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精选12篇)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

1、函数信号发生器

(1)能产生正弦波、矩形波(占空比可调)、锯齿波等多种波形;

(2)输出信号的工作频率范围10Hz~10kHz,且连续可调;

(3)输出信号波形幅值0~10V,且连续可调;

△(4)输出信号频率数字显示;

*(5)输出信号幅度数字显示。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2、简易直流稳压电源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输出直流电压UO的调节范围为3 — 12V,且连续可调;

(2)最大输出电流ILM≤200mA;

(3)稳压系数Sr<10%;

*(4)具有过流保护功能。

3、简易数字频率计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100Hz~10kHz;

(2)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或方波信号;

(3)用四位数码管显示所测频率值,并用红、绿色发光二极管表示单位; *(4)具有超量程报警功能。

4、简易交通信号灯控制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定周控制:主干道绿灯亮45秒,支干道绿灯亮25秒;

(2)每次由绿灯变为红灯时,应有5秒黄灯亮作为过渡;

(3)分别用红、黄、绿色发光二级管表示信号灯;

*(4)设计计时显示电路。

5、4位二进制加法器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四位二进制加数与被加数输入;

(2)二位数码管显示。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课题名称与技术要求

2约200字的摘要

3总体设计方案论证及选择

4设计方案的原理框图、总体电路原理图及说明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2

一、中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中等教育观念和教学的影响, 中职《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 不能跟上当前电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且, 单纯地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或者只考虑引入多媒体教学从形式上追求教学手段, 只当一位幻灯片放映员是远远不够的, 没能从根本上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二、基于任务的中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 而理论基础欠缺。《电工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度深、教学内容抽象, 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清楚。并且, 由于电工技术的迅猛发展, 只停留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更好地掌握《电工技术》课程中抽象的内容, 必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实践化。计算机仿真实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基于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工学研究生培养中, 其核心是通过做项目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文将这一思想应用到《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 把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师的提炼设定为一个个的具体任务, 由学生通过仿真来完成,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选择参考书。

参考书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 参考书的选择除了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外, 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手段。为此, 基于任务的中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局限于一本参考书, 而是需要参考书组。如选择针对《电工技术》理论课程参考书, 作为理论教学的依据, 在内容上, 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还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计算机仿真参考书。MATLAB是一种通用的科学仿真工具, MATLAB有信号处理、通信、控制、电工技术等学科的工具箱, 同时有很多针对不同学科的MATLAB参考书。可以选择一些针对《电工技术》的MATLAB参考书, 作为实践教学的依据。

2. 根据教学需要设定任务, 应用计算机仿真平台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任务, 将参考书上的具体教学内容, 通过提取将其转化为一个个便于计算机仿真的任务。例如, 在教授谐振电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可以设定一个“计算二阶带通电路频率响应”的任务, 具体要求:已知二阶带通电路如图1所示。应用MATLAB工具软件, 仿真Q=5、10、20、50、100时的幅频和相频响应。

以下是学生设计的一个实例结果。图2为对于不同品质因数的线性频率特性, 图3为对于不同品质因数的非线性频率特性曲线。

在教学中引入任务, 通过仿真来完成, 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 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任务, 让学生先进行设计, 完成计算机仿真后, 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完善自己设计,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合任务教学改革的考核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培养目标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 按需施教, 学以致用;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内化到评价模式中, 通过评价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为理论基础的多元教学评价, 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就, 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多元评价中注重评价过程, 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和创造能力。基于任务的课程改革也不再局限于闭卷考试一种形式, 而主要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完成任务情况两种考核方法相结合, 两种考核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比重占到50%, 形成立体的考核方法。这样的考核方式除了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还考核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实际应用的综合素质。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3

【关键词】工作任务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7-01

前言:在职业教育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职业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使是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时,要以工作任务为基础。

一、《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定位

尽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来说,该门课程起着核心的关键性作用,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可以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知识,一是模拟电子电路知识,二是数字电路知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会学习到电路相关的知识,还能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使自身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收到优质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任务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选择

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时,工作任务为电子电路的组装和调试,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考虑教学目标,进而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此,《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教学内容总共可以划分为六大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其所特有的知识点及技能点,比如在调光台灯电路的组装和调试单元中,主要包含两大知识点: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结构、特性、使用常识,调光台灯电路分析,技能点是与知识点相对应的,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技能。以工作任务为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还能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整个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为行动导向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五个环节,以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组装和调试为例,对五个环节进行阐述。第一环节,明确任务,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器设备,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并找出使用该电源的设备,将相应的电路图收集到一起,随后,教师在课程对这些电路图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让学生有一个简单的认知;第二环节,制定计划,根据相应的知识点,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工作计划,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制定的计划进行学习及工作,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及启发,并帮助学生及时的修订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第三环节,组织实施,根据电原理图,将所需的材料在教师处全部领取,随后对领回来的元器件进行检查、检测,检查无误之后进行工作任务;第四环节,检查控制,这个环节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巡视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第五环节,评定总结,这一环节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学生自查、组间互查以及教师评价,学生通过自查及组间互查可以发现存在着差距,教师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疑惑,从而使自身所具备的操作能力有效的提高。

(三)课后评价

对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来说,课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课后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及操作上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而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合理的优化及改进。在本课程的节后评价中,采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一种是形成性评价,一种是终结性评价,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与阶段性学习的质量有机的联合在一起。通过这种课后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从而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

结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子电器应用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了符合培养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并锻炼出操作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韦晓阳,陈莉,李乃夫.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18-21.

