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篇1

【关键词】教学目标目标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89-03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利用杭州市化学教研网提供的25个优秀教案,对教案中的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1)行为动词选择错误,或继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如“培养”等。(2)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3)教学目标空洞,成为摆设。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4)三维目标概念混乱或缺失,许多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泛。

二 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认识。笔者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更不知道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策略,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1.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事实上,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可以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相当于“教师理解的课程”,而且只是部分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本文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生互动运作的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2.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那么,如何在同一个标准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一个区域内必然同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者说学习结果是不同的。为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明白地说,“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为此,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 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我们看到了问题,也明确了需求,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呢?这需要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技巧与策略。

1.使用目标陈述技术,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即a(audience:行为主体)+b(behavior:行为动词)+c(condition:行为条件)+d(degree:行为结果)。

第一,行为主体为学生,从对象上看,这是所有课堂均相同的,但它却是最根本性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学校,相同学校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学生,他们都是不同性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当然,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认为他们是完全异质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可能是同质的,其中可以按同质处理。如一个班内的学生,或两个平行班间。

第二,行为条件则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环节,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行为条件的差异主要由教师来控制与实现。如对于某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1)设计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来完成信息的获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作出判断或解释。(2)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3)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4)设计为观看实验视频。(5)设计为无实验(口头实验)。从(1)(2)两个设计中不难看出,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并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行为动词)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样,学习结果(行为结果)也必然不同。

第三,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述。从《课标》的角度看,其规定是唯一的。但《课标》是一种较为模糊的陈述,外化的行为过程并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述,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叫了解”。

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可能会采用多样化的陈述,以达成各自的价值追求。(1)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3)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5)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6)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难看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里并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因为这些行为动词都是为了达到“了解”。同样,对于“理解”,我们也可以用“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等行为来外化。

第四,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尽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述行为结果,但仍然可以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达成的结果。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是一个失电子和得电子的过程。部分学生能判断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离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本质。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清晰地肯定,通过abcd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2.明确目标叙写步骤,科学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逐一进行分解。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2)画出该知识点的概念图(有哪些点)。(3)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行为条件)。(4)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行为(行为动词)。(5)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6)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要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知识点)、怎么学(行为条件)、学会什么(行为动词)、学得如何(学习结果)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

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的相关陈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非常模糊,不具有操作性。《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更详细,但仍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第二,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的现象。(2)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节课能把硝酸的性质讲完也不容易,对于“知悉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显然不能在同一节课内完成。

第三,设计学习条件(行为条件)。(1)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2)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第四,设计学习行为。(1)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2)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3)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

第五,设计出学习结果,对于本节内容,硝酸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酸和强氧化剂,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述”等。

第六,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地描述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3)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能说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根据以上结论,预设硝酸与其他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四 案例展示

以下几个案例由本校青年教师提供,笔者有些许修改。

[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1》(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断,能描述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2)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3)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过程与方法:(1)模仿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会书写锌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2)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讨论,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对尾气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2)通过浓硫酸的学习,体会浓硫酸的危险性,形成自我保护,珍惜生命的态度。

[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2)通过观察实验,能描述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描述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为主线,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并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2)以多种素材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3)通过认识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产品的利用,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篇2

一、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范式图例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教学 (或学习) 目标进行分层分析, 它的准确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指导意见》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思维障碍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的。然后才有可能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 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二、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课例分析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 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 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 所以应更多地借助实验来突破, 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所以用好书本实验以及设计改进实验显得格外重要。以苏教版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SO2的性质和作用》一课为例:

书本第88页, 运用3个实验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 (1) 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 H的测定; (2) SO2的水溶液 (H2SO3) 与品红作用, 再加热; (3) SO2的水溶液 (H2SO3) 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双氧水。

我认为实验设计较好, 从教学的角度看符合“能学”和“该学”, 但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想学”。理由如下。

(1) 每个实验不紧凑, 每个实验跟SO2的各个性质一一对应, 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

(2) 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 从实践结果看, 学生即使承认上述结果也不见得以后对SO2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判断会正确。

依据以上认识, 在实践中我设计如下实验装置以问题组链进行教学。

[实验操作] (1) 微热Y型管一侧, 使火柴头 (或硫磺) 燃烧, 观察现象。 (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 及时读出pH值)

(2) 相关问题提完后, 倾斜Y型管, 拔去气球, 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 观察现象。

(3) 取出品红试纸, 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 (或吹风机热风吹) , 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思考1:观察如图1装置, 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 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 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一般都能预测pH试纸的现象, 但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一般都预测错误。由于充分暴露思维障碍,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无品红知识, 所以不预测)

思考2:湿润的p H试纸变红色, 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反应, 生成了亚硫酸, 即SO2的水溶液为亚硫酸, 具有酸性)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 即亚硫酸不与Ba Cl2溶液反应, 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强酸)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5:由此可以推测SO2气体 (或其水溶液) 具有什么性质? (SO2或亚硫酸具有还原性)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 (或次氯酸) 一样吗?

