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精选5篇)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篇1

一、整体把握课文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习惯于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讲解课文。这一做法其实蕴含了这样的阅读假设,即阅读应该按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顺序进行。

然而,这样的预设并不符合语言学习及阅读的规律。首先,从语言本身的构成而言,“语言中的音、部首、字、词、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就好像分子、原子、次原子等,都只是物体的组成分子。我们可以研究这些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总和,永远不等于整体”。

其次,从文本的创作过程而言,所谓“情动而辞发”,作者是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作的,情意贯穿文本的始终。

再次,从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也是课文的整体。“对成人而言,从小单位开始学起,似乎非常合乎逻辑,因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学会了每一个部分,就学会了整体。但是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是先学整体,再注意到细节。”

由此来看,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课文是极其重要的。

二、基本理念和注意事项:

课程标准改变了大纲所强调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如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也强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解读这一理念时,需要注意:第一,对课文整体把握,就是把握课程创设的语境,把握作者的基本倾向或观点,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第二,实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手段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唯一的手段。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不再坚持大纲将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为中年级训练重点的提法。

以往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段的训练容易把我们的教学引向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阅读的规律。当然,整体把握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这里所强调的是,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同时也要允许学生用各种形式(如用词语概括、用短语概括、用描述性的语言概括等)表示自己对文章内容和条理的理解。

【课例1】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片段

(二)体会铁罐的话

1、体会第1句“傲慢”(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①我们先来看看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句话你读出什么?你通过什么感受到的?(标点、碰、敢、子、提示语:傲慢)(板书:提示语、标点、词语)

②你能把这种傲慢通过读体现出来吗?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视别人,对别人没礼貌,也就是说铁罐不仅轻视陶罐,而且对陶罐没礼貌。)是呀,这就是“傲慢”。

③这种“傲慢”除了语气能表达出来,还可以用什么表达“傲慢”啊?(板书:动作、神态)④想象一下铁罐说的时候会是什么神态,什么动作?

⑤再来读读铁罐的话?谁再来读一读?(若学生读得好,“真是一个傲慢的铁罐”)

⑥小结:我们回想一下: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铁罐是怎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抓提示语、语言中的语言、标点、想象表情、标点、想象表情、动作)

2、下面请你用刚才我们学的这种方法去学习铁罐的其他几句话,想想你“从中能感受到什

么”,一会用这个句式介绍给大家。

(1)体会第2句的轻蔑。(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①读。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轻蔑)

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懦弱的东西)

③陶罐的哪些表现让铁罐觉得很懦弱?(不和他争辩,承认自己不敢)

是啊,所以铁罐就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对陶罐的这种轻视小看,就是轻蔑,谁能把这种轻蔑加上动作、神态表现给大家?(2人)

(2)体会第3句恼怒(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会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①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铁罐的愤怒的?

(提示语:恼怒。词:住嘴,破成碎片。标点:连用叹号)

②自读、指名读。(2人)

(3)体会第4句体会铁罐近乎疯狂(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撞成碎片!)

请你读读铁罐第4次说的话,想一想,铁罐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引导学生用愤怒、恼羞成怒、怒不可遏,近乎疯狂,火冒三丈,怒发冲冠)

(4)下面请你快速读读铁罐的话,体会一下铁罐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铁罐的情感变化,是从傲慢,到轻蔑,到恼怒,最后到近乎疯狂。)

(5)是啊,铁罐一次比一次不讲理,一次比一次蛮横。你再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提示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标点:叹号叹号的使用越来越多,说明铁罐越来越生气。)是啊,几个叹号的使用就把铁罐的情感变化清楚地展示给我们,多巧妙啊!

