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政治理解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对政治理解(共10篇)

谈对政治理解 篇1

《易经》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开启了一扇门,对后世影响深远。下面一起来看下!

1 《易经》基本概述

《易经》是最古老的书,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在《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古今图书集成》、《四书五经》等文化知识宝典中,首经,都是《周易》,所以说它位于“群经之首”、为“文化之源”。

笔者从易经系辞传中了解到,传说我国远古时代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纹理、人与动物生活习性、人与万物生长发展规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以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又以八种自然现象概括宇宙万物,八卦两两相重,组合出64卦,对应64种自然现象及人间处境384种。虽然始于符号系统没有文字,但却是上古时代通天彻地、中通人与万物之情的庞大的信息系统。后由周文王及其子作卦辞和爻辞,春秋末期由孔子及其弟子作传。由此可知,《易经》是由“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古代圣人合作成果,我们称之为“易经三圣”。

2 《易经》包含的科学思想和规律

众所周知,古人经过全方位、长期、细致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天、地、人、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漫长的实践运用过程中验证、修订,才成就了《易经》这部巨著。所以说,易经来源于生活,是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易经不是迷信,是无价之宝。我们研习易经,不是搞迷信,是在学知识,运用《易经》搞预测,就像解数学题,运用古人给的定理定律,就能解开人生奥秘。

《易经》基本内容是“象、数、理、占”。包括两大系统:“象数”和“义理”。象数,即根据卦象与数字的搭配,经特定运算程序占卦,义理,是由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们如何趋吉避凶,此时强调的是德行、能力与智慧。

“象”就是卦所代表的具体形象,看到卦就知道它预示的人事物形象特点。如同看到建筑设计图,就知道了建筑物的形象。因“易经”是以“卦”的形式表述其思想,而“卦”又是以“象”的形式为表述方式。

比如,笔者曾经服务过的一个客户,窗外砌两个矩形花池准备种花,但受旁边大树影响,种花不长只长几棵野草,看起来象墓地棺材,旁边石凳常有人聊天还带着狗,合起来像个哭字,那就意味着有相应事情发生,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由卦象的意思加之参考万物的形像创造出来的。不久这家大儿子因小手术引发医疗事故落下残疾,相隔不久小儿子出意外过世。这家还在乾位加盖小房,本来整栋楼房像个完美人体,加盖小房多出一块,气场分布发生了变化,就像“身体上多出一个赘物。”乾位代表父亲,这家本文由毕业论文网www.lw54.com收集整理父亲得了恶性肿瘤。

“数”:易经有几套数字系统:有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数,河图数,64卦序数等,都有不同寓意。人类生活跟数字息息相关,像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等等。数字是一个太极,包含大量信息,选用数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思维、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到财运、婚姻、家庭、安全等。比如,车牌号若为810,对应地天泰卦,预示小往大来,事半功倍,外柔内刚,阴阳相合,平安稳定;而若选为180则对应天地否卦,预示大往小来,外强中干,事倍功半,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

“理”:远古人类开始利用“易经”来算卦、占卜,但随着历史发展,人们通过实践印证,发现了大自然根本规律性,将这些带有根本性的规律写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主要讲“自然之理”,其“理”贯穿于人类生活方方面面。所以说,“易经”是各行各业、各个系统、各个领域都能使用的知识。

“占”:当人们发现并开始运用这些自然规律后,就完全可以预测人生吉凶祸福。天气可以预报,人的命运当然也完全可以预报。当然不可能完全准确,因为万事分阴阳,而阴中还有阳,阳中还有阴,也有个别学生不遵守这个规律。

阴阳五行学说,是《易经》中很重要的科学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空间先有气而后有万物,气分阴阳,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阴阳二气相合,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这种学说是搞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解析“人生奥秘”这道数学题最重要的定理定律,是打开人生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阴阳的最初涵义很朴素,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进而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凡是刚健的、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主动的,都属于阳,反之,都属于阴。如:天地、男女、生死、善恶、父子、凹凸(刻章)、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后退、胜利与失败、顺境与逆境等,都是阴阳相对。并且古人还发现:阴阳和顺,则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风调雨顺,物生依时,草木茂发,人的精神旺盛;阴阳杂逆,万物变化出现异常,甚至引发各种灾难。比如:一年四季寒暑更替,阴阳平衡,如果夏天该热的时候不热,庄稼就长不好,而冬天该冷的时候不冷,病菌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就容易感染疾病。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植物只有阳光照射没有雨露滋润会因干旱而枯萎,长期雨露浇灌而没有阳光照射会腐烂。

