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情的理解

2023-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对爱情的理解

黑色浪漫对主流爱情观的解构

摘 要: 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和与生俱来的深邃。品析王家卫的黑色浪漫,有纠葛,有浪漫,有含蓄,有遗憾。而在王家卫对主流爱情观的润物细无声的解构与重构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段真实的感情、一种朦胧的诗意。

关键词: 王家卫 黑色浪漫 主流 解构

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和与生俱来的深邃。他对于黑色浪漫的表现显得游刃有余,唯美深刻。自由的剧本、张扬的叙事、无逻辑的内心独白、变形的时空都为黑色浪漫铺下绚丽的红地毯,让其在王家卫的舞台上尽情的流露。黑色浪漫,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主流的浪漫。主流的浪漫更多的是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浪漫,积极的、美好的、健康的、向上的。而黑色浪漫,则是在浪漫的基础上,对主流的爱情观进行解构,是不积极的、朦胧的、个人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一方面是表现人际关系的疏离、隔膜,以及因个性的偏执而带来的无法沟通。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群中顾及的普遍存在的恋爱盲点以及单恋的必然。而这些,是我们在表现主流爱情观的电影中看不到的,却是在我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王家卫自己曾说:“我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的沟通”。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爱情充满了矛盾。人们渴望相拥,却害怕被束缚与被伤害。而爱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她需要人们有所取舍。本文将从黑色浪漫这个点出发,深度挖掘王家卫电影中的爱情观,看他是如何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灵感的目光完成对主流爱情观的精彩解构。

一、纠葛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纠葛是王家卫电影主人公的一大特色,每个人都心中有结。所以观众看每一部片子像是在进行一次次精神分析,处处在饕餮着人性最深处的情感纠葛。其中纠葛又分为外在纠葛和内在纠葛。

1.外在纠葛

所谓外在纠葛是指个人的内在世界和外面世界相处时产生的不适感。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又不能从这个社会中得到认可,逐渐和这个社会渐渐脱节。内心落寞,想要寻求安慰,但外在世界却无法给予,反而通过很多客观因素让个人的内心更加的落寞。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我放逐。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可以说是对这种外在纠葛的极致发挥。发生在古城的传奇故事,但是里面的内核叙述的情感依旧是90年代钢筋水泥下的孤独、落寞。也许选择这样的荒漠更适合表现现代的情感,将人们的内心世界意象化、外在化,对于人的内心也是一种震颤。电影中说:“每个人都认为这座沙漠的后面会比这里好,但走到那里时,又觉得原来这里比较美丽。”走来走去都是一样,不能不算是一种失意与彷徨。走到哪里也不能够得到认同,走到哪里也不能找到内心的归属感。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的“东邪”又受到了爱情的打击,在控诉为什么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么格格不入无果之后,选择了自我毁灭,自我放逐。在这部影片中,外在世界对个人世界的压迫体现在爱情这一个点上。东邪认识了一个自己爱着却又得不到的女人,并因此苦痛终生。这种情绪,想不纠葛也难。

2.内在纠葛

所谓内在纠葛是指自己与自己较劲儿,内心充满了矛盾而无法对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同一个事物,内心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冰火两重天,并在其中不能自拔,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么样,不断的思考,最终却因为思考无果而放弃了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随波逐流。

《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是内在纠葛的一个典型例子。从小就被生母抛弃,长大后又得到了女人们真心的爱恋。所以对待女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恨与爱。而他对于女人的引诱又抛弃,其实也是内心潜意识的爱恨交织所产生的。王家卫在电影中将这种弃婴文化和浪子心态发挥到极致。也许也只有张国荣适合这种看似残酷实则温情的寂寞了,在《阿飞正传》里的他,一个装着女人百转柔肠的男儿郎,就像一只没有脚的鸟,裹挟着纠葛,一直在飞,一生只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了的时候。

从王家卫的纠葛中我们不难发现黑色浪漫与主流浪漫的区别。主流浪漫讲求的是一种和谐,一种圆满。可能爱情道路很泥泞,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的结局大多是两个人快快乐乐的生活下去。主流浪漫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缺少对个人内心的挖掘。只是宣扬在两个人的世界中要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黑色浪漫则讲求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主人公在不断地问自己各种各样的关于爱情的问题,当异性过多地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时,他们会本能地保持距离,通过逃避或抛弃来保护自己。在黑色浪漫中,圆满的结局几乎不存在。而这也是黑色浪漫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不圆满的结局促使人们从中思考,反省自己在浪漫中是否失去了自己,是否宁为瓦全而让玉碎。在思考中我们渐渐发现,原来黑色浪漫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只不过王家卫拿来放大化,当一些琐碎的所谓的小事被聚焦和放大之后,人们大感意外,想不到生活已在不知不觉间变得面目全非。王家卫在影片中展现的黑色浪漫,让人们正视了许多曾经被忽视的事实。

二、浪漫

王家卫的电影无疑是浪漫的,无论是台词还是男女主人公所做的事情,都带有着不同类型的黑色浪漫的气息。如果要将王家卫的电影中的浪漫分一下类别的话,共有两类。

一类是《阿飞正传》中伤感而略带颓气的浪漫。影片中,无足鸟的传说以及影片主人公旭仔短暂的爱情都充满着诗意和浪漫,但是这种浪漫确实包含着对主流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的挑衅及叛逆。但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微弱,根本就斗不过这个问题重重的大社会,所以在一次次无望的斗争中,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式的血色浪漫。整个人生悲壮、悲惨,又值得人们反思。在理解了王家卫这层内涵的基础上,再看看那一句“以后你会记住,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点,我们曾经在一起过”,这种戏谑的求爱方式让人读的有些伤感,我们拥有的岁月似乎停留在过去的时光,而无足鸟的岁月,生在过去,死在未来。

另一类就是《重庆森林》中的后现代的反讽意味的浪漫。《重庆森林》中被大话西游戏仿的台词:“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个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使王家卫的电影萦绕着对时光的担忧和生命无常的脆弱引发的莫名颓废和虚无。并且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跑步这么隐私的事情怎么能跑给别人看呢?”在大雨中,失恋的警察223在操场上疯狂的奔跑,发泄着自己内心的痛苦。跑步本来就有一种运动的美,再通过漂泊大雨的情境塑造,横向运动与纵向运动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浪漫的感觉,但这种浪漫人人都不想要,却是人人都需要这么去做,去发泄的。这其实也是在反映着这个社会的残酷,我们在外面包裹着太多太多的东西,而当我们真正把面具撕下痛痛快快的淋一场雨,跑一次步时,才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存在。人非得这样才能找到自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讽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活着,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只是在不停地寻找,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能得到,总之一句“我曾经努力过”就可以自欺欺人了。在王家卫的影片末了,梁朝伟的回眸一笑,不知道是在嘲笑片里片外的社会,还是在浪漫的自嘲。

三、含蓄

当太多的语言藏于心,最华丽的倾述就是沉默。黄爱玲说:“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人物,举手投足皆寂寞。”①沉默的王家卫用他的镜头呈现出一场场内心丰富的情景,幻化出一句句“字字背后有千斤”的台词。含蓄之美,高贵的消极,乃大美。而同样是大美,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1.人物关系中的含蓄美

王家卫的电影似乎玩的就是暧昧。人物关系从没有板上钉钉地确立过。总是在人们不断的相逢又错过,错过又相逢中展开一段段感情。这种人物关系的不确定性不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让观众在思考,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这又是何苦。而在这样的思考中,爱情的真谛和影片的含蓄美,淌入了人们的心扉。

