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考试的理解
陈
连
秀
(兰州市第五中学,2011年7月2日)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正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部分是,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活动等。
其次,在真正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过程;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首选鼓励和激励策略,即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而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而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
再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最后,根据课堂实际的实施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一)第一步:评测学生需求,识别教学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
对本节课来说,具体的教学目标表现为: —— 结果性目标
(1)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展示数据。—— 过程性目标(1)经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处理数据作出决策的能力。(3)体会数据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4)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第二步:识别师生的入门行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环境,撰写行动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1.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用上节课的墨水得出的轴对称图形,用穿孔的方法找一些特殊的对称点。提出问题:
1、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那些性质。
2.探索活动,揭示新知
师生合作:做书P6的图1-7的操作题:“画点、折纸、扎孔”。学生讨论:连接两孔的线段与折痕的之间关系。得出:
(1)折痕l垂直平分两孔组成的线段AA′,两孔组成的线段AA′垂直折痕l。
(2)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称线段的中垂线)
(3)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的连线。3.尝试反馈,感受新知
学生:做书P6的图1—9的两个小操作(1)、(2)。讨论:
(1)图1—9中的操作(1),线段AB、线段A′B′的关系。
AB=A′B′AB∥A′B′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在折痕l上。
(2)图1—9中的操作(1),线段AB、线段A′B′与折痕l的关系。
线段AB、线段A′B′关于折痕l对称。
(3)图1—9中的操作⑵,△ABC、△A′B′C′的关系。△ABC≌△A′B′C′(4)图1—9中的操作⑵,△ABC、△A′B′C′与折痕l的关系。△ABC、△A′B′C′关于折痕l对称。
得出:(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小结,内化新知
学生谈收获(1)垂直平分线的定义;(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3)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能找到轴对称中的对称点、能利用对称点画对称轴。
5.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书P11的练习:(1)分别画出下列轴对称型字母的对称轴以及两对对称点。
(2)请把下面的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上的点用字母标注出来。(3)线段AB与A′B′关于直线l对称,连接A A′、B B′设它们分别与直线l相交于点P、Q。
(4)所得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A A′与B B′平行吗?为什么?
(三)第三步:设计教学思路和实施步骤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可以将本节课处理成课前活动和课堂活动两个环节。
——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目的:能从轴对称图形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实际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搜集的轴对称图形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充分展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在不受教师限制的情况下,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轴对称图形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注意: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使调查更有实效性。
——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经过初步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自觉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如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轴对称图形,并作出决策。通过情境引入,培养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读图能力,并通过亲身体验归纳总结轴对称图形特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由此引出生活中已经广泛地应用了各种轴对称图形,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 第三环节:练一练(参看教材课后 “随堂练习”)。其中,1(1)题制作统计图后,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垃圾问题的思考,建立 “生活垃圾分类”及 “减少生活垃圾”等方面的环保意识,渗透数学教学的德育意义。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包括各种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社会调查时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
——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教材书P14习题1.2 1、2、3;(2)完成。
(四)第四步:开发评测工具,设计并从事规范化评估 在上面的这节课中,旨在通过编制系列问题、系列活动,达到评估学生、调节教学节奏的目的。例如,在情景引入中,通过 “请同学们回想:你曾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样的认识?你认为它有什么用途”等问题评估和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本课的预期起点,通过课前批阅同学们在生活中搜集的轴对称图形作业,通过课堂上有选择地请各小组代表展示所收集的轴对称图形,通过 “你们的轴对称图形是从哪儿搜集的,你能从中读取哪些信息”等问题,导入 “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五)第五步:设计与从事综述性评估,进行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设计者较好地体现了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各自特点)———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广———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同时,设计者充分考虑课堂上的综述性评估的落实,例如,在 “轴对称图形的选择与制作”的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思考,由此铺垫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地总结归纳出第五个问题,而且结论的得出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感受。
实际的教学表明,此处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选择,制作,并且要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 “调查了解—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的活动过程,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总之,数学教学设计是对传统的数学备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之前,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思考与安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教学要素进行系统地分析与认真研究的过程;是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设计与安排。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数学活动上;应放在如何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进而达到 “三位一体”的效果上;应放在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上;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上。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既是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目标分析的过程;既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反思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的有效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引入至关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决定引入的形式, 如果本节课与以前的知识有类似的地方, 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复习旧的知识点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先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由于题目简单, 大多数学生对整式的加减运算都掌握得很好, 所以很容易对新课感兴趣.如果本节课与实际问题联系比较大, 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相似”一节时, 说你认识刘翔吗? 你知道多少刘翔的事情? 从图上看, 刘翔身上披着五星红旗, 国旗上的五个五角星有什么特点? 接着出示鸟巢、长城、轮船、正五边形, 这些图形有什么联系? 从而导入新课. 这种引入内容生动, 富有趣味性, 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自主合作的有效
在全体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数学组的“数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 在自主合作环节, 可具体分为学生自学、尝试练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四个阶段.
