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强化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的思考(通用11篇)
力,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就如何加强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的问题,结合自身认识,谈些浅见。
一、出台培训大纲,严格按纲施训
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应树立“先学后干,边学边干,用学促干”的理念。首先应该全面掌握民警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的现状,根据信息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进程,制定培训大纲。培训大纲是培训工作的总纲,起到指引培训方向的作用,是培训工作能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基础。在大纲中要分警种、分部门、分职务、分权限明确培训的内容,以此来规范各警种、各部门的培训计划和标准,使基层训有依据、考有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上级公安机关的宏观把握,基层能够齐头并进,能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制定培训教材,规范培训内容
教育培训,教材是基础,必不可少。由于各警种、各部门的业务不同,需要掌握的信息化应用技能也不同,必须由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依据培训大纲制定详细的、实用的培训教材或教学课件,下发基层单位作为统一的教材,使基层民警学有所依、学有所靠、学有方向、学有目标,防止在实际操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三、分级进行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由于受培训场地、培训教官、培训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大批民警集中到上级市局培训,势必会加重培训任务,削弱培训质量。因此,培训应以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共同承担为宜,由市局对县局的部分教官先期培训,起到培训龙头的作用。同时,由市局组成专业服务队,下基层进行指导,全面掌握基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对基层解决不了的、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大多数的基层民警和一般的中层干部则以县局自己培训为宜。通过市局先期的培训,已为各县区培训了一部分教员,加上各县局自有的科技骨干,完全能胜任培训任务。县局自行组织培训、考核,更便捷、更省时、更省力,通过手把手的教,面对面的指导和人人过关的培训考核,一定能保证培训质量。
四、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教育培训的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来保证。好的培训方式、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训形式上,首先要将被参训人员角色定位,即你是什么警种、应掌握什么内容、在信息化平台中的权限是什么,进而确定你应参加什么类型培训,要把被培训的人员进行分类。共性需求集中培训、个性需求分散培训。在培训的方法上,既要运用传统的教学、又要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既可以集中教学、又可以分散自学,这样才能永葆教育培训的“生命力”。
五、建立奖惩措施,激活培训氛围
提升工程的实施, 《能力标准》、《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执行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向纵深发展, 使应用融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也必将引领各类培训机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 帮助广大教师提升技术素养, 提高应用能力, 促进专业发展。
针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 从2004年开始曾实施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以下简称建设计划) , 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以下简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比较建设计划和提升工程两项培训工作的异同, 对做好提升工程具有很好的启示。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
通过对《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比较, 我们认为在培训内容上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科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计与实施能力, 内容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专业发展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训, 教师学会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两者都重视和加强对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注重“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重点是关注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理解各种教育技术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形成灵活变通的教育技术技能, 开展教学实践。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升级版。更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 重点培训教师在教学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的各个环节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转变教学方式,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课程设计考虑了教师和环境的差异性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对象包括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涵盖了整个教育系统。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参加培训或者不同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异的教师笼统地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教材进行培训, 很难激发教师对培训课程的兴趣, 也使得一些教师虽然接受教育技术培训了, 但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能力标准》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延续、细化和提升。关注的对象更加集中, 主要针对一线教师。《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研制时充分考虑了学科差异、装备差异和不同教师的水平差异。虽然中小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很多的发展,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数字化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中小学既有计算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的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也有触控电视、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在一些发达地区, 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上网本、交互式多媒体环境+平板电脑的网络环境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环境也在运用。《能力标准》根据这些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差异, 提出教师在简易多媒体和交互多媒体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教学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 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培训课程的设计针对不同学科 (领域) 应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确定培训课程内容, 运用典型案例, 帮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因此《能力标准》更加凸显了面向应用, 关注差异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所以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教师差异性, 以满足各学科教师的需求。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实施主题式、案例式、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由教育部审定课程资源, 全国使用统一的教材 (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和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 , 有具体的网络平台支持, 采取培训和测试相分离的培训方式。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 由教育部制定《课程标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审核遴选。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 培训方式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实现了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目的。
