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辽宁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等4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总结出当前沈阳市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呈现出的积极表现与消极方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及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深刻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因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树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1]从2002年的第一批毕业生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如果当代大学生想要解决就业问题,他们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从分析就业形势、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和就业价值观的对策入手,详细介绍了就业价值观。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逐年增长,由2001年的114万到2013年的699万,再到2017年的795万人,毕业生越来越多,意味着就业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而且工资待遇等都会有很大的落差。

2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通过对河南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基本情况、就业倾向、就业因素、就业态度等,找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作用。

(2)调查对象和方法。随机抽取河南部分高校大学生90人。通过互联网分发放了90份问卷,回收72份有效问卷。其中女生占比例较大,男生占比例较小;同时以大三学生为主。

(3)调查结果与分析。①就业因素分析。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哪些因素”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其中绝大多数人表示“发展机会”和“薪酬待遇”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中占到75.25%(54人),即大多数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将自己的前景放在首位。在“薪资待遇”的要求方面,毕业生预计月收入在4500元左右。这种薪资期望的出现,首先是社会就业压力的认识,以及自身能力的结合。再次是“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它们分别占29.08%(21人)、27.5%(20人)。一般学生仍然期望自己的专业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但是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与市场的要求不符合,为了就业就需要跨专业找工作;[7]其次,对于“工作地点”占54%(39人)的选择,很多学生更喜欢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他们认为这些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更有利于个人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回原籍就业,认为回原籍工作方便照顾父母,而且在原籍的人脉关系更广,找工作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同时,有个别学生更愿意去西部等地区工作,他们更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在“你认为对就业有影响的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其中“实践经验”占比例最高,达到了86.4%(62人);其次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占63.52%(46人);然后是“人际关系”,占50.6%(36人);之后是“专业知识”,占44.3%(32人);接下来分别是“外表相貌”、“学校知名度”等等。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知的,知道实践经验和沟通能力在工作中是最重要的,但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有这么高的位置,是有些偏差的,不能一味的否定自己的专业知识,却把人际关系放在专业知识的前面。

②就业优势和弱项分析。在就业的强项和弱项的调查中得出:在适应力方面,有78.52%(57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有21.48%(15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好的适应力;在团队协作方面,有70.01%(50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力,同时有29.99%(22)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好的团队协作力;在学习能力方面上,有63.28%(46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有5.35%(4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在沟通交流方面,有60.78%(44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有29.36%(21人)的大學生觉得自己不善于沟通交流;在实践能力方面,有50%(36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31.2%(22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好的实践能力;在社会活动方面,39.89%(29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同时有30%(22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分析方面,有38.5%(28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强的把握程度,同时有同样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好的把我程度;在管理方面,有35.32%(25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但48.3%(35人)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缺乏管理能力。从就业强项和弱项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积极乐观,认为自己有较强的能力,而自己的弱项却很少。这种情况反映出大学生对现实工作的乐观想象,对现实进行了不切实际的想象。并且对自我认知太高,没有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能力。

③职业生涯规划。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中发现,有75.03%(54人)的大学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就业规划,而有15.5%(11人)的大学生根本没做过任何职业规划,值得深思的是,而仅仅有9.47%(7人)的学生做了深入的职业规划。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就业形式而且对职业也没有具体的规划,没有做好就业规划。

3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对策

(1)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针对大学生目前缺乏就业保障制度,政府必须及时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进行严格的要求,严格监督用人单位或他人利用非正当手段取得工作,招聘工作要做到“三公开”。二是要加强就业政策引导,改善就业服务。政府应加强对高校专业的控制,协调高校专业与市场的就业需求。三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协调的就业情景。各级政府要依靠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配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2)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应配备专业人士指导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为大学生解答就业疑难问题,并且做好学生的心理压力疏导。同时高校应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帮助大学生收集更多的就业信息,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另外高校应加大财力、人力等的投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6]

(3)强化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们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还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对自我进行准确的定位,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持谨慎态度,找到自己的优势条件,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寻找合适的工作。大学生应深入了解就业形式,做好就业调查,尽可能多的收集就业信息,从而给自己多的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文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浅析[J].青春岁月,2012,04:62+61.