阴阳划分没有绝对界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没有十全十美之人。刚强之人,也有他软弱的一面或者软弱之时;柔弱之人,也有其刚强之处。顺境中也会有波折,逆境中也有希望之光明。处于顺境中要居安思危,以防乐极生悲;处于逆境中要看到希望,黑暗的前面是曙光,也许会“反败为胜、扭亏为盈。”可见,阴阳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影响我们的思维,支配着我们的行为。阴阳是否和谐,体现着吉凶。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气场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与变化。凡是能屈能伸,有条达直上、生发特性的人事物都属于木;有炎热、向上特性者属于火;有厚、实、包容、化育特性者属于土;有寒凉、肃杀之气者属于金;有寒冷、向下特性者属于水。五行之气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天体星球有不同的五行气场,影响着地球也影响着人体;不同季节有不同五行;不同方位也有不同五行;家中摆放物品的材质、形状、颜色都有不同五行;姓名用字的发音、字形、字义、笔画数等都有不同五行;每个人体自身气场都有不同五行等等。五行之间有相生关系,如同母生子,气场和谐,但若只有相生规律存在,“五行”结构组总向同一方向滚动,不稳定、不平衡,就像子女教育问题,一味娇惯容易惯坏不成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能任意妄为,需要有道德和法律制度约束人行为,社会才和谐稳定。所以五行之间还存在相克关系,相克并不一定是坏事,金克木,金属的刀、斧之类能修剪草木、砍柴破木以制木器家具;木克土,植物破土而出,生长壮大,草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沙尘暴;土克水,“水来土掩”,水库、河道、渠道靠土克制水泛滥,合理用水;水克火,水能灭火,防止火灾;火克金,金属在高温下会变形甚至被熔化,方成器皿。

五行之间相互作用即生克制化的有序或无序,则产生了吉凶。

中医理论处处体现着阴阳五行学说思想,被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应用五行对应五脏、五味、五色诊断疾病、保健、配合医疗调理疾病,中医提出对食品的五忌: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等,同样符合五行与五脏、五味的对应关系。

当一个人呱呱坠地之时,由于禀受当时当地阴阳五行气场份量不同,其先天场态——即天命就已决定。包括身体素质、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长相特点、性格特点、思维能力、处事能力、自控能力、进取精神等。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终身的差异。古人据此原理,将人出生时刻的年、月、日、时,用能体现阴阳五行性质的天干地支表现出来,总共八个字,即“生辰八字”。天干代表广阔的宇宙,地支代表大地、地球,地支中藏干,代表人类、人元,符合易经中天人地三才理论。通过分析其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相互作用结果,结合一生将遇到的时间、空间、周围环境阴阳五行对先天场态的作用结果,综合分析“象数理”,就可以“占”测一生命运。这就是八字预测原理。

3 小结

谈对政治理解 篇2

一、要以课标为总线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数”不单单是考核学生的法宝, 同样也是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 教师首先应该弄明白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考什么, 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有方, 才能考出理想的“分数”, 获得真正的“法宝”。为此, 我们必须研读课标, 从中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 并将其思想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 有的放矢,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师生共同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情

我们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中心, 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讲一节精彩纷呈的“好课”, 一定要做到课前、课上、课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理解及创新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参与情况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等等。如果每节课都能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三、关注教学过程, 注重教学方法

(一) 关注新课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听课状态和效果。因此, 我们教师在讲述每一节新课时, 都会注重导言的设计。设计导言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情景剧导入、视频导入、歌曲导入、诗歌导入、图片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突出教学目标, 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和激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 要考虑其实效性。

教师在设计导言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具体、简洁, 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透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内容、意义和要求, 在授课开始时就能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新的知识情境中,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或渴望。同时导言的设计, 要考虑它在一节课中的整体作用和效果, 从课堂结构的角度来看, 它的作用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打开思路的, 因此导言与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 密不可分。

3. 导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语言艺术性的前提是必须准确无误, 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同时还要考虑可接受性, 既生动风趣, 又不失文雅科学的特点。

