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0篇)
状况调查
姓名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但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相差太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迷茫、困惑、失落、焦虑等不良心态,进而出现了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心理期望,就业观念,人格缺陷,就业心,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 这一过渡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式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将来都要从事教育教学或与之相关的工作,但在当前教育系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口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清晰、教师职业目标规划不完善、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以及考研结果、情感归宿、离别感伤、经济状况、未来前途和跨行业就业渠道的不畅通等方面的影响,给师范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很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而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趋于内化,这无形中更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冲突。调查显示,在心理压力方面,没有压力的学生占11.1%、有压力的学生占88.9%,其中,有正常压力的学生占38.4%,压力很大但能正确处理好的学生占37.4%,压力很大、很苦恼、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占13.1%。在压力来源方面,学习压力占21.9%,经济压力占21.3%、就业压力占38 %、能力压力占11.6%、其他压力占7.2%。在就业压力原因方面,就业岗位不足、竞争太激烈占75.5%(其中:理想工作岗位少占24.1%,大中城市就业岗位少占18.7%),专业不对口占7.6%,能力不足占10.2%,自我推荐不够占
6.7%。其中,大中城市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则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职业目标期望与失落心理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就业的地域、单位、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向往高薪水、高起点、高收人、高回报;向往能到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到中小城市、基层学校、私人学校或企业工作。调查显示,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大城市占48.3%、中小城市占34.9%、农村占8.6%、去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占6.6%、偏僻边远地区占
1.6%。尤其是来自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大多不希望再回到农村中小学校工作,不愿“吃回头草”。特别是许多男大学生,就读师范本身就心犹未甘,感觉屈才,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不看好,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希望能从跨行业就业中找到理想的职业。由于大学生的这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进而产生偏执、幻想、自卑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就业行为的偏差。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优化建议
(一)认清形势,调整目标期望值
就业的市场化、自主性对师范毕业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现实,加深对教育系统人才需求现状的了解,明确教师职业人才素质需要,增加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体验,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现实。其次,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就业单位不进行任何选择,而是要在自身职业生
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或修正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人生轨迹。最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要有长远眼光,学会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如果不能获得一个理想职业时,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常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明确职业价值,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找工作不仅仅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人、工作条件、就业地点等因素,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职业是否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树立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当前工作条件不太理想,但发展前景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地区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如当前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及东北等经济、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就业,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不久将成为中国经济、教育发展的热点地区。因此,大学生抢先到西部或东北等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就业,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在教育或其他领域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于个人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悦纳自我,捕捉就业机遇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正确认识自我职业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只有认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自身的潜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认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认识并悦纳自我以后,要善于抓住有利机遇,做到主动出击,毫不犹豫,有敢试敢闯的精神;要做到不盲从,不攀比,不惧怕失败;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系统及科研部门不是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唯一渠道。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顺利就业。
(四)直面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
