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推荐12篇)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 篇1

十一月即将过去,回顾这一个月,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学习与锻炼,受益匪浅。在我们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新成员们的不断努力下,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由于我们部门是新建的,也会有各种的状况出现,但是我们有信心,全力以赴的,办好每一次的活动!

在十一月十二日,我们迎来了学校的50周年校庆,我们部门全体成员积极的配合学校的安排,有组织的参加了学校的校庆活动,感受到了身为经贸人的骄傲。之后,我们部门又在为即将要举办的职业礼仪风采大赛讨论方案,为办好我部门第一次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本月我们定期发布就业小贴士,积极搜寻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案例及最新的招聘岗位信息,不仅仅为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提供就业目标,也为在读大学生对以后的发展方向定位。我们就业服务中心全体成员会积极努力的为广大学生服务。

本月还开办了学干培训课程,内容讲述了学生干部要有强的纪律观和责任感。加深了大家对学生会的了解及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会成员的责任感和友谊,更使得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创业问题,我部门和学习部联合举办了校企文化月开幕式僭辩论赛,活动让大家对大学生在校创业等问题进行思考,阐述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应该先创业的问题。

本月开展的各项工作中,不仅锻炼了大家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在接下来的十二月份中,我们会继续努力办好自己的活动和配合其他部门活动,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巩固团队意识、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作出改进。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 篇2

就业是人才培养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器”

记者:您怎么看待就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王占仁:在现代大学的三项功能中, 人才培养是关键,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项功能发挥的如何, 关键还是看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业是能够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渠道, 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是人才培养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器”。多年以来, 我们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坚持认为“国家的需要就是学校的选择”, 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文件精神, 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为作好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非常重视“职业化、专业化”队伍的打造。中心成立之初, 学校就本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 高起点地配足、配好工作人员。几年来,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以激情投入、互动创造的工作姿态, 研究性学习, 效益性投入, 创造性工作, 满溢着爱做就业, 以用无穷的压力和无限的快乐编织着每一天的生活, 创造了许多标志性的成绩。

在编制、经费、队伍方面提供充足保障的同时, 东北师大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 学校层面校长负总责, 学院层面院长负总责, 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通过学校和学院的联动, 将学院院长、各专业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 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这些措施, 形成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就业工作营造了“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记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做了哪些切实有效的工作来和就业相得益彰?

王占仁:就业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与培养质量直接相关的。学校一直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 坚持认为就业工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是提高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动态监测毕业生质量状况, 科学分析就业形势, 并将其反馈给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学校内部建立起全新的动力机制, 把招生数量、培养质量与就业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就业状况作为人才培养的“晴雨表”, 用以指导招生和培养的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就业调节的杠杆作用。

多年来,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了使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塑造自己, 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今后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培养能够胜任素质教育的毕业生, 东北师范大学从1997年开始, 先后启动了“优师工程”、“教学工作年”、“东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行动计划”, 建立了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 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了一大批深受基础教育欢迎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毕业生。

与此同时, 不断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比如, 我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学”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基础教育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影响, 需求明显萎缩, 并且从长远趋势看也很难有根本改善, 于是学校果断采取了隔年招生或减少招生规模的措施。与之相反, 我们看到, 社会上急需优秀的小学师资, 于是组织专家编写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结果考生报名踊跃, 用人单位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批学生在大学三年时就被预订一空。

对于我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的非师范专业, 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现在, 非师范专业在我校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如何培养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效适应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成为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急需破解的难题。为此, 学校从2009年开始自发开展校内的本科专业评估。通过专业评估系统梳理各专业的办学经验, 查找不足, 进一步凝炼人才培养方向, 及时调整专业布局, 从而确保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经完成30个专业的评估, 对5个学院的9个专业进行了调整, 调整比例占到全校总数的四分之一,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南征北战”还是“东挺西进”

记者: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 您觉得要用什么去衡量?我们学校是如何来开拓就业工作的?

王占仁: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好坏, 归根到底还在于这所学校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同, 在于这所学校是否具有就业市场中的品牌影响力。对此, 东北师大一贯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多年来高度重视就业市场的品牌建设。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毕业生还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时, 东北师大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三个三分之一”的就业工作理念, 开始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 在全国建立了首批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可以预想, 即将到来的就业高峰, 全使全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 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 大家拥有的市场信息都非常宝贵, 更大程度上讲究我的地盘我作主, 我的信息我拥有。在这种情况下, 东北师大提出就业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倡导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和互利共赢。早在2000年就联合东北28所高师院校成立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 每年共同召开东北高师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每年选派40多人次, 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市场开发。经过近十年的运行, 协作体成功做大了东北区域性、教育人才专业市场, 初步实现了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建设目标。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已经遍及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的192个城市, 开展稳定的就业合作的用人单位达到2万多家。这就确保不论形势如何变化, 始终有一大批就业市场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牢牢树立“东师品牌”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固地位。

2009年, 就业工作部门自主研发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五角分析法”, 从签约率、期待率、开发率、需求率和回访率五方面数据综合分析我校毕业生在各个区域的市场状况。正是因为有这些研究成果作为参考, 我们才知道“东方不亮哪里亮, 黑了北方有哪方”, 我们才知道是“南征北战”还是“东挺西进”, 一个地区不行了, 哪里是新的增长点。

