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篇1

信息科技部门在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伴随着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过程而不断变化的。随着银行信息化建设从业务的电子化到逐步建立全面的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科技部门也在进行从满足业务需要到引领业务创新的转变。

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之初,科技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基本的业务处理,管理报表等传统银行业务和管理工作的电子化。按照手工处理时的业务流程和方法,以计算机处理模拟代替手工处理,从而带来业务以及管理方面效率和能力的提升。在这个阶段,信息科技部门更多地是以满足业务需求为主要目标,扮演着服务和支持的角色。

一、信息科技支撑业务发展

金融业已经跨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科技管理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在IT时代,消费者办理业务必须要去银行柜台,寻求柜员的帮助,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主端、移动端、PC端等新型入口大幅度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能力。信息科技管理既代替了柜员的手工劳动,降低了营业网点成本,又多渠道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并提升了客户黏度。

另外,银行不断创新一些业务产品,不得不需要信息科技部提供系统开发、运维服务。科技部门的支持会让银行业务流程规范、过程精细化、可视化管理,并提升协同效率,加速开发过程,保障软件质量。

二、信息科技引领业务发展

信息科技不单单是支撑银行业务发展,IT软件开发完全以业务部门的要求为准,容易产生风险。银行业务部门的发展与成熟度需要一个过程,现有业务运作过程中会出现流程不规范、过程不可视、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如果IT开发只是按照现有业务模式进行,那么系统上线后,业务量的增长反而会放大银行的潜在风险。

因此,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看,信息科技管理应该是起到对银行业务引领的作用。科技开发人员应该积极充分地了解、分析业务需求,减少重复建设、维护,在现有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在对风险与效益进行有效平衡的前提下规划系统开发。系统上线后,科技运维人员也要主动反思IT系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系统改进、业务提升提出建议。

三、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的融合

实现业务与信息科技的融合协同,需要从银行发展的需求出发,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通过流程的再造和优化从过去的部门管理模式转变为流程模式,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按照流程管理成为金融产品设计和建设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各自按流程中的职责完成系统建设不同阶段的任务,提交工作成果。

当前,各银行已经陆续完成了核心业务、管理、客户关系等系统的建设,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能力差、互联互通难以实现等问题,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银行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削弱了管理系统的作用。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在规划建设方面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标准打破信息孤岛的隔阂。

Visual ALM+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立足于金融机构科技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银行业构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银行运行管理能力,实现银行业资源整合、提高项目成功率,通过对银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实现项目进度、成本、资源、质量、沟通、采购、风险&问题的管理。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篇2

当前银行IT应用, 已经覆盖银行所有业务, 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银行发展战略实施中最重要的系统工程。利用现代的金融和科技理论与方法, 在银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等方面, 全面进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建设, 优化业务流程, 推进金融创新, 实现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整体上信息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为银行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 提高信息经济效益, 不断为银行创造价值。

一、银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需求

银行发展战略是银行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 实现业务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经营利润而制定和实施的长期目标、发展规划和行动指南。银行发展战略决定了银行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成功的银行经营发展模式, 都需要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合。在任何情况下, 金融机构制定的规定、采取的行动和金融资源的使用都要符合银行战略方向和总体规划。银行发展战略内涵通常包括全球化战略、客户导向战略、金融品牌战略、金融创新战略、金融风险管理战略、信息化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由于银行日益依赖信息化和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信息科技不仅成为银行日常正常运转的基础支柱, 而且也是银行实现业务创新和差异化服务的重要支撑, 银行科技战略已经深深融入金融品牌战略、金融创新战略等其他发展战略之中, 其他战略规划和实现需要信息化战略作为先导和基础。银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银行如何获得发展机会并保持竞争优势, 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正是保障银行业务有效开展和差异化服务的支撑手段。

现代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 对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出巨大挑战。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对银行发展战略的影响通过2条途径进行: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是指科学创新推动银行各类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金融服务流程不断改进优化, 金融服务方式日新月异, 金融服务渠道不断丰富畅通。间接途径是指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对银行体系外经济体系和金融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科技的发展变化常常造成经济系统中生产方式的变更和金融环境敏感度的提升。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必须适应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 适时调整服务对象, 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经济活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银行服务。

因此, 在银行发展战略活动过程中, 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处于基础和重要的位置, 不仅和其他金融品牌、业务创新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而且是其他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高屋建瓴且具有前瞻性科技战略的规划、管理和实现, 已经成为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银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流程

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对银行战略发展和业务经营活动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 它不但影响着银行业务活动的方式、内容和手段, 甚至对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突破了银行营业时空局限, 改善和提高了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而且极大地节约了银行增开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的成本, 有利于银行的业务扩张和效率提高。因此必须从银行发展战略角度出发, 提升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内涵, 建立一套有效的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体系, 集约银行内外信息资源, 结合IT主流技术, 进行金融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建立先进的科技支撑平台, 将业务、技术和流程有效地集合在一起, 提供最佳服务, 面向银行发展战略的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流程如图1所示。

(一) 制定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是为全行整体发展战略服务, 只有形成了明确的经营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才能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银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规划, 是作为银行总体经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描述如何有效、经济、规范、连续地推进银行信息化建设, 是对银行信息化建设从战略目标、总体策略、实施步骤、关键技术、相关规范、信息化阶段划分及费用投入等方面做出的总体谋划, 强化规划指导作用, 整体协调推进科技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要以IT建设现状为基础, 按照业务发展要求, 对IT建设进行规划, 设计、实现和完善银行IT架构, 规范IT管理, 不断进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银行科技发展由分散模式向集约模式的转变。

