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教学目标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陶艺课教学目标(共7篇)

陶艺课教学目标 篇1

教学目标 教学理念

——————————————————————————————

1、选 题:

《陶艺》是(苏教版)九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第十一册第21至23课的内容。

2、教学理念

● 了解各地民情风俗、传统节日与生活的关联性,使其更能用心用情关怀乡土的习俗、信仰,进而知乡爱乡。

●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与学习,了解传统艺术所包涵的內容及其历史背景与用处,藉此引发对传统艺术学习的热爱。

● 在由捏塑的过程中,体会双手的细部动作,感受接触大地之土,藉以了解手脑並用的乐趣。

● 以陶艺立体表现的方法呈现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能了解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差异点,以艺术为生活服务的观点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3、学科领域

艺术与人文、社会、语文、综合活动

4、授课时数

4节 / 45 分钟

5、适用对象:

中小学生。

6、教学目标:

总目标:

教学设计 评价方式

总 目 标 补充资料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掌握陶艺泥条成型的方法,并通过以后几课时的学习掌握泥板成型和徒手捏制的方法,能根据陶艺不同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小型的陶艺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分段目标:

●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去摄取信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 学生能收集到陶艺的文字、图片或网络资料。

● 学生能收集到各种简易制作陶艺的工具。

● 学生能够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

● 学生能够了解陶艺的历史和价值,理解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区别与联系。

● 学生能够愉快玩泥土。

● 学生能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掌握陶艺的制作方法。

● 学生能欣赏并理解泥条成型法、泥板成型和徒手捏制的艺术作品,明确其实用价值。

● 学生能利用泥条成型法、泥板成型和徒手捏制等方法制作陶艺作品。

● 学生能了解陶艺的装饰技巧。

● 学生能欣赏同学的陶艺作品。

● 学生能了解利用陶土工具镂空的方法和意义。

● 学生能了解阴干、素烧与釉烧的意义。

● 学生能正确使用水粉工具。

● 学生能利用广告颜料上色,能调配出浓度高水份少的颜色。

● 学生能于陶艺作品表面均匀上色。

● 学生能在彩色陶艺表面均匀喷上透明漆。

能力目标:

★ 艺术与人文

● 探讨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了解他人的作品,培养自我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 构思表现的主題与內容,选择的材料与表现技法,完成有感情、经验与思想的作品。

●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自己的特才,并自我评析。

● 在艺术活动中,表现积极合作态度,并表达自己的才艺与潜能。

● 通过艺术集体创作的方式,表达对社会、自然环境的尊重、关怀与爱护。

● 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的方式,辨认自然物、人造物与艺术品的美感特征与视觉要素。

● 认识环境与生活的关系,反思环境对艺术表现的影响。

● 参与艺术活动,养成专注聆听的习惯,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 以正确的观念与态度,欣赏各类的艺术展演活动。

● 参与艺术活动,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特质。

★ 社

● 了解各地陶艺的形成背景及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意义。

● 探讨中国文化的內涵与渊源。

● 描述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陶艺的形式,并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美感的欣赏、沟通与表达。

● 察觉並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事物和表达的方式,並能欣赏文化的多样性。

★ 语

● 能培养良好的聆听的态度和习惯。

● 能确实把握聆听的方法。

● 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 能表现良好的言谈。

★ 綜合活动

● 举例说明自己分享在团体中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 认识不同的文化,並分享自己对多元文化的体验。

● 了解自己在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並能说出自己的角色。

7、教学资源

● 陶艺网络资源

● 陶土两包

● 陶艺工具

● 广告颜料

● 水粉用具(水粉笔、调色盘)

● 油漆

● 釉彩(参考)

● 电窑(参考)

8、教学设计:

本网站分为主页、陶艺概况、陶艺教室和陶艺博物馆四部分。陶艺让艺术的门槛大大地降低了,创作已经不是陶艺家的专利。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小到一只随意捏制的碗、动物塑像,大到装水的大瓮、陶艺壁画,只要赏心悦目,无不视为一件陶艺的艺术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陶艺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又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玩泥”是小孩子的“天性”,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但在这么简单的活动却启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孩子一种终身受用的高尚志趣,开始懂得美,开始喜欢艺术。如果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引导,开拓他们的眼界,他们的路会走得更好。正鉴于此,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开发网络教学的资源,旨在通过“设疑--搜索--讨论--引导--应用”的“网络五段式”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去摄取信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到陶艺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科技、工艺艺术、艺术创作和人文等学科的知识,中小学地理、历史、自然、语文、美术欣赏教学中也可使用本网站,体现了专题学习网站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

