至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二、网络舆论特点

互联网具有资源整合、言论自由,信息量大,传播速度迅速等特点,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论在它的主体、客体上有不同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主体

在对网络舆论定义的过程中,对网络舆论主体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模糊主体论”,即在网络舆论的定义中舆论主体的概念,笼统地称为“基于互联网的公众或社会公众”(谭伟,2003;刘昊,2007);二是“网络媒体主体论”(金兼斌,2007,2008;谭萍,2005),从狭义方面将网络环境中非网民的意见也视为网络舆论,其传播者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宣传部门、政府机关等,即网络舆论主体包括所有能够发表意见的人;三是“网民主体论”(邹军,2008),从广义角度,将网络舆论主体更加准确地界定为在网络上征求网民的意见。

网络舆论大多由意见领袖和网络自媒体倡始,借助多个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将集中磋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网民表达自我意见的特征。

不公开的形式:现在网络环境还不够完善,大多数门户网站不需要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只需通过其他渠道验证即可,对于用户来说他的身份是不公开的,这是区别于其他舆论主体最显著的特征。这样对发表意见者提供了方便,不必担心其他人知道你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也不会知道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一切个人资料。舆论主体发布的个人看法,也不用担心受到外界因素的打压、迫害、威胁等,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没有人知道你是什么“物体”。

开放的模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迅速占据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上网容易很多,再加上舆论主体不公开的形式,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发表意见者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也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意见。《新民周刊》: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一人一媒体”的说法。据美国2006年调查发现,新闻首发有40%消息源来自博客,预言以后将进入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媒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乃至消失。在网络环境中,某一事件一旦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事件就不单纯成为人们饭后的话题,甚至会是全国人们的话题。

普遍存在的方式:网络遍布全球各地,增加了全球范围之间的联系,它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同时,也实现了区域之间的联系。某个重大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大范围人们的讨论,并产生巨大的意见反馈。

(二)网络舆论客体

舆论客体,指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人物或事件。由于网络舆论主体的不公开的形式、开放的模式、普遍存在的方式。网络舆论客体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平民化、复杂化、不易操作性。

平民化:普通事件能够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因为背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分化和利益纠纷,或者触碰了人们的底线,或者违反了通常的道德伦理等等。从某一层面上讲,普通事件能够通过网络得到快速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民意,巩固社会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此过程中会产生不当的行为,比如攻击、辱骂当事人,“人肉搜索”等方式,会给发布消息者敲响警钟,规范的使用网络具有积极正义的一面。

复杂化:根据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98亿,到现在为止,这个数字还一直在攀升,使用网络者参差不齐。每个人只要发布一条信息,那么信息就会泛滥。

不易操作性:在没有网络之前,在传统的舆论事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能够引起大众的注意和思考。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加之大众之间可以实时的互动、及时的参与,使得舆论事件的传播时间大大缩减,有些舆论事件甚至实时发布。以“玉树地震”为例,2010年4月14日5点39分57秒,地震发生后仅仅1分钟,新浪微博博友发表了第一篇博文:玉树地震了!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博发布了《青海玉树发生6.3级左右地震,震中平均海拔4700米》,8时52分央视《朝闻天下》也发布了玉树地震的消息。网络舆论给人们带来不一样体验感觉的同时,但也加大了网络舆论管理的难度和控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社会中难免会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心情,网络环境为大众提供的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得越来越不公平的事件逐渐浮出水面,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反馈到大众眼中,时慢时急,从而不能提前预防和在事件发生时做出相应的举措。

三、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面临的转型

在整个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传递与发布是非常复杂的,舆论也相对是复杂的,这就告诉我们,在互联网这种传播媒介下,對舆论调控的目标和引导的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一)调控对象的转型

例如,我们去买一件衣服,买大一个号码?还是买小一个号码?如果买一个大一号码的衣服,穿在身上就会显得浮肿,就不容易凸显一个人的身材;但如果买小一个号码的衣服,估计你不减肥穿上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要把对象确定之后,在进行转型,这是首要前提。

