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方式(共9篇)
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舆论引导在政策宣传、典型示范、热点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干部群众投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创造性,大力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浓厚氛围。
创新舆论引导思维理念,使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深入人心。一是强化正面宣传主导理念。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贡献上来,使科学发展的理念始终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旋律。精心组织系列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报道的阐释、前瞻、分析和激励功能。二是强化科学引导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遵循媒体的传播规律,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情景、接受方式、接受偏好,努力提高引导艺术,用群众语言述说身边变化,做到用事实说服人、用真情感动人、用道理教育人,增强传播力,提高公信力。三是强化全媒体传播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靠主流媒体组织宣传、引导舆论,用网络等新媒体抢占先机、互动参与;推进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四是强化服务民生理念。认真关注大众需求,积极回应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宣传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得到的实惠,努力实现中央和省委部署与人民心声有机统一,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的生动实践。
创新舆论引导内容方式,营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举措。要把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向先进行业和先进企业看齐的“对标行动”和“示范工程”活动引向深入,着眼提升产业和行业技术水平。通过介绍先进地区先进企业成功做法、本地企业现身说法、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比较等多种形式,引发思想上的触动和思考。二是宣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成效。围绕“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这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更好地聚集生产要素、聚集优质产业、聚集人气、聚集财富,推出一批深度重头报道,通过典型化支撑、故事化展现、离散式表达,多角度反映城市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抓好民生项目落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成效,引发群众认同感和幸福感。三是宣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新突破。办好“追踪双三十”等专栏专题,以新闻督导等形式加强对重点行业、耗能大户节能减排措施行动的追踪报道,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兑现承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四是宣传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新任务。宣传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新兴服务业的进展成效。
创新舆论引导机制方法,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创新引导方式。着眼于实现由总结提炼概括为主,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由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转变;由以播(讲)为主,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转变,组织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策划,创新节目和栏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实现内容设计专题化、报道推出系列化、表现形式多样化、重点栏目品牌化、营造声势规模化。二是创新引导手段。注重顶层设计、典型引路、统筹兼顾,通过组织多媒体集成、多要素聚合、多手段并用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使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融合互动、相互支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做亮主题宣传、做活典型宣传、做深成就宣传,引导人们深化共识、加快转变。三是创新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选题策划会议、新闻通气会、新闻协调会、新闻阅评、新闻发言人等新闻宣传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转方式”宣传的科学化水平。把“转方式”宣传各项任务按课题要求来研究设计,按工程项目来推进实施,列入台账进行督导调度,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完成时限,从机制上保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落到实处。
创新舆情分析与研判,掌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宣传的主动权。切实增强反应速度、分析深度、实用程度,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一是突出舆情分析重点。围绕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城镇化、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研判。二是创新舆情分析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三是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络。建立健全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思想敏锐、反应快捷的舆情收集研判队伍。
多年来, 尽管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呼声一直很高, 但就总体而言, 会议新闻的改革仍然相对滞后, 会议报道中仍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
