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精选14篇)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1

杨奉环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实施要体现出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智力得到更好的开发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关键词

三维目标

价值观

新理念

新课改语文课堂实施要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促进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的推动力,呈现新型师生关系的舞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呢?这里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与反思谈谈本人的体会和观点。

一、知识与技能并重

俗话说得好“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习技能,把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所指的就是《语文标准》中指出的“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教师在引导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必须把培养学习的技能渗透在其中。要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语文知识,启发领略学习的技巧,培养对知识内容的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因势利导,狠抓朗读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如临其境,融情其中,把发自内心的感受倾注到文本中,同作者一起喜、怒、哀、乐。当然,还要体会文中的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语句、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的运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再者,运用语文中的叙述方法或说明方法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告诉他们今后利用此方法可以运用到写作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把这些体悟、探知、方法变为己有。比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中,诱导学生从课文第六自然中用笔圈出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重点词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等。利用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的法宝,促进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还要把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技能来抓,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学习、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多做口头表达训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互相说、互相评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说,发现表达得不好的地方及时纠正,善于启迪、指导,把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多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采访、调查报告等活动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艺术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并不是只传授知识,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敷衍了事,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是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的,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个观念,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如何分步骤、多角度、深层次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放在重要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探究性学习等方法,以便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爱读、爱问、多想、多练、勤于动手、善于查阅资料的习惯。对于课文内容是理解要学会抓住重点段落,善于捕捉重点词句,对重点词句多反复推敲,再想想作者是怎样围绕课文的思想感情展开叙述、如何表达的。

三、培养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做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上要激发愿学、乐学的精神,把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乐此不疲。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设疑、讲故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播放生动的录音、出示精彩的投影、讲些幽默的语言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还可以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来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寓练于乐,把文本内容通过演示体现出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学生的思绪、情感带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使他们内心生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尝试学习的乐趣与意义、价值。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内心情感活动上,有体验、有思考,受到陶冶情操,获得启迪,感受审美乐趣,培养审美意识,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从而进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乐于奉献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的教育,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中,通过了解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于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等本领的,从而激发学生要向海伦学习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特点,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三维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道德修养的渠道,是实现教育目的,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使他们在今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2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思路的形成, 建立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 发展学生的个体, 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重中之重, 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突出普及性与发展性, 让所有学生都喜欢上数学, 并主动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从而获取到诸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活动作为一个过程, 要把握好教学的“度”, 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领悟知识的能力.对此,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要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对传统教学设计进行有效改革; 以发展学生为最终目标, 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 明确教学目标, 细化教学内容,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1].

二、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营造出特定教学情境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 积极营造特定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 教师要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 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引导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 对此, 要求初中数学教师, 在讲解课本知识的过程中, 要努力联系生活实际, 设置一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问题, 如此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新课程》中明确指出: “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都有所不同,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 学习方法、学习思维与习惯等等.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就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 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倡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解题思维的同时, 自身也可以从中积累到丰富的教学经验. 此外, 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掌握好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方式, 学会鼓励与赞美学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各种问题, 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2].

四、更新教学观念, 活用教材

初中数学教师, 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 转变自身的身份, 从传统教学的主导者、传授者以及执行者, 向学生学习活动合作者方向转变. 首先, 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之间的联系, 掌握教材重点知识, 明确教学目标. 其次, 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数学教材内容加以完善, 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师在将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中, 有助于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 例如, 笔者讲授“打折销售”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 首先要求学生调查商场常用的促销手段, 掌握商家的折扣方式. 其次, 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情境: 倘若有两家鞋店同时推出促销活动, 一家是以原价的八折销售; 另一家是实行满100元送20优惠券的促销方式, 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会做成怎样的选择呢?

总之,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改革,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指导, 而且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把握好课堂教学活动的总体方向, 将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材特点相结合,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快乐地学习数学、快乐地掌握知识, 从而促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高[3].

