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共7篇)

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

而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

2.5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

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

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述细组成胞膜的成分

了解细胞膜的功能 【技能】: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膜的成分、功能是本课的重点;

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是难点。

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难点是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

3.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 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

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

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情感】: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性

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技能】: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难点)主动运输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6.1细胞的增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

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技能】: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难点)。

6.2 细胞的分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技能】: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6.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水平)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情感态度】: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技能】: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难点: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6.4 细胞的癌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习李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三、抓意象,观意境,悟情感。

古代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古代诗歌的意象既可指人物,又可指景物。它往往创造一种情调,营造一种氛围。意象的本质就是融合诗人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也只有景物的附丽才有依托。诗歌往往通过化物象为意象,勾勒逼真而鲜明的画面,构成整体性艺术形象,从而形成意境。诗歌的意境能够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是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诗歌这种奇幻的意境中,读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联想,一同思考,一同愤怒,一同欢欣。原来不够明确乃至没有认识的生活哲理会得到展示,原来不甚清晰或无法表达的情感能得到抒发,读者必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满足。因此,只有引领学生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真实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意象进入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让学生与诗人对话。如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相当精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十四字写出六种景物。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这些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通过展开想象,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从而领悟出全诗的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学生在弄清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意象,从而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在高考试题中,通过“分析意境型”的模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考查“折柳”,学生只要抓住“折柳”表达的是离别之意,就能分析出诗人是听到“折柳”曲后所引起的思乡之情。2003年春季高考韦应物《闻雁》、《害塘》二首考查“雁”意象。只要抓住“雁”能回巢,而诗人却正远离故乡,就能明确这两首诗所抒发皆为思乡之情。也有些高考题只是单纯考查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考查“子规”意象的含义。其他如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二小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周朴《春日秦国怀古》第一小题,等等。可见,只有抓住意象,分析意境,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课堂教学与高考试题考查模式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让古代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十年高考试题全解.语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

[2]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3 (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任志鸿.十年高考分类解析与应试策略.语文 (学生版) [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1.

[5]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 2011, (11) .

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生物必修二;命题趋势;复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2011-2015年我省采用的理综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其中生物占了90分,在基本保留以往考查内容和形式上,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这5年生物必修二的命题特点.

一.必修二命题趋势分析

1.从试卷结构角度:基本保持稳定

从此表可以发现这五年每年都考了一个简答题(8—12分);除了2011年外,每年都考查了选择题;整个必修二部分分值分布在15-30分。从考点上看,每年都涉及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高频考点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生物的变异;出现频率不高的考点有:遗传的细胞基础,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

2.从命题理念角度:体现新课标理念

体现新课标理念如:实验能力考查;科学方法的考查(假说演绎法)

3.从能力角度:凸显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

选择题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以图表信息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非选择题多综合运用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4.从学生失分角度来分析,

下面就一道选择题来分析:

2015年新课标Ⅰ卷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依题意,朊粒的实质为蛋白质,宿主基因组为DNA,所以朊粒不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细胞,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而朊粒为疯牛病的一种蛋白质,所以二者的增殖方式不同,B錯误;PrPc蛋白无致病性,而空间结构改变后有致病性,可见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而D项中的转变为空间结构改变,不属于翻译过程,D错误。

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忽视朊粒的本质是蛋白质,而基因组的本质是DNA,二者是不能整合的。还易错选D项,原因是不理解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不包括肽链折叠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这告诉我们要重视课本,重视基础知识,发现生物考试近几年都没有偏难偏怪的题,试题大多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或原型,如该题的讲到的阮粒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69页有提到。

二.对生物必修二复习工作的建议

新课程标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个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于即将在2016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宏观,侧重理解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过程当中,首先要对整个中学生物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同时要通过生物科学思想的渗入,即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2.概念术语,重在识记

死记硬背当然不行,但对于生物学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则必须通过识记才能掌握。识记生物学专业术语和生物学基本概念是同学们生物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是同学们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每年的生物高考中,由于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使用不当而失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在生物复习过程中,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同时还要规范汉字的书写和加强语言表达,做到审题迅速,获取信息正确,分析到位,书写语言严谨、规范。

3.重视基础,强化能力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加强生物学主干知识的学习,而不能本末倒置,要以课标要求和教材为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心,所以复习备考中要重基础,我们从上文可以知道,今年来生物试题都没有偏难偏怪的题,所以切莫好高骛远,追逐偏、难题。

