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导孩子正确做事(精选10篇)

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篇1

教学关键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说明

一、对教学关键问题的分析

做事要有始有终,就是说我们小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做事都要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怕困难,有始有终地坚持到底。有始有终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习惯。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在学习做事时粗心马虎,拖拖拉拉,常常半途而废。究其原因不外乎:

一、对正在做的事情本身不感兴趣,缺乏激情,总惦记着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做好眼前的事;

二、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低,不愿与困难正面交锋,遇到挫折就退缩。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一方面帮助学会集中注意力,在有限时间内有质量地完成一件事。另一方面,要鼓励、赞赏孩子在做事中勇于迎接挑战,藐视挫折,不放弃、不服输的良好品质。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是认真的体现,是责任心意志力的体现,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有助于形成孩子坚强持久的意志力和不惧困难的精神,将会对他们将来走向学校、走向社会起到重要影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为他们拥有健康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是可以逐渐培养的,所以,研究如何结合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下手,帮助、指导好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将情况转变,走向良性循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关键问题的策略

(一)了解情况,制定方案。

学生做事不能够有始有终表现出来的形式基本相似,但产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只有溯根求源,找准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细心观察孩子做事的速度和进步,时常加以肯定和指导。假如孩子做事半途而废,应仔细分析孩子想要放弃的原因,如果并不是因为难度过大而难以完成,就要态度温和地督促孩子做好。但是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产生畏难情绪,而且难度的确较大,父母也可以适时地让孩子松一口气,然后在低难度水平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让他继续努力。因而必须时刻留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掌握孩子的动态、静态情况,认真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二)从严要求,鼓励为主。

事前与孩子交流、协商,制定合理的目标,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一定要留心观察,交流沟通,帮其查找原因,分析利弊,绝不姑息迁就。让孩子看到没有追求,就没有目标实现的成就感,没有奋斗就没有成功的喜悦。如果孩子做事中途退缩,不想完成,切忌唠叨,或者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更不要讽刺、挖苦,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伤害其自尊心。当他遇到困难时予以适当的帮助,对于他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树立坚持完成任务的决心,使他快乐而自信地坚持完成任务。坏的习惯,不严格要求不能矫正;好的行为,非严格要求难以形成、巩固。

(三)树立榜样,约束行为。

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做事往往有始无终。对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时表现出的自控能力差,一会儿做作业,一会儿次水果,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喝水,无法维持正在所做事的兴趣时,要根据以上特点,从孩子生活习惯方面入手,先提出小的要求,让其通过不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地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完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鉴于这种原因,引导孩子从身边的人,名人中学习他们如何做事有始有终,确定偶像,树立榜样。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见证这些人物是如何从曲折走向成功,是如何摸爬滚打地与无数困难挫折搏斗的。拼搏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经历一定会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自信,也可让他们懂得做事只有有始有终才可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采取行动,负起责任。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不爱干的事情常常半途而废。针对这些情况,成人应故意把一些事情郑重地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他,多锻炼孩子承担一些责任。比如,家里喂养了小动物,要求孩子给它们喂食,让孩子去取牛奶等。孩子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的责任,有利于孩子增加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坚定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的决心,也就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三、案例(一)样例一:《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教学案例 1.教材版本: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做事有始有终是学习和做事成功的重要保证。

(2)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做事一般只凭兴趣出发,做事没有坚持性。帮助学生找出做事有始无终的原因,并加以克服是比较难的。

(3)让学生体会做事有始有终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产生做事有始有终的愿望,培养学生做事有耐心、有毅力、有始有终的意志品质。

3.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一课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上可以引入相关的活动。如:安排学生剥豆、解线团等使学生体会,要想干成一件事要有耐心,不怕困难。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样说理更有说服力。

对于做事有头没尾,有始无终的人,有一幅很形象的漫画,画中人挖了无数的水井,都没挖到头:他也永远喝不到水。这样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的人,人们是不敢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的。所以要从小引导孩子做事情有始有终。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勇敢坚毅”的要求而设置的。小学生意志力比较差,学习、做事往往只凭兴趣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如不从小培养,特别是在中年级这个阶段,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本课主要教育学生从小注意培养的好习惯。

六、教学方法:事例激活,讨论交流、活动体验。

七、教学过程:

一、结合活动、导入

1.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喜欢小制作,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小坦克。看谁能做成,并且做得好。(制作时间给五分钟)

2.大家制作的积极性很高,课上我们先做到这儿,课后大家再接着做。3.放录像:大家看,这是新民小学马力自己设计的小坦克图样,他要完成这个小制作参学校的小制作大赛,瞧,马力放学了„„

录像:马力背着书包从楼梯走上来,按动门铃。妈妈开了门接过书包一边给他擦汗一边说:马力累了吧?妈妈给你买了好吃的,我拿给你吃。马力忙说:我先不吃了,做完坦克再说。他高兴地做起来。可做着做着就皱起了眉头:这点怎么办呢?哎,有了我用刀子剌一下。不好,剌偏了这下可麻烦了。我先粘坦克链子这个容易。哎呀!不好,胶水多了,真是烦死人,不好玩我不做了。说完,把桌上的东西一推,大声喊起来:妈!好吃的呢?

4.提问:马力这样能拿出作品参赛吗?为什么?