《花样年华》就是一部人物关系含蓄美的典型。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 zhe mood for love》,翻译过来就是爱在月光中。美得如此诗意,又如此准确。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苏丽珍和周慕云,两个华美的身影,在寂静舒缓的镜头中踱来踱去,像是一部锦衣夜行的时装大片。双方配偶的关系、邻里的闲言碎语,尽管这些在影片中都不可或缺,但他们的生活好像是与环境毫无关系,影片对于邻里关系,两人各自的其他生活也没有过多的交代,只是将镜头多次对准在昏暗的甬道里擦肩而过的两个人,或许之间的距离只有王家卫式的0.01公分,苏丽珍微笑,有点忧伤韵味的表情;周慕云也微笑,闪烁着暧昧的眼神。其实各自内心已是潮水翻涌了。即使后来苏丽珍伏在周慕云肩上哭了,也只是“发乎情,止于礼”。《花样年华》中有太多的秘密,是被背叛与背叛的破碎、凌乱和分离,是两个人相爱却又不能说的秘密,是偷偷等着、接着电话的秘密,是背负着配偶背叛的阴影的秘密,是一个关于不该发生而发生的婚外情的秘密等等。最后,所有秘密的迸发,在于周慕云对苏丽珍的一句呢喃:“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对于这部电影很多人觉得,痛痛快快的多好,这样是何必呢,但人们没有想到,如果痛快了,那么电影的韵味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无法展现。

“电影里,很多时候真的高潮来自与声音后的沉默。沉默是空间的经验。”②这句话像是为《花样年华》而生的。

2.故事情节的含蓄美

王家卫的电影尽管韵味十足,但总是给人一种不好好叙事的感觉。本来一件可以说得很清楚的情节,在王家卫的镜头里,显得那么的扑朔迷离,不断地加入新人物,又不断地让新旧人物发生着关系,跳来跳去。但是奇怪的是,你虽然一开始看不懂,但是并不觉得不舒服,只是感到有些朦胧。当再次欣赏影片时,不得不赞叹王家卫的情节处理的巧妙。就像是在咀嚼馒头,越嚼越觉得香甜。

以《2046》为例。它可以看做是《花样年华》的续,续的不仅仅是情节,续的是整个的基调还有那高贵的静默,只是多了些虚幻和迷离的感觉。而就是这虚幻和迷离,让影片变得更加晦涩难懂,仿佛是王家卫的一部爱情科幻片。《2046》的情节比花样年华要复杂,这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围绕着周慕云在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情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周慕云的希望,巩俐、刘嘉玲和王菲轮番出场,但最终还是归于一场沉默。《2046》中的周慕云比《花样年华》中的他嘴贫了一些,但只是在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上,在真正的情感面前,在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思想面前,又一次的,选择了沉默。我想,正因为沉默,才会渲染出情绪的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除了沉默,还因为情节的含蓄迷离,让影片的主题变得多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含蓄是对命运一种无言的抗议,对主流文化一次润物细无声的解构,也是对真实人生的直面展现。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被问及为何总保持沉默时,他说:“为什么,就为了使你们喋喋不休。”王家卫亦是如此,他让观众变为了考古学家、心理分析家,从他那无法自拔而又美丽绝伦的情绪碎片中茫茫然追寻自己的诠释,这也是王家卫不能让观众遗忘的地方。而我们的主流爱情电影都是将“我爱你”三个字经常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拥抱或者当众示爱。当我们手捧爆米花狂躁不安地看完那些所谓激动人心的主流热恋时,回过头来,静静的品味王家卫电影,发现爱情原来可以如此安静而令人心碎。当众人喧嚣时,王家卫高贵的静穆不仅完成了对主流的解构,更完成了观众对爱情的真实面目的重构。

四、遗憾

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似乎遗憾二字成为了他电影的一个结尾模式之一。不知道是不是看厌了主流爱情电影中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结局,所以要用这种维纳斯式的结尾给观众以新的体验,更好地丰富电影和看电影的人。我们常说遗憾之美,就是说原本可以很好的事情,却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不那么圆满,但在这不圆满中又蕴含着美感。《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找到了生母,但生母拒而不见;《堕落天使》中的杀手与经纪人之恋,最终以错爱(交错的爱)告吹;《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和苏丽珍,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2046》里的周慕云,依旧单身;《东邪西毒》里的北丐,为了正义而杀人,最终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连《旺角卡门》这样走商业路线的电影,最不王家卫的王家卫电影,最后还是以悲剧结尾。也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重庆森林》中男女主角的又一次见面,给观众留下了悬念,但还是没有道破他们未来中会怎样。总之,说王家卫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是有很多依据的,而这些依据,也的的确确对主流爱情观产生了彻底的颠覆、解构。思来想去,觉得可以把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之所以遗憾而告终的原因归结为这四个字:说不出口。

那为什么会说不出口呢,王家卫的人物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拒绝。拒绝群体性的生活方式,拒绝承认个体的孤独,拒绝的原因是害怕被拒绝,人物徘徊在繁荣虚浮的生活中,无论是杀手、阿飞,还是空姐、警察,都是那么疏离、流动和封闭。因为拒绝,相互的拒绝,使得原本的爱慕变成了一场拉锯战,谁都不肯先开口,又都沉默,最终,只好“一个人去了新加坡”了。

但在这里要强调一点,王家卫电影中有遗憾的色彩,这也属于黑色浪漫的一部分,但王家卫的电影并没有毁灭的因素。他是绝望的作者,但他不是毁灭的终结者。有时影片充满了绝望,但在绝望至深之处你又隐隐约约地发现了诗意的希望,就是这一点点的希望,支撑着片里片外的人,也感动着片里片外的人。像《阿飞正传》,一个阿飞(张国荣)倒下去,另一个阿飞(梁朝伟)站起来。借着这种时间和生命的双重延续,我们才体会到“活下来是乐观的”。王家卫,用墨镜渲染过的镜头拍出的黑色浪漫,充满着遗憾,却又是真正的艺术。

结语

王家卫曾在评述自己电影《花样年华》时说:“法国导演戈达尔讲过一句话,他说每部电影是第一个梦,也是最后一个梦。把每一部电影都作为最后一个梦来实现。把手头的戏弄好,将来不要后悔,那就是那段时间可以做得最好的片子。”对于这些王家卫的一个个的梦,一个个充满着黑色浪漫的迷幻情思,不仅仅值得我们去观赏,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体会。在对主流文化不断的解构与重构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真实,一种诗意,一种大美。

大美不言,浪漫永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王家卫式的故事,不妨带上墨镜,钻进并不主流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树洞,用心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注释:

①潘国灵、李照兴主编.王家卫的映画世界.香港三联书店,2004:242.

②电影阅读美学.论及前卫电影的抽象性.台北书林,2004:13.

参考文献:

[1]潘国灵,李照兴主编.王家卫的映画世界[M].香港三联书店,2004.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杰姆逊,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6]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简政珍.电影阅读美学[M].台北书林,2004.

作者:柴飞

第2篇:《爱弥儿》对我国当今爱情教育的启示

摘 要:卢梭的《爱弥儿》对我国当代爱情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我国的爱情教育应做好以下三点: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社会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环境;学校要加强爱情教育。

关键词:《爱弥儿》;爱情教育;内容;原则;目标

一、引言

(一)当前爱情教育的问题

当今社会,爱情问题主要集中在高中生和大学生这两个群体中。在爱情的认识上,52.5%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至少要经历1次恋爱”,而现实中大学生没有恋爱过的仅占38%。一些学者还指出,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动机上存在很多误区,主要包括生理的误区、心理的误区、环境的误区、物质的误区四个方面。另外,大学生的性行为比例已达10%,对于中国大学生基数而言,这个数字已经应该引起关注了。而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只有14.12%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1]。

但是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却做得不够。一些研究表明,30.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不当,很反感[2]。另外,中学时期的爱情教育和大学里的爱情教育仅占爱情教育途径的7.3%[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高中和大学中缺乏爱情教育目标,爱情教育的内容和原则不明确。

(二)《爱弥儿》中对爱情教育含义的界定

在《爱弥儿》中,卢梭提出了他对于爱情教育的认识:“只有互相友爱、真心相爱、兴趣一致和性情相投,并以高尚道德为基础,赋予无限崇高的热情,才会建立起真正的爱情。如果没有爱情,生活将是不完美的”。可以看出,爱情教育是一种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塑造,是与价值观、理想、情操等精神追求联系紧密的,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最终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二、《爱弥儿》中爱情教育的内容及原则