经过长期一贯的市场开发与维护, “东师品牌”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市场的首席品牌, 是全国基础教育用人单位招聘的首选对象。沈阳市教育局受编制冻结影响已经连续五年不外出招聘, 但是东北师大从未间断和他们市场关系的维护, 所以去年沈阳市人事编制解冻第一年就把100多个需求全部投入到东北师大, 一次签约98人;温州市与东北师大展开全面校府合作, 明确提出要依托东北师大办教育, 连续十年每年从东北师大招聘近百人, 极大提高了温州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被基础教育界誉为“温州现象”。持续的市场开发使东北师大的就业市场更具活力。在其他单位举办的大会规模变小, 人数变少的情况下, 我校每年洽谈会均有100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 大洽谈会保持着良好势头。

鼠标一点, 实现双选

记者:东北师大在就业工作的信息服务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请您和我们交流一下我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王占仁:能否掌握有效信息, 开展洽谈并做出决策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为此, 东北师大不断变革信息服务手段, 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经过十年的持续建设, 建成了学生就业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

第一,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切实推进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东北师大主动担负区域性、行业性市场建设的责任和使命, 联合东北地区全部高师院校共建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 突破壁垒、汇聚资源、实现了就业信息的有效分享。经过积极的运营, 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成为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每年汇聚来自东北高师28校的10万多名毕业生和来自全国上万家用人单位的15万条需求信息。建设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 有效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每年拉动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升1-2个百分点, 基本上做到了“鼠标一点, 实现双选”, 用人单位“一堂求遍东北师”。

第二, 拓展业务范围, 有效实现就业机会的深度挖掘。大力推进网上网下相结合, 通过广泛开展网上行业招聘活动, 深度挖掘就业信息, 有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以东北师大承办的“全国教育系统毕业生网上招聘周”为例, 全国性的教育行业市场品牌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网络联盟成员的合作得到有效深化, 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有了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和联系, 很多潜在的招聘需求变成了现实的就业信息, 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来说, 有三个主要成果。一是“做大了蛋糕”, 需求信息从5万条增加到10万多条;二是“优化了配置”, 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招聘服务, 有效解决了全国基础教育系统人才需求专业性强, 口径窄的问题;三是“降低了成本”, 全国高师院校毕业生有了更多选择与竞争的机会, 毕业生可以花最少的钱, 在最短的时间内,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三, 强化示范推广, 有力拉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着力加强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经过几年的运营形成了“东师品牌”。通过打造独立品牌、拓展适度规模、维护诚信秩序, 实现了“工具型网络”向“市场型网络”的跨越。在此基础上, 2009年建成全国一流的专业化视频洽谈室和视频就业网。这一智能化远程实时互动就业平台, 满足了音视频通信、数据交互、远程共享和协助等需求。推出的搜师引擎、信息定制、移动就业和网络学堂等服务, 为毕业生搭建起轻松就业新平台, 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实现了“轻松选单位、轻松看信息、轻松得指导、轻松签协议”, 受到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欢迎和肯定。

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8%以上

记者:东北师大的就业工作有哪些新的进展?

王占仁:研究是找准问题、把握规律和明确方向的重要前提。我们搞就业工作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学究式”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实践创新, 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我们的工作, 以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为中心, 通过研究来全面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我们东北师大近二十年来就业工作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

连续多年从就业率、区域流向、行业分布、供需关系和就业途径等八个维度对就业市场进行跟踪研究, 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定期发布就业白皮书, 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与对策。2009年, 就业工作部门自主研发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五角分析法”, 从五方面综合分析我校毕业生在各个区域的市场状况, 进而针对不同市场类型采取针对性开发策略, 根本确保了市场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始终把握就业工作的战略主动权。学校每年设立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经费, 有力助推“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进程,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近年来, 东北师大毕业生就业始终保持良好态势, 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以专业思想扎实, 综合素质好, 留得住, 用得上, 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东北师大的就业工作也连续受到国务院、教育部的表彰和奖励, “东师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的情况下, 东北师大毕业生继续保持旺盛需求, 总体供需比接近1:2, 被媒体誉为“东师现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八年报道东北师大就业工作。

记者:展望2011年, 您对就业工作有哪些计划和希望。

王占仁:2 0 1 1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已经明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要求中, 明确指出教育部决定在2011年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具体来说, 东北师范大学要以承建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专业市场为中心, 全力打造全国教育行业公共就业信息服务首席品牌;形成高端、中端、基层有机组合, 东部、中部、西部有序推进, 网上网下互为支撑的就业市场格局;完善以“五项贴近”为核心的个性化、实效性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依托, 打造研究型团队, 实现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统筹协调免费师范生、非师范生、研究生三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以市场开发、平台搭建、信息服务、观念引领为依托, 切实推动免费师范生与生源地基础教育高端市场的有效对接;实施“高端引领、基地带动、行业突破”的非师范专业就业工作战略, 提升非师范生就业质量与层次;采取市场开发为基础, 信息服务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研究生充分就业。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 篇3

[关键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就业创业;现状;对策

1.当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现状

1.1.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积极促进了青年就业创业首先,是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就业经验、技能的积累对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工作经验的积累是青年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其次,是为企业搭建了选人用人的平台。青年到企业参加见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人员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扩张性需求。同时青年也可以充分地了解企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再次,是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缓解就业压力,营造关心、帮助青年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共青团选择就业创业具有普遍性的、共性的迫切问题作为服务青年的切入点,遵循市场机制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基本规则,广泛动员和争取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不仅为青年提供见习岗位,还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1.2.高校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及运转现状

