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物业管理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把“以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在探讨了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之后,针对高校学生管理滞后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物业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物业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党建研究

摘  要: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有利于构建和谐宿舍关系,有利于保障党员发展质量。但是结合现状却存在些许问题:党建工作者与公寓管理者之间的協调配合有待加强;空谈计划,注重面子工程,无实际成效;新旧学生公寓设施配备与资源条件不平衡。因此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创新教育途径,坚持知行统一,健全物质保障四个方面来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形成互联网+党建的建设格局,推动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党建;公寓;途径;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开展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地方,让广大学子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党的熏陶,不断增进对党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认识,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开展的实效。正如中共北京市委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尝试、探索建立党组织[1]。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有利于构建和谐宿舍关系

党建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一场域,建立学生公寓党小组,在公寓设立党员值班室,安排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交替值班,接待需要帮助学生,回答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疑惑,协助处理学生公寓紧急突发情况,帮助协调宿舍内部人际关系,化解学生间的矛盾纠纷,净化公寓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寝室关系。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有利于保障党员发展质量

寝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自我表现最真实的舞台[2]。推动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让学生参与公寓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主动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以点带面,不断向外辐射,扩大影响的范围,共同进步,将其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把服务群众和模范带头情况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依据,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增强党性修养,促使党员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在行动上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保证学生党员质量。

二、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开展现状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学生公寓中的党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些许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建工作者与公寓管理者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空谈计划,注重面子工程,无实际成效;新旧学生公寓设施配备与资源条件不平衡。    第一,党建工作者与公寓管理者的协调配合的意识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各部门职能分工明确,部门间消息闭塞,协调配合意识较弱,这就使党建工作进公寓路途不畅,成效不明显。因此,公寓管理部门与党建工作者,应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培养合作共赢的意识,加强沟通频率,创建沟通的桥梁与中介,拓宽沟通的渠道,这样既能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和谐公寓的创建。公寓管理部门和学生党支部应探索分工明确的有效机制,密切配合公寓党建工作,消除二者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一良好育人阵地,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二者脱节的工作状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后勤物业管理相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才能更加深入、持续地开展。

第二,空谈计划,注重面子工程,无实际成效。部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并未能带来实际成效,开展的部分党建活动,为应付检查,刻意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党建工作进公寓,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将教育开展的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结合,而不可空有形式,而忽视了党建活动应起的教育效果。

第三,新旧学生公寓设施配备与资源条件不平衡。新建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设施配备先进齐全。而部分老旧的学生公寓宿舍,设施陈旧,资源奇缺,部分公寓甚至缺乏党员活动室和特定的宣传栏,导致党建进公寓缺乏基础的物质设备支持。亦或部分党团活动室沦为杂物存储室,在公寓党建工作中未得到有效利用。随着学校的发展,大多数学院都建有环境优良、设施配备齐全的学生宿舍,但却未对旧宿舍进行翻新。同一班级内的不同的学生的住宿条件截然不同。这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失衡,由此产生优越感或悲观的情绪,不利于和谐公寓的创建和公寓党建工作的开展,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寻求资源的合理分配,及时翻新旧公寓,为党建入公寓提供硬件保障。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反映了公寓党建工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党建工作进公寓的实效性。

三、提高党建工作进公寓实效性的途径

公寓党建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党建工作进公寓的实效性,具体如下:完善制度管理,为党建工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途径,提高党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坚持知行统一,开展志愿服务;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制度管理

通过建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明示制度,党员、预备党员宿舍挂牌制度,大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考核制度,来为公寓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1.实行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明示制度

要求党员必须按照“政治素质过硬、德育素质良好、学习风气浓厚、内务卫生先进、党员作用突出[3]”等五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宿舍的显着位置,设置党员公示栏,公示公寓内所有党员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其接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将党员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行为考核评估中,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同时,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作为预备党员转正、积极分子发展的重要凭据,激励学生时刻不忘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保障党员发展的质量。