摘要: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 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前,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就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本文基于新课程教学理念, 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路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提出了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营造出特定教学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更新教学观念, 活用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情境,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楚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2014 (2) .

[2]兰宣群.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 (2) .

在“加法”教学中体现课改新理念 篇3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情境引导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应努力开发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准确体现相关主题的数学实质的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根据儿童认知规律,感知是认识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结合情景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教材第23页提供了“小朋友拿纸鹤”和“小丑拿气球”两副情景图,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把情景图制成课件,变静为动,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看出合并的过程;也可以直接利用铅笔实物,或将图上的活动素材换成小棒、几何图片等学具,如让每一位小朋友右手拿4枝铅笔,左手拿1枝铅笔,求一共有几枝铅笔,就是把两手中的铅笔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4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是4+1=5。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合并”的活动,使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述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为抽象加法算式做好了必要的孕伏。

二、理解算式,让学生将情景中的事物抽象成数学符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在“加法”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1~5数的认识中已经能够把情景图中的数量抽象成数字符号,因此本节课就要重点放在让学生建立“合起来”在数学上用符号“+”来表示的符号意识。教师在情景创设中让学生先通过动画初步感知“合起来”的意思,再通过教师的手势和学生动手操做学具巩固对“合起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好的学具回忆“合起来”的过程,观察书上的静态情景图想象“合起来”的过程,最后把“合起来”抽象成数学符号“+”,会读、写加号,感知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最终能够应用“加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合起来”的数学问题。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潜移默化的完成从动态到静态,从形象到抽象,从语言到符号的思维过程。

三、分享交流,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逐步深化认知

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交流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看问题,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外显,通过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在“加法”教学中可通过设计循序渐进的的交流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信息,可以考察学生是否会以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信息。如,在第23页的“小丑拿气球”情景图中,学生对气球的描述是“红色与蓝色”还是“三个与一个”,后者对于数学来说才是有效信息。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看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又如,“加法”教学内容中的做一做:1.小猫图:3+2=□ 2+3=□,

2.摆一摆(梨图):3+1=□1+□=□

可引导学生交流算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是否能把“数字”与“物体数量”相对应,把“+”与“合起来”的意义联系起来。教师可让学生学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符号感。让学生交流同一加法算式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如教师可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这是学生对“加法”学习的进一步升华。通过以上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完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力,体现出数学的教育价值,从而落实了新课标对数学价值体现在教育上的另一理念:“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永昌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篇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灰姑娘的故事》这一课上得非常好,设计新颖,课堂自由、开放,老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受到教育。除此之外,老师还能结合平时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本,例如:在案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心理和感受深入到故事里面,亲自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灰姑娘的故事》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三维目标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表演课本剧,比赛,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感受去理解文本,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熊舍不得砍树,对于舍不得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先谈谈平时自己有没有舍不得的时候,再回到文中去理解舍不得的意思,这样,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5

(碧江中学顺德北滘

[摘要]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三个教学环节,讲述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

[关键词] 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地理新课程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到:“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水平。乡土地理存在学生的周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时代性、灵活性、探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是学习乡土地理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石,任何一个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区域性校本乡土地理,其选定研究的内容没有一定得文本教材作为一句,其方法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的角色,因此对于备课和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重视。本人现就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谈一些看法。

一、备课

(一收集乡土地理素材

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应在课余时间注意收集、分析和归类大量有用的乡土地理素材,建立乡土地理素材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有一桶水;

要“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只有平时多积累乡土地理信息,不断丰富地理的感性认识,加强地理观念。收集地理素材的渠道有很多,现列举如下: 1.留意身边的生活

生活就是课堂。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本环境,同一个地区,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熟悉。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应关心和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以便于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生活中地理知识。

2.善用生活媒体

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等,都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生活媒体,对于我们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深入。这些生活媒体,体现不少的乡土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善用生活媒体,有利于乡土地理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丰富乡土地理知识的内容,扩宽视野。多了解那些节目可能会介绍或涉及乡土地理知识,并积累、整理、保存来自媒体的节目,还可以分门别类剪辑、组接,以供教学需要时观看、研究。如,佛山电视台顺德频道的《城门头专辑》、《见多识广》、《影像广东》、《顺视新闻》等节目,都有涉及到乡土地理信息。

