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肩负着高校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以及能力提升等文化育人使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篇1:

“心流理论”视域下高校文化活动促进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摘要:英语在中国被越来越重视,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而外语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其主要目的是用来沟通交流的。很多学生仅仅为了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英语,频繁做题,枯燥的过程抹杀了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趣味性。本文基于心流理论,对高校英语文化活动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流理论;英语文化活动;英语学习;政策建议

大学生若能熟练掌握英语,不仅在找工作方面更加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机会更多,且能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拓展自己眼界,有利于职业发展。中国家长对英语的重视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就让孩子上各种英语培训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学习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心流状态,这对于学好英语意义重大。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出发,通过研究英语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校园英语文化氛围的建设。

一、心流理论的概念及特征辨析

心流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其认为当个体处于内在动机趋势的状况下,若从事具有挑战性与可控性兼备的活动时,会从内心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心流状态。在这个状态时,个体会由于过于关注而无暇去考虑其他事情,自己完全专注于某事,整个人都能完全吸引,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

二、心流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Csikszentmihalyi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最优体验。在外语学习中,学生能产生这种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能实现这种体验,即能感受到心流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眼中的学习内容具有诱惑力,整个学习过程是非常开心,学习能取得较好效果。

基于心流心理状态和学习的关系,Egbert深入研究了心流心理状态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该图说明,目标语言学习任务特征与学习者已拥有的目标语言技巧(阅读/写作等)可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即生成心流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学业表现。流畅心理状态中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重复学习过知识并进行探索性学习,愿意完成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提升自我满足感。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对目标语言各方面的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力水平、语法能力、表达能力等)可进一步提升。

三、心流理论视域下高校英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的建议

若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心流心理状态,则其能体验到忘我的心理状态,其学习兴趣能得以激发,学习动机可得以提升。课题组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以提升教学成效。

(一)活动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有趣

要想活动能吸引学生,其内容与题材应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当下“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其对时下流行的事务十分熟悉。当下,抖音等十分流行,可在活动中加入相关因素。如鼓励学生在抖音上发布相关学习内容,学生能对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时下的热门影视、热门歌曲等都成为活动的相关内容。当下很多学生是“美剧迷”,为此,可选择跟美剧相关的主题,肯定会引起学生兴趣。大学生都对相关软件使用十分熟练,为此可在活动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相关元素,不断提升活动吸引力。

(二)挑战与技能相对平衡

根据相关研究,影响流畅心理状态的因素包括挑战和技能两个方面。活动难度太高,学生会感到焦虑,活动难度太低,学生会感到无聊。在活动设置时需考虑学生英语水平程度,邀请专业的英语教师进行指导,设计出跟学生水平相一致的活动,稍稍高于学生的水平,同时又让学生感觉还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内。当学生的技能稍微高于活动中子任务的挑战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适当提升子任务的挑战,以最大程度上保持挑战与技能两者间的动态平衡。

(三)实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导师制

根据心理学相关规律,持续的反馈对保持心流状态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对于活动中的训练来说至关重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一开始会对任务抱有极大的热情,会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会积极地去执行相关任务。但随着任务的进行,若任务较为琐碎或需较长时间完成时,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倦怠情绪,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任务的完成。为此,应对任务完成设定短期目标,将一个较大的目标任务通过合理分解,将其分成几个小任务。在小任务确定后,邀请教师对其进行积极的反馈与指导。教师平时要忙于日常教学,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开展中。为了能有及时的反馈,教师可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教师助理。这些助理已参加过此类比赛,那么对低年级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可以进行监督和指导,参加活动的学生得到及时反馈,同时在指导过程中对自己指导能力的一种反馈,不仅促进参与学生的有效执行,也督促助理们提升能力,同时减轻指导老师的工作负担。

参考文献:

[1]陈豪,王志军.“1+2+3+X”学生活动参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133134.

[2]DAVID W.Carrol Psychology of Languag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李燮,張钊.高校学生活动体系的研究[J].安徽文学,2009(11):239240.