1 会议报道现状
首先, 许多会议报道中满篇都礼仪、程序、套话、空话俯拾皆是, 台上台下人头亮相, 这种会议新闻既无重要新闻, 又无重要信息。记者往往注重渲染和交待开会的场面及其程序, 而不是从受众的角度报道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信息。不管什么内容的会议都可用一个模式去套:导语、会议的若干议题、领导的讲话、参加会议的人员、主持会议的领导、现场的气氛的描写——在这里, 记者的职能不是在报道新闻, 而是向受众描绘开会的过程及情形, 突出的是会议的场面及进展的程序。这样的会议新闻如何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呢。
其次, 会议报道注重选择和报道的是会场上的领导, 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访谈话语及其神态、仪态等方面的信息。记者的用词也常常是认为、指出、强调等等。其实, 并非一概反对这些用词, 关键在于它能否起到突出新闻价值的作用。
第三, 会议报道中记者的职能已经偏离了会议新闻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定位, 只是起到了类似会议主持者的作用。而且这种会议报道往往还占据各类媒体的重要时段和版面。由此可见, 这种会议报道追求的是一种会议的全景的再现, 而不是会议新闻的传播。
其实, 会议报道一直是媒体一个重要的新闻源, 改进会议报道绝不是简单地减少会议报道或限制会议报道。笔者认为, 大多数会议并非没有新闻价值, 关键还在于记者要带“火眼金睛”去参加会议, 着眼于会议揭示的新闻事实, 提高会议新闻信息的含金量。信息时代, 受众的选择机会不断增加, 眼界不断开阔, 要求不断提高, 对一些空洞的说教、枯燥干巴、机械呆板的东西非常反感。县级电视新闻节目担负着县域内重要活动的报道任务, 而会议报道在节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做好这篇文章应该是重点, 也是难点, 更直接关系到整个节目的质量, 我个人认为, 要突破会议报道的固有模式和套路, 记者要转变作风, 不能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 搞一些空洞无物的东西, 突出报道有实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做好这类报道,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 会议报道应如何改进
2.1 参加会议的领导在报道中的摆布
作为县级台的新闻节目, 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时代主旋律。参加会议的市领导不能不报, 通常的做法是“XX会议召开”、“XX领导到会”、“他指出”、“他要求”、“他强调”、……这不可不算是一种做法, 但决不是最好的。表面上突出了领导, 但受众不一定乐于接受, 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报道领导不应高高在上, 而应融入具体的新闻事件中, 如我台在报道《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时就讲到:“市长张志勇与各乡镇街的负责人当场签下军令状。”这样即突出了市领导, 以表明了市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类似的做法有很多, 需要认真思考, 多尝试。
2.2 遵循新闻规律, 融入背景资料
做好会议报道关键是变程式化的会议动态为有价值信息的会议新闻, 报道重心是会议透露出的新信息, 增加新闻节目的含金量, 要按照新闻规律的编排新闻, 要以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和新闻性作为编排篇幅长短、节目位置以及取舍的重要原则, 要变虚为实, 融入背景, 把时政新闻的采访从侧重于会议的形式转向其内容和内涵, 注重提取会议传递出来的价值信息量, 就在新闻中融入必要的背景材料, 通过背景向观众展示其意义, 扩展画面以外的信息量。围绕细节烘托主题, 就可以吸引住观众的眼球。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扶贫解困会议, 从会上得知全市100多万元补助款已经到位的事实, 于是没有按照一般的会议程序去写, 而是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 《让贫困群众和优抚对象过好春节——我市100多万元补助款全部到位》的消息, 既稳定了人心, 又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3 小处着眼做大文章
对于会议报道, 可以在会议前多收集材料, 把会议报道融入到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中的挖掘之中, 增加会议报道的深度。
在一个会议中, 往往可以挖掘出多个有价值的信息, 这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新闻线索, 要跳出会议本身, 善于挖掘, 重新采访、重点报道。如双辽电视台记者在做《全市计生工作会议》报道时, 从总结经验交流中了解到, 在我市边远村屯, 特别是少数民族聚焦村屯, 计生干部开展工作的艰难, 跟踪采写了《蒙古屯里的计生专干》报道,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效果很好, 获得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长消息三等奖, 创双辽电视台在国家获奖之先河。
2.4 另辟蹊径, 创新写法
一篇新闻, 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几个不同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 我们在采写会议报道时, 要在选取那些最新鲜、最有特点、最能拨动受众心弦的角度报道的基础上, 善于打破常规, 在报道手法上敢于创新, 讲究不同体裁, 力求报道手法多样化。记者在报道会议时, 除了写消息外, 可多采用特写、专访等文体。
同时, 在表现手法上还可以使用多种招数。写专业性会议, 可依托会议鸟瞰全局, 人在会中笔在外, 把为受众关心的问题单独提出来进行报道, 写出更有新闻价值的消息。以适应受众心理。
此外, 做好会议报道就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题目:口号式的标题或者简单的:“XX某某会议召开”等不应使用;
2) “XX领导到会讲话, 他说”这样的模式化, 且信息量少的语言不应出现;
3) 只按照会议文件摘稿子的做法不可取, 因为会议文件往往语言死板, 口号多, 并非我们的新闻语言, 且信息排列并列, 难抓重点。
改进会议中新闻报道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 是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方面, 也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要把它作为新闻改革的一个标志, 不必一味地回避会议采访, 而应该想法把会议报道写活、写深、写出特点来。不少资深记者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抓住特点、切准要害;把死材料变活, 不拘一格创新路;拓宽视野, 及时和逮住会议以外的新闻;在精辟和深刻上下功夫, 以理取胜;修辞文笔, 把导语和结尾写精彩”等一套手法。会议是信息集散处, 会议出新闻, 出大的时事新闻, 国内外都如此, 只要我们在会议新闻的报道中, 不断探索改进, 创新写作手法, 会议新闻报道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一、大数据时代的诞生背景
