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推荐13篇)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1

怎样把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落实到组织干部工作的实践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以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为核心改进干部考核工作,促使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改变考核内容偏重于经济发展速度,考核对象偏重于领导班子,考核方式偏重于定量考核,考核结论偏重于组织评价等问题。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考核体系,使真正的政绩得到褒扬,虚假政绩无藏身之处。以凭实绩用干部为导向选人用人,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反对搞虚假政绩,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无所作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批评和惩戒。要历史地看待干部的政绩,对于当时成效尚未显现,以后经实践检验确属突出的政绩,也要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于当时被认为是政绩,经实践检验是虚假政绩、造成严重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因搞虚假政绩被提拔的,要坚决撤下来。以扩大民主为重点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激励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不仅要靠加强教育和管理来推进,还必须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作保障。把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选准用好,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走好群众路线。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和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等制度,进一步落实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防止考察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以拓宽监督渠道为主要措施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保证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干部在政绩观方面不出问题,必须加强监督约束。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加强监督工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实效性。要发挥组织监督这个干部监督工作主渠道的作用,上级党委要通过巡视、检查、调研、汇报等方式,及时发现下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政绩观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和纠正,防患于未然。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是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即从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只有通过第二次飞跃, 才能实现理想目标, 使精神转化为物质并且检验和完善理论。无论是物质转化为精神, 还是精神转化为物质都需要条件。是否承认转化需要条件, 这是辩证法同诡辩论的重要区别之一。成功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 一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 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二是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 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 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四,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正确理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 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 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是被近几年实践证明并且必将继续被证明的关于发展的正确理论, 具备了理论向实践转化基本条件。然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有其他条件做保障。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使科学发展观被群众掌握。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宣传科学发展观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 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 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有力的宣传, 才能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落实。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行政, 才能使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价值, 从而理解、认同和信仰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亿万群众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动之时, 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日。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 “怎样发展”等一般性问题。实践是具体的、特殊的, 理论则往往是抽象的、普遍的。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一个从一般原则到具体举措转化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情况, 在现实这一转化的过程中, 有条件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实践和理论的区别, 还使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存在着另一个由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过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 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发展问题。总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现实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中, 无论是宣传群众, 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还是现实一般原则向具体举措转化以及普遍真理向具体方法的过渡, 都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 而他们的执政行为又必然受其政绩观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愿望、发展要求等的科学集中, 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科学理论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是自下而上的。但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是党的号召, 政府的要求, 是自上而下的。就实践的层面而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在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 各级领导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早在60多年前,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问题不解决, 就会出现群众所抱怨的情况:“中央的政策是好政策, 可就是都让下边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 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他们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是党中央与党员、政府与民众联系的桥梁, 是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执行者。简言之, 他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倡导者和实施者。靠他们的行政实践使广大群众确实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和实际意义;靠他们把科学发展观的一般原则转变为与本地实际相适应的实践方案;靠他们将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的“世界观”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上。因此, 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程度和成效。新世纪新阶段, 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底, 落到实处, 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实践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指导这场伟大变革, 需要高素质的干部。判断一位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就是考察他有没有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政绩观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能力。正如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 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 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为此, 他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正确看待政绩, 科学衡量政绩。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绩观是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 包括要不要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创造怎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样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它最直接地反映了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 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就有什么样的行政实践。正确政绩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基础和基本内容的政绩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具体体现和可靠保障。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扫清障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号召, 响应号召的重要主体是党员干部, 尤其是领导干部。而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又使得政绩观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环节。近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 错误的政绩观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最主要的障碍。错误政绩观主要包括:片面政绩观。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 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 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只见物, 不见人, 造成经济一条腿长, 社会一条腿短。狭隘政绩观。以单纯追求局部利益为创造政绩的出发点, 忽视甚至忘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性、协调性, 人为地制造不平衡。短视政绩观。这种政绩观只追求眼前利益和轰动效应, 好大喜功, 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其结果, 一是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 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二是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为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三是劳民伤财, 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销蚀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消极政绩观。这是一种消极懈怠,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政绩观。在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十分激烈,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 这样的政绩观势必错过机会, 贻误一方的发展。逐利政绩观。这是一种创造腐败的“政绩”畸形政绩观。持有这种政绩观的干部以个人的名利、地位和享乐为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利用手中的权力和掌握的社会公共资源, 靠贪赃枉法、弄虚作假来制造“政绩”并满足个人不断膨胀的私欲。这不仅是错误的价值观, 更是一种犯罪行为。以这种政绩观指导行动, 必将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总之, 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损失, 消减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信心, 弱化了社会的凝聚力, 严重妨碍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条件。十七大报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需要条件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四个要求”, 旨在明确地告诉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条件, 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为科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推进各方面的体制创新,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这四个条件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不存在天然关系。也就是说,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去创造这些条件。而这些条件, 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干部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所创造的政绩。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仅需要客观条件, 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正象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有效方法, “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切实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方法。然而, 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表现出怎样的方法论。同理,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只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才能在认识和处理以上提到的十种重大关系时, 真正做到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2]人民网——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3

