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推荐8篇)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 篇1

(1)什么是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能力(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一维目标(教育教学的根本和方向)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主要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维目标(教育教学的操作指南和操作系统)

过程与方法目标:我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资源和活动输入输出的不同组织方式)。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二、1它是学校和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需要输入的资源与活动的组织方式,包括教学资源的匹配,教学策略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程序2它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出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包括养成的实施与监控,教学效果的反思与评价等;○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并能自如的运用基本的学习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学会并能自如的运用高效的知识记忆方法和能力训练方法,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和“问题意识”等。第一层含义可以归类为“知识与能力”中的“能力”目标,第二层含义主要是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要求在过程的输入端和过程的不同位置,输入的资源要最优化、活动要高效化,输入的资源和活动要最大限度的适应所有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发展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使“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高效达成,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理想。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教学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它是教育教学的操作指南和操作系统。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就我的理解,“方法”目标是一种高级能力目标。“过程”目标除了是能力目标外,则主要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建构方式,即构建“三维目标”的组织方式——所谓过程,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三维目标(教育教学的动力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并能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能力(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虽然“三维目标”应该理解成一个整体,但是,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知识目标只是教育分类目标中的底层目标,其上是能力目标,最顶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按照这种分类学说,“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目标既是能力目标,更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的组织方式。因为它是教育教学的组织方式,所以,“过程”先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出现;还因为教育者要对教育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所以,“过程”后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结束。可以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过程”目标的理解与落实,因为“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教学“目标意识”(加涅的“教学事件”),并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意识”;“过程”教学必然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杜威的“教学过程五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确定怎样建构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的脚手架,也就是确定需要输入的资源有哪些?需要输入的活动方式是什么?怎样才能保障输入的资源尽量最优化,输入的活动尽量高效化。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过程”也是一种“方法”,是教育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教育者高效率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高效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

(2)三维目标的整合策略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整合三维目标。把握目标

“整”就是整理,“合”就是组合,“整合”就是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要整合三维目标,前提是要整体解读文本,科学确定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点。如教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四篇课文,就不能简单地与学生泛谈要保护环境。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确定“人类的朋友”“关爱生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然后,再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落脚点、过程与方法的展开点,如紧扣文本中的“它从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我们做朋友的呀”“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想象体验等,全面制定教学目标。组合目标

目标的逐维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分解目标只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更有利于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如王自文老师设计的《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课的教学目标:①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②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③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目标的表述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明显的提示语,但是每一条目标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层递进,为课堂教学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共振奠定了基础。

(3)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情景假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杜威的前两步),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杜威的后三步)。所以,培养“问题意识”是养成学生科学思维的“总纲”——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总抓手”。新知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能力,即通过知识的训练与运用,把握知识的应用规律。知识应用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三个智力台阶:

一、基础性应用,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

二、综合性应用,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

三、发展性应用,发展性应用就是我们学校常说的拓展延伸,它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一题多变,三是多题一思路,四是学科综合。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教学中(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过程与方法应该这样解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是“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输入资源和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两点: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一般说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本质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基础之上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详见《过程生成主义理论之两化模式》第一章第二节),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指生物的选择性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终形成也是选择性适应的结果,他们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参与、体验和尝试后才能习得——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底线,其次,要把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底线以“目标意识”的形式明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目标意识”引导下,在经过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的道德底线的无数次碰撞后,最终固化为个体崇高而美好的人文情怀。因此,“目标意识”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而“目标意识也正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最大区别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学生在“目标意识”的引导下,一是教师要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去体会、去认识。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当然,“及时评价”与树立学生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样,在“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三维目标的准确定位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和方向。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指南和操作系统,是“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的切入点是“过程”、“方法”。新课标倡导对教学过程的体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标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7)三维目标对我们的启发

知识与能力:知识越多越好,能力越强越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言谈举止端庄得体,人品气度贵重高尚。以上二维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明确指出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或者说现代教育教学的切入点是“过程”、“方法”,说明了“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优化“过程”与“方法”来实现。这是本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过程”,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具体到教育教学,就是在促进学生生命的高质量生成和学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过程的输入端和过程的不同位置,输入的资源要最优化、活动要高效化,输入的资源和活动要最大限度的适应所有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发展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使“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高效达成,从而全面实现教育的本质和理想。

“方法”,则主要解决教育教学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它首先要求寻找到教育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然后要求把资源配置尽量最优化,活动组织尽量高效化。

(8)《三维目标的理解与应用》说明

新课标正式提出“三维目标”后,出现了两种观点:反对派和支持派。反对派质疑它空泛虚妄,支持派认为它科学全面。双方各持己见,纷争不已。支持派学者中,大多数人的书、论又把“三维目标”解释得光怪陆离、玄乎其玄、莫衷一是,使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因此,才使“三维目标”无法有效实施,颁布十多年来效果不彰。