5.小结:做事情总会遇到困难,谁怕困难谁就做不成。我也觉得马力这样是不会拿出作品参赛了,真是太可惜了。

6.提问并出示课题:大家想一想,马力怎样做才能拿出作品参赛呢?大家说得对,不怕困难坚持做完。也就是要。(出示课题)

二、运用故事,说明道理。1.演示课件并提问。

孟子为什么中途逃学?(他觉得读书很枯燥,没意思)

2.孟子的妈妈对于他的逃学心里非常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虽然家境非常贫寒,可孟母还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供孟子读书,她对孟子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而孟子却不喜欢读书,母亲非常失望)

3.孟母是怎样教育孟子的?(孟母用割刀将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贫寒的家境使孟子深知这块布花费了妈妈多少心血,以及这块布对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被震惊了。妈妈以此来比喻半途弃学,教育孟子做事要有始有终,并且告诉他,半途而废就会一事无成)

4.你们知道妈妈织成这块布有多不容易吗?古时候,人们织布都是手工操作,笨拙的机器可不像现在,他需要人们小心谨慎一线一线地织。那时候没有电灯,孟子的妈妈白天有很多事情要做,辛辛苦苦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可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更为了孟子能够上学,晚上不得不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纺线、织布。这块布不知耗费了妈妈多少个不眠之夜。眼看就要制成了,为了教育孟子妈妈一狠心将它剪断。

5.妈妈是怎样说的呢?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出示孟母的话,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6.小结:织布和学习同理,布要一根线一根线织成,人的学问要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如果不坚持下去,半途而废布就织不成,学习也就搞不好。

7.经过母亲的教育,孟子是怎样做的?(立即回到先生那里,从此坚持读书;并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到有始有终)

8.你们知道孟子以后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著作有《孟子》,他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有亚圣之称。

3、过渡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只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有始有终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就会一事无成。

4、刚才老师也让我们做坦克模型,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做不下去了,结合我们学的道理谁能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坦克模型?(前后桌同学议论议论)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它做好。

三、辨析导行

1、过渡语:孟子明白了的道理返回了学堂。可我们有些学生做事总不能把事情做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毛病出在哪里。

2、出示议一议:下面两个同学为什么都没有把要做的事做完,他们的毛病出在哪?

(1)明明剥毛豆时,开始觉得很好玩,可是剥了一会儿觉得心烦,就不想剥了。

小结:

在剥毛豆这件事上明明暴露出做事没有耐心的毛病,建议他经常不断地做些类似剥毛豆这样的事情,培养自己有耐心。板书:有耐心

(2)冬冬擦玻璃,擦了半天总也擦不干净,他只擦了一块就不擦了。小结:

冬冬擦不干净玻璃有不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他没有坚持性。擦玻璃并不难,只要它能坚持,认真擦,就一定会擦干净的。板书:有坚持性

(3)录像:王立课间主动擦黑板,擦完黑板后,他看见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就把抹布随便一扔,连同学的椅子都没还回去,就跑出了教室。小结:王立主动擦黑板是做好事,可他没有做完,半途而废了。如果同学上课时才发现椅子是脏的会影响听讲的。所以,做好事千万不能半途而废。板书:不半途而废

3、说一说:你做哪些事能够有始有终?做什么事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毛病?结果怎样?学习了这一课,今后你打算怎样做? 能够做到有始有终的总结经验,不能做到的找一找原因(先前后桌说再全班个别说。

板书:做好事情

四、总结:

也许你遇到感兴趣的事你能够高兴地做完,也许你曾经克服困难完成过一些事情。回想已往,我想你们或多或少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就想算了。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做完,该做的就一定要做好千万不能放任自己,要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这对你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板书设计:

五.探究活动 做一做:

1.回到家里选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来做,坚持下去。2.自己的作业本坚持做到从始至终书写工整。

3.将自己以前没有坚持做完的事重新做完,然后跟父母谈谈感想。4.收集的事例,自己编辑一期小报。板书设计:

做事有始有终

有坚持性

不半途而废 做好事情

教学反思:

本课先通过“马力做坦克”和“孟母教子”的故事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始有终,才能把事情做好。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同学们通过一些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以比较、讨论等形式,老师在旁进行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对“做事有始有终”重要性的认识;在活动中,还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进行引导教育。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了做事有始有终的好处。今后做事要有耐心,有意志,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从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案例二:

《坚持就是胜利》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进入三年级后,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也知道要为目标而努力奋斗,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做什么事情都坚持不到最后。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主题教育课,引导学生认识到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

性,并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有始有终就是要坚持到底。2.了解自身做事不能坚持的原因。3.了解做事有始有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知道做事有始有终是学习和做事成功的重要保证。

2.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做事一般只凭兴趣出发,做事没有坚持性。帮助学生找出做事有始无终的原因,并加以克服是比较难的。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看图讲故事、讨论活动,“实践活动”是课内教育向课外教育的延伸,因此教师要给予充分重视。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展示:出示漫画“挖井人的故事”。2.请同学谈感受,说启示。一个人挖井,他觉得挖了很深还没见到水,于是他就换了一个地方挖。他每次都比前一次挖得深一点,没水就又换了一个地方,最后一次他放弃的那口井离水源只有一锄的距离,而这一次他永远放弃了。