1. 为了让学生自学的效率更高, 教师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纲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 教师来回巡视, 随时观察学生的自学状况, 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 课堂上, 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 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 我们都应该关注, 及时发现情况解决问题, 使自学更有效.
2. 在尝试练习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来完成老师准备的尝试练习题, 让学生自主地求得新知识. 为了让这一环节更加有效, 这就更需要老师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了解的情况下, 重点关注数学思维不活跃的同学, 如果有可能的话, 老师可以单独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讲解, 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因学生的基础不同, 练习的时间也不同, 如果有的学生已经做完了, 可以出示1~2个稍微有点难度的思考题, 让优秀生有事可干, 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避免细小时间的浪费.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基础部分的题目, 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
3.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过程中, 让每个成员都发言, 特别是学困生发言的积极性要保护, 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非但达不到目的, 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 活动中, 每人要各司其职, 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使每名学生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内,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4. 在成果展示阶段, 针对一个题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解题过程, 有的学生说解题的关键, 有的学生说本题的易错点, 有的学生说本题的其他解法, 有的学生说自己做这题时的感受, 学生的分工比较明确. 学生的思路明确, 语言表达清晰, 真正做到了一题多解, 对这一类题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学生自学的知识很零碎, 在尝试练习及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连贯, 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 可以让学生把刚学的知识归纳到数学体系中, 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三、反馈的有效
课堂效率很高, 每节课展示的内容都是老师精选的题目, 学生充分讲解、讨论之后, 当堂反馈, 就其中的某一题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然后老师把黑板上的解答过程擦掉. 全班一共36人, 分为6个小组, 我巡视了一下4个小组, 只有一名学生中间出错了, 其他23名学生全都顺利地写出解答过程. 学生一上课就知道需要检测, 带着这样的任务去参与到学习中, 注意力格外集中, 久而久之, 学生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听讲的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认识
一、提倡数学素养的培养,强调数学的工具性和思维性功能
数学不仅能为物理、化学等学科提供语言、思想、方法,而且还与经济、生物、金融保险、投资等融合,出现了经济数学,生物数学、金融数学、保险数学等相关学科。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也与数学相关,特别是数学的机器证明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更体现数学学科的技术力量。同时,数学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学习提供了必需的工具。例如,土地的丈量,存款利息的计算,福利彩票的发行等都需要数学工具。数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掌握计算、推理的方法,学会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准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主体参与、互动探索为显性标志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创造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强调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数学教学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只有学会了才能做,因而教师一般是先讲授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练习,熟练某一题型的解题模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显得举足轻重,教师的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然下降。