[2]郑擎,张坤.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解决途径[J].大众科技,2012,02:149-150+148.

[3]杨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培养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37-239.

[4]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123-125.

[5]毕西娟.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河南科技,2013,16:268.

[6]裴志刚.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80-81.

[7]张建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

作者:申志敏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篇2:

沈阳市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辽宁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等4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总结出当前沈阳市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呈现出的积极表现与消极方面。。

【关键词】沈阳市 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调查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辽宁推动新一轮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影响就业取向、择业评价原则、择业评价标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沈阳市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研究和了解,引导其树立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就业价值观,对于人才兴省战略和东北振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式,选取辽宁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所选取高校中既有综合类大学,也有行业类大学,既有一批本科,也有二批本科和专科,既有省属高校,也有市属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填写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8份,回收率96.3%,有效问卷578份,回收有效率100%。

调查抽样的样本情况为,性别比例为男生48.6%,女生51.4%;生源比例为辽宁省内生源57.7%,外省生源42.3%;专业比例为文科类专业29.4%,理工科专业32.7%,医药类26.4%,文艺体育类专业7.02%,其它专业4.4%;地区分布比例为城市学生46.8%,县镇学生20.1%,农村学生33.1%;年级比例为大一20.2%,大二34.6%,大三18.3%,大四27.0%。

2.调查内容

本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共5个题目,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地区等信息;第二部分是就业价值观调查,这部分是本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择业认知、择业价值取向、择业态度动机、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实现途径5个维度,共20个题目,由单选题、多选题和填选题构成。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就业价值观基本要素,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可操作性,可以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倾向和存在的问题。

二、数据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频次分析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根据不同选项出现的频率和百分比来判定大学生的趋势和特点。

1.就业认知

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上,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清晰规划”的只占7.72%,“比较清楚、有一定设想”的占53.31%,“不太清楚、处于迷惘期、想法多变”的占37.32%,而有1.65%的学生则“完全不清楚、从未做过相关考虑”。由此可见,沈阳市高校大学生有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大部分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所考虑。从年级分部情况来看,由图1可以看出,从大一到大四,职业规划意识和行为呈逐渐上升趋势。这说明年级越高,则职业规划意识越明确,对自己职业规划越清晰。

对就业前景的认知上,有26.87%的学生持”乐观”态度,60.69%的学生认为前景“一般”,而认为悲观、比较焦虑和不知道的学生分别占4.75%、6.4%和1.28%。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好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在这一点上,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回答结果并无明显差异。

对就业环境的认知上,有64.85%的学生对国家和辽宁省的就业创业相关政策 “不是很了解”,而回答“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分别为3.46%和15.85%,选择“不了解”的比例是15.85%。结果表明,沈阳市高校大学生缺乏了解就业创业政策的有效渠道,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环节中,就业创业政策教育有待强化。

2.就业价值取向

关于就业去向的选择,调查样本中选择比例最高的前三个就业去向分别是“升学”39.16%、“到企业就业”34.97%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12.75%,占全部调查样本总数的87%;其余就业去向比例分别为“出国”4.55%、“村官或大西北计划等”1.28%、“自主创业”2.91%、“当兵”0.36%、“其他”4.01%。升学意向的比例最高,说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以升学作为缓兵之计,通过提升学历层次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和资本,同时缓解眼前的就业压力。选择“村官、大西北计划”等基层就业的比例仅为1.28%,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过于物质利益化,奉獻牺牲精神较弱。

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外资企业(37.7%)、事业单位(28.6%)、国有企业(20.95%)、自主创业(6.92%)和民营企业(5.83%)。由此看出,大学生希望进入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有所升高,虽然外企竞争激烈,但因为优厚的薪资而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而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因其工作的稳定性也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主要选择方向。

