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爱情(精选8篇)
我承认这是一种萌动,是在春季的诱惑下绽放的一个心,难以抑制,但是这并不是爱情,爱情是美丽的,是宝贵的,甚至是伟大的。我们不崇拜梁山伯与祝英台,固然他们的爱情伟大,但结局却很悲惨。无论如何,这种内涵却是精华,为了对方,可以献出生命,这种矢志不渝的爱情是让人感动并铭记的!
我妈对我说,对于女孩子来说,幸福尤为重要,将来嫁人要嫁个值得终身托付并能给予幸福的人,并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使自己内心得到充实并能长久地存留在心,这才是一种幸福,一种美丽的幸福!
爱情不见得要轰轰烈烈,不一定要拥有豪华的物质,奢华的钻戒。这都不是核心,关键是要相互关爱和理解,能白手到老,这才是爱情的真谛!
现在,我们不需要信仰爱情,更不需要期待爱情,而是要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如何充实?用知识使自己内心改变,从而与众不同!
当数年以后,我们变得成熟,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再回味,那就是上帝赐予的恩宠!
如若我在昆明遇见你,请不要和我只是擦肩而过
“上车的乘客请刷卡,无卡请投币一元,请往里走”带着几许青涩的桔桔心情第一次一个人走进了这座城市。或许,从那刻起自己就开始喜欢上了这里!雨静静的下着,我也静静的期待着……
懵懵懂懂的自己就开始去寻觅,对这里的一切我都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一个人带着自己在里面穿梭!甚至连自己做完该做的事之后该怎样回家都没有想过!似乎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陌生得好像连阳光都不认得我!没有任何人的约束,想把每条大街都走穿,只有时间会让自己收收心。每天,吃过晚饭此时应该是最温馨的时候!跟姐姐讲讲今天自己又到了那里,遇到了什么新鲜的是事!然后带着美美的睡意等待着明天的来临!梦里没有什么留恋的牵挂的,日子过得平凡但却有无穷的乐趣!
“小周,你去金碧苏宁那里有维修机你把它送去东寺街售后去!”每一天,这就开始了对这座城市的探索!七月,金碧广场上的那几颗桂花树总是飘满了香味。停在这里等着红灯,看着来来去去的人和车子。办完事,怎么舍得不去南屏街,虽然是一个人但是还是那样的开心!谁叫这里是步行街,城管不让我的车子进到里面去,永远也忘不了在那里城管非得让我去学什么《步行街管理规定》才把我的车还给我!从此以后都记得要去南屏街东口要从宝善街那里过去!路过的地方有我以后会经常会去昆百大,顺城,福林,接着就到南屏苏宁了,对了旁边还有一个世纪广场。穿过近日隧道直走,老记不得这条街的名字,好像是东风西路吧!然后很快就到小西门了再往前走到我最肯犯糊涂的地方那个小西门立交桥底下了,一条是去大观的,每次想到大观商业城却总跑到了人民西路上去。永远都会记得这里有沃尔玛大观店!出来到了云大医院顺着西昌路走又回到了我的起点—127路公交车终点站!
今天从世纪城跑到跑到海埂公园,明天从昆明站顺着北京路跑到火车北站,然后回来去看看一二一大街,学府路上那些大学。然后绕到动物园虽然只是路过但是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最后顺着青年路回到了云纺!
昆明站,永远的眷恋。曾经,站在广场边看着忙碌的旅客,幻想着某一天自己也坐上火车去到别个城市!忘不了第一次一个人买了车票从这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好像是人生第一次列车的旅行!傻傻的一个人望着车窗外,内心那份心悦!没想到今天自己还真恋上了这里的站台。每一次乘着回来的列车带着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回到这里,走出出站口唯美的阳光早已等候着抚平甜睡的午香!
彩云北路,触不到的梦想。从关上到世纪城,心会随着这段不长的距离而发生微妙的改变!恬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你真正真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探春苑,惜春苑,华春苑,迎春苑,叠春苑,茗春苑,咏春苑……”诗意般名字!诗意般的风光!彩云北路往前过了子君村就到下一站了。昆明新螺蛳湾—“中国的昆明,世界的螺丝湾”从一期的A区到F区,二期的1区到8区。或许我还不理解什么叫泛东南亚第一商贸圈,但走到顶层停车场:往下看,确实此刻真的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辉煌!商业贸易如此的发展真的会让自己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然后再往远处看,对这座城市的情结呈贡。就让这种情结萦绕于心间吧!
呈贡,我的永远梦!
收起百味的心情,再去看看不远处的新亚洲体育城!眼睛累了,心也困了。回来吧!顺着广福路去寻找这座城市最迷人的风景!