2D0多万社区论坛帖子、3D00亿封电子邮件……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在一天中互联网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数据量,如果以光盘的形式进行刻录,大致需要1.7亿张DVD。著名的美国数据研究科学家,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曾说过:“倘若一个人拒绝了大数据时代,他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倘若一个国家拒绝了大数据时代,失去的则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以及一代人的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诞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2009年,中国迎来了3G时代,这一年也被称之为中国3G元年。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走进各家各户,移动智能设备日益普及,在这些共同因素的有利促进下,我国正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诞生,不仅为无数商家开拓了市场机会,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舆论影响及研究
信息风暴的袭来,使移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发展,人们的思想维度、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变革。而在面对新闻信息以及突发事件时,人们从传统的接收新闻变革为了议论新闻和评价新闻,在大数据时代下,一条新闻会引发上千万的评价并产生近乎千亿的超大数据量。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拓展人们的信息量和视野,但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比如,大量的低俗信息和虚假信息,众多谩骂形成的网络暴力等,情况恶劣时会产生流血事件。实际例子表明,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有的人家庭四分五裂,与亲人反目成仇;有的人盲目跟从,从而丧失了道德底线;有的人散布谣言,带来恐慌,蛊惑人心;还有的人制造混乱,进行抢钱夺财等不法行为,网络舆论的破坏性和波及性可见一斑。从个体的角度讲,网络舆论形成的暴力及压力容易使人走上极端,导致恶性事件及犯罪事件的发生。而从社会的角度讲,一方面,网络舆论损害了公民的基本权益,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毒瘤。另一方面,笔者对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论研究进行了调查,以“网络舆论”为篇名对CNKI的论文进行检索,并统计了2005年来国内对网络舆论研究的篇幅,大致勾勒出如下趋势图。
由图中不难看出,自2009年以后,国内对于网络研究的篇幅数已经大幅上涨,呈“迅猛增温”的研究趋势,而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也在2011年“逐步升温”。这表明了自2D09年我国迈入3G元年的大数据时代后,网络舆论的问题已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了第三十四次互联网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上升到6.32亿,而手机网民就占据了5.27亿,互联网络的总普及率上升到了46.9‰通过对网络舆论相关引导的研究可以将其大致区分为三个类别:不同理论下网络舆论的内核研究、不同主体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以及高校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特殊环境研究。利用模糊匹配的形式,将网络舆论的研究比例绘制成图后发现,在所有的研究比例中,占据最多的是与网络舆论引导相关的其他研究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研究。这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舆论已逐渐形成了板块化的特征,其舆论的形式来源又分为多种,而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研究在所有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中占主要地位。
三、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对舆论舆情的新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下,面对新的舆论问题,也对相关的媒介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1.海量的网络数据。不同的数据能够对问题进行多面的信息互补,并通过思维的相关性将不同维度的信息数据进行相互关联,使新闻信息及突发事件面临更加全面和多变的舆情引导环境。
2.个性化的传播观点能够更加快捷,且更容易被大众吸收,被动的接受主媒体观点的时代已被自媒体时代所取缔。而自媒体“节点共享”的功能,不仅体现了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也彰显了网络数据的无限性与网民关注程度有限性的矛盾。其即时性能够更好更快捷地传播信息,使用户本身进行自我的吸收、甄别、传播和评价。但与此同时,其张扬的个性化,又容易从网络中找到观点一致的关注者,在强烈主观色彩的不断强化中使得舆论情绪更加偏激。
3.在大数据时代的自媒体中,人人都有话语权,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就使得信息与信息之间相互交错,从原本的信息中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导致对舆论控制的投入成本加大却无法得到成效,加大了舆论管理难度。
(二)把握舆论引导的新机遇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时代下,挑战与机遇并存。
1.新媒体拓展了舆论的引导领域。在以社交网络为主的自媒体中,用户之间依托着各不相同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的格局也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与社会实际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因此,社会现实被网络舆论所直接反映,网络舆论制约着社会道德,从线上和线下进行协调共治就能起到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净化作用。
2.新媒体的产生也为舆论引导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大数据新技术能够有效地拓展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思想维度。而新媒体作为工具,不仅清晰化和便捷化了人们对信息的认知,更能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制定明确的引导措施,准确地为舆论走势作出判断。
