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技术进步,现有单片机课程学习不完全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笔者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对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电子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电子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摘 要:文章以电子类专业为例,针对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存在思想认识和教育理念滞后,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现状,通过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校企“双元”育人格局,优化人才培养,创新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聚合教育资源,构建校企对接实践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健全校企协同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为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各方职责,“为解决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1]。高校如何加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适应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值得深入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和突破口,厘清职业教育改革的逻辑进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育改革理念滞后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要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尚未及时准确把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判断,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导致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实训实习基地有待加强,课程评价标准不够健全,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不到位,德技并修的育人环境尚待完善,不利于推进电子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2.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锻炼。根据职业需求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满足学生的喜好和接受程度等现实诉求,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基于产教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资源、企业教育资源等,构建学生乐于接受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待开发。

3. 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

针对电子类专业构建的实践课程体系较少,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主要表现为充分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建设、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实践方法上不能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在专业课程建设上,校内专业和校外产业互动对接不够、不利于专业教学诊断与专业认证。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将校内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技能融合不够,尚未能科学合理的编制符合现实需求的实训教材,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仍然存在差距;在教学实践上,把校内实训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衔接不密切,致使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

4. 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主要从学校的角度,以课堂教学表现、专业理论学习效果、实训技能水平等为评价要素,缺乏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参与企业生产的专业精神、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工作成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课程内容教学综合评价不到位,尚未形成相應的多元评价机制。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1. 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校企“双元”育人格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搭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结合专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在教学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营造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校企“双元”育人格局,“促进专业与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合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产教融合平台” [2]。

二是打造校企互聘“双师”队伍。加强教师内培与外聘相结合,打造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基础保障。一方面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实地参与生产实践的同时,给予企业员工开展专业理论培训,进一步检验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共同承担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优化人才培养,创新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构建产教融合“3+”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一是“线下+线上”虚拟体验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应用;线上,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搭建“互联网+”云课堂,开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同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共建生产实践性在线慕课。二是“项目+竞赛”模拟体验驱动式教学模式。依托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载体,协同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化形式融入课堂,形成“项目+竞赛” 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三是“校内+校外”实践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校内专业和校外产业互动对接、校内课程与企业岗位对接、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任务中进行学习,达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3],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3.聚合教育资源,构建校企对接实践课程体系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产教融合进阶式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建设要对接各类电子企业,在课程实训、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与企业真实项目和任务结合进行深度合作;在优化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企业生产实践技能要素,共同开发校企对接实践课程体系,并分阶段分模块实施教学活动。第一阶段,注重基础知识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第二阶段,注重强化专业技能实践和企业见习相结合;第三阶段,注重实习实践和实际工作相结合[4]。这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见识,由实践到应用的进阶式、交互性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步步推进,将实习实践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到各教学单元,设计课程内容和技能综合实训内容[5]。

4. 推进协同育人,健全校企协同课程评价机制

一是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构建学校协同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二是健全多元内容课程教学综合评价机制。转变考试考核内容,加强校内教学评价与校外教学评价相结合,注重项目实践教学,缩小校内理论知识与实训训练考核比重,强化校外实践操作能力、工作表现、职业精神等多元内容综合评价考核,形成多元内容综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2] 兰子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气专业校企双元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25-27

[3]廖忠智,葛滨,张欢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1-14.

[4]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吴雪毅;-《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07-25.

[5]李发林,张存芬,张毅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9):17-18,32.

作者:宁钰球

高职电子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技术进步,现有单片机课程学习不完全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笔者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对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单片机 教学改革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日益进步,单片机产品日益繁多,应用领域越发广泛,成为电子信息系统中重要的控制单元。因此,单片机课程教学成为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就业层次,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教学过程的反馈情况分析,现在的单片机课程教学还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学生对单片机系统认识不清、重点不明从而产生学习动力消减的情况;过于强调单片机软件编程而忽略硬件外围电路学习的情况;教学内容与行业新技术发展脱节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乃至目前的单片机课程体系还不完全符合单片机自身技术特点,不完全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1]-[4]。

一、需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要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确立,必须紧紧围绕由于行业发展而引起的人才需求变化而变化。在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单片机课程的学习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调试的基本知识,具备自主开发单片机最小系统、协助开发一定复杂程度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在研发工程师的指导下,快速掌握新型单片机应用,具有一定程度的系统分析能力,能够按照工程要求完成中等规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仅是为教师在日常单片机课程教学活动中提供正确指引,使得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课程内容编排合理,教学方法使用得当。而且是让学生们明白通过学习单片机技术他们能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明晰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定位。

