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高校维稳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藏区高校维稳(共6篇)

藏区高校维稳 篇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藏区高校实际和特点,从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层面,探索藏区高校维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维稳中的作用。关键词:藏区高校稳定思想政治教育 藏区高校因其区位特殊性,政治敏感性和备受关注性的特点,维护团结稳定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高校团结稳定的一大法宝,具有把握方向,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作用。当前,藏区高校稳定主要面临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多发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方敌对势力政治文化思想的渗透性、“藏独”民族分裂分子的煽动性、学校自身办学的挑战性等因素的影响。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从“三个层面”着手,加强“三项内容”的教育,注重“两个方面”的建设,增进“两种情感”的融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维护学校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一、理论教育层面,加强“三项内容”的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教育重点,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方向和凝聚思想的功能。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师生维护稳定的责任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学校稳定的思想基础。藏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藏区及其学校的特点,坚持针对性教育,务求深化认识,凝聚思想。

1、加强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教育。高校师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较为清楚,但对这一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对缔造伟大祖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了解不多,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作为藏区高校,有很多师生对近代以来西藏人民反西方殖民主义的斗争、西藏人民同英国展开的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西藏人民反对**集团分裂活动的斗争等历史知之甚少,包括有的藏族师生也了解不多。加强各民族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教育,有助于学校师生承袭各民族携手共建伟大祖国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强化祖国大家庭的思想观念,共同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2、加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教育。高校有的师生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模糊,对二者的关系似懂非懂,感觉爱国主义是空洞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理论的角度,教育和引导师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爱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又为爱国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引师生爱国的途径与方法,爱国就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各族人民,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一切行径,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应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深化各族师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此基础上,从藏区民主改革前的封建农奴制度对人们的残酷压迫到藏区解放以来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师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藏区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深化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订民族优惠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思想认识,正确看待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面把握藏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的具体事实。这样,有助于从藏区及全国的巨大发展变化中,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群众走上发展繁荣之路的根本基础的认识,正确把握藏区只有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才能推动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则,从而使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师生维护和谐稳定的主动意识 藏区高校地处反对**集团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前沿阵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学校反对民族分裂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1、加强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物质生活不同、历史发展不同,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别,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学校聚有不同民族的师生,必然不同程度体现出不同民族的风俗。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一贯而长期的政策。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基础。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坚持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作为学校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师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深刻认识对某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就是对这个民族尊重的道理,树立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就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2、加强**集团从事民族分裂活动本质的教育。藏区高校地处反**集团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前沿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集团从事民族分裂活动本质的教育。通过对**1959年判逃出国的原因、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目的、与西方反华势力勾结的阴谋、破坏团结稳定局势的企图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深刻揭示**集团是昔日西藏农奴主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益的忠实代表的丑恶面目,使广大师生清醒认识其所从事的分裂活动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不是人权问题,而是分裂祖国问题的实质,筑牢抵御**集团谎言的思想防线,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感。

3、加强各族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教育。藏区高校师生族别结构的多民族性特点,学校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藏区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一方面要结合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共同进步的发展历史,教育和引导师生深刻认识56个民族共同缔造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客观事实,为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师生的认识,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营造各族师生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引导各族师生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共进的思想观念,增强抵制破坏民族团结言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宗教政策教育,增强师生正确贯彻宗教政策的自觉意识 藏区高校处于宗教气息极为浓厚的地区,学校师生极易受宗教影响。弱化宗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藏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极。

1、加强宗教现象和宗教性质的教育。宗教是自然压迫的产物,是人类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加强师生宗教现象和宗教性质的教育,是引导他们树立无神论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理论思想基础。学校重点应加强师生正确认识宗教产生、发展、消亡的内在历史过程;宗教与哲学、宗教与道德、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消亡的基本条件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他们理性认识和正确对待宗教的意识,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观念;正确把握与宗教作斗争的方式,避免产生极端行为,影响学校稳定。

2、加强宗教政策的教育。藏区高校一方面地处宗教气息极浓的地区,另一方面学校有些民族的师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受过宗教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要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指导思想,加强党的宗教政策的教育宣传工作,使师生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和无神论思想,增强抵御宗教思想影响的自觉性。对于学校信教的师生,要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对待,加强教育引导转化工作。对于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实践教育层面,注重“两个方面”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藏区高校要结合学校地处藏区及学校师生多民族性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环境的建设,引导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中,深化思想认识,增强维护学校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增强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思想和行为。藏区高校校园活动建设应坚持教育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育人功能。

1、坚持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学校教育引导师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要结合藏区高校的特点,努力实现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思想内容与教育活动形式的有机统一,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教育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营造氛围,引领师生。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把爱党爱国爱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学校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影响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藏区及其学校的实际,加强教育活动载体的创新,增强活动对师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师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好网络在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方面的育人功能。