(一)《爱弥儿》中爱情教育的内容

第一是道德教育,卢梭着重强调了培养高尚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道德教育是爱情教育的基础。“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能够克制他的感情的,因为,要这样,他才能服从他的理智和他的良心,并且能履行他的天职,能严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缘故而背离他的本分[4]。

第二是性别教育,其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性别的差异,卢梭提出要让女人像个女人,男人像个男人,这是自然的法则。另外,对于性的观念,我们可以做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避免孩子产生对于性的好奇心。

第三是审美情趣的教育,《爱弥儿》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孩子更注重心灵美,从而抵制外表、物质的诱惑,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学会鉴赏别人的心灵,是良好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

四是情感教育,我国学者曾宏燕也曾提出,爱情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她认为,爱情教育在给孩子们爱情信仰的同时,也给了他们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指导。因此,可以看出,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做人的基础。

(二)遵循自然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遵循个体发展规律,采取自然的方式引导

在《爱弥儿》中,遵循自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儿童成为成人之前是不能有爱情的欲望的,这是由于身心的不成熟。但是如果采用强硬的方式进行制止,往往会适得其反。这就牵涉到了第二个方面内容,就是尽量采取自然的方式去引导,也就是顺其性情,将感官的欲望转移到别的兴趣点上。值得注意的是,卢梭也指出,在青年进入婚姻之后也是需要进行引导的,使其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相互尊重,这样的爱情才能维持长久。

2.循序渐进,注意阶段性

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有阶段性的,在青年期之前的孩子,应该虚心听从老师和长辈的指导,而到了青年期的时候,老师和长辈就要和青年人做朋友,用心去引导他成长。虽然青年人有了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青年人也需要提高从别人的建议中找寻帮助的能力。

三、对于当代爱情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爱情教育目标

爱情教育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基本道德的遵循。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生活中自觉按照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第二,爱的推己及人。爱情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爱的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爱不应只局限于某个个体,而是能够产生广泛的爱的情感。因此,要引导学生能够将爱的情感扩大,并在其中体会到情感的满足。第三,审美能力的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主动地对其进行引导,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建立积极的审美观。最后使学生的审美视野应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浮华,而是能够用心去观察、去体悟,对其中蕴涵的价值作出正确评价。第四,独立人格的形成。这是爱情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这个层面上,应引导学生对价值进行观念化,并运用这些观念来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使他们自己拥有远大的理想,形成自己的爱情观,最终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全面合理选择爱情教育的内容并实施

1.加强道德教育与严格执行校规校纪结合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作为爱情教育的基础。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很多高中生、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有问题的,他们把谈恋爱视为一种炫耀的方式,抱有很浓的“游戏”的心态,对双方都不负责任。其次,还要有约束。在社会中,法律往往充当了道德的底线。这就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认为的,在人不能控制自身的欲望的时候,只有惩罚才能给人以约束。因此,在学校中充当“法律”作用的就是校规校纪,而严格制定、并履行校规校纪对于纠正青年人成长中的错误,避免其误入歧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进行性纯洁教育,传播性知识,提升安全能力

很多国外的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课程,美国已有40多个州的初中和高中纷纷开设了与恋爱、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取名为“两性课程”或“沟通课程”。在美国存在两种模式:一个是“安全性行为”方式,即性教育课程主要教学生使用避孕套和其他避孕方法,使他们在进行性行为时,降低受到伤害的程度。另一个是性纯洁教育,即性教育课程应主要促进学生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找到准备与之生活一辈子的人,结婚后再发生性关系。然而,对青少年进行这种以避孕套和安全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预防艾滋病教育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因此,性纯洁教育在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性教育应该依据人的成长规律而设计。对于中学生要以知识为主,而对于大学生则要以经验的传授为主。而且,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掌握一些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异性,最终学会尊重异性,学会与异性和谐相处。

3.情感教育——由“自爱”到“爱别人”

可以说对于情感的需求,其实是造成一些爱情问题根本的原因。情感教育注重的是从学生的爱情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管理和表达自己与恋人的爱情所需的情感,培养的其实是一种爱情的“胜任力”。让学生感到生活中爱的存在,让学生拒绝孤独感,感到生活的快乐。感到自己生活的价值所在,生活得有追求。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做到了“自爱”。之后从爱自己,延伸到爱别人。从而具备与恋人相处、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4.审美教育——升华学生精神世界,使其学会欣赏异性

积极的审美情操是具备择偶能力的关键。卢梭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男人与女人相互吸引的真正魅力。对于女人而言,真正吸引她的应该是男人为了她不辞辛苦地工作,而不是地位、钱财。女人吸引男人的应该是温柔体贴的呵护,以及善良的美德和对家庭的责任。而女人娇好的容颜也是吸引人的一部分,但不应作为女人魅力的全部。因此,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正确理解真善美的含义,升华其精神世界,使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不会沦落于世俗之中。

四、对于爱情教育途径的探讨

(一)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

首先,要建立生活化的情感教育模式。“生活化”就是要引导孩子的金钱观,建立理性的家庭经济关系;要形成民主的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要改变“家本位”的传统价值取向,建立正确的家庭伦理关系。

其次,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父母感情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孩子的成长以及孩子对待感情的态度。家长关系的破裂会直接引起孩子价值观、世界观的畸形。因此,在家庭中要培养爱的气氛,让孩子潜意识中就有爱别人的意识和被爱的温馨感。

(二)社会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环境

首先应净化网络的环境,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对于不良的诱惑和引导都该依法进行处理。其次发挥媒体部门的良性功能,应该多多宣传真善美的事物,把社会健康、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孩子们。这就要求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对影视作品进行严格筛选。那些能够真实反映现实青年爱情状况,引导青年积极向上的作品应该受到鼓励。

(三)学校从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两方面加强爱情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语文教学对于爱情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的熏陶。其次,心理课程可以直接解决学生的情感困难,同时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最后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拥有宽广的胸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对于课余的活动,可以进行主体班会或是茶话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在征求学生同意的情况下,让同学介绍他们对于爱情的认识,在交流中使学生减少对于爱情的神秘感和幻想成分。与此同时,教师再作补充,强调爱情中的社会责任的成分,让学生了解到爱情并不只是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而是两个人一生的事。这样,潜移默化之中便让学生体会到了爱情的责任感,也就学会了对于异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刘锦屏.当前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误区及引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3):9-11

[2]金国婷.高中生的爱情观与爱情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路晨飞.当代中国高校爱情教育内容研究—基于天津市高校的调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

[4]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80,295

作者:洪正淳

第3篇:对“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为了解“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的特点与内容,本文通过对徐州师范大学“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调查,认为“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主体l生不断增强,但仍缺乏理性,需要引导,要加强对“90后”女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关键词:恋爱观;女大学生;调查

爱情是人类永不衰竭的话题,婚姻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课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女大学生们的爱情是否已经由“柏拉图”式的理想转变为物质利益至上的现实考虑?为了对“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有更准确的认识,笔者借《“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来探析“90后”女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调查基本情况综合概述

本次调查以采用调查问卷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女生,调查时间为2009年底至2010年初。本次调查共发放不记名问卷220份(其中大二、大三各发放110份问卷),回收205份(其中大二100份、大三105份),回收率为93.2%。

二、主要概念界定

本文是对爱情观的调查,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爱情”。柏拉图认为,爱情分肉体之爱和精神(心灵)之爱两种,肉体之爱是低级的、卑俗的,心灵之爱是高级的、高尚的、是真正的爱情。罗素认为,性欲是爱情产生的根源,爱情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性欲的满足。基于心灵论和性欲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爱情三元论的观点。斯腾伯格认为人类的爱情由三种成分组成:一是亲密,是指伴侣问心灵相近,相互契合,互相归属的感觉,对彼此的喜欢与期待,属于爱情的情感成分;二是激情,强烈地渴望与伴侣结合,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相互吸引的动机,也就是与“性”相关的动力驱力,属于爱情的动机成分;三是承诺,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是指个体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的部分是指对两个人间的亲密关系所作的持久性的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分。