(二)调控策略的转型

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大网络监管,对不合适的词语进行屏蔽,实行实名制,防止不法分子趁机散布谣言。要有预知性,提前做出措施,把不正当的话语扼杀在摇篮中。

(三)调控方法的转型

舆论调控方法的转型,最主要的是把话语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只有把握话语权才可对舆论事件做出快速的回复。

四、网络舆论调控的方法

(一)快速的反应

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先声夺人。舆论事件传播速度很快,爆发时间越来越短,黄金48小时准绳已经落伍。事件亲历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回应,越快越好。

(二)要跟引导对象形成利益交集

每一件舆论事件都是和利益相挂钩的,从而形成了矛盾。如果没有交叉点,就对对方产生无效的影响。以前传统的舆论环境,信息量小,人们没有选择性,现在我们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接触的信息量多,也就具有更好地选择性,如果这个事件与大众无关、没有关联性,人们就会对这事件置之不理,无法达到传播。

(三)要有合适的叙事逻辑

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要有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要有一个角度,再进行全面的看待问题,要做到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他人,也要把他人考虑进去。

五、结语

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净化网络环境。对待舆论事件要一分为二的去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不要盲目的进行评论,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田卉.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

[2]王楷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网络舆情[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委员会编.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4]田卉.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2009.

[5]陈彤.新媒体第一次发生极端重要作用_新闻中心,新浪网.

[6]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情报学科,2014.

[7]李红,董天策.基于搜索引擎优化的企业网站设计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

[8]苏学良.舆论“动词化”下的舆论公用观[J].青年记者,2011(10).

作者:冯佰伟

舆论引导网络环境论文 篇2: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事实与舆论引导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目前能够利用互联网的除了计算机、电视之外,移动终端也已经实现智能化,对于互联网的访问速度已经可以与电脑媲美。而作为信息和新闻的第三大载体,互联网已经在我国社会新闻事实以及舆论舆情的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讨论了网络新闻以及网络舆论的特点,并且针对如何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管理网络新闻和舆论,提出了几点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新闻事实;舆论引导;舆情

0 引言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三大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和事发布到互联网上去,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人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搜索数据、当然也可以为自己维权。不过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种新闻和舆论,却是人们经常关注的,如何确认自己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权威的,在我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已经成为一个急于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从网络新闻以及网络舆论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如何对网络新闻以及舆论进行引导和管理,全面肃清网络环境,这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1 网络新闻与舆论特点

(1)网络新闻与舆论真假难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收到新闻的引导,对于国家以及世界的认识,普通大众在几年之前还依赖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与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具取代传统媒介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效率的大大提高。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自主掌控时间,自己选择信息内容,自己进行感兴趣的信息搜索,人们的自主权已经被互联网解放,所以一时间,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风靡全世界,给人们的生活冲击很大。但是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信息的真假逐渐难以分清,很多时候,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是假的,特别是在经济以及金融领域,诈骗或者陷阱形式层出不穷,所以有一利就会有一弊,信息数量上的增长,与信息的真实性逐渐呈现反比关系。这便是目前网络环境中的新闻与舆论的特点之一。

(2)网络新闻与舆论容易鼓动群众情绪。因为新闻具有传播性,而传统的新闻播出形式往往都是通过电视与广播,但是经过电视或者广播播出的新闻或者信息内容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并且加以整理之后的,所以普通大众对于新闻都持严肃态度,因为在大众的心中,由电视所传播出的新闻都是真实的,权威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普及,信息又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全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的每一寸空间,习惯于从电视或者广播中获取信息的人们面对互联网,第一次失去了自信与内心依靠,在信息真假要由自己来进行辨别的时代里,很多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带有权威性的新闻出现在互联网上时,很容易煽动大众情绪,而作为第三种形式的新兴媒体,国家正在努力开发其新闻媒介的价值所在,因为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速度、形式以及范围方面,要远远高于普通媒体。