3、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铁罐?(蛮横,不讲理,骄傲)(板书:蛮横无理)

【点评】

本课例教训鹅绒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借助对话塑造了两个鲜活的形象——傲慢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至少表达了两层寓意:第一,强弱不是绝对的,优点和缺点也是相对的;第二,倚仗自己的强大欺凌别人很不应该,由此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恃强凌弱的做法。这篇教学设计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这一重点内容,但是引导学生围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两个问题逐句品味铁罐的话,就使得课文学习陷入了繁琐的分析中。

【建议】

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是本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对这一内容的把握不应该采取逐句分析的方式。建议在学生自读课文,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话语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整体呈现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铁罐语言的变化(比如称呼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提示语的变化等),感知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这样的整体感知直接为后面揭示寓意做了铺垫。

【课例2】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片段

师:小说的结局是船长与船一同沉入了大海,此时的雾是阴惨惨的。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文章写了几次雾?

(投影出示):

1、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2、雾越来越浓了„„

3、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4、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5、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师: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雾呢?跟你旁边的学习伙伴交流一下。

生1:雾是推动小说情节的重要环境因素,没有雾,就没有这次海难。

生2:雾越来越浓,救援越来越困难,而自然的力量没有战胜船长的意志,它指挥大家可以战胜自然因素,战胜灾难。

生3:最后一次写雾,渲染心情。

师小结:你们看,雾的出现是必然的,雨果在这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板书:环境)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情节的需要啊!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单元。

小说有一个要素是环境描写。本篇文章多处写雾:事件在大雾中发生,船长在薄雾中与船一同沉入大海。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教师没有处处设防,零敲碎打地处理环境要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回顾全文时,来讨论其作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阅读更加富有实效。这种处理,既以学生的熟读作基础,感受更深切,又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作者文笔之妙。

【建议】

(1)阅读教学要转变思路,要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从学生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经过教师有意引导,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进行探究性学习。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搞过细的讲解,而由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课例3】

《崂山道士》教学片段】

师:回忆一下,如何概括主要内容?

生1:可以从文章里摘取一些词汇,再串联起来。

师:这是连词成句的方法。

生2:可以看这篇文章主要说的什么。不重要的就不用概括了。

师:这是“取主舍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崂山道士》,思考“谁、因为什么、做什么、结果怎样”,串联问题的答案,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把你概括的内容写在书上。生默读进行概括。

师:咱们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概括的。

生3:王七羡慕仙人有法术,就上崂山拜师学习,师傅让他干活,中秋节的晚上王七跟大家喝酒,酒怎么喝都喝不完。王七想回家,让师傅教他穿墙术,王七回家向妻子炫耀,结果头上撞了个大包。

师:(随着学生的陈述板书情节)概括结尾要学会提炼。王七头上撞了个大包,责任在谁? 生4:在他自己,师傅告诉他不要用法术做坏事,他不听。

师:用一个词,这叫——

生5:自作自受。

师:这回故事的结尾才准确。看看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出来的情节,哪个是主要情节?注意,主要情节往往导致结果。现在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对这些情节进行取主舍次。

生6:羡慕,学法术、干活,想回家这些个情节可以舍掉。

师:那王七为什么要学习穿墙术?

生7:想不劳而获。

师:(板书:不劳而获)谁来根据板书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8:王七想不劳而获,到崂山跟仙人学习了穿墙术,回家炫耀,结果头上撞上了大包,自作自受。

师:请大家修改自己书上的概括主要内容。

【点评】

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是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掌握方法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些学生在概括时力求做到全面,但不能正确取舍。本案例中的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心,针对学生的情况重点用在解决“如何取主舍次”这个问题上。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取主舍次,什么是主?“主要情节往往导致结果”,这样的极富启发性的话语让学生能够围绕全文进行思考,在对本文的情节进行取舍的时候,既理解了本课的内容及中心,又是练习了“取主舍次”的这种概括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如果每一节课,每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教师都能够这样精心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难点所在,巧妙点拨,扎实训练,相信概括主要内容不会再成为孩子学习中头痛的事。

【建议】

高年级学习语文,无论做什么,都要在、立足于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立足于全文,只有立足于全文,才能准确把握文意,对文化智囊饿哦容进行准确取舍。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有方法的引导。