讨论爱情观,除了要讨论爱情的内涵而外,在多元化的背景中,恋爱活动的参与者也应该是明确的话题。同性恋现象的出现使得原本隐晦的问题被呈现在人们面前。恋爱除了是同性或异性之间,也存在自我欣赏的个体,也就是所谓的“自恋”。影视明星也让不同青年朋友陷入“恋爱”的“躁狂”中,这与“暗恋”某人极为相似,或被称为“单恋”。异性恋、同性恋、自恋以及单恋都是恋爱发生在不同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的感情付出,是人类正当表达情感的方式。本文为了研究具有代表性,所要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异性恋人群。

三、调查主体内容分析

本文对于爱情观的研究主要建立在三项指标体系上,即:择友标准、恋爱观以及性观念,此次问卷的设计围绕此三项指标展开调查并作分析。择友标准可以反映出恋爱者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恋爱观则考量恋爱者在恋爱这一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性观念是对恋爱观的一个补充,此三者是构成爱情观的主要内容。

(一)择友标准,逐渐注重个人品质

通过调查了解到,“90后”女大学生在选择男朋友的标准上仍以重视个人品质为主,在个人品质良好的基础之上,家庭背景和发展前途会成为择友的基本要求。对恋爱行为的认识上,更多的女大学生希望在爱情和学习之间寻找一個平衡点,且大部分人认识到恋爱是婚姻的准备。但是在恋爱动机上则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且唯“感觉”是从。在性行为的认知上,作为恋人之间的性行为能够被宽容和理解,而非恋人之间的性行为则被否认与排斥。

在“您觉得选择男朋友重要的因素有哪些”一题中,题目为多项选择且不超过四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0个备选答案中,依重要度分别为人品(161)、责任心(134)、性格(114)、共同语言(81)、健康状况(67)、学历(35)、家庭背景(31)、外貌(24)、幽默感(17)以及其他(4)。由此可见一些外在明显的特征(如学历、外貌、家庭背景等)已经不是选择男朋友的主要标准,而内在的品质(如人品、责任心、性格等)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此外,共同语言和健康状况与备受关注,看出“90后”女大学生表现出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在“希望男朋友的性格”的因素问题中,排序为关怀体贴(146)、稳重成熟(133)、风趣幽默(42)、活泼健谈(29)、有威慑力(14)、内敛沉默(10)、浪漫诗意(6)以及其他(1)。在女大学生心目中,最好的性格品质集中体现在“关怀体贴”和“稳重成熟”。而此两者又恰恰是维系恋爱关系的重要因素,可见“90后”女大学生择友理性化因素上升。

在感情的问题上,女生更加容易接受循序渐进的温和的追求方式(如图二),认为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它是人类恒久的追求,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幸福的体验,需要两个人之间不断接触和相互了解,这也是一直以来大多数女生所持的观点。而追求方式如何,是决定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真心固然重要,但是女性也很在意对方表达爱情的方式方法,往往理解为对自己是否尊重和对这份感情是否珍惜,调查结果直接可以反映出“90后”女大学生的传统特质,以含蓄内敛为主,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人,也不会轻易地表露心声。在面对喜欢自己而自己却不喜欢的人时,“90后”女大学生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有超过70%的人可以真诚地拒绝对方,如图三。当面对自己喜欢而不喜欢自己的人,也有超过60%的人选择了放弃(图四)。由此都可以看到,“90后”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

(二)恋爱观,尚待进一步完善

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恋爱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样本量为115),认为“两者没有关系”的样本量为82,占到有效样本量的40.4%。还有6人认为两者不可兼得。当面对两者冲突时,有121人选择了“游离在两者之间”,坚持“以学业为重”的个案数为76人,占到37.1%。以“爱情为重”的个案数,仅有8人。由此可见,“90后”女大学生对恋爱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的,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具有恋爱的意向;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处于一个摇摆不定的状态,并倾向于维持这两者的关系,但是半数的“游离”状态足见对爱情的渴望。虽然认识逐步理性化,但恋爱和学习的正确协调关系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使之趋于平衡。

调查数据显示,有接近60%的同学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有77位同学认为恋爱只是“跟着感觉走”,只有不到3%的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有近四成的人认为恋爱不考虑将来,则说明部分“90后”女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存在着认知不明的现象,对恋爱观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成熟。

对于校园恋爱现象的看法,也直接反映了本身是否会做同样的行为。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人对于“校园内拉手拥抱”的现象表示了“不合适”,但是同时也认为“这是属于私事,不干预”,有69位同学认可了这个行为,并且表示自己也会做相同的行为。还有占全部样本量17.1%的学生认为“佩服他们的勇气,但是自己不会去做”。这反映了女大学生对于校园内拉手拥抱现象的宽容和理解但并不认可。调查数据还显示,27.3%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宝贵经历”,有7人没有考虑过在大学恋爱,绝大多数的个案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需要“顺其自然”。这也说明了,虽然在心理层面向往恋爱,但是在实际中却不一定能够拥有爱情,并且对爱情也持一种“随缘”的态度,这种认识是现实而理性的,但缺乏积极成熟的认知和理解。

恋爱动机可以直接反映恋爱者在其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并且也可以说明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于恋爱追求的价值体现。根据调查结果,以认可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127)、“感觉来了”(118)、“到了应该谈恋爱的年龄”(38)、“为以后寻找伴侣”(34)、“弥补内心空虚、以寻找精神寄托”(32)、“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4)以及“对方追求强烈、不好意思拒绝”(3)。由此可见,“90后”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更多是一种感性的选择过程,是一种追求自己价值观念表达的方式,并不具有要寻找一个能够相伴一生的伴侣的成熟想法,这样的恋爱动机反映也说明了,“90后”女大学生们的恋爱观还不够成熟,虽然较之传统思想有了现实且理性的表现,但仍需要正确的教育,使之日趋成熟健全。

(三)性观念,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此次调查发现,性知识的获取渠道分为八类,并按照关注度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为报纸杂志(121)、同性同学(118)、学校教育(82)、网络(81)、异性同学(29)、父母亲(21)以及其他(19)。由此可见新时期下,性知识获取渠道中,报纸杂志和同性同学成为来源主体,并辅之以学校教育和网络。但是从报纸杂志、同性同学以及网络中所获得的性知识是否科学合理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对于大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的教育应该成为学校生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婚前同居是一个老话题,受到了现在青少年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调查数据显示仅有不到20%的人“坚决反对婚前同居”,有108人认为“只要自己愿意,赞成婚前同居”(如图五)。对于“一夜情”的认识,有99人表示“坚决反对”,66人表示“不反对,自己也不会尝试”,而有37人占全部样本量的18.0%表示“慎重,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这两项测量中,明显可以感受到对于“婚前同居”和“一夜情”的接受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差别就在于两者对象之间关系的不同,婚前同居主要是男女恋人之间,一夜情通常发生的对象却不是男女恋人。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一夜情是不认可的,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种性的宣泄,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女性的生理特点也决定了,若是发生一夜情,自身受到的伤害大大高于男性。并且,女生要承受的身心压力在这方面比男生大得多。能够认识到一夜情是没有感情基础的,更谈不上爱情的保障,一招不慎,女生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对“包养”现象的看法(如图六),有158人认为是“追求虚荣和富貴、一步登天”,占到全部样本量的77.1%,仅有40人认为是“出于自愿”。由此可见对“包养”,“90后”女大学生依然持批评意见。在“爱上已婚男人”的抉择中,大部分表示会“克制自己的感情,不会充当第三者”(151人选择了此项),约占全部样本量的73.7%,有17人表示“可能充当第三者”。

三、分析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强,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到来,给我国带来了全新的价值理念和理解视角。一直处于缓慢更新状态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传统婚恋观也受到了这样的冲击,追求婚姻独立、追求性解放、追求独立自主,都成为了这个时代女性运动的特征。对处于知识更新最快、接受内容最多的“90后”女大学生来讲,面临着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和激进理论方面的冲突,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借助于此次调查,笔者认为“90后”女大学生的爱情观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一)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注重在恋爱中的主观感受

