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精选10篇)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篇1

前言: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通过案例对我国的舆论监督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一、案例回顾:

2012年1月24日,综采五队的一东北人在井底被偏帮煤砸伤,送到大同市三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矿难发生后,矿方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而是将该起事故公然瞒报,把死者的尸体拉到另外小煤矿,与家属协商私了。该矿死亡事故发生后,煤矿派出专人对媒体发放封口费企图封锁消息。(“矿难封口费”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某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但反映出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以管代监”的制度缺陷)

二、现状探讨:

好的方面:

1、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即使矿产对其进行封锁消息,但由于该事件关系到大众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事件发生后不久,就被媒体公开,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2、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该事件在媒体曝光后,关注度不断提高,大众舆论对于该煤矿公司的最后决断有一定影响并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3、多样表现形式;(主要形式以电子通讯和网络监督为主)

4、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媒体选择曝光该事件说明我国煤体对大众生活的关注度提高。)

不足:

1、公民对舆论监督的干扰和阻扰力度在不断加大。(一旦事件曝光,大家关注度过高,加上某些媒体炒作,公民的意见各不相同,大部分人都出现跟风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媒体舆论造成一定影响和干扰。)

2、有些媒体通过不实报道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我国现在的媒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媒体为了获取关注率,他们会根据读者需要肆意制造一些不真实的报道,来赚取观众对其媒体关注,这不仅影响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而且影响其存在价值,使得大众对媒体得信任降低。该事件正好可以说明了这一点,一些记者收取高额封口费,为自身的利益而谎报甚至不报道事实。例如还有一些虚假新闻的制作报到造成的影响

3、在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同时,舆论监督依然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社会环境首先,就该事件举例,在媒界的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其报道的事不全面或是捕风捉影,使群众的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其次,大众的跟风观念与事不关己等等不正确的态度同样是舆论监督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尽管有着种种负面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矛盾高而多发、热点焦点问题频现,党和政府有新要求,人民群众有新期待,新闻媒体近些年也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主动去承担这一重要职责和任务,总体上看成效显著、反响良好。)

三、问题剖析:即使现状在总体上反映良好,但也不乏的存在着一些显著性问题。

1、舆论监督水平不高(所以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创造好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新闻舆论监督本身也要增强质量意识,讲究监督技巧,提高监督水平。)

2、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正是由于缺乏相应法规的保护,官员可以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对监督者进行报复陷害。公权力百般阻挠舆论监督过程。这就使得记者无法自由的开展正常的监督进程,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期待。)

3、新闻媒体缺乏相对独立性

四、对策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一个大前提就是让为政者受到监督,让权力运行得更透明.舆论监督作为制衡公权力的重要手段,理应得到更多保障,其监督的事情也理应得到落实.)

1.改善党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指导(各级各部门应该正确看待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应当明确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要从大局出发,为新闻舆论监督创造必要的条件。)

2.加强新闻舆论权的立法保障(制定出新闻法,是将舆论监督纳入法治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舆论监督自身的规范行使,有助于保证对政府行政的舆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只有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才能真正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才能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解决我国舆论监督问题的困境。)

3.建立有效的新闻监督机制

在保障人民和媒体充分享有监督权利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是保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4.媒体内部的自我完善

新闻媒体应定期安排时间组织学习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正确认识新闻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结束语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本身的制度建设外,还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传统文化的改造等诸多方面。因为只有排除新闻舆论监督的阻力,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进而促进社会文明的更大进步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篇2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基本原则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与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舆论监督的产生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在我国,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评议的重要途径, 做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 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 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曾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位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鼓励与期许, 为我们未来更好地开展新闻监督指明了方向。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 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菲业绩。从最初的小心谨慎到今天的锋芒毕露;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日的遍地开花, 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监督特点看, 舆论监督具有几大优势。一是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四是涉及面广, 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从监督现状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工作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 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 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对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舆论监督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 从而发生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 甚至存在着损害公民、单位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三、媒体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下, 面对新形势, 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切实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 对政府、司法、社会实行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 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也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媒体宣传什么、评论什么、批评什么、监督什么都要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来研究实施, 使之有利于党的执政和国家稳定, 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有利稳定原则、服务大局原则、事实准确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注重效果原则、遵守纪律原则和依法监督原则。遵循这些原则, 舆论监督就可以少走弯路。

同时要做到“三个不能对立”。在舆论监督活动中, 要把握导向和立场, 不能把反映人民意愿与促进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相对立;不能把揭露工作中的问题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相对立;不能把抨击社会的歪风邪气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对立。

例如,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时, 尽管灾区群众遇到停电、断水及交通堵塞等重重困难, 但各媒体报道的大量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鲜活稿件, 既客观报道了灾区困难, 又重点报道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 齐心协力、共同奋战、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鼓舞了国人, 振奋了民心, 树立了政府的威信, 体现了百姓的情怀, 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仅如此, 还要注意把握大局。舆论监督在大局面前尤其要把握好监督的“度”。要坚持按照法律办事, 按照原则开展, 否则就可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 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 作为自己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可以说, 促进安定团结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责任, 因此在事关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开展舆论监督要更加慎重。