2.党员、预备党员宿舍挂牌制度

对于党员、预备党员宿舍实行挂牌制度,设立学生党员模范宿舍,广泛收集优秀党员典型事例,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辐射面广,影响层次深的教育格局。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发展工作更加可靠,激励学生向优秀典型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

3.建立健全大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公寓党组织应根据学生党员年级和专业,调整考核机制,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切实把德才兼备标准贯穿在考核评价的始终,量化、细化、健全考核指标,比如公寓卫生清洁情况、在党团活动室开展活动的次数及实际取得的效果、大功率电器违规使用次数、在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晚归次数等方面,对发展对象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评价,跟踪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作风情况以及思想觉悟情况等。结合考核结果,公寓党组织与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及时指出并纠正学习工作中的不足,力争培养合格的党员。

(二)创新教育新途径

1.搭建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信息网络平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技术的因素融入党建教育之中,与时俱进,打破教育的时空局限性,拓展书本资源的有限性。充分利用当下各种社交软件,宣传最新的党政信息、热点新闻和实时政策,促使学生加强对党组织的了解,进而更好地向党组织靠拢。通过构建风格新颖的微博、博客,创建特色鲜明的党建网站等,采用大学生常用的网络文体,以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力争使教育通俗易懂,真正将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福利”运用到党建中来。

2.挖掘线下红色资源

充分探索利用线下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活动遗址、重大事件现场、红军长征路线和革命战争遗址、革命纪念物等,让学生开阔视野,回顾党史,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同时,利用好各种革命材料与文献,如革命理论、政治纲领、革命路线和斗争方针等文献,将党团活动室作为“温馨书屋”,定期向学生推荐红色经典书籍,开展“书香进宿舍”“红色书信共赏读”,以此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境界,完善发展对象的党性修养,敦实学生党员的理论基础,纠正功利主义思想。

3.创新活动开展的方式

在高校学生公寓党建活动的开展中,应体现出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特色,增加公寓党建活动的趣味性,改变单一、刻板的问题,让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学以致用,让党建活动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扩大群众基础和活动开展所带来的影响力的辐射面。要充分利用好公寓这一阵地,如在公寓开展红色海报设计大赛,并将比赛中产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陈列,达到教育的效果;开展红歌颂党恩活动,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党章知识趣味寻宝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接受党的熏陶,竞赛中加强对党的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坚持知行统一

1.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通过在公寓开辟“红色文化长廊”,宣传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点新闻、时事政治等内容,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公寓走廊、宣传专栏等场域,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英雄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强烈的革命传統文化气息,加强党员的思想感知、情感体验、价值认同。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红色文化是可以依赖的思想资源,是克服落后封建思想、腐朽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思想武器[4]。因此,在促进党建工作进公寓中,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以致用,开展志愿服务,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服务于公寓的安全保障及预警工作[5]”,充分带动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公寓卫生、安全管理、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处理公寓内大学生矛盾、突发事件、协助管理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回应公寓管理的需要,如检查公寓违章电器,排查安全隐患,记录并上报相关问题。动员学生协助开展民主生活会、公寓党日活动,并记录、总结每次活动情况,对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作为其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鼓励学生通过帮助他人,培养自身时代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真正统一起来。

(四)健全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物质保障

1.设立大学生社区党建专项资金

大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长期有效的物质支撑。在财政预算体系中,高校应拨出资金进行预算,成立大学生公寓党建专项资金,为公寓党建活动提供经费支撑。同时党支部自身也应积极争取国家、教育部等的研究经费,扩大资金来源,为更加有效的开展公寓党建活动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2.配备大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必要物质设施

在进行公寓规划和建设时,高校应根据公寓的地域分布特点和公寓内党员比例的情况,配备相应的物质设施,建立配备齐全的党建工作场所,完善大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硬件设备,确保开展党建工作的场所,如党团组织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接待室等。高校应动员有关部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重点解决旧宿舍楼环境建设、设施配备问题,注重党内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强设施的管理与使用,应当避免公寓党建活动室成为“展厅”和宣传栏成为“公告通知栏”的现象发生。