建立方式主要依托高校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基地。各高校团委开展建立见习基地工作是当前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校友资源、社会实践基地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和创业条件。

见习对象以高年级为主,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见习。见习基地建立的标准中提出“每年至少安排一期见习,每期一般为2至3个月,岗位数量不少于10个,见习工作岗位需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含量”。通常见习基地所提供的岗位是较为有限的,因此更为优先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生年级,而且岗位竞争较为激烈,获得见习机会的同学多以高年级中学业成绩好、专业技能强,有一定就业竞争力的同学为主。并依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多在寒暑假进行,辅之以每周定期安排见习的方式进行开展。

见习岗位覆盖面广,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较为紧密。高校大多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的类型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因此针对性较强,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对岗位的设置及操作性普遍感到满意,认为见习期是有效的,切实为毕业生真正走向就业创业之路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见习基地运转规范化,并具有时效性。见习基地的建立及运转全过程有系列的规章制度及合同文本做保障,见习过程也实施紧密跟踪,月报制度有力地对见习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加强学校与见习基地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实现了见习期的动态管理和过程控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在就业创业见习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也在基地建设中得到指导和实践,学生的创业意愿得以实施,创业成功率有提高。根据麦可思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创业意向的人数比例一直较高,而实际创业的人数偏低。

2007届大学毕业生只有1.2%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2008届为1%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211所院校占0.54%,非211所本科院校占0.73%;数量很少,成功率很低,这与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2009年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以来,大学生创业意愿明显增强,创业团队也纷纷涌现,并得到企业的关注与支持。依托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有利于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典范宣讲、创业指导师帮扶等创业服务及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了现实平台和有力支撑,全面推进了创业促就业服务工作

2.加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效性的对策

2.1应加大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和探讨:一是加大对建设基地重要性、双赢性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得此项工作能够得到广大企事业单位的拥护、支持和落实。二是加强对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鼓励和奖励,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支持方面优先倾斜。例如,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基金,出台对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优先启动涉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政府资助科研项目并且提供快譬器毪一.速资助、连续扶持等。三是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提供方便、快速、高效的管理平台,切实管理好这一项目化、基地化、长效化、专业化的社会实践。

2.2企业应增加就业见习岗位数量。扩大受益面及就业帮扶力度。一是企事业单位应增加见习岗位数量,转变观念,真正把见习大学生纳入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要的双赢目标里,并且在录取机制中侧重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为确实有较少机会和途径参加实习、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同学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以更大幅度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二是加强见习基地培训力度,让学生切实长才干、收实效。重视对大学生的传、帮、带培养,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和培训,提供一些了解各崗位的机会,使他们积累有效的就业技能和见习经验,更顺利、清晰地就业、择业。在见习岗位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在设置上体现一定的技术技能含量。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最直接的意义体现在对青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完善上。因此见习基地的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紧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落到实处和可需之处。

2.3高校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找准基地和学生的共赢点,提早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因此把就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及早开展,分步实施,有利于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及能力。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提早关注创业见习,重点实施培养,典型示范带动。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实践,因此创业见习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对有创业意愿和基础的学生采用重点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创业项目做长期规划,提供全程的指导与跟踪,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典范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转变唯就业观念。

2.4作为见习主体的大学生应该加深对见习岗位的认识以及加强自身技能的储备。见习岗位上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成效。因此,在参加见习之前,学生应该具有与见识岗位相适应的知识储备,防止因达不到岗位要求,在见习岗位上出现无技可施,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而影响企业的工作进度,给见习单位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清楚见习岗位的定位及意义,调整自己将见习等同于求职,要求工作稳定、待遇好的期望,脚踏实地从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了解市场需求出发,在宝贵的见习机会中积累经验取得实效。在就业创业见习过程中,求真务实、大胆尝试,在优良政策环境下积极创业。

3.结束语

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季度工作总结 篇4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城乡充分就业工作.(1)、城乡新增就业目标120人,已完成75人,占目标任务的63%,剩下的45人主要由胜利村生态移民完成;

(2)、失业人员就业目标10人,已完成5人;无“零就业”家庭户。

(3)、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目标800人,已完成。

(4)、城乡劳动力培训260人,已完成培训188人,占目标任务的73%。其中:岗前培训138人(白果村育婴员培训37人、失业保险金人员培训101人);在岗培训50人。计划近期在胜利村办2 期培训班,培训人数70-80人,全年培训目标任务数能够完成。

2、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

1、创业培训目标30人,培训合格23人,计划近期在前锋村再办一个班。

2、小额担保贷款目标150万元,已发放贷款7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0%,准备找一家中小企业来完成目标。

3、城乡社会保险工作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收基金546万元,已缴费33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0%,10、11月抓紧征收能够完成目标。

(2)、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征地项目1个,项目为成简快速通道龙泉段,征地农转非6人已参保,只有一位参保前死亡人员补发养老金因财政局没有划钱未落实。

(3)、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验证:已核查验证1750人,占应验证人数的55%。

(4)、社会化管理达90%:我镇成立以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农村老龄人员为主的老年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对生病住院老人组织进行上门看望,节庆时节对困难人员家庭进行了慰问,社会化管理达90%以上。

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目标为12500,完成人数为12591人。

5、“两网化”管理:劳动监察“两网化”工作平台运行正常,镇、社区劳动监察网格达标;劳动保障年检企业4家,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0%;无投诉举报和劳动争议案件;巩固了和谐劳动关系街道创建成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小额担保贷款目标作务重,完成目标任务较困难。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和续保缴费工作进展迟缓。