(二) 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重点、难点

真正的“好课”是要有所取舍, 突出重点、难点,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优化课堂, 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知道的我们可以不讲, 对于学生自己可以讨论得出的结论我们不要直接给出结论, 对于学生不能完成的问题我们要启发、引导、举证, 帮助学生解决。尤其是我们历史学科讲求“史由证来, 证史一致;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以史导论”。在探究和解读史料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例如, 在2012年邢台市优质课大赛中, 我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 有句这样的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而“民主共和”这个词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这个词是遥远、抽象的,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句话更难理解。为解决这个难点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段视频材料:

1915年, 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 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83天后, 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 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 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问题:本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材料使学生很好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 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不再冰冷, 不再遥远。实现了基于对史实的了解, 引导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认识, 从而挖掘、拓展思维能力, 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解决了这节课的一个大难题。为了巩固这个成果, 我在当堂训练这一环节针对这个知识点设置了相应的试题, 彻底夯实了这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性问题, 并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 设计开放性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自我构建过程。

(四) 优化课堂小结, 做到点、线、面的有效结合

课堂小结是一节的终点, 起到回顾重点、点击难点、系统知识点的作用, 优化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理解重点、难点,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功不可没, 不可轻视。

(五) 强化训练, 巩固知识

当堂训练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方法之一, 设计当堂训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当堂训练必须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育教学目标,

体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体现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及升华。

2. 当堂训练要具有梯度性和可操作性, 能很好地反馈学生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更加明确知识要点和知识结构, 由训练题扩展联想到一节课乃至一章节的知识体系, 达到由点及线, 由线及面的效果。

通过以上简述, 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通常前一个教学环节要为后一个教学环节打基础、做铺垫。有一个教学环节出了问题, 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效果,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进行优化, 环环相扣, 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呈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反思, 循序渐进

浅谈对备课的理解 篇3

一、备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學的一个载体。一节课的教法设计也是由它的教学内容所决定的。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先对本册教材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具体解读,吃透教材,感悟文本,把握教材特色,和教材进行平等对话。教师只有读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才能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有效地实施好、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

二、备教法

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在于它的设计是否灵活,教法是否新颖。备教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备教法应当包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堂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板书的设计,作业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总之,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

三、备学生

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教师要力争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设计的课堂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使整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中顺利进行。

四、备时间

有许多老师都认为,又不是上公开课,没有必要要把时间把握得那样准确。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需要机智处理。时间这一个环节是可以伸缩的,以最后剩余的时间长短而定:时间充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仍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等,或者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原先的设计做一些临时的调整。

浅谈对教师职业幸福的理解 篇4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到教书育人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事业!认识到这是他的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样他就会在享受事业的成就感、幸福感中永葆魅力、永葆青春。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我们就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是呀!这就是教师,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职业。我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很骄傲,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因为我们所担负的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一种需要用心来做的职业。即便如此,我仍深深地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因为我感到这样很幸福。

身为教师,我们有许多学习的机会,这样使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更加充实。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自己得钻研教材、阅读资料、分析学生现状、设计教学方法等等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你给学生讲的知识内容,自己的先掌握、理解、灵活运用,有时为了给学生们讲的更清楚,还得查阅很多的资料,我们知道教科书的内容是最基础性的,要想让学生掌握的更完善、更灵活,我们必须增加对课外资料的阅读,并为学生选择与教科书所讲知识点紧密相扣的题型,让学生能够对此知识点掌握的更牢固。并且,要想教好学生不但得钻研教材、阅读资料,还得注意分析学生的现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些当然不能闭门造车,也需要多听课,多看一些关于教与学的书,开拓自己的思路,使自己能把自己的知识淋漓尽致的传授给学生。这样不读书是不行的,不但得多读书,还得善于边读书边思考。把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与自己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能让书本上知识为我所用,能更好的发挥一本好书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伴随着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我们的思想见识和个人素质也会水涨船高随之提高。作为教师,只有你愿意,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其实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个学与教的职业,对于一个愿意去学习的人来说,你认为,还有比教师更适合的职业吗?