3。大数据时代将舆论引导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对舆论的引导缺乏科学系统的方式,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能够加大学界对于舆论导向的研究力度,并使得舆论研究视角更加精准、丰富和清晰。
四、大数据时代下舆论引导新策略
(一)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
1.深度报道的功能性。深度报道是主流媒体传播信息的传统形式,对于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上出现的热点新闻和重大事件,主流媒体应该及时跟进,并深度挖掘新闻内涵和价值。对相关的网络暴力及网络谣言,要深层次地对事实真相进行还原,及时扭转和引导舆论走向。除了对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报道,主流媒体还应该发挥其自身的监督功能,有效地监督政府及相关单位的执法能力和信息公开。同时,要针对民生问题进行反映并切实解决,最大化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新闻评论的作用性。主流媒体的发声线是新闻评论,同时,新闻评论也是主流媒体强化舆论引导的灵魂。对于不同的新闻报道,要进行多元的能力培养。时政新闻的栏目要加强记者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现场评价能力。对舆论监督一类的栏目,要注重专家队伍的评论水平,并着重搭建话语公共平台。在专家、媒体、受众以及职能部门的多方观点碰撞中,形成主流媒体、主流观点的有效引导。另外,还应该构建立体的评论模式,在对新闻信息及新闻事实进行本体阐释和剖析的基础上,对受众的思维进行拓展,并提供多方面的新闻视点,有效帮助受众形成正确的判断。在面对复杂的矛盾和现象时,应该兼顾利益诉求与舆论引导,彰显主流媒体的建设性和价值性。
3.对主流媒体的创新。在新媒体的发展下,传统媒体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主流媒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方法上都应该进行创新发展。这就需要广泛地汲取大众心声,拓宽民意诉求渠道,努力畅通干部与群众的对话渠道,促进政府等机构的信息公开化。只有解决了大众民生问题,才能牢靠地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主动权,保证主流媒体权威的引导力。
(二)利用新兴媒体的舆论导向
1.建立网络“阵地”。发挥新媒体自身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占领网络阵地,凭借网络平台捕获庞大的新闻信息和新闻线索。同时,还可以通过新兴媒体创建实名的信息认证账号,利用社交平台对相关新闻关键词进行搜索。许多即时性、突发性的信息都是以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形式呈现的,而专业领域的相关消息也通常会由微博中的各类大咖发布或转发,因此新媒体的社交平台是强大的新闻数据库。最后还可以利用官方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进行媒介的自我宣传,提高新闻官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在新媒体中培养新的“领袖”。大数据时代下,自媒体的用户互动性非常强,而在互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领袖”。主要是泛指影响力和威望比较高的微博使用者,而这些人在新闻舆论的热点事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大众进行新闻评论。因此在新兴主流媒体中,应该培养资深记者、编辑、评论员及各领域专家的意见“领袖”,这样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在网民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掌控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并对网络舆论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南方周末 2005/5/19]
□本报记者 曹筠武
宿迁的“网络宣传队伍”
从2005年4月28日起,江苏省宿迁市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马志春又多了一项职务:宿迁市网上评论员。
这一天,宿迁市第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成立。
在宿迁市新区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7楼的对外宣传办公室内,马志春有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网上评论员聘书”。聘书檀色木质,看起来挺精致。4月28日,在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大会上,马志春从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手中接过了这本聘书,正式成为了宿迁市首批网上评论员之一,任期两年。
在马志春成为网上评论员的同时,另外25本聘书也各归其主。
这支“新闻宣传队伍”本身脱胎于宿迁市宣传系统。马志春介绍,26名网上评论员,分别来自宿迁市委宣传部、宿迁市各区县宣传部门和市直属大机关,而市直属大机关的人选基本为机关新闻科长或新闻发言人。
据介绍,网上评论员由内部推荐,宣传部筛选聘用,而非此前某媒体所报道的向社会公开招聘。今年年初,根据宿迁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市宣传系统和直属机关共推荐了60余名人选。
“懂政策,有理论,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是选取标准,”马志春说,“另外就是熟悉网络,喜欢从网上获取信息,懂技术更好。”说完,大概马志春意识到自己也“符合标准”,有些不好意思。他把聘书收到抽屉里,笑着说,其实也不特别严格,自己不知道怎么就被选上了。
但看看马志春的简历,应该的确符合“网上评论员”的标准,不到40岁,大学文化,任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之前,是宿迁日报社编委。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马志春养成了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如今见到来宿迁采访的记者,交换名片后,他会回去在网上搜索记者写过的新闻,再见面的时候,马志春会很乐意和记者探讨他看到的那些报道。
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陆如超是市委宣传部内部的另一名网上评论员。陆如超警察出身,今年刚24岁,他喜欢在网上聊天,“比如说网上的宿迁聊天室我就常去,”陆如超说,“聊天室本身就是舆情集中的地方,很值得我们评论员关注。”他补充道。
根据“宿迁市网上评论工作实施意见”,市委宣传部将成立“网评管理办公室”和“网络新闻管理处”,对网上评论员队伍进行日常协调管理,并定期召开新闻选题通气会,还将在每年年终对网评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作为年终表彰奖励的参考。
市委宣传部还将对网评员进行系统培训,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宣传方针政策,网络传播 1