(1)设 疑

本网站从陶艺是什么、陶艺与文化这两点展开。主要依据大纲要求,学习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领略神秘的原始陶器、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三彩、高贵的白瓷、典雅的青花瓷、丰富的彩绘瓷和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作品。版面设计美观、典雅、合理,重点突出,使学生感知到了陶艺的艺术美和实用美,体会到陶艺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相关首页的提问进行浏览和学习,可以掌握课前预习的主要内容。推荐一个资料丰富、设计美观的有关网页,培养了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

(2)搜 索

这部分的内容是陶艺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也是陶艺相关扩展知识资源展示,主要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它既包含了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陶艺造型的基本技巧,又补充了陶艺相关的制作技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和学习各个展室,以对陶艺的制作有系统的了解。陶艺佳作厅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造型技巧佳作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创作,还为学生想了解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的知识进行知识扩展和作品欣赏。如果想更进一步地多了解一些陶艺的知识和动态,陶艺资源厅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以就能满足求同学们的知欲强。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上的陶艺作品佳作,就相关首页的提问进行网上搜索,寻求答案,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的能力和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 论

这部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以小学美术大纲中必须使学生掌握的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这三大陶艺的造型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图片,包括目标要求、预习指导、内容讲解、作业练习四块内容。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相关的知识的同时,并可跳转至陶艺博物馆的佳作厅浏览各类造型方法制作的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在这里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就同一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4)引 导

学生的利用网络学习时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多元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浏览网站上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认识上的共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应 用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在经过“设疑--搜索--讨论--引导”的阶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后,教师应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练习的作品中,使学生要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练习陶艺作品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能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练习和创作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9、评价方式

●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 作品是否符合?【外观是否完整】【有自己的见解】【作品有创意】【响声】【上色均匀程度】

● 学习单的內容充实与否及內容是否正确?

● 对问题和作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 上课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

10、补充资料

1、延伸活动

● 配合社会课调查艺术表演的项目,以了解传统民间的艺术,也可分組深入研究。

● 配合自然课陶与瓷的课程,了解陶与瓷的区别与特点。

2、学习单

陶土的三部曲

3、参考书目

● 《陶艺教室》 王奇、张温帙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 《陶艺技法》 关涛著 辽宁画报出版社

● 《向名师学陶艺》 胡小军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陶艺课教学目标 篇2

儿童对一种游戏会重复着玩而兴致不减, 是对游戏的结果感兴趣还是对游戏的过程感兴趣呢?应该说是对过程更感兴趣些, 陶艺制作就是如此。孩子们那种对原始材料的处理能力和得天独厚、浑然天成的想象力, 贴近自然又贴近泥性游戏似的创作方式, 的确让人惊叹。但是, 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 为了使孩子们对陶泥制作始终保持旺盛的参与欲和求知欲, 我们还应该注重创新的成分, 只要敢于表现, 能表现出自己的东西就够了。因此, 教师必须处理好陶艺课教学的几个环节。

下面结合案例《可爱的鱼》 (改编自浙美版第八册《年年有余》) , 具体谈谈我是怎样在教学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鼓励创新的。我把教学环节分为情境创设、欣赏入手;分解形体、明晰特征;经典示范、制作指导;名家引领、同龄相随;学生尝试、多种评价这五大模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欣赏入手

1.师:同学们, 你们谁家里养鱼呀?都养一些什么鱼? (生1我家养热带鱼、生2我家养金鱼……)

2.师: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养鱼吗? (学生回答)

师评:寓意年年有余的祝福, 你的知识面还真广, 先送上我对你的祝福, 祝福你的家在生活上年年有余, 也祝你在学习上每天顺利, 能有时间学习更多的技能和本领, 好吗? (送上礼物小鱼挂件)

