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精选6篇)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 篇1

组统一安排,通过参加集中学习、听辅导、计座和自学以及参加区局组织的外出培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做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转变和提高监督管理方式和水平。结合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重点就如何完善质量管理和监管方式服务企业,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推进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市质监局根据国家、自治区及市政府关于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职责,突出以质量为中心,以食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专项整治为突破口,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保证了全市生产领域的食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市、县两级质监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为了全面落实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会议精神和与市政府签订的《**市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将目标责任书进行分解和细化,与相关科室和各基层局也实行了目标管理,将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同时,全市质监系统按照统一要求,市、县质监局与辖区内155家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和工作目标责任书;对410家“两证”齐全的食品小作坊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进一步落实了监管责任。制定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积极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开展“ 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和“质量月”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全市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宣贯教育等形式,大力宣传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投入10余万元建成局域网和**市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网络系统,提高了监管层次,扩大了宣传面。三是创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建长效监管体系。全市质监系统成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了《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生产领域突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减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同时,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了监管责任区,全面落实以“三员四图”(三员即:专业监管员、政府协管员、企业化验员;四图即:食品生产企业分布图、企业监管责任图、食品安全警示图、企业变化动态图)、“两书一报告”(两书即: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承诺书;一报告即:向当地政府提交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市生产企业也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帮助企业妥善应对危机,走出经营困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质量监督部门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质检总局在有关重大部署中进一步强化了质监部门的职能,这既是对基层质监局地位的强化,同时又对我们的质量监督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基层质监局的监管方式和工作模式亟待转变和更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更新质量监督和监管理念,加快实现“转变”,提高监管服务水平,做到职能要到位,服务不缺位,是摆在各级质量监督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此,应当说,我们从事质量监督与食品安全监管的同志,思想认识是清醒的,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并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不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监管方式以及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仍然滞后。过去,尽管在监管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方式,但只讲监督与监管,不重服务,思想观念的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质量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监管方式方法不适应。比如,我们目前普遍采取了巡查制度,但是巡查内容、巡查方法等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有的巡查仅限于检查一下是否有,而不会通过巡查发现了解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产品质量深层次问题。三是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存在差距。近年来,我们尽管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数据等基础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使静态的数据动起来,提升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效果还不理想,尤其是在应用企业质量档案动态监管方面差距还较大。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 篇2

1.农产品流通与信息

“商品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它起着促进和发展生产、保证需要、引导消费、节约劳动、增加效益、繁荣经济的重要作用。”[1]在商品流通中, “信息流起着领先、导向和支撑的作用。”[1]“从一般意义上讲, 农产品流通信息就是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 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它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 如客观性、有价性、时效性、共享性、传播性和可加工性等, 还具有季节性、区域性、渗透性和分散性等独有特征。”[2]

2.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农村商品流通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三农”工作, 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2007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 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2008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提出,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互联网方便快捷、不受时空地域限制, 是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调查统计, 截止2007年底,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2.1亿户, 网民总数居世界第二。从商务部调查的19个省市情况看, 我国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正在迅速改善, 许多省区农村的宽带网覆盖率已经达到60%, 有的甚至超过80%。与此同时, 农村也有了一批中等学历以上的人员 (大学生村官、回乡青年) 已经或可以使用计算机上网, 这就为实施农村流通信息服务工程, 在农产品流通中加强信息服务成为可能。

农村 (农业) 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及提高运作效率与效益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二、四川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此次调研遵循效率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考虑到四川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和抽样走访调查相结合, 发出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91份, 调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各类农村地区。走访调查范围是成都市郊区部分农村和部分二级城市郊区农村。

1.四川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 四川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作为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 信息网络建设被列为四川省政府“一号工程”。在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1) 初步形成了以“四个刊物”和“三大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

四个刊物指《快报》、《农业工作》、《信息选编》和《信息网刊》, 其中《快报》和《农业工作》主要面向农业部、省委、省政府和省级相关单位;《信息选编》主要面向厅领导和厅属各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网刊》主要面向基层农业部门广大干部、农技人员。三大网络指厅局域网、四川党政网和国际互联网。在三大网络的基础上建设了二类网站:一是四川农经网和厅属单位信息站点;二是互联网“四川省农村信息咨询网”站点。