知识,国内外网络媒体发展动态等。
“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中的这句话,堪称网评员们的16字总纲。在网上评论员成立大会上,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讲道:“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如何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如何占领网上舆论的制高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对此,马志春和陆如超的理解很一致:“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其实,在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之前,马志春和他的宣传部同事们就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主动权”的重要性。
从2004年7月开始,宿迁市启动了“勤廉公示”活动。公示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公示对象述职述廉内容由其所在单位干部职工进行点题,廉政报告由市勤廉公示办公室请各界代表进行书面评议,同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在这场公示风暴中,宿迁共有2476名干部参与了前后两批勤廉公示,其中受到通报批评的领导干部10人,提醒谈话的248人,诫勉谈话的61人,免职或调整岗位的12人;勤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17人,廉政方面被评定为基本满意或不满意的16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7人。
宿迁一时间“巷议汹汹”,宿迁市工商局一名干部回忆说,下班回家,路上都能听见市民谈论,“但是说的很多都不好听,意思是干部们都不干净”。与此类似的“巷议”很快反映到了网上。
根据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研究指示,当时还没有“网上评论员”头衔的马志春等人,针对网上出现的“消极言论”,进行了“及时的解释说明”,同时,宣传系统的工作人员还陆续在网上发表了系列关于廉勤公示的评论文章。
“最终我们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还扩大了影响,有利于工作开展。”马志春认为。
在类似的“工业突破”、“公推公选”等宿迁市大政方针执行期间,马志帮和宣传干部们针对网见,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共组织了网上讨论十多次。“我们的网上阅评和网上评论工作对于舆论引导是很有效的,”马志春说,“连海外网民也跟帖参与。”根据外宣办统计,仅2005年1月,“网上宿迁”上,就有3000多人次海外网民对马志春们发起的讨论跟帖。
“网评员都是以普通网友的身份引导舆论,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有效的方法。”马志春着重指出。根据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只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网评员才会有选择的以政府发言人的身份,对事实真相进行澄清。
年轻的陆如超则在网络聊天室里执行了“舆论引导”的工作。前不久,陆如超在聊天室中注意到,有网民抱怨,宿迁的警察太威风,大街上开警车,拉着警报声音能传半个宿迁。在许多跟帖中,网民们的讨论逐渐演变为对警察队伍的批评。
陆如超迅速就这个问题发了跟帖,他解释说,拉警报肯定是因为有任务,不能因为这个骂警察。“我们干的是刀枪前面的活儿,他们怎么能这么骂我们,我当然要给他们把这个舆论扭转一下。”陆如超的情绪有点激动。
马志春则感叹,外地媒体对宿迁总是特别注意,根据美国权威的ALEXA世界网站排名系统,“网上宿迁”在全球上亿网站中排名第16022位,在江苏省直辖市中仅次于无锡。
“这说明宿迁关注度很高,但说实话,美誉度不高,”马志春认为,“网评员的任务就是对内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对外努力树立宿迁形象。”
根据“网上评论实施工作意见”,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将“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有组织开展网上宣传,有针对开展网上评论,有目的开展网上引导”;针对社会关注的问题,必须避免“盲目炒作,混淆视听,推波助澜,扰乱人心,恶化局势”。
“全国一盘棋”
正在向记者介绍网评员工作时,马志春接到了苏州同行的电话。“他们也是来了解我们这个网评员工作的,苏州也要筹办网评员队伍。”放下电话,马志春告诉记者。
其实,宿迁并非第一个开展网上评论工作。据介绍,在江苏省内,南京和无锡,已在去年就形成了各自的网上评论工作制度。
而今年1月底,江苏省已经召开了互联网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强我省互联网的管理工作,旗帜鲜明地处置有害信息,增强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马志春参与了这次会议,他说,会上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各市、地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就是在会议上提出的。“所以网评工作哪是我们创造的?”马志春介绍说,这是“全国一盘棋”。
和省里其他地区不同,宿迁的网上评论员队伍本身由宣传系统人员组成。马志春认为,相比其他地区向社会招聘的网评员,宿迁的网评队伍显然更加容易管理和统一部署,而且网评员们出身宣传系统,“政治可靠,平时各自的工作放心,有利于大家各自发挥能力”。
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搜索,的确能够感受到马志春说的“全国一盘棋”。
根据搜索内容,江西省大江网于今年年初开始招聘网络评论员队伍,并于4月初组建完成。“一批政治素质高,有较深文字功底,同时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的网友,担当起发表新闻时评、引导舆论导向的重任”。
而福建省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晚报社、泉州电信公司也于近日联合向社会招聘20名“网络新闻评论员”。几天之内,已有60多人报名;网络评论员的相关工作制度,正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
“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开始招聘网评员,还有很多地方已经操作了,只是外界不知道而已。”宿迁市委宣传部的另一位干部评价说。
而据有关报道,去年年底,来自各省区市纪检监察机关以及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的127名网络评论员已经在北京完成了培训。中央纪委监察部今年成立了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网络宣传工作专门机构,建立了有中 宣部、中央外宣办等中央有关单位的职能部门和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参加的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在宿迁市网上评论员队伍成立大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枫林也向网评员们传达说,“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引导好互联网„„主动开展网上评论,有效引导网上舆论„„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张枫林强调说,工作的目的是“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旋律相适应的网上舆论环境”。