不容置疑,近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我们党和国家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有少数干部不是把心思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上,而往往是考虑个人得失、心浮气躁,追名逐利、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思路和安排上,重局部轻全局,缺乏全面的长远的规划;在规划实施上,追求“立竿见影”、急功近利,不注重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方法上,习惯于搞“短、平、快”的短期行为,追求轰动效应。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心剂”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问题。

一是主观主义的认识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情况掌握不准,心中无数,仅凭主观主义的想当然来指导工作。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不仅文山会海,还要层层加码。表面上看迅速及时、坚决有力、轰轰烈烈,但根本没有吃透“两头”、抓准结合点,结果是上面表扬,下面遭殃。

二是私心杂念的驱使。有的干部对个人的私利考虑较多,怀着个人目的指导工作,必然“跑偏”方向。当前,一些同志主要是围绕一个“官”字,陷入了误区。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四种现象。(1)有的怕出了“大事”免了官。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是采取消极的防范性措施,以保暂时“平安”。一旦发生问题,就遮遮盖盖,担心上级追究责任被免官。(2)有的怕跟得不紧“误”了官。习惯于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当上级的传话筒,甚至把个人前途“押”在个别领导的身上,很怕无人提携,耽误了升官。(3)有的怕出格“越位”丢了官。虽然对工作有些好的打算,也想做进一步探索,但担心触犯规矩,越了“雷池”,反成了“罪过”,所以只好按老套路干,图个安稳,当太平官。(4)有的怕政绩平平争不上官。千方百计在粉饰工作、出奇冒泡上下功夫,不惜损害长远利益,创造假政绩,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三是评估工作的误导。有些干部之所以政绩观不够端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估工作的误导。现实生活中,往往报喜得喜、报忧得忧。这就势必“鼓励”下级多报喜少报忧,欺上瞒下,其害无穷。

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干部的健康成长,败坏党风、民风和党的威信,阻碍党的事业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关键所在,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为人民负责的精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围绕群众的利益开展工作,以群众满意检验工作,在实践中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不急功近利创政绩,不哗众取宠争虚名,认认真真谋发展,扎扎实实干事业。

二是要用思想改造的方法消除心理污垢。首先树公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全局出发,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党和人民把权力与责任交给我们,也把信任与期望寄托于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努力工作呢?“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开阔眼界,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好工作方向。其次淡名利。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坚决反对极端主义。正确对待名利,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人民利益重如山。

三是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开拓工作思路。必须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摒弃陈旧的、僵化的、滞后的思维方式,用新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有所作为上下功夫。首先是确立系统性思维。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决不能以牺牲全局利益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影响长远利益。其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勇于冲破习惯的思维定式,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勇于研究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开拓进取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再次是发展预见性思维。树立超前意识,把握工作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称颂的认可的政绩。

