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创意的理解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告创意的理解(通用7篇)

广告创意的理解 篇1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没有创意的广告就没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同样的市场调研,同样的广告策略,广告的创意水平不同,广告效果就会大相径庭。优秀创意在提高消费者对品牌与产品的接触、记忆、认知、认同与购买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个没有创意的广告,在当今信息过度的媒体上被读者看见的几率可能是5%,而一个优秀创意的广告被读者看见的几率可能是90%,同样的广告费,后者的广告实际到达率是前者的18倍。

什么是广告创意呢?我比较倾向于这一种理解: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以广告策略为基础,对抽象的产品诉求概念予以具象而艺术的表现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广告活动是否能完成其告知和劝服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广告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产生并构想过去不曾有过的事物、观念或者将过去毫不相干的两件或更多的事物或观念组合成新的事物或观念。精彩的广告创意作品使广告诉求信息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2、广告创意的前提是科学的调查分析。广告创意必须符合广告产品的整体营销目标,为此,广告创意人员必须充分掌握产品、市场竞争对手以及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等各类信息,以期从中发现或开发出能够有效达成营销目标的创意主题。例如P&G推出“尿不湿”儿童用品,创意人员想当然地以“方便”作为诉求主题,以为凭此必能大受年轻母亲们的亲睐,然而事实却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后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用纸尿布的年轻母亲们潜意识里产生了一种由于太方便而没有恪尽母爱职守的负疚心理,这直接影响了年轻母亲们的购买行为,即使有的母亲偶尔使用,一旦发现婆婆来看望儿孙时,也会手忙脚乱地把“尿不湿”藏起来。于是,广告的诉求点当然就由原先的“方便”转为“保护婴儿皮肤干爽、防止尿布湿疹”。“尿不湿”20年一蹶不振的销售状况一举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3、广告创意就是要善于将抽象的产品概念转换为具象而艺术的表现形式。广告创意固然也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又与一般意义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广告创意在思维方式上并不是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而是寻求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表现方式来说明某个事物的某个概念,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转换: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形象,将科学的策略转换为艺术的表现。

随着现代广告活动的逐步发展,广告创意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也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杰出的广告专家和学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创意经验和体会,总结了许多有益于后来学习者学习和借鉴的广告创意理论。如USP理论,品牌形象论,定位理论,ROI理论。ROI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根据自身的创作积累总结出来的一套创意理论。该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优秀的广告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关联性、原创性、震撼性。

所谓关联性,即广告创意的主题必须与商品、消费者、竞争者密切相关。伯恩巴克曾经说过:“如果我要给谁忠告的话,那就是在他开始工作之前就要彻底的了解广告代理的商品。”他还指出:“你一定要把了解关联到消费者的需要上面,千万别以为有想象力的作品就是聪明的创作了。”比如说,同是用“名人推荐式”的润喉片广告,“草珊瑚含片”使用歌星做代言人,而“健民咽喉片”则启用影星做代言人。显然,个性是靠着嗓音作为立身之本的,当然就与喉片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而影星则更多的是靠着脸蛋和演技为立身之本,其与喉片的关联性

就不如歌星。北京地区市场调查的统计数字表明,“草珊瑚”位居北京市场销售额的第一位,而“健民”则位居第三位。由此可见,分析、发现、判断广告创意与广告作品之间的关联性的确是关乎广告传播效果的首要因素。

所谓原创性,即广告创意应与众不同。伯恩巴克曾经为大众金龟车创作过一篇名为“柠檬”的广告文案。在该广告中,伯恩巴克并没有正面说这是一部多么优秀的车子,而是出人意料地说这是一部“不合格的车”,因为其标题是“柠檬”,而柠檬在美国的俚语中有不合格、次品、冒牌货之意,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要看个究竟。广告的原创就在这里,当受众怀着好奇心把文案看过之后,“诚实”的文案就在不经意地钻进了我们的脑袋。原来这辆车之所以不合格,是因为严格的安全质检员发现了该车某处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小损伤。通过这则广告创意我们对大众金龟车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事实上,大众金龟车能在崇尚宽敞大车的美国市场上占据相当的份额,与伯恩巴克为大众金龟车创作的系列广告的与众不同是息息相关的。

所谓震撼力,就是指广告作品在瞬间引起受众注意并在心灵深处产生震动的能力。一则广告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以至心理上对受众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其广告信息的传播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著名的葛瑞广告公司为Wallis服装品牌创作的名为“服装杀手”的平面广告,让阳春白雪的评委和下里巴人的普通消费者对其作品的赞誉之声高度一致,就是因为该广告完全符合ROI的创意理论,即创意与产品之间高度的关联性,创意本身的精彩原创性和极富影响的震撼力。画面上一个曲线优美的美女穿着吊带丝群扶着栏杆看远处的风景,一辆车冲进旁边的栅栏、悬在桥上,而驾车的男士仍目不转睛地欣赏美女。该服装广告产品是服装,服装与美女肯定是有关联的,美女与高回头率同样也是密切相关的,驾车人被美女吸引而导致车祸也就具有关联性。这套广告动感十足,极具悬念,震撼力强,整个画面就如磁石一般紧紧吸引受众视线,传播效果十分出众。

广告创意的理解 篇2

广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修辞活动, 无论是过去的修辞观, 还是现在的修辞观, 都可以帮助我们对广告传播活动的修辞特性加以认识。传统的修辞观强调传者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说服受者, 修辞是说服的能力;现代的修辞观则重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沟通。广告要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就不能只是传者的说服技巧和方法, 而应该有受者的参与和互动。没有受众参与和互动的广告传播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视觉形象的社会, 面对各种媒体每天源源不断的视觉信息传播, 有些会回避, 有些也试图去加以理解。然而, 传播者呈现的广告信息, 需要受者在既定的经验范围和认知图式的基础上来解读这些信息, 才能产生传播效果。