湖畔之梦,云南民族村,大自然风情园,海埂公园早已被滇池里的水所郡晗!浓浓般海水的气息衿怡了滇池学院那些学生!;趁着闲寂自己一个人来过这里一次,两次,三次。傍晚的西山揽着这一眼满满的水,穿过滇池中的那条绝美的小路本想顺着山脚去到海口的,可却被对岸幻似浮在滇池之上的这座城市挽住了!眼前这座山我一定是会去的可不是现在!回到对岸站在滇池边的观景路上,静静的望着滇池,看着海燕飞翔,听着风吹来的声音几许几绵,此生彼世最极致的幻想都停在这里了!
滇池我还会来的,当下次我再来这里的时候我一定带回我曾经留在这里幻想!
轻灵的记忆,是否会被凝结成一颗晶莹的琥珀,给桔桔的心情戴着!如若我在昆明遇见了你,请不要和只是我擦肩而过!留一颗最纯美的心给你,唯望你能好好珍藏着!某一天我一定会牵上你的手,我们一起去寻觅那一段这座城市不曾消失的片段!那段思念早已弥留于冰冰心田,借以柔暖那一方碧蓝!
如若我在昆明遇见了你,请不要和我只是擦肩而过!
第一场春雨……
下雨了,春雨淅淅沥沥,稍带着一丝细细如米粒般的雪花。
喜欢春雨,喜欢这样的.午后,坐在窗外落雨的房间,不冷不热,温度适中,空气湿润。原原在床上玩拼装机器人,基本保持安静无声,这一刻,一切都是祥和的。如果有个摇椅坐着摇两下是否会更加自在,如此这般,已似老太太了吧。
梅子去北京儿童医院进修了,刚接到她在北京用新手机发过来的短信。不知道在那里的进修生活会怎样,但愿她这一年的进修可以学有所长并且家里一切顺利。想起欣去京进修我们去找他,现在无论是谁在京进修,相信磊这辈子估计都再难踏上京城半步。想想如果让我出去学习一年,我恐怕难以扔下家不管吧。当初梅子说要来青岛进修的,说离家近还好照顾乐乐,可是还是跑出去那么远,相信她软软的内心是放心不下家里的一切的吧。唉,有时候,工作生活是不能兼顾的呀。
难得的双休日,好好享受吧,关掉电脑,拒绝辐射,让窗外的春雨融化所有的情绪,让一切温润而充实吧。
我在夜里等候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面对着一轮孤月,凝望深邃的夜空,冷冷银光泻满茫茫城市中的楼顶,冥冥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寥寂、超然和悠远。感觉灵魂最深沉的部分正与孤月靠拢,漂向月岛,飞向渺茫。
今夜,你还会来吗?
等候什么?等候梦寐以求的相见,等候刻骨铭心的别离;等候寻觅途中的偶拾,等候上苍恩赐的天缘;等候一次沉重而痛楚的谎言,等候一场辉煌而稚嫩的梦幻;等候心灵的相约,等候友谊的背叛;等候安然的信息,等候失言的电话;等候风花雪月,等候虚无缥缈。
今夜,我还在等候!
等候的过程,就是体验心动的过程。翻动我生命的页码,有多少日子是在等候中度过的:小时候,等候着一餐好饭,等候着过节过年,等候着骆驼背上电影队的到来;上学后,等候着回家,等候着考试成绩公布,等候着悠长假期的来临;工作了,等候着机遇,等候着事业起色,等候着心目中朋友的如约。在等候中长大,在等候中成熟。等候中,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友情,懂得了珍爱;等候中,拾到了信心,体味了孤独,收藏了镇定。
从前的日子在等候中都已远去。走过万水千山,走过城市乡村,越过所有的人为自己营造的等候的意境。就让我们在秋水长天中体味故人犹在的感觉,就让我们在曾经沧海的成熟中忘掉千古伤心的话题。
今后,我还会等候!
我捧着一颗诚实的心,徒步向生活向世界走来,诙谐的世界哟,我想你总不会永远戏弄人。明天,我还会等候。我把等候本身当作一种快乐,若体验等候后心情能够舒畅,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正如有的哲人把思考的痛苦当作人生的快乐一样,看来我也把人生的等候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内容了。
我等候,但我不空虚;我孤独,但我不寂寞。在等候中,我让过去成为美丽;在等候中,我让未来变成现实。
寻求等候中的快乐,就能找到快乐的等候,这恐怕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意欣赏的人生境界吧!
