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精选10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篇1

(一)应从思想认识现状上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随着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但是毕业难以就业的女大学生,对其本人、家庭及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有些部门和企业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解决不力,重点表现在不愿参与、不愿接纳、不愿关心方面,工作上不主动、不积极,敷衍了事、浮皮潦草。

(二)应从社会就业现状上正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就业歧视直接导致男女就业竞争中的不平等现状的产生。毋庸讳言,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远不及男生。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环节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部分招聘岗位要求只招聘男生,部分招聘岗位虽然没有性别要求,也会以体力劳动女生适应不了为由婉言拒之,或只能作为男生的备胎招聘,以致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同学科的女硕士就业反而比不上本科、甚至大专男生的现象。

(三)应从实际情况上正确认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事实胜于雄辩。根据XX省XX年省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统计情况,近三年共有55408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35016名,占总人数的63.2%。根据吉林市的统计情况,XX年市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近三年共有8522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5611名,占总人数的65.8%。可见较之男生,女生已成为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政策机制不完善

政策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因素。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都以保护我国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为主,更多的是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从XX市具体情况看,关于专门保护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机制也没有出台,何况已有的一些政策规定在具体执行中也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执行不力。因此女大学生就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对相关单位用工过程中的歧视等行为处罚不力。

(二)传统思想左右市场,需求存在性别歧视

XX市人才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传统落后思想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性因素。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男女的角色期待有着不同的划定,似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早已成定式,虽然法律中早有规定男女平等,但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早已在潜意思中被认定为更有能力、有发展潜力、进取心强、事业心强的形象,因此也在就业机会中会更占上风。

此外,任何企业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考虑到女大学生将来存在的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更加造成了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对等地位,求职更加艰难。

(三)盲目扩招导致市场就业压力大

高校扩招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性因素。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从XX年的114万,到XX年的413万,XX年更是增长到700万,到XX年这个数字已经扩到了749万。高校的盲目扩招,大负荷的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却没有分析市场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像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开设。这些看似万金油的专业却是市场里最难就业的专业,而女大学生所选学的专业多是此类专业,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四)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过高

定位不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性因素。女大学生的工作期望本身就限制了她们的求职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不愿到条件差的基层单位、民营企业工作。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不愿到边远落后地区工作。

而男大学生更多能把自身期望放低,基层单位、民营企业也是他们的选择目标,更能接受地方偏远、条件差的岗位。另外,从女大学生择业的行为方式来说,和男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更少会选择直接去就业单位拜访,更多会选择熟人介绍。

在遭遇求职失败后,有更多的女大学生在短期内会表现出消极心态。同时,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更易退缩焦虑、自卑、不切实际,致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篇2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并不直接询问学生对学习、就业或人生态度的看法,而是通过询问基本的思想认识和生活学习习惯来了解他们平时的行为特征,以避免学生联系到其他敏感问题而故意违心选择选项,从而达到了解其内心深处真实思想的目的。问卷中的1—4项是想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知识技能储备情况;5—8项是想了解学生平时行为习惯;9—12项是想了解学生平时心里习惯;13—16项是想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情况。

(二)调查实施方法

调查问卷共发了2600份,其中一年级学生800份,二年级学生800份,三年级学生1000份,涉及的专业有化工、食品、电子、机械、管理五大类。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98份,二年级726份,三年级903份,共2327份。回答问卷仅仅需要以打“√”来选择“是”“大概是”或“不是”其中一项,无记名,不愿意回答或不上交的不纳入样本中,以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从总的统计结果看,不同年级对问题回答结果的差异性不大,故调查结果为全体样品的汇总,结果见表1。

二调查结果所反应的问题

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花了这么多的钱,终于毕业了,可是发现很难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除了社会大环境,到底跟学生本身的行为有没有关系?常言道,好习惯,好人生。在校期间自己的表现怎么样?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事实是如此吗?

学生就业难,跟本身的行为习惯应该存在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它明显反映出在校学生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专业缺乏清晰认识,易导致就业方向模糊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愿望很强烈,愿意学好专业知识,但普遍对自己的专业工作方向缺乏清晰认识,这说明学生在校期间普遍缺乏主动了解自己专业工作方向的意识。如果说在中学一心读书,基本不了解外面社会,入学报名前对专业缺乏了解属正常的话,进入大学后甚至临毕业时对自己的专业仍还不太了解是不正常的。专业前途应该是大学期间努力的一种方向,不了解其工作方向,哪来学习方向?这显然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模糊。这种模糊会使毕业生对自己所学技能不自信,不知道学以何用,对上班工作具体要求更是不了解,择业成功几率自然变低[5]。

(二)缺乏实干和自律,易导致就业落选和心里自卑

调查发现,学生的进取心普遍较强,大多数愿意多学知识,有意加强修养,积极为走向社会作准备,但同时又普遍缺乏看书习惯,学习提高计划性差,缺乏进取的毅力和恒心,最重要的是普遍缺乏对人宽容、对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这其实反应出学生散漫懈怠、得过且过、好逸恶劳的行为态度。目前的就业环境,工作的态度和习惯往往比技术更重要。游戏,可以重来;作业,可以不断修改;工作出差错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它涉及效率、成本甚至安全事故,这就是许多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时很看重对方行为态度和习惯的原因。规范的行为习惯是效率的保证,是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缺乏计划性的工作往往是杂乱无章的,缺乏行为自律的人工作往往是不负责的人。懒惰,不愿意付出,总梦想天上掉下馅饼,哪个单位会欢迎这样的人?有些学生自以为技能了得,不在乎行为态度,就业落选了还不知原因,很容易产生心里自卑。更加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就业遇到这种现象,还不一定能悟到其中的道理,把就业难归于社会环境。