3.小结:漫画中的挖井人因为没挖到水所以会说这里没水。他没有挖到水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坚持挖到底的缘故。对我们的启示是:许多成功与失败的差异,其实就在于能否坚持到底。

二、阅读故事园,想一想

1.同学们想到什么?有何启发? 2.解释“有始有终,半途而废”

3.小结:只有坚持到底,有始有终,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举例有始有终的故事 1.例子一:《群鸟学艺》

从前凤凰做的窝,十分好,许多鸟儿慕名赶来学艺。先头鸟儿们十分认真,可日子一久,便没耐心,陆续飞走了,只剩下燕子还在学。最后其他鸟儿都只学了皮毛,而燕子却学会了真本领。为什么有些鸟儿会半途而废呢?那是因为怕麻烦,没有耐心。可有些人便不是这样,他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论多么麻烦,多么困难,他们都坚持到底。而有些人呢?便像《群鸟学艺》中半途而废的鸟儿们,害怕困难,做什么做到一半就放弃了,功亏一篑,不能做到有始有终。而这样是学不到真本领的,只能学些皮毛,而学这些皮毛又有什么用处呢?

2.例子二: 《愚公移山》

愚公为了便于人们交通,想用人力把一座大山移走。在某些人眼里看来,这是多么愚蠢的事啊!可是愚公却坚持不懈,不愿放弃。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3例子三: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在中学当过教师,有一天他对班里的同学说,我们来做个甩手游戏吧。游戏很简单,就是把手使劲往前甩三百下,再往后甩三百下,但要求每天都要这样做。同学们纷纷说这个游戏很容易,保证能做好。一个星期以后,苏格拉底问同学们游戏完成的怎么样?同学们都举起了手。一个月以后,当苏格拉底再做统计时,全班仍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在坚持做。一年以后,当苏格拉底在课堂上再次向大家了解情况时,只有一位同学举起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大哲学家的亚里多德。亚里多德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凭着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终于在哲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哲学思想直到现在仍然放射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这个甩手游戏从动作上看很简单,但要每天坚持,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人们常说,在科学之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敢于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希望的顶点。让我们认准自己的努力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鼓励自己,这样我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

四、辨析导行

1.下面两个同学为什么都没有把要做的事做完,他们的毛病出在哪?(1)明明剥毛豆时,开始觉得很好玩,可是剥了一会儿觉得心烦,就不想剥了。

小结:在剥毛豆这件事上明明暴露出做事没有耐心的毛病,建议他经常不断地做些类似剥毛豆这样的事情,培养自己有耐心。板书:有耐心

(2)冬冬擦玻璃,擦了半天总也擦不干净,他只擦了一块就不擦了。小结:

冬冬擦不干净玻璃有不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他没有坚持性。擦玻璃并不难,只要它能坚持,认真擦,就一定会擦干净的。

板书:有坚持性(3)王立课间主动擦黑板,擦完黑板后,他看见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就把抹布随便一扔,连同学的椅子都没还回去,就跑出了教室。

小结:王立主动擦黑板是做好事,可他没有做完,半途而废了。如果同学上课时才发现椅子是脏的会影响听讲的。所以,做好事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板书:不半途而废

2.说一说:你做哪些事能够有始有终?做什么事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毛病?结果怎样?

学习了这一课,今后你打算怎样做? 能够做到有始有终的总结经验,不能做到的找一找原因。(先前后同桌说再全班个别说)

板书:做好事情

五、说一说:如何做到有始有终? 1.确定目标 2.制定计划 3.执行计划 4.克服困难 总结:

也许你遇到感兴趣的事你能够高兴地做完,也许你曾经克服困难完成过一些事情。回想已往,我想你们或多或少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就想算了。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做完,该做的就一定要做好千万不能放任自己,要从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对你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六、作业:

选择下面一件事来训练自己有始有终的习惯,下周一做个小调查,看看自己能否做到有始有终:

1.坚持每天晨练10分钟。

2.坚持每天阅读课外书书籍不少于半个小时。3.坚持每天听英语录音不少于15分钟。4.坚持每天练习书法不少于半个小时。5.坚持每天帮家里打扫卫生。板书设计:

坚持就是胜利

有头无尾,一事无成 有始有终,功到事成

课后反思:

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篇2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每逢如此, 我总在想:如果孩子学习若能达到这种专注程度就肯定能学习好!于是, 我与老公商量后召开家庭会议。其议题是“少年儿童是否应该玩网络游戏?”老公宣布会议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孩子听了既高兴, 又无奈, 最终还是赞许地点了点头。一家三口,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一个多小时热烈讨论, 达成共识: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 适当上网玩一玩游戏或了解一些网络信息还是有必要的。但是, 要通过家长限制和自身节制, 对网络不能着迷上瘾。最后形成了如下决议: (1) 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适当看一看电视节目, 要多看少儿节目和新闻, 最好不看电视剧。 (2) 每周六、日可以玩电脑, 但每天不能超过四十分钟。 (3) 每次一定要先用正确指法练习打两首古诗, 要求打的古诗不能重复, 并存入古诗集文件夹。

