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思考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这是从会计实务中总结出来的信息。然后,又引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及成因分析,为下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基础,紧接着又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与深层思考,达到了本文的终极目标-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提供信息支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信息失真思考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信息失真思考论文 篇1:

对会计信息失真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从其失真的表现和危害着手,充分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在深刻分析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收稿日期:2010-05-08

作者简介:李双霞(1966-),女,河南安阳人,会计师,从事审计与财务管理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不断出现,如,美国的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事件,房利美、房地美、雷曼等会计造假事件;我国企业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时有发生,如红光实业、郑百文、银广夏等造假案。几乎每个造假公司背后,都有一个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如,“郑百文事件”中的原郑州会计师事务所;“银广夏事件”中的原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会计造假案引发了一场严重的会计诚信危机,也充分说明了“诚信”是会计工作的“至上原则”是会计行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立身之本。如何提高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造成危害的信息和使得使用者的判断被误导的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的经济社会活动,严重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会计信息失真既有会计信息处理不当造成的失真,也有经济业务失真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既有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也有收入严重不实造成的报表不实等等。

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扰乱了经济秩序。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传递的错误信息误导了经济行为,会引起投资决策失误、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和资本市场的无序发展,进而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扰乱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第二,影响了社会稳定。会计信息不真的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最终会导致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升高,物价上涨,整个社会有可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损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与调控,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第三,诱发了经济犯罪,削弱了国家相关法规的权威性。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给贪污腐化、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温床,败坏了社会风气,会弱化国家相关法规的权威性,导致政府预算出现错误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既有客观方面原因,也有主观方面原因。客观上讲,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导致会计信息的收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主观上讲,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有些单位弄虚作假,人为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综合起来讲,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为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和会计核算的主体,会计信息最终都会经过会计之手。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他们处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导致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有所差别。有些会计人员不仅素质低、业务水平差,而且技术不过硬、责任心不强,就会导致会计核算错误、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主管部门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弱化对下属单位的监督。有些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端正,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或本企业谋取私利,或粉饰政绩,或隐瞒利润逃税,指使会计人员处理不实业务,篡改会计数据,制作虚假会计报表,搞账外账、小金库,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第二,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目前,由于在会计问题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问题时只是调下账或轻微罚款或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了许多不利后果。一方面,直接纵容了代理人在会计信息上作假;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惩处不力,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时尚,从而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会计工作监督体系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常被人们称为“经济警察”,但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其没有真正发挥好“经济警察”的作用,有些甚至与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同造假。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各有工作重心,而民营企业的会计工作则无监督部门,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此外,政府行为不规范也导致了会计监管职能不到位。2009年9月,证监会披露了五粮液公司“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及较大投资损失、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差错”等问题,就反映了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缺位的问题。

第四,会计法规不健全。多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会计政策,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继颁布,具体准则共同起作用,状况较乱。一些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不足。如对违法处罚规定中,使用“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词语,缺少量的标准,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完善。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此外,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工作“无法可依”。

第五,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会计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真正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使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有些单位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也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在现实工作中,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当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使会计失去“独立性”和“公允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所披露的信息就不可能是真实的。此外,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企业管理者以计划指标为依据,采用种种手段来应付计划的完成,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要统筹规划、严格执法。具体而言,主要有:

第一,加强会计法规建设,执法必严。要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维护法律的权威性。要宣传、贯彻新的《会计法》、《合同法》等相关经济法规,严格执行《会计法》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追究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做到违法必究。对于联合造假、对外报假的社会中介机构,要加大处罚力度,严重者还要吊销其营业执照和和从业资格证书,甚至终身不得再从事该行业。对于被动造假的会计人员,也应区分不同情况给予严肃的处罚。唯有如此,才能在源头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第二,改革会计管理体制,严格落实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不受企事业单位的制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使其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两难境地,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也要多样化、全面性。要制定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尽可能趋于一致。这样,经营者就没有必要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另外,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第三,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负起责任,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要健全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建立会计人员执业资格考试、聘任,以业绩能力考核等相关管理制度,以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内外监督的力度。要加强政府监督。政府监督要求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开展经常性的会计监督考核工作。加强社会监督,要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年度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摆脱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同时,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再监督检查,规范和强化社会监督,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

第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失真的会计信息都是出自于会计人员之手,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执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道德标淮,使之在履行职责时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杜绝伪造、编造会计信息的现象的发生。同时,要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加入会计队伍,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充分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并把制度落到实处。要确保会计信息提供和使用的利益各方的均衡,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引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的赔偿制度,防止企事业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使其遭受损害。只有真正保护了信息使用者,才可能通过使用者对信息提供者形成制约。

参考文献:

[1]王咏梅.会计信息批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1,(4).

[2]瞿友喜.“真实会计信息”与审计机制的建立[J].财会月刊,2001,(22).

[3]王海涛.对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之思考[J].安徽财会,2000,(10).

