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尝试使用大数据的直接效应,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利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如:柱状图、饼图、柏拉图、鱼骨图等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实行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定期召开护理安全警示教育,对全院不良事件进行成因分析和制定整改措施并督导落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查检表护理质量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点对点”质控方法对护理质量管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综合研究分析\"点对点\"质控方法对护理质量管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在我科前来就诊的患者临床资料140例,采用\"点对点\"质控方法来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按照我科实施\"点对点\"质控方法的不同时间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组,70例),将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分为对照组(未施\"点对点\"质控方法,70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度评分、投诉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健康教育以及护患沟通)。结果: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人员(P<0.05)。结论:\"点对点\"质控方法对护理质量管理的作用显著。
关键词:“点对点”;质控方法;护理质量管理;相关作用
护理质量管理问题是护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之一,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主题之一[1]。本文将综合研究分析\"点对点\"质控方法对护理质量管理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在我科前来就诊的患者临床资料140例。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人员均为同一批,共有18名护理工作人员(10名护士、4名护师、4名主管护师),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6.54±3.22)岁,平均工龄为(4.65±2.88)年。实验组中有42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6.55±2.87)岁,平均体重为(62.36±12.26)kg;20例内科疾病者、50例外科疾病者。对照组中有44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7.01±2.68)岁,平均体重为(62.45±12.18)kg;21例内科疾病者、49例外科疾病者。
1.2方法
实验组应用\"点对点\"质控方法,对照组未应用\"点对点\"质控方法。在实施\"点对点\"质控方法之前,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管理组织体系。护理部门要建立好相关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该组织对护理工作加以监督,最后建立好护理目标。然后,再建立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是正确评估护理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护理质量的相关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后,制定好奖惩评分原则。护理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在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用好奖惩评分细则对护理人员加以质量评分考核能够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质量服务意识。然后,再制定护理服务的基础流程。根据临床实际状况来加以护理操作,制定基础护理流程措施以及相应评分标准,再及时补充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然后,确定质控点。质量管理小组在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时,需要对检查结果加以小结处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尤其要把护理安全隐患质量问题作为重点把控对象。再然后,预测质控点。根据护理服务的具体流程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再提出质控点。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由小组成员统一选定一个点,再找出具体原因,最后加以综合分析。最后,对质量问题进行点对点的质量控制。根据质量管理的具体标准,再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拟定整改措施,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再将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重点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度评分[2]、投诉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3](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健康教育以及护患沟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评分和投诉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度评分为(98.98±1.87)分,对照组为(90.20±2.22)分,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投诉率为1.43%(1/70),對照组为11.43%(8/70),实验组患者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健康教育以及护患沟通评分分别为(19.67±1.02)分、(19.02±1.11)分、(19.32±1.54)分、(19.23±1.74)分,对照组分别为(15.76±1.52)分、(15.75±1.32)分、(15.87±1.02)分、(16.00±1.65)分,实验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人员(P<0.05)。
3.讨论
\"点对点\"质控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法,主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给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最终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总满意度评分,降低投诉率[4-5]。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经过临床实践研究发现,\"点对点\"质控方法在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方面有着显著促进作用。\"点对点\"质控方法对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加以分析,继而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最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点对点\"质控方法能够规范护理管理,继而使得护理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改进[6]。
参考文献:
[1]谢小敏,方雪娟,仝海霞等.护理三级质控对提高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2(24):137-138.
[2]张晓梅,邓逃生,肖瑞等.神经内科ICU设置兼职护理质控小组长的做法与成效[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62-1364.
[3]李建云,张英,黄一丹等.指引式重点护理质控项目表在提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7,31(21):2650-2651.
[4]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12(1):27-29.
[5]钟爱玲,戴红霞,常后婵等.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23):3641-3642.
[6]谢艳,梁业梅,梁春萍等.管制图与查检表在护理质控瓶颈问题中的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4):2244-2246.