工作中,教师不但得教书还得育人。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省,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温和或严肃,用一种学生们乐意去接受的态度,去告诉他们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对于随时遇到的问题,不失时机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怎样做是更合适一些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去思考,去寻找一个对于所要解决问题的最合适的答案,来告诉我们的学生们,在思考和寻找的同时,我们也会对我们自己日常的所作所为加以反省。想一想自己平时是不是有做得不对,或者是不合适的地方,遇到确实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深深的歉疚,这种歉疚让你每每想起,都会让你感觉到自己的这颗心在隐隐作痛。这种歉疚感对心灵的刺痛,足以让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坚决避免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如果遇到自己的做得不太合适,但也不会

造成太大影响的情况,自己也会谴责自己,当初为什么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会鞭策自己今后一定的多学习、多思考、遇到事情认真去分析去总结,争取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能想出一个比较完美的答案,把问题比较出色的解决好。不管是这种深深的歉疚,还对自己的谴责,都是对自己的负责,是对自己提出一种更高的要求,在自己整个思考的过程中,思想能在这里得到沉淀。

有时,我们会看到报纸或者各种媒体所报道的一些杰出的人或突出的事迹,面对这些人或者这些事,我们也经常会和我们的学生一起感动、一起流泪。然后我们会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杰出的人身上或突出的事迹当中去品味、去思考、去探索我们自己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这些人或者这些事就像大海中的一座灯塔,它能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也能够点燃我们心灵的那一盏明灯。让我们在黑夜里不会感到孤独、不会再彷徨。或许有了这些灯的指引,我们才会意识到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更有意义的人生,或许我们从此以后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我们的思想认识会在这里得到提高、我们的情操会在这里得到陶冶、我们的心灵会在这里得到升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批一批的学生长大了、成熟了,有的已经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了。不用别人来说什么,也不用别人去做什么,每每想到这些,自己脸上会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心里好像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在流淌,那种舒服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时,会把学生不听话给自己惹来的麻烦忘得一干二净;会把自己已经讲了好多遍并且重点强调的但是还有个别学生不会做的题再耐心的去给学生讲解;会和学生敞开心扉的去谈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想到一批一批的学生会在自己的启发和教育下茁壮的成长,将来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就更坚定了自己应该更加认真细致的去给学生讲课、更有耐心的去对待学生的信心。真的没有想得到什么,只是想把自己的学生教育好,将来能让他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能为社会尽到他们自己的义务。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了。

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从心底里感觉是一种富有,感觉自己有一种无形财富,就是能够去触摸每一个学生的灵魂、去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这是一个最不平凡的职业。虽然我们都是一名名平平凡凡的教师,但是我们从事的是比任何职业都伟大的职业,那就是点燃未来的职业,点燃我们孩子们的未来的职业,点燃我们的祖国的未来的职业!我很激动,我也很自豪。但我感觉更多的是任重而道远。最后让我引用一句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总之,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是对自身的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正确把握,对教师工作的努力才能感受到的。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何处

我认为,教师的幸福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

1、享受职业。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享受职业本身就是坚守职业。举个例子:为了提炼出镭,居里夫妇倾注居大的心血、智慧、体力甚至生命,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着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二年四年时间里,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人们在敬佩居里夫妇的时候,往往用坚忍不拔、牺牲精神、呕心沥血等词语来赞美他们。其实,我认为这种赞美并没有理解科学家的情怀。照世俗的眼光看,他们的确做出了一种牺牲,但这种牺牲在居里夫妇那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一种陶醉!只有把职业当做享受的人,才可能心甘情愿地废寝忘食,坚持不懈。那是一种享受职业的痴迷状态呀!回过头说我们的教师,如果我们能够以享受职业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把职业事业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2、赢得尊严。有句话经常被教育人说:“不要把教育当作谋生的职业,而要当作事业。”我认为这话不对。不当作谋生的职业,教师吃什么?靠自己的劳动谋生,这是很光荣的并不可耻,只是,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再高一些,就不要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饭碗,而应该作为事业来追求。因为作为人,特别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我们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应该有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那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是自身的光荣感。这就是我说的“赢得尊严”。一个教师得到家长和学生的信赖是一种尊严,所带班级获得优秀班级他也觉得有尊严,他的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也觉得有尊严,他发表文章了或者出版专著了更是觉得有尊严。这种尊严就是幸福的来源之一。

3、学生爱戴。学生爱戴这是教师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过了任何来自领导的表扬和奖励,而要获得学生的衷心爱戴就必须寻找一切机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当中。不但在行动上和他们交往,而且在情感上和他们交融。不断被孩子感染和感动,你就会有幸福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人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理,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时刻不忘记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必然和孩子心心相印,而且每天都会生活在被童心感动的情怀中,生活在感动中就是一种幸福。

4、同行敬佩。这说的是校内人际关系要和谐。教师之间因为种种评比竞赛,容易暗中较劲,甚至互相诋毁,教师一定要胸怀豁达开阔,不要斤斤计较。同行之间要相互欣赏,相互敬佩。只有生活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我们才会幸福。