[2]谢阳玉.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18):121.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4

学年学期:2014-2015-1 专业班级: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班 指导教师:田洪

设计时间:2015.01.05-2014.01.09 学时周数:1周

一、设计目的

对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校区进行配电系统设计:

二、设计任务

1.计算负荷需求(用电设备种类、功率及其数量,负荷等级)及其分布; 说明:

1)校内负荷点除了已经提供的以外,尚需补充工程训练中心(2)、艺术会堂(2)、实验酒店(1)、体育馆(1)、东区新建宿舍(2)、7号教学楼(2)、光电学院办公楼(2);

2)负荷调研中为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秩序,对负荷的调研做如下近似处理:

a)实验楼以3号楼为基准,近似认为其他楼用电负荷与3号楼相同,; b)行政楼负荷近似处理为2倍的图书馆;

c)其他未尽之处,允许适当简化,但应保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并需说明简化处理的合理性;

2.变电站设置、选址与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 说明:

1)应综合考虑变压器采购价格、变压器损耗、变压器经济运行、线路上的功率损耗、电压损耗、一二级负荷的供电持续性等因素;

2)负荷点的相对位置、电源点(英春变电站)的位置、线路长度等地理数据用Google Earth/百度地图等进行测量,并在设计报告中做出简图加以说明;

3.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说明:

1)根据《供电营业规则》,100kVA以上的用户功率因数不低于0.9; 2)各负荷点电压应满足《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的要求; 3)采用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制定配置方案(低压侧分散配置或高压侧集中配置)

4.选择变电站接线方式并绘制主接线图,类似如图1所示

图1

5.进行短路计算并进行设备选型,包括开关柜、线路选型,线路全部采用埋地电缆 说明:

根据《电气工程基础》教材和数据手册来进行选型。补充说明:

1.电源点是学校旁的英春变电站的10kV母线,采用双回路供电,供电干线采用LGJ-150架空线沿学校周边主干道布置(天马路、杏林湾路、理工路、海翔大道);供电干线出口断路器开断容量为500MVA; 2.校内设校级总开关站,各负荷中心均从总开关站取电; 3.系统发生短路时,继电保护切除故障的时间在0.1s以内。

三、设计时间进度安排

周一:布置任务、分组、负荷调研、负荷调研结果汇总

周二:分组开始系统设计(负荷计算、电压等级选择、变电站位置与变压器台数选择)

周三:系统方案成型(无功补偿、短路计算)

周四:设备选型、绘制主接线图、准备答辩ppt和课题报告 周五:答辩

四、成绩考核

设计分小组进行,教师根据各组完成情况给出小组成绩,组员民主评议以百分之的形式根据各成员在设计中的工作情况给出成员成绩百分比建议,教师参考组员评议结果给出最终成员成绩百分比,最终成绩 = 小组成绩 * 成员成绩。1.根据答辩情况给出小组答辩成绩 2.根据报告情况给出小组报告成绩

3.小组总成绩 = 答辩成绩*50% + 报告成绩*50%

五、报告书写格式

1.格式要求同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2.内容应逻辑清楚,表达明确;

3.报告应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报告中应注明各部分的撰写者; 4.报告最后写出小组建议的组员成绩百分比,并所有组员签名。

六、参考资料

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5-2011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19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附图1.接线方式

图2

图3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5

2.1设计好导课环节,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在45分钟的课时中,学生的思维分思维逐渐集中、最佳思维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三个阶段,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尽量延长最佳思维活动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第一阶段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导课设计对这堂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课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比如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可采用生活经验导入法,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直接观察到一些实验现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有无兴趣,因而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欠缺,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先给他们设置一个问题及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数据铺垫: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扩大电表(电压表或电流表)的量程?要求明确以下问题:(1)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2)如何确定这些数据?(3)实际用电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4)你能否制作一个电表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的学习试验做好准备。

2.2合理安排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例如,在讲“电路的三种状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实验课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三种状态下电路的`端电压和电流,从而总结出电路在三种状态下的特点,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学生缺乏知识、能力与经验的一面,更应该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带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教材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相关实验联系起来,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先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先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对所应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显著上升。

2.3鼓励性的教与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注意教学状态的形成[4]。教学状态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及相互间的关系。比如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两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具体而言,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各尽其才,不能把目光盯在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而是要开发全体学生的才智,发展其个性。课堂上人人平等,交往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多方式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3结语

在教学中,先做试验再学习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地提高,教师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也是对教师的考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总之,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努力为社会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阚振坤.《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2~5.

[2]王彩平.关于《电工基础》课程教法的探索[J].职教与成教,(4):1~2.

[3]张海杰.浅谈《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J].现代农村科技,2009(5):4~6.