我还是一个人
一个人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一个人,我会尽量让自己开心,会尽量让自己不显悲伤,会尽量告诉自己一切安好,无需关心,无需挂念……
醉江南
青苔石阶浅漫过溪水流淌 木船悠悠此情拆两半
亭前雨色江南女子的美 桥边青烟缠绕的牵挂
竹香四溢化蝶前的村舍 兰花指拈尽兰花时的定格
游人的思绪随雨落下 采香的蜂伴蝶儿飞
酒家窗台错写的过往 勾画出一幅风轻云淡的忧伤
春花秋月随一场殇 梨花拂尽情路为何未断
难是江南梦中未了的心愿 终不及一次曲终人散
徒留人孤影成双
眼泪湿润眼眶
不晓得为什么,莫名的眼泪就蓄满了眼眶。已经是凌晨的一点了,眼睛很困,眼皮都要合上了,但是精神还是很好,不愿意去睡觉,心里很闷,莫名的就很想哭。也许是很久没有哭了,都快忘记哭泣的感觉了。
晚上听到一个很令我震惊的消息,突然感慨万千,女人一旦陷入到爱情里面为什么就会不惜一切的爱对方,即使自己遍体鳞伤?为什么不可以对自己好一些?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不好好爱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保护一下自己?听到消息后,我只觉得太可惜了。
昨天看到微博上有人这样说:如果分手还能做朋友的,说明你们没有爱过对方;分手后连面都不愿意见的,说明你们还深爱着对方。我是那种连面都不想见的人,但是对曾经深爱过的他已经没有一点爱意了,也谈不上恨意,因为我们并没有伤害过彼此。
听着黄征的《绝不放手》:请不要离开我 在这下雨的时候请不要离开我 当我独自喝醉在街头 请不要离开我 绝不放开你的手 哭的时候让泪往心里流 。心里有淡淡的哀愁,有惆怅的思绪,也许需要的真的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她会对你不离不弃,会陪着你开心,伴着你的悲伤,听你诉说心里的惆怅,没有抱怨地帮你提东西,偶尔对你撒撒小脾气……
关键词:文学作品,爱情,悲剧美
有人说, 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 爱情是夜色中那颗最亮的星星, 也有人说, 爱情是人生中最美的红宝石。为了爱情, 卓文君舍弃万贯家财奔向了司马相如;为了爱情, 孟姜女千里迢迢哭倒了万里长城;为了爱情, 林黛玉含泪焚诗稿;为了爱情, 祝英台纵身跳入黄泉。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爱情的价值。
千百年来, 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中外爱情作品大多写的是悲剧。爱情与人生、与人类的进步分不开。爱情问题决不仅仅是个人问题, 而往往更是个社会问题。刘兰芝与焦仲卿、陆游与唐婉、贾宝玉与林妹妹、涓生和子君、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许多年轻的生命都不幸过早地夭折了。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主要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在于表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中国文学的一个母题为“爱而不得所爱”, 许多作品都反复出现这一母题, 表现出对爱的渴望和哀怨。《氓》、《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红楼梦》都表现了这种传统的文学母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均如此, 美好的爱情被扼杀。在西方美学思想中, 悲剧性的崇高, 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年维特的烦恼》、《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悲剧往往给人以崇高壮美的心理体验和震撼人心的魅力。悲剧使人充满着严肃, 使人的情感圣洁化, 但又不至于把人打倒。
《红楼梦》中宝黛两人的爱情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 宝钗虽也可爱可敬, 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即宝玉的祖母和父母, 则是越来越发现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 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包含有某种叛逆性;宝钗能把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 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 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 娶谁做妻, 宝玉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 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 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红楼梦》塑造了一个悲剧群像, 最能体现《红楼梦》悲剧典型意义的是“金陵十二钗”, 她们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 花残春落的结局, 作者统统把她们归结到“薄命司”中, 听凭她们的眼泪由秋流到冬、由春流到夏。林黛玉是贾府的贵宾, 但更是精神上孤独的飘零者。精神上的孤独, 尤其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敏感起来, 而这种敏感在更大程度上是贾府的当道者对她的歧视、冷漠和对她的个性残酷压抑造成的。尽管“金玉良缘”使薛宝钗获得了宝玉的婚姻, 却没有得到宝玉的爱情, 她仍是一个悲剧角色, 佩带的金锁, 是引导她走向悲剧结局的恶魔。宝钗是一个有才干的封建淑女, 本身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和迫害。她给人的印象最深的是“冷”, 她的冷是建立在封建正统思想相当浓厚, 阶级意识比较自觉的基础上的。这里面, 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 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 有封建婢妾制度的悲剧, 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她们在那个社会里, 处于显贵的上层, 即使是丫环, 平常饮食起居也是平民家庭望尘莫及。她们尚且如此, 下层女子的命运可想而知。总之可见, 这不是某一个女性一个问题上的悲剧, 而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