(2) 信息化范围逐步扩大, 信息服务质量得到重视。

在加强省农业厅网络建设的同时, 流通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市 (州) 、县、乡、村延伸。2001年, 四川省投资了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2个市、10个县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目前, 成都、绵阳、广元、乐山等市和近20个县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了农村流通信息网站, 部分市、县农业局的局域网已经建成, 并实现了与重点乡 (镇) 、专业大户、专业市场的联网。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从信息的质量上实现了“四个转变”:由单纯定量型或定性型信息向全局性、综合性信息转变;由反映局部的单一信息向全局性、综合性信息转变;由一般性的情况反映向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转变;由提供产中生产信息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信息转变。

2.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调查分析

(1) 四川农产品流通相关信息获取渠道现状。

农产品销售价格和市场需求是农产品流通信息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农产品流通参与方, 尤其是农民最感兴趣的信息, 因为农产品销售收入是目前农民家庭收入中除工资性收入外的主要来源。调查数据表明, 农民获取商品交易信息的渠道中, 通过政府、展览会、批发市场这些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渠道获取交易信息的比例达到了59%, 而通过收购者获取交易信息的比例为30%, 无法了解的有5%。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在四川部分较富裕和较发达农村以及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地区, 通过先进的电子商务网站发布了解交易信息的比例较高。如“南江县燕山乡九君村农民张行帮了解到互联网上的一条信息, 一次就卖掉‘米仓山牌’核桃2000多公斤, 成交金额达3万多元。”[3]这表明四川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化、规范化程度较高。

除了价格和需求信息之外, 政策也是农产品流通参与方感兴趣的信息。有超过一半的农产品流通相关政策信息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各类宣传手段和广播电视被农民获取, 其次是通过收购者, 包括农村流通企业、加工企业被农民获取, 尤其是四川开展“订单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区。但是, 也有相当的农民没有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或者是不关心相关政策信息。

(2) 四川农产品流通商品信息扩散推动方调查。

改革开放三十年, 市场经济意识逐渐被农产品交易方所接受。调查数据表明, 四川部分农村地区农产品得到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宣传。在调研和走访中了解到, 有意识、有组织宣传的渠道和方式较多, 其中不乏先进的宣传方式, 如网络广告、展销会和特色“节会式”宣传。调查数据表明, 在四川农产品流通中, 相关商品信息有组织的交流占到了60%, 这其中主要是运用规范的现代信息传播工具, 如广播 (含有线广播) 、电视、网站, 而政府以及多由政府主办的各类展销会也是另一信息交流的平台。

(3) 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费用现状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 在四川农村农产品流通中信息交流费用有43%是由农民支付的, 而政府则承担了36%的费用, 剩余是由收购者支付。对于农产品流通中诸如价格、需求量、需求地等关键信息, 由于其获取主流渠道及质量决定了目前获取费用较为低廉, 甚至是无偿提供给交易方。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对于这些关键流通信息, 农产品收购方会较农民更为主动地获取, 为此支付费用的意愿也较农民强烈, 农民习惯了免费从广播电视、政府相关机构、批发市场等渠道获取信息, 这也是在四川农村地区某些收费信息商品始终无法扩大用户群的原因所在。

3.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1)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组织化程度较高, 政府作用突出。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 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中, 政府无论是在信息渠道上, 还是在信息流通费用承担上, 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仅保障了相关信息流通的效率, 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 同时对稳定和规范农产品流通信息商品交易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2) 农民逐步重视农产品交易中信息的作用。

调查数据以及走访调查情况表明, 四川部分地区农民对信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是比较深刻的, 开始有意识地支付相关费用, 如产品宣传费用、信息获取费用 (如上网费、短信费等) , 这种状况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为明显。

(3) 农产品流通专业信息中介缺失。

从调查结果看, 四川农产品流通中专业信息中介尚未发挥作用。在实地走访中发现, 承担信息中介角色的组织首推政府, 其次是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收购者, 而专业信息中介或者说专业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提供商缺失。

(4) 对农民的针对性信息服务不到位。

农民习惯于听从行政号召, 缺乏对市场的分析能力。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 但主要问题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 使农民获取有针对性信息的成本偏高。同时, 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5) 农产品流通中信息商品欠缺。

目前, 四川农产品流通中信息商品不仅品种和数量缺少, 而且已有信息商品的状况是:一般性的流通信息多, 能满足特定需求的信息少;相互转抄的低水平信息多, 经过深加工的高质量信息少。