二、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落实

制度好定, 落实难, 坚持更难。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 每次在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玩游戏前, 我总是让孩子把作业完成, 否则不允许看电视玩电脑。这样, 孩子为了达到强烈的贪玩的目的, 每次做起作业来都非常认真, 作业质量很高。在玩前打古诗这一环节中, 开始我在旁边督查, 以确保指法正确, 并按时完成打字及保存任务。这样坚持了半年, 我们欣喜地发现, 孩子完成作业时的专注程度明显比以前提高了, 养成了正确的打字方法, 并且打字速度越来越快了。每次上网时, 不仅利用网络玩游戏, 还学会了查阅学习资料。

三、逐步提高难度学玩兼顾

今年暑假, 孩子参加了习作提高班。第一天他的习作就得了96分, 放学后手拿着习作本气喘吁吁跑了回来, 进门就喊:“妈妈, 报告一个好消息, 你猜我今天的习作得多少分?老师说每次习作96分以上的要推荐发表呢。”第二天他的习作又得了97分。我一看机会来了, 在电脑桌面上又重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名叫《二课习作集》, 要求孩子每次上网玩游戏前改打当天的一篇习作。难度大大提高了。每每我在孩子身旁及时鼓励他:“只要你认真练习没问题, 你那小手打起字来一定非常快, 妈妈相信你, 你要有信心, 一定能打得又快又好, 什么事情都要贵在坚持。”他每次打作文时我都要在边上一边看着一边帮他修改, 还时不时夸他小手打得快。打完作文之后, 我还有时和他玩一玩“吊金子”的小游戏, 我们每次都很开心。

现实生活中, 我们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 每天都被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包围着, 对人们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笔者认为, 在这个信息时代, 作为家长, 在鼓励孩子勤奋刻苦学习的同时, 不要怕孩子因为看电视、上网而影响学习, 关键是教会孩子学会正确使用信息工具, 多方获取有用信息促进学习。

学会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篇3

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时效的新闻、最新的技术、有趣的游戏以及超越国界的聊天软件等,使得许多人倾心不已。但与此同时,一些无孔不入的网上“垃圾”也让许多满怀希望的老师、家长忧心忡忡。某名牌大学文科专业的一名女生沉迷于网上聊天交友,每天要花四五个小时在机房,导致学业荒废,期末考试不及格,学校放假之后,同学们纷纷回家,她却必须留在学校补写论文。在家庭电脑用户中,一些孩子有条件花更多的时间“上网”学习,但据一项调查显示,小“网虫”们将85%的时间都用到玩网络游戏上,其中不少人还不同程度地接触到了一些不良低俗的信息和游戏。家长们在关注孩子健康的同时,真担心他们陷进网里爬不出来。有的家长就直言不讳地说: “早知这样,还是不买电脑的好!”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网上“垃圾”的存在就因噎废食,随便对孩子关闭网络之门。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上网,使他们通过网络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同时也必须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引导,即孩子必须完成每天的功课后,才能上网了解信息,这些信息应当有利于开拓视野、增进知识,因特网上有的游戏内容也是好的,既可以开拓孩子的智力,还可以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这些游戏通常都用英文书写名称和内容,孩子在玩游戏时,几乎人人手边都放着英文字典,以便随时查阅。通过游戏,他们还可以学到许多中外历史、地理和文化知识,增长见识。家长们应经常给他们以正确引导,对已经 “上瘾”的网虫儿,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合理改造”,不能“一棒打死”。

有报道说,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平均2~3名学生即拥有一台公用电脑,可见让学生人人上网学习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的主题之一。在我国,青少年上网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更要注意引导和保护,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让我们的“未来”与国际接轨。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吃零食 篇4

孩子一般都喜欢吃零食,而零食吃多了,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造成营养的不均衡,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吃过多的零食。其实,孩子爱吃零食是天性,只要家长能够正确的引导,既可以增加营养的摄入,又能满足孩子的口味,也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在选择零食发面,应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水果类是首选

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容易被人体吸收,水果中的有机酸也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因此,每日吃适量水果,不仅不会影响到食欲,还能起到促进食欲的作用,当然是孩子们的首选零食。

第二、坚果类可常吃

我们常吃的`坚果有花生、瓜子、开心果、核桃等,这些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一些必需脂肪酸、维生素B、锌元素等,其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孩子脑部的发育,是优质的零食选择。

第三、冷饮类应慎选

雪糕、冰激凌类冷饮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以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冷饮,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钙的含量也很高。但由于过凉,进食过多,或对于胃肠道功能欠佳的孩子,进食后易出现腹泻、腹痛或呕吐,因此要慎选。