鲁迅说, 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展示这些美好人性和这正义力量走向毁灭的始末。这些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 必然引起人物心灵极大震撼, 使人恐惧、悲哀, 也引起人的怜悯、同情和崇敬, 同时也必然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和反动力量的痛恨、憎恶与厌弃, 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悲剧结局——爱情所特有的美学品格。在剥削阶级掌权的旧社会里, “真爱”是比较少见的, 不是社会生活中没有“真爱”发生, 而是很多的“真爱”都被反动统治者和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扼杀掉了。因此, “有情人终成眷属”只能作为一种普遍的抗争式呼唤和善良的愿望罢了。古往今来, 凡是能够震撼人心、流传千古的爱情作品都是具有悲剧结局作品。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局是双双自尽,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只能是同葬一墓。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还是焦仲卿与刘兰芝, 杜十娘他们都以瞬间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死亡是恐怖的, 而死亡时的崇高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芒, 使得死亡具有了美学意义。
关键词:无名时代;红色爱情;历史叙述;阶级;革命
一、“历史叙述”:阶级压迫下的爱情缺失
王德威和张大民先生谈到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显性特征时提出“历史叙述”这一文学现象。王先生说“历史叙述是21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成就”[2]。张大明先生在论述新世纪文学“去历史化”时也谈到:“中国小说叙事根植于历史进程,人是在历史大事中。中国20世纪历史事件太丰富,所以人物总要落入历史事件。这些叙事都是在一个大的编年史中展开,个人情爱,性格,命运和家族史等等,都被历史决定了其方向和结果。”[3]顺着这一思路,一个难解的问题随即出现:我们应以怎样的感知方式来解读《青春之歌》?也就是说,在“历史叙述”的大背景下,我们应以怎样的视点来透视“红色爱情”的“历史叙述”?
在整个十七年文学里边,文学被“宏大叙述”所主导,文学的审美走向也趋于描写和表现历史。这时期的文学主要以表现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为主,在表现“爱情”这一话题时,也不例外。
《青春之歌》在讲述林道静“初恋”经历时,交代了这样一个背景:“漂亮,结实,能干”。林道静生母秀妮十一岁给人家当童养媳,十五岁死了“丈夫”,二十一岁被住在北平城的大地主林伯唐下乡收租时发现。这个已有几房姨太太的五十多岁的老地主,“惊羡她的美丽”,想尝尝带点“野味”的秀妮,强行霸占了她。虽然,“他哭过”,“也寻过死”,还“咬过林伯唐的手指头”,但一切“反抗”都归于失败,“两个月后,秀妮怀孕了”。这种充满浓浓阶级情感的故事阐释了一个概念:林道静这个苦难的生命来世之前,就被强行贴上了“屈辱”和“强迫”的标签。
随后,随着故事的推进,这一命题再一次被验证。在林道静一岁时,可怜的母亲被地主老财逼迫自尽。三岁上,林道静“经常挨打,夜晚和佣人睡在一起”;七岁时,穿着的小褂子上“虱子密密麻麻的滚成了蛋”,还经常遭到后母同母异兄弟的毒打。十二岁时,林道静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喜欢读书,喜欢乐器。但好景不长,就在林道静连朦胧的爱情意识都没来得及产生时,贪财的母亲便要把它作为变钱的“商品”,买给胡国安。
从此,和母亲秀妮一样,林道静以一个随时被阶级社会所吞没的悲剧姿态,进行了命运和灵魂的抗争,虽没有窦娥般感天动地,但其凄惨的人生经历使人潸然泪下。
接着,这个弱女子被迫走上了艰难的逃婚之路,这一路上,人间的昏暗无道,人心的阴险伪善,使林道静才逃狼窝,又入虎口。人间除了阴冷,漆黑外,就剩下饿狼挡道,冤魂哀嚎了。当时的中国活生生一座人间地狱。当危难中的弱女子落入蛇蝎心肠余敬唐等辈手里时,其命运要么是被色狼分食,要么是投海自尽,总之,人间是没有人走的路了。“别看老弟我有三房姨太太,可没尝过洋学生是啥滋味”,这是老色狼对这个弱女子的评价。当饿狼那绿的令人心头发冷的目光遍被整个华夏大地时,那个“不甘坠落的青年”喊出了鲁迅当年那悲凉凄婉的喊声:“妈妈,救救你的孩子!”。
接着,林道静的“初恋”开始了:一个漆黑的,下着冷雨的夜晚,在林道静想投海自尽一刹那,“一个温暖的臂膀抱住了她”,这一抱,抱住了这个弱女子的性命,也抱住了她的爱情。客观的讲,余永泽虽然自私,没理想,没爱心,但他真心爱林道静。可是,这甜美的爱情“没有驱散她心中的阴惨灰暗”。