三、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以服务农民为宗旨, 政府引导扶持, 通过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引导和方便农民销售农产品,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 创新农村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 工作重点转为城乡统筹兼顾, 逐步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1.加强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涉农信息资源整合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 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2]

现阶段, 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有商务厅、农业厅、信息产业厅、林业厅、广播电影电视局、粮食局等, 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电信业、农产品批发 (零售) 业、IT业。在贯彻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精神时, 可根据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组建跨部门的涉农信息整合机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建设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享收益的涉农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 在这个平台上, 建立公益性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机制, 鼓励各行业顺应政府政策指引, 结合自身行业经营特点和业务特色, 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品种, 将诸如天气预报的涉农公益性信息与诸如“农村直补”的政务信息传播到农产品流通参与各方。

2.加强对涉农信息传播的规范管理

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的规范管理体系, 调整规范流通环节各主体的经济行为。农村基层政府要切实履行依法管理的职能, 运用经济、行政, 甚至法律手段实施对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的控制, 以达到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目的, 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

3.推进四川农村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 优化四川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需求结构。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手段, 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开展对农民, 尤其是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者、销售者的宣传和教育, 不断增强他们利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的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信息在生产和流通中的价值, 从而扩大信息市场需求规模, 完善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此外, 更重要的是, 与农村流通信息商品推广相协调, 引导其对信息商品的需求向精细化转变。

(2) 提高涉农信息商品化水平。

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的促进要素是信息商品化。信息商品化的意义表现在:一是提供信息服务中介产生和经营的经济驱动力;二是促进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形成和健康运作;三是促进整个信息服务体系的正常运作;四是可以提高涉农信息的质量, 降低信息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

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商品化程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①收集农民需求, 提高信息商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引导、鼓励信息中介提供专业化、细分化的信息。③疏通信息商品流通渠道, 主要是改善农村信息传递的基础条件, 疏通农村信息发布渠道。④适时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交易市场。

(3) 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无论是涉农信息的生产还是流通, 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人才的素质决定涉农信息生产质量、流通效率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根据四川具体情况, 采取立足本地培训培养、适当引进专业和高级人才的原则, 建立起一支覆盖城乡, 尤其是覆盖乡 (镇) 、村的专业化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队伍。

摘要:本文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关注四川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就调查所获资料分析了当前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信息服务中介缺失、信息服务针对性较差、信息商品缺乏等问题,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2〕张昌连.商贸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计算机世界报, 1996, (40) .

〔3〕〔5〕胥爱贵.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04) .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 篇3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信息手段,让大卖场、超市有效“收容”这些“难卖”的蔬菜?信息化在农超对接、生鲜管理、产品追溯环节该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又有哪些信息化技术可以助力农民乡亲解决“卖菜难”问题?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及农超对接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是指通过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有效降低流通各环节的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动态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村商品流通业。而农超对接则是当前国家重点推进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

2009年以来,为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商务部与农业部共同开展农超对接。这是商务部在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双百市场工程基础上,实施的又一项惠农惠民工程。“超市+合作社+农户”是农超对接的主要方式和发展方向,能最大程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超市、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

然而在充分肯定农超对接作用、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农超对接这项工作才刚起步。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公共财力有限,广大农村经济文化水平还较落后,农超对接覆盖面还不宽、发展程度还不平衡,超市农产品经营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组织化也有待提高,农产品增值税抵扣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另外,虽然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有所发展,但距离农民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以致“卖菜难”、“菜贱伤农”的“老大难”问题屡屡发生。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及农超对接的主要问题及现状如下:

农民观念守旧,商品意识较低。许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市场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买卖集市、圩市,对新型的流通理念、方式组织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注重加大生产元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对于如何加速农产品的流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并不关心,对农村流通的信息化、现代化更是几乎未闻。

基础设施不足,渠道少而单一。目前,中国多数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农村市场窄小,流通主体规模较小,实力偏弱,市场尚不规范,流通网络也不健全,流通方式单一,这导致“卖菜难”、“卖好菜更难”。时下全国大概共有2400多个农村产地批发市场,平均每个县不到1个,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成规模的更是廖廖无几。而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至今仍倾向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农村的投入相对较少,很多乡镇没有交易市场、普遍存在以路为市的现象,遑论“农超对接”,保护广大农民乡亲利益。另外,农村商品流通组织、物质技术构成、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条件与城市相比低得多,农村流通组织发展缓慢,更使农超对接难于最大化实现。