四、互联网+党建是公寓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

结合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占据思想阵地是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与趋势。

结合青年大学生习惯和热衷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习惯,党建工作应顺应时代潮流,拥抱新技术,主动做出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认同,夯实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基础,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党建”“网格化党建”“互联网党建”“党建云”等新概念已经口口相传,在传统基层党组织分布之外,已经出现了一个“虚拟空间领域”——网络党组织[6]。“互联网+党建”将对党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党建”的大趋势下,应发挥党的主导作用,有效引导互联网传播积极的正能量,依靠党员数据、学习资料共享,降低教育资金投入成本,提高党建工作的灵活性。

在传统教育中主要采取听报告和读文件等单向灌输模式,导致党员缺乏积极性,影响整体活动效果。而在信息共享时代,网络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便捷性,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打破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党员随时可以有效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党员在平台上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营造积极互动、共同参与的良好网络学习氛围。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开展,要依托网络增强育人功能,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记录每周学习进度,交流学习心得。“学习强国”APP是“互联网+党建”的良好范例。利用互联网党建平台,要求党员实名注册,建立高校党员信息数据库。党组织实时掌握党员网络行为、党员动态,并对党员的思想动态进行科学分析,以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党员可以随时登录系统进行理论学习、发表评论,也可以借助支部群开展讨论,还可以通过平台完成评议、表决、考核等相关事项。

总之,牢牢守住学生公寓这一党建工作的阵地,能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合格的学生党员。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好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福利”,狠抓党员服务意识,努力构建“互联网+党建”的格局,才能使党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关于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研究报告[J].前线,2005(04):15-17.

[2]崔金宝.“以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创建推进公寓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4):29-30.

[3]崔金宝.“以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创建推进公寓党建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4):29-30.

[4]姜竹青.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工作[J].人民论坛,2019(04):46-47.

[5]江滔.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时间探索——以盐城工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8):38-39.

[6]祝灵君.党建研究:框架、定位与趋势.[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02):5-11+2.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张未未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物业管理论文 篇2: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摘 要: 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把“以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在探讨了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之后,针对高校学生管理滞后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管理内涵 滞后表现 以生为本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基地,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力量,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为科学地认识、处理和完善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教育思想及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迫切要求我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促进大学生的成才成长。

一、高校以人为本的管理内涵

管理学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以人为本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者的假设实际上就是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正是由于人可以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因此对人的管理是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①。有学者指出,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②。总的说来,人本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管理理念,它是与时俱进的,而又体现出时代核心价值观念。

高校中的学生人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高等学校中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目标及衡量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突出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质就是以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服务学生为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主线③。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学校各类管理者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创设各类有益的环境,以及建立各项有效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滞后的表现

推行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是现代管理观在高校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这给学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和运用时代所要求的人本管理理念。然而在现阶段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仍存在滞后性表现。

(一)注重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以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即稳定和发展为重点,却忽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果把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仅仅摆在使之适应学校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表层面,而无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个体追求目标的实现,那么无疑学生参加管理就是被动的。

(二)注重社会发展的单方需要,忽视学生的个体成长需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应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学生管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只考虑服从社会发展需要而无视学生个体需要,就会使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要我做”的思想,使得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适应社会标准的零部件。

(三)注重人才培养的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过于追求统一性。不可否认这种管理者对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弊端日渐显现。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需求,从而使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方面差异太小,人才标准趋于统一。

(四)注重管理制度的硬性实施,忽视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各所学校非常重视制度建设,讲管理必须有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

传统的制度管理在实施中,往往是从行为规范入手,以硬性实施为主,辅以惩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权益作出限制,对学生的义务要求苛刻,漠视学生的权利,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人的社会性、文化性、情感性。这种以制度为中心的“机械理论体系,恰好蕴藏着一个最大的危险,那就是人的失落”④。

三、实施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滞后性迫切需要改革,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变革。高校的管理理念和办学实际都需要注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时代呼唤高校建立新型管理方式——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