在林道静为乏味的生活所困时,他生命中的第一个“革命导师”出现了,“这青年身上带着一股魅力,他可以把人毫不费力的把人吸到他的身边”,“余永泽常常谈的是美丽的艺术和动人的缠绵故事,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谈出的是一些道静从来都没有听到的话”。这是一些什么话呢?卢嘉川——那个把林道静引上革命道路的革命者,在一次聚会上说了这样的话:“你们想找出路吗?对,大家都在找出路——整个中国都在找出路。那么,出路在那儿?我想出路就在反抗,出路就在把咱们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连在一起……”。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苦难的漫漫长夜里,林道静的爱情很卑微,即使爱的幼苗长出了地面,也只能枯死在黑暗的土壤里。要获得真正,纯洁的爱,只能奋起革命,推翻万恶的旧社会。
二、人性解读:阶级与革命夹缝中的“红色爱情”
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里,提出了“历史共名”和“历史无名”的概念。对这一名词,关于这一文学术语,作者这样界定:“这是一对专指文化形态的相对立的概念。20世纪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概念来涵盖时代主题。如 ‘五四’时期的‘明主与科学’,‘反帝反封建’,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等,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深刻的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这样的文化形态称之为‘共名’。而在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环境里,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已经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就会出现。文化思潮和观念只能反映一部分主题,却不能达到一种共名的状态,我们把这种文化状态称为‘无名’”。
今天,当我们重读《青春之歌》的文本时,那浓浓的“阶级/革命”气息会扑面而来。好像除了厚重的历史复原外,对我们,更多的是“阶级/革命”陌生感。这究竟是历史的“误解”,还是“断裂”?这种以二元对立思维构建的“历史/阶级”名词术语,对“共名时代”的大多数,它只是一个抽象的书写符号,缺少历史的生命质感,透不出一点历史沧桑、沉浮的影子。因为,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社会主义改造,这期间,百年时空阻隔,消解了这个时代的我们对《青春之歌》里“阶级/革命”的想理解,以及“阶级/革命”背后的厚重与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价值“多元共生”的时代,《青春之歌》的叙述显得“概念化”、“口号化”,使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一定程度上脱离真实,甚至导致概念化”。
但是,《青春之歌》却有着他独特意义,这部作品里塑造的那些被“凸显”的英雄们的巨大民族牺牲和民族贡献;深思《青春之歌》的年代里孕育的“爱国、救国、强国”的民族精神,并以这种精神对抗今天文坛的“黄金文学”和过度的“身体叙述”,以挽救物欲横流下失落的“理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理解阶级与革命夹缝中的“红色爱情”,才能体会那种爱情不光“高尚、纯洁”,更有被“时代共名”所遮蔽的“爱情失落与牺牲”。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德威.世事(并不)如烟[J].文艺争鸣,2010,(2).
[3]张大明:新世纪文学:“去历史化”的汉语小说策略[J].文艺争鸣,2010,(4).
爱是理解的别名 —— 泰戈尔
彼此恋爱,却不要 的系链, —— 纪伯伦
能使所爱的`人快乐,便是得了报酬。 —— 巴尔扎克
爱情没有特定的法则。 —— 高尔
爱情是不讲法律的。 —— 圣哲罗姆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 —— 法国
爱情是兴致勃勃的外来客,是外来的自我。 —— 爱献生
培育爱情必须用和声细语 —— 奥维德
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 —— 莫罗阿
谁口口声声说我不爱,谁就在爱。 —— 奥维德
爱情越热烈、越真诚,就越要含蓄。 —— 巴尔扎克
以沉默来表示爱时,其所表示的爱最多。 —— 加尼特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 费尔巴哈
爱神奏出无声旋律,远比乐器奏出的悦耳动听。 —— 托布朗
谁按规定去爱,谁就得不到爱,
—— 蒙田
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下诗篇,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 尼克斯
发号施令爱情中是行不通的。 —— 蒙田
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 培根
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 郭沫若
对我所爱的人保持信赖和沉默 —— 卢梭
爱情没有规则,也不应该有条件。 —— 黎里
草率的婚姻少美满。 —— 莎士比亚
只要男女真心相爱,即使终了不成眷属,也还是甜蜜的。 —— 丁尼生
爱情的意义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旦你确实需要爱,你就会发现它正在等待着你。 —— 王尔德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李商隐
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 —— 泰戈尔
一个人真爱的时候,甚至会想不到自己是爱着对方。 —— 狄太人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 达尔文
什么是爱情呢?个人认为,一见钟情的爱情不会太久远,一见钟情,一开始第一眼你会喜欢上他,甚至是爱上他,因为爱他,你可以包容他所犯下的每一个错误,即使很多怪异的缺点、行为,更甚至是他根本就不爱你,因为爱他,你可以什么都不在乎,那么时间长了呢?当你厌倦了他的那些缺点,当你受够了他对你的折磨,那么你还会像一开始那么爱他吗?