3.欣赏

师:今天我还请来了一大批可爱的、快乐的鱼, 你想见一见吗? (学生:想) 由于报名的鱼太多, 我只能让大家看看它们的照片, 有时间我们一起去水族馆看它们好吗?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可要仔细看呀, 美在哪里? (播放课件)

(同时板书课题:可爱的鱼)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 在导课中运用谈话式的沟通引入教学, 既不做作, 又不生硬, 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关注点上来。

二、分解形体, 明晰特征

1.师:刚才你都记住有什么形状的鱼? (学生说,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板画鱼的外形)

2.师:它们还长着怎样的鳍呢? (学生说,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板画鱼的鳍)

3.师:你看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说,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板画鱼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板画, 完成绘画的鱼顺序, 帮孩子们理清观察事物时, 从整体到细节, 层层深入的观察方法, 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经典示范, 制作指导

1.师 (指着黑板上的鱼) :我们大家都画过鱼吧, 和老师画的方法差不多吧?那有没有谁用陶泥制作过鱼呢?你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来说一说。 (送上礼物小鱼挂件)

2.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还有一个好办法, 要用一个非常简单、但又是很棒的方法来做鱼, 我叫它“破饺子鱼”的方法, 你们想学吗? (学生:想)

那可要看仔细了。图1:拍出一块泥板, 不厚不薄, 1厘米左右。

图2:用“包饺子”的方法, 将报纸当馅, 包出鱼的整体外形, 一边不封口形成“破皮”的样子。

图3:将捏好的鱼鳍黏上。

图4、图5:可以用泥浆粘贴眼、鳍, 用工具刻画细部。

小结:将贴、粘、刻、压、按等方法在示范中自然讲解。

[设计意图]在老师引入这种“破饺子鱼”的方法之前, 一定要认真地听孩子们前面自己介绍的方法, 如果有孩子说出来了 (不排除在外面已经学过的现象) , 可以请他先来说, 教师再梳理一遍, 千万别忽略过去, 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

四、名家引领, 同龄相随

1.师:基本方法会了, 我们该怎么变化做得更有特点呢? (请学生说一说)

2.师:你说得真不错, 有的方法我们的陶艺家们已经进行了尝试, 我们来看一看吧!

3.师:大家觉得难吗?有一点。那让我们再来看看同龄人的作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上主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让孩子觉得创新不深奥, 其实就是做得和别人不一样而已, 不要让孩子有任何畏难的情绪。

五、学生尝试, 多种评价

1.师:尝试做一条快乐的可爱的鱼吧!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 准备音乐:张雨生的《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在悠扬的旋律中开始制作。教师准备摆放鱼作品的场地。

2.多种评价目标:

(1) 看看谁的鱼第一个游上来 (制作的速度)

(2) 谁的鱼游得最稳健 (制作的作品稳定性方面)

(3) 谁的鱼游得最快乐 (作品的动态表现方面)

(4) 谁的鱼最可爱 (作品的形象表现方面)

(5) ……

3.小结:今天我们大家都做了一条快乐的鱼, 你们看老师的讲台上都摆满了, 太开心了!后面几天我还要看看谁做的鱼最“坚固”, 这样的话, 它就可以进窑炉烧制了, 成为永久的艺术品了! (学生欢呼起来) 你今天在课堂上也像你做的鱼一样快乐吗? (我们很快乐) 快乐的孩子才会做出优秀的作品哦!最后在开心的时候, 别忘了整理一下我们的教室吧!我们一起来吧!

[设计意图]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 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 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 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是对学生的人格尊重, 也是对艺术多样化的包容。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特别专注、投入, 尤其是在老师示范制作鱼的步骤的时候, 看得十分认真, 并且掌握了鱼在造型上变化的关键, 制作出了很多独具个性的鱼, 可以说学生在听老师讲解的同时, 自己是在充分地思考, 并积极地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所以最后呈现的作品让老师惊叹不已。