信息化普及少,IT技术应用程度低。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处边疆,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畅,农村流通领域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发展较为滞后。而农村交通和通信相对落后于城市,为农民获取信息增加了难度,他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高于城市,而且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来源渠道不规范,致使信息对农民生产、经营的指导性大打折扣。出现有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无法判别信息的真实性的问题,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由于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证,致使农民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产品的选择上产生极大的盲目性和盲从性,于是就会出现供求关系不对等。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例如,上一年度看到某些产品销售价高,第二年农民便盲目地都去种植这种产品,又加之销售信息不顺畅,大批产品就会积压,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农村仍缺乏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配套的物流服务系统。由于农村缺乏专业化的流通设施和系统(如农用车、集装箱车、GPS、RFID及其它管理系统等),使流通环节的价格更难于控制,瓜菜零售价格被大幅抬高,导致瓜菜零售价与收购价出现悬殊的差价。以海南为例,据有关数据估算,每年海南岛有近600万吨瓜菜出岛,由于缺乏对运输车辆的追踪系统,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运输车辆空车入岛,形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另外,瓜菜监管部门无法控制蔬菜去向,使得销地瓜菜供给跟不上,导致价格波动幅度大。

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让农超对接普惠农民

目前“信息化下乡”要突出重围,突破“最后一公里”,让农超对接,真正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造福于民,必须想方设法为农民乡亲考虑,加强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信息产品研发,并制定一套直接针对农村、完善有效的信息下乡整体解决推广方案,做精做细营销和售后服务,切实把政策阳光播撒到广大农民身上,才能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新农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信息化,全面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农村信息流通不畅,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我国每年有几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烂在地里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以供养2亿多人的生活。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环节多、收费点多、造成流通成本较大的现象依然未变。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30%至40%,而鲜活产品则占60%以上,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10%左右。目前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由于运输装卸方式落后,每年损失粮食几百万吨。

因此,针对我国农产品小生产、大市场的流通特点,首先就要建设一个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对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民增收至为关键。主要是要尽快建设农村流通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在广大农村推广由中国供销合作社设计的“新网工程”和推进面向三农的“新农村商网”信息化服务,使市场需求与供给信息有效衔接,及时调剂余缺,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尤其是要全面加大政府投资,促进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提高订单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真正农超对接,普惠农民。

其次,农产品流通加工可以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因此,应加大力度把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信息化作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各中心城市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中心,强化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流通加工信息功能,积极引导流通中心根据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积极开拓,不断进行技术、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原料采购、运输、销售活动的创新,逐步实现加工规模化、技术设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以努力收容消化广大农村“卖菜难”的难题,全面顺利完成农超对接。

(二)不断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建立农产品收储调节体系。

要做好农超对接,就是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物流和商流的各个环节中去,给农村生产和流通企业以有力的支持。这主要就是要不断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合作社、自助会为代表的现代化农村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并把这些现代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带动农超对接的建设和改造,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超市+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发展在线农超对接平台,鼓励上网卖(买)菜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另外,还要以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加强农产品跟踪管理,提高生鲜管理与食品安全,避免造成大量损失和浪费,促进农超对接信息化、现代化。上海西郊国际作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一个试点,在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大力推广。

实现我国农村流通跨越式的发展,全面实现农超对接、造福于民,信息化就要成为生产、销售各环节管理的必要手段,要在村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和经营服务网点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农民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提高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多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的分散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商贩抓住农民对外界收购信息封锁的弱点,从而压缩了农产品的价格使得辛苦种出来的农产品买不到好的价格,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而为防止“卖难”、“买难”的问题频繁出现,目前海南则建立了依托信息化的农产品收储调节体系。依托25个海南产地集配中心,建立起商业收储机制,科学安排收、储、出的时间点与周期,调节鲜活农产品上市时间,防止集中上市导致“卖难”问题的发生,保证生产淡季市场供应,确保市场平稳。