《课程标准》将培训课程分为技术素养类课程、综合类课程、专题类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 共27个主题。技术素养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 学会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技术。综合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学习方式。专题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重在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标准》对27类主题课程从主题描述、内容要点、学时建议、实践任务、案例资源、考核评价建议、课程示例7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描述。
因此, 培训机构在进行教师培训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组织、设计课程资源, 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搭建课程运行平台, 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的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 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听专家的讲解, 观看相关课件和微视频, 还能与专家和同行们进行交流研讨;不仅能观摩别人上课, 更能自己备课、讲课让别人观摩。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学习、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等,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强调过程评价, 培训测评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教师信息化培训目标设定要着眼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信息化的应用与操作,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设定培训内容时,重点突出培养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来。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广网络空间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教师信息化培训方法选择
实现教师信息化培训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培训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脱产式集中培训、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听评课以及教研活动等形式。具体的培训方法可以选择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或是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讨论和撰写学习心得等。将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对教学环节各要素进行精心设计,通过案例演示与分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训时要求教师认真参与,以真实任务为主线,反复操作、体验、反馈。在培训的后期,鼓励教师发表教学成果或者参加信息化大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巩固培训的成果。在培训中尤其要突出校本培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现有资源,及时将新的信息化手段反映到培训中,引导教师进行定期的学习、讨论和探索,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与革新的积极性。通过教研组的形式进行学习,集中教师的力量,充分体现教师集体智慧,形成研究成果。
三、教师信息化培训团队建设
创建以学校为单位的培训团队。在建设团队的过程中凝聚企业、行业、专家的力量,发挥各方不同的特色;在建设过程中以讲座、到企业学习、到兄弟学校考察、专家到校点评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信息化培训。学校一把手作为培训团队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校级层面建立相关信息化组织,各系各部门推荐信息化培训骨干作为信息员,建立二级培训师团队,重点培养全校推广信息化核心组成员。以教研组为支撑,形成信息化教研团队,在信息化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研讨。
四、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建设
学校在统筹规划相关制度时应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突出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保证网络环境的畅通,对使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学习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培训制度和考核体系,信息中心、培训团队作为技术支持的服务体系,为教师提供服务管理,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召开。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对资源开发、知识产权等设立相关体系,使教育信息化工程常态化。
五、教师信息化培训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是信息化培训实施的基本保障。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培训内容和管理规范,在培训环节中,重视培训过程的督导和检查,加强培训后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通过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结合教师培训时的表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建设竞赛,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将信息化应用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去。通过这些方法,使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使用信息化技术。■
*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发表于:2011-11-01 11:02:15 作者:唐文峰
基层政权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其执政能力的强弱,执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基层的贯彻执行,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位置,是连接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总体而言,目前基层政权基础好,运转正常。但是,基层政权在运转中的一些问题也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对基层政权建设构成潜在威胁。
一、基层政权建设现状
我国基层社会行政“末梢”是农村的乡镇党委、政府,从政权初建到农村体制改革,通过理顺关系,分清职责,乡镇政权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基层政权建设也不断加强,基层政权也更加稳固。
(一)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完善。组织建设包括组织配套、干部配套、管理配套三个方面。目前从我国的乡镇来看,都有健全的党委领导班子和健全的政府领导班子,两个班子都有完善的议事制度和权利使用条约。从干部配套来看,乡镇一级基本上做到有职就有人。从管理配套来看,乡镇所有机构健全,职位明确,分工合理,已形成较良好的制度和规范。
(二)核心地位稳固,运转正常。绝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能够带领一班人努力工作,积极应对由于农村改革而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推动由指令型向指导型的转化,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特别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是稳固的,也是坚强的,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乡村两级组织生活正常,法制化、制度化正深入人心,公民道德教育作用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并非“核心移位,大权旁落”。同时,乡镇秩序井然,既有短期发展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有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也有财政增收路子,不少发展路子正在实施中。农民群众也普遍反映,现在的绝大多数干部服务态度好了,工作热情高了,办事能力强了,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少了。
(三)工作职能转变,形成共识。过去的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全部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
(四)干群关系密切,社会安定。过去农民负担过重,搭车收费现场普遍,农民不自愿、有怨言。原来征收农业税由镇村干部挨门逐户催缴,方法简单,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免征农业税后,农民不但不再缴纳皇粮国税,而且还能得到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补贴,群众消除了低触情绪,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乡镇干部也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抓项目、谋发展上。
