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通用9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篇1

肖力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由此,我们知道: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加、重叠,更不是替代,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其目的是服务于教与学。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价值。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积累。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

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式。

1、合理运用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尤其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学《丰碑》一课,通过创设漫天大雪下军需处长的身体巍然屹立的情境,配以生动的音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又如教学生字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强化学习效果。

2、合理利用因特网,搜集积累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教材中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能够补充教学信息资源的不足。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能开拓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利用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实现多维互动。

利用即时交流平台,如:互动论坛、OICQ、留言板等,能迅速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甚至编者与师生等之间的多维互动,对疑点、难点、重点的理

解显得更加简洁高效。

4、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教学评价对时空的依赖,教师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过深入。网络日记,读书论坛,甚至文学博客,都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注意事项。

1、处理好整合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的关系。

我们应当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更要充分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媒体强大的功能、物尽其用,避免媒体在教与学的环境中仅仅起点缀作用;同时也要避免信息技术只起“提高档次”等花架子现象的发生。

2、处理好高效与安全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篇2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1. 激活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黄果树瀑布》为例。课文里说:“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可见,黄果树瀑布是十分壮美的,接着课文分别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形态,以及作者的感受。我想,这样壮美的景观,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深切理解的,尤其是作者的感受,何不借助电教媒体丰富学生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大自然的杰作”的感性认识呢?我先让经常出外游山玩水的学生从家里带来景区的照片,再由他们自己一一扫描到电脑里,制作成幻灯片,放给全班学生看。学生们看到了自己制作精美的幻灯片,非常高兴。接着,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介绍黄果树瀑布的录像资料,同时,配上叶圣陶先生写的诗歌《瀑布》(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听着如雷的瀑布轰鸣声,看着气势恢弘的画面,耳畔回荡着优美的诗歌,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丰富了对“黄果树瀑布”美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黄果树瀑布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聚合—发散—聚合”的波浪式运动过程。

2. 丰富想象。

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完《小镇的早晨》后,我让学生发挥奇思异想,或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小镇的早晨;或以游客的身份欣赏小镇的早晨。学生不但充分依靠课文的文字和幻灯片的信息展开想象,而且利用在网上收集的大量旅游信息丰富想象的材料。

3. 利于表达。

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的大容量的信息,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刺激,让他们想说爱说,想写乐写。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实现了最优化

经过多媒体快捷奇妙的组合和网络超越时空的连接,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这既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延续了课外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有可能使学生去到很远的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许多种生活,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来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面对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探寻历史的轨迹,多媒体和网络则可以给我们演示出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过程或任何已然片断,让学生间接而逼真地认识、思考文本所要展示的人生状态和人生哲理。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是以往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学条件所不可比拟的。当然作为工具免不了有一定的局限,它能够优化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优化解决所有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领域

1. 有助于语文学科中主题化教学的开展。

主题化语文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学生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习得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形成了新技能。我校开展的《梦从这里放飞》主题化作文教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活动过程按照“确定主题—搜集、研究、整理资料—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四个步骤进行。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关于风筝的历史、制作工艺等一组话题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若干个题目作为研究对象,在网上搜索与此相关的一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们作汇报、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以及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展示、亮相。

2. 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工具,而且拓展了学科教学内容,对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环境保护是新鲜的话题,我们在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的基础上,开发了以“爱我家乡,护我环境”为主题的校本环境课程。它以家乡的环境为研究内容,以调查采访、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工具,以“确定主题—研究探索—综合汇报—成果展示”为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把学生们通过开展调查访问、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拍摄下来的信息技术,按内容、形式的不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编辑成一组主题鲜明的音像资料。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通过镜头回眸,让学生们从总体上了解家乡环境的状况,从而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对自己参与的调查研究活动有一个借鉴、反思的过程。在这里,信息技术记录的不仅仅是足迹,更多的是学生反思、成长的历程。

四、信息技术构建了语文教学的新“文化”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多地汇聚了人类已成定论的精粹文化,同时它并不拒绝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各种新鲜文化。由于多媒体和网络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交往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变化已成为一种新颖的文化而被语文学科所吸纳,却又影响着语文教学。从浅层方面来看,许多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汇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开来,如硬件、软件、E-mail、QQ、网友等;从深层方面来看,语汇本身就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反应,且又不断地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更大发展,如言论阵地、信息传递速度、人们的交往途径的大大改变,创造了大批新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造就了新一代的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这些全新的网络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了具有时代敏感性的语文教学之中。这种特殊的利用和参与关系,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更为便利。