会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教师生涯或其他职业生涯都将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期望自己一次求职就能成功,要认清教育系统内部的就业形势,明确教育人才素质需求标准,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或素质不高,出现求职失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自身定位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你择业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等,对此大学生要全面、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具体原因,并认真对待,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相信自己、宽慰自己、悦纳自己,坦然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心态,缓和心理冲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是否也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某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慰藉,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通过自我宣泄法,如向朋友、老师倾诉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以求得心理平衡。最后,还可以采用自我转移、自我松弛法,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心理缺陷。其实.生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只是在自我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适作用下,没有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明显而已。因此,毕业生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要客观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健全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和完善,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03.1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
一、襄樊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
襄樊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位于有着2800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魅力城市——襄阳市。学校以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己任。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易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为生命线, 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 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
近几年来, 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毕业生的规模也逐年增长。就业率方面,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0.23%、93.80%、94.12%;初次就业率也逐年提高, 2008年至2010年一直保持在70.00%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2007年底, 学校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底, 学校又获得“全国2009年就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从图1可以看出, 学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高, 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 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逐年都有大幅提高。本文拟从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地域、单位性质、类别等方面对就业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 毕业生就业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础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襄樊学院毕业生就业有如下一些特点:
从就业地域来看, 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就近就业, 从表2可以看出, 选择在襄阳和湖北就业的毕业生每年都呈上升态势, 而选择去其他省市就业的比例则逐年下降。
学校从图表可以看出, 自2008年起, 毕业生选择在襄阳就业的比例依次为17.27%、31.32%、48.74%;逐年呈上升态势, 这与学校就业服务指导的深化改革分不开, 学校一直将“发展、促进地方经济”为办学理念, 由就业办统筹对在校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指导, 使得很多毕业生转变观念, 愿意留在当地或选择较近距离就业, 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二) 就业单位集中在企业及非其他服务性行业
从表3中可以看出襄樊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一些特点:
毕业生在近三年来到机关单位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选择到国家或地方事业单位就业的的比例则逐年增加, 但是比重仍然很小;选择在企业中就业以及在其他行业就业的比例在三年中都是就业的重点和中心。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毕业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转变了其就业观念, 不再仅仅将就业意向局限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而是可以较为准确地认清社会现实, 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就业途径。
(三) 就业去向从单一就业向多角度、多层次分流
注:国家就业项目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公务员、选调生、村官计划
从表4可以看出, 从2008年至2010年, 由于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直接就业率每年都呈现不同的变化, 其中选择继续升学延缓就业的比例逐年增高;相对于国家就业项目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每年不同, 但总体上仍是呈上升趋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仍然倾向于就业,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学校应加强教育与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升学与选择国家就业项目的比例。
毕业生对于到基层就业, 包括参加西部计划、资教以及村官计划等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增长。这与国家的政策引导, 学校的教育、指导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身基层, 到基层去锻炼自己。但是, 从参加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人数占全体毕业生的比例来看, 还是非常少的。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 将会有更多的基层岗位提供给大学毕业生, 学校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力度还应加大。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
高等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 使之尽快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地方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因地域、办学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应加强学校职能部门的作用,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管理与服务。
(一) 整合资源, 丰富内容, 积极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市场规律,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注重发挥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切实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着眼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立足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做好扎实的准备, 坚持把择业教育、创业教育和毕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设计、制定职业发展个性化指导系列手册, 实行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措施的统一。
