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精选12篇)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1

2007-12-5 《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讲座二

演讲者:顾烨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从80年代初开始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计算机文化。而随着网络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文化”的老提法已被“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这类新提法所取代。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衡量“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

1、首先,家长和老师对待网络交友的问题应该不回避、不否定,而是通过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习惯于网络交流方式,会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性格。另外,网络交流方式是通过昵称之间的沟通来完成的,别人确认你存在的依据就是你的昵称。如果换一个昵称,在网络中你就是另一个全新的存在,一切从头开始。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人往往只是其真实个性在某个方面的投影,很难完整地认识一个人。网上聊天时一定要注意进行自我保护,“防人之心不可无”。同时自身也应该注意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

各种媒体上关于网络骗局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能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多地意识到网络作为资源宝库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为师。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应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当笔者有一次批评个别同学“上网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吗?”时,学生问笔者:“老师,你平时上网做什么?”此时笔者并未将之作为学生的顶撞,而是态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问:“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发邮件、查看校园网信息平台上有无新消息发布和了解天气情况,另外常做的是到感兴趣的站点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更是离不开网络,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库。”既让学生对自己单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惭愧,又真切体会到网络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回答显然比粗暴地批评效果好得多。

还有一次,学生问及一个问题时,笔者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导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结果她发现相关的解答很多,内容详尽而且清楚。她高兴地说,这样的办法太好了!

3、作为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气,创设出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多设置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工具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辨识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网页制作课程中就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选好主题后,素材怎么搜集?教会学生使用GOOGLE这一当前最好用的搜索工具。搜集到的相关素材很多,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则要由学生判断素材与自己主题的相关程度,然后进行选择。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讲授最为基本的知识点,然后推荐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到相应网站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并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当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能够通过Internet浏览到自己的页面,都有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4、与学生一起上网。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作为主宰新世纪的一代,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妨放下对网络的成见,权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工具来看待,和学生一起来上网。毕竟成人的社会经验和辨识抵制能力比学生丰富,如果师长们对学生上网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适当引导的态度,相信会比盲目的抵制更对学生有利。同时,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家长们来说,信息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与孩子一起上网的过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适当加以引导,又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笔者认识的一位高中生家长就是在自己儿子的引导下走入网络世界的,读高一的儿子成为他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老师”。他对笔者说,网络并没有我以前想象的那么神秘和混乱啊,还是有很多用处的。而他儿子也为拥有这样一位“能和他一起上网吧”的老爸而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多么希望能多一些这种能让孩子自豪的家长啊!

5、教师应该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例如,网络游戏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于它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加之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可是,一昧地反对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是没有用的,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为教育带来更大困难。其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一无是处的。游戏也是依据现实构造的虚拟世界,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正义战胜邪恶这个道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的。在战争游戏中,参战各方的损失都惨重,我们可以以此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时所必需的。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2

一、互联网的作用

所谓互联网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Internet, 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多方面的巨大潜力, 使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服务:

(1) 收发信件的电子邮件服务;

(2) 进行用户交流的网络新闻服务;

(3) 信息查询服务;

(4) 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

(5) 网上购物以及信息发布。

二、我国目前上网的现状

据调查, 上网的人大致有三种, 一是看新闻, 或者是获取信息, 这是比较积极的一种人, 能够比较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二是玩游戏, 游戏对智力以及反应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 但是如今游戏的逼真与刺激, 非常容易让人沉迷而欲罢不能, 这就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三是网上聊天, OICQ又是一种非常盛行的聊天工具。而为什么同学们会对聊天情有独钟呢?当问及这个问题时, 一部分同学回答是“交网友”, 其他的同学是和朋友联系, 一位热衷上网的同学说:“一般只要有时间我就上网, 有时上课我都情不自禁地想着上网。”的确, 在我们同学中, 为上网, 废寝忘食者, 甚至逃课上网者大有人在。

当然, 并不是所有学生上网都以聊天或玩游戏为目的, 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进行网上写作的学生上网族也不乏其人, 但是这样的学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多。问及一些学生上网都做些什么时,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回答“搜集资料、浏览信息”等等, 但当进一步问他们如何搜集资料以及经常浏览的网站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栏目时, 他们往往一脸茫然地回答不出来。这说明, 大多数上网的学生把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等“旁枝末节”上了, 他们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

三、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驾驭网络

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正如之前对其他新生事物的接纳一样, 网络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职高学生的目光, 现代年轻人如果没上网、不会上网, 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网络是神秘的, 它闯入了学生们的世界, 掀起了一股股浪潮。

然而, 社会、家长和教师普遍存在着一种“网络有害论”, 片面夸大学生们在上网过程中潜在的负面影响, 过度渲染网上有害信息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对报纸披露的典型案例感到过度焦虑。许多家长不敢给孩子买电脑, 更不敢让他们上网“冲浪”;许多教师不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而是消极地对上网行为加以劝阻和禁止。同时, 在面对学生上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时, 许多家长和教师不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 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防范措施, 而是紧张过度, 一味进行苛责和惩罚, 甚至取消孩子的上网资格。这种因噎废食的态度, 其实并不能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堵截”、“打击”, 而在于引导和教育。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有能力和义务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网上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前提下, 在网络技术课堂上多安排学生上优秀教育网站的时间, 鼓励学生上网查资料和网上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克服现实存在的微机室硬件上的不足等等原因, 共同学习与交流, 在网络技术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适当上网, 增加学生在校上网时间, 尽量减少学生在家上网时间, 杜绝学生上网吧上网。因为职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在校上网有老师指导,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正确应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和网上学习, 不受网络的负面影响, 让家长和老师放心, 那我们是最成功的教育者, 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样式的更新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些小的项目, 供学生选择, 一些学生选择了项目后, 往往是重视信息的收集, 对分析归纳兴趣不浓, 常常沉湎于自己的世界中, 对其他项目的兴趣显得淡薄, 在交流时, 组与组整合得不够完美。通过专题网络教学实践, 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是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教学策略恰当结合的关键。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为“导演”时, 才能把自己的工作从“讲清楚”、“教明白”转向努力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及时找到他 (她) 的最近发展区, 提供合适的脚手架, 让他们在或独立或合作的体验中, 顺利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这种环境下学习, 我们教师更要不断地关注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 注意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师生还要充分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交流, 渲染课堂气氛, 激发情感, 使课堂中既要有“机—机”交流、“人—机”交流, 更要有“人—人”的交流, 使情感和智慧能在此得到碰撞, 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在此得到升华!