调查中发现,有近四成的人认为恋爱就是跟着感觉走,在表述谈恋爱的动机时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感觉来了,且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在对“恋爱是否应该以结婚为前提”的态度上,超过半数以上人认为恋爱不一定要以结婚为前提。只有部分人认为恋爱和将来的婚姻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都说明了“90后”女大学生对于大学期间的恋爱更多是追求一种爱与被爱的感情,与以后的婚姻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婚恋中"90后”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我的主观感受成为婚恋中重要因素,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选择男友的标准中仍以人品作为主要考量标准

以往调查中反映出经济基础是女大学生择友的重要标准,但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对于“90后”女大学生来讲,人品好、性格好、关怀体贴以及稳重成熟成为她们择友的重要标准。当问及为什么没有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男友时,大多数人的看法是生活不一定要富有,但是一定要幸福,而富有的生活却不一定幸福,一起奋斗才知道生活的幸福。可见“90后”女大学生择友的标准也更注重精神层面,心态更为积极,对于幸福观的认识更为理性和辨证。

(三)注重情感交流成为女大学生择友的重要准则

调查中发现,面对一个自己喜欢和一个喜欢自己的人,这是女大学生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的人愿意去等待一个喜欢自己且自己喜欢的人。这也就说明了,情感交流已经成为女大学生选择男友的重要准则。爱情永远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单方面的主动是得不到美满生活的,它需要双方的互动才能产生,“90后”女大学生的情感理性增强,对情感的要求也日趋提高。

(四)性观念逐步开放,性约束认知理性客观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价值体系多元化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90后”女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对于性表征的一些行为已经能够接受,例如,对婚前同居已经有一定的宽容度,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也表示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对于一夜情、包养等性越轨行为仍持严肃的排斥态度。在性知识获取方面,显示了学校对于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总而言之,“90后”女大学生的爱情观趋于合理、趋于现代性,但是在调查中还是发现很多女大学生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不足,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活在纯理想化的生活中。尤其表现在对于工作和婚姻生活的估计不足,表现出太多乐观。同时还发现,“90后”女大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过于单纯,缺少应对爱情危机的处理措施。因此必须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恋爱婚姻意识和社会意识教育,这将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漫长的摸索和实践过程。

[责任编辑:杨荣华]

作者:张吉东

第4篇:我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

和弟弟妹妹们谈论过好几次爱情的话题,零零碎碎地说我的看法,忽然我发觉跟同龄人已经不谈论这一块了。看来对于某个话题的热衷也是有年龄段的,三十岁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挣钱生活的艰辛种种,大概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已经结了婚,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爱情有了归宿,再去谈论或许就有了不那么稳重的感觉。上次带弟弟去唱歌房,龙哥的兄弟们吆喝着一对夫妻唱《因为爱情》,理由是你们为什么结婚了,不是因为爱情么。回来弟弟跟我说难道是因为爱情结婚的么,他表示质疑。我更加质疑,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就已经对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开始质疑了?

弟弟在暑假的时候在我的怂恿下跟喜欢的姑娘表白了,表现得十分英勇。我怂恿的理由也简单,人总归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觉的,不如真实的陈述,更何况这样的表白绝对会满足那姑娘的虚荣心,而我十七八的时候就缺少这种虚荣心的满足,于是思想里存留着自卑的痕迹,尽管亲近的小众们都觉得我是自信过度的那种。可表白之后那姑娘却是总是显得畏畏缩缩,有虚荣心被满足快乐,又有在大学校园里逢到一个大帅哥的念想,尽管我觉得我弟已经是个大帅哥了。我问我弟要是继续异地的相处和医学院姑娘们的表白你能扛得住么?我引以为豪的弟还是表示没有问题。畏畏缩缩的姑娘最后还是抱着更好的念想去大学了,我弟似乎心口痛了几天后表示看透了爱情之类的。

这话大他十岁的我不敢说,人心的变化也大千世界的复杂永远超越我的思考力度。从上大学到现在恰好十年,十年里真的是很多次被听来的故事或是自己感受到事情所震撼,于是我的思考力度一次次地加深加宽,试图理解各种人和各种人的生活。我知道还会有很多人的很多变化,连自己都看不透,很多的事情都看不透,又怎么说看透了爱情那看不到摸不到的玩意儿。话说回来看透也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倒不如稀里糊涂的渐渐成熟。

爱情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套理论,就好比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至少应该有点相同的地方,比如自己和对方都会在相处的过程中感觉到踏实放松和真实,处在一种享受的状态里。处在爱情里的人会表现得勇敢和大方,大方地给予时间给予礼物,尽其所有地给予自己的真心。给予这种情结完全可以检验对方对你的深刻以及你自己对于对方的深刻程度。如果你的积蓄有三千,你乐意给对方分享一千五,或是全部的时候,那就证明了你对对方的情感已经很是深刻了。给予表现的真心是自己的拥有和给予对方的比例问题。倒不是非要给予,心里偷偷地衡量一下就好。

爱情中有些人会凸显勇敢的精神义无反顾的精神以及责任感,而岁数又在那儿搁置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充分表现勇气的时候就到了。各种繁杂的事件接踵而至,两个勇敢的人会因此更加牢固的前行,很多的人会半道退缩走不到婚姻里面。这个时候通常一方会十分痛苦地表示是希望过得更好云云,事实是无非是爱得不够深刻,把自己的未来的发展和对于跟对方生活在一起衡量以后,选择了撤退。如果不说一些虚伪的话,分析出事实告诉对方,如果对方是我会表示乐意接受,因为至少这段感情里的主角还真实,整个虚伪恶心的结束语,真是犹如吞食了一只苍蝇般的恶心。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深刻的,爱情应该是有刻度的,好比酸这类东西,ph值越小就越酸。忽然觉得也没有必要追求刻度,刻度代表着风险啊,如果你爱得深刻,人家爱得肤浅,人家

完全可以卷了你所有的钱财消失掉。我觉得这就是《麦琪的礼物》的深刻和打动我们的地方,这样的全心全意真的动人。

走入婚姻以后,是两个人的全面坦白真实相对,会发觉对方的缺点多到出其不意,谈过很多年恋爱,同居很久的不算。除了精神和生活习惯上得坦白,还有身体的坦白和赤裸相对。我倒不是特别看不惯现在的素食爱情里的同居现象,只是,如此深刻的坦白前,你了解这个人么,他对你足够坦白么,如果一切都没搞清楚,上床事件就只能理解成动物化的行为了。可是,我们总是灵长类的最高级的代表来着„„

时间久了婚姻少了激动的情绪,如果全部积蓄有三千彼此都愿意给对方两千九的时候,两人就变成了最亲的亲人,因为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别的亲戚我们似乎做不到如此的慷慨。亲人的相处就应该是不离不弃的那种厚重了吧,大概。生活于是就这样的继续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很喜欢陈奕迅歌里的两句歌词,一句是“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另一句是“我心里的秘密暖成咖啡安静的拿给你”。所有的情感融化在行动里,温暖着对方。

说白了爱情和婚姻的最大要素是,自己和对方都是好人,勤劳善良,大方自立,正直坦白,内涵丰富有责任感,最好再来点幽默感。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暂时没有遇到那个他,不如去多多看书,多多观察,努力学做一个丰富的好人,培养自己热爱的事情,练就自己为人处事的好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另一个好人,那就不愁好的爱情和好的婚姻了。

神采飞扬光谷店http://weibo.com/scfydianwan,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光谷时间广场4楼

第5篇:关于我对爱情的理解

爱一个人就要学会爱上她的一切(举事例)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她。漂亮的容貌只是暂时的心灵的融合才能让两个人相守一生一世。只有这样的爱情才会幸福而没有遗憾。

有一种力量叫做相信相信彼此相信未来相信有你的幸福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的选择是真确的。如果爱那就狠狠爱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两个人长相厮守细水长流平淡中见真情。