从一年级开始, 学校在学业、择业、创业三个方面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对新生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毕业生重点进行就业技巧指导, 把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建设和寝室建设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 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 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加大对毕业生信息的宣传力度。通过校友、媒体、用人单位等途径寄发学校、毕业生资料进行宣传, 同时参加各地人才市场组织的校企见面会。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及网络信息平台的有机结合,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地方人事局加强沟通, 共同组织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大型校企供需见面会。加强就业工作站建设, 建立实习基地。地方高校同各地人才市场紧密联系, 通过不定期考察, 按照“校际联合、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的思路,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应正确评价自我, 把握好择业的期望值。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是就业主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前提。目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部分毕业生因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 择业观赏出现偏差, 盲目地追求自我实现。在择业时, 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 注重现实利益的思想普遍存在。自以为大学毕业, 掌握一定知识, 又有一定技能, 便心想到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效益好而舒适的工作岗位。因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出发, 凭个人的主观想象, 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 注重眼前的现实利益, 置国家的需要和事业发展于不顾。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地方高校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能力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性调整, 基层就业的空间会逐渐加大, 而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能否大有作为, 首先是与自身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基层与大城市不同, 条件相对艰苦, 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比较落后, 这就要求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吃得苦, 耐得住寂寞, 还要经受得住各种各样复杂情况的考验。因此, 地方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中, 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 有两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仅仅从书本上学到的, 而且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而形成的, 包括在劳动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 毕业生就能够在广大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能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能够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三、结语
在当前大众教育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 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不但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的问题, 更是一项事关稳定的政治问题, 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由于品牌、地域等因素的制约, 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是艰巨的, 需要在引导、服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深化教育改革, 认真研究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关系, 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以“稳中有变”的模式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新问题。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持续热点,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转变毕业生的就业意识, 是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襄樊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对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地方高校
参考文献
[1].盛向东.对职业指导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2) ;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国办发[2009]3号, 2009-01-19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如果将上表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83.1%。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85.3%,女性为80.8%,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上,男性高出4.8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89.4%;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为77.7%。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5.9%、81.6%、78.4%。
起薪对比: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
第二,男性薪资高于女性。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4448元,女性为3896元,两者相差553元。
第三,重点院校薪资高于普通院校薪资。从算术平均值看,“211”(包括“985”)重点高校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944元,高职院校为2597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993元。
第四,东部地区薪资高于西部地区薪资。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49元,东部地区为3401元,中部地区为2866元,西部地区为268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2.03倍。
第五,省会城市高于普通城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472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60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306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909元和32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6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5407元;三资企业5329元;国有企业4801元;高等学校4404元;医疗卫生单位4056元;党政机关3967;其他企业3889元;其他事业单位3740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3647元;中小学3422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8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专业技术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4611元、4504元和4400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901元和3847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3014元和297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5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5386元;金融业为509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834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4648元;房地产为4395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4165元;采矿业为4077元;文化体育娱乐为3999元;农林牧渔为3938元;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26元;制造业为3859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822元;教育为3816元;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661元;建筑业为3607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496元;居民服务为3334元;批发零售为3255元;住宿餐饮为2854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9倍。