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而且要从制度上落实,特别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广大群众参与评议、选拔、监督的制度。落实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规定、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规定、上级党委对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同时,还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使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

五是要坚持正确评估导向。干部的评价与任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组织怎样评价政绩,使用什么样的干部,树立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少数干部之所以陷入政绩误区,与一些地区或单位在看待政绩问题上的导向不正确有直接关系。在干部考察考核中,正确看待政绩,就是要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关系。要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4

第一,目标激励,锻炼干部。实践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土壤和空间。目的即目标、思路、主意。各级党委的首要工作任务是出主意、定目标。一要用长期目标武装干部,二要用中期目标激励干部,三要用近期目标锻炼干部。在党务工作中,各级党委要求党员和全体干部树立远大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战略机遇期,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要立足当前,保持适当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要求,是党中央制定的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各级干部围绕上述目标勤奋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来,赤水市委提出了“两业一城一市”的发展思路,全市上下按照思路,围绕目标开展工作,使竹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富民兴赤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日趋繁荣,拉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两大产业推进过程中,市、乡两级干部不断获取外界信息,反复调查研究,与广大群众一道探索竹基地建设、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业的打造升级等新路子,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循序渐进、增长才干,提高了对政绩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政绩的能力。

第二,以人为本,帮助干部。“人”即人民群众,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本”是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广大干部的各种利益。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求广大干部立足本职,甘于奉献,创造社会财富,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我们也应当兼顾干部的利益,因为他们是履行公共职能、为社会创造政绩的具体的人。怎样帮助他们,笔者认为,一是政治上多关心。采取多种教育管理方式,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使之以良好形象取信于民,让群众只见公仆不见官;以高尚的品德情操感染人,拉近干群距离;以朴实的作风赢得群众,建立鱼水关系。二是工作上多支持。既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用实绩评价干部,又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即尊重基层、尊重下级的劳动和创造,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善于换位思考,体谅一线工作的苦衷及具体性、复杂性,克服闭门造车式指挥造成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带来的危害。三是生活上多帮助。了解基层干部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好自身不能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上级领导越民主、越富于爱心,下级就越敬业、越勤奋、越关心群众,党群、干群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反之,上下级之间、领导与干部之间缺乏理性的人文关怀,干部心目中会产生冷漠心理和自私情绪,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也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健全制度,管理干部。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立足于创造政绩、发现人才、营造环境,健全并认真执行一系列制度,其中重点执行好绩效考核制度、干部任用制度、人事改革制度。在绩效考核制度方面,立足于科学合理,简便易行,体现科学的发展观,用正确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2003年以前,遵义市对各县的考核主要是gdp、财政收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几项核心指标,其效果是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出现了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今年开始,遵义市委改变了常规考核模式,把党建和经济建设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用制度纠正了各级组织认识上的偏差,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干部任用制度方面,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一是严格执行条例,健全考察制度。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资格、条件、方法,完善考察内容,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干部的政绩,处理好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辩证关系,坚持凭实绩任用干部,在人们心灵深处播种公平。二是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方法,即在严格党政领导干部、后备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同时,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重复劳动,降低行政成本。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辞职辞退、票决公示等相关制度,尤其是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上要注意四个环节,一是规定交流职位,限制交流数量,防止干部交流的扩大化;二是实行机关与基层、中心与边远地区交

流相结合的办法,防止干部工作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引入军队管理方式,明确交流任职时间,为干部交流政策长期推行提供条件;四是帮助交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解除后顾之忧。

第四,加强培训,提高干部。一是定期举办理论读书班,组织各级干部认真研读哲学、社会科学原著,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长期研读、思考,逐步打牢理论基础,在履职过程中善于运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用统筹的方法抓好工作,提高干部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强化常规培训,使干部不断更新知识,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判断能力、驾驭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三是严格学绩考核,把学习情况纳入干部任用考核和工作考核内容,使广大干部养成自觉学习、长期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政绩奠定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范文网】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5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12月28日)