5、家庭幸福。教师的确要比其他行业的人牺牲更多的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时间,所谓“七上八下”(指早晨七点上班晚上八点回家),因此,我们的家人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这实际上也是在为我们做出贡献。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取得家人的理解,同时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多照顾家庭,另外在节假日应该多陪陪家人,只有工作快乐,家庭也和谐,这样的幸福才是完整的。

6、衣食无忧。刚才我们说教师工作也是我们谋生的饭碗,这并不可耻。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们是要把教师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但从事这项工作的底线,还是保证生活的基本质量。当然,追求物质生活是无止境的,如果仅仅是追求物质享受,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因而永远都不会幸福。但是,如果连其码的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恐怕再高尚的人也感觉不到幸福。所以,我竭力主张提高教师的待遇。因为衣食无忧的确是教师

幸福的来源之一。

7、超越自己。一个人每天做同一件事,肯定会厌倦的。同样,一个教师每天做相同的工作也会厌倦的。能不能追求做最新的自己,也就是说不要重复自己,要超越自己,在超越中提升自己,我们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感到幸福。让我们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每学年要提出一个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对我们来说也就是新的课题。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篇5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内容编排的几点认识:

(1)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如数的认识和计算,先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运算方面先学会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再逐步扩展、深化几位数的乘除法及分数、小数的计算。

(2)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材内容应当多一点实践操作和直观形象,注意在实践或直观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教材的编排要注意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猜测、归纳、验证等方面的材料,总结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经验,同时学会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教材内容的编排做到先行知识的学习能促进后继知识的学习。如认识分数中,三上学生先学会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教材后面相继出现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和单位“1”进行平均分,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对管理体系的认识与理解 篇6

这段时间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使我部门受益匪浅,之前我们老是觉得贯彻标准是形式,但经过学习后,我们应深深的感觉到质量是成功的基石,贯彻标准是质量的保障。

如今,学习和贯彻标准已被众多企业所看重,成为企业证明自己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一种标准。贯彻标准已经成为广大企业完善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南,同时为企业走向市场找到了共同语言。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将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进程,贯彻标准变得更加迫切。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贯彻执行标准不仅可以增强公司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与管理意识,还可以明确各项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的程序,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真正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实现了以预防为主,规范了企业作业程序,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升。

我们应通过定期组织质量检查、质量审核活动,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和找出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进行有效纠正,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监控能力,为企业实施全面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创造了有效的载体;并围绕让客户满意及时认真地处理客户投诉或意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与期望,赢得客户信任,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学习完管理体系后,对比着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虽然在贯彻标准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监督考核机制的有力支持;二是职工的执行能力不够强;三是质量管理体系宣贯氛围不够浓,一些员工的质量管理体系意识需不断增强。

谈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 篇7

(一) 新会计准则的创新

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如下创新:一是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 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二是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 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 避免企业短期行为;三是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四是着眼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 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的原则

(二) 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 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其他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趋于一致, 彻底改变了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 陆续实施具体会计准则出现的会计准则相互冲突的不利局面。

会计处理方法一致主要表现在: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非现金资产与债务重组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 不再强求专门借款, 只要求属于长期资产。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治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指保证会计准则有效执行的制度安排,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则被认为是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和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一) 会计准则的质量影响着公司的财务治理

作为财务治理这一整套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治理的基本条件。财务治理是实现契约预期目标的保障机制或制度性安排, 契约的当事人之间呈现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财务决策、控制和收益分配权限的划分及履行必须依赖于相应的信息。

(二) 公司财务治理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

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 使用者应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有赖于强制性披露, 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愿性披露。因此, 财务治理机制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质量。所以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企业财务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财务治理的影响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企业存在着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 企业在财务治理方面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 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影响

企业会计核算账户、会计报表及其列报内容和部分会计处理流程将发生改变。新增准则如《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等的实施, 要求对企业现行使用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科目进行重新设计, 按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确认与计量原则核算, 并在相应的报表中列表与披露;再如, 企业需要根据《所得税准则》设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核算递延的所得税项。

(二) 对企业管理水平及财务治理系统的影响

企业会计账户、报表结构的调整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及其有关功能的调整, 企业需要通过自行开发完善或通过软件供应商的功能升级来实现功能的转换。本套准则公布后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尤其是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要求更新所有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办法。