(说明:用自制品红试纸时, 用酸化的品红溶液更好, 否则实验时先变深)

思考7:观察暴露在空气中的pH试纸与刚才的读数是否有差异?解释其中的原因, 写出反应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 (含硫) 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 (或实验情境等) 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题组训练设计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 如教学 (学习) 核心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1) 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 判断反应现象, 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

(1) 品红溶液; (2)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3) 氯水; (4) 紫色石蕊试液; (5) CaCl2; (6) Ba (OH) 2

(2) 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 (g) 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 其结果正确的是 ()

A.只有BaSO4沉淀生成, SO2从溶液中逸出

B.两种气体都被吸收, 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两种气体都被吸收, 且不产生沉淀

D.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 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 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 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 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 并判断沉淀成分。

[评析]这样的装置设计把若干个实验整体化, 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 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 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 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酸雨。题组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中的核心点———酸性和还原性展开, 其目的是重复智能训练, 改组学生的智能结构 (如Bach改为CaCl2和Ba (OH) 2) 。显然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 在核心目标确立的前提下, 多在实验设计及整合上下工夫, 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篇3

一、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范式图例

依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新学内容的教学(或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分析,它的准确性依赖于教师对教材、《指导意见》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思维障碍的充分把握基础之上的。然后才有可能判断出核心的、能产生最大包摄性的,突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目标。

二、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确立与突破课例分析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主干内容,由于没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撑,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很难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物质的性质,所以应更多地借助实验来突破,从实验现象的角度突破学生可能的思维障碍。所以用好书本实验以及设计改进实验显得格外重要。以苏教版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SO2的性质和作用》一课为例:

书本第88页,运用3个实验来解决核心问题SO2的化学性质:①SO2溶解实验及该水溶液pH的测定;②SO2的水溶液(H2SO3)与品红作用,再加热;③SO2的水溶液(H2SO3)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双氧水。

我认为实验设计较好,从教学的角度看符合“能学”和“该学”,但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想学”。理由如下。

①每个实验不紧凑,每个实验跟SO2的各个性质一一对应,缺乏整体性。对激发学生的记忆策略明显不足。

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实验与直接通入气体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从实践结果看,学生即使承认上述结果也不见得以后对SO2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判断会正确。

依据以上认识,在实践中我设计如下实验装置以问题组链进行教学。

[实验操作](1)微热Y型管一侧,使火柴头(或硫磺)燃烧,观察现象。(提示学生观察点为两张试纸和右侧溶液,及时读出pH值)

(2) 相关问题提完后,倾斜Y型管,拔去气球,用针筒打入少量5%的双氧水,观察现象。

(3) 取出品红试纸,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熏(或吹风机热风吹),观察现象。

[问题组链]思考1:观察如图1装置,根据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识,实验前先预测湿润的pH试纸和BaCl2溶液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一般都能预测pH试纸的现象,但通入BaCl2溶液的现象一般都预测错误。由于充分暴露思维障碍,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考虑学生知识体系中无品红知识,所以不预测)

思考2:湿润的pH试纸变红色,说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亚硫酸,即SO2的水溶液为亚硫酸,具有酸性)

思考3:从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导出什么结论?

(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即亚硫酸不与BaCl2溶液反应,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强酸)

思考4:从滴加双氧水后看到的现象判断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思考5:由此可以推测SO2气体(或其水溶液)具有什么性质?(SO2或亚硫酸具有还原性)

思考6:从SO2气体能使有机色素品红褪色说明SO2还有什么性质?褪色后的品红试纸加热后又复原说明其褪色原理与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样吗?

(说明:用自制品红试纸时,用酸化的品红溶液更好,否则实验时先变深)

思考7:观察暴露在空气中的pH试纸与刚才的读数是否有差异?解释其中的原因,写出反应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烧产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设计具有逻辑性联系的问题链(或实验情境等)以完成核心目标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题组训练设计

设计具有检测功能的问题或题组以便能及时获得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如教学(学习)核心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1) 下列六种溶液中分别通入SO2气体,判断反应现象,能反应的判断SO2表现什么性质?