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关于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和具体安排部署,结合自己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及省、市有关文件政策的学习理解,围绕“党员干部应树立教你教你怎样的政绩观”这一主题,对照分管工作,就党员领导干部“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教你教你怎样树政绩”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思考。应该讲,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将政绩定位于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履行好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

一、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夯实基础

年初,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坚持求真务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发展观决定着政绩观,政绩观体现着发展观。如果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明确“发展什么”和“教你怎样发展”的问题,那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明确“为谁发展”的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说,这为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我除坚持阅读党报、党刊和收听新闻广播外,抓时间、挤时间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这方面理论的学习理解。一是认真参加区委中心组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坚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系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曾庆红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等篇目,并结合实际撰写出心得体会。二是虚心向实践学习。今年以来,分管战线和分管部门工作很繁重,如征地工作、平改工作、城建体制改革工作等等,这些工作,关系着城市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上级领导要进度、居民群众要利益、相关部门得协调,工作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经常与分管部门领导进行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工作进展也生动地回答了“政绩应该教你教你怎样树”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加强对法律、科技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加自觉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落实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中去,才能取得为党增光、为民谋利的政绩。

二、统筹协调,用扎实的工作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6

政绩是干部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应当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要求。正确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当前,极少数领导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工作中醉心于搞“形象工程”、鼓吹“GDp神话”,造声作势,追求个人“政绩”。这样的“政绩”,实则“政疾”。政绩的评判标准应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标准。政绩的取得必须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政绩观要求政绩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把握好正确的政绩观,要对历史负责。取得的政绩必须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在取得政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统一。不能把政绩定位在即时效应上,动辄“大手笔”,缺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不考虑自身优势和劣势,一味盲目决策、蛮干。因此,我们所要的政绩,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取得的业绩,是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正确政绩观要求政绩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可。政绩不是领导干部说有就有,上级评定多大就有多大的,而应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用群众观点看政绩,就是要正确认识创造政绩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判的问题: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真正把群众意愿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眼睛仅仅盯在上面,这是衡量领导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7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 正确政绩观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关键是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

一、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辩证关系

政绩观是人们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政绩的内涵、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创造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创造多大的政绩。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两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它支配和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有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另一方面,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适应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正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又要改善软环境建设;既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要抓好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注重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领导干部树立和实践正确政绩观的现实紧迫性

1.树立和实践正确政绩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從哲学意义上讲,发展观是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 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 政绩观的变化会对发展观带来重大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单纯追求数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 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大多是由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正确造成的。所以,只有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 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创造政绩,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追求什么样的政绩, 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利益,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2.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要求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绩,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回答好、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够自觉追求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才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执政本领。因此,可以说正确的政绩观是思想上的牢固的拒腐防变的防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3.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从总体上看,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如何创造政绩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问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等。实践证明,政绩观是否正确,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能否协调发展,对领导干部能否健康成长,关系重大。因此,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三、领导干部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绩考核标准不够科学,过分突出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核。传统政绩观,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过分突出对经济发展指标的考核,把经济的增长数量看作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重要的尺度。这种单纯的衡量政绩的模式对于激励领导干部在短期内快速发展经济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是,它只反映了经济生活的正面效应,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和代价,不能反映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能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不能衡量分配和社会公平等。

2.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传统政绩观由于只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唯一尺度,这种片面的衡量政绩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领导干部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显而易见,这种政绩考核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助长了官员们的急功近利行为,甚至导致他们背离了作为人民公仆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3.“定量”、“定性”考核都不够。传统的政绩考核比较单一, 其量化指标较少,往往只重视宏观数量多少。“定量”考核不够,“定性”考核也不够。对一个领导班子或干部进行任期和年度政绩考核时,主要是看他们“干了什么事”、“干得怎么样”。干事多、进度快的就是政绩好,反之就是政绩差。可是,对这件事该不该干、方向对不对头却往往不闻不问。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定性分析,政绩评定就背离了它的初衷。显然,这种传统的政绩评定无异于舍本逐末,很不科学。