对于择业因素和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大学生们对最看重的三项择业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75.4%)、个人发展(56.8%)和兴趣志向(44.56%),选择社会贡献的仅有4.1%;而认为对职业发展最重要的三项因素依次是交际能力(77.9%)、知识技能(71.48%)和勤奋努力(44.21%)。分析可见,当前大学生对选择职业的价值衡量标准越来越趋向个人利益和现实,而对待职业发展的态度相对积极,大部分都相信职业发展要依靠自身努力来实现。

3.择业态度动机

在看待择业成功因素方面,综合能力(83.24%)、专业技能(50.62%)和实践经验(47.59%)成为选择比例最高的三项因素,对发展潜力(41.53%)和道德素质(23.35%)的选择也相对较高。在这一点上,不同年级学生的选择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对择业的态度端正,动机明确,普遍认为就业成功的因素还是归结为个人努力。

在对“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上,有61.63%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其次依次是“大学生数量庞大”(47.25%)、“理想与现实不符”(44.4%)、“专业人才供大于求”(39.79%)和“缺乏职业经验”(38.9%);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缺少有效的信息来源”(28.95%)或“政策导向问题”(11.9%)。此项数据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从自我调整的角度看待就业难问题,考虑方式相对客观和理性,但同时也需要学校和社会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面对就业准备,如图3所示,四个年级的学生所准备的内容各有侧重。“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主要集中于大一至大三,大二时比例最高;而“详细的职业规划”在大一至大三中比例相对较低,大四较高;“全面了解自己”在各个年级中都是选择比例最高的,但大四尤为明显。“参加职业实践”成为各个年级普遍进行的准备,说明低年级学生开始意识到职业实践在择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进行有所行动。

4.择业理想目标

通过调查数据得知,沈阳市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较高,以在辽宁就业为例,有0.35%的学生选择2000元以下,有15.49%的学生选择2000~4000元,有49.3%的学生选择4000~6000元,有34.86的学生选择6000元以上。此项调查数据与迈可思研究2016年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3988元)相差悬殊。

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薪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如图4所示,年级越高,期望职与现实越接近,低年级存在期望值偏高的现象。以薪酬期望6000元为例,大一有48.31%的学生选择,大二有39.59%,大三为28.57%,大四则为22.52%。而薪酬期望2000~4000元的比例则从大一到大四呈升高的趋势。这表明,随着年级和实践经验的增长,对于薪水的期望越来越趋近于现实。

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调查样本群体对不同地域的选择比例如图4所示。选择到“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0.09%,排在第二位的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21.06%),排在第三位的是“家乡中小城市”(9.38%);选择“基层城镇或农村”的比例最低,只有1.24%。这一结果与前面对就业去向调查结果相吻合,再次说明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物质化、利益化倾向。

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在辽宁就业”时,如图5所示,有35.58%的学生选择“愿意”,有32.74%的学生选擇“不愿意”,有25.84%的学生选择“都可以”,有5.84%的学生选择“没有想过”。可见,只要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有67.26%的学生可以留在辽宁省就业。

进一步分析得知,省内生源中,有过半数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留在省内就业或升学(52.29%);非省内生源中,只有少部分的同学愿意毕业后留在省内就业或升学(12.61%)。在省内生源学生愿意留在省内就业的理由中,“本来就是辽宁人”、“习惯呆在这里”和“家庭原因”是主要原因;非省内生源学生不愿意留在省内就业的理由中,“有更喜欢的地方”、“不是辽宁人,想回家乡就业”、“就业机会少”是主要原因。由此可见,”生活习惯和生源所在地是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5.择业实现途径