二、制约基层政权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权力和职能异化。从一些基层乡镇政权来看,乡镇政府过于重视管理而忽视服务,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发展,“服务意识”较为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权力的异化,制约了基层政权服务能力的建设。一方面,我国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机构改革不到位,再加上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有限,各地的财政缺口不断壮大,使乡镇政府作为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因缺乏足够的公共服务资源,而出现无力提供公共服务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近城的乡镇,城建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成为这些乡镇的工作重点,为加快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一些乡镇甚至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投身到征地拆迁工作中去,加之征地拆迁工作的特殊性,不仅将自己立于被拆迁对象的对立面,而且更是无暇顾及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久而久之造成自身职能的错位和异化。另外,农村宗族和黑恶势力的有所抬头,对基层政权也构成了严重危害。如在农村村级选举活动中,一些大家族为本姓候选人拉票,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手段,谋取到村干部的位置后,再利用宗教势力,操纵或架空基层政权,轻视、绕开、排斥国家法律和基层政权的“权威”,甚至出现族权大于基层政权的现象,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乡镇政府为了使诸如征地拆迁等突击性任务能在短期内完成,引用社会力量乃至黑恶势力参与推进工作,不仅引狼入室,使自身工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基层政权的自身形象。
(二)行政能力弱化。乡镇作为基层一级党委政府,对本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理所当然地也应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然而如今的基层乡镇党委、政府却是行政能力弱化,权力有限,责任无限。一方面,乡镇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上普遍存在“条块分割”问题。有些理应下放给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所把持(这些职能大多有利可图);有些需要由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的乡镇事业单位,却被上级职能部门当作“包袱”甩给乡镇政府管理。尤其是前者,这些由上级职能部门实际管理的乡镇部门机构,往往不愿服从乡镇政府的管理或领导,理为严重的是,它们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本来属于乡镇政府的职权,从而削弱了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威,将乡镇政府架空、肢解为一级不完全的政府。这些部门机构住乡镇政府的房子,享受乡镇政府的福利待遇,对乡镇政府安排的工作却推诿的多,和衷共济的少,不受乡镇政府的“调遣”,而乡镇政府对这些部门毫无办法,“叫不应”也“管不着”,只好放任不管。由此造成乡镇一些全局性工作和特殊性工作落实难、管控难。另一方面,存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矛盾。我国政权运作是一种“压力型体制”,任务层层下压,导致各级政府和上级各部门将事权下移,最终都落到行政链条最低端的乡镇头上。乡镇头顶着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招商引资等“一票否决”的悬剑,加之近年来,乡镇政府求发展,保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紧张的财政状况也致使乡镇调控能力愈来愈弱,权力愈来愈小。不仅如此,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站所全都收编上划,乡镇政府的行动不仅常因之受掣时,而且还常要为它们支付许多费用,这种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的体制削弱了乡镇一级政权的调控和行政管理能力。
(三)人员管理机制僵化。一是人员调配不合理。有的地方边远乡镇人员严重不足,有岗无员现象突出,急需为“三农”工作服务的人员严重匮乏,而城区办事处和离城区较近的乡镇却机构臃肿、人员集中、人浮于事。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站所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能够直接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现有人员知识老化,服务手段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缺乏与市场、产业的有效衔接,很难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动机制不够完善。由于缺乏引进和退出机制,一些非专业人员常常被安排到学非所用的技术岗位,难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长期在边远山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得不到合理交流而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工作缺乏积极性;一些干部干了二三十年还是个科员,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没有干劲,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一些年轻干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没有激情来做工作,同时,一些端着铁饭碗混日子的庸人却无法让其退出,而那些有能力的人由于编制制约想进进不来,造成基层政权缺乏生机与活力。
(四)干部服务能力退化。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更新程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缺少开拓和开放意识,缺少把握发展机遇的眼光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一些基层干部指导思想上错位,自我中心意识强,群众观念差,影响了干群党群关系。有的基层主要领导民主意识差,搞一言堂,家长制,缺少正常民主气氛;有的农村干部与群众坐不到一起,不听群众意见,不主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又缺乏长期性、制度性的沟通渠道,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人为制造了一些不安全因素,造成群众抵触情绪,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二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发展经济思路不清,方法不多,难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政策水平低,法制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不能较好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棘棘问题,调解矛盾纠纷不力、不公正,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优亲厚友、厚此薄彼,难以驾驭复杂的局面。甚至还有些基层干部对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既不懂,又不学,不能依法施政、依法办事,造成了群众对党的农村政策的不信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三、对策与建议
(一)要理顺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当前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特别是热衷于全心全意抓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产生了不少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行政管理科学要求基层政府必须理顺经济建设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转化职能,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明确职能。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心全意抓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把工作职能定位在“维护稳定、服务农民、促进发展上来”。另一方面,要树立现代政府理念。基层政府应摒弃政府权力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使自己从具体参与的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以来,把企业和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处理,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第三,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基层政府管理创新。要转变行政管理方法,充分运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要理顺上下管理体制,确保责、权、利的统一。要从体制上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以立法的形式,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行方式、利益分配结构、承担的责任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行方式、利益分配结构、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等明确下来。特别是对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济等基础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承担,在地方承担的任务方面,省、市、县各级的侧重点也应该明确。同时,要按照“强基层、稳基础”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管理协调能力,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除执法、司法部门和中央、省有明确规定的垂直管理单位(如工商、税务、国土等)外,凡与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关的并设在乡镇的部门,其管理权应归乡镇党委、政府统一管理,对相关部门该合并的要合并,不与上级部门搞对口设置。同时,对垂直管理的单位,在组织上要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在工作上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监督,其干部工作考察考核、任用调动、违规违纪处置,乡镇党委必须参与,并有审查建议权。通过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基层政府的运转效率,解决管人与管事、管事与管钱、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问题。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思想方法的精髓。