①品红溶液;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④紫色石蕊试液;⑤CaCl2;⑥Ba(OH)2

(2) 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结果正确的是(  )

A. 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从溶液中逸出

B. 两种气体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 两种气体都被吸收,且不产生沉淀

D. 产生BaSO4和BaSO3两种沉淀

(3) 将SO2分别通入甲、乙两瓶溶液,甲溶液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断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断沉淀成分。

[评析]这样的装置设计把若干个实验整体化,使之成为具有很大包摄性、概括性的知识整体,通过有序的逻辑性的提问思考,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渐突破了思维障碍,同时获得了SO2性质的整体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酸雨。题组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目标SO2的化学性质中的核心点——酸性和还原性展开,其目的是重复智能训练,改组学生的智能结构(如Bach改为CaCl2和Ba(OH)2)。显然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在核心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多在实验设计及整合上下工夫,有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篇4

山东儿童中心 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艺术》副主编 李力加

随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改革、重构符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求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工程的全面启动。改革后的新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综合、创新、和谐发展塑造一代新人的理念,经过一年在全国38个实验区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显示出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

艺术课程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原有的音乐、美术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新架构的课程,《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以及艺术课程实验教材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最能体现《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创新、和谐理念的。这一新型课程出现伊始,就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最醒目的亮点。新的艺术课程经过一年在实验区的实施,验证了一句话,新的课程改革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北师大新世纪版《艺术》教材(杨立梅主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艺术教材,这套教材以亲和儿童(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的旧有经验,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感,迁移和发展学生艺术学科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在一年的实验区实践中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为在新的.实验区推广这套教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艺术课程师资培训的思考

欣慰之际,反思北师大新世纪版实验教材《艺术》在验证《艺术课程标准》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的第一个焦点,定位在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纽带和使者--艺术教师身上。他们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是在《艺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验证过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的艺术课程在全国各新的实验区进行实施和验证艺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师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是新的艺术课程实施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念先行至关重要。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进行培训需要引进和探讨新的培训模式,使一线教师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进入到新的课程状态中。

1.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河南省新乡市举办的新艺术课程的省级培训中,主持了河南省两个实验区的教师培训,这两个实验区为焦作市和三门峡市所属的灵宝市,一共涉及两个市地80多所小学。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偏僻山区的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参加培训的6个小组130名教师经过讨论和学习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归纳如下:

1.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怎样结合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艺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2. 艺术是那么随意,又是不确定性特征,是不是教师在备课时教学目标是模糊的,教师可以随意发挥?

3. 在具体操作中,音乐、美术老师如何分配教材内容,如何安排课时?

4. 小时人数过多,活动空间不够,有什么好办法处理课堂现状?

5. 示范课没有里老师讲的艺术课的感觉。学校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6. 望有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门多给农村学校提供艺术课程的资料。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篇5

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太多的理念与尝试,但集中到课堂教学领域,是否可以这样判断,人们的种种努力都在追求由比较注重“教”切实地转向注重“学”,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学习者在历经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后,是否有实在的变化。道理也许非常简单――如果不能有效促进学习,我们的改革意欲何为?

问题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始终认为,一种新的观念或追求如果不能寻找到技术路径,积习的牵拉也许会使人们难于前行以致无功而返。因此,在思考课堂教学的改革时,我们锡山高中首先探讨的是技术路径的选择问题。我们感到。形式性的课堂变革,比如学生是秧田式排坐还是茶馆式围坐。教师是多讲一点还是少讲一些,上课是用的教案还是学案,似乎都不是促进转变的首要因素:关键问题,还是要解决上课之前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明晰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本不是什么新话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有时援弓而射,而“的”呢,渺然在水一方;有时打一枪换一个目标,东奔西突;至于“引挽雕弓如满月”而“射天狼”者,除了让学生观赏“神射手”的架势,天晓得射中了哪颗星星。更令人焦虑的是,有时教学目标一项。竟是为应付检查而罗列纸面,或是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来充足教案。对目标的思考斟酌漫不经心,更遑论对目标导向功能、评价作用的深思了。

实际上,翻翻自己多年来的教案。叙写的目标又有多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明晰度”!什么“深刻理解……”(知识、概念)、什么“掌握……方法”(技能形成)、什么“培养……的精神”(情感态度),凡此种种,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传统教学目标叙写的主要问题是,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学习后是否切实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否观察到,则没有设定。因而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多半可能要落空的。

在与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氵郭)博士等专家的合作中,虽然也接触了教学目标叙写的一些理论,也想进行探索尝试,但由于还缺少一种直观的样式,心动之后还是无法迈步行动。后来,看到了香港“电子与电学”的课程纲要。其中关于课程“目的”与“目标”的叙写方式,一下子让我茅塞顿开。清楚地发现了两者的区别,看到了我们多年的糊涂!“目的”英文作goal,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常常是一种指针和方向,是应然状态的理想;“目标”英文作obiective,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用于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目标是目的之具体化,是可观察、可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是实然状态的实践。不禁感慨。多少年来,我们走进课堂开始教学的时候,预案设定的可能只是整体的“目的”,而不是具体明晰的“目标”,这是否也应视为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呢?进一步想,有了下面这样明晰的目标,我们还会担心教学中不关注学习者切实的发展与变化吗?我们还愁找不到评价教学效果的工具和方案吗?