四、正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对策

作为媒体来说, 一些盲目追求“噱头”的失实报道绝不能成为其营销手段, 否则到头来, 损害最大的还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首先要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 它最突出的特点, 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 遵从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科学责任和质疑精神, 就会让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其次, 要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 杜绝恶意新闻炒作。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尽一切努力, 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采访过程中应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源内容, 不任意曲解客观事实。如果以舆论监督之名, 行恶意炒作之实, 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恶意炒作对新闻的影响除了制造虚假新闻、愚弄受众以外, 更恶劣之处还在于削弱了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恶意炒作之所以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反感, 是因为这种操作手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也使新闻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存在根据, 更遑论新闻功能和作用的实现。因此, 媒体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 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舆论监督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可以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后或实施过程当中, 对决策进行广泛的评议和论证, 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和社情参照, 从而, 为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搭建好大众知情权的信息平台。应充分发挥信息渠道丰富、动作反映灵敏的优势, 对社会环境信息实行及时采集, 随时发现和掌握各个方面有价值的信息, 及时、客观、真实、可靠地提供给广大群众, 为他们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保证。无论何时, 舆论监督只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 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九州.新闻理论基础[J].新闻知识, 2006 (3)

[2]新华网新华时评.“蕉癌”事件的教训值得深深汲取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篇3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基本原则

一、媒体舆论监督的含义与方向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礼仪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二、媒体舆论监督优势与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监督也取得了不菲业绩。从最初的小心谨慎到今天的锋芒毕露;从最初的屈指可数到今日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监督特点看,舆论监督具有几大优势。一是具有很高的受众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能力;三是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四是涉及面广,关系到受众的点滴生活。从监督现状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工作配合党内监督、组织监督、制度监督和民主监督,在形成监督合力和实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在运行中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的地方,从而发生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甚至存在着损害公民、单位的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有些新闻媒体为制造噱头,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竟然违反“真实”这一媒体舆论监督的生命,通过不实报道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形象及存在价值。

三、媒体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下,面对新形势,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切实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对政府、司法、社会实行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媒体宣传什么、评论什么、批评什么、监督什么都要根据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来研究实施,使之有利于党的执政和国家稳定,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党性原则、有利稳定原则、服务大局原则、事实准确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注重效果原则、遵守纪律原则和依法监督原则。遵循这些原则,舆论监督就可以少走弯路。

不仅如此,还要注意把握大局。舆论监督在大局面前尤其要把握好监督的“度”。要坚持按照法律办事,按照原则开展,否则就可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经常性的、基本任务。”可以说,促进安定团结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责任,因此在事关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开展舆论监督要更加慎重。

四、正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对策

首先要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遵从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如果在工作中缺乏科学责任和质疑精神,就会让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其次,要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采访过程中应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源内容,不任意曲解客观事实。如果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恶意炒作对新闻的影响除了制造虚假新闻、愚弄受众以外,更恶劣之处还在于削弱了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恶意炒作之所以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反感,是因为这种操作手法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也使新闻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存在根据,更遑论新闻功能和作用的实现。因此,媒体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再次要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涉及科技、卫生、教育等众多领域的报道工作,要想向公众传达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果在进行专业领域报道时,记者既不去做资料搜集等案头工作,又不去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使命,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多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确保报道出的内容客观真实。

参考文献:

[1] 刘九州.新闻理论基础[J].新闻知识,2006(3).

[2] 新华网新华时评.“蕉癌”事件的教训值得深深汲取.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篇4

履行好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优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不但要解决主要认识问题,在实践中,还要从把握导向、强调真实、掌握尺度、注重效果等方面下功夫,以实现新闻舆论监督活动社会效果的最优化。

把握导向,是舆论监督工作导向正确的主要体现和主要保障。舆论监督工作导向、基调、内容等都要着眼于体现和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大局看问题,出于公心搞监督,不能单纯追求轰动效应去搞热点问题报道,而是为了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和愿望,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要通过舆论监督把干部群众的认识统一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坚持服务大局的导向原则,在实践中要学会运用辨证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选择题材、采编稿件和节目时,要本着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揭露现实问题和各种社会弊端,敢于正视缺点和错误。