3.捕捉新闻热点

在地理教学中,应时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这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知识、敏感的地理问题,是对地理课本最及时的补充和修正。时事新闻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专属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地理教学环节中,让地理教学与时俱进。地理新闻可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也可以某个地理知识点的事例,也可以作为知识拓展、思维发散的外延,也可以经编排转变成试卷设计中的材料分析题。关注新闻热点,及时捕捉有关家乡的地理新闻,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时时留意、处处收集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的良好习惯。如,最近顺德北滘都宁村某钢板厂被发现偷排废气,其中有一个烟囱甚至直接喷火,经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查处协调后,该厂承诺20天内搬迁,而现在顺德区67家企业已经被纳

入环境信息管理和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范围,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要关注身边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二备课

乡土地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所熟悉,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俗易懂,有亲和力,具有趣味性。而地理本身具有广阔的空间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但初中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备课中,充分利用以上乡土地理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穿插乡土地理基本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并不陌生也不遥远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要讲的事物和现象全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前去观察,但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客观的乡土地理材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解地球的五带的范围后,告诉学生顺德的纬度位置是22°40′~23°02′,让学生判断顺德位于五带哪个带。学生很快得出顺德位于热带,因此顺德终年炎热,冬季不寒冷、不下雪。再如讲述东南亚的华侨,再联系到顺德的华侨,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影响,蚕丝价格暴跌,顺德大批的女工转到东南亚国家做家庭佣工,目前数的华侨同胞有10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询问学生是否有家人或亲戚是华侨,简单讲述华侨的有关情况(如迁移时间、迁移原因、迁入地点、对当地的贡献。又如讲述灾害性天气的时候,指出顺德地处

热带,临近海洋,夏秋是台风多发的季节,教师列举一些最近经过顺德的台风,并让学生讲述顺德台风来袭的情景或抗风灾的经历,以切身的体会了解台风的特点。又讲述地形的时候,让学生根据顺德地形描述(顺德为西江、北江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最高山为东南部旧寨的顺峰山,其次为西部龙江的锦屏山,参考顺德地图,简单画出顺德分层设色地形图,加深对顺德地形的印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地理知识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少则四五句话,多则四五分钟,不可过滥,不可为了重视乡土地理知识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学生回答

在课堂提问和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来举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由老师加以补充完善。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外,还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收集网络资料

课后可让学生收集有关乡土地理的网络资料,但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访问哪个网站,该看哪些信息。而且有部分的网站是为承认或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讲显得难度大、难消化,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应推荐部分适合的网络资源,宜精不宜滥,避免学生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画图

在讲述平面图的画法后,让学生画自己的村的平面图。学生参考地图,并根据实地观察、生活经验和访问调查,了解更多平时疏忽或知道但不熟悉的事物,加深对家乡的熟悉程度,也增长了见闻。

(三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带祖国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或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进行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

设、制定调查方案、收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1](四图片展览

定期在校园开展专题图片展览,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形式进行。如,以“顺德制造、中国骄傲”为题的专题图片展览,用图片和图表展示顺德工业的历史发展、工业品牌、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等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对家乡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篇6

邓小平同志说:“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教育教学的成败。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同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课程目标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等等。这些观念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格外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达成。

为了能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的目标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使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中。

教师一定要钻研新教材,领会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要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注意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结构,进行系统学习和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7

三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 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通过思考、探究以及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理解并获得相应的知识, 发展相应的能力, 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 也是最容易产生异化和偏差的目标, 它是实现其他两个目标的保证.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浓厚的兴趣, 积极的情感, 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就谈不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三个目标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 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 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 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地使用教材, 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教材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旧教材的许多弊端, 很好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改变教材是“活用”, 利用教材也是“活用”, 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与改变是否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1. 课堂教学如何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创设情境.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特定的情境, 既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又能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 激活现有的经验去消化、理解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

(2) 新知探究.探究知识的过程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 即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 即通过知识的应用, 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 应用与反馈.在此阶段要通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题目, 来巩固知识, 进行技能性转化, 而且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题目的选取要照顾到智力差异, 有层次, 有梯度.