我是“三维目标”的坚定支持者。但是,30多年从事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加上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喜好反思的习惯,使我深知一线教师需要的“三维目标”解释不是“高深莫测”或故作“莫测高深”,而是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和“自如”的落实“三维目标”。这应是解释“三维目标”的根本原则,否则,才是真正的“空泛虚妄”。

经过多年的溯本求源和比对研究,在吸收和抛弃的基础上,依据“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我写出了《三维目标的理解与应用》,我认为,这才是对“三维目标”的科学诠释。

1、“知识与能力”目标来源于布鲁姆博士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即著名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学说(很多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全部来源于这一分类系统。后来,安德森等教育专家对此系统进行过修订,但我认为布鲁姆博士的系统分类更好)。其中,第一层次的“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性知识”。二至六层次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定”属于“能力”的范畴。当然,六层次中“知识”与“能力”是交叉的,因为根本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和脱离“知识”的“能力”,分得太细对基础教育来说没有任何意义——除非他是进行学术研究。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人类全体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把它界定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和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来源于心理学对“人”与“自我”及“人”与其他“对象”关系的深刻研究。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操作对象”、“人与自然”五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大的方面说,它既可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也可以破坏自然甚至毁灭人类。具体到教育教学来说,它既可以成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推动力”,也可以成为“反推动力”。所以,我把它界定为“教育教学的动力系统”。

3、“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来源众说纷纭,也是学者们争论最激烈、遭受诟病最多的一维目标。支持“三维目标”的学者中,部分人认为它应该归为“知识与能力”目标,部分人认为它应该归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对“三维目标”的学者,则一致认为它无法界定,根本不应该列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实际上,综合两派学者的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法是多余的,“三维目标”修改为“二维目标”才准确。

在此,我不想做繁杂的论证,仅从“过程”、“方法”两词的词义本源和教育教学系统论方面探讨设立这一维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谓过程,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所谓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从两词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既是能力目标,更主要是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途径,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教学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是“知识与能力”目标高效化实现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良性化生成的保障体系。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 篇2

一、“三维教学目标”内涵理解与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将“三维教学目标”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

钟启泉教授曾经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他的本意是让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并没有说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同时落实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然而, 很多教师却都将此误解为每节课都要落实的教学目标。一些师范生在接受师范教育时, 也曾被要求一定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编写课堂教学目标, 这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僵化、形式化和标签化现象, 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谓“三维”是指总体目标的三个向度。把总体目标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具体的表达。况且,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专一, 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 如果目标过多, 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都落空。另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是长期目标, 不是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 不是显性目标;是整体目标, 不是局部目标。这些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落实。”[1]也许许多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与独立的思考相比, 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盲目崇拜占据了上风。实际上, 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维度。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课均有其重点, 如有的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 有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有的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还有的则融合了两个或三个维度, 呈综合态势。对于一堂课的教学而言, 其目标可能是一维的, 也可能是二维或三维的。我们务必澄清“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理念, 是教学的方向, 它并不一定要被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落实, 不应被当作一种模式来生搬硬套。

2. 将“三维教学目标”理解为三种教学目标

正如上一点所提到的, 很多教学目标都是严格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的, 这种表述方法极易使教师们将教学目标的“三维”理解成“三种”。事实上, 正如余文森所言,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而不是三种目标, 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 三者是交融互进的,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 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 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 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 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 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2]。“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种目标, 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需要以过程与方法为中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融入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 严格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书写教学目标时会困难重重, 因为它误导教师要将三者进行细致的区分, 使教师看到了更多的区别而非联系。将“三维教学目标”理解为三种教学目标容易割裂教学维度的内在一致性和教学的流畅性, 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

3.“三维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表述交叉重叠

由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交融共进的, 学者们对于“过程与方法”维度中的“过程”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维度还存有争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隐性的, 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的, 所以教师们在进行目标陈述时容易出现不同维度之间的重复现象, 特别是在描述“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上存在着种种误区。一是将“过程与方法”等同于能力, 如信息技术案例“因特网信息查找”“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启发和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二是将“过程与方法”等同于知识。三是将“过程与方法”等同于过程, 如语文案例“三颗枸杞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 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2) 再读课文, 把握主旨; (3) 精读课文, 品味赏析精彩句子[3]。可见, “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容易和“知识与技能”维度混淆。诚然, 我们不应把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全部归因于教师, 因为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维本身就不是足够科学的,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学习过程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4.“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宽泛