不唯上。“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陈云同志强调,在党内,个别党员的利益必须服从全党的利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四个服从”是一个也不能少的。一个共产党员,他的责任在于坚决执行党的决议,而且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在工作中萎靡不振和用雇佣劳动的态度来对付党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做到“不唯上”,一要讲真理,不讲面子。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应该怎样就怎样。怎样对老百姓有利,怎样对革命有利,就怎样办。“如果一切从自己面子的角度出发,讨论问题、看问题搀杂个人得失在里面,立场不正,就不会看得很清楚,不会讲真理,结果一定害人害己。”二要论事不论人,论事不论脸。讨论和解决问题,如果大家都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论事不论人,论事不论脸,方法就容易一致,对问题的看法就容易一致,扯皮就少了,事情就好办了。“党内只应当有这种态度,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态度。”
不唯书。“不唯书”,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陈云同志指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不读书,不学习理论,“就会在复杂的、不断变化的革命环境中,迷失道路,找不到方向,不能独立工作,也不能正确地实现党的任务和决定”。要随时随地学习理论和文化,努力提高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增进革命知识,培养政治远见。同时,他认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看不见理论和实际统一,或者看不见理论和实际有别,都不对。只停留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眼光;只停留于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将书本上的东西与实际相结合?他强调,首先是要读懂,读懂就是消化。如果书没有读懂,就不要急于去“联系实际”,弄得牛头不对马嘴。革命工作,不仅需要书本知识,还需要社会知识和革命实践知识。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才会把所学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将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理论,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
只唯实。“只唯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处理问题。陈云同志认为,犯错误的人,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不了解,只是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误把局部当成全面。“犯错误都是因为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做到“只唯实”,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把实际看全,把情况看清。“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二要密切联系群众,尤其是对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到群众中去找寻,因为只有群众才最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三要注意特殊性,区别不同地方,区别任务缓急,区别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四要通过一些敢讲真话的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常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这也是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
交换。陈云同志认为,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看问题总有局限性,也容易产生片面性。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了解,就需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多和别人交换意见。交换是一种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交换,“本来是片面的看法,就可以逐渐全面起来;本来不太清楚的事物,就可以逐渐明白起来;本来意见有分歧的问题,就可以逐渐一致起来。”遇到提不同意见的`人,决不要生气。他们的意见,对的或者错的,都有益处。对于正确的反对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足;对于不正确的反对意见,我们要把它驳倒。通过批驳,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正确的意见往往就是由系统地驳倒不正确的意见而产生的。”
比较。陈云同志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的发展程度,看不清事物的要害和本质。比较,是为了更深刻地判断事物的性质,弄清事物的本质。这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所有正确的分析,都是经过比较的。”如何作比较?陈云同志强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比较时要上下、左右进行比较,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多比较,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固本之道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统率,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江总书记也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公务员施以思想政治教育,用政治观点来指导和调节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坐标,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政勤政意识。一是认真学政治学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塑造灵魂、指导工作。二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每一个公务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都必须牢牢记住: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谋福利,绝不能作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公务员必须时时事事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三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抓好公务员队伍勤政廉政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人们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趋势,国家公务员应从人民公仆和普通公民的相互比较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循高于社会公共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努力达到对社会无私奉献,为人民竭诚服务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制“灯红酒绿”和金钱、物质的诱惑,努力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二、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遏制~现象,保持政府部门的清正廉洁,必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公务员滥用职权的越轨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使弄权营私者无隙可乘。
首先,抓住热点、重点,确定监督目标。公务员~行为的产生到发展,总是与“权”字紧密相连。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堕落,任人唯亲等,都是因为手中掌握着或大或小的权力。权力的“魔杖”失去制约,使极少数道德水平不高,政治觉悟低下的公务员得意忘形,人格扭曲,心理变态,胡作非为。而目前的监督,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表面监督多,实际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对一般公务人员监督多,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少。由于监督乏力,致使一部分公务员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因此,加强对公务员行使权力的监督,应注重在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敏感部位、热点岗位加强监督,比如,实行集体领导问题,重大决策、人事任免、项目安排、资金使用问题,家庭重大事项包括家庭收入、住房、子女工作安排等情况及交通、通讯工具配置、出国(境)及吃喝玩乐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制订监督目标责任制,以确保监督到位。
其次,健全监督网络,发挥整体效应。对公务员进行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健全网络体系,开展整体性全方位的监督。坚持党内监督、~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监督网络体系。一要自觉置身于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切实加强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各级人大监督职能。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监督和督促公务员依法行政。三要充分发挥新闻~监督作用。~监督是防止公务员滥用权力,搞不正之风的有力工具。“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正是搞不正之风者的心态,他们视~与新闻媒介为强大的社会压力而不敢轻举妄动。
三、铲除滋生~的土壤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基础工程