(3)话语权新中国成立之后导致网络新闻与舆论容易泛滥。互联网的出现,一度冲击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因为不仅能够实现地球村,而且每个能够在网络上进行通话的人,都能够将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甚至是牢骚,都能够在互联网上留下记录,互联网的这一处特点,全面解放了人们的话语权,人们终于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之上,人们可以说自己平时不敢说的话,即时发布自己身边的各种信息给互联网上的朋友。

从互联网所提供的一种功能上看,很多别有心机的人便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个特点做文章,所以互联网新闻与舆论往往很容易泛滥,不容易管理。例如,在社会敏感性问题上,总是互联网起主导作用,之后传统媒体接连跟上,成梯次对一件事情进行报道,可见互联网的迅捷与敏感,因为群众的话语权被解放,所以新闻或者舆论就容易泛滥。

2 如何做好网络环境新闻与舆论的引导

(1)加强重点、权威网站建设和评定。网络信息具有真假难辨、传播范围广、容易煽动群众情绪等特点,那么对于如何管理和加强网络新闻与舆论的引导就非常重要。根据网络的硬件拓扑结构以及网站特点,重要信息的发布通常都是从大型、权威网站进行发布,这样才能够更具说服力。而对于大型、重点、权威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就能够从信息发布源头起到监督和鉴别作用,这类似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处理和发布方式,但是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们胡乱猜想或者曲解传播。维护重点网站、权威网站、政府网站的权威性以及影响力,是确保新闻和舆论的根本。

(2)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发布与管理。对于网络中的媒体信息发布环节,因为各种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发布源头也不尽相同,在很多时候,信息不是由权威网站发布出来的,而是经常由一些地方网站、个人网站进行公布,尤其是一些即时信息或者爆料消息。权威网站一般对于信息的发布存在检查、核实步骤,并且对信息内容要进行检查,所以消息一般官方化严重,但是从一些地方网站或者个人网站发布出来的消息或者新闻,往往不会经过这一步骤,所以这种信息往往比较生鲜。不过因为这种信息没有经过论证或者筛选,发布者的信息发布意图不明显,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信息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娱乐意图,所以对于网络环境下新闻和舆论的引导,在大部分时间中要对这种信息进行管制,从发布渠道一直到信息内容,经由第三方审核之后再进行发布,这样才能够产生公信力。

(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适当结合互相监督。当网络媒体中的新闻和舆论经常不受控制、产生舆论偏激流传造成群众情绪或者意见相左时,往往需要传统媒体出面对事实进行更正和澄清,所以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与舆论舆情需要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这样才能够给网络媒体带来诚信和公信力,因为当互联网中出现或者已经存在某一不确定的消息或者新闻时,如果传统媒体能够跟上并且对其进行证明,那么无疑在群众的心中对网络媒体的信任会大大增强。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某种率先经由互联网发布的敏感信息,当这种信息已经被群众知晓并且产生了一定能量的舆论力量时,传统媒体的介入往往能够澄清事实,给予群众最终的答案和舆论方向,为群众讨论定下基调,这种效果屡试不爽,因为这正是网络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公信力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进行澄清的最好方式。

3 结语

网络环境中的新闻和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信息发布和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新兴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力量的载体,逐渐赶超传统媒体影响力,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实现地球村的互联网将逐渐替代传统媒体,届时处于网络环境中的新闻以及舆论也将更加真实、权威并且可信。我国网络相关部门目前已经逐渐完善网络环境管理制度和机制,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环境的清洁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钰.新闻与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张志彬,王战平.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J].情报探索,2007(8).

[3] 王璜,陈正辉.略论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扬州大学学报,2007(3).

[4] 孟威.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0-11.