陶艺课论文 - 副本 篇3

原始彩陶的欣赏与陶艺制作课的心得体会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课程论文

原始彩陶的欣赏与陶艺制作课的心得体会

原始时代的美术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陶塑、石雕、玉雕等)、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等)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那些我们称之为美术作品的东西,总体上看并不是纯粹为“美”而创造的,是适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原始时代美术的各个门类尚未有明确的分化,如雕塑、绘画与器物往往是浑然一体、相互依存的。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巫术说:艺术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巫术活动。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而游戏起源于人的精力过剩的宣泄。心灵表现说:艺术起源于心灵表现。季节变化的符号说:艺术是季节变化的符号。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图案精美,花纹绚丽。中国彩陶不仅代表着中国原始社会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而且也是世界远古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彩陶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者。距今七千年到三千年的历史,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仰韶文化彩陶因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南、陕西等黄河中上游地区属于这一文化系统。据调查,发掘的遗址多达一千处。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制作精美,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因之既是实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色彩绘于烧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烧后,色彩和陶胎结合紧密,不易发生脱落。彩绘的形式总体上可分为图案和图画两大类[1]。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课程论文

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12年),至今仅有101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中国彩陶的起源一直颇多争议,在大地湾发现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圜底鱼纹盆,是目前国内发现直径最大的鱼纹盆。层的仰韶文化面貌截然不同。陶片质地松脆、色泽不匀,几乎见不到大块的陶片,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已破碎,发掘人员形象地称这些陶片为“酥皮点心”,这一现象可说明当时制陶技术较为原始。发现的器形很特殊,底部多有小小的三足支撑,或圜底、或圈足,基本不见平底器。更为奇怪的是,在钵形器口沿内外均发现暗红色的彩条带。以上特征无疑表明,它们不是通常认识的仰韶文化。从地层上看,这是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存。经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测定,送检的5个标本年代约为距今7300年—7800年,比仰韶文化早了近千年。大地湾文化的发现不仅确立了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而且为探索彩陶与农业的起源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大地湾彩陶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及中亚地区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步的,表明中国彩陶起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渭河流域。

仰韶文化彩陶的分期:早期,西安半坡类型;中期:河南庙底沟类型;晚期:马家窑类型。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课程论文

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西安半坡彩陶,时间为6000年左右,造型为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瓶、直口尖底瓶、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纹样有几何纹、人面、鱼、鹿等。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鱼纹盆,彩陶鱼纹盆。

庙底沟彩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河南庙底沟类型,时间为5000多年,造型为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等。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彩绘纹样中几何花瓣纹较多,还有鸟纹、蛙纹等。这时候的代表作品有彩陶花瓣纹盆。

马家窑类型共分为三类:马家窑类型,半坡类型,马厂类型。时间为4-5000年左右,造型有盆、钵、瓶、翁等。纹样有:同心圆、涡状纹、垂幛纹、水波纹等。其中代表性作品有彩陶漩涡纹瓶。

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课程论文

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正式由于它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最光彩的成就。

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提箱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彩陶的装饰效果给人以生动、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享受。彩陶的文饰手法有线描型、平涂型和综合型。

黑陶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龙山黑陶,距今4000年左右,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等黄河下游地区,黑、光、薄、棱、鼻是黑陶的基本特征,它给人以庄重、肃穆的审美感受。

如果说彩陶是以其造型和纹饰的有机结合而光彩夺目的话,那黑陶则是以质地精美和丰富的造型取胜。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课程论文

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1921年,我国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红陶[1]。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它的烧成。原理是: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有浜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类型,距今有5000~7000年的历史,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长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成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一枝主干。仰韶时期的陶器表现了高超的技艺,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闪烁着原始人智慧的光芒。

在河南省巩义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仰韶时期的尖底红陶瓶。这件尖底红陶瓶直口、方唇,上腹近直,下腹稍鼓急收至尖底。泥质红陶,陶质较细,使用泥

条盘筑法制成,内壁有拍捏痕迹。口沿下有几周弦纹,近口处有六组捏制而成的附加堆纹,划纹布满整器,从一侧斜下盘旋至底,感觉犹如一个水中的漩涡。腹中部有一系,系上面有一不规则的圆孔,一侧有一刻划的倒“曰”字。

据专家们考证,这是仰韶时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课程论文

期较为常见的汲水器,它巧妙地利用了重心原理和平衡原理。使用时将尖底瓶放置于水中,等水自口流满时,尖底瓶会自动竖起。瓶身有一系,可系绳,倒“曰”字刻划文应为族徽,是氏族部落之间相互区分的标志。