(三)心里准备不足,导致浮躁和盲目

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快,产品更新换代也很频繁。由此可以想象工作的强度和变化频率。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经常与人交流思想,与人和谐相处,充分发挥团体优势非常必要。对于在校学生,墨守陈规、刚愎自用、狭隘自私、固步自封等行为习惯与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氛围是格格不入的,能主动与人沟通、虚心向人咨询、恪守纪律、依靠团队共同发展才是主旋律。从调查结果看,在回答诸如遇疑惑是否喜欢四处咨询、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思想、能否希望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能否找到好朋友倾述烦恼等问题时,明确回答具备这些愿望的学生不到一半。心里愿望都没有,更谈不上做到了。意识不到位,行动更难实施。它说明在校学生就业前对工作的心里准备明显不足。没有心里准备,择业时就不能有的放矢。难怪许多学生择业时只会关心待遇,只关注能获取多少,根本不关心工作岗位性质和要求,不能从整体利益上考虑单位发展,这势必引起择业过程中的浮躁和盲目,挑三拣四,不踏实,不稳重,更无长远眼光。于是学生抱怨用工待遇不好,单位责怪学生不好用,如此循环不已,怪圈难解。

(四)择业观念偏差,导致失望和心理落差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承认在校学习期间自己增长了见识,但41.6%的学生肯定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走上社会后会改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结果反应出学生的想法是,在校期间没有动力,也不想改变什么,毕业以后有好的待遇、好的机会或明确的希望,自己会认真努力工作,会改变自己。它恰恰反应了学生总想依赖外界改变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改变自己的惰性思想。抱定这种思想,择业时就会认定有吸引力才会去卖力,或是自己稍努力就应该有明显回报。殊不知,用人单位的想法截然相反,招进的人才最好是不要计较、不辞辛苦,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才值得培养或选拔。没有开始做就计较得失,没有做出成绩就计较报酬,怎么可能受单位欢迎?于是乎,容易落选,不被看中,我心在流血,我好痛苦,心里的落差久久不能平复,失望自然而来。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学生对专业工作方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何而来?显然,兴趣大小源于自身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学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应用领域认识模糊,势必引起兴趣下降。学生了解专业工作方向,一般都是通过入学时的专业介绍和一般性的媒体信息,还有就是毕业前的岗前实习。对于一个从中学走入大学,极其缺乏社会经历的学子来说,以此认识专业方向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因为刚入学听专业介绍其实很茫然,而平时面对的媒体信息大多数报道的是大众生活内容,缺乏专业性,即使到了单位实习,毕竟也只有一个单位可以了解。要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工作方向,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不同单位人士作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可与多个单位形成参观交流机制、可经常邀请历届成功毕业生与在校学生交流。总之就是尽量拓宽学生对专业工作方向的认识,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学有所用、学能所成,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并了解行业要求,增长工作知识,扩大择业视野,提高就业机会。现在高校教育往往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培养,忽视兴趣和工作认知培养,即使听报告往往也是专业知识讲座,这是需要纠偏的。

(二)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单位选聘人才时固然会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但也很看重学生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亦即个人的行为心理习惯,两者缺一不可。从调查发现,具体学习生活中,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培养自己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甚至不屑一顾。知识再丰富,技能再优秀,行为心理习惯不好也不会被单位认可,这样的学生是不健全的。明显偏重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学生良好行为心理习惯引导,这是学校教育服务的责任缺失。虽然有就业指导课程,有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但从教学服务意识、教学课时分配和教学管理重视程度看,目前高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是一种形式,效果远远达不到要求。真正从就业需要的角度,把知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看成同等重要,比如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找出不良行为习惯并通过照片、图像、演示或讲解进行曝光,定能给学生许多震撼,并可增强个人扬善除陋的意识,循循善诱,形成校园良好行为导向。而正确的行为导向,能提高学生自制力和责任感,也容易使其坚定信念,对生活学习充满期望和热情,更会增强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理性看待事物等方面的能力。这对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尽量缩小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就业认知的落差

对于尚未走出校园,明显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而言,他们与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非常突出,所以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就业认知的落差是很明显的。学校希望学生不要有太多私心杂念,专心学好专业知识,为工作打下扎实基础;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忠诚、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技能突出、态度积极,并用实际行动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以待单位考察选拔;大学毕业生则希望单位给出良好工作环境和较高薪酬,工作不要太辛苦且要有升迁机会。这种落差显然会影响就业率。用人单位的就业要求是从工作角度考虑,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个体难以改变。所以,要缩小相互间观念落差关键在于学生本身。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就业认知程度。学校此时正应是其中的纽带和桥梁,成为缩小这种落差的首要组织引导者。首先,学校要提高服务意识,不仅为学生知识技能教育服务,还要为学生就业认知服务,要充分意识到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个人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是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其次,要理解当代学生就业焦虑的心情,又要引导学生多从用人单位考虑问题,多从单位发展大局着想,要贴近现实要求,正视就业落差。现在很多高校教育教学服务意识提高了,但对学生就业认知服务意识极为薄弱,许多仅仅是简单地通过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来让学生自己了解就业状况,让学生自己平衡就业心里落差,这很不利于毕业生找到自己合适的心里和能力定位,因而择业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不能采取逐步到位的办法,也难以在工作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造成就业成功率低。心里定位合理,就业认知落差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相互认可程度自然会提高,就业成功机会亦会增加。认可度高还会使学生放松心态,舒心愉快地工作,更容易走向事业成功。