(三)加强电脑培训、提高农民IT应用知识和技巧十分迫切重要。

即使有网站、有平台、有信息站点,但农民不会应用也不行。目前,绝大数的农民对电脑及信息化可谓是“一穷二白”。因此,对7亿农民的电脑培训是一个重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而意义重大的工作。要想把电脑培训在全国有效推广普及,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等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电脑培训活动,以年轻一代的农民为目标,从点滴做起,对亿万农民进行电脑知识的扫盲式普及式培训,才能加快信息化在农村普及的步伐,全面启动数字化新农村之路。

同时,要另辟蹊径,围绕手机开发农村信息平台。调查发现,农民拥有的电脑少,但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却很高。因此围绕手机开发农村信息平台,不仅符合农民流动性强的特点,还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受众广的特点。手机信息平台,不是单一的短信平台,而是一个能够实现互动的综合服务平台。既可以宣传政府的政务信息,让农民了解国家的农村政策和富民措施,也可让农民了解气象信息、种植业信息、养殖业信息、生产资料信息,还可让农民和政府、农民和农业专家之间形成互动,一举多得。因此在电脑普及比较困难的县乡,可先另辟蹊径,以手机为平台打好农村信息化的前哨战。

(四)推广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亦需要政府各级部门、软件厂商、信息服务商、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等相关产业链厂商同心合力。

目前,农村信息化推广、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模式大至有以下四种,即:政府主导模式,如宁夏政府在22232个乡村建立了农产品信息服务站;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如中国电信在1000个县级和1000个村级信息化示范试点,中国移动开展的农信通工程等;行业联合会/合作模式,如北京大兴区庞各庄西瓜产销联合会;特许权经营模式,如英特尔、四川电信和商务部1000个乡村市场项目;私营部门模式,如联想300个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这些推广模式有的发展不错,有的尚需改善,有的需再加大投入。因此创新合作商业模式,加快社会投资渠道多元化,放长眼量,稳扎稳打,才能信息化在农村广泛扎根结果,并最终促成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建立,让农超全面快速对接。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 篇4

公司发布流通服务业细分行业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标志着用友全面进军流通服务行业,深耕行业化经营,引领流通服务行业步入全面信息化时代。此次发布的解决方案全面覆盖5大行业:分销贸易、批发零售、服务、医药流通和传媒,28个细分行业。与此同时,28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布仅仅是开始,用友流通服务行业还将陆续完成并发布其它细分行业解决方案。例如,IT服务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高校信息化解决方案等等。所有这些解决方案都围绕着企业信息化的三大出发点,即:一体化、集成化、平台化信息化解决方案。

管理创新 模式创新

2007年,用友公司开始了第二次战略转型,即从以提供产品为核心的软件供应商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商的经营模式的转型。同样,用友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初以软件产品介绍为核心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过渡到以企业管理模式抽象为中心,最后发展到在企业模式管理基础之上提供信息化应用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针对每一个细分的行业,用友公司总结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每一种管理模式下对信息化方案的应用要求。以此为基础,提炼出28个细分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用友流通服务行业系列解决方案实现了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

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

从不同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方面来看,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才是最符合企业管理和发展需求的:

首先,无论处在哪个细分行业,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开展日常的经营管理,其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生产及采购管理。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细分行业企业,在基础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上,应该包含财务核算和报告相关的解决方案、进销存管理相关的解决方案、以及其它日常经营管理的解决方案,这是所有行业企业共性的管理要求及信息化要求。

第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其行业特色的经营管理要求。例如酒店连锁行业需要对酒店预订、酒店前台接待进行管理;连锁超市行业需要对POS收银、货品分类进行管理。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均需要软件供应商提供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既包括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这些日常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又包括行业特殊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之下,用友公司在2011年希望并将承担起为流通服务行业企业提供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职责。

一体化、集成化、平台化解决方案

2011年,用友流通服务行业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具体体现为“三化”,即一体化、集成化和平台化。首先,本次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财务业务一体化、行业应用和基本管理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其次,本次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全面集成应用方案;最后,所有解决方案均基于同一平台-用友UAP平台的应用。

通过一体化、集成化、平台化的流通服务行业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流通服务行业实现以下三大方面的全面信息化应用。

第一,用友公司提供具备较强优势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ERP系统及解决方案),以及部分优势行业管理解决方案;同时,协同五大行业伙伴提供具备各行业特色的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从而帮助流通与服务行业的企业实现从企业局部信息化应用到全面信息化。