日久生情的爱,两个人见面就是很平淡的感觉,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很长,彼此了解对方。因为他们没有相爱,彼此的缺点敢于大胆的指出,他不用顾忌到对方的感受,因为彼此不断的指正缺点,所以都在慢慢的改正自己的缺点,慢慢的彼此就会成为那个人心中最完美的,因为他已经把对方所不能忍受的缺点都改了,从而在慢慢的相爱,也许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
那么爱情,真的能够长久吗?
每当看到年迈的老奶奶搀扶这老伴在散步的时候,也会感到很羡慕,但是他们之间还是爱情吗?也许存在的只是亲情了吧!就算在缠绵的爱情、在动心的爱人,经过了时间的冲刷,彼此已经改正了对方所不能忍受的缺点、彼此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有谁还可以保证那还是爱情?
小时候,“花开”是一个美丽的名词。我曾养过许多花,紫罗兰、杜鹃花、野蔷薇、却唯独见不得花落。
犹如一位花季少女只经一夜时间便成为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花瓣凋零、散落得到处都是。我曾试图将它们放回花蕊,并用透明胶带将其粘好;但她终究是无力地低着头。那花瓣,使我不禁簌簌留下泪来。它垂在夕阳的余晖下,也垂在我的心上。
它的确是一位花中仙子,穿着紫色的长裙,坐在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花蕊上。阳光投射进来,紫色的叶片将阳光割成一道道斑驳的魅影,散落跳跃在我的纸上,而那还未开放的花苞经阳光照射,仿佛马上要迸溅出什么仙露琼浆。
但终究,还是到花落时节了,一片片叶子在风中孤苦地摇曳着。昨日清晨的露珠依旧挂在花瓣上,仿佛留下的清泪。
我注视着它许久,深深叹了一口气。母亲这时走了过来,仿佛早有准备:“记得那次我带你赏花吗?”
哦,那次...... 三月的南京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凉风习习,一吹,就乱了发,就把樱瓣吹入发,小小的一片像无物不上心的美感。那寺院之中、河流之旁亦有樱,那大片大片的花海,风吹落地,落水面,悠悠地流着,使人心眼迷离。
有樱的地方往往有一块小木牌,牌上往往钉着许多小纸条,纸上写了俳句,短短几行字,说的不外是“谷间流水,石亦歌咏,樱花树下”或“尘世碌碌,樱花刹那,永恒思慕”之类的怜叹。若只是在报纸书本里读到,想必无动于衷,但在樱下读来,忽然每个字都变成有血有肉,立体地站起来,一阵风吹过,把它们吹走了,跟花瓣一同在风里起舞。寻常的事物,来到樱前,皆有感动。
赏花与品花,扩大解释是不仅见花也见人,花下见,花下相见,花下不能不相见。独自赏花是会流泪的。
想到这里,低头望望我双手捧着那盆早已枯干的紫杜鹃。它曾经美过,与玫瑰争艳,如今却已花落。但在我的心里它已不再是一盆花,而是千千万万个人,那些在我的生命中路过而又离开的.人。
我的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卡住。懂了,真的懂了。那晚,我无意间翻到一篇《飞鸟集》上的短诗:“月亮你在等待什么?为了迎接太阳,我在这里等着让路。”我笑了,窗外的雨丝飘进来,落在我的脸上,让我分不清哪儿是雨,哪儿是花的泪。
从那以后,我喜欢花之盛开,更喜欢花之凋落。拾起花瓣,流下眼泪,让自己淹没于悲剧的喜悦里。
“脆弱知识”在中小学生身上真实地存在着, 以下几个现象能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1.当你问学过地球科学或者是天文学的同学, 夏天为什么比冬天热, 他们会回答说夏天地球距离太阳近;2.有次老师上课时拿出了一个苹果, 从上面切下一块, 问大家如果投到一杯清水中, 苹果是沉还是浮?不少人的答案是看苹果块切的大小而定 (其意思是说块大的会沉, 块小的会浮) , 这些都是典型“脆弱知识”的表现。有关这种脆弱知识的例子还有很多, 然而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后进生身上, 即便是那些在课堂上和期末考试都表现相当优异的学生, 离开教室后再让他们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也是件很困难的事, 甚至在经历了高等学府多年的优秀教育后仍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脆弱知识”呢?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这些问题珀金斯也给出了一些答案:表层学习导致了知识的脆弱。要治疗“脆弱知识综合症”关键是在教学中促进深层次的理解。
一、为何要“为理解而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兴起, 大批学者开始对“理解”这一耳熟能详的概念产生了兴趣, 如加德纳、布卢姆、奥苏贝尔等人对“理解”都作过深入的研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 强调“为理解而教”。最早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 (J.S.Bloom) , 他在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将理解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指标;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 在其著名的零点计划 (Project Zero) 中将理解性学习与教学 (简称LTFU) 作为重点关注的研究项目。理解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是因为“研究发现, 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即能否进行知识的迁移, 要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理解性地学习”。
二、何谓“理解”
什么是“理解”?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对这一问题, 许多教育专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帕金斯认为, 所谓“理解”是指个体可以运用信息做事情, 而不是他们记得什么。当学生理解事物时,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 在新的情境中能够适当地运用信息, 做出创新的比喻及推论。[2]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DavidPerkins教授 (1993) 指出, 做出合理的预测是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志。他在主持的“为了理解而教”的研究项目中, 从业绩的视角对理解进行定义。理解就是学生能够对某个主题产生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恰当的解释、在实例中寻找证据、综合、应用、类比和多种方式来表述某个主题。
哈佛大学也提出了理解的四个维度和它们的特征:
1.知识: (1) 转换过的直觉认识; (2) 连贯的、丰富的知识网络。