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篇6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又有工程技术上的一些分析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存在着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重点介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3-01

一、前言

由于电工电子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该课程内容繁多,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最优原则。教学设计系统由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述、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评价及修改等七项有机整合构成。网络课程的开发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不对头,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发挥效用。因此,认真做好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1-5]。本论文详细介绍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

二、电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电工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电工技术的学生都已经学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先修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已经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有独立学习这门功课的能力。对于电工技术网络课程来讲,期望学生达到的状况是进一步深化学习,全面掌握电路基础知识,如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几种典型电路和电路的暂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电机与控制部分,最后了解电工的测量及供用电等实用技术[3-6]。

(二)电工技术教学内容分析。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即电路部分、电机与控制和电工测量;然后,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即首先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电机与控制部分,最后学习电工测量技术,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际应用、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时也保证学习者头脑中清晰的教学流程,但是各个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的,方便学习任意选择学习。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三)教授对象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体现出来,而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和自己的学习特点联系在一起。学习者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用等提供依据。了解学习者的基本特征,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起点,作为网络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主要是面向技术学校的学生。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具有参与性、自我教育性、差异性和矛盾性等特点。

(四)学习目标分析。电工技术是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达到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电工、电子器件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和典型电路的功能和应用,能够自如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五)教学策略制定。在本网络课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方式:讲授型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在电工网络课程设计中,对这五种主要学习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适合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主要考虑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本网络课程主要面向成年人,采用文本、图像和动画三类教学媒体,以文本为主要教学信息表达形式。

三、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制作

(一)电工技术网络课程体系结构。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由课程目录、课程要求、内容索引、习题指导、课程实验、教学资源、讨论天地七个模块组成。这七大模块构成一个系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电工技术网络课程页面设计。文本是在Dreamwaver网页编辑下,进行文字录入的。对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页面中的字体设计基本原则是字体不易过多,不要使用超过三种以上的字体,并且要尽量使用常用字体。本网络课程图形图像采用FireworksMX和photoshop7.0软件进行处理。

网络课程是由一页一页的网页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组成的。页面设计中注重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制作出生动、和谐、美感的界面,整个课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的格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中进入网络学习世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三)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导航设计。网络课程的导航要求切实做到没有迷航现象的发生,它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之间自如跳转,不受任何的限制,同时,也不能使页面中的导航按钮功能重复,杂乱无章的任意摆放,以免造成页面面积的浪费。导航系统一般要求清晰、明确、简洁、方便。在电工电子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以下几种导航方式:主导航栏、菜单式树状导航等方式。

(四)电工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交互”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守如下原则:一致性、简单性、可靠性、趣味性。设计本课程中提供了很多方法和手段支持人际交互,比如电子邮件、电工电子技术论坛、聊天室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际交互方法都是学习者协作学习的有效工具。

四、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成功开发的一半。本文就详细介绍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步骤: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确立、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效果评价。按照这七个步骤进行逐一分析与设计,然后把他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确立出电工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系统,为后面网络课程的制作提供指导意义。给出了电工技术网络课程制作过程和制作原则。

参考文献:

[1]杨振坤等,电工电子网络课程的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成谢峰,电工电子网络化教学系统,青岛大学学报,2001

[3]娄淑琴、盛新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远程教育,2003.[4]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中国远程教育,2003.[5]晶玉课件编写组,多媒体课件制作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沈二,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看国外网上开放课程发展,中国远程教育,2002.作者简介:

陈正莉(1962-),女,汉族,中级职称,本科学历。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7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与企业专家共同根据企业工作流程重新建构课程知识体系, 并以实际工程中一台真实的机器——冲压机为载体,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了解—认知”来设计项目, 以项目为导向, 形成若干典型任务, 将专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融入典型任务中, 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有机的贯穿在一起,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今后在产品设计、产品加工和设备维护等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方法和能力, 使学生具有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即具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一) 课程目标的确定

现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在掌握机械的一般基本知识、技能之后, 也应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根据对机械类高职专业岗位群需求及往届毕业生的反馈, 今后工作领域多为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维护和保养, 以及简单机构和零部件的设计等方面。这些工作首先需要认识机械零部件及各种运动机构, 在此基础上根据零件结构及特性调配组装。所以在课程中应加强机械分析方面的内容。而关于机械设计方面的技能, 如零件承载能力计算等, 在工作中应用的并不普遍。因此, 我们将课程定位为“以机械分析为主, 以设计构造为辅”。注重学生“整机”意识和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 整体设计思路

考虑到人们的认识以整体化的形式进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机械专业的学生, 将来的工作对象是机器设备。因此, 我们在设计项目时强调机器是一个有机整体, 选择一个完整的冲压机作为载体, 让学生在对具体的机器认识、分析和构造的真实环境中去学习, 使多种机构和零部件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意识。并按照由简至繁的顺序, 让学生完成从对冲压机的认识、运动的分析到零部件的选用和构造等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构建基本的技能和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以真实机器为载体,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因为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本课程的设计是由对整机的认识、分析和构造情境构成了一个由易到难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一个个的“任务”来学习,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课程, 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边练边学、边学边做, 从做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潜藏已久的学习兴趣。

(三) 课程结构的构建

根据专业群工作岗位所具备的机械能力和知识, 我们以工程实际中常见的机器——曲柄冲压机为载体, 以对完整机器的认识、整机的分析和整机的构造作为三个典型的项目。冲压机是企业常见的机械设备,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 又是我们校内教学企业的主打设备, 贴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 具有可行性。另外, 冲压机的运动机构不是很复杂, 涉及理论知识即全面又不会太多, 便于组织教学。三个项目将教学内容有机的贯穿在一起, 把单一的工作任务与整体的工作任务整合起来, 并与最终产品联系起来, 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构建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三个典型项目相对独立, 根据人们认识——了解——认知的认知规律, 使项目内容逐步递进, 不断深入, 每个项目都承载着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见表1) 。经过三个层次上不断递进、内容不断深入的项目分解和情景设计, 形成由浅入深的课程结构, 使学生从认识到了解, 从了解到分析, 从分析到构造, 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自己的立体知识和全面的能力结构。