四、树立和实践正确政绩观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首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事实上,屡屡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复建设、银行坏账、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致因。“决策腐败”是一种最大的腐败。现在我们的决策机制,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一些所谓的专家论证会,很多是走过场。一些领导听不得不同意见。而一旦决策错了,又往往以集体决策的名义逃避责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决策机制,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

2.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机制。科学的政绩评估机制的建立,要体现在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工作实绩,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特别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把党组织的考评与群众的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听干部的意见,也要听普通群众的意见。要探索建立干部政绩公示、公议制度,确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公众评价指标,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对干部政绩的评价。

3.建立科学的政绩奖惩机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绩奖惩机制,激励广大干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党中央对建立和完善干部激励机制非常重视。一是建立国家人才奖励体系;二是研究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互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三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安心本职岗位,为创造突出政绩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4.建立科学的政绩量化机制。科学衡量政绩,体现在干部工作上就是要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选拔任用和管理監督工作的基础。政绩考核体系的核心是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它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只用经济指标考核领导干部;二是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指标,又要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三是要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四是考核指标既要有确定性,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绩量化机制确定科学合理的政绩量化指标,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现象。

5.建立科学的政绩导向机制。在干部政绩认定上,要用辩证、全面、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实绩、用干部,形成追求真政绩、实政绩、好政绩的良好风气。我们要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上实现新突破。把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选准用好,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走好群众路线。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和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等制度,进一步落实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防止考察失真、评价失准、用人失误。二是要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上取得新突破。要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积极推行公开选择、竞争上岗、社会招聘等办法,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努力使政绩突出的党政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要在疏通干部“出口”、在干部能“下”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纲 篇8

(一)政绩及其基本特征

1、政绩的含义。

2、政绩的基本特征。

(二)政绩观及其科学内涵

1、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2、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二、当前干部政绩观方面存在的偏差

(一)主要表现:

1、无为政绩观。

2、急功政绩观。

3、唯上政绩观。

4、作秀政绩观。

5、片面政绩观。

(二)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危害

1、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

2、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形象。

3、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三)政绩观出现偏差的原因

1、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

三、深刻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四、积极探索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教育,解决好改造主观世界这个总开关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群众观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政绩

1、要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经济的观点看政绩。

2、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领导的观点看政绩。

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政绩。

4、要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理论的观点看政绩。

5、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而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政绩。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为人民创造政绩的本领

1、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际工作本领。

(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1、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2、坚持科学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制度保证。

1、完善政绩考评制度

2、健全政绩奖惩制度

申论 专题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9

申论之“势” :热点逻辑

专题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

温家宝在2004年2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 ;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 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如何评价政绩?

在当前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是评价和衡量政绩的基本尺度。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追求政绩的动机是什么,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是否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推进。而不是将GDP增长视为追求政绩的唯一指标,导致有增长无发展,这样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错误的。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是否布局合理、动态平衡,是否做到了五个统筹。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政绩的取得是否以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二)当前官员创政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官员创政绩存在的问题:

1.重硬轻软。

2.重短轻长。

3.重显轻隐。

4.重易轻难。

5.重局部轻全局。

错误政绩观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即某些领导干部对政绩观认识的偏差:

一是把政绩作为晋升的台阶。他们从心里认为,政绩主要是给上级领导看的,因此创造政绩时,不是看群众需要不需要,而是看上级领导看不看得到、高兴不高兴,“形象工程”、“路边花”工程即由此而来。

二是把政绩视为“私绩”。这样的人创政绩就是谋私利。

三是只把有大影响的事情视为政绩而拼命干,而把访贫问苦解决百姓困难的事情作为小事而不去做。

2、客观原因,就是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三大问题:

华图公务员考试申论精讲

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在一些地方,政绩考核就看 GDP增长,就看招商引资的完成数额而回避实际到位额,就看财税报表的上缴数据,下级总喜欢以数字给领导看,至于发展质量如何,效益怎样,群众是否受益,是否得到实惠和好处,是否给社会带来了后遗症,既无人问津,也无人评估。而其他如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等,都要为之让路。

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我们现在的干部考核标准,说到底是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各级干部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在转。

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面面俱到,显得很全面,其实不科学,也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不相适应。

(三)如何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机制上的引导与保障。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其核心是贯彻“以人为本”,由狭义的 GDP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政绩观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解决好“政绩为谁创”的问题,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

2.解决好“创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创造政绩。

3.解决好“靠什么创政绩”的问题,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切实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10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总的看法,反映着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商城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政绩观,直接关系着商城的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正确的政绩观谋发展,从四个方面实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坚持为民谋利的最终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这既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意义之所在,又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政的过程中,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服务的主要对象,把为民谋利作为树政绩的主要内容,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最终目的。一是把谋发展谋致富谋稳定的大事抓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怎样造福?就是要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稳定是商城人民的最大愿望,是商城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也是商城各级领导干部需要树立的最大、最好的政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等战略,不断推进商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2003年,商城在全省经济实力排序中,由1997年的108位上升到68位,提高了39个位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把解民忧帮民难的急事抓实。商城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生活中有不少困难自己无法解决。这些个性问题,看似小事,但对群众来说则是大事,也是党委政府必须解决的急事。我们想群众之所想,愁群众之所愁,急群众之所急,对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及各类信访等问题,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及时予以解决,把政绩建立在人民群众普遍受惠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去今两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党委政府以人民利益为重,以群众疾苦为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全力抓好救灾工作。去年成功地避免了伏山乡石冲村5户17人因山体滑坡造成人身伤害,今年又从洪水中解救了近千名群众。这些急难险重任务的完成,极大地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信。三是对服务群众促民安的好事常抓不懈。“领导就是服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群众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将工作重点放在提供服务、加强引导、优化环境上,只要是群众需要,一时又难以解决的,党委政府都义不容辞,全力提供帮助,做好服务。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整治市场经营和社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推进城市低保、“三条保障线”,开展“光彩助学”、扶贫济困等活动,服务于群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真正的政绩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是群众真心欢迎、人民普遍受益的政绩。我们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想问题、干工作、树政绩,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定过高的指标、提过头的口号。把握好形式与内容、计划与结果的统一,不搞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不搞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搞有头无尾、只开花不结果的“半截子工程”。一是找准关键点,实事求是地明确发展主方向。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但全面不是没有重点,协调也不是齐头并进,可持续更不是只要保护,不要开发。商城的落后关键是经济发展落后。经济不发展,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抓经济,用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其它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用经济快速发展来带动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不是简单地理解为“GDP”决定一切,而是在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关注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合谐,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全面把握县情,实事求是地理清发展思路。谋发展树政绩,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思路来自于对实际情况的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商城与其它欠发达地区一样,地处偏远,远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但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劣势正在改变,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山多林密、水面广阔,生态环境良好,特色经济已有一定的规模,旅游开发大有可为。商城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必将迎来发展的新高潮。鉴于商城的发展,差距在工业,基础在特色,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旅游,我们提出了“主攻工业经济,壮大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打造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以项目为支撑,以企业改革为动力,整合资源,壮大猪鬃、环保机械、建材、医药等优势工业群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南部山区以林为主,林牧并举,中部丘陵以牧为主,林业、水产养殖业并举,北部平原以粮为主,发展优质高效的种植业,进一步壮大特色经济;破除思想上、制度上、体制上的一切障碍,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回归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民营经济;利用“山、水、林、泉、寺、红、茶”的资源优势,加大宣传搞开发,积极把汤泉池等重点景区纳入全市乃至全省旅游规划,着力打造商城农家游、民俗游、生态游的品牌,使县域经济的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三是解放思想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绘制发展蓝图。规划就是前进的方向,就是树政绩的导向。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贪大求洋,不追求“听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的轰动效果,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意识,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通过“学两江谋发展”活动,解放思想,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又上下结合,集中全县人民的智慧,正确分析县情,制定了《商城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了发展重点、发展措施、发展目标,用科学的规划来指导行动,创造真实的政绩。