2.师生角色的更新

在课前课后课中互为老师, 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无完人”。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焉,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一些独特思维, 只要是与课堂或学科有关的问题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 老师也是有问必答, 不要认为这是扰乱课堂、是以下犯上, 向权威挑战, 要认识到这是对真理的再现和延续。

3.师生观念的更新

计算机技术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工具、一种教学手段, 而不应使它成为学生自主性发挥与教师关系的主体。不仅要把计算机当成辅助教学的手段, 而更应该注重学生是否学到了东西。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也应该以轻松自如的态度对待问题, 给学生自由玩乐的空间, 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如有不懂, 学生可以举手发言提问, 学会的同学也可以做自己的事。在做课堂作业时只要在完成了规定的内容之后就可以玩一会他们最喜欢的游戏, 不要干涉他们。这就叫做松动式的学习方式。

4.让学生做学生中的老师

学生都有好胜心理, 都想成为教师心中的佼佼者、同学中的聪明者, 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 让一部分先学会的同学带动其他同学, 这样使他们有更好、更强的学习兴趣, 对计算机有更浓厚的学习态度。学生的这种心理经过教师适当的引导才能使他们有好的学习成绩, 从而也消除了学生心理上怕给老师留下不好印象的影子。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的话, 就容易适得其反。因为计算机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让学生对它有兴趣, 就不要机械式的教学,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机械式的东西。这是一个度的把握。

5.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网络技术教育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良好兴趣。不要求他们掌握有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 不要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压力, 要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 让学生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好习惯, 形成一种有探索性的操作能力。

6.关注基础水平认知特点差异, 鼓励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网络技术学习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 又由于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作为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老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老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 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 消除他们对网络技术的神秘感, 增强学习的信心, 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 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 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 给予专门辅导, 让他们早日成才。

7.良好的信息环境, 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网络技术的开设为契机, 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力量, 整合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软硬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 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 更重视可持续发展, 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总之, 网络教学资源以其信息更新快、信息容量大以及互动交流、高效率等优点体现了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这种形式,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拓宽了学生知识构建的途径, 提高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使用网络的能力, 也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摘要:网络让我们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让我们了解世界, 网络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提供信息, 同时网络也带给我们许多不良信息,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篇3

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

凡事都应该看两面,既要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因此,为了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强调网络的两面性。

1、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信息,并且可以有选择地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学生在筛选信息的时间了。适当地玩网络游戏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当学生学习累了的时候,他们可以适当地玩一些网络游戏放松心情,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的。也就是说,学生花适当的时间在网络上是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2、网络带来的消极作用

如果学生可以恰当地筛选信息,那么网络就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筛选信息的能力的,所以很多学生可能都无法筛选网络上的信息,而且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利用网络来交友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通过网络学生很难真正地了解对方是否如他所描述的那样,是否值得信任。但是事实证明,通过网络交到的朋友大部分都是骗人的,是不值得信任的,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交朋友,很容易上当受骗的。还有如果一些学生太过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这些学生就可能沉迷于这些游戏不可自拔,很容易陷入到这些游戏的情景中,可能会出现精神混乱的状况。如果学生过渡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期呆在电脑前面完游戏,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1、利用案例来教导学生要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要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两面性的理解,引导好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老师们可以引用案例来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例如,老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报道来给学生讲述过渡沉迷于网络的害处,比如,小明因为过渡沉迷于网络,于是他的精神出现了混乱,将自己融入了游戏里面的角色,可能会出现了伤人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过渡沉迷于网络的害处,这样学生就会控制好自己的上网时间,避免自己沉迷于网络。

2、引导学生控制好上网时间

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计划能力都是比较薄弱的,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例如,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做完自己的作业后花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的时间来上网,或者觉得学习学的太累了,没办法再继续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花适当的时间来上网。这样就可以实现学习娱乐两不误了。还有老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加强自己的控制力的方法,抑制自己的上网冲动。例如当学生想上网的时候,但是自己的作业还没有做完,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出去散散步,减轻自己想上网的冲动,散完不回来再继续学习。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生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有它的吸引之处,但是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学习上。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学习上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学习的过程太过枯燥,学生不愿意学习;二是家长和老师给学生们太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在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会转向比较有趣的网络来放松自己紧绷着的神经,放松自己的心情。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多多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在网络的时间了。还有,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自己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样学生就不会从网络中放松自己的心情了。老师不应该一味地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应该灌输学生学到知识才是上学的目的,不能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观念。