而现代教学理论首先关注学生的学,认为教师传递的仅仅是知识的信息而不是知识本身,知识要靠学生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先鼓励学生做,通过做来学习,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要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四、突出多种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评价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评价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自主的空间。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可以将测验、实习作业、撰写论文及日常观察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机制。
总之,新课程的思想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烈地冲击并震撼着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它通过对教学本职、教学规律的重新认识,确定了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进而构建一个新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钱佩玲.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J].数学通报.2003,10
是元旦前一天吧。因为放学比较早,也不着急回家,便与同学优哉游哉地逛到小区门口。当看到眼前这样的一幕,改变了我心中对美丽的理解。
一个女孩,年龄与我差不多,挂着红领巾。她长得就像洋娃娃,有头乌黑柔顺的长发垂在耳畔,肤色是白皙的,又有一双大眼睛,外貌令人羡慕。正站在烧饼店门口买饼吃。长长的队伍,就如一条长龙,缓缓的向前行进着。那个女孩见了,不排队,径直走向卖饼的窗口,向前面挤着。我见了问她:“你为什么不排队呢?排队不也很快吗?”她丢下“早上我也没排”这六个字,继续挤她的了。我心想:“唉,这是什么规矩呀?早上是因为学生要上学,别人让着的。”
后面的阿姨见了,也忍不住说了句:“小姑娘,请你排队可不可以呀?我们也排队等了很久了。”女孩听了,瞪着她那双大眼睛,满带着厌恶、自傲的眼神,白了阿姨一眼,剁了下脚,走了,还愤愤地回了一次头。旁边一位老奶奶笑着对她说:“排一下队,好了嘛!”我们没想到,路人也没想到,那位奶奶更没想到,如此漂亮的女孩居然藏着一颗令人恶心的面孔,“关你屁事,我又没跟你说,神经病。”这话一出口,使她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变了,她的外貌瞬间化为了乌有,只剩下一颗墨色的心。
作者|十一
首先不能忽视课本,课本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复习资料,有些同学因为会做随堂笔记,基本上课本就不会翻看了,应该在做笔记的时候对照下课本知识,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点也是需要重点记忆的。
其次就是错题本。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都会有一本错题本,把习题、试卷等的错题摘抄下来,找出原因,做出答案,不懂的可以找老师同学请教,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我的目标减为六个字:“更快,更高,更强”!我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虽然失分后我总是为自己找理由,但是这毕竟是错了,而最后一大题――应用题没有2题我不应失分,在计算过程我把负号写反了,便带来了很大的失误。
在 考试中,考到了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我失分最多,我考后明白:我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借助讲台的 掩饰而做小动作;回到家后,我也并没有认真完成作业,而只是草草了事,就像给老师做一样;老师让复习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认真复习,心中只想为了应付考 试……
于是我对于这次考试列出了以下几条需改进的地方:
1.上课我要认真听讲,不会再借助讲台做小动作,上课听不懂得我会问同桌或旁边的同学;
2.在下课和业余时间我会多做练习,不为对而作,只为懂;
3.我会认真完成每一道题,不再草草了事,不会订正的问同桌,并认真订正好;
4.我会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在制定时间之前交作业,也不抄袭;
5.我会少玩游戏,大多经历会放在学习上。
数学理解并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公式,以题海战术熟知解题技巧, 以便生搬硬套. 数学理解很难被认定为掌握了零散的数学法则、定理、概念、规律后,实现了解题的顺利性. 理解需要深刻认识知识体系,例如知识核心、思维方法差异、数学现象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内容间的差别等. David Perkins教授认为理解性教学不能仅注重结果,也要重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与解题方法,摆脱技能训练、知识学习的狭窄误区.
关于理解性教学国内外数学界做了许多的研究,其中大卫·铂金斯、杰伊·麦克泰、格兰特·维金斯、加德纳、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都对理解性教学有不同的理解. 如加德纳持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课程“少即精”、分量,深入理解学科知识需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国内较为著名的有王海芬与吕林海对理解性教学所做的理论研究,陈明选所进行的“网络环境理解性教学”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经验.