能力立意是新课标高考的一大亮点,它注重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我们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教材中知识的深层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图表。要加强搜集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识图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2016届新课标必修二命题预测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1.坚持“学品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

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有:有丝分裂、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凋亡、遗传和进化、遗传因子、孟德尔实验、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基因、染色体、伴性遗传、基因本质、dna、指纹技术、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密码破译、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人类遗传病、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应用、生物产业人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基因频率变化与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化石标本的制作与产业、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分为必修一的第六章和必修二的七章内容。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继续以探讨导学案做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导学案让学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本学期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导学案编写要以学生为主,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根据上学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导学案编写发生一些小的变化,那就是在每一个知识点的下面附带一个典型例题,自测题里面要有几道近几年的高考例题。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高效”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精选试题,提高做题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教学进度表

篇二: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港城中学 张玉玲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2模块选取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

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六、教学进度: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过程,有可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4年2月22日篇三: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怀集二中 郑国华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

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生物必修二教学目标 篇5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相对简单,要想突破就要充分的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再次面对科学家曾遇到的问题,使之产生自觉探究的内驱,通过小组合作,在不断的“建构—修正—建构—修正”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构建。在发展与人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自然生成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本节教学的设计思路:以科学史为主线,以模型建构为主要的活动,采取“化学成分

基本组成单位

单链结构

双链平面结构

双链空间结构”的教学顺序。模型建构完成后,引导学生分析模型水到渠成的得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DNA的特性。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与必修1的“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相联系,与此同时,它既对前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使学生加深了对遗传物质的理解,又为之后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表达”等内容进行必要的铺垫,是否牢固掌握本部分内容,对整个遗传、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在必修一也学习了DNA的分布、构成元素、基本单位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高一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相对较薄弱,所以避免过多有机知识的介绍,尽量将相关知识转化为图及实物再结合人体模拟,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学生对于构建模型有很高的积极性,乐于通过动手,积极探索DNA分子的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科学发现史的资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体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认同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采取讲授、探究式教学,分组合作构建DNA模型。

教学手段及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便于课堂上的展示。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1分钟

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任务单

播放《神奇的DNA》视频片段。引出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填写展示

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关注科学前沿。

回顾旧知,明确脱氧核苷酸组成【资料1】20世纪30年代,生化学家分析了DNA的分子组成,发现它由4种脱氧核苷酸分子聚合而成。每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脱氧核糖,一分子的碱基组成。说明脱氧核苷酸的简图。出示4种碱基。

在掌握腺嘌呤A的基础上快速对另外三种碱基的中文名称及英文简写进行对应,思考并回答问题:1、脱氧核苷酸有几种?分类依据是什么?说出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第1模块的相关内容,为学习新知、顺利构建DNA模型做好铺垫。

明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思考与讨论】通过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在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的发现,总结模型特点。

学生总结特征:

沃森和克里克将

安排在双螺旋的部,安排在螺旋外部,在这个模型中,与

配对,与

配对,DNA两条链的方向是

。从而构建出

模型。

并且通过双螺旋结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品质。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自学填写,完成学案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内容,填写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学生填写:

其他小组适当纠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总计问题的能力。

教师精讲

根据学生填写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针对性的进行精讲。

学生适当提出问题,教师答疑。

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

课堂反馈

习题演练

多媒体呈现习题

学生答题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小组合作制作双螺旋结构模型

提供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式,提示联系两个氨基酸是如何连接的,DNA是规则的螺旋体,碱基排列在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排列在外侧。

教师巡视,搜集典型模型,待每小组完成后,将搜集的模型实物投影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构建模型的思路,主要解决DNA平面结构中的几大问题:

问题1.两条链间碱基对间的配对方式和机理。

问题2:A与T通过两个氢键,G与C通过三个氢键连接,称之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问题2.理解DNA两条链的反向平行。

自主建构:按小组进行操作,要求至少将4个脱氧核苷酸拼接,使其成为一条链由于DNA分子是两条链,将两条链连接完成DNA双链平面结构的构建。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开展自评或互评(最好制作的模型可以螺旋)

学生观察数据,得出结论:A与T数量相等,G与C数量相等,但A+T与G+C不一定相等,推测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最可能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模型,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正是科学探索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更能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快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体验科学成果的得出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合作。

模型分析——DNA的分子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构建模型的第一个碱基对,试分析第一个碱基对的可能情况。

共同归纳得出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提问:多样性的原因?