公务员队伍中~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目前政治体制和人事制度上存在弊端。只有在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扎扎实实地加强勤政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产生~现象的根源。由此可见,铲除滋生~的土壤,是强化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是尽早出台规范行政行为的文件。自《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件》颁布以来,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文件,这些对规范公务员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仍要抓紧建立和健全各方面规范的行政行为制度,通过规范性的文件法规,使每一位公务员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其行政行为有章可循。
1 中职教育的目标无法顺利实现的原因
1.1 问题在于中职教育目标本身
一方面, 目标制定过高。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根据大纲, 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大纲, 学生应该每个人都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技术因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 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每个专业实际上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熟练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说一些专业例如音乐等只需要一点点最基础的计算机的技术就可以了, 但是像美术尤其是新兴的动漫产业, 学生就应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的方法才能够用计算机更好地画图, 满足专业性要求。另一方面有的学校目标太低认为中职生不用太过于注重, 没有将计算机使用熟练地必要性让学生清楚明白, 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会重视。
1.2 问题在于对企业的人才需要不明
中职的教育过程则注重的是对通才的培养, 这样就使得就业针对性较差, 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能和工作需求相适应。学生虽然学的东西很多但是都没有十分精的东西, 这样在友商就业岗位之后很容易迷失自己, 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如说就学了一门美术, 他花了大量地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美术上, 肯定能够取得比一起学其他东西时更大的成就, 那么他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就对自己的专业的能力更有信心才敢和其他人竞争同一个职位。
因此, 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以企业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为改变的基本参照。社会上一旦有了什么新动态, 特别是新的技术或者是新的行业都会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个行业让这个行业更有活力地发展进而更有发展的前景例如说电脑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 计算机这个行业开始发展, 后续地又有了软件设计等等相关产业都很好。
1.3 问题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培养方式存在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应用到, 但这只是限于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要让学生重视计算机技术首先是学校要加大对这个技术的重视, 比如说计算机一级二级能过加学分等政策,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自主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视, 比较可行的办法除了学校要宣传计算机技术的有用之处外, 还可以送学生出去实习。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过程中, 学生一定会知道计算机技术在工作中多重要再回到学校以后学生就会着手计算机技术的培养工作。
2 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对策
2.1 首先培养学生对于这一技术的兴趣
大部分中职生的学业成绩不好, 往往并非因为智商低下, 而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造成的。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新生在初中阶段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和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 学业上遭受的挫折较多, 因而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所以, 在技能训练和培养过程中, 要十分注重情境的创设, 用“需要技能的真实情境”激发中职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引导中职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
举例:在课程《Flash二维动画制作》的第一节课上, 笔者先播放了一段街头广告短片 (广告内容:先出一张图片, 再稍停顿后, 第二幅图片由上往下移动, 随之逐渐出现第一幅图片……如些循环反复) , 然后, 要求学生制作模拟这段广告的动画。
分析:在繁华大街的人行道上, 这类广告总是出现在装潢考究的落地广告牌中, 广告牌相隔十多米沿街成行排列, 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案例中通过给中职生播放这些熟悉的广告短片,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可使中职生在看短片的过程中产生对我制作这一类短片的兴趣和激情。一个学生对于技术有了兴趣之后就算不进行考核, 他也会自己去找相关资料去学习这个技术。
2.2 合理采用一些能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方式
学生再自觉也是学生他们可能在自己的盲目积极中偏离了教师本身想要达到的目的, 这个时候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采取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方式, 例如布置任务。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 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操作问题,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操作题中找出一些操作题, 让学生回家之后进行练习并且在第二天进行随机抽查。除了这种方式, 更重要的可以将计算机技术纳入期末考试的内容, 记作学分从而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期末考试不用作为考试题目, 可以将学生做操作题时的熟练程度作为考核的重点从而能看出来学生平时是否有好好练习。除了这种方式,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比如说让一个学生检查另一个学生的操作, 或者是给一个学生一个过程的口述让学生互相了解是否都掌握了并且有觉得不对的地方要互相指正最后由老师来评点纠正有误的地方。
2.3 提高计算机的实用性
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计算机时没有原则和针对性, 与学生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挂钩, 只是一味让学生学习, 但是其实许多东西学生根本没有办法用。所以, 教师在教计算机技术时一定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实施性原则。针对性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的规范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高低进行不同的要求。实用性是无论各种计算机技术的水平, 都应该以实用性为第一个要求,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便利了自己的工作才是最主要的。实施性原则则是指教师的教学的原理要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让学生在记住了理论之后能够熟练应用到操作之中。
2.4 将企业需求作为教育计算机技术的参考
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不能是一句空话, 要求毕业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了解生产过程、适应企业管理。
一是实践环境企业化。实践基地的仪器选购为企业在用, 实践基地的环境、布局为仿企业环境;二是实践管理企业化。强调实验室就是“车间”, 学生就是“工人”, 教师就是“师傅”, 每一个进入车间的人都必须遵守车间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生产”任务;三是实践内容企业化, 实践项目直接取自企业或使用教学化的企业项目, 并且在教学时尽可能采用企业员工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向厂家索要数据手册等方式得到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方针方面的指导。
2.5 改变和改善部分教育器材和工具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放弃传统实验仪。因为传统实验仪大多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 即使可以进行一些设计性实验, 也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差甚远。因此本专业一方面十分重视教学仪器的选择, 实践基地所配备的教学仪器大多数是企业在用设备;另一方面, 本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规律和企业需要相结合, 研制了USB型单片机仿真实验仪、USB型串行口通信实验仪等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仪器, 设计了显示屏、温控仪、读卡器、数字电子钟等许多教学化的企业产品。下一步还将引进矿用监控、电子称重系统等综合系统用于综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
3 结语
总之,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 目前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因而抓住机遇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彦.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 2014, 16 (11) :19-20.