[4]贾日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现代商业,2008,(9).(责任编辑/ 李璐瑶)

作者:李双霞

会计信息失真思考论文 篇2: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这是从会计实务中总结出来的信息。然后, 又引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及成因分析, 为下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紧接着又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与深层思考, 达到了本文的终极目标- 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失真 综合分析

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经济后果, 这已是不争之实。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料, 既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更是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与单位内部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防范和化解风险、作出投资决策、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 客观、真实是对会计信息质最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要求。

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实(不准),一种是造假。会计信息不实和会计信息造假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虽然在性质、动机、手段、结果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1.1会计信息不实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不实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以下特点: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容易发现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并非会计人员主观故意,而是一种岗位失职行为。会计信息不实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但对社会来说仍具有其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从会计工作的程序上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作假都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会计凭证中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最初经济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主要依据。它失真导致了账簿、报告的进一步失真。其次,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数据的过程中,为了单位领导和自己的利益作假账,从而故意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1.2会计信息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易被发现和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是会计人员及有关当事人的主观故意,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会计信息造假不能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将真实信息隐瞒或篡改,对社会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

2.1.1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会计要素的判断,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账务处理上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一些专业水平转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素质、技能较低不可避免地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致使会计信息不实。

2.1.2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

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都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竟争越是激烈。這种误差和失真就越大。

2.1.3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会计准则的广泛实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也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意味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简化)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会计信息就是不实的,等等。

2.1.4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2.1.5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前几年一直从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及财务咨询工作。工作中发现,不少单位一把手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以减员增效为借日,任意减少财务人员数量,造成不相容的职位由同一人兼任的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现象。

2.2会计信息造假的成因

会计信息造假,成因复杂,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原因,其根本原因是部门和个人的利益驱动。造假的手法多种多样,如有的以虚假的业务进行核算;有的将发生的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核算,而是形成账外账,设立小金库;有的直接伪造编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等。

3. 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优化会计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执法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会计法》的全面实施,进而实现会计秩序的根本好转。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网络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以及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系统设计,也会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3.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而形成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信息质量控制、则产安全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执行控制、凭证控制、纪律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3.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二是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三是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四是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与执法力度。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会计法规、财会知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有组织的培训,持续不断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对做假账的直接责任者要绳之以法。

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对策,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对策的综合运用。

因此,我们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力度,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参考文献:

[1] 韦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公用事业财会,2008,(2).

[2] 柴伟.浅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控制与防范[J].公用事业财会,2006,(3).

(作者单位: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七台河分公司热电厂)

作者:程长源

会计信息失真思考论文 篇3:

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决定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我们面临严峻的事实是,大到上市公司,小到普通企业,会计丑闻频频爆发,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企业业绩变脸时有发生,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痼疾。会计信息失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会计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因此根治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建设会计诚信、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会计诚信建设的社会和制度环境,才能维护好会计工作秩序,充分发挥会计对经济的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职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思考

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决定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我们面临严峻的事实是,大到上市公司,小到普通企业,会计丑闻频频爆发,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企业业绩变脸时有发生,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痼疾。会计信息失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会计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因此根治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建设会计诚信、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建立起有利于会计诚信建设的社会和制度环境,才能维护好会计工作秩序,充分发挥好会计对经济的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职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行为性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认识上的偏差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心理支持。长期以来,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下,经营者为求得个人或小集团利益,采取了各种手段,诱人的不当利益成了左右会计信息的晴雨表,造成了会计失真。另一方面责任人故意违反财经法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这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失真类型,具体表现为:行为人法制意识淡薄,为达到维护其局部利益的目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置会计法律法规于不顾,采取各种手段,随心所欲地编造虚假会计数字。这些单位负责人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常常授意指使会计人员违反法规,对会计资料进行粉饰、修正,以获得贷款,逃避税收,截留收入,化公为私。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抵制违法行为的自觉性不够,主动迎合单位领导,受理假凭证,做假账,编制假报表。

(二)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一是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大量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涌现,导致会计人员短缺严重,因而很多素质较低的人员加入了会计行列,这部分人有的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其对会计法规、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会做出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会计准则制度不断完善,有些老的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往往跟不上会计改革的步伐,不能满足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处理业务时,虽然主观上不一定有故意,但客观上可能会歪曲事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对现行有关法规、准则和制度理解不深不透,日常核算工作不规范,如科目使用错误,明细科目设置不合理,计算、记录、制证和报表差错以及对新会计准则的不熟练导致沿用老办法处理会计账务等。三是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会计人员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形成会计信息时,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而业务水平不同,结果往往是不相同的。一些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脱离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致使会计信息不实。

(三)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受会计本身特点的制约,使会计准则制度的完善滞后于经济发展过程,或由于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如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些问题虽然在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中予以完善了,但仍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涌现,出现制度上的空白或疏漏。