三、4季度工作打算

1、对照目标作梳理,尽快完成区上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2、继续抓好胜利村统筹城乡富民惠民项目生态移民的转岗培训扶持就(创)业。

3、在胜利村生态移民完成拆迁补偿转非后,参照征地转非办法尽快落实符合安置条件移民的入社保工作。

就业中心工作总结 篇5

二、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1、发布各地幼儿园的需求信息。通过统计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需求信息,以及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了用人单位所需要毕业生特长的种类、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任务、工作时间、办学规模、体制、劳动保护、报酬等信息,并以召开大会、小会、在宣传栏粘贴等形式向学生发布各种信息,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数地选择自己满意的单位。

2、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思想的教育。通过召开大会、小会、谈话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形势、国情、政策的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到非公有制单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发放就业推荐表。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推荐材料,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推荐自己,让用人单位感到满意而录用。

4、教育学生遵守“诚信”。面试前,首先应把握好自己的去向,然后再选择好自己满意的单位去面试,并要求学生只能面试三个单位、签意向一个单位,不能违约,否则按国家劳动法相关条例处理。因此,在首次供需见面会上有98%以上的学生都能遵守以上规定。

5、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能方面的教育。指导毕业生做好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准备工作,认真对待面试中的各项内容,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包装自己,能在面试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去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

三、做好供需见面会的筹备与接待工作在校领导的重视、陈副校长的直接分管下,由学生处、总务处、教务处、办公室有关人员组成供需见面会筹备小组,认真、仔细地做好会前各项筹备工作。热情接待前来参加招聘会的22所幼儿园园长、老师。热情服务,并充分发挥就业中心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为各地幼儿园推荐毕业生,尽量使毕业生得到录用,同时也使毕业生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选择自己满意的就业单位。

四、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供需见面会后,我们对毕业生的去向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为:毕业生总人数338人,用人单位已签定意向书或用人单位准备录用还未签意向的有81人,想通过家人自己找就业单位的有68人,想继续读书深造的有7人,想去新加坡就业的学生的有24人,目前还没有去向的学生161人。

五、各地幼儿园需求毕业生有以下几种特点

①需要有英语、美术、舞蹈等特点的;

②有当过学生干部组织能力较强的;

③需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

④有爱心、有耐心、能吃苦耐劳的;

⑤综合素质较好的毕业生。

六、招聘单位对我校毕业生面试情况的评价优点:本届毕业生的质量比上届好,基本功较扎实,综合素质较好,大部分毕业生能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地与园长们交谈了解情况。

缺点:我校学生即兴伴奏能力比福州幼师学生差,若当场伴奏一首指定的幼儿歌曲,无法做到,只能单手弹奏。(厦门小金星国际幼儿园提出)

七、对毕业生择业单位的分析通过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面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多数毕业生想去地理环境繁华、工资待遇较高的幼儿园;

②想去工作时间只有8小时左右、晚上不用值班、工资待遇中上水平的公办幼儿园;

③不想去工资待遇中等但处于郊区的幼儿园;不想去县城、私立或规模小,且待遇不高的幼儿园;

④有的学生想等待更好的机会或对该不该参加面试没有主见而未来参加本次供需见面会。

存在的不足:由于就业中心工作刚起步,经验不够,人员有限,难免出现一些不足。如,向学生发布的需求信息不够及时、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做得不够全面。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 篇6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中心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创业就业的方针、政策。

扎实开展了创业就业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创业就业服务水平、优化创业环境,截止今年10月底,共有175家企业入驻我园区,主导创业以食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现有从业人员4800多人(安置失业农民3600多人,特困职工和残疾人170余人、“4050”人员260余人、大中专毕业生550余人。创业帮扶27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达237人,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二、工作职责

1、做好做好宣传讲解全民创业、发展个私民营经济的政策法规,协调解决创业者经营环境中遇到困难和难题。

2、经常走访辖区个体私营企业及创业家庭,准确掌握其基本情况,建立相应的工作台账并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

3、积极组织辖区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参加SIYB项目培训,熟悉有关政策法规,降低创业风险,提高业务、就业能力,激发创业人情,逐步实现自主创业。

4、对申办《再就业优惠证》、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人员情况进行审核,出具相关证明,促进辖区城镇各类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15、为创业者提供项目推荐、项目介绍。项目指导、资金筹集等服务。

6、指导各创业服务站的业务工作。

7、承担上级主管部门交代的其他工作。

三、主要任务

1、为辖区企业家、能人、创业者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企业家、能人经验交流座谈会,激发创业者就业热情。

3、建立辖区企业家、能人、创业者帮扶制度,签订帮扶协议。

4、开展创业培训,通过GYB/SYB创业培训,使创业者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市场信息和创业环境、熟悉有关政策法规,较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就业能力,激发创业热情,逐步实现自主创业。

5、提供政策咨询、解答。

6、以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创业。促进创业者自主创业。

7、推荐创业项目,开展创业成果展示会。

8、帮助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9、开展跟追服务、尽其所能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0、指导各创业服务站的业务工作。

四、主要做法

1、组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

我服务中心创业培训工作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取将创业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中挑选有创业愿望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学员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培训。

第二阶段,实现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课时标准、结业证书“四统一”,创业培训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阶段。