行业就业满意度排行:
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采矿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金融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文化体育娱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
就业分布: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9.1%,在地级市工作的占25.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3.0%,在乡镇工作的占1.8%,在农村工作的占0.8%。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私营企业占38.9%;国有企业占27.9%;三资企业占8.1%;国家机关占4.9%;其他企业占4.6%;其他事业单位占4.6%;中小学占4.2%;高等学校占3.1%;科研单位占1.5%;医疗卫生单位占1.1%;其他占1.2%。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非常集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就业单位。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9.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6.7%;商业和服务人员14.3%;企业管理人员14.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1%;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金融业为1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0.8%;制造业为10.3%;教育为9.1%;建筑业为6.7%;农林牧渔为5.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5%;批发零售为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4.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房地产为2.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2.3%;文化体育娱乐为2.1%;住宿餐饮为1.9%;采矿业为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1.0%;居民服务为1.0%。
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表现突出,成为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占比合计为26%。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依然重要,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占比合计为17%。教科文卫体等事业行业占比合计为15.4%,其中教育行业占比突出,占比为9.1%。
链接:为何专科生就业落实力竟比本科生高?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业率不如专科生呢?显然,这背后有诸多原因。
从就业心态来说,专科生自知有几斤几两,在本科生多如牛毛和就业难的语境下,专科生不好高骛远,不挑三拣四,非常务实。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则恰恰相反,往往薪酬达到要求、工作环境不满意、假期少、网速慢等,都会成为其拒绝就业的理由,结果,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就业比例就低了。
从市场的需求来说,专科有自身的优势。专科生工资水平相对低,企业需付出的人力成本低,受企业青睐。专科生没有本本优势,只能从其他方面找优势,比如,希望能获得赏识,工作上吃得起苦,愿意加班,工作热情高,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则正好反之,两相比较,用人单位更欢迎专科生,于是专科生就业率高,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调查也提示了另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质量和满意率则与“本本”的含金量有关。不管在什么地方,专科生不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什么?因为专科生从事艰苦的行业,或者行业中的末端,薪酬低,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就业质量和满意率当然低。所以,不要盲目羡慕专科生就业率高。
这份就业调查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文化水平高低等与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满意率的关系,让人比较全面地看到问题所在,也给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提了一个醒。就教育部门而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根据市场配置要求,要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既要有高端人才,又要有中、低端人才,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不能盲目扩招,也不要贪大求洋,只看到利益,看不到就业市场的多层次性,结果,培养的人才相对“过剩”,学生就业难,学校还能维持下去吗?所以,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办好教育。
美术学院083班
黄雪莹
新学年伊始,新一轮的就业战便拉开了序幕。毕业生就业情况可谓一年比一年严峻。为调查嘉应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我前往了也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展开了一系列调查。该调查显示了以下现象:
文理科就业率不平衡
同以往一样,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文科毕业生。文科生就业难,依旧是每一年都出现的现象。因此,导致了每年文理科毕业生就业率不平衡。
热门应聘单位招聘类型单一
今年的招聘会上,国企,事业型单位仍旧受到热捧。除此之外,私营企业和一些诸如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单位前也排起了长长的人龙。而这类单位主要招收计算机,软件,管理科目的毕业生。这使得大量化工类,艺术类,教育类,英语,文科生都望之却步。
冷门单位招聘类型没有方向性
相比热门单位,房地产,化工,机械,材料加工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招聘单位显得门庭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点:第一,25%的该类单位在招收类型上写着“不限”,这令毕业生在选择上没有方向性。尽管不受专业限制,但大多毕业生也不敢贸然应聘。第二,学习该类专业如化工,土木工程等毕业生数量较少,满足不了该类单位的需要。第三,一些毕业生不愿留在家乡发展,都希望毕业后前往大城市工作,导致了这类单位无人问津。
财会类,艺术类,教育类毕业生就业无保障
学习财会的学生每年都很多,但是一个单位的财务部门招收的人数都不多,使得财会类毕业生供大于求。另外,各大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没有变化,导致累计进入今年就业市场的师范生数量增多。人多职位少,师范生(尤其是艺术师范生)就业更无保障。
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偏差
与以往相比,该校2011年的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更加理性、务实,但仍存在如定位不准、就业选择过于单一等问题,制约了他们的就业。自我定位不准。自我定位不准仍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2011年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因为这个原因在找工作时吃了不少苦。就业选择过于单一。有些毕业生找工作前就给自己定下了一大堆的条件,像非广州、深圳不去,月薪低于三千块不去、非大公司不去等等,条件过多、过高,直接造成他就业选择单一,最后失去很多机会,甚至找不到工作。
如何缓解就业严峻形势
如今的大学生已不能算是社会的“精英分子”,而只能说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毕业生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定位为“人才”,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要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长处弱点、职业倾向等等,才能在求职过程中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力争做到“人职匹配”。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岗前培训、职场礼仪培训等等,让毕业生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就业考验。