(一)树立现代管理观。

高校学生在管理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意味着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工作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目标。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高校管理者应形成“管理是服务,管理也是育人”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树立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服务。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指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并渴求它们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大学生的需要有很多,如人际关系、学习、恋爱、就业、自我实现、人格尊重等,这些需要的满足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所以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合理的有效需要。成长和成才的帮助和服务是大学生最大的愿望和需要。因此要在校园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例如学术讲座、科技创新活动等,满足大学生的成才愿望;成立心理咨询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学生服务机构,帮助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经验性辅导;在学生宿舍管理方面实行物业管理,完善宿舍周边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构筑舒适安全的环境。

(三)让学生参与管理。

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及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他们都已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能,所以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充分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人本管理强调学生“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管理”中,学生在作为管理客体的同时,又充当管理主体的角色,参与决策、执行、监督等管理的全过程,行使管理主体的权力;在“自我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所以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⑤。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另外,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帮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四)健全人本化的管理体制。

健全人本化的管理体制,需要从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制度完善三方面入手进行。首先,要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重新组合学生管理工作职能,体现服务育人的思想。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对其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培养建设,增强工作能力。校领导关心帮助他们的工作与生活,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人本化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化管理原理、符合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在保证学校正常运作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权利义务提供依据。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增强认同感,使得各项规章制度体现出法治精神、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注释:

①毛国涛.浅析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1).

②李兴山.现代管理学[M].北京:现代出版,1998.

③赵玉宝.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理论及实践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⑤陆庆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参考文献:

[1]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3]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4]卢勃.试论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0.2.

[5]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5.

[6]雷丽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学校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03.7.

[7]赵玉宝.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理论及实践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

[8]王守猛.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当代教育论坛.

[9]覃世琦.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学生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

作者:寇业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物业管理论文 篇3:

国际化视角下,学生工作模式专业化比较与实践

摘要: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鉴于此,分析导致传统学生工作模式面临挑战的原因,对比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差异,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高校学生工作的先进经验,探索将国外专业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应用到国内高校的途径,提出专业、智慧型学生工作新模式的实践举措。

关键词:国际化;学生工作;模式;智慧型

1引言

高校传统学生工作模式所面临的挑战,由三个方面引发,首先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服务要求等问题凸显,迫使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完全学分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课程,学生传统的班级观念弱化,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发生变化,固有的学生工作模式急需顺应趋势。市场经济使得大学生就业转变为双向选择,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市场拓展、对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次,新形势下,大学生自身特点面临新的挑战。多元文化的介入,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评判无所适从,价值选择更为艰难。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化,多民族聚集,家庭经济差距日益扩大,高校学生组成结构复杂化,同一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历,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很难满足当前学生的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使得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收效甚微。再次,高校学生工作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学生工作在高校的地位和重要性还各有差异,一些高校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归为辅导员或某个部门的工作,全员育人的格局尚待形成。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年轻化,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限制约着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学生工作者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工作方式缺乏科学性、体系性,过分强调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工作局面难以打开,工作实效性弱,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1]。

面对上述问题,国内高校急需寻找一条有迹可循的经验道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历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的经验,结合国内高校实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方法。

2当下学生工作模式专业化国内外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工作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和积累,已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格局。学者王传中指出:“美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性、规范性强、采用集权的垂直管理模式以及主管负责部门分工学生参与的运行机制。而法国高校学生工作实行的是高度社会化的管理与服务体制,工作效率高,实践性强。英国高校学生工作采用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为学校主体个人导师和行业协会,制度化、人性化突出。”

2.1学生工作学校层面运作比较

学校层面的学生服务中心核心职能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学生纪律与学术道德办公室外,其余均属服务类工作,且绝大部分是有偿服务。而在国内学生工作所涵盖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提升等职能均通过学生会和社团自主实现。宿舍、安全等管理职能由相关部门垂直管理。思想教育、主题教育、班团管理和学风建设则是国外高校所没有的,总的北美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线条和职责邊界是比较清晰的。