五、信息技术是服务而不是取代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既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否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强烈的共鸣。如果只求一种简单的直观性、可视性和廉价的活跃气氛,就只能是糟蹋具有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内涵的文本,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误入感观化、低俗化的境地。因此,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手段;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领域;构建了语文教学的新文化。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只是服务而不是取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篇3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尝试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并从与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模式整合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整合

当前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具体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信息方法等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整合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多种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使某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更清晰化与具体化,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探究。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感知、理解及应用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则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及过程形象具体地向小学生展示。例如“圆的面积”教学中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广是教学中难点,而借助多媒体则能够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此外,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结合信息技术,可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正确认识并把握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火花。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处理数学信息,培养其信息搜索、加工及利用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其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1.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问题生活化,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因而教学中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组织应当重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则能够满足此要求。网络信息具有时效性强及多元化等特征,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更丰富,与生活实际更贴近,让教材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之后,教师可组织“低碳节约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家中每月的用电量、用水量;在网络上查阅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资料。结合对资料的整理,自主完成调查报告。完成调查报告之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任务,让每个小组利用PPT等软件制作调查报告,并于课堂中展示,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促进学生交流与体会。如此可将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与社会中,让学生通过自主调查搜集,利用网络查阅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应当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例如空间与几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几何图形特征、位置关系等内容非常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构建起空间观念是教学难点。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点时,可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移”,思考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进而推导其面积公式。

2.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是教学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讲,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创新教学的理念出发,充分整合信息技术,构建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解决问题阶段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等方式落实解决方案;归纳总结阶段则可组织学生对问题分析解决过程进行评价检验。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某小学操场长80m,宽50m,现在为满足学生运动需要,操场长度与宽度分别增加30m与20m,求操场增加了多大面积?”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先画一画、想一想并动手计算,学生会出现“30×20=600”的错误解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操场延长后的情况,并将扩大部分的面积涂色,学生便能够直观发现其面积并不是长方形;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图形思考与讨论如何求取面积,在多媒体图形的协助之下,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解答出来,教师最后可对每一种解答方式进行点评。

3.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新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而信息技术在其中则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多,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习周期,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系统吸收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认识负数”时,在进行正数与负数认识的教学后,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吐鲁番盆地及喜马拉雅山脉的相关资料,利用课件动态地向学生展示出其海拔图,向学生构建起鲜明的正数负数的形象;同时利用网络搜索一些与负数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电梯上的负数、温度表上的负数等,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负数知识点。其次,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后教学方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可将QQ空间、校园网等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第二课堂,利用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征,让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后,教师可在网络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也可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课件、视频资料及课后练习等上传到网络空间当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4.与学习方法的整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创新及合作探讨等方式获取知识上的认知与学习技能的提升,从而满足学生情感、兴趣等各方面的需求。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上,例如可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师可将数学教学中枯燥的内容动态化与形象化,给予学生更生动的视听体验,同时其内容应具备一定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将微课视频发送到班级QQ群等网络空间中,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其整合有多种途径与方式,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与总结,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盈盈.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9.

[2]代振业.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63-64.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篇4

兰州四十六中高庆雄

【内容提要】

本文是“英特尔未来”培训和“农远”项目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思考和总结。它从理论上阐述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教学有效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旨在把这种结合的实践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近年来,通过英特尔未来的培训学习和“农远”三种模式的探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我觉得“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整合应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两者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凑合。我认为二者的合理整合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信息技术要与新教学理念的理论融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 “演”转为后台的 “导”。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上,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能力。如果不更新理念,只是老的教学理念加上多媒体装饰,那就是变“人传”为“机传”,其实和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第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怎样使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呢?、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五千年,纵横环球宇宙,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网络与语文学习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传统的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则突破了时空限制。我校的电脑室,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宽带进入教室,连接到每台学生机上,学生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通过互联网,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融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 = 人脑 + 电脑 + 网络”。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开发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培养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说教师要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还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教师要组织好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未来社会呼唤既具有个性又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尝试学习机会,以使他们的个性尝试中得到发展。”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以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合作者,其次才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互发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或进行讨论,或争论课文中的问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教师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对学得好的学生则让他来示范。