人们对广告图像的解读并不是像创意者希望的那样, “作者的意图”常常被人们忽略和误解。虽然不能说任何解读都是误读, 但“作品的意图”不为人们顺向性解读, 或者出现对抗性解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当今世界, 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 意义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 (1) 由于广告图像的多义性、模糊性, 使得不少观者对某些文本的阅读超出了“读者的意图”。广告传播是广告传者和广告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广告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接受是广告传播取得预期效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 广告传者独特的创意、天才的表达不为人们所理解, 那么这则广告就会毫无价值, 广告预算也就会付诸东流。可见, 研究广告受众的解码行为, 防止出现可能的误会和对广告效果的消解尤为重要。

人们是怎样“观看”广告图像的呢?这不仅跟观察的事物有关, 更和观念有关。特别是人们对观察到的事物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所持的看法影响人们的理解。美国学者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概括出以下几种观念:一是“再现说”, 二是“情感说”, 三是“修辞说”。 (2) “再现说”是把图像看成是现实的“透明反映”, 人们“观看”广告图像时, 很容易关注广告图像“直观反映的真实度”, (3) 这对于越来越注意产品和品牌符号价值的消费者来说, 做到真实客观仍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情感说”重视广告图像的情感诉求力度, 认为广告图像是引发人们情感或者情绪的因素, 旨在以情动人。书中着重援引了美国著名修辞学家斯科特提出的第三种观念, 即“修辞说”:广告图像, 并不是单纯的“透明反映”或者说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 也不是“诱发情感”的因素, 而是图像的修辞、视觉的修辞。斯科特认为, 大多数人都持前两种观念, 这两种观念可能把人们对广告图像的“观看”引向简单和直接的方向。因此, 她主张将图像作为符号用来建立论证修辞的词汇。广告图像的视觉成分可以表达观点, 可以组成复杂的论辩方式。 (4) 斯科特的视觉修辞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丰富、更真实的观察方法。例如对新闻图像解读可以采用“透明反映”的思想, 而对于广告图像则应更多地采用修辞论辩的思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广告传播者制作广告图像传达广告信息, 不只是“透明反映”广告商品, 或者对消费者进行情感诉求, 而且还应力图与消费者对话, 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 广告图像的传播是有其动机性和目的性的。它不是一般的视觉传播活动, 而是视觉修辞活动。“视觉传播没有明显的动机取向, 而视觉修辞则蕴涵了明显的动机性和目的性”。 (5) 视觉修辞着重探讨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 研究者多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出发, 探讨图像是如何传播特定的观点的。我们不妨通过广告图像的创意设计活动来具体感受广告图像是如何被赋予象征意义的。例如一则主题是“向青少年建议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创意者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入手寻找创意的切入点, 针对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特点, 进行创意思维。考虑到青少年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力不够以及其生理上的反映, 创作了“升温篇——学会控制自己”。广告图像以黑色为背景, 主要的视觉元素是一支温度计, 温度计上的体温在直线上升, 这是一个视觉隐喻, 这个温度计比喻的是青少年容易冲动的个性, 而这个意义广告受众不从修辞论辩的角度理解就无法读懂广告信息。广告的主题是“控制自己”, 所以广告图像上的温度计被一根绳子紧紧勒住, 使它的温度不再上升, 也就是暗示年轻人要控制自己, 让自己的脑袋降温, 不要做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创意者的视觉修辞赋予了广告图像某种意义, 而接受者要获得一致的意义, 就必须以大致相同的视觉思维去激发自己的认知经验, 赋予该图像相同的意义。如果人们不明白图像的隐喻, 缺乏共同的人生体验, 就不能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这一点提醒我们, 广告图像的传者是从视觉修辞的角度选择和组合视觉元素表征意义的, 那么, 观者论辩的思路才是解读广告图像正确的路径。

斯科特关于图像的修辞概念给予我们一种更丰富、更真实的观察方法, 用以认识对大众传播的图像运用。当然这种图像修辞的思想, 也可能指导广告图像的接受者, 在面对广告图像时加深理解。如果广告受众具有符号学方面的知识, 那么对于广告图像的解读会更加便捷和有效。下面借用斯科特分析的案例来演绎广告受众对广告图像的理解行为。她分析了一则克林尼克的夏季化妆品的广告, 广告图像上的视觉符号是几支口红和化妆品浸在一杯苏打水中, 杯子上装饰着一个柠檬片。对于读者而言, 都能准确地理解口红、化妆品、柠檬苏打水这些视觉符号, 清楚它们的能指和所指, 但是这些具体的能指组成的广告图像究竟要表达什么呢?人们一般会按符号组合的关系出发来理解广告图像:化妆品和柠檬苏打水组合, 这两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应该说是“任意的”, 但一般而言, 广告图像将其并列, 是试图表现二者的关联:相似、相反和相对的关系。另外, 柠檬苏打水与化妆品又构成聚合关系:化妆品与柠檬苏打水构成联想, 让人们从二者的相似中寻找共同点, 使得柠檬苏打水“清新”的语义附加到化妆品上面。广告受众理解广告图像, 受制于既定的经验范围和认知图式, 同时不同的解读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思维和广告的传播效果。 (6) 大多数人对广告图像采用的可能是“透明反映”现实的思想, 这对于分析新闻图片是适宜的, 而对于广告图像采用修辞论辩的思路更为恰当。广告受众不能满足于广告图像的表面意义, 而应该从视觉修辞的角度出发, 分析广告图像的形式与内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理解广告图像独特的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C.奥吉恩[美]等著, 程坪等译:《广告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原书第二版) , 2002年版, 第388页。

[2][3][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美]著, 郭镇之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 第84~85页。

[5]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广告创意的理解 篇3

黄慧雄(以下简称黄):必须具备理解和沟通能力。拍摄广告是为客户服务的,而客户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来决定如何制作和投放广告,摄影只是实现客户广告诉求的方式。因此,摄影师必须清楚客户的需求,才能着手策划和拍摄,如果错误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则是南辕北辙,而在拍摄前和拍摄中,与客户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我现在做的项目是拍摄卡车,那我会先调研一些国内外顶尖卡车广告的资料,虽然要在能力范围内拍得尽量完美,但卖10万的卡车绝不能拍成50万卡车的效果,这直接会影响到客户的市场定位及广告效果。

既然理解客户意图和沟通最为重要,那么在广告摄影中,您一般会怎样分配前期的组织策划和后期拍摄的时间?有经验规律吗?