强调真实,开展舆论监督活动,必须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真实,不仅要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还要在整体全局上真实。事实一定要准确无误,重要情节不能有半点差错,细节也不能马虎随便;采访一定要深入,调查一定要细致,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杜绝单凭汇报材料编写报道,更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掌握尺度,新闻舆论监督活动的“度”包括广度、深度、高度、力度等等,但最关键的是适度。实施舆论监督,要看问题报道的时机,从全局上看,要了解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情绪和倾向性等;从局部和部门来看,要看相关的职能部门或单位存在的问题是否非曝光不可;从个体上看,要看其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是否突出。在实践中,要审时度势,抓住报道的最佳时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闻舆论监督活动所批评和揭露的多为社会消极面,报道这类问题应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批评态度上,要观点鲜明,理直气壮,但要避免言辞过激;方法上要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在批评程度上依据全面客观的事实,尽量留有余地。同时,稿件篇幅、节目长度、标题制作及播出时段、安排等方面也要妥善地适度处理。

注重效果。舆论监督要有结果,处理问题要落到实处,报道后要能促进问题的纠正,面貌的改观。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节目特别注重报道的社会效果,目标总是盯着问题的落实和解决。这种有结果的批评报道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有个最终交待,而且对报道事件本身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善始善终,是贯穿于新闻舆论监督活动整个过程的一条必须坚持的原则。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篇5

为改进和加强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监督。近日,供电公司制定了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办法”规定:

一、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快速反应和新闻预警制度。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注重效果的原则,实行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建立重大事件新闻发布制度,适时组织和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此与新闻媒介进行面对面的双向沟通和交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向用户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建立重大信息、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新闻报道工作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要求各乡镇供电所密切关注区域供用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信息灵敏、准确,把握要情信息的主动权。公司宣传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抢占新闻制高点,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统一口径,在第一时间拿出客观准确的报道材料。

二、建立重大事件信息舆情迟报漏报责任追究机制。将重大事件、舆情信息报告工作列入公司各部门工作考核的内容,平时考核由公司宣传部门建档管理。凡在第一时间没有将重大事件、舆情信息报告的部门和单位,经调查核实后,予以通报批评,并依照公司双文明考核予以扣分。

三、建立舆论监督管理机制。公司宣传部门要以求实的精神开展舆论监督,坚持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不能偏听偏信,不道听途说。要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既对事实本身负责,又对事

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以恰当的方法开展舆论监督,选择好典型,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力度。典型选择要注意代表性、针对性,抓住那些既能反映事件本质,又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时机把握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注意火候节奏,讲究策略艺术,注意实际效果。力度掌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量适度,密度调控,切忌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要以建设性的态度从事舆论监督。批评报道要出于公心,不能炒作;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能立足于摆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 篇6

健全舆论监督体系,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引导 新浪新闻中心一篇《发微博比写提案作用大?》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现在网络舆论监督已在舆论监督体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舆论监督对于各级各部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惩治和预防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人所熟知的共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想方设法阻挠舆论监督。有的没能摆正自己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让新闻媒体“唯我声音是听”,不但不接受舆论监督,反而“监替舆论”;有的认为舆论监督是“找麻烦”,对媒体总是“怕”和“躲”,不少事情等互联网炒得铺天盖地了,才出来解释和引导;有的随意把舆论监督扣上影响稳定、损害形象的帽子,千方百计地设置障碍,耍尽手段让舆论监督举步维艰。在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对舆论监督打击报复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如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渐入人心和保障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时代要求下,从拒绝到接受,从反感到欢迎,颇有改观。在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已成为主流,党员干部要学会“数字化生存”、“在舆论监督中生存”,以适应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时代潮流。同时,必须警惕重视、尊重过了头,防止一切做给媒体看,并且明为重视,实为害怕,容易引发对媒体的防范之心,客观上增加了舆论、媒体开展监督工作的难度!

新闻舆论监督的“五怕” 篇7

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片面认识正面宣传为主。正面宣传为主是党中央的宣传方针,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来排斥、甚至否定新闻舆论监督, 那是完全错误的。按照辩证法, 有正面, 就有反面, 有为主, 就有为次和为辅。社会有主流, 也有支流;有值得歌颂的光明面, 也有需要揭露和批评的阴暗面。正面宣传是相对于批评、揭露报道而言的。只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 对一些违背党的原则, 人民群众感到不满的东西进行曝光, 才有利于工作的改进, 取信于民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是怕引发事端。为了稳定、为了安定, 不影响“稳定、安全”的局面, 似乎已经成了制约舆论监督的理由, 那些不合事实, 容易引发事端的批评报道, 一些反映近期内无法解决的群众意见的报道应当坚决压下来, 通过其它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 引起重视。但是正常的批评报道, 一些领导重视, 群众关注, 又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应该解决也能够解决, 但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就应该实施舆论监督。

三是怕抹黑揭丑。在我们当今社会里, 真、善、美是主流, 假、恶、丑是支流, 揭露假恶丑是对真善美的褒奖。我们应当相信人民群众的辨别能力和认识水平, 人民群众决不会因为新闻媒体的一篇批评报道而把整个形势看成漆黑一团。相反, 我们敢于进行舆论监督, 是诚实的表现, 实事求是的表现, 说明了我们同一切错误东西作坚决斗争的立场和勇气。这更能密切党群关系, 发展大好形势。