2、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协调与整合。藏区高校师生的多民族性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学校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高度重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学校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协调与整合,可按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月”、“民族团结月”等活动形式,增强师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营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共存、互习的校园环境,为学校各民族师生的友好相处奠定文化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各族师生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树立“爱其优而弃其劣,爱其善而惩其恶,爱其真而辨其假,爱其美而戒其丑,爱其先进而激励落后”的思想意识,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民族文化,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二)注重教育基地建设,深化思想认识

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其实践性,比学校教育更具体、更生动、更深刻、更有影响力,能进一步深化师生的理论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藏区有泸定桥、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纪念馆、青藏川藏公路英雄纪念碑等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把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建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组织师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学习考察,在深入了解,深刻体会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爱党爱国爱民的思想,激发建设祖国、服务藏区、成就事业的责任感。

2、加强农牧村发展变化教育基地的建设。藏区实行民主改革以来,接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农牧区新村建设等,使藏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整个经济社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建立农牧村发展变化教育基地,有助于加强师生对藏区发展变化的感性认识,培育建设发展和服务藏区的思想意识,增强维护藏区团结稳定建设环境的责任意识。

3、加强教育教学基地建设。藏区解放前的教育以寺院教育为主,教育水平极其落后,为数众多的人民群众根本不可能接受教育,教育专属于农奴主阶级的专利。在藏区建立教育教学基地,有助于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藏区实行民主改革以来,加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发展藏区教育的认识,全面了解藏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体制的建立、实施“两基”工程所取得的成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改进等方面的概况,深刻认识藏区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视当前藏区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继续推进藏区教育良好持续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情感教育层面,增进“两种情感”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性

情感教育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情感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好实际问题。

(一)注重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情感融合,为维护学校稳定凝聚力量 促进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情感融合,重要的是学校要坚持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关爱师生的思想观念,并付储于学校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1、坚持校务民主管理的思想。校务民主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师生建言献策和参与管理的重要途径。学校干部任免、基建项目建设、人事变动、职称评定等重要事项,坚持程序化和公开化原则,征求和倾听师生建议意见。事关学校事业发展的编制规划等重大事项,坚持通过教代会等形式民主讨论决策的原则,积极发挥广大师生的聪明才智。注重疏通师生反映问题的渠道,并予以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校务民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师生对学校的信任度,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情感融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凝聚力量,与师生共同化解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消除危及学校稳定的因素。

2、注重对困难学生的关爱。困难学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得到关心和帮助。藏区高校很多学生来自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问题突出。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困难学生,要帮助他们化解思想上的矛盾,心灵上的困惑,经济上的困难,用真挚的关爱之情和有效的帮助,增强他们克服和解决问题与困难的信心和能力,激发爱校之心,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要深入细致,严防因工作不力而发生危及学校稳定的事件。

(二)注重各民族师生之间的情感融合,为维护学校稳定奠定基础 由于藏区高校师生的多民族性特点,学校应高度重视各民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各民族师生间的情感融合,为维护学校团结稳定奠定基础。

1、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思想交流是促进情感融合的基础,是增强不同民族师生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学校有意识地开展各民族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积极搭建彼此间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加强不同区域的师生之间、不同民族的师生之间、相同民族的师生之间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增进各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形成各民族师生和谐相处,互助互爱的校园氛围,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学校稳定奠定良好有情感基础。

2、解决问题中增进融合。学校不同民族师生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学校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处理得当,矛盾得到化解,还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友谊;处理不当,矛盾会进一步恶化,影响学校稳定。不同民族师生间的矛盾处理要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严禁把矛盾上升到民族问题,注重从思想深处化解矛盾,把工作做到细微之处,并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主动赢得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把化解矛盾作为增进团结教育的契机。参考文献:

1.徐平、包智明等编著.《马列主义“四观两论”通俗读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6 2.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年8月26日颁发

藏区高校维稳 篇2

一高校稳定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维稳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要职能, 是思想活跃、信息交汇、汇聚人才的场所, 具有相应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高校无小事”, 如果对维稳重视不够、对安全认识不足, 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处置不当, 就会造成事态升级,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 高校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高校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 高校稳定关系到社会稳定

高校作为教育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 这使得高校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想方设法进行破坏渗透的重点区域。因此, 高校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高校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严防反动思想对师生员工的渗透和侵蚀。一旦高校不稳定, 就会波及社会, 形成“蝴蝶效应”, 进而危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

2. 高校稳定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稳定才能发展, 平安才能和谐, 稳定是高校教学、科研及生活等有序运行的保证, 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 那么校园违法犯罪案件就会增多, 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侵害。今天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成本的提高, 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期望, 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 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68.1万人, 可见学生的安全维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 确保校园平安稳定有助于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3. 高校稳定是高教强国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前提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优先发展教育, 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高校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

目前, 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 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高校内部矛盾、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侵袭等, 给高校维稳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高校的不稳定随时可能会引发社会的动荡。