二、进行初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实验的步骤
(一 )明确教学目标
理解性目标就如海上的灯塔, 为前行者指明方向. 若无目标,则如无头苍蝇,到处乱窜. 在教学目标确定时,存在着抽象性,具有空泛的普适性,与现实割裂太大. 其次,教学目标应该坚持具体性, 并具有激励与导向作用. 目标的确定要与各教学阶段相适应,分层设立;然后,考虑学生应该对哪些数学问题有所理解,以及何种程度的理解;目标还应该具备联系性,即此阶段目标要与学过的知识联系,如不等式、方程式与函数间的关联. 如苏科版一次函数课程,有关于“一次函数作图方法以及和图像对应关系” 的教学要求. 立足于理解性教学模式,在设计目标时,应当做到:首先,函数知识囊括范围广,要求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空间意识与符号感. 此课程以数形结合、函数与图形内容为重点目标,有必要加深理解. 其次,重视函数表达式、图像间的相互关联,并深入理解其影响程度;最后,分析一次函数以及图像与教材中所述函数及其图像间的联系,注重迁移思维. 为此,该课程目标为: 函数图像的绘出,性质的描述与表达式的书写;在独立于合作学习方式下,加深理解各种函数及其图像关联.
(二 )设 计衍生问题
衍生问题的开放性强,要求思维以及活跃度高,是乐趣与苦恼、 简单与复杂并重的问题类型. 简单在于解题主体的宽泛性,复杂在于答案理解的多层次性,答案之内又隐藏着崭新的问题. 在衍生性问题设计时,应该做到:问题选择具备启发、开放与吸引力,可得出不同答案;教材核心要囊括在问题中,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衍生. 此课程主要理解公式的特征,并由此得出和其余公式有何联系性,实现做题中的简化. 考虑非程序化、标准化的答案,任何学生有能力回答以及问题实践性强的要求,衍生性“完全平方公式”的设计案例为:在试验田中(正方形,边长a),为提高产量,因此进行农田扩大,得到了增加长度为b后的实验农田,实现高产目标. 总的试验田面积有多少种表达方式, 对比其中的思维差异. 排除该例子,“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还能以哪种形式体现?
(三 )开展理解性活动
数学活动应该体现思维的抽象性, 任何形式皆可. 如探究性学习、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等,都是开放环境下的知识探索、理解的活动. 理解是活动的中心目标,可以通过图像、 符号、语言、实物、图形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理解活动设计要诀:第一,考虑学习者实际,如学习方式、学习风格与知识起点;第二,活动不可盲目追求趣味,不可忽视理解,排除华而不实,坚持有效性活动;第三,活动期间需要教师鼓励、帮助、提示.
随机与不确定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有所接触,但感受并未太深,以理解性活动———“摸球概率”为契机,便能加深理解概率概念. 教师首先准备若干袋子(不透明),并在每个袋子中装入形状相同、 颜色各异的球. 指定学生以摸到某个球后停止,并问是否能摸到该色球. 在此活动,直观性、 有趣性并重,学生摸球过程中猜想、疑问为何摸不着该球或第一次就摸到该球的原因,从而加深对概率知识的理解.
(四 )把 握理解程度
理解是思维活动, 无法外显. 某些学生可能外在表现笨拙, 但并不代表其洞察力缺失. 理解水平不可轻易的武断性评判,需要认真分析理解的表现、理解程度. 理解程度可通过演示、 讨论、 互动等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为掌控学生是否理解,可通过活动组织、任务布置、情景创设方式进行,通过一定平台,要求学生交流、展示概念图、作品. 教师有必要做个聆听者,即使学生观点拙劣,也不排除学生的思考.
例如,以锐角三角形为例,要求学生尽量多地画出余角, 并要求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出,以及挑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学生们在不断实践中操作,观察有的学生画出了“延长线”,这时,教师就以此学生为例,向大家说明. 在理解某个问题时,教师不直接告知,而是要求主动探究,并通过实践等外在形式发现学生理解程度, 以此便于针对性地提供见解,找到问题的症结点.