四是怕得罪人。特别是在新闻单位内部, 这种思想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首先是有的新闻单位定稿的领导遇到新闻舆论监督稿件, 顾虑重重, 他们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 这也得罪不起, 那也不能得罪, 于是产生了多栽花, 少栽刺, 留下人情好办事的思想, 结果新闻舆论监督在这些新闻单位被领导扼杀了。

五是编辑记者素质能力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实施。有的编辑、记者业务水平不高, 图痛快, 缺乏冷静的分析, 理性的思考, 不问后果, 把不该曝光的也给曝光了, 这样做的后果适得其反。还有的编辑、记者, 认为实行新闻舆论监督, 调查采访难, 编辑制作难, 审核通过难, 就知难而退, 缺乏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一身正气。

新闻舆论监督不可缺少, 但要取得好的监督效果, 就要把握原则。

一是把握导向。进行新闻舆论监督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明确的方向, 无论是简单批评教育还是深度批评报道, 都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 起到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之前, 对批评的主体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 保证批评方向正确。二是把握选题。批评报道的选题很重要, 不能看到什么就讲什么, 碰到什么就报什么。选题应着眼于解决问题, 从自己掌握的事件的性质、材料、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党的事业、本地客观实际等进行分析、判断, 然后再确定报还是不报。三是把握事实。搞好舆论监督, 要出于公正, 采访要以事实说话, 要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听取意见, 认真核实材料, 力求批评稿件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乃至具体细节都确凿无误。批评稿件要尽可能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对在法律边沿游弋的问题, 更要认真把握, 谨防恶人抓住你讲的一句不太确切的话, 一个不恰当的用词, 而把记者告上法庭。

关于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 篇8

其一,监督环境差。当前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尚未真正形成,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认识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如:有的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薄,对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有的领导干部担心新闻媒体反映社会公众不同意见容易引起思想混乱,不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贯彻实施,不支持舆论监督;有的领导干部过多考虑个人的政绩、个人的利益和个人政治名誉,要求新闻单位报喜不报忧,甚至以各种理由压制和刁难新闻舆论监督。

其二,缺乏独立性。从监督的机制上来看,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否则监督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新闻舆论监督最主要的是要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既要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正面的东西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又要对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的东西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独立性不够等原因,新闻舆论监督在履行职能方面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腐败现象的揭露和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披露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三,法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宪法和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舆论监督权,新闻舆论监督还没有真正的法律地位。我国现阶段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十分薄弱的现状,决定了当前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可能完全放开,否则将引发许多社会矛盾。没有严格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正常的舆论监督就难以进行,对监督主体、客体的权利义务,监督对象的确认都缺乏保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只能是“天方夜谭”。

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是由多种监督形式组成的,主要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监督形式不同,其监督范围、监督特点、监督手段、监督方式、监督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新闻舆论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主要特点是新闻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鉴于此,在运用这种监督手段时,我们要尽量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重大问题,尽量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力求做到揭露面小、教育面大。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注意监督方式和监督艺术。

一要营造良好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氛围。正常的、有效的舆论监督有赖于宽松、民主的环境。在新闻舆论监督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明确的一个重点是,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我们要把握的新闻舆论正确导向并不是相悖的。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既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其忠诚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维护人民利益的实际行动。过去只讲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现在开始实事求是地正视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可以揭露腐败行为。这些理念上的变化对新闻舆论监督实践是有利的。但我们新闻媒体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较为重大的批评、揭露、监督、调查等不能脱离党的正确领导。

二要树立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首先,新闻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是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如果把以整个社会或公众为对象的批评报道理解为舆论监督,势必减弱新闻舆论监督应有的战斗力,新闻媒体可能沾沾自喜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批评。其次,新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无冲突。正面宣传是指那些弘扬主旋律的褒扬性报道,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批评,而揭露假恶丑的新闻舆论监督又强烈地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渴求。所以不能简单地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来限制新闻舆论监督。再次,积极的、善意的和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不但不会添乱,反而还可以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让读者感到: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三要加强职能监督机关与舆论监督部门的合作。新闻舆论监督属于非权力制衡性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被监督对象,不能直接进行法律意义上的处置。因此,它对于监督对象来讲,只是一种外部的非刚性监督,必须通过刚性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来进行约束。负有专门监督职责的机关,如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和舆论监督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联系,经常通气;对一些重点监督的问题,可组织统一行动,使各种监督形式在监督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四要提高新闻舆论部门人员素质,要教育广大新闻工作者正确对待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利。只能用这种权利去为人民服务,去揭露和鞭挞腐败,绝不能把这种权利当做自己谋取个人利益的政治资本,产生新的腐败。要教育他们树立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要能吃苦耐劳,要有奉献精神,要多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多了解真实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拿不准的问题一定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定不要轻言“曝光”,逞一时之能,图一时之快,要孜孜追求舆论监督的真、准、实,努力争取监督效果的大、快、好。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对人民群众广泛监督的客观反映。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编辑、记者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情操,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具有不畏艰险、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正确理解和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不断提高舆论监督工作的水平。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舆论监督 篇9