“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宽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目标陈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本身是含糊宽泛的。例如, 某教师编写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3) 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理解”、“体会”等动词, 学生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理解、掌握和体会呢?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这种笼统宽泛的表述会给教学评价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 它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 因此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二是指教学目标陈述的时而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时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比如, 小学三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 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 (3) 通过商不变的规律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该描述中的第一点展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但使用的是含糊的动词术语, 后两点皆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预期。我们知道, 不论加涅还是布卢姆都是从学习结果来定义教学目标的, 教学目标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所以教学目标呈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网上的优秀教案尚且如此, 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真的让我们难以想象。

二、“三维教学目标”内涵理解与表述的改进策略

1. 澄清“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理念。它旨在强调各教学应该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获得的同时,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不等同于“三维教学目标”。因此, “我们不应将‘三个维度’模式化为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需要在这“三个维度”的指导下, 综合考虑学段目标、课程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而不是直接根据“三个维度”这一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而确定”[6]。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 而不是完成三项任务的过程。“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三个维度之间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讨论的问题。比如层次不明, 缺乏定位;概念笼统, 缺乏深化等。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很有必要携手合作, 深入开展教育目标分类学方面的研究。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应该从理念层面对校长和一线教师进行阐释, 防止他们对“三维教学目标”的盲目崇拜, 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编写教学目标, 使一线教师认识到“三维教学目标”仅仅是一个参照, 并非硬性条文。

2. 厘清“三维教学目标”的维度

关于“三维教学目标”的维度, 国内学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在“知识与技能”维度, 需要对“技能”一词进行限定, 即是智慧技能还是动作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能否作为一个目标维度出现的问题;三是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态度与价值观”都包括在情感领域, 犯了同义重复的错误。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将“三维教学目标”更明确、更简洁地表述成:认知技能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首先, 认知技能目标中包括学习者获得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 即智慧技能。其次, 动作技能作为与智慧技能相对的维度呈现。因为“学习者若想要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 他需要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即‘用心想’和‘动手做’的合一。”[7]这里的动作技能不仅是外化的行为表现, 更是内化的心理动作表征, 任何综合性学习都离不开动作技能。最后, 情感目标中包括学习者的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会影响学习者认知技能与动作技能的达成, 这一点与“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维是一致的, 只是在表述上进行了简化。然而, 用认知技能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表述教学目标并不意味着忽略了“过程与方法”, 我们承认过程与方法体现在与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情感的联系中, 只是不提倡将它作为独立的维度呈现。因为如果把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呈现, 便极易产生前文所提到的误区, 把过程作为结果, 把过程看作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如此进一步厘清“三维教学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标表述的交叉重叠现象。

3. 准确表述“三维教学目标”

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含糊宽泛这一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借鉴“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的目标陈述方式[8]。其中,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估的, 目标陈述中应体现行为条件和学生的表现程度。例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条件) , 学生 (主体) 能够用自己的话陈述 (行为动词、表现程度) 他人的主要观点。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 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和行为条件, 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和歧义。二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维度都进一步细化。正是由于“三维教学目标”的每一维都没有亚层级, 才导致目标含义不确切, 无法测量与评价。众所周知, 布卢姆及其后人修订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 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每个维度之下都有若干的亚层级。另一方面, 安德森等人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修订时还增加了名词维度, 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知识维度的增加更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把握和评估, 因为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处于同样的掌握程度也会因为知识类型的不同而存有差异。这无疑使教学评价更全面, 更便于教师操作检查。因此, 有学者倡导:我们应该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指导下, 重新建构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且主张这种新建构的理论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各类别的描述应该是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目标分类必须系统化结构化, 要保持分类的逻辑一致性”[9]。“三维教学目标”应该在可测量性与逻辑性上进一步完善, 从而达到与学习、教学和评估的有效适配。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EB/OL].传播学论坛www.chuanboxue.net, 2006-12-29.

[2]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EB/OL].中国教育先锋网http://www.ep-china.net/, 2009-03-31.

[3]朱彩兰, 李艺.基于双重属性的“过程与方法”解读及三维目标描述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1) .

[4]中教网—教案[EB/OL].http://www.teachercn.com/Jxal/Xxlnjywja/.

[5]中教网—教案[EB/OL].http://www.teachercn.com/Jxal/XXSnjsxja/.

[6]韩国海.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反思.中国教育学刊, 2008 (7) .

[7]盛群力, 马兰, 褚献华.界定三维教学目标之探讨.课程·教材·教法, 2010 (2) .