[5] 谭伟.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作者简介:张家嘉(1986—),女,辽宁抚顺人,研究生,渤海大学文学院传播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

作者:张家嘉

舆论引导网络环境论文 篇3: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达到了10.4亿。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运用不断发展,舆论引导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需要协同公众、意见领袖、主流媒体以及政府等复合主体共同治理。各部门应更加关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内容创作与生产引导问题,洞察网络信息生产者的动机,熟悉其内容传播路径,从培育创作意识、引导内容生产、提升传播质量、监督生产行为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各大媒体对网络舆论参与者的行为引导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 键 词】社交媒体;网络舆论;舆情危机;引导策略

【作者单位】刘锦宏,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张永薇,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2019VI037)”项目成果之一。

媒介即讯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极大地变革了舆论的传播模式,网络舆论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争之地。由于网络传播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个人意愿。在偏激信息与行为的刺激下,公众容易形成群体恐慌情绪,导致网络舆情事件发生。这是因为,一方面,负面网络舆情容易激发舆论参与者出现宣泄情绪、对抗公共权威、制造社会恐慌等偏激行为,从而破坏网络舆论空间秩序;另一方面,负面网络舆情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情绪,导致群体极化,形成网络暴力,危及社会安全。随着网络舆情信息与行为的急速增多,“网上议事与网下挑事”态势明显,这给网络舆论管理实效性的提升以及社会稳定的维持都带来很大挑战[1]。因此,如何从公众、意见领袖、媒介和政府等层面合理引导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提升公众的教育力度,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传播意识

面对社交媒体上扑朔迷离的舆论信息,公众经常处于事实和谣言“难分”或“不分”的境地,从而造成舆论汹涌。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让公众这一网络舆论传播主体树立和形成客观、公正、安全的网络舆论传播意识显得十分关键。

1.强化公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公众形成主流价值观

社会公众主流价值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引领正面舆论导向更广泛地传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成为舆论参与者,如何引导公众进行健康的舆论传播活动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大力加强对公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促使公众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引下树立健康、主流的信息传播意识。一方面,正面舆论引导是对网络信息的创作与生产者进行培育和指导。这样能不断深化优秀文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将正确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公众心理,从根源上把握舆论生產的立意和方向。另一方面,正面舆论引导能间接影响网络参与者的行为活动,激发广大网络公众二次生产正面舆论导向的衍生内容。

其次,强化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开设思想引导类的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反复强化,促使学生形成主流、积极的价值理念;设计丰富的网络类素质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文化节”,在活动中融入网络信息生产、传播的理念,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内化并养成规范的信息传播行为。通过课内的理论输入与课外的实践参与,新一代年轻人可树立积极舆论导向,培养网络传播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传播正能量。

最后,建设一支具备一定思想理论水平、网络嗅觉和舆论引导力的高素质内容创作队伍,让其以主流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舆论创作和宣导,加强对公众的思想教育[2]。内容创作队伍通过政务和主流媒体平台进行优秀舆论作品宣传,采用网络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惯用的话语体系传播和弘扬主流思想,生产出符合群众需要的、通俗化的作品,增进网络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工作得到长期、持续、有效的社会支持,进一步引领舆论参与者在多元复杂的网络价值场域中坚持正确的舆论传播意识。

2.引导公众发布主流文化信息,提升公众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激发网络舆论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网络舆论参与者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内容,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3]在社交媒体时代,由于舆情事件激发了大众情绪,公众容易被各个渠道来源的信息所误导。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借助自身公信力和影响力来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发布正确的舆论价值信息,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提升他们在舆论内容二次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其次,加强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的舆论内容引导。各大媒体可入驻今日头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声,扩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各主流媒体的信息生产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挖掘具有重要价值的主流信息,如民间英雄事迹、消防救援事迹、国家精神宣传,充分借助官方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不断传播符合我国核心价值观的舆论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络公众言论的价值导向,促进公众形成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最后,加强主流媒体信息内容的亲和力。一方面,主流媒体发布的议题需要以社会公众生活为出发点,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将主流文化宣传的事件与公众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使网络公众更愿意主动地接受主流文化,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再传播。另一方面,主流媒体需主动与公众交流互动,了解公众的疑惑和焦虑点,并在媒体平台上迅速反馈,为公众提供正确的解决路径,增强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促使公众在舆论参与过程中向主流文化和官方媒体靠拢。