(三) 新会计准则可能使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加

除少数股东权益列示发生变化外, 少数股东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的列示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根据财政部原《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规定, 子公司“净利润”项目扣除母公司投资收益后的余额, 即为少数股东本期损益, 少数股东本期损益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单列“少数股东损益”项目, 在“净利润”项目之前列示。也就是说,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少数股东损益。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公司财务治理的措施

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 公司的财务治理怎样作出新的制度安排, 来适应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公司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保证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实行共同治理的“双刃剑”。在设计激励机制时, 不仅要考虑物质的, 还要有精神上的;不仅有近期的, 还要有长远的。利益相关者应以其投入企业的资本为限承担风险, 而人力资本投入者应以自身的人力资本承担风险。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 使企业经营业绩与经营者密切相关, 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功能, 对经营者形成外部约束。

(二) 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主要是对执行企业财务战略决策的财务执行主体进行监督。传统的财务监督侧重外部监督, 是事后监督, 有滞后性, 同时是单向的上层财权对下层财权的监督, 不能对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或执行行为构成有效的约束。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是建立真正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要真正发挥作用, 代理中小股东行使财务监督权。二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监事会能代理股东很好的行使财务监督权。但是其和独立董事的职能应分工明确, 使两者形成互补, 更好的发挥监督、制衡作用。三是赋予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监督权, 变单向监督为双向监督。

五、结束语

总之, 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有效, 才能保证所依赖的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治理的基本条件。企业财务治理机制完善, 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高, 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则有助于良好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的形成。

摘要:我国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施行, 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其突出特征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 主旨就是国际趋同。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创新,特点

参考文献

[1]、于小镭, 薛祖云.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叶建芳, 姜国平.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指南.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对微型教学的理解 篇8

什么是微课?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焦建利则主张“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从众学者对微课的定义上我们看到:微课从内容上来说少,一般只安排一个内容的讲授;从时间来说,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是节约下来的,所以10分钟左右时间即可;而从形式上来说,主要体现为在线视频教学。虽然它忽略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开讲、总结,板书、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一般都應该有。微型课即课之“具体而微者”。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的应用效果如何?实际上,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1]等特点被广泛认可。萨尔曼·可汗——可汗学院创始人从2004年起,为了辅导表亲的数学,而将每个知识点分别录制成了在线小视频,结果大受欢迎。截至2012年7月,视频教程被点击数已超过1.6亿次。视频数量超过3500个,其中近3000为可汗本人录制。比尔·盖茨称“他(萨尔曼·可汗)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微课为什么如此盛行?我认为原因如下:

?誗学生自身的认知学习特点。由于微课教学内容上的具体化,时间上的短少性,所以它更能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最基本教学素养,使学生可以很快发现并掌握教学的知识点。

?誗脑科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据研究人的注意力在十分钟之内是非常好的,超过十分钟就会下降的非常厉害,微课的教学时间正好抓住了这关键的十分钟。如右图所示:

?誗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制作并应用的动画、视频等为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技术支持与保证。

?誗学习者个性化、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由于是在线视频,学生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观看学习。

“微型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型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课堂容量较小,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是课堂教学的浓缩,主要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

那么,如何上好微课呢?上好一节课,重要的是要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微型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把微型课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内容紧密结合,做到教学内容精心取舍,教学过程准确、精炼,教学方式选择恰当合理。

“微课”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模式创新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资源,我们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誗切入主题要迅速。由于微型课时间短,切入主题一定要快,因此我们可以在切入主题的方法上可以大做文章。比如设置一个题目引入主题;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主题;开门见山进入课题,或设置一个疑问,悬念等等进入主题等等。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要求引人注目,力求新颖。

?誗以电教手段展示最佳。微型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是一样的,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通过电教手段再现,差别在于由于没有学生,只能假设学生已经接受并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安排,教师只需要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即可。这种教学过程是虚拟的,并不是真实的。

?誗语言的准确简明。微型课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语言的准确简明尤为重要。尽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经常得到训练,但在微课的备课过程中,还是要把课堂上需要注意的关键字、关键词,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等在自己的思想中过一遍,力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同时做到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微型课其实就是一节完整的课,但是由于课堂上缺少学生,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假设下完成的。所以,上好微型课的同时,教师要处理好一些矛盾关系:“有”和“无”的关系,微型课中虽然没有学生,但整个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并无差别,提问-布置任务-指导-点播-评价这一流程缺一不可,教师要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多”和“少”的关系,微型课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容量有限,要做到内容恰到好处,板书表意清晰;“快”和“慢”的关系,要准确把握教学节奏,重点突出,力求慢、稳而准。