这件器物除实用外,口沿处盖一鼎或盆可做葬具,这就是当时流行的瓮棺葬。据说,夭折的婴孩放在此瓶中,埋在父母住处的房基下,寓意骨肉不分离,瓶身上的圆孔用来供灵魂自由出入。

北大前任文博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曾到巩义博物馆考察,对此瓶产生浓厚的兴趣。

半山彩陶,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制作课课程体会

经过两个多月的制作课,我收获很多,第一是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入更切身的了解和体会,第二就是对陶瓷手工艺品的尊重。

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搓泥条,看似简单的笔筒或者是茶杯造型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求极其高的,首先要给泥块按摩,揉搓到表面没有裂纹才好,然后切一块完整的方形或者是圆形的厚度较厚的泥块作为底,接下来就是搓泥条,要用掌心搓不能用指腹搓,这样搓出来的泥条比较均匀,不容易有裂纹,保证泥条的厚度大概是1cm,长度为15cm,然后就是盘泥条,我自己的经验是先把底部盘结实了,然后上面呈平行状态一次堆积就好了,接口处一定要按结实,不然也会出现裂纹,上釉的时候会破碎。还有就是造型,不能做封闭式的造型,尤其是出气口不能太小,不然在烧瓷的时候,不仅自己的作品会炸开,同时也会威胁到其他同学的作品。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工具,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作品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课课程论文

做成了各种样子的造型,有做大白的,有做海豚造型的,也有做各种工艺品小摆件的,我也做了很多,但是与其他同学相比,还是觉得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真的需要提高,这也是陶艺制作课给我的启发。

第二节第三节课就是拉坯,这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一个环节,虽然一晚上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是并没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做出来。拉坯的过程,首先是给泥块做按摩,按摩到十几分钟,然后把按摩好的泥块用力甩到机器的正中央,然后开动机器,把泥块扶正到正中央,整个过程中都要保持手的湿润,要不停的蘸水,另外,就是要注意把它拔高,然后在拔高的基础上做造型,当达到合适的造型的时候,要注意用剪刀手把作品剪下来,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开始总是失败的。但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的第一个作品终于成功完成了,之后也相继做出几个作品。

之后就是修坯,要把拉坯的作品修成标准的形式,厚度不超过1cm,要有圈足,表面要光滑,这是一个需要锻炼耐心和协调能力的过程。稍一用力,可能作品的壁沿就会弄掉,或者是整个作品瓦解掉,真是非常可惜。

最后,就是上釉了,在上釉的时候,老师会非常认真仔细的为我们检查我们的作品是否真正达到烧瓷的标准了,不符合标准的他们会耐心提醒我们去修改,然后再上釉,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也是考验我的一项,我觉得自己完成的还不错。老师们也是比较辛苦的,每次上釉手上都沾满了釉,然后再去清洗,真的很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辛勤付出。

有趣的陶艺课作文 篇4

这一天,我一进教室,就闻到一股泥土味,原来是老师在和泥呢!

老师和好泥后,给我们每人分一块,让我们来做“泥罐子”,并细致地说出了做罐子的方法。

开始做了,首先先拿出一点点泥,把它揉搓成圆形,压扁一点,做成罐子的底,再拿出一点点泥,抹上一圈泥浆,把这一条泥对着泥浆的地方固定着,以此类推,一直站到罐子的顶部就好了。不过,粘到罐子弯曲的地方,要一点一点地往外或往里粘,这样就会呈现出瓶子的弯曲度。最后再把罐子装饰一下就好了。

《爱心陶艺课》活动策划 篇5

主办方:景德镇陶瓷学院第十九届陶瓷协会

一、活动主题:我们应情系老弱残,携手走向美好明天

二、活动背景: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我们周边却还有很大一部分缺少关爱、生活无法自理的老残人士和孤儿。他们都是需要整个社会去关怀的弱势群体。然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去帮助他们,但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爱心转化为切实行动,去为他们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让那些聋哑们的世界不再无声无色,让那些寂寞的老残人士们的生活充满温暖,让他们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增强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交际表达能力,增强名族凝聚力。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协会组织了这次爱心陶艺课献爱心活动。