1. 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需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由于国内利益格局及贫富差距等结构性矛盾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大幅度缓解, 改革正处于深水区, 阶段性社会矛盾在局部地区、行业部门表现明显。如教育、医疗、企业改制等引起的社会矛盾, 威胁着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难免通过方方面面映射到高校里来。近年来, 社会治安形势复杂, 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安全事故等在高校偶有发生, 校园内发生的每起案件或事故都有可能引起社会关注和社会矛盾, 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

2. 高校的内部矛盾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 办学规模扩大、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变革和后勤社会化等, 往往因为触及部分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而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隐患。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小, 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日益严重。部分毕业生因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的不足, 在求职中遭遇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 虽说已有几年时间, 但总体上讲还处在初级阶段, 很多配套措施、管理措施还不到位。住宿环境差、服务收费高、饭菜价格上涨以及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极易引起众多学生的不满。部分校办企业改制后, 相关人员的编制、酬劳会发生变化, 这些触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3. 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目前正处在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但境内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始终伺机进行各类渗透破坏活动, 企图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干扰我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 而高校则是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目标。境外情报机构以情色或经济问题要挟, 利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参与情报收集、分析和传递。“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屡屡策划制造暴恐事件,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高校进行思想渗透, 试图拉拢培养一些学生为他们所用, 开展敌对活动, 危害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

4. 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近年来, 日本右翼势力猖獗, 日本政府要人参拜靖国神社, 否认二战侵略史, 公然侵犯我国钓鱼岛主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台湾问题和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部分周边国家挑衅和侵犯我国南海主权等情况, 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不仅考验着国家的维稳工作, 也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高校若不能在敏感时期做好相关维稳工作, 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就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 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维护高校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 各高校对维护稳定工作越发重视, 国内各高校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态势。但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维稳工作新形势, 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 把高校稳定工作始终放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上考虑, 要结合自身实际, 着力健全维护稳定工作体系, 扎扎实实地做好稳定工作。

1.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维稳工作体系

第一,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维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及周边安全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对高校周边安全环境的调查研判, 预警各类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形成工作合力, 不断提升高校及周边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第二, 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 完善维稳工作体系。校内各院系、各单位要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 形成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认真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与应急预案,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把握规律性, 注重特殊性, 突出针对性, 不断完善校内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稳定工作的责任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2. 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打造平安校园

第一, 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努力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 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投入, 健全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好重点部位防范措施。目前高校治安态势仍不稳定, 尤其是诈骗等侵财性案件呈上升趋势, 我们需保持清醒的头脑,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治安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减少各类案件发生, 不断营造校园良好的治安环境。

第二, 认真做好校内不安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按照全覆盖、零容忍、重实效的总体要求, 对校内各类不安定因素进行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梳理, 通过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 力求排查一起, 解决一起, 不留后患, 全力避免因处置不力导致小事变为大事、个体问题变为群体问题、校园问题变为社会问题等情况发生。

3. 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提高师生的政治素养和安全法制意识

第一, 加强“六五”普法工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校, 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二, 切实做好意识形态的防范控制工作。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 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推行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与非法宗教传播、非政府组织渗透的新情况, 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有效遏制敌对势力渗入。同时对“三困”学生、少数民族及外国留学生等群体, 要依托院系与其他职能部门, 共同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 开展应急演练。认真落实应急疏散演练制度, 将安全演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 会同公安、消防、卫生、地震等有关部门,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防火灾、防踩踏、防食物中毒、防校园伤害等系列演练活动, 提高师生避险、逃生技能和自护自救能力。保卫部门和相关值班人员要配备必要的防护、防暴器材, 全面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水平。