网络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因此网络的介入而变得更加方便和简单。但是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上网时间,不能让自己过度地沉迷于网络,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忽略外面精彩的生活。特别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更不应该只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拒绝与外面的世界交流。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每个家庭,据统计,2010年11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4.5亿人,增长率为20.3%,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33.9%。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信息、网上聊天、网上娱乐、网上购物等等,“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用户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调查表明,上网人数中中学生占了45%,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英国曾公布了这样一份科学报告:“网瘾正如传染病一样,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感染全球各地的无数网友。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不仅如此,网络中不健康的信息更是无孔不入地在毒害中学生那稚嫩的心灵,部分老师和家长也将之称为“电子海洛因”,更为严重的是网上行行色色的色情网址相互交织,一呼百应,正在形成一股来势凶猛是网上色情浪潮,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危害,还有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的。

“四川新闻网2月11日讯 ‘我真后悔,不该整日泡在网吧,荒废学业、浪费青春,甚至为了上网走上犯罪道路,对不起我的父母、老师……’,这是一位刚满16岁的少年在兴文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对其当庭宣判,以犯盗窃罪判处二年有期徒刑后的追悔之词”。“深圳市一位13岁初中少女由于沉迷网络聊天,与劝说的父母起了冲突,便自己购买车票,千里迢迢从深圳赶去重庆,与自己网络中的 ‘老公’会面,并在一起同居了半个月时间。

“正义网福建10月29日电,一名年仅14周岁的少年因受网络色情毒害而心生淫念,竟然奸淫年仅7岁的邻居幼女。近日,经福建省漳浦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杨某被法院以强奸罪判处三年六个月。判决宣告时,一脸幼稚的杨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这些令人痛心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避免网上非积极因素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网上行为,成为一个文明的上网者,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以前有些地方的学校和家长,为了防止

学生沉迷网络,接触有害信息,一般采用简单的禁止学生上网的作法,这样封堵的做法虽然暂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上网学习、拓展知识和正确使用网络的权利。长期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真正、有效的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反而会激发了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会寻找各种“机会”,一旦在大人疏忽监管或监管之外,他们总会找到上网的其他途径,如上网吧、通过手机上网等,这样做法的最终结果一定是不理想的。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全方位联合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不能简单地采用“堵”的办法,我认为更好的思路应该是“疏”。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学生了解互联网,它不仅是聊天和游戏的一种娱乐工具,还有收发信件的电子邮件服务、进行用户交流的网络新闻服务、信息查询服务、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网上购物以及信息发布,对学生而然还有网络学习作用,通过远程教学与辅导,架起与远方名师直接的沟通的桥梁、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展知识视野、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国际国内新闻资讯等等。同时也让同学们知道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里也犯罪,网络聊天接触的的人,并不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也有戴着美丽面具、满嘴甜言蜜语的心术不正的伪君子,在互联网络这个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虚假和有害信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良好网络防范意识,理性使用网络。

二、引导监管学生使用网络

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上网的,健康文明的绿色网站,如有利于文化知识学习的,科普类的学习的,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内容。

如果学生在家里上网,作为家长应该在电脑上安装绿色防护软件,通过防护软件,管理电脑,屏蔽和过滤网上有害信息,这类软件有“绿坝花季护航”“家长无忧”、“上网监控专家”等软件。在绿色防护软件防护下上网,也应随时监控,毕竟防护软件不是万能的,防止有害信息乘虚而入,还要合理安排他们网络生活,在众多信息面前,根据需要有主有次,做到内容要取舍,要给他们布置有利于学习、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的网站,安排健康有益的网络内容。上网时间要适度,一般每次安排半小时左右。时间一到必须终止上网,千万别迁就学生,无原则延长上网时间,使学生逐渐产生对网络依赖的心态。

学生在学校上网与家庭上网不同,主要是信息技术课堂,而上网的目的基本上是所学知识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充分安排上网学习任务,让学生始终围绕学习内容来上网,这样使学习的内容更加充实,并且避免接触一些不良信息,同时教师在开启绿色防护软件的同时,也应打开网络监控软件,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育学生哪些信息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如何防范网络陷阱。如何防范不良信息等。

三、规范学生上网行为

关爱要到位,教师、家长要拿出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指导他们注意网络安全。要让学生明白,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范。要教育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从而做到不在网上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不能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不能制作、传播利用不良的信息,不能攻击其他网站等。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班会、演讲的形式的系列活动,在学生当中形成良好、文明的上网氛围,利用重大节日,如:清明网上祭扫,感动中国、家乡建设等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用宣扬英雄事迹和了解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养成投身到祖国、家乡的建设之中的志向。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均衡发展。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5

摘 要:网络作为一门新的技术已经被人们普遍使用,现在网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从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格局。同时由于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怎样结合信息技术课堂去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信息技术课堂网络环境教学下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课堂引导 网络成瘾 策略 目录

1、背景

2、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原因

3、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思路

4、信息技术课堂引导对策

4.1课堂教学与网络结合,巧任务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策略

4.2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讨论策略

4.3建立学校自己的BBS,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策略。4.4利用学生小组,相互监督个人网络使用策略

5、关于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探讨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的展望

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网络也如同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网络暴力、网络犯罪、青少年网络成瘾等一系列不良的现象正突显出来。本文将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与矫正的策略进行探讨。

2、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原因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学生网络成瘾要从根本上了解学生为什么会网络成瘾,我们才能找出对策。通常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五个,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与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上述的几个原因,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找出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3、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思路

有人把网络形容成洪水猛兽一发不可收拾,说明人们一旦对网络成瘾就难以自拔。那么针对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呢。我认为网络成瘾不能一下子就可以根治的,而且封闭网络让学生彻底与网络绝缘也是不现实的。大禹治水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那我们何不借鉴一下,来一个现代版的“治水”。当然此水非彼水,此水指的是网络成瘾。所以我们对于网络的看法应该是易疏不易堵。