关于创业,在参与调查样本中,有34.33%的学生“完全没有创业想法”,有59.51%的学生“有创业想法,但未进行偿试”,有6.16%的学生表示“正在进行创业偿试”。可以看出,创业想法在学生中已经普遍存在,但能够付诸实际行动的还是少数,说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对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困难”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9.75%的学生认为是“缺少有效的内容和途径”,有48.24%的学生认为是“学生不愿意参加”,有37.85%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够重视”,有3.35%的学生认为有“其他原因”。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认可的,但因为缺少有效的内容和途径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此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问题上,“丰富自身实践经历” (52.46%)、“提高技能”( 48.94%)和“培训提高职业素质”( 48.77%)分列前三位,其次为“发展经济,广开就业渠道”(38.56%)、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到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就业”( 31.16%)。说明了学生对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主动性较高,意识比较明确,而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培训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调查结论

在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背景下,沈阳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既有积极的表现,也存在着消极的方面。

1.积极的表现

(1)就业主观能动性日益增强

首先,在意识层面,很多学生从上大一开始便有职业规划意识,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定的设想,虽然职业规划不是很清晰,定位也比较模糊,但已经意识到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在归因上,认为自已才是就业过程影响最大的因素,就业成功应归结为个人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等主观因素,而不是依赖于社会关系、机运等客观因素。再次,在行为实践上,具有竞争意识,能够主动通过参加职业实践、考取各类证书、制定职业规划等方式做好就业竞争的准备。

(2)就业态度趋于理性、客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能够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理性看待就业问题,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们对就业前景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有能力的学生意向于留在大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自我感觉能力欠佳的学生则回到家乡或者二三线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面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热,一部分同学选择到企业就业,理性避开竞争激烈的就业方式;面对就业难的局面,一部分同学选择先升学再就业,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他们能够正确判断自身短板,努力弥补不足,把内因看作是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就业价值标准趋于务实

调查表明,沈阳市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与个体现实紧密结合,意识到个体要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兴趣志向成为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就业理念,较早的对自己和周边的资源有清楚的认识,并与自我的求职目标相结合,充分的整合已有的资源为自己的目标服务。他们更加清楚物质的重要性,物价上涨、楼价攀升等现实使他们的就业目标更加务实,就业心态更加从容、坚定。

(4)传统就业观念受到冲击,新的就业形式得到更多认可

在新的思维和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大学生职业思维开放,接收新鲜事物能力增强,职业兴趣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他们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就业目标行业打破了传统观念的约束,自主创业比例呈上升趋势,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也逐渐认可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而不是一味地扎堆选择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互联网营销等自由职业的方式就业,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这种职业兴趣的多元化以及求职方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进步。

(5)省内就业形势良好,大部分学生愿意留在辽宁就业

近年来,辽宁省加大就业促进力度,推出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2017年6月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出台《辽宁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全面落各项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预计到2020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将达200万人”。大学生作为就业政策的真正受益者,在省内就业对于他们而言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调查表明,有77.37%的辽宁省生源大学生和39.5%的省外生源大学生愿意留在省内工作。

2.消极的方面

(1)择业标准物质化、利益化,缺乏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意识的飞跃,伴随而来的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现实需要和个人利益,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因素,以及与自己的安全健康、发展空间、兴趣志向等因素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不畏艱苦、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等传统美德难于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择业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2)择业期望值偏高,定位不切实际

伴随人才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充满压力与挑战,部分学生由于缺少正确自我认知和对形势准确的分析判断,造成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摆正自己位置,对职业要求期望过高。在就业地域、薪酬等方面的期待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造成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认为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而频频跳槽,导致用人单位对一些条件优秀而期望值不切实际的学生望而却步。

(3)对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期望度高、满意度低

近年来高校普遍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仍处于摸索期,不能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时代需要以及大学生的需求很好契合,缺少有效的内容和途径,导致大学生对参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差,政策了解不够及时,错误地认为“学校不够重视”, 就业创业指导和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辽政发〔2017〕29号)[Z].

[2]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王晓洁.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11).

[4]王海霞.辽宁省药学类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5(04).