第三阶段,创业就业培训人员范围逐步扩大,形成了创业就业培训与项目推荐、开业指导、专家指导、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创业服务平台。

2、用优惠政策助推创业、就业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政策共有两轮,分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两大类,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岗位开发补贴五方面内容。

在各项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我中心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创业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加强自主创业、吸纳就业典型宣传为广泛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创业环境,我中心对自主创业带头人和吸纳就业的先进人物、先进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五、亮点一:

培训及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新突破

亮点二:

企业员工回炉,助推企业长久发展,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增值保障。

六、对策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结合目前的就业工作新特点,我市准备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联合工商、税务、人行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优化创业环境、服务创业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打破小额担保贷款壁垒,使各类创业者都能享受到扶持政策。

2.争取省资金支持,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失业保险金用于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方面的使用办法。

3、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创业培训与项目推荐、开业指导、专家指导、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的紧密结合,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4、通过向社会广泛征集创业项目,举办创业项目大赛,推选出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小、见效快的创业项目。

5、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工作、创业带头人和创业带动就业先进的宣传力度。

6、资金方面,希望省厅能够在资金拨付上予以倾斜。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篇7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高等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双选”条件下的自主择业制度, 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这就需要针对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问题, 建立科学的指导服务体系, 用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广义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应该在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基础上, 尽可能拓宽指导途径和丰富服务方式。基于以上考虑, 国家和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很多措施,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 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必要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与教学、科研一样, 是贯穿高等教育的基本环节。”[1]国家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程范围, 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 提高求职技巧, 调整就业预期, 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教师由熟悉就业情况、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担任, 能够准确掌握就业形势, 及时捕捉就业信息。高校鼓励有志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教师进行就业职称评定并参加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的相关培训, 重点培养具有此项专长的师资人才;通过组建就业指导教研室, 开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在内的指导课程, 并有一定的学时要求, 保证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采取视频、讲座、实习、实践、实景模拟、辩论讲演等多种有效形式, 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就业指导网络建设

当前, 网络是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 打造一个共享的供需信息平台越来越显得必要。”[2]校园网、地方就业网站、人才网、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等各类网站, 均能及时发布最新的就业信息, 提供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通过网上求职的方式, 能够跨越空间与距离的限制, 获取较多的就业信息, 实现资源的共享。跨地域及全国范围内的网上招聘会信息量更大, 信息检索更为便捷, 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 搜索相关的行业与单位, 及时掌握职位特点、工作地点与薪资等信息。网上招聘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双选平台, 为求职与用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就业“双选会”组织与安排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高校组织的网络招聘会、专场招聘会、供求洽谈会等各种就业服务活动, 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双选”与就业服务平台。据了解, 70%的大学生选择在“双选会”上签订工作。因此, 国家大力支持地方在主要城市举办人才招聘会, 省会城市在会展中心与人才交流中心等专门场馆组织综合性求职洽谈会;在社会层面上, 尽力保证在北京、上海等一类城市, 每周均有各种类型的就业招聘会;各大高校将针对应届毕业生, 每年举办两次以上的专场招聘会,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新闻媒体一直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新闻热点, 给予了持续关注和报道。上述各类招聘会现场, 主办方会尽量保证场地的宽敞明亮, 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和推销自己的平台;国家推行优惠政策, 对大学生参加招聘会予以免费。“双选会”的组织和开展, 为大学生求职与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四、社会实践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学习相关的工作知识和经验, 作为正式进入社会工作的提前准备, 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会做事并不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的工作, 而应是适应职业的流动、职业的发展和自主创业, 使学习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3]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厂矿基地和生产一线, 了解社会, 锻炼能力, 达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育人目标。

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国家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 确保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均有参加实习实践活动的经历;大力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 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大力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最终消费者, 用人单位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主动地提供就业实习机会, 为毕业生实践经验的积累积极创造条件。”[4]人们在学校所掌握的理论知识, 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得到应用与检验, 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只有面对并解决具体的问题, 才能促使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 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思考乃至创新, 从而完善其书本知识, 扩大知识面。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各自工作岗位上, 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目前的就业指导体系还有以下方面有待于加强与完善:

一、就业指导体系亟待宣传

在一定程度上, 大学生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指导体系存在不熟悉、不了解、不认同, 甚至是不信任的不正常现象, 这就需要高校与社会对该体系进行客观宣传, 解决求助无门或者有门不入的窘境。同时, 也要不断拓宽服务渠道, 丰富服务方式, 促使就业指导体系更为完整和完善, 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良师益友。

二、规范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

目前, 为体现公平与公开的原则, 国家在录用公务员时有公开招考、公示录取等环节, 研究生到高校就业也开始采取公开考核的方式进行。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岗位透明与用人公正的基本原则, 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对于可以采取异地用人制度, 即应届大学生实现异地就业的问题, 可有效弱化人为因素的干扰。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进行选人与用人, 可以让毕业生学有所用, 贡献自己的力量, 凸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机制

目前, 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自主创业可以有效带动就业, 大学生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

如何使大学生勇于创业, 在创业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关键在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政府政策支持,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 形成新的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着力营造舆论氛围, 倡导新型就业观。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理念, 营造鼓励青年创业、支持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鼓励更多青年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 争做创业先锋。纠正自主创业是择业不成之后的无奈之选和没有能力就业的下下之策, 而为有能力人的上上之选。