二、合理编排教学模块、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三段论”,第一部分是单片机内部结构,然后是指令和编程,最后是具体端口应用。内容体系虽然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却出现种种问题。在前期学习过程中过多理论抽象知识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知所学有何用处,等到学习具体应用阶段时,早已兴趣全无、畏难而退,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局面的出现。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师按照书本讲解,学生做些验证性实验这样的、简单的事情。现在的课程教学除了需要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各专业的培养要求、社会需求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单片机课程教学的前后关联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单片机实践性要求强的特点,将学习内容整合为若干个模块,将这些模块转换成实践教学项目,整理出每个项目所需的硬件模块、指令系统、程序编制等知识点。具体说来就是将单片机运用的重点部分:中断系统、并行输入输出口应用、串行通信口应用、存储模块扩展、定时计数器应用等内容结合相关联的存储器配置、寻址方式、指令系统等基础内容各自独立成章。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自主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样板教具以及相关应用软件(keil、proteus、medwin等)等各种教学手段将当前需要讲解的项目内容逐一细化讲解,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的讲解应该在实验室内进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实际动手来试验教师所讲的内容,有问题可以得到实时的解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学习。当每个基础项目讲解完成以后,即安排进行针对该基础项目而进行拓展的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综合应用项目,如红外遥控、电机控制、信号采集、超声测距以及LCD液晶显示、键盘控制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用户板,焊接器件,调试程序,以实现相关项目要求。在综合应用项目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选题偏重于单片机接口的应用和各种控制功能的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则偏重于弱电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功能的实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专门介绍目前常用的单片机型号以及它们的使用,让学生亲眼看看,亲自动手试试这些单片机,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主流。通过这些安排,把书本上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物化显示的实际操作项目,让学生易于学习、易于理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依托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将他们自己设计好的各个模块拼装成一个整体(例如简易轮式机器人),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生从事这方面的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三、考核方式多样、客观评价

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期末闭卷理论考核而应采用更科学的考核形式,准确而又公正地评价学生。既然单片机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那么在单片机课程的考核中强记硬背的成分要剔除,注重单片机内容理解和应用的成分要加强。

因此我认为对于课程考核可以分为三部分,较为合适:一是试卷考核,卷面以程序分析、常见硬件故障分析、硬件设计、程序设计为主,主要是要考核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设计水平。在试卷上还提供常用指令列表和常用器件列表,这是因为单片机以“用”为主,在现实设计中工程师们也常常参考单片机书籍,学生们能够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指令即可,并不需要也没必要将单片机的指令都要牢记,当然最为常用的指令还是需要理解记忆的。二是操作考核,这部分考核是根据学生完成课程项目要求的情况来进行,除了需要提供在规定时间内需要完成的硬件电路,还需要提供完整的项目报告和程序代码,以确保给每个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三是创新点考核,为了激发学生的单片机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单片机设计水平,组织相关单片机兴趣小组,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参加学校、省、国家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或是参与一些教师主持的有关项目,针对这些活动中制作的作品同样予以认可,按照操作考核的程序进行评价,考核结果计入单片机课程考核中。

四、总结

现代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迫使我们不能依靠传统常规的模式教学,必须将高职院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单片机的能力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行业形势的发展进行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旭锦.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2期,41页-42页。

[2]王娟,王丽. 模块化教学法在高职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黑龙江教育,2015年3期,29页-31页。

[3]辛玉玲. 电类专业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6期,7页-8页。

[4]龚益民.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与实践. 内江科技,2007年5期,119页-120页。

作者简介:

叶云飞(1982年8月—),江苏响水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作者:叶云飞

高职电子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3:

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企业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阐述了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詹新生(1975-),男,江苏铜山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张江伟(1981-),男,湖北襄樊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江苏徐州221140)

[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笔者和张江伟老师被学院选派到徐州雷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并分配到电子产品生产车间,经过近五个月的实习,收获很多。下面结合企业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谈谈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

一、“电子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工艺”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工艺技术和电子工艺管理知识、电子元件的识别检测,了解电子产品装配常见工具和材料、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掌握装配焊接及电气连接工艺、表面安装技术,熟悉电子产品的整机结构与电子工程图、电子产品生产线及产品的环境试验和电子产品的质量管理,为今后实际从事电子产品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企业实际条件决定生产工艺方案的管理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和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以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由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位问题及认识问题,对“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重视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师资培养不够。由于前几年对此课程的认识不足,其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或外聘教师承担。由于教师没有企业的工作经历,对于企业对生产工艺的要求、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等了解不足,生产工艺的知识、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只停留在书本上。对于新的器件、电子工艺设备了解不够,如BGA器件、回流炉等,从而造成学生所学知识落伍。

2.实验室的建设不足。目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实验室建设不但设备不足,而且建设要求与企业实际生产线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如学校的实验室只是在实验桌上增加一些插座,并配上烙铁、烙铁架等。而企业在建设生产线时,除了满足基本电子产品的生产要求外,还要考虑采光问题、静电问题、通风问题等。

3.过于注重通孔器件的学习。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室中的所配器件基本上都是通孔器件)及教学成本的影响,教学上过分注重通孔器件的讲解、实践。而在实际电子产品中,低端产品用的是通孔器件,如普通的调幅收音机;而稍微含有一点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中,主要是以贴装器件为主,如电子调谐的收音机。我们所在企业生产的医疗电子产品所用的器件都是以贴装器件为主、通孔器件为辅,很难找到纯通孔器件的产品。元器件的焊接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电子工艺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我们仍停留在通孔器件的焊接上,而实际企业中,通孔器件的焊接所占整个焊接工作量的比例非常小,大多数是贴装器件的焊接上。元器件的拆焊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重视不够,往往强调焊接,而忽视拆焊。在企业中维修电路板,在很多时候要对电路板上的器件进行拆焊,而且以贴装器件为主。