黄:的确,前期调研、构思、准备材料会占用相当长的时间,但这并没有规律。因为每一个拍摄任务都是新的,摄影师要边做边学,往常积累的经验加上新的尝试才能拍出好作品。广告摄影存在很多变化,因此必须分工明确,但每次分工不同、人员不同、背景不同,时间分配则不同。比如,在一个外场项目中,一个好的制片人帮我联系了场地,搭建了拍摄平台,就节省了很多时间,也许这些客观资源是我花一年时间也很难办到的。

您目前的客户主要有哪些?主要集中在什么领域?业务量有淡旺季之分吗?

黄:没有特别固定的客户。我的拍摄客户主要来自三种形式,一是直接的客户;二是广告公司;三是中间代理人介绍。其实我也没有很固定的拍摄领域。但就广告摄影来说,因为商家投放广告的周期性比较强,所以,不同类别的广告摄影师有淡旺季之分。比如,车展前后有关汽车的拍摄会很多;夏天到了,关于饮料、冷饮的拍摄也逐渐增多;开学前后,琳琅满目的数码产品拍摄会有大幅增长。因此,业务量方面没有特定的淡旺季,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接到一个订单,就要面临薪酬定价的问题了。我非常想知道,您是根据什么来收取报酬的,是拍摄难度、拍摄时长还是客户的身份?

黄: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客户付给你的报酬是对摄影师本人的认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并没有本质区别,大品牌客户和小品牌客户也没有太大差别。跟老客户合作也许会更加舒心和默契,但报酬也许还没有新客户高。其实,报酬主要取决于客户的总体预算。很多时候,大品牌客户的总体预算是固定的,这与他整体的广告投放规划有关,有些大公司可能用于广告的预算并不多,也很少有商量的余地,但他们的投放面广,摄影师的作品更容易与消费者及其他潜在客户见面。比如,可口可乐。相反,有些小公司却愿意花更高的价格甚至赔钱去做广告宣传。因此,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准确地把握并实现客户的想法才是关键。当然,摄影师也要试着平衡各种关系,比如,定价是人际关系、拍摄经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综合体。

再让我们将话题转向理解和沟通,面对不同的客户,每次拍摄前期和后期,他们会有哪些具体要求?

黄:无论什么客户,拍摄前期都会有很多讨论会议。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基本会把最终照片分成两类:一是产品照片,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并呈现干净的画面,背景和氛围不是很重要。比如汽车拍摄,汽车外形、内饰、轮毂等都会考虑到;二是产品形象照片,带有品牌形象定位,需要创造氛围来烘托品牌形象。大部分客户不会在意摄影师的具体工作时间和所用器材。但对摄影师本人来说,使用器材和拍摄效果要尽量满足客户事先提出的要求。比如巨幅印刷,135规格的相机则很难完成,需要更高分辨率的器材。另外,拍摄高角度广告片时,需要站在脚手架上进行,由于脚手架本身不稳定及现场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采用135相机拍摄,这样,就把更多的工作量压到了后期处理中。

在这个过程中,您是怎样与客户沟通和交流的?

黄:广告摄影做久了,就会形成一个固定流程。我通常会按已形成的规范和标准套路去做。一般来讲,广告创意总监会与摄影师团队沟通,询问其想法能否实现。如果摄影师没有把握,可以先演练一次,并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顺便寻找自信。如果有信心,就接单做下去,没有,就放弃,也不会勉强。就我自己而言,如果觉得这个项目有更合适的人选我会推荐给客户。因为我觉得,勉强接下一个项目,如果做得不够出色,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还不如帮助客户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另外,客户对摄影师的风格很了解并有一个分门别类的摄影师清单,因此,选择合适的摄影师也是比较容易的。总之,沟通和交流都是围绕客户的需求展开的。

创意是决定广告摄影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构思、创意、理解和沟通过程中,摄影师的角色是什么?

黄:一般来讲,创意是广告客户提出的,摄影师负责执行。另外,核心摄影师是团队中的协调者,需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离开团队,拍摄将举步维艰。比如拍摄食物,好的造型师会设计菜品造型,好的配菜师会挑选品相好的食材并注重营养搭配,好的图纸、食材配色和定型、餐具的搭配及整体色彩的协调等,都直接影响到最终效果的呈现和宣传力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本身也应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更多摄影以外的知识并将其融入摄影中。

“执行者”这个说法很中肯。那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摄影师需做哪些准备呢?

黄:先举个反例吧,我曾看到一个定位非常高端的房地产广告,拍摄技巧特别到位,但因画面中人物手握红酒杯的姿势不对,使这幅广告显得特别“土鳖”,专业的品酒者或高端人士绝不会以那样的姿势拿着酒杯,所以,用光再好也无济于事。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创意,项目本身会要求摄影师具备五花八门的知识,有时是需现学的。我曾为了拍摄法国红酒的广告,专门花了很长时间泡在法国的红酒庄园里,跟庄园里的工作人员学习红酒知识,包括它的糖分构成、颜色、酿造红酒的地区差异、代表性酒庄及世界各地的红酒类型。只有这样,拍出的照片才会足显专业,而不至于沦为“土鳖”。

这让我想起您曾说过,“摄影师在实现创意的过程中就像导演”,能否就此详细谈一下?