2.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 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认知的角度讲, 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 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去学习, 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的认知连接点上实现的认知转化.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 通过协商的方式内化为个体的智慧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给人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 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提出正是基于此种状况.教学中要想落实此目标,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3.1要树立“大课堂”观念, 重视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下, “封闭式”教学显然是违背课程改革方向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 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指教室里的教学,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一些教学活动将会突破原有教学空间的局限而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

3.2树立“大课时”观念,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讨论的体验空间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应当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讨论, 安排适当比例的学生讨论时间.因此课时分配就应突破传统的“45分钟课堂制”的观念, 树立“大课时”观念,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科目开设不同课时的课堂,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在这个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体验.

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 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 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 授学生以“渔”, 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 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础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交流;重视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 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重视情境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化理念 篇8

一.课前预习指导到位,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课前预习环节,学生也很少养成课前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这就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些障碍。不仅需要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且学生对教材内容也不够熟悉,教学互动开展并不顺利。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预习方面的指导,一方面要求学生坚持预习,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向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等形式,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等等,并按照教师的提示拟定预习提纲,初步熟悉教材内容。笔者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好的学习技巧,班级普遍运用的“五步预习法”就是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梳理和提炼出来的先进预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课前预习指导,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准备的充分性,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开展课堂学习。

二.教学手段提升到位,增强语文课堂生动性

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辅助功能,收入进课本的教材涉及面较广,蕴含知识量也较为丰富,许多课文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理解中增加了难度。有了先进教学手段的帮助,这一切将不再是障碍。例如在写景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知教材内容,缓解了学生因不熟悉教材内容而引发的枯燥乏味感。再比如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理解难度也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向学生进行形象化的知识普及,通过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以及科技发展最前沿的信息,帮助学生强化这些方面的理解。另外,在一些情感深厚的环节,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的熏染,增强语文教学的思想渗透性,这些方面都是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动运用。

三.教学模式优化到位,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整个语文素质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在这一方面强化研究,将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模式的优化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开展学习,促进能力发展。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不再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让他们在学习研究中提高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在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应当始终掌控局面,提供给学生思维的线索,将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成思考题,引导学生分小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小组间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自主探究的主角,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点拨引领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复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复习要点,以自己的学习技巧与经验对其他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可以有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得更加生动、活泼、高效。

四.分层要求落实到位,兼顾学生发展差异性

素质化课堂更为主要的是体现对学生的整体培养,让全体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足发展,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精髓之一。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针对性措施为学生量身打造最为恰当的教学活动。分层模式是兼顾学生学习差异的有效方式,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准确分析、划分层级,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有了差异性的分层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的分层设置,还是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以及阶段检测的分层出卷,都可以将不同层面的学生区别开来,为他们量身打造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分层模式能够让优秀生保持旺盛的斗志,同时也能兼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基础,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以分层目标为引领,整个教学活动才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快乐,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感,这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素质化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教师理念的创新,教师应当将改革与创新的要求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习惯,在教学手段方面体现信息手段的作用,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充分改进,同时兼顾学生的发展差异,让初中语文教学更为高效。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回归本真? 篇9

沈燕

12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正式版颁布后,业内人士都赞赏里面补充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评价两项重要内容。并围绕教育的旨归问题提出教育确实应该回归本真了。而本真是什么呢?首先教育孩子不是做月饼,马克·贝磊,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课程规划署署长如是说。他认为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前,不能把孩子当做月饼似的给予加工,应该尝试个性教育。“我们的孩子不能考试上是老虎,素质上是绵羊。让孩子全面发展,自信、幸福地生活,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有责任心。”。还有家喻户晓的松下,他认为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一类,可以说是附属教育,有良好人格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我勉励,用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向成功迈进。教育回归本真就是体现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旨归,学生接受大同教育的同时,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所需,使得他们朝着他们想要成为的对社会有益的社会人去努力,去奋斗。