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这个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协同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看重的不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不是学习的结果。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时,从学习目的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应该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篇5

在北京大学教工运动会上,她每次都参加不少项目,如百米、铅球、跳高、篮球等,每项都是前几名。她很喜欢读书、思考问题和写作。她认为一名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高度决定了其事业的高度。她很重视教学实践。她的教学理论、模式和方法都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

30年来,她是一个不断攀登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高峰的开拓者和引领人。她是国家信息技术课标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信息技术学科“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她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学信息技术整体教学模式”获得国家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多年来,她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上百次新课标培训和信息技术教师国家级培训。作为首席专家,她主持和主讲了全国继续教育网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信息技术国培课程,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就是李冬梅老师,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一位普普通通,又能3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辛勤耕耘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她教学思想的核心是:

第一,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在学生比较深入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同时解决好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建设、课堂组织与引导和教学评价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好说难做。只有深入理解其本质,深入理解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才能将其落到实处。从1982年开始,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着这个学科的价值和定位。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问题是一个有关学科存亡和发展的大问题,必须经过深入、全面、科学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是由学科价值决定的,而学科价值又是由学科内容、特点和现代信息社会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所决定的。关于学科内容的构建需要专文讨论。本文仅根据自己30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从信息素养、思维方式和创新素质三个方面,谈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价值的几点思考。

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首先是由它的基本内容和信息社会对它的需要程度决定的。毫无疑问,现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价值。

我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也是指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一个人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否遵守相关的信息法律法规,能否遵守社会信息伦理的道德规范。简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能否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的过程中能否合理、合法。这三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此主要展开讨论信息能力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初,中学刚刚开设计算机课程时,主要讲程序设计。随着应用软件的出现,程序设计渐渐被软件教学替代。重视基本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有其合理性,但是,把软件教学看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破坏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科应有的重要价值。事实即是如此:当信息技术课成了常用软件教学的地盘,当教材成了说明书时,对学科不太了解的人就会认为,这个学科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为许多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软件的使用。这是不曾考虑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把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片面地理解为就是会操作各种工具及软件,同时将其片面地当作学科唯一价值的错误认识。

其实,仅仅会使用一些常用软件,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着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体系也相差甚远。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学生虽然从小就会上网,但不知搜索引擎有多少种,不知搜索引擎的原理是什么,对于搜索策略和搜索技巧也知之甚少,更不会甄别信息的真伪;虽然从小就看动画,但不知动画是怎么制做出来的,它的原理是什么;虽然天天听着MP3,但不知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芯片可以存储海量歌曲;虽然可以熟练地点击软件中的按钮,可以熟练地触摸屏幕,但不知如何恰当地运用工具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内容、表达观点„„学生只是停留在对信息技术表层的理解上,只会简单地操作与应用,不能较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的魅力和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系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理解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和一知半解的。这将严重制约学生对未来信息社会的认识,制约其在信息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鉴于此,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价值,重点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搞好本学科系统知识和技术的教学,二是全力提高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一,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来看,为了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系统地、合理地规划设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循序渐进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信息技术学科体系。使学生通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后,能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如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信息的组织与存储,文字的压缩与解压缩原理,图像、声音的压缩与解压缩原理,动画的设计与原理,网络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等等;能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技能有较深入的运用,能够恰当地选择工具和软件来表达内容和观点。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必修模块的内容还比较空泛、零散,缺少系统的学科知识。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并丰富中小学各学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原理与技能,形成一套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系统学科体系,一套现代信息社会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所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必修模块不应取消,而是要重构,提炼学科真正不变的基本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完善。让一个人经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后,能够建立起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因此,我建议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必修模块调整为两个模块,4学分。

第二,要全力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要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特点的优势,让学生在信息处理的实践中学会运用技术与工具,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很明显,这样的要求远远高于工具和软件的简单操作,所重视的是深入运用技术与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我让他们在课堂上都要经历如下过程:(1)创设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内容,去寻找可以解决的问题。