我本科是学地质的,研究生上的是岩土,毕业后在广州从事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至今已快8年了。广州地区从2007年开始,基坑设计就需要同时盖岩土和结构工程师的章了,这个政策使我坚定了要考一级注册结构的决心。我于2007年通过了注册岩土考试,随即2008年就买了一级注册结构的书(基础课以前考过了),准备备战。但2008年、2009年事情太多了,买来的书没怎么看,真正准备是从2010年春节后开始的。

说实话,刚开始看老施的书,我是看不懂。我大学学到的力学知识很少,只学了《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和《物理》,像《结构力学》、《混凝土》都是我工作了之后接触了才自己学的,也只懂了些皮毛,更不用说钢、砌、木、桥和荷载了,所以一开始我看的真的很吃力,第一遍花了6个多月才看完,看完也觉得糊里糊涂的,除了地基基础是自己熟悉的外,只有木结构、砌体和桥梁感觉理解了些,像荷载、混凝土、钢结构、高规觉得只是懂了点皮毛,当时在看的过程中都有点想放弃了,还好老婆在一边安慰和鼓励,说也许第二遍就会好了,这样拖了半年总算坚持看完了第一遍。但那时2010的报名已经开始了,自己觉得没戏,所以就没报,像等准备的充分些再报考。从2010年8月开始,我第二遍看老施的指南,看下来,觉得也没想象中得难了,很多第一遍不理解的东西,看第二遍都能理解了,像影响线、单筋梁、双筋梁、偏心受压、强度折减、压弯、屈曲稳定等等,都能理解了,越看越有信心,有信心看起来就快,跳过第一遍已经理解的部分,第二遍老施的书我前后花了6个多月(但算起来也就300多个小时),这遍的收获很大,树立了信心,觉得只要多花些时间,应该能通过的。

转眼到了2011年,过完春节,我就开始做题了,一开始就是做马老师和张老师的历年真题(09版的),里面有2003~2007的真题,不同章节分开编写的,刚开始不追求速度,只求会做、做对,做完统计结果,往年考题除了我自己熟悉的地基基础得80%以外,其他的一般只对一半,但我还是有信心的,因为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复习。随后做老施的《答题指导》,发现错题太多,也觉得不太实用,后面有选择地看了一部分,主要是挑自己不太熟悉的,这样到了5月底。后面上了网易结构、钢结构论坛,下载了08、09和10年的真题,以及赵老师的30天冲刺,先做赵老师的30天冲刺,发现错误也挺多,但不管,这回我就比较注意答题速度了,一般一道题控制在6分钟,做完了之后信心大增,因为我往往都能答对70%以上。紧接着做08~10年的考题,也都能做60来分,做完才到8月初,还有剩一个月,重新将以前的考题做了一遍,巩固了一下,然后信心满满地参加今年的考试了。

9月18日,考试,没觉得特难,就是计算量比较大,上午、下午各完成了36道。上午是时间不够,下午是有4道不会做。上午我是按论坛推荐的先做砌体,然后钢,最后混凝土,看来我的战略是对的,考完听很多人都说混凝土计算量超大,暗自庆幸,但考试战术还是有点不对,主要是平常做题时间都够,但可能那是因为自己觉得是模拟考,所以也就不写得那么详细,真正考试的时候,怕丢分,所以写的详细些,导致最后时间不够。下午调整了战术,尽量简洁,所以时间刚好够。考完跟论坛的前辈对了下,下午连同不会做的可能要丢十分左右(广告牌、偏心、固结度(我带的是合订本,没有条文说明)、补桩的后两道可能算错了、桥梁的盖梁宽度)等等。但总的来讲,只要不出意外(如没把答题卡填错,因为没时间检查),我想通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以上是我的一级注册考试复习之路,请非结构专业或者对自己的考试没信心的1.指南在最初基础不好,什么都不怎么明白,规范不了解的时候是有用的,硬着头皮过一遍到两遍可以全面的了解规范。

2.练习题一定要做,不管是答题指导还是30天冲刺或者兰老师的,一定要做一套,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理解及记忆。有能力做两遍更好,至少有疑问的要返回来再做一遍

3.真题一定要做,真题可以更真实的反应考试出题的思路,可以在大量习题前先做一遍真题。最后多几遍把真题做的熟练。一般来说,真题比那些练习题肯定还是好很多的。10年没过和真题做的不透,记得不牢有很大关系