2.方法: (1) 建设性的质疑; (2) 构建领域内的知识; (3) 验证领域内的知识。
3.目标: (1) 知道所学知识的用途; (2) 运用所学知识; (3) 内化知识, 并能够独自灵活运用。
4.形式: (1) 掌握了不同类型的表征方式; (2) 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知识的符号系统; (3) 能够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境提示进行思考。
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将理解划分为六个维度: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3]
这些理论为我们更好地领悟理解、促进理解奠定了基础, 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综合以上对理解的阐述, 可以看出理解决不是字义的了解, 不是知识的背诵与记忆, 而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思维方式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包括对知识的扩展、重建和变通, 并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同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理解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 学习者的理解一般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选择性注意阶段。在这个阶段, 当前的各种信息经过注意的“过滤”, 一部分信息经过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
第二阶段:信息的编码阶段。当人们注意到外界的信息时, 这些信息就存在于我们的短时记忆之中。但短时记忆的容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复述和进一步加工的话, 就会很快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使得到进一步加工的编码的信息开始进入长时记忆。
第三阶段:表征的重新建构和整合阶段。当新的信息经过上一阶段的编码进入学习者的长时记忆后, 学习者已有的图式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上三个阶段就是个体理解的基本过程。[4]
由以上知识理解的过程可以看出, 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分阶段逐渐循环上升的。
四、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
(一) 可视化策略
可视化策略是用各种特定的图形来表达一定的组织类型和结构关系, 使一些复杂的信息和抽象的知识更加明了清晰的一种教学策略。使用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新知识。用信息加工理论的术语来讲, 这样做加强了使陈述性知识以可理解、可提取的形式保存在长时记忆的可能性。可视化工具有很多种, 如维恩图、概念图, 鱼骨图、V图、框图等。
如, K-W-H-L框图:K-表示关于这个主题学生已经知道的, W-表示学生想去知道的, H-表示关于这个主题如何能学到更多, L-表示学生关于这个主题学习到的, 例如一个关于“鲨鱼”的主题:
K (已知) : (1) 鲨鱼吃肉; (2) 鲨鱼是鱼等。
W (要知道的) : (1) 哪一种鲨鱼吃人; (2) 什么鲨鱼游得最快等。
H (通过何种方法) : (1) 网络查询; (2) 查找图书等。
L (学到的) : (1) 母鲨鱼最危险; (2) 蓝鲨是游得最快的等。
可视化的结构图是教学的有力工具, 它们使教师和学生能对知识和概念展开更有意义和深层次的探究,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有效迁移。
(二) 类比策略
类比是将一些较熟悉的已知的事物与抽象的事物相比较,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的性质。更通俗来讲就是用学生已经懂的东西去讲解他们不懂的东西。
类比可分成简单类比和预测类比。简单的类比必须能够区分出与已存在的事物间的相似性或者是另有创新的。预测性类比则是以现有的概念去预测新的事物且显示出其相似性。如一个人没有驾驶过船的经验, 但却有开车的经验, 因而运用开车的经验于驾驶船, 这种推理开车与驾驶船会是相似的情形, 即为所谓的预测性类比。[5]如在学习细胞、其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不同功能时, 可以把细胞比作一个空间站, 而核仁、细胞质、液泡等可根据其它不同的功能比作空间站里的一个物体。也可把细胞比作一个足球场, 把细胞核比作裁判, 细胞壁比作守门员, 细胞质比作球场等。
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新知识, 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变得清晰, 把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
(三) 5E教学策略
5E教学策略是含有建构主义特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准备: (1) 找出学生误解的概念; (2) 做好诊断性评估:检查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2. 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3. 讲解:以教师为主导,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一些不完全的结果, 进行讲解、补充和矫正。
4. 应用:学生用前一阶段刚刚获得的科学概念, 在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中去验证、应用和巩固。如:蒸发带走热量: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
5. 评估:评估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 如问题驱动策略、情景互动策略等都是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但这些策略不是一个僵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去套用, 而需要教师的灵活改造与不断反思, 从而形成更多有利于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普莱斯顿.费德恩.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 促进学生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6.
