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特征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成本管理是當前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日益变革的现代商业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想要在当前激烈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企业成本管理。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代成本管理的特征和作用,并且探讨了当前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解决对策。希望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特征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特征研究论文 篇1: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的创新之路

摘要:当前,企业成本控制技术依然存在着成本控制意识落后、成本控制目标不明、成本控制不够全面、成本控制方法滞后等突出问题。本文认真分析了成本控制创新的重要意义、近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创新成本控制的观念、目标、主体、模式以及手段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成本控制 问题 创新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保持长期的低成本,不仅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从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分析,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企业的成本控制,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方法和模式,善于和敢于运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控制技术、方法和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体系,逐步降低我国企业各方面的成本,进而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目前,企业成本控制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笔者认真分析了成本控制创新的重要意义、近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实际提出创新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一、创新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日益突出,世界经济格局日益多元与复杂。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环境逐步复杂与多元。因此,企业之间进行市场竞争与发展,其实质就充分表现在了企业供应环节方面的竞争与发展。假如企业的供应环节上都能够节省相应的资源消耗,特别是降低那些因为管理不善等所导致的不必要成本的话,那么企业供应环节就能够为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使企业的整个供应环节全面、协调和健康地发展,并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服务。如此一来,其就离不开创新企业成本控制的模式和方法的引导。从成本控制的普遍性以及结构性等方面来看,进一步规范企业成本控制的具体行为,不断深化企业成本控制的质量与效果,建立符合企业成本效益的原则,尽量使企业产值全面快速增长。企业获取供应环节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不仅持续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而且也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二)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因此,全面深入持久地做好能源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企业自身而言,导致能源资源高消耗,主要存在以下根本的原因:一为科技含量不高;二为管理不善。科技含量不高,就需要我们依靠科技进步来不断提高节约能力与水平,全面贯彻执行国家能源资源效率。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实施资源节约机制,尽量减少企业资源浪费,强化监督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有利于自主创新管理技术

从我国企业的自身情况而言,自主创新技术包括以下方面的具体内容:即产品技术和管理技术。一般情况下,产品技术是以管理技术为实现前提和根本保障的。实际上,管理技术可以把一个多变的客观环境视为复杂体系,进而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进而达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知道,管理技术的作用,就是把资源从生产力较低以及产出较低的领域,不断转移到其他较高的领域,进而产生新的增长点和实现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创新管理技术,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积极总结、吸取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经验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改进、优化和健全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模式。从这个方面来说,创新企业的管理技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研究、开发和创新企业的成本控制机制。一般而言,创新成本控制机制,不仅要改变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逐步西化的不良状况,而且还要以我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同西方的管理理论、方法以及工具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成本控制体系。

(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实际上,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长期发展和稳定的现实要求。但是,要做到国有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不仅需要改革、完善和优化企业成本管理结构,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企业的产品技术以及管理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以成本控制机制为主的成本控制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创新企业成本控制的体制机制,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监督、改进和优化质量管理的效果,预防、控制因质量管理不善所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二是通过加强产品成本管理,监督、改进和优化企业的原材料管理与效果,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三是通过加强环保成本管理,监督、改进和优化环境保护的管理及效果,全面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四是通过加强企业风险成本管理,监督、改进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尽量防止企业发展起落不定,进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

(五)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创新企业成本控制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企业要实现整体的成本控制质量和效果,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积极引进懂得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且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作为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使得了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质量和效果不尽理想。这就要求从事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应用的各类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有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主要包括系统论、控制论、管理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进行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这些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是全社会最为稀缺和宝贵的重要资源。

二、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意识落后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成本控制看作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事情,总认为应该由企业领导来负责和决策成本管理,而与自己无关。因此,很多企业员工仅仅是把自己看作为企业的生产者,而不是管理者和参与者。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了企业不懂技术的管成本、懂技术的不管财务等不良现象。所以,由于企业广大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落后,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控制哪些成本、如何控制成本等问题不够重视,成本控制意识极为淡薄,别说提高他们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

(二)成本控制目标不明

根据现代企业发展理论,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有成本、差异和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战略。而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就必须要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相统一。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以成本论成本等不良现象,片面强调和追求降低成本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这样,不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及优势。

(三)成本控制不够全面

当前,以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而言,一般企业都只重视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不够重视。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对产品研究、设计与开发等阶段的成本控制不够重视。此外,以空间范围而言,一些企业只重视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成本控制不够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业只重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去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也不利于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及控制。