先就业再择业
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很多单位是不会给出高薪的。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时不应该给自己定过多、过高的条件,而应更多地考虑发展前景。应找准定位提前热身。首要的是要正确认识社会,定位自己,先就业后择业。有些学生不愿意走出校门,对形势判断不准,定位不
准,期望值高,不轻易就业,缓签协议,造成有限资源浪费;有些学生能力太强了,脚踏多条船,影响了其他同学就业的机会。长此以往,也将影响以后学生的就业。
正确认识自己
亲爱的同学:
学院为详细了解您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使学院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特设计了此份问卷,希望您填写后于6月25日返校时交给班主任。我们将时刻关注着您的发展,并尽可能为您提供帮助,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联系电话:0312-5885307.基本信息:姓名性别 _年龄生源地班级您所在的单位名称是,现工作岗位是
1、您工作地点是:A河北省B 北京 C 天津 D 保定 E 石家庄F其他
2、,您工作的单位性质是:A国企B 私企C事业单位D政府机关E民营企业F服务行业
3、您工作单位所属的行业是:A工业B农林畜牧C商业D金融保险E信息产业F餐饮旅游G建筑安装H交通运输I医药卫生J其他
4、从你就业的经历看,你认为目前企业是看重是:
A学历比能力重要B能力比学历重要 C两者都同等重要
5、目前您的工作年限已有:A五年B四年C三年D二年E一年
6、结合您的工作经历,您认为择业和就业的重要前提是:
A专业对口 B不必专业对口 C听家长安排D要看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7、您现在的工作岗位与您所学专业是否对口:
A很对口B不太对口C非常不对口
8、您到目前为止已换过__ 个单位
A 0个B 1个C2个D3个E4个F5个以上
9、您调换工作单位的主要原因是:
A收入B住房C个人发展D领导不赏识E人际关系F 进一步深造G出国H专业不对口I组织调动J照顾家庭K其它
10、您认为在学院所学的知识是否能适应现在的工作:A能 B一般 C不能 D说不清
11、您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于:A社会人才市场B高校组织的就业市场C 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D家长及朋友E猎头公司F国家统一分配G其它:
12、您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对现在工作的帮助是:
A很大帮助B较大帮助C一般D较少E没有
13、您的薪金水平大约是__,A 1000以下 B 1000-2000 C 2000-3000 D 3000以上
14、您现在的岗位属于__。A基层或一线岗 B中层技术或管理岗 c高层技术或管理
15、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是: 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 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16、您对自己今后发展的愿望是:A继续做好本职工作B考虑在合适的时候换工作
关键词:就业跟踪,评价,对策
动物医学专业是我校传统主要专业, 该专业毕业生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起调节作用, 也会提高我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1.1 问卷对象
本次针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1~3年的学生发放《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和《毕业生对母校反馈意见表》。
1.2 问卷内容
(1) 价值观念:调查毕业生对工作选择看重的哪方面。 (2) 专业观念:调查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3) 区域观念:调查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区域。 (4) 社会福利性:调查毕业生对工作待遇福利的选择。 (5) 人才流动性:调查毕业生动态就业情况, 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
1.3
问卷的发放和收回数量, 主要针对动物医学系2010届毕业生发放问卷310份, 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246份, 其中有效答卷239份, 收回率约占80%, 有效率97.1%。
2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
在统计数据中得出, 6.7%的毕业学生选择了“专升本”, 继续深造;7.8%的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就业, 9.6%的毕业生在国企工作, 47%的毕业生在民营好个人企业工作, 自己创业的毕业生约占5%左右。
2.2 专业对口性
在调查对象中有78.6%学生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另有11.3%从事服务性工作, 3.1%学生从事公益性工作。在从事相关工作中23.4%学生在宠物医院诊所;28.3%的学生在牧场工作 (猪场、牛场、禽场) ;6.2%学生在乳业、农业场工作;2.4%的学生从事动物繁殖育种;10.2%的学生从事饲料兽药销售工作;1.8%的学生在当地畜牧兽医站工作。
2.3 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区域性
调查对象中有15.5%的学生目前和曾将在一线城市“北、上、广”工作的经历;45.5%的学生陆续到家附近区域工作;4.5%的学生在大学所在地 (哈尔滨) 就业, 35.8%的学生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县级城市工作。
2.4 人才流动性
毕业生离校1~2年中工作流动性最大, 62.3%受调查的学生表示曾跳槽2~3次以上, 23.4%学生从始至终在一家单位工作。在调查跳槽原因时, 27.3%学生表示, 从事养殖场的工作艰苦辛劳, 体力活太多;33.3%学生认为工作没有前景, 一眼望到头, 没有挑战性;40.2%的学生认为工作枯燥, 单一乏味, 远离城市;12.2%的学生表示,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选择更适合的工作;14.4%的学生表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 回家就业。同时, 随着调查的深入, 发现毕业生离校三年以后, 基本工作稳定, 流动性小, 并且进入了结婚生子的高峰期。
3 调查结果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结果上看, 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 能充分的顺应就业市场, 发挥专业优势, 为相关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从《毕业生对母校反馈表》中, 看出毕业生对母校的深深怀念, 对专业的深刻体会以及对师弟妹的寄语。从反馈的意见当中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建设的成果及不足。
3.1 老牌专业, 金子招牌
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 不难发现虽在“精英人才”就业的挤压下, 我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 在专业上的各领域内, 无不有本校校友活跃的身影, 这带给已经在社会工作的毕业生无比的自豪和荣誉感, 同时自身也感受到“传统老校, 品牌专业”带来的实惠。
3.2 定位准确, 符合岗位需要
我校办学定位准确, 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性人才。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方案上紧贴市场, 紧贴行业, 时刻关注市场, 注重专业专业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 已够用为度,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站, 培养专业人才。
3.3 加强职业观念的培养
近几年来, 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将执业资格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均有体现。同时, 我校积极开展校园活动, 以大学生自励公司为主导, 多次开展职业规划, 大学生创业的活动。
3.4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质量人才
随着动物医学专业就业市场行情变化, 学生工作者越来越感觉到就业市场明显供小于求, 很多用人单位满怀希望而来, 空手而归, 大多数在校的学生没有毕业, 就“预定”出去, 用人单位需要“排队等”, 行业缺口需求量大。解决这类问题,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招生途径, 提高生源数量。二是引进行业规模大, 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 成立订单班, 和行业、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提高学生就业的门槛。
参考文献
[1]杨立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对高职院校发展的作用的浅析[J].文化教育产业, 2013 (2) .