每一个特定的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是DNA分子的特异性。

作为遗传物质DNA还具有稳定性,引导学生从DNA的结构分析原因。

4组学生汇报制作模型的前3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探究碱基对数量(n)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观察模型、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观察、归纳、表述能力

小游戏---习题检测

动画游戏习题

学生上黑板完成游戏PK

提升学生做题兴趣和学习兴趣,增加其做题能力

总结

可见展示

学生总结

巩固,使学生记忆深刻

归纳小结

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这节课我们重走了DNA结构的发现之路,尝试了建模,进而观察模型分析了DNA的结构特点和特性。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论文时,在论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语言:我们还注意到我们所提出的特殊配对模式,提供了遗传物质可能的复制机制。模型建立的当时,就做了这样的一种预测!那么DNA复制的机制到底是什么?DNA的复制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下课思考,希望下节课能听到同学们的精彩回答。

学生倾听、思考

总结本节内容

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功能:科学的预见性。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验证性实验大胆地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建构DNA结构模型的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的步骤逐步分解,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和DNA的结构。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中,学生跟随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高中 生物 必修二教案 篇6

3.?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 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1.?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难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结构]: 一.观察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来源:]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取镜与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拖镜座。把显微镜放 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②对光: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b.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过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能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低倍镜观察:a.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 更加清晰。

④高倍镜观察:a.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物像清晰。d.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3.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来源:学_科_网] 结论:细胞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原核细胞 和真核细胞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表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ATP是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本册教材乃至高中生物学习阶段的重点内容,二是ATP知识点又比较抽象;从生物知识课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思维能力角度分析,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形成途径与去路,首先了解ATP的直接供能作用,继而介绍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ATP的形成途径与去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即细胞的能量“通货”作用。知识目标: 了解ATP的作用:直接供能物质。

理解ATP的结构简式和分解供能过程。[来源:学_科_网] 理解生物体内ATP的含量和形成途径。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观察萤火虫发光现象、对照实验探究和讨论发光器发光的能量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安排的5个讨论,培养小组内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分析、动画列表和3次课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列表分析ATP与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即总能源来自于光能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高一学生与初中阶段相比,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思维形式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转变,也就是理解能力与初中阶段相比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稳定性成熟了许多,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态度较稳定,因此学习行为 与自觉性等习惯加强了许多,就本节课而言,之前学生学习了能量物质糖类和核酸的组成和功能,在初中又接触到生物能量活..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伞藻嫁接实验,学生能够得出帽形形成与假根有关 通过伞藻的核移植实验,学生能够得出帽形受细胞核控制 通过实验探索,学生能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

通过细胞核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细胞核的组成部分以及其功能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实验,形成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形成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交流,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伞藻的嫁接、伞藻的核移植实验

三、教学难点: 细胞核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直观演示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模型

五、教学过程 时间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3Min

一、导入

1996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学过的多利的诞生过程吗?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步是从A羊中取出乳腺细胞,然后取出细胞核。第二步从B羊中取出卵细胞,然后去除 细胞核。第三步通过核移植,融合之后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并移植到C羊当中。这样就产生了克隆羊多利,那么多利长得像那一只羊呢?为什么呢?因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A羊提供了细胞核。那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还有什么功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遗传物质的控制 中心——细胞核》 回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积极思考与细胞核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思考

二、实验

为了研究细胞核的功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首先以伞藻为实验材料,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伞藻,伞藻有三部分组成:伞帽、伞...第2节 细胞的分化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核细胞主要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经过有丝分裂,新增加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是一样的吗?(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都完全相同)

我们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一个受精卵只通过分裂就能完成个体发育吗?(参见P8相关信息)

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过程是除了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外,还需要增加细胞的种类。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第2节(细胞的生命历程之)细胞的分化 设问:①什么是细胞分化?分化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板书:

一、细胞分化

师:以人的受精卵发育过程为例,绘制简图讲授分化过程和结果。

小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从而构成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乃至系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因此,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来实现的。

设问:细胞分化是人类细胞特有的吗?指导学生观察P118图6-9。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说一说: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吗? 1.定义: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后代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思考以下问题,引出细胞分化的特点。①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细胞? 学生举例:造血干细胞

师:细胞分化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②为什么概念中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呢? 分析:由于胚...[来自e网通客户

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教学过程

教师用网页展示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如下:[来源:学,科,网Z,X,X,K]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2.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细胞凋亡的含义是什么? 5.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 6.细胞衰老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7.如何预防人体衰老? 8.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 每组分配两个问题开始头脑风暴,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组织,噪 声控制员控制噪声,记录员作好过程的记录。教师为了把握学生头脑风暴的情况,可以分时间参与到各组学生的头脑风暴的过程里面。