2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各科)正式版就体现了这种服务回归本真精神,是指导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纲领。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实施教学,而不是把学生都当成天才来要求,包括家长也是如此。教师家长都不要把每个孩子都视为天才,而是把他们作为人才来对待,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孩的天性。也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要善于守护孩子的人性,发现其良好的秉性,培养孩子的好性情,营造行为意志力,引导孩子创造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这样他们的发展才有潜力,有前景,有情趣。

具体到我们英语学科教学又如何体现教育回归本真呢?我认为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而渗透核心素养的渠道就是要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围绕每堂课的教学总目标,教师要设计几个环节去完成这些目标,每个环节任务的实施往往是通过学习活动去呈现,去落实。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设计活动时是需要教学理念来支撑的,设计意图也是依据课程标准上的原则来指导的,不是随意安排一个活动,目的性不强,评价不到位,流于形式,这样的活动是产生不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7)第63页,列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设计应注意的五个问题,简单归纳如下:(1)任务情境要真实、与学生相关;(2)知识结构化过程要有有效的导引工具和方法;(3)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对思维的挑战要有合理的梯度;(4)情境创设要给出场合、对象和关系、交际目的等必要提示,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意识;(5)要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

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参照这五点对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完善。从五个方面的活动原则来看,它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景,情况,情感,学情,教情,真情。总之,不再是盲目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做架子给别人看的无效活动,而是看每个活动是不是围绕真实的现场在开展,是否有内容,有分量,有效果。每种课型的活动要符合课型特色,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的反馈,不断发展学生的三大思维品质。通过活动,推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素养的形成。例如在阅读课前,让学生通过标题猜内容,激活学生已知知识,调动,建构,整合他们对即将阅读文章的未知知识。再如在听力课中,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把听力中的故事与自己的故事有机进行链接,让他们在听后针对主人翁的精神回归到自己身上,去探究自己精神世界应该升华的地方,与同伴分享。正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版第七页上要求的: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是学习活动意义的精髓。

我们以必修三模块5听力课为例,看教师如何在这堂听力课上去设计体现课标精神,具有人性化的学习活动。听力内容是关于五项重要的古代发明,是在前面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之后,介绍中国古代五大重要发明。学生已经围绕本模块主题学习了一些描述古代人物的词汇,本课时进一步学习有关古代发明的词汇,难度不是很大了。老师可以以一个问题导入,激活学生对发明方面的知识“What are the important Chinese inventions?”,同时引出本课的生词。然后让学生猜黑板上5个年份对应表格里5个发明,匹配发明人。然后通过听材料来验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并且说出听到的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就材料内容而言进行检测,如果老师到此为止核实了答案就进行下一步内容,那么这个听力的目标知识只能是浅尝而止,对学生的文化品格没有起到太多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思考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就会深入该话题,提出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有思维启发的问题“Why did the ancient people invent the things?” “What invention do you want to make?”

这几项古代发明都先于其它国家,所展现的古代文化更是中国发展的图腾。这说明了什么呢?他们中也许有的人说不出来,有的也许会说到这些发明给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这些发明家当时就是肩负国家发展的大任而担当起发明大责,具有大国气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对他们情怀最好的写照。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多一些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阶,让每个人的思维都热起来,情感高涨起来,提出为什么在当时历史情况下会出现这些发明家和发明的东西。在这个问题回答的影响下,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们想作哪方面的努力,去进行发明,让我们未来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强大。此时学生的民族自尊感激发出来了,有许多想法也在心中蕴酿着,老师顺势要求他们分组讨论这个话题,首先指出目前社会上,包括学校不文明现象的情况,然后激发出他们想改变现状的想法,去创新,去发明,提高文明程度。老师要求每个小组把他们想要发明的东西写在一张大纸上,与其他组交换欣赏,最后评出最实用,最科学,最环保,最有趣的内容和设计。这个活动符合课标中提到的的几个活动原则,让学生发自内心去思考如何在古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行得更高。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10