(二) 创新系统架构

信息化不仅是管理手段的改进, 更重要的是建设思想和架构模式的转变。没有模式的创新, 就难以开发出有生命力的应用系统, 难以真正发挥系统的功能。银行以前的业务应用系统都是按业务种类分别开发、分别使用, 不同系统采用的IT架构不尽相同, 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给银行IT整合和发展增加难度。随着银行发展战略要求改变“一行千面”的服务模式, 建立统一的服务渠道, 提供统一的客户体验。因此要求建立一种粗粒度、松耦合面向服务的统一IT架构, 主要包括满足现有业务需求、对银行有战略价值、有影响的公共应用、交易构件及数据结构, 同时包括满足将来业务需求的新的公共服务或系统功能, 实现银行数据整合、业务处理和渠道访问的无缝集成。

(三) 再造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和科技手段都是为管理服务的, 二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应用系统都不可能支持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因此, 必须在清晰界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分析业务流程之间的作用和关系, 整合银行目前所有的主流业务处理功能, 在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归纳提出银行统一的业务流程, 实现业务交易组合和重用。关注银行数据结构一致性研究, 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 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 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 更好地采用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的深层分析与综合利用。然后以数据结构、业务流程为基础, 建立统一的应用服务渠道, 明确各个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的共性部分, 对于共性部分尽可能进行功能抽取, 建立公共构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个系统的部署及实现方法。

(四) 规范IT治理

银行IT治理本身的管理是一门科学, 涉及信息系统的投资、开发、运行、安全等诸多方面, 必须建立一套严格、严密的治理机制, 规划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如果银行信息化不做IT治理建设, 只是仅仅根据项目推动开发, 不仅形成业务部门需求各自为壑、层出不穷的局面, 而且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系统发挥的效能有限, 业务连续性不能得到保障, 难以满足银行的战略发展要求。银行IT治理建设是银行信息化重要的一步, 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不仅需要研究银行实现信息化技术层面的问题, 而且需要站在更高层研究银行实现信息管理架构问题。

(五) 加强资源整合

信息化是银行业务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必须加强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的整合, 共同分析业务和管理需求, 挖掘技术潜力, 促进技术和业务的良性互动。整合业务处理平台,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全面支持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业务操作平台还是整个科技支撑体系的数据采集系统, 要全面采集业务和管理的各类基础数据, 供管理和决策使用。数据大集中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数据利用水平提供了便利和基础。整合管理平台, 以现代银行的管理理论为依据, 借助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对业务操作平台所采集的数据, 分主题进行整理挖掘, 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支持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要突出防范风险和降低成本, 切实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整合决策支持平台, 延伸决策支持平台, 主要通过对经营管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来监测战略计划的执行情况, 评估执行效果, 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六) 明确创新路径

银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路径, 是依据银行资源状况、银行整体管理、业务需求以及当前技术环境, 在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结构、关键功能需求、关键信息要求和系统开发进度等方面做出的统筹安排, 重点在于明晰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和决策的层次结构关系, 内在逻辑关系, 合理地确定建设顺序。

银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路径为:分析银行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分析信息化优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及瓶颈;根据银行的经营战略、行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现状制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目标;规划银行信息化总体体系结构, 包含银行信息化功能框架、银行信息化总体信息 (数据) 框架、银行信息化技术框架;根据信息需求分析和信息流程分析结果, 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合理计划和安排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行业标准和银行情况, 进行信息化标准化, 建立数据元素、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源码编制、网络技术标准等各类标准;建立信息化组织体系和职能, 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确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 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制定信息化进度, 按照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项目开发、测试和投产;根据项目开发和投产情况, 确定信息化培训对象, 安排信息化培训。

三、银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路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以打造现代银行为战略目标, 银行致力于深化体制改革, 完善经营机制, 提高经营效益, 降低营运成本, 借助业务流程重组, 使银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金融经营环境。为了满足银行的发展战略要求, 银行亟须进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加强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的整合, 分析业务和管理需求, 挖掘技术潜力, 优化业务流程, 促进技术和业务的良性互动, 实现银行业务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推进管理和机制的创新, 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应从银行发展战略出发, 基于信息化现状, 结合国内外先进银行信息化发展情况, 建立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模型 (如图2) , 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实践。

(一) 面向金融产品工厂的业务创新

当前, 工行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换“心”研发和实施, 打造具有统一客户视图和面向流程银行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银行在现有核心业务系统的基础上, 从资产、负债、交易、支付与增值等多个层次和作业运营、客户管理、渠道接入、流程控制和流程化管理等多维视角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 建立面向服务 (SOA) 的核心业务基础架构, 提高核心系统的灵活性, 提升模块化和构件化水平, 引入“产品工厂”理念, 基于系统的参数设计, 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 进行配置和定制金融产品, 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加快综合化、个性化和差别化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加快金融创新速度。同时大集中并不是银行信息化的终点。在数据大集中后,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就是如何实现应用的集成, 以充分体现出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 如何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灵活的应用开发, 努力把数据集中的技术优势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 面向统一服务渠道的业务创新

渠道业务是客户使用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途径,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兴的渠道业务蓬勃发展, 柜面、POS等渠道业务功能也在不断扩充, 信息化深刻改变了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 强化了网上银行等自助服务功能, 正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商业银行近年来在渠道建设上取得很大进展, 如果仍囿于传统的柜台服务模式, 很难适应市场化改革后留住优质客户的需要。银行要树立危机意识, 结合业务发展需要, 加强渠道建设, 整合渠道业务, 形成统一的银行服务渠道平台。银行服务渠道整合要结合客户关系管理来进行实施, 通过对客户需求、行为的理解和预测以及对客户群体的划分来设计产品和服务, 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产品通过适当的渠道推荐给适当的客户, 建立统一、便捷的服务渠道, 实现一站式的“管家”服务, 给予客户统一的服务体验。