三、活动地点及对象:周边的福利院或者聋哑学校

四、活动流程:

1.由理事会于3月下旬重审并加以修改我的策划书

2.于三月下旬由理事会的成员提前一个周去与周边的福利院或者聋哑学校联系并了解情况,确定活动。

3.于四月初各部长通知召开活动动员会,由会长丘文臣安排活动事宜,确定参与活动的成员名单,作出活动细节分工。(确保人人都是以主人翁思想参与活动,最好每人都查阅一下相关资料,预想好合理的个人的活动施展环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需要关怀和尊重的群体)

4.由组织部人员统一收集内部人士及周边同学的自己用不着但对福

利院或者聋哑学校的人有用的各种学习工具(如各类介绍陶瓷的书籍、陶瓷首饰品,艺术类的资料及其他学习用品),并在出发前购买好所需要的礼物,包括水果、牛奶、糖果等。

5.由办公室耿佃菲负责安排出行的乘车问题,并于出行前20分钟安排车辆等候,并集合人员,清点人数。

6.由会长丘文臣给大家强调注意事项和纪律,整理好东西乘车。

7.到达之后,将所有礼物交给相关负责人。

8.由理事会张杰等有相机的同志,在活动期间负责拍照、摄像。

9.活动结束后所有人员参加打扫卫生,帮他们整理一些生活上的内务。

10.清点人数,返回。

11.由宣传部贾焕甜于返回后去相馆洗出一部分相片,在宣传栏张贴相片和相关报告,以宣传爱心活动精神。

五、活动内容:

1.和聋哑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聋哑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交流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参观聋哑学校。

2.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之下,给孩子们讲课,教他/她们画画,唱歌。

3.教他们用陶瓷珠子和线编制一些陶瓷饰品。

4.和孩子们做游戏(如猜字谜,猜手语,玩老鹰抓小鸡。对话对接:利用简单的漫画图片,删除其中角色的对话,由人去猜漫画中角色想说的话等),给他们讲故事。

5.慰问老人,耐心和他们交流,给他们唱歌等,尽量带给他们更多的欢快。

6.活动结束后和聋哑学生合影,也让小朋友用手语表达出自己的心声,用DV录下来,用作留恋

六、注意事项:

1.所以人在活动中都要服从安排,遵守当地的相关规定,不玩个人主义。

2.所有人在活动过程中都要积极参与,且要注意言行,不可伤害到对方的自尊。

3.注意自身形象,记住每个人所代表的不是个人。

七、活动时间:2012年 月 日

八、活动经费:

1.先考虑会费,不足再有参加人员共同出资。

九、活动的意义:

希望通过此献爱心活动,让聋哑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聋哑人!让孤、老、残疾人士体会到人间温情。用由衷的微笑和心声去温暖他们的心灵。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大家在活动中培养团对协作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加社会实践经历。

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篇6

“非功利”是我们今天在人文社科理论界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 它原本是西方美学界的话语, 传到中国后, 又衍生出“无功利”、“超功利”等概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非功利的教育得到冷漠, 这使得高校一些课程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科类的通识课不被学生乃至老师所重视。要深入推进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改革, 必须首先确立非功利的教学改革目标。

19 世纪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侯瑞斯·曼恩曾经说过, 教育是黑暗中的明灯, 是指示人们在茫茫大海中正确航行的灯塔。竺可桢先生曾引用这句话, 认为大学犹如海上之灯塔, 是社会之光, 不应随波逐流。[1]但是, 当今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功利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中蔓延, 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产生了消极作用, 体现在课程学习上就是片面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所谓“无用”的通识课学习。当前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 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很多大学生感到这些课程不仅没有多大用处, 而且认为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内容空泛, 没有“针对性”, 因此大家的学习兴趣也就不高。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目前我国社会道德正处于新旧体系相互交替的转型阶段, 道德规范处于“真空期”,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同样面临道德失范的问题。比如许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模糊, 社会公德意识差; 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滋长; 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分离; 诚信道德缺失; 集体观念淡薄, 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功利思想的严重造成道德的下滑, 因为他们认为道德无多大“用处”。这样, 他们即使受了道德教育, 也无法内化。