(五 )作出理解性评价
评价是总结, 是掌握学生对数学问题理解程度的直观性、最后性答案. 评价应当做到:理解维度是重要的评价参考指标,如洞察、运用、解释、自我认知、移情等,具体见下表格; 各维度应该有具体的评价措施与标准; 结合量化与质性评价,坚持主题性、多元性原则. 在完成对各学生的理解力评分后,就要进行计分表的填写.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理解性
初中数学教学以理解为主,它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共同參与,要求教师积极完善理解性教学,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活动基础。学生对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很容易接受,这会带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知识,学生从理解程度就能拓展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表达能力和熟练应用能力。
一、思考理解性数学教学的重要之处
理解性教学在数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些很基础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切实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能力,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思维,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乐意主动去学习,端正其学习态度。理解学习应用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课堂的掌握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态度,从这两个方面考虑就很容易做到理解性的教学手段。
二、理解性数学教学策略
师生间的相互配合占主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课堂,对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学生理解新知识就会容易和快。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来看,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对知识的学习需求,比如,题目的难易程度以及题量等。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但所谓帮助不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是去帮助学生,让学生从自己错误的思维中走出来,准确地说教师起引领的作用。教师应该试图感知学生问题的关键,然后正确引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联系,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理解性的初中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再加上目前很多学生对新课改、新知识的理解不是很快,很多数学公式定理很难弄懂,这就需要教师从侧面去引导,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可以把零散的知识集中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冯光军.浅谈初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实践与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6):1.
像卷子中.(此处写明一些卷子中的错误大约50字)处大多都是可以挽回的,老师大多都讲过的,即使不是重点的也是一些被讲过很多次的题项,还有一小部分是审题问题和细节问题.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认为我的错误在以下几点:
①准备不充分,很多讲了多遍的题目也错了.
②复习不仔细,大多错误在一些细节处,小题失大分.
③听课不仔细,老师不会出现有题未讲的状况,问题在自己.
④读题不仔细,很多题都是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失掉了分.
⑤过分膨胀的自信心(或对自己的过分不自信),造成审题时盲目,做题时没数,交卷时神速,拿成绩了又畏首畏尾.
⑥最过分的就是算数失误了,我认为这部分分完全不用失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次的考试完全就是发挥失误,准备不足,复习不够,学习太差的我的近期学习状况的最好体现.
他好好的向我诠释了不认真学习的恐怖后果,以及过分自满(不自信)的害处!
我检讨,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好好学习,认真复习,充分准备,审题仔细,放平心态,做到考试如平时,平时如考试.我将坚决贯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生坚定理念,把学习当做人生第一大事,坚决不做任何有饶学习的事!
鉴于写到此处之时的我的心情我决定:
在这里我再次向伟大的人民公仆,我亲爱的老师,XXX说一声,您辛苦了.学生XXX令您费心了,今在此郑重的对您说一句:老师,对不起!令您费心了!令您失望了!
学生XXX,X年X月X日,沉痛反思.此致
道歉
至XXXXX
本次考试是初中毕业学生的一次测试,又是对初中三年数学教学的一次终结性评价.今年的试卷,试题既有亲和力,又新颖脱俗;既似曾相识,又改革创新;既注重基础,又突出能力;既背景新颖,又根植于课本;重视数学应用的考查,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导向明确。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贯彻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今年中考数学试卷寓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身,在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指导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
一、卷面分析
1、试卷结构
2011年中考数学试卷的结构和考查内容与4月调考基本一致.从题型到考试内容都基本固定,适当微调.