参考文献

藏区土司制度 篇3

藏区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作为国家推行于民族地区的民族自治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藏区土司制度形成一方面与中央王朝传统治边的政策有关外,另一方面与吐蕃王朝解体后,吐蕃在藏区的戎边大将,割据一方,地方政治的独立化有密切关系。各地封建领主在发展经济、军事势力的同时,均十分重视扶持佛教、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西藏佛教各教派相继建立,而且都和某个有势力的家族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政、教结合的局面。藏区的政治力量通过不断的扩张、兼并与组合,在公元14世纪蒙古入据吐蕃前,已形成十几个较大的政教势力。为了治理这个地域广袤,各地因历史、地理发展差异等原因,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不完全一致的藏区,中央政府自元代以来在除了逐渐采取多封众建、政教合一的僧纲制度;文武相卫、土流参治的卫所制度之外,主要的一项制度就是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本文主要以元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藏区的施政为背景,通过中央政府对藏区逐渐推行土司制度,从土司制度的内涵和外延深入剖析藏区土司及藏区土司制度的历史渊源和藏区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认为藏区土司制度是中央政府根据藏区的实际情况推行的,其本质与内涵是传统治边政治“因俗而治”和“天下一统”思想在封建时代的终极体现,且藏区土司始终处于依附与扩张这种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在对藏区土司制度的内涵与本质分析研究中,分析了土司制度在西南部和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于宋代,在藏区正式形成于明代,因为土司制度形成的标志就是其职官名称,而土司制的职官名称包括文职和武职,但他们并非同时形成,在宋代文职土司就已形成,明代才正式形成了武职土司。从总体考察,土司制度正式形成于明代。通过考证研究,根据土司家族(部落)粗略统计,藏区各族土司总计849家,其中藏族土司795家,其他各族土司54家。论文不但从职官制度、承袭制度、奖惩制度、朝贡制度、赋役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藏区土司制度整体性和个体化特点,而且也分析了藏区土司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土司政治对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的影响,尤其是中央政府根据“土流参治”的行政建制与根据“政治神化”准则构建了藏区的集权统治网络,并且成为藏区土司政治体制构造的一种基本原则与行政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藏区土司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分析了藏区土司分别与中央政府、寺院的政治关系,认为藏区土司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土司为了生存,不时依附于某个政治力量,以期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更为复杂,除了实力弱小的土司基本上能效忠于朝廷而外,势力较大或地处偏远的土司们,随着中央政府力量的消长而消长:当中央政府力量强大时,土司们基本上能“瑾守王命”,当中央政府力量弱小或无暇顾及时,便结合周边某些土司或寺院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政府通过改土归流,使藏区土司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藏区改土归流主要集中在清朝。明代藏区除了对四川龙州土司进行了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外,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只是在非藏区的西南地区进行。民国虽然也有,但也只是清代藏区改流的尾声。为了进一步揭示藏区土司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论文通过余论中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总结了藏区土司独特的个体化形态和地域化形态,揭示了藏区土司制度之间以及与非藏区土司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探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也了解到统治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政治态度以及自元代以来中央王朝在藏区推行土司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提供的历史借鉴。

在藏区支教的那些日子里 篇4

泸州市第二批援藏干部人才、乡城县中学支教教师 王小平

星期一刚升完旗,学校便接到县供电局通知,将对硕曲路、县中学和县广播电视局地段的电路进行全面检修,中午12点开始停电,预计三天。因停电,学校食堂将无法运行,一千多学生的学习和就餐问题将无法得到保障。于是,学校临时决定从下午起全校放假三天,放掉的课由每周的星期天来补上,并报经了县教育局批准。

停电了,放假了,老师们、学生们一个个都回家去了。校园里又回到了之前暑期里的一片宁静。

放假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本应是一件放松而又开心、快乐的事。而此时此刻的我却觉得心里空空的,好像要失去什么似的,不知所措。上课、辅导、和孩子们天天在一起尽管有些累,但我还是乐此不疲,也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孩子们刚刚步入学习正轨,山上的松茸也不太好捡了。三天的时间,孩子们回去也帮不了家里做什么,不如利用这些时间给我结对“亲戚”家的孩子们补补课吧。于是,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碗筷,急忙跑去找我的孩子们。还好,他们还没离校,我便把想法告诉了他们。尽管他们想利用这两天放假的时间来好好玩玩,但他们相互看了看对方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下午,三个孩子像平常一样,带着书包,两点准时来到我的寝室里。我很高兴他们的按时到来,便让他们先吃点苹果休息一下,也顺便和他们聊了聊,想了解他们及父母这段时间的想法。性格开朗的罗绒占村说:“王老师来我们家好多次了,爸爸妈妈都说您人很好,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我们,还给我的学习很大的帮助。爸爸还经常跟村里人说,我们占村遇上王老师很有福气。还对我说只要我好好学习,家里的事都不用管。”我听后,深感我的“亲戚”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期望,当然我更深知我肩负的责任。我又笑着对刚考上学校成都七中 1 网课教学班的罗桑格勒说:“格勒你也来说说吧。”格勒说:“我这次考上网课班,爸爸妈妈都很高兴。暑期里您给我们辅导了数学,大家都非常喜欢您。我爸说可惜王老师两年后就要回去了,如果能在这里多呆一年就好了,读初三时更需要王老师的帮助。”我笑着对格勒说:“没事,我们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好好把基础打好,抽时间我也把初三年级的重点学科跟你拉一遍,先打好基础。”格勒点了点头,笑了。说真的,平时每当初一年级的孩子们给我提及两年后我就要离开这里,而不能陪同他们初中毕业的话题时,我都不知怎样说才好。我只是说些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会越来越好的话题,使他们能看到生活会更加美好的希望。这时占村的同学罗绒尼玛对我说:“王老师您是教计算机的,大家都说您讲数学还比我们数学老师讲得好。”我笑着说:“你们李老师的数学课我也经常去听,他讲得很不错。我们也经常在相互交流、学习。”罗绒尼马接着说:“我过去对数学我很怕,不想学,也没有兴趣。经过这个暑期王老师的辅导,我对数学有了兴趣。有王老师在,我对学好数学有了信心。”罗绒占村也接着说:“同学们都说王老师在我们没答对题时,总是微笑着说,没关系,好好学,不断地鼓励我们,从不骂我们。即使是作业没完成也不打我们,我们都很喜欢王老师。”看到他们很开心,我也感到欣慰。