四、创新岗位设置

政府与社会应打破传统观念, 创新岗位的设置方式, 以增加岗位用人数量, 有效缓解大学生现存的就业压力。比如:艺术类, 可在初高中增加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的名额, 对于提高全民素质, 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医学类, 鼓励具有资格证书和一定资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成立诊所, 对于我国医疗改革引入市场经济, 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有益;对于司法类, 鼓励支持具有律师资格证书的年轻大学生开设法律咨询, 国家进行资金扶持, 对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解决打官司贵, 妨害司法公正, 以及加强我国监督机构建设, 提高抗腐防变能力, 具有进步的意义。

国家和高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把大学生顺利就业视为育人的重要环节, 将大学生能就业、就好业, 视为工作的重点, 能够体现出社会责任的担当。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观念有显著改善, 不再等、靠、要, 而是主动地投入就业市场和“双选”市场。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安排好四年大学生涯, 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就业技能, 就业率有所好转。但从长远看来, 要促进大学生就业, 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 真正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 扩大就业视野与就业门路;就要注重开辟更多的新兴就业岗位, 而不是冗余岗位;就要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断优化岗位设置;就要与我国“十二·五计划”相结合,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与惠民政策相协调。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要保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经久不衰, 关键要形成新型的人才培育观并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不仅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 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社会要形成有效合力, 对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诱导, 这样才能让大学毕业生勇于竞争、勇于参与, 从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玉珍, 舒晓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1) :42.

[2]胡云虎, 朱其永, 郭春凤.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创新[J].黑河学刊, 2008, (5) :143.

[3]钱舟扬.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10) :69.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 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和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就业岗位急剧减少的矛盾难以调和,加之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三本身份”的歧视与偏见等原因,近年来我省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全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和就业质量始终难以到达人们的预期,就业问题显得特别突出。而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其早日走向工作岗位已成为摆在独立学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现状

就业指导和服务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1]。早在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指导,之后在德国、苏格兰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活动[2]。在我国,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准备这项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前人除了在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外,还在就业指导的市场化、全员化等方面也达成了广泛共识,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非常艰难和就业观出现偏差,但当前国内外“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3][4],有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原则、目标、理念、内容、途径、能力培养、动力机制、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未见报端。从查找到的文献看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5]、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6]、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劣势[7]、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特征、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分布、大学生就业政策在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中的执行偏差及对策、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力培育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有限。而在已有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研究中,重复性工作居多,忽视了就业工作中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预防措施和方案较少,而且所提出的对策和采取的措施多局限于高校视角,忽视了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大学生自身和家庭的地位和作用;多针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忽视了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多侧重于外部环境因素的支持,忽视了起关键作用的内部因素的努力。在实践探索方面,尚没有独立学院尝试采取诸如为毕业生送岗位、建“就业驿站”,成立毕业生就业帮扶小组和就业专项基金等帮扶措施,加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师资力量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个性化指导较弱”、平台建设滞后、动力机制缺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主客观原因而只能取得短期效果,不能形成长效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的意义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研究,有如下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完善我国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推动我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研究,研究的结果可以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增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第二,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拓宽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与渠道。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研究,可以借助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教改项目这个好平台,最大程度唤醒政府、用人单位、举办高校乃至家庭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群策群力,使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渠道更加宽广。

第三,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研究,有助于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间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弱势群体关注和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不稳定因素。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

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各方主体的市场拓展、就业帮扶、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确立目标、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路线、实施策略、评估和反馈等)、独立学院大学生知识准备教育(专业知识、生活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就业政策知识、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签订知识、劳动者权益保护知识、社会保险知识等方面)、心理准备教育(有信心、有合理期望值、敢于承受挫折,積极基层就业、敢于自主创业、先就业再择业、正确面对失业心理等)、能力准备教育(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等)、精神准备(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甘于奉献等)、信息准备教育(就业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就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利用等)、材料准备教育(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制作等)、择业技能准备教育(面试和笔试技能等)、人际关系准备教育(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校友关系、学企关系等)等方面。

nlc202309021526

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途径的拓展

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途径上看,主要包括各方主体进行的职业测评、生涯规划、素质课程(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就业教育等相关主题课程)、主题活动、专题讲座、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心理咨询、社团参与、勤工助学锻炼、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培训、市场开拓、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双困生就业帮扶(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培训、求职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及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创业扶持等方面。

五、结语

加強就业指导和服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艰难、就业观偏差和有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实际情况下,作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直接和间接参与者,独立学院和举办高校等有关部门均应该要努力改革过去陈旧过时的指导和服务内容和模式,从课程和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完善指导与服务途径等方面着手,全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Mark pope.ABrief History of Career Counse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March 2000,48(3):194-211

[2] Jeffrey H.Greenhaus.Career Management[M].Dryden Press,1987

[3] 杨卫琴.独立学院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09

[4] 杨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03

[5] 窦贤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预期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145-146

[6] 李超峰,胡瑞年,陈梅.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102-103

[7] 楼锡锦,陈立明,陈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02):323-325

就业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9

经过三月初的竞选,就业服务部更换了新的成员,冲入了新的力量。在新一届领导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怀揣着全力奋斗的激情,积极地奋斗在就业服务部的工作岗位上,在辅导员老师和副主席的帮助和正确指导下完成了三月份的工作,现对三月份的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1、日常工作