我并非要否定爱情,只是我们都明白,爱,已不如我们所想的那般纯粹,戴上了世俗的锁链,我们不再说那些至死不渝的誓言,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会改变。与其让心漫无目的地沉沦,不如接受命运使然。错过的人,有怨,却不再哭泣,别过头去,告诉自己一切将重新开始。爱与性的分隔是灵魂与肉体的交战,我们宁可把自己撕成两半,也不愿意承受那些绝对的疼痛,为爱牺牲,太难。关于爱情,我们宁可相信缘分,也不愿再相信自己。心只负责跳动,无关于选择。

初中真的不适合爱情,其实我本人是初中生,要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

初中没有成熟,大多数人没有建立真正的责任心,不可能对所谓的爱情负责,还有,考虑一下自己是真正爱一个人吗,恐怕只是种薄弱的好感吧。爱情是很深刻的问题,这个阶段所做的应该是学习,别让它影响成绩,等你明白爱情的含义,才有资格去说自己爱一个人,如果你学习不好,在此时专注于爱情,你亲自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你会失去追求爱情的机会,没有人追求没有未来的爱情。社会就是这么残酷,我在此回答你的问题是因为我比一般孩子成熟,懂得这些,如果你要骂我,说我胡说八道,我只能说你和我的同学一样,心里还太幼稚。

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电视荧幕上看到的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或是从小说中听说的爱情不论先前有多么的惊世骇俗到最后或是更准确地说很快将归于平淡在这充满利益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贪念而生存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大多数人总会弃理想而选择现实因为要生存这是明显的又是无形的。爱一个人对一个人好很容易难的是你能够保证一直对他(她)好即使你做到了那也不是人们所想的那种简单的爱情认为我喜欢他(她)对对方好只要两人在一起付出感情就好好了其实不然的确电视、小说里的爱情真的很伟大很真什么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在那里不论是富家公子、千金或是穷光蛋都会拥有一端美好的爱情经历种种误会、生与死的考验最终感动上天成全他(她)们总会晴天见彩虹但你想想那毕竟是虚构的他们的爱情真的只有单纯的谈恋爱没有任何的物质或是精神负担而人们认为那是真爱

第6篇:对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的简要理解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两性之间的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的。早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代, 我国《诗经》中就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唐代的民间曲子词更是爱情篇什占优势。在男作家中, 上自屈原、宋玉, 到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朝的欧阳修、苏轼、陆游, 元朝的元好问、王实甫等都在他们的诗词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爱情诗句。在女子诗词创作方面, 爱情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例如直文君、班捷好、李冶、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花蕊夫人等的文学创作大都是以爱情为主题。这些爱情诗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观念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纵观我国古代爱情诗词,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审美特点、审美精神、有美要求的不同,其爱情诗词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先秦时期,尽管妇女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诸方面的贬抑约束。但自由宽松的古风仍有遗留。在婚姻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买卖婚姻的萌芽。但那时男女之间还保持着较多的自由。《丈周礼· 地官》说:“ 谋氏掌万民之判,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命者罚之。” 例如《诗经》 中有相当一部分爱情诗表达两性之间的关系都是热烈、质朴而大胆。如《郑· 秦消》 和《陈· 东门之粉》。前者写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邀伴春游, 互相调笑。最后赠之以“ 芍药” 以示相好;后者表现陈国习俗酷爱歌舞, 青年男女借舞会自由寻找配偶, 两首诗合起来就仿佛是古代男女交游的风俗画。(王· 木瓜夕、丈郑· 捧兮)写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结下姻缘, 或互赠定情物, 或邀歌对唱, 表白相互之间的爱慕。《召南·野有死畜》、《郑· 野有蔓草》都是写男女不期相遇而结合,带有很大的原始味。甚至女子有时还敢要挟男子:“ 子惠思我, 寨裳涉漆。子不思我, 岂无他人? ”这些爱情诗表白内心的喜悦或苦闷都是坦诚而直率, 绝不扭泥作态。在“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的相思中, 在“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的会见时, 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显得那样无拘无束。这充分反映了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纯洁的内心和开朗的性格。

到了汉代, 由于儒家思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 三纲” 中“ 夫为妻纲” 的思想逐渐盛行,男女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西汉刘向的《古列女传》到东汉班昭的《女诫》, 女教书也相继问世, 妇女在这种封建纲常的侄桔下地位更加低下。所以在汉代爱情诗占相当篇幅的乐府诗中, 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的“ 国风” 中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 虽然偶尔也有“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 汉乐府《江南》) 那种欢快的爱情, 但更多的是怨女的悲泣和抗议。例:《有所思》写女主人公听说所爱的人变心后, 遏止不住的心头怒火。

从三国鼎立到唐取隋而代之,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衰微期。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中, 一些文人尽可以适情任性, 倾吐块垒, 表现真情, 在那数不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诗词家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胸中那跳荡的追求情爱的激情。尽管内容上常有讽喻寄托, 但如果没有两性生活的真实体验并坦率地诉诸笔端的勇气, 是断然写不出来的。他们渴求那种两性融洽和谐的生活, 他们写闺情室思, 写游子羁旅分离之苦, 写男女相娱之欢, 他们珍惜现实生活愿及时行乐, 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羁绊约束。

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就表现出了对爱情的赤裸裸的大胆的抒写。如《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 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 一年都一晓 ”对爱情的渴盼之心跃然纸上。唐朝经济空前繁荣, 思想也空前活跃, 两性之间的交往更加自由, 如无填与刘采春, 陆羽、刘长卿与李冶等都是诗词酬唱的诗侣挚友。正是这种空前的妇女解放的时代, 才使唐代的爱情诗词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基调。那里有“ 海上主明月, 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的遥相思念, 有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刘禹锡《竹枝词》) 的绵绵恋情, 有“ 顾我无衣搜尽筐, 泥他沽酒拔金钗” 的夫妻间的深情厚爱。有“ 巴山夜雨” 、“ 西窗剪烛”式的家庭温馨„„像“ 两小无猜” 、“ 人面桃花” 、“ 青梅竹马” 、“ 相思红豆” 、“ 心有灵犀一点通”等这些爱情的美丽词语或典故均出自唐代文人笔下。

宋代开国一方面是皇帝公开号召功臣们纳妾押妓. 另一方面是理学俨然要求人们 “ 存天理、灭人欲” 。这仲矛盾的社会现实使得宋代的爱情诗词既情真意切而同时又萎靡哀怨缠绵。例如:“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晏殊《蝶恋花》) “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分》) “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江城子》)“ 花自飘零水自流"( 李清照《一剪梅》)等等,这些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大都是高楼西风、庭院深深、门掩黄昏、泪眼问花、寒蝉凄切、晓风残月、楼台高锁、帘幕低垂、千里孤坟、暮霭沉沉、幽阶苔生„„通过这些冷落凄凉的意境, 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孤寂落寞的情怀,从而使宋代的爱情诗词显得那样的缠绵酣杨而又惆怅伤感。

虽然不同的时代爱情诗词的特点不同, 但是从以上爱情诗词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爱情诗词的作者对爱情都是充满了真诚的向往。他们对爱情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那不仅是肉体上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两个心灵的沟通, 那不是耳边的甜言蜜语, 而是相互的忠诚、理解和信任。如:“ 窈窕淑女, 君子好述” ( 诗经· 周南· 关唯),说明先秦时人们已意识到“淑女”与“君子”相配爱情才会更加甜蜜;汉乐府《上邪》 :“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说明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人们已意识到忠贞是爱情幸福的保障;秦观《鹊桥仙》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明作者已意识到夫妻貌合神离长年厮守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而永恒存在。

第7篇:我所理解的爱情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想到写一些东西,每个人都在渴望爱情,在渴望爱情的无非两种情况,自己太差,第二种还在相信感觉,第一种我们就不做讨论。电视剧的熏陶让我们相信缘分,总以为自己在等待缘分,等待有一天撞个车,吵个架,或者坐在一起吃个饭,发生点什么事情,然后相知相恋。缘分是什么,是托词。