快两点半了,我利用笔记本电脑里贮存的电能打开了电脑,调出了之前精选的两套数学题后,便开始了今天的辅导。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也很在状态。两套练习题讲完了、又做了些在家里要完成的作业,今天的辅导也就结束了,当然电脑里的电能也耗得差不多了。总的来说,今天的效率很高、效果也不错。看得出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尤其是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增强了。

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这也是我接下来要探索、思考的课题。

晚上,孩子们都回去了,我简单地吃了点东西就出去散步。因为没有电,快到晚上九点,我才开始返回学校。路过门卫室时,我顺便问了问门卫纳洼师傅还有没走的学生没有,他说都走了,只是行政办公楼的门没有关。

走进校园里,四周一片寂静。幸好,还有天空中悬挂的一轮圆月露出一缕光亮,借助微光我快步向寝室走去。路过男生寝室时,我放慢了脚步,看见大门紧锁。教师宿舍楼没回去的几位老师也早早地就寝了。两幢宿舍楼黑灯瞎火,显得异常清静。我用手机的光照着打开了寝室,一屁股坐在了床上,望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墙壁暗自发呆。这么早的睡,凌晨两三点钟就得醒了。晚点睡吧,又什么也做不了。可怕的、无尽的黑夜里,孤寂阵阵袭来,真让人难受。

自来到藏区,每天晚上我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的觉就再以不能入睡了。睡不着时,那种翻过来翻过去,从床的这头睡到床的那头,眼睁睁的苦盼天明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记得有一天,一觉醒来,看时间已是五点过了,真的好高兴啊,一会就可以起床了!好!好!希望每晚都能这样!我太高兴了!太幸福了!

这一夜同往常一样,没有多大的改观,刚过四点就睡不着了,好不容易才等到了天亮。为提提神、打打精神,我还是同往常一样准备去校园里走走。没想头天晚上还是满天星星的,第二天一早却下起了小雨。我撑着伞来到办公楼前,见大门半开半闭,我便推了一下,只见一个卷曲着身子的男孩席地而坐,在他的旁边还放着一个书包和一桶吃过的方便面盒。看到我朝他走去,男孩便站了起来准备离开。我忙说:“你好,同学。我是来这里支教的王老师,在初一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放假了,你怎么没回家?”他没有作声。看见他穿着单薄的衣裳和瑟瑟发抖的身体,我又问:“昨晚你是不是在这里过的?需要我帮助吗?”他摇了摇头。我又说:“我的寝室就在你们寝室的旁边。该吃早饭 3 了,跟我到寝室时去吧,我们做点面来吃?”看到他羞涩而并没有拒绝的神态,我忙上前去拾起他的书包,让他打着伞,一块走了起来。为了让他放松,别不好意思,我总是找话问这问那。渐渐地,他那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也开始主动和我说话了。

来到寝室,我让他披上了我的上衣,先吃个苹果垫着,我便去煮面了。没想,这孩子还很懂事,也主动过来搭手帮忙洗菜、准备面条的调料。其间,我才知道,他叫洛绒彭错,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家在乡城县四区的正斗乡正斗村,离学校很远,来去要80多元的车费,加之现在学习也很紧张。所以,想利用放假这几天在学校好好看看书。没想寝室里都没有留人,大门也被紧锁了。下午找了管理员、找了班主任,都回去了,也没法联系上,便独自在校园的角落里看了一个下午的书,晚上买了一桶方便面就在办公楼道里过了一夜。

面煮好了,我们一边吃一边聊。我问洛绒还有两天是怎么打算的?他显得有些恍惚和无奈:“这两天我就去操场看书吧,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同学来打篮球,有就去同学家住。”我说:“如果没碰到呢?”他便不作声了。我忙说:“这两天你就不用去担心了,在我这里吃、住吧,没关系的。你很懂事,老师很喜欢你。”他笑了,看得出他的内心如释重负,很开心。

我们吃过早饭,他将桌上碗筷拿去洗涮了,还将灶台擦洗得干干 净净。八点半刚过一点,“亲戚”家来补习的孩子就来了。洛绒忙将披在身上的上衣脱下,放在了我床上,说了声谢谢老师就准备起身到外面去。我忙说:“洛绒,没事的,他们都来找我给辅导数学和物理的初

一、初二的同学。”一开始他有点惊讶的样子,随后就很快地平静了下了,期盼地说:“老师,你能跟我辅导一下数学、物理和化学吗?”我说:“辅导数学、物理没问题,化学知识很多都忘了,我要先看看书才行。”他忙说:“谢谢老师,我有问题就来找您行吗?”我说:“当然行,你学习4 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我很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我没课时,不是在办公室里就是在寝室里,都会找到我的。” “谢谢!谢谢老师!”他很感激地说,满脸露出纯朴、甜蜜、可爱的笑容。我想,这可能是藏区孩子急切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自然流露吧。