4、信息技术课堂引导对策

4.1课堂教学与网络结合,巧任务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策略

课堂教学与网络结合,借助网络教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时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任务,体现出网络的正面作用。

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细化任务的设计,让任务呈现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个人可以独完成的任务为40%,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40%,再有20%的题目需要求助网络。那么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任务,淡化理论知识。强化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提高个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纯粹的理论与操作步骤的学习,而是应该能够学会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个人信息素养的学习。

(2)设计任务应具备实用性。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当学生学了半天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根应用不上,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大受打击。如果设置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提高。

(3)突显信息技术课堂网络化特点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可以利用这样的资源结合生活与网络设计出符合教学的任务。比如:在讲到《邮件合并打印》这一课时,我们的任务可以这样子设计。

A、请结合网络,利用Excel让小组所有成员可以自己的电脑里同时在Excel表格里完成一张成员的通讯录。

B、请参考网络上的名片设计的资料,设计一张小组成员的名片。C、请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小组名片的打印。D、如何添加打印机,完成打印。

任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在通讯录设计环节,主要用到是Excel的共享工作表的功能。小组成员可以别通过网络去搜索相关的操作步骤,选出最优方案来完成任务。当然网络上提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强调最优方案就是让学生自己搜索出来后,再讨论总结,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案。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2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讨论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发现课堂小组合作的问题也较多,当教师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另外的问题又来了,而且这些问题并非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教师统一把问题说一遍,那么教学又回到了旧模式下。如果一个一个去解决,那么一节课也解决不了几个问题,时间就不够了。学生的疑问终不能很好的解决,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达不到了。

在小组合作合作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传统的座谈十分钟可能只允许两个人发言,而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都会有四到六个人。这就意味着小组内有两到四个人没有发言,小组合作的效率就大降底了。但是,在网络上讨论我们情况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小组成员可以同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分钟之内就可以聚集所有的观点。

学生对于网络论坛、博客、聊天工具都非常喜欢,甚至沉迷其中。这也是学生喜欢上网的原因。我们信息技术课堂离不开网络,那我们何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呢。

区别其他学科,我们信息技术可利用的资源的十分丰富,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网络流行什么,学生总会去跟风,那么我们为何不利用学生这股热情去学习讨论呢。于是,我把问题抛出来,利用网络中的资源让学生分小组建立博客(Blog),把问题集中到一起,说明问题的原因,让各小组间互相间进行讨论解决。当然把问题放到网络上,也会有许多热情的网络人士帮忙解决,这就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同时,教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组织者,要引导好学生的舆论动 向,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博客建立的方法相当简单,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在学生不失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归根到底,此法可以让教师缓解授课压力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建立学校自己的BBS,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策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矫正采用“兴趣迁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所谓兴趣迁移就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事物上,对其相关事物也发生兴趣。虽然青少年迷恋网络,但网络里也有许多有益的知识,逐步将其迁移到这样的积极而有益的兴趣上来。这个方法比起我们用那些限制、干涉、处罚的方法来矫正孩子要好上千万倍。针对于学生喜欢聊天上网的特点,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交流空间,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无约束性及信息的隐蔽性往往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资源,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交流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机房内建立实名制的论坛BBS、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学生之间平等真实的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股声势强大的导向力量。

在机房中建立用于教学的论坛。教学用的论坛功能可以让学生上传作业、讨论问题、学生作业点评,优秀作业展示等。其目的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参加讨论和积极完成并提交作业。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一方面,论坛可以作为学生交流知识,展开网络道德问题的讨论,教师解答疑难的场所;另一方面,教师在论坛中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如何和他人交流,如何遵守网络规范。

通过网络中的BBS 论坛,、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接受了网络责任感教育,提高了是非的辨别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4.4利用学生小组,相互监督个人网络使用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开展过程中,合理应用小组合作监督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够规范学生的上网习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事情就是学生想方设法去上网。学生想上网的目的主要集中为玩游戏、聊天、看视频这三大类上。然而这些与我们的教学都显得非常无关,甚至是我们教师想方设法不让学生去的做的事。吃不到的葡萄是甜的,教师越不允许学生去做,学生越会往这方面去做。与其无计可施,不如把问题交还给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奖励小组合 作出色的小组可以上网。完成课堂任务的小组可以上网,其他小组继续完成任务,同时督已完成小组的上网情况。如果其他小组成员发现已完成的小组的同学打开的网页中出现游戏、聊天、视频窗口可以向老师举报,让老师取消小组上网的资格,并对该小组扣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让学生自觉的遵守下去。因为学生都不愿意成为小组内被讨厌的对象,也不希望自己没了上网的机会,所以都会自觉遵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在可以上网的时候就不会去打开游戏、聊天、视频类的网页。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矫正学生不良上网习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5、关于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式探讨引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的展望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势力已日渐影响着中国社情民意走向。如何正确应对网络热点,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一起突发事件通过媒体的迅速传播,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也使得中国网络舆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网络传播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发帖,也让网络成为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网络舆情的无政府主义,主要表现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借机散布谣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些网上言论缺乏理性,较情绪化,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口无遮拦,为所欲为,恶意谩骂和攻击政府部门,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舆情的焦点容易被无端放大,形成网络舆论暴力;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言论者的社会责任弱化,网络舆情的这种无政府主义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由网络舆论的无政府主义发展到行为的无政府主义,即包围、冲击政府机构,大规模请愿,阻断交通,阻挠执法,甚至一些暴力事件等。如发生在我市的局长打人事件无疑是2009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事件之一。事件一经在网络披露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引起网民的积极关注和纷纷热议,并能迅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将本来一件极其普通的个人纠纷演变为一场巨大的政治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并且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较大程度地改变着事件发展走向和最终处理结果。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防范我区再次出现类似事件,我们应该研判网络舆情,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化负面影响为正面形象,是我区有关部门需要事先筹划的。笔者认为,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舆情引导机构。相关部门起草《XX区网络评论工作管理办法》报区人大通过,设立机构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所选网络舆情引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最起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了解国家政策和区委、区政府工作方针,熟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走向和动态;三是掌握基本网络语言,了解民情;四是基本的应对突发案(事)件舆论的能力。