二十分钟以后,把每一组经过头脑风暴的结果张贴出来,由每一组的主持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时间3分钟。第一组: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答: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也就是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的细胞来补充它们。因此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死亡与个体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2.细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缩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溶酶体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内质网排列无序。(3)多种酶活性降低。(4)细胞内色素积累。(5)呼吸速率减慢。(6)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鼓掌表扬)第二组: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它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问 题。我们组的同学比较接受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 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在生命活动中,自由基...[来自e网通客户端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浙科版)第1章。在前面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为后面细胞膜结构模型以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并且通过半透膜的渗透实验了解了渗透的原理,具备比较好的基础。学生接触探究实验不多,因此探究的思维需要锻炼。本班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实验设计的讲解和现象的分析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完成制片和显微镜观察等相关实验操作。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验设计。2.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与试剂: 2.实验步骤

1)制作洋葱外表皮的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

2)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30%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注意重复3-4次,观察。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注意重复几次,观察。

五、教学过程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二 酶的特性

【教学目标】【学点1】酶具有高效性

【学点2】酶具有专一性【学点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条件 【知识梳理】【学点1】酶具有高效性

回顾“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结论:氯化铁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是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学点2】酶具有专一性

1、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如淀粉酶只能催化分解淀粉,而不能催化蔗糖、纤维素等水解。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为多肽,而肽酶能将多肽链水解成氨基酸。

2、细胞内,酶的种类多种多样,互补干扰各自的化学反应。

3、常见的酶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果糖; 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 3脂肪酸+甘油 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肽酶:催化多肽水解成氨基酸 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成水+氧气 【典型例题】

正文统【学点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条件

1、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且不可逆。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细胞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以及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于细胞膜这部分内容初中有一定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所给材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 教学难点

(1)?? 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教材40页到43页,并完成学案。教学过程 [导入本章] ?? 第二章我们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些呢?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等(学生回答),如果将这些物质按照它们在细胞中的比例放在一个试管中,能组装成成一个细胞吗?为什么?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细...[来自e网通客户端

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方面

1、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条件; 2.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说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过程和方法: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能够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2.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获得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的条件;

2.探究实验中如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3.探究实验中怎样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学难点

1.探究实验中如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的预测等)。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点拨法、类比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准备演示实验的器材、材料 2.课前分组? 3.flash课件 4.导学案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糖拌黄瓜片实物,大家观察到有水渗出的现象,设疑:水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 这节课,我们以水分子为实例来探讨物质的跨膜运输(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学习:

一、渗透作用(合作学习)

过渡:那么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原理是什么呢?(从现象到原理,引入渗透装置。)

(一)教师出示已经安装好的渗透装置,介绍装置的构成和半透膜性质,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思考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思考题: ①渗透作用进行时,蔗糖分子和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是否都透过半透膜吗? ②在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渗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还是由漏斗通过半透膜渗出烧杯的水分子数量多? ③水分子总体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 小组代表说出他们...[来自e网通客户端]

第四章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三.过程与方法

1.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成果。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五.学情分析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2.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实验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1.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等产物,并且都释放出能量。

2.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无氧呼吸来释放能量。但是,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许多。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户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ATP的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学生思考探究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存在。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具体做法是: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的硅胶(两者均为橙色),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就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板书〗(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只做到细胞呼吸的方式有:)㈠有氧呼吸 ㈡无氧呼吸 〖板书〗㈠有氧呼吸

〖讲述〗结合课本图5-9来讲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适当可补充一些方程式)有氧呼吸使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是生物体高效率地获取能量的反应过程。其反应过程包含许...[来自e网通客户端] 必修一6.1细胞增殖

一、基础知识学习

【学点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体积越大,需要的营养物质越多,需要排出的代谢废物也越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会遇到困难。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主要原因)

3.细胞核中DNA相对稳定,而细胞体积的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4、生物的生长的基础:①细胞生长→体积增大②细胞增殖→数目增加

5、细胞的增殖意义:①单细胞生物,细胞增殖就是生物的繁殖。②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生长、发育。

6、细胞增殖方式和两大过程: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

7、真核细胞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是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有性的生殖细胞。〖总结〗细胞的 影响物质运输效率,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的基础。真核细胞三种分裂方式: 分裂、分裂、分裂。〖学点1学习情况检测〗