(2)设计方案:分析创设的问题,设计能够让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解决问题:将方案提交计算机,经过不断调试、诊错、运行,最终实现方案,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的课堂,强调的是发现并解决“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挑战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信息意识,锤炼的是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开放的主题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遭遇信息道德问题,考验学生的信息道德。长期经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信息素养自然会得到明显提升。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艾兹格 W 迪科斯彻曾经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目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算法思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又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将计算机科学中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思维进行了高度概括。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她认为,机器学习已经改变了统计学,计算生物学正在改变着生物学家的思考方式,计算博弈理论改变着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纳米计算改变着化学家的思考方式,量子计算改变着物理学家的思考方式。我认为,尽管大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特点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都肯定了它的重要作用。本文在此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谈谈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几个特点。第一是细致的分析性。当学生运用信息知识与技术去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理性地分析问题,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若干便于解决的简单问题。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自上面下,逐步求精,不断将问题分解,直至计算机可以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方式。第二是整体的结构性。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层次和每个层次上不同的单元。这些层次和单元实际上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只有从整体结构看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不同层次和单元的地位、作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第三是严谨的推理性。了解了问题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就可以进行严谨的推理。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求解,直到问题的整体解决。计算机“一丝不苟”的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训练缜密思维能力的机会;在不断发现方案中的错误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人机互动过程中,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四是精确的计算性。借助计算机强大、快速的计算功能和海量的存储功能,能够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表达概念,而不只是给出主观的、笼统的说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确的计算思维。

确实,分别看来,上述这些特点不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独有的,但它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充分和鲜明的体现,都是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的特点。

此外,将任何事物均转化为二进制数表示,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散的、另类的思维方式。如5个手指在常人看来可以表示5、50、500等,但具有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的人就可以用它来表示0~31共32个数字,在生日蛋糕上插上5支蜡烛,就可以表示1~31间的不同年龄(《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等等。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体验并逐步建立起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呢?显然,它不是用几节课的时间,专门训练一下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通过每节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上都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学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以一个个知识点、技能点为主线,按知识(技能)点将学习内容分块的教学组织方式,打破目前流行的“讲一点、练一点”的几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现在采取的教学步骤如下。首先,从学科的特点和深层价值出发,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既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以项目的方式为每个单元设计课堂作业,每节课或每个单元完成一个项目任务。

其次,每个项目任务的内容设计为完全开放的主题,或者确定一个大的主题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够应用所学内容解决的信息技术问题,从中选择出合适的问题作为项目主题。然后,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能力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让计算机完成方案,得出结果。这种开放的问题设计、开放的问题解决方案、开放的结果也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好锤炼。当每节信息技术课学生都在经历这样的过程,他们的学科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建立并强化起来。

再次,重组信息技术课堂结构。我主张信息技术课要一次上两节,实现90分钟连排课。开放的项目主题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与此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实现想象的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因此,常规的45分钟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两节课连排,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而且,在连排的课堂上要以教师精讲为基础,以学生的实践为重点。这样,把课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习新内容,精讲,约占整个课堂的1/3时间;另一部分完成项目作业,深层学习,约占2/3时间。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感受到思维方式上的锻炼与收获。有的学生说: “老师上的第一节信息课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李老师非常重视我们思维的过程,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电脑程序的工作原理,而不是只会使用。这让我很感动„„我以后的工作可能需要的不是信息技术中的一个个零碎知识点,比如某个按钮的作用之类,而是一种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电脑这种现代人离不开的工具的深刻理解。” —— 北大附中14届学生 万雅兰 在30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价值还特别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信息技术学科是集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一体的学科,实践性与创新性突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特殊的优势。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这个问题。

一方面,基础教育应该真正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为创新素质高低决定着创新能力的强弱。只有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才能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去,不少人认为培养创新能力是大学的事,中小学就是学知识,打基础。这种观点源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肤浅认识。现在,许多学校都在纷纷谈论创新教育,谈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做得也远远不够。30年来,我一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逐渐明白:虽然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常常是在成年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明显表现出来的,但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要从幼儿园抓起。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最佳时期。那么,什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呢?简单地说,创新意识就是从新的角度发现和观察问题,用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创新素质是有利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分为观察力、想象力、自信力、思考力、意志力、行动力等不同方面。如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人一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坚定的自信心、独立的思维精神、辩证的思维方式、大胆的冒险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具有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品质,具有突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及鲜明的学科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突出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一要构建创新的学习环境。