[8]施良方, 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我对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的理解 篇3

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养成和诵读能力的提升……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点拨他们的心灵感悟,从而掌握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从而达到塑造他们健康人格的目的。

“三维”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行为中,必须努力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学生要由传统的“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在实现了上述“两大转变”的基础上,老师还必须明确“三维”目标不是机械的、对立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更不能“三一三余一”地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本末倒置,而应做到既“水乳交融”,又各有侧重。一般说来,语文教学要充满“语文味”,就必须偏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老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完全到位,往往会出现比例失调甚至走入误区的现象。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田忌赛马》时,重点讲解田忌两次“选马布阵”的方法与技巧,重在分析孙膑的人物形象,而对课文中的“疑惑、轻蔑、讥讽、夸耀、扫兴、得意洋洋、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转败为胜”等词语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和运用。又如:有的老师在讲《小巷深处》时,重在情感教育,重在对“母爱”的分析,而对于文中体现“母爱”的词语和突出“盲母”形象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等等语文知识与技能,却搁置一边,不闻不问,把一堂语文课变成了思想政治课,真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

当然,也有的语文课仅注重知识与技能而遗忘了情感教育,这也是一个误区。

要防止上述“两个极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目标,一是要把握主次,突出重点,紧紧咬住语文课程标准不放松;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生活实际,找准拓展延伸的切入点;三是要多听课,包括听其他学科的课,汲取他们处理和落实“三维”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思路和作法。例如两堂理科的课,对我的启发和教益很深,一堂是物理课,老师讲“杠杆原理”。在讲清杠杆原理及其运用的同时,老师列举了不法商贩利用杠杆原理短斤少两的伎俩,因势利导地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另一堂是小学数学课,老师讲“秒的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及其进率有个完整的了解,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花一二分钟讲“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谚语故事和在红绿灯下“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道理,情感教育花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珍惜时间”和“安全教育”同样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将终身受益。这两堂课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三维”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和处理“三维”关系,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 篇4

学习了有效教学之后,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目标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整堂课的提纲挈领。课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成功的上好一堂课就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入手。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教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通过什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教师如同是一名医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犹如在开要方:吃什么药,怎么服用,一天几次,每次几粒。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同医生一样严谨和审慎,去哺育每一位学生,茁壮成长。

我对于评价的理解是这样的,它近几年来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为背景,不断探索、尝试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它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和即时的评估,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评价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所理解的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一座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知识的掌握、能的发展或品德的培养,无不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会通过“移情作用”使学生产生对别人的关怀同情之心,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的热爱,能对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能善于应用情感教育,就能对学生的想起到正确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练习题 篇5

提示:成语的正确使用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解答这类题,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结构,感情色彩及搭配关系等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明确成语误用的原因有:望文生义,褒贬颠倒,范围不当,逻辑脱节,句式不合,敬谦错位,词性误用。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目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

B、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C、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D、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B、《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C、在南宁市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流济济一堂,笑容满面。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3、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队首次征战世界杯,各种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竞相报道,佳作纷呈。

B、西部大开发将改变“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使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有了出人头地的一天。C、那教练是个减肥专家,他的理论让小李茅塞顿开。

D、有的学生无视学校金科玉律,迷恋网上游戏聊天,实在令人担忧。

4、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C、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5、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静的朗诵字正腔圆,令李老师喜从天降,他立即同意让许静参加诗歌朗诵会。B、这部著作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他经过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C、2001年教育部放宽高校招生报考条件,各高校对大龄考生和应届生等量齐观。D、愚公之所以能感动上天,搬走太行、王屋二山,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6、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测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B、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防止沙漠的南侵。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广州旅游业发展如日中天,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所谓“赠人玫瑰,与人同香”。B、广东洛溪镇这个弹丸之地,曾凭借着开发者独有的眼光和实力,创造了中国房产的辉煌。C、我们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在学习上确是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方法。D、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孩子们在晒谷场上尽情嬉戏,进退维谷的环境是他们开心的乐园。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有些人凭空想了许多念头,络绎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C、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我们只有依靠科学,依法办事,才能夺取抗击灾害的全面胜利。

D、来到武夷山,你会感受到她的形象美、色彩美、听觉美、动态美、朦胧美,以及最终形成的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和谐美。

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老百姓对脍炙人口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感到震惊。B、禅城区设置路边停车场应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C、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D、我和老王单枪匹马参加市运动会,夺得跳远冠军。1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B.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值得一读。

C.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B.一方困难百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病入膏肓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B.老师诲人不倦的嘱托,一直鞭策着我不停地前进。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D.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1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汤普生夫人的举动止住了孩子们的笑声,全场鸦雀无声。B、母亲一走进花丛,那些花就手舞足蹈,像见到了亲人。C、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经常萍水相逢一些老朋友。