【摘要】: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总目标。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的问题。【作者单位】: 凤冈县巡检完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研究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标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重要启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三结合”和“一为本”。

一、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学习语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语文教学在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实在是真知灼见。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文学科这一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施加教育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美丑的辨别。

1、有机渗透,发挥整体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生动、形象地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发诱导,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育人的教育。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两只小狮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父亲的叮嘱》、《中彩那天》等一类的课文,可以通过“抓中心句,辐射全篇”的训练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在教学《父亲的叮嘱》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在设计教案时,如果就单纯地理解这句话,抓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只能达到让学生了解父亲的教育、教导使我一生很有用这一目的,效果不一定好。如果从全文着眼,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讨论、体会:作者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体会,是他牢记自己在素描时父亲的叮嘱“你看见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于是,在画杨桃时,作者“如实照画”。这一事件也是作者要向我们提示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2、有意渗透,陶冶学生 的审美情操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语句、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语文教学无疑应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爱好。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可避开常规提问——“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成功?”而从另一个角度设计问题:“你认为诸葛亮缺少哪一个条件,借箭就不能成功?”这样设计问题,一是让学生抓住一点谈感受,避免了贪大而考虑不周的弊端;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想法,就无所谓与老师的答案是否一致,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对问题就会生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上,教师端正亲切的仪表,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精练、幽默的语言会给学生以美感;教师那工整、规范的板书也会给学生 以美感。特别是课文的内容,字、词、句、篇的训练,都能让学生体验到美。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感知内容美。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二是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及用词美。文章第2部分先通过对比,接着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把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现出来了。三是细读关键句体会意境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假如你荡舟漓江上,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四是品读体会情感美。在全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品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配上音乐,渲染气氛,及时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图,丰富情境,让一幅幅美景留在学生们的脑海里,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腾,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在于读他人的文章能够正确理解,听他人讲话能够知情晓理;自己有所思、有所悟,能够提笔成文,能够对别人讲清楚。可见,语文教学绝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充分挖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在日常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引导、启发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如:四年级《“病人”》一文,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感受那天真的儿童情趣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说说除文中介绍的苦差事之外还有„„尽管有些说法幼稚可笑,但切不可忽视这“创造性的火花”。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极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只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认真挖掘,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2、努力抓住能培养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契机 教学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抓住契机,提出一些通过学生的努力能够想出来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每思考一个问题都能有一种新奇感,有一种乐趣。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如:《鸟语》一课,按常规当理解到作者与“布谷鸟”“喜鹊”的对话后就总结:人与鸟而亲密无间的感情就好了。其实在这时可以设计一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学们文中间略地提到“我”和画眉、黄莺、百灵鸟的交谈,能否展开你的想象续编故事呢?”顿时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而且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一下子迸发了„„这样有主见、有乐趣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绝大多数取决于其对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来讲,首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造条件形成主动思维的倾向。其次,是教给学生 一些思维的方法,如:质疑问难、合理想象、举一反

三、标新立异等等,鼓励学生用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去分析事物,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主动学习与学会学习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导”字上狠下功夫,争取以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如:在设计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绿毛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然后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这时学生势必会发现问题,并自然提出问题。根据这种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解决疑难,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掌握方法,突出学习过程

