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分类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疑问,他们疑惑教学目标要预设抑或是生成?是需要即时性的操作抑或是一项长远宏观的发展?本文带着这些疑问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怎样设定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学语文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分类中学语文论文 篇1:

浅议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目标分类取向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分类取向理论的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中学历史和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中学教育在目标分类取向领域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语文与历史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

在上世纪中叶,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无疑在教育学理论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为学习理论、教育评价理论、课程开发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虽然很早就在中学的教学中引入了这种理论,但是由于发展的程度和教育的体制限制,教学分类理论的应用都还有所不足。

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简析

(一)教学分类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所谓的教学分类理论就是依据分类学的原理,把各项教学目标由较高的类到较低的类依次分类,形成一个渐次的、多层次的系统,形成教学的系列化和细目化,从而确定教师教学任务的标准和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的类型。这是现今世界比较流行的目标设计方式。

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老师和学生要达到一种学习结果和标准,这种标准随着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复杂化而不断的变化的,呈现不同层次和变化。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必要加以提高。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被学术上誉为现代教育评价和课程编制的基础,其价值在于①为教学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②综合教育学目标细目和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③对教学目标的基点进行了调整。他是可操作性的也是可描述性的,可以体现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教育哲学下的各种行为变化。

(二)国外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三十年,许多的教育学家对教学目标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

1.布卢姆分类

其分类有四点原则,即结合教学大纲;逻辑一致性;兼顾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确保广泛适用性。将目标范畴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一般认为,在众多的教学目标分类的体系中,布卢姆学派是科学性最强的。

2.加涅的分类

加涅根据布卢姆学派的理论,根据学习分成了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反应学习;③动作连锁学习;④语言连锁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语言信息,认识,态度,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他在布卢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心智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与发展

1986年布卢姆在华讲学,目标分类理论在中国国内广泛流行。如今目标分类实践涉及了我国25省,近万家学校。各地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布卢姆的六级前三级是科学的后三级不是。因此将布卢姆的六级转变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四个层级,并提出了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情感、个性情感、社会情感和情感健康这四个方面。

近年来各地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建立了中国化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中学语文历史教育中目标分类问题

(一)认知的情感水平低

在中学的语文和历史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认知和情感领域,对于学生的要求偏低。其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文科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记忆和回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历史,而要求学生评价总结比较的部分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教师对技能理解不明确。认知领域要求学生利用抽象的感念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联系,这属于智慧技能的范畴。但是老师在纯属目标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认识到学生总结推广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在此方面进一步的陈述,导致了学生在认知领域的低下。这是教师在语文和历史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不能很妥善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认知和情感领域没有显著差异

在认识领域无显著的差异,表现在语文历史的教学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少,可见在目标分离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操作水平。在情感领域,有显著的差异,可见感受水平明显多于信息和技术。

(三)认识、技能、情感三方面有显著差异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到,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认知领域,数据表明有很大的差异,其了解水平高于其他两个方面,说明历史和语文的教学偏重于回忆和再认;在技能领域,差异明显,数据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较多的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独立操作的目标;在情感领域,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感受水平多于另两个领域,在教学中感情教学多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

(四)教师对动作技能领域理解偏差

中学教师在采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是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对动作技能理解偏差,在历史教学表现尤为明显,语文、历史学科在动作技能设计少,在智慧技能设计的多。在有关动作技能领域的偏差主要是教师认为很多技能是智慧技能而不是动作技能造成的。例如学生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是智慧技能不是动作技能。即在教学目标中运用语言陈述的技能水平。

三、结论

近年来目标分类学习理论发展迅速,特别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而历史和语文这种文科的学习科目教学采用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取向法。由于语文和历史学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在认识和情感领域的要求偏低,在技能领域要求偏高,学科认知和情感领域目标的单一或者含糊,给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实际实施带来了偏差,这需要更多学者通过实践和研究进一步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庆烈.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2] 熊飞.中学语文名篇精鉴[J].名作欣赏,2006(07).

[3] 杨传凯.立足素质教育 活教活学语文[J].语文学

刊,2001(03).

[4] 毕大林.试论中师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差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02).

(编辑:龙贤东)

作者:王雨晨

教学目标分类中学语文论文 篇2:

基于新课改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

摘 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疑问,他们疑惑教学目标要预设抑或是生成?是需要即时性的操作抑或是一项长远宏观的发展?本文带着这些疑问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怎样设定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语文 教学目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目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是某位教师自己随心所欲所制定的,目标,顾名思义,它必须是有的放矢的,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一把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尺。

目前,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在一名语文教师心中的理想课堂是同各国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用心灵去感动心灵。但是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的阅读数量较少,慢及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人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影响因素有许多,从语文本身来说,这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1 有关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义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存在四种目标,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及单元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则是对前三种教学目标的量化与实施。

总目标:依据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在十个方面对课程的总目标做了说明。以以人为本的基础,总目标必须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应该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来考虑,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将人文性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社会性统一。此外在语文的教学学习中,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文学习要适应发展的新要求,新思路。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它以总体目标为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按照年级及学习阶段的不同而进行分层,按层来提出“阶段目标”。它能丰富语文教学的思路,在实践中实现了语文课程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单元教学目标:目前中学的新课标教材中,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单元组为单位。一般安排六到七个单元,每单元四到五篇课文。它一般包括三部分:知识和能力要求、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这以目标是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课堂教学目标:是比单元教学目标更具体化的目标。由任课教师设计,细化到每堂语文课。安排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实施什么样的教学步骤,掌握什么样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