不可否认,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但对许多学生而言,主观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大众化的教育也会有精英存在,再激烈的竞争也会有机遇并存。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毕业前认真做好充分的思想、技能和行为准备,多强调自身因素问题,多做一些实在有效可行的改变,而不是总想把它归结于外在环境,为自己的懒惰辩护,或许这才是就业难问题重要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薛文宗.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13-15.

[2]田铁杰, 冮勇, 李春光.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与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8) :115-119.

[3]李波.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 :205-206.

[4]汪小义.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2) :130-130.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 歧视 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103-02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中国的高校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到今年已高达680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巨大的现状紧密相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就业歧视。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就业率低

随着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大学生的比例已接近50%。然而,资料显示,有60%的用人单位在同等的条件下会优先选择男大学生。通过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2010届男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9.5%,高于女大学生21%的就业签约率。随着十几年高校扩招影响的不断累积,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益凸显。女大学生就业率低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各类招考女大学生受限制较多

在中国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中,岗位设置的条件对女大学生的限制较多,主要是存在性别歧视。一些岗位明确表明只限男性报考,在招考的条件上直接就限制了女大学生。而现阶段,女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从事公务员的工作或在事业单位工作,报考条件的限制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重重阻碍,就业面越来越窄、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就业中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越来越多。

(三)女大学生工资水平较低

国内各类就业市场的调查均表明,女大学生不仅在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上与男大学生有差距,同时在薪酬的期望值上与男大学生也有较大的差距。这种薪酬期望值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在实际的就业中,用人单位给予女大学生的实际工资低于男大学生。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用人单位签约时拟付给男大学生的工资高出女大学生11%的比例。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所占比例高达78.8%,远超出男生。

(四)女大学生在招聘面试时遭遇不公平待遇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的过程中,对男女大学生采取“双重标准”。有些工作岗位在招聘时原本没有身高、体貌的要求,但是在面试的时候,女大学生却会因为身高不足和体貌的先天缺陷被淘汰。“学生整容热”正是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真实写照。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个人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1)性别歧视。虽然在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但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有七成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职位提出了性别限制,包括公务员考录及事业单位的招考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性别限制。女大学生在开始就业时就会因为性别歧视四处碰壁。这种就业平等机会的丧失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往往会使女大学生对就业丧失信心。

(2)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一直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影响至今。在人们的思想中,女性应该深居闺中,勤俭持家。虽然现在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强人”这个词虽然是对部分成功女性的一种“赞美”,但本质上却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漠视以及男女地位实质上的不平等。社会更多的将就业机会留给了需要肩负更多责任的男性。

(3)用人单位降低成本的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考虑用人成本。如果招聘女大学生,就会面临需要支付女性职工哺乳期的相关费用。在此期间,用人单位不仅不能辞退女性职工,还需要支付工资等其他费用。与此同时,男性职工比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晚。相比较而言,男性职工的用工成本较低。从用工成本和公司利润角度出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优先选择男大学生。

(二)个人层面的原因

(1)自身能力的原因。在大学中,成绩突出的往往都是女生,奖学金的获得者女生也居多。但是,女生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略逊于男生。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主要从事的都是偏行政类的工作,而行政类的工作需求量较少。

(2)自身期望值过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她们都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城市,不愿意回老家就业或者去艰苦的地方。在择业时,女生都期望可以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体面轻松”的工作,基层一线的工作往往不是女大学生的第一选择。这些个人自有的思想也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步履维艰。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大学生各方共同长期的努力。

(一)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国家还没有相关的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遭遇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法律保护。如果可以从法律上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那么今后用人单位就会在招聘时减少性别限制,这将大大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社会要破除性别歧视的传统观念

固有陈旧观念的破除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起着根本的作用。中国固有的“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直主导着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性的歧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和看法,可以让女性与男性一样,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社会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共同长期的努力。

(三)女大学生要从自身改进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自身的能力和择业观的问题。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女大学生们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弃“只能到大城市就业,只能去国家行政机构工作”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要从入校时就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就业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艰苦的工作。同时在大学期间,女大学生也不能一味埋头学习理论知识。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只有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才能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商场现代化,2006,(8).

]2] 黄颖.美女经济热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3] 张京.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7).

[4] 吴秀霞.女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6).