就业服务是学校和学院层面学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会设有就业服务中心。区别是学校的所有业务基本收费,学院的不收费。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将职责分为两大块,一是就业(含就业指导、实习和就业信息服务),二是创新科研训练。从业人员看重有职场经验,不看资质认证。辅导以一对一或工作坊形式开展,没有统一的公开课程。

2.2学生工作院系层面运作比较

相比于国内高校的学院管理机构,北美院系管理机构更加简单。并没有对应学校的机构设立学院机构,一般就由学生服务中心和院长办公室构成。个别学院会根据专业特色要求,设立一些专门机构,比如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实习服务等。这种简单是建立在学校职能部门扁平化管理的前提下的,即工作由学校层面的职能部门直接面向教师或学生开展,而不是学校职能部门发指令,通过学院对应部门面向教师和学生开展工作的模式。

学院层面的工作高效也是主要特点,主要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职责边界清晰”。二是推行“首问负责制”。每一名员工受聘时都会有一份比较清晰的工作职责要求,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具有操作层面的具体内容。这保障了每名员工“各司其职”。同时,“首问负责制”则是让每个问题得到解决的最短路径,并促进了职员之间的“团结协作”。

院系层面的学生服务中心的核心职能类似于国内的教务科,学院student service职责一般包括:(1)大一结束后选专业;(2)跨学院转专业;(3)学术违纪处理;(4)心理辅导:发现学生问题,并安排专家咨询辅导;(5)毕业资格审定。学生一年级淘汰率较高,超过10%,四年总淘汰率近20%。大的学院会单独设置就业服务和心理咨询办公室,系里面则根据规模设定相关职能的工作人员。与国内不同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均要建档备份。学院对专职教师没有专门考核,只需每年提交工作报告,非常看重职业操守和同事评价。

学院和系的学生工作主要承担学业、就业、实习、心理方面的学生服务,院系层面基本不开展学生团体教育和学生活动等工作,而是由学校职能部门或学生团体组织开展。

由发达水平高校的学生工作可以得出,“这些高校在招生与注册、新生入学教育、宿舍管理、行为管理、经济资助、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残障学生服务等方面经验丰富、专业性强、可供学习。站在全方位和全局高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2]

3学生工作模式专业化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中国高校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可从学生事务工作信息化建设、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学生事务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 增强专业性,建立一体化便捷服务体系,同时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将学生工作贯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争取与世界接轨。

3.1以学生为教育本,构筑智慧型学生工作新模式

3.1.1从学校层面入手,构建智慧型学生工作平台

依托较早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工作基础和大数据技术优势,建立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研究所。开发“学生公式”系统,分析大量毕业生在校过程数据,对不同毕业去向优秀学生的校园行为轨迹进行公式化描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教育引导。开发“学生画像”系统,实时抓取学生在校各类动态数据,对学生个体或者特定群体进行精准化描述,实现学生行为异常的预警式感知,并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开发‘思政智库’体统,对大量论坛、网站、社交等的文本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生成当前社会和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热点分布报告,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开发互动APP,动态生成以活动、兴趣、课程等为关联的多样化网络社交团体。开发党建APP,实现党建工作移动化,党建数据可视化。建立‘诚信档案’系统,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荣誉感;打造‘启梦’等专题栏目,传递榜样力量。”[3]

3.1.2依托智慧平台,开展便捷式、个性化、实时性、精准化引导

个性化学业引导。“学生公式”系统通过分析大量毕业生发展轨迹数据,挖掘优秀学生的共性,形成优秀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公式描述,实现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梦想,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图书、视频、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信息。同时,通过对数百万份求职简历和代表性企业职位描述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主动为学生搜索匹配其职业梦想,又符合其学习工作能力的职位信息。以此,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教育引导,为在教学工作中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实时化思想引导。“思政智库”系统通过对大量新闻、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站和论坛文本数据的抓取和分析,自动捕获当前社会整体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潮流,不仅能够对新闻和关键舆情点的受关注度进行排序,还能够分析网络评论参与者的情感激烈程度,自动挖掘评论的核心论点。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该系统,可在教学中获得当天和最近的热点分析报告,并可自动生成PPT讲稿,极大地提高了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思政引导的效率。