(三) 面向流程银行打造的业务创新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内控机制与信息流程的优化整合, 全面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如何利用银行的各类信息实现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应用, 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等, 这些问题都是今后银行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难点和重点。银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不断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面向“流程银行”的转变, 建立以流程为主线、以客户为核心、以IT技术为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 支持组织创新和流程优化、变革和再造、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主要特征的流程银行模式, 从而体现现代银行层次扁平、责权明确、团队合作、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柔性能力和竞争能力。流程银行的建立, 为合规风险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即将合规风险的管理建立在对作业的合规管理上。

(四) 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业务创新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银行必须重新考虑客户销售和服务策略, 努力争取和发掘客户, 特别是优质客户, 并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市场定位, 根据其需求提供互动式的个性化服务。借助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研发统一客户信息系统, 将分散在各应用系统中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 形成集中、完整和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 并在此基础上管理营销客户关系分析管理平台, 实现客户分类管理和客户整体、客户组、单一客户盈利分析, 实现客户营销活动的运行跟踪, 将银行分散的历史客户交易数据转化为全面的客户信息, 如客户的潜在价值、盈利能力、忠诚度、满意度、信用度、风险度等, 对客户价值进行细分和评级, 为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进而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发展优质的客户群体, 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 面向全面风险管理的业务创新

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银行在信息化进程中十分重视风险管理, 在信贷管理、授信管理、非现场稽核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银行需要加快网络化的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防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通过银行群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全面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 对银行的所有业务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安全性分析和组合风险分析, 对各种可能的或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 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对于已经形成的风险, 能够提供最小损失的解决途径, 不断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

四、结束语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篇3

监管对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过去五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银行机构信息科技总投入和科技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多家银行机构将IT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情况看,影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稳健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在有序解决,信息科技治理稳步提升。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保持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三个矛盾:一是信息化建设复杂度不断提升与资源和管理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与银行业务迅猛发展相比,信息科技在组织机构、人才、技术、经验等方面均储备不足;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与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我国银行机构灾难备份和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全面要求还有差距,对业务连续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三是电子银行蓬勃发展与信息科技风险突出的矛盾,截至2010年,超过100家国内银行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交易总金额增长迅猛,已成为银行主要交易渠道,由此带来的容量压力显现,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增长迅速,相关风险骤增。

为推动提升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探讨“十二五”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中国银监会开设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年会并将其制度化。在2011年11月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1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潜在风险,结合行业现状与特点,对银行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银行应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标准工作,从战略角度启动和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将数据治理与IT治理、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新监管标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特别是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要求很高,这些都要通过IT系统实现。银行要统筹开展IT架构规划,保证资源投入,切实完成符合新监管要求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系统全面整合和共享,不仅为风险管理,也为产品开发、业务经营、管理决策等应用系统的架构提升奠定基础,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促进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

切实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机构应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培养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内生抵御能力。注重IT治理,借鉴国际经验,切实把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挖掘深层次问题,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加强信息科技规划,建立专门管理团队,完善规划的制订、评价、更新机制,全面开展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架构的规划整理工作;加强IT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同时,成立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的专业指导;深入传导监管要求,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促进部门、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银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银监部门将努力完善信息科技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

创新对信息科技的内在要求

21世纪的银行业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科技已完全“集成”到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与其“一体化”,成为其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银行转型和电子银行发展对科技创新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模式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电子银行高速发展。电子渠道在降低成本、扩大交易规模、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据统计,2010年,国内某大型银行电子银行的交易量相当于其17000个物理网点的交易量。在电子银行体系中,业务、科技密不可分,业务模式创新、产品研发,都需要信息科技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

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银行内部有功能完善的业务流程,具备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功能与定价功能,而合理的业务流程需要各应用系统之间良好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

银行业围绕业务结构优化和流程银行改造,以及客户信息和风险数据的整合,要求信息科技有更快的响应能力、更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强大的支持能力,达到有效细分市场,有效识别客户,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要求的经营目标。这需要银行机构进一步促进信息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增强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是锐意进取,科学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确保更加安全、稳健,更加有竞争力。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发展质量的使命。首先,信息科技要成为推动银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原动力。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源泉,创新的核心已经不是简单地增加产品种类,而是要跟踪消费者需求,以信息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展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产品的再造和创新,提升竞争力。树立科技引领的理念,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其次,信息科技要成为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助推器。银行机构要建立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各类风险,贯穿风险战略制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各个环节,这要求银行机构以业务和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加快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治理,提高风险数据质量,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实现风险计量精细化,风险决策科学化,风险管理体系化。

风险管理对信息科技内在要求

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信息科技成为银行运行中最关键的因素,银行业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科技应用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带来了交易量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增强了风险的传染性,实质上形成了新的风险类型。201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频发。例如,2011年4月,韩国农协银行内部网络遭黑客攻击,导致部分数据被删除和篡改,大量服务器瘫痪,系统服务中断三天,影响正常业务开展;澳大利亚国民核心系统故障。这些事件体现了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发性、传导性和放大效应。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等一些国际组织,对金融危机中银行业风险管理和IT建设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是金融机构IT系统不能有效支持风险数据整合,导致风险数据失真,不能在企业层面和跨业务条线层面识别风险。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关系到银行机构风险防范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的信息系统也是银行完善运营机制、提升管理效率、丰富产品和服务、强化风险管理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当前我国银行业身处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时值“十二五”开局之年,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使命。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维谋划信息科技发展蓝图;要进一步树立合规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以“保运营安全、促业务发展”为主导思想,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加强保障、有序推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篇4