相不相信缘分,很多人常常用有缘无分来形容自己和某个人,其实你和每个人都很有缘只是你只关注了和她的缘分,因为你喜欢她,我可以说我十年前遇见你认识你喜欢你惹恼你然后形同陌路,十年后我们相和,相知,几近相恋,在最后的三个星期,失败了,我以为我们很有缘分,但是,其实我和很多人都缘分,即使是公司扫地的大妈,我们来自中国的两端,却在这里相遇,我和楼下卖煎饼的大爷和地铁站摆摊的小姑娘,都很有缘分,没必要去纠结这些东西。

爱情应不应该自私,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男生,都有占有欲,都有征服欲,喜欢一个人就想着去占有,去得到,这就很不好了,感情的最终目的不就是结婚么,结婚就是在一起生活,生活是以经济为基础,不是以感情为基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生活在存在在古代,古代的房子很便宜,古代的农民一般穷,古代的地主没什么机会向农民炫富,所以你在追求一个女生之前,特别是机会比较大的女生,你要准备好你经济基础,即使你还没有,你的潜力基础也要体现出来,你的目的是结婚,不是恋爱。不要已自己自私的目的,而让别人跟着你过穷苦的日子,要过自己过。

爱情应不应该争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不相信爱情可以争取来的,不过现在我相信了,因为女生已经开始逐渐的用成熟的眼光来看男人了,或许你可以用你的才华用你优越的条件,来吸引女生,但是,你要想到以后的生活,大学辅导员很神圣,因为他分配寝室可以建立四至六个人四年乃至永久的友谊,你也很神圣,你要给一个女生一辈子的幸福,亦是给你自己一辈子的幸福,两个人要开始生活,经历风雨,最后走完终生。或许有些煽情,但我想你结婚的目的总不会是离婚吧。如果你争取的女生会为你长期在家独守空房,会为你出门在外而担忧,会在你家受到排挤和横眉冷对,会因为没有钱买不起漂亮的衣服,而刚好她身边有那么一个各方面都很搭配的人,那么你就不要争取了,或许你会说你可以回到她身边,你可以不出门在外,你可以融合家庭关系,你会努力赚钱,那么,一切都在蓝图里。无论一个姑娘如何漂亮如何动人如何善解人意,当你得到她以后,总会厌倦,总会审美疲劳,你有没想过那个时候你的动力在哪里,或许那时候你更喜欢在外的生活,因为会有很多年轻漂亮的姑娘在陪伴你。当然,如果你只差一项即可满足条件,那就大声的喊一声,尼玛的,我的就是我的,谁抢老子和谁拼了!假如你已经在外面赚够了钱,在家乡能随意找到工作,也许第二天出现在她家门口,拿出你的银行卡,房产证,车钥匙,然后说一句“这是我,我的所有,全部,归你了”就可以拿下对方。顺便说一句,我是很羡慕后一种人的,只是我出生的晚了点。

写文章看心情,突然想起还有点事情没做,没了心情,未完待续。。。。。。

第8篇:我所理解的爱情

其实我对“请针对某一文本,谈一下自己的感想”这样的表达是非常警惕且能避则避的。一方面我并不能肯定我一定能有所感想(当然我不排除那些具有艺术感染力或者思想性非常强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超脱,此时要写的文字自然就流露笔端了,而此时的感想也不仅仅只是感想了。但是这里只是指的极端的情况,并不是所有文本都能做到这点),另一方面,(如果上边是针对文本本身的话,那么这一条就是针对我自己而言了)我总是非常排斥“分析”这一活动,如果是好作品的话,就更不能够分析了,因为分析的过程就是把一切都“解构”的过程,而解构后的作品就失去了文本所原来能带给人的力量,或者这份力量就被动地从“真实文本”当中抽离(脱离)出来了。而作品本身是不能离开作品而被言说的。

幸好,《爱情笔记》并没有令我失望,是一部好的作品(无论它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的)。这个“好”不仅仅针对于它的内容(引起了我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它确乎让我对于“爱情”本身做了一番思考,并且我相信也会对我的爱情有所帮助。

我的题目是“我所理解的爱情”,要做到清晰写出自己的爱情观是比较难的,特别对于受时间与实践所限的我来说,但是我总是并不满足于甚至可以说不屑于从文本(《爱情笔记》)中摘抄出几句具有启发的句子,然后对其进行经验上的附和和大加赞美,这样我觉得是对文本的不尊重。当然这在我们的读书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有原因的——我们并不能做到全面直观整个文本,只能做到从文本中找到一点作为切入点,其实这也是有意义的,这样文本本身对于自己的生活能够有所映射和发用。可我是绝不会这么做的,我觉得在理论领域当中,做超越自身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文本梳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创新的一条很重要的思路。

那么既然做不到从文本本身直观到“爱情”,那么我就从我自身(实践少了点,思考多了点)来讲“爱情”吧。在此过程当中,我会结合《爱情笔记》的思路谈一些东西,来解释自己的理论。

爱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历史当中被反复、不穷尽地探讨,这也说明了爱情本身是难以言说,这难以言说一是指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涉及的面向庞杂,二是指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本身出发,对爱情做一些阐发(因为我们注定是爱情的“遭遇者”,这也是我敢写这篇文章的理由),且并没有理论的对错性,三是我们在“爱情”这个话题上总也说不尽,也达不到普遍统一。

那么我认为的爱情是怎样的呢?

我想总体说一下我的爱情观——爱情是什么?

一:在爱情发生之前,我们是没办法对爱情有所言说的;二:在爱情发生之中,我们是不能对于爱情有所言说的,或不屑、无暇言说的;三:在爱情结束后,我们才开始对爱情本身进行言说。 一

在《爱情笔记》的第一节“爱情宿命论”中,男主人公在坐上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的时候,全无体验爱情或是邂逅故事的准备。男主人公没法自由选择爱情发生的时机,这也证明了爱情在发生之前是没法言说的(我们既不能决定爱情发生的时机,也不能讲出遭遇爱情的那种感觉)。还有,在之后的十一节“你爱她什么”中,男主人公受到了同事的追问,这时男主人公没法回答他,或怎么回答他他也会觉得不满足,这个问题不仅在爱情当中没法回答,在没遭遇爱情时,也没办法回答,当然然这个问题就需要转换为“你理想的爱人是什么”。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有同情的体验,譬如,我们在没有谈恋爱之前,或多或少,会对自己的另一半,做一些幻想,或者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在形式上对于爱情有所言说,爱人当然是爱情的一部分),可是往往当我们真正谈恋爱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爱人并没有完全符合我们的构想,甚至我们还会修改自己的“记忆”,否然那些之前的要求,并且做出无原则的让步,而在这在之前看起来“并不完美”的爱情,却让我们尝到了刻骨铭心的味道,而且我们也愿意相信这是我们最完美的爱情。 二

在爱情当中的我们,是无法对于爱情本身有所言说的,如果我们对其言说,就使自己“二分”了——一个是爱情的遭遇者,一个是爱情的观察者,这样爱情就被割裂了,爱情也会出问题,爱情在这个意义上就不存在了,因为爱情是一个主观体验的过程,理论上是不允许一点点理智的掺杂的,这个我们也有体验。譬如,我们和爱人吵架了,男性在问题上就比较理性一点,往往喜欢分析事情,总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其实我们也知道,这套是对女生是没用的,女生并不在意理论的对错,而在意的是你的态度,如果你用理论分析,那么必然会遭到女生的反感。

在第五节“灵与肉”中对上述理论有更清晰的表述(个人比较喜欢这一节,这是我们在谈恋爱中会遭遇到问题的理论缘由,对我们认识和爱情实践很有启发意义)。“人类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自身能够离析为二,能够一边行动,一边站在那里观看自己的行动——从这个分裂中,反省出现了”。

当然作者在爱情上,对以上现象是不赞成的。作者也在故事情节上做出了处理(P54),达到了“灵与肉”的“合二为一”。

关于这个,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具有“观影”体会,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让我们沉浸在其中,丝毫没有停下来分析的时间。理想的爱情状态也是这样,我们只会沉浸在其中,让时间静止,让时间延长。 三