第二,本次发布的流通与服务行业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覆盖到所有流通与服务行业企业,包括大型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同,其管理特点及管理难度存在差异,所需要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也会截然不同。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开展较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其他一些中小型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相对落后。因此本次流通与服务行业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将覆盖低端、中端、高端不同规模的企业,并为其提供区别化的应用。

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应用目的是达到财务一体化;用友以U8+U9产品线+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中小企业应用。对于大型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目的包括业务的深度应用、集团管控的应用以及管理决策支持等;用友将以高端产品线NC+行业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大型企业的各种管控的要求和行业深度应用。至此,用友流通与服务行业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将推动流通与服务行业由部分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为行业全面的信息化应用。

第三,每一个行业除了日常管理外,都有行业经营特色,需要相应的行业化解决方案,例如旅游行业,除了后台的经营管理以外,还需要前台的接单商务处理等管理;因此,用友公司将联合合作伙伴帮助行业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集成化的应用。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 篇5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 (简称“三农问题”) [1]是当前国务院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农民问题。农业产值效益低下, 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 国家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 农民问题是关键。除了国家大力对农业进行扶持, 对农民进行补贴外, 农业信息技术对解决“三农”问题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流通是联结小规模农户生产与居民家庭消费的关键环节, 也是复杂的农业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近几年来,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加快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设施装备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来武装, 也要求改变农业的产业组织形式,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民的组织化,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兴农产品流通体系。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农民辛辛苦苦种的果子、蔬菜因没及时卖出而烂在地里;另一方面, 想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却买不到想吃的蔬菜水果。如果通过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农业信息技术, 可帮助广大农民摆脱产、购、销等诸多困境。

2 农业信息技术的特点及设计

2.1 农业信息技术的特点

我国农业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 广大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近几年, 我国上网用户迅速上升, 但农民上网的人数仍然很少。这与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农业信息化的要求都是极不相称的。农业信息设备应该满足以下特点:

2.1.1 经济性

经济性作为系统的首要原则, 其原因是农村并不富裕, 对信息系统要求造价低, 农民能够承担。

2.1.2 可操作性强

由于计算机水平有限, 系统的设计应具备良好操作性, 应去除一些过于复杂的操作和大量的手工输入, 最好用鼠标点击就能轻松实现, 或者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操作。

2.1.3 可靠性强

农村地理位置分散, 技术力量薄弱, 要求硬件和软件设备运行稳定, 故障率低。

根据以上特点, 选择Internet, 而Web技术应用广泛, 它通过超级链接将大量的信息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建设新型以农产品流通为主的Web专业网站, 这种方式以交易双方为主题, 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 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交易各方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方式输入网站的供求信息, 以期达成交易为目的。

2.2 农业信息技术农户端设计

由于是基于Internet, 它天生就具有广泛的使用, 有很多通讯商在提供互联网的接入服务, 如:电信, 网通, 铁通, 移动等, 采用传统的通信网络, 将不同地理位置的农户接入互联网。根据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1~7月全国电信业运行状况分析》显示, 固定电话用户为3.55亿户, 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突破1亿户, 达到1.2亿户, 通过固定电话上网, 技术已非常成熟可靠, 最常用的是ADSL, 其MODEM价格便宜, 很多服务商在初装时免费赠送。

而用户端计算机选择稳定性好、能用就行, 只要能安装目前常用的Windows XP、IE6.0就行。可选择联想公司设计、开发、制造符合农村需求的电脑终端产品。联想目前已经开发出圆梦和天福系列电脑作为投放农村市场的主打产品, 由于联想良好的品质及售后服务, 充分地保证了计算机的正常使用。Web网站工作模式如图1所示。

2.3 基于Web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原理

基于Internet环境Web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原理可参考图2。农户打开计算机, 运行浏览器, 在地址栏中输入网站的URL地址, 如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新农村商网, URL地址是http://nc.mofcom.gov.cn,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办的重庆农业信息网, URL地址是http://www.cqagri.gov.cn, 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就可以发布自己的供求信息, 填写联系方式等 (见图3) , 如果没有用户, 先免费注册一个。

3 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3.1 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1) 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 增加农民收入。

互联网超越了国界, 不受时空的限制, 可将触角伸到国内外任何角落, 使得普通农民也能够利用它推销农产品, 大大减少了流通的中间环节, 从而减少了生产和销售成本, 增加了农民收入。