作者:丁晓婧
质量管理工具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尝试使用大数据的直接效应,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利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如:柱状图、饼图、柏拉图、鱼骨图等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实行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定期召开护理安全警示教育,对全院不良事件进行成因分析和制定整改措施并督导落实。结果:凭借质量管理工具的直观效应,使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工具的特点和应用,用柏拉图中的“80/20原理”确定改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定期督导检查,真正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结论:质量管理工具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既能实现持续质量改进,又起到共享、借鉴、警示、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工具;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高低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岗位技能水平,更直接依赖于护理管理水平,尤其是護理质量管理的方法。质量管理工具是实现质量目标借以使用的标准、制度、方法等手段,包括查检表、散布图、特性要因图(鱼骨图)、直方图、控制图、层别法、柏拉图7种。本文对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64例护理不良事件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管理,收到较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调查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院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64例,其中导管意外脱出2l例,占33%;输液反应11例,占17%;药液外渗9例,占14%;用药错误7例,占11%;跌倒坠床6例,占10%;皮肤损伤4例,占6%;标本采集2例,占3%;设备故障2例,占3%;其他2例,占3%。
1.2方法
1.2.1行政管理方面:实行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明确规定上报时间,鼓励护士主动上报,护理部至少每半年一次对全院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1.2.2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用柱状图进行上半年和下半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例数和类别的比较,用饼图对全年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百分比分类汇总,用柏拉图确定不良事件整改重点,用鱼骨图确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见图1:
2结果
2.1凭借质量管理工具的直观效应,使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工具的特点和应用,思想上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认真剖析本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2.2通过成因分析,用柏拉图中的“80/20原理”确定改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管理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定期督导检查,真正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例:以2018年21例管路意外脱出为例,用鱼骨图成因分析如图2
2.3管路意外脱出的成因分析:(1)患者及家属因素:抗拒治疗与护理,家属不留陪护;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导致意外拔管;导管刺激引起患者不舒适,思想抵触自行拔管;对宣教内容不够重视,高估自己的能力;老年人和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对引流管或插管的认识不足,缺乏管道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对管道的适应性差,不适感明显,增加了拔管的风险。
(2)护士因素:对病人评估不到位,未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评估不及时;专业知识缺乏,不熟悉导管操作常规,未做到正确塑型和牢固固定;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巡视病房不规范,交接班不认真。
(3)材料因素:材料老化,未使用新型材料;质量不达标,漏气。
(4)方法因素: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比如导尿管未做到二次固定;置管方法更新不及时;固定方法不正确。
(5)管理因素:护士长风险意识淡薄,思想上不重视管路脱出的风险管理,未预见到管道脱出的严重后果;排班不合理,在特殊时间段人力配备不足;培训不及时,安全警示教育不够。
3讨论
3.1.护理不良事件即为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能预料的、突发的、不希望出现的事件,例摔伤、用药失误、走丢、误吸或窒息等与安全有关非正常的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不仅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极易引起护患纠纷,故不良事件的科学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3.2.2016年11月1日实施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定义质量管理工具是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具有数据准确、条理清晰、醒目直观及节省人力物力的特点。以管路意外脱出为例,通过成因分析,确定需要改进的要因为置管方法更新不及时和护士巡视病房不规范,通过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修订巡视病房流程和更新置管方法,全员培训考核,熟练掌握,从而规避了管路意外脱出不良事件的发生。
3.3.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效果良好,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作者:贾大红
应用品管圈提高床旁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率
【摘 要】目的:探讨提高床旁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的方法。方法:应用品管圈活动优化床旁心电监护仪使用流程。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床旁心电监护仪的规范使用率明显提高,圈员们综合素质也大大提升。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床旁心电监护仪的规范使用有显著成效。品管圈作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值得推荐。
【关键词】品管圈;心电监护仪;使用;规范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持续的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活动[1]。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开展QCC活动,可倡导全员参与,使每位护士在质量改进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实践者,通过营造正性文化,使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量的改进[2]。心电监护仪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的监护、麻醉等领域,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3]。临床上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及维护多数是由护士来完成,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导联线凌乱、图像时有干扰等不规范使用现象。为此我科通过品管圈活动对监护仪使用进行了精细化管理,优化了工作流程,获得了实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成立品管圈小组