4.规范上一定要注释,不懂的东西、简化计算、思路、条文说明以及参考用到的数据在哪里都可以写,考试时根本不会有时间一道道去找指南。

5.要多写多练,要练习不犯低级错误。我就老犯低级错误,看错数啊,抄错字母啊,计算器按错啊什么的。

6.新改的规范要和老规范对着看,就能知道哪里不一样,肯定要考不一样的么,呵呵

7.学习中要求甚解,不太明白的地方一定多做几遍,问问同事,否则徒劳无功。砼部分对我就是这样。我觉得我花了三年考试复习才明白。

8.争取短时间通过,一年多下功夫。否则心态越来越差,急啊。每年受折磨,太痛苦。我一直是边工作边看书的,也就能保证晚上看会儿书,每年战线都很长,其实加起来时间也不太长,所以建议有条件的朋友还是集中精力短时间通过,像我这样脱脱拉拉的,时间也耗过去了,生活也影响了,工作多少也耽误些实在很不值。

9.考前一定要准备好相关事宜,看看天气预报,提前一天去看看考场找找住处什么的,计算器一定要带,还要带复习时用的同款,今年简直在考计算器。不过遇到停电就没办法了,难不成带个应急灯?带了也没地方放啊

2012年一注复习提出十点点建议:

1)2010年《抗震规范》修正,因此今年出的考点特别多,至少有10道题左右。前几年《桩基规范》出来,一直成为近几年的长出题,今年更加灵活,所以本人预测明年《抗震规范》仍是重点。今年出的相对浅(大家感觉难,是因为没作为重点,投入时间少),明年可能会更加深入灵活。另外,做设计的大家明白,《抗震规范》就是那么重要。因此,《抗震规范》新增加的点是个重心。

2)2011年新增加两本规范《高规》和《混凝土规范》,这毋庸置疑,明年一定是个重点,但可能不会考的太难,毕竟是第一年出,和《抗震规范》有区别,但一定是热点,所以大家一定搞清楚,新旧规范的区别,特别是新增加的篇章,新增加的计算概念和构造措施,大家要列出来,可能没有相关的题目,但大家一定要把条纹说明看透出,起码概念上很清楚。

3)明年出题的难度,本人估计为中等,但不会简单的像2010年,因为今年的舆论骂声一片,关于大小年的讨论也很激烈,相比出题人也在关注着这些论点,自己也会作出深思和探讨,这对明年的出题方向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预计明年难度为“中等偏上”。所以大家复习的时候,平时模拟的时候,注意这个原则。

4)“难中易新”题的比重预测。由于明年有三本新规范,所以“新题”占比重20%左右,正式这个原因,偏题的出题率要下降。“中等题”占比重40%,由于大小年的反思,但这些题中可能会有所创新,概念成分会加重,计算成分会下降,从今年就可以略见端倪。“难题”15%,其实就是计算量大和非常规题,这类题大家好好思考的题,就是说学会判断和避开的题,究竟该怎么锻炼,以后再说。“简单题”占比重25%,可能还是主要集中在《砌体规范》和《桥梁》,原因是《砌体规范》经验公式很多,创新性不会太强,《桥梁》毕竟大部分是建筑结构,考试的目的只是让大家有个概念,但像2009和2010年的程度不太可能,可能需要一到两部,基本内容也差不多,保持今年的程度。

5)题海战术。考过今年的兄弟姐妹们都会有同感,考过的法宝是什么,多做题,没办法,这是一注考试性质决定的。因为你知道的,没时间和这道题我会,那个重要,考试的时候最清楚。所以大家在看完施兰青或者规范以后,至少有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全部用来做题,而且是每题都要在八分钟内做完,做不完就不做了,在平时做题就这样,而且做题就先判断这题我是做还是不做。重要和同类的知识点必须有两到三遍的重复做题,这都是在缩短时间,考试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道题思路很清晰,123的最后一比较答案就有了,但一做十分钟就过去了,与自己的熟练程度还是有关的,当然大家都要上班,没那么多时间,但没办法,你必须题海战术,除非你碰到2010年那样,重复个几道,给你省一些时间。

6)熟练规范,标记清楚,脱离资料。复习的基本过程:第一遍看施兰青熟悉规范,第二遍

看规范翻阅施兰青,第三遍专门看规范,还有那些不清楚,最后全部做题。在短短的四个小时,大家必须依据规范就可以做题,除非是稍微有疑问的,翻翻资料以确认,或者恰好有一摸一样的典型例题,可以依葫芦画瓢。

7)学会定位,快速定位。知识点中有很多穿插和关联的地方,比如《砌体规范》中无筋砌体、配筋砖砌体、配筋砌块砌体、抗震中又分无筋、砖砌体、砌块砌体,《抗震规范》中也有一些补充,所以大家看到一道题,必须先定位,不要张冠李戴,搞错了公式,同样可以计算出答案,但很别扭,最后发现不对劲,找到了位置,很快出来,这都是浪费时间的根源,打击考试的心理素质,再入《抗震规范》《高规》《混凝土规范》里面都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但编排是有区别的,或许你很熟悉《高规》,在上面标记了很多,但考试要求是《抗规》,很熟悉内容,但就是陌生,没有标注点,所以在三门规范中重复的内容也要做出清楚的标记,今年估计大家都深有体会,所以我重点点出来。快速定位,就是你要非常清楚知道每一本规范的脉络,章节分的方式,嗨哟就是有些重点难点分散点你要在规范首页做总结,考试的时候一出这点,立马看首页就能定位,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大家可以多提建议。