一是资源环境。因为任何创新性学习都需要以丰富的知识、技能为资源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创新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是独立学习环境。因为创新性的自主学习首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发表独到见解。这是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保证。

三是合作与交流环境。合作与交流能够保证学生克服单独学习的局限,扩大视野,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要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课堂核心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小练习,也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而是学习了当堂内容后,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技术和工具去寻求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好奇心和独立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的锤炼。在解决自己创设的问题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是坚持还是放弃?每位学生必须经历和做出正确选择。由于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再难的问题、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这是对学生独立思维、大胆冒险、顽强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的磨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思考,并随着学生的思路行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要构建创新的评价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肯定并展示学生的创意和个性,是强化学生创新学习动力,固化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的许多学生在总结中都谈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作用。如: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它是一门奇妙的学科,需要我们大胆创新、大胆想象、大胆尝试。” —— 北大附中14届学生 周艳晨

“当VB中显示报错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无比沉重,当发现了错误又不知如何解决时,往往第一想法就是求助于老师。但我总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因为总有那么一瞬间,问题会被迎刃而解。从中我提升了面对困难的信心,坚定了信念、磨炼了意志。这是在任何其他科目中都无法达到的。”

—— 北大附中14届学生 孙博远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 篇6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所谓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

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最近几年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学科进行优化整合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重点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奇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无论照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走进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苏州园林的如诗如画。又如《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教学的难点是五幅图景的差异和写作角度的不同。但靠纯粹的讲解是不行的,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动画,并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把草的“嫩绿软”、花的“艳多

争”、风的“暖柔轻”、雨的“细密亮”、人的“喜旺美”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比如我在讲《真正的英雄》这篇里根总统悼念七名宇航员的演讲词时,让学生首先查阅了有关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全部遇”的有关新闻报道和资料照片,又让学生查阅有关里根总统的资料照片,理解这次事故在美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感受当时里根总统和美国人咨情悲痛的心情。这样学生在查阅过程中已经了解了里根发表这次演讲态度和重心,所以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无形中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讲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时,引导学生查阅斑羚的图片及相关文章,了解斑羚的生活习性和善跳跃的特性,另外还让学生查找动物界为了种族延续勇于自我牺牲以及人类残

害滥杀杀动物的图片资料。,最终促使学生自己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3、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教师节前,我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这篇作文比较好写,但学生容易写空话、套话,或者写一些司空见惯的补课呀看病呀这类题材。为此,安排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剪辑的影视资料《山村教师》《烛光里的妈妈》《一个也不能少》等,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老师平时对他们关爱的细节也都一一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优化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重视但不过分依赖多媒体。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例如:有个语文教师讲歌剧《白毛女》一课时,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放映剪接的影视资料,意在使学生对剧本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歌剧的特点以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大量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和学的重点,把语文课上成了电影艺术课。所以,语文学科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用到实处,恰如其分,一定能发挥出它的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篇7

1. 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所有课程的基础, 学生只有学会汉字, 才能看懂各类书籍, 并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拼音、汉字, 了解汉字的具体含义和应用方法, 并用汉字进行组词和造句。当学生对汉字掌握到一定程度后, 再进行文章和诗歌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诗歌, 将自己代入到诗歌描述的意境中, 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如果是故事类的课文, 学生要思考从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新兴的教学手段,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本的印象,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会语文知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对“整合”的概念存在误解。单纯的用多媒体放映语文课文或者是制作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不能称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这种方法只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学生过多关注的是课件, 而不是教学内容, 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大。真正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到了一起, 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 而是教学中的主要凭仗。课堂的时间有限,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让教师把想要讲授的知识完全传递给学生, 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将所要讲授的内容用文字、图片、音乐、录像等方式制作成课件, 而且课件的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意义。在课堂上, 教师一边放课件, 一边进行讲解, 以增加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课件使用不当