除了本案例中采用的“取主舍次”、“连词成句”等方法,还可以结合课文特点,采用“文题扩展”或“内容借助”等方法。例如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献你一束花》一课,抓住问题进行扩展,“谁献花,献给谁,目的是什么”,便可准确概括文意。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篇2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外因素,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学情、课标要求、文体特点、课文所处单元的学习要求、教材编写意图等因素。而一篇课文包含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外因素,要适合学情、符合课标要求和编者意图。

《鱼游到了纸上》编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本组课文的阅读提示要求是:“让我们阅读本组课文,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由此可知,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课文包含了“人物”“事件”“道理”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本组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习作的训练要求,可以明确这组课文的一个共同点: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刻画,从中说明一个道理。本组课文后面“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学生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来开展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由此可知编者的意图是安排一组写人物的课文,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进行人物刻画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正是通过写一位聋哑青年画金鱼这件事,对青年人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从中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将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的目标确定为:(1)准确把握青年人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2)准确领悟课文所包含的道理;(3)学会通过写人记事来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准确把握文体特点,整体处理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阅读方法也受制于对象,在诸多的制约中,文体体式最为重要。”《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为写人的记叙文,教学时就应把握好人物的特点、写人的方法以及写人的意图。

在《鱼游到纸上》中,作者把聋哑青年放到画鱼的事件中进行刻画,说明做事要勤奋、专注、坚持不懈的道理。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到“举止特别”这一总写聋哑青年人的词语。然后,我引导学生找到描写聋哑青年举止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思考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刻画青年人的,他的“特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另外,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周围人评价青年人的句子,指出相对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这属于间接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次,我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以画鱼这一事件刻画聋哑青年的以事写人的方法。再次,我还结合聋哑青年的特点以及画鱼的效果,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人的目的。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1)刻画人物要突出人物的特点;(2)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来刻画人物;(3)把人物放到事件中进行刻画;(4)通过刻画人物体现一定的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篇3

【关键词】 引导 理解 激发 积极性 多读 思考 讲解 练习 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1-0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巩固识字,发展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奇妙手法,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高尚情操,在此基础上学习作者的创作方法,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说话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1. 激情洋溢的问候:如“各位同学,你们好!”,“小朋友们上午好!… …”热情地问候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学习的积极就会高。

2. 表扬鼓励:如“同学们你们在×次考试中,考得非常好,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希望你们今天在学习中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得更好… …”教师经常欣赏学生,激励学生,能让学生心情舒畅,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在关心他们,就能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接受老师教育。

3. 明确目标。如“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能够完成如下学习目标,你们有没有信心?”目标明确易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4. 讲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动故事,导入课文。这样做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5. 唱一首与课文有关的歌或背一首诗词,营造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老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就会有许多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多读以理解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多读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能为说写打下基础。因而读要贯穿在始终,首先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其次要能有表情朗读;再次是熟读直至成诵。

三、引导思考

在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阅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学棋》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能流利地阅读这段后,再引导学生思考:

1. 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两个学生怎样学棋)

2. 他们学棋时的表现一样吗?读读描写他们表现的句子。

3. 一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4. 这句话中有三个表示这个学生学习时的动作的词,是哪三个?(看、听、问)

5. 联系这三个表示动作的词,你能说说“专心致志”这个词的意思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6. 这个学生学习时,边听边看还要问,你们觉得他这样学习的态度怎样?(认真、专心)你们要向他学习什么?(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你能做到吗?

7. 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的?

8. 哪几个词说明他学习不专心?(走了神儿,不由得)

9. 想想“走了神儿”是什么意思?“不由得”呢?谁能模仿下?

10. 你们觉得这个学生学习时表现的怎么样?为什么?(心不在焉,学习结果不会好)

11. 通过本段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哪一个学生学习?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思考,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受到学习态度教育,明白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

四、适当讲解和介绍

为了学生能读懂课文,课文有些难懂的地方,教师应该适当讲解和介绍,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学习《学棋》第一自然段,学生可能会提问这样一些问题:

1. 什么是“围棋”?怎样下围棋?棋子是什么样的?棋盘是什么样的?胜负怎样确定?我国现在还有人下围棋吗?学下围棋有什么用?