8)条纹说明。前几年套个公式答案就出来了,以后这种题会越来越少,概念题会越来越多,条纹说明的重要性也在增强,所以大家一定在第一遍复习的时候熟悉条文说明,当然不必像章节那样,但最起码条文说明的要点和概念的解释上,特别是新增内容的前因后果上要作为重点。

9)时间的安排上,以三个月为好,太短会复习不到位,太长到最后有点麻木,影响状态,当然还要依据自己工作时间的情况。

10)自信心的培养。本人在”一注专业考试后自纠的六点感想”中提到这点,大家都很认同,毕竟咱们都是切实经历过的,是否在平时的训练上,就要增强这点,当然这一点很难,但这一点其实最重要。但有个前提是“不要追求高分,但求48就好”。从这点去培养心态和自信心吧。

2、阅卷流程:

1)首先进行机读,通过48分后进行人工阅卷;

2)人工阅卷分为三审:

第一审:如果一审阅卷在48分以上的,那么直接评为合格,如果阅卷在48分以下的,那么进入下一审; 第二审:如果二审阅卷在48分以下的,那么直接评为不合格,如果二审在48分以上的,那么进入第三审

第三审:由命题组专家审查,如果第三审在48分以上的,那么直接评为合格,如果在48分以下的,那么就不好意思了,咔嚓掉了!

3、特殊情况:

每年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人工阅卷在47分的,且考卷做的很完整的,都会给人情分,进一步复查,尽量提到48分。

4、答题要点:

1)计算题:写出规范条文公式,且参数正确的,有参数代入计算过程的,计算结果有误差的,但结果选择正确的均得分;写出规范条文公式,且参数正确的,没有参数代入计算过程的,就算答案选对也不一定得分,这个看阅卷专家心情;凡参数有选错的,一律不得分。

舆论监督1994撰稿 篇10

1994年,是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史上的重要一环,在这一年的4月1号,《焦点访谈》横空出世,如一声春雷,响彻寰宇。在这之后的岁月中,它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深度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中国新闻史上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这一年,还有一些事情不应该被我们遗忘,因为正是它们将中国新闻舆论监督这座大厦撑起。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994,探究那一年的舆论监督。

一、1月4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读者来信《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作者为中纪委办公厅宣传处处长周根来。

文章结合当时反腐败工作对该报读者来信版提出建议如下:

一、对反腐败工作应该适时适度进行宣传。建议读者来信版结合形势及时进行一些反腐败斗争的报道。

二、要开拓报道思路。针对少数干部对群众讲不要“乱”反映情况,谁反映问题谁负责;有的还要处分举报人的情况。建议读者来信版搞一些保护举报人的报道,对读者反映的打击报复举报人问题,刊登一些来信,搞一些调查附记,把群众举报热情进一步激发起来。另外,他建议报纸应该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对一个问题不能只靠发单篇文章,可搞一些系列报道,增强声势。

二、“涿州钢铁诈骗案”

1993年9月28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经济蓝讯》刊发《涿州骗子好大胆》,披露涿州钢铁诈骗案件,报道了工作组办案过程中受到的最大阻碍是当地主管部门的阻挠。

《涿州骗子好大胆》发出后,引起广泛反响。1993年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经济蓝讯》刊发读者来信《涿州馅饼硌了我的牙》。内容均反映了他们受骗的经过及涿州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并对《中国青年报》敢于刊发报道表示感谢。

1993年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经济蓝讯》刊文《涿州报纸是不是被扣押了》一文,报道了《涿州骗子好大胆》一文刊发后,涿州群众争相传阅,以此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

1993年11月23日,《经济蓝讯》继续发文《涿州官商让俺太伤心》《涿州农行经贸公司也硌我牙》。通过群众视角反映涿州个别部门在处理纠纷时消极行事,甚至不作为,相互推诿。

1993年11月30日,《经济蓝讯》刊登《涿州案子没有完》。由于舆论的巨大压力,涿州案件取得了巨大进展,一些案件被处理,相关人员被批捕。同时指出,在反腐败方面尚未抓到足以让公众信服的“老虎”,部分群众担心案件侦破会虎头蛇尾。对此,涿州市委书记表示:深层次的问题一定要抓下去。