在中学里, 学生受“升学主义”的影响, 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基本标准, 道德教育相对于其它的教育被冷落了。到了大学里, 有些学生接受德育也是为了应付考试, 只要老师让及格就可以。而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片面注重给学生灌输道德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能否将知识内化为心理自觉, 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同时,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学生把目光瞄向未来的工作, “有用”的就学, “没用”的就可以忽略不计, 他们认为在大学里就应当培养自己未来生存的“能力”, 而不是加强道德修养。同时, 目前“90 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分, 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也充满了功利色彩。由于家长的溺爱,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自控能力差, 追求享乐, 以自我为中心。再说, 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为此, 必须改革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

三、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其中特别强调, 素质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情操,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史哲及艺术方面的教育, 文科的学生也应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长期以来, 我们将大学的功能定位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 特别强调了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提示我们更要注重对广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以传递中华优秀文化, 陶冶学生人文情怀。高校通识课更应该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规划, 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也应尽量摆脱功利思想的困扰, 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价值导向而进行大胆探索。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古人特别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孟子甚至还主张“舍生取义”、“何必言利”。但是现在, 功利主义思想使社会缺乏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认知,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生存压力使人们不约而同地倾向于现实的物质利益。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空间的重视, 是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人的共识, 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只是一个知识体系, 更是一个意义空间和价值世界。当前,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全面转型, 市场经济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 也对高校的人文社科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形势下, 我们越是要清醒, 现代化虽然在呼唤着人的追逐物质利益的原始驱动力, 但更要对这种原始驱动力进行道德伦理的规范引导, 这就需要制衡功利思想的人文精神。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舆论导向和学校教育多强调知识的学习,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但历史同样告诉我们, 单纯的科技发展无法使中国走向强大, “师夷长技以制夷”得到的却是“甲午海战”的惨败。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入高度文明状态的标志, 因此不能仅仅以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来衡量, 它还要强调文明结构人文精神的重塑, 其力量来源于沉积在民族心理结构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 它尤其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学生接受通识课教育, 其意义在于陶冶人文情操, 在复杂的社会变化中保持乐观情怀和理性价值观。

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大学生不愿意学习通识课, 难道这有利于他们腾出时间来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课吗? 其实不然。不重视“专业”以外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功利思想的表现, 而功利思想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态度, 他们往往以“市场”为导向, 冷落一些与就业或市场需求“没有多大关系”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其实, 功利主义是对科学精神的背叛。科学精神的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和态度, 从本质上而言, 是求知而不是求利。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其实是大有裨益的, 科学发展需要浓郁的人文情怀作为动力。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导致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2]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只会败坏自己, 正像阿塔兰塔在赛跑中由于停下来拾金苹果而失败一样。

当然, 我们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并非仅仅是造就诺贝尔奖得主, 但在这个问题上所折射出来的是我们的教育的确缺乏创新精神,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功利思想造成的。钱学森先生说,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是创新型的。虽然我们培养的绝大多数人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但是如果本科阶段的教育就充满了功利色彩, 培养拔尖人才就缺乏了基础。再说, 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而劳动者的素质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普通劳动者要想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也不能鼠目寸光, 而是少一些功利思想, 多一些创新思维和能力。

孔子云: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大学生呢? 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既要有专业技能, 也要有好的品德, 还要有人文精神。“兴于人文, 立于品德, 成于技能”是很好的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少一些功利色彩, 其中加强通识课教育就是必要的手段。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 即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境界。[3]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世界里, 不能只有“术语”和“数字”, 更要有“梦的空间”和“精神的寄托”。非功利的通识课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围绕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陶冶人文情操、启迪创新能力等价值向度对课程改革做大胆的尝试。

摘要:当前, 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面临许多困境, 必须确立非功利教育的总目标, 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启迪创新能力等为价值向度, 对通识课改革进行大胆尝试。

关键词:通识课,教学改革,非功利

参考文献

[1]白阳.回头, 再看一眼灯塔[N].人民日报, 2014-7-3 (5)

[2]王晓勇.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9

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篇7

单元复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是在学习完某章或某个专题之后以一定的课时专门进行的,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方面中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综合复习。