作者简介:赵薇(1983.10-),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学历:本科。

作者:赵薇 张海景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论文 篇3:

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培育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培育就业价值观,处理好就业价值观与工资待遇、工作地位、个人特长能力、个人兴趣、排序与取舍等关系;积极培育和不断完善核心就业价值观,与旅游企业和衷共济,与旅游客人和谐相待,奋发努力,共同见证祖国旅游事业的辉煌。

关键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培育

选择旅游企业,适应旅游职场,对于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人生工程。每一位进入旅游企业工作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要实现这一职业生涯目标,培育一个正确和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就显得至关重要。

研究培育正确而科学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首先必须分析和了解其当前的现状。2014年初,我们对某旅游职业学院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分析

此次调查分两部分进行,即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100%,同时,个别访谈了近百名大学生。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和揭示。

1.收入与财富。在调查对象中,有68.4%的旅游专业大学生对现在旅游企业的低工资水平表示不满意。有88.4%的旅游专业大学生认为旅游服务接待工作应当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他们将来努力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希望以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56.2%的旅游专业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会选择旅游行业;只有少部分学生抱有小富即安心理,满意旅游企业现在的收入状况。

2.兴趣特长。学生们认为,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旅游职业岗位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择我所爱、爱我所选,可以从服务接待工作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就感。就业的时候,会拒绝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在调查中,有77.2%的调查对象比较赞同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工作;有80.1%的调查对象感觉在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工作中能获得乐趣,拥有成就感。

3.对旅游行业的展望。旅游专业大学生一般的心理都是希望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和企业单位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因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仅是自己成就事业的立足所在,也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质量的企盼根本。在调查中,有50.8%的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也有49.2%的大学生对旅游业、旅游企业的未来发展前途表示迷茫,对旅游企业的发展能否给自己就业时带来收入的提高产生质疑。

4.接待服务观。由于社会经济转型,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服务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陈旧价值观甚嚣尘上,影响大学生稚嫩的心理发展。在被调查的旅游专业大学生中,对接待服务仍抱有自豪感的仅占42%,持一般观点的是21.8%,不赞同的则是36.2%。

5.权力地位。基于服务是伺候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一般都不太愿意干一辈子“服务员”,都希望在旅游企业里能够尽快走上管理岗位,当上职业经理人。他们认为,当上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就是拥有权力地位,就能够影响和指挥他人,就能得到他人尊重,在社会中就能够感到体面,这一辈子从事旅游接待工作才有价值,拥有一种成就事业的满足感。

在调查中,拥有这种价值理念的大学生占77%。

6.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旅游专业大学生希望将来所从事的服务接待工作能够给予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使自己的经验与阅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丰富和提高;希望旅游企业能够机会均等、平台共享,使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得以全面运用和施展,实现自身价值。

接受问卷调查和访谈中的大学生认为将来旅游企业能够帮助自己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占45.2%,不以为然的占22.3%,否认的占32.5%。

7.自由独立。有一些学生希望将来所从事的服务接待工作能有弹性的掌握时间,不想受太多的约束,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不想与太多人发生工作关系,既不想治人也不想治于人。

在调查中认为现在旅游企业工作自由度较高的比例仅占34.7%;感觉自由度较低的比例占65.3%。

在此基础上的调查数据揭示:持有“个人利益满足了,集体利益才能实现”价值观的大学生占86.9%;赞同“服从企业需要,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的大学生占72.8%;赞同“积极参加企业的集体活动”观点的大学生占83.4%;赞同“经常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大学生占86%;支持“常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价值理念的大学生占90.8%;支持“企业对你不公时,你仍然会尽心尽力工作”观点的大学生占55.4%。

以上我们从7个方面汇总、分析了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虽然还不能涵盖全部,但基本抓住了旅游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体现了一元与多元并存、精神与物质并重、整体与个体相融的当代特征。

二、加强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及建议

培育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为指南,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以及“游客为本、服务至善”2]等价值理念融会在就业价值观中,和旅游企业同舟共济,与旅游客人和谐相待,积极践行,奋发努力,共同见证祖国旅游事业的辉煌。