第四、糖果类需节制

糖果类零食是纯热量食品,仅能提供热能,这类食品营养价值不高,吃多了会影响孩子胃口,使得正常饮食摄入减少。另外甜食也易造成龋齿,影响牙齿的发育,因此不宜多吃。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网络作文 篇5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网络作文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网络王靖南 家长网络给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互联网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网上有许多适合孩子的学习资源,可以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冲浪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又是一种工具,是孩子学习和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必备技能。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网络更是一把双刃剑,会利用网络的人,如虎添翼,不会利用网络的人,深陷泥沼。有的孩子通过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了学习成绩,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自身综合素质;有的孩子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荒废了学业,耽误了美好人生。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和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有益助手呢?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情感较孤独,缺乏亲情交流和游戏娱乐。心理孤独是当下独生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家长们在一味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却没有认真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缺乏与孩子间的感情交流和心灵上沟通,养成孩子任性、无理取闹等坏习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缺乏邻里之间的走动和交流,生活围不断缩小,除了上班购物,大部分时间就关在家里渡过,孩子同样被禁锢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失去了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的机会,容易造成性格内向,情感狭隘的弱点,对家以外的事物感到陌生和不安全;最重要的是孩子天生的好奇、玩耍的天性无法得到满足,和同龄孩子间的玩耍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缺乏与小伙伴之间的交流和娱乐,孩子的情感世界将会留下难以弥补的空白。二是思想负担重,想摆脱压力,逃避现实。如今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总会自做主张给孩子很多学习压力,还规定了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学校教育体制也使孩子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各种学习考试测验要排名次,各类素质教育要达标,各类竞赛要出成绩,升学择校要有证书等等,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过多地负担,使他们无法承受。于是很多孩子会逃避现实,选择与家长对抗,甚至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做法。三是缺乏成功感,总受到学校或家长批评。由于孩子面临的期望过高,竞争激烈,很多孩子难以脱颖而出,出人头地,难得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没有成功的喜悦,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挫折和打击。孩子为了寻找情感寄托、释放压力和寻求自我表现,他们就会寻找一些脱离于学校和家长之外的空间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而网络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虚拟社会的自由空间。通过网络交友,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说出心里话;通过网络游戏角色扮演,他们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强者;通过上网,他们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无休止的唠叨。在网络空间里孩子找到了能够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情感寄托和自由。因此他们会沉迷于网络,也会被别有用心的坏人利用和诱惑。而这些恰恰就是与家长和学校的意愿背道而驰的。难道网络真是洪水猛兽,孩子一上网就会学坏吗?其实不然。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是一个虚拟空间,也是由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营造的,它本身无所谓好还是坏,它跟现实社会中一样,关键就看你怎样来选择。在对待孩子上网问题上同样是如何认识网络和选择网络内容的问题。一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孩子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家长和学校应该教育和鼓励孩子学好相关的知识,让他接近网络,使用网络。首先,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网络。让孩子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网络象一本百科全书,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查找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网络是一个游乐场,小朋友们可以在里面玩很多有意思的游戏......网络是一个虚拟现实的社会,除了能完成学习、交朋友、娱乐外,还能完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事情,如网上购物、电子邮件、网上工作、网上缴费等等,网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要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网络信息。孩子在初步接触网络时好奇心很重,而且对网上内容没有是非标准的判断力,因此家长和学校要帮助孩子正确选择网络信息源。明确孩子上网的范围,收藏一些适于孩子学习浏览的网站,让孩子在这些健康网站上找到学习和娱乐的`兴趣。通过网络安全程序禁止不适宜孩子浏览的网址,防止孩子不小心掉进漩涡。第三,要加强孩子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通过科学知识的教育学习明白网络的本来面目,剥离网络的神秘面纱,让孩子对网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一个理性的理解。二是要与孩子充分交流,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于网络的态度和网络行为同样会影响孩子对网络的价值取向。因此,家长也要正确对待网络,加强网络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要心知肚明,这样才有利于监督和引导孩子正确上网。同时,父母要与孩子充分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值,让孩子既有学习进步的动力,同时拥有一个欢乐舒心的家庭环境,让他心灵和情感感到充实和满足。三是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家长要创造条件带孩子主动融入现实社会,敢于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体验人情事故。经常去邻居或者小朋友、同学家去玩,去小区与陌生小朋友玩耍交流,去公园和游乐场放松心情,让他们脱离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减少性格孤僻和自闭心理发生的可能性。这样既满足了孩子贪玩的天性,释放了各种压力,心情和精神面貌会焕然一新,同时又远离了网络的诱惑,减少了沉迷于网络的机会。此外,学校方面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孩子多,校园环境比较单纯的情况,注重学生的心理建康和情商教育实践活动,以科学兴趣班、文艺沙龙等方式增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同学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把孩子的兴趣引到促进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轨道上来,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网络并不可怕,只要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面对网络时多一些细心和耐心引导,网络就会成为孩子学习上的有利助手,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可怕的是在孩子面对网络时家长不正确的态度和缺乏监管与引导,让孩子放任自流。

孩子不懂 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篇6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总是会发生争抢玩具、挣抢食物的现象。面对孩子们抢东西的场面,有些家长会及时制止,有些家长则认为这是孩子们成长的必然过程,不必在意。孩子自私不懂分享,究竟该如何处理才正常呢?

心理专家对此问题表示称:孩子这种“自私”的表现只是自我意识比较强,家长不应该打压,而应该理解,并加以引导。

自私是通过损害别人而满足自身的利益,孩子不愿意让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只能算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正常表现,即对自己的物品有一定分配权和使用权,便产生为什么一定分享的观念。

专家提醒,自私和自我之间泾渭分明,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说孩子自私之类的话,“教两岁的孩子分享太早了”,一般来说,孩子过了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到了小学、初中,自然会学会分享。

但不轻易批评并不是放任不管。作为一个妈妈,专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女儿不愿意将玩具给小妹妹玩,女儿最后坦白说,并不是不想给,但这是妈妈为自己买的新玩具。

专家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马上制止孩子,更不要强迫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和小伙伴交换玩具达成分享的目的,也可以等孩子对玩具的新奇心过了,再送给小伙伴”。

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专家指出,一些孩子会在青春叛逆期受到外界诱惑接触毒品,“你不吸就不是男子汉”,其中就有未形成良好自我意识的因素,“完全靠外界的看法来肯定自己”,而自我意识良好的孩子有自己的判断,不会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正确引导孩子的攻击行为 篇7

您好!我家孩子最近老是爱动手打人,幼儿园老师也经常“告状”,今天把人家推倒了,明天给小伙伴抓破了。和小朋友在小区玩耍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什么事情没有按照他说的做,他马上就上手,把我们弄得很尴尬,赶忙过去拉开,还要和人家家长赔礼道歉。因为这个,我们家人都特别苦恼,怎么办呀?请您给我一些好的建议吧!万分感谢!