目的通过电子与电学课程的学习。旨在: 提高学生对电子与电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应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电子与电学作为一门实用科目的兴趣。鼓励学生在电子与电学课上发展有关技能及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电安全的意识。提供给学生电子与电学的基本知识,以备将来在有关科目上进修。

目标

完成此课程后。学生能够: 描述课程提及的电子器件和元件的特性。描述电子器件和元件在简单电子线路上的功用。运用在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设计、制造及测试一简单电子或电器装置和报告该装置的制作过程。选择适当的电子或电器元件和仪器来有效及安全地去完成设计作业。遵守电子和电器装置的操作安全守则。

通过深入学习研究。我们逐步了解:如何设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目标叙写的技术问题。而40多年来,教学目标的分类与陈述一直被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其成果被视为心理学对教学科学化的最重要贡献。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Auo diene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四项要素,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首先。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书面上未必按照技术规范在目标开头写上“学生能够如何”,但思想上必须明确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习者。其次,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说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背诵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再有,应叙写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最后,说明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我曾在有限的资料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布卢姆的、马杰的、加涅的、格伦兰的理论,在一次次受到启蒙之后。又不禁对这一套经院化的、严密科学而又显繁琐的理论在我们学校广大教师中的推广应用产生了疑虑。但我又在想,如果我们不陷于学理的论争。致力于探索一种便捷的应用形式,那么这种理论必将对课堂教学目标明晰化产生重大影响。概而言之,现代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后来,崔允(氵郭)博士等专家将教学目标叙写的普及化样式渗透进了一些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有了一个非常简约的表格。我们的做法,就是让老师对着这样的语词系统,去尝试将传统的教学目标转译为新的叙写方式。

我拿出从前的教案,对比分析传统叙写方式的问题,展示给老师以帮助其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老教案中《难老泉》的目标这样叙写: 使学生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状物散文“意蕴其中”的特点。提高学生写景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

分析:且不说目标3、4多半只是空话而已。就还较具体的目标1、2而言,问题也不少。在此,“理解”“掌握”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怎样才算达到目标,怎样才算达到“理解”了、“掌握”了甚至“进一步掌握”了,我们都无法知道。

要按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修改使之明晰化,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况且如目标3、4也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近期目标,要立竿见影地测量更无可能。格伦兰提出的折中方案即内部心理加上外显行为的方法。或许便于我们操作。

试修改目标1、2如下: 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内部心理描述)。

(1)学生能够依次找出课文中选用了哪些材料。

(2)能够找出体现文章意旨的句子。

(3)能够说出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难老泉”文题的含义和作用。

(5)能够说出对本文行文顺序的评价(外显行为描述)。

就集中性和达成的可能性而言,一个教时内完成目标1已经不错,目标2可以删去;如果要保留,目标2用外显行为可以表述为:

(1)学生能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两篇同类文章,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能够结合本单元其他文章。具体说明其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阅读所提供的新篇目,能够准确概括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目标3应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并通过作文来评定写景能力问题,至于目标4属体验性目标,可以转化为某个有目的的具体活动。比如:参观家乡的一处古建筑,写一篇周记,主要写出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作为实践者,我们无法在熟稔了庖丁的技法后再解,只有在操刀中提高。在目标设定时,我常用两个问题追问自己: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呢?这不一定科学,但至少可以使笼统、模糊向具体、明晰靠近。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教学目标叙写中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误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总体目标的宏观思维框架,并非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时都必须兼备这些要件。三维是从不同视角对整体目标的描述,不能简单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

这样一来,老师们参照着具体的操作样式不断反思,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手从公开课教学简案中再选几个例子:

注重板块教学 落实课程目标 篇6

落实课程目标

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目标英语涵盖了很多的知识点,词汇量也大,有些单词连才接触老师也无法认知,但它的内容贴近生活,老师在课堂中如果能够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实际情况予以结合,那么更加能够产生吸引力,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to teach our students English”,而且应是 “ to teach our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要明白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就必须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通过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使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每个板块的教学,是具体落实好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重视词汇教学

扫除学习障碍

英语词汇的记忆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搞好词汇教学是摆在我们每个英语老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新目标英语 词汇量大,其中七年级上册有词汇454个左右,词汇量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靠讲解和机械操练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当前中、小学英语脱节,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1、重视示范指引。在教单词时,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接着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有效统一。

2、重视情景提供。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视迁移升华。提倡词汇迁移,用已有的单词通过类。比如pen---pencil---pencil-box , 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our---hour---tour 等。

4、重视趣味提升。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可以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采用儿歌、猜谜语、简笔画、动作模拟等多形式。

5、重视运用强化。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

二、重视音标教学

优化单词记忆

新目标英语中没有突出音标教学,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改变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音标教学。

采用看一个练一个记一个的方式。先看国际音标讲解的VCD,要学就学标准的,反复看一个,直到念准,提供典型单词进行强化,念准几个音标后采用由这些音标组合的单词整体强化。这期间穿插一些日常英语用语和简短易学的英语歌曲,结合教材生词表上的单词练习拼读,掌握用音、形、义相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重视阅读教学

提升文化品味

新目标英语 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那么,在何时精要地讲呢?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四、重视语法教学

提升自学能力

新目标英语 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这套教材图文并茂、实用性强,交际性强。书中很少强调语法,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要不要教学语法?语法教学应受到多大的重视?