及时更新了就业公告栏和就业网站的相关就业信息,为大四毕业生在第一时间提供了准确的就业信息;并加强了日常工作管理。

2、文件夹的整理

办公室电脑中有关就业服务部资料的整档,就业纸质资料的整档及文件夹的详细命名;请假条的汇总工作。

3、SYB创业培训的通知与宣传

为提高我院同学的创业能力,我部向大四各班班长、团支书电话通知了SYB创业培训的报名,并在网站和公告栏贴出通知,认真完成了SYB的报名宣传工作。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的指示,我部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策划,并规划着进一步的宣传指导与评选工作。

5、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为及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我部通过电话联系未就业人员,询问其相关情况,并做好统计工作。我们还针对大四同学的在校情况、签约情况、是否在找工作以及考研情况作了详细的摸底工作。

三月,很忙碌但很充实,我们感触颇多,收获颇多。在接下来的四月,我们将一起努力,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力争做到最好,来撑起就业服务部更美好的一片天。

能与安全工程学院就业服务部

就业服务部工作总结 篇10

一、 部门介绍

(一)工作目标:

1.协助辅导员开展毕业生的各类工作,进行毕业生信息采集以及档案袋的发放,保持与就业委员会的关系,同济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去向,协助学校开展各类就业调查活动,及时更新网站就业信息,关注招生信息,协助学校举办各类招聘会,分发就业专刊。

2.我们将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有关的法规政策,根据学校办学方针负责拟订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法。

3.维护就业管理系统,编报全院毕业生就业方案,及时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及就业方案。

4.开展毕业生教育和就业指导:进行辅导员培训,组织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讲座,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有关指导和咨询。

5.认真处理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来访和来函,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向毕业生发,为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更多的道路。

6.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为目标,尽心尽力服务于毕业生。

(二)常规工作:

1.学习解读上级团组织文件精神,开展学习型活动

2.常规例会与开展有关就业服务部门特色的活动

3. 开展部门内部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协助学生会其他部门开展工作,使各部门工作更好的完成

5.在人人主页发布与本部相关的信息,并且与信息部、宣传部进行合作以便提供相应的服务

6.在学校D楼绘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就业服务部的展板,发布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

二、 本学期活动开展:

“凯德广场杯”校园营销大赛

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就业服务部特此举办“凯德广场杯”校园营销大赛,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一、活动主题

圆梦就业,炫我职场

二、活动时间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

三.活动主办方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与管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四.活动赞助商:日照市凯德广场

五.活动参与者:大学生人群

六.活动内容:

(一)初赛---营销方案对抗赛(10月27日)

选手自行组队报名参加,每队5―8人,每队提交一份营销策划书,根据营销方案创意选择18组晋级。

(二)复赛---营销模拟表现赛(11月22日)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 篇11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大学生 就业创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就业市场饱和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不可逾越的社会难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谈到:将百倍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笔者就多年从事服务毕业生工作的经验浅谈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和举措。

一﹑从思想上做好指导工作

1.用“见习”说话,明确职业志向和兴趣所在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灌输式的理论说教已不能有效地传递真切的事实。在公司、企业里面的真实工作情况很难被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所想到,大多数青年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志向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当他们踏入其中走上工作岗位时不免产生失落的情绪。经调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因对所选择工作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而不满意,这就导致了毕业生毁约、跳槽、放弃工作的现象发生,这无论是对企业﹑个人还是毕业生所在学校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损失。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所学专业领域内各工作岗位的艰辛和发展前景,了解所选择范围内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环境,结合个人的兴趣,对工作的选择将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自身定位

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可﹑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的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择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近年的就业中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由于一些同学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分关注就业地域等,有单位接收但学生不愿意去而错过了就业的机会。刚刚进入毕业阶段的学生对于找什么样的工作或是毕业后的去向都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在逐渐的引导和不断应聘中会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做好自身定位,才能踏实认真的工作。要想让应届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对其加强思想教育,共青团发挥着青年学生纽带的作用,应及时﹑准确地完成指导工作。可用同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案例对其分析,引导高校应届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促进他们成长。

3.培养科学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长期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需要给自己安排一个周密的计划,这个计划要有长远的未来,要清楚完成这个计划每个过程所需要克服的困难,要有一个完成资金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共青团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敏锐的创业意识,联系企业的创业者给学生进行讲解,运用身边的创业成功者案例进行分析。

二﹑做好各类基地工作

1.广泛建立高质量见习基地

“广泛”是指针对不同专业建立与之相关的见习基地,企业提供相应的业务培训,让毕业生能够快速融入到业务经营的相关环节。高质量的见习基地能够给青年学生实际有效地指导,提供合适的岗位,能够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共青团在联系见习基地时不能盲目的注重数量,应实际去考察企业情况,与企业人员协商好,签订见习基地合同,保障见习学生的权益。见习结束后企业将会为见习人员出具见习鉴定,这对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应聘都有所帮助。共青团要在学生见习过程中及时了解思想动态,给出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见习的过程中逐渐适应职场的变化,帮助青年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习惯,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渐积累经验,为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范围比较宽泛,可以是企业、学校,也可以是某一个地区。旨在增加高校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面向全体学生,从新生入校开始,每学期或每学年都组织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在与社会及企业的广泛接触中逐渐形成比较明确的就业观。共青团在安排社会实践的主题时可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这样可以在实践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对职业的了解,促进青年学生摆正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3.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是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的基本平台。共青团要积极调动青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企业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加入,高校学生要想进入好的企业并且有所发展,创新实践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可以设在学校科技园﹑校办企业或各类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践项目可以是校级、省市或国家的科研立项、各类相关专业的竞赛。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也可以设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内,青年学生可以有机会在实践生产的过程中了解生产的流程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三、进行应聘面试培训