教学课件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 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个问题只对应一个固定答案, 为了让学生回答出教师所想的“正确”答案, 教师会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 而这对于身心发育还不完全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小学生的想法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 他们的思维比较发散, 而且很多都是一时兴起, 而这些奇思妙想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可是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有一个答案, 播放答案后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答案不一样, 出于对教师的盲目崇拜, 小学生会逐渐按照教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而这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重视信息技术, 轻视传统教学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的, 可是很多教师过于重视信息技术, 把每篇课文都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 反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魅力。例如, 学习诗歌时, 多媒体课件就不如教师的真情朗诵了。在阅读《悯农》时,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会让学生从教师的语气中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 激发出学生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珍惜粮食, 不再浪费食物。如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只能是农民伯伯在阳光下种地, 学生会当作动画片去看, 而无法体会到诗歌真正的含义。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课程需要,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3. 用信息技术替代了思考过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也有弊, 好处是学生遇到问题后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不再拘泥于由教师解答这一种方式, 能够加快学习的速度; 弊端是学生在搜索答案的过程中养成了不爱思考的陋习, 遇到问题直接问百度, 问谷歌, 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娱乐上, 养成了散漫的学习态度。经过调查, 善于思考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而且经常动脑的学生在反应速度、创新能力方面都明显优于不爱思考的学生, 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养成不良习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策略

1.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适度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师生互动较差。教师一味的讲课, 不管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而学生似懂非懂, 对教师讲的内容一知半解。这造成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很多问题在日积月累中愈发严重。信息技术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让语文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 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发言。可是凡事都有一个“度”, 超过这个度, 就会适得其反。教师也不能盲目的运用信息技术, 要把握好教学节奏, 保持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吵闹, 学生态度积极而不激烈, 保持整个课堂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而且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学习《神笔马良》一课时, 教师用语言讲述课文的效果就不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看到马良得到神笔后画出的公鸡和耕牛都活了会大为赞叹, 后来看到画出的风浪越来越大把大船掀翻了会十分的惊讶,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维持课堂秩序, 让学生不仅能够看到完整的动画, 而且真正的学到了知识。

同时, 教师不能忽视传统教学, 在需要书写板书和语言朗读时, 就不应继续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还应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 在讲述《难忘的一天》时, 首先由学生复述课文, 然后将班级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 小组成员分别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一天。最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这种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目的性

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握好文章的结构, 当需要用到信息技术时, 要科学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保持集中, 如果从头到尾的使用信息技术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而错过了关键部分的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在关键地方使用信息技术, 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在学习《看月食》时, 教师只需要把月亮变化的几个阶段表现出来, 一会像小船, 一会像镰刀, 一会像眉毛……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就能了解到什么是月食, 而不需要对人物的对话过多关注。这就是对信息技术目的性较强的应用, 而且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层次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分为帮助营造课堂氛围、提示学习程序的“提示与情境性信息”, 拓宽学生阅读领域的“补充与拓展性信息”及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催化与提升性信息”。每一类信息的提供既要选择恰当的信息内容又要把握适宜的呈现时机, 只有这样,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小结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所有文化知识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教师应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 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摘要:信息技术现已广泛的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日常教学, 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论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整合

参考文献

[1]万波.试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研究, 2012, (03)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肖力) 篇8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众多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只有人对所认识的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努力去追求和探索,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主观能动性因素。由此可见,任何学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其产生了好奇心,才是良好的开端。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易于理解,更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反应变得直观、具体,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例如,我在讲《机械运动》时,首先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机械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所得,学生互相补充、完善、争论,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本节内容。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这样形成了,学生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对于板书、课件背景的设计以及图片的采用都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一节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这不但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教师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与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区别,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自由探索、创新和尝试成为可能,并为此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有利条件。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可以为学生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创新。例如,我在讲授“力”时,让学生通过因特网了解有关力学的相关知识、定律,搜集有关牛顿的资料等等,并适时通过我们学科论坛进行讨论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很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学习动力十足,积极性非常高,并且真正实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自我反馈,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既增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德育。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必须实现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物理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关系。要求教师敢于突破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完美整合,实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及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为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提供最大的方便,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我运用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先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然后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同时使用课件展示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变化,并通过课件反复展示模拟此实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了物理变化原理,从而激发了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四、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可以促进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初中物理学科更是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数学在物理学科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一些定律、公式都依托于数学表达式来说明等等。而一些物理知识则更是被应用于体育项目之中,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物理与地理学科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一些地质变化、地理现象往往都需要用物理学科知识来解释。现阶段的物理学科考试在强调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了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综合,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融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促进着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更多一线教师去探索和实践,任重而道远。因此,中学物理教师要积极推动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研究向纵深发展,争取更大的收获。