[5] 息彦春,郭金水.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J].大学教育,2013,(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篇4

调研报告

一、总体情况。

**县委、县政府在援疆领导带领下,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把就业摆在发展社会经济的优先位臵加以落实。通过大力发展招商引资事业,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不断加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向逐步呈多元化发展;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不断提高;通过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粗放型就业需求不断扩大;通过全面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优惠政策,对创业的政策帮扶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6000 余家,从业人员近8500人,各类工商企业850余户,从业人员近1.8万人,其中私营企业337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城镇从事灵活就业及长期失业人员约4000余人。通过抽样调查企业用工缺口率达20%-30%。

虽然我县就业情况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有一些突出问题长期存在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招工难”与“就业难” 矛盾频亮红灯,以致影响到企业的开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一面是“就业难”,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一面是“招工难”,企业找不到劳动力,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我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县**实业、**钢构、****生产基地、***食品厂、****火腿肠等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

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二、矛盾原因分析。

1、当地企业工人大多来源于当地就近农民,在春耕生产、夏收、秋收时忙于农事,在农闲时出来打工,企业用工不稳定。企业生产受农耕时节的影响很大。

2、新疆特定的气候原因,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工受季节影响,如我县**实业,****生产基地,在农产品收获季节时企业原料的供应充足时生产,而原料没有时工人就不能务工,季节性生产给务工者没有长期工资的保证。

3、我县是少数民族比例较大,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就业技能,导致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较差;随着物价的上涨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就业观念也相应的有所改变,但民族特色及民族人创办的企业数量太少,对吸纳少数民族就业造成很大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等、靠、要”和安于现状的思想还在很大范围内长期存在,只知温饱、不求小康,思想不够解放、缺乏进取心,就业观念还有待转变;

4、青壮年工人少。当前,我县大多数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有一技之长不愿留在家门口打工,造成企业不好招工,很难招到合适工人。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普工,“又苦又累,收入也高不了多少。”宁愿从事服务业和商业工作。造成企业招收技术工,管理人员的缺口。通过调查企业都存在缺少技术工。

5、是农民工普遍存在“四偏现象”。即: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职业技能偏差、对工资待遇要求偏高。并且大多数农民工要求的工资待遇与实际的工作待遇差距较大。

6是技能培训亟需加强。不少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为了当地产业和行业的“新手”,从而增强了就业难度。虽然近年加大技能培训,旦培训的要求远远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水平,企业需花大量资本二次培训,缺乏技术工人,使企业用人成了瓶颈问题,在基层单位受培训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大规模的技能、素质等各类培训,因此,在全面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方面,进程缓慢。

三、应对企业劳动力短缺,务工者就业困难的建议。

1、用人单位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出击,改革招工办法,主动与对口的职业技术院校和劳务市场挂钩,到劳动力相对较充裕的当地周边兵团、社区开辟市场,签订劳务输出协议。这种通过正规渠道招来的员工,队伍相对较稳定。同时,大力推进就业困难群体专项援助活动,实行专项帮扶和“一对一”的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就业。要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要降低就业门槛,到一线企业、到中小企业去施展才华。

2、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步伐。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清水经济开发区,一批业主、老板早已完成原始积累,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先进设备,融入现代化生产手段,让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员工业务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减少用工量,提升产品档次。只有企业健康发展了,才能保住大批求职者的“饭碗”。

3、用人舍得花成本,在稳定队伍上下功夫。眼下企业招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企业对他们缺乏吸引力,缺乏人文关怀,自然就留不住人。要象霍城农夫果园生产基地,对工人搞好福利待遇,在生活和假期给予人文关怀,不仅为她们交纳“三金”,又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职工把企业当作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当作抵御风险的保护伞,90%舍不得离开。企业舍得花成本,方能留得住人,留得住人的企业才能形成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4、加强劳动力市场有序管理。一是依法实施劳动监察,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要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的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和谐劳资关系信息分析测评系统,深入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和网络化管理工作,实现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和维权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二是着力构建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龙头,乡镇(场)人保平台

为依托,村(社区)劳动保障网络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三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将服务网络从县、乡镇(场)延伸至村、社区,对全县劳动力实现“零距离”服务,努力实现“就业求职、政策咨询、技能培训、职工维权不出村”。

5、指导城镇失业者积极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愿望,且有一定的经验的、掌握了一定信息的居民要求创业的,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及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扶持。并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积极就业和自主创业。

6、加大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择业能力。首先落实助学优惠政策,依托技工学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年轻农民工、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期限,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其次转变培训方式。由集中培训向多形式培训转变,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就业的门路。再次调整培训时间。为缓解我县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培训工作已提前到春节前后进行。并在解决城乡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理论培训后,要提高工种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培训就业率,满足用人单位相关工种要求。

***县劳动就业局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5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现状,很多的人认为,自己在毕业之后根本就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有很多的人会觉得,自己对于事业和未来的期望值,根本就和我们的预期相互背离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要求高,很多人都会表现出好高骛远的心态,这种心态反而会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确,其实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要懂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只有在将心态摆正之后,才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们在摆正了心态之后,就不会一味的去追求那些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了,毕竟这种工作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找到的,很多企业并不喜欢聘用那种毕业之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作为大学生的你,首先应该要找一个地方先干着,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本文信息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转载请注明。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改变那种浮躁的精神状态,其实作为一个真正找工作的大学生,最大的禁忌应该就是浮躁了。