微型课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它虽然是虚拟的,但作为一种可以辅助学习和教学的资源,希望各位老师在教学教研中充分利用好微型课,这对于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锻炼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浅谈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篇9

招商二局赵小岑

通过近五年来的招商工作实践和多次的理论、业务学习,使我对招商引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就我对招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招商涉及多个不同的方面和环节

在我国,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已成为各省、市和其他地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为此,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业的招商机构,如招商局。但事实上,招商是一项跨部门的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招商的整个过程,招商涉及各个不同的方面和环节。如:在某一次招商活动实施之前,招商部门就需预先制定招商计划,确定本次招商的项目清单。而这些项目清单的确定,又必须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相吻合。招商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自已、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招商活动又涉及宣传部门的工作。在招商活动的后期,环保、工商、技术监督、国税、地税、发改、消防、土地、规划、卫生防疫、劳动安全等部门也都会介入项目的审批及有关程序。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可能还会更多。可见,招商不是一项孤立的、某一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工作,它涉及的部门之广、环节之多是招商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点之一。

二、招商是一个各方面相互联系的整体

虽然招商工作涉及的面广、环节多,但其方向性和目的性却极为明确。招商就是要以积极可行的方式吸引外来资金、技

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以这一“目的”和“方向”为主线,就可以将其他部门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贯穿起来,使其他部门工作起来能做到有的放矢,围绕这一主线来进行。通过招商的“目的”这一主线,将各自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各部门和各方面工作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在这一整体当中,如果各部门之间相得益彰,同心协力,则会共同推动招商工作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反之,如果在这一整体中,各部门各行其事,无疑不利于招商目的的实现,整体的、全局的利益也就会为单个的、局部的利益冲突所影响。因此,这也正是我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所强调的要重视服务意识和软环境建设的原因。

三、招商需要策划和统筹

招商成功的大小取决于政策法规、区位环境、策划等多种因素,其中,策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策划上舍得下较大的功夫,制定了较为周密而详尽的招商计划和策略,就能在招商活动中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策划上下的功夫越大,招商的效果就越好,在策划上舍不得下功夫,招商的效果就无法保证。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招商是一项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广、牵扯环节多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而言,招商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有序,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就需要对招商工作加以策划。只有建立在经过周密、系统而科学策划基础上的招商,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招商。如果事先没有策划,到了谈判桌上才临时抱佛脚,见什么就抓什么,这就会使招商工作变得十

分被动,也无法使招商工作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从事招商工作的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要对本地的区位、环境、能源、交通、资源、政策等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对国际国内形势、国情、省情、市情及本地的基本情况要有充分的掌握,并且要有较强的攻关能力和协调能力。

与策划相联系的一环就是统筹,如果说,对招商加以策划是为了获得一个满意的效果,那么,对招商加以统筹则是为了使招商获得更圆满的效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项目合约的签订并不是招商过程的终结,只有当合作双方或多方均实现了各自的利益、得到了合理的回报时,招商才算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因此,要完成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招商活动,需要与之相关的其他部门协调配合,互相支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各部门往往会因强调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在招商过程中各行其事。要将相对独立的各部门工作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围绕招商这一共同目标同心协力,必须将招商工作统筹起来。只有做好了招商的统筹工作,才能使各部门工作步调一致,全局一盘棋,避免互相推诿和扯皮。

谈对政治理解 篇10

不知不觉中本学期已经过半,经过近几个月的学习,从不知其何到知其为何,再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我对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从人力资源管理这些概念开始说起,所谓“资源”是指可带来回报的、收益的事物,而“人力资源”就是指一切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力,企业中最最重要的资源不是大笔的资金,不是丰富的原材料,也不是庞大的固定资产,而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人。随着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和竞争优势。我们知道,企业的核心能力即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智力资本,而人力资源是智力资本的创造者,因此,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它具有价值有效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组织化特征。“管理”的意思则是通过他人实现既定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四个词——选才、用才、留才、育才。

选用育留这四个字的内涵是:企业在岗位需要的基础上遴选人才,然后通过绩效考核使用合格的人,辞退不合格者,对于留下来的员工进行培训,然后通过薪酬管理和制度建设来留住他们。这就自然而然的牵扯到3P模型。何为3P模型?3P模型即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即岗位系统、业绩系统和人员系统,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都是围绕这三大点展开来,而三个系统的交集则落在薪酬上。