2011年中考数学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共七大题,28个小题,分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满分18分,占15%,客观题满分为102分,占82%,其中填空题20分,占16.7%,解答与证明题共12题,共82分,占63.8%。
2、考查内容分布
从知识点领域来看,本试卷涉及《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其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是考查重点,“数与代数”70分,占58.3%, “空间与图形”36分占30%,“统计与概率”14分,占11.7%, “实践与应用”领域在时间(120分钟)、形式(笔试、闭卷)的限制下只能作为一种要素渗透在其它三个领域之中.“数与代数”内容方面,(如1、2、3、4、5、10、11、14、17、18、23、26、27、28共14道题)。较多地考查学生对概念、法则及运算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杜绝了繁难偏旧的题目.如科学计数法、不等式求解集、分式的化简求值等,都是考查代数中最基本的概念、最基本的计算。对函数内容的考查,全卷中有5道函数题,第23题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24题,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第26题分段函数求解析式及交点,第27题二次函数求解析式及点的坐标,第28题动点问题,分值共42分占35%。第28题(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相比之下降低了不少难度。“空间与图形”内容方面,共计36分约占30%(6、7、8、9、12、15、16、20共8道题)。注意考查学生对几何事实的理解、作图和推理能力,淡化了对几何证明技巧的考查.如第7、8题考查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受(也可说是生活几何);圆的知识考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难度上都大大降低了要求,仅在圆的切线、基本计算、基本的全等等方面作出考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恰如其分的要求,这显示出试卷回归数学本性,追求数学韵味。“统计与概率”内容方面,共计14分约占11.7%(13、19、22共3道题)。不强调单纯的计算,而是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考查学生能否从所给数据,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实践与综合”(16、21共2道题),分值的分布与课标中的规定的课时大致成比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试卷力图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能力立意。对数学
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考查,往往表现对数学思想方法上。本试卷特别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数形结合(如第1、14、24、26、27、28题等),分类讨论(如第26题和28题第2问),猜想归纳(如第10、24题),数学建模(函数的思想和方程的思想等)(如第14、18、24、26、27、28题),随机观念(如第19题),统计思想(如第13、22题)等。
二、试卷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
2011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突出考查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
2.重视情境创设,关注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世界。命制情境新颖,背景公平的数学应用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数学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数学建模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用严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整张试卷有11道题涉及到数学应用,处处充满生活气息,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机地融入试题当中,突出数学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中考试卷让我们看到,数学因生活而多姿多彩,数学因生活才显得如此有用。数学因生活才显现其价值。中考试卷也引导我们要关注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3.重视教材的变化,关注新增内容的考查
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对能力的考查,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做到重点知识重点考,新增内容必须考。
4.回归教材,指导教学,正确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
不管是“大纲”还是“课标”,也不管是哪种板本的教材,“抓纲务本”才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本试卷在引导一线教师用好、教好教材,发挥教材在中考复习中的导向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本试卷共有12道题直接来源于教材,5道题是教材的改编题,总共占总题数(共25题)的68%之多。很多试题都从教材中直接选用或稍做变形,从中挖掘和组合并升华出来的,让考生处处能见到教材中题目的影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让“抓纲务本”的学生和老师占到优势, 有效地避免了”题海战术”, 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真正要让大家感到“离开教材就是离开中考”。2011年中考试卷再次提醒我们:中考要回归教材,回归“三基”。
5.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中考数学也应遵循这一模式,本试卷创设情境的试题共有11题(占52%):
如第9题通过从上面看桌上放着的一个几何体,考查三视图,第20题,通过汽车经过十字路口的方向可能性大小的计算考查简单的概率计算,第10题,通过计算噪声影响时间的设计考查圆中的有关计算,第21题,通过勾股弦图图案的设计考查图形的旋转与平移,第23题,通过对苗圃园围墙的最大面积的研究,考查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的能力。
6.改变问题呈现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时空
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形成,本卷在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上作了改革,增加了实验操作性试题(第21题),将单纯考查几何论证能力转为考查猜测、发现、证明,将单一的封闭性的问题变为开放探究性问题(第12、23、24、25题),特别加强了对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第24题)。
7.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新课程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注重了人文关怀,尊重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权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起点的问题,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试题的中许多题的解答起点低、入口宽、解法开放,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人人都可以动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除第22题外,第12题可以按常规方法处理,也可以从选择支中获取信息寻找一种捷径。
第19题可以从三角形相似、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知识角度入手;第25(2)题不但可以从代数、几何的角度入手,还可以从平移的角度思考,注意了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总之,试题设计追求每一个题目尽量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水准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去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所有的考生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体会到成功。
四、教学建议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也就是说,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为编拟中考数学试题提供了丰富的题源。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回到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新授课阶段务必要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牢固掌握,引导学生理请知识体系。在复习阶段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一个整体,形成系统。