(2)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创建了农副产品信息网, 为农民提供了准确及时的生产和销售信息, 拓宽了农副产品经销的市场空间。

(3) 农业信息化减少市场交易风险, 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 谁先掌握信息, 谁就掌握主动权, 谁就能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 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 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而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长、农产品市场信息却瞬息万变等特点, 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往往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这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充满了风险。农业信息化正是为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运转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持。有了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做基础, 能够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降低市场风险, 大大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3.2 成功案例

应用基于Internet的农业信息技术成功案例不乏其数, 现例举一二。

案例1[2]黑龙江省肇东市姜家镇双安村农民王某作为村信息站的信息员, 在新农村商网上发布了本村蔬菜购销信息, 迅速得到采购商的关注, 使双安村每天都有10多吨豆角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接销售。肇东全市已建立乡村农业信息站108个, 农产品信息协会121个, 发展各类会员5000多名, 带动周边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上网人数达2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 肇东农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

案例2互联网, 让农村致富别有洞天。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齐曲村的榨菜加工专业户梅某说, 如今种植加工榨菜再也不是以前的小农生产模式。厂商如果要收购榨菜, 必须先用数码相机把菜头的形状拍下来从网上传过去, 厂商在网上看了产品成色后才会与你谈价格、成交;有时青菜还长在地里, 厂商要你去地里拍青菜的长势, 以便掌握、预测当年榨菜产量以及市场走势。先知道市场信息, 再种植, 不盲目跟风, 没有市场风险, 做到有的放矢。

4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大力推广, 可以帮助农民快速方便地进行网上农产品交易,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实现农产品流通的高附加值, 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基于Internet的Web信息技术简单易用, 是一种理想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Web网站的创建, 农民逐渐掌握高新技术, 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效农业, 缩小城乡差距, 逐步摆脱传统低效农业。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委党校《十七大报告导读》2007.10

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的调研思考 篇6

近年来, 农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引起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质疑, 更有甚者, 给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农产品安全事件引起各地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足够重视, 这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新机遇。

(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比武

2011年11月25日, 由农业部举办的首届全国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比武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2支参赛代表队、160名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参加了大比武总决赛。这次比赛是为了激发和调动广大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 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确保瘦肉精、农药兽药残留等违禁物质检得了、检得出、检得准。这次总决赛采取理论考试、现场操作考核和知识竞赛相结合, 从各个实用性强的重要知识点来考查如何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通过这次比赛提高了基层农业检测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 形成在检测技术和态度方面的相竞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这为进一步形成重视检测、做好做细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资料来源:人民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首次举办全国性大比武, 2011年11月25日, http://www.people.com.cn)

(二) 信息化时代下网络平台的普及运用

1. 各地逐步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在每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内部基本上都设置了关于“检测机构”、“追溯查询”、“通知通报”等版块, 公示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或企业, 并提供关于检测的各项内容通知, 这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机遇。

2. 微博的迅速崛起。

微博使新闻或者事件在第一时间被广大网民知晓, 这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微博不仅起到了监督和曝光作用, 而且有助于持久地督促各地各部门的安全工作, 扩大了人民的监督能力和范围。

(三) 农产品流通中具有产销对接功能的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

农产品的生产分散, 在生产环节确保质量安全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现今农产品流通中形成了具有保质保量保鲜、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有产销对接功能的各层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这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追溯提供了现实平台。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农产品产与销的重要流通环节, 确保进入这一环节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最为重要, 也是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关键环节。应抓住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的迅速发展, 来确保进入流通环节及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既安全又健康。抓住这个机遇, 不仅能使建设农产品安全这项工作在小范围内更容易开展而且节约了相应的成本。

二、新机遇下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建设

(一) 农产品流通环节质量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百姓的健康和生命,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十分必要。

1.“民以食为天”, 农产品安全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说明了人类的第一层次 (最低层次) 需求即生理需求, 解决温饱是生理需求中最为重要的需求。现在人们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 开始关注绿色饮食、健康饮食、安全饮食。但近几年暴露出的农产品安全问题, 不仅威胁到了人们的饮食安全更损害了健康更有甚者危及到生命。针对频繁出现的农产品质量问题,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放心, 首先要提供安全农产品, 这就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现状, 使得进