2013年5月护理部对QCC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后,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我科成立了品管圈,护士长任辅导员,负责对圈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选拔科室护师职称以上5名护士入圈,任命科室一名工龄10年,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负责对圈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圈员们再次针对QCC活动的原则、方法等进行了学习与交流。
1.2主题选定
对圈员们经过头脑风暴法提出的3个待选主题进行评价,根据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可行性进行评分,最终选定以“提高床旁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率”为主题开展此次品管圈活动。
1.3 拟定活动计划书
制定包括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要因分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计划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等11项内容的时间甘特图。
1.4 现状把握及要因分析
于2013年6月使用自制的使用中心电监护仪查检表,QCC圈员们以分组的形式随机抽查床旁心电监护仪使用情况。通过对检查结果汇总发现,使用中心电监护仪存在仪器表面污渍多,导联线没有妥善放置,电极片脱落或粘贴不紧未及时更换,监护波形干扰大,护士记录不规范等现象(见附图1)。并且采用鱼骨图分析法从方法、人、管理、设备等方面找出根本原因(见附图2)。
(附图1)
(附图2)
1.5 制定目标
QCC成员针对要因,将规范导联线的安置及监护仪的清洁作为本次改善的重点。根据现况值,结合圈员们的工龄和学历等方面的因素,在客观评估圈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原因及改善重点的分析,将此次目标设定为:在未来1个月里床旁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率达到5.57%(计算公式: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8.57-(18.57×1×0.7)=5.57% )
1.6 制定对策及实施
针对改善重点,结合目标值,圈员们制定了改善对策,内容包括:
1.6.1 统一导联线的放置方法,所有监护仪配置专用理线圈 连接监护仪时,为防止导联线压在病人身体下,统一规定导联线由患者领口处穿出;购买理线圈,所有监护仪配置专用理线圈,禁止床旁使用时导联线散落在床上或地上。
1.6.2 提高护士床旁心电监护仪规范使用的意识 将新规范的使用流程作为业务学习内容在科室进行全员培训,从意识上提高护士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有效清洁对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性。
1.6.3 加强管理,指定专人负责质控检点新规范的执行效果,并作为科室护士素质考核内容之一。
2 结果
2.1 效果确认
2.1.1 有形成果通过QCC成员一起讨论,共同制定了床旁心电监护仪使用规范,因成员均为一线工作人员,提出和制定的流程均有较强的可行性,容易被临床护士接受。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的执行,我科实施前后床旁心电监护仪使用不规范率由实施前的18.57%下降到了5.26%,改善幅度71.67%(见附图3),按照品管圈目标达成率计算公式[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数据-改善前数据)÷(目标设定值-改善前数据)×100% ],本次品管圈目标达成率为102.4%。
(附图3)
2.1.2无形成果
QCC活动提高了小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质量管理意识。这种由QCC小组成员找出存在问题制定对自己约束及管理的方法,并由他们去执行及评价,能有效的挖掘个人潜能,实现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进。王临润等[6]分析QCC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通过QCC活动明显提高了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用自评法对圈员进行调查,包括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意识的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成就感等6项内容,每项分值5分,计算平均分,并与改进前比较,无形成果显著(见附图4)
(附图4)
2.1.3标准化与检讨改进
为继续保持改善后的成效,圈员们将有效对策纳入了新的流程标准,并通过持续学习及人员培训的方法巩固成效,定期检查,找出新出现的问题,制定动态整改计划,不断完善制度、流程,使质量改进呈良性循环。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最早出現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后在企业广泛传播,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医院管理领域[4]。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多用于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期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5]。品管圈运用群体智慧,采用PDCA循环改进程序。活动中注重质量状况及质量基础,善于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原因,群策群力实施整改,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在本次QCC活动中,护士通过使用理线圈及其它措施不仅提高了床旁心电监护仪的规范使用率,有效改善了基础护理质量,使护患关系更加满意,而且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培养,其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值得推荐。
通过活动,圈员们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品管圈涉及许多计算机知识及统计学知识,圈员们在此方面基础普遍较差,因此我们会在之后的活动中加强此薄弱环节的培训。在措施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监护仪放床旁桌上,旁边杂物多,较难解决;电极片易脱落,频繁更换;少数患者感觉导联线从领口穿出有不适感等。今后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我们下一期的整改计划。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张艺,郑旭东等.运用品管圈提高体检者静脉采血满意度的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9-11.
[2]郭秀华.实用医学调查分析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5-37,237-239.
[3]钱雷鸣,韦晓君.心电监护仪临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205-206.
[4]沈崇德.以精细化管理之手塑造中医院品质之形:以后勤品质化管理构建中医院全新保障体系的实践与体会.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67-69.
[5]陈长英,田丽,曹小琴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4-17.
作者:廉赞洁 薛晓梅 朱丽萍 赵霞 马昱君
推荐阅读:
病房护理管理论文10-13
护理陪护表07-25
优质护理服务自查表06-21
血液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10-24
护理毕业实习鉴定表自我鉴定09-11
人性化管理在护理中的性论文07-08
产后护理论文10-07
舒适护理论文10-24
icu护理探究论文06-02
护理学毕论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