“做网络评论工作,我们肯定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马志春最后说。
网上舆论之路
有专家指出,在我国,网络新闻和舆论的价值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不仅成为党政官员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正在成为舆论监督的良好载体。
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上网人群已超过1亿,而这1亿人,正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也更为了解和关注国家动态和社会热点。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研究员认为,中国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证明,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闵大洪还认为,网络论坛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而网络言论之活跃之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曾于2004年底刊载评论指出,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对于“网络评论员”,一位传播学学者评价说,由于中国国情决定,网络舆论的确不能直接等同于民情,需要进行一些调控;类似于“网络评论员”的举措,在合理的调控下,有利于引导网络舆论进而引导,创造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网络环境。“但不能把网络言论看作和谐舆论环境的对立面,甚至以此为调控舆论的依据,”这名学者认为,“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不停地传递,传递过程本身可以成为对信息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真的有价值的信息得以被最终传递”。
这位学者认为,网络舆论引导是必要的,但应以保持自由传递的环境为限度。“政府的引导,可以考虑多采用实名即公开政府发言人的方式澄清事实,阐明立场”。
为进一步提高街道舆论引导能力,旨在加强对舆论的及时监控、有效引导,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此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社区、单位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一、总则
1、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电视新闻,新媒体等出现的关于街道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客贴子。
2、工作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安全生产专干、信访专干、精神文明专干、各社区宣传干部担任。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2、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党政办公室,办公室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Ⅰ、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街道党工委委、办事处主要领导请示,由街道党工委委、办事处主要领导共同领导,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Ⅱ、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街道党政办公室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Ⅲ、一般网络舆情
经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党政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Ⅳ、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部门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监控
1、日常监控
将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控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相关单位会同街道党政办公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对于特别重大网络舆情,由街道党工委委、办事处指定专人对外发布
权威消息;对于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由事件处置的部门组织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有: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报会、背景吹风会、向新闻媒体发放新闻通稿、组织集体采访、互联网访谈、通过网站新闻发布厅发布以及在网站登载新闻信息、向新闻媒体发表谈话和接受媒体专访等。
五、后期处置
1、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街道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2、总结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
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地市级电台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笔者以为实施新闻舆论监督, 在思想观念上要走出重监督轻引导, 甚至只监督不引导的误区。