抓党建、促业务是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面对的关键课题。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就要秉承“结合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小组前沿阵地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政治有保证、过程有活力、业务有提升,达到党建和业务在意识上、能力上的深度融合,从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政治上体现出引领力。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党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成为教育管理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引领群众的旗帜。一是成为教育管理党员的学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确保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的频次,以此提升教育质量;创新党内生活方式方法,突出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按照“符合党员实际、吸引党员兴趣、利于党员落实”的原则,探索采取实用好用的方式方法,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吸引力,激发党员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建立主题党日长效机制,在活动形式上明确“三个确定”,确定时间、确定层级、确定主题,确保组织生活经常、严肃、认真;严把“入口”、畅通“出口”,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严肃认真开展党员发展工作,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要求稳妥慎重处置不合格党员。二是成为攻坚克难的堡垒。始终坚持建强党支部,不断提升组织力、强化执行力、增强战斗力,把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善于运用党建理论、思维、方法解决难题、推动工作、调动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党支部攻坚克难的堡垒作用;突出展现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善打硬仗的精神状态,扎实推进卷烟营销、专卖管理、综合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三是成为引领群众的旗帜。切实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着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以定期走访、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一线,有针对性地帮助困难零售客户、烟农和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充分发挥党小组前沿阵地作用,在组织上体现出保障力。注重加强建设功能型党小组,增强党小组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一批学习型、实干型、创新性党小组,真正发挥党小组前沿阵地作用。一是打造学习型党小组。严格落实党小组会议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学习党建理论知识,确保学习频次和效果;将“OPL一点课”融入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开展“党员每月一讲”,每位党员要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务小知识、卷烟营销、专卖、烟叶、综合管理等方面工作开展轮流授课,用精益管理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二是打造实干型党小组。党小组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不折不扣地完成党支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针对自身的业务工作,围绕各项工作部署,每月至少确定一项重点工作加以落实,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检验党小组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建立党小组持续提升机制,每月定期回顾总结工作,找出差距和短板,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提升工作质量。三是打造创新型党小组。鼓励基层党小组积极探索创新,立足本职岗位,结合精益渗透和流程建设,形成党小组创新的长效机制;及时总结党建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并抓好成果转化应用,让各党小组在完成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技能的同时,成为创新的排头兵。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篇5

刘 瑛

长春软件与动漫服务外包产业园,130103,吉林省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卓越大街881号,E-mil:zdcxyjscx@163.com

摘 要:本文简要描述了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加快推进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孵化器 转型发展 对策建议 Liu Ying

Nanguan District Technology Bureau, Changchun City 130041,Changchun city free road No.3388, E-mil:zdcxyjscx@163.com,***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Jilin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 view of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on how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incubator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enterprises in our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incubator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火炬计划的指引下,我省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省科技厅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孵化器、扶持科技创业的政策措施,体现了我省发展孵化器事业的战略导向;去年,省科技厅制定了2013-2020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确立了发展孵化器事业的政策举措和工作内容,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孵化器+中试中心+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产业园”四位一体建设。实践证明:孵化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各类人才技术创业,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得到共识,我省孵化器事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快发展时期。

整体上看,我省孵化器服务水平、孵化功能和规模发展得到快速提升,经济和社会价值体现已初见成效。据省科技厅火炬办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3年末,我省共有孵化器28家,其中:省级以上(含省级)19家,包括: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省级孵化器7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其中:综合孵化器13家,专业孵化器6家。孵化器总面积80,7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3230户,现有在孵企业1397户,累计毕业1050户。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留学生和各类高端人才在孵化器开展技术创业,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涌现出一批如奥普光电、希达电子、科英激光、迪瑞医疗、吉大小天鹅、百克生物等典型代表企业,带动了我省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孵化器发展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整体联动欠缺、宣传力度不够、政策导向不畅、投资机制不健全、服务功能偏弱、绩效管理不到位、资源整合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用改革的意识、开放的思维、扎实的工作来加以解决。

鉴于上述情况,参考先进地区的经验与做法,结合我省科技与经济发展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转型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整体联动,推进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基础环节,坚持整合资源、规范运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吸引官、行、产、学、研、金融、中介、贸易等创新要素或力量,积极投入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发展中来。进一步增强全省各级科技部门、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校院所(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中介服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加快建设好、发展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认识孵化器对满足科技创业需求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制定并切实落实好鼓励科技型创业企业、支撑保障孵化器发展的具体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扶持政策,在资金、土地、政策、人才、资源等方面支持孵化器的发展,更加满足我省科技创新创业者的需求,迅速壮大和提升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和质量。

二、加大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和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宣传活动,使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在科技界、企业界、高校科研院所与社会各界广为人知;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和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智力引进、高新企业培育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集中在吉林省会展业,如“东北亚博会”、“汽博会”、“创博会”、“农博会”、“民博会”等展会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孵化企业和投融资公司对接洽谈等活动。同时,坚持三个引导,一是舆论引导,通过各种宣传媒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把孵化器建设对外宣传的有声有色,人人知晓;二是典型引导,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介绍典型孵化器的做法与经验,在全省推广;三是政策引导,通过广泛宣传各项配套政策,吸引高技术项目、高端人才和创新性企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三、强化专项资金引导扶持,完善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和完善专项资金扶持计划,切实发挥政策促进和引导的功能。建议设立省级孵化器“创投专项资金”,构建“公益性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实现与各孵化器自有“种子资金”的联动,加速推进全省孵化器创投资金业务的开展。二是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政策保障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等完整的孵化服务体系,将分散的服务功能体系集成,并形成相互联系的孵化器服务网络,实现全省信息和资源共享,全方位支持在孵企业健康成长。三是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产学研结合的配套政策,在审批各级政府科技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将是否具有切实可行的成果转化途径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次建立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率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与未来项目申请之间形成相互制约与促进关系。同时,更多的支持与关注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设。