求职也会涉及到个人简历制作的问题,现在的人都喜欢在网络上找工作,因为这种找工作的方式比较的方便,你只是需要在求职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再为自己制作一份简单的求职简历就可以了,让后你就可以选择批量投递简历的方式,如果你觉得这个工作好,就投递一份自己的简历,很快就能够看到回应了。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篇6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但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据统计,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758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这一形势和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体系有关,但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关。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班对我校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希望由此分析出影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几率。以下是我班对这段时间的调查总结和报告,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设计和测试

问卷设计:问卷的设计:本次问卷是网络问卷共18道题。是自填式问卷。(详见附录)问卷测试:信度分析

2数据收集方法

采访问卷调查、网络资料收集分析、深层访问法等

一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收集数据。

二是采用深层访谈的方法向我校老师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收集相关数据。3抽样技术

我考虑了许多数据抽样的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但考虑到经费、所需数据的多样性及操作的可执行性,我最终选取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1)收集数据基本形式——发放调查问卷,便于收集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数据;(2)我的创新形式——在校内网等发起问卷,使得数据更加全面充分(二)调查目的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等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尤其近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面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了社会上的共识。

通过对沈阳理工大学近几年来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后的感想的调查,寻求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策略,希望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提供就业的参考和帮助,更为在校读书的大学生们提供一些学习,实践方面的经验,为他们在走出校门前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三)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调查对象:沈阳理工大学近几年来的毕业生

(四)调查方法

此次采取的调查方法是调查问卷方式,围绕以调查我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情况展开,采 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收集数据,采用深层访谈的方法向我校老师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收集相关数据

(五)资料整理

(1)被调查学生数据的系列开发,采用SPSS软件分析被调查学生特征分布列。(2)录入数据

(3)检查缺失值和异常数据(4)一致性检验(5)统计分析结果(六)实施时间

2015/4/22~2015/4/25 设计调查问卷及审核 2015/4/26~2015/4/30 发放问卷

2015/5/2~2015/5/5 问卷的回收及筛选、录入 2015/5/6~2015/5/12 调查结果分析

二调查实施

第一步:收集数据 首先,对近几年来的我校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总体情况进行调查对近几年来的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收集他们的数据;其次,选取在校大学生,对其专业的课表设置对他们的培养进行分析,进行专业学习情况的调查。

第二步:深层访问法 向我校老师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收集相关数据

第三步:设计问卷 收集数据后整理通过他们的主要特点设计问卷调查人们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

第四步:对所有收集的数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三数据分析

(一)数据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描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二)数据分析方案

首先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用图表的形式展示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大小的变动及频数。直观的方式看出就业难各项问题的数据输入。

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将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对变量进行分类。四调查结果1性别:

2学历:

3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怎样?

4您所学的专业在你找工作过程中作用大吗?

5你的择业方向是什么样的?*

6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中前三项为?*

7你认为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

8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最多选3项)*

9你觉得造成部分大学生找工作频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0.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最多选3项)

11.你期望的月薪是?*

12.你会以下何种因素为主导进行择业(最多选2项)*

13.你希望去哪种公司工作?

14.压力面前,你会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

15.当前就业形势下,你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业渠道是?*

16.面对金融危机,你将可能做何种就业选择?*

17.面对就业难,是否愿意到基层(如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等)工作?* 18.你认为目前影响你就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9.你认为解决当前自身就业难的最实际有效方法是什么?*

一致性检验

总体分析:以上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问卷调查女生占41%,男生占59%,其中在被调查学生中,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学历非常重要,所以又44%的学生选择考研,15%的选择考公务员,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而剩下的38%的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有:专业是否对口、工作单位的性质和发展前景、工资、就业地区、自身能力和学历、专业知识的应用、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和生活环境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大多数大学生都有正确的择业心态。42%的毕业生选择了求职这条出路分析结果:大学生期望薪资要求相对偏高。从期望工资方面看,选择每月3000-5000元大学生最多,所占比重为52%,其次分别为2000-3000元所占比重为36%。能力是职场竞胜的最大法宝。从表中可以看出, 64%的学生都认为自身能力重要,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性。学生对生活水平和发展机遇具有强烈的渴求,而西部发展地区和家乡却受到了冷落.加剧了就业大中型城市的竞争力。选择去西部就业的占3% ,说明很多大学生忽视了到西部开发会给他们带来发展机遇

能力是职场竞胜的最大法宝。从表中可以看出, 64%的学生把个人能力作为择业时最重要的因素,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仍然认为人际关系是影响择业方式的因素。也有一小部分同学通过学校,家庭推荐找工作。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40%的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34%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52%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50%公司的发展前景还有小部分考虑公司的工资和福利,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50%主要是企业不想招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还有少部分是这些毕业生没有找清楚自己的位置,定位不准。所以说没有工作经验核对社会了解不足成了很大的障碍,当然专业水平方面也是不容小觑的,所占解决当前自身就业难的最实际有效方法大多数人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其次19%的人会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