2. “名叫秋”的“秋”是人名,他有姓吗?古时候的人名字怎么会是一个字呢?

3. “棋艺”和“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对于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讲解和介绍,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通常对于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及学生不常见的人和事,教师必须作适当的讲解与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但不必讲得过多,教师应重点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五、精读熟读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深入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课文的重点段落常常是测试的内容,若想学生在测试中能取得优良的成绩,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学会基础知识,运用知识,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教师一定要细心引导精读,熟读成诵并会默写,以此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六、巩固练习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篇4

培训部分: 有话说

在发新文的时候我都会让你们把大纲和正文开头1万字发到我邮箱,这个时候很多姑娘会有疑问,说我不会写大纲,为什么一定要写大纲,我把文写好了不就可以了吗。

但是我想说,大纲是正文的基础框架,相当于高楼的钢架结构,没有大纲,楼会塌。每个编辑都会和作者强调大纲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才是大纲?

大纲是小说的基础?大纲是对小说的整体把握?这样说很笼统,或许很多新人作者都看不明白。你可以把大纲想象成一条绳子,一条路线,大纲只是一条路线,一条把你想写的故事串联起来的路线,对小说主线剧情的分节概括。

大纲就好比一栋大楼初建之时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你只需要按照这个框架去把故事丰满起来。

可有的姑娘说了,我不喜欢给自己束缚,不喜欢写大纲,就算写了,最后还是和大纲完全不同。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有同感,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你们可以仔细的听一下。重点部分 第一步

写个主线,明确自己要写个啥样的故事,俗称一句话简介。包含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果。

通常都是主角A遇到了主角B发生了时间C,经过一系列的努力D,最终结局E。

例:【开端】家境中落的女主A夏小爱在去谈合约的时候遇到了在同一咖啡厅的男主B荆南,男主欣赏女主内心的坚毅产生好感C。【发展】之后男主在自家公司的合作人中选择了女主所在公司,在几次合作后对女主心生爱慕。男主的父母得知之后极为反对,暗中寻找女主麻烦并且为男主安排了娃娃亲的女配蒋媛媛。【高潮】D男主为了和女主在一起暂时忍受了一些事情并让女主产生误会而离去。在将蒋媛媛和父母的压力解决之后,男主荆南千里追妻终于以诚心感动女主夏小爱。【结果】E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一句话】呆萌女和腹黑男为了爱情战公婆斗小三,最终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主线

很多故事的主线几乎是相同的,接下来就是看你怎么去以不同的方式达成同样的结果 这就是故事的主线,是你想要写的故事,接下来不管怎么写,至少你不会写成女配战胜了女主,和男主幸福生活在一起吧。第二步

列出你最想写的几个事件。我们称之为【关键事件】

比如

1、女配孩子掉了。

2、女主在峰会上一鸣惊人。

3、男主和父母决裂。

4、威尼斯水城的船上过夜。

假设这是你最想写的几个事件。他们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你要做的就是将他们串联起来。用什么串联,根据什么串联?

我教你们的,是用因果关系,推出一系列的新的事件,就是接下来的第三步。第三步

写出关键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将关键事件根据因果关系串联起来。我们称之为【必然事件】 对照刚才的关键事件

比如

1、【因】女配怀了别人的孩子,谎称是男主的,为了除掉孩子并在峰会上污蔑女主,让孩子以某种方式掉了。【果】女主在峰会上因女配的污蔑备受瞩目。女主拿出证据有力的回击,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在峰会上一鸣惊人。这是第一个必然事件,也是关键事件1、2 的联系。

2、【因】女主在峰会上因女配的污蔑备受瞩目。女主拿出证据有力的回击,并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在峰会上一鸣惊人。【果】男主从此次的事件中察觉到了父母对女配暗害女主的支持,想到女主若真被污蔑的后果和父母决裂