四、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完善科我省技企业孵化器社会化投融资体系

一是要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引导风险投资向科技企业孵化器倾斜,促进风险投资和在孵企业的深度融合。二是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应当从立法上加强对风险投资的法律支持,将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机构设立条件、中介组织机构的创设等问题,以政策法规或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保证风险投资者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各方的利益。三是要大力发展资本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信息咨询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等,形成对风险投资的有效辅助和社会监督,理顺协作关系,提高协作效率。四是

要建立灵活的风险资金退出机制,可采取风险资金保证制、产权转让、股权交易等方式,建立合适的退出通道,保证资金的增值和安全,把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始终得到风险投资的强力参与和支持,促进在孵化企业快速成长和推动加速企业集聚发展壮大。

五、拓展服务功能,着力提升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上的创新

一是以技术成果转化为目标,建立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载体,确立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战略,实现产学研共建实验室(技术中心)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项目研发、信息合作与交流,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功能,增强在孵企业的持续研发能力。二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开拓各种渠道吸引国外中小企业、研发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专家、留学人员来我省孵化器创新创业。同时,借鉴国外孵化器的成功经验,选择我省的优势产业与资源,确立专业孵化器的发展方向,(如光电子、汽车电子、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吸引国外孵化器来我省共建专业孵化器,提升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在孵科技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六、强化增值服务,提高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管理者的选拔和培养。着力培养具备改革创新意识,熟悉科技研发规律,了解投融资业务,拥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孵化器管理者。二是制定相应的引才与激励政策。吸引社会上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孵化器管理工作,赋予孵化器体制与机制改革以及人事、财务、运营的权益,建立与孵化绩效挂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孵化器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在驻长高等院校设置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业专业,试行企业孵化器管理师资格认证办法等,使企业孵化器管理队伍进入专业管理人才系列,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孵化器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三是要适度控制企业孵化器规模,重点拓宽服务面,挖掘服务深度。建立企业孵化经理制,根据在孵企业技术门类,选择不同技术能级的经理负责,切实做到企业孵化器与在孵企业共同发展。四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孵化器,结合吉林省情,围绕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生物环保)等,专门培育特定领域的高技术创新创业企业,提高企业孵化器的特色发展能力与水平,形成区域独特的竞争优势。四是进一步加强孵化器间及与社会各种资源的互动与交流,整合各方创业资源,搭建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合理布局,放大孵化器集群效应,体现优势互补,进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七、建立动态绩效机制,推进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评价体系建设

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科技部“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平台标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应加强科技创业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及时推广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开展试点实验。为加强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绩效管理,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良性健康的发展,还应研究与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价,以便推动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向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和孵化效率方向转变,即技术创业服务向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可持续的、良性的发展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企业孵化、产业链孵化与价值链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产业集群。

八、创建孵化器行业机构,整合与共享全省创新创业要素资源

按照政府规划引导、协会运营资源、产学研市场主体、服务机构支撑的市场运作模式,组建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协会或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组织。一是孵化器协会(联盟)的职能包括:制定孵化企业(项目)的入驻标准;制定孵化企业(项目)的毕业标准;制定孵化器管理规范;对各孵化器的绩效进行评估;制定协会会员的入会条件;协助政府落实优惠政策等。协会定期举办孵化器行业发展论坛,促进孵化器经验与信息交流、合作和发展。二是

扩大孵化器行业协会成员范围。将与孵化器相关的大学、科研院所、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吸引到协会中来,使协会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平台。三是细分孵化服务方式与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在孵企业的孵化服务力度,尤其在项目申报、技术鉴定、专利申请、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开拓较深层次服务,有效推进孵化服务向更多、更广、更深层次发展。四是构建中介机构服务平台。鼓励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在孵化器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在孵化器内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对孵化器内按市场化运营,独立从事信息业、咨询业和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及产业集群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补助。在孵化器内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试验平台、信息情报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按市场化运营的,根据服务绩效考核结果,每年择优给予运营费用一定比例的资助。

九、制定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方案,促进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可持续发展

根据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吉林省科教与产业资源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建设分类指导与运营管理转型升级。

一是创建以我省科技系统及市县(区)政府为主的各级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综合型孵化器发展组织形式,并科学规划建设规模与产业功能布局;创建以高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留学人员为特定群体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并强化商业策划、企业诊断、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和人力资源合理配备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创建以科研院所人才、信息、仪器设备等科研和产业化优势,并与区县共建的孵化器,发展具有科研院所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凝聚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业的公共平台;创建以专利持有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利孵化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聚和放大效应;创建以投资业主制、运行企业制、科技承包制和联产农户合同制等模式的农业科技园孵化器;创建以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型、面向特定群体的孵化器向专业型孵化器方向发展,促进孵化器之间的形成协同与竞争互动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良行循环运行机制。

二是建议我省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实施方案》,创造吉林科技创新创业全新格局,引领吉林优势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科技系统纵向与横向信息资源,以孵化器为创新创业载体,承担全省赋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重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对接,更专业化的为科技企业做好各项孵化服务工作,做强我省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议成立“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专家组”,就我省现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孵化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工作调研,通过科学的咨询诊断和评价,横向学习兄弟城市孵化器建设发展的经验做法,制定出优化我省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解决方案,以最大程度满足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我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转型发展与优化升级。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篇6