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9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早已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理论也比较丰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效益,又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我通过实践,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末,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态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已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和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望,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知识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中的学校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的。一个人通过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他在社会中生存、工作的需求。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技术、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也对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创新人才。正如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的那样: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的教育。换句话说,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这种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人民教育》一书中也写到21世纪的新型教育模式应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相沟通,以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 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

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的课,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综合性很强,所以我们应怎样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再用信息技术辅助,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较多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则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虾》一课时,北方的孩子对虾非常陌生,于是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虾的多场景多角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虾的可爱之处,随即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意。正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看到了虾多种姿态,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詹天佑》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到达青龙桥时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课文对此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时,笔者利用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学生能十分轻松的记住了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了教学难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语文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有利于教学的,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整合”昭示着一种精神,意味着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一次挑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施整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将带来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新型的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进程。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或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等综合效应还远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技术在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开发得很不够。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尝试创新而不是机械地代替。

1、不是代替教材内容。以语文课来说,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的依据。信息技术的介入是为教材服务的,作用是加深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多角度探讨教材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2、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从过去主宰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组织、协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程度。但教师决不能成为课件的播放者。

3、课程整合还必须强调学科本位,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还必须体现“语文”的特点,一味地强调与运用信息技术而使语文的地位降低,那就是走进误区了。

(三)对传统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法的长处,例如听、读、演、练等。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相比,虽然手法不如现代手法那么吸引人,但是,它也自有现代手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以自己的特长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学生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等等。

(四)防止图新鲜,凑热闹。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刚接触时,很新鲜几乎没有人不愿意用,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

(五)应有所选择,采取拿来主义。现代社会是信息日益更新的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会大量涌现出来,而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必须不断地进取,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宝库。

四、二者有效整合的途径

(一)注重感悟、训练思维。

多媒体所拥有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但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感官的冲击来代替完成的。相反,有时需要的恰恰是一种无声、无画、无动作的空白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填补这空白。填补空白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悟文章内涵,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适当完成课文人物、景物乃至于意境的提示性再现,但这只能是为了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所营造的气氛。用多媒体适可而止地渲染情景,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中,应重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意提示,在头脑中构筑出一个个文学形象,一个个抒情意境,从而与作者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当然,语文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远不止于此,让学生获得了再现作品形象的愉悦后,还应力争使学生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课文做出作者始料不及的心理释诠,最终对生活做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体会与感悟,即进行抽象思维与审美思维的培养。

(二)、突出重点难点

增大课堂知识信息量,是实施现代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但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认识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运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将收集的资料与知识点罗列起来向学生灌输。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可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的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教师要在贯彻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三)、创设交流环境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的前提必然是师生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

创设师生双边交流环境,是教师组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关键。不同的年级段教学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以教学《草船借箭》和《天鹅》为例:《草船借箭》多媒体的使用在对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知识联系等方面的处理可能会起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但学生对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巧妙只有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点拨才能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以大局为重的宽广胸怀以及周瑜的心胸狭窄、暗藏杀机等等,就只有通过讨论、感悟才能体会出来,这是典型的高年级语文课的特点。而低年级语文课,如《天鹅》就有着不同样的展现方式。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完成识记生字,写生字的基本环节,再根据大量图片的展示和老师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一种时而跳跃,时而静逸的氛围中,让他们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美,再通过读课文,说感受,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富于理性或激情,那何愁学生说话不思路开阔、逻辑严密、流畅自然呢?从另一个角度看,低年级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更注重于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的体现更为明显;而高年级在多媒体使用中更具有理性化。

五、结语

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实验表明,整合是一个必然过程,而非一永逸的结果,必须坚持持之以恒,或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总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该随着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求、信息技术的变化发展,而随之发生变化,坚持与时俱进,在教学手段创新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2]刘芳,《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10月

上一篇:2024高三文综政治下一篇: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