这是第二个必然事件,也是关键事件2、3的联系

3、【因】男主从此次的事件中察觉到了父母对女配暗害女主的支持,想到女主若真被污蔑的后果和父母决裂

【果】父母为了逼男主回头断了男主公司生意上的客户来源,男主远赴威尼斯寻新客户谈判。这是第三个必然事件,也是关键事件3、4的联系

4、【因】父母为了逼男主回头断了男主公司生意上的客户来源,男主远赴威尼斯寻新客户谈判。

【果】女主被男主决心感动,陪同男主共同解决公司难题,在威尼斯的船上度过了浪漫的水上一夜。

必然事件不局限于这几个,可以使多个,也就是说可以一个关键事件,由几个必然事件串联起来,姑娘们可以看到,这四条的因果串联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情节。

这段文字中的情节都是根据你们最想写的必然事件延伸的最为合理的因果关系,所以在写文的时候,正文和大纲不会有太大偏差。因为以上的都是你们最想写的,如果还是偏离,那就说明,这不是你们最想写的。第四步:丰满剧情。

必然事件将关键事件串联起来,但是必然事件也有自己的因果关系,细分之下便是:必然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果。

将每个必然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果,罗列出来细化之前的必然事件,那么大纲到此也就可以算是完成了。

每个事情都有因果,你一点点串联起来就是很大的篇章

当然大纲还可以更加的细化,从必然事件里延伸出多条支线。往下深入更小尺度的剧情细节,那就是更加详细的大纲。

不要写相同的事件,不要用相同的技巧。看下图:

第二层的必要事件,不是说我只画了几个框,你就只写几个,有多少必要事件,是你自己去根据关键剧情推出来的,找这些必要事件的时候,应该尽量努力把第一层的剧情断点补上,红色箭头连起来的这一组必要事件+关键事件,其实就是你的故事主线。小技巧:

卡情节了怎么办?

第一步:梳理当前手边一切已有的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

1)人物

2)当前剧情所在的环境及相关道具、故事背景等

3)当前发生的事件的预设目的

例:张三,荒山圣崖之上,麒麟剑,好友怪病需要圣莲。打败荒兽取走圣莲

第二步:从上述材料中,寻找一切可以给当前角色的愿望造成障碍的,给当前事件发展造成阻碍的东西。

例如:荒兽

麒麟剑突然断了,风沙迷了眼

如果没有现成的原因,理由,条件,就用上帝之手(名词释义:就是突然出现的合理以及不合理的事件)去制造一些合乎情理的原因,理由,条件

例如:圣莲被突来的长念公子抢走了、脚下突然出现空间裂缝要被吸走

现成的原因,理由,条件,应该在逻辑上自洽。上帝之手制造巧合或者强行找理由,也至少要合情合理。

这是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合理性 第三步:让角色解决这些障碍

荒兽可以被杀死,也可以被收服,以各种方式,你们自行想象 麒麟剑断了,也许是剑中藏剑,藏剑才是真麒麟,也许麒麟剑断了,角色被逼激发了更大的血脉之力,自身修为更高深,等等

将劣势变成优势,讲优势存在隐患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你们自己定,只要能解决问题。第四步:让之前的设定充满可读性趣味性:

那也是将近圆满,不是真的完全圆满,其实第四步很简单,设定两个结果,主角解决事件之后,好的结果,和不好的结果。

比如说:张三面前有一朵莲花,张三需要这朵莲花给自己的好友治病,于是他采集了莲花。结果1:朋友病好了。

结果2:莲花镇压者此地的恶魔之门。莲花伤魔门开。(或者莲花有毒,朋友病情加重直接病危。)

通过结果二,又可以牵扯出一系列的事件,比如魔门打开之后出现很多魔物怎么办。莲花有毒,朋友病危怎么办。

在写设定二时,还可以在文中透露出角色解决问题之后的弊端,来让读者知道,但是角色本人不知道。那么当角色走到这个进程的时候,读者就会被吊起胃口,吸引读者去看接下来角色怎么解决剩下的一系列问题。