3.提升公众谣言鉴别能力,强化公众信息安全意识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愈发层出不穷,不断扰乱舆论信息空间,国家也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治理的力度,公众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格外重要。

首先,各社交媒体信息平台搭建辟谣通道。目前,各社交媒体平台已逐步形成以“新闻较真”“辟谣公众号” “微博辟谣”为主的辟谣矩阵,并且利用AI技术对谣言进行自动识别,力图从舆论生产源头控制谣言的发布和传播,帮助舆论参与者迅速鉴别信息的真伪,引起网络公众对信息安全生产的重视。

其次,官方媒体主动扩散辟谣信息。在微博、微信等架构的传播新秩序下,碎片化的真相与集群化的流言有了更深沉的土壤,主流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必须主动迎战网络谣言,提升公众思辨能力[4]。在宏观上,主流媒体需要迅速对事件的真实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不实言论进行揭露和批评,将事实发生的原因、背景、事件进展向公众进行整体梳理和解读,不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实时传播[5]。在微观上,主流媒体可通过涉事主体以及相关人员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搜集,线下进行跟踪报道,线上线下形成强大合力,采用多种方式取证,向公众澄清事实真相。

最后,政务部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制度化建设。为加快提高公众辨别谣言的效率,政务部门应依托自身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在微博、微信上加强网络沟通渠道制度化建设,通过定期汇总网民意见,跟踪反馈具体问题,疏导网民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同时,政务部门应拓宽线下渠道,完善政府部门负责人定期接访制度和调研走访制度,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6],指引网络公众正确的舆论传播方向,从而抵制负面舆论的扩散。

二、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引导公众理性传播网络舆论

在网络舆论空间里,社交媒体平台上意见领袖的作用被进一步放大,其拥有不可忽视的话语权,往往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承担解码的功能,通过对事实的评论和阐释影响公众对信息的解读[7]。我们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能动性,传递正确信息,引导公众舆论理性传播。

1.发布客观真实信息,增强正向舆论引导力

面对社交媒体多元复杂的信息,传播准确有价值的舆论需要意见领袖协同治理和引导。意见领袖拥有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源,凭借在“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的舆论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在广泛传播后对普通网民有极大的引导作用,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控舆论生产的走向。因此,应积极发挥社交平台上意见领袖的群众力量,传播积极向上的舆论信息。舆情事件的爆发通常来自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意见领袖的观点,观点被粉丝大量的转发和评论,引来成千上万的个体传播者接力,进而加剧舆论的生产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意见领袖需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发表客观有价值的言论,从而引导社会公众生产良好的舆论作品[8]。

2.联动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加强舆论传播影响力

意见领袖不仅善于运用新媒体的特征来引导话题,带动大量粉丝参与讨论和信息转发,推动舆论进程,而且与主流媒体联动,在社交媒体平臺上向网络公众持续实时发布准确信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传递观点,得到公众的认可和追捧,有利于增强舆论影响力。

第一,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应进行网络舆情的三方联动引导。舆情事件开始发酵后,主流媒体需要邀请意见领袖,包括专业媒体人、行业专家以及网红博主等,参与公众事件的信息发布过程。通过意见领袖与舆情个体传播者进行直接有效互动,主动介绍事件详情,抑制谣言的滋生。同时,意见领袖要积极转发主流媒体、政务媒体的文章,为公众提供准确的舆论信息,及时引导网络参与者的舆论方向。