1994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经济蓝讯》头版刊发《查出1500万回扣 受审原人大主任 涿州案爆出大丑闻》。报道了涿州钢铁诈骗案的查办进展,整顿钢材市场工作组查处骗子与被骗者之间有1500的交易回扣;涿州市公安局副局长李晓友被送上法庭,市人大主任袁佳恩被收审;分析了涿州人民即希望钢材诈骗案能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又担心最后拖着一腿泥的矛盾心态。3月8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经济蓝讯》头版刊发《涿州案:工作组走了,专案组来了》。连续发问:如何对诈骗犯量刑;诈骗金额中用于行贿的部分给谁了?涉案的党政干部如何处理?还有没有其他的保护伞,如何处理?同时分析了涿州案给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式提出。

1月24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书记发表总要讲话,在会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要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做好正确引导舆论的工作。指出要“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报道要注意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我们强调正确引导舆论,同强调从事舆论宣传的部门和单位要创造性地工作是统一的。报刊、广播、电视等都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2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要闻)发表评论员文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文中指出“加强舆论监督,同样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关键在于要有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批评报道和反映群众意见,从选择典型事例、采取的方式方法,以至把握时机,都要严肃认真对待,一切要着眼于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增强人们前进的信心。”

3月7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全文刊发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四、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舆论监督

3月10日,李鹏总理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要进一步发挥人民政治协商,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中的作用,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开辟和疏通多种渠道,体察民情。”

五、《焦点访谈》创办

1994年4月1日19时38分,《焦点访谈》正式开播。是中国第一个舆论监督的节目,从开播至今,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奇迹。《焦点访谈》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将栏目定位在舆论监督上,打出了“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的口号,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将舆论监督的字眼写在了亿万中国电视观众的面前。它报道的第一个舆论监督节目是4月3日播出的《北京郊区:耕地上修起一片坟茔》。

六、中学生胡聪颖遭劫持事件

7月2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生活特刊》独家披露《一中学生被劫持50天至今仍未获救》。报道福建莆田一中学生胡聪颖因叔父胡金华与江苏籍犯罪嫌疑人吴礼平产生巨额经济纠纷,遭吴礼平非法劫持50天仍未获救,报道发出后迅速引起舆论关注。

7月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扣押中学生做人质法理不容 江苏有关方面已开始解救》。中青报2日的报道受到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及江苏省委青少年权益部负责同志的重视,均要求立即解救,营救力度加大。

7月7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决不允许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福建有关

人士就中学生人质事件发表谈话》。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省维护青少年权益中心顾问宋俊在阅读中青报相关报道后,发表谈话并要求莆田有关部门配合江苏省相关机构做好营救工作。

报道继续跟进。7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团中央高检公安部就胡聪颖案指出 劫持违法 迅速救人》。胡聪颖遭劫持事件被中青报曝光后,社会反响强烈。团中央、最后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俊做出指示,要求福建、江苏两省做好配合,全力营救。

舆论持续发酵。7月1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孩子是无辜的 法律界人士呼吁尽快解救中学生人质》。

7月1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胡聪颖安全回到政府怀抱 涉嫌非法拘禁中学生的吴礼平投案自首》。在强大的舆论压力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下,7月14日吴礼平投案自首。在中青报报道发出仅13天,此案宣布告破。

此后,7月16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生活特刊》;7月1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7月22日《中国青年报》头版;7月25日《中国青年报》头版;7月30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生活特刊》连续刊文对事件进行回顾并报道胡聪颖重返校园。

七、陈修燕事件

8月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不该发生的悲剧》,报道南京栖霞区营房中学初三女生因中招分数之差成为自费生,无力缴纳学费后于7月19日服毒自杀。舆论压力下,江苏省迅速公布了各学校收费标准。

8月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江苏整肃招生乱收费》,在媒体的持续报道,民众的广泛关注下,江苏省物价局向全省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物价部门对学校招生情况进行检查,严禁乱收费。

8月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评论《一分值多少钱》,呼吁有关部门以陈修燕事件为教训,尽快遏制住招生乱收费歪风。

8月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江苏设招生收费监督电话》,江苏省特设招生收费监督电话,接受社会和考生家长监督。

8月1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江苏查处乱收费中专》,报道江苏省查处一批收费混乱的中专学校。

8月1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新闻分析《悲剧的另一面》,进一步呼吁学校及有关部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八、齐照周医疗事故

7月21日,《中国青年报》副刊《社会周刊》刊文《这条腿该不该截》。报道了哈尔滨市少年齐照周左腿意外受伤,在哈市第五医院进行救治,先后四次被推入手术室,仍遭截肢,对此,患者质疑为医疗事故,遭到院方反驳。引发舆论关注。

7月28日,《社会周刊》发表追踪报道《<这条腿该不该截>的几个医疗问题》。对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在救治齐照周过程中的相关操作进行质疑。

8月25日,《中国青年报·社会周刊》追踪报道:《截肢少年 再上手术台》。在舆论的质疑下,黑龙江省纪委书记指出:受贿与医疗事故一经查实拒不姑息。

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上一篇:父母故事现代诗歌下一篇:法学大学暑期实习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