五结论及说明

分析结果:调查结果表明,42%的毕业生选择了求职这条出路。对于求职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需求的了解,对应聘公司情况的调查,就业心态的调整等。要把握好就业的主动权,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前景。对于考研的同学,也应该做好两手准备,因为也许会错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所以也应该花点精力关注一下就业信息。关于择业单位的选择上,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热门企业。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不管选择哪种企业,都要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部分同认为所学专业不是太重要,在求职时,也愿意放弃所学专业,选择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建议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多涉猎一些各方面的知识。与企业拟提供薪资相比,大学生期望薪资仍然偏高。在就业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如果他们不及时调整期望值,就业将面临更大的难度,在此,建议部分高校毕业生能够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实际状况,理性看待薪资方面在自身求职期望中的地位和影响,适时适当调低薪资要求,提升求职成功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社会经历,潜能,专业能力是相对集中的因素,说明大学生已经普遍认识到个人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依据,而专业知识应用和工作的稳定性也是是多数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侧重因素。

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段红玲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段老师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附件 调查问卷

1性别: A男 B女 2学历: A本科 B专科

3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怎样? A十分严峻 B有点严峻 C一般 D不了解 4您所学的专业在你找工作过程中作用大吗?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D很少 E没有用 5你的择业方向是什么样的?* A 接近自己专业的职业

B接近自己兴趣的职业,哪怕与目前所学专业无关也无所谓 C没有方向性,只要有招聘会就去参加,什么职业都可以,先干着 D考公务员 E考研

F毕业后就自己创业

6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中前三项为?* A家庭出身 B国家政策 C学校名气 D自身素质

7你认为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 A信息量少

B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C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D对社会缺乏了解

8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最多选3项)* A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 B公司的规范化程度 C公司的发展前景 D工资的高低 E公司的人文环境

F公司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G公司提供的社会福利

9你觉得造成部分大学生找工作频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A主要是毕业生获得的就业信息太少 B主要是企业不想招没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C主要是这些毕业生没有找清楚自己的位置,定位不准 D其它

10.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最多选3项)* A专业能力 B毕业学校 C学历 D潜力 E社会经历 F性别 G技能 H特长

11.你期望的月薪是?* A1000-2000 B20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12.你会以下何种因素为主导进行择业(最多选2项)*A专业

B个人兴趣与能力 C工作环境 D父母意见 E工作稳定性 F个人价值体现

13.你希望去哪种公司工作?* A国有大中型企业 B三资企业 C高等院校 D科研单位

E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F其他

14.压力面前,你会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 A靠自己

B父母、亲戚、朋友 C政府 D学校 E其他

15.当前就业形势下,你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就业渠道是?* A学校教师推荐 B家庭关系 C校园招聘 D校友帮助 E各类社会招聘 F网络招聘信息

16.面对金融危机,你将可能做何种就业选择?* A先延缓就业

B先考研,避过金融危机 C考公务员 D先就业,后择业 E一步到位 F出国留学 G自主创业

H多手准备,同时进行

17.面对就业难,是否愿意到基层(如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等)工作?* A正有这个打算 B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去 C考虑暂时工作一段时间 D不愿意 E没想过

18.你认为目前影响你就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面临的竞争太强 B缺乏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C专业知识不扎实 D没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E缺乏社会交际能力

F就业期望与岗位现实差距过大 H就业信息量少 I缺乏就业面试技巧 J升学与就业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检视 篇7

1.1 面临结构性就业的难题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当前, 国内经济基础还不够稳固, 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多数新增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层次下降, 薪酬、福利也随之减少, 而非正规就业的岗位比重不断增加, 真正适合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却严重不足。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偏少, 就业岗位的供给与经济的增长没有同步发展。

1.2 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可以划分为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户口歧视、履历歧视、工作经验歧视、健康歧视、身份歧视、身高歧视、血型歧视、姓氏歧视等”[1]。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除了一般的性别、相貌、身体、户籍等歧视外, 还存在诸如学历、经验、校别等歧视。除依据知识、能力、素质等因素的区别对待外, 其他不正当的差别对待都构成了就业歧视。据中央电视台发布的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有74%的求职者遭遇过就业歧视。在接受调查的111家企业中, 51%的企业曾因性别、年龄、相貌、地域等因素拒绝过应聘者, 如果有歧视, 75%的企业不会告诉求职者真实的原因[2]。另据2008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公布的《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权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在北京地区14所高校进行的调查中, 31.67%的学生遭遇过相貌歧视, 28.61%的学生遭遇过学历歧视, 21.39%的学生遭遇过身高歧视, 其中性别歧视比例最高, 77.60%的女生表示有过性别歧视经历[3]。

1.3 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攀升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离校待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一种情况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部分专业的大学生无业可就;另一种情况是大学生在就业地域、工作单位、福利待遇等方面期望值过高, 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 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值得注意的是, 在大学生毕业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经出现, 且人数越来越多。

1.4 部分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难以适应社会要求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实际状况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窘境是:一方面, 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 有些行业甚至出现严重短缺现象;另一方面, 大学生及其家长一直在抱怨就业太难。

1.5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逐步加大

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高峰期, 全国就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数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今后几年, 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员约为2 500万人, 而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 100万人, 因此每年约有1 400万人无法充分就业。在此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愈发突出。