第二,借助意见领袖力量提升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素质。主流媒体应通过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提升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主流媒体通过建立常态化联系制度,以举办新闻发布会、听证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相关信息,依靠准确的信息渠道和专业化的舆情事件分析,向社会公众进行详细讲解,获得广大网络公众的关注和信任,扩大对网络公众的舆论影响力。

3.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引导舆论思辨方向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上大多数网民缺乏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当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事件演变成舆情危机时,他们会处于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容易扰乱舆论导向,因此,需要专业的意见领袖带领他们辨析舆论事实。一方面,意见领袖应具有正确的理论、立场以及价值观。意见领袖面对负面评论或舆情不应急着遮掩,要及时进行深入调查,用事实说话,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信息公开,获取大众的认可,成为真正的“舆论掌舵人”。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应具有专业的媒体责任。当网络上爆发大量负面情绪时,意见领袖应加强疏导网络公众群体在舆论生产中的极端行为,敢于在舆情危机的漩涡中寻找理性的光芒,不断搜索证据和科学理论知识,向网络公众阐述,使其回归理性的对话渠道[9]。同时,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需要联动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这条极具影响力的发声渠道,让公众第一时间拥有知情权,接受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继而在网络空间逐渐规范自身生产的舆论内容,形成理性、成熟的意见表达。

三、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职能,平息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给舆论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流媒体作为舆论产品的官方生产者和引导者,更应承担起责任,致力于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对舆论产品 创作生产引导中的价值把关功能、议程设置功能以及新媒体矩阵传播,对抵制谣言、净化舆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坚持价值导向把关,掌握舆论话语权

社交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作为舆论权威信息的创作者,兼具引导者的功能,需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把关功能,对舆论产品的创作、生产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主流媒体需要对内容生产者的创作内容进行把关。媒体在信息发布前需要调查清楚消息来源,面对未经核实的事件或者处于发展阶段的舆论,不能轻易发布。主流媒体需要对已掌握的事实证据进行信息把关纠错。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对信息进行编辑审核前,会对报道用语以及内容叙述等方面进行审查,邀请相关专家和政府部门进行评估[10],引导内容创作者的价值取向,有效避免新闻报道的失误,让网络公众能接收正确的舆论信息。

第二,主流媒体需要对内容传播者的传播渠道进行把关。主流媒体应发挥监督权,借助自身公信力和平台影响力,过滤、淘汰虚假、质量低下的舆论产品,防止其流向社会。主流媒体通过平台反馈把关结果,告知舆论产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要按照媒体所设定的导向调整创作的价值导向,积极健康地开展生产活动。

2.优化舆情议程设置,强化舆论正确引导方向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容易造成“裂变效应”,加速舆情事件的发酵,尤其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网络公众由于恐慌往往急于找寻答案,导致谣言在短时间内形成信息爆炸。因此,主流媒体应积极设置议题,联动公众参与议题讨论,以此来限制公共讨论范围,从而对参与讨论的所有人发挥舆论生产导向的潜在影响力,力争把握热点问题和公共舆论的创作方向。

第一,舆情潜伏期抢占舆论的话语权。在舆情潜伏期,由于网络信息处在初始阶段,多数媒体尚未认识其传播价值,证据支撑不足尚不能引起广泛传播。这一阶段是舆情处置的黄金时期,主流媒体需及时对事件启动调查,初步了解各相关利益者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话语权,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设置舆情传播的框架,让公众不断接收正向的舆论,引导他们自发生产积极的言论,成为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扩音器”。

第二,舆情发展期主动设置正确价值导向的议题。在舆情发展期,主流媒体深入挖掘引起社会重大关注度的新闻,设立舆情事件专题,运用专业化信息采集推进事件进程发展,对细节之处展开调查,主动设置正确价值导向的议题,逐步揭露事件真相,从而加强主流价值的宣传。主流媒体通过不断运营平台话题,引发议题热度,吸引公众围观,持续关注和追踪网络用户的评论,关注公众的心理变 化和情绪状态,掌握舆情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创作生产引导。面对公众提出的疑问,主流媒体应发布权威声明,引导他们的舆论创作方向,扩散正向舆论的影响力。