[4]DAVID W.Carrol Psychology of Languag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基金项目:宁波财经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流畅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路径探析——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课题编号:1320161051)

作者:翁志积

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篇2:

供给侧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路径探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肩负着高校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以及能力提升等文化育人使命。供给侧改革要求高校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审视校园文化活动境遇的“娱乐化”、“功利化”和“简单化”等困境及其成因,着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和以新媒体平台为抓手,校准校园文化活动方向,厚植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助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彰显。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延伸与补充,高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传承与发展社会先进文化,并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多元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角色定位

供给侧改革社会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科学界定角色功能,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等文化育人功能,保障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思想文化教育。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加强思想引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功能。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思想观念融进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目的,高校引导学生在内心培植以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

2.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加强价值塑造。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是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得以充分彰显的重要载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以活动的互动教育方式代替活动的灌输方式,注重活动的互动教育。积极营造活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交流情景,引导客体情感融进身临其境的教育情境中,这样才能进行更好的价值塑造。高校要积极开展身边典型选树等榜样教育活动,充分发掘同学身边可敬、可亲、可学的价值典型,引领青年大学生在榜样的感染教育中提升价值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教育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3.着力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加强能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舞台。高校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策划、活动组织与总结提炼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首先构建学校-学院-班团三级管理体制,从活动发起的源头进行严格把关,保障活动主题的科学合理化;其次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培训教育机制,指导学生活动负责人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如何科学制定活动主体、活动过程及时跟进把控和活动的经验总结;最后构建校园文化的评优激励机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评比表彰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升,助推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困境及其成因

供给侧改革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剖析现实境遇的困境及其成因,有利于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路径。

1.质量“供不应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偏娱乐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高校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需求从娱乐性向艺术性转变,希望通过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升气质。但是当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遭受娱乐文化泛滥的社会风气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趋于娱乐化,同学在活动中无法收获助推成长的正能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应围绕学生的高雅艺术诉求,提升活动层次与质量,转变活动偏娱乐化倾向。高校应兼顾校园文化活动的艺术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因为“艺术性是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娱乐性是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广的重要方面,教育性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首要目标。[1]”所以,高校应努力处理好校园文化活动的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关系。

2.数量“供过于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偏功利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偏多,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占据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学生将课余大多数时间耗费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以至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受到影响。况且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日益偏向功利化,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关注更多的是能否给予能力分或能否获得奖励。由学生社团等其他学生组织负责发起开展的活动功利化倾向尤为突出,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已然偏离实践育人的目的,能否从活动开展中获得自身预期的利益成为学生开展活动的首要目标。

3.管理“松胜于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偏简单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由于数量繁多、层次不同导致活动组织开展偏向简单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校级层面组织的活动、二级学院层面组织的活动和班团学生发起的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学校团委牵头的校级活动归口管理部门对校级层面活动实施了严格的富有成效的管理,但是学院层面和班团层面的活动开展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原因在于学院层面的事物繁杂,班团组织趋于功利化需求,热衷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培育路径

社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培育路径,从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引领、内涵培植和形式创新层面厚植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优势。

1.以核心价值观念为引领,校准校园文化活动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社会精神风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校准校园文化活动方向。因为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化育人功能,高校通过文化的载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在当下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2.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厚植校园文化活动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既肩负着高校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值得关注的是中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根脉,社会先进文化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高校校园文化的土壤。

3.以新兴媒体平台为抓手,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日益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成为高校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手段。一是运用新媒体平台拓宽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途径。高校应运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二是运用新媒体平台搭建校园文化活动交流平台。高校应运用新媒体平台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成效反馈机制构建,通过同学对活动的评论反馈改进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三是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营造。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营造,特别是蕴含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校园文化活动,应积极营造学习宣传的舆论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育人职能的充分彰显。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着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学精神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施等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涂俊才,杨胜勇.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87.

[2]刘成立,王立仁.人本观照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206.

作者:潘涛

高校文化活动论文 篇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保障措施分析

内容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常态化运行,需要以强有力的技术、人员、资金、制度作为保障措施,以更好的满足学生文化需求,繁荣校园文化。

关健词:高校 校园文化活动 微直播 保障措施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是当前高校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文化需求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将以微信、微博平台的直播功能为依托,以图文、视频等方式对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直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辐射力与影响力。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動微直播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资金、制度作为保障措施,以确保微直播的持续性。

一.引进并消化技术,搭建微直播平台体系

当前,一些企事业单位,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在其官方微信、微博中充分运用微直播技术,提升单位宣传推荐能力,满足用户信息咨询需求,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高校在应用微直播推广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院校受制于自身的设备技术,习惯于采用外包租借的方式,将涉及到技术设备等微直播环节的事宜,交由社会化传媒公司负责。从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以及目前高校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养成的传媒消费习惯,高校都有必要引进并消化微直播技术,从而节约微直播的成本,同时更为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常态化运转提供技术支撑。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媒体的革命,但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不是新媒体涌现之后,传统媒体就会灭亡;相反,新媒体的出现反而使得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技术的发展,通过整合,焕发新的生命。比如央视新闻直播,湖南卫视的芒果直播APP等等,无不显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直播技术融合,所产生的新效果。