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学界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众说纷纭。如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认为:“从宏观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 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 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从体制来看, 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 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 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他还提出:“就业市场不规范是瓶颈, 维护公平竞争才是根本。”[4]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的就业岗位不够充分;二是就业的服务系统还有待完善;三是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观念需要改变;四是我国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还不够对口, 适应性不强。”[5]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原因, 可以概括为:第一是就业机会缺乏, 这是主要的大局问题;第二是用人制度不健全, 尤其是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要改进用人制度, 强化能者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 使各单位都具有为了发展而使用能者的动力, 排除非能力因素的干扰, 这两个原因都与政府有关。”[6]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钧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反常的社会困境, 主要症结在于内外两方面:高等教育体制缺乏与就业市场紧密对接的机制, 而就业市场又缺乏有效的政府行为。”[7]

综前所述, 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不同观点主要有3种:第一, 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高校的盲目扩招;第二,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经济结构的现实写照与必然结果。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 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很大比重, 对低端人才需求旺盛, 学历较低者容易就业, 而对较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旺盛, 较高学历者反而难以就业;第三, 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归因于政府的政策不完善, 表现为政府非但没有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方案, 反而将就业工作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等。笔者认为, 就目前而言,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为结构性就业困难、体制性就业困难和摩擦性就业困难。

2.1 结构性就业困难

结构性就业困难指由于劳动力地区性结构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8]。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域结构性困难。从大学生就业地域分布来看, 东部沿海城市、省会等中心城市就业压力较大,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小。同时, 城市和农村也存在严重的地域结构性困难;二是专业结构就业困难。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财会以及一些理工科的专业就业较好, 而人文社科类如哲学、法学等专业就业困难;三是学历层次结构性困难。研究生、本科生就业情况较好, 而高职高专就业受限。对于生源而言, 来自“985”工程、“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毕业生较省级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好;四是性别就业困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 女性比男性就业困难;五是观念性结构困难。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 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头衔被换上“普通劳动者”的标签,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现今工作环境出现强烈反差。

2.2 体制性就业困难

体制性就业困难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相关制度的不完善而引起的失业现象。目前大学毕业生中体制性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区域、职业分割以及经验分割, 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与就业市场的冲突等。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阻碍了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地区分割不仅不利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 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市场调节, 为一些就业“寻租”创造了条件;职业分割影响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 阻碍人才培养的全面化, 不利于人才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 全国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相对齐全, 而非国有企业和其他单位迟迟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这不仅阻碍了不同性质单位人才的流动, 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选择。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相互作用, 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

2.3 摩擦性就业困难

摩擦性就业困难一般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充分或者不对称, 导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堵塞, 大学生获得的信息以及用人单位所拥有的信息都出现不对称现象, 从而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 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原因错综复杂, 除了诸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失灵) 、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城市化等一般性影响因素, 即导致就业问题出现的普遍因素外, 还包括特殊性影响因素, 即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特有因素和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影响因素。例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特定的劳动力市场, 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严重分隔, 高等教育快速实现大众化, 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直视的问题, 要采取多元措施予以应对破解。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是理性考量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情梳理成因, 以期寻求破解难题之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歧视,结构性就业

参考文献

[1]娄耀雄.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4, 6 (3) :63-67.

[2]刘增辉.就业歧视, 大学生心中永远的痛[J].教育与职业, 2007 (1) :33-35.

[3]尹玲珑.大学生就业调查:近八成女生求职遭歧视[N].北京青年报, 2008-05-13.

[4]李慧.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难[N].光明日报, 2007-01-17.

[5]杨凯.大学生培养也要“适销对路”[N].人民日报, 2008-03-11.

[6]林海.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谈大学生就业[EB/OL].http://2008.163.com/08/0306/23/46D07E6800742437.html.

[7]唐钧.大学生就业难是反常的社会困境[N].广州日报, 2006-06-19.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 万人,2008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559 万人,而2009 年大学生就业将达到 610 万。再加上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发生变化,使得原本不景气的就业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已发展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它的解决与否,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与发展,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找出缓解高校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急剧增大,待就业人数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的是,扩招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表面上的过剩,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事实上,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适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还远远不够。

其次,国家机构的改革使吸纳大学生的需求减少。当前国家的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精简分流,国企减员增效,使大量人员下岗、待业、转岗,单位吸纳大学生的需求能力也逐渐趋于“饱合”,再加上政府人员的控编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进入政府机关的难度,除此之外,分流人员的安置也挤占了一部分就业机会,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再次,就业市场的发育还尚待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尚未发挥,信息网站有效实用信息减少,很多就业信息迟缓,供求信息不畅,高校毕业生还不能真正通过就业市场自主择业;另外,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不适应人才流动的需要,缺乏鼓励非国有制企业吸引人的机制。国家关于人才流动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配套不够完善,尤其是缺乏鼓励到非国有制企业的保障机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无法保护,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社会福利的政策措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

二、微观原因

1、用人单位因素

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许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本着以学历为本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观,不是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招聘人才,而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技能,在选拔、录用人才上,过分看重学历;一些地方、一些机关在选拔录用干部时,到哪个层级就要求具备相应的学历,并没有把人才使用纳入其成本核算,普遍存在着人才的过度教育现象,学历崇拜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用人观念与现实制度及政策还没有及时调整和改变。

2、高校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尽管高等学校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某些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或是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各个高校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某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某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承载能力,一味地求大求全,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需要和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式而展开,造成了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效果。(3)就业指导的人员配备上,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良莠不齐,人员也基本由学校学生处工作人员兼任,还没有形成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3、个人因素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用人单位选择余地也越大,越来越重视求职者个人的整体素质。而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使得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不利。