[2]朱兆平.高职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6) .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植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迅猛发展,学校总数和学生总 数都已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的一半左右,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最快时期,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已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在全国 发展行列前几位,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3年12月份高职高专已有45所,但随着国家毕业 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将逐渐通过就业市场实现就业,这些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 ”的大学高职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解我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态度、 就业途径等,我们安徽省教育厅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四位成员对安徽省16所 高职院校2004届2021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摸清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的 有关就业基本情况,积极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为有关就业部门提供就业决策依据。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25份,收回2021份,收回率99.80%,有效问卷1739份,有 效率为86.05%,涉及合肥、蚌埠、淮北、淮南、六安、芜湖六地区16所高职院校(其中民 办高职院校4所)。学生人数1739名,涉及专业有电子、纺织、农艺、会计、营销、机电等 文、理科三十多个专业。本次调查涉及面广、调查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 一定借鉴意义。
抽样调查资料基本问题概要分析
1、性别
该项指标反映我省高职毕业生男、女性别基本持平,而就业行业对性别要求有差异,需 要就业指导中心掌握这一特点,寻找就业岗位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2、生源情况
该项指标反映学员来自农村比率大于城镇,生源全部是安徽省各地区,学生毕业后为当 地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发挥作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宗旨,也符合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农业 ,调整农村结构等政策,但如何设置专业及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建设所需人才,应进行调查研 究。
3、选择的就业单位
该项指标反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学生选择 就业单位逐渐转向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者合计60.04%。一方面说明三资企业酬薪 高,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而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否适应三资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招聘有待实践检测。而自己创办企业的学员比重仅占12.71%,应积极宣传和鼓励。
该项指标反映学生对社会就业要求学历的认识程度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9.13 %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感觉进修第二专业非常必要。主要原因是:1社会招聘要求学历条 件是一项必备条件,高学历多专业就业率相对高。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求的是复 合型人才,要求一专多能。3学生进修第二专业,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能力条件,另一方面也 拓宽了就业行业的选择,有备无患。
8、对未到毕业时间先就业的看法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未到毕业时间因就业竞争激烈而提前就业的看法。从被调查的 1739名学生来看,赞成的仅占53.14%,22.08%的调查者不赞成。我们认为,高职毕业生提 前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抢登就业岗位,早于本科生、研究生半年时间,利于找到理想职业,而 目前大多数企业招聘职员几乎都在年前进行,这也迫使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高职毕 业生提前毕业,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主要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打造职业教育新天地。但高 职毕业生提前就业需要各院校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不 是卸包袱,既要讲就业率,又要讲求质量,只要这样,才能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9、学习期间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充分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被调查的1739名学生 看,70.5%的学生很少参加和没有参加,问题比较严重,这与社会需求高职人才条件不吻合 ,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各院校高职教育观念未转变,仍按传统 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2各院校缺乏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平台。3各院校缺少 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无能为力。4缺乏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是因素之一。5缺乏对社会需求 人才条件调研等。从现实来看,大力加强现实在校期间实践活动训练是势在必行,因为社会 检测高职毕业生不仅仅是理论考核,分数高低,更重要是看他们实践动手能力。
10、在院校学习期间是否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证书(技能证书是指英语等级证书,所学 专业相关等级证书以及国家公布的行业证书等)
该项指标反映高职毕业生走入社会所获得技能证书多少。从被调查的学生来看,有50.2 0%学生无技能证书,这与国家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持证上岗相悖。我们认为造成这种 有无证就业无碍大局原因有:1国家要求持证上岗宣传力度不够。2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3 社会对持证上岗要求不高,没有造成“有证能上岗,无证不能上岗”准入制。4技能考核机 构缺乏,收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5人们对技能證书有偏见和误解,认为只要交钱就能拿证 ,有无证没有区别等。
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 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本次调 查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资料,课题组对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让 学生明确就业态势,根据自己客观实际情况自我定位,根据社会用人要求和用人制度,转变 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主动参与市场人才竞争。
(二)建立就业指导体系。根据我省目前各院校就业指导状况,应加强就业人力、物力 、财力,逐步规范信息搜集、整理、实施、反馈,规范推荐和就业行为,为毕业生就业和招 聘单位招聘提供优良服务,注重日常学生就业教育和社会就业发展态势,为学生就业服务和 咨询,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体系。
(三)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创业能力。首先,各院校领导要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化模式,始终坚持以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双创”为宗旨, 教育学生自谋创业和岗位创业,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除文化课、专 业课外,应开设创业课,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逐步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 课”功能互补,多元立体的具有本院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 倡导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师生相互设疑教学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理论和实 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途径。