黄:摄影师很多,但能当老板的却很少。因为领导需要具备一般人不具备的能力,比如号召力和公关能力。能否拿到高端客户的订单,是摄影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这就像导演一样,需要很多基本技能以及技能之外的知识。我们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摄影师的角色了,摄影师更多的是与创意总监沟通后全力实施其想法。马马虎虎地对待高端客户的订单是不可行的,因为但凡有专业人员看出其中的破绽,这个广告就会彻底失败,摄影师也会身败名裂。所以,要统筹规划、明确分工、优化流程,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拍摄对象上。现在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能够整合资源的通才,这无形之中对摄影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点我非常认同,与您说的摄影师需要懂得团队协作是同样的道理。作为导演,在拍摄一个项目时,您会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

黄:根据项目来定,我们的团队其实很像拍电影,不会同时用到所有人。通常按照实际拍摄需求及预算决定团队的成员构成,因为人员聘用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摄影师按照实际工作量以及合作模式决定实际的报酬。多数情况下,我会参考制片人的建议,考虑和安排整个拍摄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有时也会和优秀的美术指导商讨。至于器材,以租借为主,购买为辅。

结合您的工作体会,您认为目前国内广告摄影市场情况如何?市场最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摄影师以及什么样的作品?

黄:广告摄影受经济环境影响非常大,市场直接决定广告的投放量,也就决定了广告摄影市场的大小。总体来说,现在客户的需求的确越来越多,这个领域摄影师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很辛苦的。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步伐也越来越快。以前,摄影师可以凭一技傍身,现在却不行。以汽车拍摄为例,前期拍摄与后期处理的结合,三维渲染与实际拍摄的结合都将极大提高拍摄效率,丰富拍摄效果。不同数码软件的结合能够帮助摄影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如事先使用3D设计软件模拟现场光源,预先了解拍摄效果,则会为拍摄工作带来很大便利。再如,现在的相机像素越来越高,渐渐地,镜头衍射极限对于画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不能用小光圈的前提下如何保证照片的清晰度则是拍摄的关键。我一般采用分焦点拍摄,再使用合焦软件来完成。

能否谈下您现在的工作团队?

黄:每次拍摄,团队人员都有所不同。我们有专门的后期处理团队。拍摄时,需要哪些人,需要几名摄影师并不是固定的,主要根据拍摄项目和具体情况临时搭建。另外,有时我们也会将后期处理外包出去。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您的业务情况如何?2014年,有具体的规划吗?

语文阅读理解《礼物》的理解 篇4

“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

2、请仔细地读一读文章,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女孩买了一座雕像送母亲。

经过:却让母亲感到很失望。

结果:雕像破碎了,女儿流泪了.3、“勾勒”的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用心勾勒,想象推测事物的大致情况。

用笔勾勒,描摹事物的大致轮廓。

4、两次流泪

第一次:为含辛茹苦无私付出的母亲而感动;第二次委屈伤心,无奈与心痛,让女儿流泪了。

5“小山似的”

答:是母亲全部的心血和艰辛的付出,为了女儿的前程,母亲不顾一切地奔波忙碌酬的学费,这是母亲爱心的结晶。

6、失望

答:母亲误解女儿不珍惜自己的劳动,不体谅自己的艰辛,更不懂得欣赏美丑。

7、雕像破碎

广告创意的理解 篇5

2、只要怀着善意,与任何人的关系都能搞好,关键点在于:理解、尊重、包容和真诚。

3、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4、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长自己,且更要学习和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哲理为何。

5、互相体谅包容对方,体谅对方,是夫妻共同的责任,如果不懂得体谅,那么争吵和不和将会永远伴随着你。

6、如果人生不懂你学着懂人生也好,既然无法被体谅那就学着去包容。

7、耳鬓厮磨,不见得是浪漫,而是从爱情升华的亲情,是包容后彼此的体谅,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双人舞。

8、红花还需绿叶扶,夫妻相互要支持,世无完人莫奢求,理解体谅长厮守。

9、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事包容、理解,心疼,缘分让我们相识相知,好好珍惜陪在你身边的默默付出的那个人吧。

10、喜欢一个人是一种感觉,不需要理由,要去喜欢上她的一切,包括缺点,同时最重要的是要相互包容,彼此体谅。

11、你们本就是天生一对,今后更需要彼此照顾理解相互包容,最好的祝福送给你们!

12、人与人,只有在相似的处境中才能真正相互理解。

13、包容是什么,是无论在什么时间里都学会体谅别人原谅自己的过失和保持微笑。

14、若不知晓相同的痛楚,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人,而且就算能够理解,也不可能相互体谅,这就是不变的道理---佩恩

15、如果爱情里的理解和包容不能一直延续下去,之前所相互欣赏的再美再帅的容颜也无法平息战争

16、真爱,是两颗干净的心默契结合,相互理解包容,同频共振,唯有此,方能走得更远。

17、你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你要什么,有时候爱,其实很简单,懂得珍惜、学会理解、体谅包容,爱情便会长久。

18、人与人相遇,靠的是缘分。人与人相交经典说说,靠的是信任。人与人相知,靠的是理解。人与人相处,靠的是真心。

19、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

20、金钱是任何国家都能理解的一种语言,可以派上一切的用场。——阿芙拉·宾

21、她爱我,我加倍爱她,她体贴我,我无限感恩,她包容我,我没有骄傲,她忘记我,我体谅她.