(一)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时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1.引领大学生处理好就业价值观与工资待遇关系。工资待遇是一种职业成就的报酬,它是在培育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一些人来说,现在拥有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阅历还不足以使其一走上社会就获得大量的薪酬回报。只图待遇好、干得少,拿得多、活儿轻。抱有怕苦、怕累、怕脏、怕烦的心理,稍不如意就抱怨,就跳槽,这样会给自己的事业发展带来危害。我们应把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的眼光放远一点,尽可能地将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为国家为旅游事业做贡献作为旅游职业的首选价值观。

2.引领大学生处理好就业价值观与服务工作地位的关系。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服务接待工作在一般大学生心目中是不大受待见的,认为服务接待是伺候人的,社会地位低,无奔头,劳动十分辛苦,要求又特别高,还常常饱受责难。大学生们以这样的价值取向看待服务接待工作是很难培育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大学生追求职业的社会地位,渴望赢得社会的尊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当肯定的。问题是怎样看待服务接待工作的社会地位,怎样赢得社会的尊重?

第一,要明确服务接待工作与任何一份职业一样,都是社会主体所需要的客体,都具有其价值的内在属性,没有什么高贵低贱之分,尤其是当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养性、美化生活的行业,它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质疑它的高贵低贱纯粹是陈旧落后价值观的作祟,没有任何时代价值。

第二,要看到服务接待工作虽没有高贵低贱之分,但存在社会尊重的问题。社会的尊重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而是取决于工作本身的价值。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存在瑕疵、欺客宰客猖獗,这样的工作有何价值?何来尊重?因此,要赢得社会尊重,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就要靠自己努力地去将服务接待工作干好,兢兢业业地为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优质服务。至诚完美的服务是获得游客赞誉和社会尊重的根基。目前旅游行业一线的优秀员工被评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行业的杰出人士、省市级或行业系统乃至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事业成功人士的比比皆是。

可见,端正服务观,发扬敬业精神,优化服务态度,是赢得就业单位器重、社会尊重的关键所在,也是培育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自豪感的基本依托。

3.引领大学生处理好就业价值观中责任与个人特长能力的关系。个人特长能力是大学生判断从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培育就业价值观时,理当考虑这一因素。据调查,如果一个人选择自己不擅长、能力不适应的职业岗位,有80%的人难以在他选择的职业岗位上成功;而如果选择了合适自己特长能力的职业岗位,定能调动人的潜能,获得职业发展的原动力,事半功倍,成为事业成功的人。根据特长能力选择职业岗位也是彰显责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特长能力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这是对自己的负责;同时能够为企业做出较大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的负责。相反,选择与自己特长能力不相适应的职业岗位,既不能成就事业,也不能为企业作出什么贡献,这是对自己对企业都不负责任的。所以要本着对自己、对企业负责任的态度学会扬长避短。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无论有无诱惑,哪怕无人喜欢、问津,也一定要努力争取,因为它终究会使自己和企业获益;不适合的、无法使事业成功和企业受益的,再有多么大的诱惑力都要学会拒绝、退让。

4.引领大学生处理好就业价值观与个人兴趣的关系。大学生在培育就业价值观时,还要对个人兴趣喜好因素做个分析评价,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能选择自己感兴趣、挺喜欢的工作,这样能够充分激发自己的热情和敬业精神,会把工作干得更好。对于这一点,我们不怀疑: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能够把它干好。但是,不要忘了,在旅游企业里,工作的选择并不都是遂己心愿的,有时企业领导在特定的条件下暂时也会派给下属一些不喜欢的工作,如果我们从业的大学生也能够无怨无悔地把它认真干好,那将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我们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达到极致,那将会感动领导、感动企业。不喜欢的工作都能干好,交付一项喜欢的工作岂不是会干得更加出色。从业大学生在单位就会得到发展,也有利于从业旅游企业的发展。

5.引领大学生处理好就业价值观的排序与取舍的关系。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特性决定大学生不会只有唯一的价值观,人性的本能也会驱使人们希望什么都能得到,但在现实生活中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既然是选择,就要付出代价,只有舍,才能得。所以,要对自己的就业价值观进行排序,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次重要的方面,并提醒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否则,就会患得患失,终其一生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的成功和对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了。