(四)成本控制方法滞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品种法和分步法两种。而从当今世界范围内来看,很多企业的生产发展趋势都是以品种多、数量小等生产经营方式。这是因为,消费者的喜好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消费水平发生着变化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企业依然采用过去那种落后的成本控制方法的话, 那么势必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巨大需求。因此,积极引进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技术已经势在必行,并需要我们积极广泛地推广和运用。

三、创新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创新成本控制观念

现代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进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由此,我们知道,创新企业成本控制,首先必须创新企业成本控制理念。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成本控制的环境氛围,充分分析估计企业自身的潜在优势,从而创造企业的最大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积极创新思想观念,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研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长期目标与任务,进而促进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创新成本控制目标

一般而言,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具有长期性的基本特征。这是因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必须以企业长远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所以,科学合理确定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就是为了使企业更好地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利益。因此,创新成本控制目标,就需要我们把企业的成本控制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去全面分析与思考,然后企业自身的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任务。实际上,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任务,不能只是考虑企业的成本自身,也不能仅局限在企业成本发生的过程中,而是需要我们把企业的成本和同成本有关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成本控制长期目标。

(三)创新成本控制主体

我们知道,企业成本的控制,从其实质方面来看,实际就是他们参与管理、控制的活动之一。因此,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与态度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如何。所以,我们必须一方面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以及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并通过组织他们进行学习、锻炼以及深造等,使其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进而满足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任务。而这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管理、采购、研究、开发、服务、生产、质量、财务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创新企业成本控制的主体,也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来,实现企业成本的全面控制。一般而言,企业成本的形成,就是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各要素同生产经营活动共同作用的最终结果。进行企业成本控制时,都应当把企业的全体员工视为企业成本控制的主体,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降低企业成本的积极影响,进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企业成本控制中来,逐步建立起全面、高效的企业成本控制体系。

(四)创新成本控制模式

当前,我国企业面对新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了传统成本控制模式、方法等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因此,有人提出了作业成本控制的思想及方法。这就为进一步细化、分解和落实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和保证。我们知道,所谓作业成本控制,就是以作业为出发点,逐步从以企业产品为主不断向以作业为主转变,并通过对作业成本的分析、研究与评价,进一步改进、优化和降低企业作业成本,及时提供有用的资料信息,从而把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的科学信息系统之一。创新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挖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不断降低企业的成本。对于作业成本法,最关键的就是作业成本法不是以成本来分析,而是以企业成本的因果关系来分析,并通过对企业作业活动进行分析及研究,进而实现成本控制。

(五)创新成本控制手段

实际上,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活动已经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开发、研究、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等方面。一般而言,企业成本控制,不仅工程纷繁复杂,而且信息量极为巨大。那么,怎样及时、准确、有效地创新企业成本控制呢?则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创新企业成本控制的手段,依靠手段的创新,不断推进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所以,我们必须以当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全面推行企业基本信息处理,在高速、快速、便捷传递、处理企业成本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准确及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大大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质量和效率,进而保证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管理化轨道迈进。

综上,在企业管理中,创新成本管理与控制极为重要,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企业的成本控制,才能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进而使得企业获得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尤登弘. 微利时代的企业领先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03):47—48

②许华,闫晓军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7(09):94

③王逢渡.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J].会计之友,2009(02):14—15

④孔娅丽.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用[J].消费导刊,2008(03):48

⑤单建光.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创新管理[J]. 能源与环境,2010(03):122—123

(陈瑞生,1957年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会计师,广西大学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作者:陈瑞生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特征研究论文 篇2: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成本管理是當前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日益变革的现代商业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想要在当前激烈市场竞争中提升效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重视企业成本管理。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代成本管理的特征和作用,并且探讨了当前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解决对策。希望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 问题 对策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分支部分,管理的目的是最大化和高效率的应用组织资源来进行企业的管理。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超越传统的成本核算和产品成本管理的范畴,现代成本管理要求提供准确度高、相关性高的成本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定价决策、确定和分析产品或顾客等的成本,最终实现顾客导向下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管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没有明确管理的主体。由于企业长时间里受到企业经营环境以及当前经济体制的制约,所以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误区,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企业少数决策者以及财务人员的工作,并且认为利润和成本都需要由企业领导人以及财务部门来负责,把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全部交给财务部,相关的工作人员并不了解相应的生产技术,只知道“做什么”,并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无法有效控制技术成本以及工艺成本,广大的员工也无法意识到成本方面的市场压力,不具备控制产品成本的责任感,出现了较多的浪费问题。