22、为了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只有这样,才能直奔幸福的方向。

23、爱情不是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而是真心付出的朴素情感、是从内心积累起来的相互爱护、相互体谅、彼此理解。

24、把自律留给自己,把包容留给他人,用对人的悲悯,对人过去所经历的体谅,交付给周围人一颗宽厚的心。

25、我们都在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同样也在让自己与众不同,当我们做到以己度人的时候,也就学会了体谅学会包容。

26、只有不开心才会打电话的朋友之间,一定有着旁人不理解的默契和相互信任吧。

27、能体谅别人,并且接纳别人的痛苦,那才是真正的温柔。比和颜悦色更可贵的,是你温柔的心。

28、科学,细心地玩味起来,并不是别的,而是正确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斯坦尼斯瓦夫

29、包容不是贱,体谅不是傻,有胸襟不是没底线,大肚量不是无原则。

30、体谅是相互的,你退一步,我就为你退一步,不然,失衡日久,就会质变成委屈。

31、爱情都是相互的,相互包容,相互喜欢,相互理解,相互关注,你是我的唯一,我是你的永远

32、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消不了的.气,而是两个人不相互考虑理解!只有心平气何的沟通之后,心情又好极了。

33、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斯宾诺莎

34、总会遇到一个人,他会对你很好包容你的无理取闹,但是你要体谅他,也要哄他,对她好

35、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

36、能互相理解、包容、肯定的人太少,而能具备这些又能住在一起相安无事就更难得。人生寂旅,生不如死又难舍。

37、那同时又是泉所不能理解的梦幻。那时她所追逐的是另一形式的梦幻,是另外一个世界。——村上春树

38、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信任和沟通,但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39、即使彼此理解,彼此去妥协,岁月里面留下的那些空缺,挥不掉抹不去。

40、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41、体谅是相互的,你退一步,我就为你退一步,不然,失衡日久、就会质变成委屈。

42、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要互相尊重,理解,以及包容,且换位思考及懂得感恩!

43、爱一个人就应该学会去理解,包容,宽恕,关心,在乎他/她。只有这样你们的爱情才会彼此更有默契,更相爱,更关心对方。

44、成熟的标志不是会说大道理,而是开始去理解,身边的小事情、去体谅、周遭的不得已。

45、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赫胥黎

46、成熟的标志不是会说大道理,而是开始去理解,身边的小事情,去体谅,周遭的不得已。

47、了解体谅别人是包容聪明;,了解要求自己是自律智慧,掌控别人是无法持久的能力,掌控自己才会是真正的能力。

48、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49、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该体谅的不执着如果那天我,不受情绪挑拨你会怎么做

50、让我们在生活中都学会理解和包容,为了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我们一起努力直奔幸福的方向。

51、瘦子不懂胖子上秤时的忧伤,胖子不懂瘦子被轻易推倒的凄凉,所以我们要相互体谅。

52、残忍的只是我要包容你的梦想,我爱你怎能阻止你活得开朗,眼泪赞成我体谅

53、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54、没有谁是完美的,只要在大多时候肯彼此迁就,肯相互体谅包容,已经至为难得。

55、我也喜欢,喜欢是因为稀有,有几个能真正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56、爱情是包容,是理解,是信任,是支持、互相沟通、两个人才能更幸福。

57、爱情是一种靠理性会收获道理,靠感性会从心里了解对方的一个举动。只有互相包容和理解,才能走得长远

58、误会其实是最最微不足道的障碍。他们之间没有误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彼此理解过。

59、人跟人相处应该相互理解包容原谅,即使不能原谅也希望能视而不见吧,而不是相互埋怨指责责备彼此。

理解标题的含义 篇6

一、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4)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歌声中的父爱

作者:红颜添乱

我读高中的时候,父亲在码头干活,他每天挑着石子,在不足两公分的长长跳板上经过,有次周末的下午,我从县城骑自行车顺着大堤回家,看到了父亲在跳板上走过的情景,他挑着两箩筐一百多斤种的石子,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间特别心疼。

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了一首歌,那就是成龙的《壮志在我胸》,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这首歌曲:“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也许远方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父亲唱着这首歌的时候,一直盘算着去“远方”打工。挑石子一天也就是能挣个二十多元,遇到天气不好,还不能出工,父亲感到这挣钱的速度太慢,于是,就自己去了山西大同挖煤。临走的时候,父亲把我一个学英语时候听坏的随身听花了几块钱在街上修理好,然后带着它一起去了大同。

父亲在私人煤窑打工,每天干十二个小时,没有休息日。一个月可以挣到一多千元。每天下班后,同屋里的几个年轻人累得都动不了,父亲还在宿舍里跟着随身听唱歌。唱得他们告饶:“大叔,求你了,别唱了,行不?”干了大半年,离过年还有三个多月的时候,父亲打工的那个煤窑发生了塌方,一下子就死了七个人,庆幸的是,父亲那天是夜班,躲过了这一劫难。父亲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抢救活动,等到扒开煤层,把那些尸体找到的时候,那血肉相联的惨壮让父亲连续几天做恶梦。

挖煤是件很累很危险的活,谁也不知道矿难什么时候发生,大家体力上透支,精神上整天把弦绷得紧紧的非常疲惫。大家都是喜欢喝酒,喜欢抽烟,这都是缓解压力的办法。但是,父亲从来就不喝酒抽烟。他的爱好就是喜欢唱歌。干完活上了地面,父亲依然喜欢唱歌,坐在山坡上,边用手给自己打拍子边唱歌,唱得非常投入非常陶醉。大家都知道父亲是从附近那个出事的煤矿转来的,都说这老李是不是出了问题?被吓傻了?终于有人耐不住性子,小心翼翼地问父亲是不是有什么想不开的,提着脑袋干活,还有闲心唱歌,怪吓人的,如果偶然唱一次还行,哪能天天唱啊。父亲笑着解释:“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电影里,红军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的,多艰苦,很多文艺队员照样唱歌,为啥?就是为了鼓舞士兵。再困难,也得乐观啊。大家恍然大悟,对乐观的父亲开始佩服起来。

父亲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在我读大二的那年,父亲在巷道里向地面拉煤的时候,前面的一个工友因为脚下打滑,摔倒在地,失控的翻斗车向后滑,父亲躲闪不及,被撞到了腿,严重骨折。