过去, 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舆论监督一直处于一种“零界”状态, 或者是一种“无作为”状态,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除了客观上的一些因素外, 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主观上在运作中出现偏差所致, 直接导致了地市级电台舆论监督的弱化。近些年, 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努力, 希望能探索出如何提高舆论监督能力,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水平, 提高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更好的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 为人民群众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鹤岗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开办《行风热线》节目, 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监督的态势, 最大限度地发挥受众参与的优势, 用舆论引导更好的实施舆论监督, 让各单位领导走进直播间, 与听众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适时总结, 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变为话题公开讨论和引导, 把新闻直播间变成一个增强人民群众“免疫力”的“防疫站”。
实施新闻舆论监督, 在选题上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要看一看所选话题, 是否做到了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个大前提, 本着“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该部门到底为群众提供了那些服务、做了那些实事。地市级电台节目的最大特点是最容易掌握第一手资料, 最容易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声, 最容易接近受众。因此, 如果选题不当, 或偏听偏信, 或盲目介入, 这样的舆论引导就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不良的宣传效果, 甚至会给党和政府的工作造成被动。
第二要看一看所选话题, 是否遵循了具有普遍性这个原则, 所选择的话题要被多数人所关心和关注。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在于推动和改进工作。如果所选话题缺乏普遍意义, 往往会事倍功半, 收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反之, 如果我们选择的话题具有普遍性, 不仅可以监督某些单位推进工作、改进工作, 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第三要看一看所选话题, 是否具备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要求。广播不像报刊, 可以给受众较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的空间, 也不像电视那样图声并茂, 形象直观, 一听而过, 不留半点痕迹, 基于此, 广播电台在选题时, 一定要具备“三贴近”, 只有这样, 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参与, 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宣传效果。
实施新闻舆论监督, 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舆论引导与群众要求的关系, 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 依法依理, 帮助群众明辨是非, 增强节目的思辩性, 做到既疏又导, 摒弃以往那种“包打天下”的观念。
二是要处理好事件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抢不炒不掩, 不以偏概全, 从宏观上把握舆论监督的主题, 客观公正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三是要处理好热线直播与追踪采访的关系。当前不少地市台都开设了话题类热线直播节目, 有些话题, 嘉宾在节目中都可解答, 或者通过电话直通有关部门给予妥善处理。但有些话题, 由于不宜公开讨论, 或者被批评单位不愿意配合, 那么我们可以在节目之后, 与有关部门联系, 协调处理。处理结果, 在下一期节目中应辟出时间, 向受众给予通报。这样, 既可以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 又达到了稳定大局的目的。
毋庸讳言, 广播电台, 尤其是地市级电台的舆论监督, 从某种意义上讲,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 报道策划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讲, 确定报道线索后可以联合同级的报纸和电视台一同采访, 形成报道合力, 增加舆论监督的广泛性和影响力。
例如今年4月, 黑龙江交通广播跨省大营救生命危在旦夕的小娇母女就是一个成功的报道, 虽然最终没能让小娇活下来, 可通过这次营救, 却让全社会把爱心传承下来,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 目前共筹集善款2100多万, 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危病中的母婴得到救助。另外目前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与13个地市同时开办的《行风热线》节目, 就采取“纵联横合”的舆论监督形式, 在最短的时间里, 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而且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由此可见新闻舆论监督, 要讲原则、讲策略、讲艺术、讲方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信念, 只有当大家形成一种共同的信念, 社会各方面才能有合作的可能, 社会才可能有和谐的秩序, 这就更需要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广播电台也不例外。
如果事实真相揭示的再晚些,或者调查遇到麻烦拖延了时间,网民的责骂和谴责会就此罢手吗?相信不会。理由是,按照人们的习惯思维定式:一定是外国男子搀扶女子后被讹,国人耍赖。
这不能一味埋怨人们的思维偏激,因为许多国人不敢做好事,特别是援手救人的好事。而外国人一贯被看作是素质高尚,危难之际必会出手相助。更何况,就在一年多前,上海一位老人倒地,无数行人侧身离去,无人愿意伸出援手,是一位外国女子哭骂着把老人扶起。这事相信人们记忆犹新。所以,同样是外国人,人们怎能会相信小伙子会把中年妇女撞倒?
然而这次真的是外国人有责任,那位妇女并没有碰瓷。
这些年因为危难之中出手相助,被误解或反被诬告,最后落个“灰头土脸”、“一身麻烦”的事,接二连三,让人不得不遇到类似事,退避三舍。说起来让人心寒:这社会怎么会如此冷漠无情,中国人传统的伦理道德丧失的如此殆尽?
事实远非如此。
媒体大量报道各地出现的好人好事,有的甚至每天都会出现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每年要进行“感动中国十佳人物”评选活动,评出来的是十个人,参评的却有可能是成千上万个。各省市至县乡镇社区,定期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评选“好人”活动。这些被评出的各个层面的好人,如果累加起来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天下还是好人多。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规律。同样,我们的国人不会违背这个被实践证明尊为真理的规律。
然而为什么还会出现“视而不见”,冷漠而去的无情举动呢?