(二)培育积极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与旅游企业共辉煌

旅游专业大学生应当以正确的旅游企业价值观为基础,培育这样的就业价值观:

1.核心就业价值观:先做优秀的自己,再做企业的优秀者、行业的精英,逐渐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应当是渐次性的。既要有高尚、远大的目标追求,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在就业起始时提出过高、不切实际的价值企盼。要先做好优秀的自己。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阅历及各项技能水平等都不尽相同,人与人之间,不宜提倡盲目攀比,但可以与自己的昨天比较,只要比自己的昨天有所进步,就是“优秀”。在做好优秀的自己的基础上再争创企业的优秀和行业的精英。所谓“企业的优秀”、“行业的精英”就是争做员工的楷模、岗位的领头人,继而是出色的职业经理人。这就要求从业大学生要具备更高的职业品质素养。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员工的楷模、岗位的领头人和出色的职业经理人,但要将其视为一种价值目标的激励,激励自己不断成长,更加优秀。

2.辅助核心就业价值观:快乐地服务,与游客共赢,和企业一起成长。像植物的向光性那样,追求欢乐是人的本性。对旅游行业的大学生来说,谁懂得这个道理,能向游客提供欢乐,他所在企业的收银机就会欢乐地跳荡。但是要想给游客提供快乐,自己首先要快乐起来。用一颗快乐的心与游客沟通,游客才会感到你的热情和快乐。也就是说,只有使自己快乐起来,才能让游客得到快乐。

如何“快乐地服务”?首先要处理好快乐与辛苦的关系。对于旅游专业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业之后的工作是比较辛苦的,而且都是些简单而重复的工作,有些工作还比较劳累,有的时候上班时间很长,环境可能也不好。但快乐与辛苦并不矛盾,我们会发现服务中仍然会有些因素使我们在工作的同时感到快乐,如:融洽的客服关系、互助互爱的同事关系、游客表扬带来的成就感、被尊重和重视、参与管理与决策(自我实现)、工作业绩受到企业褒奖、很少受到过严的责备或处分等等。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当我们在辛苦中寻求到乐趣,我们就具备了阳光心态。无论工作环境如何,我们都能够心境淡定地做到恪守职责、勤奋热情、尽善尽美地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活得更有意义。

其次要学会创造快乐。在服务中为游客创造快乐意味着要把握好规范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关系。提供规范化的服务,遵守规范化的要求,游客会认为是应该的,他的快乐是有限的;根据游客的个性特点和特殊的利益诉求提供完美周到的服务,会给游客意外的惊喜,游客会感恩戴德,他的快乐将是无限的。所以,在热情做好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尽可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实现服务中创造快乐的真谛。

3.不断完善就业价值观:博取身边职员的长处,和大家共同成长。核心及辅助就业价值观不足以全方面涵盖旅游专业大学生所有的行为及具体的工作。日常工作中,还应树立全面的价值观体系,虚心向旅游职场每位同事学习。

旅游企业里的每一个职员,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不同的长处,即使企业的模范职员,也有长短。很多时候,我们大学生更关注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容易忽视他人的优点,这种行为很难让我们进步,因为错误和缺点是不会学习的,老盯着别人的错误和缺点,除了有点教训总结外,在别人身上是不会有任何价值可获取的,自然我们将无以进步。所以,只有善于欣赏他人的优点,牢记他人的长处,努力向别人学习,我们才会有进步与发展。从每一位职员身上我们学一点长处,当我们从大多数职员身上学到了他们不同的长处和优点,我们就会成为受职员们尊敬和爱戴的楷模和企业的优秀人物,我们就能适应旅游企业环境,与广大职员共同成长,组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合作团队,为建设美好的旅游企业,谱写好中国梦旅游篇章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班若川.游客为本 服务至诚[N].中国旅游报,2013-10-23.

作者:谭为跃

上一篇:收费站行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