受了伤的父亲被我叔叔坐车接回了家。我劝说道:“爸,你以后就在家里好好修养吧,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忙乎了那么多年,也该歇歇了,学费你不用担心,现在有助学贷款,我毕业以后再还就是!”父亲一听就急了:“你现在还是学生,当爹的怎么能让你这学生娃背一身债?不行,你不用管,爹再苦再难也得把你供养毕业„„”才休息两个月,父亲就去浙江湖州打工,年底父亲才回来,我给我带回了下个学期的费用。

过了年,父亲又要去浙江了,我大早晨排队给父亲买票,买了张卧铺。父亲非常生气;“你这不是乱给我花钱吗?我跑车上睡什么觉?睡一觉多花一百多,不行,到车上我得把这票与人家调换过来,谁有钱谁去享这个福去!反正我是睡不着!”

在车站候车厅里,父亲把这张卧铺车票与一个乘客倒换了,人家补给了我父亲的差价,我父亲特别高兴,转手把这钱塞给了我:“这一百多够你在学校里多买些好菜吃呢,我这一坐硬坐,就省一百多,多划算!”我没有说话,内心非常酸楚,那个时候,我想到的就是赶快毕业工作,挣钱孝敬父亲,让父亲好好享福。

把父亲送上车,父亲见我为换票的事情而心疼,就说;“你别想那么多,爸这随身听比什么都好使,坐着听歌曲不比睡卧铺舒坦?”。为了显示他很快乐,父亲边说边把耳机插进了耳朵,开始听起歌曲来了,边听还边情不自禁地唱,附近的乘客见父亲还这么时尚,都禁不住笑起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父亲这时尚的背后是多么沉重和艰辛。

想到父亲在外面辛苦打工,我不敢懈怠,我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外企工作,每个月六千多元,然后打电话告诉父亲:“我现在工作了,你回家吧,我以后每个月都给你和我妈寄钱!”父亲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依然不愿意回家。我很着急:“爸,你如果不回去,我就请假把你送回去!”“你把我送回去,你前脚刚走,我后脚还会出来的,腿在我身上长着呢,你能管着?”解释文中划线的词。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壮志在我胸》,可以看出父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还有哪几处可以感受到父亲的这一性格特点?(至少写两处)(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写父亲的工友通过喝酒和抽烟来缓解压力对表现文章主题有和作用?(探究写作技巧)

4“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你能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写出当时作者心理的想法。(体味人物感情)

5父亲那样辛苦却毫无怨言,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阐述启发感受)

6写出你对文章标题“歌声中的父爱”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作用)

【答题指要】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因此文章的标题最标出的含义硬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再喊一声娘

这是一个可怜又落寞的夜晚。母亲的影子若有若无地跟着我,我禁不住浮想联翩。此时,A我真想,真想!手捧苍天,双膝跪地,对着远方真真切切地喊一声“娘,我的亲娘。”

母亲离我而去整整9年头了。很多辛酸生活的点滴中,B她好象是苦难的化身,又好象是菩萨再世,想整理一个头绪都难。应该说,母亲的童年没有故事,是在姥姥的怀抱中长大的。她刚刚出生几个月,在抗联当营长的姥爷夜袭鬼子据点,胸口中了鬼子的枪,倒在了秋雨中,连句话也没有留下。

姥姥带着两个孩子东躲西藏过日子,都顿饱饭都吃不上,早早地累跨了身体,等到把大姨嫁出去,给不满16岁的母亲订了婚,就撒手找姥爷去了。

从外地归家的大姨坐在我们面前,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带着长者的口气继续说着,你们爸爸是个书呆子,你娘进了家门,他就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回,家里的三个老人四个孩子地里的活都是你娘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享过一天的福,真让她受罪了。母亲看看大姨苦涩地笑了笑说:“姐姐,那些伤心事就别提了,日子总得过不是!”大姨沉着脸,照母亲的样子卷了纸烟点上,没有再说话,墩下身子帮母亲搓起了玉米。

其实,这些话大姨没有必要跟我们说,她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安慰母亲。

这些烙在我们记忆中的碎片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生活的多灾多难早已把母亲的心磨平,她的命运一直与苦难相连。

大姨没有再说爸爸的事,也不敢说了,因为母亲脆弱的心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天是爸爸刚刚去世后的第五天。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大的十五岁,小的五岁,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人,没有了男人的天空,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又让一个女人如何承受?

那时的母亲沉默寡言,出奇的平静,平静的有点让人害怕,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她那颗看似平静的心里,藏着难以忍受的苦楚与挂牵;一脸看似平淡的笑容里,记录着无奈的苍桑与辛酸。

很长的一段时间,母亲像个陀螺,在我们亲人之间不停地运转,再没有听到过她的叹息与怨言。我上高中住校,妈妈一次给我带一周的饭,一次蒸一锅搀了白面的窝窝头,全放到口袋里让我拿走,到小河沟里捞几条小鱼与咸菜一起炖好,给我装到瓶子里,味道出奇的鲜美。

可在麦收后的一个中午,我回家拿课本,正碰上母亲与奶奶争夺饭碗的一幕。

“孩子他娘,你不能吃这些东西了,天天干活太累,身体受不了。”奶奶抓着母亲吃饭的碗,口气中透着关爱。

“娘,你就别管了,卖了这次公粮,我们家的债就差不多还清了,我喜欢吃这种味,别让您和孩子受委曲就行。”母亲趁奶奶不注意,夺下碗蹲在地上吃起来。

“你吃我也吃。”奶奶赌气地抓起另一个碗从锅里盛出了一碗榆钱儿菜,坐在门槛上也吃了起来。

“娘„„”母亲欲言又止。

“再苦也不能把身子累坏,这个家没有你不行,孩子长大了,不用愁了„„”