D、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沾满灰尘的小阁楼。1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4月18日,扬州结束了没有火车的历史,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祖国各地。B.各商家在商品交易会上推出许多新产品吸引顾客,整个交易大厅车水马龙,人山人海。C.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大家应该相互谅解,设身处地思考问题,那么矛盾很快就能化解。D.党和政府一直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最近又发文件要求全国五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 1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深南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B.在深圳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又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己。

C.又是六月丹荔飘香的时节,颗颗鲜红的荔枝含笑枝头,尽态极妍,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甜美和芳香。

D.在清理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梳”而不“理”,留下的残垣断壁很煞风景,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拆的窝棚又在原地纷纷建了起来。

18、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似甜非甜的味儿,真叫我变幻莫测。B.来自教育局的政协委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所学校。

C.环湖自行车比赛快开始了,各国参赛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进场了。D.端午节即将来临,商家将忍俊不禁的粽子发展到了极致。19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的重要性是堂而皇之的,不言而喻的。

B.伊拉克战争中,最让全世界文史专家魂牵梦萦的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惨遭洗劫和破坏。C.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五花八门,不绝如缕,让人目不暇接。

D.如果台湾当局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 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20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为了全村人致富,村干部整天上窜下跳,忙得不亦乐乎。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2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B.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地淋漓尽致。

C.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D.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2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李丽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事渲染,传遍了校园每个角落。B.星期天上午,江城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地涌入科技馆。

C.新的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D.王强参加了男子200米预赛,听到发令枪响,就像惊弓之鸟一样飞跑。2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B.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C.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D.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虽然比较落后,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要奋起直追。2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循规蹈矩:在这里是遵守规矩的意思。)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25.对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新资金的注入,使这家严重亏损的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脱胎换骨:此处的意思是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面貌)B.留连湖边,细细品味,这才发现白马湖的夏天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超凡脱俗:此处指超越凡人,不落俗套)C.修建工程浩繁复杂、修建方式难以想像的小三峡古栈道,谜语般的在大宁河上留候了千年。(谜语:此处指至今尚未破译的古栈道的修建之迷)D.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2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他不负责任的态度,单位领导决定铺张扬厉,在会上公开批评。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27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B 事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至酿成了大祸。

C 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D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28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们中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B 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C 同学们只要勤奋刻苦,不断攀登,将来定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D 泰山风景秀丽,高山流水,蔚为奇观。

29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日,我军一场惊心动魄的实兵实装演练在大漠深处展开。B 王小刚同学匠心独运,很快学会了电脑上网查资料。

C 老师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看到他熬红的眼睛,熬瘦的身影,同学们都感激涕零。D 他本来是应该很有成就的人,就因为抄了别人的一点东西,被弄得身名狼藉。30、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我在各位老师面前谈学习经验,实在是班门弄斧。

B 这篇驳斥陈水扁台独言论的文章,义正辞严,刊称不刊之论。

C 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耳濡目染,所以他也爱好音乐。

D 这次竟选,他作了充分的准备,演出那天,他刚粉墨登场,就受到工人们欢迎。

31、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是一片不毛之地。B 闻一多满腔义愤,拍案而起,怒斥反动派的卑劣行经。C 今天下午,同学们精神矍铄地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D 一向以讲“民主”、“人权”自居的美国,不久前竟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警察殴打我国女商人赵燕的事件。

3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生活节俭,时常救助灾区的儿童,经常是不名一钱。

B 王厂长治厂走群众路线,经常下车间向职工请教,称得上不耻下问。C 这本小说集不甚精彩,只第二篇差强人意。

D 群众纷纷要求对贩卖人口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进行综合治理,以维护社会的安定。

3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腐败分子捞钱的本领特别大,但往往冠冕堂皇地喊着一定要廉政。B 狂风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更是肆无忌惮了。

C 张艺谋执导的大片《英雄》,在大量国产片中也算凤毛麟角了。D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条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B 电视剧《国家公诉》,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C 王老师献身教育,无怨无悔,他常说:“要是有下辈子,还要当孩子王。”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D 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35、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B 黑八哥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销声匿迹,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C 这个房间清静,藏书很多,星期天,小陈把它看成理想的世外桃源。D 我国的湘绣、苏绣巧夺天工,驰名中外。

36、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水浒传》中的人物描写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B 离开家乡前,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 C 不切实际的乱学,其结果可能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D 小张个子高高,仪表堂堂,在全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3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

B、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大家都要求技术员去指导,所以技术员身价百倍。C、一个人如果鄙薄自己的岗位,一味好高骛远,是难以做出成绩的。D、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

38、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 我们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在学习上确是有一些比较省力的办法。