4.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检测理解不够。我们对电子产品的设计的理解就是设计电路;电子产品的装配就是焊接电路板;电子产品的检测就对功能进行检测。而企业中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检测等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我们理解的多得多。

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探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要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学校人事部门要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及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双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政策规定和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①。应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建设,兼职教师应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应采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授课、校内老师辅助的联合授课模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保证课程的实践性、先进性,与企业零距离;校内老师讲相关理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资料的完整性。

2.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电子工艺”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这就要实验(实训)室的支撑。为此,要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生产型电子实习基地(如电子产品生产线或PCB制造生产线等),即校中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出场地、设备,企业出技术、出管理、出市场共建生产型电子工艺实习基地,请企业人员策划,按企业生产工艺的要求,创造环境和设备条件,使校内实习车间接近一般中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为企业服务(如对外打样或加工电子产品、PCB板等)。生产型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获取,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训、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础。可利用行业、人缘、地域等优势联系合作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和对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让学生到企业了解一些先进的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熟悉生产工艺,进行现场操作实践,感受企业文化。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学校或系部应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大赛,通过电子制作兴趣小组开展各项活动,从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②。

4.把职业资格证引入教学中。把课程教学与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教学中严格按照电子装调和制图员(电子CAD)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要求组织教学,学生学完课程,能达到相关要求,取得电子装调和制图员(电子CAD)国家职业资格中级证书。

5.合理整合专业课程。电子工艺课程着重讲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问题,电子CAD课程着重讲解电子电路与电子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建议把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称为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其实现有的电子CAD课程教学却是枯燥乏味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将电子CAD技术引入到电子工艺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小型电子电路,进行电路仿真、PCB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再进行电路的焊接、安装、调试,真正体验电子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

6.教学内容的改革。可把教学内容分成两大块:(1)电子产品的装配、检测可以组装小型电子产品(万用表、收音机等),从而训练学生们在正确识读、判断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基础上,按照电子电路安装规范正确组装调试电子产品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③。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小型化、高密度既是人们的追求目标,也是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表面贴装工艺的发展,不仅为当今集成电路器件进一步微型化、高密度化开辟了应用天地,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过孔插装技术的局限④。因此,应加强贴片电子产品的装配等内容。(2)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主要通过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掌握电子CAD的相关知识,完成电子电路的设计、PCB板的设计制作,电路的装配、检测等。特别强调电路的设计应扩充为电子产品的设计、检测,因此,还应包括外装的设计、产品的震动测试、常温老化测试、高温老化测试等,不能仅局限于电路设计、焊接、功能测试等。

7.教学软件的改革。目前,大多数院校主要采用Protel软件作为电子CAD教学软件用,但Protel软件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并有逐渐淡化的趋势。我们应适应企业的需求,电子CAD教学软件应在原教学软件的基础上,增加大中型电子企业所用的电路设计、仿真及PCB电路的软件,如ORCAD等软件。

8.把国际通用的电子行业IPC-A-610D电子组装可接受性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中。国际通用的电子行业IPC-A-610D是针对印制板组件可接受性的标准,是电子行业内最为广泛使用的检验标准。在国际上,该标准是用来规范最终产品可接受级别和高可靠性电路板组件的宝典。

9.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工艺”课程中应用,以某一实际电子产品为载体,学习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制造、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试验工艺、电子工艺工作、电子产品的质量管理等。由“教学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转为“产学做”一体化模式。实训过程中注重“做”即实际生产,而不是简单练习。取消理论课与实训课程的区别,把教学场所放在实训室或生产车间,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如电子产品的装配、检测,可按元器件成形工艺→印制电路板的绘制工艺和制作工艺→插装件工艺→焊接工艺→组装工艺→调试工艺→整机装配工艺→工艺文件编写的思路组织教学⑤。

10.改革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评价学生的成绩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⑥。具体做法是:淡化理论考核、突出实践技能的考核,注重过程化考核。考核方式为:理论考核,采取半开卷的形式,占30%;项目考核(或任务),即过程化考核,取每次项目(或任务)考核的加权平均,占60%;平时考核,主要指平时出勤、提问、作业等,占10%。

11.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由于电子产品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发展比较迅速,实验室的建设与企业生产仍有一定的差别,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这一不足。如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视频录像,可再现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国内最先进的PCB制造、SMT组装、数码产品生产等工艺技术成果⑦,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焊接工艺、电子元器件介绍等。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8.

②方凤才,曾忠宁,李平,等.改革《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99.

③陈桂兰.《电子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4):220.

④关宗安.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28.

⑤周华,申良.浅析《电子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62.

⑥詹新生,张江伟.高职“模拟电子技术”项目化教学实践[J].职教通讯,2010(8):43.

⑦弥锐.电子工艺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4):213.

作者:詹新生 张江伟

上一篇:银行业监管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