2、建立舆情分析研判系统。往往是先有事件发生,后有舆情出现,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采取向我区党政有关部门和领导随时联系、每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3、建立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网络舆情网评员负责每天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我市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实时巡查,对涉及我区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即按照流程上报,快速建立与相关部门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4、建立舆情应急预警系统。根据事态划分等级,确立预警系统,建立相应应急预警机制。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

5、建立舆情应急合作系统。加强与互联网管理部门、各级宣传部门、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6、建立舆情应急责任追究系统。明确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处置的责任,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列入绩效考评,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建立舆情负面应对系统。加大网络宣传的策划力度,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强化我区政府工作正面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工作亮点,努力形成正面宣传的舆论强势。有效应对各种舆情信息,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要抢占先机,快速、准确、透明的发布相关信息,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8、建立网络舆情长效机制。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定性、设置议题、助推、放大、评价的连续过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引导舆论首先要了解舆论,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发布舆论的主体在想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定性、设置议题、助推、放大、评价的连续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事前有研究、策划,事中有控制、助推,事后有评价、总结。

9、建立网络舆情形象运作机制。可以运用网络舆情引导树立我区受表彰的先进典型形象,包括我区政府内的优秀工作人员、我区企业里的劳动模范、十佳青年等正面形象,即树立了典型,助推干群关系和谐建设,也提升了我区的形象。

10、建立舆情工作激励机制。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有一批热爱并熟悉网络技术的人员去操作运用,就其工作质量好坏而言,势必需要一种工作管理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工作标准,严格考核办法;并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量化、细化,进行考核,增强工作评估的科学性;而且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效果激励机制,对工作效果明显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对成绩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充分调动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篇7

当前,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因网络带来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 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教师应兴其利, 去其弊, 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迷恋网络呢?网络游戏中刺激的动画效果、精美绝伦的画面, 色情网站中不良的图片、视频, 聊天中不良网友的“甜言蜜语”, 往往都是吸引中学生沉迷网络的主要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思想上和意识上对待新事物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而网络中的信息又恰恰引诱着他们, 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那么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呢?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和家长密切配合外, 还要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机遇, 同时又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的问题。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呢?教师可以适当地安装一些有益的游戏软件, 如“金山打字通”“金山画王”等游戏软件, 并开展一些竞赛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比赛、中小学生电脑作文比赛、机器人制作比赛等,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逐渐建立起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爱国主义的主题网站, 让学生在上网学习过程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播放一些因沉迷网络而误入歧途的网络视频, 让学生去思考, 引发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态度。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花时间与学生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上网的情况, 掌握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的学习, 有效规范学生的上网习惯。

在中学阶段, 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培养信息素养。通过互联网, 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 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由于中学生初次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 随时都可以上网, 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 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如何规范学生的“不正常”行为这一问题, 已经摆在信息技术教师的面前, 该怎样去解决呢?

首先, 要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站。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人人可以自由上网, 并在网上浏览信息, 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 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 缺乏正确的引导, 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 并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优秀网站向他们推荐。

其次, 控制非法信息侵扰。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 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 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在电脑上安装“360安全卫士”“网络绿色警察”等软件, 同时在Windows系统的开始/设置/控制面板/Internet属性/内容里的分级审查中, 分级功能可分别从暴力、裸体、性、语言四个方面进行四个级别分级限制, 还可以在“许可站点”设置任何时候都可以查看或无论如何分级都不可以查看的站点。教师要应采取引导性对策, 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 让学生严格执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三, 家校配合, 齐抓共管。为了使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信息技术教师平时要注意与班主任相互配合,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外, 还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时间、晨会时间加强教育, 并经常与家长联系或上门家访, 和家长进行沟通, 共同教育。这样, 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 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 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 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应当联合起来, 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我们要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从而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南京市新篁镇初级中学)

摘要:“网络对孩子的吸引, 难道就只能是游戏吗?除了游戏, 网络应该给孩子些什么?”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提出的话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中学生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机遇, 同时又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 中学生上网又是做什么呢?目前, 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交友和浏览色情网站, 他们在上网的同时也引发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 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初中作文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修辞 篇8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1. 修辞手法运用少且单一。 2. 修辞手法运用错误率高。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的作文越写语言越缺乏文采,学生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简单的事例,无病呻吟似的抒情等。大话空话者有之。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扮靓作文就要靠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作文锦上添花。一篇好作文的标准是要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中心明确,条理清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语言生动,表达灵活,题材新颖,内容深刻等。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的同时,也要追求语言活泼,形式多样。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要让学生懂得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可以造就不同的文章风格,恰当地在作文中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使作文更精彩。

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好的作文来呢?