B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孩子们在晒谷场上尽情嬉戏,进退维谷的环境是他们开心的乐园。C 为了让分别数载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沟通信息,我们精心组织了联欢会。

D 每天一下班,老张看到妻子已经将饭菜盛好放在餐桌上,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油然而生。

39、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王芳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在费时间了。B 他的文章思想混乱,文理不通,真是不刊之论。

C 这些家伙现在装老实,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还会东山再起。

D 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触的夜泊图画。40、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句诗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B 反腐巨片《生死抉择》在各地上演时,票房率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C 钱塘江潮,鬼斧神工,潮来时引来不少游客。D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4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直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4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B.“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公园里到处是游玩的人,天黑了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C.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D.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事半功倍。4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2003年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于6月20日在福州圆满结束。

B.记者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作场面。C.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D.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4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办事不与人商量,喜欢别出心裁,不考虑后果,常常妨害大家的利益。

B.吴垠在当选班长那天的班会上,振振有词地发表就职演说,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C.学校篮球队在区内取胜后,又在市里夺冠,现在已经偃旗息鼓,回到了学校。D.我们严正警告吕秀莲:莫以为挟洋就可以妄自尊大,就能够肆无忌惮地分裂祖国。4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部《水浒传》,长篇大论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B.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放松,假货又会东山再起。

C.不只语文难学,其实无论哪一科,不经过刻苦努力,都不会一气呵成的。D.在某些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4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巴以边界一场大火,100个生灵涂炭,这一灾难震惊世界。

B.你应该与朋友合作搞这个新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享受到天伦之乐。

D打好基础才能造房子,这个道理很浅显,但是得寸进尺的心态,却往往影响人们对这一真理的认识。

4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作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B.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C.微雕艺术家别树一帜,能在一根头发一样细的东西上,得心应手地随意雕刻。

D.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48.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B.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加入WTO之后,我们的祖国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49.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B.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C.教练总是指责球员不敬业,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自己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了呢? D.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5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5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B.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C.荷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5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庙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也许有碑文可查,可惜那时候我没有读过《碑板广例》之类的书,对于石刻等等不怎么热心,以致熟视无睹。

B.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洼处,彼此相去虽没有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C.不了解他的人,有时还冒出一些胡言乱语,但他堂堂正正,照样走自己认准的路。D.编码方法构思巧妙,100多个汉字字根,排列条理,泾渭分明。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D

6、C

7、D

8、D

9、B

10、B

11、A

12、A

13、C

14、C

15、C

16、B

17、B

18、B

19、D 20、D

21、A

22、B

23、B

24、C

25、B 26 C 27C

28、D

29、B 30、D

31、C

32、D

33、D 34、C

35、A

36、B

37、D

38、A

39、D 40、A

41、A

42、A 4347、A

48、D

49、C 50、B

51、D

52、B、B

44、D

45、D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 篇6

务和重大措施?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具体的是”富民”。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最后,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建议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重大措施

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 篇7

课程标准替代课程教学大纲, 反映了“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 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素。强化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理解和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的实现, 是课程标准从标准走向实施, 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

2. 课程“三维目标”的基本理解

2.1 课程“三维目标”构成

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课程教学促使学员整体全面发展, 即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使学员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 学会学习的“方法”, 形成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形成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或叫三维目标的课程标准目标体系, 从而促进了教育重心的转移, 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更形象一点的表述是:学员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经历一个过程, 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都可能运用一定的方法, 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员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 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伴随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这里提到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中的六个要素。

2.2 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 “过程与方法”贯穿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离开了过程与方法, 对于学员而言, 他们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教学就成了一种机械性的传授, 没有了学员的活动、探究、合作, 自然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学员就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 更谈不上作为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从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其次,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 即知识是一种“探究活动”, 因此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得还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 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员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选择、创造的过程, 也是学员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及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知识的掌握到技能的培养, 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转化, 课程教学实施都注重过程和方法,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 在过程中方法中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突出了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最终实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促进每一个学员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 在课堂教学中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一个物体, 不可能只拿起“高”, 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

3. 课程“三维目标”要素解析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起构成课程“三维目标”的六要素。

3.1 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技能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都认为知识与技能共同构成课程教学的最直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两个要素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在此不多做论述。

3.2 过程与方法

3.2.1 对“过程”的理解

过程的基本词义是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和阶段。“过程”作为课程目标要素之一, 初看感觉犯了逻辑错误, 因为目标是指要达到的结果, 而“过程”怎么会是结果呢?并且过程无法测量, 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 且看看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视频导入、图片展示、配音动画、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资料收集, 课上问题探究。”很显然, 这些表述的确关系到教学过程 (由具体的教学活动组成的教学过程) 。