2、注重过程,发展能力,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活动来进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问题结论的深化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1)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重视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和图表语言)的互译的教学;
(3)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4)重视思维训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主要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殊与一般、转化、方程、函数、基本图形等思想,特别是转化思想;常见解题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割补法,代几互补法等。
3、关注生活,加强应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能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并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强化应用,一定要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中要时常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编拟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着实际背景的数学应用性试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审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启迪学生平时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特别要重视方程、函数、统计和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4、科学训练,规范解题
运用变式训练,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克服熟能生笨的毛病.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善于将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缜密性和创新性。对例题、习题、练习题和复习题等,不能就题论题,要以题论法,以题为载体,变换试题,探究解法,研究与其他试题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出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将试题的知识价值、教育价值一一解析。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利器。建议解题步骤按以下程序进行: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师生完成——发散提高;
学生:审题——画图——联想——实施——反思(波利亚)。
在上述程序中,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
[关键词] 学科理解;学生一般心理;认知心理规律;结合;兴趣点;知识特点
学生可能对每一章的数学知识倒背如流,但很难说出“数学是什么”;教师每天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但总是绕过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 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也就有可能把握不住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 可以说,数学知识是客观形成的,学习方式类似一项挖掘工具,决定主观对客观存在汲取、探索的程度. 而学习方式的应用又要以数学知识客观存在的方式特点为依据. 简而言之,就是数学知识是怎样的特点,学习方式就是怎样的.
学习方式不仅仅要符合数学知识的特点,还要兼顾学生心理的特点. 方枘圆凿的数学教学是要不得的. 教师的教学法式必须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这样,灌注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的数学知识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被学生掌握. 也就是说,“教师一人讲,学生必须听”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是“针对教学”,兼顾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教学.
教师要围绕两个核心要素理解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初中数学
贝尔斯曾说:“随着教育与娱乐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与绘画. 但是,能够真正欣赏数学的人数是很少的. ”这句话并不是用欣赏人数的多少来比对评判各学科的好坏,而是针对各自的特点,分析出喜好的人群. 可以说,数学学科不像艺术和人文学科那样有很多极易觉察的美的东西,正如赫尔曼外尔说的那样,“数学是无穷的科学”,它是纯知识性的,具有实用性、逻辑性,不以人的情感倾向为转移.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也是如此,它的学科特点都包含在“初中”“数学”这两个词中,这两个词亦是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要素. 其中“初中”所指向内容为初中数学的内容特点,即初中学习的数学,抽象的程度要稍低于高等数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可以在习题或例题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追求广度,但不必追求深度. 初中数学还是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个结合,包括数和形这两个大系统. 数主要侧重计算,几何主要侧重证明,但如果教师不对这一点进行说明,学生很可能会把握不好它们之间的区别,将代数几何化,将几何代数解. 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展开之前,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什么是“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不是高山,让学生难以攀爬,它有自己的一套解法和技巧,这种解法和技巧是在题海中获得的,所以必须多练. 而且一题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在一个解法上从一而终. 一些数学题目是烦琐的,但又类似脑筋急转弯,许多条件是“烟雾弹”,学生想解题必须要冲破这一层. 虽然数学看起来很难而又乏味,但是却有曲径通幽处,让学生兴趣盎然. 对于这些特点,教师可以一一举例说明,克服学生对初中数学惧怕的心理. 例如,在“互为余角”的定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万变不离其宗”的思维特点,从而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解题和证明能力. 互为余角可用正向及逆向的两种方式表示:
正向:因为∠A+∠B=90°,所以∠A,∠B互为余角;
逆向:因为∠A,∠B互为余角,所以∠A+∠B=90°.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它们自身存在一定的辩证规律,如掌握这些,学生便能对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运用轻车熟路了. 当然,数学知识需要科学严谨的呈现,教师在说明其特点,及对这些特点进行举例的时候,要科学、严谨,使概括的特点具有科学性,使总结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一般心理及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
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人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注意也是教学艺术的光亮”.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注意的对象是学生,更具体一点说应是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这一点也是因材施教中提到的. 由于生活环境、认知结构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呈现着不同的特点,有学生悉心受教,有学生顽劣调皮;有学生理论基础好,有学生实践能力强;有学生求知欲浓,有学生容易受挫,失去学习信心. 这都需要教师熟知,并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对号入座. 这是学生的一般心理,甚至比学生学习中呈现的心理规律更为重要,决定着学习是否继续,及学习的进程和效果.