(四)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安排

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组织管理, 满足机械类专业岗位群对本课程能力的要求, 我们把三个典型项目分为9个学习情境和21个学习任务, 各个学习任务可以是递进的, 也可以是并列的, 分别承载着一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如表2所示。

学生的学习分别通过若干个学习任务来完成, 每个任务均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或个人动手实践直接掌握实践知识。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 又使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变成内在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之时, 又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 从而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每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是一个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的过程。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传统课程主要呈现显性知识, 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而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是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 是以项目为导向, 以典型任务为驱动, 根据学习情景来设计的。学生在工作中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成果展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使学生学会面对困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处理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使学生学会与人的沟通和协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1. 实施项目化教学, 目前缺乏相应的教材、讲义和

资源库, 应抓紧开发与项目教学一致的教材和资源库, 供学生学习使用;

2.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既要有较高的

理论水平, 能够开发课程, 编写教材, 建设资源库, 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能够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融入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 指导学生实操, 确保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目前, 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 有待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3. 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必须有充足的实践设施条

件、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予以保证。目前, 学校实训条件还不够完善, 教学环境缺乏企业氛围, 有待开发项目化课程学习的训练设备。

面临的问题

在以项目为导向, 以任务为驱动, 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下, 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忠, 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43-47.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31-33.

[3]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2) :23-26.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8

项目资助信息:

本论文为“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计划人才资助项目”成果.

关键词:正向心理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正向激励

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业竞争力等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重视。各级各类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期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强和更具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本文以正向心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我院开设课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培养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发起和推动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新领域。它提倡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它促使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情绪,表现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不竭的前进动力。而这种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促进记忆、激发想象、活跃思维,而且能够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高操作的效率和增强人们的创造力。

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对于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家B.L.Fredrick提出了著名的“拓展-构建”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作用,也就是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资源,例如使个体在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反应更准确、认知更全面、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等。在扩建即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情绪还能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同时,积极情绪体验中的个体能更全面认识自己面临的任务,从而保证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能做出最有效的反应。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必要性

本课程是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科大类必修课程。对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环节,通过对典型课题的分析、设计及实际调试,使学生巩固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概念;通过学习现代电子器件的应用与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增强创新意识。

该课程传统的教授模式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提供一个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指导书,由学生按照指导书中的方法和步骤,循序渐进地完成设计。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学生就像机器一样机械地操作,使最后的设计成果几乎千篇一律。

2、由于有完整的指导书,使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以及问题类型的多样性减少,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同样由于设计指导书的存在,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时间减少,几乎没有独立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4、未必每个学生对指导书中的项目都感兴趣,如果学生遇到不感兴趣的主题,会极大地影响其学习和参与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自然课程设计的结果也就好不到哪去了。

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差异等关键因素,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而基础好的学生又缺少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实践

根据我院的大纲要求,本课程设计主要针对EDA设计进行。积极心理学强调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把求知当作一种享受和挑战。为此作者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和该门课程特点,设计了如下一些关键教学环节。

1、学习、理解环节——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首先介绍EDA技术及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建立EDA设计流程和FPGA编程下载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有切身体验,体会利用 EDA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编辑、综合、编译和仿真等环节,特地为学生制作了自学讲义:“原理图输入设计——Quartus II 软件应用初步”,下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按照讲义内容一步一步操作完成一个2-4译码器的设计和仿真。

之所以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考虑到对特定软件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C语言等编程知识,而且在现代的信息化时代,学生对于计算机相關知识的掌握速度和能力远远超过了老师,只要方法得当,他们很快就会掌握要领。再者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有些同学掌握非常快,而且兴趣盎然,一完成马上向老师报告,当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后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下一个环节中去;而对于进展较慢的同学来讲,希望他们把基础打扎实,而不是一味求快,这时老师的态度非常关键,一定要给予他们正向的评价和鼓励,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使他们愿意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2、掌握、应用环节——照猫画虎

通过对2-4译码器的设计和仿真,学生已经对如何利用原理图进行设计和仿真有了一个初步的体验,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3-8线译码器。学生要完成该任务,必须把上一任务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理解吃透,这无形中又巩固和消化了所学知识。

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在指导中如发现某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先前其他学生的问题相同时,会直接找前面的同学来进行解答。这样一方面给指导教师腾出了时间去解决更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总结归纳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加顺畅,整个实验室气氛非常活跃。

接下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三人表决器设计并生成一个元件,引入层次化设计和可重用元件的概念。接着给学生布置独立完成的任务:通过层次化设计方法,利用自己生成的半加器元件设计一个全加器。从而全面理解和掌握层次化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3、初级应用进阶——VHDL语言设计

原理图设计法虽然直观清楚,但对于复杂系统来讲,还是需要利用VHDL语言来完成。因此掌握VHDL语言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

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对VHDL语言语法规则的掌握。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了学生利用讲义自己练习的方法,在讲义中,根据不同的语句特地安排了不同的例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例如,通过用VHDL语言描述一个2输入与非门,了解一个完整VHDL程序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通过设计加法器,了解信号与变量的概念;通过8-3线优先编码器设计,学会使用CASE语句;通过设计奇偶校验器,掌握LOOP语句的使用;通过设计比较器,学会使用NEXT和EXIT语句。

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学生很快掌握了VHDL语言设计的基本规则和语法要领。特别是我在讲义中人为设置了多处语法和逻辑错误,让学生自行找出并排除,这一过程极大促进了学生对VHDL语法规则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故障排除错误的能力,使他们充分体会到马虎粗心带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意识到细心对完成设计的重要性。