过程是指相对学员来说, 在学习某一知识、运用某一技能、体验某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 需要经历一个感知、理解、运用或实践的过程, 也是指学员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 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二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 能力形成、素质内化量变的过程, 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 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 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 论证的过程与方法, 辩论的过程与方法, 等等。“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 但“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举一例用以说明以上的问题:中学课程有“统计”课, 有这样一条目标描述:“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方法, 初步体验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里, 有对于过程目标的定位“经历”, 在教学中, 学员认识统计的作用, 这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 有可能出现两种教学方式, 一是教员直接告诉学员统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但是这样做未达成过程性目标, 那就是经历与体验。因此这样的教学应视作未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达成“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性目标呢?教员要创设一定的统计的情境, 如全班同学组织一个班会, 购买每人需要的水果或礼物, 要完成这任务需要对本班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统计, 从而让学员在这些活动中, 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描述, 从中发现一些统计的信息, 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同样, 既培养学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更是体验对同一问题的处理, 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多样性, 达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 感受到统计的成功, 进一步对数学世界感兴趣的情感目标。

从这个例子来看, 过程是为知识与技能服务, 要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 过程的本身也是目标, 且在经历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策略的问题, 过程并不能随意。比如, 对过程性目标要求如“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的要求等。对于“经历”这个过程性目标, 并不是平时所说的那么简单, 而是有其科学的内涵, 那就是“在特定的活动中, 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对于“体验”这一过程性目标也要求达到“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经验”。对于“探索”这一过程性目标也有“主动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的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 不能说“过程是目标”就把过程从三维中简单地剥离开来就过程论过程, 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 错误是把过程从“三维目标”中剥离了。而我们所说的过程是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 它不是孤立的, 过程性的目标不能单独从课堂当中剥离测试, 必须与其他目标结合起来。

3.2.2 对“方法”的理解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在“过程”目标中涉及方法, 方法即在过程中学到某一方法, 或运用某种已掌握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即指课程教学时学员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往往蕴含着“方法”, 如辨析史料的过程中有辨析的方法, 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中有评论的方法。进一步说, “方法”不仅关联到“过程”, 还关联到能力。那么, 方法和能力是什么关系呢?方法是具体的、外显的;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判断能力形成与否, 要看在具体的情境下学员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的方法。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过程与方法的分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做出判断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过程、方法、能力之间的关联。注意的是能力不是技能, 技能应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体现, 且采用结果性目标描述, 而“过程与方法”应是体验性目标描述。

理解了“过程”和“方法”的内涵, 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分目标, 那就是更多地引导教员在教学中关注学员的学, 教为学服务, 不要再停留在让学员模仿这个程度, 更重视学员自身的体验, 也是学会学习的需要,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当然不是所有的过程与方法都能当作目标, 教员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只是手段, 学员要掌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是目标, 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从实践上讲, 明确了这一点, “过程与方法”就不再虚无缥缈悬在空中, 而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东西。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如:喜、怒、哀、乐等, 人的行为、表情;态度是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 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作为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新的内容。例如我们都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 说明我们已经对“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产生良好的刺激和反映;我们还不由自主地向别人介绍说“动物世界”这个节目非常值得一看, 并能说出种种理由, 说明此时我们已经对这个节目有了认同感, 这是一种态度;如果还能通过这个节目收看, 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保护自然, 就说明通过“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 我们已经形成和具有好的价值取向和观念, 而以上也正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纬度目标所追求的。

4. 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实现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课程“三维目标”具体实现方法。

4.1“三维目标”的表述

4.1.1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分目标主要描述学员学习课程后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的水准。其中知识一般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了解、理解和应用;技能一般包括两个层级的目标:操作和迁移。

4.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描述学员学习课程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达到的水准。一般包括三个层级的目标:

(1) 接受 (或感受) :是指学员对课程内容感兴趣, 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 反应 (认同) :是指学员对课程内容或现象做出的相应的情绪反应, 或在接受 (感受) 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3) 领悟 (感悟) :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 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例:《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极关注自身与他人心理健康。

◆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接受他人正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乐于帮助他人摆脱心理困扰。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1.3 过程与方法

所谓“过程”, 是指课程教学时学员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方法”, 是指课程教学时学员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包括两个层级:

(1) 经历 (体验) :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等的过程。

(2) 尝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例:美国的历史教学中, 师生要辨析的是历史文献的内容、倾向和价值。而其课程目标的表述是:体验从历史文献中获取有效信息、考辨历史文献倾向性、分析历史文献价值的辨析过程, 初步学习从作者身份、写作缘由等角度辨析历史文献倾向性的方法。