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要是参照修辞手法运用得比较好的课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小虫等动物写的活灵活现,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联系生活实际也写一组句子。陈昱辉同学是这样写的:在珠海,不必说那高大的棕榈树,美味的香蕉,更不必说那辽阔的海滩和茂密的树林;单是道旁纵横排列的榕树就像整齐的列队士兵,手握钢枪护我城市;倘若你走进市郊,你会发现那里又会别有一番洞天。……有了修辞句和文的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就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修辞手法了。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可推荐学生读中外史书、文学名著等,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的课本中得不到的信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例如:《海底两万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们在很细,很平,没有波纹,像海滩上只留有潮水痕迹的沙上行走。这种眩人眼目的地毯,像真正的反射镜,把太阳光强烈地反射出去。…… 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海水的清澈以及在海底的感受,让读者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在好的书或文章中尽快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作文开头、结尾或文章的中间恰当运用修辞,规定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例如,李文灵同学在《总是要长大》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初三在向我们招手,美好的童年也已远离我们。我们在一天天长大。…… 我们曾经失败过,我们曾经苦闷过,我们曾经忧伤过,但是,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人总是要长大,正如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引用的手法来说明人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进步的。

第四,在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时候,尽量积累带有修辞的好句、名句、观点句、哲理句、描写句等,并且把收集的句子归类。例如描写句:1. 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2. 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可以先积累课内的再积累课外的。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存储,还可以开展专项竞赛,达到学生对修辞运用的巩固。

经过训练,学生作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了较大的进步,一学期过后,对学生在作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的作文篇目再一次进行统计,其结果如下:

前后统计结果对照表明,学生在作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是排比和比喻,在描写中对于拟人修辞的运用也较好,96%的学生在作文中都会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诗句、俗语等。基本上消灭了作文中零修辞。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演讲稿 篇9

对我们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的无国界、高度开放,决定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已经把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网吧里提供的网络游戏,据上海市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市某区工读学校17名学生,全部是因为涉足网吧后才开始走下坡路的。南岸区一名13岁初一学生在网吧游戏里扮演“精英”。当他三天三夜玩得身无分文时,网吧老板只好责令其家长“拿钱取人”。事后,这个学生语出惊人,无知地炫耀自己“现在一天不‘杀人’,心里就难受!”还有些学生在“精英”游戏里充当“土匪”,不停地向“警察”开枪,看到“警察”中弹后血肉横飞的场面感到很过瘾,因而网吧内也常常响起“如何才能杀死更多警察”的争吵。

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在想:网吧里的大哥哥大姐姐怎么了?网吧的魔力何在?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一年级一班的石宝琪,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网络”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现在的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网,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外面广阔世界大门的钥匙。然而,它在带来多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阴霾;在带来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谎言;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放纵„„因此,我们常能看到,有的同学因为沉迷网络,荒废了学业,缺失了道德,甚至还犯下了让人无法原谅的错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老师、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今天我要向各位同学发出倡议:文明上网、规范上网、绿色上网、从我做起。

一要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抵制诱惑,远离网吧; 二要明确上网目的,利用网络充实、提高、完善自我; 三要绿色上网,访问文明网站,做文明上网的模范和榜样; 四要参与监督管理,做黑网吧的举报者,为创造健康洁净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同学们,我们青少年是网络文明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网络文明的建设者。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要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新风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11

【关键词】流行音乐 民族音乐 通俗音乐 正确对待 

引言:

目前我国中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选择上普遍存在过分偏爱流行音乐,忽略甚至排斥其它音乐门类学习的现象。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单一化导致了欣赏视野的狭隘,不利于欣赏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审美意思的发展。而且流行音乐及其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什么在众多音乐中中学生独爱流行音乐呢?我们先从心理学角度结合流行音乐的特点深入讨论其心理原因。

一、趋同效应 

趋同效应又叫从众效应,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和体验,盲目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中学生正处在情绪以及情感日益丰富开放,逐步增强的集体感和友谊感心理发展阶段,他们非常害怕被孤立,同时更渴望充分融合在集体同学中。所以当大多数人接受某种事物被时,其他人也会跟着接受。流行音乐进入校园后,其通俗易懂、时尚鲜明、动感活泼的曲风被越来越多中学生喜爱,其中有不少人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 

二、定势效应 

定势通常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之前的所做的动力准备状态或心理趋势。曾有人在数所中学做过关于学生对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认知情况做过检查。调查也发现学生们对于以上三类音乐都不是十分了解。一般情况下,学生们都是通过举例来解释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而这些例子是十分有限的。正是这些少数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和先前经验让同学们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敬而远之。 

三、禁果效应 

中学生处在情绪情感波动较大的青春期,逆反心理非常严重而对于新奇的、禁忌的食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而学术界和教育界从流行歌曲在我国自出现以来就不认可,最早给的定义是“靡靡之音”,后来虽然小了批判之,但仍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俗浅显。在“新课标”出台以前的学校音乐教学方面流行音乐是永远被拒之门外的,音乐课本中是不可能看到流行音乐的踪迹;而现在流行音乐虽然得以进入课堂,经过教师们诸多考虑后精挑细选的流行音乐在学生也许早已“过时”了。由之可见,不宜品尝的“禁果”仍然是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高中学生心目中的定义,逆反心理和好奇心驱使着学生们更加热衷于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禁果”———流行音乐。 

四、情感迁移效应 

流行歌曲大多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描述成年人的爱情生活素材。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刚刚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朦胧的好感,出现爱的萌芽。当他们在接触到流行歌曲后会感觉找到了归宿一般把自己对爱情的朦胧向往的感觉迁移到了流行歌曲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在此之外攀附性虚荣心理和替代满足心理俩大因素也是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缘由。 