3.联动新媒体矩阵进行传播,深化舆论传播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对舆情的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必须联动多种媒体平台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让他们全面了解相关部门在应对舆情事件时所做的努力;深化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使得他们理解和配合政府工作,继而愿意在舆论生产的过程中紧随主流价值观发表言论和传播思想,充分释放出主流媒体矩阵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效力。

第一,主流媒体联动新媒体矩阵形成主流媒体矩阵。传统主流媒体需要加快形成强大的新媒体矩阵,通过“三微一端”的媒体平台传播,加强官方信息流通的触达率,增强互动拉近与受众距离,进一步引导创作方向。各大官方主流媒体通过联动新媒体矩阵,在重大公共事件的报道中运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特征和语言风格,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解读公布事件进展,进行深度报道。主流媒体运用新媒体矩阵传播正向舆论的同时,又达到呼吁网络群体跟随主流信息步伐的目的,深化主流意识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

第二,政务部门联动媒体矩阵把控舆情发展方向。政务部门通过打造政务AAP、入驻抖音微视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发布厅等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联动发声、协同作战[11]。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引导传播需要强化中央与地方管理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全方位把控舆情发展方向。中央政府部门需要主动了解各地舆论治理情况,发现舆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健康有益的内容主题,充分调动地方的专业运作团队进行制作,在政务新媒体矩阵中进行广泛传播。政务新媒体矩阵的产生,不但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而且进一步提高公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公众愿意并支持政务部门,有利于公众在舆论传播中扩散符合主流价值的言论。

四、强化政府的舆情监督机制,为公众营造健康的社交媒介环境

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部门在治理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成体系的机制进行监督,容易造成谣言和负面舆论肆无忌惮地传播,因此,通过建立舆情危机治理监督体系,在预警监测、问责处置和效果评估环节中严格把控,有利于约束社会公众行为,提高舆论生产引导积极性。

1.构建网络舆情应对预警机制

政府部门应充分运用网络舆情分析与预判技术。舆情应对处理应从舆论事件传播过程中,提前到事件爆发前进行,这样才能对网络群体的舆论创作进行及时有效的把控。运用当前大数据信息技术,舆情危机的爆发可以被预测和分析研判,通过追踪网络空间中个体舆论创作内容表达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可准确掌握民情,有助于政府在舆情爆发前采取合理方式,及时引导舆论发展方向。

第一,建立媒体舆情采集监测平台。公众通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和宣泄情绪,社交媒体平台聚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背后反映了网络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趋势。政府应当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重点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搜索引擎等信息集散地,统计分析各大媒体平台信息的转发、评论和点赞情况,及时掌握网络舆论的来源与动态。政府还应对发布有害信息的用户进行锁定,从源头上遏制不良信息的产生,打造良好的舆论创作生产空间。

第二,提升专业人员对舆论生产内容的敏感性。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对舆论生产内容的敏感性,准确掌握即将爆发或者刚刚爆发的舆情事件,进一步研判信息的真实性、倾向性及敏感程度[12],将相关信息緊急报送给政府部门。这有利于政府及时行动,井然有序地调查舆情产生原因,揭露事件真相,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从根本上抵制危害社会的舆论创作。

2.建立舆情信息问责机制

目前,大多数地区和媒体平台对负面舆情传播尚未建立相关问责机制,对谣言生产者也未采取监管措施,导致公众在没有创作约束的条件下肆意散播谣言,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公众对舆情事件的认知,进而激化矛盾造成舆情创作不良发展。

第一,政府建立舆情问责机制,根据舆情发展周期规制责任主体。舆情潜伏期,负责舆情搜集、分析和研判的专业人员应负主要责任;舆情发生初期,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承担主要责任。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职责,对舆情产生过程中无作为的工作人员进行问责,并给予相应的处罚。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舆论引导的工作效率,还能通过问责机制的监督促使网络舆情生产管理得到保障。