(四)加强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获取专业相关技能资格证书。从新生入院开始,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专业教育,提出职业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要求,宣传我国正在推行岗位资格证 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技能资格考核,如营销专业的营业员技能证、推销员证、 英语等级证等。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了解学好专业后的去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五)广辟就业信息渠道,加强社会联系。目前学生择业是以自己寻找和学院推荐为主 渠道,因此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联系,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及建立就业网络信息 等积极探索开辟就业信息新渠道,尽最大努力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六)积极发展院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定单培养”、“定单培训”。作为高等职业 教育基地,培养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各学院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 关系,为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学院可长期聘请企业家作客座教授,讲解创业经验和社会实 践知识等,各学院也可选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学习,了解行业、企业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培 养学生,学生可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到该企业工作,使院企联合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七)实施高职毕业生预就业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实施高职毕业生毕业实习与推荐就 业相结合预就业制度,各学院由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企业联系,让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作业 实习,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综合 职业能力,充分认识和体验行业竞争、社会就业、企业生存等问题,培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为正式就业打下基础。
(八)努力开辟学生到西部就业渠道。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西部建设,有关资料表明,西部 大量引进各类人才,而我省高职高专毕业学生供过于求,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西部 工作,为他们牵线搭桥,创造优良环境,为西部建设输送人才。这样,既可以减轻就业压力 ,也可以为西部建设作贡献。
(九)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业。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乡镇企业改革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社 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各院校可鼓励优秀毕业学生到贫困地区 和乡村去支农、支教、支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乡镇发展事业。
(十)努力开辟省外、国(境)外就业渠道。针对目前就业压力,各院校可根据本地区 实际情况,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强与省外、国(境)外企业、事业单位联系,为高职毕 业生异地业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体系。
(十一)筹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毕业后,就业指导中心应与毕业生保持联系, 了解工作状况,为毕业生提供深造学习、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或单位)解决一 些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困难,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状况,及时改进学院教学计划方案,努 力提高办学质量。
(十二)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用人机制的改 革,任人唯亲的现象逐步减少,但盲目攀比、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仍然严重,致使许多高职毕 业生“望洋兴叹”。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现代人力资源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要求用人单位 根据实际需要录用人才,倡导用人单位与院校建立长期人才供需市场,实现院校与用人单位 双赢策略。
(十三)政府应完善就业网络信息体系,推动人才合理流动。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和 国家教育部网上学生学历查询系统的开通,政府部门应推行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择业和招聘制 度,增加供求双方透明度,以解决目前人才市场求职方式单一、运作不规范、求职成功率底 和求职成本高现象,减少企业有事没人干和社会有人没事干难题,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十四)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 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可出台系列倾向大学生就业的绿色政策, 如绿色大学生就业基金,以帮助大学生谋职和自主创业,彻底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过剩” 的假现象,保证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
(十五)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就业研究体系。根据目前就业状况,各高职院校应在政府统 一领导和组织下,建立就业研究体系,大量进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实 行各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宣传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制 度,正确指导大学生就业。
立的填写。在最符合您的选项下打√。真诚的感谢您参与此项调查。谢谢!
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1.(单选)您觉得现在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A 非常乐观B 比较乐观C 一般,感觉不冷不热D 比较严峻E非常严峻,感觉无希望
2.(单选)即将面临毕业,您的毕业打算是?
A选择单位准备就业B准备考研提升自己C 准备自主创业D出国E暂不就业F有其他打算
3.(单选)您在选择单位时看重的是什么?
A符合自己职业规划就好B看重是否专业对口C公司的福利和待遇D工作单位的地域
E自己在该单位的未来发展F其他方面
4.(单选)你认为自己比较理想的工作地区在?
A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B东部沿海发达城市C西部大中城市
D普通中小城市E乡镇或农村
5.(单选)您认为比较理想也有可能实现的工作单位是什么?
A机关事业单位B国有企业C 外贸企业D大型民营企业
E中小企业(包含私企)F自己创业G无所谓,能就业就行
6.(单选)关于薪酬问题,您对毕业后的薪酬预期是多少?
A 1000元以下B 1000元——2000元C 2000元——3000元D3000元以上 E多少无所谓
7.如果可以,您准备在基层工作多长时间
A两年以下.B 三到五年C 视情况而定
8.(多选最多可选三项)在以下能力中,你认为你的强项有
A社会活动能力B表达能力C团队协作能力D适应能力E创新能力
F管理能力G创业能力H实践能力I综合分析能力J自学能力
9.(多选最多可选三项)您认为自己在就职市场上的劣势主要有哪些方面?
A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 沟通协调能力C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 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E 专业知识和技能F 其他(请注明是什么:)
10.(多选)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工作?