作为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才能探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鉴别能力,把他们对流行音域的热爱逐渐扩展到其他音乐门类中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全面的音乐学习观。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原因和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找出问题的关键与利弊,并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将在很大程度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关键。当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从而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开始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认为最好的教学手段是比较,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同时利用适当场合、如课前课后、课外音乐活动、个别交谈等介绍一些审美常识(比如:怎样鉴赏歌曲、歌词、歌唱等),指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分类,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从中选择适当的歌曲。 

第二,恰当加强电化设备,使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激发美的感情 。 

音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经常观看电视或专业录相资料带,并把好节目录制下来,通过音乐活动课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参与学生的评价,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并能自觉地做到抵制庸俗的流行音乐。如播放我国最优秀的民族歌唱家之一张也演唱的具有我国浓郁民族风味的《茉莉花》《沙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对大西北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一些歌曲,充分让学生感受视听的效果。时间长了,了解多了, 自然可以揭去其神秘面纱为其魅力所倾倒。

结语

现代社会是信息人才社会,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这些特点,巧妙地“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通过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多角度地对流行音乐鉴赏。

参考文献:

[1]杨萌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

[2]于润洋著,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1986.

[3]浅谈流行歌曲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2004.5.

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网络 篇12

人人网覆盖了国内外千余所大学, 是目前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校园SNS网站之一。它以实名制为基础, 以个人主页和本人的好友网络为基本架构, 充分尊重和满足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交际意愿。[1]艾瑞市场咨询公司2011年的调查报告显示, 人人网的月度覆盖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从整体综合类社交网站的占比看, 人人网基本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

笔者以人人网为主要研究平台, 通过分析杭州高校大学生对以人人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的使用状况, 着重研究他们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特点。

调查对象和内容

1. 调查对象

2011年10月, 笔者对杭州10所高校的大学生在SNS网站中的参与程度、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样本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至四年级全日制在校学生。

根据每个学校学生总人数的差别,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通过在线问卷和纸质问卷两种形式进行调查, 问卷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73份, 回收率为94.6%。

2.问卷内容

问卷由前言和正文组成, 共14题。前言主要说明背景知识、调查目的、选填方法、隐私保证等内容;正文从大学生使用校园SNS网站的基本情况、获取信息、好友分类等方面对他们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数据分析

1. 大学生使用校园SNS网站的基本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书信为媒介的传统交流方式逐渐被以电脑、手机等电子工具所替代。调查数据表明, 作为学习、娱乐和沟通的平台, 校园SNS网站的使用率接近100%。在所有校园SNS网站中, 杭州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人人网的参与度最高, 达37.86%。有别于其他SNS网站的虚拟账号, 人人网实名注册的特点能将用户的现实生活与网上的虚拟交际圈进行很好的融合,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交流特点, 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同学和朋友的近况。虽然每个被访者都参与了一个以上的社交网站, 如猫扑网、开心网、豆瓣等, 但是仍以人人网在线交流作为他们主要的网络社交渠道。

关于登录SNS社区类网站的频率和时间段, 有54.76%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此类网站, 他们的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课余, 每天18:00~22:00是访问SNS网站的高峰。他们在SNS网站关注的信息包括图片、国内外各类新闻、视频、他人动态、网友的原创文章、音乐和其他信息。当被问及最关注的信息类型时, 有19.41%、18.82%、17.06%、16.47%、14.12%、13.53%、0.59%的大学生依次选择这七类信息。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 关注自己所在高校相关网站的高达83.33%。然而调查结果显示, 他们认为校内网站的信息不丰富, 甚至较滞后, 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

2. 大学生使用校园SNS网站的动因

社会性指人不能脱离社会孤立生存的属性。校园SNS网站使得大学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交流阻碍, 满足了他们与社会互动的需求。此外, 实行实名制决定了网站信息的相对真实性, 用户的个人状态、发表文章等往往是现实世界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真实性正是SNS网站的吸引力所在。调查数据显示, 57.24%的大学生是在朋友或同学的推荐下注册使用SNS网站的, 他们的真实朋友圈和SNS网站中的好友圈能够得以较好地融合;35.72%的大学生对SNS网站提供的服务抱有较大的兴趣, 自己主动注册使用SNS网站;仅有7.04%的大学生是因为网站的宣传广告才加入网络社区的。

人做事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对大学生参与校园SNS网站主要目的的调查数据显示:34.65%的大学生是为了了解同学和朋友的近况, 32.67%的大学生期待获取感兴趣的休闲娱乐话题, 24.75%的大学生为了获得有用的学习和工作信息, 仅有7.93%的大学生关注娱乐八卦信息。由此可知, 校园SNS网站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即成为大学生的线上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辅助工具。

3.大学生在校园SNS网站进行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情况

调查问卷通过好友类型、线上交流特点、方式和习惯等方面, 了解杭州高校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情况。仅有11.90%的学生表明他们的线上线下好友完全一致, 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熟识所有的网上好友;而高达86.71%的学生仅认识一部分网友;另有2.38%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线上线下好友完全不一致。这表明尽管大学生参与校园SNS网站的前提是真实性, 但并非所有的线上交流活动都是与现实世界的交际圈完全一致的。事实上, 依据六度分割理论, 用户可通过认识的人找到需要认识的人, 由此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虽然本次课题的研究范围是杭州高校大学生在校园SNS网站的交流方式, 但是不可否认现实中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更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表明, 95.24%的学生认为网上交流不会影响现实生活的真实交流, 反而能够使得现实的交流更深入彻底。

在交流内容方面, 当被问及在校园SNS网站上是否会用不文明的语言攻击他人时, 80.95%的学生选择“不会”, 19.05%的学生表明若是看不惯某些行为时, 会用不文明的语言攻击他人。在网上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比例远高于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比例, 由此可知网络的真实性还是不及现实生活, 非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大学生表现出更易被煽动, 也更不理性的特点。