摘要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国内各家银行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服务效率大大提高,服务品质得到显著提高,提升了银行的社会形象。我县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的交叉创新成果,降低了网点建设的成本和运营成本,显著缓解了柜面人员的工作压力,拓宽了银行新的服务渠道。虽然我们推出了覆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终端以及ATM、POS等多渠道的电子银行综合服务体系,但是在发展电子银行服务的精耕细作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如果当前电子银行服务只是停留在适合大众化简单的帐户查询以及转账汇款,那么它将被市场竞争的浪潮给淘汰。如何深入精细地发展电子银行服务?如何进一步创新拓展产品和服务?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理论,为后面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从信用社信的现状及问题对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从打造特色化品牌、转变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模式、加强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构建立体营销体系和提升网上银行安全性等方面,系统地提出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具体发展策略,以提升其在激烈的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同时,希望本文也能够为类似企业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电子银行

调研

农村信用社

一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尤其在 2007 年银行排队这一社会现象发生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潮,同时电子银行领域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更是被各家银行视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又给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也给我国电子银行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期待能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二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般来讲,常规银行业务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但电子银行发展不然,只有数十年的时间,然而它的出现极大的变革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全球电子银行共存在四个发展历程。依次是银行常规业务处理电子化、自助银行服务出现、出现金融交易增值服务、进行网上银行等服务。

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变成银行运作阶段无法避免的战略抉择,存在一定竞争优势与水平的银行在产品方面增加其创新与研发资本支出,努力在中国境内大中型城市残酷的竞争中开展电子银行业务,不断形成较为健全、便捷的电子银行商品机制,以期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当前,电子银行仅仅把一些常规营业厅工作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出现的电子银行类产品基本上集中在对银行当前工作内容进行信息化改进。实质意味的互联网产品改进还没有开始,产品性能尚未在其他方面达到顾客的需求,不包括现金。从工作环节的角

度进行分析,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没有建立一致的管理标准、研发速度较慢、运用较为繁琐、在安全性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所研发的产品不能在所有电子路径中同时有效率的进行市场推广,因为工作环节级别众多,监管范围较为宽泛,不能及时的进行市场回馈,在某种意义上约束了新型电子路径的运用。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3.1 建立品牌策略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品牌界定成“一个名字、名词、标识、符号与规划,或者将其进行组合应用,主要是为了辨别营销人员或者营销群体的产品、服务,将其和竞争者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划分”。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银行发展中的品牌发挥的作用较为显著。大量的数字资料,怎样使顾客保持对某银行的忠诚度,是电子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难题。要较好的处理这一难题就要应用品牌策略。品牌策略指的是市场主要力量从其长期获益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大局考虑,按照本身特质与品牌运作规律,整合研究所有有关要素而形成的存在一定竞争优势的品牌运作计划。优秀的金融品牌表明其品质优秀且具有顾客想要的服务水平,假如顾客出现心理认同并养成某种习惯,就不会投向另外的银行了。所以,形成差异化的品牌是提升电子银行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状况出发,从品牌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信用社应该建立专业的品牌管理部门,权利打造农村信用社特色品牌,建立立体式品牌营销模式,并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

3.2 转变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模式

伴随电子银行变成农村信用社较为关键的新型运作方式,这一运作方式在变革银行工作运营内容的基础上,还对其原有工作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麦克尔·波特从竞争有利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费用优先与个性化策略是公司形成竞争有利条件的关键方式,运用网上银行不但能够降低费用支出,实施个性化战略,还让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工作的监管方式面临较高的要求,假如还根据传统银行组织级别对网络工作给予监管的话,就不能完全运用网上银行在费用优先与个体化管理层面的优点。现在,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普遍面临监管零散、效率低下的难题,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工作运作监管方面对当前电子银行监管机构给予优化配置,形成专门的监管运作机制。根据中国银行业常用的方式,这里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变革机构业务职能,把科技部改名为电子银行部,主要管理银行内电子银行体系的研发、产品的推广与监管,把科技部构建为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市场推广、监管的主要机构;二是充分发挥银行卡部的主导作用,构建电子银行部门,主管相关产品的开发、推广、调查、顾客保持、资源回馈与售后服务等,让科技部主管电子银行市场路径的技术维护;三是构建单独的电子银行管理机构,对银行电子类产品进行归类整理,健全工作监管机制,强化机构间的联系与交流,进行部门间的合作,将常规银行与电子银行的产品进行捆绑营销,让顾客享有差异化、全方位的产品或服务处理对策,提高电子银行总体工作能力。

3.3 加强电子银行渠道建设

从电子银行路径形成角度进行分析,农村信用社的路径形成在整个信用社内位居中上游,网银、电话银行、POS、自助终端、ATM、手机银行,总体来说,电子银行发展路径较为健全。然而,农村信用社至今尚未将上述电子银行路径给予整合处理,电子路径划归到其他部给予监管,致使电子银行管理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没有体现路径整合的优点。从上述情况出发,按照市场推广路径整合的相关知识,农村信用社要健全电话银行机制并维持住自助银行的有利条件,此外还要健全电子银行内在路径整合机制,形成电子银行路径一致的积分体系,最后还要重视电子银行路径运作态势,主动形成路径方式。3.4 建立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基于顾客而形成的金融时期,顾客需要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已有的产品市场由于顾客需要发生变动逐渐细化成差异化市场,银行也逐渐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银行管理水平的好坏会突出表现在银行服务便捷、效率、正确与怎样应用新型的商业银行整合信息机制开发顾客信息资源的内在意义,也要运用这一资源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增强其竞争实力。按照顾客关系的有关知识,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到常规银行工作信息化、经常更新电子银行产品、把电子银行工作与电商联系等任务,以期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机制。