精准化教育引导。“学生画像”系统基于校园大数据的一体化平台,具备通过分析寝室门禁记录、图书馆出入记录、教学楼打水记录等数据,对学生学业生活习惯的异常变化进行预警式的感知,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引导。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打水次数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一般而言,打水次数很多的学生成绩都比较优秀,而如果一个学生以前打水次数很多,最近一段时间打水很少,就是值得关注的信号,很可能该生课业注意力发生转移,需要辅导员进行了解甚至干预。

便捷化服务引導。“互动”APP平台,使为学生提供便捷式、无纸化、一站式的服务成为可能。通过将APP使用指南装入录取通知书后寄送到新生手中,新生注册使用后,立即加入网上班级,可以进行同学沟通、师生沟通,实现宿舍查询,新生问答,了解校园实用信息,达到了“身在家中如进学校”的效果。辅导员老师通过该平台可以积极为新生、家长答疑解惑,充分了解每名新生的个人与家庭情况,特别是家庭条件相对艰苦的学生,尽可能让每一个新生体会到如家一般的关怀和温馨。在迎新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服务功能,如开发微信查询,微信填表,学生加入微信号,即可查询所在班级、学号、宿舍,填写准确的个人信息以及到校时间、是否有家长陪同、是否需要申请助学贷款等信息。学生现场报到时,只需持校园一卡通刷卡,领取材料即完成报到流程,无须填写任何表格,实现“无纸化,一站式服务”。

3.2以学生成长为基,建设专业化服务中心体系

打破国内高校传统的行政层级性的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直接面向学生的扁平化、便捷式的实体线下服务中心是国内高等学校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线下实体组织机构发挥宏观设计职能,建构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需求和体验中心,结合“互联网+”学生服务APP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学生有问题不知该找哪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边界不明确,容易相互推诿;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跑很多部门”等问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更容易拉进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以学校为荣、爱校的精神理念。构建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的服务中心,是实现扁平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案之一。

设立学生事务咨询服务中心。学生事务咨询服务中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便捷的咨询服务,帮助咨询者解开心中疑惑、发现身边资源。通过新媒体的开发,逐步建立起网上“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学校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利用网站、微信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咨询服务。

设立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拥有足够的房间或实体平台作为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包括公共开发平台、独立工作室、培训室。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通过校内各部门和校外政企金积极合作,实现创新创业培训、孵化、落地等培育苗圃功能。

设立文化艺术教育基地。文化艺术教育基地负责规划、统筹、实施全校性艺术和教育活动,通过开设艺术公选课、名家讲坛、精品演出、指导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师生艺术修养,传播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设立接待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室、脑波音乐实验室与压力管理训练室、领导力试验室、园艺健心露台,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和师生心理疏导。

设立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制定学校就业工作整体方案,统筹组织就业市场开拓和安排校园招聘活动,负责校企关系维护与校园雇主品牌推广,统筹规划并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负责相关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活动组织,统筹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反馈工作。

设立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中心负责学生宿舍资源的配置与集中管理,统筹协调学生管理、物业管理、安全保卫等相关单位的工作,切实推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宿舍,服务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需要。

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校本科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资助工作,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开展责任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不断丰富资助育人内涵和形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服务。

4总结

构筑智慧型工作新模式、专业化服务中心体系,确保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的学生工作理念。通过以上途径,为解决高校扁平化、便捷式学生服务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洪文建.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J].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3(5).

[2]王传中,彭启智.加强学生工作国际化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J].行思探理,2011(5).

[3]李玉纯,王欣玥,范淑焕.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6(10).

作者:孙东 于乐 刘今杰

上一篇:社区妇代会换届选举方案下一篇:法学专业个人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