(四)体制造成的会計信息失真。主要是企业会计人员不独立,内部会计监督不力导致信息失真。我国企业会计人员长期以来具有双重性,既是管理者,必须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同时又要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履行监督职责,维护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立场势必会出现摇摆移位。尽管《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的权利,但由于会计人员的职称、职务等经济利益依附于单位负责人,使真正敢于监督的人并不多,许多事项还得按“上司”的意志去处理,甚至明知是违法的事,也得去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内部控制上,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形成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同时,一些习惯做法导致了会计监督的弱化,例如实际工作中,报销程序是领导先签字同意,然后会计人员审核报销,而这时会计人员的审核已形同虚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五)监督和打击不力,使会计信息造假。一是对会计行为的监管不规范、违规处罚不严。目前,对会计行为的监管,即税务监管、审计监管、财政监管、司法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并且缺乏切实的实际手段和必要的监管力度,对查出问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二是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等原因,并没有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造假。三是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约束力不强。对单位经营管理人员造假打击力度不够。其造假的成本低,往往是判几年徒刑、罚点款,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会计信息失真的衡量标准和处罚标准也并不明确,使造假利益大于造假成本,从经济利益上引起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偏好。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以2017年12月财政部发布的第三十八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共检查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13.4万户、会计师事务所8500多家,查补税款66.9亿元,追缴财政资金40.7亿元。这些造假现象,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这些触目惊心的假数字,一是说明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发生了严重扭曲,掩盖了某些矛盾。二是严重影响了领导层的经济预测和决策,不仅给国家宏观预测、决策带来困难,同时也给其他各利益关系方,如投资方、债权人的预测和决策带来困难。三是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有关费用应摊未摊,应提未提,实质是慷国家之慨而肥小集团和个人利益,在形成企业暗亏和长期巨额损失挂账的同时,国有资产被侵吞。四是给政治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会计诚信环境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使造假者更加肆无忌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政府信用危机。

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出路

会计信息失真是在一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利益诱导和 监管约束不力的综合结果。若想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障,使企业的会计行为合规,只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出路。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会计诚信的关键,在于单位负责人和能够控制、影响单位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的支配权,因此应将他们作为教育重点。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和违法将要承担的后果,强化诚信光荣的道德观念,从思想上、认识上堵住造假行为。同时,要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人人净化会计环境,培育有利于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一定会被遏制。

(二)硬化制度的刚性、可操作性、同步性,实现会计体系与经济相协调。近几年,我国制定修订完善会计制度、准则,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会计核算监督体制,初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更为具体的会计准则解释没出台,要进一步改革和规范,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国家、单位、投资人提供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增强前瞻性和持续性,避免不确定性。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以减少经营者随意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必须建立会计信息责任制,明确提供会计信息各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经济、民事和法律责任,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投资者、国家或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改进监督方式,构筑全过程多方面会计安全网。要建立以审计监督、财税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内部资源共享,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审计、鉴证和监督,实现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无缝式综合治理方式。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起严格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缺乏全面而有效的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并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保持其开展审计的独立性,确保会计信息初始阶段的准确和真实。要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及一批会计师事务所,站在第三者的客觀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会计工作实行独立的和负经济、法律责任的外部监督,确保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在监督方式上,改事后监管为全过程监管。长期以来,会计监管一直停留在“生米煮成熟饭”,会计信息已经披露后方才进行,其监管的效果和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事实上,一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需要长年累月细致的审查才能发现虚假会计行为。无论是外部的监管,还是单位内部监督,必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参与监管。

(四)加大会计法律法规执行力,增强法律震慑力。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对打击造假的震慑力不足,在加大处罚力度上,我们要学习国外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会计信息失真的衡量标准和处罚标准,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让造假行为付出沉重代价,使其不敢造假、不能造假。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欺诈的民事赔偿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违法者,在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因其违法行为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深感忧虑,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与企业勾结在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这个行业的公正性。县级以上财政部门是行政执法处罚的主体,必须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负起执法责任,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让所有人都切实认识到违法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风险相比简直微乎其微,从而使法律的震慑力真正发挥作用,减少违法行为,使人们遵纪守法,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收入。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社会地位,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性问题。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这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接受会计业务专业知识的系统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政治素质,吸取和更新政治理论和会计专业知识,切实做到对经济活动能运用会计特有的语言进行真实的反映。要应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驾驭工作的能力,把自己锻炼成为诚实、客观公正、品行端正的高素质的会计管理工作者,从根本上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大力支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于那些长期从事财会工作,有真才实学、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财会人员,大胆提拔到各单位财务领导岗位上来,或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对因坚持法纪,蒙受打击报复的,要给予法律的保护,并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切实的关怀和帮助;对于玩忽职守和渎职的,要给予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调动广大秉公守法的财会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

(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和行业中介机构管理。现在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都是由本单位经营者直接聘任的,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本企业,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为此,要积极探索管理新形式,增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监管部门,要避免一些有关系而低素质的人进入会计行业,必须强化会计人员培训,保证会计队伍业务素质与会计工作相适应。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财政部门在抓好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考试的同时,严格考核其诚信品质,逐步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信用档案,实行跟踪管理,杜绝发生信用欺诈行为。要不断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业责任和风险的监管,防止和杜绝审查走过场,真正发挥中介机构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必须严格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强化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观念,清除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让出具虚假报告或作伪证者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另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社会监督地位,强调其独立性。

(作者单位: 山东省五莲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凌玉

作者:李兆双

上一篇:教学实结下一篇:建设工程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