关键词:乡镇财政;支出管理;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出台,乡镇财政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直接面对民众的财政支出责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乡镇财政支出管理,已成为我国财政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乡镇财政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领导对财政支出重视不够,监管意识淡薄。财政支出是财政发挥职能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关乎国家财政政策的执行,关乎民众的利益。管理好财政支出,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是每一位财政工作人员的责任。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级政府将财政收入任务目标和总量排名作为对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导致一些乡镇领导“重收入,轻支出”,忽视了对财政支出的管理。乡镇财政工作人员也片面地认为,只要财政资金没有落入自己的腰包就行,缺乏监管意识。
(二)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的支出管理需要坚实的会计基础和制度支撑。目前有些乡镇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许多财务事项的运行和管理仅靠惯例和工作人员的觉悟,支出管理的随意性较大,给滥用职权、贪赃枉法造成可乘之机。比如在财务岗位设置方面,由于基层事多人少等原因,有些乡镇存在记账兼任复核等不合规的兼岗现象;在支出审批方面,有些乡镇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一个人说了算,架空了乡镇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财政支出的安全运行。
(三)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薄弱,支出缺乏预算约束。预算工作是财政工作的核心,纳入预算的支出经过“两上两下”审核程序,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当前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比较粗糙,乡镇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上年财力和当年预计收入增幅,以及上年支出情况核定。整个预算仅仅是当年收支的框架,支出没有细化到项目,支出预算的安排也缺乏科学性,严重削弱了预算对支出执行的约束性。有的乡镇预算没有严格执行“两上两下”的编制审批程序,预算执行中调整追加较多,缺乏完整有效的预算监督。
(四)乡镇财政干部队伍薄弱,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乡镇政府普遍存在混编混岗现象,一些在财政岗位工作的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乡镇政府对所辖村庄实行片区管理,财政工作人员一般还要兼职片区的工作,工作任务重,管理精力有限。由于乡镇税务部门由上级管理,乡镇财政所过多地承担了组织收入的工作,相对淡化了对支出的管理。乡镇处在最基层,财政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会计处理不及时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强化乡镇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强化乡镇财政支出监管意识。乡镇对财政支出监管意识淡薄的一大诱因是考核机制,要改进目前以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为主的考核机制,将乡镇的财政支出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合理量化财政支出评价指标,将财政支出的使用情况、安全性以及民生支出保障程度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乡镇政府从领导到工作人员像重视财政收入一样重视财政支出,加大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力度。
(二)进一步增强乡镇会计基础工作,健全内部控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制约了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强化会计基础工作,需要乡镇加大对财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乡镇财务从业人员的管理,开展乡镇会计基础工作评比活动,指导督促乡镇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在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乡镇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使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能在财政支出过程中有章可循,合理安排支出。要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保障内控制度实行的效果。比如实行会签汇审制度,就能有效地避免“一支笔”审批制度的弊端,扩大乡镇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提高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控制。新修订的《预算法》已经颁布实施,乡镇财政要以此完善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一是在预算编制环节,要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将各类资金统一纳入预算安排,提高预算的完整性。细化支出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引入科学论证和绩效评价制度,未通过科学论证或绩效评价不合规的项目一律不纳入预算,提高预算的可行性和预算执行的约束性。二是在预算编制程序上,严格执行“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提前预算草案的初审时间,强化乡镇人大审查人员的力量。三是积极推行预算公开,全面公开民生政策,深入公开预算项目,打造“阳光财政”,利用社会监督倒逼乡镇提高支出管理水平。
(四)加强培训学习,打造一支能闯会干的干部队伍。根据乡镇工作的实际,乡镇政府事多人少、工作人员混编混岗的现象一时难以解决。为此,要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增加基层培训机会,提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建议省市一级财政多组织面对乡镇财政人员的培训,开阔乡镇财政人员的眼界,提高业务水平,引导乡镇财政干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敬业奉献的精神,增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南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法院档案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
[论文提纲]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人民法院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如何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法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的内容。
[关 键 词] 法院档案 信息技术 规划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人民法院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如何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法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的内容。
一、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动因
档案是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作为审判机关的档案,它来源于社会、法院审判工作及其他司法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是法院执法的真实写照,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及时贯彻执行。在某些法院,大量卷宗的堆积导致档案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有时存在这个案子办着,那个案子等着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干警的办案效率和服务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现存档案进行了调查、摸底和整理,专门 成立档案信息化专项小组,对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大档案”工作理论,即凡经受理的案件及为本院档案,从案件的立案到审结归档形成卷宗,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及党委、政府、人大及上级法院关于法院工作的文件、指示都属于本院档案的范畴,立即将其输入信息化档案管理数据库,为其充分利用做好准备,避免了抄写目录、移交表格等大量重复性工作。同时,对于可公开的档案资源(立案时间、案由、当事人资料、查解封时间等诉讼资源)向社会公开,对保密的档案资源实行密码级别保护,严格保密,体现了档案信息化的优越性。
二、档案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利用,档案为社会服务创造经济效益:j1=B-c=0.5×(30+70)-2=48万元,其中为档案作用系数0.5,B为社会提供档案凭证服务,避免、减少损失30万元,增加收入70万元,c为档案开发利用的经费2万元;节约诉讼成本创造的经济效益:j5=MD-C=0.5×3700×100=18.5万元。其中M为缩短的诉讼按数量,D为每件案件的节约的诉讼成本,、C同上;缩短办案周期所创经济效益:j6=TS-c=0.5×18-2=7万元。TS为缩短办案周期所创经济效益为18万元,、C同上;办案量增加所创经济效益:j7=QD-c=0.5×800×2.1=840万元;其中Q为受理案件增加数量800件,D为具有财产给付的案件平均每案所创的经济效益2.1万元,、C同上;j=j=j+j+j+j=48=18.5=7=840=913.5万元,取得巨ni1567大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作为科技强院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办案透明度进一步得到提高,办案效率、办案质量稳步提升,发改率、来信来访率持续下降,真正的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
三、关于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构想
(一)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完善广域网的同时,要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购置高清晰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同时,将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对档案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二)进一步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贯彻《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使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三)进一步强化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制度化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法院关于档案工作的规定,加快研究和制订我院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 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全院干警的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员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全院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二)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我院将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本院信息化建设总体格局,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三)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分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构建局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完善局域网络防火墙 建设,确保档案信息资料的安全稳定;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发布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