教学中要力图改变原来的把知识点的教学作为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来传授的做法,即改变“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如:自然段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把着眼点放在怎样提问,怎样分析,怎样总结上,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示范、渗透,让学生模仿、实践等,体现一个“教”字;待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训练当中,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加以巩固提高,把“学会”与“会学”结合起来,效果就更好了。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因此,读既是理解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通过“读”促进学生深入地体会、想象。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能在反复的读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大量的典范语言,从而发展语言。为了抓好读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读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读应该做到“每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也就是说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读,要达到什么目的。如:自由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和新词画下来;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角色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对读书是否感兴趣,有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如指导学生朗读某句关键句时,我们不妨先设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朗读时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才能表达你的感情呢?这样一来,也许学生的情绪马上活跃起来,都能试着去读一读了。

三是要保证学生 读书的时间。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读实练。要挤出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懂,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读要有指导。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朗读水平也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读的指导。如在听《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王老师富有激情地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小乌鸦多懂事啊”一句,运用指名读,引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让学生读懂了文本,接受爱的教育,懂得要有爱心,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11

关键词:物理,“三维”教学目标,创新

物理是以创新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现代物理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强调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定位上的显著变化, 就是“知识的传授和落实”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更注重认知过程和学生价值观的体现, 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强调应该有“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 即“三维”教学目标, 使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

那么,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呢?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设学生探究的平台, 构建“三维”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对教材的本质要求是“以怎样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 学校的情况, 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 注重个人的思考和体验, 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 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在《液体的压强》一课中, 教材的安排是:学生通过实验, 探究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及其特点后, 直接给出了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然后利用给定的实验去验证。我认为, 这样处理只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接受老师的灌输, 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更无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所以我对教材的编排顺序和编写意图作了调整——我采用我校“4+1”课改的新模式,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达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我把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放在第二课时,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在本节课中, 利用小组的优势, 通过大量的实验, 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因此, 液体内部压强特点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 而是在学生的猜想和探究中逐步得出的。这样不仅使学生真正体验了探究过程和方法, 在体验中找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而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它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培养的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使“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为一整体。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入手, 实施三维目标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 对于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 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教师精心设计演示实验, 创设探究情境, 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用科学家的研究历程感染学生, 是实施“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

在本节课的开始, 我设计了一个模拟“帕斯卡桶裂实验”, 当容器被提起时, 容器突然被胀裂, 水柱四射, 看到这一现象后学生叹为观止, 都被这神奇的现象所吸引, 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我告诉学生, 要想解开这一现象之谜, 需要我们掌握关于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就是著名物理学家帕斯卡在研究液体压强特点时设计的著名实验。此时,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急于探究液体压强的奥秘;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自由游动的鱼, 再向学生提问这些自由自在的鱼是否受到压强的作用呢?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结论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合理铺垫, 为学生搭建必要的脚手架, 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 就是要转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 增强学生的体验, 强调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再作为中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相反, 如果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游离于知识之外, 凌驾于知识之上, 只是一味地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花样, 那将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阁。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做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准备和铺垫, 将成为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脚手架”, 不仅能减少探究过程的盲目性, 有利于促成学生探究过程的完成,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例如, 在探究完了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后, 利用前一节课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从而加深了对实验探究结果的理解和巩固。

四、“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让学生享受学习中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 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责任是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 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让学生亲自探求知识, 体验和完成认知过程, 重视挖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让学生去感悟, 去发现, 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 从中享受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设计了大量实验, 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能体验到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 并在体验中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由于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所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设计出许多有创意的、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实验。例如, 在探究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及其特点时, 有的小组把塑料保鲜膜套在手上后伸入水中, 看到保鲜膜全部贴在手上, 同时发现手所在深度越深, 薄膜贴得越紧, 他们在感受到液体内部压强存在的同时, 也证明了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是朝向各个方向的, 并得出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有的小组则把一次性的空塑料杯正立着逐步伸入水中, 观察到塑料杯向内凹陷发生了形变, 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则利用上面用过的侧壁刺有小孔的可乐瓶, 反其道而用, 把空可乐瓶插入水中, 发现外面的水从小孔向瓶内射入, 不仅证明了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 同时证明了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其与液体深度的关系, 等等。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活动, 从中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问题产生、到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的设计和最后的交流总结, 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科学, 培养了能力。同时, 在实验中相互合作, 交流时相互学习、借鉴、补充,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12