1.大小不同的干泥球同时浸入水中,最先被浸透的泥球是 A.大泥球 B.小泥球 C.大小泥球同时浸透 D.不能确定

2.下列 有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有关 B.胞核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 C.细胞体积过大不利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流 D.细胞的体积与细胞核无关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核细胞主要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经过有丝分裂,新增加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是一样的吗?(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都完全相同)

我们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一个受精卵只通过分裂就能完成个体发育吗?(参见P8相关信息)

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过程是除了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外,还需要增加细胞的种类。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第2节(细胞的生命历程之)细胞的分化 设问:①什么是细胞分化?分化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板书:

一、细胞分化

师:以人的受精卵发育过程为例,绘制简图讲授分化过程和结果。

小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从而构成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乃至系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因此,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来实现的。

设问:细胞分化是人类细胞特有的吗?指导学生观察P118图6-9。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说一说: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吗? 1.定义: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后代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思考以下问题,引出细胞分化的特点。①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细胞? 学生举例:造血干细胞

师:细胞分化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②为什么概念中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呢?

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教学过程

教师用网页展示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2.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细胞凋亡的含义是什么? 5.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 6.细胞衰老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7.如何预防人体衰老? 8.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 每组分配两个问题开始头脑风暴,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组织,噪 声控制员控制噪声,记录员作好过程的记录。教师为了把握学生头脑风暴的情况,可以分时间参与到各组学生的头脑风暴的过程里面。

二十分钟以后,把每一组经过头脑风暴的结果张贴出来,由每一组的主持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时间3分钟。第一组: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答: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也就是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的细胞来补充它们。因此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死亡与个体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2.细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缩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溶酶体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内质网排列无序。(3)多种酶活性降低。(4)细胞内色素积累。(5)呼吸速率减慢。(6)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鼓掌表扬)第二组: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它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问 题。我们组的同学比较接受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 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在生命活动中,自由基...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能力目标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情感目标让学生辩证的认识癌症。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初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篇7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 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 (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其中知识和能力是显性的,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是隐性且有些是不便言明的, 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的中介和机制;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 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因此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可将三维目标整合为能够言明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2.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初中生物“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第一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了解细胞的功能, 最终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生已学过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玻片的制作方法,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

3. 规范表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有明确的规定, 针对不同的目标水平要求, 规定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 具体如下表所述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中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系知识目标中的了解水平, 可用“识别”和“说出”表示;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系知识目标中的理解水平, 可用“说明”表示;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属于技能性目标, 宜用“尝试”“使用”表示;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情感目标宜用“树立”和“形成”表示。由此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具体、明确, 而且可操作, 便于考核与评价。

二、教学目标的实施

1. 知识目标问题化

初中生物学的知识主要是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识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具体标准就是能够描述、说出、说明、解释、分析、得出、设计等等。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知识目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问题, 然后采用各种措施解决问题, 最终实现目标。下面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知识目标的实施为例说明。

教师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设计中将本节课的五个知识目标转化成五个大的问题和若干个过程性问题, 每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问题的设置紧密围绕学习内容, 形式简洁, 以填空和选择题为主, 循序渐进, 符合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习惯。教师围绕问题通过展示动画、图片、表格、文字资料等或安排学生阅读讨论教材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也就自然实现了, 学生的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 学习动机不断增强。

2. 技能目标操作化

初中生物学的技能主要包括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仪器如显微镜等的使用、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技能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完成教材中的生物学实验操作, 具体的标准就是能够尝试、模仿实验操作, 运用、使用实验工具、仪器, 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生物教学中实施技能目标的关健是学生动手操作,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这种“做”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规范操作, 否则会变成无效的乱动瞎做。下面以“食物的消化”一课的技能目标的实施为例说明。

本课中实施实验是教学的难点, 不仅涉及到量筒、水浴锅或者是酒精灯等实验仪器的使用, 而且每一步骤都有一些特殊要求, 如定量、振荡、冷却等等, 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教师细化实验步骤, 分步示范, 为学生正确操作, 顺利完成实验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实验工具, 理解实验原理, 不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增强了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动力。

3. 情感目标过程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可能像知识和技能目标一样直接实现, 它是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通过学生不断的参与而产生的感受、体验与内化,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

首先, 教师的备课过程是实施情感目标的前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生物教材本身就是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挖掘教材的内涵, 整合教材资源, 精心创设情境, 选择恰当的手段, 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兴趣盎然的去感知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科技的发展, 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

上一篇:浅谈我对税务会计师的认识与作用下一篇: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