一步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必要。 (1) 现阶段, 各地各部门对待问题农产品的态度大多为末端处罚, 并不重视源头防范, 这对于消费者健康可谓洪水猛兽。一旦问题暴露再问责追责也不能消除消费者健康已经受到的伤害, 更有甚者是生命。如果能从源头进行防范, 这不仅减轻了问题农产品的影响、降低了问题农产品的追溯费用而且确保了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2)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法通过其外表来判断。消费者以颜色、大小来选择农产品, 这使得菜农或中间商对农产品做“手脚”, 致使其看起来十分合消费者的意, 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不能通过其外来判断其质。 (3) 问题农产品频暴露, 引来各地各部门的密切关注, 但关注深度仍不够。这就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已经是被提高到一定高度, 但这项工作做得仍不够好, 必须持续深层次的把这项工作做好, 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使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更放心。 (4)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转化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可提高整个农产品行业的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 形成一片正向的相互竞争局面。农产品的竞争已从量的竞争转化为安全的质的竞争, 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判断农产品优劣和选择农产品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建设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深远。

(二) 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建设对策

以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为切入点, 提出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对策。

1. 检测方面。 (1) 严格农产品进、出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检测程序。第一, 农产品从生产环节进入流通环节时, 应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检测。我国农业仍呈现分散生产, 在生产环节检测农产品质量并不容易, 所以应在其进入流通环节时进行严格的全面检测, 确保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二, 在流通环节中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最后一环节应再次进行严格检验, 确保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的质量是安全的。由此, 在农产品经过整个流通环节进行双保险检测, 虽然工作较复杂, 但形成这样的检测习惯有百益而无一害。 (2) 用多样化的抽查方式定期对流通中的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农产品在流通中要经过不止一个环节, 上一环节的销售者有可能采取不合规的手段将农产品保“鲜”。所以为了净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不良氛围, 应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抽检。为了防止销售者有意为定期抽检做准备, 应采取多样化不固定的抽检方式。这种抽检方式可定量也可按比例进行, 但必须保证每个农产品都有被抽到的可能性。 (3) 在对流通中的农产品进行抽检时, 应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的检测标准统一, 检测方式尽可能符合国家甚至国际化标准。检测标准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相关的技术人员也应定期进行职业培训。这样做的目的有三:第一, 防止因“上有法规政策, 下有手段对策”而出现的生产或保鲜中钻法律政策空子的情况发生;第二, 应保持与国家甚至国际标准相一致,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产品与国际接轨, 更有助于消除对外贸易壁垒;第三, 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2.管理方面。 (1) 改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认定、轻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已经有所发展, 但工作却基本停留在检测结果的公布和处理上, 并没有积极去加强原因排查和对待此类问题的严加管理。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想更加深入地做好此项工作, 就不能只将工作停留在认定阶段, 应加强管理。 (2) 避免各部门职能重叠的同时应合理进行分层管理。农产品流通环节也有上下游的关系, 同样在农产品流通中进行的质量安全建设也应分层管理。处在流通环节上游的部门应主抓监督、抽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等, 处在下游的流通环节应从细节工作上进行完善和处理, 尤其应避免因职能重叠而出现的检测或者监管空白。 (3) 完善两证销售和信誉机制。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经检测或者抽检合格的农产品应颁发合格证书或卡片, 这样不仅会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更为农产品进行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对于流通环节中农产品质量好的经销商应采用颁发信誉证书的形式给予奖励, 这不仅可以给消费者选择农产品提供了可靠信息, 更提高了广大经销商销售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

3.追溯方面。应完善农产品流通中有质量问题的农产品的追溯机制, 这样不仅可以找出问题所在环节, 而且有助于对问题农产品供应者的管理和处罚。建立追溯机制, 首先应完善流通中农产品的信息化建设, 应有完善的信息体系作支撑;其次, 作信息登记时, 不但要对进、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农产品检测做详细记录, 而且对于每一次抽检也应留有足够的信息以备核查。

从流通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出发, 提出建设流通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对策, 以上三大方面的对策不全面但是是基础和前提。我国农产品是小生产大市场, 搞好流通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不仅符合我国国情, 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有较好的效果, 而且可节省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苏秋芳, 李锐.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底乡镇全覆盖.农民日报, 2012.12.1

[2].程言清.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的制度分析.生产力研究, 2006 (1)

[3].韩青.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上一篇:我最敬佩的一位老师的作文下一篇:环保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