一位不知所措的家长

家长:

您好!您孩子的问题就是攻击性行为比较频繁,孩子还小,您也不必过于着急,我们只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相信这种情况一定会有所好转。

虽然攻击性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也能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究竟如何引导孩子的攻击行为呢?

及时制止,做到“零容忍”

很多大一点的孩子之所以容易

出现攻击行为,除了天性和气质等生理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对待攻击行为的态度。如果家长从小对待孩子打人、咬人、踢人等行为总是纵容,甚至是鼓励,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把攻击作为表达自己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关注、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常规武器”。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无论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

适当惩罚,让孩子体验后果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带来的影响或者后果比较严重,那么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当场向对方道歉、暂时剥夺权利等。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让他体验犯错误的后果。

避免“家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很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家庭的情绪氛围能够影响孩子的适应。经常处于父母冲突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父母打架时,孩子往往感到极度悲伤,家庭内部持续的冲突可能使孩子与兄弟姐妹或同伴形成敌意、攻击的互动模式。那些经常目睹父母之间争斗的孩子,更有可能变成主动型攻击者;因此,父母之间需要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还需要提醒的是,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部分家长首先想到的惩罚措施就是毒打一顿。这样不仅无助于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反倒可能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远离暴力,营造非攻击的成长环境

五年级正确引导孩子上兴趣班教案 篇8

《小学生家长读本》第十七讲其主要内容是引领家长发现,培养孩子特长,有效指导孩子参加兴趣班学习,真正让孩子全面发展而又乐在其中。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父母的言行,偶有不慎,即生弊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正确引导成为关键。在家庭教育中,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似乎是父母与生俱来、义不容辞的事。有的父母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父母说:“要为孩子准备一点竞赛的本钱。”于是,每逢周六、周日,家长没有了休息,孩子没有了假期,家长与孩子一起奔波于各个兴趣班之间。家长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却说:“给我点时间,给我点空间。”目前家长与孩子间的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引领家长发现孩子兴趣,并正确指导孩子参加兴趣班学习,让孩子全面发展而又乐在其中成为我们家校互动的重要课题。

二、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摆脱虚荣心,以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兴趣,有效地指导孩子发展兴趣。让家长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成就都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虚荣心而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强迫他们实现自己不能力所能及的目标,要摒弃虚荣心,建立平常心。

三、教学建议

如何让家长获得“点金术”?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基础、个性品质等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万能术”适应所有的孩子,同时,家长都有一定的教子经验,也和学生一样有倾诉的欲望,故在教学策略上我们采用“参与式”、“案例分析式”,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组织者)互动,力求使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共享教子方略,分享育人智慧。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老师:非常欢迎各位家长来参加今天的家校互动活动。在九月未时我和各位家长曾共同探讨过“帮助孩子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今天我想和诸位一起探讨另外一个育子策略。那就是“关注孩子的兴趣,引领孩子快乐成长。”(出示课题)

教师:下面我想问问家长,您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吗?您希望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您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学习吗?您的孩子喜欢上您为他安排的兴趣班吗?

家长:部分家长谈自己的兴趣及参加兴趣的情况。(略)

(二)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互动一:摒弃虚荣心,建立平常心

教师:有许家长不知道自己孩子真正的兴趣,给孩子上什么兴趣班也是自己设计安排的。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兴趣的最好时期,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那么我们该以何种心态对待孩子正确的兴趣呢?请大家看下面几个案例,若您是其中某个孩子的家长,您会如何处理呢?(出示案例)

【案例一】一个男孩告诉我:“我爸爸逼着我学钢琴,我不爱学,他就打我,我都恨死钢琴了!”

【案例二】一个漂亮的十岁小姑娘愁眉苦脸地说:“减负前,妈妈给我报了一个兴趣班,减负后,我妈说这回有时间了,不能闲着,又给我报了两个兴趣班。我苦死了,哪有快乐呀!我每天真是度日如年啊„„”

【案例三】有一颗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有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苗很努力地汲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还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小番茄苗不再认为自己是小番茄苗,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家长:谈对上述案例的处理策略及体会。(略)

教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成就都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的,可我们不能因为虚荣而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强迫他们实现自己不能力所能及的目标,这会戕害他们的心灵。所以我们要——摒弃虚荣心,建立平常心。(出示本段话)

互动二:善于观察发现,积极鼓励赞赏

教师:许多家长问我:“李老师,您说我的孩子兴趣爱好是啥?我怎么看不出她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如何去发现孩子潜在的天赋和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父母有一双慧眼,能成为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请大家看看下面的案例,一定会有所启发。

【案例一】爱迪生上小学时,学校买来了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老师对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让他改改这个毛病!”