站在窗外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与母亲紧紧抱在一起。

生活的路漫长而艰难,在这条路上,母亲一直拉着我们的手,不屈地前行,直至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兄弟自己的路。

几年过去了,她的孩子们逐渐走出了她的视线,哥哥结婚了,我走得离她最远。母亲的腰板弯了,头发几乎全白,应该说,她享清福的时候到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离开家乡不到两年,她意外地得了不治之症。我从部队载誉归来,跪在母亲的床前任她那枯瘦如柴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时,眼泪流个不停。母亲去世的那天早上,哥哥的电话来了。他哭着说,娘想见你,快点回来吧。

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秋风吹走了我的希望,等我心急如焚赶到家中时,母亲已安静地闭上眼睛,哥哥说,母亲走的时候,轻轻地喊了两声你的小名。

今夜,秋雨纷纷,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结一层层一束束积聚,把我从沉睡中唤醒,C让我用心灵,用生命呼唤着她,踏踏实实响响亮亮地喊了一声娘,借此纪念逝去9年的母亲,也平静自己浮躁的心。

1“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运用了修辞方法。如何理解画线B句的意思?说出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语句含义作用)读完全篇,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开头画线的A句及文末的C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探究写作技巧)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再喊一声娘”?(理解标题含义作用)

广告创意的理解 篇7

一、本质解读: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一)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内涵

理解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并自发追求的一种自然旨趣, 数学理解以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为本质, 以生成性和发展性为特征, 以重新组织为形成机制, 以自主活动为形成条件, 使其成为继“问题解决”之后当今数学教育界所聚焦的又一核心话题。

1. 目标指向:理解数学的双重内涵

第一重内涵是指, 学生能够理性地把握数学的概念和规律、方法和技巧、思想和策略等, 达到这一理解层级的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解答各种数学问题, 能够在各种练习中、测试中展现出他们较强的数学能力, 显示出他们在知识层面上的数学理解力。

第二重内涵:建立良性数学观, 能够运用数学去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2. 心理过程:构建不断丰富的心理联系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构建不断精细化、丰富化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 这种结构彰显了数学知识结点间的丰富的网络性联系。恰如希伯特教授与卡彭特教授所言, “数学概念的理解, 是指它成为了学生内部心理网络的一个部分, ……理解的程度是由结构内部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的, ……, 随着网络的变大和组织得更完善, 理解就增长了”。

3. 灵活迁移:评判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核心要素

数学理解性学习是一种能使学生对已学知识产生灵活迁移的学习过程。这里所说的知识既包含概念、命题、表象等陈述性知识, 也包含技能、方法、策略等程序性知识, 还包含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时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经验发展、观念生成等诸多具有默会特征的过程性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表现为在一种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关技能。

(二)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特征

1. 理解性学习的层级特征

理解性学习的层级特征蕴涵了这样一种基本的取向, 即, 理解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层级跃迁过程。

在这一模型中, 理解性学习的最低层级是经验性理解, 这是一种学生基于自身经验对学习对象的起始性理解, 它带有较多的个人经验成分, 表现出多元、丰富、模糊、易错、未分化等特征。

随着学生对自身经验性知识中的各种刺激进行整理、组织、概括与重新表征, 并使经验性知识逐步摆脱认识中的非本质属性, 而通达深刻的本质化认识时, 此时学生的理解就达到了形式化理解的层级。

结构化理解实质上是一种结构关联性理解, 其着眼点是在一种知识的关系脉络中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与本质。与形式化理解相比较, 结构化理解往往能把某一类型的知识与其有着各种关联的其他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分层, 从而找出相互之间的相同点、相异点以及层次关系, 从而达到更加丰富、更加关联、更加精细的理解之状态。

理解性学习的最高层级是文化性理解, 这即是指, 超越纯粹的认知层面的领会与掌握, 而达到对知识背后所赖以依存的人类文化的深度领悟。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能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其它领域。

2. 理解性学习的维度特征

对理解性学习的维度特征之研究, 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当推威金斯和麦克蒂赫。威金斯对“真正的理解”做了维度上的划分, 他认为, 真正的理解其实可在如下六个方面得以体现:

我们从威金斯思想中所获得的启示, 不应仅仅局限于他为我们所提出的六个理解的维度, 而更重要的是, 他通过对理解内涵的深度刻画去展开教学设计的基本实践思路, 这无疑在推动理解性学习科学化、实践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 多维度分析也同样启迪我们, 真正的理解是通过多个侧面表现出来的, 达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指标, 应当都标示着学生在理解的前进路上所取得的某些进步。

二、有效践行:促进理解的教学设计之基本策略

(一) 目标、知识设计的基本策略

应当熟悉的内容、着重知道和理解的内容、持久性理解的内容图3目标、内容之间层级关系图在目标、知识的设计方面, 在内容与目标的内在统合的思想之指导下, 需要对目标与知识的可能范围及其层次进行划分甄别。我们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 (见图3) :

很显然, 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体现了知识重要性上的差别。比如, 持久理解的课程内容必然是课程内容的核心, 它是内在地贯通于具体知识中的大观念、大思想, 它可超越那些孤立且散乱存在的事实或技能, 并能迁移地应用于新的环境。因此, 我们设计课, 把精力放在了对知识本源的追踪和知识本质的分析上, 以及对知识背后内隐的一些方法、策略、思想、价值观的认识上。只有深度理解了知识本质及其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教育价值, 才可能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实现对知识点的超越, 抵达“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层面, 后两者不是空中楼阁, 也不是外加上去的, 而是“知识”“附带出来的”。

1. 还原本真, 凸现价值

我们在进行教学技术处理之前, 首先考虑为什么这样做。先“道”后“术”, 实现对理解的深度建构。例如,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是用计数器导入的, 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和计算器验证得到各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为了凸显知识存在的价值,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设计从原始方块图导入, 突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还原理念”, 保证教学回到倍数教学的中心轴, 从3的倍数这一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追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基本概念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数起源于数, 量起源于量”, 这样的设计更指向现象的本质属性。