不能不承认,有些人,特别在一些老人身上,确实存在医保制度缺失、家庭赡养等问题。当他们遇到危难,尤其在公共场所发生意外被人施救后,首先想到的是医疗费用,接着考虑伤愈后的生活照料等問题。于是,更多的时候,在鉴别责任时,不管事实怎样,老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抓住”身边的人不放。这就有可能造成了许多“误解”,让真正的好人,蒙受极大的不公。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经过媒体放大传递到每个角落,自然成了反面教材,提醒人们:轻易不能做好事,否则一系列麻烦缠身。
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媒体的干预。舆论一边倒,或者片面的炒作,有时会把事实抹得不清不白,甚至完全颠倒。这样就会让人看不到事实的全部,而只能相信媒体公开的部分。不能否认,部分媒体出于各自的目的,有意识隐瞒事实,只选取对己有用的部分放大,结果让许多人片面地去认识和看待某一个事件。如轰动一时的“彭宇案”,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是彭宇做了好事,却被诬告,最后不得不赔偿了四万多人民币。“好人难做”,“助人反被讹”,这个警示人们的“实例”成了道德滑坡的标志性拐点,从此许多人“临危就躲”。而事实是,彭宇确实跟徐老太发生过碰撞,但他隐瞒了真相,对媒体只说了“助人”的一面。
媒体,法院,包括徐老太的家人最后为什么不把真相“抖”出来,不得而知。或许做过,但一边倒的舆论或许太强大了,他们的声音只能被埋没掉。然而,这之后的影响却太大了,远远超出了包括媒体在内的预料。一时间“好人”变得缩手缩脚。这当是严重的教训。
做好人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可喜的是有些地方已经在借鉴国外建章立制,但同时要有舆论上的正确引导。舆论引导得好,某种意义上不亚于法律。
网络评论作为引导公众导向的重要舆论工具,越来越凸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作为极具个性化和平民化特征的主旋律网评信息,既具正面引导的功能,又有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普遍意义。截止2012年8月份,据平顶山市委宣传部网络科统计的数字,汝州市已发网评文章1041篇,超额完成了市网络科下达的年发网评文章200篇的任务。
今年以来,汝州市委宣传部领导非常重视网络宣传工作,多次安排布署有关工作,并于5月份对科室进行了调整,新增两名技术人员,加强了网络宣传的力量。在网评工作中,汝州市委宣传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夯基础,落实工作保障
网评工作是引导正确舆论的首要和重要的工作,汝州市委宣传部赵部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经常询问网评情况,这给了汝州市委宣传部网络工作以动力。日常工作中,汝州市确保工作有人抓,确定一名同志主抓网评工作,同时明确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重要部门和所有乡镇(街道)明确一至两名同志为兼职网评员,建立“专职+兼职”的“全员网评”队伍,目前全市共活跃着80多名网评骨干力量,切实加强了网评工作力量。
二、强培训,确保工作有质效
去年底和今年六月份,汝州市委宣传部举办了两期网络信息员培训班。在培训工作中,我们邀请了汝州市新闻工作中有权威的赵爱军老师(汝州市信息中心副主任)主讲网评文章的写作方法,将网评工作要求、写作技巧等内容融入其中,切实增强网评工作队伍的政治敏锐性;通过汝水之辩QQ群,共同探讨网评信息热点和写作心得,切实提高网评信息质量。
三、抢阵地,鲜明舆-论导向
全市网评员先后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新华网“发展论坛”、大河网“大河论坛“等论坛发表网评信息1041条,跟帖10000余条。
四、建机制,激发工作潜力;定任务,增强责任意识
明确要求每名网评员每月至少发表两篇网评文章,跟帖不低于5条,并将发表情况于月底上报,市委宣传部将汇总情况进行季度通报。
五、强考核,增强追赶意识
将网评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扣除相应分值;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相应加分。
六、重激励,增强主动意识
【舆论引导方式】推荐阅读:
网络舆论引导07-17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06-25
舆论监督栏目11-07
新闻舆论监督分析10-03
《公众舆论》心得体会09-15
网络舆论调查报告10-15
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方案07-01
学习新闻舆论心得体会10-11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10-22
引导层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