2.成本管理方式不科学。一些企业观念落后,比较重视对其它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模仿,并且引进了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其应用成本较高。良好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企业全部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一定人力成本的支持。成本管理高成本应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应模式的有效应用。其次,成本管理信息数据失真。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策略常常少计复杂的、低产量产品的成品,而多计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的信息不真实、不相关,并导致计价不准确、产品线决策不正确、资源分配不合理、产品定价不符合实际,最终以错误视角和错误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而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以及企业决策方面的重要失误。

3.成本管理范围小。在实际成本管理中,企业只关注对于生产成本的具体管理,但是对于销售环节以及供应环节的管理不足,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管理更是没有重视。企业的产品在引进到获利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的成本并不是只有生产成本,而是整合生产周期中的全部成本的总和。如果只控制产品制造环节的成本,只能降低少部分的非固化成本,成本降低幅度小、难以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一方面的包括物质方面的产品成本(大多数为直接相关原材料与人工成本),还包括非物质方面的成本(大多数为间接成本),例如环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产权成本、资本成本以及服务成本等等。在当前的严酷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应用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思路,并且深入研究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对象以及内容。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1.增强员工以及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企业需要培养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并且把相应的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体上,把相应的成本指标与利润中心业绩以及个人的工资、薪酬相结合。企业需要定期的考核各个科室及利润中心的具体成本管理情况。在年度和季度结束时,对于超出限额标准的超支单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找出超支原因,积极整改;对于达到节约开支目标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员工的成就感,提高员工成本管理意识,这样不仅促进了开支节约,同时也提升了成本管理水平,为实际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企业工作人员树立了成本管理意识,提升了他们在成本管理中的参与度。

2.改革成本管理策略。对于企业成本管理来说,需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第一,选用有效的成本计算方法,这是解决制造费用分配问题以及材料费用问题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当前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制造费用的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直接人工小时等传统成本分摊标准的相关性越来越小,所以要采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的核算,作业成本计算法属于较为科学和先进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还引导企业经营者对成本的动因高度关注,从而克服传统成本法间接费用不清的不足,使传统成本法下的很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都能在新的核算系统中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并施加必要的成本控制。第二,可以合理的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的经验。西方国家在成本管理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管理方法和生产经验,其中包括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成本企划、作业管理、倒退成本法、责任成本会计、标准成本会计等,这些策略在发达国家企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我国企业需要从实际国情出发,根据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健全和完善当前的成本管理体系,合理的应用和借鉴相应的做法。

3.扩大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现在一些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的成本管理重视生产制造的成本的,但是忽视营销以及研发的成本,所以需要合理的扩大成本的管理范围,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转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对于产品成本的管理需要贯穿产品生命周期所涉及的所有成本,进而合理、科学的进行成本划分,扩充原有的成本管理内容。第一,企业需要具备全过程产品成本管理思路。想要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就不能把成本管理局限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而是需要把视角向后和向前延伸,拓展到市场的各个方面。在产品制造过程之前,需要事先规划,“筑入”成本理念,通过规划来优化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线规划或布局,才能最终渐低成本。企业需要根据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等产品环节所发生的所有资源耗费来关注产品成本,只有对产品全过程进行分析、控制、核算、监督,才能真正控制以及降低成本。第二,企业的成本管理需要关注成品以及原材料的物质成本,同时关注环境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非物质产品成本。

三、结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顾客为导向、现代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正视行业内的竞争,并要在竞争范围不断扩大,并且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应用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等措施以获取竞争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我国众多企业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积极的应对、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难题。需要明确企业的成本管理产生于实际生产管理的每个时间点和环节,所以,对于可能产生成本的部分,都需要应用有效的成本控制、考核措施以及监督,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佩佩. 环境不确定性与成本管理质量[J]. 中国商论. 2016(22) :216-217.

[2]艾珺.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J]. 中国商论. 2016(22) :112-113.

[3]应文静. 分析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商论. 2016(22) :75-76.

[4]王肖肖,张丹. 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 特区经济. 2016(08) :101-102.