依托网络这种新的情感交流媒介, 大部分学生认为它的益处大于或至少等于坏处, 仅有2.38%的学生认为网络时代新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方式弊大于利。

尽管像其他事物一样, 网络也是有利有弊, 但是调查结果显示, 92%的受访学生都能够理性思考和筛选从校园SNS网站上获取的信息, “隐性被动接受” (泛指若某个SNS网站用户接收到其好友发送的一条虚假消息, 他可能轻易信以为真, 并将此消息转发给其他好友) 的情况并不严重。

调查结果分析

1.积极作用

校园SNS网站对大学生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正面作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了交流和交往的成本;二是扩大了交流的内容和交往的范围;三是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表现和群体归属的需求。

(1) 由于时间和精力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因而经济的交流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校园SNS网站的交流平台, 信息沟通的成本极低, 用户可同时与多人进行信息的即时共享, 这迎合了大学生的交流特点。大学生除了与同学进行交流之外, 校园SNS网站的另一大特点是能够很好地维系他们与中小学时期好友的联系。大学生过去的同学和朋友往往遍布各地, 他们通过网上聊天、在线视频等方式, 便能实现间接的面对面交流, 节约了沟通的时间和成本。从这一角度看, 校园SNS网站无疑是大学生远程人际交往中经济实惠的方式之一。

(2) 校园SNS网站中人际传播的理论基础即六度分割理论。按照这一理论, 在校园SNS网站的帮助下, 通过个人喜好等不同的需求, 可轻松认识“朋友的朋友”, 从而扩展自己的人脉, 形成独特的交际网络, 这就是校园SNS网站所提供的“聚合功能”。[2]此外, 如火星文等网络语言的兴起, 以及一大批网络红人的出现, 也为在线交流提供了娱乐性的内容。因此, 作为现实交际圈的补充和延伸, 校园SNS网站丰富了大学生群体交往的内涵。

(3)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的构建形式是用户个人主页加上所属的在线社区, 这是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生活圈子和相对的组织归属的较好模拟。大学生作为渴望交流的人群, 往往会通过积极的在线展示自我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互动, 并借助他人的关注度来衡量是否继续坚持自我或是调整状态, 这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更好的自我表达”。[3]而通过以学校、兴趣等为依托的在线社区, 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助于他们健康身心的发展。

2.消极作用

在校园SNS网站给大学生带来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不可否认它存在一些弊端, 如交际的风险性、隐性被动接受和不文明现象等消极作用。

随着大学生网络交际圈扩大, 通过校园SNS网站认识的朋友尽管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但是在质量上并非都是“精益求精”, 随之而来的问题即网上朋友良莠不齐。在非面对面的交流中, 大学生往往无法判定某件事的真假或某个人的真伪, 一些网上欺诈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就是交往扩大所带来的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隐性被动接受现象并不严重, 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在获取到一个看似是真信息实则是假信息的情况下, 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相信并错误利用这个信息, 并将其转发给其他的好友。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当一个虚假信息被相当多数量的个体所传播时, “三人成虎”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不文明用语, 经调查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身份的相对虚拟性。尽管校园SNS网站的注册前提是实名制, 然而仍然存在用虚假姓名、虚假照片进行身份认证的现象, 甚至会出现一人拥有多个账号的现象。因此, 某些大学生会仗着使用某个账号时没人认识自己, 便采用一些极端的语言抨击自己看不惯的现象, 与现实中的自己判若两人。在校园SNS网站, 用户不单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还是信息的主动制造和传播者, 因此一些不文明的现象阻碍了大学生开展健康积极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活动, 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建议

相对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传媒的即时性与大众互动性, 使得它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强化功能比传统媒体的单向灌输, 显得卓有效率和富有说服力。”[4]因此高校亟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 从而真正发挥校园SNS网站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

1.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加强网上师生交流互动

作为一个可以提供各类信息的在线社区, 校园SNS网站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利用校园SNS网站, 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根据校园SNS网站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际活动中的“必需品”这一现实状况, 高校应顺势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主动融入这一新兴的交流平台, 成为学生网络中的良师益友。通过顺应学生群体的交流习惯, 及时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和思想动态, 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积极开展网上交流, 并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和教育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成员不仅包括学校的专职兼职辅导员, 还应将活跃于校园SNS网站中的学生骨干纳入其中。结合学生骨干和专职教师两种力量, 共同为网络交流平台的健康运作献计献策。

2. 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柔和引导舆论真相

与其他网络平台不同的是, 校园SNS网站实名制的特点使得线上线下言论和行动的关联性较强。作为自我意识较强的一代人, 大学生往往会通过网络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评论和交流。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呈现指数倍递增, 因此应完善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通过密切关注校园SNS网站上的学生动态,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并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将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在应对过程中, 一味采用遏制信息传播的刚性手段不利于解决问题, 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采用柔性手段正确引导舆论、及时澄清事实真相、化解危机的有效措施。

3. 扩展教育范畴,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和自律意识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面对媒介信息时, 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虽然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烂熟于心, 但是他们的媒介素养仍然有待提高, 这也是高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 要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选择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和技巧, 让他们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此外, 还要督促学生变他律为自律, 理性对待并正确开展网络交流, 既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最新的知识, 又要避免过度沉溺其中, 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状态面对校园SNS网站的交流。

参考文献

[1]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6) .

[2]李园园.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青年记者, 2009 (6) .

[3]朱峰, 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 (3) .

上一篇:参观幼儿园报告范文下一篇:关于广西大榕树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