“老师,我看是你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是那么相信儿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兴趣。

【案例二】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在教他儿子学数学时,他儿子起先并不喜欢,于是他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如把豆子和钮扣等装入纸盒里,父子二人各抓出一把,看谁数得多;或者在吃葡萄等水果时,数数它们的种子。在不同的游戏中,儿子逐渐明白了数的概念,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等等。在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后,小卡尔·威特就爱上了数学。

家长:部分家长谈自己如何发现孩子兴趣和从案例中获得的启示:①注重观察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②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参加各种游戏,在游戏中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教师:我们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发现后如何去培养呢?如何让孩子转化为特长呢?请看下面案例。(出示案例)

一个8岁的女孩说:一天晚上,我正在家练琴,屋里静悄悄的。忽然我一回头,发现爸爸妈妈都坐在床边静静地听我弹琴,爸爸的眼里含着泪水,我害怕了,忙问:“爸,您怎么啦?我哪儿做错了?”爸爸笑了,“不,你弹得太好了!爸爸和妈妈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刻是听女儿弹琴,你的琴声把我们一天的疲劳都赶跑了,”真没想到,我的琴声有这么大的力量!有一次,我家来了客人,爸爸叫客人坐下来听我弹琴,还轻声说:“瞧,我女儿弹得多好!听她弹琴是一种享受!”客人听了一会儿,称赞道:“真没想到21世纪的音乐家就出生在你们家!”我听了,就觉得自己真成了21世纪伟大的音乐家,更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感觉真是好极了!

教师:您发现孩子兴趣后是如何培养呢?请把您的宝贵经验拿出来交流一下。

家长:家长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孩子兴趣的。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用慧眼去观察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他们的兴趣及潜能,并给予鼓励与赞赏。(出示课件)

互动三:尊重孩子的需要,下放兴趣决定权

教师:当孩子的兴趣与您的希望不一致时,您会尊重他,还是否定打击他?您会要求他改变兴趣吗?我们就从下面一个案例中去体会该如何做呢?(出示案例)

【案例】我的一个同学是负责学校管乐队的。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学校组建管乐队准备参加比赛的时候,有一个五年级有点胖的女孩,第一个报名来吹大号,同学有点诧异,大号一般是男生吹,她担心女生力气和肺活量不够。女孩的母亲也反对,当着老师的面说女孩:“你干什么不好,干嘛非要吹喇叭?”女孩低着头。只说了一句:“我喜欢,我愿意!”百般劝无效后,母亲只好作罢,乐队也破例收下了她。训练是在最艰苦的暑假进行的,无论是顶着烈日在操扬上练队列,还是练习吹号吹得腮帮子生疼,女孩都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句累。两个月后,乐队开始合奏了。那天同学把家长都请到了学校。孩子们个个吹得很起劲。当雄壮的国歌响起时,许多家长都流泪了。谁也没想到,原来对铜管乐器一窍不通的孩子经过两个多月的练习,竟然演奏得这么好!后来,女孩进入了中学,仍然吹大号,成为学校乐团的首席大号。教师:您读了本案例后,您准备如何对待孩子兴趣?

家长:少部分家长谈今后做法。(略)教师:从您们的交流中,我已体会到了您对孩子兴趣的关注与尊重,那我们今后可千万要——尊重孩子的需要,下放兴趣决定权。(出示课件)

(三)归纳总结

引导孩子正确做事 篇9

以下几种情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走路不小心的责怪,这么几次后妈妈发现,现在小雯摔跤后,爬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寻求安慰,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她。

专家分析:为什么小雯摔跤后在疼痛的同时还感到惶恐?中国完形教育广西分支机构老师何明谦说,这是因为孩子在摔跤后,没有得到家长情绪的认同和安慰,不仅如此,家长还责怪孩子,因此孩子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

责怪法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浩浩不小心被凳子腿绊倒了,一下子浩浩的眼泪便夺眶而出。爸爸看着这个不坚强的孩子,忍不住说:“这一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将来怎么当男子汉?”

专家分析: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何明谦说,因为孩子可能会接下“懦弱”这个认同,“懦弱”这个词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了,那么孩子将来在处理事情时,就会没有信心或感到无力。

评判法

“这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

妞妞的玩具被妈妈不小心踩坏了,妞妞心疼地看着破损的玩具,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打开电视机,让孩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妞妞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妞妞循声望去,果然把玩具的事忘了一大半,停止哭泣看起电视来。

专家分析:当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用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停止哭闹。何明谦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压抑孩子的情绪的做法,这会剥夺孩子情绪自由流动的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徐亮认为,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遇到挫折时,家长会买好吃的给孩子吃,以此转移其注意力,这导致很多人成年后将食物或购物与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便会通过吃和购物来应对痛苦。

转移注意力法

“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

小翔在客厅内上串下跳地玩“泰山”游戏,不小心被桌子角撞到了头,疼痛让小翔大哭起来。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赶紧来到小翔身边,了解事情原委后“狠狠地”打了桌子两下,“都怪这桌子不好,它不乖,我们打它!”

专家分析:当孩子被桌子撞倒时,一些家长都会用这种推脱责任的方式为孩子疏导情绪。殊不知,用这种方法应对孩子的哭泣,只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徐亮表示,如果这样的情形多次发生,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何明谦说。

推脱法

“都怪这桌子不好,我们打它!”