2 如何确定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

我们应从认真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特点入手,首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其次必须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最后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2.1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是一种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新课改前的传统的教学理论以教为主,填鸭式的教育,在学生们这张张纯洁的白板上教师进行任意刻画涂写。随着新教改的进行,通过很多的教育实践事例,让教师们明白了学生才是中学语文教学学习中的主体。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句话形象而又通俗反映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等必须进行了解,在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用具有激励性的措施,使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都能得到语文水平的提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合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的目标,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此外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综合性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做出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它能调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有效的维系师生间的关系和调控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师备课的时候,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经过教师的不断的揣摩和一段时间的深思。

众所周知,有的放矢。因此,新课改更加注重课程的目标及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为出发点去制定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但部分教师在具体的过程中,出现程序化、机械化,教师本身对教学目标就比较模糊混乱。教学目标是否形象生动,教学手段的灵活度的把握,教学目标的明确度及清晰度都是新课改不断进行的基础。平常我们市场会经常看到诸如此类的课堂目标:学会生字词;学会本课的重点字词;正确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先抑后扬,借物抒怀的写作手法;品味本文委婉清新、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从这些课堂目标来看,这些目标有些设置比较笼统,比较宽泛,难以完成;有些词语的意思比较模糊,学生无法去具体完成,有些老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差不多,一个模版,过于公式化。

因此,目标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现必须要东西可以来衡量,实现了多少也必须有东西来评价,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说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体明确,主次分明。但是时常会出现抽象的教学目标或者中心目标明确,抑或是过多的目标。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具体的时间长度,因此,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如果核心目标得到了实现,其他目标也会得到落实。此外,教学目标中表述的内容应该是详细的,目标中要具体要求到学生去了解什么内容,掌握什么知识点,识记什么都必须一目了然,直截了当的点明。教学目标的表述越具体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就越容易的得到把握,最后也才能获得越好的教学效果。

2.3 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可以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目标性保障。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教案目标的设定就尤为重要。学生学习的效果,首先看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能力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应尽可能地切合本班学生实际。让学生感觉到难度合适,不上课没收获,上课就会有收获。让学生在上课时间内在心智及技能上有所变化。最后在知识点上不断突破与实现,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让学生学得明白。

3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并且也以教学效益为需求的教学活动。只有具有有效性的语文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目标得到实现。因此,只有教师认真钻研,解读文本,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应用的如鱼得水,此外结合灵活的教学手段,将使语文教学变得缤纷多彩,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 曹红丽,吴萍.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效果[J].现代语文(中旬),2011(6):17-19.

[2] 刘金星.如何使语文教学目标准确而具体[J].语文建设,2009(5):42-43.

[3] 黄芸.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J].科学教育,2011(3):24-25.

作者:刘芳

教学目标分类中学语文论文 篇3: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摘要】 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评的功能。在目标导向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教学实施成功的第一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明确具体的课堂目标,应处理好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设置的是三维立体式的綜合性目标,还应处理好三维目标与三类目标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三对关系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因素。我们深知,教学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就意在探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其他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其处理。

一、“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关系

传统教学论强调以教为中心,以教定学,注重教师的施教行为;而现代教学论主张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动态生成。李镇西老师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时开门见山地提出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李镇西老师对本文学习目标进行了恰切的定位,也因此师生在质疑解惑中生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可见“教”的目标在于定向,即规定教学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是教学的起点;而“学”的目标则是定性,即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终点。这两者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教”的目标要依据“学”的目标来设置,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怎样处理“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呢?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学情分析,然后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而运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设置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师以预设目标为基础,不断地实现预设性目标,而且积极地促成生成性目标。这样,教学目标就会在学习目标的“子集”中逐步扩大,从而无限地趋近于学习目标,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二、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五组词语概括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为了践行新课改,一位老师设计了《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2.鉴赏文中对荷塘景色的描写;3. 体会朱自清的内心情怀。从以上设计来看,“探究”“理解”“鉴赏”等词语被运用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很显然,这些词语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用来陈述课程总目标的。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在微观上对语文教学操作活动应该达到的水平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确定性、具体性和可行性。语文课程总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总纲领,是较高层次的目标;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低层次的目标,是其中的一个个“零部件”。所以,语文课堂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我们又怎样处理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呢?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受到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制约,没有任意制定课程目标的自由,但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又都有充分发挥作用的余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心中有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杆秤来作为标准。然而现实中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有目标层级意识,以高层次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和单元目标等,合理设置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三维目标与三类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于2001年6月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与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某教案如下设计《荷塘月色》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揣摩语言,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整个目标的阐述看似合乎逻辑,但这明显的把“三维”当成了“三类”, 割裂了“三维”目标。事实上, 知识目标所谓“鉴赏荷塘月色美景”本身就包含了如何认识理解( 过程方法) 及作者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可见“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非交叉关系。它们是一体“三维”的,任何一维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关系。知识与能力目标往往是显性的, 但同时又附着“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是后二维往往是隐性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核心的,其他两维是可以由它负载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 寓于具体过程中,具体过程中又需要方法的指导与帮助,而这一过程中总是有态度、情感相随始终。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目标看作是三类目标或者三个目标。

设置教学目标时,对“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可以分类别、分层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可在具体地设置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阅读、写作或者口语交际等),有所侧重地平衡三个维度,从而合理地设置出三维立体式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目标导向教学越来越重要。设置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尤为关键。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关系以及三维目标与三类目标的关系。这需要教师的汗水与智慧。也许会经历寒冬的艰难,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们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2]沈海红.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困惑与思考[J].语文学

刊,2013(10).

[3]罗祖兵.课堂境遇与教学生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2(04).

[4]何更生,等.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04).

[5]曹茂昌.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几个误区[J].中学语文教

学,2007(08).

[6]谭文旗.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编辑:龙贤东)

作者:韩林

上一篇:上半年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校务公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