2. 缩小缝隙, 突出本质

数学教学, 我们应聚焦知识的核心要素, 透视数学背后的思想方法, 扎根于学生的常识和经验, 超越对“生活化”的过度追求, 整合、重组、开发教材资源, 引导学生有效、便捷地学习所教主题的最为基本的要素或构成, 缩小情境与本质之间的缝隙。例如,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 教材例题创设了游泳池这个情境, 让学生理解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而游泳池是立体的, 不利于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我们以3只小蚂蚁在“运动场” (树叶) 上跑步 (红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圈, 黄蚂蚁沿着树叶跑了半圈, 黑蚂蚁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线跑) 这一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载体, 借助多媒体操作演示, 通过两次比较 (根据3只小蚂蚁跑步的情况, 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同样是沿着边线跑, 它们又有什么不同?) , 帮助学生清晰、深刻地感知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边线”和“一周”, 这样的情景缩小了边线与周长概念之间的缝隙, 有利于学生形成周长的概念。

3. 分层推进, 逐步建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是从课堂中知识的运行结构转化而来的。为此, 教学应该按学科的逻辑程序和学生的心理程序确立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序列。如苏教版六年级的《假设与调整》一课, 我们创设了换钱的问题情景 (有2元和5元的钱各若干张, 你能拿出10张正好是29元吗?) , 设置矛盾冲突, 不断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欲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 逐步建构了假设与替换的策略, 具体分五个环节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建构活动。 (1) 由“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到逐步满足的解题方向。 (2) 由“拿10张的情况太多, 选哪一种呢”引导学生建构“假设”。 (3) 由“10张这个条件通过假设满足了, 另一个条件29元怎么满足呢?”引导学生建构“替换”的策略。 (4) 由“把10张换成100张, 29元换成320元, 怎么办”引导学生探索替换次数的计算方法。 (5) 由“假设和替换的策略是否只能解决有关钱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结构及解题思路进行类化, 感受策略的作用及价值。五个环节环环扣紧, 层层深入, 学生的思维有序展开, 解题策略自然生成。

(二) 问题、活动与情境设计的基本策略

1. 凸显情境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考虑“目标是什么”, 即运用“逆向设计”, 先弄清“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然后考虑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导向和评估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把握, 即对知识背后的内在脉络有清晰的理解, 对数学知识中蕴涵的重要数学思想、数学本质有切实的体会, 区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 善于预见学习者的认知错误, 为学生创设有效便捷的学习环境。

2. 贴近已有经验

选择问题情境, 不仅要考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知识和已有经验的积累, 着眼于这部分知识和经验的存在和利用, 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源于广泛的现实世界, 还源于数学内部的矛盾或数学研究的需要, 由数学自身纯逻辑地提出。因此, 问题情境既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取, 也可从数学内部产生。特别要指出的是, 当把问题浸润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时, 要特别注意合理性、情趣性、科学性, 切不可为情景而情景。

3. 促进思维发展

问题情境应当力求成为学生思维历险、智慧不断生长的平台, 成为推动学生不断深化理解的正能量。问题情境的组织可从完善已有知识结构网络的角度进行设计, 通过层层设疑, 制造一个又一个“认知冲突”, 让学生的心理处在由平衡--失衡--平衡的不断往复的过程,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历练和自我提升。这样的数学学习具有一种向心力, 一种凝聚力, 它给学习者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呼唤着学习者富于个性的创造。

(三) 评价、反馈设计的基本策略

1. 讲究评价的针对性

对于数学课程可能涉及的内容范围分为了三个层次:应当持久理解的数学知识, 应当着重知道和理解的数学知识, 应当熟悉的数学知识。在努力完成目标的同时, 这三个层次的评价也提出了相对应的基本策略和要求。对于应当持久理解的数学内容, 所采用的评价策略应定位于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 要能在活动中给予学生解决困惑的机会;而对于着重知道和理解的数学知识, 既可采用上述的实践性活动, 也可在传统的考试和活动中进行评估;而对于应当熟悉的的数学课程内容, 则可直接在学校常规的纸笔测试中检测。

2. 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理解是具有发展性、生成性和阶段无序性的, 所以评价不能局限于检测学生是否获得了数学事实和程序, 应该被视作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被整合进问题情境的设计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式化设计、序列化设计、实作性活动设计来评价与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方法、理解等, 学生的反应应当被认为是学习与教学的重要资源, 而且该资源也应当在课堂中被所有的学生共享。

3. 强调评价的多元性

以评价的多元性顺应理解的多元性。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层级发展模型和六维度模型即表明了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具有多重表现多重内涵的复杂过程与现象。所以评价的多元性即强调了评价应来自各个方面的证据及对其的相关深入分析。具体来说, 评价应主要分为正规评价与非正规评价。非正规评价包括:对学生活动与行为的观察, 以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策略;课堂讨论, 以使教师收集学生推理的信息等。通过这种非正规评价而获得的信息能改善教学策略。正规评价应该按照如下的理念进行设计, 即要让学生展示他们知道的和会做的, 而不是去确认他们不知道什么。

“理解”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进行数学建构的必要条件;“怎样促进学生数学理解”也是教师收获有效课堂, 生成新的教学智慧必须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著 (Jerome Seymour Bruner, M)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威金斯 (Wiggins, G) , 麦克泰 (McTighe, J) 著.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7.

[3] .吕林海.数学理解之面面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12.

[4] .(美) 威金斯 (Wiggins, G.) , 麦克泰 (McTighe, J.) 著.么加利译.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7.

[5]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01~204.

[6] .丹东尼奥 (Dantonio, M.) 等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7.

上一篇:加油站安全生产检查表下一篇:商家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