对藏区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5

道孚县一中教师 格让格登

现在社会上,确切地说在教育教学领域,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藏汉双语教学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教学方法,即教学模式的差异。而选择什么样的双语教学模式同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实际应用程度息息相关,所以,作为决策者需要谨慎行事。就四川藏区而言,在藏汉双语教学领域,目前使用范围相对较广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即在各级各类民族中小学,以藏语文授课方式为主,除汉语文外,其他学科全部用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第二种模式,即以汉语文授课方式为主,除藏语文外,其余学科均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至于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中,到底哪一种模式更符合藏汉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律,更有利于藏汉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是非常值得每一位真正关心藏汉双语教学工作的人去深思的问题。本人才疏学浅,更谈不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但作为一名基层民族教育工作者,不仅有义务,而且更有责任去关注这个问题。因此,谈一谈自己对藏汉双语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藏汉双语教学中应以母语教育为主

要开展好藏汉双语教学,我认为,在以上两种模式中,必须而且只能采用第一种模式。也就是,在藏区现有的各级各类民族 中小学,普遍地应以藏语文授课为主,除汉语文外,其他学科全部用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说得再简单一些,就是藏汉双语教学中应以母语教育为主。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开展双语教学,应该从母语的发展前景着想。首先,因为语言文字(母语)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对任何民族而言,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为了母语的纯洁优美和生存发展,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尊重她、爱惜她、保护她,而绝不能轻视她、肢解她、蹂躏她。其次,辨证地说,语言文字(母语)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她构建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印记。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过程,同时也是他自身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养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母语教育的实质就是精神教育,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再者,不论任何民族,其语言文字(即母语)都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倘若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同化、被别的语言所取代,那么,民族文化的传承将会就此终止,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说过:“外语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母语才是我们的根本。”日本著名文化教育学家岸根卓郎也说过:“丢弃母语,就是通往毁灭文明的捷径。”他们强调的 无非就是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需要在借鉴和交融中与时俱进,但作为少数民族更应该树立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认识到母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在强势语言的侵蚀中丢失自我,失去母体文化的生存根基。因此,在双语教学中,绝不能伤害母语教育,绝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这是任何双语教学都必须要注意和遵从的一个基本前提。藏汉双语教育也不例外,母语和第二语言的重要性绝不能本末倒臵。

2、开展双语教学,应该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通常情况下,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开发人的智力离不开语言,而思维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进而言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一种自然的联系。因为,一个人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他的母语,可以说母语为他认识世界打开了大门。而第二语言(或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并且这个过程是离不开母语的。鉴于此,许多中外学者也曾阐述过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如:“母语对于大脑的发育和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母语比第二语言更能充分细致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游如杰)。“母语教育是提供优质教育和实现基本教育需要的条件”;“当第一语言有坚实的基础时,第二 语言的良好说写技能就更容易形成”(钟启泉)。“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爱因斯坦如果不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他的高度的”(李宇明)。由此可见,在藏汉双语教学工作中,作为教育者能否正确认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教育规律,以教育规律指导我们的双语教学工作,即在藏汉双语教学中应以藏语言文字教学为主,因为任何时候母语教育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

3、开展双语教学,应从学生的语言环境出发。双语教学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所以,作为双语教学的实践者,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绝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语言条件。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因地域的差异其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内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汉语和英语(或其它外语)而言的,在内陆地区推行用英语为主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英语在我们国家完全是一门“外语”,学生缺乏英语环境。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所谓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的。在这些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和外语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并不完全缺乏汉语环境,和外语相比汉语对他们来说只能是“第二语言”。基于这种现实,我们就很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语言环境和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律出发实施双语教学,而不能完全照搬内地的教学经验。更何况,出于对母语教育的重要性的考虑,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早已对内陆地区以英语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诸多质疑,引 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至此,我们很有必要在自己的双语教学领域中妥善处理好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进而努力去构建一个适合本地区实际语言环境的双语教学工作局面,而绝不能将第二语言和外语混为一谈。

当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藏汉双语教学中强调藏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和发展民族教育所必须的。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里学习主流文化是必须的,这对少数民族的成员来说尤其重要。在我国,党和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允许各民族母语教育的生存和自由发展正是我国民族平等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且汉语作为一种优势语言,其语言文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可以说汉语是各少数民族一个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对发展和繁荣本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论怎样,这并不能成为忽略母语教育的理由。作为母体文化的根基,无论任何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性被怎样强调也是不为过的。正如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夏鋳同志在全国高校第四届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所说的:“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第一是要强化母语能力,当母语有了坚实的基础时,不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还是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或掌握现代科技就要容易的多,可以少走弯路。……综观世界形势,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学自己的语言就站不起来;不学通用语就走不出家门;不学外语就走不出国门。”因此,在藏汉双语教学中,我们只有尊重教育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有希望培养出真正兼通藏汉双语的新型人才,使我们的民族教育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而服务。