三、坚持真抓实干的根本途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谋发展树政绩,必须立足于真抓实干,绝不能浮夸虚吹。虚夸的政绩只会对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害,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作风,讲真话,办实事,务实功,求实效,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创造真实的政绩。真抓实干贵在领导干部做表率。领导干部就是要领着大伙干实事,就是要为群众谋幸福。领导干部要立言,更要立行,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安排上,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加强督查,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党员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真抓实干贵在强化责任。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理应恪尽职守,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否则工作就会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就不会真抓实干。强化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乡镇工作等制度,加强责任追究,同奖同罚,使领导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发展上。真抓实干贵在抓平时。真抓还是假抓,关键看平时。工作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是一个早晨所能发现的,也不是一个早晨就能解决的,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只有抓好平时,才能抓得牢、抓得实。现在,商城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要在平时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发现问题就立即着手解决,倘若平时不注意真抓,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个别情况时不加以重视,等问题成堆,形成普遍现象时才去搞突击,不仅不会起到作用,甚至还会出乱子。真抓实干贵在抓具体。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愿办具体事情,工作浮光掠影,调研蜻蜓点水,只想抓大事,不屑干小事。“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成绩来自于点滴,政绩树自于积累,把简单的具体事情办好了就是不简单。解决了一个问题,落实了一项政策,推动了一件工作,就会从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提高抓大事谋全局的能力,为大局的发展奠定基础。县乡基层干部就要不嫌事情之微小,不烦工作之琐杂,在抓具体、具体抓中成就政绩。

四、坚持群众满意的检验标准。工作为民而做,政绩为民而树,决定着政绩必须由人民群众做出评判。实践证明:政绩的真假、大小、显潜,成本的高低,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这里的“群众”,是包括各级相关领导在内的、各个层面参加的群体,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主体。做到这一点,一是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摆正位置。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工作,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建功立业的“第一信号”。二是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干部考核选拔的全过程。考核选拔领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11

实施方案

根据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关于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局党委领导班子中以“领导干部应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为主题,召开下半年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如下:

一、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和目标

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有关通知精神,这次民主生活会以“领导干部应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为主题,紧密联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工作实际,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检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重点检查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树立得如何,是否存在为了个人名利和升迁,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问题;

(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的意识树立得如何;是否存在着脱离我市水利发展实际,盲目攀比,热衷标新立异,贪大求奢,好高鹜远,重短、平、快政绩,轻长远利益的基础性工作,注重眼前效益的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意识树立的如何,能否进一步“强化服务宗旨,转变工作方式”,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否存在工作作风粗暴,武断专行,群众服务意识淡化,只重个人名利,不重群众利益,官本位思想严重的问题。

(四)坚持“争先晋位、率先发展”的观念树立的如何,能否抓住我市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应对的新挑战,加大优势,率先发展,是否存在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庸碌无为,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问题。

(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树立的如何,能否把水利工作与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存在对照上级精神照抄照转,推动工作不顾现实条件和客观规律,搞“一刀切”、“齐步走”的问题;

(六)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意识树立得如何,是否存在工作不讲大局,决策不讲科学,不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违法行政的问题。围绕这次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主题,要力争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深刻理解和认识党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和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的观念。二是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市“率先发展,争先晋位”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把我市建设的大环境与水利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三是领导班子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方面,实现思想的“共鸣”,认识的“共识”,行动上的“共振”,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探索建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保证措施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保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长期坚持树立科学发展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二、会议时间和各阶段主要工作

这次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定于2006年12月30日召开,各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一)会前准备工作