(四)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针对当前档案信息工作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我院通过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或出去深造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深市分四级:30家优秀,201家良好,249家一般,34家不及格
沪市分三级:53家优良,534家合格,59家不良
本报讯(记者 肖冰)日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了考核。据了解,本次考核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对各上市公司每一次信息披露行为,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四方面分等级评价,并考虑上市公司所受奖惩情况及与深交所的工作配合情况而综合形成的。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514家上市公司中,有30家为优秀,201家良好,249家一般,同时有34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被考核为不及格。这是深交所首次对所有上市公司全年度信息披露工作进行的一次全面评价和考核,也是深交所认真落实中国证监会提出的加强一线监管的要求,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一项新举措。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历来是深交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国证监会的正确领导和部署下,深交所不断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标本兼治,把这项工作逐渐引向深入。仅去年一年,就对32家信息披露存在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公开谴责,对82家公司进行了内部通报批评, 全年共发出监管函等各类函件259份,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监管,并首次对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的有关人士作出公开认定。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对有关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警示和纠正,在社会上和行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切实地维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深交所对信息披露工作完成情况较好的上市公司采取各种方式予以肯定和鼓励。如在每年定期报告披露结束后,深交所对信息披露规范的上市公司予以表扬,同时对信息披露一贯较为规范的上市公司分批实现了临时报告事后审查。为了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完善,深交所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多次征询上市公司意见的基础上,于5月10日颁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半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实施《考核办法》,广大上市公司普遍加强了对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强化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对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报讯 (记者 华强) 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了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核查工作,上证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对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这项工作是根据去年颁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核查办法》(以下简称《核查办法》)来进行的,主要核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四方面,并综合考虑公司日常工作的配合情况和受到奖惩情况等因素。核查结果目前暂定“优良”、“合格”和“不良”三级。
此次核查结果显示,587家公司在过去一年中的信息披露表现为“合格”以上,占去年底上市公司数的90.9%,其中53家表现突出公司还被评为“优良”。但仍有59家公司因在去年信息披露工作中存在各种重大问题而被评定为“不良”,占去年底上市公司数的9.1%。根据《核查办法》,这些核查结果将被通知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并抄告有关主管部门。
这位负责人分析了这些“不良”公司的情况。其中37家是去年遭到证监会或交易所各类公开处分的公司,公开处分的比例占“不良”公司数的62.7%。公开处分的类型包括:8家公司遭证监会公开批评,19家公司遭上证所公开谴责,10家公司因定期报告问题遭交易所公开批评。
另外,那些虽然没有遭到公开处分,但在日常监管中屡次被内部通报批评并被出具监管关注函的公司也被认定为信息披露工作“不良”。在过去的一年中,共有2家公司收到了较多的监管关注函,共有4家公司既被内部通报批评,又被出具了监管关注函。这些被高度关注公司占“不良”公司的比例为10.1%。
最后,还有16家公司是在日常核查评分过程中多次表现不佳,最后被认定为“不良”的,这一比例占27.1%。 这些公司往往在报送的披露文稿中存在各种严重错误,虽经交易所指出后改正,但反映出对信息披露工作重视不够,随意性较大。有些公司提供的备查文件不齐,公告格式不符合要求,反映出这些公司董事会秘书的基本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位负责人最后表示,“不良”公司名单中既有PT和ST类公司,也有一些业绩优良的公司。既有一批去年新上市的公司,更有一些上市多年的老公司。因此,绩优并不意味着信息披露的规范;上市多年也并不意味着规范意识的到位。今后,希望全体上市公司在日常运作中,经常对照《核查办法》进行信息披露工作的自查,同时内部真正建立起对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有约束力的治理结构,将信息披露这一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做好。
来源:证券时报.3.1
【关键词】生命教育 高校德育 原因 措施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与依据。道德只有以生命作为载体才是现实的,没有生命,自然无道德可言,更无所谓道德教育。目前,由于多种原因而导致的学生自杀、伤人、虐待动、植物等事件频繁发生,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地对待生命,对生命无敬畏之心,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高校德育问题所在。笔者认为,要全面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就必须首先重视和强化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有多种解读。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关怀、尊重生命为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安全教育、生存能力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生命,对待生活。不仅能关注生命的存在,更要重视生命质量的提升;做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敬畏生命,重视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需要。学校德育面临的不仅是一个传授道德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身心、个性、品格、智慧、能力的和谐发展 ,有无健全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全人格形成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其他方面发展的依据。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个体在心理、思想、精神上的健全发展。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过多的注重了智力、技能的发展,而对于学生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较少,致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不能理性地对待生活,出现轻视生命的现象。这也就要求高校德育重视生命教育内容。
其次,以人为本德育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是对人性的唤起和尊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单纯当作知识灌输的容器,一味地迎合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长期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德育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其能客观对待生命的存在及发展的意义,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与家人、朋友、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私有财产,更是肩负着责任和义务。
最后,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健康、和谐的校园是大学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校园出现的一系列伤亡事件,给高校校园建设敲响了警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市场经济和网络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一些负面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视野,影响着其健康发展。同时,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大学生消极情绪日益增长。所以高校要重视生命教育,使学生远离暴力和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爱惜自己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