对于高校而言,在传统媒体时期,大部分高校都致力于通过校园电视台的建设,使得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通过较为现代的传媒技术更好的传播。当前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一些高校也日益重视新媒体技术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作用。某种程度上,微直播技术应该是电视直播技术的一种升级换代,但是电视直播的相关基础设备,还是能够在微直播中得到适当的运用。比如以专业电视摄像机替代手机摄像头的微直播,其画面的清晰程度肯定要高于手机。又如通过校园网络传输信号,其信号的质量与带宽,都要好于直接使用手机的移动网络。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在技术层面顺应新媒体发展,做好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不意味着要另起炉灶,而应该是在已有的校园电视台基础上,通过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功能的拓展与叠加,搭建起满足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需要的技术体系。

二.增加并培训人员,强化微直播人员保障

不论传媒技术如何发展,人员作为传媒运转的核心资源,始终都是媒体建设的一个核心。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还应该做好相应的人员补充培训工作,进而为微直播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

参照高校校园电视台人员构成情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一般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负责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大部分工作,教师主要从技术与经验等方面指导学生开展工作。高校校园电视台一般配备有相应的指导教师,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是要将原有的校园电视台指导教师转变为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指导教师。在这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人员的引进,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更好的方式与渠道是高校通过培训的方式,培养成熟的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指导教师。因为引进的人员,虽然在技术上较为成熟,但是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并不一定十分了解;而自我培训培养的方式,将校园电视台指导老师转变为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指导教师,只是要求指导教师在已有的传媒技术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进修,就可以促进其技术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应该做好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参与学生的人员培训工作。不论是校园电视台还是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以学生为主体,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素养,同时,也可以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但是,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学生培训工作,面临着周期问题,即学生在通过培训之后,其工作受到学业限制,工作的年限一般不长,为此,高校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是一次性的,而应该是以年为单位,每年都需要通过纳新、培训、实践等环节,锻炼培养一批新生学生力量,以保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三.投入并运营资金,确保微直播顺利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种新的形式,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增加相关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相关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在投入资金的种类上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资金主要用于技术设备购置、人员培训费用以及直播经费需要等三个方面。在技术设备购置费用方面,不论高校是短期内投入资金租赁,还是从长远角度考量一次性重金投入,都要求高校投入的资金,能够保证为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只是短期租赁资金,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常态化发展,而且也不利于高校通过校园活动微直播培养、锻炼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目前部分高校多通过一次性大笔资金投入,解决技术设备购置问题。但是在一次性投入过程中,也存在着技术设备引进是否符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要求的问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很多新技术其相应的价格也较为高昂,对于高校而言,其校园文化活动的设备,不一定强调技术的先进性,而应该是适度满足需求即可,进而避免购置资金过高的问题。在人员培训费用方面,高校首先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做好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参加社会化微直播培训班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采用选派教师去文化传媒公司进行微直播顶岗实训的方式,前者的费用可能较低,但是培训不成系统;后者的成本有可能较高,但是由于教师全程参与到社会化微直播实践中,锻炼价值较大。其次高校还应该预留相关的资金,做好校内学生的微直播培训工作。在直播经费需要方面,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每年,根据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安排,遴选需要进行微直播的场次,从而预估每年高校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有关经费,并列入高校年度经费预算,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有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

四.修改并制定制度,实现微直播常态运转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在原有的校报、官网、电视台、电台等构成的校园文化传播生态圈中,增加了新的元素,要实现微直播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其他校园媒体的协同运转,有必要修改并制定有关的制度,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常态运转提供制度保障。

关于修改制度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由于在某些方面与高校已有的媒体机构承担着类似的职责与功能,因此,高校应该对校园传媒机构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修订,增加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内容。相关的修订主要涉及到校园文化微直播的价值与意义、申报与审批、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尤其是为了适应新媒体发展态势,高校在相关传媒机构管理制度的修订过程中,应该通过相关的倾斜政策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人财物能够落实到位,切实为文化活动的微直播提供制度支撑。

除开在校园传媒机构管理制度中设定相关的条款,确保文化活动微直播能够得到保障之外,为理顺文化活动微直播工作的开展,高校还可以单独制定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管理制度,以与校园传媒机构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形成配套。单独制定的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管理制度,侧重于根据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流程,分为总则、工作人员要求、工作职责、工作纪律、设备管理、微直播流程等内容,其中在总则部分应该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定位;工作人员要求主要针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学生提出工作要求;工作职责主要是针对负责校园文化活动微直播的各责任人提出具体的岗位职责要求;工作纪律强调所有参与校园电视工作的人员应该遵守的纪律;设备管理对应相关设备的使用要求;微直播流程明确微直播的申报、审批与执行相关的细节环节。

作者:陈旭

上一篇:海外铁路工程论文下一篇:银行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