我认为应该教学语法,应该重视语法教学。当然,我强调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而是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的。事实上,在农村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而在课堂中学到的毕竟有限,如果让他们掌握了规律,那么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通过思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学生们自然也就能自如地运用。

五、重视听力教学

回归教学本来

新目标英语 设计了大量的听说材料,而现在这些听力材料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现状呢?

1、首先进行大量听说训练。“听”是对输入信息的“加工”,“说”是表达,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在听懂的基础上说,在说的同时增强听的能力,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听说训练包括听音答问、听后复述、听后解释和听后辩论等。而初中侧重听音答问和听后复述。

2、接着进行听写训练。有意识地安排听写一些音相近的单词,一些含有同化、强弱读、连读、失去爆破或包含否定的句子;听写有数字、人名、地名、年龄、尺码的对话和短文。听音画勾或打圈,听音选图,听音标号或排序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3、注重听读训练。即听完一两遍录音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跟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发音、动作、习惯方面的模仿能力极强。学生在跟读时,仔细揣摩句子的重读、弱读、失爆规则从而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同时朗读对培养语言的感觉提高语言的感悟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篇7

一、目标管理的问题领域

目标管理是近年来课堂管理中最为常用的管理模式。它是通过分解、细化教学大纲,为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或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以掌握知识。

简单来说,目标管理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交待 “要学什么”,即学习结果是什么;第二,说明“怎样学”,即引导学生在特定时间内搜集并掌握各种学习资料;第三,明确“完成水平”,即规范应达标的学习水平,最好为量化指标,也可通过测验、测试来评价质化指标。尽管目标管理具有直接、明确等优势, 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难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了教学任务,并对怎样完成任务进行了目标细化,即交待各个教学环节的子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目标似乎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强。在课堂调查中,暴露出不交作业或未按照规定的数量和难度完成作业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采取抄袭、借用等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在教学环节切换方面,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已经发出明确指令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一些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

2.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学阶段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重要时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感到教学目标下达后,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强,缺乏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欲望。在竞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响应率不高。甚至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等”、“靠”心理严重,自主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准备不足。

3.师生关系更突出对立性

在目标管理中,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布置者,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执行者,双方站在不同立场,师生关系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对立关系被放大了。教师告知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但又制定了相应的达标标准,使得学生感觉完成学习目标如同走进了“二难推理”,很难达到教师制定的标准。

二、中学生学习行为剖析

教学管理归根结底是在管“人”,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仅是表象,还应从教学对象的行为研究出发,剖析目标管理不到位现象存在的原因。通过剖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找到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

1.行为影响力

中学课堂教学属于大班授课,一个班级四十或五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而人与人之间具有行为上的相互影响性。比如不完成作业、抄袭等行为的影响力往往会成倍扩散。在教学环节切换中,这种行为影响力又表现在思维的相互影响上。比如有的学生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没能理解,便会询问周边同学,这时就带动周边学生的思维也停留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进度。

2.个性发展

青少年是渴望得到认可、追求个性发展的年龄段。很多学生害怕承受失败,敏感心理导致他们不愿冒险去张扬个性,因而不愿发表个人见解。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氛围也没有起到鼓励和促进的作用,学生的存在感缺失,导致一些学生主动放弃了个性发展的机会。

3.情感诉求

从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关系来看,恰恰反映出青少年的情感诉求。他们不仅渴望得到学习导师,更需要人生导师,他们渴望与教师形成良好的甚至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些情感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

三、从目标管理向氛围管理的转化

氛围管理是指对所在环境气氛的调节与控制。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单纯的目标管理过于刻板,在教学管理上过于教条化,显然无法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在目标管理实施的环境中,对教学氛围进行营造和调控,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物理角度来看,氛围管理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氛围管理是在打造集体文化。它通过对外因和内因的改造, 使课堂教学管理更趋于柔性化。可见,课堂教学管理在巩固目标管理的同时,还须逐渐加强氛围管理。

1.重执行,建秩序

从目标管理向氛围管理的转化中,最突出的变化是教师对教学任务执行力的重视。在目标管理中设定了各个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但缺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监管,也可以说是对教学任务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的监管。氛围管理基于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不仅仅是就某个教学内容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而更主要的是营造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的氛围,并就这个氛围中所涉及的各个教学子环节逐一落实目标,并掌控教学秩序。

对于氛围的营造和管理,比简单告知学生教学方法指向性更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约束力也更强。以命题作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布置教学目标,即作文命题和写作时限。

第一步要落实学生是否了解了命题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命题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别出心裁的写作思路。