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里到底做什么呢?美国国际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PMA)则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有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和变革推动者。人事管理专家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发挥传统的专业职能作用。业务伙伴角色: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活动与业务流程相适应、相匹配,为业务活动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领导者角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参与制定公司战略,建设与推进企业文化。变革推动者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主动参与变革;引导变革中员工的理念和行

为;营造变革的文化氛围;提供变革中人力资源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就类似于我们现行教学中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为六大板块,IPMA的分法则更侧重于从宏观上进行划分。我想,虽然我已经有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大致的了解,但真正深刻的认识还需要到企业之中才能真正体会,毕竟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说完了人力资源的角色扮演,再来谈谈人力资源的发展历程。

对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历史而言,如果仅从正式提出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算起,其历史是相当短暂的。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上所讲的人力资源发展历史也让人感到枯燥和片面,因为过多的把历史的侧重点投放到个别大师级的人物身上,而忽视了对历史本身的把握,使得人力资源发展历史的时间感和存在感都大大减弱。在研究这些大师级人物提出的相关理论的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了解为什么在当时他们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理论。对于诸如泰勒、梅奥等人的思想和理论这里我就不想再提,我试着从人力资源历史发展演化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从古至今,从人类产生到今天,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延续性强的可再利用的资源,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其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从远古时期人类以体力作为人力资源的最大

资本到古代智力体力结合型再到近现代的知识型,这三种形态在每个

历史阶段都存在,但只有其中一种处于决定和领导地位。毋庸置疑的是,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源重心在于智力型(或知识型),掌握高端技

术和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落后,因此

不得不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那时的人力资源优势主

要在人口数量上,因此历代王朝政府鼓励生育。而现代社会由于工业

革命、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使得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机器的运用使得

人类从繁重的生产任务上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工厂由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向增加技术投入转变,单纯出卖劳动力变得十分廉价,同时知识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靠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向讲求质量转变。

3.区域性向国际化转变。古代社会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才的流动性

十分差,人口流动的可能性和空间很小,同时,由于过去政治体制的专制和独裁,人口流动受到政治权利的影响非常大,人才的流动性常常被限制。随着近代科技进步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化,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和流通,当代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深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源的空前解放。因此,全球范围内对高素质人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

说完历史,我们再来看看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以中国为例,由于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情况不一,所以对于目前人力资源的大致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分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来逐一讨论。

我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问题出在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上。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欧美国家的外资企业相对来说做的就比较成熟,这也是为何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想到外企工作的原因。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外资企业的高工资、好待遇,更重要的是欧美外资企业在对待人才的态度和措施上。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晋升机制,既不是中国国企的按资排辈,也不是私企的关系机制,而是凭实力说话的较为公平客观的制度,这种注重员工表现和能力的制度,能极大地激励员工并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形成高效能风尚的关键因素。同时,多数外企注重对员工的培养,使其能力在公司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随着公司的成长而一起成长,虽然从表面上看,公司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但实际上,员工能力的提升和高效率的工作给公司带来的是难以估量的回报,而且这一举措能够留住多数员工的心,使得跳槽率下降,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再生的成本。

但外企的高压力和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上了年纪的外企员工流失率非常严重。中国国企此时此刻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社会保障的缺失不单是某些企业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要面临的严峻问题,任何在对未来的期

望存有不安情绪和无助感的群体,其职业选择也是不稳定的。

企业文化的弱化也是各个企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外资中的日韩台相对而言比较差,对员工的苛刻也是出了名的。同样是高强度的工作,由于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注重企业文化的构筑和整体精神氛围的建设,使得员工在其中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由此造成的企业用工特点是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就比如说富士康这样的台资企业,我认为它对普通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旧停留在上上个世纪古典理论时期,只单纯的把员工当做流水线上的机器,不用思考不用休息,不用任何工作上的激励和文化上的宣传。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关系就单纯的演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应注重以人为本,这样企业才会才能留得住人,才会有持久的进步。对员工好,就是对自己好,资本家和员工日益由对立走向联合。

问题始终伴随着对未来的期许。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应运而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也会层出不穷,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当然也会越来越大。

我认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是,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各国各地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导致了最终对人力资源的激烈争夺,而由此形成了人才集聚的效应。掌握了高素质人才,就掌握了时代发展的话语权和力量。

David.Shi

上一篇:对于又迟到检讨书借鉴下一篇:七年级英语表格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