爱情过后(可以是事实上的结束,也可是感情问题出现的阶段性结束),我们才开始爱情进行思考(对自己、对爱人、对爱情本身的重新定义)。

经过了上面三个部分的论述,这个部分就自然清晰了。只有在感情结束之后,主观感受已经被办法将我们置身于是我自足的境遇当中,理智就开始将我们拉回现实,毕竟我们是理性动物。这一点,在《爱情笔记》当中也有情节上的安排。比如,在第十五节“情感的间歇”当中,男主人公不满足于克洛艾,开始注意其他的女孩,而这又使得男主人公开始思考自己喜欢克洛艾什么。

到这里,我就把我的爱情观解释完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回避了爱情中具体的问题。这也是我和《爱琴笔记》不一样的思路。在书的导言当中提到“德波顿的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更多的事思索。他对爱情的各个阶段、多个方面作了半认真、半开玩笑的分析。因此,他不是作用与我们的情感,而是作用于我们的智力”。

其实这篇小说是有很深的“斧凿”痕迹的,这种斧凿痕迹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怎么什么事情都让他遇到了,这种与现实生活有所出入的处理方式是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作者对于爱情的每个阶段,在哲学上都做了精深的分析,给带我们很多的思考。但是我们如果怀着对自己的爱情有所启发(而这种启发是在具体细节上的技巧的话),那么你最好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对于理论的分析不能分析出“怎么行动”来。所以我也只是在宏观上说了一些我的爱情观,将具体细节呢,我就没有赘述,是因为具体的东西是需要在“行动当中”探索的。我的爱情观也是着重于“行动”。

至此,我的感想结束了。整体看一下,与传统感想的书写方式和思路都不太一样,可这也却是我自己的感想,如果一本书能够让你对一个问题做一下自己的思考和回答,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那么这样的感想也是与这本书分不开了,也便可称其为感想了。

第9篇:我所理解的爱情 柳智宇

住在寺院里,每日上殿、读书、劳动。慢慢的,对性别的关注会少一些。看待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会忘记他是男性、女性或是他的外貌,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化 到了一种更质朴的层次。想到社团里许多同学都在思考爱情的问题,又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经历,这几天有一些想法,就记录下来。

爱 情是一种缘分,从这个缘分中可以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爱情让冰冷的心温暖,让平凡的灵魂燃起对真善美的憧憬。然而这花朵是需要细心栽培的。我们会一次次地 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却不知如何珍惜现在,结下未来的因缘。邂逅是缘分,相聚只一瞬间。如果每一次相聚本身不能让生命滋润和升华,只是充满了渴求与不安, 只是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恐怕失去,我们何以期待并不可知的下一次或遥远的未来呢?

我们会觉得对方很美好很单纯,却 不知如何让这种美好延续。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美好的东西就会想到去占有。我们的内心缺少一份敬意。敬畏什么呢?敬畏变化,敬畏成长,敬畏每个人不变的本 真。楚王看到神鸟,将她带回宫殿,给她最好的饮食音乐的享受,他很爱神鸟,却不敬畏神鸟的天性。一个牧羊的孩子,在无意见看到神鸟飞过天空,那艳丽的色彩 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他跪下来祈求上苍,他不知自己要祈求什么,他只是敬畏这高远而超拔的生命。这个孩子入山修行,许多年以后,他已能乘着飞龙在云端翱翔 了,却常把自己变作乞丐的样子,在市镇里游走,唱一些奇怪的歌,偶尔惊醒沉睡中的人们。夜里,他出现在最繁华却又最平凡的街道上,万家灯火如云如雾,从他 的心间流过,了然无痕。他偶然来到楚王为神鸟修建的墓前,坟墓很辉煌,神鸟生前的样子熠熠如生地凝固在一尊塑像上。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唱道:“她已走了, 我却还在。我也将走了,有什么永不离开?”

她已走了,在我心中留下的,便是我的成长。当我也走了,那永不离开的,便是 永恒的大爱。生命曾经冰冷孤寂,因为爱而绽放光辉。如果这花朵已经绽放,它可以不再担心什么,不再寻觅什么,由一个人的爱,看到千百年来在人类心中涌动的 爱的暖流,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可是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不久便凋零了,即使不凋零,也如盆栽的花朵,离开了大地母亲,只能供游人赏玩,无法展现生命的本 然了。

爱是让生命成长的。不是放弃真实的自己去顺从别人的喜好——那是外在的形式,失去了生命之真,何以能深入心灵 呢?“君子和而不同”,需遗忘形骸,寻求那相与中的灵动,成长中的默契。那不同正是互相学习的地方呢:对方的优点正是让我补足自己缺失,对方的缺点正是磨 练自己的忍耐与爱心。成长需要时间,宽容自己和对方吧。若有两颗活泼的心,两颗像春天的芽一样愿意成长的心,一切境遇都是最好的肥料和土壤。若不愿意成 长,只是耽著于彼此的情态和容颜,爱情便没有了方向,心也不那么灵活了。那情态和容颜都是会变的,俯仰之间,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尤不能为之释怀。山盟海 誓没有用,那只是一种短暂的情绪。心本来是灵活的,加上一些预设,反而被束缚了。“言必信,行必果,吭吭然小人哉”。孔子所提倡的“信”,不是誓言,而是 信念,是生命的愿景与方向,是对自己内心的忠诚。“缘随愿来”,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最深切的关怀是什么,如何能在爱情中不迷失自我呢?

我 们把对方看作自己生命的支撑,却不知生命只有靠自己站立。“年之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因为我们太孤独,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充盈,我们会想象一个人的 形象来填满自己的内心,谁知失去时我们会更加孤独和空虚呢?且又增加了失落与焦躁,仿佛已回不到原来孤单却安宁的自己。我们自己不愿意为自己负责,谁又能 承载我们生命的重量呢?爱情一开始总是柔嫩而脆弱的,在它变得坚如磐石之前,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重量。

孤独的原因是我 们与世界之间,与其他生命之间失去了联结,感受不到你与我之间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在爱情中,我们找到了与另一个生命的联结,也进而找到了与世间万物的 联结。这种联结是需要努力去建立的。可能一个人站在我的身边,我却并不真的了解她。我以为我了解。相爱的人之间可以坦诚地展现自己,却不一定愿意清空自己 去体谅别人内心深处的想法。说了半天还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自己觉得两个人应该怎么相处。归根结底,所爱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并且想把对方变 成这个形象。我们有没有放下自己的欲望,在宁静中看到那个真实的她?她内心深处的关怀,她当下的状态,她曾得到的爱

与感动、失望与创伤,她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是否适合自己,如何一起成长?互相理解得越多,互相学习得越多,感动和成长就越多。我们不是在想象和文字中构建爱情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意义是在互相理解、代人着想、真心付出中构建起来的。

同 样的,透由倾听和付出,我们能与一个生命、与大众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解除内心的孤独。孤和独都是自我,我的感受、我的成见,屏蔽了世界的真实,竖起了高 高的墙壁。因为我们与世界的隔膜,又要寻求一种价值来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看看,我是有很多优点的哟,我是和你们不同的哟。我们又用种种的矜持、用高慢填 满了自己的心,这样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孤独。我们想要融入大众,可我们在同时却又在排拒他们。我们想要找个人理解自己,可同时却不愿意放下那傲慢的心。

语 言文字都是指月的手,我们却习惯给事情加上种种的概念,附加上很多意义,用这些概念扭曲了事情本身,也填塞了活泼泼的心灵。能否让人与人的相处回到最单纯 的地方,心与心的连结?古人有兄弟结拜的习惯。我们想找一个人来倾听彼此的心曲。可是我们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吗?我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世界上有一个我们真 正了解的人吗?如果我们没有努力去突破自我的墙壁,我们怎能跨越千里的距离去走入另一个人心灵的花园呢?

相逢本身是一种美。心有灵犀更是难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不是外在距离的遥远,而是心路历程的遥远。

上一篇:足球兴趣小组训练总结下一篇: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