[2]杨雪梅.为理解而教:多元智能理论追求的教学目标[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4.
[3]何晔, 盛群力.理解的维度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 .
[4]李新成.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理解过程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7, (2) .
【关键词】 理解 双向性 沟通与融洽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高尔基在《与世隔绝》里面说过一段话:“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的互相尊重呢?”列夫·托尔斯泰在《童年 少年 青年》里也曾说过:“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教育、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大凡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无不是在师生心灵沟通时实现的,育才的过程中,“疏”永远要比“堵”的效果好得多,只因为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可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理解“理解”中的具体做法,尽可能做到双方真正的相互理解,以利于心灵的沟通、融洽。
理解的基础是需要关心和具体的帮助。不错,这是总所周知的道理。在小学阶段,我最盼望的是父母,师长的关心和帮助。到中学以后,逐渐学会了自理,自然,留在自己记忆深处的总是“理解万岁!”这句话。当时,“理解”究竟是什么?每当朋友相问,我总是回答:关心与帮助。后来我工作了一段时间,自己才从做班主任的思想工作中悟出这只是理解的基础。在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理解造成的,我们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关心,让学生愿意真心相待,这样才能形成师生顺利沟通,共同进步的局面。
学生时代的“理解万岁!”犹如“阿Q精神”一样——只能在失败中暂且得以寄托,在成功中得以慰藉罢了。我觉得,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能达到理解的完美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下暴雨了,你正要冒雨去上学。有个好心人劝你:“孩子,下这么大的雨,别去上学了。”很显然,这个人非常关心你。但是,这个人理解你吗?他理解你那求知欲的心吗?他一点也不理解,只是关心,至少没有真正的理解。
我认为关心和帮助只是理解的基础,要达到双方共同理解的完美境界,还得理解“理解”中的两性。
理解具有双向性。一个人想得到完全的理解是多么难,老师与学生也一样,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完全理解也是极少数的,他们往往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因为,当今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刚脱离父母,在慢慢学会自理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师长的理解。平时,我们有的师长只是单方面强调学生要尊重和理解老师,而没有把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摆在同等的位置上,更没有根据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去理解他(她)。我们教师应该理解自己的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关心,这样学生也会反过来理解老师的工作。促成师生相互理解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學习和老师的工作。
正如我教过的一个班中有一位学生,学生都称他是 “呆木头”,遇事总喜欢刨根问底。我对他的性格也非常讨厌,每当他刨根问底时我就说:“你整天问七问八,不问到学习正课的点子上,干嘛?少来啰嗦!”有一次,他见我拿着一条他从来没有见过的青藤来捆绑东西。他就主动过来帮捆扎,并好奇的问:“老师!你拿的是什么青藤?”“葛麻藤。”“葛麻藤?从来没有听说过,为什么叫做葛麻藤呢?”他非常想知道其得名的来源。
这时,我又不高兴了,说“又来啰嗦了,老师又不是生物系研究生。你不会上网去百度吗?”此刻我看他的表情,他多么希望能得到老师及时圆满的答复啊!现在,我工作久了,每每回想起来:“难道我给他的课本知识是对他的理解吗?他渴望的仅是这些吗?他多么的渴望老师能理解他的这颗好奇心。
理解应该是持续的。在一时一地的理解还是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理解还需要根据人的个性心理发展,对于个性的强与弱,要善于疏导他们的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以及疑难之处,不能像上述那样“一棍子打死人”。那就堵塞了沟通理解心灵的桥梁,一堵效果就更糟。
故此,说理解,我们又不能单纯把它看成是关心和帮助,更不能与平时的迁就等同起来。否则,就会抒发出:在人生道路上,有多少人需要理解,有多少渴望得到理解。然而,又有多少人不理解,又有多少人没有完全理解人。这种平凡人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