第二步要观察学生所搜集的写作素材是否充分,是否偏离命题,帮助学生分析哪些素材可作为直接体现主旨的重点事例来写,哪些素材作为间接例证来写。在这一环节中,氛围管理不再停留在营造氛围的层面上,而是须要加强“管”的力度。一是监督学生搜集素材的质与量,抓完成作业的执行力。因为唯有充足的准备,搜集素材的数量与质量都合乎写作要求,才能保障下一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二是监督学生是否按部就班地认真搜集素材,是否有投机取巧、扰乱教学秩序的现象。比如学生抄袭范文中的事例充数,以应付课堂抽查。对于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氛围管理要打击投机取巧的行为,营造一丝不苟、端正态度的学习氛围。

第三步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作文。尤其作为课堂写作环节,强调按时提交作文,既可在课堂上营造集体写作的氛围,又可增加写作氛围的紧迫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还可阶段性地采取时间提醒策略,强化学生提高写作速度,为备战中考夯实基础。

2.三维度,三状态

在目标管理中,教师尽力通过细化教学目标以达到构建教学梯度的目的,即满足不同范围、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使教学活动能够适应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的变化。比如最为常用的“三维度”教学目标, 即“班级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班级目标作为整体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小组目标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满足了学生情感调用的需求;而个人目标则是对学生个体的要求,满足了学生提升个人能力的需求。

在氛围管理当中,更应突出“三状态”,即“竞争状态”、“合作状态”和“个人状态”。这是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较为常见的三种状态。中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已逐渐形成,竞争状态可以说是学生潜意识的体现。合作状态是自小学至中学教师一直强调的思维意识,尤其在需要较强创造力的教学任务中,合作状态更为多见。个人状态可以说是竞争状态的延伸,在学习成绩优异和成绩不良的两个群体中较为常见。

无论是“三维度”还是“三状态”,都是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尝试将目标管理的“三维度”与氛围管理的“三状态”进行交叉组合,也就是将目标管理与氛围管理进行有机组合,其结果为二者均增益颇多。

在班级目标中,唤醒学生的竞争状态,营造竞争氛围,如在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为获取正确答案而展开良性竞争,使课堂学习氛围充满正能量。 若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某位同学在寻找正确答案时遇到困难,教师提示或引导其他同学予以帮助或提供暗示性线索,这时便唤醒了学生的合作状态。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每个学生都在为探索正确答案而努力,可能所用方法不同,这样也间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小组目标中,竞争状态仍然存在,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竞赛,以小组为竞争团队,促进竞争氛围,使学生的思维保持高度运转。当然,合作状态可以说是小组教学活动的常态,每个小组为完成自身学习任务,会自然形成一种合作状态;而小组内部的不同分工,又促使每个人都肩负不同的使命,这时学生又以个体为单位进入到个体学习的状态中。

在个体目标中,生生之间的常态即为竞争状态,仍以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活动为例,每个学生都面临独立破题的学习任务,先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为胜,那么就迫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依靠独立思考来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这是个体状态与竞争状态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行为。但是,完全的竞争状态是不能长久的,比如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探寻过程、分享心得,这些又促进了合作状态的形成。

可以说,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目标管理与氛围管理是交叉进行的,“三维度”与“三状态”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呈现出来。

3.新角色,新定位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特定时期,尽管其思维模式越来越偏重理性思维,但感性思维仍然左右学生的意识,且中学生渴望被认可、追求个性发展的情感诉求,更需要得到满足。在这样一段心理成长的脆弱时期,教师不仅要成为“良师”,更要成为“益友”。在氛围管理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到管理成效。

一是构建平等氛围,由鼓励到期望,做学生的 “精神导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感慨,布置一个教学目标容易,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却很难。我们可以将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总目标细分为若干个阶段目标,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还须构建平等、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作基础,而教师也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学习目标, 还要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培养其思维意识和学习习惯。从简单的语言鼓励,转而让学生体会到“被期望”的存在感,以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

二是创建交流平台,由管理到理解,做学生的 “知心朋友”。克服学习困难是一个克服惰性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由被动思考向主动思考转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思想上渴望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么,要帮助学生,教师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学生的视角思考,由管理学生向理解学生转变。在课堂教学氛围管理上,应通过改变物理教学模式,如将座谈会、辩论会、生活模拟等形式纳入教学氛围营造中,创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实现由评价学生向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转变,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通过角色转变和重新定位,使师生关系由对立转向互助,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管理更具人本色彩。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它指引教学方向,是整个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将目标管理看作课堂教学管理的“灵”,那么氛围管理就是课堂教学管理的“肉”。它如同一只搀扶学生思想成长的手,一双监控教学目标实施的眼睛。二者形成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课堂教学管理 “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使课堂教学管理实现“刚柔并济”,提升了有效教学的“软实力”。从课堂教学管理侧重点来看,应从目标管理逐渐向氛围管理转化,使结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向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