4.2 内容标准中的落实“三维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学员学习课程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及其基本标准, 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例:作战指挥总述的内容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知道并能够复述作战指挥与司令部工作理论的基本内涵 (知识目标) ;

◆知道并能够复述作战指挥的基本内涵 (知识目标) ;

◆听课、研讨、收集、查阅相干资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 , 能够分析比较不同材料关于作战指挥的不同表达和解释 (情感态度目标) , 能够提出个人见解 (价值观目标) 。

4.3 课堂教学策略中实现“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制定后, 其“三维目标”、内容标准的实现是通过教员和学员共同的双边教学活动来完成的,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有效实现“三维目标”要求, 教员首先应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情感投入和目标指向, 在兴趣和情感持续投入的情况下, 帮助学员按照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断努力。

(2) “三维目标”实现要求教员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为学员提供“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实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为教学双方的有效互动创造条件, 从而保证学员在学习过程中, 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理解、学会接受、学会认同、学会合作、学会求证、学会宽容。

(3) 要有效实现“三维目标”要求, 教员就应十分关注课程结构设计、教材编写、认知工具 (如教具、模型等) 的开发、学习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 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整体化的学习文化氛围, 以实现学员知识的转化, 形成实际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要求教学应注重基于情境学习, 基于案例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 基于真实岗位工作实际的学习, 从而帮助学员在解决问题中活化知识, 启动思维, 拓宽视野, 增强能力。

(4) 要实现“三维目标”要求, 教员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交往不仅是人生生存的基本方式, 而且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角色定位和完善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强调交往, 不仅意味着重视学员的学习结果, 而且意味着重视学员的学习过程,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共享经验、达成共识、学会合作和发现自我。

总之,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本质内涵, 是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这一现代教学理念。这要求教员不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 而且要有思路创新的教学设计, 应从学员的角度出发, 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员自主探究、讨论、实验、观察、合作等能力, 这无疑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素。本文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三维课程目标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实现方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基本理解,六要素,具体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丽娜.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04) .

[2]邱元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04) .

[3]叶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 篇8

关键词:三维目标;学习习惯;创新精神

科学合理地运用学具,犹如为三维目标的实现架起了一座桥梁,能更好地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一、学具运用的意义与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实现

1.学具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原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多半是以教为中心,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普遍存在,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状态。本人认为,引导学生对学具的操作,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既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学具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提高勇于探索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具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具的运用,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增加了探究事物的过程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可以提升他们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与探究充满热情。

3.学具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具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进取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带有许多时代特点,他们喜欢怀疑、注重个性,尤其是强烈的自主意识正是数学学习中值得提倡的精神,学具的运用能够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较好养成。

4.学具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学具操作中的变化及各种情况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拓宽学习的思路,提高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这本身就提供了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在运用学具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分析、邊归纳,让他们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学具的合理运用,丰富了学习过程,拓展了学习方法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课程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并从中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学具的合理运用,也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同时,学具的运用也促成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一座桥梁。

二、学具运用的方式与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实现

笔者在学具运用的方式上做过一些尝试,深深体会到科学合理地运用学具,对于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件与学具运用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

对于发掘学生的潜在动力,课件与学具相结合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它强调师生互动,形成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于一体的良好方式。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只能展示虚拟的世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学具的使用就更为具体,更容易接受,而与学具配合的多媒体课件起到了指导作用,课件与学具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形成了互补,不仅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也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一方面,教师通过直观、醒目的课件进行演示、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具在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的操作中,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学具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学具进行探究和学习,可以增强学具运用和小组学习的实效,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合作学习、集体创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合作能力。具体组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进行科学分工,博采众长、共同发展。例如,在教学“时钟的认识”中,通过教师指导分工,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胜任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学生用学具钟进行观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从而悟出“1小时=60分钟”这一结论。小组合作创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展示机会,充分发挥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的作用,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表达能力,还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了合作能力。

3.集中与发散性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课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题,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具运用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开展质疑、讨论、答辩,最后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实践—总结—创新的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沿着自己设计的思路去探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往往受到抑制,学生的许多出乎意料的创造性的解题思路都扼杀在摇篮中。“互动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问题,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与老师的不同见解,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在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之后,提问:“你还能利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吗?”于是,学生立刻摆弄手中的三角形,不但利用了折一折的方法,还说出了撕一撕再拼出180度的方法。学具的操作让他们从教师“喂饭”到自己“吃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书还要育人,无论是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性,还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都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运用学具,不仅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使得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较好实现,同时,也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小学)

上一篇:水坝建设的生态补偿模式研究下一篇:语文骨干教师工作总结