二、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各类高效优质的教育资源顷刻间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偏远落后的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园,为农村牧区的基础教育尽快步入先进的现代教育轨道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解决我国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川藏区的双语教学作为发展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支撑体系,近年来,借助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有利形势,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实事。但作为母语教育的藏语言文字教学,由于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实现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却显得举步维艰,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从目前四川藏区双语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技术在藏语言文字教学领域的运用现状来看,确实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淡薄。要推进四川藏区双语教学的 现代化进程,教师是关键。而作为教师能否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去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又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占有上的差距,在帮助农村牧区学校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起着积极地作用。但四川藏区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特别是在边远落后的基层学校,由于地处边远、信息闭塞,加之深受旧教育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十分淡薄,偏远的农村牧区学校仍然是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就拿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乡级中心学校来说,学校即使装上了远程教育设备,但老师们的教学习惯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进程十分缓慢,造成了基层教育整体面貌远远落后于城镇教育面貌的现状。

2、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能力滞后。四川藏区的双语教学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优质高效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否真正落实到课堂,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曾在加强教师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总之,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将提高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常抓不懈,作为学校也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开展工作。但是,大多数基层学校因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淡薄,加之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信息流通不畅 等原因,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收效甚微。部分学校甚至由于对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使为数不少的教师对先进的远教设备“敬而远之”,造成了基层教师应用远教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城镇教师的现状。

3、藏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城乡信息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条件闭塞的农牧区学校师生获取信息滞后的问题,让农牧区学校的师生也可以像城市的师生一样,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缩短农村与城市占有信息资源的差距。但是,从目前四川藏区双语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技术在藏语言文字教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来看,作为母语教育的藏语言文字教学,由于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尽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着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难,其中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对汉语教学而言,即使在农村牧区教师也有很多机会和途径收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学生也基本上能够享受到远程教育服务和多媒体教学。但在藏语言文字教育教学领域,教学资源可以说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教育教学资源的极度匮乏,使得不少双语教师不能正视教育现代化的深远意义,造成了农村牧区的广大藏语文教师无法转变教育理念,更不能充分掌握和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搞好藏汉双语教学的对应策略

针对四川藏区的双语教育现状,如何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 在藏语言文字教学领域的应用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这项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的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基层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淡薄,是造成基层教育教学质量长期落后于城镇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而造成基层教师现代教育观念淡薄的原因虽然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信息闭塞所造成的。由于信息闭塞,基层教师每天只能生活在狭小的校园空间内,无从得知外面的世界,更谈不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为此,笔者以为,作为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力度,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师业务学习活动,将宣传和介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最新教育发展形势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2、加强培训,提高能力。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深入实施,远程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老师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能否真正落实到课堂,服务于教学,决定于教师有无能力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认为,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在强化培训力度的同时,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各级教研单位组织成立由优秀教师组成的送教小组,小组成员分片分区到薄弱学校进行巡回授课,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重点扶助基础差的学校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二是扎实开展 好校本培训工作。通过一线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帮助老教师的方式,达到全校教师共同提高的目的。

藏区高校维稳 篇6

一、高校维稳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基地, 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 其稳定安全工作具有特殊的社会敏感性、矛盾扩散性及影响深远性。营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是高校正常开展教学科研、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正确处理和有效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对于维护校园与社会稳定, 保障学校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维稳工作的社会背景

经过30余年的改革之后,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冲突多发期, 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转型社会是社会转型的一个过渡时期, 具有鲜明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重组;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社会分层之间、个体之间、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信仰的危机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心理的焦虑和迷惘。社会大众由于生活及竞争的压力产生心理焦虑, 社会心理陷入一种趋新与守旧、改革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人们普遍感到矛盾和无所适从, 感到困惑迷惘, 甚至会产生一种前途渺茫的感觉。

三、转型期社会高校维稳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由转型期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从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

1、价值选择的困难性。

新的文化冲突, 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困难。旧有的价值准则被打破, 而新的评价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 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健全自身价值体系时失去了社会价值准则的参照和引导。加之多种价值观并存, 形成了选择上的多元化, 大学生在众多观点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难以把握方向。

2、政治定向的迷失性。

大学生们支持改革, 勇于改革, 但对改革将出现的各种困难心理准备不足, 考虑问题过于理性化, 一旦改革出现挫折或失误时就会对他们的理想产生冲击, 面对成绩和失误共存、正义与邪恶同在的社会, 他们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和煽动, 往往出现对社会不满、失望等各种情绪, 容易出现信仰危机。

3、人格塑造的偏离性。

西方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大大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人格塑造及理想追求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由于不能很好的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集体主义思想淡化, 个人主义抬头, 人生观发生变化, 偏离了社会需求。