关于学生学习中呈现的,或遵循的心理规律,它是一种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大的方向来说,首先要从易到难地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定义、定理、性质,这是记忆和理解层面的,较容易. 当然还要向难点过渡,这需要教师提供与这些相对应的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又要上一台阶. 其次是实践,这一点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来说的,实践也分两个等级,即难、易. 难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易的只需动手操作验证理论定义,比如“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虽然,在这里,数学理论知识被置于首要地位,但是,在学生遵循的认知心理规律上,实践更能帮助其理解、消化理论知识. 因此二者缺一不可,教师既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也要兼顾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例如,在以学生的一般心理规律为基础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让学生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在短处丧失的信心,以自己的长处帮助其他学生的短处,让学生之间长短互补,或在保持长处的同时,加大时间量在自己的短处之上. 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避免对任何一类知识形式的偏倚,改变学生只喜欢代数,不喜欢几何,或只喜欢几何,不喜欢代数的学习状态. 当然,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思敏感,想问题容易偏激,极易受到挫败,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有的性情改变评价方式,该用激励法用激励法,该用鼓励法用鼓励法,避免一刀切. 另外,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呈现一定的心理规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深谙这种规律,让学生由易到难地认知,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后,也要进行实践研究.
nlc202309082258
教师要结合学科及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教材及学生主体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两个立足点,缺少任何一个,课堂都变成了“蹩脚”走路的人,不稳,且滞后. 所以,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科及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心理规律,有针对性地,且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学科的特点主要以某个知识点的特点状态为依据,例如一些知识点需要借助多媒体渗入大量的生活实践实例,像概率、统计等这样的知识;还有一些知识则需要画图分析,如图形变化、一次函数的图像、平行、垂直等;还有一些知识则需要思维逻辑的介入,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等. 面对这些知识,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向可以不变,但方式可变. 其变化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点而设计.
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向”,知识蕴含无限的趣味性,学生才能被兴趣带动,进行学习. 尤其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兴趣决定着注意力和听讲效率. 所以,教师要挖掘某一数学知识点的独特点,将其附形在适合初中学生兴趣点的教学形式之上,放大知识点的丰富多彩性,让学生既饱眼福,又能兴趣盎然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拥抱学习.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的时候,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进行该知识定义解说,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唤醒学生的亲近欲望. 学生在视频的介绍中,看到建筑、艺术、人体上所存在的“黄金分割”之美,以这些美切入,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深刻认知. 在这里,教师就将数学知识点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做了一次统一,这一统一可使课堂教学流畅,一气呵成. 在此情况下,学生也能跟紧教师的教学步调,全面且深刻地认识该知识点. 又如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点,如轴对称图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在探索中,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轴对称图形图案,乐此不疲,这不仅丰富了课堂,使本来乏味、呆板的数学课堂转为动态的,具有色彩的数学课堂,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箭双雕.
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任意而为的,它有它的限制,这一限制也可被看作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即教材与学生主体.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考虑教材的特点,也不得不考虑学生的一般心理规律,在学习中呈现的认知心理规律以及兴趣点. 相反,应将这些需要挖掘才能呈现的东西重视起来,并相互结合,一起支撑整个数学教学过程.
【对初中数学考试的理解】推荐阅读:
对初中数学教材的一点看法06-20
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的几点理解09-18
感悟初中数学的美07-06
初中数学的公式总结09-10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10-16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07-20
谈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11-13
初中数学论文精选之生活中的数学11-12
初中数学《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