学生互相帮助,通过互查找到了大部分错误,同时五花八门的错误类型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经验,对于我来讲,也是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

4、实战篇——熟悉开发系统,让自己的程序动起来

如果说前面的训练还局限于纸上谈兵,则这部分练习就是从虚幻走向现实,梦想实现的关键一步。这里采用我校实训基地实验室提供的GW-48系列SOPC/EDA开发系统。首先提供一个简单实例——十进制计数器设计,完成VHDL文本输入设计-工程创建-综合分析-仿真分析-生成RTL电路-引脚锁定-编程下载-实物展示的完整设计流程。学生真切的看到了一个设计程序如何下载到芯片中,使开发系统变成一个实际的十进制计数器的过程。而学生对EDA最感兴趣和神奇之处,也就在于设计什么样的程序下载,就能使芯片变成什么样的器件。可以是一个频率计,也可以成为一个秒表。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反复演示和对照开发系统的各部分硬件组成,完成对开发系统的熟悉和了解。之后还可以提供一些典型单元电路的设计,如七段数码管显示、按键输入、2N分频器等,让学生自己完成引脚锁定和编程下载,为后续完整的独立设计奠定基础。这一过程中给学生以持续的、正向的激励非常重要,可以促使他们克服恐惧和畏难情绪。

5、小试牛刀——秀出自我

至此学生已基本掌握开发一个完整系统的所有关键技能和知识,后续任务是通过一个简单但完整的设计案例向学生介绍从设计选题、方案论证到完成设计验证、写出设计报告的FPGA设计的全过程。最后提供若干不同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较典型的题目有:频率计、数字钟、密码锁、交通灯控制器及彩灯控制器设计等。

学生选题自由度较大,能力较强且自信的学生可以单独一人一题,独立完成;不太自信或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团,3-4人一组共同完成,每人根据自己的长项完成设计的一部分,不擅长的项目或模块可通过小组合作,请其他同学帮助完成,但要在最后的报告中明确表明自己完成的部分。这一做法有效避免了抄袭和因任务太过艰巨而使学生丧失动力和信心的情况发生,最大程度保护了学生的激情和接受挑战的勇气。

6、追求卓越——更上一层楼

上一过程的每个题目都按难易程度分层给出,有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对于能力较强又积极进取的学生来说,会自觉完成所有设计,实现所有功能,比如吕某同学,表现非常出色;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讲,悟性很高,能较快且较好完成基本功能,但自己不会主动完成附加功能,这时我就会对他们进行一些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促使他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而且大部分同学在鼓励下还是很乐意做到更好,比如薛某就是典型代表;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只满足于完成基本功能,任你怎么说,就是不动,说自己不会也不愿意学,指导教师也就只好放弃。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和实施,教师并不事无巨细地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而是以答疑为主。学生遇到问题不是简单地帮助其排除,而是提出产生故障的各种可能,由学生自行排除,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不同见解.设计验收采用提问和讨论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上述尝试和探索,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

1、尽可能多提供不同的设计题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真正感兴趣并愿为之付出辛苦和努力去完成的题目。同时题目也应有一定实用性和先进性,学生完成后真正有所收获。教师也需要长期和深厚的积累,并随时关注业界最新技术动态,及时、恰当的将其引入课程设计的任务规划和安排中。

2、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原理。只有理解原理才能有效进行模块划分,同时学生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减少困惑和盲目,目标更加清晰,而且从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才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综合实力。对每个课设题目,都鼓励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找和获得与课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从而达到对课题原理和背景知识的全方位和透彻理解。

3、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设备,保证给定题目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完成,而且每个题目都分层次、循序渐进提出任务要求,以满足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既照顾能力较差的学生,使他們能完成设计,同时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学生也更易获得成就感和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激情继续完成下一目标。

4、题目的内容和难度要适当,保证大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同时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给学生留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也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题目去做。

5、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设计中。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参与学生设计,能更全面和真实了解学生的水平和遇到的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反之,了解不同学生在不同设计题目中遇到的问题,又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经验,在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教师一个极好的锻炼。就作者本人来讲,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也收获颇深。

参考文献:

[1]唐海波,郭锋.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1).

[2]游少萍.正向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正面情绪培养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Vol.29(4).

[3]练益群.在数字电路教学中引入EDA势在必行[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4]方飞,谢丽春.EDA设计性实验课教学研究——数字钟的设计[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Vol.24(6).

[5]惠为君.EDA设计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8)上.

作者信息: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9

设计题目一:二氧化硫吸收

成员:王曦,张琪,王亚萍,罗鸣,王军超,张红娟

设计内容和要求:

1、进行吸收工艺设计,考虑工艺中的处理量;

2、确定并绘制装置及吸收工艺流程图;

3、详细叙述每个流程的原理、相关设备及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4、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成果:

① 设计,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关键操作说明。② 设计说明书一份。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二:湿物料的干燥装置

成员:杨明明,王晓维,侯晓东,郑瑶,宋青

设计内容和要求:

1、进行干燥原理设计,考虑干燥中的处理量;

2、确定并绘制干燥装置,并绘制干燥工艺流程图;

3、详细叙述每个流程的原理、相关设备及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4、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成果: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篇10

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

技能内容与教学要求

素质内容与教 学要求

学时

理 论 实 际 常用工具及仪器仪表的认识 1.安全用电及实训室安全制度;