专家支招

让情绪流动,避免情绪成“结”

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某件事时,心中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愤怒、悲伤或恐惧,那是因为人们在小时候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情绪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情绪在一起的需求,但很多人都只愿意与开心的情绪在一起,把愤怒、悲伤等情绪推开,但即使这些情绪被推开了,愤怒或悲伤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压制住了,并不能得到流动。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人的身体内积攒多了,会形成情绪结,当人需要一股力量去做某件事时,情绪结就会起作用,在做这件事之前形成负面的情绪。”何明谦说。

接纳、同情孩子的哭泣

那么,当孩子出现愤怒或悲伤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呢?何明谦表示,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的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在做到容许这情绪存在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如家长可以这么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何明谦表示,这时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孩子这时会想:“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何明谦认为,有些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有多深。如果孩子在受挫受伤时,其情绪没有得到认同,可能会使孩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足以让爸爸妈妈爱我。”

让孩子自己处理情绪,培养情商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认同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就不会继续哭闹了吗?何明谦表示,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

“孩子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绪、认同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决定着孩子的情商高低。”何明谦说。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应正确引导 篇10

正确认识孩子的“自我中心阶段”

勿庸讳言,没有哪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从小不学好的不良行为。然而,个人行为受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必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因此,五岁左右的儿童偶尔有撒谎或偷拿东西的行为并不少见,这是孩子在开始发展意识时的典型行为。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不认为撒谎或拿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是什么坏事。儿童心理学家把孩子经历的这个时期称为“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只从个人幼稚的眼光和角度看待周围世界,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让自己感到快乐,坏的行为是使他们受到伤害,往往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其特点是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以外在权威为中心。譬如孩子偷拿伙伴的玩具,也许是父母借邻居家东西的行为“演变”。因此,处于“自我认识阶段”的孩子有了不良行为不一定是坏事,这是他们寻找认知,沟通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

当然,儿童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品德上的认识和行为上的脱节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父母对他们心理发展特点认识不足,一味责备,训斥或打骂,势必引起他的反感,甚至产生坏情绪,向偏执型人格发展。因此,当孩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时,父母的辅助作用和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孩子非常喜欢幻想,这是因为他们很难区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时,需要父母循循诱导,帮助他们以较好的方式认识周围的世界。

首先,必须培养孩子的罪过感,让孩子学习区别好与坏。比如一些成年人逗他吸烟,只是图一时的快乐,而孩子也许会认为抽烟是和吃饭吃菜样寻常行为,这时,父母应明白地告诉他:吸烟是某些成年人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生理的需要,相反,只会给身体带来危害,患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而小孩子吸烟,更会严重影响健康和发育,造成频繁看医生等“害处”。有了对吸烟的“罪过感”,孩子才能自觉远离这种不良行为。因此,父母适度的解说、批评和“恐吓”能使孩子获得抵御的动机,这种动机反过来会激励和约束儿童今后再受到类似的引诱时,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中的自我。

其次,父母传授给孩子的观念应一致,以免给孩子意识的形成造成混乱和困难。父母除了在适当的时候教导孩子分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外,还应注意打破孩子自己主观上的“权威认识论”。任何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的结果,需要有时间和耐心,要做体贴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这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中,父母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要细心观察,施之以爱,更要保持前后灌输的观念一致性,不要在同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上一次要他朝东,下一次却让他向西,给孩子的意识造成混乱。如果孩子偷拿了别人的玩具,上一次声色俱厉地要他立即归还,而这一次不闻不问地纵容,这不仅让父母教育的心血前功尽弃,下次再遇到拿别人东西时,在父母严厉的目光下无所适从,不知是该还是不该还。

父母应注意的细节

在孩子有了不良行为时,除了必要的是非观念建立,在具体纠正过程当中,还应注意一些细节,以利于孩子更快地摆脱不良品行的纠缠:

一、不能忽视儿童心理活动的矛盾性。有不良行为的儿童限于自身认识能力的不足,刚表露时往往满不在乎,甚至是傲慢、夸炫式的,在父母的督导教育后,内心又隐藏着极大的恐惧和矛盾,同时又有改好的愿望。因此,父母不仅要简单明了地指出不良行为的坏处,还要透彻地解决好“到底错在哪里”,“今后该如何对待”和“提供改进条件”等问题。这样,孩子对不良行为有了清楚的认识,不仅能乐意接受这些信息,还会在今后类似的事件中注意加以强化,期待夸奖,增强了自信心。

二、注意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促进儿童的品行转化。有不良行为儿童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巩固、稳定的过程。对正处于醒悟和转变这个关健时机的孩子,在他燃起改变的思想火花时,父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除了空洞的语言,更需要行为、精神力量上的支持。这时,父母可以身体力行或以亲身经历和体会为典范来引导孩子如何更好地改变和上进,从而加深巩固和稳定,不再犯同样的行为过错。

三、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有了不良行为的孩子,由于已形成了某些习惯,因而常会受到指责,使他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一个最重要的需要——尊重。童年年龄虽小,同样有自尊。因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放之以爱蠢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给孩子一股无穷的原动力,会让他们恢复自尊自信的同时,迅速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上一篇:清洁生产生审核报告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教研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