另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新的就业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业期望值高,与社会需求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或者是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不能全面的认识和评估自己,在就业与择业的过程中,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错误观念,往往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这些因素必然会对到就业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宏观方面,应突出强化政府积极促进就业的职能,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校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具体地说,一是要加大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疏通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二是政府应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另外,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创业,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特别是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难。

2、微观层面,

(1)学校层面

高校要努力将招生、培养、指导就业三项工作紧密相连,构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长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高校要及时转变观念,经常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促进学科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衔接,真正使高校变成面向市场的办学实体,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建设人才。

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的深化,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发展上要避免盲目求大求全,应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与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次,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并组成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就业指导队伍,努力搭建包括就业培训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在内的就业平台,就业培训平台不仅要传授大学生就业中的面试技巧,更要引导大学生们及早准备,及早进行人生规划,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就业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要充分、主动、及时、有效,引导学生作出合理选择,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充分利用教师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增加信息来源渠道打包推荐学生就业。

(2)学生层面

概况地说,大学毕业生要努力培养自己以下几个意识:一是生计意识,择业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是生计问题,先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再考虑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念。二是竞争意识,在校期间,要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三是危机意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劳动力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增加危机感。四是多元选择意识。改变一心进国有企业,政府部门的观念,应选择到民营企业、多种经营体制企业就业,从就业方式上,可以考虑流动就业、弹性就业、灵活就业。五是客观意识,要从个人实际出发,正确评估自己,客观、公正地对自身条件进行分析。六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在就业过程中要吸取经验教训,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在实践中要不断挖掘自己,展现自己;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找准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5)

[2] 刘佳.试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 (2)

[3] 陈国忠,赵金秀,伍方南. 构建大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5(11)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8 篇9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低于男性。

2、女性毕业生收入低于男性。

3、女性毕业生普遍遭遇性别歧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与结构失衡,是造成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2、传统的性别歧视及女性生理、心理条件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3、职业性别“隔离”造成的影响。

4、高校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脱节以及就业指导不到位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5、政策失灵的不利影响。我国促进妇女平等就业的相关法律及规定主要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妇女发展纲要》中集中体现,其中有关禁止就业性别歧视、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条款多为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的明确界定和处罚规则,让用人单位有机可乘,利用法律漏洞进行隐性招聘,逃避法律的责任。同时,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企业需要承担女性员工的生育成本和劳动保护的责任,提高了雇佣成本。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一是健全国家政策立法,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针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补充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明令禁止招聘时的性别歧视现象,对于违法行为要及时制止并立即给予严厉的惩罚,为女性毕业生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生育成本社会化。因此,将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障责任转移出去,由政府建立生育社会保障制度,承担生育保险责任和女工劳动保护责任,在计划生育范围内,由社会统筹统一发放妇女“三期”的工资,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在社会运行机制上保障女性权益。三是税收调节和女性雇佣配额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来协助企业降低使用女性员工的成本。在强制企业招用女性的同时,辅之以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基金支持等政策。同时可以采取配额制,通过政策倾斜,使高层次高工资报酬职业中保证一定数量的女性员工参与。

2、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衔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女性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对女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注重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加强正确性别观的引导,增强女大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在就业指导方面,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应聘技巧、职业规划、求职心理指导。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使她们信心十足地走进就业市场。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和培育新的就业岗位。大量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许多行业一直处于产业链加工制造这一低端环节,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附加值的服务性环节涉足较少,直接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发展的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篇10

摘要: 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在择业过程中的误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必要做一些分析和探讨。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介绍一些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市场能力竞争力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随之成为时下大学校园里即将毕业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据悉广东2月份大学生的签约率仅仅为3%。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那么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吗?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应对?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关键是看教育部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就业信息发布得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显然存在不小差距。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真的就这么难?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

1、就业观念

部分学生认为本地企业不如发达地区好,有种好向往发达地区的趋势等不准确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学生,家庭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2、工作经验

一些部门在招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走出来,何来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在校大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并非一件难以办到的事。大学生在校学习之余可以找一份兼职(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在毕业一年时间中亦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

3、职业生涯规划

“你对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构想?”,记者问。“现在没有什么想法,想着毕业后我想先不参加工作,准备考研吧”,“会从事跟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某项工作吧”,大多数的学生会或是以“考研”盖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考研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或是会的的比较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要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样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目的性。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迈进,对最终很好的实现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4、对面试技巧的掌握程度

面试也是一门学问,掌握了一定的面试技巧无疑是会对我们的面试起很大程度上的帮助作用的。所以建议大家在面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有才能,没有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没能在面试时让面试人员“识得”你,也是无用啊!

二、客观因素:

1、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

不同的用人单位固然有不同的选择标准,我们在应聘时要审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这是必需的。

2、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

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这就要求择业大学生的关注了,或许会有潜藏的机遇。

3、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一般都会以选修课程、讲座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就业是有一定帮助的。

4、学校教育

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5、社会环境

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

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所谓展示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如何把自身的各种资本、能力的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如何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总之,就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不管你喜欢什么工作,在就业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好规划,看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量体裁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上一篇:散文朗诵技巧方法下一篇:《劳山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