1.模拟应聘现场,掌握面试技巧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过于重视,当面对多名面试考官的审视时大多数人会紧张,从而导致行为举止、礼节的出错。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大多数企业招聘人员录用的是有礼节的、最合适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看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团委曾多次邀请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模拟应聘现场,在实际的场景中讲解面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发生。

2.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知己知彼

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考察多放在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心态、工作能力等方面。考生可查阅企业相关介绍材料,对企业和应聘岗位做到全面的了解,根据历届毕业生的经验准备相应问题的回答。面试当中最关键的是能够换位思考,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谓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3.理性面对应聘失败的情况

不被录取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面对这种情况团组织引导毕业生要理性对待,合理分析问题所在,为下一次面试做准备。范仲淹先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有他的道理,有的时候淡然处之未必不是件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总会给我们带来警醒,及时的调整心态,总结失败的经验,就是下一次面试最大的筹码。

新的国际形势下,全球经济正在回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压力将会逐渐增大,但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积极应对,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做好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瑞红,刘书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158-159.

[2]阳华兵.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84-186.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篇12

一、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1. 政府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定上、还是在教育经费的拨付上都能够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制定了诸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 同时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部队以及西部地区工作, 并给予优惠待遇, 切实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2. 高校

高校具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确切地说高校就是要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人才。高校不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结合经济结构的调整, 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 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3. 社会

包括各类用人单位、人才服务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直接涉及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无论是校企合作, 还是“订单式”培养, 用人单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招聘到“人职匹配”的实用人才。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流向目标, 用人单位应该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大学毕业生

作为就业问题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大学毕业生应该从步入高校的时候就进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为就业做好坚实的准备, 在学校中做好“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力度不足

政府作为整个社会和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领导者, 应该展现出强有力的管理者风格和协调者角色。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和国情, 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在此基础上的地区间高校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 还是在教育财政笔款、教学师资配置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对于以上存在的客观实际的宏观调控, 缺乏一定的力度。

2. 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足见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视。但是目前高校中的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来自拥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 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除此之外, 高校就业指导师资的质量不高, 缺乏实践经验和更深层次的知识内涵。有一项对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和形式的调查研究显示:“83%的被调查者没有进行过模拟招聘, 68.1%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教师的单独就业指导, 有52.5%的被调查者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关于就业政策, 有35.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 只有59.4%的被调查者有些了解;关于就业程序, 有40.4%的被调查者不了解, 仅有53.7%的被调查者有一些了解。这就导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可能流于形势, 对大学毕业生的指导具有局限性。

3. 就业信息化数字平台建设滞后

随着科技的快速更新发展, 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当今就业新背景。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 将更多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电子数据, 进行资源整合。然而, 很多高校并没有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 信息化数字平台的建设严重滞后, 从而导致就业服务方式的陈旧, 影响了就业服务工作的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关于就业政策的制定, 不利于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4. 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不健全

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高校负责就业工作评估的主管部门主要是招生就业部门。受到意识观念的影响, 高校的就业工作体系还不健全, 就业工作服务质量还较低, 大多数还是采用统计就业数据、以就业率为依据来进行就业工作评比,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容易导致就业评估工作的不准确性。

5. 毕业生就业市场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人才。鉴于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应该多渠道地采取措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诸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高校除了要稳固原有的就业市场, 更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市场范围仅仅局限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或者省区。因此, 高校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更大范围区域的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引导。无论是从地域方位上, 还是从就业结构上, 高校都要加大力度。

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优化措施

1.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既然政府在整个就业服务体系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那么政府应该发挥好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首先, 在政策上应该出台更多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性文件, 制定更多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以此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在财政拨款上应该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财政投入, 优化不同区域间高校的教育拨款;最后, 在师资配置上应该促进地区间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总之, 政府应该给予大学毕业生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 提升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质量

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以及企业的反馈得知, 对大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就业的成功率。由此可见, 具备扎实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的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知识储备, 将理论知识与就业实践相结合, 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和就业竞争力。

3. 实现就业信息数字平台建设

在就业工作过程中, 除了常用到的QQ、微信、微博等工具来发布就业信息, 还应该建立信息化数字平台和就业跟踪系统。通过信息化数字平台就可以把大量的有效信息和资源在这里进行整合, 提供工作效率;通过就业跟踪系统, 可以收集和分析已经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掌握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动态, 以便对就业工作进行调整, 制定新的就业指导策略。

4. 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的完善

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 包括对就业工作本身的评估和对就业工作教师的评估。高校应该逐渐改变传统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评估, 而实现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估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评估。在对就业工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高校应该在评估指标、评估内容、评估方式、指标权重等方面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 对就业工作和就业老师进行客观地评估。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的完善, 将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

5.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

大学毕业生最后都会流向社会, 就业是其终极目标。因此就业市场的开拓一直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了和以往的招聘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高校还可以扩大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 要加强发挥校友的作用。校友作为高校宝贵的人脉资源, 他们可以为高校提供较多合适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因此, 高校应该更大范围地开拓就业市场, 创新推荐毕业生的举措, 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苏静, 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9) .

[2]王珉.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体系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2 (11) .

[3]张文强.关于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7) .

[4]陈岩松.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1) .

上一篇: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下一篇:起航新时代奋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