作者简历:杨琳(1972—),女,山西省孝义,职称:会计师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单位:阳泉市驻矿安全监督员管理中心。

作者:杨琳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特征研究论文 篇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学术前瞻性研究

[摘 要]企业国际化研究是当前我国经济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立足站稳,规模与效率成为根本。本文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即国际化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网络论、资源基础论、互联网影响论、天生全球化理论等,并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评述,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趋势

[作者简介]李沐纯,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广东广州510006)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渗透,并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立足站稳,规模与效率成为根本。中小企业借助于机制灵活、产权清晰、决策迅速、低成本、集群等优势(樊增强,2005;孔泰,2004),以信息技术利用为契机,同样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大展拳脚。

一、概念界定

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各国主要基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并以定量为主。定量界定包括企业雇佣人数、企业资产和企业经营收入等三方面。在2000年9月,我国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提出企业划分标准的最新方案中,将资产总额和年销售额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小型企业,资产总额或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5亿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国际化是近30年来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国外学术界的主流刊物上有关研究层出不穷。国际化阶段论流派(Carlson,1975;Fo~gem&johanson.1975;Johanson&Vahlne,1977)将国际化视作一个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过程。我国学者梁能(2000,2001)提出国际化是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包括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和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对于选择国际化方式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从公司内、外两方面进行探讨,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竞争状况、政府影响、文化、合作伙伴、市场规模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验、关键资源、公司战略、知识扩散风险等(Hill,Hwang&Kim,1990;Erralnilli&Rao.1993;Osland,Taylor&Zou,2001)。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的发展,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发展也经历了不同时期,主要包括国际化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网络论、资源基础论、互联网影响论、天生全球化理论等。

1 国际化阶段论

国际化阶段论由Carlson(1975),Forsgern&Johanson(1975),Johanson&Wiederheim-Paul(1975),Johanson&Vahlne(1977)等为代表的北欧学派提出。该学派借助于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方法,将企业国际化视作一个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过程。企业资源投入量在阶段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增加,对海外市场信息渠道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同时不断地获取、整合及利用国外市场的相关知识,逐渐进入“心理距离”越来越大的市场,从而保证在最小的不确定条件下获得最佳商业机会。部分学者针对该理论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主要有Bilkey & Tesar(1977)对美国威斯康星中小企业出口行为的考察;Johanson and Nonaka(1983)对日本企业出口战略的经验研究;Ali&Camp(1993)对阶段论模型进行的检验也表明该模型主要适用于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George(2000)运用结构方程以美国68个中小企业为样本,得出企业国际化步骤的系统性与国际化表现和绩效正相关,呼吁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遵循系统化步骤,例如动机和战略规划、市场调研、市场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对意外和困难的规划和补充战略等。

2 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Louis T.WeHs(1983)在19世纪80年代指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将国家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小市场需求服务为目的,充分发挥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成本与低价格优势,并有效利用“民族纽带”进行跨国投资,使得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即使存在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等劣势,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英国经济学家Sanjaya Lall(1983)的研究也表明,在技术变动的过程中,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的技术创新往往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些创新活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优势、民族的或语言的联系同样可以构筑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网络论

约翰逊和麦特森(Johanson and Mattsson,1985)等学者认为,国际化意味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因为企业在国际生产(市场)网络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化的程度。处于天然网络之中的中小企业为了开展国际化经营,就必须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政府组织建立并保持持续、动态的联系,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进行拓展、渗透与整合。例如,通过与新市场上的国外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国际扩张;或者通过与国外已有网络加强协作,实现渗透;也可以通过完善自己在不同国家网络中的地位,实现国际性的整合。

国际化网络理论借助于网络的概念,强调在市场网络中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对国际化产生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见表1:

4 资源基础论

沿着Penrose(1959)开创的资源基础论,许多学者以中小企业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Bloodgood(1996)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累积的有形、无形资源储备有直接关系。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储备的企业比其他竞争者更具优势,更易国际化。Karagozoglu andLindell(1998)研究了美国34个小型科技企业,发现44%的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44%的企业存在收集国际市场信息的困难;32%的企业与国际竞争者相比存在资源获取方面的困难,从而意识到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是小型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并进行了讨论。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也拥有一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国际化资源基础中的一个重点。不受国内常规导向束缚的中小企业,比那些束缚较长时间后再进行国际化的竞争对手表现更为出色。