第二,通过舆情问责机制进一步规范网络群体的生产行为。目前,国家对网络舆情事件言论表达权的自由度还没有明确规定,对发布网络负面信息的生产者也没有采取问责举措,导致网络信息创作内容质量良莠不齐[13]。相关部门必须对传播负面舆论的行为主体进行问责,将其不良生产行为通过官方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声明,以此警示社会公众,让公众意识到自身在网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和传播信息内容的质量。

3.搭建舆情反馈效果评估机制

网络舆论引导效果主要取决于各社交媒体平台中网络用户的反应,每个媒体号创作发布的信息,都有一定程度的舆论引导效果,而且内容复杂,容易产生错误信息诱导结果。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设立网络舆论引导效果的指数和排行榜,使政府和网络用户更加重视发布的信息内容以及对大众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第一,建立政府舆情管理处置效果评估机制。由于政务新媒体的发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舆情效果评估制度可以有效监督政府对舆情的办事效力。通过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政府舆情管理处置情况可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14],将政府的绩效考核公开透明化,向公众进行成果展示。这在推进政府工作的同时,也让公众了解国家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从而约束网民的创作生产行为。国家可从处置效率和传播力度两方面对舆情管理进行评价:处置效率应包括舆情应对能力、执行力和事后修复力,可邀请相关专家以及随机抽调民众对政府提交的考核材料进行打分,主要评估政府回应舆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传播力度主要衡量政府在舆情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发布质量和传播推广程度。

第二,进行社交平台媒体号影响力效果评估。除国家对政府的效果管控外,媒体号作为社交平台容载量最大的公众号,同样也需要接受来自第三方的效果评估。各社交媒体平台需要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掌握平台信息数据的优势,根据媒体号生产内容质量和传播影响力进行实时准确的效果评估分析,通过影响力的评分和排行榜激励网络用户生产积极向上的作品内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 结语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舆论引导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需要协同公众、意见领袖、主流媒体以及政府等复合主体共同治理,可依托各个主体在网络舆论空间中的属性和职能,采取针对性策略,发挥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正确舆论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围绕舆论引导在创作、生产、传播和反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应对,只有在舆论传播意识、传播内容、处置效率以及监管力度上进行积极正确引导,才能保证为社交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小瑭. 网络舆情管理难在哪里[J]. 人民论坛,2017(16):132-133.

[2] 王巧珍,单立勋. 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 出版科学,2019(6):48-51.

[3] 许玉镇,孙明帅. 我国网络言论治理的挑战与应对机制[J]. 国家治理,2018(42):28-30.

[4] 胡建兵. 主流媒体应在制止网络谣言中发挥特定作用[J]. 新闻实践,2013(10):16-18.

[5] 兰月新,董希琳,苏国强,等.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4(9):78-84+90.

[6] 刘迪,张会来. 网络舆情治理中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探析[J]. 现代情报,2020(9):144-155.

[7] 林玲. 浅议微博意见领袖及其社会责任意识[J]. 今传媒,2014(9):32-33.

[8] 杨洋,周泽红.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动员双重机制探究[J]. 出版科学,2018(4):12-18.

[9] 蔡露露. 新媒体背景下中国汉服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9 (10):21-22+24.

[10] 万旭琪. 融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应对机制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9(14):43-45.

[11] 唐远清.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 新闻爱好者,2015(7):19-22.

[12] 李枫.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与舆论引导——评《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J]. 传媒,2018(23):98.

[13] 张炯. 网络编辑在网络舆情监督中的角色新定位[J]. 出版科学,2013(4):30-32.

[14] 黄新建. 当前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 网友世界,2013(13):83-84.

作者:刘锦宏 张永薇

上一篇:教师诚信演讲稿范文下一篇:教师心理健康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