2.认识实训室设备; 3.常用仪器仪表的选择与使用方法;

4.常用电工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1.能按制度进行安全文明生产;

2.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仪器仪表;

3.能实施常用导线的绝缘剥削、连接及绝缘恢复。

1.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形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3.具有沟通 序 号

学习任务 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 技能内容与教学要求 素质内容与教 学要求 学时 理论 实 际

5.导线连接的技术要点。及团队合作

意识;

4、形成安全意识。2 直流电路的 分析与测量

1.简单直流电路的组成; 2.电路的连接方式; 3.电路的几种工作状态; 4.电路中的电压、电位和

电流的测量方法; 5.电阻的种类及识读方

法; 6.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关系的分析方法。1.能正确识读电路图; 2.能选用仪器、仪表正确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

3.能正确识读及测量常见电阻元件的电阻值并 正确选用电阻;

4.会用简单测试的方法判断电阻的好坏。4 4 3 常用照明灯 具的安装

1.白炽灯电路的组成; 2.直流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毫伏表和示波器的 使用方法;

3.单相交流电的三要素; 4.日光灯电路的原理及 简单排故。

1.能正确安装白炽灯电路; 2.能用示波器测量交流电波形; 3.能正确安装日光灯电路;

4.认识电感、电容元件,并能简单测试好坏。4 4 4 三相配电线路的安装 1.三相负载连接形式的常见画法; 2.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 特性; 3.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 接特性;

4.三相负载的接法的选择。

1.会安装三相配电线路; 2.能实施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 3.能识别三相负载的接法。4 4 5 认识和使用 变压器及电 动机

1.磁场的基本知识;

2.电与磁之间的关系; 3.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基 本结构;

4.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工 作原理;

5.几种常用变压器和电动机的用途、特点; 1.能说出电磁原理的简单应用;

2.能拆装单相变压器; 3.能正确识读变压器的铭牌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 4.会检测变压器和电动机的绝缘电阻;

6.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连接方式。5.正确拆装单相三相异步电动机。6 认识和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 1.常用低压电器分类、种 类、作用;

2常用低压电器结构符 号.;

3.常用低压电器原理; 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 接起动控制原理; 5.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

转控制原理。1.能正确认识和使用常 用低压电器;

2.能正确使用配电板配 线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 直接起动;

3.能正确使用配电板配 线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 正反转控制。

二)教材及相关资源

1.《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材建议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程周主编的少学时教材;2.自编校内教材、一体化教案、挂图、仿真软件及多媒体课程资源;3.《电工与电子技术》及有关专业图书与期刊等图书资源。4.实物教具、教学模型、工具等。5.其他学习资源(1)本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2)图书馆及网络。

(三)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本课程的类型和特点,建议本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融“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为一体,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体详见表2: 表2:教学组织模式 项 目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环境要求

将教室装备成“技能教室”,配备

多媒体设备,各种示教板,常用实训操作台、电工工具电烙铁,电子元件等。实训厂房配备照明电路安装40套,电动机40台;电工电子实训操作台20套配有配套常用工具、(如钢丝钳、电工刀,试电笔等工具;配备数量充足的安装耗材 教学材料要求 多媒体课件 实训教材、相关技术资料等 组织模式

讲解、演示、现场教学

分组实训教学、情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

本课程采用小组讨论法、小组学习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通过情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创设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素材和教学课件、网络资源和网络课程、利用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书籍,使教学手段多元化,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重点,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综合进行课程评定,遵循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1.定量考核以百分计,不同的考核内容赋予相应权重;

2.定性考核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核算总考核成绩时应将等级转化为相应数量,等级与数量转化表见表3;

3.过程性考核是指单元测验、项目测验、学习任务考核等,根据单元、项目或任务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值;终结性考核是指本课程完成后的实践考核和理论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具体考核标准见表4。表3:定性考核量化表 定性考核等级 量化值 说明

等级名称 等级代码

优秀 A 95 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将等级量化 为定值。

良好 B 85 及格 C 65 不及格 D 60分以下

表4: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 考核 性质 任务考核 考核要点

考核方式及类别 权重 定量 定性 过 程

性 考 核

简单直流电路的连接与测量 任务方案正确、工具与仪器仪表使用正确、操作过程规范、团结协作体现、出勤情况、5S保持状态。1.实践操作40% 0.2 2.理论问答 3.学生自评 4.学生互评20%

常用照明灯具的安装 任务方案正确、工单填写正确、操作过程规范、课堂纪律和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团结协作、设备、人身安全。1.实践操作40% 0.2 2.理论问答 3.学生自评 4.学生互评

常用元器件的识别 与检测

识别各种二极管、会使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的极性和好坏、操作过程规范、限时完成、出勤情况及工作态度。

实践操作60% 理论问答40% 0.3

三人表决器电路的设计及制作 设计并画出电路原理图、安装工艺质量、测量各管脚电平准确性、操作过程规范、限时完成。1.实践操作40% 2.理论问答 20% 3.学生自评20%

4.学生互评20% 0.3 终结性考核 实践考核 三相 配电 线路 安装 1.电气原理图设计合理 2.各种电器、工具使用正确 3.三相负载的连接方法 4.安装过程规范,限时完成 5.使用设备、人身安全保证 实际操作80% 电气原理图设计20% 0.6 理论考核 基本定义 和基 本计 算考核 直流电路、电磁感应、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定义、定律及应用定律计算。笔试100% 0.4 考核总成绩核算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1