3.5 构建立体营销体系

电子银行要进行整合营销,形成营销管理机制,彼此相互合作。按照营销的有关知识,农村信用社首先要形成多维营销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全面激发前台顾客管理机构与实体网点对电子银行的重点市场推广的动力。企业、中小规模的公司顾客要建立基于前台顾客管理者为核心、电子银行产品负责人为辅的营销模式;个体顾客要形成实体网点柜台职员作为主要力量的营销体系;线上特许商家要建立电子银行主管机构为核心的营销机制。其次,要形成多维营销战略。经过研究成效优先与个性化相联系的营销模式,合理的对市场进行细化处理,定位潜在顾客群体,做好关键地区、网点与顾客的市场推广活动。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迈进了互联网时代。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我行应紧紧抓住这一场变革带来的契机,把握好互联网发展新趋势的节奏,发力于移动互联网这一块潜力市场,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运营,由之前“以产品为导向”转向为“以客户为导向”开发出年轻有活力的产品,确立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好电子银行品牌营销路线,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 张磊.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与措施研究[D].XX 大学学位论文.2005 [2] 张民.农村信用社烟台市分行电子银行发展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9

[3] 张艳荧.美国网上银行经营模式分析及启示[J].现代财经,2011(6)

[4] 杨宏伟.加快发展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若干思考[J].中国金融电脑,2009(8)

关于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 篇7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发展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 利用技术、信息、网络、资金以及信誉等方面的优势, 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它委托事项, 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发展中间业务能使银行在节约资财、降低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增加收入, 强化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 提升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目前,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中间业务的水平已成为评价银行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一、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已成为银行业拓展生存空间的焦点。近几年,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很快, 收入呈现两位数、三位数增长。2006年, 工商银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为163.44亿元, 增长55%;建设银行增长了60.5%;民生银行手续费总收入增长148%, 手续费净收入则增长了176%。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 并将对银行总体业绩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 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在存贷款利差不断减少和资本监管不断加强的今天, 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对面临严峻挑战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发展中间业务对调整业务结构、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拓宽利润渠道、提高盈利水平的需要。

中间业务有覆盖广泛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 政府、企业和公众金融需求日新月异, 而这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中间业务中, 信用卡、国际结算、信用证等的手续费相当可观, 将成为商业银行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在中间业务活动中, 商业银行利用自身技术、信息、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 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满足政府、企业、公众需要的同时, 获得了低息稳定的收入。这些, 将在潜移默化中增加银行的资金实力。

2. 发展中间业务是改善经营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需要。

现代商业银行已不再是简单的存贷款金融机构, 而是以获利为经营目标, 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 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金融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 可以说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规范化程度。

中间业务涉及金融、财会、法律、税收等各个领域, 需要大批熟悉金融市场业务, 善于把握创新动向, 了解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发展中间业务及其创新产品,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银行观念, 改善经营机制,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快银行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 发展中间业务是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业务创新的需要。

国有企业改革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而中间业务的拓展又推动着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 企业的发展必然对银行产生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各方面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可以向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居民提供消费信贷、代客理财、信息咨询等高层次服务, 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

(二) 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紧迫性。

一是从国内看,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哪家银行能在更多的领域内和更大程度上快捷准确地解决客户的金融需要, 客户就会主动地选择哪家银行, 哪家银行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 就会失去客户, 业务就会萎缩, 利润就会下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以中间业务为依托, 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 从而拓展银行业务领域和服务功能, 已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稳定客户群,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方式。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已迫在眉睫。二是从国际上看, 银行业的竞争不再是资产规模和资本价格的竞争, 而是服务的竞争、中间业务的竞争, 中间业务已成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焦点。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这些业务大都属于中间业务的范围, 是中外银行竞争的主战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不会在机构设置等方面同中资银行竞争, 而是会借助其技术、产品开发、定价等方面的优势扩大业务, 在高端城市争取高端用户。尤其是一些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中间业务, 更是他们竞争的重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扩大业务范围, 增加业务种类,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在巩固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

二、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 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90年代, 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 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 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缓慢。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中间业务相比,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一) 绝对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偏低。

除中国银行因外汇业务收入较大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较高外, 其他几大银行所占比例均较小。有关数据显示, 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 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0%, 香港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2%。2006年我国10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低于10%。最高的招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不过14.3%和12.3%, 远低于国外商业银行的普通水平。

(二) 对传统类中间业务依赖较大, 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 不仅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 而且品种少, 仅仅限于结算、代理收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尤其缺少咨询服务类、投资金融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大量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 不能满足新型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

(四) 缺乏高素质的中间业务管理营销人员。

中间业务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 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比如理财顾问应该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我国商业银行高素质中间业务管理营销人员严重缺乏, 对市场研究不深, 把握不准, 缺乏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度开发。市场营销机制不全, 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对加快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调整经营战略, 促进转变经营理念。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好“四个转变”:即要在经营理念上, 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在经营目标上, 从传统的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模式上, 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策略上, 从低端服务向高端服务转变。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 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经营战略, 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提高形象、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像抓存贷业务那样抓好中间业务, 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 加快中间业务制度创新, 完善对中间业务的监管。

应借鉴国外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 在发展中间业务中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基于收益的绩效考评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机制。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 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标准、监管手段、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等, 提高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水平。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构建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

(三) 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加强风险防范管理。

要重视关系营销, 通过集中关注和连续服务, 与客户建立一个互动的长期关系, 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充分利用商业银行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服务, 不断增进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客户成为银行永久的合作伙伴。还要从结构、功能、形式等方面入手, 规范和优化金融产品, 不断给客户带来新的利益与需求的满足, 提升客户的价值, 赢得客户的长期合作。

还要根据中间业务主要面临的风险类别, 确定其风险控制点, 提高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例如:对结算、代理类中间业务应重点控制操作性风险, 加强对业务流程的制度性建设和操作的规范性管理;对融资性中间业务主要控制市场风险, 可以参照贷款业务的管理办法;对担保类中间业务主要控制企业信用风险, 可以运用保证金存款、抵押品和信用良好企业的保证来实行反担保;对服务类中间业务主要防范声誉风险,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信息处理能力及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提高商业银行整体业务素质。