1、个人自学(2006年12月20日至25日)。重点学习十六届五中会全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讲话,学习省委六届八次全会文件和省委书记***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五创”活动构建和谐***的意见,学习***同志在全市开展“五创”活动构建和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学习文件目录附后)。

2、集中学习(2006年12月26日下午)。

3、征求意见(2006年12月27日上午)。采取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个别了解等形式,围绕民主生活会主题,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之后,进行梳理,并将意见反馈给有关领导同志。

4、撰写发言提纲(2006年12月27日至28日)。每位领导干部都要根据生活会主题和征求到的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如有不适合写入发言提纲的问题,可另定材料,交本班子一把手。

5、开展谈心活动(2006年12月28日下午)。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各成员之间要开展广泛谈心,交流思想,查找不足,修改发言提纲。

(二)会议召开(2006年12月30日)

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篇12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下)》答案

1-5 ×√√√√6-10 √√×√√11-15√√√√√ 16-20×√√√√ 21-25 √√√√√ 26-30×√√×× 31-35DCABD36-40BCACC41-45CAABB 46-50CADDC51-55DCABD56-60DCBAD61、ABC62、ABCD63、AB64、BC65、ABCD66、BCD67、BCD68、ABC69、ABC70、ABC71、ACD72、ABC73、ABCD 74、ABD75、ABD76、ABCD 77、ABC78、ABCD 79、ABCD 80、AD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 篇13

政绩观,是干部在履行职责、追求政绩过程中所持的根本认识和观念态度,它直接反映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便有什么样的政绩,用什么样的政绩观评价干部政绩,便有什么样的干部。因此,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单位、部门、地方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干部、班子、队伍的健康成长,乃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有利于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有利于促进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干部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坚持凭实绩论英雄,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为了谁”的问题。政绩为谁而树,是检测和衡量干部政绩的试金石,是为干部政绩“定性”的根本尺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政绩是虚脚的政绩,偏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政绩是虚假错误的政绩,甚至是败绩。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看干部创造的所谓政绩,主观上是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客观上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问题、创造了利益。现在一些干部搞工作、想问题,不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是把心思用在揣摩迎合领导的意图上,如何让领导满意高兴,这也是许多虚假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屡禁不止的根源。这些干部追求“政绩”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立碑留名,为自己加官进爵。因为急着当官、出“政绩”而心浮气躁,表现在工作中重“显绩”轻“潜绩”,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热衷于“显山露水”、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甚至于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欺世盗名,危害社会,伤害群众,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因此,对干部的政绩,首先要加以考察和甄别的,就是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和利益归宿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地坚持民本思想,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评判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政绩考核的全过程。政绩“利了谁”、“损了谁”,群众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政绩考核必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扩大社会参与,推行考核公开,形成广泛监督。要改变过去以内部考核为主、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实行开放式、“倒金字塔”式的考核办法,推行政绩公示制,把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评价;探索建立干部政绩群众一票否决制,完善相关评议程序办法,逐步实现干部考核主体下移,变领导认可为群众认同,刚性推进政绩“民本位”意识。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优与劣”的问题。真正的政绩,应是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政绩,是群众需要的政绩,是没有后遗症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简单地把政绩与GDP的增长、招商引资、财税入库等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一些干部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给后任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还有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政绩,往往只停留在就绩论绩的层面上,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缺乏综合考察分析,因而一俊遮百丑,一个亮点掩盖了一堆问题,导致政绩考核失真,用人失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看待政绩,防止主观片面性。我们的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干部创造的政绩也应该是全面的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

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在指标设置原则上,要善于提纲挈领,抓住重点,防止指标面面俱到,过多过滥;内容上要全面科学,综合反映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防止片面以经济指标“论英雄”;标准上,既要重数字,又不能唯数字,防止片面以数字论“成败”;方式上,要注意客观分析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关系。另一方面,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在突出干部工作实绩的基础上,还要按照德、能、勤、绩、廉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核。唯有如此,才能比较全面地考核认定一个干部。

上一篇:肉牛调查报告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