此外,人类与整个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我们在善待自己,宽容他人的同时,也能平等对待动、植物的生命存在,做到人类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二、大学生出现轻视生命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首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以人为本教育的“本”就是学生,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育成果体现在确保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上,体现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体现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只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才得以延续。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专业和技能的培养,使得人文学科被边缘化,学生的人身观、价值观教育被弱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心灵、人格、身心的健康发展关注更是甚少,这是高校出现轻视生命的重要原因。其次,生命教育氛围的缺失。教师大都忙于繁重的科研、教学,很难顾及到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部分教师缺乏关注学生生命健康、健全发展的意识,欠缺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容易忽视对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狭隘自私心理作祟。部分独生子女从小被溺爱容易产生自我心理,以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遇到挫折容易走极端。同时,一些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易于产生自卑、自闭、孤僻,长期的不良心态积累使学生思想狭窄,认识问题容易走极端。其次,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导,在面对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面压力时,很多学生找不到适当的宣泄和倾诉渠道,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三)家庭因素
大多数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衡量孩子的优秀与否也以学习成绩、能否考上名牌大学为标准,而对于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情感、情绪正常发展关注甚少,使得部分孩子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认识产生偏颇。同时,一些家长忽视了良好家庭氛围的培养,长期的家庭关系不和或父母离异造成孩子的成长环境扭曲,易于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悲观情绪。
(四)社会因素。
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社会应充分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健康发展,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然而目前,良莠不齐、泛滥成灾的多元文化,垃圾信息遍布网络,色情暴力游戏充斥着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整体素质造成冲击;“网络上瘾症、孤独症”等网络技术副产品使一些学生行动变异、心理扭曲乃至生理失调,造成身心危害;市场利益驱动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电视媒体、新闻媒介、娱乐电影等大众传媒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渐迷失在多元价值浪潮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辨别力和批判精神,降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抛弃了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
三、高校德育中强化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1.高校德育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格、个性和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风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的前提是学生个体生命的完整存在。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强化生命教育内容。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自身素质,充实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安全意识、生存能力、应挫能力和健康心理以及责任意识教育的渗透。多向学生灌输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事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价值观的能力;
其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它体现出的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价值观。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也包括对自身的爱惜,使人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孔子的礼乐为纲的教育理念也应该为现代德育教学所借鉴,“礼”“乐”是孔子教育中的大纲。礼,规范人们的行为;乐,改变人的心气。用礼乐来塑造人,不仅使人遵礼、守法,而且使人内心宁静高洁。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德行的有效途径,美德是习惯的结果,所以德育教师要注重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继承和吸收前人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红色革命经典影片、励志电影、视频,如:《长征》《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洪战辉等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在影片观看中提升思想情感,坚强意志,使学生明白生命不仅属于个体也属于社会,生命的意义不仅是索取,更在于奉献 ,使学生更能珍惜自身的生命和现在的生活。
2.改进教学方法。第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关心体谅法。教师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少评价,使学生在一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第二,重视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不仅当做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带着情感和学生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尊重,使学生带着被爱和感恩的心去学习,而不是带着一种抵触情绪去学习。此外,德育工作者应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别国的先进方法(如价值澄清法、公正团体培养法、两难故事法等)和经验,加快德育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第三,借鉴孔子的一些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的激发;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做好表率、榜样作用,学生个人也要重视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行为;重视音乐、诗歌、美学等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高扬个体的社会性情感看做是艺术的本质。
(二)重视生命教育环境建设
首先, 校园环境的建设。第一,全校要形成一个关爱和重视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同时,学校要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平台。如,每周举办大学生交易舞会,阶段性的大学生交流会、辩论赛,温暖宿舍评比活动等;而且学校要长期性的开展一些有关学生就业、情感压力、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讲座,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的压力和处境,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第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文明的精神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容易对大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思想引导,意志磨炼,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在全校师生中形成重视生命教育的氛围;同时要积极利用大学社团的影响力,通过举办讲座和交流会、组织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性格的养成。
其次,家庭环境建设。常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习惯和性格大都是从家庭教育中形成的。所以,家长在重视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情感、情绪的健康发展,重视对孩子的生命观教育,通过情感交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孩子对自身发展,对社会有更为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家长要注重健康家庭环境的营造。健康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养成,长期的家庭不和或者父母争吵容易形成孩子的焦躁、狭隘、叛逆心理。家长要对孩子多鼓励而非训斥,多和孩子进行情感沟通,不要给孩子超过承受力的压力,使孩子在一种轻松、关爱的家庭中成长。
最后,社会环境建设。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网络、报刊,影视、出版等大众传媒的监督,禁止不健康的暴力、黄色游戏及书刊、言论的传播。各大媒体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固然重要。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重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养成,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长期性的规划,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和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坚持读一些有益的书,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最后,在充实生活的同时,要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升,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不断丰富自身的兴趣爱好,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书法、养花、音乐、舞蹈等。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也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章王可为,李洪梅.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实践性探析. 经济师,2010(3).
【对强化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的思考】推荐阅读:
对强化集团软实力的思考05-30
对事业单位登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09-25
关于强化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10-20
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1-01
对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07-13
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思考12-16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论文05-31
强化消防安全培训10-06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心得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