国外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高端人才, 他们所从事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而国内商业银行中对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比较熟悉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稀缺, 高端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瓶颈”。

因此, 亟需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在银行内部按公开选拔, 公平竞争的形式, 把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 并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的理论与实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系统培训, 以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需要。还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充实中间业务开发队伍, 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并辅之以较高的物质待遇, 促进高端人才的不断流入, 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在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大背景下, 中间业务的水平已成为评价银行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 中间业务已成为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领域之一。在中资银行的战略转型中,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被提高到显著位置。所以, 面对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拓宽业务范围, 大力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 向客户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能力, 加快中间业务与国际接轨步伐。

参考文献

[1]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案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145-147.

[2]杨明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3]孙智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6 (8) .

[4]张维平.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4 (5) .

关于银行业信息科技与业务发展融合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旅游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44-02

近年来,不少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但是,如何让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群众文化工作形成良好的融合发展。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旅游业发展的魂魄恰恰在于文化,这也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的根本所在,更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

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那么,接地气的群众文化就是使其生生不息流淌的原动力。当下,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的不少地方,旅游业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对文化的尊重与运用,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深层理解。因此,只有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旅游产品,才会更加具生命力。

群众文化工作如何与旅游业实现融合发展,笔者以苏州吴中区为例,谈一些实践与相关思考。

一、群众文化工作与旅游业的实践

当前,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方向,在具体工作中,还是有不少规律可循的。

(一)要突出地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吴中区的角直古镇,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等称号。尽管如此,在不少外地游客心里,也许将其和周庄、同里以及浙江乌镇等江南水乡古镇相提并论,以为江南水乡古镇,无非就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而事实上,同为水乡古镇的角直,却有着江南的少数民族之称。因为这座古镇的衣服、乡歌等都具有明鲜的地域特色。

角直水乡妇女服饰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地方政府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水乡妇女服饰逐渐失去了传承载体与生活背景,在新时期如何传承下去,既能够保留独特的“拼接”、“绣花”、“滚边”等技艺,同时让时尚体现其中,一直是摆在角直镇面前的一个难题。而角直镇审时度势,秉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传承”的原则,2015年11月29日承办了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吴论坛。本次论坛以江南水乡妇女服饰的传承保护与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以及时尚潮流背景下的传承保护工作如何开展为主题,邀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的相关专家以及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专家学者,大家集思广益,就角直水乡妇女服饰的发展谈了各自的看法。显然,这种倾心倾力于文化的举动,最终会带来旅游项目的大发展。

(二)要以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求是旅游的重要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也是地方群众文化的体验与享受。因此,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然而,创意文化旅游并非创意和文化旅游的简单合并,而是要用创意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及产品,尽可能地延伸旅游产业链。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将智力因素和思想的火花与当地的文化资源完美结合,通过创新使那些原本静态的旅游要素活化,进一步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充分展示当地文化旅游的魅力。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创新,这种创新,必须沿着文化这根主线来发展,其内容形式是不变的。

二、群众文化工作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在当下,每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权限,所以跨部门实现融合发展,往往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果部门之间协调沟通合作顺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政府主导的作用在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高品质管理。以吴中为例,就要以2016年通过的《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为目标,牢固树立大旅游、大营销观念,整合宣传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推动旅游和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甚至可以适时由政府部门主导在宣教系统成立一个相关的协调领导小组,促进部门力量形成更大合力。

(二)在保证宣传先进文化的同时,将着力点放在面向市场上

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急功近利、缺乏文化底蕴的炒作行为,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最后反而会降低旅游资源的品质。但这不是说旅游业的发展就不遵循市场规律了。事实上,要对市场规律充满敬畏之心,对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趋势及时预测研究,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拓宽文化旅游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以吴中区的舟山村为例,这里背靠穹窿山,南邻太湖之滨,相传是古代吴国训练水师之地。但现在只要一提起舟山村,人们总会将其与核雕业联系起来。如今,据不完全统计,不仅舟山村绝大多数人从事核雕产业,还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手工业者来这里投资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小小的舟山村,就有核雕从业者3200人,占全国核雕80%的份额,有“中国核雕第一村”之称。2015年,舟山村全年销售收入达到了3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不仅如此,还有人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有这些数据表明,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两者共同繁荣的必然途径。

(三)充分利用旅游度假区的平台,尽可能地延长文化产业链条

在大力促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同时,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和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发展的竞争优势。现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以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为基础,以完备的服务设施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休闲方式为内容的度假设施聚集区,因此,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更是一张极具价值的城市名片,对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有着巨大带动作用。特别在文创项目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最容易开出艳丽之花。

以苏州吴中为例,尽管旺山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称,但是,旺山的旅游业并没有仅仅依靠山清水秀,而是延长产业链条,加大了文化因子的建设。旺山脚下的知昧恋歌文化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并且引起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的关注。该项目由王森教育集团打造,在主题乐园、会展、商圉及观光工厂等领域均取得一定地位,其品牌是用巧克力、糖粉、蛋清等食材和独特的工艺手法制作工艺展品,诸如青铜器、青花瓷、玉器等,策划建设了上海巧克力开心乐园等大型美食艺术展以及其他众多跨界的品牌策展活动。2016年1月15日,项兆伦一行特意在吴中旺山考察了该文创项目。

(四)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必须依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既需要大量的传统文化人才,也需要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和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将传承、研究、产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大力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立和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薪酬考核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文化和旅游项目为依托,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为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结语

上一篇:任职能力评价表下一篇:安全隐患防范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