5 互联网影响论

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通讯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其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成为近些年一个新的研究热点。Internet技

术的不断发展有助于企业改进与海外顾客的沟通方式,便于企业接近目标顾客,克服心理、运行、组织和市场障碍(Hamill&Gregory,1997),因此,使一些中小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现国际化经营。Bermet(1997)、Kalakota&Whinston(1997)等通过深入研究,将Internet在降低国际市场开拓成本方面的功能归纳为六方面:低成本存储大量信息;强有力却又价格低廉的信息搜索、组织和传播手段;根据需要提供交互式信息;提供给顾客生动的产品体验;作为交易媒介;作为某些特定产品(如软件等)的在线销售媒介,降低卖方的进入成本。这些优势帮助企业把产品销售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向不熟悉的市场渗透,树立国际化意识,避免建立海外销售分部和免于受国外文化和商业习惯的影响。Hsieh&Lin(1998)的研究还表明,Intemet还有助于小企业建立有效的企业合作联盟,帮助小企业实施有效的全球化战略。

6 天生全球化理论

近10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天生的全球化企业现象(相关研究成果见表2)。例如,Oviatt&McDougall(1993)的研究表明,借助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近10年来许多中小企业从成立之初就活跃于全球市场,利用多国资源向多国销售并从中积极寻求竞争优势。总体说来,这些被学者们称之为的“Innate exporters”(Ganitsky,1989)、“Intemadonal new venture”(oviatt&McDougall,1993)的主要特征,就是销售中相当部分收入来自国际市场。国际化速度与程度成为定义天生国际企业的主要参数。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开放边境互市贸易,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放宽企业自营进出口管理及通讯技术和设施变革等,直接推动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热潮。与实践发展相映照,国际化逐步成为国内管理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的著作和文献涌现,经过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早期国际化研究以描述和引介国外理论和观点为主,大多数文献停留在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动因、条件、影响因素、模式等方面的浅表层次的分析与探讨,定性研究多,定量和实证研究缺乏,多数研究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第二,2003年以后在我国的高层次学术期刊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有深度的相关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国际化环境角度,如研究企业集群、地方政府的作用;国际市场战略,如OEM、对外直接投资等国际化方式或进入模式战略以及国际战略联盟等;解释国际化过程的适用模型,如对国际化阶段模型适用性的讨论以及提出国际化成长中体现的共生、群居、独居等模式;应用创业、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有关理论解释天生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创业或国际化新创企业现象。主要研究结论见表3。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樊友乐和尹柳营(2001)、廖勇凯(2004)、黄兆银(2005)、尹红欣(2006)、韦昌鑫和冯德连(2006)等对欧盟、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察,主要从企业发展和政府支持两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一些可借鉴的做法。

四、结论与前瞻性研究

当前,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无论在国际还是我国学术界都相当活跃,研究角度和领域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制度、文化、社会网络、营销、企业家和创新等,非常广泛。不同领域或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提供了一定程度解释,但也存在较多局限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当前关于国际化的研究绝大多数针对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所选取的数据也大多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和转型经济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企业研究在国际主流杂志上还十分鲜见。

2 对大型跨国公司国际化的研究仍占主流,由于数据资料可取得性、代表性等的一系列障碍,使得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经验研究与定量考察不多。

3 在国际化理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例如,母国和目标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而近几年,多数研究逐渐转向组织文化、企业家因素、企业资源等内部视角的研究。但如何将内外因素整合起来,进而探讨对企业国际化的综合影响仍值得研究者关注。

由于目前国际的关注点仍多集中于发达国家,因此,直接套用西方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不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且,为了更好地理解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拓展研究范围,将触角延伸到发展中和经济转型国家。可以预见,关于经济转型国家中小企业的研究在现在和未来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Palich、Cardinal和Miller(2000)等提出判断一个研究领域是否成熟的三个标准:(1)该领域已经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2)这些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一致且具解释力的结论;(3)这些研究对于该领域重要关系性质的理解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显然,对比这三个标准,结合我国的现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当前中小企业多元化的研究距离这些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也即当前我国在企业多元化方面研究还远未成熟,存在着大量的研究机会。如何将我国经济转轨、市场开放与行业整合嵌入到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深入、扎实地剖析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执行与控制过程,值得学者们深入思考。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李沐纯

上一篇:招商办事处会议发言稿下一篇:工商局诚信经营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