关键词:电工基础?电子电路?教学心得?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电工基础与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理论内容深、范围广、实践性强,如何用最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好这两门课,是每一位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技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对于工科专业课而言,他们往往会因为听不懂而丧失学习的动力,有些甚至产生放弃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并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心得,现阐述如下。

一、明确电工基础与电子电路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并不是毫不相干的

电工基础与电子电路这两门课虽说是作为两门独立的电子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但它们二者在某些知识运用上是互有关联的。有的时候在处理电子电路课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时,如果采用电工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相关知识,不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易出错。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将两门课的知识相结合、相运用在一起,学生会恍然大悟,体会到原来学到的知识并不是无用的、用不上的,而是会帮助他们能更快、更好地学习理解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电子电路课程中有关晶体二极管知识时,有种题型是求解含有晶体二极管的电路中的某段电压值,若采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即列KVL方程,则会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其电路如图1所示。

该题的解题思想为:先假设二极管V断开,求该二极管两端的电压,根据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原则(正向电压导通,反向电压截止,若两端电压大于零,则导通;若两端电压小于零则截止)判断出二极管在该电路中的状态后,再去求。在这步过程中利用列KVL方程就会比较方便,不易出错。(;KVL:;则)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掌握该题思想,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有任何问题。再如,在讲解电子电路课程中有关调谐放大器时,在解释调谐选频性能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电工基础课程中有关谐振电路的知识,通过分析LC并联谐振电路的电压谐振曲线图,说明调谐选频原理,从而将这两门课的相关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

二、采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考、动脑能力,提高积极性

所谓循序渐进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求或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学习要有一定的过程,依照一定的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时间去适应知识,逐步吸收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讲授新知识时,大多会采用此方法,而且效果较好。在电子电路这门课中,由于该课程涉及大量的复杂电路,分析起来也比较繁琐,因此比较适合采用该方法:先根据要求分析最简单的电路,而后在分析该电路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所在,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最后修改电路、难化电路,在使电路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完成全部课程的讲授。例如,电子电路课程中最重要、最典型的一个知识点——三极管组成的放大电路,最适用、最重要的应属分压式稳定静态工作点偏置电路。但如果直接讲述该电路,绝大多数学生会被复杂的电路图给“吓倒”,从而没有信心去学,最终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此,笔者会从最简单的阻容耦合式共射基本放大器讲起,分析该电路各元器件的作用及原理,而后针对该电路的不足和缺陷——静态工作点不稳定,会影响输出信号的失真,从而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措施(图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引用行为引导学中的“大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激发学生的思考、动脑活动,进而改进、完善电路,即采用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偏置电路,具体分析该电路的原理。在电工基础这门课中,如在学习基尔霍夫定律知识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先分析最简单、最熟悉的电路,运用以前学过的欧姆定律、分流公式及分压公式就可以很快并无障碍地解出所求的各个量,然后逐渐改变该电路的结构,如变换电阻的连接方式、个数,虽然电路变复杂了,但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最后变换电源,增加电源的个数、变换电源之间的极性。这时,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呢?学生便很快对此感到好奇,急于想知道该如何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通过老师前面有目的的引导和铺垫,基尔霍夫定律就会较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三、抓住学科特点,突出教学重点,用言简意赅的概括性语句来教学

电子电路及电工基础这两门专业理论课,理解性较强、复杂性较大,学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因此,如果一字一句地详细讲解,他们会觉得厌烦,也会因为一大堆的分析弄得大脑“混乱”,反而达不到效果。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抛开不必要的细节,直接抓住核心内容,突出重点,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把关键内容概括出来,让学生能一目了然。例如在电子电路课程中,在讲授正弦波振荡器的自激振荡条件时,要求振荡器必须同时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及振幅平衡条件,即,AF=1,学生一看这两个公式就不能理解具体意思。因此,笔者在讲解该知识点时,直接突出两点,即相位平衡条件就是要求振荡器中必须引入正反馈;而振幅平衡条件就是要求振荡器中的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了。又如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分析RLC串、并联正弦交流电路会比较复杂,这时,只要把前面讲过的关于纯电阻、纯电容及纯电感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相关结论引用到RLC串、并联正弦交流电路中,只要抓住相关的概括性结论就可以了,不必大费周章地进行分析讨论。再如,在讲述电磁感应定律时,只要抓住两大点就可以了:一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二是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这样,学生大脑就会比较清晰,容易记住。

四、通过实验,巩固知识点,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电工课程中的电路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一门与实践联系较紧密的课程。而技工院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技术操作人才。因此,通过实验,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的吸收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及自我解决的能力。电子电路及电工基础这两门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实验电路,笔者在教学计划中会安排相应的课时给学生实验锻炼机会。电子电路中的单管低频小信号放大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学生虽然知道该电路的功能是输入信号的电压放大,也知道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是为了产生不失真放大作前提的,但是只单纯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也不能很好地掌握。通过自己搭接电路、调试仪器、观察波形、计算数据,学生可以很直观、很感性地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从而掌握要点。最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为什么我搭的电路不出波形?为什么我的输出波形会比输入波形幅值大、相位相反?为什么我的波形会失真?从而根据出现的问题自己去分析:会不会是电路接错了?会不会是某个元器件损坏了?会不会是示波器的设置出问题了?最后通过排查和老师的指点,自己解决了问题:原来是线路接错了,原来是示波器没调好,原来该电路是共射级放大器,输出和输入信号相位是反相的,原来是……这样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相关的元器件、学会了使用相应的仪器设备。电工基础课程中学习叠加原理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笔者采用了先实验后教学的方法。在做实验前,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电源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二是在复杂电路中,多个电源是起何作用的?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五、改革实践性教学,适当地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行为引导型”教学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法。它强调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培养学生活动能力、方法能力、个人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布置相关固定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另一方面对实验内容做一些修改,增加一些设计性的步骤。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感受。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还很多,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不管怎样,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今社会赋予我们职业教育者的责任。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新形势下社会所需的,用人单位所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是我们继续研究、探索的课题。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篇12