美术不仅可以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相结合,还可以密切配合班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美术学科中加入其它学科的元素,通过与单门学科,甚至是多门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研究方案,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化的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13

由美国课程《灰姑娘的故事》谈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看了美国小学的这堂阅读课,首先颠覆了我对《灰姑娘》原有的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对《灰姑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美国老师对我原有认知冲击最大的有两点:一是原来我们从小就认定的“坏人后妈”不是坏人,只是爱的范围不够广;二是灰姑娘的成功最主要的不是仙女的帮助,而是靠自己,是因为她“爱自己”。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文化教育的差异。所以我个人觉得不能单单用一个“好”字来评定这堂阅读课,对美国孩子来讲,从教学目标设定与落实的角度看,这堂阅读课无可厚非的是一堂成功的课。它把三维目标融会贯通到了其中,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博爱”的美国式教育思想,并把这一思想成功的根植到了美国孩子身上。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似虽然只用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但老师以“爱”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情感态度价值观),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提问,巧妙有序的引导,贴近生活的实例(过程和方法),潜移默化的教给了学生一个美国式的思维方法和“诚实,守信,宽容”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处事方法(知识和技能)。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常常把三维教学目标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例如我在讲授《初识计算机硬件》时,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来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利用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件;利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亲自拆装计算机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其功能,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交流发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分享成果,拓展思路,使学生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落实教学新理念 篇14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解读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交流的主题是:《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以及写字的美感意识,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终身学习,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通过学习课标,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说目标:(出课件)

1、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①学习汉语拼音:要求“学会汉语拼音”。②学习普通话:要求“能说普通话”。③识字:“认识常用字”,达到“3000左右个”。④写字: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

2、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出课件)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新课标为什么降低识字、写字的数量?①减轻师生负担;②确保识写质量。)(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新增“努力养成”。“努力养成”的目标更符合第一学段学生和教学实际。)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老课标中“学习独立识字”是在这句的后面。新课标中将“学习独立识字”的要求提前,表明重视程度。)第二学段:.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是“2000个”第二学段继续降低“会写”的数量。)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此处又一次体现出新课标对“写字”的高度重视。删去老课标中“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的要求,原因可能是:①这一要求更宜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要求;②用键盘输入汉字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基本能力,不必特殊强调;③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针对目前学生写字普遍水平下降的现状,非常有必要由重视“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变为重视“写字”。)第三学段: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第一、二学段对学生写字的要求是:正确、端正、整洁。新增“力求美观”是第三学段对学生写字提出的新要求。)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老版课标共3条,此条为新课标中新增的,再次强调良好写字姿势、习惯的养成。)

二、说教材

1、教材编写体例(出课件)苏教版:

(1)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

(2)以韵文或押韵的词串形式集中安排(3)随课文安排(4)生字表 人教版:

(1)汉语拼音识字(2)归类识字(3)随文识字(4)语文园地识字(5)生字表

2、教材基本结构(出课件)

(1)识字课: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2)随文识字

(3)单元练习: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

3、知识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现在的课标在识字写字要求有所降低,第一学段识字写字减少了200个字左右;第二学段识字写字减少400个左右,第三阶段识字写字可以多一些,少一些,也就是说降低了识字量的要求。

降低识字写字要求,并不是轻视识字写字教学,相反更应该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出课件)

(1)识字教学:创设情境,游戏识字;组词说句;加减法;看图识字;找亲戚;(请、情、晴、清)

(2)启发思维创新识字:谜语、顺口溜、儿歌、故事。(3)生活中识字:识文本、多阅读、读招牌等。

2、评价建议(出课件)

(1)汉语拼音学习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拼音认读汉字,说普通话、纠正地方音。

(2)识字评价:

一、二学段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兴趣。三四学段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写字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第二、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毛笔字书写。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子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配套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合理利用)

上一篇:写景作文:夜雨下一篇:大学四年应届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