摘要:目标管理运用简捷、明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学习行为指令,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意识,在行为指令的执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单纯的目标管理难免使课堂教学管理变得机械化,因此须要通过行为影响、个性培养和情感交流等方式,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管理更趋完善。

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 篇8

财务管理是企业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企业资产、资本、现金流和利润等方面的管理,既是企业管理中独立的组成部分,又是一项渗透到企业经营各个层面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企业运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基石;而基于财务管理同企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的目标绝不应该仅仅限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综合价值的最优化。

一、企业产权制度孕育的必然产物

事实上,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背书。脱离企业的产权制度来讨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犹如无源之水,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从企业产权角度出发论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对这一问题正确的研究方式。

在企业诞生后,首先要明晰的是企业所有权的涵义。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企业所有权指的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索取权而言的,它是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后的余额(利润)的要求权。企业的剩余索取者也即是企业的风险承担者,因为剩余是不确定的,没有保证的,在固定合同索取被支付之前,剩余索取者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企业的资产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与所有者权益相对应的利益关系人是所有者,与负债相对应的利益关系人是债权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的情况下,债权人则拥有企业所有权。这样看来,企业所有权严格地讲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

而人们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一般假设理财主体是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股权。而债权人与企业的其他利益关系人一样只拥有固定的合同索取权和合同控制权。也就是说,在企业的总收入中,必须先支付各种事先在契约中已明确规定的开支,如工资、房租、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利息、流转税等之后还有剩余,企业所有者才有收入可言。这种排在最后的收益权就是剩余索取权。显然,如果企业发生亏损,企业所有者不仅无收入,严重时所有者还会陷于破产。可见,企业所有权包含着一种风险责任,所有者首先是企业经营风险的终极承担者,然后才是企业盈利的最后享用者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所有者必然希望企业按照他们的最大利益运作,使他们获取的价值最大化。事实上不同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中,财务管理目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指标,如税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权益净利率最大化和资本保值增值等,但从本原上来讲,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价值最大化同时能够解决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固有缺陷。利润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但这样的观点第一是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价值因素,如今年的1∞万和明年的100万显然不在一个时间点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是没有考虑所获得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用5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万元利润与用6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00万元利润相比,如果单单看利润的话这两个投入对企业的贡献是一样的,但要是考虑了投入就显然不太一样了;第三是没有考虑所获取的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比如,同样投入100万元本年获利10万元,一个企业是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生坏账损失收不回的情况,这两个企业的风险显然不相同。价值最大化则能充分避免这样的风险。

二、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形式:股东财富最大化

公司制企业与传统企业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某种程度的分离,但这种分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所有者保持最终控制前提下的适度分离。按照现代产权理论,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可以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特定控制权是指那种能在事前通过契约加以明确确定的控制权权力,即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契约方在什么情况下具体如何使用权力;剩余控制权则是指那种事前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界定如何使用的权力,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力。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情况下,特定控制权则通过契约授权给了职业企业家,这种特定控制权就是高层经理人员的经营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则由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拥有,如任命和解雇总经理、重大投资、合并和拍卖等战略性的决策权。若从企业决策程序来看,董事会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就是“决策控制权”。它包括决策方案的审批和对决策方案执行的监督。经理人员所得到的特定控制权就是“决策管理权”,它包括最初决策方案提议和决策方案被批准后的执行决策。在现代公司中,作为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诸如通过投票选择董事和社会审计人员、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绝大部分契约控制权授予董事会,董事会则保留“决策控制权”,而将“决策管理权”授予总经理。

上述有关股东的权力、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就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它要解决的是,在所有者日益远离企业,董事会领导的经营者阶层事实上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的问题。这种控制权的分配始终是围绕着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进行的,并试图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利制衡来达到这一目的。虽然公司制企业规模更大,组织结构和财务关系更复杂,利益关系人更多,但是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必须以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否则所有者将会选择更有效的投资方式,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并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发生质的变化,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在公司制企业中,企业产权表现为虚拟价值形态的股权,企业的所有者被称为股东,企业股票价格的涨落则反映了公司业绩的变化及其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因此,人们使用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通过具体分析衡量股东财富的指标——股票价格或每股收益,我们会对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的实质有更直接的了解。

1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实质是价值最大化。理由是:①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前提是价值最大化,没有价值最大,每股收益最大就不可能;②股东权益是股东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按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净资产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要素。其中,股本是投资人已经投入企业的资本,如果不分发股票股利,它不可能“再

大”,更无所谓“最大”;资本公积则来自股本溢价、资产重估增值和捐赠等,一般说它再大也不是企业本身的经营业绩所致;只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增加,才是企业经营效益的表现,而这两方面又有赖于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其实,价值最大化恰恰说明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和目的。