4、心理健康影响性。

东西方文化碰撞、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原因, 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5、群体引导无序性。

高等院校实行寄宿制, 学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在未跨入大学校门之前家庭所承担的社会教化任务转移到朝夕相处的学生群体之中, 他们年龄相近、学识相等, 面临一些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共鸣, 而且他们以集体居住的生活方式学习, 有良好的组织条件和顺畅的信息渠道, 为更深层次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代大学生群体以非正式群体为多, 这一群体主要依靠个体间的情感来维系, 与其他正式群体相比, 非正式群体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缺少理性思考, 因此易使个人问题群体化, 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从社会和学校来看:

1、反华势力和文化的渗透性。一方面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剧;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在我国转型期社会还存在着强渗透和嵌入的趋势, 包括迅速普及的传播媒介与计算机网络、大规模大众文化制品及其生态、服饰、建筑等物质文化。如何理性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和变化, 是高校维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面对我国高校扩招以及国家在改革进程中的结构形态调整,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化。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 而一味地往大城市、大单位挤。此外, 当前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 市场规则不统一, 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 等等。市场的缺陷, 加上其他就业大军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 的竞争, 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这也成为影响高校维稳工作的一大问题。

3、大众传媒的影响与误导性。良好的大众传播媒介导向能够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澄清思想上的混乱, 产生凝聚力。但是, 我国的传播媒介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混乱状况, 不加选择、不加分析, 这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4、高校稳定工作与高校改革发展的不适应性。我国高校稳定安全工作无论是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还是力量分布上, 还没有完全跟上, 在许多问题面前尤其是重大危机事件来临时, 往往难以应付甚至束手无策。同时, 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方面跟不上实际需要, 存在较多的隐患。

综上看来, 转型期社会带来的变革给高校带来很大冲击, 它从侧面映射出高校维稳工作的意义和难度。

四、转型期社会高校维稳工作的探索:防范与控制

1、建立“维稳”工作全员参与机制。

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机制。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实践告诉我们, 要搞好校园的治安治理, 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学生, 树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 又是校园管理者的新观念, 积极动员和组织学生维护校园治安。在新的形势下, 应该重点建立以学生社区为核心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体制, 扩大学生参与校园治安治理的范围, 以取得良好的治安效果。学生这种参与校园治安治理的好形式, 对学生自我管理, 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讲座、主题班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灌输“危机管理、人人有责”的思想。

2、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管理工作。

高校维稳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管理组织。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各级稳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稳定安全工作会议, 及时分析总结情况, 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组织严密、信息畅通、运作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二是全面推进校园保卫队伍正规化建设。发挥校园“110”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 重视提高员工的理论与身体素质, 实现保安队伍专业化;重视保卫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 改善器材装备, 增强应急能力, 满足建设“平安校园”所需装备的要求。四是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生政治辅导员, 加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考评激励机制。政工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 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需要和困难,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落实责任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可以实行领导任期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 使各单位进一步明确职责, 细化本单位的工作内容, 并切实付诸实施, 认真做好校园综合治理的年终考核验收工作, 把综合治理工作实绩与单位荣誉和个人的晋职晋级、评先授奖挂钩。

4、善于发现问题, 防患于未然。

及时发现苗头性信息, 做到“五个不能”, 即“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见而不闻、不能闻而不报、不能报而不研、不能研而不做”。这五种情况, 都会错过将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 最终导致工作的被动。

5、处理突发事件的常用方法。

(1) 对话宣泄法。在应急处置中, 要注意控制高涨、激进的情绪, 防止矛盾激化, 这是及时解决、化解这类事件的重要环节。采取能够面对面直接对话, “先听后说”方式, 给学生一个宣泄情绪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说服诱导, 寻找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学校管理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承认某些可以理解和合理的方面, 客观公正地做出让步或许诺。同时, 运用归谬法, 引导事件的参与者意识到最终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 使大多数人恢复理智, 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2) 教育疏导法。利用法律和道德的教化功能, 坚持用民主和教育说服的方式疏导情绪。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不仅规范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也调节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且较其他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强制性, 在处理某些事件过程中, 将法律知识寓于宣传教育之中, 可以依照法律找出每个参与者行为的合法性和违法性, 合法、合理的要求应解决, 违法、无理的要求通过对照法律一目了然, 使学生心服口服; (3) 强行驱散法。这一点适用于处置集群行为。当事态扩大, 已经演化成骚乱, 直接影响社会安定、校园和谐时, 就应该有限度的使用强制性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置。

摘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 一些突发危机事件不时出现, 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 也给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试从转型期社会大背景出发研究高校维稳工作。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高校,维稳

参考文献

[1]王东辉.和谐高校视野下的高校危机管理研究[J].文教资料, 2009.5.

[2]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 2004.6.

上一篇:团圆的味道作文下一篇:对《詹天佑》教学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