A 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B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C 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D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师哥、师姐探讨E 参加职业资格培训F 其他
11.(多选(最多可选三项))求职之初,你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A职业生涯规划与职后发展指导 B简历制作、求知礼仪和面试技巧 C国家就业的政策解读
D个性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E收集和整理人才需求的信息F向社会发布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信息 G学校往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数量和去向)的统计及就业市场分析
12.(多选)您认为哪种就业推荐工作方式更有可能给您带来就业机会:
A学校组织的招聘会B各地方人事主管部门组织的招聘会c网络招聘会D专业教师推荐
E亲属和朋友的推荐F 其他(请注明是什么:)
13.(多选)你对以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哪些比较了解()
A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B 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C 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D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E困难学生就业帮扶F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G “特岗教师”计划H大学生村官计划I“三支一扶”计划J都不了解
【摘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基于对河北省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总结、分析其就业时呈现的个人趋向,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高度重视。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了600万, 2013年接近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更为糟糕。《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2012年就业率87.2%,排名倒数第一。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失业量较大,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河北省也是人才大省,2013年有35.5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形势不容乐观。旨在了解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走访和师生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河北省多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技能、就业取向、专业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课题组针对四所高等院校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并就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就业单位去向、就业区域、就业途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率
根据统计,到2012年低,2012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8.5%,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就业单位去向
根据统计,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15人,占8%。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35人,占19%;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16人,占8%;进入私营企业的41人,占22%;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的18人,占10%,个人创业的有18人,占10%,考研的有32人,占20%,从事其他职业的14人,占有7%。调查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型的特点,其中,考研和进入公司就职的较多,比例占50%。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不得不扩大范围,放弃本专业方向,进入就业门槛较低、要求不高的公司。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据统计,工作单位在大城市的有53人,占28%;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有102人,占54%;回家乡工作的有22人,占12%;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数据显示,从就业区域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居多,比例近五成多,其次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近三成。而回家乡和去偏远地区工作的人非常少,还不足两成。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愿意去经济条件好,生活质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及省内的地级市,而不愿意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
(四)就业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全面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和人际关系资源,来谋取就业机会。就业途径包括参加公务员考试、招聘会,考取研究生,学校推荐,通过网络自己投简历,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等等。
二、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向之解读
(一)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在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加强“修炼内功”成为必然趋势。专业、学历和社会实践经历成为求职中最重要的因素, 而大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上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在回答“哪些问题将成为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时,大约60%的同学选择了综合实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等),20%的同学选择了知识储备,1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关系。这一择业态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符合未来国际趋势。可见,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人才的竞争就是个人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二)理想职业规划
据调查,在我国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公务员(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高校教师等等。由此可见,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的职位受到人们的青睐,公务员和通过继续深造成为科研人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
公务员成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在问卷调查中,有两道题就能够证明这一观点。1:大学毕业,您打算如何就业?65%的同学选择考取公务员,15%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12%的同学愿意通过亲缘关系进入国企或公司,7%的同学愿意应聘私营企业。2:如果您毕业时没有考上公务员,您会怎样?67%的同学选择继续考公务员,30%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而只有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
(三)就业薪酬期望值
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约有40%的人会首先考虑工资待遇问题。关于薪酬的数额,不同学生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在回答“您心中理想的工资待遇”时,有18%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有45%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37%的同学选择5000元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毕业生对职位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四)就业区域的意愿选择
在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本省境内。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时,大概30%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地域问题。
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好、发展潜力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环境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工作。
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之不足
近几年,面临全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低,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下面仅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倾向单一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就是国家机关单位,成为法官、检察官,而现实情况是,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招考岗位数量日趋减少,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有的岗位录取比例达到几千比一的程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受就业倾向单一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梦想成为法官、检察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而最后,学生去企业或其他单位,都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2、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现今,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企业团体及高校都提供了很多创业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国家、社会鼓励创业,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瞻前顾后,担心失败,认为自己缺乏经验、资金和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抱着“铁饭碗”,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受过时观念束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的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就业观的影响,为了成为法官和检察官,为了通过公务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上,而忽视了自己司法实务知识的增长、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而忽视了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司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了准备公务员考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造成了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时间过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到毕业。
(二)学校方面
1.缺乏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部分院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和学校自身没有关系。在课程设置上,更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是,很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象牙塔内,没有考虑市场经济和实践对人才的需求,而只是闭门造车培养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培养的学生与司法实务部门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不强。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随着国家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法学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法学院(系),这就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
四、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几点建议
影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面而复杂的,既有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因素,又有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微观因素。为了使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面仅仅从大学生个人和学校的角度出发,谈几点建议。
(一)法学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1.理性面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要理性、冷静的看待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在我国,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受国家体制、政策方面的影响,更是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大学生不要惊慌和胆怯,要用理性、积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择业观。公务员虽是现在比较理想的一种职位,但不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法律行业是一个门槛高、口径宽的领域,除了做法官、检察官、律师之外,我们学生还有更多选择,可以从事公共治理、社会工作、经济管理以及自己创业等等。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问题。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基础功打扎实,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一门心思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转变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就需要转变过去的老观念,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传授市场急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大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制定客观、实际、理性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吴庆.2000 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26-31.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8-91.
[3]李发军,张宏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55-60.
作者简介
张庆林(1980—),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法、婚姻家庭法研究。
栗军(198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
【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11-05
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研究07-01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报告07-05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10-31
大学生人际友善状况调查报告06-14
大学生消费状况社会调查报告06-27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07-27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问卷10-05
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06-29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