1 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是职业技术基础课, 授课对象为我系的数控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及机电一体专业。开课时间, 均为大二上半学年。该课程的定位为:高职数控、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三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要使学生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的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为学习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际工作准备一定的基础。

1.2 课程目标

该课程目标有三个, 即: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 要让学生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 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理;直流电路、正弦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基本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的运算等知识。

现代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理论实践的结合, 要能够用理论知识分析电路, 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素养, 对于学习和实验都能够细心, 认真, 遵守实验室制度, 提高对专业课的兴趣, 拥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1.3 课程衔接

该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必修基础课, 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先导课程:高数和专业课概论为电工电子技术, 奠定了一定知识和专业的基础,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讲解了基本电路知识, 让学生学会实际电路的分析计算, 正确使用电工仪表完成电路的测量, 简单排故。这就为后期电机与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课程之间经历衔接的配合。

1.4 教学内容分和课时安排

在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上, 教学内容要和实验紧密结合。总课时为64课时:主要分为4个大块:电路基本定理、线性网络共24课时;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共18课时;放大电路、逻辑电路共22课时。

1.5 重难点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戴维南定理的灵活应用、正弦电路的分析计算、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典型逻辑电路的分析应用。

解决方案: (1) 注意知识点的衔接、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淡化难点, 重在结论的理解和应用;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资源

2.1 教学团队

我系授课教师团队高级职称占34%, 初级和中级各占33%。

2.2.1 教材与教学参考:

本课程的教材依据: (1) 时代性; (2) 实践性; (3) 适宜性。选择由周少平和李严主编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该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

实验指导书为校本自编教材: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书。

学生的学习基于课本, 又要高于课本, 所以, 适当的教材参考书是非常必要的, 对此, 我们简绍了相应参考书, 供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

2.2.2 网络参考资源

多层次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 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资源, 学习精品课程, 及时对课上内容进行预习复习。

2.3 实验室硬件设施

我校拥有较好完善的电工实验室, 实训室, 以及相关的中级工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

3 学情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3.1 教学对象

本课程作为职业技术基础课, 教学对象为: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3.2 学生学情

现阶段学生的学情主要为: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我驱动力及学习兴趣不足;对课程的需求:能用、够用、实用。

3.3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有以下方法:交流学习, 产生兴趣, 建立自信;勤学活用, 理论实践并行, 敢于动手;观察生活, 学以致用, 创新思考。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讲授启发法

抽象的理想电路元件及其组合, 近似地代替实际的器件, 从而构成了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就难度来讲, 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抽象的概念比较多。所以, 在教学方法上面就要更加用心设计。由于理论知识比较多, 本课程采取讲授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 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启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的学习, 如图在讲电路模型的时候, 可以由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电路, 用代替实际元件的方法自然的引出电路模型, 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 印象深刻。

4.2 多媒体课件教学, 提高课程的生动性

比如:PN节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比如, 关于PN结的形成, 其内部的多子, 少穴的游动, 学生很不好理解, 但是, 通过动画, 播放, 学生能够通过动态效果图, 加深理解, 印象深刻。

4.3 实例教学法

教学特色:讲练结合。

学生预习, 教师讲授, 归纳总结, 实际演练, 结果对比, 问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还采用了实例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 变得生动,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在课堂通过学生预习, 老师讲授, 总结方法, 让学生实际演练操作运算, 最后把同学验算结果进行对比, 最后对于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加深学习。

4.4 理实结合, 培养能力

将理论和实际结合, 理实一体化,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5 学生成绩考核

考勤和课堂表现占10%, 实验成绩和课堂作业占20%, 期末成绩占50%。

5 教学程序设计

例如:电路的等效变换。如何将多个电源的等效电路等效为简单电路呢?

5.1 时间安排:2课时 (90分钟)

复习相关知识点10分钟。引入新知识, 重点原理讲解25分钟。分析任务、学生分组讨论20分钟。师生共同讨论25分钟。教师总结10分钟。

5.2 由易到难导入课程

5.2.1

1) 电路中只有1个电源;2) 可以用电阻的串并联化简, 这种简单电力路的分析方法可用欧姆定律。

5.2.2

1) 电路中有2个电源;2) 不能用电阻的串并联化简, 这种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为基尔霍夫定律。

5.3 重点定义原理讲解

1) 支路:电路中的每一个分支。

2) 节点:3条或者3条以上支路的交点。

3) 回路:电路中任意一个闭合路径称为回路。

4) 网孔:回路平面不含支路的回路。

5.4 核心定律, 多媒体动画演示定律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节点电流定律 (KCL定律)

定义:在任一时刻, 对电路中的任一节点, 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一般形式:

5.5 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解出相关习题, 并且做出相关实验。

5.6 课程不足

实验室的条件、设备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 有待进一步加强。

注释

上一篇:疼痛的夜晚散文下一篇:家乡四季风景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