当大纲按照这个方式一点点的丰满起来,那么,这就不再是一个大纲,而是一个故事。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附赠:

3X标准完整版

1、开局300字内必须出现主角。

2、第一章3000字必须爆发第一个矛盾冲突。

3、1万字内,必须出现本书的一个大的卖点。

4、30000字内必须爆发第一个高潮,解决第一个矛盾冲突。

5、解决第一个矛盾冲突后马上拉开情节,至少展开3条支线,技能,装备,丹药,奇遇,任意选择。(现实类生活类作品中,主角的才华或者专业就是技能,买衣服买车就是装备,不要以为我只是在说玄幻。)

6、全书拉3段大情节,第一个在30万字前后解决。

7、每段大情节,拉3个阶段,每阶段要见到铺垫矛盾和解决矛盾。

8、每阶段,要看到至少三个不同要素,同样是技能,装备,丹药,奇遇任选,千万不要同样的剧情连续发生。(现实类生活类作品中,主角的才华或者专业就是技能,买衣服买车就是装备,不要以为我只是在说玄幻。)

9、每次高潮之后,主角至少得到3件战利品,一件可以马上使用的,一件不能马上使用,但关系后续情节的,一件可以用来送人情或者卖钱换东西的。

10、主角身边的异性,至少3个,但不一定全部推倒。

11、七分铺垫,三分打斗。

12、类似的桥段,全书不能出现3次以上。

13、每一章里边,不要超过3个场景。

14、每一章里边,对话内容3成,情节叙述3成,描写3成。

15、每一章里边,旁白和你所谓的“内涵”,严禁超过300字。

16、每一章里边,主角吃饭睡觉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严禁超过300字。

17、严禁同时使用3种以上视角进行描写。

18、严禁主角打酱油超过3000字。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篇5

一、从文本的题目整体感知文本主要信息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 好的标题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能简练地提挈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提示文本的写作思路或线索, 能揭示文章阐述的深刻的道理, 能折射出作者蕴涵在文章的浓郁的思想感情等。基于此,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标题, 以此为切入点高效率地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为后续深入阅读文本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 在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一文阅读教学中, 笔者抓住课题“庐山的云雾”设置了如下几个整体感知文本的问题, 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进程, 很好地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信息:庐山的云雾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突现庐山云雾的这些特点的?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 自主阅读文本, 了解课文的内容, 然后有针对性地选读课文, 提取文章主要信息, 在四人小组内开展合作交流, 高效率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很快领悟到庐山的云雾具有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作者抓住庐山云雾像山顶上白色的绒帽, 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白色的玉带, 像茫茫的大海, 像巨大的天幕等, 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表现庐山云雾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好的姿态, 突现她千姿百态的特点。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和庐山云雾形态的巨大变化, 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集中突现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鲜明又深刻的阅读印象。

二、从文本的开头整体感知文本主要信息

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第二个关键, 好的开头可以在寥寥数语之间深深地吸引读者, 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激发其一睹全文为快的强烈欲望。作者写文章应该重视文章的开头, 煞费思量提炼出精品的开头, 提升文章的品质。读者阅读同样要顺着作者写作的思路开展, 抓住文章的开头仔细阅读反复思量, 针对文章开头多提几个问题, 在阅读中寻求问题的解决, 必定能获得相当理想的阅读效果。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菩萨兵》一文, 开头叙述了藏民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 听说有军队开过来都躲进深山, 没有人敢露面, 急坏了朱总司令。抓住这个开头,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朱总司令为什么急坏了?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行动的结果如何?通过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探究, 学生真正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感知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培养。

三、从文本关键句整体感知文本主要信息

一篇文章虽然有一定的篇幅, 但是最紧要的话常常只有几句, 在这些紧要的话语中, 文章的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议论句、描写句和抒情句常常最为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抓住这些关键句子, 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 并以此为凭借设计阅读教学的辅助问题, 推动阅读教学的进程, 引领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感知文本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扎扎实实地开展文本阅读活动,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驾驶员岗前培训内容下一篇:镇信访安全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