2公司盈利是股票价格形成的基础。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可以被表示成:期望未来现金股利支付的无限流量的现值。而决定现金股利的因素有两个:①公司的盈利;②公司的股利分配。公司股利分配的多少取决于盈利。有盈利,才有股利分配。虽然在短期内公司可以通过出售产品、固定资产或劳务,借入现金,出售股票等方式来获得支付股利所必须的现金,但从长期看,公司不可能卖光所有的固定资产,这样会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也不可能在资本市场上不断筹资,用以支付现金股利。可见,从长期来看,支付股利所需的现金必须来源于公司的盈利,从而盈利(利润)成为股票价格形成的基础,进一步讲,长期利润最大化成为影响股票价格高低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公司制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实质是价值最大化。

三、各层级利益的协同性

企业形成后,企业有了所有权,企业成为与其所有者相对独立的法人,成为自主理财的理财主体。企业的利益关系人除所有者外,还有经理人员、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政府等。企业利益关系人的多元化和企业财务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还有更丰富的定义。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各个利益集团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最终目的。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比股东财富最大化更科学,近来西方兴起的“超利润”目标就是一个证明。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追求股东利益,而且也要追求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必然要求企业对其财务管理目标加以重新定位。这两种观点都提到了企业的契约理论,前者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企业正是在诸多要素提供者构成的“合力”中生存发展的。后者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与签约的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超利润”目标,后者还提出要提高企业的社会目标在企业财务目标结构中的地位。

我们认为,在企业的契约结构中,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先于所有者利益的实现而实现的。企业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就是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的过程。企业的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经理人员、社区和政府等,他们均与企业签有显性的或隐性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契约,这些契约能充分地保证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不需要“超利润”目标来加以保障。在企业的契约结构中,利益最难得到保障的恰恰是所有者(股东)。企业的收入在扣除各种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才是所有者(股东)所能分配的部分。换句话说,若企业不能支付雇工工资、债权人贷款和利息、供应商的货款以及各种税金和排污费、资源费等,所有者(股东)就不能获取剩余(利润),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可见,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以其他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履行为前提的。

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活动总结 篇9

凤山镇中心小学

本学期之初,博白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活动”的文件。按照上级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切实有效地开展了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的各种活动,旨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经过一期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将这项工作做一阶段性总结。

一、学校领导重视:

在接到上级文件之后,我校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门会议,由校长亲自主抓这项重要工作,并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主任具体负责,把这项工作作为2013年全年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务必要抓出成效。(具体分工如下:)

1、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刘展杰

副组长:周其

成员:刘浩朱杰贵谭丹丹陈秀兰刘凤娟

2、实验小组:

组长:周其

成员:刘浩、朱杰贵、谭丹丹及各班班主任

二、具体工作:

(一)完善制度

为确保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活动顺利推进,跟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如《巡堂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与学各环节具体要求》、《业务学习制度》、《课堂评价标准》等等,使实验与研究活动有章可循,并得以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完善了小组建设

1、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名师课堂录像,感悟课堂的高效与有序。

2、从课堂实际出发,在教师和学生当中进行调查,找出在课堂当中存

在的不良现象,出台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标准。

3、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训。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规范,我们利用2周的时间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专门培训,从学生的站姿、讨论、展示等方面去规范学生,并将此项活动的开展纳入到教师绩效考评当中。

(三)、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导因素,为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确保实验与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学习。

1、利用每周五下午的业务学习时间,进行教学研究,让教师结合自己的上课体会,谈思路、说经验、找不足;安排了周其副校长、刘浩主任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建设等方面。通过这种手段,赋予每位教师展示的舞台与学习机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从网络上学习有关李炳亭的讲座,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时刻组织以“实验与研究”为中心的教研活动

1、看了“课改名师”的录像课后,我校组织张琼、莫小丽、周水莲、黄翠、谢剑玲、王晓丹、刘春凤、冯永凤、李炎坤、黎珍宇等多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看课情况每人上了一节引路课,并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上述老师引路课,课与课之间进行比较,具体找出我们存在的不足。最后要求全体老师按照“名师”给我们指引的实验方向,每人准备并讲了一节过关课,通过互听互评使我校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2、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一节课上完后要及时思考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多问自己多思考教学过程。不要把每堂课的反思停留在表面上,要形成文字材料,在学校进行展示,评选出优秀教学反思,在学校刊物上定期发表。

三、效果明显

开展了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活动以来,教师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不科学的授课模式,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环节多了、生生互动的效果明显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好转了,学生的反响也好多了。在这项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教育观念新、课堂设计科学艺术、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合理、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典型,例如:刘海英、祁姿媛、张琼、黄翠等老师。教学成绩也得以稳步提高。如我校彭龙飞同学在全县博初选招考试中获得全县第一名。

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我们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什么是真正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等等,这些都将是我们下一步“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活动”的研究的主要课题。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第四章下一篇:回忆,回不到过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