单元复习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课本知识的重现上,它除了能使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同时,单元复习还应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渗透和归纳,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单元复习课中应体现以下原则:(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2)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3)拓展训练与渗透学法相结合的原则。

一、归类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心里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因此,在单元复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表式、问题式等方案,然后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学生利用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学科知识内在的紧密联系,将获得的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信息相联系,并将新旧知识串联、结网,使新旧知识信息发生有意义地联系,将新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认知经验等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改组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如《烃的衍生物》学习完后,教师可将本章内容设计成以下问题:

(1)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2)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3)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4)能发生取代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5)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6)能与钠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7)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8)能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9)能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10)能与酸性KMnO4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11)能与溴水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

(12)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有哪些?(13)制取卤代烃的途径有几种?

(14)制取醇的途径有几种 ?

然后组织学生联系各类有机物的结构特征,运用分析、类比、推理、归纳、抽象思维等方法,将各类烃的衍生物各自的化学性质和有机物之间的互变关系等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同时配以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练习,从而构建起烃的衍生物的知识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

二、拓展智能训练,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当今社会,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宝贵的生产力要素,是市场经济中最有价值的经济资本,国际竞争的焦点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代人才观认为,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再看他拥有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把积累的经验、学到的知识、超群的技术、掌握的信息,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新颖、有效的劳动成果,即人才应具有开创性精神、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因此,未来学家对未来学生的要求概括为三点:一要学习对明天有用的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二要学习对付明天的应变能力----会实践的能力;三要学习终身受用的本领----会创造的本领。这就为单元复习课提出了另一个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即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评价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等各种能力和品质。

在单元复习课中,通过精心编撰不同形式的习题和情境,把各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不同的复习内容中去。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形成网络,是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多维理解,从而领悟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如通过学生归纳总结诸如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方法等问题或知识点,均能达到培养分析综合能力的目的。再如,创设新情景实验和组合实验,利用开放型实验过程的不确定性、实验思维的发散性、情景的模拟性、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将仪器组装、现象描述、数据分析、结果陈述、安全和防污等方面纳入其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评价能力。另外,适时编写一些材料新鲜,体现人文素养,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联系紧密的新情景试题,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学生变苦练为乐练,也不失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

三、训练认知策略,优化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其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依托,是学习行为(思维行为和动作行为)赖以运作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终生受益。因此,在单元复习课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这一教学目标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处理。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审问作为一定阶段的学习方法,认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是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二是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而问题一旦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就能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必然会高度集中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慢慢向学生渗透提出问题的途径,如:(1)在异常中发现问题(例,为什么氢气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2)通过比较发现问题(例,为什么铁跟氯气、盐酸反应生成不同的氯化物)(3)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例,为什么热“碱”水去污能力比冷“碱”水强)等等。其次,适时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习《二氧化硫》一节时,教师可先提出“空中雨神——酸雨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酸雨对农作物及各种设施的破坏资料,进而介绍防治酸雨的方法之一是:给煤中加石灰石或生石灰。激发学生提出“为什么这样做可以除去二氧化硫”。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渗透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示范,帮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来独立地学习知识。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讨论某物质的性质时,教师可先教给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即从物质的类别及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的价态出发讨论其可能发生的反应。如讨论SO2的性质时,从物质类别来看,属于酸性氧化物,所以它既可以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盐,还可以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从化合价角度分析,硫元素处于+4价,其化合价既可以升高表现出还原性,也可以降低表现出氧化性,所以它既可以和表现出氧化性的物质如O2、Fe3+、MnO4-、ClO-、H2O2等反应,还可以和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如H2S等反应。然后,教师让学生试着讨论CO2、HI、FeBr2等性质,只要如此坚持,学生必然会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例如,在学完化学键、晶体结构这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类晶体熔化时所克服的作用力是什么,推导出影响各类晶体熔点高低的因素,从而将原子半径、键长、键能与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熔点高低这些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另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有机合成中的逆合成思维法等等都是化学学习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在单元复习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会学习”“会实践”,“会创造”的境界,才能体现“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宗旨。

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目:化

工作单位:长安区祥峪中学

上一篇:护士节授帽仪式旁白下一篇:施工安全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